关于高陡岩质边坡地质灾害勘查的分析

关于高陡岩质边坡地质灾害勘查的分析
关于高陡岩质边坡地质灾害勘查的分析

关于高陡岩质边坡地质灾害勘查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9-02-28T11:51:18.70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2期作者:崔振华马施卫

[导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带来一定的地质灾害。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经常遇到地形险峻的高切边坡,给工程建设带来一定困难,可能诱发滑坡,威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文章从多个角度就高陡岩质边坡地质灾害勘查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以供参考。

崔振华马施卫

浙江华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310014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带来一定的地质灾害。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经常遇到地形险峻的高切边坡,给工程建设带来一定困难,可能诱发滑坡,威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文章从多个角度就高陡岩质边坡地质灾害勘查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陡岩质边坡;地质灾害;地质勘查

引言:随着我国岩土工程规模越来越大,人们也越来越重视高陡岩质边坡地质灾害勘查工作。我国大部分山区由于交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发展比较落后,在工程地质勘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十分复杂的高切边坡,从而引发各种地质灾害。所以,文章结合高陡岩质边坡地质灾害勘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高陡岩质边坡的概述与特点

岩土工程是常见的资源开发工程,在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最常见的就是地质灾害。高陡岩质边坡由于地形的坡度比较大,很容易产生湖泊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在开展地质勘察工作过程中,只有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加强高陡岩质边坡的地质灾害勘察工作,才可以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与效率。因此,我们就高陡岩质边坡地质灾害勘察进行探析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所谓高陡岩质边坡指的就是一种地质结构,由于地层结构十分复杂,高陡岩质边坡所产生的问题要比土质边坡产生的地质灾害与问题更严重。而地质勘察方法对开发效益以及项目开发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地质灾害勘察方法贯穿工程的各个环节与阶段,包括开发、使用到后期的废弃。同时,由于岩体相对于土体强度较高,大多数在较为高陡的状态下口语保持一定的平稳定,所以高陡岩质边坡也是岩质边坡的重要组成部分【1】。

二、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当前,我国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发生率虽然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对于高陡岩质边坡地质灾害勘察技术与分析方法还存在一定问题。一般来说我国地质勘察深度为500到800米,与国外在深度地质勘察技术与实践研究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实践中,大部分地质结构都是高陡岩质边坡,如果施工不当,很容易造成地表坍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已有的稳定性综合分析方法进行相应研究,减少地质灾害发生是当前的核心任务。

高陡岩质边坡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边坡岩体结构,坡体结构,对于复杂的岩高陡质边坡来说,需要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勘察技术与工作方法。当前,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地质灾害发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对于高陡岩质边坡采用何种地质灾害勘察技术,这对于相关研究和实践来说十分重要,也是当前地质勘探工作的重要内容。

此外,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施工事故都与地质工作关系,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开采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岩土工程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而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或者影响着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现有的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有地质综合分析方法和力学平衡计算两种。每一种稳定性分析方法都有一定的优势与弊端,作为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常用方法,地质综合分析方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边坡结构。岩土体的结构关系模型的选取是至关重要的,对于高陡岩质边坡稳稳定性分析必须立足于实际情况,这是现场勘察工作开展的基础与前提,所得出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验证【2】。

三、高陡岩质边坡地质灾害勘察

首先,勘察要点与核心。当前,国内外对高陡岩质边坡地质灾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还不够成熟,在高陡岩质边坡地质灾害工作实践中还存在一定问题,比如没有建立健全人员安全保证制度,勘察环境恶劣以及开采技术缺乏等等,严重影响着工作进展和工作效率。同时,人们也越来越重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在地质勘察与资源开发过程中,高陡岩质边坡地质灾害问题十分复杂。基于此,我们必须充分收集与高陡岩质边坡地质灾害有关的资料和图表,包括气象水文资料、出现变形边坡的规模、部位以及地质灾害的类型以及采取的各种措施等等。我们应该知道地质灾害问题是实践性的工作,尤其对于高陡岩质边坡施工来说,需要在大面积暴露顶板下开展爆破搬运或者凿岩等一系列生产工作,很难控制采场尺寸的大小。所以,需要做好测量,对其整体有个把控,并清楚坡向和线路之间的联系,对高陡岩质边坡形成的原因和风化的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尤其对高陡岩质边坡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确定,收集大量的地区数据资料。

其次,高陡岩质边坡勘察方法。高陡岩质边坡施工具有很强的探索性与复杂性,采场跨度和顶底柱尺寸的大小,经常由于施工人员疏忽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单纯的理论不能保证高陡岩质边坡地质灾害勘察工作的顺利完善,因此,必须做好工程地质调查测绘工作,这是高陡岩质边坡地质灾害勘察的基础与前提。由于每个区域的具体情况与岩体特点存在较大差异,加大还有大部分工作人员没有严格依照相关规范要求作业,甚至违法违规操作,在高陡岩质边坡地质灾害勘察工作中还需要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开采方法,从整体上把握高陡岩质边坡的结构、地层岩性以及边坡的稳定性,对地质基础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与考察。高陡岩质边坡地质灾害勘察工作从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运用联系与发展的辩证思想进行勘察工作【3】。

另一方面,高陡岩质边坡勘探。在工程地质调查测绘基础之上,对于复杂的地下水的埋藏情况以及岩体结构的复杂性等情况,应该通过勘探查明,或者可以使用一些先进的物探技术为后期高陡岩质边坡勘察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在使用物探技术之前,必须对高陡岩质边坡进行实地考察与综合分析,测试地质的地层,针对高陡岩质边坡周围的环境来进行勘察工作。有效查明高陡岩质边坡的软弱土层、结构面

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102省道(211国道)旬阳至小河公路改建工程第三合同段项目部 路基边坡滑坡地质灾害 应急抢险救援预案 文件编号 SRBG-XXLJ-03-2016安 拟制安保科 审核人 批准人 受控状态 发放编号 生效日期 2016年6月25日 路基边坡滑坡地质灾害 应急抢险救援预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一、编制依据 (2) 二、编制目的 (3) 第二章适用范围 (3) 第三章应急救援体系 (3) 一、组织体系 (3) 二、运行机制 (5) 三、应急响应 (7) 四、应急部门职责 (7) 第四章应急救援保障措施 (10) 第五章应急结束 (10) 第六章后置处理 (11) 第七章培训 (12) 一、培训 (12) 二、演习 (12) 三、奖惩 (12)

第八章预案管理 (13) 一、审查复审 (13) 二、预案管理 (13) 路基边坡滑坡地质灾害 专项、现场应急预案 为了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避免或尽可能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结合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旬阳至小河公路XXLJ-03项目部路基边坡滑坡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专项预案。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依据: 《安全生产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监总应急[2007]88号文件》、《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等法律法规。 二、编制目的: 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二章适用范围

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目录 第一章工程说明 第二章施工总体布置 第三章材料、劳动力、机械 第四章施工总体设想 第五章组织机械 第六章施工进度计划 第七章施工方案 第八章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及保证措施 第九章工期保证措施 第十章安全施工措施 第十一章文明施工措施 第十二章环境保护措施 第十三章廉政建设保证措施 附:拟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一 劳动力计划表二 施工形象进度计划表三 临时用地表四 项目管理班子配备情况表五 项目经理简历表六 项目技术负责人简历表七 项目管理班子配备情况辅助说明资料表八

第一章工程说明 浙江跃马交通设施有限公司厂区后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位于淳安县千岛湖坪山工业园区内:6472平方;边坡总长约213m,最大高度约42米,坡度55~70度,坡向80~190度,处于欠稳定状态,受岩层面、节里面及坡顶松散层的影响,坡体中上部岩体叫破碎,在强降雨等不利条件下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为确保脚道路及过往行人构成较大威胁,故有必要及时进行治理设计及施工。因此,受浙江跃马交通设施有限公司的委托,我公司承担本边坡治理施工任务。 本工程主要工作内容:脚手架搭设、锚杆、挂网、喷浆。 本工程主要工程量为:边坡治理锚杆喷浆6472平方。 工程质量标准:合格。 合同工期:2013年月日至2013年月日,工程施工总工期为100天。 第二章施工总体布置 本工程开挖工期教紧。施工总体布置的原则:是集中统一指挥,合理布置施工工作面,在接到中标通知书后,利用七天时间进行施工准备工作。 施工总平面布置原则是在业主提供的招标文件规定的项目占地范围内进行布置。尽量节约施工用地,符合施工现场卫生及安全技术要求,力求施工管理方便合理布置。 一、临时设施的搭建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周边空地搭建临时生活区,生产区附近

建设工程场地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建设工程场地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市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工程二标段 建设工程场地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及落实整改情况 编制单位:某某建筑公司 编制日期:2 8月8日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名称为**市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工程,工程地点位于楚雄市三家塘混气站旁,建设单位**市白依河林场,本项目总建

筑面积19969.17㎡,建筑结构形式为剪力墙结构,建筑结构类别为丙类、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二、地质灾害防治基本情况 本工程地点位于**市三家塘混气站旁,近年来极端气候不断出现,洪涝、旱灾、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致使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大量增加。我州出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持续干旱和连续地震,地质条件受到破坏,一旦进入雨季,发生大面积多发性、严重单点性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极大。 三、做好防治工作的部署 1、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 2、加强对建筑及周边地质环境的监测观察,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关情况; 3、对存在有地质灾害的区域设立警示标志; 4、发放明白卡和宣传单,增加施工人员的防灾意识和救灾能力。 四、明确相关责任单位和人员职责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一、应急组织体系 (一)应急领导小组 成立紧急情况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 组员:** *** (二)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负责指挥、协调应急救援工作,进行应急任务的分配和人员 应急资源设备调度,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对事故现场的应急行动;在第一时间向上级领导报告,及时反馈后续紧急情况的处理负责收集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资料,及时分析,定期上报,随时了解降雨及各地质灾害隐患变形发展的情况,指导和监督监测工作,按防灾预案中确定的监测时间及监测方法进行监测,分析监测结果及地质灾害隐患点变化情况,按紧急避让条件,发出预警信号报警,通知人员撤离。 1、救援结束后,小组全体成员根据预案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发 现的问题,及时对预案提出调整、修改和补充意见,安全员负责收集意见并修订预案。 2、安全部门、施工部门负责组织预案的培训和演练。 (三)应急领导小组分组及职责 项目值班人员一旦收到紧急情况信息,应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地把情况报告应急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担任总指挥,按以下分组进行救援工作,过程中人员可协调。 1、组长:(**) (1)紧急情况发生后,负责紧急救援现场的总指挥工作,批准本预案 的启动与终止;统一部署应急预案的实施工作,并对应急工作中发生的争议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按防灾预案中确定的监测时间及监测方法进行监测,分析监测结果及地质灾害隐患点变化情况,按紧急

XX用地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样例200608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证书: 国土资地灾评资字第()号 XXXXXXXXXXX用地边坡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XXXXXXXXXXX 二○○六年八月

XXXXXXXXXXX用地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XXXXXXXXXXX 二○○六年八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节评估任务来源 (1) 第二节评估工作依据 (1) 第三节评估工作主要任务和要求 (3) 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 (4) 第一节地理位置及交通 (4) 第二节边坡概况 (4) 第三节以往工作程度 (6) 第四节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7) 第五节评估范围及级别的确定 (8)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11) 第一节气象水文 (11) 第二节地形地貌 (12) 第三节地层与岩石 (12) 第四节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16) 第五节水文地质条件 (21) 第六节工程地质条件 (23) 第七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24) 第三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25) 第一节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25) 第二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28) 第四章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31) 第五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41) 第一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 (41) 第二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42) 第三节XXXXX北侧政府备用地适宜性评估 (44)

第四节防治措施 (45) 结论与建议 (47) 附件: 委托书 照片 附图: XXXXXXXXXXX用地边坡地质灾害分布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比例尺1:4000) 地质雷达剖面图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最新版)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最新) 为做好我市X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以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以下简称《防治方案》)。 一、地质灾害现状与特征 (一)地质灾害基本情况。根据各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和汛前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结果,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1754处,其中滑坡1323处、崩塌413处、泥石流8处、地面塌陷10处,威胁户数约1.12万户7万人。经各地核对统计,全市确定385处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及高陡边坡隐患点分布情况详见附件1、附件2),潜在威胁人员约6.2万人。 (二)地质灾害主要特征。我市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点多面广、突发性强、危害性大。从以往发生情况看,规模多为小型,影响范围限于灾害点附近区域,主要威胁周边居民、房屋、行人、车辆等安全。地质灾害主要特点:一是受气候差异影响。二是与台风和强降雨关系密切。三是山区多于平原。四是小型山体滑坡多。除自然因素外,还有人为因素,如工程建设、切坡建房等。 二、地质灾害态势预测 (一)降雨及台风趋势分析。根据气象预测:X年雨季雨量略多,其中5月雨量正常、6月雨量略多。降水相对高峰期出现在5月下旬

中前期、6月中旬中前期,这期间部分县(市)易发生地质灾害。夏季雨量略少,其中7月份偏少、8月份正常、9月份略多。预计夏季影响我市的台风(或热带风暴)约5~6个(属略少),其中有1~2个较强台风明显影响我市。 (二)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根据全市地质环境特征、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结合X年地质灾害灾情、隐患点稳定状况和市气象局对X 年全市降水量趋势初步预测,今年全市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相当于常年,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三)地质灾害威胁对象和范围。地质灾害的主要威胁对象和影响范围主要有: 1.山前地带的房前屋后因工程建设和人为削坡引发的小型零星滑坡崩塌灾害,主要威胁边坡前后建筑物内的人员及财产等安全。 2.公路沿线边坡所引发的滑坡、崩塌灾害,除堵塞交通、毁坏公路及附属设施等外,主要威胁通行车辆和过往人员的安全,特别是较高陡的边坡危害范围甚至延伸至公路外部或下部。 3.采矿工程引发的地质灾害威胁矿山周围的人员和建筑物的安全,如采空区引发的地面塌陷灾害,开采地下水诱发的地面塌陷或水文地质环境问题等。这类灾害往往造成地表房屋开裂、公路变形、矿坑塌陷等影响,部分矿山塌陷直接影响采矿安全,局部还会发生区域性地表蠕动,造成地表建筑物下沉或变形等危害现象。

某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设计报告

某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优化设计 (送审稿) 二〇一四年三月

某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优化设计 项目负责: 方案编制: 审核: 总工程师: 法人代表: 二〇一四年三月

目录 1前言 (1) 2工程概况 (2) 2.1治理区地质环境条件 (2) 2.2边坡现状及稳定性 (3) 2.3原设计方案概述 (6) 2.4项目实施现状 (7) 3优化设计原因 (7) 4优化设计方案 (8) 4.1设计依据 (8) 4.2优化设计范围及分区 (8) 4.3优化设计方案 (8) 4.4设计计算 (10) 5治理工程施工 (17) 5.1施工工序 (17) 5.2施工要求 (18) 5.3施工质量控制指标 (25) 6说明 (28) 附件: 附件1 原设计审查意见 附件2 锚索基本试验报告 附件3 边坡稳定性及下滑力计算 1、10-10剖面(III1′区)圆弧滑动法计算

2、6-6剖面(III2′区)圆弧滑动法计算 3、III2′区赤平投影分析 4、10-10剖面(III1′区)加固后稳定性计算 5、6-6剖面(III2′区)加固后稳定性计算

1前言 位于幕燕滨江风貌区内的达摩古洞为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已荒废多年。为了打造高端旅游度假休闲区,恢复历史文化古迹,南京幕燕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拟进行南京幕燕滨江风貌区达摩古洞景区项目的建设。其中百变金身达摩像项目位于达摩古洞景区内的山间谷地中,谷地周边边坡原为采石宕口,现已废弃,由于前期开山采石,致使边坡高差较大,坡面陡立,形成三面陡崖环伺的地貌现状,且坡面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受结构面切割及长期风化影响较为破碎,危岩摇摇欲坠,险象环生。项目区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已影响百变金身达摩像项目的进展,且对后期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也造成严重威胁,鉴于此,南京幕燕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拟对该边坡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委托我院承担达摩古洞景区项目一期工程边坡地质灾害治理的设计工作。 受治理区地形条件、项目工期等因素影响,治理区未布臵专项勘察工作,拟在项目施工阶段具备勘察施工条件后进行补充勘察。按照委托单位要求,我院根据地形测量、区域地质资料分析、现场调查、水平钻孔勘察成果对该边坡进行初步治理设计,在施工阶段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优化设计。初步设计于2013年10月10日通过专家评审(见附件1),并作为项目施工招标依据。 根据现场踏勘结果,施工单位提出取消原设计方案中的III区削坡、留设平台,调整为坡形修整、清坡;锚杆钢筋改为预应力钢绞线

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概况

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概况 第一节工程简介 某科技公司西侧边坡位于某市某新区某科技公司西侧。边坡现状为极软岩边坡,岩质为强风化粉砂岩,局部夹中风化岩块,岩体类型为Ⅴ类。边坡成“一”形,坡脚外约2.0m~5.0m为川福多科技公司厂房,坡顶植被较丰富,坡面几乎无植被覆盖。本次需治理的边坡长度约200m,高约7.0~18.0m,坡度50~62°。坡面主要面向东南。 边坡近期已发生过坍塌,坍塌体在雨水冲刷下,极易扩大并形成大的滑坡,危害坡底建筑物及行人。为此受业主的委托,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对该边坡进行治理工程设计。 1.1.1 场地工程地质概况 ⑴边坡物质组成 根据钻探揭露,场地地层为第四系坡残积粘土(Q dl+e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下统塘厦组粉砂岩(J t),特征描述如下:(1)第四系坡残积土(Q dl+el) 粘土(层序号①):棕红色、灰黄色,稍湿-湿,可塑- 硬塑,土质粘性一般,含少量砾,局部夹少量碎石,岩芯采取率约为80~92%。场地内在ZK8~ZK12、ZK17号钻孔有见

及。厚度0.60~7.60m,平均3.58m;层顶标高55.32~68.65m,层底标高为48.02~68.05m。现场标贯试验8次,校正后N 值11.6~26.7击,平均为20.3击。取原状土样6件,土工试验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平均值为:w=21.7%;e=1.223; I L=0.032;a1-2=0.38MPa-1;Es1-2=5.61MPa。详 (2)侏罗系下统塘厦组粉砂岩(J t),根据其风化程度可分为全风化、强风化和中风化三个风化带: 1)全风化粉砂岩(层序号②1):黄褐色、紫红色,岩芯呈坚硬土状,局部夹少量强风化岩碎块,遇水易软化,岩芯采取率约为76~87%。场地内在ZK8~ZK12、ZK17号钻孔有见及。厚度 2.00~3.70m,平均 2.73m;层顶标高48.02~68.05m,层底标高为45.02~64.35m。现场标贯试验6次,校正后N值38.7~49.2击,平均为43.4击。 2)强风化粉砂岩(层序号②2):灰黄色、红褐色、紫红色,岩芯呈坚硬土状、碎块混土状,碎块大多手折可断,局部夹中风化岩碎块,分布不均,风化裂隙发育,敲击易碎,合金钻进易,岩芯采取率约72~88%,属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场地内全部钻孔均见及。厚度10.00~33.80m,平均15.21m;层顶标高45.02~64.35m,层底标高为30.55~42.42m。现场标贯试验36次,校正后N值53.0~81.8击,平均为64.1击。 3)中风化粉砂岩(层序号②3):灰色、灰黄色,粉砂状

常见地质灾害

Ⅰ.名词解释 (8道) 1.滑坡主裂隙P122:滑坡壁向下的张裂隙最深、最长、最宽,称主裂隙。 2.泥石流P130: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3.岩堆P128:陡峻斜坡上的岩体,受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岩石碎屑,崩落下来在坡脚形成的疏松岩块堆积体称岩堆。 4.休止角P128:松散物质在自然状态下保持稳定的极限坡角。 5.岩溶P135:国际上通称喀斯特,是指可溶性岩石受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侵蚀和崩塌为辅的地质营力综合作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现象的统称。 6.落石P126:若陡峻斜坡上个别、少量岩块、碎石脱离坡体向下坠落,称为落石。 7.溶蚀基准面P137:在一定时期内,岩溶水对可溶岩性岩石的溶蚀作用有一个极限深度,这个极限深度称为岩溶的溶蚀基准面。 8.地震P139:地壳发生的颤动或振动称为地震。 9.滑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坡内部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整体下滑,且水平位移大于垂直位移的坡体变形。P121 10.滑坡台阶:滑坡体各部分下滑速度差异或滑体沿不同滑面多次滑动,在滑坡上部形成阶梯状台面称滑坡台阶。P122 11.崩塌: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坡体向下崩落的现象。P126 12.活动性断裂:活动性断裂又称活断层,工程上将距今10万年以来有充分位移证据证明曾活动过,或现今正在活动,并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有可能活动的断层。P140 13.发震断裂:全新活动断裂中、近期(近500年来)发生过地震震级M≥5级的断裂,或在今后100年内,可能发生M≥5级的断裂,可定为发震断裂。P140 14.地震烈度:指某地区地表面和建筑物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P144 15.基本烈度:基本烈度是一个地区今后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P146 Ⅱ.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选最佳答案,将其代码填在括号中)(29道) 1.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坡内一个或几个滑动面作整体下滑的过程叫做()。P121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此,本文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所谓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

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 (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 (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 (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 (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滑坡防治措施: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一、编制依据 1、《龙城街道深惠高速南600m处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施工图》(深圳地质建设工程公司2008.11); 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4、《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5、《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22:2005); 6、《建筑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 二、工程概况 本工程由深圳地质建设工程公司进行地质灾害勘察;深圳地 质建设工程公司进行边坡危险性评估、设计。 本边坡位于深圳市龙岗区龙城街道黄阁路南侧,龙城第十二废品收购站后侧。坡底为龙城第十二废品回收站场地围墙,间距2-3M。其地理坐标为X=348466,Y=133154。该边坡为人工开挖而成,西北一东南走向,呈直线形,全长约98.2m,坡高约1.5~13.9m,坡度约为30~50。。该边坡土体裸露,没有进行任何绿化和防护。坡顶已较为平缓。由于前段时间连续暴雨冲刷,边坡水土流失严重,在边坡南端形成了深切沟,造成流泥及崩塌灾害。在边坡中部发生了一处小型滑坡,滑坡体高约15m,主滑线长度约20m,滑坡面积约300㎡,体积约600m3,滑动面埋深约为2M,现场地滑坡体已完全清理完成,坡面不规则,局部发育冲沟。该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地表水控制,再次发生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大,存在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

根据该边坡特点,并考虑到安全、经济及施工便利等,拟采用如下方案对该边坡进行治理,该边坡主要分为三个支护段: 1、1-1剖面(AB段):该段支护坡底线长度约23.6m,坡高约1.5-11.5m,现状坡率约为1:1.2,拟与中部平顺开挖至1:1.5~1:2,采用锚杆+人字梁支护。 2、2-2剖面(BCDE段):该段支护坡底线长度约55.1m,坡高约11.8~13.9m,坡率约为1:1.5~1:1.6,基本保持现状坡形,采用锚杆+人字梁支护。 3、3-3剖面(EF段)该段支护坡底线长度约19.5m,坡高约2~13m,现状坡率约为1:1.2~1:1.5,拟与中部平顺开挖至1:1.8~1:2,采用锚杆+人字梁支护。 4、坡顶设置600*600M7.5砂浆砌毛石水沟,坡底设置800*600M7.5砂浆砌毛石水沟,沟壁厚均为300㎜,沟底均采用120㎜厚C10钢筋砼垫层。 工程主要材料用量: (1)水泥:175t(普硅32.5R) (2)锚杆、格构梁等钢筋39.5t (3)C25砼145m3 (4)C10砼48m3 (5)毛石103m3 (6)钢管综合脚手架、安全网1350m2 三、施工部署 1、施工顺序

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编制说明

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编制说明 第一节编制说明 在充分研究本工程所有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的基础上,通过对工程现场和周围环境的考察,结合本公司人员、机械设备、技术条件等情况,我方编制了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我方认为根据本公司实力,按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将可保证本工程优质、按时、安全地完成,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旦进入正式施工阶段,我公司将随时根据最新情况及业主要求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进一步细化和优化,以达到业主和我公司的目标。 第二节编制依据 1.《某科技公司西侧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 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 2.《某科技公司西侧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报告》,西 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 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4.《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 22:2005); 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8.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9.建设部JGJ46-88《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10.《建筑施工和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JGJ130-2011) 11.与建筑工程有关的国家及行业规范、规程及标准; 12.专家评审会意见; 13.我公司质量体系文件及长期积累的丰富施工经验和专业 技术能力。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原则 (1)充分考虑施工条件的艰巨性及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满足招标人对工程工期、质量要求及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要求的原则; (2)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 (3)满足与招标人、监理人、设计代表及有关单位协商施工的原则; (4)充分利用现有工作面及我公司充足的施工机械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做到连续均衡生产、文明施工。 施工总体目标 (1)质量目标:坚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质量方针,确保工程施工达到一次交验合格率100%,争创优质样板工程。 (2)工期目标:根据计划在 120 天竣工。 (3)安全目标:杜绝伤亡事故,年度轻伤事故频率控

边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支挡结构简介

边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支挡结构简介 第一节支挡结构的发展和展望 支挡结构包括挡土墙、抗滑桩、预应力锚索等支撑和锚固结构,是用来支撑、加固填土或山坡土体、防止坍滑以保持其稳定的一种建筑物。在铁路、公路路基工程中、支挡结构主要用于承受土体侧向土压力,它被广泛应用于稳定路堤、路堑、隧道洞口以及桥梁两端的路基边坡等,近几年在高速铁路建设工程中,在软土或松软土地基地段也采用了一种新型的路基桩板结构,用来支承铁路上部结构和路堤填方。在水利、矿场、房屋建筑等工程中,支挡结构主要用于加固山坡、基坑边坡和河流岸壁的稳定等。当以上工程或其它岩土工程遇到不良地质灾害时,支挡结构主要用于加固或拦挡不良地质体。例如,加固滑坡、崩塌、岩堆体,拦挡落石、泥石流等。支挡结构是岩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基本建设的不断发展,支挡结构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减少环境破坏、节约用地观念的加强等,支挡结构在岩土工程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铁路、公路路基及建筑基础工程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一、重力式挡土墙 由于我国在一些地区石料来源丰富,就地取材方便,再加上施工方法简单,因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石砌的重力式挡土墙是我国岩土工程中广泛采用的主要支挡结构。这种挡土墙形式简单,设计一般采用库仑土压力理论,当墙体向外变形墙后土体达到主动土压力状态时,假定土中主动土压滑动面为平面并按滑动土楔的极限平衡条件来求算主动土压力。在侧向土压力作用下,重力式挡土墙的稳定性主要靠墙身的自重来维持,墙身一般采用浆砌片石来砌筑,有时也用混凝土灌注。上世纪五十年代为适应西南山区地形陡峻的特点,出现了我国独创的衡重式挡土墙。衡重式挡土墙最初在宝(鸡)成(都)铁路广元至略阳段使用。1959年,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在西安召开的全国坍方滑坡会议上介绍了这种挡墙新形式,得到了大会的赞许,以后在铁路路基工程中逐步推广,又由铁道部科学研究院、专业设计院、铁二院等单位联合开展了科研攻关,完善了衡重式挡墙按第二破裂面计算的理论,编制了有关的标准图,加快了在铁路系统全路的推广。衡重式挡土墙是我国山区铁路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挡墙形式,并已在公路等其他行业中得到推广运用。 上世纪九十年代及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是我国道路建设飞速发展的年代,特别是铁路运营速度的不断提高,运营安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铁路挡土墙的强度安全也受到进一步的重视。以往由于挡土墙需要大量的浆砌片石,其砂浆质量及墙的整体砌筑质量不易保证,出于保证挡土墙质量的目的,2006年《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修编时明确规定:“重力式挡土墙墙身材料应采用混凝土或片石混凝土”。因此近几年来,铁路主要干线的重力式挡土墙材料均已采用混凝土或片石混凝土 图1-1 重力式挡土墙和衡重式挡土墙 二、新型支挡结构 长期以来重力式挡土墙在支挡工程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但由于其截面大、圬工数量多、施工进度慢,在地形困难地段,应用不便,其使用上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因此,研究、引进、推广新型轻型支挡结构,一直是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实践中的一个主要内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水利、铁道、公路、建筑等部门就开始引进推广锚杆挡土墙、桩基挡土墙等钢筋混凝土挡土结构,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成(都)昆(明)铁路大力推广运用新结构就是一典型实例。成昆铁路修建时,铁道部集中了全路科研精英以及部分其他系统的专家,组

高边坡地质灾害治理管理重点

高边坡地质灾害治理管理重点 于亮 (深圳市工勘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深圳)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开发、居民房屋大规模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山体,早期乱砍乱伐现象造成水土流失,致使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频 频发生,地方政府意识到了这一危害,采取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等手段,针对一 些高危地段进行地质灾害治理。本文结合深圳市罗湖区木棉岭蚊帐顶小区后高边 坡施工案例,就高边坡治理管理重点作一简述。 关键词:边坡治理;管理重点;施工质量;安全生产;文明施工 1.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罗湖区木棉岭蚊帐顶边坡治理工程。 工程地址:本边坡位于罗湖区东晓街道办木棉岭蚊帐顶居民小区北东侧,依次沿“布吉路→翠山路→金稻田路→华龙路”路线进入本次边坡治理范围。 工程规模及特征:本边坡坡长约340m,坡高30~35m,坡度43°~63°,边坡下部为岩质边坡,上部为土质边坡,对岩质边坡采用挂网喷砼,对土质边坡采用锚杆(索)+格构梁和做好截排水、绿化等方式支护。修坡约1万m2,土方开挖约11351m3;岩钉3108m,喷射砼3414m2,锚杆(索)19791m,格构梁砼820m3,喷播植草5792m2。 边坡现状:本边坡系工程开发过程中人工切挖而成,边坡陡峻,坡脚高程46.5~55.0m,目前坡面裸露,形成的人工边坡未进行统一的支护治理,坡体曾发生有多起的土体失稳现象,人工切挖山体后在坡脚建成有密集的民房。 边坡支护设计参数:本边坡采用“适当修坡+岩钉及挂网喷射混凝土+普通锚杆+预应力锚索+格构梁支护”进行治理。其中:边坡中下部中微风化岩区域采用岩钉及挂网喷射混凝土支护,上部采用锚拉格构梁进行支护,格构梁框隔间采用喷播草种进行绿化。 边坡排水系统:边坡坡顶及坡脚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水沟截水,排地表及地下水,并在边坡适当部位设置三条跌水槽,经沉淀池后排入坡脚市政排水设施。坡脚原有排水沟进行疏通、修缮。 2.高边坡工程特点 1、本边坡坡高30~45m,属高大边坡;坡度43°~63°,坡度陡;坡长约340m,范围较广。 2、本边坡为岩质边坡,锚杆、锚索入岩深度大,施工较困难,需合理选择机械设备,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3、本边坡坡脚民房密集,主要为7~9层高的民房,基本依坡脚而建,总体施工作业面狭窄,施工需采取相应措施,合理划分施工区域和作业面安排,适当选择材料堆场、加工场,以满足施工需求。 4、本高边坡施工安全风险大,需加大现场安全管理,防止出现高空坠落、脚手架坍塌、触电伤害等事故,确保安全施工。 5、本边坡施工过程中,需加大施工监测,安排现场巡视巡查,做好巡查计划,落实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分析和治理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分析和治理 本文以惠州大亚湾塘横坳边坡为例,用极限平衡法分析了边坡稳定性,提出了治理工程方案,对同类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标签:地质灾害边坡防治分析评价 1基本概况 惠州大亚湾区县道X206线地质灾害点位于X206线K8-K9塘横坳段,由于公路建设削坡,道路两侧形成高陡的人工边坡。该路段两侧共有3处人工边坡隐患点,坡高8~18m,坡度55~90°,坡宽约430m。边坡岩体裸露,岩石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局部含外倾结构面,易发生滑坡或崩塌等地质灾。 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钻探揭露的工程地质情况,勘察区内岩土层按地质年代和成因类型自上而下划分为人工填土层(Qml)主要为素填土;残积层(Qel)主要为粉质粘土,基岩(J3n),分为强风化岩带和中风化岩带:岩性为凝灰质砂岩。 边坡岩体受节理裂隙切割强烈,局部含外倾结构面,成小块体,岩体完整性差,在降雨入渗形成的动、静水压力作用下和本身重力作用下继续发生滑坡或崩塌的可能性大。 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赋存于下伏风化基岩的裂隙中,浅层无明显的地下含水层。下伏风化岩体节理、裂隙虽然很发育,但裂隙多为粘性土矿物充填,节理、裂隙间连通性较差,其透水性及富水性均较弱,水量也很贫乏。场地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垂直下渗及岩土体侧向渗流补给;暴雨期间地表径流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 3坡体结构特征 3.1第1坡段 该坡段位于县道X206线K8~K9塘横坳段k8+600m一带。坡长约70m,坡高8~14m,边坡总体走向北东,坡度55~75°,边坡岩体裸露,岩石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优势节理面主要有3组,产状分别为:L1:230°∠50°,L2:280°∠42°,L3:60°∠45°,为剪节理,裂面光滑平整,多数闭合状,充填物少,胶结差,但裂面泥化不严重,节理间距一般0.1~1.7m,岩体结构类型呈层状~碎裂状结构。应用节理赤平投影对边坡稳定性分析:L3与边坡呈大角度相交,为基本稳定结构,L1与边坡呈小角度相交,为外倾结构面,且边坡倾角大于结构面倾角,边坡较不稳定,可能产生的破坏形式主要为节理切割岩体,引发岩块崩落。该坡有1条次生断层通过。断层位于本坡段东部,断面产状323°∠70°。断

边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计划方案

一、编制依据 1、《xx市xx区xxx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施工图》; 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4、《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5、《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22:2005); 6、《建筑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 二、工程概况 本工程由xx省佛山地质局进行地质灾害勘察和边坡危险性评估、设计,广州市金地地质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进行监理,由核工业江西工程勘察研究总院承包施工,西樵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办公室为本工程建设单位。 1、西樵中学校区电房东侧边坡位于西樵中学东南部、西樵山西南部坡脚。因坡脚西北侧修建电房等需要,坡脚开挖及其后期滑坡作用形成2.8~10.7m高、坡度50°~65°、局部近似直立、坡长约70m,陡坡上为10~25°山体边坡,局部陡峭。2015年10月5日台风“彩虹”期间发生1起小型滑坡,滑坡体长约5m,高4~10m,厚约0.3m,体积约7m3,滑坡物质主要为残坡积土与树木,堆积于坡脚,部分滑坡体已清除,暂未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之后每逢强降雨坡段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滑落,对坡脚的电房和在篮球场活动的师生生命财产产生威胁。 佛山市南海区国土城建和水务局及西樵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办公室等相关领导高度重视,为减灾、防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拟对该边

坡开展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工作。 2、西樵中学校区食堂东北侧边坡位于西樵中学东南部西樵山西南部坡脚,因坡脚修建篮球场、食堂等需要,坡脚开挖形成陡坡,高 3.27~3.86m、坡度75~85°、局部近似直立、坡长约80m,陡坡上为10~25°自然山体,局部存在小陡坎。2015年10月6日台风“彩虹”期间该边坡发生1处滑坡,平面上呈圈椅状,滑移方向310°,滑坡体东西轴长约25m,南北宽约40~65m,厚度1.50~9.10m,总体积约4760m3,为小型浅层滑坡,滑坡体物质主要为残坡积土和全风化基岩,造成了西樵中学食堂东北侧约45m范围挡土墙和长约15m的道路台阶以及局部混凝土地板破坏,直接经济损失约150万元,但未造成人员伤亡。之后至今每逢强降雨该坡段存在不同程度的滑动,对坡脚篮球场活动的师生生命财产产生威胁,目前正在坡上沿滑坡方向设置3条测斜管对该滑坡进行动态监测。 鉴于该滑坡位于学校场地内,属人口密集区且社会关注高,加上滑坡整体稳定性较差,对此佛山市南海区国土城建和水务局及西樵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办公室等相关领导高度重视,为减灾、防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拟对该边坡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工作。 3、xx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中学东侧边坡位于西樵中学东南部、西樵山西北部坡脚。因坡脚西北侧修建宿舍楼需要,坡脚及原有浆砌石挡墙被挖除,在坡脚形成2m~6m高,近似直立的陡坡,陡坡上为10~40度山体边坡,局部陡峭。在多次暴雨的持续影响,坡脚于2014年4月1日发生浅层滑坡,滑坡体长约40m,宽约24m,厚度3~6m,平均厚度约3.5m,滑坡体积约4200m3.滑坡堆积物直至在建宿舍楼,除影响宿舍楼施工外,未造

公路路基边坡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分析

公路路基边坡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分析 公路路基边坡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分析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建设范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这在为人民出行、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奠定物质基础的同时,也带来了包括边坡地质灾害等一系列问题。为了对此类问题进行更好的解决,本文在简单介绍公路路基边坡地质灾害的基础上,对相应的防治办法进行了讨论,以期为实际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引导和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公路路基;边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range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has been further expand, this in people's travel, economic level for further promoting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laid at the same time, also brought including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slope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better,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slope in highway subgrade geological disaster, on the basis of relevant control measures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develop the actual work to provid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role. Keywords: highway subgrade; Slope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U41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所谓公路路基地质灾害,就是指受人类的工程活动以及地质作用的影响,路基周围的地质条件不断恶化,并最终引发的路基灾害。公路路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包括:滑坡、崩塌、落石、泥石流、坍塌、水土流失、碎落等。从地质的角度来看,不利的地质结构组合、岩性

边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

第11卷 第3期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V o l.11, N o.3 2000年9月Jou rnal of Geo logical H azards and Environm en t P reservati on Sep tem ber2000文章编号: 1006-4362(2000)03-0230-04 边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 α 魏永幸 杨建国 (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地路处,成都 610031) 摘要: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边坡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工程新技术,研究并提出了边坡地质灾害防治工 程技术对策。 关键词: 边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对策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边坡地质灾害,如各种类型的工程滑坡、崩坍与落石、各种岩土条件下人工边坡的开挖支护和边坡防护、人工边坡的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等,是人类改造自然中遇到的地质灾害中最常见的一类,我国西南山区铁路、公路、矿山、市政等土建工程建设中边坡地质灾害尤为突出,人们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各种防灾、减灾措施,取得了好的效果。本文主要结合近几年西南铁路工程建设中边坡地质灾害工程实例,介绍边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新技术,研究并提出了边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对策。 2 工程滑坡灾害防治 2.1 滑坡灾害防治技术发展历史 20世纪50~60年代,治理滑坡灾害常采用地表排水、清方减载、填土反压、抗滑挡墙等措施,但经验证明,仅采用地表排水、清方减载、填土反压使滑坡暂时处于稳定状态,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很多滑坡又复活了,如1981年宝成线水害,20处滑坡有一半是1956年及其后处理过的,属于曾经整治过但仅采取排水、减载或抗滑挡土墙措施,遇持续降雨使滑坡地质环境改变而复活,据统计,复活率达30%,引起设计工程师们的高度重视。20世纪60年代末,成昆铁路沙北车站滑坡整治中首次采用抗滑桩获得成功,以后在成昆线、湘黔线、宝成线水害抢险、川黔线电化改造等铁路建设中推广应用,铁二院主持开展了全埋式抗滑桩实验研究工作,其成果获得铁道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0世纪70~80年代这一期间,人们重视支挡的作用,强调支挡为主,又因为抗滑桩具有的布置灵活、施工简单、对滑坡扰动小等优点,受到工程师们和施工单位的欢迎,应用普遍,逐步形成抗滑桩支挡为主、结合清方减载、地表排水的滑坡综合治理技术,从宝成线水害抢险采用路基工程或明洞处理的滑坡共15处,有14处采用抗滑桩处理,其中采用抗滑桩单一措施的占半数。1961年铁道部颁布试行的《标准规距铁路设计规范》有关路基章节中对滑坡治理强调排水,将地面排水、疏干或排除地下水、清方减载与填土反压、以及抗滑挡土墙作为滑坡灾害防治主要技术推荐。1975年铁道部颁布的《铁路工程技术规范》有关路基章节中对滑坡治理强调一次根治,强调综合整治,重视支挡作用,将地表排水、地下排水、抗滑挡土墙作为主要技术推荐,将抗滑桩作为新技术推荐,强调减载要注意是否会引起后部次生滑坡的产生。1985年修订的《路基设计规范》(TBJ1-85),与1978年规范对照,其变化之处在强调支挡为主、综合整治,抗滑桩作为一种主要措施被推荐。 α

关于铁路路堑边坡区域地质灾害防治的思考

收稿日期:20160325;修回日期:20160418 作者简介:王先龙(1974 ),男,高级工程师,1997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铁道工程专业,工程硕士,主要从事铁路建设管理及路基工程设计与研究工作三E?mail:liangzhouwxl@https://www.360docs.net/doc/f312414149.html,三 第60卷 第7期2016年7月 铁道标准设计 RAILWAY STANDARD DESIGN Vol.60 No.7Jul.2016 文章编号:10042954(2016)07004704 关于铁路路堑边坡区域地质灾害防治的思考 王先龙 (南广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南宁 530022) 摘 要:区域地质灾害是铁路工程建设和运营不可避免的工程难题三通过介绍南广铁路梧州段路堑边坡区域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情况二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以及相关区域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现状,分析从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角度开展铁路路堑边坡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将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贯穿路堑边坡工程整个寿命周期的观点,从设计二施工二运营维护的角度指出区域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思路三关键词:铁路;区域地质灾害;路堑边坡 中图分类号:U213.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238/j.issn.1004-2954.2016.07.011 Reflection on Regional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of Railway Cutting Slope WANG Xian?long (Nanning-Guangzhou Railway Co.,Ltd.,Nanning 530022,China) Abstract :Regional geological disaster is an inevitable problem in railwa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With reference to the basic conditions in regional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of the cutting slope and the project geologic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of Wuzhou section on Nanning ~Guangzhou railway and the practices in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of related region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cutting slope design in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continuing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ject life,and points out the fundamentals of regional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the design,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Key words :Railway;Regional Geological disaster;Cutting slope 高速铁路建设以来,路基地基处理二填料质量二工后沉降控制及其施工组织安排等得到了各方的高度重视,路堤边坡发生病害的现象基本得以消除,但对路堑边坡相对重视不够,特别是工程条件比较复杂或容易发生崩塌二工程滑坡等区域地质灾害地段三尽管业界已经认识到,在勘察设计阶段如何尽量降低不良地质对工程的影响,对铁路工程的施工及运营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在不良地质时宜 地质选线”比选线 路方案时对地质因素考虑最多[2];有关人员针对川藏铁路选线问题指出在调查拟建川藏铁路沿线主要地质灾害及分析其特征的基础上,从地质角度研究其选线 原则[3],但是,对于区域地质灾害潜在风险的预防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三南广铁路桂平至肇庆段,尤其是梧州段路堑边坡工程施工中发生的区域地质灾害就非常典型,从区域地质灾害防治的角度对铁路路堑边坡设计方案进行思考和总结,对工程建设二运营维护和所在地区类似工程建设将具有重要的意义三1 工程概况 南宁至广州高速铁路跨越桂二粤两省区,是‘国家铁路中长期规划“的重要项目之一,是广州至昆明高速铁路通道的组成部分,是连接我国西南与华南的快捷大通道三项目于2009年全面开工,于2014年12月 26日建成并开通运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已经成为两广地区的经济大动脉三其中桂平至肇庆东段地貌以低山丘陵二低丘台地和山间谷地为主,总体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