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师德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师德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师德及其现代价值

【教育伦理】

中国传统师德及其现代价值

徐少锦

(南京审计学院教授,江苏南京 210029)

〔摘要〕 本文在勾画传统师德产生与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概括出六大师德规范与四大教师伦理精神,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塑造师德理想人格的设想。

〔关键词〕 师德 师德理想人格 奉献 创新

〔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02)05-0073-06

意思是不论贵贱、贤愚、华夷,每个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孔子表示:“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5]只要主动送上十条干肉,作为确定师生关系的见面礼,他从来没有不教诲的。这一方针表现出孔子的博大胸怀,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二)爱生亲徒,乐教不倦。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6]为座右铭,对学生关怀备至,亲切异常。清代唐甄(1630~1704年)在谈到教师为什么要亲近学生时说:“教者贵亲,亲者易知;承教者亦贵亲,亲则易化。煦妪覆育,如鸡之伏卵,而后教可施焉。”[7]教师对学生有了爱心,才会接近他,理解他,从而能产生感染力,使学生容易接受教育。

(三)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论语?子路》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必须为人师表,起模范作用。《河南程氏粹言》卷二指出:“圣人尽道,以其身之所行者教人,是故天下之人皆至于圣人之域也。”《朱子语类》卷三四认为,教师“为之是仁圣之道,诲之是以仁圣之道诲人”,只有率先示范,作学生的榜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循循善诱,耐心引导。颜渊称颂其师孔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使自己“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8]。孟子主张教育必须从立志入手,《孟子?告子上》指出:“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就如同教射箭的要让学生射中目标一样。《礼记?学记》认为:“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通过简约的语言、细小的事情启发学生明白道理、一心从善。朱熹说:“孔门教人甚宽,今日理会些子,明日又理会些子,久则自贯通。”[9]他主张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与接受知识的可能,由少到多、由近而远、由事到理、由浅入深地加以耐心引导,使他们逐渐把握义理。

(五)教学相长,惟道是从。教与学是相对的,互相包含、彼此促进的。《书?说命下》指出:“惟学半”,通学。有教与学双重含义。教师应该刻苦钻研,加强学习。《孔传》曰:“,教也,教然后知所困,是学之半。”《说文解字》说:“,觉悟也。”清段玉裁注:“学所以自觉,下之效也;教人所以觉人,上之施也,故古统谓之学也。”《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上学为教,音(x i o),下学为习,即学习。教学不惟能解除困惑、弥补不足,还能明是去非。正如王阳明所说:“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盖教学相长。”[10]教学相长不仅指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因钻研教材而提高了自己的学识,而且也指学生对教师也有启发帮助,所以教与学相辅相成,教育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提高的过程。

(六)以情感化,激发兴趣。这是爱生亲徒在教学方法方面的表现。“教”字最初呈执鞭教子之形,虽然含有爱教结合的家训原则,但也存有训育过严的弊病。专制制度强化了这种体罚方法,危害甚大。《管子?侈靡》并不认同这一做法,认为教育始于以情感化:“若夫教者,标然若秋云之远,动人心之悲。蔼然若夏之静云,乃及人之体。……使人思之,人所生往,教之始也。”这种感化,可使人思而生善,收“贤者不肖者化焉”之效。《河南程氏遗书》卷二认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王阳明看到体罚使学生苦不堪言,效果极差。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故教育时“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他反对以粗暴态度对待学生,反对惭之、苦之与体罚,指出:“近世之训童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其结果是使“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复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这暴之为制、烦之为防、劬劬于法令诰戒之间,实际上是“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11]这种重视学生的兴趣与自觉的看法无疑是有价值的。

传统师德的主要局限性是内容的封建宗法性与方法的强制性,把师生关系视为家庭父子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即其典型表现,并由这扩大与延伸了的“血缘”关系派生出师母、师叔、师侄、师兄、师弟、师姐、师妹等诸多“亲属”,用封建纲常加以调节。这类家族色彩既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和不忘师恩、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又容易将家长制推广到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老师,造成师生间在知识与人格上的不平等。荀子最早将师与天、地、君、亲并提,使老师的地位与权威神圣化,主张“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隆谓尊重、高突)君、师”[12];在学问上要“师云亦云”[13]。这一思想萌于孔子。据《左传》哀公十一年、十二年记载,孔子反对对百姓过分剥削,主张“施取其厚,事举其

中,敛从其薄”,但其学生冉求不仅不这样做,却反而听从季氏,帮他推行田赋制度,增加赋税。对此,孔子大为愤怒,对学生们说:冉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4]。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攻击他。荀子将孔子的做法理论化,并推向极端,认为学生非难老师,自以为是,就会失去是非标准:“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15]不仅如此,连不称赞、不崇扬老师也是不允许的:“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即背叛师说)之人,明君不内(内同纳),朝士大夫遇诸(同途)不与言。”[16]不但不能任用,还不应理睬他。总之,学生应百分之百地听从老师的教诲,接受教师的知识,并将老师的学问传承下去,不能有丝毫的怀疑、责难与改变。影响所及,在汉代,“师之所传,弟(子)之所受,一字毋敢出入;背师说即不用。师法之严如此。”[17]宋元以后,又有“非朱子之言不尊”、“言不合朱子,率鸣鼓而攻之”[18],把朱熹思想绝对化的情况。这是有作为的学生所不能容忍的。清末章太炎背离师教从事民主革命,受到老师俞樾严厉谴责,迫使他写了《谢本师》一文与俞樾脱离师生关系。反映在教学方法上,就是将家训中盛行的棍棒主义移用于学校,用体罚的形式,惩罚不专心听讲、成绩不好的学生。元代许衡令学生比赛“投壶习射”,“负者罚读书若干遍”[19],即为处罚之一例。旧时塾师备有戒尺、教棍,多用打手心、立壁角等体罚过失的学生。这种简单粗暴、不是说服而是压服的方法,虽然遭到一些名师的抨击,但并未得到根本性的纠正,以至其余毒一直遗存到今天。目前时有报道的发生在一些中小学中损害学生尊严的讽刺、挖苦、辱骂,伤害学生身体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其冷酷与暴虐令人发指,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据摩罗在《体罚学生是对人类的伤害》一文中所引用的加拿大学者所作的全球性调查资料:“被体罚的儿童成年后吸毒和酗酒是正常儿童的两倍,而且患上焦虑症,13%酗酒,17%嗜毒。”当然,解决野蛮、残暴、非人道的教育方式是个系统工程,其中深刻认识家长式的专制方法的危害性,清除历史留给我们的遗毒是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清除带有封建主义因素的师生关系、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与思想条件。师生关系既不再是血缘关系的延伸,也不再是支配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在道德学问、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承继过程中所形成的朋友关系。其主要特征是平等、民主、互尊、互信、和谐,即无论在人格方面还是在真理面前,师生都不享有特权,而应该平等相处,民主相待。教师应该发掘与提升历代名师鼓励学生自由发问、互相讨论的因素,放下权威架子,树立尊重学生人格与身份权等新的师德观念与法制观念,维护学生的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使他们的人格尊严、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作为自己应该承担的师德责任与法律责任。而殴打、谩骂、诋毁学生,歧视、侮辱后进生、贫困生以及身体有缺陷的学生,损害他们的尊严与名誉,则是有悖师德的,也是不符合法律精神的。在教学与研究过程中,师生不仅可共享前人与他人的知识,而且应按照学术规范,互享对方的知识。高校中导师与研究生都有探索科学真理的责任、义务,享受自己科研成果的权利;如果发生了观点、方法与结论等方面的争论,应该按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认识论原则,导师不能以“绝对权威”自居,要求学生“师云亦云”,强迫他们接受自己的观点,而应以尊重与宽容的态度,对己说不正确的,允许学生“不云”,予以批评纠正;对己说不完善的,鼓励学生“新云”,给以补充完善。应采取“对话”与“等待”的方法,通过学术争鸣与实践检验的途径加以解决。在这里,阻碍学生自由研究,压制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侵占学生的科研成果,都是有损师生平等关系与违背师德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

清除师德传统中的糟粕,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与发扬其中的精华。传统师德中所包含的诸多积极因素,同今天我国提倡的师德有不少契合之处。我国教育事业所需要的名师素质,主要由博学多能与崇高人格两大方面构成。而德艺双馨者恰好是传统师德的精华与现代价值所在。具体来说,主要是上述六大规范及其中所孕育的四种伦理精神。

一是教书育人精神。就是既为业师又为人师。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追求崇高的人格是教师神圣的天职。《礼记?大学》早就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至善”包括个人至善与社会至善两大方面,即不仅自己要有至善的德性,还要帮助别人自新,使整个社会达到至善的境界。唐代韩愈发展了《大学》的这一思想,明

确地提出了德教在教学中的地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20]而道德教育则是三大任务之首。至明代,王阳明进一步为教师提出了以德教为主的四大任务:一是教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二是诵书讲书与导之专志精读;三是诱之诗歌、“发其意志”、“其跳号呼啸与歌咏,宣其幽抑滞于音节”;四是“导之习礼以其威仪”、“动荡其血脉”、“固其筋骨”[21]。这些教育包容有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思想成分值得肯定。尽管封建教育与我们今天的教育性质不同,但重视德育的思想还是有借鉴意义的,与世界的教育理念也有一致之处。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美国哈佛大学校训就是“为增加智慧走进来,为更好地为祖国与同胞服务走出去”。这就告诉我们,把德育与智育割裂开来,只重视与强调智育,忽然与轻视德育,是有悖古今正确的教育理念的。有的教师向学生灌输“读书应该是为了自己”、“挣下大把的钱”、“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等思想,把远大的社会理想抛到九霄云外,把学生引向利己主义道路,这显然有悖于人师所必备而不可或缺的道德素质的。在全球化、高科技、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今天,伦理学已成为“显学”、“第一哲学”,道德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德国应用信息学教授克劳斯?海夫纳指出:在电脑时代,德育已成为突出的问题,向学生传授日常生活与职业本领中变得日益重要的“交际能力、独创性、社会判断能力、集体协作、责任感等。迄今为止这些教育目的都被忽视到了不可饶恕的地步”[22]。我国教师要避免这种情况,继承与发扬教书育人的师德传统无疑是重要的方面。

二是敬业勤业精神。教师应当好人师与业师,不仅应德行高尚,而且要术业精深,这就必须敬业勤业。敬业一词出自《礼记?学记》,原意是对学生“一年视离经辨意,三年视敬业乐群”。孔颖达疏:“敬业谓艺业长者敬而亲之,乐群谓群居朋友善者愿而乐之。”后来被扩展为包括师德在内的职业道德要求。据《孙希旦集解引记》引朱熹语:“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这意味着,教师不仅应该有热爱教育、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还应该有与同行朋友友善相处、切磋学问的群体意识。切磋琢磨、精益求精、乐业勤业不仅是一般的技术道德要求,而且也是教师的治学道德要求,即必须以“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自警,遍览群书,掌握渊博的知识。应做到如《中庸》所要求的“博学也,审问也,愤思也,明辨也”,通晓事理,防止孟子所说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孔子不辞劳苦,广集周、鲁、宋、杞等国的文献资料,研究与整理成《易》、《诗》、《书》、《礼》、《乐》、《春秋》等经典著作,这不但为弟子们提供了可供诵读的教材,也为后代留下了关于古代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珍贵的文献资料。元代著名教育家许衡读书“不啻饥渴”,受命办学任教后,便食宿于校,“家事悉委其子师可,凡宾客来学中者皆谢绝之”。他说:“学中若应接人事,诸生学业必有妨,外人谤咎是我一己之事,诸生学业乃上命也。”为了让弟子“习学算术”,许衡研究了自尧舜至元代凡3605年间的算学史,按年代编成一书,“令诸生诵”。[23]这类敬业勤业、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精神,实可为后世楷模,对于培养教师淡泊高洁、苦练内功、求真务实、锲而不舍的优良学风,抨击欺世盗名、剽窃抄袭、弄虚作假等学术品德恶劣的行为,挞伐华而不实、哗众取宠、自我吹嘘、进行商业炒作、制造学术泡沫等腐败学风,是有启示意义的。

三是疑旧求新精神。尽管“中土之学,必求古训”,[24]将尊师重道、守护师说视为学生的责任、为师的必备条件。这就是荀子所要求的“师云而云”、“不陵不犯”,即不逾越、不背离师说。[25]不过,与尊古并存的还有疑古。孔子提倡质疑,欢迎学生诘问,“学而不思则罔”;“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26]认为读书不思考受欺骗,不提出相反观点是愚蠢。孟子早也训示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唐代韩愈首先主张:“弟子不一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27]学生可以超过老师,老师不一定都比学生强。不论年龄长幼与地位高低,只要其术业懂得比自己早而多,就应拜他为师。这种求新的观念,比教学相长进了一步,丰富了师德的内容。疑旧求新精神在宋代名师那里得到明确表述,成为他们创立新儒学的思想基础。关学创始人张载要求学生善于怀疑旧说,提出新见:“学则须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认为读书只有善于质疑,方能长进。怀疑不是否定一切,目的是破旧立新。“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28]通过合理怀疑,把义理中陈腐的“旧见”清除掉,来创发新说。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29]也认为怀疑是推动学说

前进的力量。朱熹进一步认为,怀疑的出现是必然的,虚心读书,“久之自有所得,亦自有疑处”。不仅他人之说可疑,自己之说亦可疑。只有设法解开疑团,使有疑者变为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他对今古文《尚书》大胆设问:“孔壁所出《尚书》……皆平易,伏生所传皆难读。如何伏生偏记得难底,至于易记底全记不得?”[30]经后人反复考证,终于证实《孔传古文尚书》(共58篇)中有25篇是伪作。古代的教育家提出的疑旧求新,虽然没有突破封建纲常名教,但却包含着科学创新的思想因素,值得我们发掘与发扬光大。

四是乐于奉献的精神。就是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教育事业的关系,不被权位财色诱惑。教师也有七情六欲,也要谋求生存与发展。问题是以什么态度、什么方法对待这类问题。孔子主张以义取利,见利思义;他宁可过贫穷的生活,也不取非义之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1]孔子办私学,收费很低。墨子主张“兼爱”,以“兴天下之亡利,除天下之害”[32]为己任,为此,他与学生们“以裘褐为衣,以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33]。孟子则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34]为人生之乐事。古代有些名师在官学任教,不收学生礼物。许衡即便逢年过节,凡学生至其家送以酒礼,他均一概谢辞,说:我教书“为国家、为吾道、为学校、为后进,非为供备我也,官守所当者俸禄也,外复于诸生有取焉,欲师道尊严难矣”[35]。这种清廉自守、不取外财的高贵品德,同今天一些学校与教师以权谋私、以教谋私,如乱收费,滥罚款;巧立名目搞有偿家教;强行推销报刊、资料与其他商品;索要与收受财物礼品;乃至出售考题、视财礼加考分等等,是有对照意义的。至于宋明时期一些学者名师虽然为官从政,但不忘术业,有的终身不仕,乐于在山林深处讲学授徒,其重视教育的精神,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扬弃传统师德中狭隘的阶级内容与专制的方法,抽取、提升其人民性、民主性、科学性、整体性的因素,将它纳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轨道,对于丰富我国师德内容,塑造师德人格,推进师德建设,是有重要借鉴意义的。例如,疑旧求新就可以丰富创新精神内涵,成为新的师德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知识在按几何级数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在一些研究领域,教师的知识优势并不明显,乃至师生均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加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教师面临的“惑”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势下,他们只有不断充实与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教学需要;学校也必须变成学习型、创造型、进取型的学校,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创造既是一个民族活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教师与学校的灵魂与前进的动力。为了更好地贯彻“科教兴国”方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的品质,不仅要学贯古今,推陈出新,而且要融会中外,积极引进新教材、新教法,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创造新的教学形式,探索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新路子。又如,奉献精神也可为塑造新的人格提供历史的依据。尽管古代教育家提倡的“为国家”是为君王之“国”,教学是为君王培养贤臣,具有历史的局限性,但也包含有教书育人是为国家民族整体利益服务的一般内容。正因为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道义理想高于物欲财利,才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上下探索,才有学富为师、德高为范的人格魅力,才有大批“国之用才”的涌现,才有学术的传承革新,才有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有人认为,随着教育改革深入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教育正变为一种产业或“服务贸易”,变成社会经济活动。因而,“教师的知识就是商品,教学工作像售货员进行商品交易一样”[36]。就是说,教育成了学生缴费买知识,教师打工出卖知识的营利活动,师生关系也就转化为买卖关系甚至雇佣关系,所以应该用等价交换的原则来调节这种关系,使奉献精神让位于个人功利精神。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学生上学缴费,学校提供服务,确有某种“商业存在”的意味,但这并不能说明学校本质上是一种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从根本宗旨说,办学是为了造就“国之用材”、四有新人。学校向学生合理收费,后勤服务部门去办产业,同时又对经济困难的学生以各种帮助,为的是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使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为社会输送大批合格人才。这表明,且不说义务教育,就是非义务教育,教育服务仍然具有“社会公益”性质或“上层建筑”性质。我国各类学校必须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

指导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科技文化的教育,使他们成为具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精神具有职业知识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即使允许合理营利或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师生间教与学的关系也不应变成商品等价交换关系,历史上优良的师德传统与社会主义的师德准则也不会因此过时。在金钱日益显示出其无孔不入的能力、人际关系许多方面沦为金钱关系,有些学生越来越迷信金钱万能的情势下,教师的伦理责任不是减轻而是加重了,道德自律不是可以放松而是应该更严了。因为教师也面对着权位财色的诱惑而必须做出严肃的选择。

当然,反对将商品交易的观点引入师生关系与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要求教师只讲奉献不讲享受,否定其应得的合理的利益与报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师在知识学问上应由承袭型转化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型,既承袭师说又超越师说;在教学模式上由家长式、单向性转化为师友式、双向性,由支配服从转化为互尊互信,进行生命与生命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动。与此同时,在人生观、价值观上也应做相应的调整,提倡奉献与享有相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在实现社会价值中实现个人价值。要从新的视角来看待过去所提倡的“烛型”、“蚕型”、“石子型”等师德理想人格。蜡烛不是只照亮别人而毁灭自己,而是在给学生以心灵之光的同时也使自己变得光灿夺目;蚕因吐丝作茧而获得“永生”,名师因高徒而愈益彰显;石子为后生晚学铺平了前进的道路,也展示出自己前程远大;园丁亦在小苗茁壮成长中体现出劳动的价值,因桃李满天下而使自己人生丰富多彩。奉献精神与创新相结合,正在形成集承传型、创造型、奉献型于一身的“牛型”、“泉型”师德人格。许多优秀教师不仅像老黄牛那样辛勤耕耘,而且更像吃草产乳的奶牛,“创造”出更丰富的营养滋育着莘莘学子。他们以自己创造性劳动默默地奉献给学生的,不是一碗死水,而是鲜活的知识与创造精神。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在21世纪,“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要求大学毕业生转变角色,从被动地谋求职位转变为主动地创造职位。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创业”的教育理念,探索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的途径,使自己成为“一眼活泉”。这些新时代的师德典范甘于奉献、乐于恬淡、严谨治学、敬业,博得了国家与人民的赞扬,完满地实现了自我价值。荷兰人塞曼曾引用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1795~1881年)的话,称颂自己的同胞、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范德瓦尔斯说:“伟大的沉寂者!当人们环顾周围世界,发现是聒噪嚣嚷、所言无物、所行无聊时,不禁要怀念沉寂之崇高伟大。……静静远思,默默劳作。他们的名字没有一家早报会提起!他们才是社会的中坚。”[37]同样,恪守这种学术道德的人,也是教师队伍的中坚。

参考文献

[1] 《礼记·学记》。

[2] 《孟子·离娄上》。

[3] 《礼记·文王世子》。

[4] 《论语·卫灵公》。

[5][6] 《论语·述而》。

[7] 《潜书·讲学》。

[8] 《论语·子罕》。

[9] 《朱子语类》卷一九。

[10] 王阳明:《教条示龙诸生·责善》。

[11][21]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12] 《荀子·礼论》。

[13][15] 《荀子·修身》。

[14] 《论语·先进》。

[16] 《荀子·大略》。

[17] 皮锡瑞:《经学历史》。

[18] 朱彝尊:《道传录序》。

[19][23][35] 《鲁斋遗书》卷十三附录。

[20][27] 韩愈:《师说》。

[22] 见《服务导报》,1996年5月20日。

[24] 严复:《名学浅说》。

[25] 张兴华等编著《教师职业道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认为,荀子留下了“青出蓝而胜于蓝”的名言,鼓励学生超过自己的老师,这种说法不符合荀子原意。

[26] 《论语·为政》。

[28] 《张载集·经学理窟》。

[29] 《陆九渊集·语录》。

[30] 《朱子语类》卷七八。

[31] 《论语·述而》。

[32] 《墨子·贵义》。

[33] 《庄子·应天下》。

[34] 《孟子·尽心上》。

[36] 见《南方周末》,2002年3月21日。

[37] 宋子良等著《范德瓦尔斯及其学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1页。

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教师曾被比喻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以自己的知识和人格力量培养着学生,既传授知识,又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现代教育家夏丐尊曾说过:“教师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不能没有水。”教师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建设高素质的教育,必有高质量的教师,而青年教师又是支撑教育的主体。因此,新形势下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关系到教育工作全局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对此需要有整体性的思考。笔者在这里谈五点粗浅的看法。 一准确把握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特点从现实的角度看,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主要有以下四个显著的特点: (一) 是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任务的紧迫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永恒课题,提高青年教师的道德水准、道德面貌,不仅关系到教育的形象,而且关系到未来的人才培养的先进性、有效性和合法性。特别应当看到,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出现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加上我们对新形势下的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手段,青年教师队伍的道德状况出现了滑坡。在这种形势下,直面青年教师的道德现状,研究青年教师的道德建设问题,努力提高广大青年教师的道德水平,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紧迫,它是我们教育界甚至是全社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大历史性课题。 (二)是把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目标内容形式的创新性。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在存在,相反,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新形势下的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做人的工作,所涉及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等领域,也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必须从已经发生了重大而又深刻变化的现实社会环境出发,伴随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有一个从理论、观念、内容到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的自觉创新问题。这里,既需要对传统道德资源进行创造性的阐述和转化,也需要对教师队伍道德建设经验教训的吸收和借鉴,渐渐形成一种新的师德师风规范体制。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创新性特点,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客观反映。 (三)是认识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过程的长期性。由于新形势下青年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环境相对复杂,有着大量需要正确审视和解决的理论问题目和实际问题,并需要进行切实可行的制度建设,这决定了青年师德师风建设将是一个长期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对于这项社会工程,我们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紧当前的工作,但也不可理想主义,期望可以一蹴而就,或者一劳永逸,必须作好长期努力的思想准备。 (四)是理解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形式的开放性。这是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特点。所谓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形式的开放性,是指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不应该也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它必须建立在家庭、学校、社会及广大学生和家长参与、监督的基础上。同时,还必须有整个社会环境包括道德纪律的配合。此外,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实效的评价,也不能仅仅以做了多少工作、完成了多少教学任务为依据,而必须以家庭、学校、社会及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满意不满意作为最高标准。以上四个特点,是思考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和出发点。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教育方针,深刻分析当前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社会环境和现状,系统地研究和回答必须搞清楚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从而扎扎实实地推进这项重大工程。 二摆正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位置笔者认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全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成效,对于全社会道德建设的成效,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个时期里,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之所以被忽视,出现滑坡,显然是同人们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直接有关的。教师是培养人和教育人的职业。一个人一生要接受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接受青年教师教育占很大比重。因此,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必须以提高青年教师的道德水平为先,真正实现道德的平等。这是因为,从社会成员的分层来看,青年教师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织部分;从社会道德的层次来看,师德是社会的主要道德之一。由于青年教师

学校师德现状分析报告

学校师德现状分析报告 学校师德现状分析报告 工作报告研究报告学校师德现状分析报告 学校师德现状分析报告 自开展师德主题实践活动以来,我中心校认真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了理论学习、查摆问题等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梳理剖析了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现将中心校师德现状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目前中心校教师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他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敬业爱岗,尽职尽责,兢兢业业,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全校涌现出了一批师德高尚、教学成绩优秀、在学校和社会上享有较高声望的模范教师。他们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精神,影响和带动了整个教师群体,广大教师变“要我干”为“我要干”,一心扑在工作上,努力追求一流的教学成绩和育人质量,逐步建成了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教师队伍,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当然,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心校在师德建设方面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个别教师事业心不强。有的中年教师敬业精神和进取心不强,将从教当成了谋生的手段,教学上应付,不思进取,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教学成绩平平,却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起不到骨干教师应有的示范带动作用。少数青年教师在工作中怕吃苦受累,动不动就要和其他一些单位攀比福利和待遇,对工作缺乏责任心,工作上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在与青年教师的座谈中,一些教

师坦言如果待遇相同的话,自己愿意到别的行业或单位去工作。可见,部分教师缺乏献身教育的事业心。 2、少数教师缺乏责任心。个别教师对学校的改革发展漠不关心,对学生缺乏关爱,觉得学生学习与否、成绩如何、表现怎样与己无关,对学生的困难漠然置之,对学生的不良表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不去主动纠正与帮扶。 3、极个别教师存在不尊重学生人格的现象。有的教师对学生不能公平对待,根据自己的好恶偏向一部分学生,厚此薄彼。有的教师缺乏应有的耐性,有时存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教育学生是一种艺术,但是在部分教师身上却只有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他们对学生没有爱心可言。所有这些现象,都与教育的社会形象、与人民教师的工作性质、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格格不入,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警惕,我们要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深刻自查。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树立教育的良好社会形象,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三、下一步的改进措施 1、进一步加强对师德建设主题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活动领导小组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和督促。 2、培养树立身边典型,带动全体教师。通过活动的深入开展,把近年来中心校在师德方面涌现出的先进人物、模范教师筛选出来,总结他们的工作成绩,交流他们的先进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模范带动作用,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干有目标,努力实现整个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和飞跃。 3、以活动为载体,讲求师德效果。一是通过举行师德演讲比赛等活动,使广大教师在参与的同时更好地接受教育,努力提高师德素

学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师德师风建设关系重大所谓师德师风,即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及其表现出来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包括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对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以及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状况。首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迫切需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和科教兴国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学校是人才成长的摇篮,是知识创新的基地,也是精神文明的阵地。教师是以德治校的主力军,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人才成长的引路人。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和推进以德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教师作为公民道德主体,自身修养和职业实践的状况,是衡量是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尺度;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率先垂范,能够带动广大学生乃至全社会响应和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进一步推动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所以,落实以德治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使命,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其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加速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迫切需要。古人云:大学者,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学校应该彰显公道正义,启迪人民大众,追求和谐

进步。所有这些,只有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得以实现。所以,师德师风并不是空泛抽象,它与教师的思想觉悟、价值观念、道德水平、工作态度等息息相关,并在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具体地显示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责任更加突出,教书育人工作的标准更高,对师德素质的要求更加严格。这样才能保持学校的创新能力、竞争实力和不断发展的生命力。最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带动校风学风整体建设的迫切需要。学校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是学生健康成才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素养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培养是一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这正是教学相长。 二、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看到主流的同时,我们也要对我校师德师风建设中不尽人意的状况和现象给予高度的重视,有的还必须予以警惕,切不可掉以轻心。比如,有的教师放松和忽视理论学习,政治观念不强,课堂上不能把握分寸,导致负面影响;有的教师育人意识淡泊,对学生缺少关爱,对学生的错误言论和不良行为不闻不问,把教书育人的天职置之脑后;有的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对本职工作得过且过,敷衍了事。此外,缺乏责任心,备课不认真,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也并非个别现象;把个人的利益看得过重,动辄闹个人情绪,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较差的也有;还有个别教师

师德师风形势分析报告

师德师风形势分析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师德师风建设,依据《七星关区教育局师德师风建设推进年活动实施方案》,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在认真学习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师德师风表现,我校认真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活动,通过学习教育、查摆问题、分析梳理、整改建制和认真总结,全体教职工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职业道德进一步规范,教师良好形象有了新的提升,现从以下几方面对我校2015年上半年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抓住思想教育不放松 为切实加强对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的领导,学校专门建立了“师德师风建设活动领导小组”,由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张丽任组长,党支部副书记刘永军、蹇清璘、副校长刘忠林、李澜、钟军为副组长,各中层领导为成员,明确了各自的具体任务,切实加强对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的领导。4月28日,召开了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监测大会,张丽校长作了动员报告,向全体教职工提出了“家长满意、学生喜欢、同行佩服的老师”的要求,副校长刘忠林作了具体安排,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代表进行了表态发言,把此项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放在重要位置来抓。 根据区教育局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一个月多时间,我们采取领导集中学习、全体教职工大会集体学习、班主任例会主题学习、教研组专题学习和教职工校园网上指导性学习和自己独立学习相结合的办法,一是学习教育类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重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书院是一种教学机构,也是一个学术研究场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书院最突出的办学特色之一。书院的教师大多是在各自领域造诣精深的知名学者,如讲学于象山书院的陆九渊,讲学于白鹿洞书院的朱熹,讲学于丽泽书院的吕祖谦等等。他们一方面致力于学术交流与研究,建立自己的学派,扩大影响;另一方面又收徒开课,宣传自己的理念,把学术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派的传承者。如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王守仁,他在龙岗书院和稽山书院的教育实践中注重教学和学术研究相结合,与弟子一起批判程朱理学,发展心学,并取得了重大成果,编写了心学教材《传习录》,对阳明学派的形成起到重大作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书院不仅成为孕育新的学术思想、产生新学派的孵化器,也使书院成为培养杰出人才的摇篮。2.学术自由、兼容并蓄学术氛围 书院倡导学术自由,具有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不仅允许自己书院的教师不拘形式、不拘地域的讲学,还允许不同书院、不同学派的学者讲学。如“朱熹不持门户之见,延请陆九渊到自己主持的白鹿书院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还把他的讲义刻石立于院门”。同样朱熹也到其他书院讲学,宣扬自己的学说。如“乾道三年,朱熹从福建来到长沙,在城南、岳麓书院讲《孟子》“道性善”与“求放心”两章,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枯’。”书院盛行“讲会”制度,讲会是不同院之间或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研讨会,其目的是探求真理、争鸣学问。历史上最具盛名的讲会当推“鹅湖之会”,即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受吕祖谦之邀来到江西信州鹅湖寺举行讲会,就关系“理学”与“心学”的中心议题“教人之法”展开辩论,一时学者云集,盛况空前,成为我国学术交流史上的经典。学术自由可以使书院师生接触到不同学派的学说及其观点,在与各学派的比较中探求真知,增长学问,兼容并蓄可以使不同的学说共生、共存,在彼此的对立与交流中融合,衍生新知识、淘汰旧知识。 3.别具特色的日记教学法 书院在教学过程运用独特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指导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如圣堂讲学、习礼、分斋教学和集中讲授等。长江中下游龙门书院的日记教学法,特点也十分鲜明,“龙门书院章程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有两个笔记本,一本为行事日记册,另一本为读书日记册,规定学生每天的行事日记必须分四个时间记录:早起、午前、午后和灯下。读书日记与行事日记一起每五天上交一次。在书院没有课堂指导,也少有讲会的情况下,行事日记册能使山长了解学生们每五天所完成的功课。”[4]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和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养成自我监督与自我评估的好习惯,这与当今高等教育界所倡导的终身教育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4.独特的经营管理与筹款模式 书院有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根据《岳麓书院志》和《白鹿书院经久规模议》等资料记载,此时的管理体系已经基本完备,书院的最高负责人是山长,以下是副山长、助教、讲书、监院、首士等,每一个职务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分别管理书院生徒的授课、考核、生活和书院经费、祭祀、保卫安全等。这套体系虽然后来各代有一些变化,各个书院因为规模不同也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差别不大。”兴办书院首先要有办学经费,比如书院的修建与维修、聘请山长、聘请管理人员都要给束修和薪水,因而没有稳定的收入做基础是不可能发展书院教育的,具有私学性质的书院具有独特的自我筹款模式:将自己的学田租出或雇人耕种,直接收入用作办学和养学的经费;把以货币形式存在的书院财产划分为办学资金和养学资金两部分,办学资金用来创办书院和维持正常开支,养学资金用于发商生息;把多书院多余的房子租给他人,收取租金、出版书籍,获取收入。书院完备的管理和自我筹款模式为书院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经济基础。

中国传统师德规范的当代价值_林藩

收稿日期:2000-07-30中国传统师德规范的当代价值 林 藩 徐丽仙 摘 要:通过对中国传统师德规范中 教之以事而喻诸德 、 师者,人之模范 、 博喻 、 知新 诲人不倦 等有关问题的论述,指出其对当今师德建设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国 师德规范 当代价值 师德,作为调节教师职业内部利益矛盾及其师生关系的手段是伴随着教师职业的产生而产生。在我国,教师职业是较早出现的职业,因此,教师职业道德也就由来已久,构成了传统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教师道德时,深感到无论它的局限方面,还是它的合理部分,都无不为当今师德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因此,挖掘、整理传统师德的宝贵财富是师德建设的重要一项课题。中国传统师德规范十分丰富,本文仅就其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四条主要的师德规范作些分析。 教之以事而喻诸德 礼记 文王世子 指出: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 。所谓老师,就是通过传授事实而晓喻道德。按儒家的观点,晓喻道德实质上就是要晓喻 礼 。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1)可见在儒家那里,礼是一切法律和与之相类的规定、条例的总纲和纲要,学习能达到礼就到头了,这样就叫做达到了道德的极点。相反不知礼就无异于禽兽,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2)。所以, 不学礼,无以立 (3)。而学礼不能无师, 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4)教师可以正确解释,教授礼,无礼是无法端正人的行为,去掉不符合礼的思想和行为,无师就不知礼是什么了。可见教 事 是喻 德 的前提和保证,喻 德 是教 事 的体现和结果,而礼则是道德的表现形式。传统师德揭示了教 事 与喻 德 (礼)之间的关系这具有合理的因素。 第一,教 事 与喻 德 的统一。教 事 要喻 德 ,喻 德 离不开教 事 ;教 事 须围绕喻 德 ,喻 德 是教 事 的归缩,是通过教 事 实现的。在以儒家传统为主流的传统师德中,重视的是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即 礼 的教育,以致于唯道德教育是举,这虽然有其狭窄的一面,但它揭示了教 事 与喻 德 之间的手段与目的关系,这对于今天我们正确认识 教书育人 这一重要的师德规范是有启发的。 教书育人就是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现育人的目的,教书与育人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但是目前在教学活动中,要防止有两种片面的认识,第一种是把 教书育人 简单片面地理解为 既教书又育人 ,把教书、育人当作两种独立的职责。其实,教书育人包含两层的意思:一是教书是育人的手段,育人是教书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不是两种目的(两种职责);二是教书即育人。没有不育人的教书,只有育什么人、怎样育人、在什么方面育人而已。通常人们说: 教师就是教书 ,这说的是教师的职责是教书,但这里的教书,实质是育人的教书,离开育人的教书是不存在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教书是育人的代名词,或者说教师的职责可以用教书或育人两个词来替换,但不是两项职责。第二种片面的认识,是把育人简单地等同于德育。育人的内容是全面的,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德育是育人的重要方面,但不是育人的全部。那种把育人完全等同于德育,把教书与育人割裂的认识是不利师德建设的。 第二,教 事 与 礼 的统一。教 事 与 礼 是教 事 与喻 德 的转化形式,这一转化不但规定了教 事 的具体目标,而且规定了教 事 的具体性质,那就是通过教师的教,让世代承袭封建的礼制,并以此规范每个人的思想、言行,从而培养一代代封建制的 孝子贤孙 这其中的局限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强调教育与社会政治相结合却则值得借鉴。任何一个时代的教育都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都是该时代精神、时代特征、时代要求的反映,正是教育根源于社会的政治经济,于是才有了不同时代的教育特征、不同时代的教育要求,也才有了规范和评价一定时代的个人与集体的教育道德品质、教育道德行为的标 5 闽江职业大学学报 2000年第3期

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职业道德已不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赋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即关系到千百万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今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在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显得更为重要。为了更好地培养一支业务精良、师德高尚的跨世纪教师队伍,就新时期师德的内涵、师德建设重要性、必要性谈一点肤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着走;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 常言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今天,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课程改革的新标准、新要求,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师德修养。首先,我们要自觉创造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让自己有价值、有尊严地活着,应成为我们的职业立场。只有这样,我们在喧嚣的花花世界才不至于轻易迷失自己。比如,在面对家长物质上的“尊重”时,面对市场经济的遍地诱惑时,我们该如何固守自己的价值观念,坚持自己的生活信条呢?我想最关键的还是,你是否找到了从事这个职业的尊严、价值与激动人心的幸福?如果找到了,面对家长,我们将成为他们思想上的朋友、育人中的伙伴。只有这样,朴素而平凡的教师生活才会变得充满智慧与人格的挑战,天天面对的学生在我们眼中才会每天都是新的。这就是教师独有的享受。也只有这样,教师职业才能真正成为令人羡慕和富有内在尊严的职业。第二,我们要在真实的道德冲突中实现道德的发展。教师也是真实生活情境的个体,在那些复杂而难以取舍的道德冲突面前,有时侯,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很难。但只有这样的真实经历,才真正考验着我们的道德。我只想说,“德”是一个人内心对自己的要求,底线高了,“品”自然就高。一些失误往往就是因为降低了自己的底线,只有在真实的经历中自己与自己对抗,师德素养才会有所提高。第三,我们要坚持学习,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精神世界。师德不是靠讲出来的,而是靠内心世界的丰富、文化底蕴的提升、人格素养的完善。所谓德者,得也。教师师德的提升,关键还在于文化、艺术、心理、社会等诸多精神营养的植入。 由于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决心更加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学生面前的表现,也对自己进一步提高师德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教师要经常自省:我认为教师这项工作,体现师德的意识是很强的。为人师,不仅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如果马马虎虎教学,也可以应付过去,这只是敷衍塞责履行教学工作。如果我们养成了自省精神,就可以在一日工作完了之后,自检一下自己是否尽职尽责。反省自己可以激励自己,这是积极进取的表现。一个人,贵在自知之

学校师德师风分析报告

学校师德师风分析报告 为促进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我校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专项调研工作。 一、积极营造良好的调研氛围 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调研工作,成立了调研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任务,实行责任到人。为统一全体教工的思想认识,一方面,学校召开了教职工动员大会,传达和组织学习有关文件精神,使全体教职工充分认识到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广泛宣传教育,争取师生、群众和社会的支持和拥护,营造良好的调研氛围。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 为掌握第一手材料,摸清我校师德师风现状,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调研活动。 1、学习师德师风建设的各类文件,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广大教工参与调研活动的积极性。 2、开展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家长、学生的问卷调查,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对师德师风现状进行了全面的了解掌握。

3、建立严格的学习制度。为确保师德师风调研活动的顺利进行,学校教职工全员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无一例外。每两周一次的会议、学习、调研活动,学校提早准备学习资料,准时点名并定期检查教师的学习笔记。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相关内容并撰写心得体会。 4、组织“时代师风”大讨论。讨论分工会小组进行,各小组定目标,定学习内容,对照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思想动态,共同探讨学校师德师风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三、目前我校教师队伍中师德师风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1、职业倾向和意向方面。 绝大多数教师热爱教师职业,认为教师职业很神圣,工作相对稳定,并且对学校和学生有一份深深的感情。但也有少部分教师认为教师工作单调、重复,学生又难教,工作很辛苦,出现了职业倦怠的现象。 原因分析:一、教师职业本身具有周期性。如果缺乏甘守平凡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周而复始的工作会令部分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现象。二、现在的学生跟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要求自主和独立的意识比以前强了很多,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果一成不变,不能平等的对待学生,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就会出现部分教师所说的学生难教现象。 2、职业道德价值观和教书育人方面。 教师普遍认为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应该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要爱护关心全体学生,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优良学风。一个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应该是教学水平高、责任心强、学识渊博,教书更要育人。从学生、家长、社会反

中国传统师德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师德的现代意义 解添明 [摘要]中国是文明古国,在教育领域也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的师德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师德规范的建立不应排斥传统师德中的合理部分,而是应把后者归并到当代师德体系之中。批判的继承传统师德对现代师德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师德传统师德现代意义 不知古就不知今,今是从古演化而来的。1由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及传承性,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无不受到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影响。中国的传统师德观念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至今仍然顽强的发挥着作用,如何正确理解传统师德文化的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真正转化为现代师德,对新时期的师德建设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一、师德概述 (一)师德的概念 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师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2一般来说职业道德包括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荣誉、职业技能、职业作风等方面,但是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以及教师社会角色的特殊性,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内涵教一般行业的职业道德而言显得更为广泛,其表现出来的对教师在品行方面的要求标准更高,范围更广。一般认为,在教师职业道德的层面之外,师德内涵还包括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立场和态度、法纪观念和行为等,师德不限于教育活动的需要,也是社会的公民和先进分子所应具备的素质。这一内涵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广义的师德内涵。3 师德既教师集体和教师行业精神风貌和工作作风的反映,同时也表现为个体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体自我完善的手段,也是对个体的自我约束;既有内在的精神实质,也有外在的表现形式。师德的内在的精神实质是教师人格和教师信仰。外在的表现即师德规范,是对一定社会教育制度和教育活动中伦理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又是评判教师行为的道德准则,体现出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约束作用。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互为表里,两者统一于教师职业道德发展过程中。 (二)师德的特征 师德既是职业道德的一种,既体现教师工作的特性,同时也具有普通道德的一般特征。具体而言,师德的具有专业性、人文性和传承性等特征。 1.专业性 师德是一种特殊的专业道德。专业道德是指一套被一致认可的伦理标准,具体是指一种职业群体为更好的履行职业责任、满足社会需要、维护职业声誉而制 1何兆武:《文化漫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0页。 2张红专:《加强师德建设的系统思考》,载《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第165页。 3王奉贤:《师德建设的理论思考》,载《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第4期,第8~12页。

最新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的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教育系统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发展的质量。 师德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同时,也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师肩负着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特别是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不仅是提高其他素质的基础,而且是重要的教育力量 目前,在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如:职业倦怠、从教不廉;补课、家访、吃请等;价值取向功利化、用金钱、利益和荣誉作为工作的动力和思想;应试教育、题海战术、满堂灌、关注分数忽视成长;缺乏合作、由于竞争等因素,交流少,相互进步的思想淡泊等只教书不育人;只看到教材没有看到学生、道德失范;体罚、变相体罚、工作态度等。师德教育的现状存在着“五重五轻”的倾向: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体验;重政治,轻情感;重应然,轻实然……造成的后果是: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知情分离;情意不合;双重人格;双面人生。

近年来,有关农村学校存在的问题和教师的问题时见各种媒体。如因师德师风不良和教师自身心理健康问题,引发教师与学校领导发生不愉快的事,对学生进行各类侮辱、摧残、伤害学生事件以及教师自伤、自毁事件屡屡被披露。所以,新形势下抓好师德建设意义重大,教师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重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了,师德要求更加规范了,教书育人的标准更高了。下面就本人的观点谈谈如何做好新形势师德师风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思想教育,强化教师政治思想素质。 针对新形势经济社会发展给教师在物质和精神上带来的冲击,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引导,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是培养良好师德师风的前提保障。不能简单地说教政治思想教育,要做到“生活上关心、思想上引导、工作上尊重”等多方努力,才能收到较好效果。要切实关心教师的生活困难,尽可能地帮助广大教师解决普遍关注的具体问题,依照相关政策切实落实好教师待遇;要加强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建立起政治学习制度,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正确处理看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并坚信这些问题随着发展的不改进和法制的日益健全会得到很好地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将走更加

全国师德演讲稿一等奖

严慈相济甘为人梯 阜阳二中谭胜杰 山高水长路漫漫,十三年的光景总是用匆匆的脚步去点数,从教十三年来,那一幕幕的往事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十三年花开花落,春去秋来。十三年如一日的在教育园地默默耕耘,以身作则为人师,满腔真爱献学生。自九五年踏入工作岗位,我始终如一的以党员的准则严格要求自己,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以情育人,以情感人。并及时吸取先进的教学及班级管理经验,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以身作则,无私忘我,做学生的表率。 两寸粉笔影射人生价值,三尺讲台绽放生命之火。班主任不仅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还要有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要有一颗从我做起的诚心,有一颗关心爱护学生的爱心,更要有干好班主任工作的信心。要用无私奉献、高度负责的精神,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家长的赞赏。我不会说什么豪言壮语,只知道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位学生,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每天微笑着面对每一个学生。时时处处作学生的表率。为人师表,人格魅力感化学生的心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作为新时代的杰出园丁的代表,在继承古典主义的儒雅教风之时,我对“老师”的角色作出了新的诠释。老师可以是一面旗帜,用自身的行为默默感化学生。 二、严慈相济,让学生如沐春风。 我教书育人的理念是: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我的师爱源于我的恩师,特别是钱兰芳老师。是德艺双馨的恩师。我反复对学生说:“我的恩师是怎麽培养我的,我就怎麽培养你们。我希望恩师的这份师爱通过我和我的学生延续下去”。 师爱是严慈相济的爱,是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爱,是无私广泛而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学生“亲其师”,才会“信其道”。一个教师如果不注意培育自己独有的师爱,有形的讲台就会变成阻隔学生通向乐学殿堂的无形高山。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校园中,惟有无限的师爱才可以培育一批有一批栋梁之才。同样,也只有那毫不吝啬不知疲倦热情专注的挥洒师爱的老师,才是让学生真正心动铭记难忘的不朽的老师。爱浸透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这是教育的原则。学生是未来的接班人,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要让他们成材,就必须关心爱护他们,做他们的知心人,我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作为关心学生的座右铭。 “谭老师,能让我拥抱你吗?” 我班有个男孩叫吕科迪,拿到本科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对我说: 他说“除了妈妈,您是我第一次拥抱的人,我就是要把这个第一次献给我的老师。谭老师,您是我心目中的神!” “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是我履践笃行的师爱的内涵。爱仅仅是我师爱内涵的一半,另一半则是严。没有严就谈不上真正的爱。因为爱必须严。我对学生的严,首先是做人上的严格要求,因为一流人才的基础是砥砺一流品行,因此强调理想信念,强调艰苦奋斗厚德载物的传统美德。我坚持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既教书又育人,全面关心学生进步。要求学生从具体小事做起,把做人与学业结合起来。 三、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 后进生的教育和管理历来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是影响班级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努力使后进生以失败者来,以胜利者走。在这方面,我作为班主任首先做到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们,深入调查摸底,搞清他们成为差生的原因,做到了因材施教,对他们处处真诚相待,时时耐心相帮,真正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及时对后进生加强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消除或减轻种种心理担忧,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有个学生叫李伟伟,家里条件优越,从小养成了我行我素、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起初

师德个人分析报告

师德个人分析报告 通过《教师职业道德》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最为重要的内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师德师风的好坏往往影响和决定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的好坏。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教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此我就我个人在师德师风学习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做自我剖析,尽量做到:优良的得以发扬,失误、过失毫不遮掩. 个人以为,师德师风所包含的内容,自古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内容,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其中在业务素质上,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要求老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师德师风应注入新内涵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应注入新的内涵:一是视野和思维不能仅仅着眼于孩子的现在,要像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第二,不能用过去的社会意识形态来教育现在的学生;第三,在教育过程中,要开发孩子多方面的智力,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而把教学具体化。 我觉得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应该是与传统的标准揉在一起的。平易近人、严中带慈、公平待人、勤奋好学。严厉并不是苛刻,老师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但不能把学生当作发泄的对象,这不是教育学生。我觉得传统中的师德师风与新时期的师德师风都应该是一样的,但现在存在的区别在于:师生关系的变化。以前的学生对教师要绝对服从,但现在则要求教师对学生也应尊重,这是个进步。因此,新时代的教师在关爱和严格要求学生上要提出新的标准。 我从教二十年,认真研究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坚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自我充电,因材施教。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姓名:张云天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学号:2013232025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并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该加以区别和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简要分析和阐述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有着5000年的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形成了反映我国民族特色的、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博采众家之长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形成后,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教育传统和教育制度,后世科举制、书院制和私塾制的形成无不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联系密切,时至今日传统文化依旧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文化传承是教育的主要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息息相关,在中国的教育中得到传承,同时也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现代教育在原有的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不断充实、发展和变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重视教育,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 中国历代重视教育,视教育为民族生存、国家安定的命脉。因此中国很早就把教育纳入为国家的事业,国家机构首先开展教育。早在,西周时期我国便形成了“学校”的雏形,即“官学”。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首开私学之风,各派名家也都设馆收徒,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学习的风气。儒家文化从国家和社会这个视角出发,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学记》开宗明义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把教育摆在立国的首要位置。孔子提出“庶一富一教”的施政大纲,也是把教育作为治国安邦的一个重要条件。孟子从仁政和德治角度,阐释了教育的价值认为:“欲得天下,必得民心;欲得民心,必须善教。”【1】这极大促进了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隋唐设立科举取士以后,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完善了中国的教育制度,使教育更加规范化和统一化,同时将教育与官员的选拔连在一起,加强了教育对国家政权的作用,使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得以实现。此外,庶民百姓只要埋头读书,科举考试榜上有名,就能改变个人的身份和地位。这极大地刺激了百姓接受教育积极性,进一步加强了中国重视教育的传统。 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中国古代教育在世界上才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二)重视对爱国情怀的培养 中国古代高度重视礼仪、文化的传承,并且中国传统思维一直从全局出发,强调“集体主义”,认为教育的重点就是“教化人民”,即传承文化,使人民知道并且行为合乎礼仪规范。特别是儒家,提倡家“道德至上”、“政治至上”等教育思想,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走向完满性,从而承担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通过把个人的学习同国家兴亡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突出对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成为了中国的教育传统。 受这种教育传统的影响,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国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迹和思想,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

中国古代的师德规范

中国古代的师德规范 什么是教育?“上所施,下所效也”,叫“教”;“养子使作善也”,叫“育”。这两句话合起来就是关于教育本质的核心观点。如果从师德的角度来考察教育,则“上所施,下所效也”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教育者要有自己的职业原则,或者说要有德,即教育要通过“身教”来完成知识和“善”的传达,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不敢忘却。为此,特刊发一篇关于古代师德规范的文章,和广大读者共同重温古人的智慧。——编者 中华民族自古尊师重教,并将这一传统视为社会文明进步之基。教师不仅是授业的经师,更要做传道的人师,其道德操守、行为举止,向来受到严格的约束。“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学记》)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师道尊严”。社会重视教育,尊重教师,首先是由于教师德高身正,严于自律,所以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修身养德,致知力行,方能做好教育工作,赢得社会尊重。这个简单的道理,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作深入的思考。 最早的师德标准 古之学者必有师。上古时代,很早就出现了教师这一职业。但那时的教师是什么样,其风范若何,由于无文献记载,后人已很难稽考。

传说尧帝和舜帝在位的时候,曾经任命契这个人作“司徒”。“司徒”这个称谓,后来演变为一种官职,推其本义,就是管理和教育学生的意思,也就是现在的教师。尧舜为什么要任命一个“司徒”呢?因为当时“百姓不亲,五品不逊”---社会风气不正、天下大乱,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所以要找个人出来管一管,怎么管?当时的说法是---“敬敷五教”。 “敬敷五教”在中国教育史和文化史上是一个很重要、很值得研讨的命题。首先,这里面提出了实施教育的目的,即“五教”。“五教”是针对五种主要的社会人际关系来实施教育。古人认为,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是构成社会最重要的五种人际关系,称为“五伦”。“五伦”是自然而然的,既是人的天性,又是自然的规律。 顺应着人的天性可以建构起社会伦理基础,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可以建立起社会道德标准,这既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文明社会的开端、和谐社会的基础。后来孟子又进一步将“五教”表述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使之成为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亦成为数千年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中国教育的源头活水是做人教育,而非知识传授。古代圣贤相信,只有教育学生学会理解和处理好这五种社会人际关系,学会做人,才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个人人生幸福、家庭美满、事业成功,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智慧树知到《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见面课答案

见面课:中医药,科学还是巫术? 1、学术界一般认定中国2000多年前就实现了“医”和“巫”分离,其标志是()提出的“六不治”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孙思邈 正确答案:扁鹊 2、中医认为人体脏属阴,腑属阳,某些脏腑呈阴阳表里对应关系,下面说法错误的有?() A.肝与胆相表里 B.心与小肠相表里 C.肺与膀胱相表里 D.肾与大肠相表里 正确答案:肺与膀胱相表里; 肾与大肠相表里 3、“科学”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 A.理性客观 B.普遍必然性 C.可证伪 D.存在适用范围 正确答案:理性客观; 普遍必然性; 可证伪 ;

存在适用范围 4、以下被认为是伪科学的有() A.人类遗传学 B.无产阶级遗传学 C.星占学 D.经济学 正确答案:无产阶级遗传学; 星占学 5、现代科学体系包括()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形式科学 D.伪科学 正确答案:自然科学 ; 社会科学 ; 形式科学 见面课:怎样才能学好《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1、被尊称为中医医祖的是哪位名医?() A.伏羲 B.黄帝 C.扁鹊 D.神农

正确答案:扁鹊 2、被称为医祖的主要理由是() A.正史记载其为提倡“医学”与“巫术”分离的第一人 B.正史记载其为发明针灸疗法第一人 C.正史记载其为切脉诊断第一人 D.正史记载其为提倡“医学”与“哲学”分开的第一人 正确答案:正史记载其为提倡“医学”与“巫术”分离的第一人 3、下列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的说法,正确的有() A.肯定是神农本人所撰写的 B.假托神农所著 C.承认药物毒性的存在 D.否认中药有毒 正确答案:假托神农所著 ; 承认药物毒性的存在 4、以下哪些医疗活动不属于中医学范畴( ) A.刮痧 B.测量体温 C.观察舌象 D.检查血象 正确答案:测量体温 ; 检查血象 5、利用五行生克制化原理,可以适度调节人体情志过度,以下哪些说法符合该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