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历史学科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历史学科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历史学科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历史学科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摘要:在职业教育中,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阐述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实意义,从五方面探索了在职业学校的历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关键词: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历史学科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取决于国民素质,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又取决于教育水平。由于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急速变迁,使终身教育理念应运而生。作为终身学习的实践环节,自主学习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解决职业学校学生被动学习的切入点。由于职业学校的升学压力相对较小,学生学习的动力被大大削弱,加上知识基础薄弱、学习方法缺乏等,因而出现了普遍厌学的现象。

我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除开设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外,还设有美术、服装高考班,学习高中文化课程。如何在学生初中学习基础较差,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是所有任课教师面临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我校高考班的历史专业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一些探索。

二、历史学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1.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能力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泉州河市中学杜白娟 【摘要】自主、合作、探究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情景,不断改变教学的策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字】初中思想品德自主探究能力课堂教学 自主、合作、探究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思想品德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最终又高于生活,并为青少年将来的生活奠定基础。只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才能实现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的衔接,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情景,不断改变教学的策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想”探究。 任何的学习都离不开问题。学生也正是在问题的驱动下,才能积极思维,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问题可来源于教师、教材、学生自身或其它途径。就学生探究兴趣和动力而言,自己提出的问题则是最好的。然而学生很难提出确切的合适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认知、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拨动学生的心

一年级小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

一年级小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 自主,既是新课标提给课程学习的明确要求,也是给班级管理工作确立的新目标,指出的新途径。它提醒各位班主任老师要格外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养成。 半年多来,我紧紧围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这一课题,不断摸索,并对三个与此相关的问题产生了思考和认识。 一、“自主管理”教育从一年级进行是不是太早了? 大家肯定看过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年轻的母亲拜访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时问:“您看,我的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接受教育好呢?”达尔文问:“您的孩子几岁了?”“四岁。”达尔文说:“很遗憾,已经晚四年了。” “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孩子的心灵是一张待涂抹的白纸,在上面画上“蒙娜丽莎”,孩子的脸上就会荡漾着温馨的笑意;涂上“霸天虎”,孩子的脸上就会流露出暴戾的仇恨。等到“霸天虎”、“老妖婆”占据了整幅画面后,也就没有“蒙娜丽莎”、“白雪公主”的一席之地了。由此可知,从一年级开始进行自主管理教育,已经太迟了,已经不允许我们再耽搁下去了。一年级还没结束,我班就先后被评为镇级、旗级优秀班集体,主要原因是从孩子进入小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了自主管理的养成教育。现在,“充分发

挥自主性”已成为班级品格中最突出的亮点。 二、自主管理的内涵和外延无限宽广和深刻,该从哪入手呢?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是进行自主管理的前提条件。 新生入学前,我们可以到幼儿园请老师作详细介绍。开学第一天报到,认真观察每位学生的举止言行,不时提出几个问题:“进入新学校,你的心情怎么样?”、“与幼儿园比,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在家里洗过自己的袜子吗?”、“在幼儿园里得过几次奖?”、“升入一年级了你有什么打算?”……这些话题看似很随意,实际上涉及到德、智、体、美、劳多个方面。与每位家长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心目中的孩子,尤其记录孩子最突出之处和家长对教师的特别期待。如此,我们就能很轻松地走入学生的过去,使每个孩子的形象都能在我们的头脑中鲜活起来。这样,我们就能有的放矢地制定培养计划。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遵规守纪是自主管理的首要目标。 《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对小学生的基本要求,班主任一定要严格执行,而不是仅仅写成制度。 对于大多数表现优秀的学生,班主任要慷慨地用表扬和欣赏来强化。表扬和欣赏的表达方式不止局限于言语上,更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会有效的培养学生们的多种能力,并对学生们 各类能力的提升起到了较强的促进效用。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上,老师们 需要及时的改变并优化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式,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 生能力,让学生们产生出较强的历史学习兴趣以及热情,帮助学生们在较短的时 间内融入到课堂活动中,加深该历史知识在学生们脑海中的印象,不断的挖掘学 生们的潜能,使得学生们都可以更为全面化的成长和发展,尽可能的提升总体初 中历史教学的效率以及质量。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措施;学习能力;培养 引言:现阶段,我国教育中的能力培养缺失问题会比较严峻。在初中历史教 学中,这门学科以往并不会放置到中考的内容当中,因此,大部分的学校就会忽 视这门学科的教学,完全是按照教育部门考什么,学生便学什么。在该种教学模 式下,其所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分数会比较高,但是其自身的能力却比较差。虽然 历史这一学科在分数层面并不能高于其他的学科,但是不可忽视历史知识的教学。1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价值 1.1不忘历史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初中生是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所以其不可以忘记自身的 历史。历史往往是在学生初中时期所开始讲解的一类学科,由此可以了解到,处 于初中时期的学生,已经可以完全接受历史等的教育,可以较好的理解历史文化。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初中生就是用来弘扬我国历史文化的 主要对象,需要给初中生们讲解我国的发展历史,使得其都可以了解到我国发展 历程的艰辛,借助学习世界历史知识的形式,使得学生们都可以较好的感受世界 的变化。 1.2有利于掌握哲学思维 历史故事比较丰富,这些故事都可以使用哲学原理进行注解,学生们在了解 这些哲学原理之后,就会产生学习哲学的兴趣以及意义,同时还会被其所吸引, 便于更好的掌握哲学思维。 2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2.1忽视历史本质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信息科技水平始终在不断的发展,在信息技术的带领下,学 生们得到历史资源的方式也变得更加的多元化,学生们可以借助手机等一系列的 终端设备搜集整理历史材料。老师们在实际的授课时期,也会把一些历史片段放 置到其中,使得其知识可以更为直观的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尽可能的提升了总 体教学的趣味程度,完善学生知识体系,但是当前,初中学生们的历史判断能力 会比较差,其会过于注重趣味性,让学生们忽视了历史本质。 2.2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开始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课 堂上,仍旧会存在传统教育的影子,一些老师仍旧会使用单一的强制性讲授教学 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强制的让学生去背诵。 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措施 3.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上,老师们需要始终以学生们的兴趣为引导,设定好知 识内容的重心,结合其教学的内容设置和其相匹配的教学任务,正确的引导学生,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房县实验中学张兴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当今世界需要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要靠素质教育来培养,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1.老师要有创新意识,做创新的先行者。 试想,一个不具备创新意识的老师,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吗?作为一名老师,不能把创新只喊在口头上,而是要把创新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首先,教学设计(即备课)要创新。一定要认真备课,做好课前准备,教学设计要科学合理,精心设计出能够反映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活动过程,要结合实际情况,精心设计“留白”,让“留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其次,课堂教学要创新。不能总是老一套,照本宣科,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出题,学生答题。课堂上老师要采用各种方法,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保持善于探索、乐于进取的精神风貌,“留白”处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发表意见。第三,作业、辅导、评价和教研都要创新。对学生的作业要有个性化的批改,特别是对那些不墨守成规、有独到见解的学生的作业老师要及时发现,并给予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因此,辅导要有针对性、层次性,辅导学生时切记:千万不要挖苦和讽刺学生,通过辅导,要让优胜者更优,差生有进步。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学习成绩,要综合评估学生的能力和各方面的表现,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通过对学生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公平和公正。教研不只是听听课而已,而是要借听评课活动,开展好老师与同行之间,老师与专家之间的切磋、交流,更为重要的,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越来越呼唤创新型的教师,教师一定要走在学生的前沿,做学生创新的引领者、开拓者,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无时无刻都在不断地进行着创新。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亮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思想才活跃,才不会因循守旧,才敢于标新立异。独立思考,独到见解,是创新的萌芽。在当今时代,谁善于学习,谁拥有丰富的知识,谁就拥有无穷的力量。只有勤于动脑、精于思考、善于感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突破。 课堂是教学、师生互动的主要场所,因此,课堂要成为学生创新的主战场。

如何培养历史思维文档

如何培养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的根本点是历史唯物主义。培养历史思维的最高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把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具体化为以下几种思维品质的培养: (1) 学会历史地看问题的思维品质 学会历史地看问题,主要是养成两种思维的习惯: 第一,善于把事件和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思维习惯。每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对事件或人物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进行评价时,一定不要用今天的标准去要求古人,而要看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人是否顺应了历史潮流,是否比他们的前人提供了新的,有进步意义的东西;评价以往历史事件,看它是推动了还是阻碍了历史的进步,这是评阶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是非的重要标准,也是良好的历史思维品质。 第二,善于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历史现象的思维习惯。历史是作为一个永无止境的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过程而展开的。就社会的发展而言,古代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圭寸建社会三个阶段,后一种社会总比前一种社会进步,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如衣、食、住、行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养成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思维习惯。 (2) 注意收集事实材料,养成用材料说话,依据材料澄清问题,说明问题的思维品质。 (3) 用比较、类推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 1、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系统性 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见到森林,但那是杂乱无章的森林,一走进去就迷失方向,不知东南西北。在明确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的基础上,明确本章节在整体中的地位,注意历史的前后纵横联系,如果说把整个人类历史作为一个大系统,把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作为子系统,应明了子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各个子系统间的关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概念和时代特征的把握,有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严密性系统性的培养。例如对凡尔赛一华盛顿这个概念的学习,就应从它形成的背景、途径、影响,体系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矛盾以及它是如何瓦解的,它的瓦解说明了什么问题,它与维也纳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又有何异同点,它对我国历史又有何影响等方面加以把握,这样才完整,思维才严密。又如通过对20世纪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明了20世纪是空前伟大的世纪,是变化的世纪,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观念更新、政治动荡以及革命和战争的变幻风云呈现前所未有的广泛性、深刻性。这一时期,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旧的界限仍然存

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浅谈

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浅谈 【关键词】历史思维历史思维能力能力培养 一、什么是历史思维,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由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理论思维结合,以时间为主线,以空间为主轴,通过史料逐步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特殊思维。 历史思维能力是主体运用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和从长期的历史学习中形成的特有的透视眼光与方法去观察、分析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事物,解决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问题的能力。 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养成,取决于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历史思维品格的内化。历史知识的掌握另加详述。历史思维的内质特征是历史思维品格,主要有:唯实、信据、求全、尊史。 第一,唯实——实事求是,不虚美,不隐恶。唯实是历史思维根本的内质特征,也是历史学科最根本的规范要求。在人文学科中,史学最重真实。如果抽掉真实性,那就不是历史。诸如哲学重在逻辑,文学重在想象,艺术重在美感。正因为如此,历史学家为了维护历史的真实而万死不辞。如中国古代司马迁承受酷刑痛苦,仍然秉笔直书。历史学家吴晗刚直不阿与姚文元见风使舵形成鲜明的对照。 第二,信据——言之有物,不假设、不篡改。历史思维的特征之二是信据,而且是唯据是信。历史学科的上述真实性建立在言之有据的原则之上。历史是最讲依据的学科之一,每一个观点,每一个结论都有充足的依据佐证支持,决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猜测臆造。所依的根据必须真实可靠。历史教学必须言之有物,教学中必须做到论从史出,而不是以论定史。教育学生为人处世不可信口雌黄,说话办事要有根有据。 第三,求全——全面详实,不偏颇、不遗漏。全面是历史思维的又一特征。

注重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潜山路学校杨华刚 从心理学观点来看,儿童认识事物是从感知开始,然后形成表象,由表象逐步发展到抽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认知规律和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地大胆去尝试,大胆创新,这样既开拓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最终达到适应终身学习的目的。 一、在实践操作中探索知识的由来 学生实践操作中获得的是一种表现为过程、情感形式的动态表象,这不仅对于抽象概括概念、规律与方法极其有利,而且能使学生在“知其所以然”上获得深刻的理解与牢固的记忆。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这节课时,我就让学生课前准备两个圆、直尺、剪刀。上课时,我会问,你们会求圆的面积么?(学生回答:不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及时启发学生,是否可以把圆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其他平面图呢?学生们兴趣盎然。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得出可以把圆转化为长方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教师适时问学生,圆和转化后的图形有什么联系?学生对照自己拼成的图形和圆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找出拼成图形和圆之间的内在联系,之后让学生口述操作过程,说出推导步骤,及时通过语言进行归纳、整理学生们对圆面积公式形成过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样,直观操作和语言表达协同活动,相互支持和调节,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概括和抽象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以动促说,以说促思的自主学习过程,在良好的情境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学会质疑,提高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全新的知识,教师也要寻找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和讲解。 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最近发展区”就是平均分的知识。教师可先复习:每份分得同样多便是平均分。然后出手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提问:怎么分?每人分到多少?你能用整数表示出来吗?让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只在这里给学生讲解:每人分得的苹果不能用整数表示。要用表示,这就是分数。如图:然后结合实际讲解的含义,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自学,分数各部分名称。这样的新授课就不是老师在“教”了,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练习、复习课,老师要注意不能上成练习题课。如除数是整数的数除法复习时,可让学生思考:a、你学到了什么?举例说明。b、还有什么不懂?c、你还想知道什么?然后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回答“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举例说明”是掌握知识的表现。“还有什么不懂”旨在质疑问难。以“还想知道什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并鼓励他们积极动脑。学生学得就很愉快了。 4、建构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铺垫:复习旧知,引向新知;设疑:形成认识冲突,刺激求知欲望;内化:通过自学,讨论及教师适当的引导,完成认知冲突,掌握新知;练习:对掌

握的新知进行巩固练习,并不断提高、拓展。 四、渗透和指导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如在解计算题教师要自觉,认真审题按步分析,认真验算。在解应用题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老师是从何想起,怎么想,怎么做的?让学生从示范中领悟方法。 教师还要注意进行学法交流,对解一道题,学一段内容,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自学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本,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认识 我们认为,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也是历史教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但是,对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尚无统一的看法。综合目前国内外的相关论述,历史思维能力应该包括如下层次和内容: 第一层: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 (1)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和概括。这涉及到阅读、概括和比较能力。 (2)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能力。这涉及到理解、记忆能力,知识的输入。 (3)对历史基本知识的再现能力。这涉及到想象、表述能力,知识的输出。 第二层:对历史材料的处理 (4)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这涉及到理解和概括能力。 (5)对历史材料、历史原理、结论或观点的判断能力。 第三层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6)对历史观点、现象、原理、历史规律进行解释、说明的能力。这涉及到分析、说明的能力。 (7)对历史人物、历史观点、历史现象进行评价。这涉及到评价能力。 (8)运用历史和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这涉及到解决问题能力和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措施的探索 历史思维能力既然是学生历史学习中重要的和核心的能力,就需要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将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做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来完成。 (一)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1.因材施教 学生的思维类型有多种,一般可以分为缜密型、敏捷型、深沉型、变通型等。但是人的思维品质类型往往具有兼通性和过渡性,不是专一固定的。历史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向兼通优质的方向发展,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掌握学生的整体情况,有要分析和把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2.循序渐进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地在一节课上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在这方面要有规划,将思维能力训练写入日常教学计划中,本着循序

(完整版)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总结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总结 嫩北农场小学小学尚振权 课题实验启动以来,取得的一定的效果。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加强,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我校的研究主要以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为立足点,以小课题研究和同题互动课例研究为载体,以探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为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培训提高转变观念。 我们围绕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专家号脉。聘请专家指导课堂教学工作。先后进行了分科的评课活动。还为全体老师在报告厅做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专题报告,对我校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帮助老师们发现存在的问题。 2.名师引领。暑期中我们邀请了北京市崇文区教研室副主任王文丽,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业务校长钱守旺来到我们学校,他们精彩的课堂和报告,直抵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洗礼了我们的思想,特别是这些名师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的做法,使老师们收益颇丰。 3交流多样。学习交流是进行研究的有效形式。老师们畅所欲言,用思想碰撞思想,用智慧砥砺智慧,呈现出教育思想百花齐放、教学教

研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本年主要组织了“一节好课的标准大讨论”、“优秀成功教育案例论坛”等。二是创新教师周前会的形式与内容。对教师周前会,我们采取年级组轮流承办的方式,让年级组各显其能,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针对本周的研究课进行评课。 二、小课题研究带动。 如何引导老师们进行课题的研究,我们的做法就是让实验教师进行小课题的研究。参加实验的教师都有自己的小课题研究。比如:康颖老师的《高年级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的研究》、李雅君老师《布置自主预习作业的研究》、王君华老师《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式的探究》。实验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确定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式,并积极撰写研究随笔。课题组认为: 现在我们的课堂已经越来越趋向于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具体表现在:学生能自己学会的老师不讲,注重练习的质量,留给学生更多做习题的时间。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更多用于书面的表达,注重知识的内化。在用语言外化知识上有很大的欠缺。书面的知识可以通过试卷写出来,表现在考试的成绩中。而用语言表达的知识在试卷中是很难体现的。这是造就重书面轻语言的重要原因。 从实用教学的角度看,重视学生书面知识的表达是未可厚非的。但从让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轻视学生口头语言知识的表达就不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课题研究 结题报告 【摘要】: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作为教师,我们是学生的引领者,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关键词】: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习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1.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要让学生在感知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进而获取今后生存、发展所必须的能力、意志和品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提出:“21世纪的文盲,不是指不识字的人,而是指不会学习的人或学了不会用的人。”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因此,学科教学中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既是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发展、全体公民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2.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

自觉的学习行为。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寻求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和学习内容的安排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和管理下使广大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 3.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小学教师偏重于“灌输式”教学、“保姆式”教学,总是搀扶着学生“摘果子”,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总是重知轻能、重教轻学,使得课堂教学出现高耗低效的局面。近年来,随着课堂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研究对象 回车一小全体学生 2、所用材料或工具 问卷、案例 3、研究方法 ⑴问卷调查法。 以本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心理素质、智力品质等情况,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在研究和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观察

初中生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能力的培养研究

《初中生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能力的培养研究》结 题报告 徐州市铜山区清华中学韦学翠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历史材料解析题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题型,其特点是材料来源广泛、信息容量大、灵活性强、考察层次高等,在中考试题中占据半壁江山的位置。但是从学生试卷的卷面来看,历史材料解析题失分非常严重,同学们的材料解析能力普遍较低。很多学生对材料解析题不知道从何入手,更有甚者弃题不答。即便通过平时的讲解练习,大多数学生每当做材料解析题时还是要么不知所措,要么答非所问。怎样在历史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提高初中生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能力呢?基于此,特提出此课题。 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探索材料解析题的命题规律和解题思路,探索培养学生 的解题思路和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分析学生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失分原因,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法指导时做到“有的放矢”。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材料题:是一种最富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综合性、主观性试题。该题要求学生能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通过阅读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进而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见解。整体上说,就是考察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察题型。 2.解析能力: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是历史学科很基础很重要的能力。因此历 史科的中考《考试说明》对材料的处理能力明确列出了三条具体要求:一是“阅读理解材料”;二是“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整理,获取有效信息”;三是

“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上述的三条能力要求成为了指导我们解答材料解析题的依据。 这三个层次实际上正体现了历史学科能力由低到高、由认知到应用的必然发展过程,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做好这种题型决不是仅仅掌握一些解题技巧所能实现的,而是必须把它作为一种学科能力,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去培养。 二、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探索材料解析题的命题规律和解题思路,探索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以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分析学生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失分原因,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法指导时做到“有的放矢”。 (二)研究的内容 (1)研究初中生材料解析题解题失误的现状及其归因。 (2)调查分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材料解析能力培养的现状。 (3)分析材料解析题命题特点和规律。 (4)探究材料解析题解题思路与方法的学法指导。 三、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摘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才能使其终身享用。 【关键词】自主学习培养兴趣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说,给人以鱼吃,只能使人享用一时;不如教人以捕鱼的方法,则能使人终生有鱼享用。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名言来形容当今教育方式的改革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素质教育的推进,我们正经历着学习方式的历史性变革,其根本要求就是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和主动的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伙伴。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才能使其终身享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英语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学习就是学习如何学习。”就学校教育来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教育引导者。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教”在学生的一生中显然重要但是相对短暂,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却是长久受用的本领。将来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主要还是靠自学能力去获得知识,增长才

干,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教师要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授之学生学习的方法。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我发现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刚接触学习英语,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对所教的班级进行简单的问卷调查发现:除了老师布置的英语作业外,课外主动看英语书的学生占17%,偶尔会翻看英语书的占21.8%,有61.2%的学生课后根本不会动一下英语书。因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是很有必要的。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自主获取知识的初步感知,也是培养自主、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学生通过预习,熟悉教学内容,并且大致找出预习内容中的重难点。如学习一个新单元之前,我要求学生先在家课前听录音自主学习,根据课文图画初步感知理解课文大意,找出Let’s talk对话中的new words和difficult words 画圈做记号,翻开单词词汇表,理解其意思;用横线划出课文中的难点句和疑问句,自主学习找出相应的答句。学习Let’s learn和Let’s say单词前,让学生先根据图片推测单词意思,再翻开单词词汇表,找出相应的单词记下其中文意思,后听录音跟读模仿单词的发音等。当老师讲新课时,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听讲。这样,学生就能较快地理解教学内容,缩短老师的讲解时间,减轻课堂负担,为丰富教学内容奠定基础,提高教学效率。2.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复习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对已学过的知识进一步整理消化,同时可以查漏步缺,弥补不足,从而巩固所学的内容;启下,是为了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学习了新的内容后,如果学生能自觉地复习,从记忆规律方面来说,能增强记忆效果,训练记忆能力;从知识巩固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小学阶段必须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接受和处理各种信息,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培养语文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在考虑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将知识点进行重新加工、归纳、形成“爆炸点”。 通过课堂讨论等有效方式,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新旧知识的连接,重新组合并做出判断,这样使小学生在语文活动中逐渐形成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果不注意讨论内容的选择或对实施过程操作、把握不当,则容易造成讨论松散、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课堂讨论必须最大程度地拓展它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充分发挥它既体现了教师对知识的优化组合,又承载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精神的优势。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效果呢?如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精心设计,重视问题的发散性. 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避免过多的破坏文章整体的支离的讲解,重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领悟,发展语感,注重学习的过程,鼓励他们充分调动各种信息,加强课内外的联系,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点的“播种机”、“轰炸机”转为知识点的“浓缩专家”,“诊断专家”、“设计专家”、“评论专家”,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讨论中,问题的解决不再是简单的认为学生掌握了某知识点,它的解决过程是一个思维方法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课堂讨论既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又是课外学习的集中反映。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发散性,它要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学生的情感在问题的引导下,在老师的点拨下,向更深,更广的层次拓展。 二、加强引导,增强讨论的实效。

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陇南市西和县西峪乡王磨小学刘明芳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外因,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仅仅教师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加强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 儿童刚入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学生是自己的事。应该怎样听课、复习和作业,怎样思考、发言和讨论,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教师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不断明白:自己还要做什么,还有什么也是自己的事。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增强自己的独立性。 二、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感。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多鼓励: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让学生说说是从何想起、怎么想的,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并通过学生自己来解答疑问。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浓了,也可多让学生思考、提问,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精心设计学习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依据“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按儿童学习数学的认识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做到该扶则扶,该放当放。 1、与旧知紧密相连的新知,教师基本不讲。要在强化旧知的前提下,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运用知识的正迁移,完成认知冲突,顺利掌握新知。教师只需在旧知与新知间架起一座能让学生自己通过的桥梁。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先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及其推导过程,然后提问:a、在学习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可不可以也运用平移转化、等积变形的方法呢?b、你打算把三角形转化成什么图形。你认为可以吗?c、动手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d、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便可得出结论,并明白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2的道理。接下来再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就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这样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由扶到放,该放则放的原则。 2、全新的知识,教师也要寻找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和讲解。 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最近发展区”就是平均分的知识。教师可先复习:每份分得同样多便是平均分。然后出手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提问:怎么分?每人分到多少?你能用整数表示出来吗?让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只在这里给学生讲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分析能力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分析能力培养 发表时间:2018-05-28T15:18:41.310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3期作者:廖永碧 [导读] 本篇文章主要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分析的能力培养进行相应的探究。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民族中学校廖永碧 摘要:高中历史是高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学科,有效的高中历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民族素养、爱国情怀以及高尚的情操。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渐深入和发展,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高中历史教材中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在高中历史中的探究能力、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具备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当今社会发展格局的能力等。这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的掌握历史知识,是否真正的能够具备较高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本篇文章主要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分析的能力培养进行相应的探究,以期通过对学生历史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矢量分析能力培养 史料是构成高中历史知识的重要基石和前提,是对高中历史知识的分析,更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核心和把握历史知识结构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也就意味着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历史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学习历史必须要从史料出发,立足于史料才能够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性。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矢量分析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意义探究 为什么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这是和当前我国教学改革和当前历史教学的需要所决定的。 (一)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需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在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过程当中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学习和阐述人类发展历史的规律和见证人类历史发展的历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文化知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历史意识以及历史素养的培养,着重在历史教学当中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在这课程改革目标背景下,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事实进行综合的分析、比较、归纳、认知、总结等,让学生能够在历史事件中中汲取经验,总结教训才能够利用历史事件中的知识解决当今社会出现的问题,以及站在历史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当今社会的发展格局。所以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当中,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矢量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需求 一堂高效的历史教学,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究分析和解决。和其他学科相比,高中历史科目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时空感,因为历史都是发生在以前。由于学生和这些历史事件不在同一个时空内,因此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认识比较抽象和模糊,而历史事件也不能够较为形象和真实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针对这种情况,要想更好地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要从历史史料当中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方向和还原历史事件的经过,摆脱传统定势思维的限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历史教学效果。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措施探究 (一)着重提取史料当中的重要因素 史料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更加客观和形象地还原历史事件,能够更加深刻的对历史事件进行解析。在对史料分析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史料当中重要因素的提取和把握。史料当中的重要因素分别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只有把握好这六个因素,才能够真正的把握史料以及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才能够更加真实和客观的分析这一历史事件。比如在项羽乌江自刎这一段史料的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问题,这个史料当中的人物发生的时间、导火线、经过、结果等等,全面客观的还原这一历史事件,深入的剖析和历史事件有关的历史知识,实现有效信息的提取,着重加强历史教育效果。 (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史料分析能力 一个班级当中的学生,学习状况是不一样的,包括学困生、中等生和学优生。学生进行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过程当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过程当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培养学生不同的史料分析能力[2]。比如在对同一项历史史料分析的过程当中,对于学困生来说,只要求这部分学生简单的提取史料当中的关键信息,比如事件发生在什么地方、发生的时间、主要的人物。通过这些关键信息的提取,初步掌握史料的内容;其次对中等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关键信息提取的能力,还要在对史料的分析当中具有相应的历史思维能力,也就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待这些历史问题,从而对历史史料进行客观的分析。最后对于学优生来说,除了对上述的两种史料分析能力之外还要求这部分学生具备史料的综合运用和史料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就是让学生在对史料知识进行分析和讲故事后,能够举一反三,通过吸收和消化史料中的历史知识来佐证同样的历史事件,进行问题的说明。 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关系着学生学习,而且还关系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以及高中历史教学课程的有效开展,因此相关教学工作者应该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层,着重加强对学生选择分析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柏洁.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信息处理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分析[J].考试与评价,2016 [2]张清媛,李斯琴.探索培养高中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有效途径——以锡林郭勒盟二中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究课题结题报告[1]

对中学生数学课堂自主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阚辉 【摘要】: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应以“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教会学生确立自主目标:获得自学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目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力呢?笔者以为,要在以下四方面落实:彻底改变“师主”的课堂教学机制;建立自主学习的评价;在教学设计中落实“学生自主参与”的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精心组织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 【关键词】: 课堂教学;自主参与;教学设计;发展性评价 经过了二年多的问卷调查和系统观察和实验研究,课题组完成了课题实验中的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的实验效果。下面就课题实验的基本情况作综合报告。 A、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课题提出的背景:传统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与文本发生意义关系,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收状态,机械的理解接受。这种做法,与教育发展趋势相悖,这已成为非常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学科教育工作者的面前。那就是如何针对具体问题,根据当今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改革传统阅读教学模式,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长期以来,教师偏重于“满堂灌”教学,“保姆式”教学,总是搀扶学生“摘果子”,随着今年来的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发挥学生主

体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我们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真正做到“导学”“互动”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文本发生直接的,有意义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兴趣出发,把学生置身于一个兴味盎然的气氛中。由此,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勇于改革,就能够探索出一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路子来。 主要研究内容:坚持教学不再只是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要教学生学会求知,使之成为发现问题的探索者,知识信息的反馈者,学习目标的实现者和成功者。以课堂教学为扩散点,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的心得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