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知识要点(上)

生物化学知识要点(上)
生物化学知识要点(上)

生物化学

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5/5/1

生物化学知识要点(上)

2 第二章:氨基酸

1. 氨基酸的区别在于侧链r基的不同。二十种常见氨基酸分类:

○1按照r基的化学结构,20种氨基酸可分为脂肪族,芳香族和杂环族3类。脂

肪族氨基酸含5种中性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

含羟基或硫元素的氨基酸4种(丝氨酸,苏氨酸,半胱氨酸,甲硫氨酸);酸性

氨基酸及其酰胺4种(天冬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酸,谷氨酰胺);碱性氨基酸

2种(赖氨酸,精氨酸)杂环氨基酸2种(组氨酸,脯氨酸);芳香族氨基酸3

种(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

组氨酸也是一种碱性氨基酸

○2按r基的极性大小(指在细胞ph即ph=7左右的解离状态下):

非极性氨基酸: Ala, Val, Leu, Ile, Pro, Phe, Trp, Met

R基具极性不带电荷的氨基酸: Gly, Ser, Thr, Cys, Tyr, Asn, Gln

R基带正电荷的氨基酸: Lys, Arg, His

R基带负电荷的氨基酸: Asp, Glu

2.氨基酸的等电点(概念及计算式,性质)

概念:当溶液浓度为某一pH值时,氨基酸分子中所含的正负电荷正好相等,

净电荷为0。这一pH值即为氨基酸的等电点,简称pI。在等电点时,氨基酸既

不向正极也不向负极移动,即氨基酸处于两性离子状态

计算式:侧链不含离解基团的中性氨基酸,其等电点是它的p K’1和p K’2的算

术平均值:

pI = (p K1 + p K’2 )/2

侧链含有可解离基团的氨基酸,其pI值也决定于等电兼性离子两边的p K

值的算术平均值。

酸性氨基酸: pI = (p K’1 + p K’R-COO-)/2

硷性氨基酸: pI = (p K’2 + p K’R-NH2 )/2

无论氨基酸侧链是否解离,其pI值均决定于净电荷为零的等电兼性离子两边的

p K’值算术平均值

性质:当低于等电点的任一ph时,氨基酸带有净正电荷,向负极移动;当高于

等电点的任一ph时,氨基酸带有净负电荷,向正极移动。在一定的ph范围内

氨基酸溶液的ph离等电点越远,氨基酸所带净电荷越多。

3..氨基酸的光谱性质(后面的蛋白质同样具有)

芳香族氨基酸(酪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在280nm波长附近有最大的

紫外吸收峰,由于大多数蛋白质含有这些氨基酸残基,氨基酸残基数与蛋白质

含量成正比,故通过对波长的紫外吸光度的测量可对蛋白质溶液进行定量分析(核酸在260nm处有最大的吸收峰)

第三章:蛋白质的通性,纯化和表征

3

1.蛋白质的性质:○1胶体性质(具有丁达尔效应);○2沉淀(特殊的:盐析)

2.蛋白质的等电点同氨基酸,与它所含的酸性氨基酸和碱性氨基酸的数目比例

有关。处于等电点处时,蛋白质的溶解度最小。

3.蛋白质的等离子点:当没有溶液中的离子干扰时,蛋白质分子本身的质子供

体集团解离出来的质子数与它的质子受体基因结合的

质子数相等时溶液ph.

第四章:蛋白质的共价结构(一级结构)(一起说明蛋白质的

高级结构)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即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主要化学键:肽

键,有些蛋白质还包含二硫键。

2、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包括二级、三级、四级结构

3.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也就是该

段肽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二级结构

以一级结构为基础,多为短距离效应。可分为

○1α螺旋:多肽链主链围绕中心轴呈有规律地螺旋式上升,顺时钟走向,即

右手螺旋,

每隔3.6个氨基酸残基上升一圈,螺距为0.540nm。α螺旋的每个肽键的NH和

第四个肽键的羧基氧形成氢键,氢键的方向与螺旋长轴基本平形

○2.β-折叠:多肽链充分伸展,各肽键平面折叠成锯齿状结构,侧链R基团

交错位于锯齿状结构上下方;它们之间靠链间肽键羧基上的氧和亚氨基上的氢形

成氢键维系构象稳定

○3. β-转角:常发生于肽链进行180度回折时的转角上,常有4个氨基酸残

基组成,第二个残基常为脯氨酸。

注:无规卷曲:无确定规律性的那段肽链。主要化学键:氢键

4.蛋白质的三级结构: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指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

对空间位置,显示为长距离效应。

主要化学键:疏水键(最主要)、盐键、二硫键、氢键、范德华力。

5.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对蛋白质分子的二、三级结构而言,只涉及一条多肽链

卷曲而成的蛋白质。在体内有许多蛋白质分子含有二条或多条肽链,每一条多

肽链都有其完整的三级结构,称为蛋白质的亚基,亚基与亚基之间呈特定的三

维空间排布,并以非共价键相连接。这种蛋白质分子中各个亚基的空间排布及

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为四级结构。由一条肽链形成的蛋白质没有

四级结构。

主要化学键:疏水键、氢键、离子键

4 重要:多肽链的部分裂解(p49) 蛋白酶是一类肽链内切酶称为内肽酶。在蛋白质测序中常用到的有:

1. 胰蛋白酶:最常用到的,专一性强,只断裂碱性氨基酸(赖氨酸残基

或者是精氨酸残基的羧基参与形成的肽键,多得到以arg (精氨酸),

lys (赖氨酸)为c-末端残基的肽段。

2. 胰凝乳蛋白酶(糜蛋白酶):专一性不如胰蛋白酶,断裂含苯环的氨

基酸(苯丙氨酸,色氨酸,酪氨酸等疏水氨基酸的羧基端肽键)。若

断裂点附近的基团是碱性的,裂解能力增强,反之,减弱。

3. 胃蛋白酶:其专一性与胰凝乳蛋白酶相似,但它断裂的是苯丙氨酸,

色氨酸,酪氨酸或缬氨酸等疏水性氨基酸的氨基端肽键。(与胰凝乳

蛋白酶不同点在于酶作用的最适ph 不同,胃蛋白是ph=2,而胰凝乳蛋

白酶的是ph=8~9.

4. 葡萄球菌蛋白酶:作用于酸性氨基酸,专一断裂谷氨酸残基或者是天

冬氨酸残基的羧基端肽键。

第五章:第七节:球状蛋白质与三维特点(p66)

球状蛋白质与三维结构的特征:

1. 球状蛋白质同时含有几种类型二级结构元件(α螺旋,β转角,

β折叠)

2. 具有明显的折叠层次(包括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结构域,三级

结构,四级结构)

3. 球状蛋白质是致密的球状或椭球状实体.

4. 球状蛋白质分子疏水残基埋藏在分子内部,亲水残基埋在分子表

5. 球状蛋白质分子的表面有一个空穴或者一个裂沟.

. 第八节,亚基缔合与四级结构(p67)

1 )四级结构:很多蛋白质以三级结构的球状蛋白通过非共价键彼此缔

合在一起形成聚集体,这就是蛋白质的四级结构。亚基又称单体,四

级结构的蛋白质中每个球状蛋白质称为亚基或亚单位,亚基一般是一

条多肽链,但有的亚基由二条或多条肽链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本身

具有完整的三级结构,.单体蛋白质:指无四级结构的蛋白质,如肌红

蛋白、溶菌酶等,寡聚蛋白质(多亚基蛋白质或多聚蛋白质):指由两

条或更多条多肽链(亚基)组成的蛋白质.只由一种亚基组成的寡聚

蛋白质称为同多聚蛋白质.由几种不同的亚基组成多聚蛋白质称为杂

多聚蛋白质.

多聚蛋白质分子的一般特点:亚基数目一般为偶数(尤以2和4为多),

极少数的为奇数;亚基的数目一般的是一种或两种,少数的多于两种.

稳定四级结构的力与稳定三级结构的力相同。

一级 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多肽链的氨 基酸残基排列顺序,一级结构是

由基因上遗传 密码的排列顺序决定的。稳定结构主要是共价键,还有 二

硫键。

二级 结构指多肽链中主链原子在各局 部空间的排列分布状况,而 不涉

5

及各R 侧链的空间排布。主要形式包括α-螺旋结 构、β-折叠和β-转

角等。 基本单位是肽键平面或称 酰胺平面 稳定二级结构的主要因素 是氢键。另外还有肽键。

三级 结构是指上述蛋白质的α-螺旋、 β-折叠以及线状等二级结构 受

侧链和各主链构象单元间 的相互作用,从而进一步卷 曲、折叠成具有

一定规律性 的三度空间结构。三级结构包括每一条肽链 内全部二级结

构的总和及 所有侧基原子的空间排布 和它们相互作用的关系。除了主

键肽键外,还有氢键、离子键、疏水相互作用和二硫键等以及范德华力

的作用

四级 结构是指由两条以上具有独立三 级结构的多肽链通过非共价 键

相互结合而成一定空间结 构的聚合体,四级结构中每条具有独立 三级

结构的多肽链称为亚 基。稳定四级结构的是非共价键。其中亚基中有离

子键、氢键、疏水相互作用 和范德华力。但以前两者 为主

2)别构蛋白质和别构效应

别构蛋白质:又叫调节蛋白质,为寡聚蛋白质,分子中每个亚基都有活性

部位或者还有

别构部位(调节部位),如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活性部位与别构部位分

属不同的亚基

别构效应:指别构蛋白(如血红蛋白、别构酶等)与配基结合后,蛋

白质的构象发生改变,进而改变了该别构蛋白生物活性的现象

第九节:蛋白质变性与功能丢失

蛋白质变性: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

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主要为二硫键和非共

价键的破坏,不涉及一级结构的改变。变性后,其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加,

结晶能力消失,生物活性丧失,易被蛋白酶水解。常见的导致变性的因素

有:物理因素,加热,超声波、紫外线、震荡、化学因素,氯仿,丙酮,

苯酚,乙醇等有机溶剂、强酸、强碱(极端ph )、重金属离子及生物碱试

剂等。某些溶质如尿素,盐酸胍以及去污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等。

这些变性剂作用温和,处理多肽链时共价键不被破坏。有机溶剂,去污剂,

尿素及胍主要是破坏球状蛋白质内核的疏水相互作用,极端ph 是改变蛋

白质上的静电荷,引起静电排斥和破坏某些氢键。这些处理,最终的变性

状态是一样的。

蛋白质的复性:当变性因素去除后,变性蛋白质又重新回到天然构象的

现象。

第六章:蛋白质的功能和进化(p73),第七章;糖类和糖生物

学(p89)了解

第九章:酶引论

1.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点(p136):a 、酶的催化能力高(高效性);b 、酶

的专一性强(专一性);c 、酶的活力受到调节;d 、作用条件较温和,易失

6

活。

2.酶的分类和编号(p139):大多数酶是催化电子、原子或官能团转移。根据转移反应的性质及基团供体和基团受体的类型,对酶进行分类,给予分类

编号和系统名称。

国际酶学委员会根据各种酶所催化反应的类型把酶分为6大类,分别用1、2、3、4、5、6表示。再根据底物中被作用的基团或键的特点将每一大类分为若干亚类,用1、2、3、4…… 编号。每一亚类可再分为亚亚类,仍用1、2、3、4…… 编号。一种酶只有一个名称和一个编号。 (P.140 表9-4)

1.氧化还原酶类(oxidoreductases)指催化底物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转移电子、h-离子或h 原子)的酶类。例如,乳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

2.转移酶类(transferases)指催化底物之间进行某些基团的转移或交换的酶类。如转甲基酶、转氨酸、己糖激酶、磷酸化酶等(基团转移 ,从一个分子到另一个分子)

3.水解酶类(hydrolases)指催化底物发生水解反应的酶类。例如、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磷酸酶等。(水解断裂)

4.裂合酶类(lyases)指催化一个底物分解为两个化合物或两个化合物合成为一个化合物的酶类。例如柠檬酸合成酶、醛缩酶等。(向双键加入基团 ,或其逆反应).

5.异构酶类(isomerases)指催化各种同分异构体之间相互转化的酶类。例如,磷酸丙糖异构酶、消旋酶等(分子内重排,形成异构体).

6.合成酶类(连接酶类,ligases)指催化两分子底物合成为一分子化合物,同时还必须偶联有ATP 的磷酸键断裂的酶类。例如,谷氨酰胺合成酶、氨基酸:tRNA 连接酶等。(通过与ATP 裂解相偶联的缩合反应形成c-c 、c-s 、c-o 和c-n 健等)。

3.关于酶的专一性的假说(p141).酶的专一性分类(p140){了解}

a. 锁钥学说认为整个酶分子的天然构象是具有刚性结构的,酶表面具有特定

的形状。酶与底物的结合如同一把钥匙对一把锁一样

b. 诱导契合学说该学说认为酶表面并没有一种与底物互补的固定形状,而只是由于底物的诱导才形成了互补形状.(重要)

c.“三点附着”学说:酶与底物的结合必须多于两个结合点。酶只有对那些至少有三个结合点都是互相匹配的底物才能够发挥催化作用。

诱导契合:a 、酶和底物都是动态分子;b 、酶和底物是相互作用的;c 、二者相互诱导,构想发生改变;d 、契合成酶-底物复合体。

第十章:酶动力学(重点是米-曼氏方程,酶的抑制类型及实用举例)

1.酶反应:

一级反应: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其半衰期(t 1/2)与反

应物初浓度无关,即不管反应物初浓度是多少,半衰期是一样的。

二级反应(混合级反应):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二次方成正比。其半

7 衰期与初浓度成反比,即初浓度愈大,反应物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愈短。

零级反应:反应半衰期与初浓度成正比,即初浓度愈大,半衰期(反应物初始浓度降至一半的时间)愈长。

2.米氏方程

由于反应系统中[S]远大于[E t ],当[S]很高时所有的酶都被底物所饱和,

[E t ] =[ES],反应达到最大速度V max =k 2[ES]=k 2 [E t ],代入上式得:

这就是根据稳态理论推导出的动力学方程,称为米-曼氏方程,Km 称为米氏常数。 米-曼氏方程表明了当已知Km 及V max 时,酶反应速度与[S]间的定量关系

a. Vmax 的意义:在[E t ]一定时,酶对特定S 的V max 是常数。同一种酶对不同底

物的V max 不同,pH 、温度、离子强度等也影响V max 。当[S]很大时,V max 与

[E t ]成线形关系

当[S]>>[E],酶可被底物饱和的情况下,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关系式为:V = k 3 [E]

b.km :在数值上面等于当速率等于vmax 的一半的时候的底物浓度。反应了酶与底物的亲和力。Km 越小,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越强,反之,越弱。

3.酶的抑制作用(p162)

1.抑制作用:某些能够干扰催化作用的分子因素使得酶促反应速率减慢或者完

全停止的效应。这些分子因素即抑制剂(凡能使酶的催化活性下

降而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物质称为酶的抑制剂)

抑制是指抑制剂与酶分子的某些必要基团(主要是活性部位的基团)结合,而

使得酶活力下降或者丧失。

失活:酶分子在变性剂的作用下引起酶活力降低或者丧失。

抑制剂与变性剂:抑制剂对酶具有选择性,(特异性),它涉及酶的局部结构(主

要是活性中心);变性剂对酶没有选择性,他影响酶的整个三维结构(包

括酶的活性中心)

酶的抑制剂一般具备两个方面的特点:

a.在化学结构上与被抑制的底物分子或底物的过渡状态相似。

b.能够与酶的活性中心以非共价或共价的方式形成比较稳定的复合体或结合物

2.抑制作用类型及特点。(p163)

a.可逆抑制作用(重要): 酶与抑制剂非共价结合,可以通过透析、超滤或

稀释等物理方法将抑制剂除去,恢复酶的催化活性 。根椐抑制剂与酶

结合的情况,又可以分为: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和反竞争性抑制。 不可逆抑制作用:与酶共价结合,不能通过透析、超滤或稀释等方法将其除去。 b. 1.竞争性抑制:某些抑制剂的化学结构与底物相似,因而能与底物竟争酶

8 的活性中心。酶的活性部位不能与底物和抑制剂同时结合,当抑制剂与活性中心结合后,底物被排斥在反应中心之外,其结果是酶促反应被抑制了。 竟争性抑制通常可以通过增大底物浓度,即提高底物的竞争能力来消除。 (酶可以与底物结合,也可以与抑制剂结合。抑制剂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最终表现为km 增大,vmax 不变。)

2.反竟争性抑制:酶只有与底物结合后才能与抑制剂结合,ESI 三元复合物不能进一步分解为产物因而使酶活力降低。(抑制剂不能够和酶结合,只能与酶-底物结合形成三元复合体,不影响酶与底物结合,他在酶的活性部位以外的结合部位与酶结合,阻止三元复合体释放产物。这种抑制倾向于使得酶-底物复合体更稳定。加入更多的底物,速率虽然增加,但总比原来无抑制剂小。动力学上表现为km 减小,vmax 减小)

3.非竞争性抑制:酶可同时与底物及抑制剂结合,引起酶分子构象变化,导致酶活性下降。由于这类物质并不是与底物竞争结合酶的活性中心,所以称为非竞争性抑制剂。

如某些金属离子(Cu 2+、Ag +、Hg 2+)以及EDTA 等,通常能与酶分子的调控部中的-SH 基团作用,改变酶的空间构象,引起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剂在活性之外的地方方与酶结合,既能与酶结合,又能与酶-底物复合体结合,二者互不干扰。在动力学上表现为km 不变,vmax 减小)

c.酶抑制剂的应用举例: (p168)

实验室和临床医学上

如乙酰胆碱酯酶与不可逆抑制剂有机磷化合物

四氢叶酸合成酶与可逆抑制剂磺胺药物

误服乙二醇(本身无毒,但转变为草酸有毒),利用乙醇作为乙醇脱氢酶的

竞争性抑制剂

第十一章:酶作用机制和酶活性调节(p172){重点,酶活

9 性的别构调节(p183)}

a.酶活性部位:酶分子中直接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底物发生反应的部位.

酶活性部位的特点:只占酶分子总体相当小的部分,是一个三维实体,活性部位

与底物分子经诱导契合互补;底物通过较弱的次级键与酶

结合;位于酶分子表面的一个裂缝内;活性部位具有柔性

或可运动性

b. 别构调节:酶的调节部位与某些化合物可逆的非共价结合后引起酶构象变

化进而改变酶的活性状态,称为别构调节。

别构酶:具有别构调节作用的酶。

效应物:凡能使酶分子发生别构作用的物质称为效应物或别构剂。使酶活性增加的效应物称正效应物,反之为负效应物。

同促效应:底物分子本身对别构酶的调节作用。

异促效应:非底物分子的调节物对别构酶的调节作用

别构酶的性质、特点:一般是寡聚酶,多个亚基构成,有四级结构,有协同效

应,其[S]对V的曲线为S形曲线(正协同)或表观双

曲线(负协同),非双曲线

补充: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存在多种四级缔合形式,并

因而在理化性质和免疫性等方面有所差异的一组酶。

C.协同性配体结合的模型(p184){了解}

第十二章:维生素与辅酶(了解)P196

第十三章:核酸通论(p216了解)

第十四章:核酸的结构(重点RNA的一级结构,DNA的高级

结构,RNA的高级结构)

1.RNA的一级结构

10 mRNA:占细胞中RNA总量的3%-5%,分子量大小不一,不稳定,代谢活跃,更新迅速,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

rRNA:细胞中含量最多的RNA,70%-80%, 核糖体的组成成分。

tRNA:约占细胞中RNA总量的15%。约由75-90个核苷酸组成。蛋白质合成中携带活化的氨基酸。

tRNA的一级结构特点;tRNA分子具有以下特点分子量25000左右,大约由70-90

个核苷酸组成。分子中含有较多的修饰成分,3'-末端都具有CpCpAOH 的结构.。

mRNA的一级结构特点:真核生物中的mRNA都是单顺反子,其5`端有帽子(cap)结构,

然后依次是5^端非翻译区、编码区、3^非翻译区、3’端为(长约

20~250)聚腺氨酸(polya)尾巴,分子内还有极少数的甲基化的

碱基。在原核生物中,mRNA为多顺反子mRNA。

rRNA的一级结构特点: 原核生物核糖体有三类rRNA:5S rRNA,16S rRNA,23S rRNA; 真核

细胞核糖体rRNA有四类:5SrRNA,5.8SrRNA,18SrRNA,28SrRNA。许

多rRNA的一级结构及由一级结构推导出来的二级结构都已阐明;其功能

除作为核糖体骨架外,还分别与mRNA和tRNA作用催化肽键形成

2.DNA的高级结构

DNA的双螺旋结构特点

a.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个中心轴相互缠绕;两条链均为右手螺

旋。

b.每一单链具有 5’和 3’方向,两条单链反向平行,围绕同一中心轴,相互

缠绕,向右盘旋 (B-form).碱基(嘌呤和嘧啶碱)在内侧,两条单链间按

A-T(二个氢键)、G-C(三个氢键)配对连接.磷酸与核糖在外侧,通过磷

酸二酯键连接,以C 3’ C5’为正向,双螺旋中存在大沟、小沟

c.螺旋横截面的直径约为2 nm,每条链相邻两个碱基平面之间的距离为0.34nm,

每10个核苷酸形成一个螺旋,其螺矩(即螺旋旋转一圈)高度为3.4 nm。

d.两条DNA链相互结合以及形成双螺旋的力是链间的碱基对所形成的氢键。碱

基的相互结合具有严格的配对规律,即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结合,

鸟嘌呤(G)与胞嘧啶(C)结合,这种配对关系,称为碱基互补。A和T之间

形成二个氢键,G与C之间形成三个氢键。

e.碱基在一条链上的排列顺序不受任何干扰。

补充: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性的作用力

○1.氢键:两条多核苷酸链间互补碱基对间的氢键

○2碱基堆积力:碱基的含N芳香环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堆积碱基间的范德华力。

○3.离子键:磷酸基团上的负电荷与介质中的阳离子或阳离子化合物之间所形成的离子键(盐键)

3.RNA的高级结构

11

RNA是单链分子,因此,在RNA分子中,并不遵守碱基种类的数量比例关

系,即分子中的嘌呤碱基总数不一定等于嘧啶碱基的总数。

RNA分子中,部分区域也能形成双螺旋结构,不能形成双螺旋的部分,则形成

突环。这种结构可以形象地称为“发夹型”结构。

tRNA的高级结构:在RNA的双螺旋结构中,碱基的配对情况不象DNA中严格。

G 除了可以和C 配对外,也可以和U 配对。G-U 配对形成的

氢键较弱。不同类型的RNA, 其二级结构有明显的差异。

tRNA中除了常见的碱基外,还存在一些稀有碱基,这类碱基大部分位于突环部

分.

tRNA的二级结构都呈三叶草型,由于双螺旋结构所占的比例很大,其二级结构

十分稳定。三叶草型二级结构由氨基酸臂或受体臂、二氢尿嘧啶环(dhu)、反

密码子环、额外环或可变环和胸苷-假嘧啶-胞苷环等5个部分组成。

12

稳定tRNA 的构象的主要因素是相邻碱基之间的疏水堆积作用。(p240) tRNA 的三级结构:

13

在三叶草型二级结构的基础上,突环上未配对的碱基由于整个分子的扭曲而配成对,目前已知的tRNA 的三级结构均为倒L 型.(p241)

4. 核酸的紫外吸收(p248)

a. 嘌呤碱与嘧啶碱具有芳香共轭体系,使得碱基、核苷、核苷酸和核酸在

240-290nm 的紫外波段具有一强烈的吸收峰,最大的吸收峰值为260nm 附近。 b.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鉴定核酸的纯度。读出260nm 与280nm 处的吸光度即光

密度(od ).从A260nm/A280nm 的比值即可判断样品的纯度。

c.根据A260/A280比值判断核酸样品的纯度:纯DNA :A260/A280=1.8

纯RNA :A260/A280=2.0若含有RNA ,则A260/A280会明显升高,若样品中含有杂蛋白或苯酚,则A260/A280比值明显降低

A260/A280> 1.8 纯DNA

A260/A280<1.8 DNA 含杂质

A260/A280=2.0 纯RNA

A260/A280<2.0 RNA 含杂质

双螺旋结构使得碱基对的π电子云发生重叠,减少了对紫外光的吸收。

d.低(减)色效应:在天然的双螺旋DNA 分子中,由于碱基之间的致密堆积并藏在核酸分子内侧,使其在260nm 处的吸收受到抑制,比组成双螺旋的两条单链DNA 处在随机蜷曲状态的吸收或核苷酸单体的总的吸收要低得多的现象

e.

增色效应:核酸发生变性时,超螺旋结构多核苷酸转变成单链多核苷酸,对紫外光的吸收值随之增加的现象

摩尔磷吸光度的一般大小:单链核酸大于双链核酸,变性核酸大于复性核酸 5. 核酸的变性、复性以及杂交(p250)

a.核酸的变性是指核酸双螺旋区的多聚核苷酸链间的氢键断裂,变成单链结构,

从而使得核酸的天然构象和性质发生改变的过程。变性核酸将失

去其部分或全部的生物活性。核酸的变性并不涉及磷酸二酯键的

断裂,所以它的一级结构(碱基顺序)保持不变。

能够引起核酸变性的因素很多。温度升高、酸碱度改变、甲醛和尿素等的存在均可引起核酸的变性。

c. 变性后表现为:260nm 处紫外吸收度增大,粘度降低,比旋下降,超速离心

沉降系数变大,酸碱滴定曲线改变,流动双折射现象消失等。

d. 在DNA 变性的过程中,产生紫外吸收值跃变的温度称为DNA 的熔点,通常

以增色效应达到一半时的温度作为熔点。此时,双螺旋被解开一半,所以把熔点称为熔解温度T m

e. 影响Tm 因素:

1.离子强度:离子强度越低,DNA 的Tm 越低,解链的温度范围也较宽;

2.离子强度高, DNA 的Tm 越高,解链的温度范围较窄。

○.3pH

14 ○4.均一性:均一性高,变性的温度范围越窄,据此可分析DNA的均一性

○5.DNA分子的长度

○6.变性剂

○7..碱基组成:G+C含量高的DNA分子Tm较高。AT分布越集中的,变性加快;Tm减小,片段越短,变性越快,Tm值愈小。

Tm=69.3+0.41×(C+G)% (小片段DNA)

f.核酸复性:(p251)

变性DNA在适当的条件下,两条彼此分开的单链可以重新缔合成为双螺旋结构,这一

过程称为复性。DNA复性后,一系列性质将得到恢复,但是生物活性一般只能得到部分的

恢复。

若使得热变性DNA缓慢冷却,即可发生复性,此过程称为退火。退火温度以低于变性温度

Tm20-25摄氏度为宜。若在超过Tm的温度下迅速冷却至室温(40℃以下),复性是不可能

的。

DNA复性的程度、速率与复性过程条件有关。将热变性的DNA骤然冷却至低温时,DNA不

可能复性。但是将变性的DNA缓慢冷却时,可以复性。分子量越大复性越难。浓度越大,

复性越容易。此外,DNA的复性也与它本身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影响核酸的复性的因素:

①温度和时间

②DNA的分子大小

③溶液离子强度

④DNA的浓度

⑤DNA序列的复杂性

DNA的杂交:与DNA杂交,与RNA杂交,与蛋白质杂交。

生物化学知识点总整理

一、蛋白质 1.蛋白质的概念: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由C、H、O、N、S元素组成,N的含量为16%。 2.氨基酸共有20种,分类:非极性疏水R基氨基酸、极性不带电荷R基氨基酸、带正电 荷R基氨基酸(碱性氨基酸)、带负电荷R基氨基酸(酸性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 3.氨基酸的紫外线吸收特征:色氨酸和酪氨酸在280纳米波长附近存在吸收峰。 4.氨基酸的等电点:在某一PH值条件下,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同,溶液中氨基酸的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蛋白质等电点: 在某一PH值下,蛋白质的净电荷为零,则该PH值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5.氨基酸残基:氨基酸缩合成肽之后氨基酸本身不完整,称为氨基酸残基。 6.半胱氨酸连接用二硫键(—S—S—) 7.肽键: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α-氨基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学键。 8.N末端和C末端:主链的一端含有游离的α氨基称为氨基端或N端;另一端含有游离的 α羧基,称为羧基端或C端。 9.蛋白质的分子结构:(1)一级结构:蛋白质分子内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化学键为肽键和二硫键;(2)二级结构:多肽链主链的局部构象,不涉及侧链的空间排布,化学键为氢键, 其主要形式为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3)三级结构: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 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即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化学键为疏水键、离子键、氢键及范德华力;(4)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 相互作用。 10.α螺旋:(1)肽平面围绕Cα旋转盘绕形成右手螺旋结构,称为α螺旋;(2).螺旋上升一圈,大约需要3.6个氨基酸,螺距为0.54纳米,螺旋的直径为0.5纳米;(3).氨基酸的R基分布在 螺旋的外侧;(4).在α螺旋中,每一个肽键的羰基氧与从该羰基所属氨基酸开始向后数第五个氨基酸的氨基氢形成氢键,从而使α螺旋非常稳定。 11.模体: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可发现两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被称为模体。 12.结构域:大分子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一个或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得较为紧密,各行使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13.变构效应: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伴随其功能的变化,称为变构效应。 14.蛋白质胶体结构的稳定因素:颗粒表面电荷与水化膜。 15.什么是蛋白质的变性、复性、沉淀?变性与沉淀关系如何?导致蛋白质的变性因素?举 例说明实际工作中应用和避免蛋白质变性的例子? 蛋白质的变性:在理化因素的作用下,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受到破坏,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生物活性丧失,其实质是蛋白质的次级断裂,一级结构并不破坏。 蛋白质的复性:当变性程度较轻时,如果除去变性因素,蛋白质仍能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 来的构象及功能,这一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复性。

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化学期末复习知识重点

1.糖异生和糖酵解的生理学意义: 糖酵解和糖异生的代谢协调控制,在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和维持血糖恒定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2.简述蛋白质二级结构定义及主要类别。 定义:指多肽主链有一定周期性的,由氢键维持的局部空间结构。 主要类别:α-螺旋,β-折叠,β-转角,β-凸起,无规卷曲 3.简述腺苷酸的合成途径. IMP在腺苷琥珀酸合成酶与腺苷琥珀酸裂解酶的连续作用下,消耗1分子GTP,以天冬氨酸的氨基取代C-6的氧而生成AMP。 4.何为必需脂肪酸和非必需脂肪酸?哺乳动物体内所需的必需脂肪酸有哪些? 必需脂肪酸: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膳食提供的脂肪酸常见脂肪酸有亚油酸、亚麻酸非必须脂肪酸:自身能够合成机单不饱和脂肪酸 5.简述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一般化学催化剂的共性及其个性? 共性:能显著的提高化学反应速率,是化学反应很快达到平衡 个性:酶对反应的平衡常数没有影响,而且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6.简述TCA循环的在代谢途径中的重要意义。 1、TCA循环不仅是给生物体的能量,而且它还是糖类、脂质、蛋白质三大物质转化的枢纽 2、三羧酸循环所产生的各种重要的中间产物,对其他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具有重要意义。 3、三羧酸循环课供应多种化合物的碳骨架,以供细胞合成之用。 7.何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哺乳动物体内所需的必需氨基酸有哪些? 必需氨基酸: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膳食提供的氨基酸。(苏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 8.简述蛋白质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 一级:指多肽链中的氨基酸序列,氨基酸序列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空间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二级:指多肽主链有一定周期性的,由氢键维持的局部空间结构。 三级:球状蛋白的多肽链在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等结构层次的基础上,组装而成的完整的结构单元。 四级:指分子中亚基的种类、数量以及相互关系。 9.脂肪酸氧化和合成途径的主要差别? β-氧化:细胞内定位(发生在线粒体)、脂酰基载体(辅酶A)、电子受体/供体(FAD、NAD+)、羟脂酰辅酶A构型(L型)、生成和提供C2单位的形式(乙酰辅酶A)、酰基转运的形式(脂酰肉碱) 脂肪酸的合成:细胞内定位(发生在细胞溶胶中)、脂酰基载体(酰基载体蛋白(ACP))、电子受体/供体(NADPH)、羟脂酰辅酶A构型(D型)、生成和提供C2单位的形式(丙二酸单酰辅酶A)、酰基转运的形式(柠檬酸) 10.酮体是如何产生和氧化的?为什么肝中产生酮体要在肝外组织才能被利用? 生成:脂肪酸β-氧化所生成的乙酰辅酶A在肝中氧化不完全,二分子乙酰辅酶A可以缩合成乙酰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再与一分子乙酰辅酶A缩合成β-羟-β-甲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后者分裂成乙酰乙酸;乙酰乙酸在肝线粒体中可还原生成β-羟丁酸,乙酰乙酸还可以脱羧生成丙酮。 氧化: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进入血液循环后送至肝外组织,β-羟丁酸首先氧化成乙酰乙酸,然后乙酰乙酸在β-酮脂酰辅酶A转移酶或乙酰乙酸硫激酶的作用下,生成乙酰乙酸内缺乏β-酮脂酰辅酶A转移酶和乙酰乙酸硫激酶,所以肝中产生酮体要在肝外组织才能被

生物化学糖代谢知识点总结

各种组织细胞 体循环小肠肠腔 第六章糖代谢 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是指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 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单糖:葡萄糖(G )、果糖(F ),半乳糖(Gal ),核糖 双糖:麦芽糖(G-G ),蔗糖(G-F ),乳糖(G-Gal ) 多糖:淀粉,糖原(Gn ),纤维素 结合糖: 糖脂 ,糖蛋白 其中一些多糖的生理功能如下: 淀粉:植物中养分的储存形式 糖原:动物体内葡萄糖的储存形式 纤维素:作为植物的骨架 一、糖的生理功能 1. 氧化供能 2. 机体重要的碳源 3. 参与组成机体组织结构,调节细胞信息传递,形成生物活性物质,构成具有生理功能的糖蛋白。 二、糖代谢概况——分解、储存、合成 三、糖的消化吸收 食物中糖的存在形式以淀粉为主。 1.消化 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消化过程:口腔 胃 肠腔 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形式:单糖 吸收机制:依赖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SGLT )转运。 2.吸收 吸收途径:

过程 2 H 2 四、糖的无氧分解 第一阶段:糖酵解 第二阶段:乳酸生成 反应部位:胞液 产能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 净生成ATP 数量:2×2-2= 2ATP E1 E2 E3 调节:糖无氧酵解代谢途径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各种变构剂对三个关键酶进行变 构调节。 生理意义: 五、糖的有氧氧化 E1:己糖激酶 E2: 6-磷酸果糖激酶-1 E3: 丙酮酸激酶 NAD + 乳 酸 NADH+H + 关键酶 ① 己糖激酶 ② 6-磷酸果糖激酶-1 ③ 丙酮酸激酶 调节方式 ① 别构调节 ② 共价修饰调节 糖无氧氧化最主要的生理意义在于迅速提供能量,这对肌收缩更为重要。 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① 无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 ② 第一阶段:糖酵解途径 G (Gn ) 丙酮酸胞液

生物化学知识点汇总

生物化学知识点486 时间:2011-8-10 18:04:44 点击: 、大多数的蛋白质都是由(碳)、(氢)、(氧)、(氮)等主要1生物化学一、填空题核心提示:折、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形式是(a-螺旋)、(B-元素组成的,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2(疏3、维行蛋白质的空间结稳定的化 学键主要有(氢键)、(盐键)、叠)(B-转角)(无规则卷曲)。... 水键)、(范德华力)等生物化学 一、填空题 、大多数的蛋白质都是由(碳)、(氢)、(氧)、(氮)等主要元素组成的,组成蛋白1 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 转角)(无规则卷曲)。、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形式是(a-螺旋)、(B-折叠)(B-2、维行蛋白质的空间结稳定的化学键主要有(氢键)、(盐键)、(疏水键)、(范德华3 力)等非共价键和(二硫键)。 、使蛋白质沉淀常用的方法有(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法)、、4 (重金 属盐沉淀法)。、核酸分(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两大类。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5 核酸彻底水解的最终产物是(碳酸)、(戊糖)、(含氮碱),此即组成核酸的基本成分。)、CA)和(鸟嘌呤B)两种,嘧啶碱主要有(胞嘧啶6、核酸中嘌呤碱主要有(腺嘌呤)和(胸腺嘧啶T)三种。(尿嘧啶U、酶是指(由活细胞产生的能够在体内外起催化作用的生物催化剂),酶所催化的反应称7 为(酶促反应),酶的活性是指(酶的催化能力)。 8、酶促反应的特点有(催化效率高)、(高度专一性)(酶活性的不稳定性)。 、酶促反应速度受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酶浓度)、(底物浓度)、(温度)、9 )、(激活剂)、(抑制剂)(PH),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糖的消化吸收)、3.9-6.1mmol/L10、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浓度为((肝糖原的分解)、(糖异生作用),糖的正常去路有(氧化供能)、(合成糖原)、(转化成脂肪等),异常去路有(尿糖)。,反应在(线12)分子ATP411、三羧酸循环中有(2)次脱羧()次脱氧反应,共生成(酮戊二酸脱氢酶粒)中进行,三种关键酶是(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酸脱氢酶)、(a- 系)。、由于糖酵解的终产物是(乳酸),因此,机体在严重缺氧情况下,会发生(乳酸)中12 毒。 、糖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氧化供能),其次是(构成组织细胞的成分),人类食物中的13 糖主要是(淀粉)。、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可引起(持续)性(高血糖),14 1 甚至出现(糖尿)),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称(生H2O、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彻底氧化生成(CO2)和(15 物氧化),又称为(组织呼吸)或(细胞呼吸)。琥珀酸氧化呼吸链),两FADH2、体内重要的两条呼吸链是(NADH氧化呼吸链)和(16 2ATP)。条呼吸链ATP的生成数分别是(3ATP)和()H2O17、氧化磷酸化作用是指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的传递交给(氧)生成(ATP)的过程相(偶联)的作用。的过程与(ADP)磷酸化生成(ATP的主 要方式为(氧化磷酸化),其次是(底物水平磷酸化)。18、体内生成脱a-CO2是通过(有机物)的脱羧反应生成的,根据脱羧的位置不同,可分为(19、体内脱羧)。羧)和(B-氧化过程包括(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四个步每一次B-20、脂酰CoA )。)和比原来少2

生物化学复习重点

绪论 掌握:生物化学、生物大分子和分子生物学的概念。 【复习思考题】 1. 何谓生物化学? 2. 当代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掌握:蛋白质元素组成及其特点;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种类、基本结构及主要特点;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的主要理化性质及其应用;蛋白质分离纯化的方法及其基本原理。 【复习思考题】 1. 名词解释:蛋白质一级结构、蛋白质二级结构、蛋白质三级结构、蛋白质四级结构、肽单元、模体、结构域、分子伴侣、协同效应、变构效应、蛋白质等电点、电泳、层析 2. 蛋白质变性的概念及本质是什么有何实际应用? 3. 蛋白质分离纯化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其原理是什么? 4. 举例说明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掌握:核酸的分类、细胞分布,各类核酸的功能及生物学意义;核酸的化学组成;两类核酸(DNA与RNA)分子组成异同;核酸的一级结构及其主要化学键;DNA 右手双螺旋结构要点及碱基配对规律;mRNA一级结构特点;tRNA二级结构特点;核酸的主要理化性质(紫外吸收、变性、复性),核酸分子杂交概念。 第三章酶 掌握:酶的概念、化学本质及生物学功能;酶的活性中心和必需基团、同工酶;酶促反应特点;各种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特点及其应用;酶调节的方式;酶的变构调节和共价修饰调节的概念。 第四章糖代谢 掌握:糖的主要生理功能;糖的无氧分解(酵解)、有氧氧化、糖原合成及分解、糖异生的基本反应过程、部位、关键酶(限速酶)、生理意义;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血糖概念、正常值、血糖来源与去路、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激素。 【复习思考题】 1. 名词解释:.糖酵解、糖酵解途径、高血糖和糖尿病、乳酸循环、糖原、糖异生、三羧酸循环、活性葡萄糖、底物水平磷酸化。 2.说出磷酸戊糖途径的主要生理意义。 3.试述饥饿状态时,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生的丙氨酸转变为葡萄糖的途径。

大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必考学习知识重点

微生物学期末考试知识点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1. 生长曲线:细菌接种到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定时取样测定细胞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座标,以菌数为纵座标作图,得到的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 2. 二次生长:当培养基中同时含有快速碳源(氮源)或迟效碳源(氮源)这两类碳源(或氮源)时,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形成二次生长现象。

3.同步培养:使群体中的细胞处于比较一致的,生长发育均处于同一阶段上,即大多数细胞能同时进行生长或分裂的培养方法。 4.分批(封闭)培养:是指在一个密闭系统内投入有限数量的营养物质后,接入少量微生物菌种进行培养,使微生物生长繁殖,在特定条件下完成一个生长周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 5. 连续培养: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生长并能持续生长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 连续培养的两种类型: 6. 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 营养物质: 碳源、氮源、无机盐等 2. 水的活性 3. 温度 4. pH 5. 氧 7.酵母的生殖方式 (一)无性繁殖:芽殖 裂殖 无性孢子 (二)有性繁殖:酵母菌是以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的方式进行有性繁殖的。 8.微生物生长控制中的常见名词解释 消毒:杀死或灭活病原微生物(营养体细胞) 灭菌:杀死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防腐:防止或抑制霉腐微生物在食品等物质上的生长 化疗:杀死或抑制宿主体内的病原微生物 抑制:生长停止,但不死亡 死亡:生长能力不可逆丧失 9.两种重要的选择性抗微生物剂 抗代谢物:有些化合物在结构上与生物体所必需的代谢物很相似,以至可以和特定的酶结合,从而阻碍了酶的功能,干扰了代谢的正常进行,这些物质称为抗代谢物。 举例:叶酸对抗物(磺胺)、嘌呤对抗物(6-巯基嘌呤)、苯丙氨酸对抗物(对氟苯丙氨酸)、尿嘧啶对抗物(5-氟尿嘧啶)胸腺嘧啶对抗物(5-溴胸腺嘧啶)等等

生物化学知识点整理

生物化学知识点整理(总33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生物化学知识点整理 注: 1.此材料根据老师的PPT及课堂上强调需掌握的内容整理 而成,个人主观性较强,仅供参考。(如有错误,请以课本为主) 2.颜色注明:红色:多为名解、简答(或较重要的内容) 蓝色:多为选择、填空 第八章脂类代谢 第一节脂类化学 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是一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并能为 机体利用的有机化合物。 脂肪:三脂肪酸甘油酯或甘油三酯。 类脂: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糖脂。 第二节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脂类消化的主要场所:小肠上段 脂类吸收的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 第三节三酰甘油(甘油三酯)代谢 一、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 1.1)脂肪动员: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肪脂酶逐步水解为 脂肪酸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2)关键酶:三酰甘油脂肪酶 (又称“激素敏感性三酰甘油脂肪酶”,HSL) 3)脂解激素:能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去甲肾 上腺素、肾上腺素等。 4)抗脂解激素:抑制脂肪动员,如胰岛素、前列腺素、烟酸、 雌二醇等。 2.甘油的氧化 甘油在甘油激酶的催化下生成3-磷酸甘油,随后脱氢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再经糖代谢途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或经糖异生途径生成糖。 3.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饱和脂肪酸氧化的方式主要是β氧化。 1)部位:组织:脑组织及红细胞除外。心、肝、肌肉最活跃; 亚细胞:细胞质、线粒体。 2)过程: ①脂酸的活化——脂酰CoA的生成(细胞质)

生物化学知识点梳理

生化知识点梳理 蛋白质水解 (1)酸水解:破坏色胺酸,但不会引起消旋,得到的是L-氨基酸。(2)碱水解:容易引起消旋,得到无旋光性的氨基酸混合物。 (3)酶水解:不产生消旋,不破坏氨基酸,但水解不彻底,得到的是蛋白质片断。(P16) 酸性氨基酸:Asp(天冬氨酸)、Glu(谷氨酸) 碱性氨基酸:Lys(赖氨酸)、Arg(精氨酸)、His(组氨酸) 极性非解离氨基酸:Gly(甘氨酸)、Ser(丝氨酸)、Thr(苏氨酸)、Cys(半胱氨酸),Tyr(酪氨酸)、Asn(天冬酰胺)、Gln(谷氨酰胺) 非极性氨基酸:Ala(丙氨酸)、Val(缬氨酸)、Leu(亮氨酸)、Ile(异亮氨酸)、Pro(脯氨酸)、Phe(苯丙氨酸)、Trp(色氨酸)、Met(甲硫氨酸) 氨基酸的等电点调整环境的pH,可以使氨基酸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等,这时氨基酸所带的净电荷为零。在电场中既不向阳极也不向阴极移动,这时的环境pH称为氨基酸的等电点(pI)。 酸性氨基酸:pI= 1/2×(pK1+pKR) 碱性氨基酸:pI=1/2×(pK2+pKR) 中性氨基酸:pI= 1/2×(pK1+pK2) 当环境的pH比氨基酸的等电点大,氨基酸处于碱性环境中,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当环境的pH比氨基酸的等电点小,氨基酸处于酸性环境中,带正电荷,在电场中向负极移动。 除了甘氨酸外,所有的蛋白质氨基酸的α-碳都是手性碳,都有旋光异构体,但组成蛋白质的都是L-构型。带有苯环氨基酸(色氨酸)在紫外区280nm波长由最大吸收 蛋白质的等离子点:当蛋白质在某一pH环境中,酸性基团所带的正电荷预见性基团所带的负电荷相等。蛋白质的净电荷为零,在电场中既不向阳极也不向阴极移动。这是环境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盐溶:低浓度的中性盐可以促进蛋白质的溶解。 盐析:加入高浓度的中性盐可以有效的破坏蛋白质颗粒的水化层,同时又中和了蛋白质分子电荷,从而使蛋白质沉淀下来。 分段盐析:不同蛋白质对盐浓度要求不同,因此通过不同的盐浓度可以将不同种蛋白质沉淀出来。 变性的本质:破坏非共价键(次级键)和二硫键,不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多肽链在一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氢键等次级键叠成有规则的空间结构。组成了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等二级结构构象单元。α-螺旋α-螺旋一圈有3.6个氨基酸,沿着螺旋轴上升0.54nm,每一个氨基酸残基上升0.15nm,螺旋的直径为2nm。当有脯氨酸存在时,由于氨基上没有多余的氢形成氢键,所以不能形成α-螺旋。 β-折叠是一种相当伸展的肽链结构,由两条或多条多肽链侧向聚集形成的锯齿状结构。有同向平行式和反向平行式两种。以反向平行比较稳定。 β-转角广泛存在于球状蛋白中,是由于多肽链中第n个残基羰基和第n+3个氨基酸残基的氨基形成氢键,使得多肽链急剧扭转走向而致 超二级结构:指多肽链上若干个相邻的二级结构单元(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彼此相互作用,进一步组成有规则的结构组合体(p63 )。主要有αα,

福州大学考研生物化学笔记知识讲解

绪论 一、生物化学的的概念: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利用化学的原理与方法去探讨生命的一门科学,它是介于化学、生物学及物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二、生物化学的发展: 1.叙述生物化学阶段:是生物化学发展的萌芽阶段,其主要的工作是分析和研究生物体的组成成分以及生物体的分泌物和排泄物。 2.动态生物化学阶段:是生物化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就在这一时期,人们基本上弄清了生物体内各种主要化学物质的代谢途径。 3.分子生物学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工作就是探讨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 三、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方面: 1.生物体的物质组成:高等生物体主要由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以及水、无机盐等组成,此外还含有一些低分子物质。 2.物质代谢:物质代谢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三大步骤:消化、吸收→中间代谢→排泄。其中,中间代谢过程是在细胞内进行的,最为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它包括合成代谢,分解代谢,物质互变,代谢调控,能量代谢几方面的内容。 3.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内存在多条信号转导途径,而这些途径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了非常复杂的信号转导网络,调控细胞的代谢、生理活动及生长分化。 4.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通过对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理解,揭示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5.遗传与繁殖:对生物体遗传与繁殖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也是现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四、生物化学的应用 1.农业 2.医药 3.营养 4.临床化学 5.药理学 6.毒理学 第一章糖 第一节概述 一、定义 糖类(carbohydrate)是一类多元醇的醛衍生物或酮衍生物,或者称为多羟醛或多羟酮的聚合物。实际上糖类包括多羟醛、多羟酮、它们的缩聚物及其衍生物。

生物化学知识点整理

生物化学知识点整理 注: 1.此材料根据老师的PPT及课堂上强调需掌握的内容整理 而成,个人主观性较强,仅供参考。(如有错误,请以课本为主) 2.颜色注明:红色:多为名解、简答(或较重要的内容) 蓝色:多为选择、填空 第八章脂类代谢 第一节脂类化学 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是一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并能为机体利用的有机化合物。 脂肪:三脂肪酸甘油酯或甘油三酯。 类脂: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糖脂。

第二节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脂类消化的主要场所:小肠上段 脂类吸收的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 第三节三酰甘油(甘油三酯)代谢 一、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 1.1)脂肪动员: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肪脂酶逐步水解为 脂肪酸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2)关键酶:三酰甘油脂肪酶 (又称“激素敏感性三酰甘油脂肪酶”,HSL) 3)脂解激素:能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去甲肾

上腺素、肾上腺素等。 4)抗脂解激素:抑制脂肪动员,如胰岛素、前列腺素、烟酸、 雌二醇等。 2.甘油的氧化 甘油在甘油激酶的催化下生成3-磷酸甘油,随后脱氢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再经糖代谢途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或经糖异生途径生成糖。 3.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饱和脂肪酸氧化的方式主要是β氧化。 1)部位:组织:脑组织及红细胞除外。心、肝、肌肉最活跃; 亚细胞:细胞质、线粒体。 2)过程: ①脂酸的活化——脂酰CoA的生成(细胞质) 脂肪酸 脂酰 消耗了2 ②脂酰CoA进入线粒体 酶:a.肉碱酰基转移酶 I(脂肪酸氧化分解的关键酶、限速酶) b.肉碱酰基转移酶Ⅱ c.脂酰肉碱——肉碱转位酶(转运体) ③脂酸的β氧化 a.脱氢:脂酰

02634生物化学大纲

02634生物化学大纲 02634生物化学(二) 江南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生物化学(二)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与食品有关的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和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类生物大分子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调节方式,同时及时反映国内外有关生物化学的先进理论和成就。本课程在加强基础理论的同时,又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借助于生物化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解决自己所学的专业和今后在生产实践、科研中所遇到的问题。 人类为了维持生命,必须从外界取得物质和能量。人经口摄入体内的含有营养素(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质、矿物质、水分等)的物料统称为食物或食料。绝大多数的人类食物都是经过加工以后才食用的。经过加工以后的食物称为食品。人是生物体,人类的食物也主要来源于其它生物。食品科学是一门以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为主要基础的综合学科。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体的营养需要和适应人体的生理特点,食品资源的开发、加工手段与方法的研究等都必须建立在对人及其食品的化学组成、性质和生物体在内、外各种条件下的化学变化规律了解的基础上。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生物化学涉及的范围很广,学科分支越来越多。根据研究的生物对象之不同,可分为动物生物化学、植物生物化学、微生物生化、昆虫生化等等。随着生化向纵深发展,学科本身的各个组成部分常常被作为独立的分科,如蛋白质生化、糖的生化、核酸、酶学、能量代谢、代谢调控等等。按照生物化学应用领域的不同,分为工业生化、农业生物化学、医学生物化学、食品生物化学。 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应用生物化学之一。概括地说,食品生物化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就是人及其食品体系的化学及化学过程。食品生物化学不仅涵盖生物化学的一些基本内容,而且还包括再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与食品营养和感官质量有关的化学及生物化学知识。 本课程选用国内最具权威的生化教材(生物化学,王镜岩等主编,第三版),全书有40章,教材篇幅很大,为便于自学考生学习,首先说明考生不要求掌握的章节,但括号内的内容要求掌握: 第六章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了解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的结构特点) 第十五章核酸的研究方法 第十六章抗生素

生物化学知识重点

生物化学知识重点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生物化学知识重点 第一章绪论 1.生物化学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阶段:叙述生物化学、动态生物化学和机能生物化学。 2.生物化学研究的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 ①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及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②代谢及其调节③基因表达及其调控 第二章糖类化学 1.糖类通常根据能否水解以及水解产物情况分为单糖、寡糖和多糖。 2.单糖的分类: ①按所含C原子的数目分为:丙糖、丁糖...... ②按所含羰基的特点分为:醛糖和酮糖。 3.葡萄糖既是生物体内最丰富的单糖,又是许多寡糖和多糖的组成成分。 4.甘油醛是最简单的单糖。 5.两种环式结构的葡萄糖: 6.核糖和脱氧核糖的环式结构:(见下图) CH 2OH CH 2 OH O O OH HOCH 2 O OH HOCH 2 O OH HO OH OH HO OH OH OH OH OH OH H

α-D-(+)-砒喃葡萄糖β-D-(+)-砒喃葡萄糖β-D-核糖 β-D-脱氧核糖 7.单糖的重要反应有成苷反应、成酯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和异构反应。 8.蔗糖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二糖。 9.多糖根据成分为:同多糖和杂多糖。同多糖又称均多糖,重要的同多糖有淀粉、糖原、纤维素等; 杂多糖以糖胺聚糖最为重要。 10.淀粉包括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糖原分为肝糖原和肌糖原。 11.糖胺聚糖包括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和肝素。 第三章脂类化学 1.甘油 脂肪脂肪酸短链脂肪酸、中链脂肪酸和长链脂肪酸(根据C原子数目分类) 脂类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根据是否含有碳-碳双键分类) 类脂:磷脂、糖脂和类固醇 2.亚油酸、α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是维持人和动物正常生命活动所必必需的脂肪酸,是必需脂肪酸。 3.类花生酸是花生四烯酸的衍生物,包括前列腺素、血栓素和白三烯。 4.脂肪又称甘油三酯。右下图是甘油三酯、甘油和脂肪酸的结构式: 5.皂化值:水解1克脂肪所消耗KOH的毫克数。 CH2- OH CHOOC-R 1

大学生物化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血液: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 2、糖原合成与分解:由单糖合成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原合成。 糖原分解成葡萄糖的过程称为糖原的分解。 3、糖异生:由非糖物质合成葡萄糖的过程叫糖异生。 4、有氧氧化:指糖、脂肪、蛋白质在氧的参与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供二磷酸腺苷(ADP)再合成三磷酸腺苷(ATP)。 5、三羧酸循环(TAC循环):由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成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 柠檬酸经一系列反应, 一再氧化脱羧, 经α酮戊二酸、琥珀酸, 再降解成草酰乙酸。而参与这一循环的丙酮酸的三个碳原子, 每循环一次, 仅用去一分子乙酰基中的二碳单位, 最后生成两 分子的CO2 , 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反应部位在线粒体基质。 6、糖酵解:是指细胞在细胞质中分解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过程。(在供氧不足时,葡萄糖在胞液中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再进一步还原乳酸。) 7、血脂:血中的脂类物质称为血脂。 8、血浆脂蛋白:指哺乳动物血浆(尤其是人)中的脂-蛋白质复合物。(脂类在血浆中的存在形式和转运形式) 9、脂肪动员:指在病理或饥饿条件下,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脂肪酶逐步水解为游离脂酸(FFA)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该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补充知识:脂肪酶—催化甘油三酯水解的酶的统称。甘油三酯脂肪酶—脂肪分解的限速酶。)10、酮体:在肝脏中,脂肪酸的氧化很不完全,因而经常出现一些脂肪酸氧化分解的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是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及丙酮,三者统称为酮体。(知识补充:酮体是脂肪分解的产物,而不是高血糖的产物。进食糖类物质也不会导致酮体增多。)

(完整版)生物化学知识点重点整理

一、蛋白质化学 蛋白质的特征性元素(N),主要元素:C、H、O、N、S,根据含氮量换算蛋白质含量:样品蛋白质含量=样品含氮量*6.25 (各种蛋白质的含氮量接近,平均值为16%),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数量(20种),酸性氨基酸/带负电荷的R基氨基酸:天冬氨酸(D)、谷氨酸(E); 碱性氨基酸/带正电荷的R基氨基酸:赖氨酸(K)、组氨酸(H)、精氨酸(R) 非极性脂肪族R基氨基酸:甘氨酸(G)、丙氨酸(A)、脯氨酸(P)、缬氨酸(V)、亮氨酸(L)、异亮氨酸(I)、甲硫氨酸(M); 极性不带电荷R基氨基酸:丝氨酸(S)、苏氨酸(T)、半胱氨酸(C)、天冬酰胺(N)、谷氨酰胺(Q); 芳香族R基氨基酸:苯丙氨酸(F)、络氨酸(Y)、色氨酸(W) 肽的基本特点 一级结构的定义:通常描述为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连接顺序,简称氨基酸序列(由遗传信息决定)。维持稳定的化学键:肽键(主)、二硫键(可能存在), 二级结构的种类: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超二级结构, 四级结构的特点:肽键数≧2,肽链之间无共价键相连,可独立形成三级结构,是否具有生物活性取决于是否达到其最高级结构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定其构象 2、一级结构相似则其功能也相似3、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可以直接影响其功能因基因突变造成蛋白质结构或合成量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称分子病,如镰状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疯牛病是二级结构改变 等电点(pI)的定义:在某一pH值条件下,蛋白质的净电荷为零,则该pH值为蛋白质的等电点(pI)。 蛋白质在不同pH条件下的带电情况(取决于该蛋白质所带酸碱基团的解离状态):若溶液pHpI,则蛋白质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碱性蛋白质含碱性氨基酸多,等电点高,在生理条件下净带正电荷,如组蛋白和精蛋白;酸性蛋白质含酸性氨基酸多,等电点低,在生理条件下净带负电荷,如胃蛋白酶), 蛋白质稳定胶体溶液的条件:(颗粒表面电荷同性电荷、水化膜), 蛋白质变性:指由于稳定蛋白质构象的化学键被破坏,造成其四级结构、三级结构甚至二级结构被破坏,结果其天然构象部分或全部改变。实质:空间结构被破坏。变性导致蛋白质理化性质改变,生物活性丧失。变性只破坏稳定蛋白质构象的化学键,即只破坏其构象,不破坏其氨基酸序列。变性本质:破坏二硫键 沉降速度与分子量及分子形状有关沉降系数:沉降速度与离心加速度的比值为一常数,称沉降系数 沉淀的蛋白质不一定变性变性的蛋白质易于沉淀 二、核酸化学 核酸的特征性元素:P,组成元素:C、H、O、N、P,核苷酸的组成成分: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戊糖、一分子碱基(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尿嘧啶U),

生物化学-样章

前言 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探索生命奥秘的一门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开设生物化学的目的主要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本教材的编写根据目前高职高专学生现有的入学基础及生物化学学科特点,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力求适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职业能力培养,满足课程教学目标和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按“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贯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模式和思路安排教学内容,以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尽量做到概念清楚,重点突出,深入浅出,由繁到简,由抽象到具体,循序渐进,并注重教材内容的连贯性、衔接性,使学生能够较扎实地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本书按高中毕业生入学54学时,初中毕业生入学72学时编写,除绪论外还有: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酶,核酸化学,生物氧化,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基因信息的传递,水、无机盐代谢与酸碱平衡,肝的生物化学等10章内容。每章列出“学习目标”,章中采用了大量图表、插入“知识卡片”,章后附有“知识导图”和“思考与训练”,这些将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要求、拓宽学习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归纳分析能力,便于理解掌握,达到学习本课程之目的。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提高学生操作技能,书后还编排了生物化学实验,供教师在安排教学时选用。 本教材供高职高专护理、助产、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疗美容技术等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作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考试、自学考试的学习用书。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本套系列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北京出版集团公司的悉心指导和各位编者所在院校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对本书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原作者也表示衷心的感谢。 限于编者水平,加上时间仓促,教材中难免有不当和错误之处,敬请使用本教材的同行们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于修订完善。 编 者 2014年2月

生物化学知识点总结

生物化学知识点总结 一、蛋白质 蛋白质的元素组成:C、H、O、N、S 大多数蛋白质含氮量较恒定,平均16%,即1g氮相当于6.25g蛋白质。6.25称作蛋白质系数。 样品中蛋白质含量=样品中含氮量×6.25 蛋白质紫外吸收在280nm,含3种芳香族氨基酸,可被紫外线吸收 等电点(pI):调节氨基酸溶液的pH值,使氨基酸所带净电荷为零,在电场中,不向任何一极移动,此时溶液的pH叫做氨基酸的等电点。 脯氨酸和羟脯氨酸与茚三酮反应产生黄色物质,其余的氨基酸与茚三酮反映均产生蓝紫色物质。氨基酸与茚三酮反应非常灵敏,几微克氨基酸就能显色。 肽平面:肽键由于C-N键有部分双键的性质,不能旋转,使相关的6个原子处于同一平面,称作肽平面或酰胺平面。 生物活性肽:能够调节生命活动或具有某些生理活动的寡肽和多肽的总称。 1)谷胱甘肽: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的一种重要三肽,由谷氨酸(Glu)、半胱氨酸(Cys)和甘氨酸(Gly)组成,简称GSH。由于GSH含有一个活泼的巯基,可作为重要的还原剂保护体内蛋白质或酶分子中的巯基免遭氧化,使蛋白质或酶处在活性状态。 寡肽:10个以下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肽 多肽:10个以上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肽 蛋白质与多肽的区别: 蛋白质:空间构象相对稳定,氨基酸残基数较多 多肽:空间构象不稳定,氨基酸残基数较少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多肽链在一级结构的基础上,某局部通过氢键使肽键平面进行盘曲,折叠,转角等形成的空间构象。 α?螺旋的结构特点: 1)以肽键平面为单位,以α?碳原子为转折盘旋形成右手螺旋;肽键平面与中心轴平行。2)每3.6个氨基酸残基绕成一个螺圈,螺距为0.54nm,每个氨基酸上升0.15nm。

生物化学知识点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及基本概念整理 第一章蛋白质化学 Ⅰ基本概念 1、等电点(pI):使氨基酸离解成阳性离子和阴性离子的趋势和程度相等,总带电荷为零(呈电中性) 时的溶液pH值. A溶液pHpI,氨基酸带负电荷,在电泳时向正极运动。 2、修饰氨基酸(稀有氨基酸):蛋白质合成后,氨基酸残基的某些基团被修饰后形成的氨基酸。没有 相应的密码子,如甲基化、乙酰化、羟基化、羧基化、磷酸化等。 3、肽键(peptide bond):合成肽链时,前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下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通过脱 水作用形成的酰胺键,具有部分双键性质。 4、肽键平面(酰胺平面):参与肽键的六个原子位于同一平面,该平面称为肽键平面。肽键平面不能 自由转动。 5、蛋白质结构: A一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从N端到C端的氨基残基种类、 数量和顺序。主要的化学键:肽键,二硫键。 B 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 即蛋白质主链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布(不涉及侧链原子的位置)。 分α-螺旋( α -helix):较重要,为右手螺旋,每圈螺旋含3.6个 氨基酸残基(13个原子),螺距为0.54nm、β-片层(β-折叠, β-pleated sheet)、β-转角(β-turn )、无规则卷曲(random coil)、π-螺旋(π -helix )。维持二级结构的化学键:氢键。 模体:蛋白质分子中,二级结构单元有规则地聚集在一起形成 混合或均有的空间构象,又称超二级结构。 C 结构域:蛋白质三级结构中,折叠紧凑、可被分割成独立的球状或纤维状,具有特定功能的 区域,称为结构域。为构成三级结构的基本单元。 D三级结构:是指整条多肽链中所有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肽链上所有原子的相对空间位 置).化学健:疏水键和氢键、离子键、范德华力等来维持其空间结构的相对稳定。 E 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几条各具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间相互结集和相互作用,排列形成 的更高层次的空间构象。作用力:亚基间以离子键、氢键、疏水力连接。此外,范德华力、二 硫键(如抗体)。 6、分子伴侣:一类在序列上没有相关性但有共同功能,在细胞中能够帮助其他多肽链(或核酸)折 叠或解折叠、组装或分解的蛋白称为分子伴侣。如热休克蛋白。 7、一级结构是形成高级结构的分子基础,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改变,可能引起其功能的异常或丧失(“分 子病”);同功能蛋白质序列具有种属差异与保守性。 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是其发挥生物学活性的基础,蛋白质分子构象的改变影响生物学功能或 导致疾病的发生,蛋白质一级结构不变,但由于折叠错误,导致蛋白质构象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称为蛋白质构象病(折叠病)。 8、蛋白质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特定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及生物活 性丧失的过程。为非共价键和二硫键断裂,物理(高温、高压、紫外线),化学(强酸碱、有机溶剂、重金属盐)等因素导致。 9、20种AA名称及缩写: A 非极性疏水性AA:甘氨酸(Gly)、丙氨酸(Ala)、缬氨酸(Val)、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

中南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复习规划+考试大纲

中南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课程大纲 课程总述 中南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考研有以下四门课程:英语一(100分),政治(100分),731生物学综合(150分),811细胞生物学(150分)。本课程负责731/811两门专业课。 根据协议,一共43小时,每节课60分钟,共43小时。 731生物学综合:23小时 811细胞生物学:20小时 整个课程体系 1、基础班 2、强化班 3、冲刺班 基础班:主要讲解基础知识,帮助考生打扎实基础,理解基础知识点,有利于应付小题考点。强化班:在基础班的学习上,总结真题考点,大纲考点,突击考试重点,讲解考研专业课真题。 冲刺班:重在进一步搞清楚真题考点,通过模拟题的训练,熟悉考题风格,以及答题技巧。 (1)731《生物综合》考试大纲-------考卷结构 细胞生物学约30% 动物的形态与功能约20% 遗传与变异约30% 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约10%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约10% (2)参考书目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主编吴相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三版 《细胞生物学》,主编刘艳平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一)细胞基本知识概要 细胞的基本概念、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基本知识概要。 (二)细胞膜、跨膜运输与信号传递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跨膜运输的主要方式及基本过程,信号传递的类型及其作用机制。 (三)细胞质基质与内膜系统 细胞质基质基本知识,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的基本结构以及功能,溶酶体与过氧化物酶体的结构特点以及功能,信号假说与蛋白质分选信号,蛋白质分选的基本途径与类型,膜泡运输。 (四)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 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五)细胞核与染色体 核被膜基本知识,核孔复合体的结构模型及功能,染色体的概念及其化学组成,核小体,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核仁的基本知识。 (六)核糖体 核糖体的结构成分及其功能,多聚核糖体与蛋白质的合成。 (七)细胞骨架

生物化学重点知识归纳

生物化学重点知识归纳 酶的知识点总结 一、酶的催化作用 1、酶分为:单纯蛋白质的酶和结合蛋白质的酶,清蛋白属于单纯蛋白质的酶 2、体内结合蛋白质的酶占多数,结合蛋白质酶由酶蛋白和辅助因子组成,辅助因子分为辅酶、辅基;辅酶和酶蛋白以非共价键结合,辅基与酶蛋白结合牢固,一种酶蛋白只能与一种辅助因子结合,所以酶蛋白决定酶反应特异性。结合蛋白质酶;酶蛋白:决定酶反应特异性;辅酶:结合不牢固辅助因子辅基:结合牢固,由多种金属离子;结合后不能分离 3、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中直接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的局部空间结构 4、酶的有效催化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实现的。 二、辅酶的种类口诀:1脚踢,2皇飞,辅酶1,NAD, 辅酶2,多个p; 三、酶促反应动力学:1 Km为反应速度一半时的[S](底物浓度),亦称米氏常数,Km增大,Vmax不变。

2、酶促反应的条件:PH值:一般为最适为7.4,但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胰蛋白酶的为7.8;温度:37—40℃; 四、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抑制作用 1、竞争性抑制:Km增大,Vmax不变;非抑制竞争性抑制:Km不变,Vmax减低 2、酶原激活:无活性的酶原变成有活性酶的过程。 (1)盐酸可激活的酶原:胃蛋白酶原 (2)肠激酶可激活的消化酶或酶原:胰蛋白酶原 (3)胰蛋白酶可激活的消化酶或酶原:糜蛋白酶原 (4)其余的酶原都是胰蛋白酶结合的 3、同工酶:催化功能相同,但结构、理化性质和免疫学性质各不相同的酶。 LDH分5种。LDH有一手(5种),心肌损伤老4(LDH1)有问题,其他都是HM型。 脂类代谢的知识点总结 1、必需脂肪酸:亚麻酸、亚油酸、花生四烯酸(麻油花生油) 2、脂肪的能量是最多的,脂肪是禁食、饥饿是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