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锁定

声明

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网上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断。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ompleteatrioventricularblock),亦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由于房室传导系统某部分的传导能力异常降低,所有来自心房的激动都不能下传而引起完全性房室分离。这是最高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50岁以上较多,年轻患者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以暂时性的较多。

目录

1概述

2症状体征

3疾病原因

4发病机制

5诊断检查

6诊断鉴别

7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人工心脏起搏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该症的治疗

心脏直视手术后该症的治疗

对无症状的先天性该症患者的处理

导致心脏骤停的处理

8并发症

9预后预防

10流行病学

1概述

男性患者较女性多。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症状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取决于心室率减慢的程度及心肌的病变与功能状态。体力活动时可有心悸、头晕、乏力、胸闷、气短。如心室率过于缓慢,尤其是心脏同时有明显的缺血或其他病变,或并发于广泛急性心肌梗死或严重急

性心肌炎者,则症状可较重,可出现心力衰竭或休克,或因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反应迟钝或神志模糊,进而发展为晕厥(发生率可达60%)、阿-斯综合征。

如出现室性逸搏心律,往往提示发生阻滞的部位较低。由于心房与心室分别由两个不同的起搏点激动,各保持自身的节律,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与QRS波毫无关系(PR间期不固定),心房率快于心室率。如果偶尔出现P波下传心室者,称为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时,如果出现心室律慢而绝对规则,则为心房颤动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2症状体征

1、急性心肌梗死时伴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表现有其特点: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程度,取决于梗死的部位、传导阻滞发生的速度、心室起搏点的部位与心室率。下壁梗死并发三度房室阻滞,如是由一度或二度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逐渐发展来的,心室率不是过于缓慢,可不引起临床病情恶化。相反,多数前壁梗死并发三度房室阻滞时,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及严重左心衰竭。不论前壁或下壁梗死,若突然出现QRS波增宽,心室率过于缓慢,低于40次/min以下的三度房室阻滞者,皆易诱发心室停搏或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前壁比下壁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病死率要高2倍。但当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因右心室对左心室的充盈作用减低,而使心排血量进一步下降,血流动力学障碍加重,病死率明显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大多为暂时性的,仅少数患者于梗死后永不恢复。心电图中心室率慢、QRS波增宽明显者特别容易发生晕厥或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第1心音轻重不等,有时特别响,如开炮音,这是由于心房和心室收缩时间的相互关系经常有变动所致。

2、临床分类

(1)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多数与先天性心脏病并存,与房室结、希氏束及其束支发育不全或存在缺陷有关。当合并复杂的心脏畸形、逸搏心律的QRS波宽大畸形及Q-T间期延长者,提示预后不良。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大部分无症状。但也有一部分患者日后可出现晕厥而需安置起搏器,少数可发生猝死。逸搏点对阿托品的反应和房室交接性逸搏恢复时间有助于估计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及预后。

(2)急性获得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由急性心肌梗死、药物、心脏外科手术、心导管检查和导管消融等损伤所致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常是暂时性的。约有10%的病例阻滞可在希氏束,逸搏点常位于束支-浦氏纤维内,频率<4次/min,且不恒定,QRS波常宽大畸形。这种损伤常是不可逆的,需要安置起搏器。原有希-浦系统病变者,在应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特别是抑制钠快通道的药物,如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丙吡胺后,可以出现二度或三度希-浦系统阻滞。外科手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和室间隔缺损时,容易损伤希氏束,其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较高。原有左束支阻滞的患者,在进行右心导管检查时,可由于产生右束支阻滞而导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在大多数病例心导管所致的束支损伤是暂时

的,数小时后即可恢复。射频或直流电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时,当导管消融靠近房室结时,同样可产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3)慢性获得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通常见于不同病因所致的广泛心肌瘢痕形成,尤其是动脉硬化、扩张型心肌病和高血压病,特发性心脏纤维支架硬化症(Lev病)和传导系统的纤维性变(Lenegre病)可以导致慢性进行性加重的束支及分支阻滞。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环钙化、退行性变、狭窄、钙化的二叶主动脉瓣亦可引起严重房室传导阻滞,且主要累及希氏束近端。其他一些疾病,如结节病、风湿性关节炎、血色病、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梅毒、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以及房室结转移性肿瘤等均可引起慢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这些阻滞趋向于永久性,常需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

3疾病原因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常见于冠心病患者,特别是50岁以上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为1.8%~8%,阜外医院报告为2.6%。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比前壁心肌梗死高2~4倍。多发生于发病后1~4天,持续时间可以数秒钟至数天不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于下壁者,在发生之前或当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消除时,多出现一度或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发生于前壁梗死者,在发生之前或之后,多出现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或右束支阻滞,少数自梗死开始时就表现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认为不少慢性或持久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由原因不明的双侧束支纤维性变所致。有报告Lev病(即左侧心脏支架硬化症,亦称心脏支架病、室间隔钙质沉着症或特发性束支阻滞纤维化,或束支硬化变性疾病)和Lenegre病(亦称特发性双侧束支纤维化,或称室内传导系统退行性变)占引起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因的42%,居首位。其他如扩张型心肌病,15%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毒性心肌炎三度阻滞并不少见,通常为暂时性的,但偶尔也可成为急性心肌炎患者的初发表现和猝死原因。急性风湿热以一度多见,其次为二度,三度少见。此外,如先天畸形、心脏外科手术、外伤、各种感染性心肌炎、心肌病等也可导致永久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尚有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所致,但多数为暂时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4发病机制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机制是房室交接区的病理性绝对不应期极度延长,占据了全部心动周期。所有的心房激动均落在了房室交接区的绝对不应期内,使心房激动全部受阻在交接区而不能下传至心室。心室则由房室交接区或心室起搏点所控制,形成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或室性逸搏心律,或是房室传导系统因手术损伤或先天畸形而发生解剖上房室传导的中断,导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

5诊断检查

诊断:1、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

2、心电图诊断标准

(1)在完全性房室脱节中寻找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2)根据P(P′、F、f)波的频率、出现时相与QRS形态、时间、频率进行比较,P与QRS无关系,心室率<60次/min,初步鉴别完全性房室脱节是阻滞性的,还有干扰性的,或阻滞与干扰并存,是以干扰为主,还是以阻滞为主。大多数P波位于T波之后至下一个P波之后的一定时间仍不能下传者,可确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实验室检查:目前尚无相关资料。

其他辅助检查:

1、心电图检查(1)典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点:

①心房(P)与心室(QRS)各自激动,互不相干,呈完全性房室分离。P-R间期不固定,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②心房节律可以为窦性心律、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图1)。

③心室节律可以为房室交接性逸搏心律(QRS波正常),心室率40~60次/min(图1)或室性逸搏心律(QRS宽大畸形),心室率20~40次/min(图2)。心室律一般规则,亦可不规则。

(2)对典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的详细描述:

①心房率快于心室率是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所致的完全性房室分离的重要特点之一。以此可排除能引起完全性房室分离的其他原发性心律失常。例如:A、由窦房结的频率减慢所致的完全性房室分离;B、由交接区或室性的频率加速所引起的完全性房室分离;C、由窦房传导阻滞所致的完全性房室分离;D、由上述三个原因不同的组合所致的完全性房室分离。

②心房节律大多由窦房结控制,其次以心房颤动较多见。

③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出现的房室交接性逸搏心律,是由于阻滞区位于房室结内,逸搏心律通常起源自房室结下部(N-H区)和希氏束上、中、下段。其特点是:起源自房室结下部或希氏束上段时,心室率40~55次/min,偶尔更慢或稍快,QRS波形态正常(窄的);完全性希氏束内阻滞时,逸搏点往往位于希氏束下段,心室率大多在40次/min以下(30~

50次/min),QRS波形态正常。

④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出现的室性逸搏心律,是由于完全性阻滞发生在希氏束下(双侧束支水平)。室性逸搏心律通常起源自希氏束分叉以下的束支或分支,偶可起源在外周浦肯野纤维。其特点是:心室率大多为25~40次/min,偶可稍快,或慢至15~20次/min。QRS 波均增宽(>0、11s)而畸形。室性逸搏心律的QRS波如呈左束支阻滞图形,则起搏点位于右束支。QRS波如呈右束支阻滞图形,心电轴不偏,则起搏点位于左束支;如心电轴显著左偏,则起搏点位于左后分支;如电轴显著右偏,则起搏点位于左前分支。⑤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的心室率一般均规则,但逸搏心律也可以不规则。凡是室性逸搏心律或房室交接性逸搏心律,其R-R间距之差>0、12s,即可诊断为室性心律不齐。

⑥如果出现心室夺获,即使只有一个,便不是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应该诊断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故心电图应描记长些,并仔细观察。

⑦有报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经电生理检查,发现有36%的患者有心房夺获,QRS 波逆传至心房,有逆行性P-波;此外有17%隐匿性逆传至房室交接区(V波后有H波)。希氏束下阻滞的患者中有逆向传导者可达20%。(3)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的特殊类型:

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的钩拢现象: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心房通常在窦房结控制下,心房率较快,心室率较慢,但是心房、心室的两个频率不同的节律点,可发生明显的正性变时作用,即心室发出激动时可使窦性心率暂时增加,产生窦性心律不齐,心电图上表现为含有QRS波的P-P间期比不含有QRS波的P-P间期短,发生在QRS波后的P波常来得早。既往称此为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实际是钩拢现象的正性变时性作用(图3)。有报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约42%的心室波可使随后的窦性P波明显提前,约54、5%的心室波使其后的P波轻度或不恒定地缩短。但亦有3、5%的心室波可使其后的P波推迟出现。三度阻滞时最明显的正性变时作用常发生在QRS波后0、3~0、4s出现的P波,所产生的P-P间期最短,而心室波后0、6~1、0s出现的窦性P波常被推后,使P-P间期反而延长。

②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过缓的逸搏心律:表现为房室交接性逸搏心律的频率小于40次/min,室性逸搏心律频率小于25次/min。此情况反映逸搏心律的自律性低,易发展为阿-斯综合征、心室颤动、心室停搏(图4,5)。

③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较快的心室率:多见于年轻患者、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者、洋地黄中毒所致者,阿-斯综合征发作中止后,当时心室率可达100次/min,以后很快变为缓慢。④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晕厥后巨大T波:T波可倒置或直立。多见于心室停搏刚过后,第1个T波特别高,以后渐低。可能与心室停搏所致交感神经极度兴奋或心肌缺血有关。

⑤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室房传导: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既往认为是双向阻滞,认为在房室传导系统发生前向性传导阻滞时,其逆向性传导功能不一定有相同程度的阻滞。在心电

图上可见到心房夺获逆行P-波或发生房性融合波,R-P-间期较固定,也可以使窦性或房性节律重整。

⑥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逸搏心律传出阻滞:在完全性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由逸搏节律控制。若此次级起搏点发生传出阻滞,可能导致心搏停止时间延长。很少见。

2、电生理检查特点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希氏束电图对阻滞区定位诊断标准(结合体表心电图特点)。

(1)完全性A-H阻滞(房室结阻滞):约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46%。希氏束电图显示A波后无H波,而V波前有H波,H-V间期恒定,伴以体表心电图上正常QRS波或原已存在的QRS波(图6)。

(2)完全性B-H阻滞(希氏束内阻滞):约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21%。希氏束电图显示:①“分裂的H波”,每个A波后继以H波,A-H间期恒定,V波前有H′波,H′-V 间期也恒定。但H与H′波之间无固定关系,它们分别代表阻滞区近端和远端的希氏束电位。

②希氏束远端阻滞时A波后有H波,A-H间期恒定,但V波前无H′波,伴以体表心电图上正常或异常的QRS波。若系后者,其时限和形态必须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以前的QRS波群相同。

③完全性H-V阻滞(希氏束下双侧束支阻滞):约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33%。希氏束电图表现为A波后有H波,A-H间期恒定,V波与A-H波完全无关。体表心电图QRS 波无例外地增宽畸形(呈一侧束支阻滞或室内阻滞型),其形态与以往能进行房室传导的QRS波形态不同,表明阻滞区在希氏束分叉之下,即束支系统内(图7)。

6诊断鉴别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需与下列情况鉴别:1、干扰性完全性房室脱节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均表现有房室分离,P-P规则,R-R规则,P-R无固定关系。两者的鉴别点如下:

(1)干扰性房室脱节的室率大于房率(即QRS波多于P波),室率一般较快,大于60次/min。而房率大于室率(即P波多于QRS波),室率较慢,一般小于60次/min。

(2)干扰性房室脱节的QRS波多为室上形态(正常),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QRS 波多宽大畸形。

2、完全性房室脱节-干扰与阻滞并存心室率在60~100次/min之间,发生于舒张中期的

P波不能夺获心室者,可考虑两种因素并存引起的完全性房室脱节。

7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一种严重而又危险的心律失常,必须及时积极处理。一方面积极寻找病因,并针对病因治疗,如及时控制各种感染性疾病、纠正电解质紊乱、治疗洋地黄药物中毒、心肌炎、心肌病等原发病;另一方面针对房室传导阻滞进行治疗。1、应用提高心室率和促进传导的药物应用提高心室率药物以改善血流动力学异常,防止阿-斯综合征的发生。对于症状明显或阻滞部位在房室结以下者,或阻滞部位虽在希氏束以上而心室率<45次/min者,可选用下列药物:

(1)阿托品:每4小时口服0、3mg,适用于房室束分支以上的阻滞,尤其是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者,必要时皮下注射0、3~1、0mg,每6~8小时1次,或静脉滴注。

(2)异丙肾上腺素:心率较慢者异丙肾上腺素5~10mg,每4~6小时舌下含服。预防或治疗房室传导阻滞引起的阿-斯综合征发作,宜用0、5%异丙肾上腺素溶液连续静脉滴注,1~2μg/min。一般维持心率在60~70次/min。过量不仅不能明显增加心率反而使传导阻滞加重,而且还能导致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如能加快心室率而又不引起室性期前收缩等副作用,可继续短期应用数天。对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慎用或禁用。阿托品与异丙肾上腺素对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与所用剂量呈正相关。阿托品可引起排尿困难、尿潴留或躁动,加重青光眼;异丙肾上腺素可增加异位心律,甚至扩大梗死面积,因此使用时应以达到适当的疗效为止。

(3)山莨菪碱(654-2):10~20mg加入5%葡萄糖液20ml中静脉推注,1~3次/d。

(4)麻黄碱:12、5~25mg/次,口服,3~4次/d。有高血压、心绞痛等患者慎用。

(5)氨茶碱:有拮抗腺苷受体的作用,可逆转腺苷对心脏的异常电生理效应,能提高高位起搏点的心率及改善心脏传导。口服100mg,3~4次/d。必要时可静脉滴注(250mg 加入500ml5%葡萄糖液中缓慢静滴,4h滴完,1次/d)。睡前可加服氨茶碱缓释片200mg。

(6)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消除房室传导系统的水肿,有利于改善某些病因所致的房室传导障碍。地塞米松(氟美松)5~10mg静脉滴注,1~2次/d。可连续应用2~3天。

(7)碱性药物(乳酸钠或碳酸氢钠):有改善心肌细胞应激性,促进传导系统心肌细胞对拟交感神经药物反应的作用。一般首选1mmol/L乳酸钠,20~60ml静脉滴注或静脉注

射。尤其适用于高血钾或伴酸中毒时。

人工心脏起搏治疗

临时起搏的适应证范围较宽些,凡室率慢而影响血流动力学的二度至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尤其是房室束分支以下阻滞,发生在急性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脏手术损伤时,均可用临时起搏。平时无症状的房室阻滞而需做手术或施行麻醉、冠状动脉造影等,亦应用临时起搏,以保证安全。无症状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如阻滞区在希氏束下(双侧束支水平),也应该是起搏器治疗的对象。持续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如果有症状,例如心、脑供血不足(晕厥)症状、活动量受限或有过阿-斯综合征发作者,不论其阻滞的位置在何部位,均是起搏器治疗的对象,可安装永久性起搏器。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适应证:(1)房室传导阻滞安装永久性起搏器的适应证:

①适应证:A、有症状的先天性三度AVB;B、有症状的获得性三度AVB;C、有症状的手术后永久性三度AVB;D、心房颤动伴三度AVB;E、有症状的二度Ⅰ型、二度Ⅱ型AVB。

②相对适应证:A、获得性无症状的三度AVB;B、无症状的手术后三度AVB;C、无症状的二度Ⅱ型AVB。

(2)急性心肌梗死后安装永久性起搏器的适应证:

①适应证:A、永久性三度AVB;B、永久性二度Ⅱ型AVB;C、永久性有症状的过缓性心律失常。

②相对适应证:A、新的束支阻滞伴暂时性三度AVB;B、新的双束支阻滞。

(3)慢性双束支和三束支阻滞安装永久性起搏器的适应证:

①适应证:A、束支阻滞伴有H-V明显延长(>100ms)且有症状者;B、心房起搏率<120次/min时出现希氏束远端阻滞且有症状者;C、双束支阻滞伴有间歇性二度Ⅱ型或三度AVB且有症状者。

②相对适应证:A、有症状的束支阻滞但H-V正常者(<100ms);B、心房起搏频率<130次/min时伴有希氏束远端阻滞者。

(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适应证:

①适应证:

A、有症状的慢-快综合征;

B、有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药物无效者;

C、有症状的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

②相对适应证:症状性SSS,但症状与心律失常关系不明确者。

(5)颈动脉过敏综合征永久性起搏的适应证:

①适应证:有反复发作晕厥而颈动脉窦按摩心脏停搏≥3s。

②相对适应证:有反复发作晕厥,但颈动脉窦按摩阴性者。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该症的治疗

并发于下壁急性心肌梗死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若逸搏心率在50~60次/min,且心室率恒定,QRS波不宽者,不需特殊处理,但要严密监护。如病情似有进行性发展,心室率逐渐变慢或漏搏增多或出现低血压时,可用阿托品0、5~1、0mg或山莨菪碱(654-2)10~20mg加入5%葡萄糖液20~40ml中缓慢静注,必要时可持续静脉滴注。应警惕有时应用阿托品会使心房率增快,传导阻滞反而加重。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异丙肾上腺素通常应避免使用。急性心肌梗死有下列情况时,是安装临时起搏器的指征:

(1)二度Ⅱ型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QRS波增宽者。

(2)二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出现过心室停搏者。

(3)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50次/min,伴有明显低血压或心力衰竭,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

(4)二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合并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或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为便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安装预防性临时起搏器。一些学者认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不论前壁或下壁梗死,也不论逸搏心律的QRS是窄的或是宽的,都应进行临时心脏起搏。这样心脏起搏保证了适当的心率,有可能防止并发心脏停搏或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并对血流动力学有利,使心输出量增加,帮助缺血心肌的恢复。在急性心肌梗死病程的第4周末,如果房室传导障碍持续存在,则最好行电生理检查以确定阻滞部位,以助最后决定是否需安置永久性起搏器。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导管最好在透视条件下进行,并做好急救除颤准备,以免因盲目插管刺激而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

心脏直视手术后该症的治疗

通常三度阻滞大多是暂时性的。如手术后1个月,此传导阻滞仍持续存在,这是安置永久性起搏器的适应证。但由于少年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应慎重权衡利弊。

对无症状的先天性该症患者的处理

通常不需心脏起搏治疗。应进行密切的心电监测,以防伴随其他严重心律失常。

导致心脏骤停的处理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有时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发生心脏骤停并引起晕厥,此时因心输出量突然减少而发生急性脑缺氧综合征,意识丧失,可伴以抽搐。如果有效的心室收缩不能及时恢复,可迅速死亡。此外,还可出现心室颤动,在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发生晕厥或猝死的原因中,心室颤动占50%以上,应立即行直流电击除颤,能量300J,并可用肾上腺素静注(弹丸式静注)。也可出现快速的室性心动过速,直接导致晕厥发生,或室性心动过速蜕变为心室颤动。对室性心动过速应立即行直流电击复律或首选利多卡因50mg快速静脉推注。心脏骤停还包括心室停搏和心电-机械分离(慢而无效的室性自身心律)立即按心肺复苏步骤紧急救治。

8并发症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因心室率缓慢,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心脏性猝死、心力衰竭、脑栓塞等并发症。1、晕厥据统计发生心源性晕厥者占19%。

2、阿-斯综合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较易发生本症,尤其是心室率在35~40次/min 以下、心室搏动间歇时间过长或低位起搏点无逸搏者,由于心输出量明显减低,导致血压下降,不能维持脑组织最低限度血流量引起大脑皮质功能障碍而发生阿-斯综合征。

3、心脏性猝死在心脏性猝死中有20%~30%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脏停搏。

4、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由于房室顺序收缩丧失,使心脏输出量明显下降;加之原有心脏病基础,易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

5、脑栓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可导致血流紊乱,易形成附壁血栓,一旦脱落而形成脑栓塞。

9预后预防

预后:1、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如伴有过缓的房室交接性逸搏心律(<40次/min)或过缓的室性逸搏心律(<25次/min),提示逸搏心律的自律性低,有发展为心室停搏的可能。

2、如在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展过程中,或室性逸搏节律点不稳定时,均易发生心室颤动或心室停搏。

3、在大多数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暂时性的,往往仅持续几天,预后较好,不需永久性起搏器。约10%的患者阻滞部位在希氏束内,由于逸搏心律不稳定,常需安置永久性起搏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发的三度或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常伴以双侧束支的损伤,意味着室间隔坏死。心室位于束支-浦肯野系统内的逸搏控制点,其频率<40次/min,这种室性逸搏心律很不稳定,预后要差得多,需安置起搏器。

4、一些急性或可逆性的房室传导阻滞(如洋地黄中毒、风湿热、急性感染、电解质紊乱等所致),往往是暂时的,当病因消退或去除后,传导阻滞可自行恢复。

5、发生于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原发性传导系统退行性变、扩张性心肌病、结缔组织病等的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传导系统大多已发生不可逆的器质性改变(坏死、退行性变、纤维化等),阻滞常呈持久性或永久性的,阻滞部位大多在希-浦系统内。此外,还由于基础心脏病,心功能本已很差,当发生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可进一步使心输出量减低,也可发生心力衰竭,常有猝死的危险。

6、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约有50%伴发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原因是房室结发育不全,未能与结间束连结;发育不全的希氏束未能连结房室结;希氏束或束支部分缺如。其逸搏心律QRS波宽,Q-T间期延长。但经长期随访,大多患儿无症状,少数会发生晕厥,也可猝死。

预防:

1、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时控制、消除原因和诱因是预防发生本病的关键。

2、熟悉传导系统的解剖和心脏手术时严密的心电图监测可以减少本病的发生。

3、对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根据阻滞部位及心室率快慢而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心室率较缓慢,心率<40次/min,且QRS波宽大畸形者,房室阻滞部位在希氏束以下,对药物反应差,需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以防心脑综合征的发生。

4、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情志舒畅,劳逸有度,避外邪。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10流行病学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可见于先天性,也可是获得性,1910年Morquio首次报告了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并注意到其有家族性,并与阿-斯综合征和猝死有关。在1921年首次注意到在胎儿期有心动过缓(心率为40~80bpm)则证明是完全性房室阻滞,在许多病例中心动过缓是此种心律失常的最早表现。先天性心脏阻滞发生率是活婴的1/2.5万,这比儿童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高0.4%~0.9%。在大部分心脏病人群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阻滞部位用QRS波的宽度及心内心电图可以判定,如果逸搏心律的QRS波窄(小于0.12s),则其阻滞部位约48%发生在房室结,约52%发生在希氏束。大约有6%心肌梗死的病人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当QRS宽超过0.12s时,阻滞部位80%发生在希氏束或束支。

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 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脏传导阻滞。窦房结的激动在激动心房的同时经房室交界区传入心室,引起心室激动。通常分析P与QRS波的关系可以了解房室传导情况。房室传导阻滞可发生在不同水平:在房内的结间束(尤其是前结间束)传导延缓即可引起PR间期延长;房室结和希氏束是最常发生传导阻滞的部位;若左、右束支或三支(右束支及左束支的前、后分支)同时出现传导阻滞,也归于房室传导阻滞。阻滞部位愈低,潜在节律点的稳定性愈差,危险性也就愈大。准确地判断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的部位需要借助于希氏束(His bundle)电图。房室传导阻滞多数是由器质性心脏病所致,少数可见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的正常人。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主要表现为PR间期延长。在成人若PR间期0.20s(老年人PR间期>0.22s),或对两次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心率没有明显改变而PR间期延长超过0.04s,可诊断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可随年龄、心率而变化,故诊断标准需相适应。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主要表现为部分P波后QRS波脱漏,分两种类型: ①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称Morbiz Ⅰ型):表现为P波规律地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通常每次延长的绝对增加值多呈递减),直到1个P波后脱漏1个QRS波群,漏搏后房室传导阻滞得到一定改善,PR间期又趋缩短,之后又复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始地出现,称为文氏现象(Wencke- bach phenomenon)。通常以P波数与P波下传数的比例来表示房室阻滞的程度,例如4:3传导表示4个P波中有3个P波下传心室,而只有1个P波不能下传; ②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称Morbiz Ⅱ型):表现为PR间期恒定(正常或延长),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一般认为,绝对不应期延长为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的主要电生理改变,且发生阻滞部位偏低。凡连续出现2次或2次以上的QRS波群脱漏者,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例如呈3:1、4:1传导的房室传导阻滞等。 二度?型房室传导阻滞较Ⅱ型常见。前者多为功能性或病变位于房室结或希氏束的近端,预后较好。后者多属器质性损害,病变大多位于希氏束远端或束支部位,易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预后较差。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当来自房室交界区以上的激动完全不能通过阻滞部位时,在阻滞部位以下的潜在起搏点就会发放激动,出现交界性逸搏心律(QRS 形态正常,频率一般为40~60次/分)或室性逸搏心律(QRS形态宽大畸形,频率一般为20~40次/分),以交界性逸搏心律为多见。如出现室性逸搏心律,往往提示发生阻滞的部位较低。由于心房与心室分别由两个不同的起搏点激动,各保持自身的节律,心电图上表现为:P 波与QRS波毫无关系(PR间期不固定),心房率快于心室率。如果偶尔出现P波下传心室者,称为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时,如果出现心室律慢而绝对规则,则为心房颤动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病历模板

患者:女40岁于2010年6月14日14:10 入院 主诉:反复胸闷5+月,晕厥1次 一、病例特点 1.患者青年女性,病程5+月; 2.患者5+月前患者反复感冒后出现胸前闷塞感,同时伴乏力,气短及头晕,无胸痛及放射痛,无夜间盗汗、午后低热,无痰血,无头痛、恶心、呕吐,无黑蒙、晕厥,求治于当地医院,诊断为上感,予输液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无明显减轻,3月前晕厥1次,几秒钟后自行苏醒,无抽搐、无发热、无呕吐、无偏瘫,无二便失禁,见双下肢水肿,求治于303医院,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建议安置起搏器,患者拒绝。给予利尿剂口服,双下肢水肿消退,胸闷症状无缓解。未求系统治疗,求治于我科。 3.既往史: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史;无慢性风湿病史;否认结核、传染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4.查体:血压80/60mmHg,神清,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胸廓正常,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心率均35次/分,律齐,各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卫,肝脾肋下未扪及,肝肾区无叩痛,双下肢水肿。 5.辅查:心电图示:1、窦性心律(心房率68次/分,心室率35次/分);2、二度二型房室传导阻滞;3、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高侧壁心肌缺血;5、偶发房早。 二、初步诊断、鉴别诊断及诊断依据分析 II°AVB原因 (1)原发性心肌病:患者为青年女性,有反复胸闷、气短、头晕症状5+月,查体心界不扩大,未闻及杂音,双下肢水肿。心电图示:1、窦性心律(心房率68次/分,心室率35次/分);2、二度二型房室传导阻滞;3、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高侧壁心肌缺血;5、偶发房早。 患者母亲及弟弟均因“心率过慢”安置起搏器,有家族疾病史,故要考虑诊断。需进一步查超声心动图以明确。 (2)传导系统退行性变:患者为青年女性,有反复外感病史,胸闷、气短、头晕症状5+月,晕厥1次,查体心界不扩大,未闻及杂音,双下肢水肿。心电图示:1、窦性心律(心房率68次/分,心室率35次/分);2、二度二型房室传导阻滞;3、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高侧壁心肌缺血;5、偶发房早。 三、入院时处理措施 1.吸氧、心电监护、卧床休息; 2.提升心率:异丙肾上腺素、环磷腺苷、必要时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 3.升压:生脉注射液; 4.床边心电图一次,急抽血查血常规、电解质、肾功能、心肌酶、凝血机制、血糖、血常规、肌钙蛋白。 四、进一步诊疗计划 完善相关检查如胸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进一步评估临床病情,有安置心脏永久起搏器指针时择期行起搏器安置术。 临时起搏器记录 患者取半卧位,予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于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建鞘,成功送入电极至右心室,设定临时起搏器频率70次/分,起搏电压5mV,感知电压3mV,心电监护示起搏器起搏功能良好工作正常。固定鞘管与电极,局部消毒,无菌纱布包扎,手术完毕。术中患者未诉特殊不适。手术医生:

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原因

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原因 任何疾病都是有它自己的原因,在对疾病治疗前,一定要先对原因进行了解,这样治疗疾病的时候,才能够知道该如何进行,而且对一些病因都是要进行预防,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是很多人不熟悉的,这样疾病比较复杂,对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病因都有什么呢,下面就详细介绍下。 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发病原因: 房室阻滞的病因有: ①以各种原因的心肌炎症最常见,如风湿性、病毒性心肌炎和其它感染。 ②迷走神经兴奋,常表现为短暂性房室传导阻滞。 ③药物:如地高辛、可达龙、心律平等,长期服用可能导致

心率减慢,多数停药后,房室传导阻滞消失。 ④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及心肌病。 ⑤高钾血症、尿毒症等。 ⑥特发性的传导系统纤维化、退行性变(即老化)等。 ⑦外伤,心脏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导管消融时误伤或波及房室传导组织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 疾病分类 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心脏的电活动在房室传导过程中受到阻滞。根据阻滞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第一度房室阻滞是指从心房到心室的电传递速度减慢,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超过0.02秒,但是每个心房冲动都能传导至心室。 第二度房室阻滞又分为I型(文氏或称莫氏I型)和II型(莫

氏II型)。第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是最常见的第二度房室阻滞类型,是指从心房到心室的传导时间逐渐延长,直到有一个心房的冲动不能传递到心室。二度II型是指心房的冲动突然阻滞不能下传心室,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有间期性脱漏。 第三度房室阻滞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全部的心房冲动都不能传导至心室,其特征为心房与心室的活动各自独立、互不相干;且心房率快于心室率。三种类型的房室传导阻滞其临床表现、预后和治疗房室有所不同。 在对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病因认识后,治疗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病因进行,而且治疗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的时候,患者需要积极配合,治疗疾病前,患者要进行身体全面检查,这样对疾病治疗有很好帮助。

图文并茂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图文并茂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63岁男性,当地诊所诊断为心动过缓,被送入医院急诊室。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刻下无症状,过去的几天感觉易疲劳;无胸部不适、呼吸困难或心悸。既往有良性前列腺增生、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很久以前曾有晕厥发作。在到急诊室的途中,患者最初有心动过速,偶有心室停搏。图1有何异常? 图1 A. 窦性心律失常 B. 房颤 C. 房扑 D. 未下传P波 答案:D。 查体:无发热,心率38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60/85 mmHg;无急性痛苦表现;心率慢,心律规整,S1、S2正常,III/VI级收缩期渐强-渐弱杂音,胸骨左缘最明显,无摩擦音或奔马律;无颈静脉怒张;肺部听诊呼吸音清,腹柔软、无压痛。实验室检查结果如图2。 图2 胸片如图3,有何异常? 图3 A. 无异常 B. 心脏肥大 C. 胸腔积液 D. 浸润性肺炎 答案:B 急诊室心电图如图4。如何诊断?(提示:仔细看P波)

图4 A. 窦性心动过缓 B.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莫氏II型 C.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莫氏I型 D.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答案:D。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心房冲动不能通过房室结传导至心室,心房和心室活动完全分离。心电图示(图5):P波规律,房率85-90次/分(红色箭头);QRS 波独立于P波,室率30次/分(蓝色箭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中,最常见的阻滞部位是浦肯野系统的希氏束以下(60%);其次是房室结(21%)和希氏束(14%-18%)。图5 窄QRS波(<0.12 sec,蓝色箭头)提示阻滞部位靠近希氏束,除非同时还存在束支传导阻滞。宽QRS波(红色箭头)通常提示阻滞在希氏束或希氏束以下。心室率也可以帮助提示脱逸性起搏的部位。希氏束起搏通常会产生40-60次/分的室率,而室性自主起搏的室率<40次/分且往往不稳定。 图6 世界范围内,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病率为0.04%。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为获得性或先天性。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儿童通常无症状,有时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获得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图7,非药物原因)。

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最新研究进展

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最新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3-02-19T10:36:13.0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9期供稿作者:程应樟李涛[导读] CCA VB的临床表现取决于阻滞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心室率减慢程度及心肌病变与心脏功能状态。 程应樟李涛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330006)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9-0094-02 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ongenital complete atrio-vent ricular block,CCAVB)在儿童中并不常见,不伴有心脏结构畸形的CCAVB 的发病率约为1/22 000[1],极为罕见,伴心脏结构畸形的先天性CCAVB发病率稍高。本文对CCAVB的病因、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治疗及预后等最新的报道进行了总结,旨在为先天性CCAVB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临床依据。 一、分型及病因 先天性CCAVB可分为2型[2]:一型为孤立型,出现症状较早,在母胎内或出生16~28周即诊断明确,主要是由于胎儿期各种因素导致房室结发育异常,无法完成正常的房室之间电传导[3]。胎儿期和新生儿期确诊患儿认为与母亲体内的anti-Ro/SS-A 和anti-LA/SS-B抗体有关[4],该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使心肌细胞受损、凋亡增加和房室结纤维化而致CCAVB[5]。约25%患儿在新生儿期猝死,1年内可达15%~41%[6];另一型为伴发型,由于先天性心脏畸形导致,如异位左房、单心房、单心室、矫正型大血管转位、房室隔缺损及房室连接异常及心肌病等,导致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异常[7-8]。同时在一些先天性神经肌肉发育异常疾病中,CCAVB也是主要的临床表现,这类疾病包括Emery-Dreifuss肌萎缩症、Kearns Sayre综合征等[9]。 二、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特点 CCAVB的临床表现取决于阻滞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心室率减慢程度及心肌病变与心脏功能状态。可有头晕、乏力等症状,但在婴儿期则以阿斯综合征发作为首要临床症状。CCAVB的严重性与是否伴有先天性畸形和年龄因素有关,最大的危险是发生心力衰竭、阿斯综合征或心脏性猝死。阿斯综合征发作的原因可由于心室率过缓造成,也可因快速的室性心动过速所致。心室率过缓时,心室肌之间的复极不同步,特别在伴QT间期延长时为折返激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导致快速的室性心动过速甚至是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在运用异丙肾上腺素加快心室率时亦易导致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诊断标准:1.P-P与R-R间隔各有固定规律,P波与QRS波无关;2.心房率较心室率快,心房节律多为窦性心律,或房扑、房颤;3.心室节律为交界性心律或室性逸搏心律,交界性逸搏心律时心率40次以上,室性逸搏心律时心室率慢,在40次/分以下;4.QRS波形态取决于次级节律点的位置,次级节律点位置越低,QRS越宽大畸形,预后越差[10]。CCAVB患儿心电图表现多为心动过缓,心室率减慢为主要表现,伴有束支传导阻滞合并QTc延长者,预后较差。汪希柯[11]等对38例孤立型CCAVB患儿行ECG示:其中9例因心动过缓而确诊,11例患儿QTc延长,3例合并尖端扭转室速。Holter结果示:婴幼儿期以结性逸搏、室性早搏多见(52.4%)。 三、治疗 孤立型CCAVB,无症状且心率>55次/分者无需治疗,但要严密随访观察。有症状者可早期使用大剂量激素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激素可迅速抑制心肌炎性反应和自身免疫反应[12],并有抗休克作用。大剂量IVIG可降低封闭心肌自身抗体,减少心肌损害,改善心脏功能,恢复正常传导,也可抑制阿斯综合症发生,降低病死率[12]。如不能恢复者,应尽早安装起搏器。国外研究显示早期确诊患儿约33%~53%需安装永久起搏器以防猝死[13],由于儿童心脏和血管较小,体格生长发育较快等原因使起搏器安装选择较困难,因此,对CCAVB患儿何时安装,安装何种起搏器一直存在争议。但是如果有明显的安装起搏器的指证:(1) 频繁发作阿-斯综合征者或患者有头晕、漂浮不稳感或易疲劳等症状。(2) 婴儿儿心室率小于55次/分,儿童<40次/分,RR间期>3s(清醒时)和/或>5s(睡眠时)[14]。(3)QRS波群增宽、畸形者。 (4)有心脏扩大伴心功能不全或有心力衰竭者。(5)运动耐力中度或重度受限伴心律失常者[15]。如果符合上述多条标准,应立即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伴发型CCAVB发病率约为17%~42%,多见为ASD、PDA以及膜部小VSD,偶有PS和右心发育不良等报道。先天性心脏病和CCAVB 是否存在共同病因尚不得而知,但由于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病死率高[16],故起搏器安装指证也相对较宽[17],一般合并有PDA、ASD等先天性心脏病,需先行先天性心脏病结扎/修补术,然后安装起搏器。 儿童永久起搏器的安装,临床一般采取心内膜起搏,但Walsh EP[18]等研究发现心内膜起搏即右室心尖部起搏可致左右心室去同步化,造成左心扩大、二尖瓣关闭不全/反流、心功能不全。Hillock RJ等[19]报道表明心尖部可诱发左心室(LV)的功能不全,心房纤颤,心脏衰竭,并可能增加死亡率。Wang F等[20]大规模试验和临床长期随访发现采用右室流出道起搏长期效果明显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由于电极固定在右室流出道,靠近希氏束,其起搏造成的左右心室不同步现象明显减轻,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现象也明显减少,减少了并发症和死亡率。 四、前瞻 综上所述,证实了我们在CCAVB的病因研究及临床表现诊治方面取得的进步。但由于目前缺乏多中心、大例数和长期疗效观察的研究,仍有一些如:先天性心脏病和CCAVB是否存在共同病因、CCAVB患儿何时安装,安装何种起搏器以及安装部位的选择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CCAVB的诊断与治疗将可能取得长足的进步,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也将进一步得到改善。参考文献 [1] Friedman RA,Fenrich AL,Kertesz NJ .Congenital 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J].pacing Clin Electrphysiol,2001,24(11):1681-1688. [2]王健怡,谢利剑,等.儿童先天性和获得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临床资料分析[j]临床心血管杂志2009, 25(5):353-355. [3] Laura VS, Riccardo C,etal. Congenital 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in the early pediatric population. Heart International, 2006 ,2:1-5. [4] Linn S,Aurelie A,etal.Maternal MHC Regulates Generation of Pathogenic Antibodies and Fetal MHC-Encoded Genes Determine Susceptibility in Congenital Heart Block.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2010, 185: 3574–3582. [5] Robert M. C, JILL P. B.Autoimmune-Associated Congenital Heart Block: Dissecting the Cascade From Immunologic Insult to Relentless Fibrosis. The Anatomical Record Part A, 2004,280A:1027–1035.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1.房扑 2.预激 3.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室高电压 4.左室肥大劳损 5.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6.II度房室传导阻滞 7.预激 8.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交界性逸搏心律 9.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10.长QT间期尖端扭转型室速 11.房性心动过速(伴2:1房室传导) 12.室扑 13.室性心动过速 14.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 15.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16.右室肥大劳损 17.左室肥大劳损 18.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19.急性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 20.窦性心动过缓 21.窦性心律不齐 22.窦性停搏 23.房性早搏 24.室性早搏二联律 25.室性早搏部分成对出现 26.室性早搏 27.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ST-T改变 28.I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29.室性心动过速 30.右室肥大 31.左室肥大劳损 32.右室肥大劳损 33.右房肥大右室肥大劳损 34.ST-T改变 35.V AT起搏模式感知带动功能良好 36.窦性心动过速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37.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38.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 39.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40.预激 41.窦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42.房扑(2:1房室传导) 4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44.不纯性房扑III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心律

45.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46.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47.左室肥大劳损 48.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心律 49.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窦性心动过速II度房室传导阻滞 50.室性早搏短阵室速 51.房性早搏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室高电压 52.预激 53.窦性心动过速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逸搏心律 54.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55.II度II型窦房传导阻滞左室高电压 56.V AT起搏模式感知带动功能良好 57.VVI起搏模式感知带动功能良好 58.AAI起搏模式带动功能良好 59.AAI起搏模式带动功能良好 60.DDD起搏模式偶为AAI模式带动功能良好 61.DDD起搏模式带动功能良好 62.室性早搏V AT起搏模式感知带动功能良好 63.DDD起搏模式带动功能良好 64.房性心动过速 65.室性早搏 66.室早二联律(R on T) 67.窦性停搏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文章目录*一、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概述*二、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典型症状*三、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病机*四、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五、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并发症*六、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防治方案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概述 1、定义一度房室传导阻滞(ⅠAVB)是指房室传导时间延长,超过正常范围,但每个心房激动仍能传入心室,亦称房室传导延迟。在心电图上,P-R间期达到或超过0.21s(14岁以下儿童达到或超过0.18s),每个P波后均有QRS波。 2、别称无 3、发病部位心脏 4、传染性无传染性 5、高发人群风湿性心肌炎,急性、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 6、科室内科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典型症状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典型症状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所诱发的房室传导阻滞多为一度或二度Ⅰ型,很少发生二度Ⅱ型,并不产生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所以二度II型、高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多为器质性损害形成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阻滞部位完全在希-浦系统内。希氏束电图证实阻滞部位在希氏束中段或下段者占35%,在希氏束上者占65%。陈新等(1997)指出未见到阻滞部位在房室结或心房的报告。在体表心电图上,约29%的患者QRS波是窄的(≤0.10s),约71%的患者QRS波是宽的(≥0.12s)。 2、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分类无分类。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病机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见于正常人,有的P-R间期可超过 0.24s,中青年人发病率为0.65%~1.1%,在50岁以上的正常人中可达1.3%左右。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是其产生的原因,一些运动员中发生率可达8.7%。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胺、钾盐、β受体阻滞药和钙拮抗药,中枢和周围交感神经阻滞药如甲基多巴、可乐定等均可致P-R间期延长。许多学者常把这类因素引起的P-R间期延长称为房室传导延迟,而不称为房室传导阻滞。预后良好。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常见于风湿性心肌炎、急性或

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与电生理

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心电图新进展 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与电生理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卢喜烈 心电图上记录到P-R间期病理性延长 及阻滞性QRS漏搏或完全性阻滞性房室脱 节等,即可诊断为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图是诊断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conduction block, AVB)最简便、实用的检查方法,凡心电图上或动态心电图上记录到P-R间期病理性延长及阻滞性QRS漏搏(P波阻滞性未下传)或完全性阻滞性房室脱节等表现,即可诊断为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资料证实,心电图上的房室传导阻滞包括了激动自窦房结发出以后,从心房肌到心室肌传导过程中包括心房、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等各个平面的传导阻滞(图1)。

图1 房室传导阻滞的分类、希氏束电图和心电图关系P-A间期代表房内传导时间,正常20~45ms A-H间期反映房室结传导时间,正常50~120ms B-H间期反映希氏束传导时间,正常15~20ms H-V间期反映希-普系统传导时间,正常30~45ms

P-R间期=P-A+A-H+H-V间期 一、房室传导阻滞的分度 根据一系列室上性激动下传心室过程中出现的从阻滞性传导延缓到阻滞性传导中断的表现程度不同而分度如下(表1):

例数阻滞程度阻滞部位 心房(%)房室结(%)房室束(%)“希浦”系统 (%) 80 一度3(4) 72(90) 5(6) 二度---- 11 I型---- 9(82) 1(9) 1(9) 16 II型---- 5(31) 11(69) 17 2:1 ---- 6(38) 2(12) 9(50) 3:1 ---- 70 三度---- 10(14) 10(14) 50(72) 表1 各房室传导阻滞部位的发生率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的基本节律中只要有一次室上性心搏出现阻滞性房室传导延缓就可以诊断间歇性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上间歇性、交替性、阵发性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并不少见。但多数是全部心搏呈现程度相同或者不同程度的阻滞性传导延缓。在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中,无心房波发生阻滞性房室传导中断。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基本心律中有1次到总心搏一半以下的搏动呈现阻滞性房室传导中断者称为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传导比例是指阻滞上端的心搏总数与阻滞中断的心搏总数之间的比例,是反映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程度的指标。房室传导比例越小,阻滞程度越轻。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又可分为I型、II型与III 型。(1)I型(文氏型):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QRS 漏搏才结束一次文氏周期。以后又重复出现新的周期变化。(2)II型(固定型):P-R间期固定加心室漏搏。(3)III型:P-R间期不固定加心室漏搏。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诊疗规范

医院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诊疗规范 【病史采集】 1. 有无头晕、疲乏、晕厥、抽搐、心功能不全; 2. 有无Adams~Stokes综合征病史。 【检查】 1. 神志、血压、脉搏、心率、心律; 2. 心电图检查及心电监护。 【诊断】 1. 头晕、晕厥、抽搐、黑朦病史; 2. Adams-Stokes综合片病史; 3. 心室率缓慢; 4. 心电图示: (1)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1)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受阻,QRS波脱漏; 2)R-R间期逐渐缩短,直至P波受阻; 3)包含受阻P波的R-R间期小于两个P-P间期之和。 (2)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1)有间歇受阻的P波和心室脱漏; 2)P~R间期恒定,可正常、可延长; 3)可伴有QRS波间期延长。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1)P波与QRS波群无关; 2)心房速率较心室速率快; 3)QRS时限可正常或延长; 4)心室速率常小于40~60次/min。 【治疗原则】 1. 院前急救措拖: (1)吸氧; (2)平卧。 2.院内急救治疗原则: (1)对因:抗感染,停用有关药物:洋地黄、奎尼丁、β-受体阻滞剂等;纠正高血钾; (2)药物:异丙肾上腺素:1mg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滴,控制心室率在60~70次/min;但过量会导致室速、室颤; 1)阿托品:口服0.3mg q4h 或1mg im q4h; 2)糖皮质激素:用于急性心肌炎,急性心梗等; 3)克分子乳酸钠静滴或静推:适用于高血钾或酸中毒者; 4)安置心脏起搏器:二度Ⅱ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缓慢伴有心、脑供血不足症状者,或曾有Adams~Stokes综合征发作者,均需安装临时或永久心脏起搏器。 控制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一、警惕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 1.对心功能影响: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都不同程度抑制心功能; 2.致心律失常作用:由于其能改变心脏电生理性质所致;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病原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病原因 导语: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脏疾病,也可以称之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多为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而且据有关数据统计,男性患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脏疾病,也可以称之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多为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而且据有关数据统计,男性患者的数量明显要高于女性患者。那么,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病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讲解一下吧,希望大家都可以注意。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由于房室传导系统某部分的传导能力异常降低,所有来自心房的激动都不能下传而引起完全性房室分离。常见于冠心病患者,特别是50岁以上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为1.8%~8%,阜外医院报告为2.6%。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比前壁心肌梗死高2~4倍。多发生于发病后1~4天,持续时间可以数秒钟至数天不等。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于下壁者,在发生之前或当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消除时,多出现一度或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发生于前壁梗死者,在发生之前或之后,多出现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或右束支阻滞,少数自梗死开始时就表现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一种严重而又危险的心律失常,必须及时积极处理。一方面积极寻找病因,并针对病因治疗,如及时控制各种感染性疾病、纠正电解质紊乱、治疗洋地黄药物中毒、心肌炎、心肌病等原发病;另一方面针对房室传导阻滞进行治疗。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症状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取决于心室率减慢的程度及心肌的病变与功能状态。体力活动时可有心悸、头晕、乏力、胸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III°房室传导阻滞病历模板

患者女71岁于2010年06月09日10:45 入院 主诉:反复头昏20+年,晕厥、黑蒙3天 一、病例特点 1、患者女性71岁,病程20+年。 2、患者20+年前无明显诱因感头昏,无视物模糊,无黑蒙、晕厥,无头痛,恶心、呕吐,无胸痛及放射痛,无出汗、发热,休息可缓解。后就诊于外院,行心电图未见异常,诊断为颈椎病,日常体力活动不受限,未进一步治疗。近3天来,患者无诱因出现晕厥、黑蒙,约十余秒后自行恢复,伴有气短、乏力、喘息等表现,无意识障碍、口吐白沫及四肢言语障碍,无大小便失禁。于铝厂医院治疗,行心电图发现“心动过缓”,现为安置起搏器入住我科。 3、既往史:颈椎病史20+年,6+年前于外院行胆囊切除术,肠梗阻史半年,否认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肌炎及心肌病等;无慢性风湿病史;否认结核、传染病史。 4.查体:血压102/74mmHg,神清,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胸廓正常,双肺呼吸音稍粗,未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心率均42次/分,律不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卫,肝脾肋下未扪及,肝肾区无叩痛,双下肢不肿。5、辅查:心动图:1、房颤心律;2、结性逸搏心律(42bpm);3、电轴正常; 4、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5、肢导低电压。 二、初步诊断及诊断依据分析 1、心律失常:心房颤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分析:患者目前暂未提供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因素,近期反复晕厥、黑蒙,外院发现心率缓慢,结合目前患者高龄,不排除老年传导系统退行性变所致缓慢心律失常,结合心电图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故诊断。 2、颈椎病脑供血不足 分析:患者明确颈椎病史20+年,左上肢活动及感觉异常,曾于外院行相关颈椎治疗,有反复头昏表现,故诊断,可进一步颈椎片及颈椎MRI明确。 3、慢性肠梗阻 分析:患者有肠梗阻病史6+年,有腹痛、腹胀、饮食欠佳等表现,近期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并于外院治疗,故诊断。 三、入院时处理措施 1、抑制心肌重构:卡托普利、螺内酯; 2、改善脑供血对症处理:杏丁、尼莫地平 3、提升心率:氨茶碱、环磷酸腺苷 4、患者有晕厥、黑蒙等表现,心电监护示持续心率缓慢,有安置临时起搏器指征,但患者及家属拒绝安置 5、吸氧、卧床休息、心电监护、床边心电图一次,抽血查血常规、电解质、肾功能、心肌酶等 四、进一步诊疗计划 完善相关检查如胸片、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进一步评估临床病情,择期安置心脏永久起搏器。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开放分类:健康内科学医学名词医疗生活 目录图片讨论知识魔块分享完善词条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亦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由于房室传导系统某部分的传导能力异常降低,所有来自心房的激动都不能下传而引起完全性房室分离。这是最高度的房室传导阻滞。阻滞区可位于房室结、希氏束或双侧束支系统内编辑摘要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疾病概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completeatrioventricularblock),亦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由于房室传导系统某部分的传导能力异常降低,所有来自心房的激动都不能下传而引起完全性房室分离。这是最高度的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50 岁以上较多,年轻患者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以暂时性的较多。男性患者较女性多。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症状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取决于心室率减慢的程度及心肌的病变与功能状态。体力活动时可有心悸、头晕、乏力、胸闷、气短。如心室率过于缓慢,尤其是心脏同时有明显的缺血或其他病变,或并发于广泛急性心肌梗死或严重急性心肌炎者,则症状可较重,可出现心力衰竭或休克,或因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反应迟钝或神志模糊,进而发展为晕厥(发生率可达60%)、阿-斯综合征。

如出现室性逸搏心律,往往提示发生阻滞的部位较低。由于心房与心室分别由两个不同的起搏点激动,各保持自身的节律,心电图上表现为:P 波与QRS 波毫无关系(PR 间期不固定),心房率快于心室率。如果偶尔出现P 波下传心室者,称为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时,如果出现心室律慢而绝对规则,则为心房颤动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症状体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急性心肌梗死时伴发完全性房室传 导阻滞的临床表现有其特点: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程度,取决于梗死的部位、传导阻滞发生的速度、心室起搏点的部位与心室率。下壁梗死并发三度房室阻滞,如是由一度或二度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逐渐发展来的,心室率不是过于缓慢,可不引起临床病情恶化。相反,多数前壁梗死并发三度房室阻滞时,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及严重左心衰竭。 不论前壁或下壁梗死,若突然出现QRS 波增宽,心室率过于缓慢,低于40次/min以下的三度房室阻滞者,皆易诱发心室停搏或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前壁比下壁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病死率要高2 倍。但当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因右心室对左心室的充盈作用减低,而使心排血量进一步下降,血流动力学障碍加重,病死率明显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大多为暂时性的,仅少数患者于梗死后永不恢复。心电图中心室率慢、QRS 波增宽明显者特别容易发生晕厥或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第1 心音轻重不等,有时特别响,如开炮音,这是由于心房和心室收缩时间的相互关系经常有变动所致。 2、临床分类 1)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多数与先天性心脏病并 存,与房室结、希氏束及其束支发育不全或存在缺陷有关。 当合并复杂的心脏畸形、逸搏心律的QRS 波宽大畸形及Q-T 间期延长者,提示预后不良。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大部分无症状。但也有一部分患者日后可出现晕厥而需安置起搏器,少数可发生猝死。逸搏点对阿托品的反应和房室交接性逸搏恢复时间有助于估计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及预后。

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锁定 声明 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网上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断。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ompleteatrioventricularblock),亦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指由于房室传导系统某部分的传导能力异常降低,所有来自心房的激动都不能下传而引起完全性房室分离。这是最高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50岁以上较多,年轻患者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以暂时性的较多。 目录 1概述 2症状体征 3疾病原因 4发病机制 5诊断检查 6诊断鉴别 7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人工心脏起搏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该症的治疗 心脏直视手术后该症的治疗 对无症状的先天性该症患者的处理 导致心脏骤停的处理 8并发症 9预后预防 10流行病学 1概述 男性患者较女性多。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症状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取决于心室率减慢的程度及心肌的病变与功能状态。体力活动时可有心悸、头晕、乏力、胸闷、气短。如心室率过于缓慢,尤其是心脏同时有明显的缺血或其他病变,或并发于广泛急性心肌梗死或严重急

性心肌炎者,则症状可较重,可出现心力衰竭或休克,或因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反应迟钝或神志模糊,进而发展为晕厥(发生率可达60%)、阿-斯综合征。 如出现室性逸搏心律,往往提示发生阻滞的部位较低。由于心房与心室分别由两个不同的起搏点激动,各保持自身的节律,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与QRS波毫无关系(PR间期不固定),心房率快于心室率。如果偶尔出现P波下传心室者,称为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时,如果出现心室律慢而绝对规则,则为心房颤动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2症状体征 1、急性心肌梗死时伴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表现有其特点: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程度,取决于梗死的部位、传导阻滞发生的速度、心室起搏点的部位与心室率。下壁梗死并发三度房室阻滞,如是由一度或二度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逐渐发展来的,心室率不是过于缓慢,可不引起临床病情恶化。相反,多数前壁梗死并发三度房室阻滞时,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及严重左心衰竭。不论前壁或下壁梗死,若突然出现QRS波增宽,心室率过于缓慢,低于40次/min以下的三度房室阻滞者,皆易诱发心室停搏或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前壁比下壁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病死率要高2倍。但当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因右心室对左心室的充盈作用减低,而使心排血量进一步下降,血流动力学障碍加重,病死率明显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大多为暂时性的,仅少数患者于梗死后永不恢复。心电图中心室率慢、QRS波增宽明显者特别容易发生晕厥或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第1心音轻重不等,有时特别响,如开炮音,这是由于心房和心室收缩时间的相互关系经常有变动所致。 2、临床分类 (1)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多数与先天性心脏病并存,与房室结、希氏束及其束支发育不全或存在缺陷有关。当合并复杂的心脏畸形、逸搏心律的QRS波宽大畸形及Q-T间期延长者,提示预后不良。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大部分无症状。但也有一部分患者日后可出现晕厥而需安置起搏器,少数可发生猝死。逸搏点对阿托品的反应和房室交接性逸搏恢复时间有助于估计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及预后。 (2)急性获得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由急性心肌梗死、药物、心脏外科手术、心导管检查和导管消融等损伤所致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常是暂时性的。约有10%的病例阻滞可在希氏束,逸搏点常位于束支-浦氏纤维内,频率<4次/min,且不恒定,QRS波常宽大畸形。这种损伤常是不可逆的,需要安置起搏器。原有希-浦系统病变者,在应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特别是抑制钠快通道的药物,如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丙吡胺后,可以出现二度或三度希-浦系统阻滞。外科手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和室间隔缺损时,容易损伤希氏束,其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较高。原有左束支阻滞的患者,在进行右心导管检查时,可由于产生右束支阻滞而导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在大多数病例心导管所致的束支损伤是暂时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鉴别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有心室夺获,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无心室夺获。 2.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伴超常传导与不伴有超常传导的鉴别心室夺获只发生于R-R间 期的一定范围内,如比这一范围更短或更长时,则P波都不能下传,此可定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伴超常传导。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不伴超常传导出现的心室夺获不受上述R-P间期一定范围的限制。 3.3∶1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与2∶1房室传导阻滞或3∶2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因隐匿性传导所致的3∶1传导的鉴别2∶1房室传导阻滞时,其第1个P波下传,第2个P 波在高位被阻滞,但却在房室交接区内发生了前向性隐匿性传导,使房室交接区上部产生新的延长的病理性不应期,使第3个P波本应下传心室,但此时因受阻未能下传,转变成为3∶1房室传导阻滞。又如3∶2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的第2个P波本应下传,但是由于其以缓慢的速度传入房室交接区未能下传,形成了隐匿性传导,在该处形成新的不应期,使第3个P波也未能传入心室。同样二度Ⅱ型3∶2房室传导阻滞也可以3∶1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形式出现。上述因隐匿性传导所致3∶1传导与真正的因阻滞性传导中断的3∶1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在体表心电图上是无法鉴别的。有人认为在同一心电图上这种3∶1传导较少发生,而大多为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此3∶1传导可能因隐匿性传导所致。如二度阻滞后持续出现3∶1房室传导阻滞,则应考虑由二度真正转为3∶1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是二度阻滞程度真正的加重。 4.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伴隐匿性心室夺获在某一个P波后虽无有关的QRS-T波,但该P波至下一个逸搏间距(即逸搏前间歇)比同次心电图上其他固定的逸搏前间歇要延长,因为该P波虽未能下传心室,但在房室交接区形成了隐匿性传导,使后者的逸搏起点节律发生顺延或抑制作用,从而使下一次逸搏较其他逸搏出现延迟。 5.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室夺获伴时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室性期前收缩的鉴别 (1)前者的QRS波群与P波有关,而后者无关。 (2)前者位于其前的逸搏间无固定的联律间期,而后者有固定的联律间期。 (3)前者QRS波多呈右束支阻滞图形并且易变性大,而室性期前收缩多表现为单相或双相性QRS波,波形易变性小。 (4)由于室性期前收缩在导致逸搏起搏点节律顺延之前,还须在从期前收缩起搏点至逸搏起搏点之间要消耗一定时间以便传导,所以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所伴室性期前收缩的后间歇,常较一个逸搏周期稍长,呈不完全代偿间歇。但是如果室性期前收缩与室性逸搏同源,则可呈等周长代偿间歇,夺获后间歇常等于一个逸搏周期(即等周长代偿间歇)。但也可因夺获心室的P-R间期延长,致使窦性QRS波后移,而夺获后间歇(R-R时间)稍短于一个逸搏性周期,此为次等周长(期)代偿间歇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是什么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是什么 *导读: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就是房室传导的时间有所延长, 超过了正常的范围。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一般作为其他心脏疾病的并发症出现,引起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就是房室传导的时间有所延长,超过了正常的范围。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一般作为其他心脏疾病的并发症出现,引起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可以发生在没有心脏疾病的正常人身上,中青年人发病率为0.65%~1.1%,超过50岁的发病率就会增高 至1.3%左右。正常人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原因一般是迷走 神经张力增高,因此经常会出现在运动员身上,发生率高达8.7%。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也容易诱发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如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胺,钾盐,β受体阻滞药和钙拮抗药;中枢和周围交感神经阻滞药如甲基多巴,可乐定等都会诱发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除了药物和运动员,一些常见的心脏疾病会并发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常见的有风湿性心肌炎,急性或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几率非常高,约 4%-15%,比较多见的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和心肌炎患者。甲

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手术都会引起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但一般是暂时性的,会迅速消失,或持续出现一段时间之后自行消失。如果老年人出现原发性传导系统纤维化,就会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症状,短时间内难以消失,一般会呈长期渐进性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如果本身没有其他原发性的心脏疾病,一般在短时间内会自行消失,无需使用药物治疗。但如果是其他心脏疾病并发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就必须要将原发疾病治疗好,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才会得到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