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第三章土体中的应力计算 (4)

第五章 土体中的应力计算

地基中的应力包括自重应并掌大多数建筑物是造建在土层上的,我们把支承建筑物的这种土层称为地基。由天然土层直接支承建筑物的称天然地基,软弱土层经加固后支承建筑物的称人工地基,而与地基相接触的建筑物底部称为基础。

地基受荷以后将产生应力和变形,给建筑物带来两个工程问题,即土体稳定问题和变形问题。如果地基内部所产生的应力在土的强度所允许的范围内,那么土体是稳定的,反之,土体就要发生破坏,并能引起整个地基产生滑动而失去稳定,从而导致建筑物倾倒。地基中的应力,按照其因可以分为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两种:

自重应力:由土体本身有效重量产生的应力称为自重应力。一般而言,土体在自重作用下,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已压缩稳定,不再引起土的变形(新沉积土或近期人工充填土除外)。

附加应力:由于外荷(静的或动的)在地基内部引起的应力称为附加应力,它是使地基失去稳定和产生变形的主要原因。

附加应力的大小,除了与计算点的位置有关外,还决定于基底压力的大小和分布状况。

一、应力~应变关系的假定

真实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目前在计算地基中的附加应力时,常把土当成线弹性体,即假定其应力与应变呈线性关系,服从广义虎克定律,从而可直接应用弹性理论得出应力的解析解。

1、关于连续介质问题

弹性理论要求:受力体是连续介质。而土是由三相物质组成的碎散颗粒集合体,不是连续介质。 为此假设土体是连续体,从平均应力的概念出发,用一般材料力学的方法来定义土中的应力。 2、关于线弹性体问题

理想弹性体的应力与应变成正比直线关系,且应力卸除后变形可以完全恢复。

土体则是弹塑性物质,它的应力应变关系是呈非线性的和弹塑性的,且应力卸除后,应变也不能完全恢复。为此进行假设土的应变关系为直线,以便直接用弹性理论求土中的应力分布,但对沉降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这种假设误差过大。

3、关于均质、等向问题

理想弹性体应是均质的各向同性体。

而天然地基往往是由成层土组成,为非均质各向异性体。 为此进行假设,天然地基作为均质的各向同性体。 二、地基中的几种应力状态

计算地基应力时,一般将地基当作半无限空间弹性体来考虑;即把地基看作是一个具有水平界面、深度和广度都无限大的空间弹性体。(见教材P66图3-2)

常见的地基中的应力状态有如下三种: 1、三维应力状态

荷载作用下,地基中的应力状态均属三维应力状态。每一点的应力都是x 、y 、z 的函数,每一点的应力状态都有9个应力分量。zx xz zy yz yx xy zz yy xx ττττττσσσ,,,,,,,,,写成矩阵形式则为:

⎥⎥⎥⎦

⎤⎢⎢⎢⎣⎡=zz zy zx yz yy yx xz xy xx ij στττστττσσ

根据剪应力互等原理,有τxy =τyx ,τyz =τzy ,τxz =τzx ,因此,该单元体只有6个应力分量,即σxx ,σyy ,σzz , τxy, τxz, τyz 。

2、二维应变状态(平面应变状态)

二维应变状态是指地基中的每一点应力分量只是两个坐标(x,z )的函数,因为天然地面可看作一个平面,并

且沿y 方向的应变0=y ε,由于对称性,0==yz yx ττ,这时,每一点的应力状态有5个应力分量:

zx xz zz yy xx ττσσσ,,,, 。应力矩阵可表示为:

⎥⎥⎥⎦

⎢⎢⎢⎣⎡=zz zx

yy

xz xx

ij στστσσ0

00

3、侧限应力状态

侧限应力状态是指侧向应变为零的一种应力状态;土体只发生竖直向的变形。

由于任何竖直面都是对称面,故在任何竖直面和水平面上都不会有剪应力存在,(P67图3-5),即

0===zx yz xy τττ,应力矩阵为:

⎥⎥⎥⎦

⎢⎢⎢⎣⎡=zz yy

xx

ij σσσσ0

00

00

由y x y x σσεε=⇒==0,并与z σ成正比。

三、土力学中应力符号的规定

在进行土中应力计算时:①应力符号的规定法则与弹性力学相同,但正负与弹性力学相反;即当某一截面上的外法线是沿着坐标轴的正方向,这个截面称正面;正面上的应力分量以沿坐标轴正方向为负,沿负方向为正。

②用摩尔圆进行应力状态分析时,法向应力仍以压应力为正,剪应力方向以逆时针方向为正。(P67图3-6)

第二节 地基中的自重应力计算

在计算地基中的自重应力时,一般将地基作为半无限弹性体来考虑。由半无限弹性体的边界条件可知,其内部任一与地面平行的平面或垂直的平面上,仅作用着竖向应力sz σ和水平向应力sy sx σσ=,而剪应力0=τ。 1、竖直自重应力sz σ

设地基中某单元体离地面的距离z ,土的容重为γ,则单元体上竖直向自重应力等于单位面积上的土柱有效重量,即

z sz ⋅=γσ………………… ……(3-1)

kpa 或 kN/m 2 可见,土的竖向自重应力随着深度直线增大,呈三角形分布。 注:

(1)若计算点在地下水位以下,由于水对土体有浮力作用,则水下部分土柱的有效重量应采用土的浮容重'γ或饱和容重sat γ计算;

a :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土为砂土时,土中水为自由水,计算时用'γ。

b :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土为坚硬粘土时,在饱和坚硬粘土中只含有结合水,计算自重应力时应采用饱和容重。

c :水下粘土,当I L ≥1时,用'γ。

d :如果是介乎砂土和坚硬粘土之间的土,则要按具体情况分析选用适当的容重。 例如下图中的B 点,其竖向自重应力为

2121)('h h h h w sat sz γγγγγσ-+=+=

(2)若地基是由多层土组成,如图3-7(a )(见教材P68),设各土层的厚度为H 1、H 2、……Hn ,相应的容重分别为n γγγ ,,21,则地基中的第n 层底面处的竖向自重应力为:

n n sz H H H H γγγγσ++++= 332211

=∑=n

i i i H 1γ……………………………… (3-2)

2、水平向自重应力sy sx σσ,

在半无限体内,由侧限条件可知,土不可能发生侧向变形(0==y x εε),因此,该单元体上两个水平向应力相等并按下式计算:

z K K sz sy sx γσσσ00===……………… ……(3-3)

式中K 0——土的侧压力系,它是侧限条件下土中水平向有效应力与竖直有效应力之比,可由试验测定,υυ-=10K ,υ是土的泊松比。

第三节 地基中的附加应力

在求解地基中的附加应力时,一般假定地基土是连续、均匀、各向同性的弹性体,然后根据弹性理论的基本公式进行计算。另外,按照问题的性质,将应力划分为空间(三维)问题和平面问题两大类型。矩形、圆形等基础(L/B<10)下的附加应力计算即属空间问题(其应力是x,y,z 的函数);条形基础(L/B ≥10)下的附加应力计算即属于平面问题(其应力是x,z 的函数),坝、挡土墙等大多属于条形基础。 一、空间问题条件下的附加应力 (一)竖直集中力作用下的附加应力

如图P71图3-10所示,当半极限弹性体表面上作用着竖直集中力p 时,弹性体内部任意点M 的六个应力分量zx xz zy yz yx xy z y x ττττττσσσ===,,,,,,由弹性理论求出的表达式为:

(3-6)

5

25232533225233

22525

3

2323)()2(32123)()2()(13

2123)()2()(13212323R xz p R yz p R z R xy z R R xyz p R z R Z R x Z R Z R R R Z X p R z R Z R y Z R Z R R R Z Y p R

Z p zx

zy xy x y z ⋅=⋅=⎥⎦

⎤⎢⎣⎡++⋅-+⋅=⎭⎬⎫

⎩⎨⎧⎥⎦⎤⎢⎣⎡-++-+-+

⋅=⎭⎬⎫

⎩⎨⎧⎥⎦⎤⎢⎣

⎡-++-+-+

⋅=⋅=πτπτυπτυπσυπσπσ

式中:z y x σσσ,,——x,y,z 方向的法向应力

zy xz xy τττ,,——剪应力

υ——土的泊松比

R ——M 点至坐标原点o 的距离22222z r z y x R +=++=

β——直角三角形OM ’M 中OM 与'MM 的夹角

上式为著名的布幸内斯克(Boussinesq )解答,它是求解地基中附加应力的基本公式。

对于土力学来说,z 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使地基土产生压缩变形的原因。由公式可知,垂直应力z

σ只与荷载P 和点的位置有关,而与地基土变形性质无关(υ,E )。

由几何关系:222z r R +=;(3-6a )可以写为:

2

2/52253)(11

2323z p K z r z p R z p z ⋅=⎥⎦⎤

⎢⎣⎡+⋅⋅=⋅=ππσ…………… (3-7) 式中:2

/52)(11

23⎥⎦

⎢⎣⎡+⋅=

z r K π………… 竖直集中力作用下的竖向应力分布函数,它是z r 的函数;可由P72图3-11和表3-1中查得。

从式3-7可知

(1)在集中力作用线上(即223,23,0z

p

K r z ⋅===πσπ),附加应力z σ随着深度z 的增加而递减(见教材P73图3-12);

(2)当离集中力作用线某一距离r 时,(由3-6a 可知)在地表处的附加应力z σ=0,随着深度的增加,z

σ逐渐递增,但到一定深度后,z σ又随着深度z 的增加而减小(见教材P73图3-12)。

(3)当z 一定时,即在同一水平面上,附加应力z σ随着r 的增大而减小(见教材P73图3-12)。

注:如果的地面上有几个集中力作用时(见教材P73图3-14),则地基中任意点M 处的附加应力z σ可以利用式(3-7)分别求出各集中力对该点所引起的附加应力,然后进行叠加,即:

222

2211

z

p K z p K z p K n n z +++= σ 式中:n K K K ,,21分别为集中力n p p p ,,,21 作用下的竖向应力分布函数。

(二)矩形基底受竖直均布荷载作用时角点下的竖向附加应力

矩形基础当底面受到竖直均布荷载(此处指均布压力)作用时,基础角点下任意点深度处的竖向附加应力,可以利用基本公式(3-7)沿着整个矩形面积进行积分求得。

P74如图3-16,若设基础面上作用着强度为p 的竖直均布荷载,则微小面积dxdy 上的作用力dp =pdxdy 可作为集中力来看待,于是,由该集中力在基础角点o 以下深度为z 处的M 点所引起的竖向附加应力为:

2

2/52)(1123z dxdy

z r p d z ⋅⎥⎦⎤

⎢⎣

⎡+⋅=

πσ………………… ……(3-8) 将222y x r +=代入上式并沿整个基底面积积分,即可得到矩形基底竖直均布荷载对角点o 以下深度为z 处所引起的附加应力为:

++⋅=B

o

L

o

z z y x dxdy z p 5

2223)(23πσ ⎥⎦

⎣⎡++++++⋅++=)1arctan()111(122222222n m m n n m n m m n p π =KsP ……………………………………(3-9)

式中:s K ——矩形基础,底面受竖直均布荷载作用时,角点以下的竖直附 加应力分布系数,),(n m f K s =可以从P75表3-2中查得B

Z n B L m ==

, L :为基础底面的长边,B :为基础底面的短边,且L ≥B 。

注:①对于在基底范围以内或以外任意点下的竖向附加应力,可利用式(3-9)并按叠加原理进行计算,这种方法称之为“角点法”。

②对矩形基底竖直均布荷载,在应用“角点法”时。L 始终是基底长边的长度,B 为短边的长度。

例题:

(三)矩形基底受竖直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时角点以下的竖向附加应力

矩形基底受竖直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时,把荷载强度为零的角点o 作为坐标原点,同样可利用公式

5

3

23R z p z ⋅=πσ沿着整个面积积分来求得。如图3-20所示(教材P79)。若矩形基底上三角形荷载的最大强度为T p ,

则微分面积dxdy 上的作用力dxdy B

p dp T

=可作为集中力看待,于是角点o 以下任意深度z 处,由于该集中力所引起的竖向附加应力为:

2

2/52)(1123z xdxdy

z r B p d T z ⋅⎥⎦

⎢⎣⎡+⋅=

πσ 将222y x r +=代入上式并沿整个底面积积分,即可得到矩形基底受竖直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时角点下的附加应力为:

T T z p K ⋅=σ…………………………………… (3-10)

式中⎥⎥⎦

⎢⎢⎣⎡+++-+=2222

221)1(12n m n n n

m mn K T π为矩形基底受竖直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时的竖向附加应力分布系数,可查表3-3(教材P78),B

Z

n B L m ==

,。 B :沿荷载变化方向矩形基底的长度,

L :矩形基底另一边的长度;L ,B 无长短之分。

对于基底范围内(或外)任意点下的竖向附加应力,仍然可以利用“角点法”和叠加原理进行计算。 但任意两点:(1)计算点应落在三角形分布荷载强度为零的一点垂线上。 (2)B 点始终指沿荷载变化方向矩形基底的长度。

(四)矩形基底受水平均布荷载作用时角点下的竖向附加应力

如图3-21所示(教材P79),当矩形基底受到水平均布荷载h p 作用时,角点下任意深度z 处的竖直附加应

力可以利用公式53

23R

z p z ⋅=

πσ求得: h h z p K ⋅±=σ (3-11)

式中:⎥⎥⎦⎤⎢⎢⎣⎡+++-+=

2222

221)1(12n m n n n m m

K h π

矩形基底受水平均布荷载作用时的竖向附加应力分布系数,可查表3-4(教材P80),B

Z

n B L m ==,。

B :平行于水平荷载作用方向的矩形基底的长度, L :矩形基底另一边的长度。

“+”:当计算点在水平均布荷载作用方向的终止端以下时;(b,d 点下) “-”:当计算点在水平均布荷载作用方向的起始端以下时;(c,d 点下)

当计算点在基底范围内(或外)任一位置,同一可以利用“角点法”和叠加原理来进行计算。

二、平面问题条件下的附加应力

理论上,当基础长度L 与宽度B 之比,L/B =∞时,地基内部的应力状态属于平面问题。 实际工程实践中,当L/B ≥10时,平面问题。

例如:水利工程中的土坝、土堤、水闸、挡土墙、码头、船闸等等。 (一)竖直线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

沿无限长直线上作用的竖直均布荷载称为竖直线荷载,如图3-22所示(见教材P80),当地面上作用竖直线荷载P 时,地基内部任一深度z 处的附加应力为:

2223

)(2z x z p z +=

πσ ……………………(3-12) 2

222

)

(2z x xz p x +=πσ………………………(3-13) 2

222

)(2z x xz p xz

zx +=

=πττ…………………(3-14) 式中:p ——单位长度上的线荷载(kN/m 2)

x,z ——计算点的坐标

讨论:(1)在荷载作用点处,即x=z=o 点,应力值为无穷大,(σx ,σz ,τzx →∞)→ 应力集中→Ez>Ex ;

(2)当x=0时,σx =τzx =0,而σz =σzmax →应力集中→Ez>Ex ;

(3)σz 值离Z 轴愈远,其值越小;水平位置越深,应力也愈小——地基土中应力的扩散现象。

(二)条形基底受竖直均布荷载作用时的附加应力

如图3-23所示(教材P81),当基底上作用着强度为p 的竖直均布荷载时,首先利用公式(3-12)求出微分宽度ξd 上作用着的线荷载ξpd p d =在任意点M 所引起的竖向附加应力

[]

2

22

3)

(2z

x d z p

d z +-⋅

=

ξξ

π

σ………………………………(3-15)

再将上式沿宽度B 积分,即可得到条形基底受均布荷载作用时的竖向附加应力为:

[]

+-⋅

=B

z z

x d z p

2

22

3)

(2ξξ

π

σ

⎥⎦

⎢⎣⎡-+--++--=

2222)1()1()1arctan()arctan(m n m n m n mn n m n m p π p K s z =……………… …………(3-16)

式中:s z K ——条形基底受竖直均布荷载作用时的竖向附加应力分别系数,由P83表3-5查,B

z

n B x m ==,,B 为基底的宽度。

条形均布荷载在地基内部引起的水平向应力x σ和剪应力xz τ也可以根据式(3-13)和式(3-14)积分求得,并简化为

p K s x x =σ…………… ………(3-17)

p K s

xz xz =τ…………… ……………(3-18)

式中:s x K ——条形面积受竖直均布荷载作用时的水平向应力分布系数

s

xz

K ——条形面积受竖直均布荷载作用时的剪应力分布系数 s x K ,s

xz

K 也可由P83表3-5查得。 (三)条形基底受竖直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时的附加应力

如图3-6(教材P85)所示,当条形基底上受最大强度为T p 的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时,同样可利用基本公

式2

22

3

)(2z x z p

z +⋅=πσ,先求出微分宽ξd 上作用的线荷载ξξd B p p d T =,再计算点M 所引起的竖向附加应力,然后沿宽度B 积分,即可得到整个三角形分布荷载对M 点引起的竖向附加应力为:

T T

Z T z p K m n m n n m n m m p =⎭

⎬⎫⎩⎨⎧-+--⎥⎦⎤⎢⎣⎡--=

22)1()1()1arctan()arctan(πσ (3-19) 式中:T

Z K ——条形基底受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时的竖向附加应力分布系数,按B

z

n B x m ==

,,查P86表3-7。

(四)条形基底受水平均布荷载作用时的附加应力

图3-6(教材P85)所示,当基底作用着强度为h p 的水平均布荷载时,同样可以利用弹性理论求水平线荷载对任意点M 所引起的竖向附加应力为:

⎥⎦

⎢⎣⎡+-+-=22

2222)1(n m n n m n p h z πσ h h z p K = (3-20)

式中:h z K ——条形基底受水平均布荷载作用时的竖向应力分布系数,可由B

z

n B x m ==

,,查P87表3-8。

注意:1、在条形基础下求地基内的附加应力时,坐标系统的选择应分别符合图3-23,表3-6所示要求。 2、倾斜偏心荷载时的基底压力 合力既倾斜又偏心

其基底竖直压力呈梯形分布,而水平荷载一般假定均匀分布。

求解方法:应将梯形分布的竖直荷载分解成均布荷载和三角形分布荷载,然后分别求出由于竖直荷载、竖直三角形分布荷载以及水平均布荷载所引起底附加应力,再进行叠加。

3、基础有埋深时的基底压力分布

基底尽压力(或沉降计算压力)D p p n γ-=

式中:γ——土的容重

D ——基础埋置深度

P ——建筑物荷载(包括基础自重在内)在基底产生的压力 γD ——基坑开挖,在基础底面处减少的压力。

因为未修建基础以前,土体中已有自重压力D ⋅γ,修建基础时将这部分土挖 除后再建造基础,在基底增加的压力实际为D p γ-。

三、土坝(堤)坝身的自重应力和坝基中的附加应力 1、土坝的自重压力

不论是均质的或是非均质的土坝,其坝身任意点的自重应力,均假定等于单位面积上该点以上土柱的有效重量,仍可按公式(3-2)

n n sz H H H H γγγγσ++++= 332211

此时,均质坝坝身的自重应力为三角形分布。

2、坝基中的附加应力:

因为,土坝坝身能够适应坝基的变形,属柔性基础,故其基底压力为梯形分布。

土坝对地基中任意一点引起的附加应力,可将梯形分布压力分解为两个三角形分布压力和一个均布压力,利

用公式:p K s z z =σ(均布压力),T T

Z z p K =σ(三角形)来计算。

然后再进行叠加:

III z II z I z z )()()(σσσσ++=

对于图3-26(P84)中所示的梯形分布压力下任意点的竖向附加应力,可按p K L z z =σ计算。 式中:L z K ——竖向附加应力分布系数,是a/z 和b/z 的函数,可从(P84图3-26)中查取。

a ,

b ——分别为三角形分布压力和均布压力的特征尺寸

z ——为计算点至压力作用面的垂直距离 p ——为梯形分布压力的最大强度

四、感应图法求附加应力

当遇到不规则的基础形状,而又无法划分成矩形面积时,“角点法”的应用就受到限制。这时若利用感应图法来求解是比较方便的。

感应图法是以圆形基础竖直均布压力作用时,其中心点下竖向附加应力计算为基础的。 1、圆形基底受均布压力作用时其中心点下的竖向附加应力如图3-28所示(教材P87),当圆形基底受到均布压

力作用时,其中心点下任意深度处M 点的竖向附加应力,可由公式53

23R

z p z ⋅=πσ(空间)求出微分面积θρρd d dA =上的集中力θρρd d p dp =在该点(M )所引起的附加应力为:

5

323R

d pd z d z πθρρσ= 将222z R +=ρ代入,并沿整个圆形面积积分,可得M 点的竖向附加应力为:

2

/522

20

3)

(23z d d pz r

z +⋅=

⎰⎰

ρθ

ρρπσπ

p K z 0=………… ……………(3-21)

式中:2

/320

)(111⎥⎥⎥

⎥⎦

⎤⎢⎢⎢⎢⎣⎡+-=z r K z 圆形基底受均布压力作用时的应力分布系数,可查P88表3-9得;

r ——圆形基础得半径

p ——均质荷载强度

2、感应图的原理及应用

感应图是N.M.Newmark 首先提出得,如图3-29所示(教材P89),它由9个同心圆和十二根等分得径向射线组成。

设9个同心圆的半径分别为,,,921r r r 它们与某一长度AB 成下列关系

,908.1,518.0,400.0,268.09321AB r AB r AB r AB r ====

若选取AB 恰好等于计算点的深度z ,则从式(3-21)p K z z 0=σ或表3-9 可知:

p z 1.01=σ,p z 2.02=σ,p z 3.03=σ,……p z 9.09=σ(第一个圆上的均布压力p 在圆心以下z 处的附加应

力1z σ)

任意相邻两圆之间的均布压力p 对圆心以下z 深处所引起的附加应力是相同的,均为p z 1.0=∆σ。 每一个圆环又被20根径向射线划分为二十个面积相等的小块;显然每一小块的压力对圆心以下z 深处所引起的附加压力也是相等的,均为0.1p/20=0.005p 。

称这一小块为“感应面积”,“0.005”称之为“感应应量”。 因此,如果有N 块“感应面积”,其上作用着相同的均布压力p ,则在圆心下z 深处将引起0.005Np 的附加应力。 3、应用

要点:①以AB =z (试题所要求的深度)作为比例尺,在透明纸上绘制基础平面图;

②将所求点D 移在感应图上与圆心重合 ③数“感应面积”的块数N

④得到z 处深D 点的附加应力为Np D z 005.0)(=σ(均布压力)

第四节 基底压力计算

建筑物的荷载是通过它的基础传给地基的。因此,基底压力的大小和分布状况,将对地基内部的附加应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基底压力的大小和分布状况,又与荷载的大小和分布,基础的刚度,基础的埋置深度以及土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⑴ 对于刚性很小的基础和柔性基础,其基底压力大小和分布状况与作用在基础上的荷载大小和分布状况相同。(因为刚度很小,在垂直荷载作用下几乎无抗弯能力,而随地基一起变形)。

⑵ 对于刚性基础:其基底压力分布将随上部荷载的大小,基础的埋置深度和土的性质而异。 如:砂土地基表面上的条形刚性基础,由于受到中心荷载作用时,基底压力分布呈抛物线(如图见教材P93),随着荷载增加,基底压力分布的抛物线的曲率增大。这主要是散状砂土颗粒的侧向移动导致边缘的压力向中部转移而形成的。

又如粘性土表面上的条形基础,其基底压力分布呈中间小边缘大的马鞍形(如图),随荷载增加,基底压力分布变化呈中间大边缘小的形状。

根据经验,当基础的宽度不太大,而荷载较小的情况下,基底压力分布近似地按直线变化的假定(弹性理论中的圣维达原理),所引起的误差是允许的,也是工程中经常采用的简化计算方法。

一.竖直中心荷载作用下的基底压力

如图所示(教材P94图3-38),若矩形基础地长度为L ,宽度为B ,其上作用着竖直中心荷载P ,当假定基底

压力为均匀分布时,其值为:

B

A P A P p ⨯== 单位:kpa 或kN/m 2 (3-22)

若基础为长条形(L/B ≥10),则在长度方向截取1m 进行计算,此时基底压力为:

B

P

p = 单位: kN/m (3-23)

二. 竖直偏心荷载作用下的基底压力

如图所示(教材P95图3-40):

当矩形基础上作用着竖直偏心荷载P 时,则任意点的基底压力,可按材料力学偏心受压的公式进行计算:

⋅⋅⋅⋅⋅⋅⋅⋅+⋅+=

x Iy

My y Ix Mx A P y x p ).( (3-24) 式中:p(x.y)—任意点(坐标为x.y )的基底压力

Mx=p.e y —偏心荷载对x ~x 轴的力矩(e y 为偏心荷载对x ~x 轴的力臂) My=p.e x —偏心荷载对y ~y 轴的力矩(e x 为偏心荷载对y ~y 轴的力臂)

12

3

BL Ix =—基础底面积对x ~x 轴底惯距

12

3

LB Iy =—基础底面积对y ~y 轴底惯距

若荷载作用在主轴上,例如x ~x 轴上,如图(b ),此时e y =0,则Mx=0,令e x =e,并将12

3

LB Iy =,B

x 21±=代入(3-24),得:⎥⎦

⎢⎣⎡+=x B e A p P 2121,即可得到矩形基础,在竖直偏心荷载作用下,基底两侧的最大和最小压力的计算公式为:

(B e

A P P 61min

max ±= (3-25)

对于条形基础,如图(c ),基底两侧最大和最小压力为:

)(B e P P 61B min

max ±= (3-26)

讨论:⑴当e=0时,基底压力为矩形;

⑵当合力偏力矩0

时,基底压力呈梯形分布;

⑶当合力偏力矩6

B

e =,P min =0 基底压力呈三角形分布;

⑷当6

B

e >时,则P min <0,意味着基底一侧出现拉应力。但基础与地基之间不能受拉,故该侧将出现基础

与地基的脱离,接触面积有所减少,而出现应力重分布现象。此时不能再按叠加原理,求最大应力值。

其最大应力值为:

L e B P P ⋅⎪⎭

⎫ ⎝⎛-=

232max

(例如:高耸结构物下得基底压力)

一般而言,工程上不允许基底出现拉力,因此,在设计基础尺寸时,应使合力偏心矩满足①6

B

e <的条件,以策安全;

或②:为了减少因地基应力不均匀而引起过大的不均匀沉降,通常要求:

0.3~5.1min

max

≤P P ;对压缩性大的粘性土应采取小值;对压缩性小的无粘性土,可用大值。

三.倾斜偏心荷载作用下的基底压力

如图所示(教材P95图3-41)当基础受到倾斜荷载作用时,可先将偏心荷载R 分解为竖向分量P v 和水平分量P h ,其中P v =Rcos β,P h =Rsin β,由公式(3—25)和公式(3—26)计算。由竖直偏心荷载P v 所引起的基底压力。

)

(61min

max 矩形)

(B e A P P v ±=

)(61B min

max 条形)

(B e P P v ±=

水平基底压力(假定为均匀分布): )—(矩形273)(A P P h h =

)—(条形283)(B

h h P P =

例题:有一挡土墙,其基础宽度为6m ,埋置在地面下1.5m 处,在离基础前缘A 点3.2m 处作用着竖直线载荷P =2400KN/m 。墙背受到水平推力H =400 KN/m ,其作用点距基底面为2.4m ,如图所示(见教材)。设地基土的容量r =19 KN/m 3,试求:基础中心点下深度Z =7.2m M 处点的附加应力(不考虑墙后填土引起的附加应力) 解:(1)求偏心距e

设合力作用点离基底前缘A 点的水平距离为x ,将合力及分力分别对A 点求矩并令其相等,即:

4.24002.324002400⨯-⨯=x 得m x 8.2=

∴合力偏心距 m x B e 2.08.232

1

=-=-=

(2)求基底压力

由公式:)(B e P P v 61B min max ±= 得基底竖直压力为 2min

max /320

48062.06162400m KN P =⨯±=

)(

基底水平荷载假定为均匀分布,由公式B

H

P h =

,得水平基底压力

2/7.666

400

m KN P h ==

(3)求M 点的附加应力

首先将梯度分布的竖直荷载分解成强度为P 0=320KN/m 2的竖直均布压力,和最大强度为P T =160 KN/m 2的竖直三角形分布压力。

由于基底埋置深度D =1.5m ,所以基底尽压力为:

20KN/m 5

.2915.119320=⨯-=⋅-=D r P P n

2

/6.1777.660160239.05.291478.0m kN P K P K P K n

h z T T z n s z z =⨯+⨯+⨯=++=δ

第五节 有效应力原理

一、有效应力原理的基本概念 (一)有效应力和孔隙压力

在土中某点任取一截面,截面体为A ,截面上作用的法向应力称为总应力σ,如图3-42(教材P96图3-43)。总应力是土的重力、外荷载p 所产生的压力以及静水压力组成,是土体单位面积上的平均应力。

截面总应力的一部分由土颗粒间的接触面承担和传递,称为有效应力;另一部分由孔隙中的水和气体承担,称为孔隙压力u (包括孔隙水压力w u 与孔隙气压力a u )。

如图a ~a 截面是沿土颗粒间接触面截取的微波状平面;截面上土颗粒间接触面积为s A ,接触面平均法向应力为s p ,孔隙水面积为w A ,孔隙水压力为u w ,气体面积为A A ,孔隙气压力为a u 。

将s p 分解为竖直向和水平向两个分力,设竖直向分力为sv p ,则a ~a 截面的竖向力平衡为:

A a w w sv A u A u p A ++=∑σ,两边除以A 得: A

A

u A A u A p A a w w sv ⋅+⋅+=∑

σ……………… …(3-29) ∵

A

p sv

∑为有效应力定义('σ)

∴式(3-29)变为A

A

u A A u A a w w ⋅+⋅+='σσ……………(3-29’) 1、对于非饱和土

取A

A x w =

,Eishop 与Eldin (1950)根据粒状土的试验认为A A

s 很小(<0.03)

将A

A x w

=

代入(3-29’)得:

)('A w s w

s a w A A A A A A A A u x u ++=--⋅

+⋅+= σσ a a s a w xu u A

A

u xu --++='σσ

=a a w xu u xu -++'σ

可得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表达式:

)('w a a u u x u --+=σσ… (3-30)

2、对于饱和土

∵A A =0,w A ≈A ,即x=1,孔隙水压力为u 表示,则公式(3-29’)可改写为:

u +='σσ……………………(3-31)

式(3-31)即为饱和土有效应力原理的表达式。 3、对于干土

∵w A ≈0,x =0,A A ≈A ∴式(3-29’)可改写为:

A

A

u A a +='σσ

a u +='σσ……… ……………(3-32)

式(3-32)为干土有效应力原理的表达式 (二)有效应力原理要点

(1)土中总应力σ等于有效应力'σ与孔隙压力u 之和。

即:u +='σσ

(2)土中有效应力控制土的体积和强度的变化。

注:孔隙水压力u 起浮力作用,忽略其对土粒产生的变形效果,故又称中性压力。

二、饱和土中孔隙水压力和有效应力的计算

有效应力'σ是作用在土骨架的颗粒之间,很难直接求得;通常都是在求得总应力σ和孔隙水压力u 之后,利用u +='σσ计算得出。

总应力σ可用前面介绍的土中应力计算方法算出;孔隙水压力u 可以实测,也可以通过计算得出。 (一)自重应力情况 1、静水位条件下

如图3-45(教材P98),作用在A 点水平面上的总应力σ,应等于该点以上的单位土柱和水柱的总重量:

211H H sat γγσ+=

孔隙水压力应等于该点的静水压强,即:

2H u w ⋅=γ

根据有效应力原理,A 点处竖直有效应力'σ应为:

2112211)('H H H H H u w sat w sat γγγγγγσσ-+=-+=-= 211''H H γγσ+=

可见'σ就是A 点的自重应力(有效自重应力)。

当地下水位以上某个高度c h 范围内出现毛细饱和区时,(如图 3-46a 教材P99),毛细区内的水呈张拉状态,故孔隙水压力是负值。

毛细水压力分布与静水压力分布一致,任一点z u w c γ-=;z 为该点至地下水位的垂直距离。孔隙水压力分布如图(3-46b )。

由于u 是负值,根据有效应力原理,毛细饱和区的有效应力'σ将会比总应力增大,即u u +=--=σσσ)('。

有效应力'σ与总应力σ分布如图(3-46c ),实线为'σ分布,虚线为σ分布。 例题3-4,P99.

2、稳定性渗流条件下

(1)向上渗流时,如图(3-48a 教材P100)

取土~水整体为隔离体。

A 点的总应力就是A 点处单位面积上土柱的土~水总重量,故

H sat γσ=……… …(3-33a)

A 点的孔隙水压力u 为:

h H w w ∆⋅+=γγμ…………… …(3-33b )

故A 点的有效应力'σ为:

h H H u w w sat ∆--⋅=-=γγγσσ'

h H w w sat ∆--=γγγ)(

h H w ∆-=γγ'……… ………(3-33c )

可见与静水条件下的'σ、u 相比,在发生向上渗流时,孔隙水压力u 增加了h w ∆γ,有效应力'σ则相应减少了h w ∆γ。

h w ∆γ——渗透压力

(2)当向下渗流时(仍取土~水整体为隔离体)如图(3-48b )

A 点的总应力不变,仍为:

H sat γσ=…………………………(3-34a )

A 点的孔隙压力:

h H u w w ∆-=γγ…… ……………(3-34b ) 则A 点的有效应力h H H u w w sat ∆+-=-=γγγσσ'

h H w ∆+=γγσ''…………………(3-34c )

与静水条件下的'σ相比,向下渗流将使有效应力增加,产生渗流压密。这是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的一个主要原因。

当向上渗流时,若有效应力0'=σ,则土处于悬浮状(流土条件)。由(3-33c )得:

0'=∆-h H w γγ

w H h γγ'=

∆或w

er i γγ'

=(临界水力坡降公式) (关于取土骨架为隔离体,自修)

(二)附加应力情况——孔压系数概念

实际工程中的变形和稳定情况,往往是土体在外荷载作用后产生的,从而产生孔隙水压力值。

孔压系数:是指土体在不排水和不排气的条件下由外荷载引起的孔隙压力增量与应力增量(以总应力表示)的比值。

孔压系数B :3

σ∆∆=

B

u B

孔压系数A :3

1σσ∆-∆∆=

A

u A

孔压系数用以表征孔压对总应力变化的反映,是孔压计算的简便的方法。 1.侧限应力状态

除自重应力外,若地面上作用有大面积连续均布荷载,而土层厚度又相对较薄时,在土中引起的附加应力z

σ也属于侧限应力状态(如图3-50教材P102)。由外荷载P 在土层中引起的附加应力z σ将沿深度均匀分布。而且在同一深度Z 处的水平面上各点的竖向附加应力z σ都等于p ,水平向附加应力也均相等。

在此种应力条件下土体侧向不能发生变形,属于侧限状态。 渗流固结模型:

渗流固结模型用以模拟饱和土体受到连续均布荷载后,在土中所产生的初始孔隙水压力0u (t=0时)以及u 与'σ随时间t 的变化规律。

渗压模型如图3-51所示(教材P103)。

(1)当活塞板上未加荷载时,测压管中水位与筒中静水位相同,土中各点的孔隙水压力值完全由静水压力确定。而且由于任何深度处总水头相等,土中没有渗流发生。

(2)当活塞板上加上外荷载的瞬时即t=0(如图3-51a )时,容器内的水处于不排水状态,体积变化ΔV=0;外荷载完全由水所承担,测压管中水位将升高h ,产生初始超静水压力0u ,且h u w γσ==0,此时'σ=0。

(3)当t> 0后,由于活塞上下产生了水头差h ,导致渗流发生。在渗流过程中,代表土骨架的弹簧逐渐受力,且随时间延续,有效压力逐渐增加;相反,孔隙水压力则逐渐减小,即测压管水位逐渐降低,直至超静水压力全部消散至u=0,而有效应力σσ=';渗流固结过程结束,即土体已经固结。(如3-51c )。

几点认识: (1)渗流固结过程中,()z y x t f u ,,,=,σ()t f =',σ=c,其物理实质就是两种应力的互相转化;即饱和土固结过程是一个孔隙水压力从产生到完全消失,有效应力逐渐增大到达最大的过程。

(2)所谓超静水压力(u)是由外荷载引起的,超出静水位以上的那部分孔隙水压力。而饱水土层中任意时刻的总孔隙水压力应是静孔隙水压力与超静孔隙水压力之和。

(3)侧限条件下t=0时,σ=0u (施加的外荷载强度——总应力),侧限条件下饱和土体的孔压系数为1=∆∆σ

u

。 (4)土体固结稳定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孔隙水向外渗流的速度和土层的排水条件。

2、轴对称三维应力状态

设三维应力是轴对称应力状态,在直角坐标系,作用于立方体土体上的应力如图3-52(教材P104),其中

132σσσ<=。

当求外加荷载在土体中所引起的超静水压力时,土体中的应力是在自重应力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附加应力,常用增量表示。

轴对称三维应力增量()32321,,σσσσσ∆=∆∆∆∆,可分解成等向压应力增量3σ∆和偏差应力增量()31σσ∆-∆,如图3-53(教材P104)

(1)等向压缩应力状态——孔压系数B

设一立方体土体积为0V ,孔隙率为n ,土体为非饱和土。

该土体在不排气和不排水条件下,受到三向相等的正主应力增量3σ∆的作用,土体内产生了孔隙水和孔隙气

的压力增量w u ∆及a u ∆,记作B u ∆,现推导3σ∆与B u ∆的关系式。 第一步:土骨架体积变化

根据有效应力原理,在周压力3σ∆作用下,土体中引起的有效应力为B u ∆-∆=∆33'σσ。 设土骨架的体积应变为εv ,则ΔVs=εv ·V 0 假设土体骨架为弹性体,由弹性理论可知:

321εεεε++=v (3-35)

式中:321,,εεε分别为三个方向的骨架线应变,且321εεε==(因为压力相同为'

3σ∆),若以3ε为代表,则由

广义虎克定律()[]12331

σσσε+-=

v E 得:()B B

B u E

v

E u v

E u ∆-∆-=∆-∆-∆-∆=3333212σσσε (注:'3321σσσσ∆===作用于土骨架上) 将此式代入(3-35)可得

()()B v u E v ∆-∆-=

=332133σεε 令:()E

v C s 213-= 则:()B s v u C ∆-∆=3σε

()0

30

U u C U U U B s s v s ∆-∆=∆∴∙=∆σε (3-36)

式中:Cs ——土骨架的体积压缩系数

E ——土的变形模量 v ——土的泊松比。

第二步:分析孔隙流体的体积变化

孔隙流体体积就是土的孔隙体积0,nV V V v v =,由孔压增量B u ∆引起的土体中孔隙流体体积变化v V ∆应为:

0nV u C V B f v ∆=∆ (水力学公式) (3-37) 式中:C f ——孔隙流体的体积压缩系数。

(3-37)公式推导:根据水力学可知:()为体积弹性系数E E C f 1

=

又根据物体弹性变形的虎克定律:dV

dp

V E =

式中:dp ——作用于液体的压强变化量

dV ——相应于压强变化量dp 的液体体积变化量 V ——液体的体积 ∴Vdp dv

dv

dp V E

C f ===

11 ∵孔隙流体的孔压增量为dp u B =∆,孔隙流体体积变化量为dv V v =∆;液体体积V=孔隙流体体积0V n V v ∙= ∴B

v f u nV V Vdp dV

C ∆∆=

=

即:0nV u C V B f v ∆=∆——推导完毕

当假设土中矿物颗粒是不可压缩时,在不排水,不排气的条件下,

v s V V ∆=∆

将式(3-36)、(3-37)代入得:

()003nV u C V u C B f B s ∆=∆-∆σ 311δ∆+=

∆s f B C C n

u (3-38)

令:s

f C C n

B +=

11 (3-39)

则:3σ∆=∆B u B (3-40)

3

σ∆∆=

B

u B (3-41) 称B 为孔压系数B ;它表示单位周压力增量所引起的孔压增量。B 值可通过室内三轴试验测定。 对于饱和土:w f C C = (w C 为水的体积压缩系数)

w C <s C 即:

0≈s w

C C 因而 111≈+=

s

f C C n

B 则033=∆⇒∆=∆σσu

对于干土,孔隙中气体的压缩性C f 很大,

∞→s

f C C

则B s

f u C C B ∆⇒≈+

=

011

<333'σσσ∆≈∆⇒∆ 对于部分非饱和土,0

(2)偏差应力状态——孔压系数A

当立方土体(体积为V 0)在不排水,不排气的条件下受到偏差应力()31σσ∆-∆作用后,土中相应产生孔隙压力A u ∆。

根据有效应力原理,得:

轴向有效应力增量:()A u ∆-∆-∆=∆311'σσσ 径向有效应力增量:A u ∆-=∆0'3σ

在有效应力作用下,根据广义虎克定律()[]()[]⎪⎪⎩

⎪⎪⎨⎧

+-==+-=21332321

111σσνσεεσσνσεE E

以及:

()A

A

u u ∆-=∆==∆-∆-∆=∆=''3323111σσσσσσσ

得:()()()()()423.............23123311-⎪⎪⎩

⎪⎪⎨⎧∆--∆-∆-∆-∆-==∆--∆-∆-∆=E u v E u v E u E

u v E u A A A A A σσεεσσε,(3-43)

将:(3-42)(3-43)代入式(3-35)即:313212εεεεεε+=++=v 并经整理可得土骨架的体积应变v ε为:

()⎥⎦

⎤⎢⎣⎡∆-∆-∆=A s v u C 3131σσε (3-44)

由:0V V v s ε=∆得:

()03131V u C V A s s ∙⎥⎦

⎢⎣⎡∆-∆-∆=∆σσ (3-45)

同理:孔隙压力增量A u ∆将引起孔隙流体体积减少,其体积变化量为v V ∆:

0nV u C V A f v ∆=∆ (3-46)

同理:ΔVs=ΔVv ,式(3-45)=(3-46),即:

()003131nV u C V u C A f A s ∆=∙⎥⎦

⎢⎣⎡∆-∆-∆σσ ∴()313

1

σσ∆-∆∙

=∆B u A (3-47) ()31σσ∆-∆前系数1/3只适用于弹性体。

对于实际土体,司开普顿引入一个经验系数A 来替代1/3,则式(3-47)变为:

Δu A =BA ()31σσ∆-∆ (3-48)

称式中A 为孔压系数A 。 对于饱和土:1=B ,所以

()31σσ∆-∆=∆A u A ∴()

31σσ∆-∆∆=

A

u A (3-49)

可见:孔压系数A 是饱和土体在单位偏差应力增量()31δδ∆-∆作用下产生的孔隙水压力增量,用来反映土体剪切过程中的胀缩特性。A 值也是在室内三轴压缩试验。

当A=1/3 时,土体为弹性体 当A<1/3时,土体属于剪胀土, 当A>1/3时,土体属于剪缩土。

孔压系数B ,A 是土的很重要的力学指标。

(3)轴对称三维应力增量所引起的孔隙水压力增量A B u u u ∆+∆=∆

即:()[]313σσσ∆-∆+∆=∆A B u (3-50)

第六节 应力路径

一、应力路径的概念

应力路径是指土中一点某一特定平面上应力变化过程在应力坐标图中的轨迹。它是描述土体在外力作用下应力变化情况的一种方法。

应力变化也可用Mohr 应力圆表示,但这种方法比较繁琐,且在同一图上若要绘制几个试样的Mohr 应力圆,也容易混淆。为便于分辨,一般多采用应力路径来反映应力状态变化情况。

常用的应力路径表示方法有两种⎩

⎨⎧坐标系统坐标系统

q p ~~τσ

p-q 坐标系统

常选择与主应力面成45度的斜面作为代表面最为方便,表示最大剪应力面上应力变化的应力路径。

在p-q 坐标上某一点的横坐标提供该点所表示的应力圆的圆心位置()312

1

σσ+;而纵坐标q 则表示该应力圆

的半径()312

1

σσ-。

应力路径根据应力的形式,又分为总应力路径(TSP )和有效应力路径(ESP )。 总应力路径只与加荷条件有关:

()()⎪⎪⎩

⎪⎪⎨

-=+=3131212

1σσσσq p 有效应力路径不仅与加荷条件有关,还与土质,土的排水条件,土的初始状态及应力历史有关。

根据有效应力原理:u +='σσ

()()()u p u u u p -=-+==-+-==+=31313121

21

''21'σσσσσσ (3-51) ()()()q u u u q =--==---==-=31313121

21

''21'σσσσσσ (3-52) 可见:在p-q 坐标系表示的应力形态与p ’-q ’坐标系表示的应力形态在横坐标轴上位移相差一个孔隙水压力值。

二、几种典型的加载应力路径 (一)没有孔隙水压力的情况

由于没有孔隙水压力,故u=0,所以,σσ=。 1、增加周围压力3σ

这时,321σσσ∆=∆=∆,且3σ∆不断增加。 由

()()

⎪⎩

⎪⎨⎧

-=+=313121

21σσσσq p 可知: 3σ∆=∆p , 0=∆q (且q=0)

所以其应力路径为沿p 轴,如图3-60(教材P110)(1)所示. 2、增加偏差应力()31σσ-

因为c =3σ,周围应力增加03=∆σ。 所以增加偏差应力,实质是增加1σ。

由 ()()

⎪⎩

⎪⎨⎧

-=+=313121

21σσσσq p 可知: ⎪⎩

⎪⎨⎧∆=∆∆=∆1

12121σσq p 即 q p ∆=∆ 因此应力路径是45º的斜线,如图3-60中②所示(教材P110) 3、增加1σ相应减少3σ

因为 31σσ∆-=∆

由 ()()

⎪⎩

⎪⎨⎧

-=+=313121

21σσσσq p 可知: 0=∆p (即c p =),1σ∆=∆q

因此应力路径为c p =,即垂直p 轴的直线,如图3-60中③所示(教材P110)

(二)有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情况

有效应力路径

有效应力路径不仅与加荷条件有关,还与土质、土的排水条件、土的初始状态及应力历史等有关。

绘制有效应力路径首先要求出总应力增加时所产生的孔隙水压力u ;再根据p ’ =p-u , q ’ =q 以及每一计算点总应力p 、q ,计算出相应的有效应力p ’、q ’、,并绘制有效应力路径。

绘制有效应力路径的关键在于求总应力变化所引起的孔隙水压力u 的变化。 孔压系数A 对有效应力路径的影响。

设饱和土,且体积不变(不排水),受轴向偏差应力(31σσ∆-∆)作用且(C =∆3σ) 1.当A=0时:

由 3

1σσ∆-∆∆=

u

A 可知,u ∆=0,即偏差应力增量不产生孔隙水压力。

⎧=-=q q u p p ’’

可知⎩⎨⎧==q q p p ’’ 即有效应力路径与总应力路径相同。 由: P=21

(σ1+σ3) 可知: ∆p’= ∆p=

21

∆σ1 ( σ3=C) q= 2

1

(σ1-σ3) ∆q’= ∆q=

2

1

∆σ1 其有效应力路径如下图①

q’

③ ①

0 p’

2.A=0.5时

第三章 土中应力

课程辅导 >>> 第三章、土中应力和地基应力分布 第三章 土中应力和地基应力分布 一、内容简介 土中应力是指自重、建筑物和构筑物荷载以及其他因素(如土中水的渗流、地震等)在土体中产生的应力。土中应力过大时,会使土体发生破坏乃至发生滑动,失去稳定。此外,附加应力会引起土体变形,使建筑物发生沉降、倾斜以及水平位移。 土是三相体,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为简便起见,将地基土视作连续的、均匀的、各向同性的弹性半无限体,采用弹性理论公式计算土的应力。这种假定同土体的实际情况有差别,不过其计算结果尚能满足实际工程的要求。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1 .基本内容 ( 1 )土中一点的应力状态; ( 2 )弹性力学平衡方程及边界条件; ( 3 )均匀满布荷载及自重应力作用下的应力计算; ( 4 )垂直集中荷载、线状荷载、带状荷载、局部面积荷载作用下的应力计算; (5)基底接触压力; (6)刚性基础基底压力的简化计算方法。 2 .基本要求 ★ 概念及基本原理 【掌握】自重应力及附加应力; Winkler 假定;截面核心。 【理解】基底压力的分布规律。 ★ 计算理论及计算方法 【掌握】均匀满布荷载及自重作用下地基应力的计算;刚性基础基底压力简化算法的基本假定及计算;垂直集中、垂直线状荷载及带状荷载作用下地基应力的简化计算法;角点法;截面核心的计算。

三、重点内容介绍 1 .土中一点的应力状态 土中一点的应力可用 6 个独立分量即、、、、、来表示。其中,总可以找到三个相互正交的面,其上的 6 个剪应力分量均为 0 ,相应的法向应力称为主应力,并有 。 对平面问题,设坐标系为x - z ,则有 ( 3-1 )最大主应力的作用方向与竖直线间的夹角θ由下式确定 ( 3-2 )2 .弹性力学平衡方程 设土体的重度为,则相应的平衡方程为 在 x 轴方向( 3 -3a ) 在 y 轴方向( 3-3b ) 在 z 轴方向( 3 -3c )3 .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原理 外荷载在饱和土体内某点所产生的正应力由水和颗粒承担:其中,由水承担的应力称为孔隙水压力, 颗粒之间的作用力所对应的应力称为有效应力,并有

土力学

一、物理指标计算 1.土的密度p=1.80g/cm 3,土粒比重Gs=2.70,土的含水率w=18.0% (1)绘制三项计算草图 (2)令V=1cm 3 (3)p=m/V=1.80g/cm 3,m=1.80g (4)w=mw/ms=0.18,mw=0.18ms mw+ms=1.80,ms=1.80/1.18=1.525g mw=m-ms=1.80-1.525=0.275g (5)Vw=0.275cm 3 (6)Gs=ms/Vs=2.70,Vs=ms/2.70=1.525/2.70=0.565cm 3 (7)孔隙体积Vv=V-Vs=1-0.565=0.435cm 3 (8)气相体积Va=V-Vw=0.435-0.275=0.16cm 3 (9)孔隙比=Vv/Vs=0.435/0.565=0.77 孔隙度n=Vs/V=0.435=43.5% 饱和度Sr=Vw/Vv=0.275/0.435=0.632 干密度pd=ms/V=1.525g/cm 3,干重度γd=15.25kN/m 3 饱和密度psat=mw+ms+Vapw/V=1.80+0.16=1.96g/cm 3 饱和重度γsat=19.6kN/m 3 有效重度γ’=γsat=γw=19.6-10=9.6kN/3 2.在对某地基土进行试验时,以环刀切取土样。土样高度2cm ,上、下底面积为50cm 2,称得原状土样质量为190g ,烘干后土样质量为150g 。试计算土样的密度和含水量。若该土样处于饱和状态,试计算土样的孔隙比。 3.某土样经试验测得体积为100cm3,湿土质量为 187g ,烘干后,干土质量为167g 。若土粒的相对密度Gs 为2.66,求该土样的含水量ω、密度ρ、重度γ、干重度γd 、孔隙比e 、饱和重度γsat 和有效重度γ’ 三.地基中某一单元土体上的大主应力为420kPa ,小主应力为180kPa 。通过试验测得土的抗剪强度指标c=20 kPa ,φ=20°。试问:(1)该单元土体处于何种状态?(2)是否会沿剪应力最大的面破坏? (1)解:根据土体单元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时的条件: σ1=σ3tan 2(45°+φ/2)+2ctan (45°+φ/2) σ3=180kPa ,σ1f=418.5kPa<σ1=420kPa 根据莫尔-库仑定律可知,该点已破坏。 或σ3=σ1tan 2(45°-φ/2)-2ctan (45°-φ/2) σ3f <σ3=180kPa ,根据摩尔—库伦破坏准则,该土尚未发生破坏,处于弹性平衡状态。 四、1.已知某混凝土挡土墙,墙高为H =6.0m ,墙背竖直,墙后填土表面水平,填土的重度γ=18.5kN/m3,φ=20°,c=19kPa 。试计算作用在此挡土墙上的静止土压力,主动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并绘出土压力分布图。 解:(1)静止土压力,取K0=0.5,P0=γzK0 E0=1/2γH 2K0=1/2 x 17.5 x 62 x 0.5=166.5kN/m E0的作用点位于下H/2=2.0m 处,如图a 所示 (2)主动土压力,P0=γZK0-2c 根Ka ,Ka=tan 2(45°-φ/2) Ea=1/2γH 2Ka-2cH 根Ka+2c 2/γ=,临界深度Z0=2c/γ根Ka= Ea 的作用点距墙底:1/3(H-Z0)=,见图b 所示 (3)被动土压力,Ep=1/2γH 2Kp+2cH 根Kp= 墙顶处土压力:Pa1=2c 根Kp 墙底处土压力为Pb=γHKp+2c 根Kp 总被动土压力作用点位于梯形底重心,距墙底2.32处,见图c 所示 2.某挡土墙高5m ,墙后填土为黏土,重度γ=18.6kN/m 3,饱和重度γsat=19.6kN/m 3,粘聚力c=20kPa ,内摩擦角φ=25°,地下水Hw=2m ,试计算该挡土墙后静止土压力值及其作用点位置。 3有一挡土墙,高6米,墙背直立、光滑,墙后填土 面水平。填土为粘性土,其重度、内摩擦角、粘聚力如下图所示,求主动土压力及其作用点,并绘出主动土压力分布图 4.图示挡土墙,墙高H 为5 m ,填土表面作用大面积分布的荷载q=25kPa ,填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如图,试用朗肯理论计算被动土压力Ep 的大小。 5.某挡土墙墙高H=5.2m ,墙背垂直光滑,墙后填土水平,填土为干砂,重度y=18. 8kN/ m3,内摩擦角φ= 30°,墙后填土表面有超载15kN/m 。 (1)求作用在挡墙上被动土压力分布,并画出分布图; (2)计算作用在挡墙上被动土压力EP 。 6.某挡土墙高7m ,墙后填土指标如图示。试采用朗肯土压力理论求作用于墙背上的主动土压力分布(不要求计算土压力合力及作用点) 7.已知挡土墙及墙后填土情况符合朗肯理论计算模式。粘性土:γ1=18kN/m 3,φ1=20°,c1=10kPa ,h1=3m ;砂土:γ2=17kN/m 3,φ2=35°,c2=0,h2=4m ,表面作用的超载q=20kPa ,试求(1)主动土压力的大小;(2)当地下水位上升到离墙顶3m 时,求总压力的大小,此时砂土的饱和重度γsat=20kN/m 3。(3)比较后说明结论:地下水上升对挡土墙是否有利?

土力学习题集(第三版)含答案

第2章土的物理性质及分类 1. 有一完全饱和的原状土样切满于容积为21.7cm3的环刀内,称得总质量为7 2.49g,经1 05℃烘干至恒重为61.28g,已知环刀质量为32.54g,土粒相对密度(比重)为2.74,试求该土样的湿密度、含水量、干密度及孔隙比(要求按三项比例指标定义求解)。 2. 某原状土样的密度为1.85g/cm 3、含水量为34%、土粒相对密度为2.71,试求该土样的饱和密度、有效密度和有效重度(先导得公式然后求解)。 3. 某砂土土样的密度为1.77g/cm3,含水量为9.8%,土粒相对密度为2.67,烘干后测定最小孔隙比为0.461,最大孔隙比为0.943,试求孔隙比和相对密度,判断该砂土的密实度。 4. 某一完全饱和粘性土试样的含水量为30%,土粒相对密度为2.73 ,液限为33%,塑限为17%,试求孔隙比、干密度和饱和密度,并按塑性指数和液性指数分别定出该粘性土的分类名称和软硬状态。 1.解: 2.解:设土颗粒体积为1 由得 3.解:由

因为1/3< SPAN>所以该砂土的密实度为中密。 4.解:由 得 因为10

第三章土中应力计算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三章土中应力计算 一、填空题 1.由土筑成的梯形断面路堤,因自重引起的基底压力分布图形是梯形,桥梁墩台等刚性基础在中心荷载作用下,基底的沉降是相同的。 2.地基中附加应力分布随深度增加呈曲线减小,同一深度处,在基底中心点下,附加应力最大。 3.单向偏心荷载作用下的矩形基础,当偏心距e > l/6时,基底与地基局部脱开,产生应力重分部。 4.在地基中,矩形荷载所引起的附加应力,其影响深度比相同宽度的条形基础浅,比相同宽度的方形基础深。 5.上层坚硬、下层软弱的双层地基,在荷载作用下,将发生应力扩散现象,反之,将发生应力集中现象。 6.土中应力按成因可分为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 7.计算土的自重应力时,地下水位以下的重度应取有效重度(浮重度)。 8.长期抽取地下水位,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从而使原水位以下土的有效自重应力增加,而造成地基沉降的严重后果。 \ 9.饱和土体所受到的总应力为有效应力与孔隙水压力之和。 二、名词解释 1.基底附加应力:基底压应力与基底标高处原土层自重应力之差。 2.自重应力:由土层自身重力引起的土中应力。 3.基底压力:建筑物荷载通过基础传给地基,在基础底面与地基之间的接触应力。 三、选择题 1.成层土中竖向自重应力沿深度的增大而发生的变化为:(B ) (A)折线减小(B)折线增大(C)斜线减小(D)斜线增大 — 2.宽度均为b,基底附加应力均为P0的基础,同一深度处,附加应力数值最大的是:(C )(A)方形基础(B)矩形基础(C)条形基础(D)圆形基础(b为直径) 3.可按平面问题求解地基中附加应力的基础是:(B ) (A)柱下独立基础(B)墙下条形基础(C)片筏基础(D)箱形基础 4.基底附加应力P0作用下,地基中附加应力随深度Z增大而减小,Z的起算点为:(A )(A)基础底面(B)天然地面(C)室内设计地面(D)室外设计地面 5.土中自重应力起算点位置为:(B ) (A)基础底面(B)天然地面(C)室内设计地面(D)室外设计地面6.地下水位下降,土中有效自重应力发生的变化是:(A ) (A)原水位以上不变,原水位以下增大(B)原水位以上不变,原水位以下减小》 (C)变动后水位以上不变,变动后水位以下减小 (D)变动后水位以上不变,变动后水位以下增大 7.深度相同时,随着离基础中心点距离的增大,地基中竖向附加应力:(D ) (A)斜线增大(B)斜线减小(C)曲线增大(D)曲线减小 8.单向偏心的矩形基础,当偏心距e < l/6(l为偏心一侧基底边长)时,基底压应力分布图简

土中应力计算__

第2章土中应力计算 一、知识点: 概述土中自重应力基底压力(接触应力) 2.3.1 基底压力的简化计算基底附加压力 地基附加应力 2.4.1 竖向集中力下的地基附加应力 2.4.2 矩形基础下的地基附加应力 2.4.3 线荷载和条形荷载下的地基附加应力非均质和各向异性地基中的附加应力 地基沉降的弹性力学公式 二、考试内容: 重点掌握内容 1.自重应力在地基土中的分布规律,均匀土、分层土和有地下水位时土中自重应力的计算方法。2.基底接触压力的概念,基底附加压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基底附加压力的概念,基底附加压力在地基土中的分布规律。应用角点法计算地基土中任意一点的竖向附加应力。 三、本章内容: § 概述 建筑物的建造使地基土中原有的应力状态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基变形,出现基础沉降。由于建筑物荷载差异和地基不均匀等原因,基础各部分的沉降或多或少总是不均匀的,使得上部结构之中相应地产生额外的应力和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将导致建筑物的开裂、歪斜甚至破坏,例如砖墙出现裂缝、吊车轮子出现卡轨或滑轨、高耸构筑物倾斜、机器转轴偏斜以及与建筑物连接管道断裂等等。因此,研究地基变形,对于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经济和牢固,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地基的沉降,必须要从土的应力与应变的基本关系出发来研究。对于地基土的应力一般要考虑基底附加应力、地基自重应力和地基附加应力。地基的变形是由地基的附加应力导致,变形都有一个由开始到稳定的过程。我们把地基稳定后的累计变形量称为最终沉降量。地基应力一般包括由土自重引起的自重应力和由建筑物引起的附加应力,这两种应力的产生条件不相同,计算方法也有很大差别。此外,以常规方法计算由建筑物引起的地基附加应力时,事先确定基础底面的压力分布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从地基和基础相互作用的假设出发,来分析地基上梁或板的内力和变形,以便设计这类结构复杂的连续基础时,也要以本章的有关内容为前提。 地基土的变形都有一个由开始到稳定的过程,各种土随着荷载大小等条件的不同,其所需时间的差别很大,关于地基变形随时间而增长的过程是土力学中固结理论的研究内容。它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工程实践中,往往需要确定施工期间和完工后某一时间的基础沉降量,以便控制施工速度,确定建筑物的使用措施,并要考虑建筑物有关部分之间的预留净空和连接方式,还必须考虑地基沉降与时间的关系。 § 土中自重应力 土是由土粒、水和气所组成的非连续介质。若把土体简化为连续体,而应用连续体力学(例如弹性力学)来研究土中应力的分布时,应注意到,土中任意截面上都包括有骨架和孔隙的面积在内,所

土力学考试

名词解释: 孔隙比:土中孔隙体积与固体颗粒体积之比,无量纲。(用e标示) 孔隙率:土中孔隙体积与总体积之比,用百分数表示。(用n标示,%表示)二者之间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土的松密。 干密度:单位体积土中土粒的质量称为土的干密度,ρd =m s/V (bookP16) 饱和度:土孔隙充满水时,单位体积土的质量,用ρsat 表示。(bookP17) Sr=Vw/Vv 干土的饱和度水体积为0即Vw=0 饱和土是饱和度为100% 液性指数:(liquidity index)黏性土的天然含水量和塑限的差值(除去%)与塑性指数之比,用IL表示。(bookP24) 无侧限抗压强度:(用qu标示)土在无侧限条件下,抵抗轴向压力的极限强度。 其值等于土破坏时的垂直极限压力,一般用无侧限压力仪来 测定。对饱水软粘土,内摩擦角ψ≈0,可据其间接测出不排 水抗剪强度S0=qu/2。 附加应力:建筑物修建以后,建筑物重量等外荷载在地基中引起的应力,所为的“附加”是指在原来自重应力基础上增加的压力。即荷载在地基内 引起的应力增量。通常采用布辛涅斯克理论公式计算。[ 自重应力:建筑物修建以前,地基中由土体本身的有效重量所产生的应力。 饱和土:天然状态的土一般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部分组成,若土中的孔隙全部由水填充时,称为饱和土。Sr=1。 三种土压力1.静止土压力:刚度很大的挡土墙(挡土墙不发生很大位移)如果建造在基岩上, 或由于结构构造特点以致墙身上土压力作用下既不能移动也不 能转动,而保持原来的位置,因墙身形变很小,墙后填土的变形 也极小,土体的应力相当于单项压缩试验中的应力条件。此时, 填土作用在墙背上的侧压力成为静止土压力。 2.主动土压力:如果挡土墙在土体推力作用下向前移动或向前转动时,致使侧 向压力减小。这相当于在三轴试验中,固定σ1不变,降低σ3 引起土体达到极限平衡状态的情况。挡土墙向前移动,当位移量 达到某一数值,使填土的应力状态达主动平衡时,填土作用在墙 背上的侧压力称为主动土压力。主动土压力强度用Pa(kpa)表 示,总土压力用Ea(kN/m)表示。 3、被动土压力:当挡土墙在外力作用下向后移动或转动时,致使侧向土压力增 大。这相当于三轴试验中,固定σ3不变,增大σ1引起土体达 到极限平衡的情况。当挡土墙向后移动位移量达到某一数值,使 填土的应力状态达被动极限平衡时,填土作用在墙背上的侧向压

土力学计算综复习

1、地基中某一单元土体上的大主应力σ1=420kPa,小主应力σ3=180kPa 。通过试验测得土的抗剪强度指标C=18kPa,? =20°。试问:(1)该单元土体处于何种状态?(2)是否会沿剪应力最大的面破坏?(12%) 解:(1)根据土体单元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时的条件: )2 45tan(2)2 45(tan 231??σσ+?++?=C 这里 1803=σkPa =f 1σ<4201=σkPa 根据莫尔-库仑定律可知,该点已破坏。 (2)根据土体内某一土单元体与最大主应力面成θ角的任一平面上的法向应力 σ和剪应力τ的公式: θσστ2sin 2 3 1-= θσσσσσ2cos 2 2 3 13 1-+ += 可知: ?-= 90sin 2 3 1max σστ 这里:4201=σkPa 1803=σkPa ∴?-= 90sin 2 3 1max σστ=120kPa 此时 θσσσσσ2cos 2 2 3 13 1-+ += =300kPa 最大剪应力面上的抗剪强度 ?στtan +=c f =18+300tan20°=127kPa > m ax τ ∴不会沿剪应力最大的面破坏。 2、挡土墙高5m ,墙背竖直光滑,墙后填土为砂土,表面水平,其φ=30°,地下水位距填土表面2m ,水上填土重度γ=18KN/m 3,水下土的饱和重度γsat =21KN/m 3 ,试绘出主动土压力强度和静水压力分布图,并求出总侧压力的大小。(13%)解:采用水土分算法。 先算土压力: 已知φ=30°,则3 1 )2/3045(tan 2=?-?=a K ,计算图中A 、B 、C 三处的土压力强度分别为: A 点: 0=zA σ,0=aA p

土力学第四章土中应力计算

土力学第四章土中应力计算 土力学是研究土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和强度特性的力学学科。土体在受力作用下会产生应力,而计算这些应力是土力学中的重要内容。本章将介绍土中应力计算的相关知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土体的三种基本状态:无应力状态、单轴应力状态和三轴应力状态。 无应力状态指的是土体中各点只受到无序的轻微应力,土体表现出无内应力、不具有强度的状态。在土中,这种状态通常在开挖或未施加外力的情况下存在。 单轴应力状态指的是土体在一个方向上仅受到应力的作用,而其他方向上没有应力。这种状态通常在单轴压缩试验中得到模拟。我们可以通过单轴压缩试验获得土体的抗压强度、抗剪强度等参数。 三轴应力状态指的是土体在各个方向上都受到应力的作用。这种状态常用来模拟土体在实际工程中的受力情况。对于三轴应力状态下的土体,我们常常需要计算其应力。 应力的计算可以通过构建应力点来实现。在土力学中,应力点分为有效应力点和总应力点两种。有效应力点是指在一个应变状态下,土体中的应力变化所引起的输沙、塑变、渗透、剪切等现象。总应力点是指在一个应变状态下,土体中的全部应力变化。有效应力的计算非常重要,它可以用于计算土体的强度特性,并对土体的工程行为进行分析。 有效应力的计算可以通过应力平衡方程来实现。对于三轴应力状态下的土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应力平衡方程为dσ_x/dz = ρg,其中dσ_x

为水平方向上的应力梯度,dz为高度的微小变化,ρ为土体的密度,g 为重力加速度。该方程可以用来计算土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应力分布。 对于垂直方向上的应力平衡方程为dσ_z/dz = ρg,其中dσ_z为 垂直方向上的应力梯度。土体的应力分布可以通过解这个方程来获得。 除了垂直方向,我们还可以通过应力平衡方程计算土体在水平方向上 的应力分布。对于μ_i+1和μ_i之间的体积元,其土体体积受到上方土 体的作用,这个作用可以通过信号体积的重力来表示。根据应力平衡方程,我们可以得到(μ_i+1σ_x,_i+1-μ_iσ_x,_i)/Δl=ρg,其中σ_x,_i 为在i点的水平应力,Δl为体积元的间距。该方程可以用来计算土体在 水平方向上的应力分布。 在实际工程中,土体的应力分布可能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如地震、渗透、剪切等。这就需要我们对土体应力的计算进行修正,使其更加符合 实际情况。 综上所述,土中应力计算是土力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应力平衡 方程,我们可以计算土体在不同应变状态下的应力分布,从而为土力学的 进一步研究和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基础。

土力学第三章土体中的应力计算 (4)

第五章 土体中的应力计算 地基中的应力包括自重应并掌大多数建筑物是造建在土层上的,我们把支承建筑物的这种土层称为地基。由天然土层直接支承建筑物的称天然地基,软弱土层经加固后支承建筑物的称人工地基,而与地基相接触的建筑物底部称为基础。 地基受荷以后将产生应力和变形,给建筑物带来两个工程问题,即土体稳定问题和变形问题。如果地基内部所产生的应力在土的强度所允许的范围内,那么土体是稳定的,反之,土体就要发生破坏,并能引起整个地基产生滑动而失去稳定,从而导致建筑物倾倒。地基中的应力,按照其因可以分为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两种: 自重应力:由土体本身有效重量产生的应力称为自重应力。一般而言,土体在自重作用下,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已压缩稳定,不再引起土的变形(新沉积土或近期人工充填土除外)。 附加应力:由于外荷(静的或动的)在地基内部引起的应力称为附加应力,它是使地基失去稳定和产生变形的主要原因。 附加应力的大小,除了与计算点的位置有关外,还决定于基底压力的大小和分布状况。 一、应力~应变关系的假定 真实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目前在计算地基中的附加应力时,常把土当成线弹性体,即假定其应力与应变呈线性关系,服从广义虎克定律,从而可直接应用弹性理论得出应力的解析解。 1、关于连续介质问题 弹性理论要求:受力体是连续介质。而土是由三相物质组成的碎散颗粒集合体,不是连续介质。 为此假设土体是连续体,从平均应力的概念出发,用一般材料力学的方法来定义土中的应力。 2、关于线弹性体问题 理想弹性体的应力与应变成正比直线关系,且应力卸除后变形可以完全恢复。 土体则是弹塑性物质,它的应力应变关系是呈非线性的和弹塑性的,且应力卸除后,应变也不能完全恢复。为此进行假设土的应变关系为直线,以便直接用弹性理论求土中的应力分布,但对沉降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这种假设误差过大。 3、关于均质、等向问题 理想弹性体应是均质的各向同性体。 而天然地基往往是由成层土组成,为非均质各向异性体。 为此进行假设,天然地基作为均质的各向同性体。 二、地基中的几种应力状态 计算地基应力时,一般将地基当作半无限空间弹性体来考虑;即把地基看作是一个具有水平界面、深度和广度都无限大的空间弹性体。(见教材P66图3-2) 常见的地基中的应力状态有如下三种: 1、三维应力状态 荷载作用下,地基中的应力状态均属三维应力状态。每一点的应力都是x 、y 、z 的函数,每一点的应力状态都有9个应力分量。zx xz zy yz yx xy zz yy xx ττττττσσσ,,,,,,,,,写成矩阵形式则为: ⎥⎥⎥⎦ ⎤⎢⎢⎢⎣⎡=zz zy zx yz yy yx xz xy xx ij στττστττσσ 根据剪应力互等原理,有τxy =τyx ,τyz =τzy ,τxz =τzx ,因此,该单元体只有6个应力分量,即σxx ,σyy ,σzz , τxy, τxz, τyz 。 2、二维应变状态(平面应变状态) 二维应变状态是指地基中的每一点应力分量只是两个坐标(x,z )的函数,因为天然地面可看作一个平面,并

土力学

土力学 几个基本概念 1、 土:土是矿物或岩石碎屑构成的松软集合体,岩石是广义的土。土是自然历史的产物,是岩石经风化、搬运、剥蚀、推挤形成的松散集合体。 2、 地基:支撑基础的土体或岩土称为地基,是受土木工程影响的地层。 分类:有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两种。 3、 基础:指墙、柱地面以下的延伸扩大部分。 作用: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 根据其埋置深度可以分为浅基础和深基础。 4、 基础工程:地基与基础的统称。 5、 持力层:埋置基础,直接支撑基础的土层。 6、 下卧层:卧在持力层下方的土层。 7、 软弱下卧层:f f 软持软弱下卧层的强度远小于持力层的强度。 8、 土的工程性质 1. 土的散粒性 2. 土的渗透性 3. 土的压缩性 4. 整体强度弱 5. 6. 土的性质及工程分类 1、土的三相组成:在天然状态下,土体一般由固相(固体颗粒)、液相(土中水)和气相(气体)三部分组成,简称三相体系。 A 、 土的固体颗粒(固相)

a 、土的矿物成分 土的矿物成分主要取决于母岩的成分及其所经受的风化作用。矿物颗粒成分有两大类:原生矿物,次生矿物。 (1) 原生矿物:即岩浆在冷凝过程中形成的矿物,如石英、云母、长石等。其 矿物成分于母岩相同,其抗水性和抗风化作用都强,故其工程性质比较稳定。若级配好,则土的密度大、强度高,压缩性低。 (2)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风化作用后形成的新矿物。如黏土矿物等。黏土矿 物主要由蒙脱石、伊利石和高岭石。蒙脱石,它的晶胞是由两层硅氧晶片之间的夹一层铝氢氧晶片所组成称为2:1型结构单位层或三层型晶胞。它的亲水性特强工程性质差。伊利石它的工程性质介于蒙脱石与高岭石之间。高岭石,它是由一层硅氧晶片和一层铝氢氧晶片组成的晶胞,属于1:1型结构单位层或者两层。它的亲水性质差,工程性质好。 b 、土粒粒组 土粒的大小称为粒度,在工程中,粒度的不同、矿物成分的不同,土的工程性质就不同,因此工程上常把大小、性质相近的土粒合并为一组,称为粒组。而划分粒组的分界尺寸分为界限粒径。土粒组的常用的划分方法,将土粒粒组分为三个传统粒组,再细分为六个粒组:漂石、卵石、砾石、砂砾、粉粒和黏粒。 c 、 土的颗粒级配 土中所含有的各粒组的相对含量,以土粒总重的百分比表示,称为土的颗粒级配,工程中常用不均匀系数u C 和曲率系数c C 来反映土颗粒的不均匀程度。 60 30 u d C d = () 2 301060 c d C d d = ⨯ 10d —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总土质量10%的粒径,称为有效粒径; 30d —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总土质量30%的粒径,称为中值粒径; 60d —小于某粒径的土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60%的粒径,称限定粒径。

3地基中的应力计算

第三章 地基中的应力计算 土中的应力按引起的原因可分为: (1)由土本身有效自重在地基内部引起的自重应力; (2)由外荷(静荷载或动荷载) 在地基内部引起的附加应力。 应力计算方法: 1.假设地基土为连续、均匀、各向同性、半无限的线弹性体; 2.弹性理论。 第一节 土中自重应力 研究目的:确定土体的初始应力状态 研究方法:土体简化为连续体,应用连续体力学 (例如弹性力学)方法来研究土中应力的分布。 假设天然土体是一个半无限体,地面以下土质均匀,天然重度为γ (kN/m3),则在天然地面下任意深度z (m)处的竖向自重应力σcz (kPa),可取作用于该深度水平面上任一单位面积上土柱的重量γz ⨯ l 计算,即: σcz= γz σcz 沿水平面均匀分布,且与z 成正比,即随深度按直线规律分布 地基中除有作用于水平面上的竖向自重应力外,在竖直面上还作用有水平向的侧向自重应力。由于地基中的自重应力状态属于侧限应力状态,故εx=εy=0,且σcx = σcy ,根据广义虎克定理,侧向自重应力σcx 和σcy 应与σcz 成正比,而剪应力均为零,即 σcx = σcy = K0σcz τxy=τyz=τzx =0 式中 K0 ―比例系数,称为土的侧压力系数或静止土压力系数。它是侧限条件下土中水平向有效应力与竖直向有效应力之比。 (1) 土中任意截面都包括有骨架和孔隙的面积,所以在地基应力计算时考虑的是土中单z σsz = γz 天然地面σcy z σcx 天然地面 σcz

位面积上的平均应力。 (2) 假设天然土体是一个半无限体,地基中的自重应力状态属于侧限应力状态,地基土在自重作用下只能产生竖向变形,而不能有侧向变形和剪切变形。地基中任意竖直面和水平面上均无剪应力存在。 (3) 土中竖向和侧向的自重应力一般均指有效自重应力。为了简便起见,把常用的竖向有效自重应力σcz ,简称为自重应力,并改用符号σc 表示。 成层地基土中自重应力 因各层土具有不同的重度。以及地下水的存在,天然地面下深度z 范围内各层土的厚度自上而下分别为h1、h2、…、… hn ,成层土自重应力为高度z 土柱中各层土重的总和,可得到的计算公式: ∑=n i i c h 1γσ 式中:σc —天然地面下任意深度z 处的竖向有效自重应力(kPa); n —深度z 范围内的土层总数 hi —第i 层土的厚度(m); γi —第i 层土的天然重度,对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取有效重度γi ‘(kN/m3)。。 在地下水位以下,如埋藏有不透水层,由于不透水层中不存在水的浮力,所以层面及层面以下的自重应力应按上覆土层的水土总重计算 地下水位位于同一土层中, 计算自重应力时,地下水位面应作为分层的界面。 基底压力和基底附加压力 建筑物荷载通过基础传递给地基,基础底面传递给地基表面的压力,称基底压力。 基底压力的分布规律主要是取决于上部结构、基础的刚度和地基的变形条件,是三者共同工作的结果。 基础刚度的影响 柔性基础能跟随地基土表面而变形,作用在基础底面上的压力分布与作用在基础上的荷载分布完全一样。所示,上部荷载为均匀分布,基底接触压力也为均匀分布。 绝对刚性基础的基础底面保持平面,即基础各点的沉降是一样的,基础底面上的压力分布不同于上部荷载的分布情况。 荷载和土性的影响 当荷载较小时,基底压力分布形状如图a ,接近于弹性理论解;荷载增大后,基底压力呈马鞍形(图b);荷载再增大时,边缘塑性破坏区逐渐扩大,所增加的荷载必须靠基底中部力的增大来平衡,基底压力图形可变为抛物线型(图d)以至倒钟形分布(图c)。 刚性基础下的基底压力分布图 刚性基础放在砂土地基表面时,由于砂颗粒之间无粘结力,其基底压力分布更易发展成图d 所示的抛物线形;而在粘性土地基表面上的刚性基础,其基底压力分布易成图b 所示的马鞍形。 根据弹性理论中圣维南原理,在总荷载保持定值的前提下,地表下一定深度处,基底压力分

(完整版)土力学部分答案

第4章土中应力 一简答题 1.何谓土中应力?它有哪些分类和用途? 2.怎样简化土中应力计算模型?在工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3.地下水位的升降对土中自重应力有何影响?在工程实践中,有哪些问题应充分考虑其影响? 4.基底压力分布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简化直线分布的假设条件是什么? 5.如何计算基底压力和基底附加压力?两者概念有何不同? 6.土中附加应力的产生原因有哪些?在工程实用中应如何考虑? 7.在工程中,如何考虑土中应力分布规律? 二填空题 1.土中应力按成因可分为和。 2.土中应力按土骨架和土中孔隙的分担作用可分为和 。 3.地下水位下降则原水位出处的有效自重应力。 4.计算土的自重应力应从算起。 5.计算土的自重应力时,地下水位以下的重度应取。 三选择题 1.建筑物基础作用于地基表面的压力,称为()。 (A)基底压力;(B)基底附加压力;(C)基底净反力;(D)附加应力 2.在隔水层中计算土的自重应力c时,存在如下关系()。 (A) =静水压力 (B) =总应力,且静水压力为零 (C) =总应力,但静水压力大于零 (D)=总应力—静水压力,且静水压力大于零 3.当各土层中仅存在潜水而不存在毛细水和承压水时,在潜水位以下的土中自重应力为()。 (A)静水压力 (B)总应力 (C)有效应力,但不等于总应力 (D)有效应力,但等于总应力 4.地下水位长时间下降,会使()。 (A)地基中原水位以下的自重应力增加 (B)地基中原水位以上的自重应力增加 (C)地基土的抗剪强度减小 (D)土中孔隙水压力增大 5.通过土粒承受和传递的应力称为()。 (A)有效应力;(B)总应力;(C)附加应力;(D)孔隙水压力 6.某场地表层为4m厚的粉质黏土,天然重度=18kN/m3,其下为饱和重度sat=19 kN/m3的很厚的黏土层,地下水位在地表下4m处,经计算地表以下2m处土的竖向自重应力为()。

土力学

例题:3.2-43 ) 1()(ωγγ γγγ+-= 's w s ωγγγ、、s ←' 第1层细砂浮重度 ) 1()(1ωγγ γγγ+-= 's w s 3m /k 10) 18.01(9.2519 )81.99.25(N =+⨯-= 第2层粘土浮重度 32 m /k 1.7) 50.01(8.268 .16)81.98.26(N =+⨯-='γ a b c d 2 68m kN 2 38m kN

a 点自重应力: 0z 0z ===γσcz , b 点自重应力: a k 38219z 2z P cz =⨯===γσ, c 点自重应力:地下水位以下,透水土层; a k 683'38h 5z 1i i P cz =⨯+=∑==γγσ, d 点自重应力:地下水位以下,透水土层; a k 4.964'68h 9z 2i i P cz =⨯+=∑==γγσ, 例题3.3 211185.75.07.15m kN h cz =⨯==γσ

2221245.4328.1785.7m kN h cz cz =⨯+=+=γσσ ()2332345.6028.93.1845.43m kN h cz cz =⨯-+='+=γσσ 44 34h cz cz γσσ'+= ()265.10068.95.1645.60m kN =⨯-+= ()w cz cz h h γσσ4344++=' ()205.1798.96265.100m kN =⨯++= 2554565.23632.1905.179m kN h cz cz =⨯+=+='γσσ 例题3.4 某基础底面尺寸L=3m ,b=2m ,基础顶面作用轴心力Fk=450kN,弯矩Mk=150kN.m ,基础埋深d=1.2m ,试计算基底压力并绘出分布图。 解: 3 /201442.12320m kN kN Ad G G G k ≈=⨯⨯⨯==γγ m 25.0144 450150 =+=+= k k k G F M e L/6=3/6=0.5m e

完整土力学习题

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评估 《土力学》课程 习题集 石家庄铁道学院 20 0 8 年4 月

、八— 刖言 第一章土的物理性质和工程分类第一章土的渗透性和渗流问题 第三章土体中的应力计算 第四章土的压缩性和地基沉降计算第五章土的抗剪强度 第六章挡土结构物上的土压力 第七章土坡稳定分析 第八章地基承载力

第一章 土的物理性质和工程分类 1-1化学风化与物理风化的区别是什么?各种土的工程性质与其分布位置有怎样 的关系? 1- 2根据图1-5上四根粒径分布 曲 线,列表写出各土的各级粒组含量, 估算②、③、④土的G 及C c 值并评价 其级配情况。 1- 3粘性土中如分别含有蒙脱石 矿物和高岭石矿物的粘粒,在粘粒含 图粒栓分布曲线 量接近情况下,前者的工程性质不如后者好,说明其原因。 1- 4简述粘粒表面带电的主要原因。 1- 5何谓电渗现象?如要减少粘性土中水分以加固地基,如何利用电渗现象? 1- 6为什么离子交换作用能用于土的加国? 1- 7触变现象的特征是什么?有什么工程意义? 1- 8有一块体积为60cm 3的原状土样,重1.05N,烘干后 重0.85N 。已知土粒比重(相 对密度)G s =2.67。求土的天然重度 、天然含水量•■、干重度d 、饱和重度sat 、浮重 度•、孔隙比e 及饱和度s r 1- 9根据式(1-12)的推导方法用土的单元三相简图证明式(1-14)、( 1-15)、( 1-17) 1-10某工地在填土施工中所用土料的含水量为 5%,为便于夯实需在土料中加水, 使其含水量增至15%,试问每1000kg 质量的土料应加水多少? 1-11用某种土筑堤,土的含水量 =15%,土料比重(相对密度)G s =2.67。分层夯 实,每层先填0.5m ,其重度=16kN/m 3,夯实达到饱和度S r =85%后再填下一层,如夯 实时水没有流失,求每层夯实后的厚度。 1-12某饱和土样重0.40N ,体积为21.5cm 3,将其烘过一段时间后重为 0.33N ,体 积缩至15.7cm 3,饱和度S r =75%,试求土样在烘烤前和烘烤后的含水量及孔隙比和干重 度。 冷 **v sl +l£ 曹 S H4 三

李广信版高等土力学课后习题答案解析第二、三、四章

第二章 习题与思考题 17、在邓肯-张的非线性双曲线模型中,参数a 、b 、i E 、t E 、13-ult σσ()以及f R 各 代表什么意思? 答:参数i E 代表三轴试验中的起始变形模量,a 代表i E 的倒数;ult )(31σσ-代表双曲 线的渐近线对应的极限偏差应力,b 代表ult )(31σσ-的倒数;t E 为切线变形模量;f R 为破 坏比。 18、饱和粘土的常规三轴固结不排水实验的应力应变关系可以用双曲线模拟,是 否可以用这种实验确定邓肯-张模型的参数?这时泊松比ν为多少?这种模型用 于什么情况的土工数值分析? 答:可以,这时ν=0.49,,用以确定总应力分析时候的邓肯-张模型的参数。 19、是否可以用饱和粘土的常规三轴固结不排水试验来直接确定用有效应力表示 的邓肯-张模型的参数?对于有效应力,上述的131()/d d σσε-是否就是土的切线 模量t E 用有效应力的广义胡克定律来推导131()/d d σσε-的表达式。 答:不能用饱和粘土的常规三轴固结不排水试验来直接确定用有效应力表示 的邓肯-张模型的参数;在有效应力分析时,邓肯-张模型中的131()/d d σσε-不 再是土的切线模量,而需做以下修正: 131()/=1-(1-2) t t E d d A σσευ- 具体推导如下: ' ' ' 11231231231231=[-(d +d )]1=[(-du)-(d +d -2du)]1=[(-du)-(d +d )-2du)]1=[-(d +d )-(1-2)du)]d d E d E d E d E εσυσσσυσσσυσσυσυσσυ 又由于23=d =0d σσ;且B=1.0时,13=(-)u A σσ∆,则:13=(-)du Ad σσ,代入 上式,可得:

清华大学版土力学课后答案详解

第一章 1-1: 已知:V=72cm3m=129.1g m s=121.5g G s=2.70 则: 129.1121.5 6.3% 121.5 s s m m w m -- === 3 3 3 3 129.1 *1017.9/ 72 121.5 45 2.7 724527 1.0*27121.5 *1020.6/ 72 s s s V s sat w V s sat sat m g g KN m v m V cm V V V cm m V m g g g KN m V V γρ ρ ρ γρ ==== === =-=-= ++ ===== 3 3 20.61010.6/ 121.5 *1016.9/ 72 sat w s d sat d KN m m g KN m V γγγ γ γγγγ '=-=-= === ' >>> 则 1-2: 已知:G s=2.72 设V s=1cm3 则 3 3 3 3 2.72/ 2.72 2.72 *1016/ 1.7 2.720.7*1 *1020.1/ 1.7 20.11010.1/ 75% 1.0*0.7*75%0.525 0.525 19.3% 2.72 0.525 2.72 1. s s s d d s V w w r w w V r w s w s g cm m g m g g KN m V m V g g KN m V KN m m V S g m w m m m g g V ρ γρ ρ γρ γγγ ρ γρ = = ==== ++ ==== '=-=-= = === === ++ === 当S时, 3 *1019.1/ 7 KN m =

土力学例题与习题

例题分析 1土的物理性质和工程分类 1.1 某完全饱和粘性土的含水量为40%ω=,土粒的相对密度 s 2.7 d =,试按定义求土体的孔隙 比e 和干密度d ρ。 解:设土粒的体积3 s 1cm V =,则由 下图所示的三相指标换算图可以得到: 土粒的质量 s s w 2.7g m d ρ == 水的质量 w s 0.4 2.7 1.08g m m ω==⨯= 孔隙的体积 3w v w w 1.08cm m V V ρ== = 孔隙比 v s 1.08 1.081 V e V = ==; 干密度 3 s s d v s 2.7 1.3g cm 1 1.08 m m V V V ρ= ===++. 1.2 试证明下式 () s w 1r n S n ωγγ-= 解:从基本指标的基本定义出发,w s m m ω=,s s w s m V γ γ= , v V n V =,将这些基本指标的定义式代入到上面等式 的右边,可以得到: ()w s v s s s w w r v w w v v w (1) 1m m V g n m V V m V S V n V V V ωγγργ⨯⨯⨯--====⨯ 1.3 某砂土试样,通过试验测定土粒的相对密度

s 2.7 d =,含水量9.43%ω=,天然密度3 1.66g ρ=,已知砂 样处于最密实状态时干密度3 dmax 1.62g cm ρ=,处于最疏 松状态时干密度3 dmin 1.45g cm ρ =。试求此砂样的相对密 实度r D ,并判断砂土所处的密实状态。 解:设土粒的体积3 s 1cm V =,则通过三相图可以计算 土粒的质量: s s w 2.7g m d ρ==;水的质量: w s 0.0943 2.70.255g m m ω==⨯=; 土样的质量:s w 2.955g m m m =+= ; 天然状态下砂样体积:3 2.955 1.78cm 1.66 m V ρ===; 天然状态下砂样的孔隙比:v s s s 0.78 0.781 V V V e V V -== == 处于最密实状态下砂样体积:3s dmax 2.7 1.67cm 1.62 m V ρ== = 处于最密实状态下砂样孔隙比:v s s s 0.67 0.671 V V V e V V -== == 处于最疏松状态下砂样体积:3s dmin 2.7 1.86cm 1.45 m V ρ== = 处于最疏松状态下砂样孔隙比:v s s s 0.86 0.861 V V V e V V -== == 相对密实度:max r max min 0.860.78 0.420.860.67 e e D e e --===-- r 0.670.33D >> 所以处于中密状态。 某土体试样体积为60cm 3、质量114g ,烘干后质量为92g ,土粒比重d s =2.67,确定该土样的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