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十一部大陆电影

80年代十一部大陆电影
80年代十一部大陆电影

《庐山恋》(1980年)

导演:黄祖模

编剧:毕必成

主演:张瑜郭凯敏武皓温锡莹智世明

类型:爱情片

剧情介绍:

中美建交之后,侨居美国的国民党将军周振武的女儿周筠回国观光。在庐山游览时,与在山上潜心攻读的小伙子耿桦相遇,彼此产生爱慕之情。耿桦因父亲遭“四人帮”审查而陪重病缠身的母亲来庐山养病。结识周筠后因和周筠的频繁接触,受到传讯,周筠怀着惜别的心情回美国去了。“四人帮”被粉碎后,周筠再次来庐山旧地重游,对耿桦倍加怀念。其时,已是清华大学研究生的耿桦,来庐山听学术报告,不期与周筠重逢,两人欣喜若狂,约定结婚。耿桦征求父亲耿烽的意见,给他看周筠一家人的合影。耿烽认出周筠的父亲周振武是他当年在黄埔军校的同学,后来在大革命的风暴中,成了在战场上拼杀的敌手,怎能允诺这门亲事呢?经过一番波折,怀着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两位老相识在庐山相会,变冤家为

亲家。周筠和耿桦更是欢天喜地,有情人终成眷属。

1980年电影《庐山恋》,号称是中国第一部吻戏,不仅完美地呈现出了庐山的景色,而且还创造了多个纪录。比如《庐山恋》是“文革”后国内首部表现爱情主题的电影,并且出现了当时罕见的吻戏;女主角张瑜片中的服装,换了43套,远远超过《花样年华》里张曼玉的23套旗袍;当年的新人张瑜也凭这部《庐山恋》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观众心中的“梦中情人”,并当选第一届金鸡奖和同年百花奖的“双料影后”。

《庐山恋》大大提升了庐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为此,庐山风景区专门兴建了一座小型影院,每天从早到晚放映这部影片。“游庐山,看《庐山恋》”,成为庐山多年来一个固定的旅游项目。据统计,到1999年,《庐山恋》已在这家电影院里放映了6300余场,其票价也从最初的三毛钱变成了今天的30元。2002 年底,世界吉尼斯英国总部正式授予中国电影《庐山恋》“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获奖情况:

本片于1981年获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张瑜),第四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演员奖(张瑜)。

《巴山夜雨》(1980年)

电影导演:吴贻弓

吴永刚

电影演员:李志舆

张瑜

茅为蕙

欧阳儒秋

仲星火

卢青

张闵

石灵

故事梗概:

一艘开往武汉的客轮即将启航。被“四人帮”关押了6年的诗人秋石成为“钦点”的要犯,正被一男一女押送上船。他自知此行路途艰险,眷恋地回顾着这座云遮雾掩的山城,这里,有他死去的爱妻,还有一个尚未见过面的孩子……三等舱里,8个人萍水相逢,开始了水上行程。这里有卖身还债、哀怨愁苦的农村姑娘杏花;有好心地告诫别人“祸从口出”,但仗义执言的品性又在不时给自己惹来祸端的女教师;有被无情斗争折磨得犹如惊弓之鸟的京剧老艺人关盛轩;有千里迢迢赶来祭奠儿子的农村老大娘,老人的儿子“抗日、打老蒋都没死”,却死于武斗,葬身在湍急的大江涡漩中}有始而上当受骗、继而觉醒,在那个“不时兴讲正经’,的时代,以玩世不恭的特殊方式表露爱憎的青年工人宋敏生,有秋石和男女二解差李彦、刘文英;偶尔还有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不时出现。秋石是位知名诗人,“文化大革命”以来,被抄、被打、被抓,妻子饱尝株连之苦,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留下了一个从未见过爸爸的五岁的小女儿娟子。……人们同情秋石,厌恶解差,尤其厌恶唯我独革的刘文英。江上,天气变幻莫测。午间,宋敏生还在阳光下上岸采来一捧野菊,奉献给他所敬重的诗人,晚间,却风雨如晦,电闪雷鸣。一直低首垂泪的杏花对生活完全绝望,终于乘大雨滂沱之际,投江自尽。收敛起个人的痛苦,时刻都在关注他人的秋石,立即发现了杏花的失踪,奋身跳水相救,并用自己的身世遭遇来激励她: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秋石的思想、行为从根本上动摇了刘文英以往的“信念”,认识到自己原来是个“精神上的囚徒”。当她得知那个孤苦无依、四处流浪的小女孩正是秋石的女儿时,决心援救这对父女。最后,在船长、乘警以及李彦等全船人的通力协助下,秋石背着女儿,在宜昌上岸,走向了祖国的大地。

影片在一个很短的限度和很小的范围内,描写十年动乱中人民同“四人帮”进行斗争的一个“点”,它具体、集中、细致、逼真地浓缩了一个巨大社会在那

个非常时期中的真实情况,力求广泛和全面联系整个社会的生活面。

它清晰地描绘出普通人民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质朴和真诚,刻画出他们得以生存和斗争的信念与理想。正是这种蕴藏在人民心底的美德和力量,使该片具有了清新的诗意。它“以独特的创作构思和抒情诗般的艺术风格,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人物群像,表现了我国人民在特定历史时期中的美好的心灵”(中国电影金鸡奖第一届评选委员会评语)。

影片把人物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思考,从而使这些具有当代特点和素质的人物,在思想性格的形成和表现上,同时具有某种民族历史传统的继承性。影片多方面的吸收和事例古典诗词、水墨绘画和散文、戏剧等方面的技巧和手法,着力于诗情与哲理交融的美学效果,善于用简练的笔触勾勒生动的形象,使之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

《牧马人》(1980年)

导演:谢晋

主演:丛珊朱时茂牛犇

片长:106 分钟

根据张贤亮小说《灵与肉》改编。

剧情简介:

1980年,旅居美国的华侨企业家许景由在女秘书宋蕉英的陪同下回国旅游,并寻找失散多年的儿子许灵均。经过中国旅行社的帮助,许灵均从西北的敕勒川牧场赶到北京饭店,同父亲许景由见面了。由于封建婚姻,许景由与妻子一直不和,后来丢下妻儿离家出走。在许景由走后的第4天,许灵均的母亲就病故了。从此,他孤苦伶仃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30年过去了,许景由为没尽父责,深感内疚,他决心把儿子带回美国,继承遗产。这时,许灵均想起了贤惠能干的妻子秀芝和活泼可爱的儿子清清。他们一家人是那么的亲热、和睦,他怎能离开妻儿去国外呢?夜晚,许景由向儿子倾吐思念之情,许灵均也向父亲倾诉自己的坎坷经历:1957 年,他被打成“右派”,来到西北牧场劳动。那时,他感到孤独、绝望,曾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是,他还是活下来了。是大自然纯净了他的思想,是劳动陶冶了他的感情,是质朴、善良的牧区人民温暖了他的心。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在牧场的那些岁月。他解除劳教后,因无家可归,被留在牧场放牧。老牧民董大爷给他钉上门帘子挡冷风;董大娘送来了热腾腾的面条。十年动乱中,郭响子等牧民想方设法保护他免遭横祸。在他们之中,他找到了父亲和母亲,找到了温暖和希望,找到了勇气和力量。“文革”中,从四川逃荒到敕勒川牧场的农村姑娘李秀芝,举目无亲,无处安身。善良的郭喻子将她带到许灵均的小破屋里。秀芝不嫌许灵均是“右派”,许灵均感激秀芝对他的信任。在牧民们的赞助下,他俩结成了患难夫妻。婚后,秀芝把他破旧的小屋,收拾得焕然一新,并养起了鸡、鸭、鸽,成了“海陆空”司令。不久,他们又有了儿子清清,为这个幸福的家庭又增添了新的欢乐。粉碎“四人帮”后,许灵均错划的“右派”得到改正,他又走上讲台,把知识奉献给牧场的后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民歌在祁连山麓回响,也在身处北京饭店的许灵均的心中回

响。他又想起离别的前夜,妻子的无限信赖和深刻理解,使他激动万分。他不能离开祖国,这里有他的亲情、他的爱、他的根。许景由不再勉强儿子跟他走了,他嘱托儿子在大陆为他买块墓地,死后他想葬在祖国。送走了父亲,许灵均又踏上了他用汗水浸过的土地,又回到患难与共的亲友中间,回到了相濡以沫的妻子身边。影片以严峻、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多年的命运,从扭曲的时代中挖掘出美,从普通人身上迸射出真与善的光

获奖情况:

1983年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剪辑奖(周鼎文),第六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配角奖,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

《城南旧事》(1983年)

导演:吴贻弓

原著:林海音

演员:

沈洁 Jie Shen .....英子 Xia Yingzi

张丰毅 Fengyi Zhang .....小偷 Thief

张闽 Min Zhang .....秀贞 Xiuzhen

郑振瑶 Zhenyao Zheng .....宋大妈 Song Ma

严翔 Xiang Yan .....英子父

徐才根 Caigen Xu .....冯大明

乔林 Lin Qiao .....换火柴的

秦焰 Yan Qin .....宋妈侄

谭宗尧 Tan Zong-Yao .....油酱店伙计

李农 Nong Li .....秀贞父

主题曲:

《送别》[词]李叔同 [曲]美国人J·P·奥特威

摄影

曹威业 Weiye Cao

美术设计

吕其明 Qiming Lü

剧情介绍:

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

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获奖情况:

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奖

菲律宾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

南斯拉夫第十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

厄瓜多尔第十届基多城国际电影节二等奖——赤道奖

《黄土地》(1985年)

编剧: 陈凯歌柯蓝张子良

导演:陈凯歌

主演: 王学圻/ 薛白/ 刘强

剧情简介:

陕北黄土高原上的贫苦女孩翠巧(薛白饰),自小由父亲(谭托饰)作主定下娃娃亲。八路军文工团团员顾青(王学圻饰),为采集民歌来到翠巧家,一段时间后,与翠巧家彼此仿佛自家人般。顾青讲述起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的情况,翠巧听后,心生向往。

父亲虽善良,可又愚昧,他要翠巧在四月里完婚。顾青行将离去,翠巧要随去延安,顾青有心无力。翠巧弟弟憨憨(刘强饰)跟着顾大哥,送了一程又一程。翻过一座山梁,顾青看见翠巧站在峰顶上,她用甜美歌喉唱歌送别,顾青深受感动。

四月,翠巧在完婚之日,心有不甘决然逃出夫家,划船渡河去追求新的生活……

获奖情况:

著名导演陈凯歌和张艺谋的唯一的一次合作,获1985年金鸡奖最佳摄影奖,1985年瑞士第3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等6项国际奖。

《湘女潇潇》(1986年)

导演:谢飞乌兰

编剧:张弦

主演:娜仁花邓晓光张愚倪美玲管宗祥

上映:1986年

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国语

颜色:彩色

类型:剧情片

影片改编自沈从文的著名小说《萧萧》。

这部在当时深受欢迎的电影,在国际上也荣获了众多的大奖:

西班牙圣·赛巴斯帝安国际电影节“唐吉诃德”奖、法国蒙伯利埃第四届中国电影节“金熊猫”奖、首届“生力杯”奖,以及中国残联、红十字会颁发的“人道主义精神优秀影片”等,在国内外都获得了极大肯定和好评。

这部由谢飞导演的一女性题材作品,描写民国初年的中国农村,一个12岁的童养媳与她2岁的丈夫之间可笑可悲的命运故事,清新明快的抒情调子弹奏了一曲古老而富有新意的歌,通过性压抑这个角度,揭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

《芙蓉镇》(1986年)

导演:谢晋

主演:刘晓庆姜文

主演奖项:

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女主角奖等四项大奖

第十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奖等四项大奖

第三十三届西班牙瓦亚多利德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表彰奖和观众奖

法国第五届蒙特利埃国际电影节金熊猫奖

根据古华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改编

故事梗概:

一部反映建国以来多次政治运动中小人物悲欢离合的电影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一个难以忘怀的小镇“电影泰斗”谢晋的扛鼎之作反映了“文革”前后十几年人物命运的升沉变迁。

《芙蓉镇》通过芙蓉镇上的女摊贩胡玉音、“右派分子”秦书田等人在“四清”到“文化大革命” 的一系列运动中的遭遇,对中国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近20年的历史做了严肃的回顾和深刻的反思。芙蓉镇上的风风雨雨正是中国当代社会历程的缩影。编导者采用近乎编年史的手法,通过众多人物的升沉荣辱表现了各式人物在历史面前的真实面目,同时发出了对人性的呼唤和对美好感情的讴歌。

《红高粱》(1987年)

原著:莫言

导演:张艺谋

编剧:陈剑雨朱伟莫言

主演:巩俐--我奶奶姜文--我爷爷

摄影:顾长卫

录音:顾长宁

作曲:赵季平

美术:杨刚

剧情简介:

该片改编自莫言同名中篇小说,以童稚观点回忆了“我爷爷余占鳌(姜文)”和“我奶奶(巩俐)”的故事。

“我奶奶”19岁时心不甘情不愿地出嫁,路上与轿夫余占鳌生出感情,走到十八里坡时,两人没能按捺住心中欲火于高粱地里野合,“我奶奶”怀上余占鳌的骨肉嫁给了李大头。李大头死后,“我奶奶”撑起李家的烧酒作坊,不久余

占鳌正式成为“我爷爷”,并独创酿制好酒十八红的方法。抗日战争期间,“我爷爷”和“我奶奶”在“我爹”九岁时连手谱写了一曲悲歌。

《老井》(1987年)

导演:吴天明

编剧:郑义

主演:张艺谋吕丽萍

时长: 140分钟

颜色:彩色

剧情简介:

黄土高原的老井村祖祖辈辈打不出一眼井,老年人把打井的希望寄托在年青人身上。容貌俊秀的农村姑娘巧英,高考落第后回乡务农。她热恋着同村小伙子孙旺泉。俩人有着向往山外世界的共同志向。但万水爷为了给旺泉的弟弟换娶新的钱,硬要他做年轻寡妇喜凤& quot;倒插门"女婿。为此,巧英、旺泉决定离家出走。万水爷大怒,砸锅摔罐,硬是将二人拦住。正在这时,旺泉爹被炸死在井下。迫于家庭压力,旺泉

影片围绕几代农民打井的故事,反映了当代农村战胜自然、战胜自我的斗争,赞颂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伟大凝聚力,反映了民族文化意识的不同方面。影片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当代农村青年的献身精神,并由此歌颂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毅力。该片在上映后引起较大反响,获1988年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个奖项和第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故事片大奖、东京都知事奖

《人鬼情》(1987年)

彩色, 115分钟

著名女武生秋芸领衔主演钟馗,名扬四海,殊不知这位名角内心自我和钟馗有相通之处。社会歧视,恩师被逐,爱情受挫,舞台上光彩照人的她,背负着生活的重荷。然而,秋芸勇敢直面人生,愿做超凡脱俗的叛逆者,将一切奉献给舞台,因为她发现:只有舞台才是她的归宿。

编剧黄蜀芹李子羽宋国勋

导演黄蜀芹

摄影夏力行

美术郑长符

音乐杨矛

录音葛伟家

主演徐守莉李保田裴艳玲

本片获巴西第5届国际影视录影节最佳影片奖;法国第11届妇女导演电影节公众大奖;1988年第八届金鸡奖最佳剧本奖、最佳男配角奖。

大多数中国电影的叙事者都是从男性的角度展开的,他们试图最大限度地接近女性,但结果总会留下遗憾。上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进入中国视野,一些影片成为了中国女性电影的先声,而《人·鬼·情》的出现正是中国电影中女性意识由无意识到有意识这一过程的完满表达。

影片围绕戏曲女演员秋芸的从艺生涯,反映了她的坎坷经历,体现出她的最大痛苦是无法得到一个女人应得到的东西,事业的成功与内心的空洞形成强烈对比,表现出人物的压抑心理和矛盾痛苦的心态。

导演黄蜀芹,原籍广东番禺,生于上海。196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场记、助理导演、导演。曾在《啊!摇篮》、《天云山传奇》等影片中任执行副导演。独立导演的影片《青春万岁》于1984年获苏联塔什干国际电影节纪念奖,《童年的朋友》于1985年获文化部1984年优秀影片奖、首届中国儿童少年电影童牛奖。1987年与李子羽、宋日勋合作编剧并导演影片《人鬼情》,于1988年获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第五届巴西利亚国际影视录像节电影大奖——金鸟奖;1989年获法国第十一届克雷黛国际妇女节公众大奖。曾执导电视连续剧《围城》,于1991年获第十届全国电视飞天奖二等奖,最佳导演奖;首届国际电视节金熊奖;全国电影厂优秀影视片评比一等奖。主要作品有:《连心坝》、《当代人》、《青春万岁》、《童年的朋友》、《超国界行动》、《人鬼情》、《画魂》等

《孩子王》(1987年)

西安电影制片厂1987年出品

导演:陈凯歌

编剧:阿城

主演:谢园

根据阿城同名小说改编。

剧情简介:

十年动乱时期,群山环抱的小山丘有一所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学校,师资奇缺。一天,队长把一个在这里插队7年的知青叫去,派他去学校做"孩子王",当教师。知青们得知消息后,为伙伴有了出息而高兴,热热闹闹地为他送行,从此,"孩子王"成了他的雅号。学校分配孩子王教初三,令他吃惊不小。只有小学程度的校长鼓励他挑起这个担子。孩子王苦恼的事真不少。学校的政治学习材料堆得

像小山,可学生手里却没有一本书,只好学大批判材料。批判文章学了一篇又一篇,但孩子们连小学课本上的生字都不认得,孩子王感慨万端,只得从认字记事教起。放假了,孩子王回队上看望大家,大家玩得很开心,他却提不起精神。临走时,一心想去学校教音乐的来娣特意把他送了很远。几个月过去了,孩子王和学生们相处很熟。家境贫寒的王福很想得到孩子王手中的字典。在一次布置作文时,他以字典做赌注,今天就能写出记叙明天劳动的作文。傍晚,他和父亲进山砍竹子,前半夜就把作文写好了。孩子王告诉他"要写一件事,永远在事后"的道理。王福明白输了,字典得不到了,他决心把字典全部抄下来。知青们顺路到学校看孩子王,起着哄一定要让孩子王给他们上课。孩子王一本正经地讲着"从前有座山"的故事。这故事从教室传到另一个教室的学生们耳里,朗痛声循环往复,不绝于耳。晚上,王福依然就着孩子王的油灯抄字典,他已抄满了一大摞黄麻纸。来娣不理解,问孩子王以他独特的教学方法激起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但是却违反了教学内容。他终于被退回队里。临走,他把唯一的一本字典留给王福,并在上面写道:王福,今后什么也不要抄了,字典不要抄。

获奖情况:

本片于1988年获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特别奖、最佳摄影奖、最佳美术奖,同年获第四十一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教育贡献奖,比利时1988年电影探索评奖活动探索影片奖。

年代国产经典老电影全集

年代国产经典老电影全集 80年代国产经典老电影全集《自豪吧母亲》 《他爱谁》 《他们在相爱》 《海之恋》 《第二次握手》 《最后八个人》 《丹凤朝阳》 《戴手铐的旅客》 《白莲花》 《奸细》(1980) 《残雪》(1980) 《不是为了爱情》(1980) 《枫》(1980) 《丹心谱》(1980) 《白蛇传》(1981) 《名剑》(1980) 《诸葛亮吊孝》(1980) 《越剧胭脂》(1980) 《元帅之死》(1980) 《雪花和栗子球》(1980) 《舞厅》(1980) 《透过云层的霞光》(1980) 《山狗》(1980) 《塞外夺宝》(1980) 《亲缘》(下)(1980年) 《亲缘》(上)(1980年) 《见面礼》(1980) 《盜禦馬》(1980) 《阿凡提》(1980) 《屠夫状元》(1980) 《新兵马强》 《潜网》 《年轻的朋友》 《苦果》 《她从雾中来》 《春归红楼》(1981) 《第三个被谋杀者》(1981) 《端盘子的姑娘》(1981)

《知音》2(1981) 《智截玉香笼》(1981) 《归宿》(1981) 《姑娘的心愿》(1981) 《邻居》(1981) 《鹿鸣翠谷》(1981) 《剑魂》(1981) 《海神》(1981) 《路漫漫》(1981) 《钟声》 《子夜》1981 《孔雀公主》 《第三女神》 《刀光虎影》 《仇侣》 《R4之谜》 《赵钱孙李》(下集) 《赵钱孙李》(上集) 《张铁匠的罗曼史》 《今夜有暴风雪》(1982)《大雁北飞》(1982) 《布谷催春》(1982) 《彩色的夜》2(1982) 《彩色的夜》1(1982) 《大海在呼唤》(1982) 《红象》(1982) 《骆驼草》 《十六号病房》 《没有航标的河流》(1983)《流泪的红蜡烛》(1983)01 《你在想什么》(1983) 《锅碗瓢盆交响曲》(1983)《流泪的红蜡烛》(1983)02 《飞虎》(1983) 《何处不风流》(1983) 《道是无情胜有情》(1983)《被控告的人》(1983) 《包氏父子》(1983) 《搭错车》(1983) 《经理室的空座位》(1984)《家庭琐事录》(1984) 《碰海人》(1984) 《南拳王》(1984)

中国电影主要几代导演及作品

中国电影主要几代导演及作品 1905年随着《定军山》问世,中国电影开始了举步维艰的漫长旅程,经历了战乱,国破家亡的电影人在新中国前仆后继,一直不停地在电影艺术领域里努力探索。 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1889—1953)、郑正秋(1888—1935)。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张石川(1922—1980),和郑正秋联合创办新民电影公司,并联合执导了《难夫难妻》表达改良社会的愿望,通过包办婚姻把素不相识的青年男女送进洞房,造成了难夫难妻的生活,对现实批判意义极大。《劳工之爱情》是以戏剧的手法通过一个木匠为追求爱情和开诊所治骨折的未来岳父的闹剧来勾画了当时贫困的社会普遍现实,也是中国电影喜剧萌芽的开端。 秋【1888----1935】

黎民伟(1882—1953),中国电影之父,生于日本,早年参加同盟会,1913年,和兄弟黎海山,黎北海,妻严珊珊共同创作并演出《庄子试妻》,黎民伟反串庄子之妻,1926年,他随军北伐,在炮火纷飞的战场拍下大量珍贵的史料镜头,1930年组建联华影业公司,拍摄了他著名的作品《古都春梦》。抗战爆发后,他辗转于粤桂为抗日宣传而奔走,抗战胜利后,他返回香港,继续电影事业,直到1953年逝世。

80年代中国电影的特点

80年代中国电影的特点 一个看似简单然而意味深长的事实是,只有被放置到社会事件的语境当中,物理时间才有可能获得价值。80年代也因“拨乱反正”的政治议程而被视为一个意义完整的“新时期”的历史段落。“新时期”的到来,通常也意味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一种写实的因而也是更加真实的现实主义开始踏上归途。借用现实主义的术语来说,电影更为“忠实地反映了”当代社会生活、民众的情感与日常经验。 80年代电影的第一个定焦镜头无疑就是“文革”反思。然而矛盾的是,批判“文革”的电影所袭用的恰是“文革”时期的电影。《泪痕》这部电影就是这样。影片的主人公一位市委书记总是出现在端正的特写与近景镜头里,而那些不法分子则总处在倾斜的角度上。这部粗糙的影片作为一个相当明显的例证,说明了一种矛盾,一面是80年代被看做文艺疏远政治的时期,另一方面所强调的又是文艺参与政治议程的功能,这样的关系也体现在那些更为精致的故事之中。 影片《巴山夜雨》获得了80年代第一个金鸡奖。它的叙事基本上是在一个孤立的封闭的空间里完成的。在一艘客轮上,两位便衣警察秘密押送一位诗人,而住在同一间船舱里的人物,则有青年工人、农村姑娘、女教师和一位要去江上祭奠儿子的母亲。恰如“同船过渡”的寓言所示,不同身份的人在同一个空间里结成了某种共同体。尽管两位警察阴冷的表情给这部“故事片”增添了不少悬疑气氛,但叙述的旨归却是预先规定了的,并不会出现一条“没有航标的河流”。当诗人在某地被释放后,两位警察也被证明是该共同体中情非得已的成员。尽管《巴山夜雨》已放弃了《泪痕》所钟情的那种简陋夸张的善恶相争模式,但是回应政治诉求仍是同样的要务。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县委书记形象极大地满足了民众的青天情结,后者则用诗人的角色成就了一次“归来者”的询唤。 80年代第二个金鸡奖的影片《邻居》,则更像是“文革”之后开始职业生涯的第四代导演的自我陈述。片中的人物是一个极具隐喻意味的机构,一所“建工学院”的教职工。影片描述了他们困窘的物质生活和低落的情绪,尤其为人称道的是,电影的镜头并未回避主人公们逼仄的居住空间和拮据的经济收入,似乎不加修饰地呈现了一个拥挤、凌乱甚至有些阴暗的环境。但在同时,这些语言和画面的现实也必将在叙述结构中得到修饰和解决,从而将故事中的现实处理成了现实中的意外。在结尾处,一个伟大吸引人的形象——建工学院的党委书记,重新回到政治生活中来帮助主人公们迁入新居。 80年代电影界的另一个热点,是关于娱乐片的探讨。电影的娱乐功能自“左翼电影”开始受到压抑,“十七年”及文革时代被压至最低点。改革开放初期,娱乐片作为“题材样式多样化”中的一类片种出现,以其数量上的不可觊觎和质量上的差强人意引起电影界的争论。这场争论在80年代似乎并没有明确的结论,但观众对电影娱乐功能的需求却日益增强。 娱乐片对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冲击是以武打形式发起的。1980年张华勋导演的《神秘的大佛》是国产片中较早的一部武打片,它以寻宝为主题,在其中穿插凶杀搏斗情节,情节曲折且富于传奇性,作为开端作品,导演为影片确立了伸张正义、弃恶扬善的文化价值框架。影片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其中老一代批评家梅朵的意见基本代表了当时对此类影片的

国产黑白老电影100部

国产黑白老电影100部,看你看过多少 1. 国产黑白老电影《独立大队》 2. 动画片《小号手》1974(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3. 经典黑白老电影《林海雪原》 4. 国产反特故事片《神秘的旅伴》 5. 国产彩色故事片《海鹰》 6. 国产解放战争故事片《赤峰》(1959) 7. 动画片《东海小哨兵》1973(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8. 经典老电影《刘三姐》 9. 国产经典老电影《侦察兵》 10. 国产彩色武打故事片《无敌鸳鸯腿》 11. 国产反特故事片《羊城暗哨》 12. 国产反特故事片《古刹钟声》(1958年) 13. 国产彩色故事片《闪闪红星》 14. 纪录片《周总理和我们在一起》 15. 南斯拉夫故事片《桥》1974(北影译制) 16. 文革时期反特故事片《东方剑》 17. 《渡江侦察记》74年彩色版 18. 体育题材故事片《女跳水队员》 19. 反特老电影《斩断魔爪》(1954) 20. 老电影《艳阳天》(1973) 21. 经典国产故事影片《咱们的牛百岁》 22. 古装彩色武打故事片《岳家小将》 23. 国产反特故事片《岸边激浪》 24. 反特电影《南海的早晨》(1964年) 25. 文革反特彩色故事片《第二个春天》1975(上影) 26. 国产反特黑白故事片《前哨》 27. 国产反特故事片:《波斯猫在行动》(1986)长影 28. 解放战争故事片:《南岛风云》(1955) 29. 抗美援朝故事片:《长空比翼》(1958) 30. 抗美援朝故事片《心灵深处》 31. 文革时期老电影《枫》 32. 国产反特故事片《徐秋影案件》 33. 体育题材故事片《沙鸥》 34. 动画片《半夜鸡叫》 35. 印度爱情老电影《大篷车》Caravan (1971) 36. 国产反特老电影《熊迹》(1977) 37. 国产黑白老电影《风雪大别山》 38. 国产彩色老电影《拔哥的故事》 39. 文革时期老电影《第十个弹孔》 40. 文革时期彩色故事片《春苗》 41. 《蓝光闪过之后》(1979) 42. 文革老电影《欢腾的小凉河》

中国电影百年,100部佳片

中国电影百年,100部佳片 一百年的电影,一百部的电影,在中国电影的夜空中寻找一些最亮的星星并不容易,难免有所遗漏,因为灿烂的星空很容易让人们的目光迷失,但谨以这样的方式向中国电影,和中国那些真诚对待的电影工作者们致敬! 这个帖子的内容出自《看电影》杂志为中国电影百年所出的一部增刊,这个评选是《看电影》编辑部综合中国电影工作者、电影学者、影迷网络及邮件投票结果最终整理而成的,虽然尽力照顾了方方面面的题材、风格、类型、影响力等等的因素,但它一定带有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和不公正性。实际上任何一种形式的评选都在一定程度上是偏颇的,因为人类的价值观和角度本身就是千差万别,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所看重的价值也会有所变化,这也是电影永远具有新鲜的无穷魅力的原因。 100、《一个字头的诞生》 导演:韦家辉(1997年) 如果说六十年代中期的张彻开创了香港电影的英雄时代,那么九十年代之后,特别是徐克的《黄飞鸿》之后,香港电影则基本上进入了解构英雄或曰“反英雄”的时代,《一个字头的诞生》可以看作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本片尤其强调了“选择”的重要,影片对黑帮人物的诠释是完全颠覆性的,而全片的手法也完全是颠覆性的,无论运镜、剪辑、音乐、结构全部不循章法,而又表现出极高的技巧性和令人称绝的创意,可谓鬼才之作。 本片站在彻底的严肃的对立面上,彻底嘲弄和解构了一切黑帮英雄片中曾有过的庄严。然而在这个两段式影片的结尾,韦家辉却又令时光倒回从前,提出了一个相当严肃的命题:你眼下的行为,正决定着你的未来,尽管命运无法把握,但结局却可能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99、《十三太保》 导演:张彻(1970年) 张彻逝世于2002年,他留给世人的,除了他一生倡导的“阳刚”二字,还有由他开创的中国暴力美学一派,如果说《独臂刀》是张彻电影精神的代表,那么《十三太保》则是张彻电影美学的代表。 本片亦是狄龙和姜大卫登上银幕最初的作品之一,这两位形象气质各异的小伙子为张彻提供了新的灵感,而本片中也正是狄龙的一段借鉴京剧《太平桥》的死亡之舞,以及姜大卫的五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中国电影发展的看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中国电影发展的看法 2011年是中国电影辉煌璀璨的年份,刚刚过去的2010年作为中国电影大年,涌现出《唐山大地震》《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等风格鲜明、成绩斐然的电影巨作,中国内地电影全年总票房首次强势突破百亿。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翻开了新的一页。新中国的电影艺术创作队伍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发挥着各自的传统与优势,为繁荣新中国的电影事业而共同奋斗,开创了中国电影的新阶段,谱写了新中国电影有史以来最辉煌的篇章。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产业链的逐渐完善、各种类型电影制作经验的丰富,中国电影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电影虽然经历了几个起落,但仍然有不少的优秀作品出现,《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英雄儿女》《早春二月》等等。这些影片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展现中国革命的曲折历程,歌颂我们伟大祖国的影片。很少有去关注小人物的电影。这一时期的电影一般赞美人民群众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表现出激情昂扬的基调和质朴明快的艺术风格。影片所张洋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对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时代风尚都有转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由于过于重视电影的宣教功能呢过,电影就不可避免的打上了政治宣传的烙印,简单化和模式化的倾向削弱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生命力。 经过了70年代的浩劫,知道8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才慢慢的从政治的阴影里走出来,并且反思自己的不足,有意识的转向传统挑战。首先是电影美学的更新。与此同时第四代第五代导演的相继崛起,不仅展现了纪实美学的动人魅力,而且也宣告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的艺术改造完成。中国电影无论在许是手段、影像风格、表达技巧等方面,都开始想电影本身回归,在重视电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同时,也开始注重他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其次中国电影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中,寻找自己的生存给予和发展道路。随着《红高粱》在西柏林电影节上获得“金熊奖”,《霸王别姬》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金棕榈”将等,中国电影开始在世界电影市场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进入90年代,中国社会变革进一步走向深化,电影也在文化转型的总体格局中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21世纪的中国社会,随着外来文化队本土文化的冲击以及商业消费文化的崛起,文化背景日趋多元。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的中国内地电影,面对强势文化的冲击,也开始应对挑战和自觉转型。一方面是商业大片,比如《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另一方面市《暖春》《云水谣》《可可西里》等文艺片深入人心,硬的观众的青睐。同时迅速成长的中国新生代导演,也开始引起国际电影节的关注。 新中国电影的发展与其政治因素是不可分割的,也就是说政治正在一步一步民主,我们的电影才能有自己的风格,这样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但在电影业的高速发展中,确实也凸显了一些问题:我们目前的电影市场更像是用添加剂催胖的肉鸡,而不是一点点养大的柴鸡,看上去很美,但根底还不坚实;我们的国产大片并没有留下和它的轰动效应相匹配的精神遗产;每年有近一半国产影片无法进入院线和观众见面;至今还没有建立一套促进艺术电影健康发展的机制,而艺术电影的先锋性和独立品格恰恰能够给大众电影提供源源不断

中国电影史发展历程

百家讲坛之五 中国电影史发展历程 演讲人:高二十一班田圆圆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卢米埃尔(1864~1948) 法国电影发明家,导演。1864年10月5日生于贝桑松,1948年6月6日卒于邦多勒。1895年,他与其兄获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专利。1895年12月28日,他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厅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放映了自己拍摄的影片《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这一天被认为是电影的诞生日。从1896年起,他培训了大批放映员在世界各地巡回放映,使电影迅速流传全世界。他的影片是早期电影的经典之作,他的影片运用了特写(《婴儿午餐》)和景深镜头(《火车到站》);他还拍摄了最早的喜剧片(《水浇园丁》)。1897年,卢米埃尔兄弟把原先独立反映的四部影片《火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火灾》,《拯救遇难者》将其连成一部来放映。得到观众欣赏,由此形成最初的剪辑。他是电影的创始人。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去放映电影。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1905年,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 自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诞生到2011年,中国的电影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 中国电影从诞生到今天,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其中间展现了中国人聪明智慧,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我将此次讲坛容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一)襁褓中的中国电影:(二)30年代的中国电影:(三)在废墟中歌唱的中国电影:(四)建国后中国电影的30年:(五)新时期的中国电影艺术:(六)九十年代中国电

八十年代最经典的十大影视金曲

八十年代最经典的10大影视金曲 【1—铁血丹心】 主唱:甄妮/罗文 伴随着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播出,由甄妮和罗文主唱的这首《铁血丹心》成为20年来影视歌曲的经典。它磅礴大气的开场,以及如泣如诉的歌曲中段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伴随着黄蓉和郭靖的爱情,以及东邪西毒南帝北盖的武林故事,甄妮和罗文这对黄金搭档也在大陆开始走红…… 歌词: 女:依稀往梦似曾见心里波澜现 男:抛开世事与愁怨 合:相伴到天边 男:逐草四方沙漠苍茫女:冷风吹天苍苍 男:哪恨雪霜扑面女:藤树相连 男:射雕引弓塞外奔驰女:猛风沙野茫茫 男:笑傲此生无厌倦女:藤树两缠绵 男:天苍苍野茫茫女:应知爱意似是流水 男:万般变幻女:斩不断理还乱 合:身经百劫也在心间恩义也难断

【2—在水一方】 演唱:邓丽君 电影《在水一方》无疑是华人电影史上的经典爱情片:台湾金马影帝影后,秦汉、林青霞、刘雪华纯情演绎,琼瑶情经典珍藏版。琼瑶的创作才华和深厚文学功底在这首歌的歌词中表露无疑,琼瑶很多小说的灵感和意境都来自古典诗词,在她一手包办的自己所有影视音乐歌词创作中,如何将传统的诗句转化成琼式的现代歌词,她驾轻就熟。其中最成功的范例,当属改编自诗经《蒹葭》篇的《在水一方》。特别是一代歌后邓丽君的演绎让这首歌曲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歌词: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下佛,

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 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足迹. 却见仿佛依稀, 她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3—上海滩】 演唱:叶丽仪 《上海滩》是香港无线电视在1980年制作的一套长25集的电视剧,故事以民国年间的上海为背景,描述上海帮会内的人物情仇和爱情故事。上海滩在香港播映后非常受欢迎。周润发饰演的许文强,赵雅芝饰演的冯程程,吕良伟饰演的丁力,汤镇业饰演的陈翰林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提到《上海滩》人们还会想起那首歌曲《上海滩》,这首歌成为粤语流行曲的经典之作。无论是刘德华还是张学友,香港歌坛的大腕都曾经演绎过各种版本的《上海滩》,它不仅成为上海的一首荣誉之歌,更成为香港人的一个骄傲。 歌词; 浪奔浪流 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

中国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十大电影作品

中国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十大电影作品 (2006-08-02 10:44:45) 转载 分类:生活总在别处 一篇发表在《大众电影》上的旧文,就算普及电影史知识。 不过如今看看觉得自己的选择难免偏执,黑白片多了些几乎占了一半,而把《悲情城市》排出在外就是自己的大失误了。昨夜又看《悲情城市》,感觉到好电影真正的力量。 以下是原文—— 什么是电影的影响力?电影不同于其他所有具有影响力的事件、事物,电影作为一种涉及人文、社会、历史、宗教等多个重大领域,集强大视听功能于一体,利用最为形象与直接的语言与人沟通交流的一种媒体形式,其可能的影响力之广之深之远可谓无所能及。电影的影响力给电影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赋予电影创作新的可能性,它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还有我们自己。它开创新的电影风格并使之成为潮流,它直接促成了新的文化思潮、新的时尚潮流。以此为标准,我们从1905年至今创作的中国电影中选取了10部,这就是我们评出的中国电影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十部电影作品。 1,《神女》 《神女》是中国无声电影的高峰之作,一方面源于其内容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它精湛的艺术质量。这是一部重视电影的视觉艺术因素,运用得也相当成功和影片。在这部影片中,银幕的视觉形象不仅作为一种形象化的叙事手段出现,而且本身也具有较强的电影美感。《神女》的视觉造型虽保留了早期电影的基本风格,但与此时的大量影片比,仍透露出一种真实,朴素的清新气息,吴永刚很注意环境和人物造型的融洽自然,反对脱离剧情和人物片面追求造型的形式美。同时他又很注重画面造型与电影的剪接和蒙太奇的运用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使简洁鲜明的画面形象成为影片叙事和表现中的有力手段。并且还在某些地方大胆试用了一些不做完整的空间交待的处理方法,尝试直接以最有表现力的画面展开段落,造成较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影片对于光影、构图等手段的某些有明显戏剧性目的的应用,也大大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影片创造的一种真实朴素而又凝炼鲜明的视觉风格,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八十年代国产电影

八十年代国产电影(394部) 2011-08-15 23:40:25 00116号病房(1983) 002405谋杀案(1980)003508疑案(1981) 004R4之谜(1982) 005阿龙浴血记(1986) 006阿潭正传(1988) 007哎哟,哥哥(1987) 008爱情啊,你姓什么?(1980) 009爱情与遗产(1980) 010八百罗汉(1985) 011八卦莲花掌(1987年)012八仙的传说(1985)013巴河镇(1985) 014巴山夜雨(1980) 015白桦林中的哨所(1982) 016白莲花(1980) 017白蛇传(1981) 018白雾街凶杀案(1985) 019半张订婚照(1980)020绑票(1987年) 021包氏父子(1983) 022北国红豆(1984) 023北京故事(1987) 024背叛师门(1980) 025被爱情遗忘的角落(1981) 026被跟踪的少女(1986) 027被控告的人(1983) 028笔中情(1982) 029边城(1984) 030镖王(1986) 031波斯猫在行动(1986)032不该凋谢的玫瑰(1981)033不该发生的故事(1983)034不是为了爱情(1980) 035布谷催春(1982) 036彩色的夜(1982) 037残酷的情人(1986) 038残雪(1980) 039茶馆(1982) 040豺狼计划(1989) 041车水马龙(1981) 042陈奂生上城(1982) 043闯江湖(1984) 044城南旧事(1982) 045城市假面舞会(1986) 046迟到的春天(1980) 047赤橙黄绿青蓝紫(1982) 048仇侣(1982) 049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 (1987) 050垂帘听政(1983) 051春归红楼(1981) 052春眠不觉晓(1980) 053蹉跎岁月(1982) 054搭错车(1983) 055打工皇帝(1985) 056大刀王五(1985) 057大渡河(1980) 058大海在呼唤(1982年) 059大桥下面(1983) 060大雁北飞(1982) 061大侦探(1988年) 062代号213(1984年) 063戴手铐的旅客(1980) 064丹凤朝阳(1980) 065丹心谱(1980) 066当代人(1981) 067到青山那边去(1987年) 068道是无情胜有情(1983) 069等到满山红叶时(1980) 070第二次握手(1980) 071第三女神(1982) 072第十个弹孔(1980年) 073电梯上(1984) 074喋血黑谷(1984) 075东方剑(1982) 076东陵大盗(1987) 077都市里的村庄(1982) 078杜十娘(1981) 079端盘子的姑娘(1981) 080多彩的晨光(1984) 081峨眉飞盗(1985) 082恶梦醒来是早晨(1980) 083二子开店(1987) 084法庭内外(1980) 085烦恼的喜事(1982) 086飞虎(1983) 087飞来的女婿(1982) 088飞来的仙鹤(1982) 089非法持枪者【1989】 090翡翠麻将(1987) 091愤怒的航空港(1989年) 092风尘女侠吕四娘(1988) 093风流女探(1988) 094风雨下钟山(1982) 095枫(1980) 096疯狂歌女(1988) 097拂晓前的爆炸(1984) 098福星高照(1985) 099父子关系(台湾)(1986) 100富贵逼人(1987) 101富贵再逼人(1988) 102富贵再三逼人(1989) 103戈壁恩仇录(1988) 104哥儿们折腾记(1983) 105哥们儿发财记(1988) 106鸽子迷的奇遇(1986) 107姑娘的心愿(1981) 108孤岛情报战(1985) 109古堡小夜曲(1987年) 110瓜棚女杰(1985) 111寡妇村(1987) 112怪侠(侯耀文主演) (1989) 113关东大侠(1987) 114关东女侠(1989) 115归宿(1981) 116锅碗瓢盆交响曲(1983 年) 117孩子王(1989) 118海神(1981年) 119海市蜃楼(1986) 120海之恋(1980) 121寒夜(1984) 122好事多磨(1980) 123何处不风流(1983) 125黑盗(1989) 126黑楼孤魂(1989) 127黑炮事件(1985) 128黑炮事件(1985) 129黑色诱惑(1988年) 130嘿,哥们儿(1987) 131红牡丹(1980年) 132红象(1982) 133红衣少女(1980) 134红与白(1987) 135花开花落(1980) 136花园街五号(1984) 137哗变[1989] 138画中仙(1988) 139荒雪(1988) 140荒原杀手(1988) 141皇亲国戚(1983) 142黄河之滨(1984) 143黄山来的姑娘(1984) 144黄土地(1984) 145黄土坡的婆姨们(1988) 146黄英姑(1980) 147回头一笑(1981) 148家庭琐事录(1984) 149奸细(1980) 150间谍战与女色无关 (1989) 151剑魂(1981) 152姣姣小姐(1986) 153街上流行红裙子(1980) 154今夜星光灿烂(1980) 155今夜有暴风雪(1984) 156金猴降妖(1985) 157京都球侠(1988) 158经理室的空座位(1984) 159精变(1983) 160井(1987) 161敬礼,我的教官(1987) 162飓风行动(1986) 163开枪,为他送行(1982) 164看见你就笑(1981) 165客从何来(1980) 166孔雀公主(1982) 167恐怖夜(1988) 168哭笑不得(1987) 169苦果(1981) 170快餐车(1984) 171快乐的单身汉(1983) 172蓝盾保险箱(1982) 173蓝鲸紧急出动(1985) 174蓝色档案(1980年) 175雷场相思树(1986) 176雷雨(1984) 177良家妇女(1985) 178良宵血案(1988年) 179猎场札撒(1985) 180邻居(1981年) 181流泪的红蜡烛(1983) 182柳菲的遗书(1988) 183龙女(黄梅戏)(1984) 184庐山恋(1980)

中外电影史 中国电影发展历程

中外电影史 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 上篇 一、绪论 中国电影史与世界电影史有某些共同的发展规律,但更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其一,中国电影史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政治斗争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它比外国电影史显得更加突出。 其二,中国电影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着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心理习惯的影响,它与传统的戏剧、文学、绘画等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国电影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外来技术手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其三,作为综合艺术的中国电影,各个艺术部门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与中国工业技术落后和电影家的电影观念不同有关。 开创期的中国电影(1896——1931) 一、早期电影发展 1、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 2、1905年,任景丰请谭鑫培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无声影片,我国最早的戏曲片《定军山》 3、张石川“处处为兴是尚” 《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掷果缘》是中国现存最早较完整的故事片;《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他的一部分片子是宣传改良的社会片,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等,有一定暴露意义;而相当一部分则是以迎合小市民口味,投机牟利为目的的言情、滑稽故事片,如《滑稽大王游华记》等;他还编导了《火烧红莲寺》连集片,点燃了20年代后期武侠神怪片之火。 郑正秋主张戏剧是改革社会,教化观众的工具 是中国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是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者之一。1913年应张石川之邀编导了《难夫难妻》,因主张教化社会,编写了《孤儿救祖记》,获得

成功。 九一八事变后,认识到“电影是负着时代前驱的责任”,希望电影界叫出“反帝、反封、反资”的口号来。这时期他编导了具有进步意义的《自由之花》、《春水秋波》、《姊妹花》等片,其中1933年摄制的〈姊妹花〉成绩最佳,标志了他思想、艺术发展的高峰,成为他后期代表作。 二、左翼电影运动 (一)1930年3月,共产党领导的以鲁迅为首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宣告成立,此后,又提出了领导电影工作的纲领〈最近行动纲领——在现阶段对于白区戏剧运动的领导纲领〉有关电影的条款。 《最近行动纲领》规划了左翼运动的方向,是党领导的左翼文艺工作者准备向电影节进军的号角。 (二)左翼电影运动的艺术成就 1、拓展了电影的社会性主题。 2、深化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从一系列优秀影片的创作看,可归纳几个特点: 题材现实 人物鲜明 讲究细节的运用和描写的真实 善于运用强烈对比的手法 重视电影的娱乐性与趣味性 3、探索了民族化的表现形式 4、加深了对电影本性的认识,增强了电影观念,突破了戏剧束缚。认识到电影和戏剧的区别: 1)运用蒙太奇思维方法。 2)“闪回”、“叠印”等手法的运用,表现“幻觉”、“梦境”、“回忆”等。 3)重视影像造型。 4)探索与发展了电影语言,特别是长镜头的运用,达到了相当高水平。

八十年代经典怀旧电视剧怀旧

80后经典怀旧电视剧怀旧 1、少林寺:因这部电影认识了李连杰,还有那个美丽的黄秋燕,两人因这部戏结缘成为夫妻。这首歌到现在我还是很喜欢。李连杰现在已经红透东南亚,枕边人也换成了利智,可是当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戏趣言犹在耳,女主角的娇憨模样,最后男主角不得不出家,女主角在房柱后偷偷凝望的表情,真是一眼万年。 2、雪山飞狐:胡一刀和胡夫人的爱情让人感动,胡斐和程灵素的爱情让人感伤,犹记得程灵素最后倒在胡斐怀里,说了句:“大哥,我先走了。”那时候尚年幼的我,已经懂得了什么叫爱恨无由,那一瞬间的泪流满面,为了那份痴心,也为了那份绝望。那时候的孟飞真是帅啊,龚慈恩也是相当的美啊,当然伍宇娟扮演的袁紫衣也是不错的,但比起龚就差远了。 3、射雕英雄传:剧情就不用描述了,那时候万人空巷啊。值得一忆的是,那时候我刚好大考结束放暑假,好像数学没考好,只考了49分吧。父母勒令不允许我暑假看射雕,那是一个难受,后来我都是躲

在床底下钻着床沿缝隙偷偷地看。这样看电视的感觉还是蛮刺激的。当然这种情况父母也是知道的,睁一眼闭一眼罢了。翁美玲已经故去多年,为红颜薄命叹一声吧。 4、十三妹:没看过,不过黄杏秀是知道的,被誉为港剧古装扮相最美的女星,也就是演《天龙八部》里的阿朱的啦。后来嫁给《唐伯虎点秋香》那个演祝枝山的,真是好艳福呢。 5、陆小凤之凤舞九天:那个时候的万梓良真是帅啊,现在肥得跟头猪一样,他的老婆恬妞也相当漂亮,不过现在分了瓦。这部陆小凤那时很爱看,主要是爱看薛冰,也是爱着一个男子但男子不爱她的女子,最后随便找了一个男人,结局生死不明。还记是陆小凤最后对着江边,喃喃道:“也许是薛冰。”那时还是为薛冰激赏的,很有骨气,既然你不爱我,我就离开你,一辈子不见你,断了一切生路,或许就会意外找到生机。 6、绝代双骄:帅哥美女一箩筐啊,是我幼时最爱的电视剧,梁朝伟演的,还有那一部《侠客行》也很好看。印象最深的是陈美琪演的移花宫主,又美又毒,梁朝伟演的小鱼儿也是让人爱恨交加,谢宁演的苏樱可谓是小鱼儿绝配,只有她才治得住小鱼儿~当然也有感动的桥段,好像是铁心兰脱光了衣服去抱住花无缺,让小鱼儿快跑,那时小鱼儿一贯嘻皮笑脸的表情全没有了,只有震惊,只有痛苦,那种心痛,

中国电影史

名词解释: 1.《孤儿救祖记》:1923年明星公司摄制,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其主题是“善恶有报”的封建因果报应思想和主张平民教育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混合体。它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它的成功不仅在经济上拯救了“明星”公司和初兴的中国电影事业,促进了对电影的投资,而且在艺术上奠定了郑正秋在当时电影创作界的领导地位,推动了他的艺术主张的传播。对“影戏”风格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郑正秋:是中国第一代导演的象征。中国早期电影事业的奠基者。其导演代表作是《姊妹花》,其编剧代表有《难夫难妻》、《劳工之爱情》、《火烧红莲寺》、《女儿经》。他对中国电影的贡献可以概括为创立社会伦理片模式,奠定教化电影传统。 3.费穆:费穆将电影形象和生活形象叠加起来,呈现出来鲜明的个人色彩,可被概括为“感时忧国”的士大夫精神,标志着中国文人电影的存在和特征。他的主要作品有《城市之夜》、《香海雪》、《孔夫子》、《世界儿女》等,其代表作《小城之春》被公认为民族电影的典范。 4.孤岛电影:1937年11月12日,上海被日军占领,只有租界区尚未被占领。这样从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时起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止,上海便形成了一个被人们习惯称为“孤岛”的时期。 特点:除了少数反映社会现实与影射抗日的影片之外,绝大多数的创作都是以迎合市民观众为主要目的的商业电影。代表作品:《木兰从军》、《花溅泪》、《孔夫子》等。 5.革命的抒情正剧:“十七年”的中国电影中数量最多、成就最大、占主导地位的是革命正剧。它的基本特点是题材、内容直接表现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这类影片要正面塑造英雄形象,在塑造人物方面强调典型化。它多吸收和借鉴中国民间叙事艺术的传统,多是以戏剧冲突为基础的戏剧式电影。革命的抒情正剧在十七年有很大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是那个时代的要求和反映。 6.“三突出”创作原则:“三突出”是对“四人帮”一伙制造的所谓样板戏的经验总结,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它强制规定一切文艺创作都要按“三突出”的框框办,这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政治上是为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服务的。 7.样板戏电影: 样板戏电影的拍摄是在京剧“样板戏”的基础上反复演出并总结出“三突出”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从1969年开始到1972年为止,8个样板戏全部拍摄成样板戏电影。包括《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白毛女》、《龙江颂》、《奇袭白虎团》、《海港》。它以塑造高大完美的无产阶级英雄任务为主要任务,并形成了一套电影语言,总结出四句话的“经验”,即“敌远我近,敌明我暗,敌小我大,敌俯我仰。” 评价:样板戏电影是中国文革时期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在非正常呃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电影样式。 8.第六代: “第六代”在电影业内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习惯上把第五代导演之后的中青年导演统称为“第六代”。既有学院派的第六代—即1989年从电影学院入学,1993年左右登上影坛的那批中青年导演,如张元、王小帅、路学长、娄烨等,也有同期出现的其他导演,如“中戏三杰”的张扬、施润玖、金琛。还有后来的贾樟柯以及以演员身份入行做导演的姜文等。甚至包括了一批拍摄纪录片的导演,如吴文光等。第六代的称谓不像第五代导演一样,有众人都比较认可的、十分清晰的划分标准。如今人们称呼的第六代,只单单是因为时间上的分别,也被叫做“新生代”。代表作品有《小武》、《三峡好人》、《昨天》等等。

中国电影史(部分名词解释) 左翼电影:指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

中国电影史(部分名词解释) 左翼电影:指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动及拍摄的一批反帝反封建电影。早在1931年9月,左翼剧联就提出了电影要暴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剥削以及国民党政权的压迫,描写工农群众的反抗斗争并指出知识分子的出路,1933年,由明星、联华、艺华等公司拍摄的约三十几部电影,都遵循了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表现了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斗争,代表作有: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的《狂流》、《春蚕》,沈西苓的《女性的呐喊》,孙瑜的《大路》,吴永刚的《神女》等等。 国防电影:指在“国防文学”号召下提出的在1936年提出的电影创作口号及摄制的电影,旨在发起“一个最大限度地动员文艺上的一切救亡力量的运动”,主张电影工作者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以电影为武器,更好地为抗敌斗争服务。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未能很好地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但对电影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代表作费穆的《狼山喋血记》,沈西苓的《十字街头》,吴永刚的《壮志凌云》,袁牧之的《马路天使》等等。 十七年电影:指1949到1966年,中国电影在继承三、四十年代进步电影和解放军革命文艺两方面传统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传统与优势,开辟了中国电影的新阶段。在风格上,十七年电影主要的样式是戏剧式的,主要以革命的正剧为主,喜剧电影(如吕班的《新局长到来之前》、《未完成的喜剧》)、散文电影(如水华的《林家铺子》、谢铁骊的《早春二月》等)也有所发展,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体现了现实性和时代感,注重人物形象塑造,造就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然而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导致作品缺乏艺术生命力,没有深入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很少借鉴外国电影的艺术成就,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展开。 新时期电影:指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中国电影,经过十年劫难,中国电影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在最初两年多的时间里,最多表现的是揭露“四人帮”丑恶罪行的揭露,在艺术上却难以摆脱原有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模式,一直到1979年,影坛上出现了冲破“三突出”原则和陈旧创作观念束缚、带有艺术创作个性的影片,如李俊的《归心似箭》、《小花》、《瞧这一家子》、《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这些影片在题材上大胆拓展,艺术手法大胆创新,在人物形象塑造、艺术结构、电影语言上都有了明显的深化和发展,构成了中国电影第一次创作的浪潮。而在80年代初,更加出现了老中青三代导演各放异彩的壮观局面,第三代导演作品有谢晋的《天云山传奇》、水华的《伤逝》、汤晓丹《南昌起义》、成荫的《西安事变》等,第四代导演作品有张暖忻的《沙鸥》、吴永刚的《巴山夜雨》、吴贻弓的《城南旧事》等,第五代导演作品有张军钊的《一个与八个》、陈凯歌的《黄土地》、田壮壮的《猎场扎撒》、吴子牛的《喋血黑谷》、黄建新的《黑炮事件》、张艺谋的《红高粱》等。 文革电影:文化大革命十年间,中国电影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十七年电影取得的成就被全盘否定,整个电影事业几乎停滞不前,很多电影工作者遭到了迫害,甚至致死。对电影来说,文革意味着只剩下三部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文革电影最重要的特点是创作的“三突出”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在美学方面,采用“敌远我近,敌小我大,敌暗我明,敌俯我仰”,色调对敌用冷,对我用暖,造成了极其虚假、公式化的套路,抹

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简介(一)

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简介(一)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展现出万马奔腾,百花齐放的格局,谁都想在这么一个蓬勃发展的市场上分一杯羹.至此电影界进入一个混战的时代,谁最先倒下,谁又能笑到最后呢,时间给了他们证明,变与否决定成败. 七十年代末电影尽管在不断的进步,但仍以武侠为主.张彻,胡金铨,楚原为主,虽然有减弱之势,但仍然大导演名声在外,在香港仍有很高的知名度,仍然是票房的代言.在此阶段尽管尝试过现代类型片如黑帮,警匪片.但都不是很成功,处于摸索阶段,因为仍然用武侠的思路去拍,画面较为沉重,结构简单,剧情无新意.邵氏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其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注定失败.也许此时邵氏也感觉电影处于强竞争下,不如电视那样独立风行,来钱来得快. 邵氏综艺体弧形阔银幕造成外景的不够真实,也不够大气,其弧形银幕用了二十年也未改变,是有意还是无意之举,不加评论.倒是我更欣赏同时代的新颖武侠,比起稍有机械式的邵氏武侠,而新颖武侠明快的节奏,连贯的动作,加上大气的外景,给人以自然和真实感倍增. 吴思远的电影便有这类感觉,在《南拳北腿》中,“拳脚就颇有技击成分,全无凶神恶煞、乱打一通之弊,加上全片主要在韩国清丽的雪景和古香古色的建筑中拍摄,简直一尘不染,使到武打也格外干净利落起来”。这样就使其动作片尽量排除暴戾的杀气和血肉横飞的场面,获得一种清新之

感,并在武侠中融入爱情,而以完美收官,当属很大的进步,随后拍了他名义上的续集《南拳北腿斗金狐》男一号换人了,但不如前作.;《鹰爪铁布衫》大家都应该看过,现在看来也不失佳作,虽然说是老瓶装新醋,但是醋中放了点酱油,味道变了不少,也一反当时某些武侠/功夫类型片内容空洞无物、人物性格苍白、故事性差的缺陷,设计了多条线索,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和气氛的渲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罗维也在当时拍了很多新颖的武侠,最成功便是发现了成龙,成龙开创了新颖的喜剧武侠,而且在当时武术指导行业多了很多新人,他们敢想敢设计,动作惊险而又符合常理.给此类电影更多的发挥余地,罗维影业公司”当然主打功夫片,罗维自负能捧红李小龙,当然也能成就别人,成龙首部戏《新精武门》,重亮当年招牌,失败!再拍《少林木人巷》,玩最流行的少林功夫题材,又失败!三拍《剑花烟雨江南》,搞最热门的古龙武侠,还是失败!我个人也对这部电影感觉一般,一般的古龙电影而以,剧本是比较粗糙的.罗维识人有眼光,拍戏就没眼光,他这一辈子,除了与李小龙合作,参与开创“小龙精武潮”之外,一直都在跟风,若说票房大多不错,也不过是他够通俗而已。罗维创作后期更是趋于保守,1978年外借成龙拍《蛇形刁手》、《醉拳》明明大获成功,但他对功夫喜剧这个新风向还是判断不准——当成龙拿着公司的钱拍《一招半式闯江湖》大玩无厘头,这部电影看后觉得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