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架构

三层架构
三层架构

博客:https://www.360docs.net/doc/f32562167.html,/xiangzhanyou

一.三层架构图

三层架构图三层架构图三层架构图

二.系统各层次职责

1.UI(User Interface)层的职责是数据的展现和采集,数据采集的结果通常以Entity object提交给BL层处理。Service Interface侧层用于将业务或数据资WebServices)。

2.BL(Business Logic)层的职责是按预定的业务逻辑处理UI层提交的请求。

(1)Business Function 子层负责基本业务功能的实现。

(2)Business Flow 子层负责将Business Function子层提供的多个基本业务功能组织成一个完整的业务流。(Transaction只能在Business Flow 子层开启

3.ResourceAccess层的职责是提供全面的资源访问功能支持,并向上层屏蔽资源的来源。

(1)BEM(Business Entity Manager)子层采用DataAccess子层和ServiceAccess子层来提供业务需要的基础数据/资源访问能力。

(2)DataAccess子层负责从数据库中存取资源,并向BEM子层屏蔽所有的SQL语句以及数据库类型差异。

DB Adapter子层负责屏蔽数据库类型的差异。

ORM子层负责提供对象-关系映射的功能。

Relation子层提供ORM无法完成的基于关系(Relation)的数据访问功能。

(3)ServiceAccess子层用于以SOA的方式从外部系统获取资源。

注:Service Entrance用于简化对Service的访问,它相当于Service的代理,客户直接使用Service Entrance就可以访问系统发布的服务。Service E 台(如Java、.Net)提供强类型的接口,内部可能隐藏了复杂的参数类型转换。

(4)ConfigAccess子层用于从配置文件中获取配置object或将配置object保存倒配置文件。

4.Entity侧层跨越UI/BEM/ResourceManager层,在这些层之间传递数据。Entity侧层中包含三类Entity,如下图所示:

三.Aspect

Aspect贯穿于系统各层,是系统的横切关注点。通常采用AOP技术来对横切关注点进行建模和实现。

1.Securtiy Aspect:用于对整个系统的Security提供支持。

2.ErrorHandling Aspect:整个系统采用一致的错误/异常处理方式。

3.Log Aspect:用于系统异常、日志记录、业务操作记录等。

四.规则

1.系统各层次及层内部子层次之间都不得跨层调用。

2.Entity object 在各个层之间传递数据。

3.需要在UI层绑定到列表的数据采用基于关系的DataSet传递,除此之外,应该使用Entity object传递数据。

4.对于每一个数据库表(Table)都有一个DB Entity class与之对应,针对每一个Entity class都会有一个BEM Class与之对应。

5.有些跨数据库或跨表的操作(如复杂的联合查询)也需要由相应的BEM Class来提供支持。

6.对于相对简单的系统,可以考虑将Business Function子层和Business Flow 子层合并为一个。

7.UI层和BL层禁止出现任何SQL语句。

五.错误与异常

异常可以分为系统异常(如网络突然断开)和业务异常(如用户的输入值超出最大范围),业务异常必须被转化为业务执行的结果。1.DataAccess层不得向上层隐藏任何异常(该层抛出的异常几乎都是系统异常)。

2.要明确区分业务执行的结果和系统异常。比如验证用户的合法性,如果对应的用户ID不存在,不应该抛出异常,而是返回(或通过out参数)一个枚举值,这属于业务执行的结果。但是,如果在从数据库中提取用户信息时,数据库连接突然断开,则应该抛出系统异常。

3.在有些情况下,BL层应根据业务的需要捕获某些系统异常,并将其转化为业务执行的结果。比如,某个业务要求试探指定的数据库是否可连接,这据库连接失败的系统异常转换为业务执行的结果。

4.UI层(包括Service层)除了从调用BL层的API获取的返回值来查看业务的执行结果外,还需要截获所有的系统异常,并将其解释为友好的错误信息

六.项目组织目结构

以BAS系统为例。

1.主目录结构:

2.命名空间命名:每个dll的根命名空间即是该dll的名字,如EAS.BL.dll的根命名空间就是EAS.BL。每个根命名空间下面可以根据需求的分类而比如,EAS.BL的子空间EAS.BL.Order与EAS.BL.Permission分别处理不同的业务逻辑。

3.包含众多子项目的庞大项目的物理组织:

核心子项目Core的位置:

Core子项目中包含一些公共的基础设施,如错误处理、权限控制方面等。

七.发布服务与服务回调

以EAS系统为例。

1.同UI层的Page一样,服务也不允许抛出任何异常,而是应该以返回错误码(int型,1表示成功,其它值表示失败)的形式来表明服务调用出现了错回值,则返回值以out参数提供。

2.如果BAS系统提供了WebService(Remoting)服务,则BAS必须提供BAS.Entrance.dll。BAS.Entrance.dll封装了与BAS服务交换信息的通信机制过BAS.Entrance.dll就可以非常简便地访问BAS 提供的服务。

3.如果BAS需要通过WebService(Remoting)回调客户系统,则必须提供仅仅定义了接口的BAS.CallBack.dll,客户系统将引用该dll,实现其中的接服务,供BAS回调。

4.当WebService的参数或返回值需要是复杂类型――即架构图中的Service Entity,则Service Entity应该在对应的BAS.EntranceParaDef.dll或BAS.中定义。WebService定义的方法中的复杂类型应该使用Xml字符串代替(注意,Entrance和CallBack接口对应服务的方法的参数是强类型的),而类型对象之间的转换应当在BAS.Entrance.dll或BAS.CallBack.dll中实现。

用三层架构与设计模式思想部署企业级数据库业务系统开发

1. 三层架构介绍

1.1关于架构

架构这个词从它的出现后,就有许许多多的程序员、架构师们激烈地讨论着它的发展,但是架构一词的出现,却是随着三层架构的出现才出现的。当然,目前应用三层架构开发也正是业界最关注的主题。那么这里我们来看看单层、双层、三层甚至多层架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单层结构是80年代以来小型应用的结构,在那个结构化编程充斥的时代,还没

有出现架构的概念,典型的是基于Dbase、Foxbase等小型数据库的应用。双层结构的同义词可以理解为传统的客户/服务器结构,尽管目前占统治地位的结构,但是其封装移植等方面的缺陷,已使它步入暮年,典型是基于Oracle、Infomix 等大型数据库的C/S应用。三层结构是传统的客户/服务器结构的发展,代表了企业级应用的未来,典型的有Web下的应用。多层结构和三层结构的含义是一样的,只是细节有所不同。之所以会有双层、三层这些提法,是因为应用程序要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

1.2三层架构概述

随着软件工程的不断进步和规范以及面向对象编程思想的应用,人们对封装、复用、扩展、移置等方面的要求,使得双层架构显然更加臃肿繁琐,三层程序架构体系应运而生,可以说,三层架构体系结构是面向对象思想发展中的必然产物。当然三层架构对于目前来说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最早听到这个词应该是几年前使用java知道的吧,j2ee 三层架构体系流行了这么多年,一直没有使用过,不过j2ee三层架构体系的提出,对软件系统的架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Microsoft、Boland这些公司自然不甘落后,例如Microsoft的.net平台,更有甚者,称.net之c#为java的儿子。那么何谓三层架构?所谓三层架构,是在客户/服务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它与客户层、服务器层共同构成了三层体系。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

B/S应用才有三层体系结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通过引入中间层,将复杂的商业逻辑从传统的双层结构

(Client-Server)应用模型中分离出来,并提供了可伸缩、易于访问、易于管理的方法,可以将多种应用服务分别封装部署于应用服务器,同时增强了应用程序可用性、安全性、封装复用性、可扩展性和可移置性,使用户在管理上所花费的时间最小化,从而实现了便捷、高效、安全、稳定的企业级系统应用。

1.3分层描述三层架构

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中间层向外提供接口,通过COM/DCOM通讯或者Http等方式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当然数据通过中间层的中转无疑是降低了效率,但是它脱离于界面与数据库的完美封装,使得它的缺点显然不值得一提。

典型的三层结构分为表示(presentation)层, 领域(domain)层, 以及基础架构(infrastructure)层,而微软的DNA架构定义了三个层:表示层(presentation),业务层(business),和数据存储层(data access),当然J2ee 也有它不同的分法不过都大同小异吧。既然我用.net做的开发,这大三层我无需多说了,根据我的理解,我对此做了更详细的分层,界面外观层、界面规则层、业务接口层、业务逻辑层、实体层、数据访问层、数据存储层共七层,其具体的调用如图1所示:

图1

由图1可以看出,虽然我将系统的架构分为七层,实际上大的方面来说,它就是一个典型的三层架构设计思想。单从这个图来看,数据的调用显得繁琐而抽象,也许这时候就会有人说,我只是想实现界面上与用户交互,然后根据用户的请求将数据读出/写入数据库就好了,为什么要做如此复杂的分层调用呢?从这个问句中我们也只看到了界面和数据库,也就是说从用户的需求来说,就是这两层而已,但是这里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三层架构它主要是为程序员为了实现部署、开发、维护企业级数据库系统而服务的。如果我们在中间层实现了对表示层和数据库层的完全脱离,其部署、开发、维护系统的费用和时间至少降低到原来的一半,甚至更多。

1.4部署企业级数据库应用

对于一个企业级数据库应用系统上的三层架构我是这样部署的:

系统通过浏览器或应用程序客户端提供与用户的交互平台,并向服务器提交请求(界面外观层);用户提交请求后,界面规则层对用户的数据按照业务逻辑层要求的接口参数封装规则封装用户数据,然后调用业务接口层对外提供的相应命令接口(界面规则层),业务接口层通过对数据进行解析并分别送入不同的逻辑处理并向用户返回处理结果(业务接口层);对于数据和命令的不同,处理方式也不同,我们将不同的处理方式都归类,并将接口层传入的数据及命令流入对应处理流程(业务规则层);这时,不同的处理流程分析数据和命令产生出对应的一个实体,这个实体根据其本身的属性和方法以及上层传入的命令,将数据处理为数据访问层需要的接口参数,并向数据访问层提交访问数据库的请求,并向业务接口层返回访问结果(实体层);数据访问层会将数据转化为数据库可识别的语句(SQL),并访问数据库层,访问结果会返回给实体层(数据访问层);数据库层处理上层传入的SQL,读写数据库内置对象,并根据其内置对象本身的关系对数据做进一步校验和处理(数据库层)。这里我所讲到的企业级数据库应用系统,不论它是基于B/S应用系统上的三层架构设计,还是基于C/S应用系统上的三层架构设计,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两种方式常用的数据传输协议的不同,B/S应用系统设计一般数据传递是通过HTTP来完成的,C/S应用系统设计则更多的是基于TCP/IP协议来传送数据的,当然,随着

企业级应用系统对安全性方面要求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多的防火墙架设于物理线路之间,C/S应用系统的设计也越来越多地趋向于HTTP,典型的方式如:

CLIENT→ISAPI/CGI→Server Database;

CLIENT→Web Service→Server Database;

既然提到这两种方式,我简单地提一下它们两者的区别及应用,它们的不同主要是中间层向客户端提供服务的方式不同,一般情况下这两种方式都需要架设专门用于受理客户端请求的Web Server,很明显,它更进一步地体现了三层架构的安全性。中间层基于

ISAPI/CGI的方式可以说正在被Web Service方式所取代,这也正是面向对象思想的进一步应用。ISAPI/CGI向客户端提供的服务实际上是远程调用函数,数据一般由程序员自定义结构存储,并基于HTTP与Web Server交互,而Web Service向客户端提供的服务是远程调用类,常常采用XML存储数据,并基于SOAP与Web Server交互。两者的优劣势也很明显,前者较XML封装方式,数据量小,传输速度快,后者因为XML的臃肿速度上来说是它的劣势,不过它的安全性以及开发速度占有明显得优势。

如果认真看图1中对各层的描述,不难看出,里面提到了工厂以及构造器,它是来自于设计模式中的一种思想。其中业务逻辑层的业务规则层、实体层就是运用设计模式的思想来实现的。

2. 设计模式思想的应用

2.1设计模式思想概述

设计模式思想引入企业级数据库系统开发,与传统的开发模式可谓是一场革命.设计模式之于面向对象的设计与开发的作用就有如数据结构之于面向过程开发的作用一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然学习设计模式的过程也是痛苦的,对于GoF的23种设计模式要一一学懂它,无疑是非常痛苦的。

面向对象系统的设计与分析实际上就是追求的两点:一是高内聚,一是低耦合。这也是我们软件设计所要追求的,无论是OO设计中的封装、继承、多态,还是我们的设计模式的原则和实例,都是主要为了追求这两点。有人说,我们的系统小,使用设计模式会束缚我们的实现,其实不然,就如K_Eckel在他所写的《设计模式精解》一书中提到的:设计模式体现的是一种思想,而思想是指导行为的一切,理解和掌握了设计模式,并不是说记住GoF的23种设计模式的设计场景以及解决方案,而实际接受的是一种软件设计思想的熏陶和洗礼,等设计模式的思想真正融入到你的思想中后,你就会不自觉得去采用设计模式的思想去设计你的系统,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并不想重复地去讲述这23种设计模式,更不会拘泥于其中的任何一种,我只是根据我的经验和对设计模式的思想的理解,来实现我的业务逻辑层的设计。

我们在面向对象的设计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说为了提高程序的高内聚低耦合,我们通常会抽象出一些类的公共接口以形成抽象基类,这样我们可以为它派生很多个子类,通过申明一个抽象基类的但被实例化为指向派生类的对象,以达到多态的目的。然而当业务复杂并产生了大量的派生类时,程序员就得记住每一个派生类的名字然后New出一个指向它的指针。这就给编写程序和维护代码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要求客户端传入一个名称,我们用一个switch根据传入的名称来New一个子类,这就实现了中间层的封装。还有比如我的一个数据库系统中,有几百个表/视图等对象,要对它们进行访问,如果只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去操作它们,我们需要把这些数据库对象都抽象为类,封装它们自己的属性和方法,这样的工作量无疑是非常巨大的。于是我利用设计模式的思想动态地分类抽象它们,也就是说,在访问它们之前,才产生具有实体意义的类。我们可以将几十个、几百个属性、方法类同的数据库表做成一个Template Class,这样的封装方式使得代码量减少到原来的几十甚至几百分之一,而且它最大的好处是脱离了数据库… …等等在面向对象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大都可以用设计模式的思想去解决它,就如我们在c程序中遇到一些比较麻烦的功能时,就会想到用数据结构中的一些算法去解决它一样。

2.2数据库应用中设计模式的抽象

说了这么多,我就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如何在三层架构部署的企业级数据库应用系统中如何使用设计模式:

数据库系统中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如何操作数据库中的那些对象,我们可以将数据库中的对象看作是用来生产某一种产品的模具,每一种类型的对象就是一种模具,比如表、视图、存储过程,我们可以将它们当作是三种模具,当然你可以根据业务及数据库化分的更细一点,比如单表模具,主从表模具,视图模具、存储过程模具、数据库函数模具等等,不够的你可以去继续扩展;假使我们现在有一个工厂,它有好多个车间,每个车间只能够使用一种模具来生产产品,我们可以分别给它们起名字叫表车间、视图车间、存储过程车间等。当用户想要往USER表中插入一条记录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成是在工厂要在表车间使用表模具生产出一个叫做USER的产品,然后产品进行加工

的过程。那生产并加工这个产品过程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这里我说明一下工厂、车间、模具、产品它们各自的功能以及在一个产品在产生和加工过程中所处的环节,事实上根据它们的名字也不难理解。

工厂:它要存贮下所有的产品名和车间名以及产品名与车间的多对一关系,用户需要知道自己要生产的产品名字是什么,工厂根据产品名来判断送交给哪个车间去处理.

车间:车间使用它拥有的模具来产生一个具体产品

模具:模具产生一个产品对象

产品:进行自加工(插入、删除、修改、查询等)

那么,现在我们来看看当用户通过界面层的交互,想对表USER插入一条记录的过程:事实上用户并不知道它现在操作表叫做USER,而界面层上的对象则必须知道当前操作界面所对应数据库表的名字,有了这个已知条件,界面层调用业务接口层的提供的获取表信息函数接口【例如:DataSet GetTabInfo(string _tabname);//得到当前表的信息】,接口产生一个工厂,工厂就判断这个USER属于哪个车间生产,将USER转交给表车间,表车间产生一个表模具对象,并生产出一个名叫USER的产品对象,产品对象调用自己的获取信息函数【例如:DataSet GetTabInfo(string _tabname);//得到当前表的信息,并记录到产品对象属性中,实际上这个GetTabInfo过程调用了数据访问层提供的花取字段信息接口】,对本身做了一次加工,也就是说此时USER这个产品已经拥有了USER表的信息(字段、主键等),然后返回到业务接口层,业务接口层将这个具体的USER产品返回给界面层,界面层得到产品后,将数据填充到产品的属性(行和列)中,实际上就是增加一行给字段赋值的过程,然后再调用业务接口提供的插入数据接口【例如:InsertData(DataSet _tabinfo);】,同样的,接口产生工厂,工厂找到车间,重新构造产品,产品对象对本身做插入操作,返回。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操作过程。

当我真正地了解了GoF的《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中的思想后,我突然发现真正如K_Eckel所说,经过了一场软件设计思想的洗礼,做系统设计时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封装、复用、多态、抽象……

3.三层架构与设计模式在Web应用系统中的应用

3.1用c#描述系统架构设计

3.1.1在.net中创建工程

1) 首先打开Microsoft Visual Stdio .Net 2003,新建一个C#项目https://www.360docs.net/doc/f32562167.html, Web应用程序,如图2所示:

图2

2) 在新生成的解决方案中加入以下类库:

GlobalDataTypeLayer:公用参数层

BusinessLayer:业务逻辑层(可以将里面的四层全部分开,建成类库)

DataAccessLayer:数据访问层,为了更好的扩展,我在代码表现形式上只将该层从业务逻辑层分离出来界面规则层可直接置于https://www.360docs.net/doc/f32562167.html,项目中,因为它是界面外观层的基类,在一个命名空间中使用比较方便。各层之间互相的引用联系是这样的,首先要将GlobalDataTypeLayer命名空间在其它各层全部引用,UserRoleLayer命名空间中再引用BusinessLayer,BusinessLayer 再引用DataAccessLayer。引用事例图如图3所示:

图3

3.1.2应用于系统层次结构调用过程以及类的代码实现

3.1.2.1界面表示层类图(如图4)

图4

图2展示的是用户界面表示层的类图结构,图中显示了共三个类,WebForm Class与PrintControl Class都属于界面外观层。

WebForm Class这不仅仅表示一个类,而表示一批类,因为一般情况下与用户交流的类的属性及操作都大同小异,我们可以从一个基类中派生,以便于编程和管理。当然如果有一些类差别比较大,可以重新概造相应的基类,重新派生,界面层的扩展可以很灵活地通过增加基类来实现。

PrintControl Class : 打印控制类,主要以客户端脚本来实现,不与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打印预览之前,打印数据应由WebForm类提交给PrintControl。

PageBase Class 这个类属于界面规则层,它是WebForm的基类,事实上界面外观与界面规则可以放在一个命名空间中,它可以是一个类,也可以是多个类,业务的复杂程度也决定了PageBase Class的扩展,根据不同的需求可以构造相应的WebForm基类来满足业务需求。实现基类部分代码见附录A.

3.1.2.2业务逻辑层类图(如图5)

图5

图5展示了复杂的业务逻辑层调用过程,其中主要展示的类有六个类,不包含派生的子类。

ParamData Class 公用参数类,这个类事实上并不属于三层架构中的任何层,我单独将其定义为公用参数层,它与三层架构中的任何一个类都息息相关,实现代码见附录A

InterfaceImpl Class 是业务逻辑层向界面表示层提供的接口类,数据由界面规则层封装传入,对外接口函数根据业务需求可以增加。该类的所有函数实现基本都很类似,我这里列出数据库连接和一个SaveData的代码实例,见附录A

ClassBuilderFactory Class 工厂类,它的作用是根据接口类传入的数据找到对应的生产构造部件(ClassBuilder),这里很重要的是包含了一个简单的map,该结构在连接数据库里进行实例化,代码实现见附录A

ClassBuilder Class 这是构造部件的抽象基类,其下可以根据业务的需求扩展很多的构件器,可以用工厂的模式理解其为构件车间,我这里派生的构件器有:

TableClassBuilder:实体表构件器

ViewClassBuilder:视图构件器

ProcedureClassBuilder:存储过程构件器

OtherClassBuilder:其它构件器

基类和实体表构件器的代码实现见附录A

EntityData Class 这是实体类的抽象基类,其下也可以根据业务的需求扩展派生实体,前面我提到过我们的构件器与实体类是一一对应的,一个构件车间只能够生产一类产品。那么对应的派生实体就有:

TableEntityData:表实体

ViewEntityData:视图实体

ProcedureEntityData:存储过程实体

OtherClassEntityData:其它实体(这个实体的自我加工可以灵活定义)

实体抽象基类及表实体的代码实现见附录A

DataAccess Class 是数据访问层的数据访问类,这里才真正实现了数据库连接,数据库读写等,将用户的数据构造成sql语句与数据库交互。如果想在整个系统中兼容各种数据库,那么可以将它抽象为数据访问的抽象基类,可以去派生

OracleDataAccess,SqlServerDataAccess,AccessDataAccess等等,它们的属性和方法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只是具体方法中的实现有所不同而已,访问Oracle部分实例代码见附录A。

在实例化并填充工厂MAP的时候用XML存储构件的产品名与产品类型名的多对一关系,XML结构见附录A。

3.1.2.3 数据库层

数据库层指的主要是系统采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在整套企业级数据库应用系统中,它是最重要的一环,其中主要的对象有表、视图、存储过程、函数、触发器等,数据的许多处理都应该由数据库本身去完成,例如将复杂的查询或者数据写入,都封装为存储过程和函数,将数据写入前后要进行的附加操作用触发器实现等等。对于表的创建一般应以数据库原理的第三范式规范来创建,允许一定的冗余。表及视图的创建规范直接影响到代码编写的难易度。

到这里,关于三层架构与设计模式思想部署企业级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应趋于完整了,我想主要向大家展示的实际上就是一种程序设计的思想,不管是三层架构还是设计模式,它们都是软件工程面向对象思想的完全体现,目前,我们国家软件业相对来说是很落后的,关键的问题是软件企业的急功近利和程序员思想还停留在结构化思想上,不能说你在程序中用的是类就说你的思想是面向对象,也不是说你会使用java编写程序,就说自己懂得面向对象,希望我和大家能一起进步,直正理解面向对象。

参考文献

1 GoF,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

2 k_Eckel,设计模式精解

什么是三层架构

所谓的三层开发就是将系统的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这样有利于系统的开发、维护、部署和扩展。

分层是为了实现“高内聚、低耦合”。采用“分而治之”的思想,把问题划分开来各个解决,易于控制,易于延展,易于分配资源。

?表示层:负责直接跟用户进行交互,一般也就是指系统的界面,用于数据录入,数据显示等。意味着只做与外观显示相关的工作,不属于他的工作不用做。

?业务逻辑层:用于做一些有效性验证的工作,以更好地保证程序运行的健壮性。如完成数据添加、修改和查询业务等;不允许指定的文本框中输入空字符串,数据格式是否正确及数据类型验证;用户的权限的合法性判断等等,通过以上的诸多判断以决定是否将操作继续向后传递,尽量保证程序的正常运行。

?数据访问层:顾名思义,就是用于专门跟数据库进行交互。执行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和显示等。需要强调的是,所有的数据对象只在这一层被引用,如System.Data.SqlClient等,除数据层之外的任何地方都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引用。

https://www.360docs.net/doc/f32562167.html,可以使用.NET平台快速方便地部署三层架构。https://www.360docs.net/doc/f32562167.html,革命性的变化是在网页中也使用基于事件的处理,可以指定处理的后台代码文件,可以使用C#、VB、C++和J#作为后台代码的语言。. NET中可以方便的实现组件的装配,后台代码通过命名空间可以方便的使用自己定义的组件。显示层放在ASPX页面中,数据库操作和逻辑层用组件或封装类来实现,这样就很方便的实现了三层架构。

2.为什么使用三层架构

对于一个简单的应用程序来说,代码量不是很多的情况下,一层结构或二层结构开发完全够用,没有必要将其复杂化,如果对一个复杂的大型系统,设计为一层结构或二层结构开发,那么这样的设计存在很严重缺陷。下面会具体介绍,分层开发其实是为大型系统服务的。

在开发过程中,初级程序人员出现相似的功能经常复制代码,那么同样的代码为什么要写那么多次?不但使程序变得冗长,更不利于维护,一个小小的修改或许会涉及很多页面,经常导致异常的产生使程序不能正常运行。最主要的面向对象的思想没有得到丝毫的体现,打着面向对象的幌子却依然走着面向过程的道路。

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初级程序人员开始将程序中一些公用的处理程序写成公共方法,封装在类中,供其它程序调用。例如写一个数据操作类,对数据操作进行合理封装,在数据库操作过程中,只要类中的相应方法(数据添加、修改、查询等)可以完成特定的数据操作,这就是数据访问层,不用每次操作数据库时都写那些重复性的数据库操作代码。在新的应用开发中,数据访问层可以直接拿来用。面向对象的三大特性之一的封装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读者现在似乎找到了面向对象的感觉,代码量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减少,而且修改的时候也比较方便,也实现了代码的重用性。

下面举两个案例,解释一下为什么要使用三层架构。

案例一:

数据库系统软件由于数据量的不断增加,数据库由Access变成了SQL Server数据库,这样原来的数据访问层失效了,数据操作对象发生了变化,并且页面中涉及数据对象的地方也要进行修改,因为原来可能会使用 OleDbDataReader对象将数据传递给显示页面,现在都得换成SqlDataReader对象,SQL Server和Access支持的数据类型也不一致,在显示数据时进行的数据转换也要进行修改,这是其中一种情况。

案例二:

由于特殊情况需要,把Web形式的项目改造成Windows应用,此时需要做多少修改呢?如果在Aspx.cs中占据了大量代码,或者还有部分代码存在于Aspx中,那么整个系统是否需要重新来开发呢?

在上面的案例中是否体会到了没有分层开发模式的缺陷呢?是否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呢?这都是由设计不合理造成的,多层开发架构的出现可以很好地解决该问题,通过程序架构进行合理的分层,将极大地提高程序的通用性。

3.使用三层架构开发的优点

使用三层架构开发有以下优点:

?从开发角度和应用角度来看,三层架构比二层架构或单层架构都有更大的优势。三层架构适合团队开发,每人可以有不同的分工,协同工作使效率倍增。开发二层或单层应用程序时,每个开发人员都应对系统有较深的理解,能力要求很高,开发三层应用程序时,则可以结合多方面的人才,只需少数人对系统全面了解即可,从一定程度降低了开发的难度。

?三层架构可以更好的支持分布式计算环境。逻辑层的应用程序可以在多个计算机上运行,充分利用网络的计算功能。分布式计算的潜力巨大,远比升级CPU有效。美国人曾利用分式计算解密,几个月就破解了据称永远都破解不了的密码。

?三层架构的最大优点是它的安全性。用户只能通过逻辑层来访问数据层,减少了入口点,把很多危险的系统功能都屏蔽了。4.三层架构的种类

目前,团队开发人员在开发项目时,大多都使用分层开发架构设计,最常见的就是三层架构,目的在于使各个层之间只能够被它相邻的层产生影响,但是这个限制常常在使用多层开发的时候被违反,这对系统的开发是有害的。三层架构按驱动模式可划分三种:数据层驱动模式、陈述层驱动模式和隔离驱动模式,其中隔离驱动模式开发最为重要。下面通过三种模式的对比,介绍隔离驱动模式的重要性。

数据层驱动模式

所谓的数据层驱动模式,就是先设计数据层,陈述层围绕数据层展开,一旦完成了数据层和陈述层,业务层就围绕数据层展开。因为陈述层是围绕数据层展开的,这将会使陈述层中的约束不准确,并且限制了业务层的变更。由于业务层受到限制,一些简单变化可以通过SQL查询和存储过程来实现。

这种模式非常的普遍,它和传统的客户服务端开发相似,并且是围绕已经存在的数据库设计的。由于陈述层是围绕数据层设计的,它常常是凭直觉模仿数据层的实际结构。

常常存在一种额外的反馈循环在陈述层到数据之间,当在设计陈述层不容易实现的时候常常会去修改数据层,也就形成了这种反馈循环。开发者请求修改数据库方便陈述层的开发,但是对数据层的设计却是有害的。这种改变是人为

的而没考虑到其他需求的限制。这种修改经常会违反至少损害数据的特有规则,导致不必要的数据冗余和数据的非标准化。

陈述层驱动模式

陈述层驱动模式是数据层围绕陈述层展开的。业务层的完成一般是通过简单的SQL查询和很少的变化或者隔离。由于数据库的设计是为了陈述层的方便,并非从数据层设计方面考虑,所以数据库的设计在性能上通常很低。陈述层驱动模式设计图如图1.6所示。

隔离驱动模式

用隔离驱动模式设计,陈述层和数据层被独立的开发,常常是平行开发。这两层在设计时没有任何的相互干扰,所以不会存在人为的约束和有害的设计元素。当两层都设计完成后,再设计业务层。业务层的责任就是在没有对数据层和陈述层的需求变化的基础上完成所有的转换。陈述层驱动模式设计。

因为现在陈述层和数据层是完全独立的,当业务层需求改变的时候,陈述层和数据层都可以做相应的修改而不影响对方。改变两个在物理上不相邻的层不会直接对其他层产生影响或发生冲突。这就允许数据层结构的调整或者陈述层根据用户的需求做相应的变化,而不需要系统做大的调整或者修改。表1.1将对这3种驱动模式进行对比。

表种驱动模式对比

数据层驱动模式陈述层驱动模式隔离驱动模式

数据库(1)很容易设计

(2)产生负面影响

(3)很难改变数据层,

因为它和陈述层紧密绑

(1)数据库设计很糟

(2)严重的不规范化

设计

(3)其他系统不易使

(4)很难改变数据层,

由于它跟陈述层紧密

绑定

(1)优化设计

(2)集中设计数据

库,陈述层对它影

响很小

业务需求常常不能适应业务需求

变化

常常适应业务需求变

适应需求变化

用户界面是围绕数据层而不是围

绕用户,不易修改

适合用户扩展界面适合用户扩展界面

扩展性通常可扩张,但是常常在

用户界面需要比较多的

重写以满足数据库的结

构,同时数据库可能需要

完整性的扩张很难,常

常只有通过“剪切,粘

贴”函数来实现

很容易扩展

存储一些冗余的字段

综上所述,很容易看出隔离驱动模式的优点,隔离驱动模式设计可以极大地提高程序的扩展性。在1.3.2节中的应用中就采用了三层架构的隔离驱动模式。

三层结构设计与ERP部署规划

金蝶(中国)产品经理尚弢互联网周刊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迅猛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积极选择引进实施ERP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ERP的项目执行过程中,如何根据企业的需求,结合ERP产品的应用,在基于企业Intranet和Extranet 构成的混合网络中有效实施部署ERP产品,是现代企业信息管理责任部门正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必须指出:合理的规划部署,不仅仅直接影响到ERP产品各项管理功能的有效实现,更直接决定着整个ERP系统的运行性能。在对国内众多ERP实施企业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当多的企业ERP系统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性能瓶颈,这一方面固然和选择的产品本身性能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企业对ERP产品的部署规划缺乏应有的了解和重视有重要的关系。

复杂应用系统的解决之道--三层结构设计

业界当前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是三层结构设计,例如基于微软体系架构的金蝶K/3 ERP系统就是使用典型的Windows DNA三层体系结构。它具有数据访问安全性增强的事物对象管理高可用性强大的可扩展性等突出特点。

特别是在可扩展性方面,K/3 ERP的三层体系结构体现了业界倡导的自由扩展方案技术精髓,它可以允许用户针对不同业务复杂状况对K/3系统运算负荷能力的需求而在方案中做灵活的扩展处理。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三层结构设计中,ERP产品可以划分为至少三个逻辑层:Presentation(表示层)、Business Logic(业务逻辑层)、Data(数据层)。表示层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客户端,它可以是32位的Windows界面客户端,也可以是基于浏览器的瘦客户端;数据层就是对应于专业的数据库服务,例如:Oracle/DB2/SQL Server等);业务逻辑层则集中体现了ERP厂商的产品功能,通常又被称为中间层。

表示服务层负责:

–从用户收集信息

–将用户信息发送到业务服务层做处理–从业务服务层接收处理结果

–将结果显示给用户

业务服务层负责:

–从表示层接收输入

–与数据层交互执行已设计的业务

操作(业务逻辑,系统服务等)

–将处理结果发送到表示层。

数据服务层负责:

–数据存储

–数据获取

–数据维护

–数据完整性

基于三层结构的ERP部署规划设计

我们看到,三层结构下的ERP规划,从本质上讲就是如何对客户端主机、业务逻辑层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进行规划部署的过程。企业的需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企业伴随着成长发展,需求一定会发生增长;另一方面,成熟的企业ERP通常会选择“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发展策略。因此负责的ERP软件厂商应该并且能够预见到企业的需求扩展同时在部署方案设计上予以体现和支持。

下面我们就从一个企业的模拟案例出发,看看分层结构的ERP如何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简单到复杂的扩展方案调整,贴身的满足企业的应用压力需求。

一、企业初期方案(Scale In one)

某企业目前的业务需求比较简单,使用用户也仅局限在某些核心部门,人数不过十几、二十个人。这时的规划方案将企业使用到的所有服务都安装在一台服务器设备上,这种形式称为Scale In(向内扩展)。

该方案在一台服务器上实现三层结构的全部工作。简单实用是该方案的最大特点,而且三层结构的ERP产品还支持未来的方案扩展。

二、企业发展中期:分层部署方案(Scale Out – Tier 3)

一段时间以后,企业的业务得到长足发展,ERP的应用也体现出其有效的价值,老总决定在企业多个业务环节全面推广应用ERP产品,用户也普及到所有的关联工作角色岗位。这个时候,产品技术人员评估该企业原有的服务器已经不能够满足新的业务压力,因此建议客户将业务逻辑部分(图示中的 COM部分)剥离出来,部署到一台新增加的服务器上,原有的服务器继续运行数据库服务。该方案得到客户的认可。

实践证明,该方案不但有效保护了客户的前期投资,并且成功的满足了客户急剧增长的业务压力需求。

在该方案中,针对比较复杂的业务需求,将三层结构对应的服务分布安装在不同的服务器上,这种形式称为Scale Out(向外扩展)。

三、大型集团企业的高端应用解决方案:三层部署集群方案(Scale Out – Tier 3 -Cluster)

客户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在短短的时间里,已经发展成为子公司遍布全国的大型集团企业了,面对复杂的ERP

业务运行,在企业信息部门和厂商技术支持部门的密切合作下,系统运行一直都非常稳定可靠。但是老总似乎见不得信息主管有半刻消停。这不,集团会议新近决定收购一家配套生产企业,并且要求两个月内完成ERP在新部门的实施。

经过评估,为了满足新增加的需求,企业数据库服务器不需要增加,但是需要增加一台业务逻辑服务器(中间层服务器)。而信息主管则提出,希望随着这次服务器的增加,一次性添加两台业务逻辑服务器,以便为下个月的企业收

购计划作准备。问题在于业务逻辑服务器已经达到五台,信息主管希望通过集中的方式管理和配置所有的业务逻辑服务器,并且希望日后系统的性能提升可以简单通过业务逻辑服务器的添加来完成。

这个时候,厂商的技术人员建议客户考虑使用业务逻辑层服务器的集群部署方案(Cluster)。具体可以采用微软的 Application Center 2000来完成所有集群的部署配置和管理。实践证明,使用服务器集群可以有效的提升ERP业务逻辑的处理运算能力,并且大大提升整体系统的可用性。而采用专业的集群管理软件则能够减轻管理员面对高度复杂业务逻辑服务器群的日常工作强度,提高管理水平。

概括来说:当客户业务需求在进行了三层结构分解以后,硬件平台依然无法达到性能负荷要求时,传统的思路会要求客户选择替换原有设备,转而使用性能更高,运行速度更快的高端服务器。这对客户的原有硬件投资将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同时高端服务器的采购费用将是非常惊人的数字。金蝶K/3 ERP产品支持使用集群的方式扩展服务器对系统业务的处理能力。在比较庞大复杂的业务应用情况下,对每一个服务使用一组服务器阵列并通过集群的工作方式,实现强大的负载均衡能力。

ERP部署规划的其他要点

ERP的部署规划是非常大的一个课题,这里仅仅从三层结构设计下的服务器部署角度出发进行了探讨,至于数据库服务器的容错集群以及网络规划则、系统安全性规划等问题在以后的机会与大家继续探讨。

什么是MVC(三层架构)

模型-视图-控制器(MVC)是Xerox PARC在八十年代为编程语言Smalltalk-80发明的一种软件设计模式,至今已被广泛使用。最近几年被推荐为Sun公司J2EE平台的设计模式,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 ColdFusion 和 PHP 的开发者的欢迎。模型-视图-控制器模式是一个有用的工具箱,它有很多好处,但也有一些缺点。

MVC如何工作

MVC是一个设计模式,它强制性的使应用程序的输入、处理和输出分开。使用MVC应用程序被分成三个核心部件:模型、视图、控制器。它们各自处理自己的任务。

web三层架构概述

web三层架构概述 web三层架构概述 2009-05-23 10:23 关于 三层架构(3-tier application)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删、改、查。 概述

三层结构原理: 3个层次中,系统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都在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 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表示层位于最外层(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 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无疑是系统架构中体现核心价值的部分。它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业务规则的制定、

业务流程的实现等与业务需求有关的系统设计,也即是说它是与系统所应对的领域(Domain)逻辑有关,很多时候,也将业务逻辑层称为领域层。例如Martin Fowler在《Patterns of Enterprise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一书中,将整个架构分为三个主要的层:表示层、领域层和数据源层。作为领域驱动设计的先驱Eric Evans,对业务逻辑层作了更细致地划分,细分为应用层与领域层,通过分层进一步将领域逻辑与领域逻辑的解决方案分离。 业务逻辑层在体系架构中的位置很关键,它处于数据访问层与表示层中间,起到了数据交换中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层是一种弱耦合结构,层与层之间的依赖是向下的,底层对于上层而言是“无知”的,改变上层的设计对于其调用的底层而言没有任何影响。如果在分层设计时,遵循了面向接口设计的思想,那么这种向下的依赖也应该是一种弱依赖关系。因而在不改变接口定义的前提下,理想的分层式架构,应该是一个支持可抽取、可替换的“抽屉”式架构。正因为如此,业务逻辑层的设计对于一个支持可扩展的架构尤为关键,因为它扮演了两个不同的角色。对于数据访问层而言,它是调用者;对于表示层而言,它却是被调用者。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都纠结在业务逻辑层上,如何实现依赖关系的解耦,则是除了实现业务逻辑之外留给设计师的任务。

三层架构的理解

三层架构的理解 了解C#中的三层架构(DAL,BLL,UI —提三层架构,大家都知道是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和数据访问层(DAL,而且每层如何细分也都有很多的方法。但具体代码怎么写,到底那些文件算在哪一层,却是模模糊糊的。下面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带领大家实战三层架构的项目,这个例子只有一个功能,就是用户的简单管理。 首先建立一个空白解决方案,添加如下项目及文件 1、添加https://www.360docs.net/doc/f32562167.html, Web Application项目,命名为UI,新建Web Form类型文件User.aspx含User.aspx.cs 2、添加ClassLibrary项目,命名为BLL,新建Class类型文件UserBLL.cs 3、添加ClassLibrary项目,命名为DAL,新建Class类型文件UserDAL.cs。添加SQLHelper引用。(这个是微软的数据访问类,也可以不用,直接编写所有的数据访问代码。我一般用自己写的数据访问类DataAccessHelper。 4、添加ClassLibrary项目,命名为Model,新建Class类型文件UserModel.cs 5、添加ClassLibrary 项目,命名为IDAL,新建In terface 类型文件IUserDAL.cs 6、添加ClassLibrary 项目,命名为ClassFactory 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这个和Petshop的示例没什么区别,而且更简单,因为在下也是通过Petshop学习三层架构的。但一些朋友对于这几个项目所处的层次,以及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比较模糊,这里逐个说明一下: 1、U ser.aspx和User.aspx.cs 这两个文件(以及文件所属的项目,下面也是如此,不再重复强调了都属于表现层部分。User.aspx比较好理解,因为它就是显示页面了。User.aspx.cs有些人觉得

经典三层架构模式

三层:表示层;BLL业务逻辑层;DAL数据处理层! DAL数据处理层包括:DALFactory抽象工厂,IDAL接口类库,DAL 再加上一个Model实体类模型层!总体来说就是:一个应用程序(表示层),5个类库(BLL,IDAL,DAL,DALFactory,Model) 三层载体尽量别用Dataset 太麻烦!还是用实体类好! 下面给你列下大概步骤(10大步): 1. 先创建Windows应用程序,即表示层 2. 添加5个类库项目:Models,Bll,IDAL,DAL,DALFactory 3. 添加项目引用 a) IDAL应用:Models b) DAL引用:Models,IDAL,System.configuration c) DALFactory引用:IDAL,DAL,System.configuration d) BLL引用:Models,DALFactory,IDAL e) 表示层引用:Models,BLL 4. 把表示层设为启动项目,并生成解决方案 5. 在表示层添加应用程序配置文件 6. 编写Models中的所有实体类:一个表对应写一个实体类 7. 编写抽象产品,即IDAL a) 可以使用接口或者是抽象类充当抽象产品 b) 一个表写一个抽象产品,定义所有操作所对应的方法 8. 编写实体产品,即DAL a) 根据使用数据库的个数情况创建多个文件夹分别管理实体产品 b) 创建DBHelper类,读取App.config中的连接字符串 c) 实体产品即实现了接口或抽象类的具体类 9. 编写DALFactory a) 定义一个抽象类AbstractFactory b) 有几个接口就在抽象类中定义几个抽象方法,返回值是接口 c) 编写实体工厂类,继承抽象工厂AbstractFactory,实现所有的抽象方法。 10. 编写BLL a) 一个表写一个Manager操作类 b) 引入命名空间: using DiskModels;//

三层网络的BP结构

建立一个三层前馈BP网络, 输入层采用6个神经元, 以上述6个预测因子为输入节点, 输出层用次年最大震级作输出节点, 通过多次比较训练, 最终确定隐层神经元数为14, 并设定正切“S”型函数为隐层传递函数, 线性函数作为输出层传递函数。另外, 对学习速率lr、附加动量因子mc、最大循环次数epochs、期望误差最小值goal作如下设置: net.trainParam.lr=0.01; net.trainParam.mc=0.9; net.trainParam.epochs=10000; net.trainParam.goal=1e- 4. 选择表2中前9个样本为训练样本集, 采用带动量, 自适应学习速率的梯度下降法训练网络, 网络误差下降速度快(图3) , 经过172次学习, 拟合效果非常理想(图4)。 将表2中10、11、12三个样本值作为训练好的BP网络的输入, 通过神经网络工具箱的“sim”函数进行拟合求得次年最大震级预测值, 预测结果见表3。表3 预测结果 样本编号次年实际最大震级预测震级预测误差 10 4.6 4.265 0.335 11 4.5 4.328 0.172 12 4.2 4.583 0.383 : MATLAB

由表3可知, 网络对3个震例进行内检所得到的结果与实际震级较为符合, 震级差均小于0.4, 因此, 本文所建立的网络模型及参数设置应用效果较好。 3 结束语 引发地震的相关因素很多, 其孕育、产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地球物理过程, 本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模, 其回归模型不成立, 证明各预测因子与次年最大震级之间确实存在很强的非线性关系。采用非线性回归方法作分析需要事先给出输入与输出之间的非线性函数关系, 而这个关系正是我们努力寻找且尚未找到的, 因此, 该方法不可用。BP神经网络可以不受非线性模型的限制, 通过学习逼近实现任何复杂非线性映射, 在本文地震预测中得到了很好应用。值得注意的是, 在神经网络的应用过程中, 样本的选取很重要。首先, 样本集要能正确反映研究对象, 否则, 网络在学习时不收敛或收敛速度很慢, 即使收敛, 识别新样本时也会出现较大的偏差, 预测结果不可信。其次, 样本集的相关性越好模拟的效果越好, 新样本与样本集的相关性越好预测的效果也越好。再次, 预测值受样本集期望输出的最大值限制, 如果预测值超过样本集期望输出的最大值范围, 则要求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外推能力, 而这点 不容易做到, 一般而言, 神经网络较擅长内插。

图解三层架构

什么是三层架构 所谓的三层开发就是将系统的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这样有利于系统的开发、维护、部署和扩展。 分层是为了实现“高内聚、低耦合”。采用“分而治之”的思想,把问题划分开来各个解决,易于控制,易于延展,易于分配资源。 表示层:负责直接跟用户进行交互,一般也就是指系统的界面,用于数据录入,数据显示等。意味着只做与外观显示相关的工作,不属于他的工作不用做。 业务逻辑层:用于做一些有效性验证的工作,以更好地保证程序运行的健壮性。如完成数据添加、修改和查询业务等;不允许指定的文本框中输入空字符串,数据格式是否正确及数据类型验证;用户的权限的合法性判断等等,通过以上的诸多判断以决定是否将操作继续向后传递,尽量保证程序的正常运行。 数据访问层:顾名思义,就是用于专门跟数据库进行交互。执行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和显示等。需要强调的是,所有的数据对象只在这一层被引用,如System.Data.SqlClient等,除数据层之外的任何地方都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引用。 https://www.360docs.net/doc/f32562167.html,可以使用.NET平台快速方便地部署三层架构。https://www.360docs.net/doc/f32562167.html,革命性的变化是在网页中也使用基于事件的处理,可以指定处理的后台代码文件,可以使用C#、VB、C++和J#作为后台代码的语言。. NET中可以方便的实现组件的装配,后台代码通过命名空间可以方便的使用自己定义的组件。显示层放在ASPX页面中,数据库操作和逻辑层用组件或封装类来实现,这样就很方便的实现了三层架构。 2.为什么使用三层架构 对于一个简单的应用程序来说,代码量不是很多的情况下,一层结构或二层结构开发完全够用,没有必要将其复杂化,如果对一个复杂的大型系统,设计为一层结构或二层结构开发,那么这样的设计存在很严重缺陷。下面会具体介绍,分层开发其实是为大型系统服务的。 在开发过程中,初级程序人员出现相似的功能经常复制代码,那么同样的代码为什么要写那么多次?不但使程序变得冗长,更不利于维护,一个小小的修改或许会涉及很多页面,经常导致异常的产生使程序不能正常运行。最主要的面向对象的思想没有得到丝毫的体现,打着面向对象的幌子却依然走着面向过程的道路。 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初级程序人员开始将程序中一些公用的处理程序写成公共方法,封装在类中,供其它程序调用。例如写一个数据操作类,对数据操作进行合理封装,在数据库操作过程中,只要类中的相应方法(数据添加、修改、查询等)可以完成特定的数据操作,这就是数据访问层,不用每次操作数据库时都写那些重复性的数据库操作代码。在新的应用开发中,数据访问层可以直接拿来用。面向对象的三大特性之一的封装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读者现在似乎找到了面向对象的感觉,代码量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减少,而且修改的时候也比较方便,也实现了代码的重用性。 下面举两个案例,解释一下为什么要使用三层架构。 案例一: 数据库系统软件由于数据量的不断增加,数据库由Access变成了SQL Server数据库,这样原来的数据访问层失效了,数据操作对象发生了变化,并且页面中涉及数据对象的地方也要进行修改,因为原来可能会使用 OleDbDataReader对象将数据传递给显示页面,现在都得换成SqlDataReader 对象,SQL Server和Access支持的数据类型也不一致,在显示数据时进行的数据转换也要进行修改,这是其中一种情况。

AspNet三层架构开发入门

https://www.360docs.net/doc/f32562167.html,三层架构开发入门 线下交流:4 三层体系结构的概念 用户界面表示层(USL) 业务逻辑层(BLL) 数据访问层(DAL) 图一:BLL将USL与DAL隔开了,并且加入了业务规则

各层的作用 1:数据数据访问层:主要是对原始数据(数据库或者文本文件等存放数据的形式)的操作层,而不是指原始数据,也就是说,是对数据的操作,而不是数据库,具体为业务逻辑层或表示层提供数据服务. 2:业务逻辑层: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问题的操作,也可以理解成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如果说数据层是积木,那逻辑层就是对这些积木的搭建。 3:表示层:主要表示WEB方式,也可以表示成WINFORM方式,WEB方式也可以表现成:aspx, 如果逻辑层相当强大和完善,无论表现层如何定义和更改,逻辑层都能完善地提供服务。 具体的区分方法 1:数据数据访问层:主要看你的数据层里面有没有包含逻辑处理,实际上他的各个函数主要完成各个对数据文件的操作。而不必管其他操作。 2:业务逻辑层:主要负责对数据层的操作。也就是说把一些数据层的操作进行组合。 3:表示层:主要对用户的请求接受,以及数据的返回,为客户端提供应用程序的访问。 三层结构解释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换.

三层架构之优缺点 五

三层架构之优缺点五 三层架构之优缺点 三层架构(3-tier application)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添、删除、修改、更新、查找等。 注:(内聚:一个模块内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耦合:一个软件结构内不同模块之间互连程度的度量) 优缺点 优点: 1、开发人员可以只关注整个结构中的其中某一层; 2、可以很容易的用新的实现来替换原有层次的实现; 3、可以降低层与层之间的依赖; 4、有利于标准化; 5、利于各层逻辑的复用。 6、扩展性强。不同层负责不同的层面,如PetShop可经过简单的配置实现Sqlserver 和oracle之间的转换,当然写好了也可以实现B/S与C/S之间的转换 7、安全性高。用户端只能通过逻辑层来访问数据层,减少了入口点,把很多危险的系统功能都屏蔽了。 8、项目结构更清楚,分工更明确,有利于后期的维护和升级 缺点: 1、降低了系统的性能。这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不采用分层式结构,很多业务可以直接造访数据库,以此获取相应的数据,如今却必须通过中间层来完成。 2、有时会导致级联的修改。这种修改尤其体现在自上而下的方向。如果在表示层中需要增加一个功能,为保证其设计符合分层式结构,可能需要在相应的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中都增加相应的代码 3、增加了代码量,增加了工作量 三层架构是: 一:界面层 界面层提供给用户一个视觉上的界面,通过界面层,用户输入数据、获取数据。界面层同时也提供一定的安全性,确保用户不用看到不必要的机密信息。 二:逻辑层 逻辑层是界面层和数据层的桥梁,它响应界面层的用户请求,执行任务并从数据层抓取数据,并将必要的数据传送给界面层。

软件三层架构

本文转自 https://www.360docs.net/doc/f32562167.html,/zzyoucan/article /details/8637376 基于软件三层架构的研究报告 引言 三层结构是传统的客户/服务器结构的发展,代表了企业级应用的未来,典型的有Web下的应用。多层结构和三层结构的含义是一样的,只是细节有所不同。之所以会有双层、三层这些提法,是因为应用程序要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 一、软件架构和分层 (一)软件架构(software architecture) 是一系列相关的抽象模式,用于指导大型软件系统各个方面的设计。软件架构是一个系统的草图。软件架构描述的对象是直接构成系统的抽象组件。各个组件之间的连接则明确和相对细致地描述组件之间的通讯。在实现阶段,这些抽象组件被细化为实际的组件,比如具体某个类或者对象。在面向对象领域中,组件之间的连接通常用接口(计算机科学)来实现。软件体系结构是构建计算机软件实践的基础。与建筑师设定建筑项目的设计原则和目标,作为绘图员画图的基础一样,一个软件架构师或者系统架构师陈述软件构架以作为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实际系统设计方案的基础。 (二)分层 分层是表示将功能进行有序的分组:应用程序专用功能位于上层,跨越应用程序领域的功能位于中层,而配置环境专用功能位于低层。分层从逻辑上将子系统划分成许多集合,而层间关系的形成要遵循一定的规则。通过分层,可以限制子系统间的依赖关系,使系统以更松散的方式耦合,从而更易于维护。子系统的分组标准包含以下几条规则可见度。各子系统只能与同一层及其下一层的子系统存在依赖关系。 (三)使用分层架构开发的必要性 1、分层设计允许你分割功能进入不同区域。换句话说层在设计是就是逻辑组件的分组。例如,A层可以访问B层,但B层不能访问A 层。

三层架构(我的理解及详细分析)

三层架构(我的理解及详细分析) 三层架构已经学了一段时间,一直想做一个比较完整、比较完美的总结。但是左思右想,不知道如何下笔。都说万事开头难嘛,今天整理了一下凌乱的思路,哎,还是没整理好,想到哪就说到哪吧。 初学者很不理解: 1,什么是三层? 2,为什么使用三层? 3,三层与以往使用的两层相比有什么不同?它的优势在哪里? 4,如何学好三层?如何应用三层? …… 这篇博客里我会给大家一一解释一下,略懂皮毛忘大家见谅!!! 米老师一直强调:让学习和生活结合,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这样的学习才叫会学习,会生活。 对于三层我左思右想,如何与实际相联系。好嘛,昨晚突然有了“灵感”。还记得大话设计模式里第23章大鸟和小菜吃羊肉串的故事——由在小摊吃到饭店吃引来的一个命令模式(当然今天不是研究命令模式)。服务员、厨师、采购员。

这不就是个典型的三层架构吗???(⊙ o ⊙ )啊!哈哈(这个后面再做解释) 先了解: 1,什么是三层? UI(表现层):主要是指与用户交互的界面。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和显示处理后用户需要的数据。 BLL:(业务逻辑层):UI层和DAL层之间的桥梁。实现业务逻辑。业务逻辑具体包含:验证、计算、业务规则等等。 DAL:(数据访问层):与数据库打交道。主要实现对数据的增、删、改、查。将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提交给业务层,同时将业务层处理的数据保存到数据库。(当然这些操作都是基于UI层的。用户的需求反映给界面(UI),UI反映给BLL,BLL反映给DAL,DAL进行数据的操作,操作后再一一返回,直到将用户所需数据反馈给用户) 每一层都各负其责,那么该如何将三层联系起来呢?

大型局域网二层三层结构比较

大型局域网二层三层结构比较 前沿 在大型企业中,局域网中的结构选择至关重要。我们应该选择二层结构,还是三层结构?主要是根据企业的特点,比如说,在某企业中,一栋大楼总共12层,每层不只是一个部门,各部门之间一般不能互相访问。各部门访问公司内网的权限也不同;各部门之间的安全级别要求也不同,……。另一方面,根据是根据工程实施的难易,以及影响用户的波及范围,时间长短来判断。 一结构描述 1 采用二层结构,核心层采用两台S9512交换机,接入层为各楼层交换机S7506和服务器区接入交换机S7506R,无汇聚层。 VLAN划分方式以办公机构为单位进行VLAN划分,各VLAN的路由网关采用VRRP 技术,分别设于两核心交换机上S9512上,其中S9512-1作为master,S9512-2作为backup,采取主备工作方式。两台S9512之间通过四条千兆光纤进行捆绑的TRUNK互联,透传全部VLAN,实现链路的负载分担与备份。接入交换机双链路上联至核心交换机,之间通过TRUNK口互联,互联口只透传接入交换机上包含的VLAN和管理VLAN,减少广播报文的传播。逻辑图如下所示: 2 采用三层结构。核心层采用两台S9512交换机,各楼层交换机S7506既作为接入层交换机,又要充当汇聚层交换机;VLAN划分方式以各楼层配线间为单位进行VLAN划分,每个配线间一个VLAN,各VLAN的路由网关设置在该配线间对

应的S7506上;楼层交换机双链路上联至核心交换机,之间通过OSPF非等值路由实现冗余备份。逻辑图如下: 二结构分析 1 网络结构 二层:保持现有二层结构,符合网络扁平化设计原则。 三层:采用具有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的三层结构,网络结构较为清晰,便于以后扩展。 2 VLAN划分 二层:以现有部门为单位划分 三层:以楼层配线间为单位划分。 3 访问控制 二层:各行政部门独立划分,业务分离,内部便于访问控制;不改变现有访问方式,可以继续使用网上邻居、网上共享等应用。 三层:各行政部门未必在同一楼层,使得同一行政部门的主机被划分在不同VLAN,无法使用网上邻居、网上共享等应用;同一楼层的所有行政部门同处一个VLAN,如果某一部门存在特殊应用限制其它部门访问,由于大家处在一个VLAN,地址段相同,无法进行策略控制。 4 网络可靠性 二层:接入层交换机双上联至核心交换机,采用VRRP技术构成主备线路,提高系统可靠性。 三层:接入层交换机双上联至核心交换机,通过设置osfp cost值构成主备线路,

三层架构之系统登陆实例

三层架构,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一、英文拓展: 三层架构(3-Tier ASrchitecture) 表现层UI(User Interface) 业务逻辑层BLL(Business Logic Layer) 数据访问层DAL(Data Access Layer) 二、各层作用解析: 1、DAL作用: 1)从数据源加载数据Select 2)向数据源写入数据Insert/Update 3)从数据源删除数据Delete 2、UI的作用: 1)向用户展现特定业务数据。 2)采集用户的输入信息和操作。 3)特定的数据显示给用户 原则:用户至上,界面简洁明了 3、BLL的作用: 1)从DAL中获取数据,供UI显示用。 2)从UI中获取用户指令和数据,执行业务逻辑。 3)从UI中获取用户指令和数据,通过DAL写入数据源。 BLL的职责机制: UI——BLL——UI UI——BLL——DAL——BLL——UI 4、数据模型的引入: 为了避免三层之间的互相引用,所以出现Model,用于传输数据的,业务数据模型 三、系统登陆实例,步骤: 1、新建数据库 (名称)LoginDemo,包含两张表: 新建表Users 其中,设定ID为主键,自增长。

新建表Scores 其中,设定ID为主键,自增长。 2、编码阶段: 解决方案名称:LoginSolution 位置:LoginDemo 1)DAL数据访问层: 新建项目名称:LoginDAL 默认命名空间:Login.DAL 添加类:UserDAO,ScoreDAO,DbUtil 引用:LoginModel [csharp]view plaincopyprint?

C_三层架构_简单实例分析

基于3层架构的课程管理系统 本模块工作任务 任务3-1:三层架构划分 任务3-2:数据访问层的实现 任务3-3:业务逻辑层的实现 任务3-4:表示层的实现 本模块学习目标 1、掌握三层架构的划分原理 2、掌握各层的设计思路,和层之间的调用关系 3、利用三层架构实现对课程管理模块的重构 4、巩固OOP 的基本概念和 OOP 的编程思路 ---------------------------------------------------------------------------------------------------------------------------------http://211.147.15.119/mmdy.html 任务3-1:三层架构划分 效果与描述 图3.1 包含多个项目的3层架构解决方案 本任务要求学生能够将原来的只有1个项目的课程管理模块,重构为标准的具有5个项目的3层架构的模块,并进行恰当的初始化,仍能实现课程记录的添加、浏览功能。在此过程中理解3层架构的划分原理,各层的任务,层之间的调用关系。 本任务的业务流程: 将原项目改为UI 层 新建BLL/ DAL/COMMON/MODL 项 目并初始化 初始化后仍能实现课程记录的浏览和添 加 业务逻辑层 数据访问层 界面层

图3.2 单层转化为3层架构的业务流程 相关知识与技能 3-1-1 三层架构的划分原理 三层架构的划分如下图: 图3.3 三层架构原理图 1、各层的任务 数据访问层:使用https://www.360docs.net/doc/f32562167.html,中的数据操作类,为数据库中的每个表,设计1个数据访问类。类中实现:记录的插入、删除、单条记录的查询、记录集的查询、单条记录的有无判断等基本的数据操作方法。对于一般的管理信息软件,此层的设计是类似的,包含的方法也基本相同。此层的任务是:封装每个数据表的基本记录操作,为实现业务逻辑提供数据库访问基础。 业务逻辑层:为用户的每个功能模块,设计1个业务逻辑类,此时,需要利用相关的数据访问层类中,记录操作方法的特定集合,来实现每个逻辑功能。 界面层: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为每个功能模块,部署输入控件、操作控件和输出控件,并调用业务逻辑层中类的方法实现功能。 2、层之间的调用关系 数据访问层的类,直接访问数据库,实现基本记录操作。 业务逻辑层的类,调用相关的数据访问类,实现用户所需功能。 界面层:部署控件后,调用业务逻辑层的类,实现功能。 将应用程序的功能分层后,对于固定的DBMS,数据访问层基本可以不变,一旦用户的需求改变,首先修改业务逻辑层,界面层稍做改动即可。这种做法使程序的可复用性、可修改性,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大大提高了软件工程的效率。 3-1-2 ORM(对象关系映射) 在图3.1中看到,除了界面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之外,还有2个项目。其中,Common项目中一般放的是公用文件,如数据操作类DBHelper等,被数据访问层的类调用,其必要性在上个模块已述。Modal项目中存放的是实体类。 所谓的对象关系映射Object Relational Mapping,简称ORM,是为了解决面向对象的类,与关系数据库的表之间,存在的不匹配的现象,通过使用描述对象和关系之间映射的元数据,在程序中的类对象,与关系数据库的表之间建立持久的关系,用于在程序中描述数据库表。本质上就是将数据从一种形式转换到另外一种形式。 ORM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适应于关系数据库与应用程序之间的各类数据转换,目前有许多自动转换工具可用,如codesmith 等。在本教材中,利用手工书写代码的形式,实现ORM。

电子商务系统三层架构

1. 电子商务与电子商务系统有什么区别?电子商务系统与传统的信息系统又有什么 不同? (1)电子商务与电子商务系统的区别 以电子技术为手段的商务活动成为电子商务,而这些商务活动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则成为电子商务系统。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目标不同,电子商务的目标是完成商务,而电子商务系统的目标是提供商务活动所需要的信息沟通与交流的软硬件环境及相关的信息流程,两者的区别见表1: )电子商务系统与传统的信息系统的区别 电子商务系统是一个信息系统,与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相比,电子商务系统有着根本的不同。从信息处理的方式和目的来看,传统信息系统重点在于“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向正确的人提供正确的信息",主要目的是支持企业运作和管理决策;而电子商务系统的特点在于“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与正确的人交换正确的信息”,主要的目的在于信息交换。 电子商务系统不仅需要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更需要实现多个系统的有效整合。两者的区别见表2: 参考:张宝明文燕平等电子商务技术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利用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结构进行电子商务存在哪些问题?与之相比,三层客户机 和服务器结构有什么好处? (1)利用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结构进行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系统主要是利用In ternet 技术,系统应用范围扩张,用户数目和类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1)维护困难。由于表示部分和应用部分耦合在一起,因此,任何对于应用逻辑的变化,都将导致客户端软件的变化,需要不断地更新客户端系统,这不仅影响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导致了工作量的增加, 还可能导致错误的安装过程。同时,客户机直接访问服务器端的数据库,对数据库的各种操作使系统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 2)费用增加。在电子商务等新的应用中,用户的数量和范围都在不断扩张,如果客户端需要复杂的处理能力,需要较多的客户端资源,必然会导致应用系统总体费用的增加。

三层架构的理解.

三层架构的理解 了解c#中的三层架构(DAL,BLL,UI一提三层架构,大家都知道是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和数据访问层(DAL,而且每层如何细分也都有很多的方法。但具体代码怎么写,到底那些文件算在哪一层,却是模模糊糊的。下面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带领大家实战三层架构的项目,这个例子只有一个功能,就是用户的简单管理。 首先建立一个空白解决方案,添加如下项目及文件 1、添加https://www.360docs.net/doc/f32562167.html, Web Application项目,命名为UI,新建Web Form类型文件User.aspx(含User.aspx.cs 2、添加ClassLibrary项目,命名为BLL,新建Class类型文件UserBLL.cs 3、添加ClassLibrary项目,命名为DAL,新建Class类型文件UserDAL.cs。添加SQLHelper引用。(这个是微软的数据访问类,也可以不用,直接编写所有的数据访问代码。我一般用自己写的数据访问类DataAccessHelper 。 4、添加ClassLibrary项目,命名为Model,新建Class类型文件UserModel.cs 5、添加ClassLibrary项目,命名为IDAL,新建Interface类型文件IUserDAL.cs 6、添加ClassLibrary项目,命名为ClassFactory 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这个和Petshop的示例没什么区别,而且更简单,因为在下也是通过Petshop学习三层架构的。但一些朋友对于这几个项目所处的层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比较模糊,这里逐个说明一下: 1、User.aspx和User.aspx.cs 这两个文件(以及文件所属的项目,下面也是如此,不再重复强调了都属于表现层部分。User.aspx 比较好理解,因为它就是显示页面了。User.aspx.cs有些人觉得不应该算,而是要划到业务逻辑层中去。如果不做分层的话,那么让User.aspx.cs来处理

罗克韦尔的三层网络架构

罗克韦尔的三层网络架构 随着制造业竞争的加剧,制造商更加追求生产设备的可靠性,尤其是那些控制关键性生产工序的设备,往往需要采用冗余配置。目前,多数的基于可编程控制器的冗余系统采用了两套CPU处理器模块,一个处理器模块作为主处理器,另外一个作为从处理器。正常情况下,由主处理器执行程序,控制I/ O设备,从处理器不断监测主处理器状态。如果主处理器出现故障,从处理器立即接管对I/O的控制,继续执行程序,从而实现对系统的冗余控制。 很多厂商都能够提供可编程控制器冗余系统解决方案,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对其冗余原理理解不深,造成系统冗余性能下降。本文以罗克韦尔自动化Alle n Bradley品牌ControlLogix控制器为例,介绍其冗余系统的构建和性能优化问题。 2 冗余系统构建 ControlLogix系统采用了基于“生产者/消费者”的通讯模式,为用户提供了高性能、高可靠性、配置灵活的分布式控制解决方案。ControlLogix系统实现了离散、过程、运动三种不同控制类型的集成,能够支

持以太网、ControlNet控制网和DeviceNet设备网,并可实现信息在三层网络之间的无缝传递。因而,Co ntrolLogix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控制系统。[1] 构建ControlLogix冗余系统的核心部件是处理器和1 757-SRM冗余模块。目前,有1756-L55系列处理器模块支持冗余功能,其内存容量从750KB到7.5MB不等。1757-SRM冗余模块是实现冗余功能的关键。如图1所示,在冗余系统中,处理器模块和1757-SRM冗余模块处于同一机架内。为了避免受到外界电磁干扰,提高数据传输速度,两个机架的1757-SRM模块通过光纤交换同步数据。所有的I/O模块通过ControlNet控制网与主、从控制器机架内的1756-CNB(R)控制网通讯模块相连接。 图1 冗余系统结构 以往的冗余系统通常需要用户编制复杂的程序对处理器状态进行判断,在两个处理器之间传输同步数据并实现I/O控制权的切换,两个处理器中的程序也各不相同,这使得冗余系统本身的建立和维护工作非常繁琐。 通过1757-SRM冗余模块,不需要任何编程就可以实现冗余功能,还可以方便地使主、从处理器内的程序保持一致,用户对主处理器程序的修改可自动同步到从

一个三层架构的进销存管理系统设计方案word

一个三层架构的进销存管理系统设计 实习报告 姓名:queen 日期:2007-10-12

目录 一、软件需求分析 (2) §1.1 系统设计原则 (2) §1.2 实现目标 (3) 二、系统概要设计 (4) §2.1平台要求 (4) §2.2 软件体系结构 (4) 三、系统详细设计 (5) §3.1 客户端详细设计 (5) §3.1.1 客户端的功能 (5) 1.前台收银系统 (5) 2.后台管理系统 (5) §3.1.2 设计细节 (6) §3.2 服务器端详细设计 (13) §3.2.1 服务器端的功能 (13) §3.2.2 设计细节 (13) 四、软件实现过程 (16) §4.1 客户端窗体 (16) §4.2 服务器端设置窗体 (17) 五、软件测试过程 (19) §5.1 运行环境测试 (19) §5.1.1 任务 (19) §5.1.2 测试过程 (19) §5.1.3 测试结果 (19) §5.1.4 评价 (19) §5.2 软件功能测试 (19) §5.2.1 任务 (19) §5.2.2 测试过程 (19) §5.2.3 测试结果 (20) §5.2.4 评价 (20)

一、软件需求分析 商品零售业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高效地管理进货销售调拨和存货等业务.随着商品零售业的发展,商业运作模式日趋多样化,以往的单机版的进销存存在过于简单,自动化程度差,数据安全性差,缺少辅助决策功能等不足,不能适应如今大型超市和连锁经营的需要. §1.1 系统设计原则 ·先进性 系统应包含成熟的网络通信和数据库技术的设计,对于数据库访问应具备容错性. ·可靠性 数据库系统必须是安全可靠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能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并使系统免受病毒感染,提供完善的数据备份方案和系统工程崩溃后的恢复手段. ·可维护性 系统提供强有力的网络,数据库管理,维护和监测功能,能有效地进行网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管理,维护,监视和故障恢复, 使系统保持良好的性能,以方便用户的使用和维护. ·可扩充性 应用软件实现模块相互独立,控制程序和执行程序相分离,具有高度的程序独立性和数据独立性, 使机构和业务变化的影响至最小,方便了扩充和修改. ·安全保密性 系统在系统级,数据库级和应用级提供三级权限控制功能,检查用户是否具有合法身份和权限,以防止非用户的入侵或数据的不合法使用,有效地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应用系统的设计应充分地,合理地利用系统提供的多种机制和功能,把商业销售与管理系统建成一个高安全性的系统。 ·实用性 用户界面直观,友好,各类人员只需经过简单培训即可上手操作。

三层架构和mvc资料整合

WEB三层架构与MVC 收藏 而我发此文的目的有二:一者,让初学者能够听到一家之言,是为解惑;二者,更希望抛砖引玉,得到专家的批判。 许多学生经常问我,MVC到底和WEB三层架构有啥关系?开始时,我也只能给他们一些模糊的回答。时间长了,自己的良心开始受到谴责。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说,这个问题显得挺学究。我在跟自己的许多程序员朋友以及同行(Java讲师)都对MVC和WEB三层架构的关系做了探讨。现在可以说对WEB三层架构和MVC之间的关系理出了头绪。此可谓教学相长。 先说说Web三层架构这个古老话题。地球人都知道web三层架构是指: ?>用户接口层(UI Layer) ?>业务逻辑层(Bussiness Layer) ?>持久化层 关于业务逻辑和用户接口 在早期的web开发中,因为业务比较简单,并没有这三层的划分。用户数据的呈现及输入的接收、封装、验证、处理、以及对数据库的操作,都放在jsp页面中。这时的开发,好比盘古尚未开天辟地,整个web开发就是一片“混沌”。随着业务越来越复杂,人们开始考虑更好的利用OOP这把利刃来解决问题。于是有人发现把业务逻辑抽取出来并形成与显示和持久化无关的一层,能够让业务逻辑清晰,产品更便于维护。这就是SUN当初倡导的JSP Model 1开发方式。 关于持久化 JSP M1开发方式中,并没有对数据如何持久化给出建议。在许多公司中,它们的产品是以数据库为中心进行架构和设计的。在他们的产品里,虽然也有DAO层,但是职责不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发现在许多人眼里,DAO层的指责很简单——增删改查。但我认为,这样理解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了。对于简单数据的管理来说,这样理解无可厚非。但随着业务逻辑变得日益复杂。我们实在是被复杂的对象关系搞头疼了,如果这时我们还要考虑如何把数据存储起来(通常的情况下是存到关系型数据库中),我们开始抱怨自己软件的架构太恶心,一团糟。面向对象设计思想教会我们——如果我们不想做这件事,就交给别人做吧!这时聪明的架构师们提出了一个概念——持久化。如果我们在自己的应用中添加一个新的层——专门负责对象状态的持久化保存及同步,那不就可以全心全意的“搞对象”了吗?持久化概念的产生,代表着我们对关系型数据库的依赖降低了。因此甚至有人推断——数据库已死。同时,关系型数据库这个新的概念也不断形成,并演化成理论,又由理论衍生出产品。因此一个意识良好的程序员,至少应该认同,持久化并不是产品中最重要的环节——最重要的环节是清晰正确的业务逻辑。 灰色地带

三层架构是指哪三层

1.三层架构是指哪三层 界面(视图)层 业务层 数据访问(持久层) 2.为什么使用三层 职责划分清楚,各司其职,各层配合 例如:发现sql语句写错了,sql语句的定义一定在dao层 3.上层如何将数据传递给下层 例如:数据从界面如何传给业务 数据如何从业务传给dao 方法:要将数据传给谁,就new谁的对象,然后用new出来的对象调用方法,数据作为方法参数传递 4.下层如何将数据传递给上层 下层通过返回值将数据传递给上层 5.各层中都写什么代码 5.1.界面层 界面层主要职责是输入和输出

5.2.业务层 编写控制业务流程的代码,通常是很多if语句来控制业务流程,是核心层例如: 业务:用银行卡取钱 业务流程 1:判断卡是否是银行卡 2:验证卡号和密码是否正确 3:验证卡是否被冻结 4:判断余额是否够用 5:是否跨行 6:是否跨地区 7:开始取钱 5.3.数据访问层 5.3.1.Dao 1.拼写sql语句 2.为sql语句的参数准备值 3.发送sql和值到dbhelepr Dao程序编写的模板 publicint save(User user) throws Exception{ Try{ 拼写sql 准备值 调用dbhelpoer执行sql }catcha(Exception e){ 异常处理,将异常抛出 }Finally{ Dbheleper.close() } } 5.3.2.dbHelper 执行sql语句

6.三层示例 6.1.需求 1:实现添加商品 2:商品的列表显示 6.2.准备开发环境 6.2.1.数据库环境 CREATE DATABASE threelayer; USE threelayer; CREATE TABLE product ( id INT AUTO_INCREMENT PRIMARY KEY, productName VARCHAR(30), price DOUBLE ); 6.2.2.Java环境 同一个项目中,每个开发人员的各个环境的版本必须一致 1.Jdk的版本:1.8 2.Eclipse的版本:Kepler 3.Jar包: a)Mysql数据库的驱动jar b)Junit的jar

三层架构详解

三层架构将数据层、应用层和业务层分离,业务层通过应用层访问数据库,保护数据安全,利于负载平衡,提高运行效率,方便构建不同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应用; 表示层主要作用是接收用户的指令或者数据输入,提交给业务逻辑层做处理,同时负责将业务逻辑层的处理结果显示给用户。相比传统的应用方式,业务层对硬件的资源要求较低; 应用层依据应用规模的不同,所承受的负荷会有较大的差异,另外客户端的数目,应用的复杂程度都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 ERP三层结构提供了非常好的可扩张性,可以将逻辑服务分布到多台服务器来处理,从而提供了良好的伸缩方案; 数据层包括存储数据的数据库服务器和处理数据和缓存数据的组件。组件将大量使用的数据放入系统的缓存库,以提高数据访问和处理的效率. 同时ERP采用大型数据库提供高性能、可靠性高的海量数据存储能力存储ERP的业务数据。 三层架构(3-tier application)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概念简介 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添、删除、修改、更新、查找等。 概述 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微软推荐的分层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又或成为领域层)、表示层。 三层结构原理: 3个层次中,系统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都在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 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 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表示层 位于最外层(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