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靶向治疗常见靶点及治疗

肺癌靶向治疗常见靶点及治疗
肺癌靶向治疗常见靶点及治疗

肺癌靶向治疗常见靶点及治疗

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我国恶性肿瘤第 1 位,其中80%-85% 的患者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NSCLC 患者的5 年生存率约为15%,约70% 的NSCLC 患者确诊时即为晚期。基于分子靶点的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成为NSCLC 的研究热点,尤其是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K) 和间变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kinase, ALK) 为靶药物的发现,在NSCLC 个体化治疗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EGFR 是一种跨膜受体,与细胞增殖、转移和凋亡等种信号传导通路有关。EGFR 突变主要包括4 种类型:外显子19 缺失突变、外显子21 点突变、外显子18 点突变和外显子20 插入突变。

最常见的EGFR 突变为外显子19LREA 缺失和外显子21L858R 突变,二者均会导致酪氨酸激酶结构域活化,且均为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别(tyrosinekinaseinhibitors,TKI) 的敏感性突变,外显子20 的突变与EGFR-TKI 获得性耐药有关,还有许多类型的突变临床意义尚不明确。肺腺癌患者EGFR 基因敏感突变阳性率在高加索人群约为10%, 在亚裔人群和我国均为50% 左右。

ALK 最早作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largecelllymphoma,ALCL) 的一个亚型被发现,并因此得名。继2007 年Soda 等首次报

道了在NSCLC 中发现染色体2p 的倒位,造成棘皮动物微管相关类蛋白4(echinodermmicrotubule-associatedprotein-like4,EML4) 的N- 端与ALK 的激酶区融合产生一个融合基因之后,一系列研究显示,EML4-ALK 倒位有多种变异,且均可导致具有催化活性的激酶融合蛋白变异体的表达,而动物实验证实该激酶具有致癌性。

EML4-ALK 融合基因阳性的NSCLC 患者已经被定义为NSCLC 的另一种特殊疾病亚型,独立于EGFR 和K-ras 等基因的突变而独立存在。国外研究显示,在NSCLC 患者中,ALK 融合基因阳性的发生率约为5%。中国NSCLC 患者ALK 的阳性率约为3%-11%。

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明,EGFR-TKI 和ALK 抑制剂能分别使EGFR 基因敏感突变和ALK 融合基因阳性的NSCLC 患者显著获益。EGFR-TKI 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和ALK 抑制剂克唑替尼相继于2005 年2 月25 日、2007 年3 月17 日、2011 年6 月7 曰和2013 年 1 月22 曰被中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CFDA) 批准上市,为改善晚期NSCLC 患者的生存带来新的契机。

在NSCLC 患者中检测EGFR 和ALK 基因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宋意义,美国、欧盟的权威学术机构均已制订出各自的检测和治疗指南。为了提高我国在该领域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水平,中国医师协会肿瘤

医师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自2013 年起组织专家们制订了中国EGFR 基因突变和ALK 融合基因阳性NSCLC 诊断治疗指南,本指南为更新的2014 年版。

●EGFR 基因敏感突变晚期NSCLC 患者的治疗

一线治疗:推荐EGFR 基因敏感突变患者一线进行EGFR-TKI 类药物治疗。

二线治疗:推荐之前未使用EGFR-TKI 类药物治疗的EGFR 基因敏感突变患者二线进行EGFR-TKI 类药物治疗。

维持治疗:EGFR 基因敏感突变一线化疗获益的患者可进行EGFR-TKI 类药物维持治疗。

EGFR 基因敏感突变包括:19del,21(L858R,L861),18(G719X,G719)。

●ALK 融合基因阳性NSCLC 患者的治疗

推荐:ALK 融合基因阳性的晚期NSCLC 患者可进行克唑替尼治疗。

EGFR 和ALK 这两个靶点的发现和相关药物的发展,使NSCLC 的治疗进入了基于分子靶点的个体化治疗时代,针对这些靶点的检测和治疗意义重大。随着新的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专家委员会将定期更新本指南。

文章摘自《中华肿瘤杂志》2014 年7 月第36 卷第7 期

文章作者: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

此外,KRAS突变耐药也引起关注。KRAS是EGFR通路下游的效应因子,突变型KRAS基因编码异常的蛋白会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且不受上游EGFR信号影响。目前关于KRAS抑制剂药物安卓健(Antroquinonol)的II期临床研究也正在进行中,安卓健作为全球针对RAS基因唯一在研靶向药物,该试验吸引了全球医学界的关注,预计2015年年底可发表研究成果。

肺癌分子靶向治疗

肺癌分子靶向治疗 一肿瘤靶向治疗的基本概念 随着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和从细胞分子水平对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肿瘤生物治疗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是利用具有一定特异性的载体,将药物或其他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物质选择性地运送到肿瘤部位,把治疗作用或药物效应尽量限定在特定的靶细胞、组织或器官内,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组织或器官的功能,从而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的一种方法。 所谓“靶向治疗”,通俗地讲,就是有针对性的瞄准一个靶位,在肿瘤分子治疗方面指的就是针对某种癌细胞,或者是针对癌细胞的某一个蛋白、某一个分子进行治疗。它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种是针对某个器官,例如某种药物只对某个器官的肿瘤有效,这个叫器官靶向;第二种叫细胞靶向,故名思义,指的是只针对某种类别的肿瘤细胞,药物进入体内后可选择性地与这类细胞特异性地结合,从而引起细胞凋亡;第三种是分子靶向,它指的是针对肿瘤细胞里面的某一个蛋白家族的某部分分子,或者是指一个核苷酸的片段,或者一个基因产物进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的一个“闪光点”,凭着它的特异性和有效性,已取得很大成功,是目前国内外治疗的“热点”。 传统化疗可以理解为“枪打出头鸟”,主要是针对生长快速的肿瘤细胞。可是除了肿瘤细胞外,正常人体内的某些正常细胞生长繁殖

也较快,比如①血液细胞,由于自我更新活跃,也成为化疗药物打击的对象,所以化疗后会出现白细胞降低、血小板下降、贫血等。②毛囊细胞、粘膜的细胞更新也很快,所以化疗后出现的脱发、恶心、呕吐等,就是毛囊细胞、粘膜细胞受化疗药物的攻击而引起的。③肝脏细胞,被称为体液化工场,要代谢很多药物。因此化疗后也会造成严重的肝功损害。④生殖细胞,像精子、卵子这些细胞也会受到化疗药物的攻击。因此,化疗药物在针对体内肿瘤细胞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对体内生长旺盛的正常细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这样,肿瘤细胞灭亡的同时会造成体内很多细胞的“陪葬”,长此以往只会造成“两败俱伤”。然而,随着机体免疫力被摧跨,肿瘤细胞势必“抬头”,所以,这化疗的盲目性不利于肿瘤的长期治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靶向治疗。同样,如所谓的靶向化疗、靶向放疗、靶向手术、氩氦靶向及射频靶向等治疗,不可避免也存在对正常组织有较大损伤或治疗不彻底性及问题。 细胞靶向这种治疗又称为“导弹治疗”,它主要利用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在生物学特性上的不同,具有高选择性,能稳、准、狠地打击肿瘤细胞。rAAV-BA46/her2-DC/CTL治疗乳腺癌就是一例很好的细胞靶向治疗的例子。BA46 几乎在所有的乳腺癌体细胞上表达,而且表达在细胞膜上,而在乳腺以外的正常组织内不表达或少量表达,以BA46抗原肽免疫转基因鼠,可在转基因鼠身上诱导出特异的细胞免疫,它是乳腺癌DC治疗非常理想的肿瘤抗原。腺相关病毒(AAV)以其无致病性及能与特异位点整合等优点而成为目前人类基因治疗

肺癌靶向治疗药物(按作用机制划分)

肺癌靶向药物(靶点机制划分) EGFR 突变 EGFR又叫 HER1 或者 ErbB1,是 ErbB 受体家族四大成员之一。EGFR 过分频繁表达能激活下游重要的信号通路(如 ALK),从而导致细胞增殖,存活,转移及血管生成等。因此,在 NSCLC 的研究中,EGFR 一直是一个热点。像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这样早期的小分子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在刚问世时是面向所有既往接受过化疗的 NSCLC 患者的。而像阿法替尼(afatinib)和达克替尼(dacomitinib)这样新推出的 EGFR TKI 则在此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回顾性研究显示,亚裔、女性、腺癌、既往少量 / 无吸烟史等临床特点可以增加 EGFR TKI 治疗的敏感率。这个结论的分子基础是,18-21 号外显子突变(最常见的是 19 号外显子的缺失和 21 号外显子上的 L858R 位点突变)能编码出大量 EGFR 酪氨酸激酶,上述突变分别占总突变情况的 45% 和 40%。另外还有18 号外显子的突变及 20 号外显子的插入突变,占总突变情况的 5%-10%。18 号外显子的突变能增加 EGFR TKI 的敏感性,而 20 号外显子的突变却会导致EGFR TKI 原发耐药。EGFR 突变在拥有前述临床特征的患者中更加常见。肺腺癌患者中,大约有 15% 的白种人和 30-50% 的东亚人拥有 EGFR 基因突变。而对于那些无吸烟史的东亚人,这项比例高达 50-60%。多项研究表明,对于初发的敏感性 EGFR 突变的 NSCLC 患者,应用 TKI 治疗在反应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和生活质量上均优于化疗。易瑞沙泛亚洲研究(IPASS)结果表明,对于经选择的 NSCLC 患者,吉非替尼效果优于紫杉醇 + 卡铂的化疗。但对于EGFR 野生型患者,TKI 治疗效果并不理想,1.5 个月的 PFS 完败于化疗组的6.5 个月。在其他随机研究中,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及阿法替尼均能改善有 EGFR 基因突变患者的 ORR 和 PFS。这些研究为晚期 NSCLC 的合理治疗提供了依据。因此,晚期 NSCLC 患者应常规进行 EGFR 基因检测,并根据突变情况选择是否行 EGFR TKI 一线治疗。一般情况下患者对 EGFR TKI 耐受性良好。EGFR TKI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痤疮形式皮疹,皮肤瘙痒和腹泻。相比化疗,很少出现 3 级 -4 级不良反应,故较少出现调整剂量和停药。坏消息是,所有接受 TKI 治疗的患者最终会出现耐药,并最终导致肿瘤进展和死亡。好消息是,人们经过反复活检已经发现了 TKI 治疗耐药的部分分子机制。比如,大约有 50% 的获得性耐药患者身上出现了前文提及的 20 号外显子(T790M)变异。此外,MET 扩增(5%)、HER-2 扩增(8%)、PI3K 突变(5%)及 NSCLC 转变为小细胞肺癌(18%)等也是常见的耐药机制。基于此,新一代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开始针对上述获得性耐药的途径,如 T790M、HER2、MET 及 PI3KCA 等。比如第二代的不可逆 EGFR TKI 阿法替尼和达克替尼是泛 ErbB 抑制剂。这意味着他们能在抑制 EGFR 突变表达的同时还能抑制 T790M 耐药变异。虽然临床前研究显示成果喜人,不过阿法替尼和达克替尼治疗一代 EGFR TKI 耐药的临床研究却并不尽如人意。一项随机研究表明阿法替尼对经一代 EGFR TKI 治疗过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OS 与安慰剂相当。另一项研究证明达克替尼也一样。但在最新的指南中,阿法替尼已被推荐作为 EGFR 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方案。第三代 EGFR TKI(CO-1686 和 AZD9291)对 T790M 的选择性更高,临床效果更佳且毒性更小。早期的研究表明,CO-1686 和 AZD9291 对经一代 EGFR TKI 治疗过,且 T790M 变异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ORR 分别达到 58% 和 64%。这些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在疾病进展阶段及时的进行分子分析以选择最佳治疗方案的重要性。

靶向治疗肺癌早期

靶向治疗肺癌早期 第一类: 为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常用药物为特罗凯、易瑞沙。其主要机理是通过与特定的靶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结合,启动相应的信号通路,最终达到控制肺癌生长的作用。 第二类: 为抗血管生成抑制剂,如阿瓦斯丁。其主要机理是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从而使肿瘤生长缺乏足够的营养,最重达到饿死肿瘤的目的。目前这两类药物都在临床得以广泛应用,被美国癌症综合治疗机构确立为标准治疗方案的药物之一。 肺癌靶向药物疗效显著: 有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应用靶向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在普通肺癌患者中的有效率肿瘤缩小50%以上,疗效保持4周以上超过20%,而在经过基因分析的优势人群中,有效率能达到70%~80%。 除此以外还有约40%的患者,药物能对他们的肿瘤起稳定作用肿瘤没有缩小,但也没有扩大和转移,靶向治疗药物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疾病控制率达到60%~70%。 专家提醒: 具体应该选用何种分子靶向药物,一定要在肿瘤科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切忌自己在网络上随便买药应用。因为,一方面药物的质量难以保证,更重要的一点是一旦药物无效,反而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特别的例子如:部分病人有肺间质性病变的病史,可是病人应用靶向药物没有经过基因检测,疗效不佳并且出现间质性病变加重。 肺癌是属于人体呼吸系统的疾病,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的致病原因比较复杂,至今都不能确定到底哪一种致癌因子导致的肺癌,肺癌一般全身症状并不明显。肺癌的治疗方法也有很多,下面我们就来讲解一下癌症的治疗方法: 肺癌的治疗方法其实没有固定的,肺癌的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就相比消化系统癌症而言,肺癌的患者饮食是比较好解决的,肺癌病人应少吃油腻跟辛辣、烟、酒等有刺激性的食物。 肺癌的治疗方法还有当病人经过手术切除,或中西医放射治疗,病情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之后因注意完全禁止吸烟,注意生活环境空气的质量,保证空气新鲜,肺癌的治疗方法还有采用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从而促使肿瘤变小,控制癌症症状。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专家共识(2013 版)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专家共识(2013 版) 作者: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中国肺癌防治联盟本文从驱动基因检测、EGFR-TKI、ALK 和ROS-1 融合基因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剂等方面详细阐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最终得出:对于功能状态评分0~1 分的晚期非鳞NSCLC 患者,在没有明显咯血和肿瘤侵犯大血管的情况下,推荐在一线化疗(卡铂/ 紫杉醇或顺铂/ 吉西他滨)基础上联合贝伐单抗(贝伐单抗在我国暂无肺癌适应证,但预计不久能获得CFDA 批准); 对于晚期NSCLC 患者可采用长春瑞滨/ 顺钼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亦居癌症的首位,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占肺癌的85% 以上,而且大部分就诊时已属晚期。 近年来在NSCLC 的治疗上,化疗的地位虽然没有发生根本动摇,但其疗效已达到一个平台,毒性及不良反应也限制了临床应用。靶向治疗因其可靠的疗效且毒性和不良反应轻,已成为最受关注和最有前途的治疗手段之一。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与中国肺癌防治联盟组织相关专家讨论了晚期NSCLC 分子靶向治疗的相关问题,并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晚期NSCLC 分子靶向治疗专家共识(2013 版)。 1. 驱动基因检测

1.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基因突变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EGFR 基因突变状态是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治疗晚期NSCLC 最重要的疗效预测因子。突变通常发生于外显子18~21,其中19 外显子缺失及21 外显子L858R 点突变是最常见的对EGFR-TKI 治疗敏感的突变(EGFR 敏感突变)。 多项研究结果证实,在非选择性中国NSCLC 患者中,EGFR 总突变率约为30%,腺癌患者突变率约为50%,不吸烟腺癌可高达60%~70%,而鳞癌患者仍有约10% 的EGFR 敏感突变率[1-2],因此,需要提高临床医生常规进行EGFR 基因突变检测的意识。 肿瘤部位的手术切除标本、组织活检标本和细胞学标本都可用于EGFR 基因突变的检测。无论采用哪种标本,均应保证标本含有至少200~400 个肿瘤细胞。血液标本用于EGFR 基因突变检测的方法尚不成熟,敏感度不如组织标本,建议暂不作为常规检测项目。检测标本需要由有经验的病理科医生负责质量控制[2]。 目前EGFR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很多,包括直接测序法、基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基础上的方法,如蝎形探针扩增阻滞突变系统法(scorpion 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scorpionARMS)、片段长度分析及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等,各有优缺点,目前对于哪种方法更具优势尚未达成共识。 DNA 直接测序法应用广泛,可检测已知的突变和未知的突变,但对标本的肿瘤细胞含量要求较高,一般要求标本中肿瘤细胞的比例在50% 以上,至少不

现代肺癌靶向治疗常见治疗位点

现代肺癌靶向治疗常见治疗位点 靶向治疗为针对已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被称为靶点,常为引致癌症的特异性突变基因),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 靶向治疗中的靶点常为肺癌的驱动基因。驱动基因,是与癌症发生发展相关的重要基因,找到驱动基因后癌症的治疗就事半功倍。 通过开发靶向癌症特异基因突变的药物,近年来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诊断和治疗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对肺癌活检组织的体细胞突变常规基因测试正成为提供最佳患者医疗护理的标准。确定特异的突变类型例如EGFR突变、KRAS突变或ALK突变等为使用FDA批准的靶向治疗提供指导,有可能使临床获益。发现其他的基因突变也可以引导患者和医生往新靶向药物的临床试验做出努力。 许多目前还正在开发当中的靶向治疗方案主要是靶向激活的受体酪氨酸激酶(PTKs)或相关下游信号通路,尤其是RAS-RAF-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还有大量的临床试验目前正在开展,以评估包含特异性突变(包括EGFR突变、KRAS突变或ALK突变)的癌症最佳治疗方案。 NSCLC驱动基因:EGFR 活化EGFR突变位于酪氨酸激酶域,可导致组成性的EGFR信号。EGFR突变激活的PI3K-AKT 和RAS-MEK-ERK信号对癌细胞的生长、生存和迁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常见的激活突变是19号外显子的框内缺失(in-frame deletion)同突变和858密码子的一个错义突变(导致精氨酸被亮氨酸取代,L858R)。带有EGFR突变的肺癌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高度敏感。当前,EGFR突变的基因型筛查常被用于筛选患有IV期NSCLC、一线治疗方案为接受EGFR—TKIs治疗的患者。目前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延长反应持续时间,找到有效的途径靶向在疾病进程中形成的耐药机制。最常见的耐药机制就是EGFR T790M突变,存在约50%的耐药肿瘤中。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例如MET扩增,PIK3CA突变以及向SCLC转化也曾得到描述。 NSCLC驱动基因:KRAS KRAS是肺癌中一种最常见的突变基因,发生在大约25%的肺腺癌中。肺癌KRAS突变主要定位在第12和13号密码子。肺癌中的KRAS突变似乎与EGFR和ALK易位互不相容,而患者通常都有吸烟史。KRAS突变通常抵抗EGFR-TKI治疗。虽然KRAS的发现比EGFR早二十多年,但由于研发难度大,目前针对KRAS的靶向药物少之又少,在临床实验阶段的仅有Antroquinonol(安卓健)和AZD6244。其中AZD6244主要作用于RAS基因下游调控因子MEK1/2,而Antroquinonol(安卓健)直接作用于RAS基因,为该通路中讯息传递上游因子,调控整个RAS通路。其I期临床结果被证实有效且事直接作用于RAS的抑制剂,Antroquinonol (安卓健)有望在2017年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常规治疗用药。 NSCLC驱动基因:ALK

肺癌多种靶向药物临床数据对比

肺癌多种靶向药物临床数据对比 1. 吉非替尼:化疗失败后使用吉非替尼可延长总生存期半个月,对不吸烟的患者、亚洲的患者特别有效(延长总生存期3-4个月)。但吉非替尼联合常规化疗药物效果很差,总生存期甚至有所缩短,因此吉非替尼一般作为三线药物。 2. 厄洛替尼:如果不考虑人种差异,化疗失败后使用厄洛替尼的效果优于吉非替尼(HR: 0.70 vs 0.89),可延长总生存期2个月。厄洛替尼联合常规化疗药物效果不明显,但也不至于像吉非替尼一样呈劣效性。另外,厄洛替尼对于不吸烟、EGFR突变的患者效果非常好,总生存期延长10个月以上。 3. 埃克替尼:埃克替尼与厄洛替尼极其类似,治疗效果优于吉非替尼,但由于没有埃克替尼vs厄洛替尼对照试验数据,只能推测二者效果相当。但埃克替尼的半衰期很短,每天需要口服3次,总的来说逊色于厄洛替尼。 4. 阿法替尼:阿法替尼对于吉非替尼、厄洛替尼耐药型患者并不好,虽然无进展生存期显著延长,但总生存期是缩短的。有意思的是,该药对于EGFR的Del19突变、L858R 突变有奇效,无进展生存期延长一倍,而总生存期与常规化疗相当,因此作为一线药物获批。 5. 克唑替尼:克唑替尼是专门针对ALK阳性患者的药物,无进展生存期延长一倍。由于ALK阳性在肺癌中所占的比例在3-5%,市场虽不小但也不大。 参考临床试验: 吉非替尼vs安慰剂 1692例化疗失败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2:1随机分成吉非替尼组(250mg/天)、安慰剂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5.6个月、5.1个月(HR=0.89)。对于不吸烟的患者(n=375),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8.9个月、6.1个月(HR=0.67);对于亚洲人,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9.5个月、5.5个月(HR=0.66)。 Ref: Lancet. 2005, 366(9496), 1527-1537. 厄洛替尼vs安慰剂 731例化疗失败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2:1随机分成厄洛替尼组(150mg/天)、安慰剂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6.7个月、4.7个月(HR=0.70),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2.2个月、1.8个月(HR=0.61)。 Ref: N Engl J Med. 2005, 353(2), 123-132. 克唑替尼vs培美曲塞/多西他赛 347例ALK阳性非小细胞癌患者分成克唑替尼组、常规化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

肺癌抗肿瘤药物处方审核专家共识解读

肺癌抗肿瘤药物处方审核专家共识解读 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单选题)患者诊断非鳞非小细胞肺癌,使用培美曲塞+顺铂方案,审核处方事项中正确的是() A .培美曲塞主要不良反应是血液学毒性,患者不需要预处理; B .患者发生疼痛时谨慎给与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 C .培美曲塞常用剂量500mg/m2;每周一次,28天一个周期; D .培美曲塞是高致吐化疗药物。 2 . (单选题)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紫杉醇+顺铂/卡铂方案,审核处方事项中正确的是() A .为了降低不良反应,使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前需要给与患者地塞米松 B .用药顺序为需要先输注顺铂,之后输注紫杉醇 C .卡铂(AUC≥4)时为中致吐级别,不考虑患者是否需要预防止吐方案; D .紫杉醇通常在用药之前12及6h给予地塞米松20mg口服,用药之前30~60min 肌注苯海拉明50mg,静脉注射西咪替丁300mg 3 . (单选题)以下关于肺癌靶向药物治疗的处方审核,正确的是() A .开具塞瑞替尼需进行EGFR检测

B .克唑替尼对患者QT间期没有影响 C .患者轻度抑郁,开具奥希替尼时可同时开具圣约翰草提取物 D .克唑替尼适用于ALK或ROS-1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 4 . (单选题)使用贝伐珠单抗,以下需要关注的要点中,正确的是() A .如果患者需要手术,贝伐珠单抗停药7天是安全的 B .存在严重出血或近期曾有咯血的情形,应当禁用该药 C .当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时,根据不良反应严重程度调整剂量 D .为了减少不良反应应缓慢输注,每次输注时间都不能低于90min。 5 . (单选题)小细胞肺癌患者需要使用依托泊苷+顺铂/卡铂进行治疗时,以下关于处方审核点,正确的为() A .依托泊苷的剂量一般为80-120mg/m2,d1-3天给药 B .依托泊苷100mg可以使用生理盐水250ml溶解 C .依托泊苷是高致吐化疗方案,患者需要预防用药 D .该方案并无骨髓抑制作用,无需进行该方面的监测及处理 6 . (单选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吉西他滨+铂类方案,处方审核正确的是() A .一般吉西他滨使用剂量为1000-1250mg/m2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综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综述)题库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综述) 2015-03-10 来源:丁香园作者:张波 曾几何时,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只能接受化疗。但是,其疗效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无法再进一步。可喜的是,随着人们对分子遗传学认识的不断增强,NSCLC 被细分为各种不同的分子亚型,并由此诞生了各类分子靶向治疗药物。靶向药的应用,明显改善 了 NSCLC 患者的预后。 带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重排的肿瘤患者的一线治疗中,化疗并没有一席之地,除非该患者的“可药化驱动基因(druggable driver oncogene)”缺失。2015 年 2 月17 日Kumarakulasinghe 等在respirology 上发布综述,全面讨论临床相关的驱动基因突变的情

况、肺腺癌和鳞癌的最新分子分型、分子靶向药物在治疗中的地位及其耐药机制。 肺癌是肿瘤世界的头号杀手。在 2014 年,预计将有 224210 名新确诊的肺癌患者,而且其中大部分为晚期NSCLC。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面对晚期 NSCLC 只能使用“含铂类药物 的化疗”这一招。这招与最佳支持治疗相比,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总生存期(OS),但它的上限也仅限于 20% 的反应率和 8-10 个月的中位生存期。 随着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不断进展,人们慢慢尝试识别导致 NSCLC 的关键基因突变。这些存在于癌基因上的遗传变异能编码调控细胞增殖 和存活的信号蛋白。癌基因依赖这个概念应运而生,而它存在的基础,是“肿瘤的生存非常依赖

肺癌靶向治疗总结

一、抗血管生成 恩度: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化疗用于初治或复治非小细胞肺癌。2005年被中国FDA推荐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用药。 15mg溶于500ml生理盐水中,输注3-4h。连续使用14天,休7天。第5天使用化疗。 贝伐珠单抗:重组人源化抗VEGF-A单克隆抗体。可阻断VEGF-A与其受体(VEGFR-1及VEGFR-2)的结合,是第一种被证明联合化疗能够延长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的抗 血管生成药物。2015年被批准用于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等一线治疗。可联合化疗、EGFR-TKI类、免疫治疗。 鳞癌细胞类型及既往有咯血(>2级)史为贝伐珠单抗的最主要禁忌症。 雷莫芦单抗:以VEGFR-2为靶点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一线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可用于鳞癌及非鳞癌细胞类型NSCLC患者二线治疗的抗血管生成药物。 阿帕替尼:新型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结合并将其抑制。 安罗替尼:新型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2017中国批准其用于晚期NSCLC患者的 三线治疗。口服2周,休1周。 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类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EGFR基因突变通常发生于18~21 号外显子,其 中19 号外显子缺失及21 号外显子L858R 点突变是最常见的敏感突变。G719X、 L861Q和S7681、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等是罕见突变) 第一代TKI类:埃克替尼、吉非替尼、厄洛替尼。 第二代:阿法替尼、达克替尼。 第三代:奥希替尼(T790M突变) 第一、二代靶向药耐药(中位使用时间约10月,会出现耐药),最常见的耐药机制:T790M突变(60%)。HER2和MET扩增占耐药机制的20%。 奥希替尼:晚期EGFR突变一线首选。可用于EGFR罕见突变(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 奥希替尼耐药机制:一线使用奥希替尼,不会出现T790M突变,主要以C797S的单发突变及MET的扩增为主,处理起来换用其他一代二代靶向药或联合MET抑制剂。一 线使用一代耐药后出现T790M突变后使用奥希替尼,即二线用药后耐药,机制比较复杂。

(完整word版)Ⅳ期原发性肺癌中国治疗指南(2020年版)

Ⅳ期原发性肺癌中国治疗指南(2020年版)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 原发性肺癌(以下简称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新发肺癌病例约为78.7万例,发病率为57.26/10万,位于恶性肿瘤发病率第1位;其中男性52.0万例,发病率为73.90/10万,居恶性肿瘤第1位;女性26.7万例,发病 率为39.78/10万,居恶性肿瘤第2位。2015年中国肺癌死亡人数约为63.1万例,死亡率为45.87/10万,位于恶性肿瘤死亡的第1位。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IASLC)2015年制定了第八版肺癌TNM分期。美国医疗保险监督、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SEER)显示,在初诊时约57%的肺癌患者已经发生了远处转移。 因此,Ⅳ期患者的治疗是肺癌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 肺癌治疗领域研究进展最多的部分。病理诊断是肺癌诊断的金标准,基于 遗传特征的分子分型使Ⅳ期肺癌的治疗步入了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时代,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发表了新的肺肿瘤组织学分类。与2004年版分类相比,其中一项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在Ⅳ期肺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策略中强调了分子遗传学的作用。 近年来以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trammed cell death-linand 1,PD-LI)为靶点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开辟了肺癌的免疫治疗,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为了及时反映国内外Ⅳ期肺癌治疗的新进展,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我国 Ⅳ期肺癌的治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在《中国晚期原发性肺癌诊疗专家共识(2016年)》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制定了《Ⅳ期原发性肺癌中国治疗指南(2020年版)》。 一、临床表现 Ⅳ期肺癌患者可出现刺激性干咳、咯血、胸痛、发热和气促等。当肿瘤在胸内蔓延侵及周围组织时,可导致声音嘶哑、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霍纳氏综合征、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 以铂类为基础的双药化疗方案是治疗晚期NSCLC的传统标准方案,但对应的5年生存率依然很低,不足5%。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其他NSCLC系统治疗药物(包括化疗、小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联合应用,表现出更好的的抗肿瘤及延缓耐药作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已成为晚期NSCLC患者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之一。基于此,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血管靶向治疗专家委员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专家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组织专家撰写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以指导我国肺癌治疗相关的临 床科室合理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进一步提高我国肺癌规范化诊疗水平。 方法学 本共识的撰写是通过分析整理2018年9月25日之前,PubMed、EMBASE、万方医学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相关的系统综述、荟萃分析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英文 227篇,中文286篇),经46名指南撰写专家组成员经过5轮专家组会议的讨论 和修改,最终确定。本共识推荐内容参照“CSCO证据级别”(表1)。 表1 证据级别 晚期NSCLC的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发展现状 1.当前NSCLC的抗血管生成治疗主要包括三大类: (1)靶向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 receptor, VEGFR)的大分子单克隆抗体。①贝伐珠单抗是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被 批准应用于晚期NSCLC一线治疗的VEGF单克隆抗体。②雷莫芦单克隆抗体是另一 个已获批用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的药物。(2)靶点包括VEGFR的多靶点 小分子TKI。安罗替尼是国内目前唯一一个获批用于晚期NSCLC治疗的VEGFR- TKI类药物。(3)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我国自主生产的重组人血管内皮 抑制素恩度已获批应用于肺癌临床。 NSCLC抗血管生成药物临床应用推荐

常见的肺癌分子靶向治疗靶点

常见的肺癌分子靶向治疗靶点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提高和在细胞受体及增殖调控的分子水平对肿瘤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人们开始了针对细胞受体、关键基因和调控分子为靶点的治疗,并称之为“分子靶向治疗”。 分子靶向性药物不是将杀伤肿瘤细胞作为目标,而是将肿瘤细胞膜上或细胞内特异性表达或高表达的分子为作用靶点,这不仅能更加特异地作用于肿瘤细胞,阻断其生长、转移或诱导其凋亡,而且还同时降低了对正常细胞的杀伤作用。近年来,在肺癌治疗中针对信号转导、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已经展现出值得期待的疗效。 一、以EGFR为靶点的肺癌靶向治疗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原癌基因C-erbB-1(HER-1)的表达产物。40%~80%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过度表达EGFR。EGFR与配体形成二聚体能激活酪氨酸激酶(TK),使肿瘤细胞增殖分裂和永生化,因此目前针对EGFR的靶向治疗在肺癌治疗领域中运用广泛。 吉非替尼(易瑞沙,gefitinib) 吉非替尼是一种可口服的EGFR TK小分子抑制剂,主要使癌细胞阻滞于G1期。两项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Ⅱ期临床试验:IDEAL 1和IDEAL2在2003年完成。正是这两项Ⅱ期临床试验的结果促使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在Ⅲ期临床试验尚未完成的时候就迅速批准了吉非替尼作为NSCLC的三线治疗药物。 但是两项关于吉非替尼与标准一线化疗方案联用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Ⅲ期临床试验——INTACT 1及INTACT 2却带来令人失望的结果。2项Ⅲ期研究的结果均显示,吉非替尼与化疗药物同期联用,其效果并不优于单纯化疗,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该药与化疗药物作用于同一周期的细胞,其作用被化疗药物所掩盖。 Thatcher等发表ISEL研究的结果显示,吉非替尼与安慰剂相比未能延长化疗失败NSCL C患者的生存期。虽然研究显示在肿瘤缩小及缓解率方面吉非替尼具有优势,但并未能转化为有统计学差异的生存期延长。 SWOG0023研究对晚期不可手术的Ⅲ期NSCLC患者同步使用顺铂加足叶乙甙(VP16)方案化疗+胸部放疗,接下来给予多西他赛巩固化疗,再使用吉非替尼维持治疗,结果提示维持使用吉非替尼未能延长患者生存期。 Lynch等及Paez等的研究显示EGFR突变与TK抑制剂疗效相关。研究显示,EGFR突变是一种活化性突变,使TK对吉非替尼更为敏感;并且突变的频率与吉非替尼治疗相对敏感的人群相一致:女性>男性、腺癌>非腺癌,非吸烟者>吸烟者,日本患者>白种人患者;突变与客观缓解而不是与稳定或症状改善相关。这一结果可以帮助临床医师选择那些适合进行吉非替尼治疗的患者,而且符合肿瘤个体化治疗的理念。 同时引起人们兴趣的还有皮疹。许多临床研究发现皮疹的发生率、严重程度与患者接受吉非替尼治疗后的缓解率、生存情况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将皮疹作为监测预后指标有一定可行性,需进一步研究。 吉非替尼治疗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座疮样皮疹和腹泻,日裔患者皮疹、腹泻发生率较非亚裔患者(71%、59%对46%、39%)高,但是严重皮疹与腹泻(≥3度)的发生率类似(3%、5%对4%、3%)。并发症中最严重的是间质性肺病(ILD)。

肺癌靶向治疗失败后的选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33456832.html, 肺癌靶向治疗失败后的选择 作者:章必成 来源:《大众健康》2011年第03期 何女士确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以下均简称肺癌)已经一年余。2009年初,她首先接受 了化疗,疗效差强人意。她拒绝继续化疗,于是选择了分子靶向治疗(易瑞沙)。 一个月后,奇迹出现了,不仅肺部的原发病灶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且肺内、淋巴结、骨转移灶全部消失殆尽! 可惜好景不长,这样的疗效仅仅维持了5个月。之后,她又服用了另外一种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特罗凯,结果令人失望:无效。 万不得已,医师再次对其实施了化疗。可是,连续更换了3种化疗方案,不仅肺部原发肿瘤越长越大,而且远处转移灶越来越多。 万般无奈之下,医师建议何女士再次服用易瑞沙。 奇迹再次出现了!刚刚过去了半个月,何女士各种症状明显减轻;一个月后复查肺部CT,肺部原发肿瘤及转移灶都在逐渐缩小,部分病灶已经消失。 近5年来,分子靶向治疗(主要是易瑞沙、特罗凯)开始大量应用于肺癌的治疗,不仅延长了很多患者的生命,而且因为具有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等优势,使得很多年老体弱、难以耐受放化疗的患者获得了新生。毫不夸张地说,分子靶向治疗的出现是肿瘤治疗史上一个重大的里程碑,从此,肺癌进入个体化治疗时代。各种治疗指南和专家共识推荐的分子靶向治疗范围涵盖了晚期肺癌的一线、二线、三线甚至维持治疗。但是,无论患者近期疗效如何,最终可能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耐药或治疗失败。此时,肿瘤患者和肿瘤内科医师该何去何从? 一线分子靶向治疗失败后的治疗 虽然目前普遍认为晚期肺癌应该首选双药方案化疗,但对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阳性的肺癌患者,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认为分子靶向治疗也可以作为一线选择。如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新靶点及其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新靶点及其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CSCO教育文集2014-09-13 发表评论分享 作者:周彩存李嘉瑜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肺癌是患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主要由NSCLC(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和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组成,其中NSCLC占到肺癌80%以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肿瘤相关信号通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NSCLC已经被证实在分子水平存在驱动基因突变,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包括AKTI, ALK, BRAF, EGFR, HER2, KRAS, MEK1, MET, NRAS, PIK3CA, RET, ROS1等。这些驱动基因突变会激活相关信号蛋白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发展。这种驱动基因突变几乎可以在所有组织学类型的NSCLC中找到(包括腺痛、鳞癌、大细胞癌),但很少同时发生于同一肿瘤。不吸烟腺癌患者发生EGFR, HER2, ALK, RET和ROS1突变的概率相对较高。 根据大量临床试验及NCCN指南推荐:Cefitnib、Erlotinib和Afatinib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KI)作为EGFR突变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Crizotinib作为ALK重排患者的一线治疗已毋庸质疑。更为重要的是,很多针对其他少见基因突变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已被研发进入临床或临床前研究,这对于一部分肺癌患者来说无疑是令人鼓舞的消息。 尽管近几年来针对肺腺癌的驱动基因的探索及相应靶向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很大,但对于肺鳞癌的驱动基因,我们知道得少之又少。肺腺癌的驱动基因如EGFR, ALK, ROS1, RET等,很少或者还未在鳞癌中检测到,针对这些靶点的药物因而也无法应用于鳞癌患者,而鳞癌却在NSCLC中占25%左右。为了能找到肺鳞癌更好的治疗策略,研究者们一直没有放弃对肺鳞癌驰动基因的探索和验证: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近期研究发现肺鳞癌中存在着与肺腺癌不同的驱动基因,这些基因包括FGFRI, DDR2和PIK3CA等。本文将对除EGFR和ALK以外较少见的NSCLC驱动基因,携带这些驱动基因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可能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肺腺癌的驱动基因 EGFR突变是NSCLC最常见的驱动基因,约10%的高加索NSCLC患者和30-40%的东亚NSCLC的患者存在EGFR突变,EGFR突变在不吸烟腺癌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大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以EGFR-TKI一线治疗EGFR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优于化

肺癌靶向治疗药物按作用机制划分

肺癌靶向药物(靶点机制划分) 突变EGFREGFR又叫HER1或者ErbB1,是ErbB受体家族四大成员之一。EGFR 过分频繁表达能激活下游重要的信号通路(如ALK),从而导致细胞增殖,存活,转移及血管生成等。因此,在NSCLC的研究中,EGFR一直是一个热点。像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这样早期的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在刚问世时是面向所有既往接受过化疗的NSCLC患者的。而像阿法替尼(afatinib)和达克替尼(dacomitinib)这样新推出的EGFRTKI则在此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回顾性研究显示,亚裔、女性、腺癌、既往少量/无吸烟史等临床特点可以增加EGFRTKI 治疗的敏感率。这个结论的分子基础是,18-21号外显子突变(最常见的是19号外显子的缺失和21号外显子上的L858R位点突变)能编码出大量EGFR酪氨酸激酶,上述突变分别占总突变情况的45%和40%。另外还有18号外显子的突变及20号外显子的插入突变,占总突变情况的5%-10%。18号外显子的突变能增加EGFRTKI的敏感性,而20号外显子的突变却会导致EGFRTKI原发耐药。EGFR突变在拥有前述临床特征的患者中更加常见。肺腺癌患者中,大约有15%的白种人和30-50%的东亚人拥有EGFR基因突变。而对于那些无吸烟史的东亚人,这项比例高达50-60%。多项研究表明,对于初发的敏感性EGFR突变的NSCLC患者,应用TKI治疗在反应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和生活质量上均优于化疗。易瑞沙泛亚洲研究(IPASS)结果表明,对于经选择的NSCLC患者,吉非替尼效果优于紫杉醇+卡铂的化疗。但对于EGFR野生型患者,TKI治疗效果并不理想,1.5个月的PFS完败于化疗组的6.5个月。在其他随机研究中,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及阿法替尼均能改善有EGFR基因突变患者的ORR和PFS。这些研究为晚期NSCLC的合理治疗提供了依据。因此,晚期NSCLC患者应常规进行EGFR基因检测,并根据突变情况选择是否行EGFRTKI一线治疗。常见的副作用包括痤疮形式皮疹,皮肤EGFRTKI耐受性良好。EGFRTKI一般情况下患者对. 瘙痒和腹泻。相比化疗,很少出现3级-4级不良反应,故较少出现调整剂量和停药。坏消息是,所有接受TKI治疗的患者最终会出现耐药,并最终导致肿瘤进展和死亡。好消息是,人们经过反复活检已经发现了TKI治疗耐药的部分分子机制。比如,大约有50%的获得性耐药患者身上出现了前文提及的20号外显子 (T790M)变异。此外,MET扩增(5%)、HER-2扩增(8%)、PI3K突变(5%)及NSCLC转变为小细胞肺癌(18%)等也是常见的耐药机制。基于此,新一代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开始针对上述获得性耐药的途径,如T790M、HER2、MET及PI3KCA 等。比如第二代的不可逆EGFRTKI阿法替尼和达克替尼是泛ErbB抑制剂。这意味着他们能在抑制EGFR突变表达的同时还能抑制T790M耐药变异。虽然临床前研究显示成果喜人,不过阿法替尼和达克替尼治疗一代EGFRTKI耐药的临床研究却并不尽如人意。一项随机研究表明阿法替尼对经一代EGFRTKI治疗过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OS与安慰剂相当。另一项研究证明达克替尼也一样。但在最新的指南中,阿法替尼已被推荐作为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方案。第三代EGFRTKI(CO-1686和AZD9291)对T790M的选择性更高,临床效果更佳且毒性更小。早期的研究表明,CO-1686和AZD9291对经一代EGFRTKI治疗过,且T790M变异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ORR分别达到58%和64%。这些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在疾病进展阶段及时的进行分子分析以选择最佳治疗方案的重要性。)

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现状

四综述四 D O I :10.3760/c m a .j .i s s n .1673-436X.2013.002.016作者单位:050051石家庄,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呼吸内科通信作者:陈刚,E m a i l :c h e n g a n g .8@h o t m a i l .c o m 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现状 孙维忆 陈刚 ?摘要? 肺癌是当今世界上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恶性肿瘤性疾病之一,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死于肺癌三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高,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三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总数的80%~85%三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成为新近研究的热点,是21世纪肺癌治疗最具希望的方法和策略,让人们看到了曙光三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分子靶向治疗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fm o l e c u l a r t a r g e t e d t h e r a p y f o r l u n g c a n c e r S U N W e i -y i ,C H E N G a n g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R e s p i r a t o r y M e d i c i n e ,t h e T h i r d H o s p i t a l o f H e b e i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h i j i a z h u a n g 050051,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C H E NG a n g ,E m a i l :c h e n g a n g . 8@h o t m a i l .c o m ?A b s t r a c t ? L u n g c a n c e r i so n eo f t h em o s t s e r i o u sm a l i g n a n t d i s e a s e s i nt h ew o r l d .M o r e t h a no n e m i l l i o n p e o p l ed i ef r o m l u n g c a n c e re a c h y e a r .A n dt h e m o r t a l i t y a n d m o r b i d i t y o fl u n g c a n c e ra r e i n c r e a s i n gy e a r b yy e a r ,w h i c ha t t r a c t s t h e g r e a t a t t e n t i o no f an u m b e r o f r e s e a r c h e r s .N o n -s m a l l c e l l l u n g c a n c e r a c c o u n t s f o r 80%t o85%o f t h e t o t a l n u m b e ro f l u n g c a n c e r .I nr e c e n t y e a r s ,m o l e c u l a r t a r g e t e d t h e r a p y h a sb e c o m e a f o c u so f s t u d y f o rn o n -s m a l l c e l l l u n g c a n c e r .T h i s t h e r a p y i s t h em o s t p r o m i s i n g m e t h o da n d s t r a t e g y o f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l u n g c a n c e r i n t h e 21s t c e n t u r y .?K e y w o r d s ? N o n -s m a l l c e l l l u n g c a n c e r ;M o l e c u l a r t a r g e t e d t h e r a p y 目前, 肺癌的治疗包括手术二化疗二放疗二分子靶向治疗及生物免疫治疗等方法三随着肺癌研究的进展,分子靶向治疗已作为一支生力军登上了非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的舞台三所谓分子靶向治疗,是通过作用于靶分子阻断分子信号转导,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以达到抗肿瘤目的三现就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三 1 以表皮生长因子(E G F )为靶点药物1.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E G F R -T K I s ) E G F R -T K I s 直接作用在酪氨酸激 酶结构域的三磷酸腺苷(A T P )结合位点,干扰A T P 的结合,并可通过A k t 和MA P K 途径阻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 G F R )信号转导通路;促进G 1期细胞周期的终止;抑制癌细胞有丝分裂二转移二浸润及新生血管的形成,并可诱导细胞凋亡 [1 ]三吉非替尼 (g e f i t i n i b )是口服的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与A T P 竞争性结合细胞外的配体结合位点,阻断酪氨酸激酶的活化过程,抑制E G F R 激活,从而抑制细胞增殖二血管生成,并能促进肿瘤细胞凋 亡[ 2] 三体外试验发现吉非替尼可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包括头颈部二口腔二肺部二膀胱二前列腺二乳腺二卵巢和结肠癌三厄洛替尼(e r l o t i n i b )是新型的低相对分子质量的奎哪唑啉类化合物,可抑制与E G F R 相关的细胞内酪氨酸激酶功能区的自磷酸化,阻断E G F R 酪氨酸激酶的信号传导, 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二转移以及血管生长,并能降低肿瘤细胞 的黏附能力,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 3] 三1.2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 与酪氨酸激酶的A T P 结合位点特异性结合,竞争性地阻止酪氨酸激酶与A T P 结合,阻断酪氨酸激酶的自身磷酸化及底物的磷酸化,彻底切断异常的酪氨酸激酶的信号传导,从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三 伊马替尼(i m a t i n i b )能抑制包括p 210B c r -A b l 二p l 85B c r -A b l 二v -A b l 和c -A b l 酪氨酸激酶在内的各种A b l 酪氨酸激酶,以及干细胞因子受体(c -K i t )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 D G F R )等酪氨酸激酶的活性[ 4 ]三1.3 E G F R 单克隆抗体 E G F R 是由1186个氨基 酸残基构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0000的一种跨膜 糖蛋白三E G F R 家族包括e r b B 1(H E R 1,E G F R ) 二四 441四国际呼吸杂志2013年1月第33卷第2期 I n t JR e s p i r ,J a n u a r y 2 013,V o l .33,N o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