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代谢综合征认识和治疗论文

中医对代谢综合征认识和治疗论文
中医对代谢综合征认识和治疗论文

中医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和治疗研究【中图分类号】r5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326-01

【摘要】代谢综合征其患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我们中医学对本病的关注越来越多,根据代谢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归纳总结了肝气郁结型、胃热滞脾证、瘀血阻络型、阴阳两虚型。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病因病机,证型,中医研究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中心的一组症候群的总和,是心血管病的多种代谢危险因素在个体内集结的状态.并且其患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我们中医学对本病的关注越来越多。根据其症状,在“肥胖”、“消渴”、“眩晕”等疾病中都有相关的描述。通过对ms进行全面病因病机分析,从而有效地指导中医治疗,在“异病同治”中发挥中医药对ms的多个病理环节的全面整体调节作用,这正符合现代医学通过减肥、降糖、调脂、控制血压等综合干预的治疗原则。

1 ms的病因病机

《素问奇病论》指出:“帝日: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日:此五气之溢也,名日脾瘅。夫五味人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中医药与健康论文

中医药与养生【摘要】发展中医摄生保健及征询运用古代医学和祖国传统中医相结合的医疗实践,重视整体与部分、心理与生理的同一和平衡,保持治病与防病、治疗与康复并重的准则,对每一位病患进行全面、科学、专业的健康和疾病评估,制订完全的个性化预防、治疗、保健、痊愈计划, 药品在维护我们的身体健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身体一旦受到疾病的侵扰,譬如感冒、腹泻、发烧等,小到身体不适,大到身体重大疾患,都必须使用药品予以调节或治疗,才能恢复健康。因此,健康离不开药品,我们的生活离更不开药品,药品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关键词】中医药代谢平衡饮食燥热食品养生保健高血糖皮肤【正文】“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的时限和提高生活的质量。中医养生文化以达“和”为精魂,即茫茫宇宙,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则俱损,和则两利。故人类与自然应“和”,人类本身应“和”,每个人的身心也应“和”。为达此“和”态,中医养生文化从理念上提出顺应自然、协调阴阳、未病先防、形神共养、动静互涵、调和脏腑、畅达经络等;在策略上拥有饮食养生、房事养生、运动

养生、精神养生等;在具体方法上拥有饮食、针灸、按摩、推拿、足浴、音乐等。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理念即“灌其根,培其本,善其后”,防亚健康于未然。“灌其根”——做好产前养生中医学认为,先天禀赋和体质因素与亚健康的发生密切相关。体质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况。一项全国调查发现,气虚体质与亚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特别是由于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的元气不足而导致亚健康状态的更为多见。21世纪中国医学发展的战略重点前移,其内容包括:从单纯重视生命后期到重视生命全过程,尤其重视生命前期,以至个体发生之前,尽可能将遗传性疾病控制在受孕之前。中医养生学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重视性与生育的卫生。首先,避免近亲结婚。《曲礼》中指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藩”;其次,反对早婚早育。提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再次,重视胎教。如夏商周时期的《列女传》已记载了最早的胎教:“太妊者,文王之母也,及其有妊,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最后,现代社会由于受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增强新生儿的体质,预防亚健康状态的出现,提倡多角度注意养生。一方面男女双方在孕前应注意自身体质,做好产前检查,以保障新

中医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研究进展_姚东升

中 华中医药学刊 中医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研究进展 姚东升1,2,刘平1,2,3,胡义扬1,3,孙明瑜 1,3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肝肾疾病病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203; 2.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3.上海高校中医内科学E -研究院,上海201203)摘要:目前我国代谢综合征发病率已大于15%,患者人数已超过2亿,其防治日益受到关注。但由于其病 因病机尚不明确,临床症状复杂,西医目前尚限于对症治疗。而基于辨证论治的中医药在代谢综合征防治中有独特的疗效。现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特色用药等方面综述近几年中医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中医药;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58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3)05-1113-03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 YAO Dongsheng 1,2,LIU Ping 1,2,3,HU Yiyang 1,3,SUN Mingyu 1, 3 (1.Key Laboratory of Liver and Kidney Diseases ,Institute of Liver Diseases ,Shuguang Hospita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China ; 2.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China ;3.E -institute of Shanghai Municipal Education Commission ,Shanghai 201203,China ) Abstract :The current rate of metabolic syndrome who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have been a growing concern is greater than 15%in China , the number of patients is more than 200million.However ,the mechanism of pathogenesis is not clear by now.Since the complexity of clinical symptoms ,Western medicine is currently limited to symptomatic treat-men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 has good efficacy.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metabolic syndrome about the etiology ,the pathogenesi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 has been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metabolic syndrom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thogenesis ;treatment 收稿日期:2013-01-20 基金项目: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1DZ1971702);上海市教育 委员会E -研究院建设计划项目(E03008);上海中医药 大学首届杏林学者资助项目;上海高校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胆病重点学科、慢性肝病虚 损重点研究室和上海市中医临床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姚东升(1987-),男,辽宁人,七年制学生,研究方向:中 医肝病。 通讯作者:孙明瑜(1973-),女,副研究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 师,博士。E- mail :mysun369@126.com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 MS )是以中心性肥胖、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损、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高尿酸血症等合并出现为其主要特点,以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 )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促发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危险因素的聚集,最终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临床症候群。目前我国代谢综合征发病率大于15%, 患者人数已超过2亿[1] ,其防治日益受到关注,成为中西医学者研究的热点。但由于其病因病机尚不明确,临床症状复杂,西医目前尚限于对症治疗。而基于辨证论治的中医药采用整体性和个体化治疗相结合在防治代谢综合征中有 显著的疗效, 也彰显了中医的特色和优势。1 病因病机 既往中医对代谢综合征无系统认识,尚无相关病名探 讨,现代医家大多从其对应的中医病名“头痛 ”、“眩晕”、“湿阻”、“消渴”、“肥胖”等命名论治。中医认为其产生与 先天遗传有关, 又是后天多饮多食、肥胖少动的结果,一般认为其发病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多由痰浊、瘀血、郁热、毒 邪、气血阴阳失调等因素所导致 。《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仝小林等认为过食和少动为MS 发病的主要病因;脾气郁滞、脾失健运,进而水湿内停而为痰、为湿、为浊、为脂,进而变证百生为病机的根本;肝脾郁滞为疾病的核心病机。MS 的发展演变,可以用“郁、热、虚、损”四个阶段来概括其 从未病到已病、 从潜证到显证的整个过程,因郁而热,热耗而虚,由虚及损,形成MS 发生、发展的主线[2]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治病求本,徐远从脾肾两脏 入手, 认为脾肾两虚是内因,饮食失调、运动过少等是外因,肝失疏泄是重要环节,痰瘀互阻是主要病机,虚损变证是代 谢综合征的不良结局[3] 。《灵枢·五变 》“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说明先天禀赋不足是造成代谢综合征的重要 原因。但其临床症状复杂,除正虚外,痰浊、瘀血、毒邪等实 邪在其发病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百病多由痰3111

谈谈对中医药的认识

谈谈对中医药的认识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经过反复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内涵的医学科学,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文明进步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和文化交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愧为我国和世界医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我通过这学期选修课的学习,对中医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我国古代,存在三大学说。首先是精气学说,它是对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所谓气,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由于气极其细微而分散,用肉眼看不见。精气,乃气中之精辟,是生命产生的本原。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是,气构成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气构成的。其次是阴阳学说,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向外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暗晦的都属于阴。最后是五行学说,“五行”,就是指自然界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的说理工具。 知道了中药的三种学说,当然会联系到中药的性能,“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疾病的属性有寒症,热症;病势有向上,向下,入里;病位有脏腑,经络之不同。性指药物的性质,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属性,成为四气。四气中温与热,寒与凉是具有共性的,温次于热,热即大温;凉次于寒,寒即微寒,即在共性中又有程度上之差异。而温热和寒凉是两类不同的属性。所以治疗热症的药物是寒凉的,治疗寒症的药物是温热的。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指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综合征,即称代谢综合征。例如糖代谢紊乱时就出现糖耐量低减,导致糖尿病;脂肪代谢障碍时出现高脂备症,脂肪肝。肥胖症、高血粘稠度等,蛋白质代谢障碍,出现高尿酸血症(痛风)等。并可由以上三大代谢障碍而出现许多并发症,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中风等。也可概括为“八高症”:即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粘稠度,高尿酸血症,高脂肪肝,高胰岛素血症(因为胰岛素抵抗,致胰岛素过度分泌,引起的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高体重(肥胖症)。 症状体征 1、腹部肥胖或超重; 2、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TG)血症及胆固醇(HDL-C)]低下; 3、高血压; 4、胰岛素抗性及/或葡萄糖耐量异常; 5、有些标准中还包括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及促炎症状态(C-反应蛋白CRP)增高及促血栓状态(增高和纤溶酶原抑制物—1,PAI-1)增高。 这些成分聚集出现在同一个体中,使患的风险大为增加。 治疗方法 由于代谢综合征中的每一种成分都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它们的联合作用更强,所以有人将代谢综合征称为“死亡四重奏”(中心性肥胖、高血糖、和高血压),因此代谢综合征是对一组高度相关疾病的概括

性和经济的诊断与治疗的整体概念,要求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如减轻体重、增加体育锻炼和精神协调),降血糖、调脂和抗高血压治疗都同等重要。 所有的治疗都应围绕降低各种危险因素。包括有效减轻体重;减轻;良好控制血糖;改善脂代谢紊乱,控制血压等。 1. 减轻体重 任何肥胖伴糖尿病的患者均需减肥。主要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必要的药物。研究表明,要使肥胖者体重长期降至正常的可能性较小。减肥的目标是至少使体重持久降低5%~15%。 ● 饮食调节:控制总热卡量,减低脂肪摄入。对于25≤BMI≤30mg/m2者,给予每日1200kcal(5021千焦)低热量饮食,使体重控制在合适范围。 ● 运动锻炼:提倡每日进行轻至中等强度体力活动30分钟,如骑自行车、擦地板、散步、跳舞等。 ● 减肥药物:如(sibutramine),可抑制和再摄取,减少摄食,减轻体重。常规用药量是每日5~15mg。(orlistat),可通过抑制胃肠道胰,减少脂肪的吸收,每次120mg,每日3次。 2. 减轻胰岛素抵抗 在减肥和运动外,和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即噻唑烷二酮类物(TZDS)都是临床常用的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但是两者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作有机制存在很大差异: (1)作有机制不同:TZDS对代谢综合征的作用部位是脂肪组织,它通过逆转肥胖体内游离脂肪含量下降近50%。二甲双胍主要作用于肝脏和肌肉。二甲双胍可以显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糖异生。 (2)对体重的影响有很大差别:荟萃分析显示,TZD使用后体重增加4%~6%,而二甲双胍却使体重明显下降。而且二甲双胍引起的体重减轻更大程度上是的减少。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治疗后,总体脂减少约9%,皮下脂肪减少7%,而内脏脂肪减少高达15%。 对新发糖尿病和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作用也不同:大型临床研究的资料证实,二甲双胍干预治疗可以预防新发糖尿病(DPP研究)和心血管事件(UKPDS研究)的发生,而TZDS目前缺乏临床研究结果以证实其具有相似的作用。 3. 改善血脂紊乱 调脂治疗在代谢综合症中的作用也很重要,常见药物有贝特类和他汀类(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 贝特类:降低TG,同时轻至中度降低TC及LDL-C,升高HDL-C。常用药物有:、苯扎贝特、吉非罗齐。 ● 他汀类:降低胆固醇作用较强,轻度降低TG及增加HDL-C作用。常用药物有:阿妥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氟伐他汀等。 4. 降低血压 (1)根据美国第七届高血压预防、监测、评估和治疗的全民委员会的报告(JNC7),对于收缩压 ≥140mmHg/≥90mmHg的患者必须接受治疗。 (2)如果患者合并糖尿病,当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0mmHg时必须开始降压治疗。

2017届本科生毕业论文替代说明

浙江海洋大学 浙海大教务〔2016〕54号 浙江海洋大学教务处 关于印发《浙江海洋大学2017届本科生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学院: 为了做好2017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设计)工作,加强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现将《浙江海洋学院2017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望认真组织学院师生学习,切实贯彻执行。 附件:浙江海洋学院2017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方案

教务处 2016年10月25日 浙江海洋大学教务处 2016年10月25日印发

附件: 浙江海洋大学 2017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方案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生培养计划中十分重要的综合性教学环节。为了切实做好本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加强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成立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指导小组 各学院要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成立2017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指导小组,制定详细的实施工作计划,保障对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组织管理与过程监控。 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度要求 (一)常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度 2017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继续采用浙江省本科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网络平台进行,各学院专业负责人要做好新教师使用网络平台的指导工作,各指导教师和学生可登录以下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f3417921.html,/help/)学习系统的使用方法,各学院教学秘书、专业负责人和指导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开题评阅、答辩交叉评阅、成绩评定等工作,指导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毕业论文的过程指导和管理。我校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网址是:https://www.360docs.net/doc/f3417921.html,/,教师的用户名和初始密码是教务处正方教学管理系统所用的账号,学生的

中医药文化论文: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初步认识与实践

中医药文化论文: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初步认识与实践[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创新进行总结和分析,从建立和完善中医药文化建设体系、医院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医院良好形象的塑造等方面,提出了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笔者认为,创新管理机制,培植中医药文化,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是中医医院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实践与创新;对策与建议 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巩固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本文通过对我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创新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了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 实践与创新 1.1 领导重视,群众参与。2008年,我院制定了《中医药文化建设大纲》,提出了中医药文化建设目标,明确由一名院领导主抓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通过召开动员会、举办培训班、收看专题片等全院性的活动,广泛深入发动群众,帮助职工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初步形成了“领导班子

重视、各科室齐抓共管、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的中医药文化建设格局。 1.2 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在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过程中,以医院精神培育为核心,确立了院训、办院宗旨、服务理念和核心价值观。2009年,提出了“以中医药文化促进内涵建设,用深度服务打造优质品牌”的服务文化建设构想,研究制定了门诊、住院、出院、家庭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服务流程和服务规范,并建立了院、科二级督导、检查机制,把每个环节的服务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内容,每季度进行一次督导、检查和考核,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要求各科室及时整改,有效地促进了服务水平的提高。 1.3 形式多样,注重实效。2010年,借新病房大楼峻工之机,对医院各种标示、壁画、宣传牌等文化设施进行了修缮和翻新,使门诊、住院部大楼的外观古今交融,显示了中医古朴典雅、简约大方的内涵;大楼内部凸显中医药文化经典标徽,如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画像和中医书法、古医名句、中草药图片等,使医院透射出中医药文化的氛围和品位。通过办宣传栏、讲课等形式,用“仁心仁术”、“杏林春暖”、“橘井泉香”等中医药传统佳话教育职工,要求职工做到对患者热情、文明、礼貌、周到服务,使医患关系更加融洽。此外,医院通过组织讨论会、中医基础理论培训班、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 1 释义作为一个刚刚步入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的新生,我与中医的接触少之又少,对其的了解自然是知之甚微。若有人问我什么是中医学,我只能理解这样一段释义: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具有科学、系统、独特的理论体系。 2 重要性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数千年沧桑巨变,现在依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乃至世界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问题用心体会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中医的理论是超出实证科学范畴的。所谓实证科学,从字面上讲是注重事实证据的科学,也就是在我们现有的这个空间,用现有的方法去验证分析问题。现代人不相信古代有更高的科学,一个很大的原因也是因为人们从现在“实证”的角度去衡量。实证的观念无形中限制了研究的方法,反过来,它同时又限制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不能理解中医、信任中医的最主要问题吧。 4 中西医不同之处可以说西医是借助外力从而驱赶病痛,那么中医就是加强自身从而自我愈合。这句话道破了中西医在治疗疾病上的差异。中西医对待疾病的治疗思路是完全不同的。后者讲求查出病源,对症下药。而对于前者来说,大多数情况都是在并不了解发病缘由的基础上,从整体出发,调节阴阳五行之平衡,辨证施治,从而解决病痛。 5 中西医有机结合同时我认为,中医相对于西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二者可以在某些方面有机结合,共同施治。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实例。一个叔叔得了肾结石,多年来坚持激光碎石,虽说没有什么病痛或是对生命的威胁,但是半年一次的激光碎石不仅耗费大量金钱,而且耽误很多重要工作。后来因为某些关系认识了一位老中医,拿到了一副排石的中药方,服用两个疗程后见效。正是因为这位老中医的帮助,他彻底摆脱了肾结石。从上述实

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论文模板

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论文模板1

————————————————————————————————作者:————————————————————————————————日期: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法学(医药卫生)专业本科生毕业学位论文基本规范要求 159dian 2717hua 1195 一、学位论文的一般要求2~3~qq4~9~5~2~6~3~5 / 2`6248qq0221 学位论文的形式要求 (一)论文应含内容: 1、题目:力求简明、恰当,包括副标题和标点符号不超过36个汉字。 2、摘要:应以精炼、准确的语言,说明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及内容,尽可能地保留原论文的重要信息;中文摘要字数为300字左右,并加入关键词(3—5个),关键词应反映全文主要内容信息;英文摘要和关键词应与中文摘要和关键词一致。 3、目录:由标题名称和页码组成,含引(序、前)言,主要内容的篇、章、节的标题、序号和结论、参考文献、注释附条等。 4、正文:为学位论文的主体,内容须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 5、注释:为论文中的字、词等作进一步说明的文字,一般以脚注形式置于该页下方。切忌在文中注释。注释原则上不能低于6个。 6、结论:为本文最终的、总体的总结性文字,要求明确、精炼地总括本论文的观点,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 7、参考文献(中外文):要求依次写明作者、书名(文章题目)、出版地、出版单位(期刊名)、出版时间(期数)版次、页码。参考文献原则上不能低于10篇。 (二)论文的打印、装订格式: 论文采用word文档书写,文件名统一用个人姓名。 1、封面:论文封面上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用初号华文楷体字加粗打印,“论文题目、姓名、班级”用二号华文楷体字加粗打印。论文题目、姓名、班级的内容用宋体加粗小二号字,本页下方居中写上完成论文的年、月。 2、中文摘要: (1)论文题目为三号黑体字,可以分成1或2行居中打印。 (2)论文题目下空一行居中打印“摘要”二字(小三号黑体),两字间空三格(注:“一格”的标准为一个汉字,以下同)。 (3)“摘要”二字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内容(四号宋体)。段落按照“首行缩进”格式,每段开头空二格,标点符号占一格。 (4)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字(四号黑体),其后为关键词(四号宋体)。 3、英文摘要:一律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论文英文题目全部采用大写字母,可分成1~3行居中打印。每行左右两边至少留五个字符空格。 (1)英文题目下空三行居中打印“ABSTRACT”,再下空二行打印英文摘要内容,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 (2)摘要内容每段开头留四个字符空格。

本科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手册模板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过程管理手册 学院 _____机器人工程学院___ ____ _ 专业 _____机器人应用与技术 __ ___ ___ 论文题目基于微操作控制原理的助力机械手提升系统_ 学生姓名 __ 聂昌权_ __学号 __1401080475 _ 指导教师1___阎庆____ _职称/学位_讲师/硕士______ 安徽三联学院教务处制

说明 1.请先认真阅读《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程》,严格执行文件中规定的相关要求。 2.在填写本手册时,学生应清楚自己完成的是论文还是设计,然后填写对应部分内容。填写前应先打草稿,手册中所需填写的内容,必须填写完整、规范。 3.本手册作为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检查的主要依据,所有签字(印)必须齐全。 4.本手册在毕业论文(设计)完成后,与论文(设计)一起交给指导老师,作为论文评阅和毕业答辩的主要档案材料,由各学院保存至学生毕业后四年。 5.若有双导师,请在封面填写指导教师2的相关信息。

目录 1.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审批表 2.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3.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4.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过程记录 5.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评阅意见表 6.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同行评阅人评阅意见表 7.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与成绩评定表

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审批表 □生产实践□科研项目自拟 □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生产实践□调查研究□设计类研究□其他

安徽三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_论文

中医药文化养生之食与行 中医药文化凝聚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养生之精髓,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时刻与健康相关联,本文主要讲述了关于食与行,我们需要注意的养生之道。 关键字;运动养生情志养生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如果用一张图来表示那就是“太极图”。“太极图”集中体现了阴阳和谐的价值理念,体现了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规律。而这恰恰就是中医认识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中医是亲切的,而且是感情深厚的,对它就有了高度的认同感。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的理念,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目的。中医养生其实很简单,它不是要你特意去做一件与日常生活无关的事,养生恰恰就是日常生活,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饮食与养生。 饮食养生指注意饮食方法及饮食宜忌的规律,并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当的食物进行补养,不仅可以保证人体健康,还可以提高人体新陈代谢大的能力,是人类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之俱来的是饮食结构的突然改变,造成了现在的各种饮食疾病吃的营养不均衡同样会导致严重的疾病。如代谢性疾病即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黄帝内经》里讲:“膏粱之变,足生大疔。”一是饮食宜清淡。平时多吃富含纤维的粗粮、蔬菜、水果,二是晚上要少吃。 饮食的原则是: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下午要吃少。三是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中医治病是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所以中医养生主张用食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 第二要顺应四时。 认识生活在自然之中的,自然气交之中。《黄帝内经》说,运气就是运动着的气。这运动着的气在自然界的表现就是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 第三、调畅情志。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惊恐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两面性,既能利于人,又能害与人,同样人的情绪变化有利有弊。情志养生即指通过有目的的激发某种情志变化,可选择性的矫正太过情志所造成的气机紊乱,是即将破坏的身体机能

中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中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中医学中并无“高血压”病名,所以只能根据高血压所表现的症状来认识和进行辨证论治。高血压患者以头痛头晕,时发时止,耳鸣,心悸为特征,故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等范畴。头痛、眩晕的记述首见于《内经》,《内经》中把头痛称为“首风”、“脑风”;《素问?五脏生成论》:“头痛巅疾,下虚上实”。《素问?方盛衰论》:“气上不下,头痛巅疾”为头痛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标本病专论》“肝病,头目眩,胁支满”指出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灵枢?卫气》:“上虚则眩”,《灵枢?口问》“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指出眩晕的病因,病性和病位。之后也有很多著名医家对头痛眩晕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头痛,并提出治法和方药;李东垣补充了太阴和少阴头痛,并为分经用药奠定了基础;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头痛》云:“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强调“痰与火”在头痛发病中的地位,他也提出“无痰不作眩”的观点,提倡在治疗上要用治痰为主,挟补气及降火药。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基础上提出了“下虚则眩”,他在《景岳全书?杂证漠?眩晕》中说:“头晕虽然属于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并认为眩晕的病机“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高血压的中医分型 (1)、肝阳上亢 症状:眩晕耳鸣,头胀痛,烦劳恼怒则加剧,面部潮红,急噪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 (2)、痰浊中阻 症状: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甚则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3)、气血亏虚 症状:眩晕劳累即发,动则加剧,面色不华,心悸失眠,唇甲色淡;气短,疲乏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 (4)、肾精不足 症状:眩晕而见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酸膝软、遗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容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中医药大学论文格式

论文内容: 1、内容要求:与中医护理、临床等相关; 2、字数5000~8000字; 3、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 4、摘要字数要求在100~200字之间。不得过多或过少。论文要求: 1中文摘要 (1)“摘要”二字(小二号黑体)居中,字间空一格。 (2)“摘要”二字下,摘要内容(小四号宋体)。每段开头空二格,标点符号占一格。 (3)“关键词:”(四号黑体)在摘要内容之后隔一行空二格编写。关键词(小四号宋体)数量为3-5个,与“关键词:”接排(不留空格),每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2 3章节、各间标题及层次 论文正文分章、节撰写,每章应另起一页。 各章标题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字数一般在20字以内,不得使用标点符号。标题中尽量不采用英文缩写词,对必须采用者,应使用本行业的通用缩写词。章标题(第一章****)为小二黑体,节标题(一)为小三黑体,中文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外文正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行间距为1.2倍行距。 打印要求:论文需按格式要求排版A4纸打印一式三份,左侧装订。 提交时间:毕业考试当天,以临时通知为准。请各位学生提早准备,以免耽误毕业成绩,影响毕业证发放。 如下文

黑龙江中医大学成人本科毕业生 毕业论文 题目: 专业 年级______ 姓名______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1) 前言 (3) 一、X X X X X X X X X X X (4) (一)X X X X X X X X (4) (二)X X X X X X X (4) 1、X X X X X X X (4) 二、X X X X X X X X (6) (一)X X X X X X X X (6)

中医药防治代谢综合征初探

中医药防治代谢综合征初探 发表时间:2012-09-24T16:50:36.7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8期供稿作者:吴嬛1 许啸虎2 [导读] 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 吴嬛1 许啸虎2 ( 1 湖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湖北武汉 4 3 0 0 0 0 ) ( 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目的代谢综合征日益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现代医学已对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手段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中医学对于防治代谢综合征这一现代病尚缺深入的研究,本文力图结合相关文献,分析代谢综合征的中西医发病特点,阐述不同阶段的相互关系和发病机理,分析了代谢综合征的动态演变和内在的整体关联性,探讨中西医结合处理代谢综合征的理论基础及中医药防治代谢综合征病因病机,证治分型及治则治法,强调发挥中医药整体调节优势,为防治代谢综合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代谢综合征病因病机证侯分型 【中图分类号】R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8-0320-02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饮食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加之工作,生活压力大,体力活动少等诸多因素,现代人大多都受到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三高症”的困扰,导致内分泌系统的紊乱,最终发展成代谢综合征。防治代谢综合征,除了要减轻体重、改变膳食结构、适度运动外,必要的药物辅助治疗十分重要。现代医学研究通过调节血粘、血脂,扩张毛细血管,增强胰岛细胞分泌降低胰岛素抵抗,使血压、血脂、血糖恢复正常。然而长期临床实践表明,单纯针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某一疾病药物治疗,副作用较大,需长期使用且疗效并不显著,同时罹患并发症几率增大。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强调阴阳平衡,注重辨证论治,在防治代谢综合征方面日益显现重要的作用。以下分别从中,西医学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加以阐述。 1 现代医学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 是与代谢异常相关的心血管病的多种危险因素在个体内集结的状态。美国著名内分泌专家Reaven 发现了胰岛素抵抗,并将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异常、高甘油三脂血症和高血压统称为“X 综合征”[1]。世界卫生组织(WH O)最终推荐使用“代谢综合征”来命名。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日渐增高。经调查研究发现在中国7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约为14%~ 16%,并随年龄而增长。有代谢综合征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是无代谢综合征者的2 倍[2]。 近年来,代谢综合征被认识到是一种临床证候群,内脏型肥胖、胰岛素抵抗、年龄、内分泌失调和缺少体力活动,这些因素将直接促成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也增加了发生2 型糖尿病的危险[3-5]。防治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目标是预防临床2 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病发生,原则上应先启动生活方式治疗,包括减轻体重,体力活动,控制饮食,如不够,再采取针对个别危险因素的药物治疗[6]。 2 中医学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 2.1 病名 中医学并无代谢综合征这一病名,且历版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内科学》统编教材也未对代谢综合征作专篇论述,然根据其证候,可归属于中医之“肥胖”“消渴”“眩晕”“胸痹”“胁痛”“脾瘅”等范畴。但并不能说我们的祖先对这一病症一无所知,事实上,古代医籍中有关代谢综合征的论述也较多。 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为形体肥胖,困倦乏力,胸脘痞闷,口甘口粘,大便溏滞不爽,舌苔腻,脉滑或弦或濡。故《素问? 奇病论》有云:“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现代人的饮食过于壅腻,以致痰浊壅滞于体内而形成肥胖。 2.2 病因的探讨 从中医学的角度分析,代谢综合征属于中医内伤杂病,其病因主要与先天禀赋、饮食、劳逸和情志因素等有密切关系。目前的研究也证实,代谢综合征属于多源性疾病,主要由于饮食结构不合理(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的摄入),精神状态不协调(紧张、抑郁、焦虑等),生活方式不科学(缺少合理的运动、起居无规律等),肥胖,年龄及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致病。 2.3 病机的探讨 从临床观察可以发现,高脂血症,肥胖,糖耐量异常,常常相伴出现并最终发展成为代谢综合征。这也为我们研究代谢综合征的中医病机提供了思路:①把高脂血症,肥胖,糖耐量异常与代谢综合征作为一个整体观察比较,可以看出过食和少动是代谢综合征发展的两大主因。食量过大,塞滞中焦之气,有碍脾胃升降. 枢机不得斡旋,最终导致运化失职,脾气郁滞;喜食肥甘,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所碍的也是中焦气机。少动是活动减少,脾主四肢、肌肉,活动的减少必然影响脾的健运。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脾不散精,物不归正化则为痰、为湿、为浊、为脂,进而变证从生,进而可以得出脾虚不运是其基本病机。②从代谢综合征临床表现及演变观察,脾气虚衰,痰浊中阻,中焦不运则气滞,临床可见困倦乏力,胸脘痞闷,大便溏滞不爽;又气为血之帅,久之则化为血瘀,可见心慌胸闷,舌质暗红或隐紫,可有痕斑寮点,舌底脉络淤滞;瘀而化热,则面色隐红,口干,口渴,口苦,口臭,多饮,多食,急躁易怒,两胁胀满,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弦实有力;热甚则伤阴耗气,气阴两虚,可表现为疲倦乏力,气短自汗,口干多饮,夜尿频频,小便清长,舌质淡红,少苔,脉沉细无力;最后阴损及阳,阴阳俱虚,五脏失职,面白无华,畏寒肢冷,心慌胸闷,动则气喘,神疲欲寐,纳差,预后不佳。 2.4 对代谢综合征中医诊断依据的探讨 由于当前尚无对代谢综合征中医诊断依据的标准,而单纯以疾病临床症候诊断尚不足成立,必须要以临床相关检查为依据,但从以下几点可以考虑:①由于本病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有相关家族遗传史可供诊断参考。②患者多于中年后发病,形体肥胖,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不喜劳作,好逸享受;或病久并发眩晕,胸痹心痛,中风,疮痈等病症者,应考虑代谢综合征可能。③对有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压,肝功能不良者应注重考虑,或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燥热发汗,气短乏力等阴虚燥热表现者,应考虑代谢综合征可能。 2.5 症治类型及治法的探讨 由于代谢综合征其核心只胰岛素抵抗,有学者[7] 通过模拟胰岛素抵抗大鼠探讨中医症候,结果显示I R 大鼠的指标变化可分为3 类,

论文:生物与中医药关系

论生物学对中医药的发展作用 岳雷四川省达州中医学校邮编:635000 摘要:中西医理论体系争论由来已久,各有所长,中西医结合成为共同发展方向。生物学理论或可以成为中医和西医之间的桥梁,成为中西医结合共同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生物学,中医学 一、中西医之争 由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再次引发中西医之争,始终贯穿两个问题:中医学到底是不是科学?中草药有没有效果? 始于宣统三年天津中医与《大公报》笔战,因为中医疏离于国家防疫,对鼠疫应对失效,划上了一笔败笔,从此陷入沦落深渊。对于中医,我们认识到:中医是经验性的,西医则是实验性的;从理论上,中医较西医处于比较低级的科学阶段。这个结论应该能够得到普遍接受。从历次的辩论中,可以得到佐证,争论似乎可以分成归为两类: 1)肯定西医,也肯定中医; 2)肯定西医,但否定中医。似乎没有肯定中医同时否定西医的,更没有否定两者的。显然,西医比中医有更高的认同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医将如何发展?客观上,也只有两种可能性:1. 自恃博大精深,而固步自封。如果中医固步自封,面对西医的高速发展,日新月异,中医迟早有一天被淘汰! 2. 自感技不如人,而奋起直追。如果中医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认识到自己经验性科学

的不完善性,而奋起直追,那么只能是步西医的后尘,拿来西医的试验方法,诊断方法,而融入到西医的行列。而随着“拿来主义”和“融入西医”,中医也就自我消灭于无形之中!所以,中医不发展,就是自我淘汰;中医若发展,就是自我消亡;殊途同归,可以中医的必然归宿是------自身发展,并融入西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西医结合。 二、争论结果 无论哪次争论,始终存在一个现象:西医的理论凌驾于中医之上。实际上,中医本身不应该被消灭,而应该借助现代生物学手段发展。随着生物学的发展,中医西医之间的沟壑会越来越小,而融合成为一个体系,当然这个体系除了中医向西医融合,也不排除西医对中医精华的吸取。而从生物学解释,中医也成了一般性意义的科学,或说,实验性科学时,那时,中医也就完完全全地融入了西医,成了西医的一部分。 2014年11月24日,中国农工党中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第一届“中医科学大会”。会上陈竺认为,中医药防患于未然的理念和系统论、整体论的认识特点,已为现代医学理论所接受,应当借助现代学术语言实现对中医药学的解读和发展,要加快传承与创新步伐,促进中医药学术进步。他认为,如果能够将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与现代西方医学结合,将有望给医学

我对中医学的认识

我对中医学的认识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医文化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中医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中医发源于中国的黄河流域,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的药学资料而成书。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养生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对当时哲学领域的一部分重大问题如阴阳、五行、气、形神关系等进行了探讨。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专著,成为历代医家辨证论治之楷模。晋、隋、唐时期丰富的医疗实践使中医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宋、金、元时期的医家结合前代理论以及个人实践和经验,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中医学体系产生了突破性的进展。明清时期在集古代中医大成的基础上,结合该时期医家临床研究经验和哲学研究成果,提高了中医学对正常人体和疾病的认识程度,使中医理论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近年来,中医学在继承和发扬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 中医学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下,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基本特点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整体性和集体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整体观念是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上强调“五脏一体”、“形神合一”病理上注重整体分析,诊断治疗上重视局部和整体的统一。其中的阴阳五行、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对疾病的阐述和防治讲述的很有道理,结合了古代哲学中的学术观点。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强调证同治同、证异治异,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诊断上要辨病、辨证和对症治疗。 中药按治疗作用分为: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收涩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活血祛淤药、止血药、泻下药、驱虫药、芳香开窍药。在这段时间里对中医学的学习,我对它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中医学博大精深,我所认识的中医仅仅是冰山一角的一角,它的范围之广、内容之深需要我们不断地刻苦钻研才能领悟。 对中医药的认识 学我通过这学期对中药综合知识的学习,对中药、方剂、中药化学成分、鉴定、炮制、制剂方面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那么我们就应该近一步了解中药的性能,“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疾病的属性有寒证、热证;病势有向上、向下、入里;病位有脏腑、经络之不同;病有虚证、实证,故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等特性-性能。性味,性:指药物的性质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属性,前人称为四气。四气中温与热,寒与凉是具有共性的,温次于热,热即大温;凉次于寒、凉即微寒,即在共性中又有程度上之差异。而温热与寒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