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的精神》之读书笔记

《论法的精神》之读书笔记
《论法的精神》之读书笔记

《论法的精神》之读书笔记

有一本书,鸿篇巨制,内容广博,以法律和政治为中心,遍涉经济、社会、宗教、伦理、历史、地理、气候等诸方面,更以特定的方式阐述了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国际法学等法学内容,近乎为法学的百科全书。这本书就是《论法的精神》,这个人就是《论法的精神》的作者,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研究指向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孟德斯鸠在该书中主要想解决什么问题?这也是我写这篇读书笔记所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接下来,我将对本书中的几个重要的观点加以阐述。

一、政体决定法律

在孟德斯鸠的思想中,对法律影响最大的是政体。孟德斯鸠把国家政体分为两大要素:政体性质和政体原则。在政体的两大要素中,对法律影响最大的是政体原则。

(一)政体性质决定基本法律

在孟德斯鸠的语言中,所谓“政体的性质是构成政体的东西”。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政体性质就是指国家权力结构和行使的最基本现象,或最本质因素。

孟德斯鸠将政体按照传统的方法划分为三种: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体。共和政体的性质就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共和政体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民主政治—由全体人民握有最高权力;另一种是贵族政治—有一部分握有最高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1000字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1000字 “法是源于事物性质的必然联系。”读《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开篇的第一句话。世间万物都有自己要遵循的法则,也都有属于自己的法律。上帝创造世界,保护世界,熟悉世界,是因为他制定了规则,是因为他有智慧和权力。而“造物主”是人类的信仰,是希冀。所以,在这个世界之外如果要创造另一个世界,那这个世界不是永恒不变,就是灭亡。创造看上去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但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和法则则是维持它运作的基本条件。规律无处不在,如果没有规则,这个世界将无法继续存在。在法律创制之前,就有了公平的关系。如果说人被成文法所规定的外,就没有公正了,那就是说,在圆还没有被画出之前,所有的半径都不相等。人在制定公正的法律之前,公正就已经存在并以确定了关系。但是不是说只能世界和物质世界管理的一样。同时,在兽类和植物相比较,兽类由于生理快感的诱惑,保持了它们的个性。所以,它们并不是完全地遵守自然法律。兽类没有人类的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优点。兽类没有人类所拥有的希望,也就不存在有期望。没有期望就失望,就不会有忧虑和恐惧,也没有烦恼。同时,没有欲望,它们就能很好的保护自己,对它们来说欲望只是为了繁衍。自然法,顾名思义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有的法则。不是人类而经营,是源自生命的本质。自然法使得人类的脑海里树立起“造物主”的概念。是让人类获取知识而不是有多少现成的知识。在远古时期,人类会出去觅食,是自然法的原则;遇到危险想要逃脱,是自然法的规则;畏惧大自然,是自然法的规则;诱捕小动物,逃避大动物,是自然法的规则。而有了社会以后,人类置身于社会,彼此平等的观念逐渐消失,争斗开始。每一个国家拥有自身的力量,而国与国之间又想要得到彼此的东西,这样战争就出现了。战争出现,伤害的不只是人,还有基础设施。然而战争总要被规避,总要完结。就这样,为了减少伤害,人类制定了法律,规定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行为准则,与其在伤害中疗伤,还不如一开始就没有伤害。在这其中,意志是很重要的连接方式。意志的一致性使得个体力量得以联合。法律的力量得以连接。而支配人类的行为的的法律就是人的理性。只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是否有危害他人的行为,能够替人着想。就能真的做到守法。而国家的法律还应该和自然状况相连接。但是他们彼此的联系又是密不可分的。而政治法和民事法也没有分开的必要。法律的精神不在于它在哪一个领域,而在于他说产生的影响是否能够够真正的使各个事物涉及其中。使得其互相相依,互相联系,而又互相制约人的行为。

论法的精神摘抄

《论法的精神》摘抄 1. 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状态是从人人都认为他本 身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要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他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 2. 法律,在它支配着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场合,就是人类的理性。 3. 法律的制订是为了惩罚人类的凶恶悖谬,所以法律本身必须最为纯洁无垢。 4. 法律总是要遇到立法者的感情和成见的。 5. 一切拥有权力的人都有滥用权力为自己谋求私利的倾向。 6. 任何专制的国家的教育目的都是在极力降低国民的心智。 7.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 8. 刑罚可以防止一般邪恶的许多后果,但是刑罚不能铲除邪恶本身。 9. 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10. 在一个国家里,即在一个有法可依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做他应该想要做的事和不被强 迫做他不应该想要去做的事。 11. 自古以来的经验表明,所有拥有权力的人,都倾向于滥用权力,而且不用到极限绝不罢 休。 12. 立法权和行政权如果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机构的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人们担心 君主或议会可能会制定一些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 13. 司法权如果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置,自由也就不复存在。司法权如果与立法权合并, 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就将由专断的权力处置,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司法权如果与行政权合并,法官就将拥有压迫者的力量。 14. 如果由同一个人,或由权贵、贵族或平民组成一个机构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的 权力、执行国家决议的权力以及裁决罪行或个人争端的权力,那就一切都完了。 15. 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力。 16. 支配和统治一切的,在君主政府中是法律的力量,在专制政府中是永远高举着的君主的 铁拳,但是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 17. 我所谓共和国里的美德,是指爱祖国、也就是爱平等而言。这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 也不是一种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 18. 民主政体应该避免两种极端,即不平等的精神和极端的平等精神。前者会使民主政体走 向贵族政治或独裁政体;后者会使民主政体走向独裁专制主义,就如同一个独裁的专制主义统治往往以征服而寿终正寝一样。 19. 政体的原则一旦腐化,最好的法律也会变坏,成为对国家有害的法律。但是当原则健全 的时候,即使是不好的法律也会产生好的法律效果;原则的力量能够带动一切事物。20. 每个国家都有三种权力:立法权、对有关国际法事务的执行权和对民法有关事务的执行 权。 21. 如果判决只代表法官个人的观点,那么,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却不明白自己在其中所承 担的义务。法官甚至应与被告人处于同等地位,即法官与被告是同等人,这样,被告就不觉得他落到倾向于对他施暴的人的手里。 22. 在自由的国家里,每个人都被认为是精神上自由的,不受他人的支配,应该使人民集体 拥有立法权。 23. 如果刑法的每一种惩处办法都是依据犯罪的具体性质来确定的话,这便是自由的胜利。 24. 一切专断没有了,刑罚不是依照立法者主观意志,而是按照犯罪的性质而定下的。这 就不是人对人施加暴行了。 25. 尽管专制政体,从本质来看到处都一样。但是由于环境、宗教信仰、成见、先例、思想

《寂静的春天》读书笔记

我读《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 作者:龚佳敏专业:工商管理类班级:工管4班学号 一)引言 《寂静的春天》是美国着名科普作家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在20世纪60年代撰写并出版的一部有关环境保护和呼吁公众环保意识觉醒的书籍。 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发生了一次以生态观为主旨的规模空前的群众性的环境保护运动。这次环保运动是美国历史上自然和资源保护运动的发展和继续,它的直接起因是人们对于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的不满和恐惧,同时它也有着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寂静的春天》这本书正是产生于这样的背景下。 在书中,她对农业科学家的科学实践活动和政府的政策提出挑战,并号召人们迅速改变对自然世界的看法和观点。她大胆预言,农药危害人类环境。因此受到了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强烈抨击。好几家大型化工公司都试图禁止《寂静的春天》这本书的出版;反对者指责她是歇斯底里的极端主义者。不仅如此,因为她女性的身份,很多冷嘲热讽直接与她的性别挂钩。在进行《寂静的春天》创造过程中,卡森正忍受着乳腺癌的折磨。可是她依然坚持着将书写完。此书出版后两年,1964的春天,她就因乳腺癌辞世。 虽然她在书中提出的许多问题并没有被立即解决,但是书本身深受欢迎。销量超过50万册、肯尼迪总统专门为这本书中提出的问题派出调查小组调查、广播公司特地为它作了时长1小时的节目…… 身为科学家兼理想主义者的卡森是孤独的,然而她却善于倾听民众的声音——这对一个声名显赫的人来说,通常是难以做到的。深入研究本书,你会发现:作者除开挑战那些愚昧的行为观念外,更有深层的质疑,而这种质疑反而被人们所忽略。“在所有的这些情况中,人们都回避了去认真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是谁做了这个决定?” 二)文本分析 Chapter1—2(明天的寓言、忍耐的义务) 池上的芦苇已经凋零, 也听不到鸟儿的吟唱。——济慈 在书的扉页上,卡森写下了济慈的这句诗。这句诗所描绘的场景正是卡森在《寂静的春天》第一章所描绘的景象: “这个地方被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着。例如,鸟儿去哪儿了呢?许多人讨论着鸟儿的去向,感到不安与迷惑。园中,鸟儿觅食的地方也变得冷冷清清。一些地方能见到几只气息奄奄的鸟儿,它们的身体剧烈颤抖着,奄奄一息,扑腾着翅膀却无法飞翔。 这是一个安静的春天。这里曾经飘荡着乌鸦、鸫鸟、鸽子、橙鸟、鹪鹩的歌声,还有其他鸟儿的鸣唱……而现在,一切声音都消失了,田野、树林和沼泽被死一般的静默笼罩着。 …… 一个残暴的幽灵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来到我们身边,这个虚构的悲剧很可能轻易变成一个众所周知的活生生的现实。” 卡森接到她朋友的信,信中写到,1957年夏,州政府租用的一架飞机为消灭蚊子喷洒了DDT归来,飞过她和她丈夫在达克斯伯里的两英亩私人禽鸟保护区上空。第二天,她的许多鸟儿都死了。 由此,卡森引出了对杀虫剂的讨论。 “恰恰是人类自己制造的魔鬼最难辨认”艾伯特·施韦策曾这样说道。16世纪开始,欧洲工业生产蓬勃兴起,推动了医药化学和冶金化学的创立和发展。19世纪初,建立了近代原子论,突出地强调了各种元素的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后,不仅初步形成了无机化学的体系,并且与原子分子学说一起形成化学理论体系。自此,200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内容摘要:孟德斯鸠作为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其思想在法学界影响深远。《论法的精神》是他伟大的作品,在世界法律发展史上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最近有幸拜读了这一著作之后,有了许多体会和心得,下面我就这部著作谈谈我的感受,愿与大家作为分享。 关键词: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一、作者简介: 孟德斯鸠(1689-1755),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社会学家、法学家,是与伏尔泰(1694-1778)、卢梭(1712-1778)齐名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先驱之一。孟德斯鸠出生在一个贵族世家,历代服务于纳瓦尔朝廷。1716年孟德斯鸠继承了其伯父波尔多议会会长的职务,并依遗嘱承袭了伯父“孟德斯鸠男爵”的尊号,这个称号也就同时标记着他的贵族世家的身份。他既好学,又有雄厚的经济力量和充裕的时间去周游列国,阅读资料,吸收经验和知识,从事著述,终于完成了《论法的精神》这部重要的著作。他作为资产阶级法的理论的奠基人之一,认为法的基础是人的理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是理想的政治制度。 二、写作背景: 此书出自孟德斯鸠时代,也就是法国十七世纪末和十八世纪前半期,此时政治法国的封建主义和君主制发展到最高峰正急剧转向没落的时代,也就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风暴席卷法国的前几年。当时的法国统治阶级是封建地主阶级,它包括贵族和高级僧侣两大社会集团,专职的国王政府就是这个阶级的专政机关。其余则是“第三等级”,包括各阶层的居民,其中除了

资产阶级和农民之外,还有手工业者和尚未形成为独立阶级的手工工厂工人。这是法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和专制政府对广大人民的压迫是无所不用其极。加上长期的战争、饥饿,疫病,真是民不聊生。农民的起义,此起彼伏,说明政治、经济危机已非常尖锐。 三、内容概要: 《论法的精神》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四个部分,共三十一章内容,包含基本理论、政治理论、法律理论和经济理论四个部分。在这本书里,孟德斯鸠企图以丰富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建立起国家与法的一般性的规律与原则,寻找出历史演进的规律。与此同时,他从历史、生活、风俗习惯种种方面去研究法律的“精神“,还从社会的演进去探求这种力量在政治、法律方面所起的作用和一般的规律。孟德斯鸠的思想被资产阶级用作反封建、反暴政的武器,孟德斯鸠关于分权和法制的理论被一些资产阶级国家所采用。孟德斯鸠最大的影响在于他的思想成为资产阶级世界基本社会理论——“宪政论”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民国时代的的宪法和法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四、读后感: 通观这本书,其部分政治、法律和经济方面的理论,让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政治方面的理论主要有政体分类理论,自由理论和三权分立学说。 其一,关于政体的划分,不同思想家都有各自的划分,划分的标准不完全相同,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根据统治者的人数以及统治的正当性进行划分。孟德斯鸠将政体划分三种,即为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一部分人民掌握最高权力的政体,分为民主政体和贵族政体。民主政体是最高权力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的政体,而贵族政体是最高权力掌握在一部分贵族手中的政体。君主政体是指最高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但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000字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000字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000字(一) 在瑞秋。卡森的着作中,作者用血淋淋的事实,希望唤醒无知、愚昧的人们,不要再用使用蛮力,来对付也是地球一分子的昆虫、植物。也呼吁我们,要尊重生命,谦卑为上,不要自以为是。否则将有一天,会为人类带来无可挽救的灾难,毁灭性的灭亡。 当初,瑞秋。卡森女士,在出版这本书的时候,曾遭到利益团体,化学药品制造商们的打压和抹黑。但瑞秋。卡森女士,以其专业的认知,和对生命的悲悯,不畏流言,说出事实的真相,提醒世人:了解化学物质,毒害地球的真实事件,和环境生态,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作为一个学者与作家,卡逊所遭受的诋毁和攻击是空前的,但她所坚持的思想终于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 确实,长期流行于全世界的口号;;“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大自然仅仅是人们征服与控制的对象,而非保护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对象。人类的这种意识大概起源于洪荒的原始年月,一直持续到20世纪。没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因为人类文明的许多进展是基于此意识而获得的,人类当前的许多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也是基于此意识而制定的。 在四十余年后,书中所提,滥用药物的情形,不仅没有改善,更变本加厉。将人类带入更深、更无可救药的境地。因为人类为了更方

便的生活,而许多事实的真相,被隐瞒和蒙蔽。许多人因为无知,陷人类于万劫不复的境地,而不知。 因此,我们必须停用这种非自然的方法,以保存最后一片天然的生存空间。瑞。秋。卡森女士如此告诉我们。透过新颖、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方式,尝试去解决和其它生物,共享地球会产生的问题。人类唯有更谦卑、尊重大自然,反省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停止错误的方式,才有可能挽救人类自己。 环境保护,这个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而这在几十年前却是仅仅是一些生物学家脑子里的想象,而真正使环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直接导致后来将环保列入政策法规中的却是一本大家似曾相识又不太熟悉的书;;《寂静的春天》,而这本书也是世界上第一本将环保作为主题的书。 1992年,该书被推选为近50年来最有影响的书。这些年来,各国也开始了重视环境保护,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关注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和工业界的事情,更是我们每个公民自己的分内之事。 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人类自己。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000字(二) 我感恩,感恩生活,感恩家人,感恩朋友,更感恩大自然。每天,我都以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 在《寂静的春天》我走进了自然,也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寂静的春天》1962年在美国问世时,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院(系)名称 专业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2016年10月14日 早在中学时代,在老师的推荐下曾拜读过著名法学家孟德斯鸠的大作—论法的精神,那时只是粗浅的看了看。来到大学后,重读此书,受益匪浅,由衷的被这位法学家的精神境界所折服。 孟德斯鸠(1689—1755),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他的著述论法的精神于1748年出版,当时的伏尔泰把此书推崇为“理性和自由的法典”。细读论法的精神,我们不难发现孟德斯鸠一生中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悟,并从中领悟到其理论真正的精华。 论法的精神提出了许多关于法律的理论,断言法律是代表整个人类的,是人类正义的表现,法律为整个社会利益服务,而不是为某一个阶级利益服务,不是为一部分居民的利益服务。他反对酷刑、主张适度刑罚,刑罚与教义相结合,利用舆论威慑阻止犯罪,只惩罚行为,不惩罚思想、语言。他还抨击了所谓攻击教会的亵渎神圣罪以及其他相关的无理的刑法。另外,他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审判、立证、拷问等诸方面的论说。总之,孟德斯鸠的学说涉及人类社会的各种基本问题。

论法的精神一书反映了当时处于社会下层的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对于政治与经济的愿望。全书在政治理论上极力主张建立相互制衡的三权分立。目的是为了避免独裁者的产生。独裁者们往往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大权于一身,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在法律理论方面阐述了法律的定义和种类,法律与各种事物的关系,刑法和民法的理论,以及立法的理论。孟德斯鸠认为法由事物本性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也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由此将法律分为人定法和自然法,提出了立法应与政体相互适应的原则。并且讲述了法律与防御力量、进攻力量、政治制度自由、公民自由、气候、土壤、贸易、宗教习俗、货币等各种事物的关系。全书在经济理论上认为私有财产权是人类的自然权利。在地理环境决定论中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应当考虑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土壤等,和人们的性格、感情有关的这些因素。 该书首先讲述了政体对立法权的归属有重要影响。孟德斯鸠认为政体的有无与法治有着直接关系。专制政体意味着恐怖、专横和暴力,既无法律又无现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所以在专制政体下,根本就无所谓立法权。君主政体与专制政体相比虽由也是单独一人执政,却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所以君主政体下,君主和少数贵族握有立法权。至于共和政体,它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但并不等于说就是有法治可言的。但是有一条基本法则,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共和国的人民的权力是相对平等的。三种政体对法律的繁简、法律的体系、法律的内容等,也都有着重要意义。 孟德斯鸠与以往的法律学者主要满足于对法律条文的解释不一样,他力图从法律以外,从历史、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去研究法的精神,从社会的进步去探求这种精神在政治、法律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一般规律,并从法律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实质,也即探求法律的最高境界—公正的价值理念。在孟德斯鸠看来,法的主要精神就是正义,法律应是正义的化身。

《论法的精神》书评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我的著作没有意思非难任何国家已经建立了的东西,每个国家将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的准则所以建立的理由。 ————孟德斯鸠在大一的时候曾经读过《论法的精神》,虽是匆匆读完一遍,但是当时就为孟德斯鸠的才华,做为一名学法学的学生,我从未想到,法律不仅跟政体和领导者有关,也和地理、气候、人种、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人口、商业等都有关系,而这些关系也就是法的精神。 这学期,老师给我们推荐的一些名著,当发现里面有论法的精神时我就决定再将它读一遍,因为我知道,虽然自己曾经读过它,但对于其中的真正含义,自己可能连皮毛都没摸到,经过再一次的阅读,虽自己可能依然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愿意去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作者出身 孟德斯鸠与1689年1月18日生于法国波尔多附近的柏烈德庄园。他起初的名字叫做查理·德·色贡达,出身贵族,历代服务于纳瓦尔朝廷.1713年父亲去世,1716年他继承伯父任波尔多会议长的职务,并依遗嘱继承了伯父“孟德斯鸠男爵”的尊号,所以他的名字成为“查理·路易·德·色贡达,拉柏烈德和孟德斯鸠男爵”,这个称号就标记着他贵族世家的出身。 之后,他与加尔文教派的一位有钱的女子结婚并得到十万嫁资。后来他卖掉议长职务,约得六十万英镑左右。他每年从买金中得到的利息收入达到两万九千镑之多,家庭经济生活十分富裕。 他年轻时代专攻法律,也当过律师,又有过从政经验,但也喜欢历史、哲学、自然科学等多种学问。这些方面的爱好也奠定了他在其著作中能将法律与那么多社会的自然的因素联系起来,他既好学,又有经济力量和充裕的时间去周游列国,吸收经验和知识,从事著述,终于完成了《论法的精神》。 他于1755年2月2日去世。 二、所处背景 在高中时期的历史课本学习中,我们知道,孟德斯鸠所处的启蒙运动时期是一个思想著作百花齐放的时期。但实际上孟德斯鸠所生活的十七世纪末和十八世纪前半期,是法国腐朽的封建主义和君主专制发展到最高峰正要急剧转向没落的时代,当时法国的通知阶级是封建主阶级,包括贵族和高级僧侣两大社会集团,其余的则是第三等级。 这时,宫廷和贵族的奢侈生活就建筑在苛捐杂税和残酷剥削之上,加上长期的战争、饥荒、疾病,可谓是民不聊生。受到封建砸去的农民和受到重税压迫、饱受创伤的资产阶级,尤感切肤之痛。 但是,这个时期,起义农民没有力量单独推翻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以重利盘剥为主要生活来源地资产阶级在专制之下虽然被压迫,但是任然有发财的机会,所以它不能是激进的革命者。 三、全书基本理论 孟德斯鸠的理论主要是要摧毁当时腐朽的封建主义的君主专制政体,但由于教会是他们的堡垒,所以又必须首先相教会进攻。孟德斯鸠是资本主义的代言人,他所维护的是新兴的、即将登上历史舞台的资产阶级的利益。 孟德斯鸠的理论包括基本理论、政治理论法律理论和经济理论等几大类,它

《寂静的春天》读书笔记

《寂静的春天》读书笔记 导读:《寂静的春天》读书笔记1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由蕾切尔.卡森写的《寂静的春天》。这本书在刚出版的年代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乃至影响了生态学后来的发展。作者在第一章写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并将它一步一步地变得寂静的结果展现给了读者:这个村庄的春天没有知更鸟的欢唱,小路旁的花草已经枯死,河流中没有鱼儿游动,开放的稀朗的花间没有蜜蜂飞舞,动物们都生病了。而造成这一切的源头就是由一种叫做“滴滴涕”的化学农药所致。 用一种很具破坏性的武器来对付自然是何等的不恭啊!我看完书后感到很生气。在书中的第十七章曾提及,可以利用害虫的天敌来防止害虫数量过多,可是使用滴滴涕就可以不由分说地杀死所有虫子。我们原本可以用自然的方法来消灭害虫,而不是消灭所有虫子,更不是用化学的方法来破坏自然。 我想,大部分人是为了追求速度和效果。农场主们为了快点杀死危害自己作物的害虫,好让作物早点收获,使用杀虫药把果园喷了个遍,但这样反而让他们损失更惨重;喷药人为了快点完成任务,把药喷向整片森林,可药就会污染河流,让鱼儿死亡。生物控制法虽然见效缓慢,但是它善待自然;而杀虫神药虽然立竿见影,但会带来万劫不复的灾难。 滴滴涕会让鸟蛋内的雏鸟死亡,也会让吃了含有它的草料的牛生

病,而喝了病牛牛奶的人也会感染疾病,如果我们不善待自然,自然也会同样来惩罚人类,最后是自食苦果。 去年,我成为了一名观鸟者。我发现,在鸟儿的世界中,有的鸟儿有着五彩的羽毛,有的鸟儿歌喉十分动听,有的鸟儿活泼可爱。在公园里、住宅旁、大树上随处可见他们跳跃轻盈的身影,这给我带来了快乐。不敢想象有一天,早上起来,却没有听见鸟儿的歌唱;在公园散步,但看不见一只鸟,那是多么可怕的一个春天啊! 合上书本,听着窗外此起彼伏的鸟鸣声,我心想,现在不仅有大量的杀虫剂,还有日常生活中各种洗涤剂和化学制品,这些东西也会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污染,我们在生活中应当尽量少用一些化学合成用品,倡导健康绿色生活方式,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我们的春天才会是鸟语花香的春天。 《寂静的春天》读书笔记2 《寂静的春天》这本书是我托我班同学的爸爸借来的,它的作者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 《寂静的春天》最触动我的是开头作者所虚设的那个故事。从前,美国的一个小镇,森林茂密,草木繁盛,鸟语花香,景色迷人,人们会长途跋涉来这里观鸟;这里的小溪清澈见底,也有人来小溪边钓鱼。但是自从有居民迁移到这儿开垦土地,这和谐的环境就被破坏了——鱼儿死亡,鸟儿死亡,鸡鸭死亡,春天来了,这里没有鸟的鸣叫,这里死寂一片,这是一个没有声音的春天!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张燃 在《论法的精神》这一鸿篇巨制中,孟德斯鸠先生对法律和政体、风俗、气候、地理、民族精神、宗教信仰等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孟先生认为,法律的制定应当把上述因素看作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他认为,制定法律,必须首先理解法的精神。基于法律的精神,才能让制定出适合一定的时间、地域和民族的优良法律。同时,孟先生主张积极地创立法律,主动去适应客观条件、风俗、宗教和地理环境等等。本书从各个方面,以法为中心,阐述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透过这些关系来看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 孟先生把政体分为三种,即共和政体、专制政体和君主政体。三种政体中执掌最高权力的人是不同的,而得以鲜明地区分开来。共和政体的原则是美德,专制政体的原则是畏惧,君主政体的原则是荣宠;这种归纳是从整体上入手的,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个人都有美德或者充满畏惧或者都有荣宠。不同政体的国家公民享有不同程度的政治自由。所以,如何建立自己的国家是人们慎重考虑的一点。孟先生认为,每个国家有三种权力---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这三种权力必须独立,正如孟先生所说“立法权和行政权如果集中在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的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担心君主或者议会可能制定一些暴掠的法律并暴掠地执行。司法权如果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置,自由也就不复存在。”这就是著名的三权分立理论。所以,必须以权制权来防止权力的滥用,必须通过统筹协调,将自由变成每个人的权力。但是,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做法律允许的任何事。 对一件往事的感悟 在中国,前不久在网络上有一个热火朝天的讨论,即关于是否应当将拐卖妇女儿童的罪行定为死刑。网络上的意见几乎是一片倒,大多数人都认为,对于拐卖妇女儿童这种令人深

《论法的精神》摘要

《论法的精神》摘要 一、关于政体的划分 关于政体的划分,不同思想家都有各自的划分,划分的标准不完全相同,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根据统治者的人数以及统治的正当性进行划分。孟德斯鸠将政体划分三种,即为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一部分人民掌握最高权力的政体,分为民主政体和贵族政体。民主政体是最高权力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的政体,而贵族政体是最高权力掌握在一部分贵族手中的政体。君主政体是指最高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但是,君主是按照固定的法律进行统治的政体。而君主根据自己反复无常的意志来统治的政体则是专制政体。孟德斯鸠最反对的是专制政体,最欣赏共和政体。因为在他看来,评价政体好坏的标准是“有无法治”,不管是一人之治的君主国,还是众人之治的共和国,只要是建立在法治与自由的基础上,权力能够在法的通知下相互制约、均衡运行,就是良好的政体。 二、关于自由 在自由方面,孟德斯鸠认为,自由并不意味着人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由仅仅意味着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做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的话,那么他就不再自由了。法律是公民自由的界限,一旦公民的行为越过法律,那么他的自由便不复存在。在他看来,一切有权力的人都会无休止的滥用权力,所以必须对权力进行限制来捍卫自由。因此,他提出了三权分立理论,即立法,行政和司法的分开。这三种权力必须分开行使,在分立的同时实现制衡。如果两种或三种权力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构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在我们谈到权力分立有助于自由的保障与实现时,不可忽视的是,权力分立与制衡也能较好地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他似乎以秩序为自由之前提。“在良好政治下生活的人民,总比那些没有规章,没有领袖,在森林里游荡的人民要快乐些”。同时他认为,应采用温和手段改进社会顽疾以使法律恢复效力。 三、关于三权分立 孟德斯鸠把政体分成了共和、民主和专制三种,在专制政体中无法律,统治者靠的是个人的意志和反复无常的性情,在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中都是有法可依的,所以他对专制政体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他认为在法制的国家里,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被迫做他不应该做的事,并且,他还指出,为了保障政治自由,必须实行“三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他主张资产阶级掌握立法权并监督行政权,行政权由君主掌握,君主有权否决立法但无权立法,只能按照法律办事,司法权由独立的专门机构来行使,三权同时受制于宪法。这样,三权分立,相互制约,就可以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 四、三权分立的相关思考 三权分立真正的实践者是美国,美国正是利用了这个权力制衡理论,发展成现在的超级大国。《论法的精神》对美国的政治制度的设计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的思想是以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并且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完善。根据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联邦政府由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分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是最高立法机构,有权弹劾总统和联邦法官;总统是国家元首和行政首脑,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行政高级官员、执行各项立法,拥有军事统帅权和外交权,总

《寂静的春天》读书笔记_1

《寂静的春天》读书笔记 “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比如说,鸟儿都到哪儿去了呢?许多人谈论着它们,感到迷惑和不安。园后鸟儿寻食的地方冷落了。在一些地方仅能见到的几只鸟儿也气息奄奄,它们战栗得很厉害,飞不起来。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这儿的清晨曾经荡漾着乌鸦、鸫鸟、鸽子、樫鸟、鹪鹩的合唱以及其他鸟鸣的音浪;而现在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营田野、树林和沼地。是什么东西使得美国无以数计的城镇的春天之音沉寂下来了呢?这本书试探着给予解答。”——《寂静的春天》。 这本书开篇就虚设这样一个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都可以容易地找到上千个这种翻版的城镇,对齐的一景一物作细致的描写,以此来带领读者进入这本书的主题,同时也让读者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这种环境变化的迫切感。《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引发了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书,书中描述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作者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于1962年出版。这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这本书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

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 蕾切尔·卡逊1907年5月27日生于宾夕法尼亚州泉溪镇,并在那儿度过童年。她1935年至1952年间供职于美国联邦政府所属的鱼类及野生生物调查所,这使她有机会接触到许多环境问题。在此期间,她曾写过一些有关海洋生态的着作,如《在海风下》,《海的边缘》和《环绕着我们的海洋》。这些着作使她获得了第一流作家的声誉。 “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一直是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地球上植物和动物的自然形态和习性都是由环境塑造成的。就地球时间的整个阶段而言,生命改造环境的反作用实际上一直是相对微小的。仅仅在出现了生命新种——人类之后,生命才具有了改造其周围大自然的异常能力。新情况产生的速度和变化之快已反映出人们激烈而轻率的步伐胜过了大自然的从容步态。”主要阐述了人类新型的化学产品或者生化武器给大自然的平衡带来很大的破坏,而且远远超过了其自身修复的能力,已然造成无课挽回的伤害。分别从人们从小就接触的各种化学生产的非自然的药品食品开头,其中透出了深深的无奈,这是每个地球人都无可避免的,再从整个大自然的循环链子来展开,污染了水源,如地表水、地下海;污染了土壤;“地球的绿色帐篷”——植皮也随之被污染;小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论法的精神》于1748年出版,是法国著名的法学家、社会学者----查理?路易?孟德斯鸠(1689—1755)的代表作,他是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政治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国启蒙思想家,是资产阶级理论的创始人和奠基者。这部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学术名著内容丰富,体系完整,论点严密。《论法的精神》以法律为中心,又遍涉经济、政治、宗教、历史、地理等领域,内容极为丰富。特别是它以独特方式研究和论述了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国际法学等一系列课题,成为一部独具风格的资产阶级法学百科全书。孟德斯鸠关于法的精神的的论述和他探索的思想进路和普遍联系的思想方法已成为人类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 孟德斯鸠以他辽阔的视野、广博的学识、精辟的见解,通过这部著作详细的阐述了从皇权向人权转化的历史过程中,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与人的自有的精神,他以法律为基础,以详实的资料和充分的论证,为人类描绘了一个完全新式的社会蓝图,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决定人类命运的将不再是某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而是一部代表了人民利益的法律;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行政、立法、司法是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没有一个机关会拥有无限大的权力;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人将不再是臣民,他们将成为社会的公民,而公民的权利是被得到充分的保护的。一、《论法的精神》阐述的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性论 理性论是孟德斯鸠政治法律哲学中最基本的理论。他不但将科学与神学加以区分,而且将上帝和人截然分开。以其鲜明的战斗性向欧洲愚昧的神学主义发起了猛烈地进攻,具有伟大的历史使命感。何谓法?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序中说“我的原则不是我的成就,而是从事物性质中推演出来的”。从这一根本的观点出发,他在第一章便开宗明义的指出“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存在物都有他们的法。”“法就是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根据孟德斯鸠的观点,自然状态中的自然法不是渊源于人的理性,而是渊源于人类自然本性,这种自然本性与自然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孟得斯鸠认为,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各国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在各个特殊场合的适用。在其对“法”所作的定义当中,虽然与其他启蒙思想家一样关注法律与理性的关系,但又有其独特之处,其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是通过社会理论的构建,考察法律与理性的关系,以此来揭示“法”之内涵,即法律本质上是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这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人类可以认识和控制的,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理性认识社会和法律的性质,从而使法律符合正义的要求。孟德斯鸠主张从法律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实质。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开篇便提到了法与存在物的关系。他坚定地认为,法是由存在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联系、认为一切存在物都有自己的法。孟德斯鸠的这个观点从一开始就给予了法律崇高的地位,法律不再仅仅是统治者说使用的一种工具,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用来约束人的一个条文,而成为了同自然法则具有一样高度的真理。孟德斯鸠把法看做是人类社会的定理,这些定理同理科中的公理是相同性质的,只不过理科真理作用于自然科学领域,而人类社会的定理作用在人类当中孟德斯鸠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定义下,所有的事物都离不开法律。 (二)、“地理”说 (1)法律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论法的精神》在法理学上独树一帜的一个主要标志。孟德斯鸠非常强调

寂静的春天读书笔记

寂静的春天 “寂静的春天”,刚涉猎到这个字眼的时候就觉得这应该是一本文艺加煽情味儿偏凄凉的书,但坦白说,了解一本书必须要从阅读开始,阅读一本好书,更应该用“心”阅读,春天是生命的开始,是希望的摇篮。但在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中,“春天”的前面硬生生放了个形容词“寂静”。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清晨早起,原来到处可以听到鸟儿的美妙歌声,而现在却只是异常寂静。 寂静的春天,这个书名是有几分悲凉并且神秘的,当看到本书的序是由副总统阿尔?戈尔作的,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了央视主持人柴静,于是我又增添了100分的阅读激情。作者蕾切尔?卡逊是个勇敢的人,虽然在出版本书的时候遭到大多数化工公司的阻扰,但是为了唤醒人类保护自然的意识,作者不惜自身受抨击,以其专业的认知,和对生命的悲悯,不畏流言, 说出事实的真相,提醒世人:了解化学物质,毒害地球的真实事件,和环境生态所面临的严重危机,他这种畏人的勇气不是常人所能具有的。 初次见到这本书的时候,素淡的封面,给人一种淡淡的哀凉。《寂静的春天》以一则明天的寓言开始。寓言里如桃花源般虚构的城镇,在人类定居之后发生了可怕的变化,各种动物和孩子不断地死亡,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蕾切尔〃卡逊通过大量充分的科学论证,表明这种由杀虫剂所引发的情况正在美国的全国各地发生。它们污染了水源、土壤,破坏了从植物、浮游生物到鱼类、鸟类、兽类直至人类的生物链,使人患上慢性白血球增多症和各种癌症。卡逊说:“它们不应该叫做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 在书的开头,作者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村庄,“这里的一切生物看来与其周围环境生活得很和谐。这个城镇坐落在像棋盘般排列整齐的繁荣的农场中央,其周围是庄稼地,小山下果林成林。春天,繁华像白云的云朵点缀在绿色的原野上;秋天,透过松林的屏风,橡树、枫树和白桦闪射出火焰般的彩色光辉,狐狸在小山上叫着,小鹿静悄悄地穿过了笼罩着秋天晨雾的原野。”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组画面,任何读者在读到这段文字时无不沉醉其中且不由自主的在脑海中勾画出那美丽的村庄。然而,接下来,我们会发现“直到许多年前的有一天,第一批居民来到这儿建房舍、挖井筑仓”、“一切都开始变化”、“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小鸡,牛羊病倒和死亡”、“鸟儿到哪里去了呢?许多人谈论着它们,感到迷惑和不安”、“农场里的母鸡在孵窝,但却没有小鸡破壳未出”。读完这些,心里一个狰狞的幽灵已向我们袭来。当然,以上的村庄只是作者“明天的寓言”,但是,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的感到这个想象中的悲剧可能会很容易的变成一个我们大家都将知道的活生生的现实。 作者称杀虫剂为杀生剂,因为在它杀死害虫的同时,侵害着居民的健康、动植物的生长、大地的景观。新情况产生的速度和变化之快已反映出人们激烈而轻率的步伐胜过了大自然的从容步态。杀生剂甚至反而造成了害虫的猖獗。于是,人虫之战即刻打响。作者用血淋淋的事实,希望唤醒无知、愚昧的人们,不要再用使用蛮力,来对付也是地球一分子的昆虫、植物。也呼吁我们,要尊重生命,谦卑为上,不要自以为是。否则将有一天,会为人类带来无可挽救的灾难,毁灭性的灭亡。 事实上,大多数人们并不清楚杀虫剂的危害因为人类为了更方便的生活,而许多事实的真相,也被隐瞒和蒙蔽。生活里,清洁剂、芳香剂、洗洁精等,更是变成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但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些物质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后果,只有方便和效果,被商业化的宣传和推销。正如作者所说,“我所争论的是我们把有毒的和对生物有效力的化学药品不加区分地、大量地、完全地交到人们手中,而对它潜在的危害却全然不知。我们促使大量的人去和这些毒物接触,而没有征得他们的同意甚至经常不使他们知道。”这不仅是不公平的,也是非人道的。

论法的精神 读书笔记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论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的代表作,它不仅是一部介绍法学的书,还是一部介绍各国风俗习惯的书。《论法的精神》的作者孟德斯鸠是波尔多高等法院前庭长,法兰西学院院士,普鲁士王家科学与文学院士,伦敦王家学会会员。他从二十岁开始就为《论法的精神》准备材料,并且外出游历,经历二十年,他才完成了写作。他在游历的时候考察了各国的物质和精神,研究各国的法律和体制。《论法的精神》表面混乱但是内部结构清晰,它可以让读者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意图和他的思想。《论法的精神》曾经被人指责,但是那些人只是引出了《为<论法的精神>辩护》并且让孟德斯鸠再次赢得了荣誉。《论法的精神》全篇很长,我只看完前五章,并在此谈谈我的感受。 《论法的精神》中,做着先介绍一般意义上的法,然后作者把政体分为三种,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并且把各个政体分开论述他的性质,原则,教育法和立法的原则。 作者认为法是各种存在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一章一般意义上的法),并且指出了人作为一种智能存在物,有自己创造的法则,也有不是他自己创造的法则。人有时会忘掉自己是谁,当人忘记自己是谁的时候就需要借助道德来规范自己,同时人也会忘记他人,这就需要法律来规范他们的义务。作者把法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法,一类是人为法。人为法又包括万民法(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政治法(治人者与人者的关系)和公民法(全体公民的关系)。法的种类虽然很多,但是每种法只适用于特定的国家,不同国家适用的不完全相同。 而自然法是人在社会组成之前所接受的法,书中介绍了其中四条:1、把造物主的观念灌输给人们2、设法填饱肚子3、两性之间互献殷勤4、有在社会中共同生活的愿望作者在“人为法”这一节还提出了“法的精神”的概念,即“法的精神”就是法与各种事物可能发生的关系,包括物质条件和各种事物的秩序。 论法的精神中还论述了三种政体以及各政体中“法的精神”。君主政体是有一人依固定和确定的法律单独执政的政体,它的原则是君主执掌最高权力,并依据法律行使权力,君主政体的动力是“荣宠”。君主政体的教育法也以荣宠为目标,荣宠不禁止阿谀奉承,也允许权术,而且它要求在教育方面讲求礼节,这不只是源自出人头地的欲望,也是基于一种尊重。允许的教育内容也是培养出拥有君主政体要求的美德和品质的君子。荣宠不仅约束公民,也约束君主,即君主不能要求人们做有损荣宠的事情。在君主政体下,国家较为稳定,政体较为巩固,主政者人身较为安全,过激的行为很罕见。但是在君主政体中法律应该促进可能发生的一切贸易,并整饬征收赋税的方式,让臣民在免遭灭顶之灾的情况下满足君主及朝廷永无止境的需求。 孟德斯鸠反对专制,在《论法的精神》第一编第二章直接源自政体性质的法第四节法律与君主政体性质的关系中提到“由于专制政体带来了无穷无尽可怖的祸害,所以只要能遏制专制主义,即令是弊端,也是一种好东西。”虽然孟德斯鸠反对专制,但是他还是详细介绍了专制主义。专制政体是一人单独执政的政体,既无法律又无原则,全由他的个人意愿和喜怒无常的心情处置一切。行使权力的只有一个人,受命替他行使权力的也只有一个人。所以设立宰相是最简便可行的方法,在专制国家中,设置宰相是一条基本法。在专制政体中,人们对君主产生畏惧。由于专制政体下君主的无限权利全部转交给受他委托的那些人,为了防止一些不同凡响的人造反,就必须以畏惧窒息一切勇气,扑灭野心于萌芽状态。专制政体的教育旨在降低心态,是奴役性的教育。在专制政体中,知识招致危险,竞争足以惹祸,专制政体的教育窄而又窄,它先把人培养为不良臣民,再把他们培养为奴隶。在专制政体中保存国家不过是保存君主而已,要保存国家也必须先保存军队。君主专制国家都有王位继承法,这让君主的弟兄们既是国王的奴隶又是他的对手,在那里只有实际上的国王,并没有法律上的国王。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

一、著作背景和内容概述 学院布置任务,要求写一篇关于《寂静的天》四千字左右的读后感,我在读它之前,原本准备潦潦草草地应付过关,直到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开始改变了我最的想法——因为我被书中环境污染那惊心触目的统计数字所震惊,被作者平和而真实的文字所描写出惨不忍睹的死亡场景而恐惧和沮丧。突然间,我意识到学院这次布置这次学习任务的重要:过程往往比结果更为重要。如果我没有正儿八经、认认真真地咬文嚼字;如果我没有对整个环境危机的背景以及其产生的根源作一个整体而相对详细的剖析;如果我没有从实质理解的基础去引发思考。。。那么这次学院布置的学习任务对我来说,只会费时间,不会有其它任何意义。于是乎,就有了下面的文字: 按照序言阿尔?戈尔所說,这本书是一部功的案例,说的难听点,就是工业革命200多年来,地球被破坏了很多很多,现在是火烧了,所以才会有很多人重视。而阿尔?戈尔的前言有点夸大了这本书的作用,不过也算是对一场人类意识形态的转型期中变革与传统力量的对立,向读者敘述了这场对立和争斗的一个小的缩影: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进入了工业时代的巨大变革,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极大地增强,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发展,物质财富倍地增长。也就在这短短两百多年来,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比前面所有世纪创造出财富的总和都还要多!在丰厚的物质财富面前,人类的虚荣心也极大的膨胀和鼓舞,急功近利的社会风和商业环境的趋利心理下,人类开始用贪婪的目光寻视着自然,开始一次又一次地对自然进行破坏的扩张,特别是表现在加剧对自然的索取、掠夺自然资源,这个过程中,人类屡次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并试探自然生态平衡的底线以满足其背后的利益最大化 而《寂静的天》就是在这样一个生态环境受到工业革新巨大破坏后,陈列了关于社会生态与自然平衡之间的关系,唤醒人们对生态平衡的保护的一本著作。由于它的出版触动了一部分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获利阶层的利益——这也是为什么它在当时美内受到强大争议的的原因。 二、重点解读章节的主要思想 这本书主要从自然科学入手,用大量的事实说明和系统的科学论证来,来分别列举人类活动对生态产生的客观事实,并且用环境污染的结果与这些事实串联起来,把环保问题引到人类生存危机的高度,各种新的思想在50多年后的今天都给予人们以示和启迪。 在书中认为,工业革命以来,各种各样的污染剂作为人类征服自然的工具被大量制造生产出来,砷、氯化烃、氯化萘、狄氏剂、艾氏剂、安德萘、烷基和有机磷酸盐、马拉硫磷、五氯苯酚,作为“死神的的特效”被用来毒杀各种物种,也毒害了人类自己。 当森林被整片整片肆无忌惮地砍伐和毁坏;当工厂的烟囱整天向天空排毒养颜;当颜混浊的各类的剧毒工业废渣和人类的生活垃圾被排放在河流里面;当植被的破坏、土的流失、候的恶化。。。。。。对于自然的告,人类有恃无恐、熟视无睹、充耳不闻,应迟钝。人类站在丰富的物质面前显得傲慢而不可一世。也许,他们物质财富胜利满足心理的怂恿下,这些许污染又算什么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