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时事新闻节目的创新

浅析时事新闻节目的创新
浅析时事新闻节目的创新

浅析时事新闻节目的创新

[摘要]时事新闻节目是广播电视很重要的节目类型,是广播电视台对外宣传的重要门户和手段,因而不断提高时事新闻节目的质量,能有效提高广播电视台核心竞争力。本文就如何实现时事新闻节目的创新,做出具体阐述。

[关键词]时事新闻节目;创新;举措

序言

在科技化、电子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时事新闻节目,既要与传统媒体和兄弟台之间竞争,又要应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冲击。面对央视、卫视的绝对优势平台,地市级电视媒体,想继续保持自身优势,提高收视率,抢占市场,必须要有新的策略、新的手段。那么创新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时事新闻节目今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

尽管目前国内很多卫视的品牌栏目,还在走模仿国外娱乐类节目的道路,并可以屡屡获得成功,但归根到底,哪个媒体创新得好,哪个媒体就能赢得观众。电视新闻媒体不同于其他新兴媒体,不但要抢市场赢先机,还要承担主流媒体宣传的责任,但以往旧的时事新闻节目形式和说教方式已经令观众乏味甚至抗拒。题材的转变和挖掘,形式的变革和创新,迫在眉睫了。

经过多年的发展,时事新闻节目不断改进图像、声音的传播技术,从专业方面丰富了时事新闻节目的内容和结构,将现场直播、专家评论、新闻策划等新闻报道方式有机地融合进节目当中,既让观众感受到与现场同步的新闻真实性,又通过各种专家评论、事件回顾等方式深度剖析解读。但是新的问题也会随之而来,比如对新兴题材的把握,对常规报道的创新,都是很棘手地摆在每个电视人面前。

访谈节目是有情感有倾向的,通过真正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再有深度有经验的记者,在面对新闻事实和现场时都很难将自己完全的“置身事外”。那么一旦深入进去后,记者的情感和思维就会融入时事新闻节目当中,有的甚至会随着采访人物或者实践的情感或者立场去考虑问题,这样就很难客观反映新闻事实。那么就需要更有深度的专家来对新闻本质来进行解读和剖析。

由于受到新兴媒体的影响和网络社交工具的冲击,电视节目也往往做成了快餐式的新闻节目,不懂得利用自身特点发布权威深度的信息,一味的去和其他媒体拼快而不是拼好,节目质量和画面质量的标准也降到了“有就行”的标准,殊不知,这是以自身劣势和别人的优势去竞争,既练坏了团队,也降低了自身的竞争力。

创新是时事新闻节目永葆青春活力的根本保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观众对时事新闻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追求数量的增加,而且追求更高的新闻价值。时事新闻节目只有创新,才能满足观众不断提高的要求。

一、“以小见大”“深入浅出”

在时事新闻节目中时政新闻访谈往往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怎样做好时政新闻访谈对一个新闻团队来讲是要靠真本事、硬功夫。怎样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中规中矩的方式,注入新的元素,让时事新闻节目焕发活力,是一个重大课题,可以说也是每个时事新闻节目记者的追求。以时政新闻的访谈为例,这种新闻是枯燥的也是令观众难接受的,报道形式的创新和变革尤为重要。通过不断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看到每每遇到类似这种题材,现在的电视新闻都一改简摆条文、单拍文件的形式,以最基层的人或事入手,来让观众了解到“大政策”带给“小市民”的是什么,以典型的小人物、小故事来生动解读大政策,既一点带面地将枯燥的政策细嚼慢咽,又令观众在润物无声的同时,欣喜地感受到政策红利,从而让观众易于接受。

近几年,讲故事已成为专家学者和电视人对电视节目表达方式的共识,小到短消息,大到记录片,几乎无一不以故事为载体,用故事的元素来构造节目,力求情节引人入胜、结构层层递进,把要讲的道理和传播的知识融入故事,用浅显、通俗、直白的形式展现给观众,已成为许多成功电视节目的常用表现手法。

二、“我”在现场

长期以来,尤其是北方的电视媒体习惯于用传统的方式向观众叙述,这种由播音员、主持人来转述事物的方式难免使观众产生距离感,因此要避免距离感,除了在播报方式上,将一些播新闻的方式,逐渐改变成说新闻、讲新闻的方式外,还应在每一条新闻片的制作上,改变单调的“画面解说加访谈”的传统模式,让亲历现场的记者,从摄像机后,走到镜头中,在不影响事件发展变化的同时,参与事件的全过程。我台在时事新闻节目中,也一直都有这样的要求,在每一条可以体现现场感的题材中,都鼓励记者多出镜,出有效镜,每天的各档时事新闻节目本都会见到记者出镜的身影。让记者带观众去亲历现场,用记者的亲身感受,给新闻注入更人性化的色彩。

记者通过深入报道,一步步探寻新闻人物和事件的根源,从外到内,从表象至内涵,有细节,有层次,有递进,让观众有神秘感。随着节目的不断深入,一条条新闻片,一期期新闻节目,都吸引着观众一天天守着频道追着看。

三、时事新闻节目形式的创新

1.要坚持全媒体化的运作和呈现

近年来,浙江电视台各个频道的时事新闻节目,接连不断地开出了官方微博,接受观众的建议并倾听他们的心声,据此不断改进时事新闻节目。互动活动也使时事新闻节目灵活化,具备了更强的针对性和服务性。

当前,就国外的时事新闻情况而言,都拥有Twitter和FaceBook的互动,而且形式趋于多样化。然而,国内的电视节目却表现出了不一样的特征,更偏向于以社交媒体为平台进行宣传。在保证技术安全的前提下,把社交平台的信息及时更新并鼓励网友发言,及时地投放到演播室背景或者屏幕,必然会把网友吸引到电视机前。

若想整合好时事新闻资源,就要构建专业化的网络视频平台,实现网络与电视时事新闻栏目之问的融合。如浙江广电集团旗下的新篮网,它就实现了互联网、通信网、电视网三网融合、无缝衔接的新媒体优质体验,同时拥有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https://www.360docs.net/doc/f35798275.html,)和浙江手机台(https://www.360docs.net/doc/f35798275.html,),形成“一网两台,立体传媒”的总体传播格局。时事新闻栏目构建了这样的平台,就能依赖网络的开放性来扩大新闻来源。

2.新闻演播室的创新

全媒体时代新闻演播室是一个全方位的信号调度平台。就时事新闻节目来说,它的主要任务是把多种渠道获得的资讯转化成时事新闻节目资源。当前,城市的视频信号繁多,例如交管监控信号、环境监控探头以及气象观测探头等设备拍摄的画面,这些均为具备信息量的影像素材,若将这些影像导入演播室,并将演播室作为视频的调度中心,再结合解说评述等手段,增加视频信号的信息量,实时进行转播,这对与观众而言,何尝不是一种令人欣喜的视觉体验。

三、学习省内新闻节目创新成果

全省各广电媒体都在不断改进并优化时事新闻节目整体布局。杭州电视新闻综合频道播出的《杭州新闻联播》,在时事新闻节目方面,分别打造特约评论员、出镜记者以及新闻发布者,目的在于提高时事新闻的亲和力,突出看点。金华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推出的《百姓零距离》栏目,运用“新闻管理小组”与“新闻抽查评点小组”齐头介入事前,点评事后的跟踪式管理,很好地保证了节目的质量,打造了节目的品牌。这些时事新闻节目创新经验值得借鉴。

四、突发事件报道的突破与形式创新

在以往的突发事件报道中,往往依赖于记者在现场的采访和拍摄,只针对突发事件的现场进行表象的报道。现在随着时事新闻节目的创新,采用了许多新的报道方式,令突发事件报道更加直观、更加全面、更加透彻。以佛山电视台对 2012 年 4 月 13 日佛山市禅城区季华路化学品燃烧报道为例,我们全面细致、客观、系统地进行了组合式报道,体现了整个新闻团队在应付突发事件时的真正实力。

1. 直播的及时跟进

接到热心群众的电话报料后,新闻记者、摄像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记者在采访拍摄新闻的同时,及时与后方新闻编辑团队沟通。新闻中心在基本掌握事故现场信息后,及时果断地派出新闻直播团队赶赴事故现场,并在时事新闻节目和各个时段进行打断式直播,及时将事故现场掌握到的信息,第一时间报道出来,让电视观众在电视机前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现场氛围。地市级媒体在直播方面往往不及央视和省级媒体,往往没有专门的直播团队,而在新闻改革中我们能够一直坚持直播常态化,锻炼出了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新闻采编团队,能够在突发事件中及时反应果断出击,出色完成直播的任务,真正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2. 记者身赴现场

在突发事件现场,多路时事新闻直播记者对第一现场、事故周边受影响情况、政府职能部门的应急指挥、公安交警部门的交通管制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进行出镜报道,带着观众感受现场的狂风暴雨、浓烟迷雾和刺鼻毒气的紧张气氛,让观众胜似身临其境,也避免不明真相的群众盲目恐慌,有效疏导可能途径事故现场的人和车,既做到了时事新闻事故现场的真实反映,也为政府和群众提供了服务类信息。

3. 策划的及时介入

在新闻突发现场,很多新闻媒体在报道时,往往只注重现场的情况,而忽视了事件对周边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和联系。这次报道中,有现场专家对事态的分析和处置方案的解读,又有关于环境方面的报道,可以说是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整个新闻的全过程和新闻背景的相关链接,体现出时事新闻策划的整体报道的力量。

时事新闻节目的改革和创新还有很多方面,比如记者风格的打造,有利于体现时事新闻节目的个性;摄像的专业和责任心的坚守,是时事新闻节目质量的重要保证;编辑团队的经验积累和视野拓展,有利于时事新闻节目的把握和高度的提升;后期制作团队的专业和创意,有利于增强时事新闻节目的可视性;高科技设备新的传播手段,有效保证节目质量的又快又好传播。总之一句话,时事新闻节目的创新是随着时代、技术和人们观念的进步而需要不断坚持的,只有在时事新闻节目上不停地探索和钻研,才能长期保持时事新闻节目的专精和收视的竞争力。

[1]陈刚.电视新闻策划及创新[J].新闻前哨,2010年第12期

[2]张媛媛,量新华.浅谈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J].现代视听,2010年第of 期

[3]李刚,孟庆江.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与优化[J].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09期

时事新闻作文素材

时事新闻作文素材 1 周洋感谢门事件 在刚刚结束的冬奥运动会上,孙琳琳被淘汰、王濛被判罚犯规出局,女子短道速滑1500米决赛中国队只剩下周洋一人。绝对的孤军奋战,周洋身旁站着的是三位韩国名将,还有四名强劲对手的夹击,但笑傲群雄的是周洋,她勇夺冠军。当记者让发表获奖感言时,她表示应该“感谢父母”。然而,2010年3月15日,体育总局的于副局长对周洋的获奖感言提出批评,强调“必须先感谢国家,然后才能感谢父母,顺序不能变”。此言一出,舆论哗然,并迅速形成“挺周派”“挺于派”…… 2 温家宝总理: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2010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式,听取和审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在报告结尾部分,温家宝总理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赢得了长时间的掌声。 其实,尊严,可以说是一个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的话题;在当今世界,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尊严有关。 3 低碳生活生活时尚 话题一:2010年3月28日,《楚天都市报》携手武汉植物园“走进社区,寻找低碳达人”,一走进夏汉华阿姨的家,马上被沙发、桌椅上精巧床垫、毛毯吸引住了,这些质感柔软舒适,式样新潮的物件都是废旧毛线织成的。夏汉华还有一绝话:将废旧布头做成马甲、牛仔裤。“这些都是花一二元钱买的布头,如今我的女儿、女婿都穿我用布头做的衣服。你们看,这是我用老公穿不了的毛呢裤子改的马甲。”夏汉华开心地说,她正在学习怎么做男装,要给老伴亲手做一件“温暖牌”衣服。 话题二:2010年3月27日,随州市广电公司的胡定峰和王云云举行了一场别致的减碳婚礼。胡定峰带领100余名车友骑着自行车迎娶新娘。 话题三:浙江省永康县一个开照相馆的人叫卢广,他用自己的照相机记录了我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令人痛心的“不和谐”画面,引起了全中国人们的关注。从2005年开始,这个“不务正业”的照相馆的“老板”用了5年时间在全国各地拍摄《中国污染》的专题片。五年时间,他的足迹遍布中国的污染地区。长江、珠江、淮河、松花江以及海河,触目惊心的污染刺痛了读者的心灵。内蒙古乌海地区北山村的污染,引起了国家环境保护局的注意。政府为村民安装了清洁的自来水。河南爱滋病村的生存状况,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从而使得人们第一次认真地开展爱滋病的防治与政府救治工作。中国黄海沿岸有许多防毒面具的出现,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政府痛下决心,关闭众多化工企业,努力恢复原来的生态面貌。卢广在拍摄《中国污染》专题片时,遭到各个利益集团的阻扰和责骂,甚至是责罚。但是他以一个中国公民的责任从来没有放弃过。2009年10月,卢广的系列作

探析城市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的创新策略

探析城市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的创新策略 来源:《新闻实践》杂志 目前,国内各级电视台都有对应的时政新闻栏目,上有央视《新闻联播》,省一级有各省的“卫视新闻联播”,城市台则有本土的时政新闻栏目。本文以台州广播电视总台电视新闻综合频道《台州新闻》为例,拟对城市台在时政新闻的创新和改进方面的探索作一番梳理。 打破时政和民生的界线 台州电视新闻综合频道有《台州新闻》和《百姓说话》,节目定位一目了然。在以往的操作中,《台州新闻》以传统意义上的时政题材为主,包括会议、领导活动、部门动态等等。前几年,《台州新闻》的收视率相比其他兄弟栏目,始终未见优势,我们一直在思考,一档栏目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去年,冰雪灾害、地震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发生时,各级电视媒体打破常规,推出大容量的特别报道,成为收视热点;全国“两会”、应对金融危机等相对较“硬”的题材,央视特别是二套经济频道则同样以普通民众的新闻诉求为报道出发点,满足普通民众的新闻需求,在影响力和收视率方面取得突破性的绩效。这一切,都让我们领悟到,题材不是局限、不是决定一个媒体和栏目成败的关键,唯有回归新闻本源、满足民众的新闻期待才是要害。今天的中国,胡锦涛书记可以和老区人民聊家常,温家宝总理可以在灾区群众家里炒菜,“官”和“民”从未这么接近过,阶层的隔阂从未这么淡化过。大环境如此,我们的电视新闻,为何还要固守“时政”和“民生”的界线呢?只要是观众想了解的,只要是包含了有效传播信息的,都可以作为像《台州新闻》这样的栏目采制和播出的节目源。 在这样的节目理念下,《台州新闻》既保持它原本的使命,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完成主要领导的活动、时政会议、重要部门动态的报道,同时也高度关注了社会民生,诸如应对金融危机、重大案件(震惊一时的“绿意”老总被杀案、“江南船王”枪杀案等)、群体性事件、热议话题(禁塑令的实行、养路费取消、

浅谈如何做好时政新闻的报道【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播音与主持艺术 浅谈如何做好时政新闻的报道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该选题的背景从大了说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间,时政新闻横跨的政治和传媒俩大领域,对于时政新闻领域的研究不仅仅只从政治方面作为切入点,它更是新闻改革的一个关键点。从小了说,对于学习传媒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或者有的根本就不敢去触碰与高平台相关的新闻报道。因此对它的研究与探索一直落后于其他类型的传媒领域。前人对时政新闻的研究较多地集中于业务层面,而且大多从宏观上去阐述。 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弊病不少,显然有一些不被受众所乐于接受。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如何抓住领导活动、会议新闻以及监督性报道等方面,进行剖析和探讨,并改进时政新闻报道的宣传和传播功能。在坚持新闻党性原则的前提下,又如何提高政府权威性、服务性。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结合传媒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改革与创新。准确、鲜明、生动地更好宣传党的主张.及时、如实、充分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如何很好地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我想通过自身的工作心得试着解决以上问题探索时政新闻报道的发展方向。追求党性与人民性的一致性,正是本选题的意义所在。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 研究目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中时政新闻的采集、编写、编辑、播报整个流程的比较。结合我在工作单位的实习心得对时政类新闻的报道流程做一次总结。并根据我国的时政新闻发展方向对时政类新闻报道的各个环节,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做一些新的探索和研究。以改变其原本枯燥乏味,千篇一律的的固化模式。使时政新闻媒体发挥更好的上传下达作用。真正地成为老百姓与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 主要内容:首先分析当前国内外时政新闻媒体的共性与我国时政新闻的特性。其次结合工作单位实习情况分类罗列详述当前时政新闻常见的几种报道形式。其中分为政策颁布、时政会议、新闻发布会、领导相关活动。最后总结当前时政类新闻常见的几种报道方式从形式到内容上的优缺,探索修改方向。 论文提纲: 一、时政新闻的概念

时政新闻创新 创新时政新闻的编排

时政新闻创新创新时政新闻的编排 2008年3月29日到4月2日,河南省新闻奖(广播电视)评选活动在郑州嵩阳宾馆举行。其中的新闻编排奖项中,2007年8月2日郑州电视台的《郑州新闻》以绝对优势,从全省各地送评的8期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的殊荣。评委一致认为:本期《郑州新闻》编排条理清晰,有新意,头条编排有胆识。 头条编排有胆识 新闻头条就是新闻的眼睛。当今的媒体,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广播,尤其是时政新闻节目,在头条的安排上,真正有新闻价值的,或者说称得上新闻头条的很少。更多的则是领导人的会议活动,又或者是号称典型的经验报道。我们来看2007年8月2日的《郑州新闻》。按照时政新闻编排的惯例,其中有三条新闻都是可以做头条的。一条是《暴雨突降郑州》;一条是紧跟其后的《郑纺机家属院发生坍塌有关部门紧急组织抢险》;还有一条是迎接十七大胜利召开的《迎接十七大系列报道:郑东新区水域靓城规模显现》。 先说《郑纺机家属院发生坍塌有关部门紧急组织抢险》。首先从本条新闻的内容来说,时效性强,可视性强,观众关注度也较高。其中又是重要领导(市委书记、市长等领导都参加)活动,符合了时政新闻编辑头条长期以来的习惯,而且本条新闻又不同于平时的领导参加会议,或者日常调研工作的新闻,它有核心内容,就是郑纺机家属院发生坍塌了,是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具有新闻价值。

再说另外一条新闻:《迎接十七大系列报道:郑东新区水域靓城规模显现》。本条新闻从重要性和可视性,以及政治性上来说,也都具备了做头条的条件。郑东新区是郑州市一个引人关注的正在建设起来的开发区,它的建设成就令人鼓舞。用郑东新区的建设成就迎接十七大的召开也符合新闻报道规律,而且从现在时政新闻的普遍编排规律来看,从中央媒体到各级地方媒体,经常采取这样的经验性、成就类、典型类的新闻做头条编排。 权衡三条新闻,《郑州新闻》的编排人员在遇到重大题材时,作出了大胆的决定:把《暴雨突袭郑州》放在头条。虽然它是一条天气灾难性的新闻,但它具备头条的所有要素:新近发生(今天早上),普遍性(全市),典型性(很少有),电视画面冲击力强(电视视觉需要)。而且,有了这场暴雨头条,让观众首先感受了全市的雨情后,紧跟其后的领导现场组织抢险,也有了新闻基础。 整期节目编排条理清晰,有新意 本期《郑州新闻》采用了串珠式的编排顺序,把好看的新闻按照一定的逻辑性分散开,中间穿插时政简讯、政策咨询。每个小章节又采取了组合式集纳式的编排技巧,使整期新闻节目高潮迭起,看点不断,错落有致,合乎受众的接受心理。 从整体看大致可分为五个段落:暴雨(冲击力强),信息咨询(市民关注),迎接十七大报道(重要),时政简讯(任务性领导活动),出租车恢复营运,记者调查,热线新闻(社会关注度)。第一部分暴雨的报道,既有客观的全面的雨情报道(暴雨突袭郑州),又有重要领导组织抢险救灾,察看灾情的现场,以及政府召开紧急防汛会议等内容。而在4条新闻中,关于大雨和抢险救灾的报道占了6分钟,收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在第二部分中,市区内新增用地不许建设商品房、郑州市将建七大主题公园、郑州市将

十大时事评论

1.民意调查机构的兴起 点评:这来自于公众的民主诉求。我国民意调查机构的兴起,有着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政治背景。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群众利益诉求、意见表达及价值判断呈现多元化特征,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公众对于参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愿望越来越强,希望通过一定方式获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将使政府的决策更加科学。收集民意可增强政策执行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保证政策的合理性,同时现代化使得政府决策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依赖于知识而非简单的经验,民意调查能让决策者客观地获得关于决策事项所包含的丰富信息,为政府科学、民主、依法执政带来了新契机。这让政府的行为居于主动地位。民意调查最大优点,在于政府能主动倾听老百姓的声音,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民意的未来走向,便于政府尽快作出政策调整,是一种事前行为,对化解社会矛盾有很大帮助。这一现象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我国调查机构中作民意调查有影响的比较少,更多调查机构仅把作民意调查作为“副业”。在中国的调查机构中,民营的占很大比例,其中专门作民意调查的机构并不多。从目前市场趋势来看,随着中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加速,更多的调查机构,会越来越多地涉足民意调查领域。 2.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 点评:充分认识媒体的重要作用。媒体时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地正面效应,也有消极的反面效应。由于媒体对于负面新闻具有很强的凝聚效应、放大效应和扩展效应,很容易使分散问题变成焦点问题,局部问题放大为全局问题,一般问题演变为政治问题,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其的重视和认识。提升善待媒体的能力。一方面理解和尊重媒体,主动了解新兴媒体的特点。另一方面,尽力满足媒体的信息资源需求,主动把信息“喂”给媒体。关心和支持新闻界举办的有益活动,做好媒体服务。提高应对媒体的技能。第一时间主动发布信息。事实证明,突发事件报道,谁第一时间发出声音,谁就能掌握主动。重视表达关注民意的情感。对于受到损害的群众表示足够的关切和同情,不要先表扬领导,要先表扬群众。不要激怒媒体或被媒体激怒。不要对媒体恶语相向,失去与媒体沟通的时机,同时

论电视时政新闻的作用

论电视时政新闻的作用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时政新闻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央电视台和各省级卫视的新闻节目中,时政新闻仍是主要被报道的内容。时政新闻地位如此突出的原因与我国的实际政治经济情况密切相关。我国的新闻媒体仍隶属于国家管理的范围内,各级电视台报道的新闻内容,特别是政治要闻都要经过政府的宣传部门监管,由此新闻报道的内容与国家的党政工作紧密相连。 一、时政新闻的界定 时政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新近发生的有关时事、政治的新闻,旨在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国计民生。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新闻联播》是报道时政新闻的一个典型范例,1982年9月1日起,中共中央明确规定,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由此开始奠定节目为官方新闻发布管道的重要地位。在《新闻联播》中,时政新闻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会见、外交、会议、领导活动、宣传重点、公告等6 类。会见新闻,指领导人会见、接见国内知识分子、农民、工人等;外交新闻指,领导人出访、接见外宾,国外来访领导人等;会议则是围绕党政的各大重要会议,如政协会议、人民代表大会等;领导活动就是指领导人的考察、视察等活动;宣传重点则指国家政策在某一时间内的主要话题,如宣传“三个代表”思想时,对一些突出人物、现今事迹进行重点宣传。时政新闻在《新闻联播》中的占有重要的报道比例,以1999年和2000年11月的《新闻联播》为样本中可见,“时政新闻共有129 条, 占新闻总数的41.6 %;总时长210 分38 秒(12638 秒),占新闻总长度的52.3 %,即每天平均播出15 分02. 7 秒(902. 7 秒),超过节目一半的时间(1725. 3 秒);平均时长为1 分38 秒。时政新闻无论是播出条数还是播出时间, 都超过新闻联播三分之一的比例。”①由此可见,时政新闻一直都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而其报道内容也有自己的特点和方式。 二、时政新闻的特点 由时政新闻的定义可以看出,时政新闻可以理解为时事政治类新闻的报道,这首先就要求新闻要具有时事的特性。时效性一直是新闻价值的重要要素之一,而时事与时效性有所区别,尽管也要求在报道时间上与事实发生的时间趋近,但适宜性和时机性都是 ①新闻联播样本分析及研究

浅谈时政新闻创新(同名26265)

浅谈时政新闻创新(同名26265)

浅谈时政新闻创新 作者:王龙玉方青云发布时间:2009/06/19 来源:金华报业什么是时政新闻,有研究者指出:“时政新闻,就是时事新闻和政治新闻的简称。”在学术界,时政新闻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新闻学大辞典》中只有对政治报道的解释,即:政治报道是指对国家、政党和公民的政治思想、政治会议、政治事件、政治外交及日常政治生活等方面的报道,政治报道曾被称为“报纸的心脏和灵魂”,政治报道的范围很宽,外事、群众团体和宗教都可以包括进来。 对于时政新闻的界定,笔者大致赞同南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丁柏铨教授的观点:时政新闻是从内容方面对一类新闻所做的界定,这类新闻侧重于从政治角度,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政治事件或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事实做出报道。时政新闻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新闻都是时政新闻,狭义上说的时政新闻主要指与大量的会议和各级领 导活动有关的新闻报道。[1] 一、时政新闻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时政新闻是媒体重要的新闻资源,特别对党报来说,时政新闻代表着党和政府的权威声音,是非常重要的新闻产品。时政新闻的质量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党报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就是权威性。然而,多年来党报形成的一些固定模式,严重影响了时政新闻的可读性,

更多的时政新闻在读者看来成了“流水账”、“记事簿”和“讲话稿”,读起来索然无味,以至于让读者敬而远之。 难道读者对时政新闻真的没有需求吗?调查 显示并非如此。2007年,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媒介市场调查研究中心和新华社营销总平台合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两会报道群众需求问 卷调查。调查中,多数群众“关注”或者“很关注”两会,共有37.7%的受访者选择“比较关注”,其次是“很关注”,占24.5%,两项合计占62.2%。而选择对两会“不关注”和“不太关注”的仅占13.2%。[2]这充分显示,群众对政治新闻拥有强烈的阅读需求。 这一结论从本报每周的上网新闻点击量排行 榜中也可以看出,从一年多的新闻点击量排行榜的参数看,关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时政新闻(比如两会报道、新政策的出台,领导的重要活动等)一经发表,都会位居排行榜的前列。可见,我们的读者和网友并不是不愿意阅读时政新闻,只是不愿意阅读与己无关、毫无新闻性可言的时政新闻。 事实上,时政新闻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党和政府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关大多数群众的切身利益。但是由于这类新闻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要求很高,报道受到诸

时政新闻编辑创新

时政新闻编辑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网络媒体的风起云涌,新闻事业在不断的深化改革,新闻编辑与传播的流程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时政新闻在新闻事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传递党的指导思想及国家政策有着重要的媒介作用,更是维护社会稳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重要保障。在新媒体日益壮大的背景下,电视时政新闻要想发挥出真正的地位与作用,就必须加强编辑改革创新工作,在明确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的基础上与时代同步,创新编辑工作,扩大时政新闻的影响力,以此提升时政新闻的核心竞争力。 一、时政新闻的理论概述 时政新闻指对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既包含党和政府宏观政策方针及政治活动的政治新闻,也包含关乎民生、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时事新闻。因此,时政新闻不仅要做好党和政府决策、思想、方针及政策活动的有效宣传,还要将与民情民生密切联系的新闻信息传达给民众,并有效反馈至政府决策部门。时政新闻与其他新闻类型一样,都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和时效性,并且因其新闻内容、性质的政治关系,时政新闻还具有高度的权威性与客观公正性。 二、当前时政新闻在内容及报道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对时政新闻的理论概述中了解到,时政新闻是报道党和政府重大决策及活动的新闻,因其与社会民众生活的紧密相关性而具有较高的关注度。然而,当前时政新闻却在内容及报道方式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时政新闻编辑工作的顺利开展。 1.新闻内容较为单一。 从我国长久以来的时政新闻采编和报道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较多电视新闻记者都将时政新闻内容局限于国家会议新闻和国家各级领导所出席的活动的报道。从时政新闻报道的目标来看,其走向是正确的,但对时政新闻的深度价值表现不够,表现在时政新闻中会议领导讲话或访问活动与民众的联系、生活需求等没有表现出来,使得时政新闻的内容单化,不能引起受众的兴趣。 2.新闻主题较为肤浅。 时政新闻主题较为肤浅与其内容单一有紧密的联系,因为时政新闻的内容主要是对国家会议及领导出席活动的报道,因而导致时政新闻缺乏有实质性的内容,新闻主题与价值不能深刻的表现出来。具体来看,我国时政新闻记者在采写时政新闻的过程中,重在对文件的罗列与领导讲话内容的呈现,忽略了对新闻内容主题的提炼,致使时政新闻主题最终肤浅的问题。 3.新闻报道方式较为落后。

如何写好时事评论 (3000字)

如何写好时事评论 一“时评的复兴”是我们这个时代新闻传播界的一个耀眼的特征,甚而至于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事件。自上个世纪初年的1904年由《时报》开创而横空出世,时评这一新闻评论新品种,伴随着时代的大变革应运而生,为社会的大改造而呼号呐喊,其自身的发生发展也与时沉浮,随世兴衰,时隐时现。随着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时评遇到了互联网这个搭载了高科技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体形式的高速发展,以及更加开放、更加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的出现,使得时评再一次地兴盛起来,而且不再限于报刊等纸质平面媒体,亦为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兴电子媒体所青睐,“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点开网页,时评四面开花、蔚然成风。”{1} 一时间呈现出包括时评在内的以新闻评论为主要特征的“观点市场”的兴旺发达,展现出舆论多元、观点杂陈、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2000年4月17日,北京青年报自复刊以来破天荒地开设了言论专栏“今日社评”。2001年的5月份,新华社改变了多年只提供纯客观新闻的“传统”,推出了“新华时评”发稿栏目,开始向媒体和社会提供直抒胸臆的“国家通讯社观 点”。2003年11月11日,甫一创刊的新京报,即模仿海外一些报刊常用的社论版和社论对页版的样式,开设了包括时评在内的言论版。2005年4月人民日报在已有“今日谈”“人民论坛”及其他各专业版的专栏评论的基础上,又开设了与人民网联动的“人民时评”专栏。2007年3月5日,曾经不为很多人所知的嘉兴日报,以向全国招聘人才组建新闻评论部为契机,推出了以“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第一时间发表评论”为宗旨的“嘉兴时评”及评论专版,并以此开创嘉兴评论的历史新纪元,进而把2007年定为嘉兴日报的“评论元年”。此后,上述各报先后编辑或出版了各自的评论专辑。像北京青年报的《今日社评》,新华社的《新华时评作品选》,新京报的《新评论》系列丛书,嘉兴日报的《评论元年——2007年嘉兴日报新闻评论选集》等。从中可以看出,“时评的复兴”对中国新闻评论的大传播、大发展,尤其是对社会大变革的推动是功不可没的。

2020高考作文热点素材 时事新闻热点作文素材

【一】直播乱象频出何时能休 出现的直播乱象,恐怕不能以当事人觉得“好玩”、平台方疏于管理之类的言论来掩盖。 近日,有媒体报道,尽管“网络直播月入百万元”已被证实是个例,但仍有不少人希望通过网络直播一夜成名,其中不乏未成年人。记者调查发现,总体来看,一些知名直播平台有相对严格的认证审核程序,未满18周岁的申请者无法进行直播。不过,仍有不少直播平台的认证门槛较低,没有对年龄进行特别限制,直播间里也不乏低俗内容。 【二】爱衣墙只有善心善意还不够 我们的社会并不缺乏热情与爱心,但是,用好市民爱心,让他们的善意能够真正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需要良好的管理与维护制度作为支撑 近日,第一个“白云爱衣墙”在广州市白云区嘉禾望岗志愿驿站亮相,社区里的贫困人员以及流浪人员等,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免费领取爱衣墙内干净的衣物。爱衣墙由志愿驿站提供场地,目前由广州好人尚丙辉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工作室提供清洗、消毒后的市民捐赠衣物。 “有需要,请带走;有闲物,请带来”。起源于国外的爱心衣物墙活动,是一项二手衣物捐赠的公益活动。在城市街道的墙面,钉上一些钉钩,让过路人将自己多余的衣服挂上捐出,有需要的人则可以选择合适的穿上带走。因为门槛低、人人可参与,进入中国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全国许多城市迅速普及开来。 【一】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停放在公交站台、地铁出入口、行人和机动车道、小区绿化带、盲道等问题日益突出。本来就是一个老大难的交通问题,应当如何管理?市容城建部门又该如何监管?如果尺度过大过死,可能会被诟病因噎废食,影响新的经济形态的发展,就如同当年的专车那样;如果放任不管,有一天某一个街道会被废铜烂铁的单车占据,有一天交通会被无序行驶的单车阻塞。 未按要求停放、未按要求骑行,除了违反行政法规外,在民法层面上,便是一种违约行为,说到底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尤其在约束和监督机制欠缺的共享单车模式下,一般违约和侵权行为都不会被追究责任,那么诚信原则显得更为重要。这也是骑行者最基本法律素养的表现之一。 【二】网络文学+”的创新活力 实现“网络文学+”良性发展,需要建立起更为完善的评价体系,提升整个行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同时营造更为健康向上的互联网环境、夯实自身的文化基因

探析城市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的创新策略

探析城市电视台时政新闻 栏目的创新策略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探析城市电视台时政新闻栏目的创新策略 来源:《新闻实践》杂志 目前,国内各级电视台都有对应的时政新闻栏目,上有央视《新闻联播》,省一级有各省的“卫视新闻联播”,城市台则有本土的时政新闻栏目。本文以台州广播电视总台电视新闻综合频道《台州新闻》为例,拟对城市台在时政新闻的创新和改进方面的探索作一番梳理。 打破时政和民生的界线 台州电视新闻综合频道有《台州新闻》和《百姓说话》,节目定位一目了然。在以往的操作中,《台州新闻》以传统意义上的时政题材为主,包括会议、领导活动、部门动态等等。前几年,《台州新闻》的收视率相比其他兄弟栏目,始终未见优势,我们一直在思考,一档栏目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去年,冰雪灾害、地震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发生时,各级电视媒体打破常规,推出大容量的特别报道,成为收视热点;全国“两会”、应对金融危机等相对较“硬”的题材,央视特别是二套经济频道则同样以普通民众的新闻诉求为报道出发点,满足普通民众的新闻需求,在影响力和收视率方面取得突破性的绩效。这一切,都让我们领悟到,题材不是局限、不是决定一个媒体和栏目成败的关键,唯有回归新闻本源、满足民众的新闻期待才是要害。今天的中国,胡锦涛书记可以和老区人民聊家常,温家宝总理可以在灾区群众家里炒菜,“官”和“民”从未这么接近过,阶层的隔阂从未这么淡化过。大环境如此,我们的电视新闻,为何还要固守“时政”和“民生”的界线呢只要是观众想了解的,只要是包含了有效传播信息的,都可以作为像《台州新闻》这样的栏目采制和播出的节目源。在这样的节目理念下,《台州新闻》既保持它原本的使命,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完成主要领导的活动、时政会议、重要部门动态的报道,同时也高度关注了社会民生,诸如应对金融危机、重大案件(震惊一时的“绿意”老总被杀案、“江南船王”枪杀案等)、群体性事件、热议话题(禁塑令的实行、养路费取消、燃油税提上议程)、甚至社会丑恶现象(大溪红灯区事件)等等。因此,栏目收视率维持在以上,稳居省内同类节目前列。 “规定动作”出新 作为地方舆论宣传的主阵地,《台州新闻》有很多硬性的报道任务。如何在“规定动作”范围内,体现出它独特的声音和存在价值并为观众所接受呢 主题报道动态化 主题报道,往往以重大社会事件和现象为背景和对象,担负着宣传方针政策、引导社会舆论、解读政策法规等重任,是每个主流媒体不可回避的题材和任务。《台州新闻》一年到头主题报道不断,我们的经验是,重大主题报道行动化、日常主题报道动态化。2008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台州新闻》以大型新闻行动的形式开展主题宣传。经过

浅谈时政新闻创新

浅谈时政新闻创新 作者:王龙玉方青云发布时间:2009/06/19 来源:金华报业什么是时政新闻,有研究者指出:“时政新闻,就是时事新闻和政治新闻的简称。”在学术界,时政新闻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新闻学大辞典》中只有对政治报道的解释,即:政治报道是指对国家、政党和公民的政治思想、政治会议、政治事件、政治外交及日常政治生活等方面的报道,政治报道曾被称为“报纸的心脏和灵魂”,政治报道的范围很宽,外事、群众团体和宗教都可以包括进来。 对于时政新闻的界定,笔者大致赞同南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丁柏铨教授的观点:时政新闻是从内容方面对一类新闻所做的界定,这类新闻侧重于从政治角度,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政治事件或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事实做出报道。时政新闻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新闻都是时政新闻,狭义上说的时政新闻主要指与大量的会议和各级领导活动有关的新闻报道。[1] 一、时政新闻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时政新闻是媒体重要的新闻资源,特别对党报来说,时政新闻代表着党和政府的权威声音,是非常重要的新闻产品。时政新闻的质量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党报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就是权威性。然而,多年来党报形成的一些固定模式,严重影响了时政新闻的可读性,更多的时政新闻在读者看来成了“流水账”、“记事簿”和“讲话稿”,读起来索然无味,以至于让读者敬而远之。 难道读者对时政新闻真的没有需求吗?调查显示并非如此。2007年,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媒介市场调查研究中心和新华社营销总平台合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两会报道群众需求问卷调查。调查中,多数群众“关注”或者“很关注”两会,共有37.7%的受访者选择“比较关注”,其次是“很关注”,占24.5%,两项合计占62.2%。而选择对两会“不关注”和“不太关注”的仅占13.2%。[2]这充分显示,群众对政治新闻拥有强烈的阅读需求。 这一结论从本报每周的上网新闻点击量排行榜中也可以看出,从一年多的新闻点击量排行榜的参数看,关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时政新闻(比如两会报道、新政策的出台,领导的重要活动等)一经发表,都会位居排行榜的前列。可见,我们的读者和网友并不是不愿意阅读时政新闻,只是不愿意阅读与己无关、毫无新闻性可言的时政新闻。 事实上,时政新闻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党和政府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关大多数群众的切身利益。但是由于

时事作文素材

作文时事类素材 一、布什遭“鞋弹”袭击 美国上任总统布什在2008年12月14日,离自己还有37天即将卸任之际突访了伊拉克,他此次秘密的告别之旅虽然没有遇到恐怖袭击,却意外地遭到“鞋弹”袭击。巴格达当地时间14日下午,在布什与伊拉克总理马利基一同出席的新闻发布会上,两位领导人刚握完手,台下一名记者突然跳起,将自己脚上的两只鞋子脱下,连续向布什砸去。布什迅速低下头躲闪。第一只鞋从他的头上飞过,第二只鞋也没能命中,重重地砸在了他身后的美国国旗上,台下顿时一阵混乱。后来虽然没有伤及本身,但是开创了美国总统历史以来的一个最大笑话。向他连扔两只鞋的当地记者蒙塔兹?扎伊迪也成了伊拉克人民的民族英雄,成了受美国欺压的世界上所有难兄难弟国家人民的心灵上的 楷模。这名“袭击”布什的记者名叫穆塔达尔.宰迪,是伊拉克当地一家电视台的摄像记者。受袭布什开玩笑:“闪躲是我的强项,”布什说:“这件事没有让我感到不安,如果你们希望知道,他扔的是一双10

号鞋。”他说不清楚此人为何攻击他,但他并不感到受到威胁。 点评:“鞋弹”效应反映出的是全世界人民对布什总统主导制定的伊拉克政策的不满,这是真实的民意,为政者顺应民心,才能留下良好口碑。当然,布什总统的幽默也给了全世界的人民一个全新的形象,一个国家在如此情景只之下,尚能幽默调侃并强调“不介怀”,也展现了一个国家领导人的宽广胸怀和平民作风。 适用话题(命题):民意、为政者的形象等 二、张海超“开胸验肺” 新密市一企业工人张海超工作3年多后,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尘肺,但企业却拒绝为其提供相关资料,在向上级主管部门多次投诉后,他取得了去做正式鉴定的机会,但郑州职防所为其做出了“肺结核”的诊断。为寻求真相,28岁的他跑到郑大一附院,不顾医生劝阻,坚持“开胸验肺”,用一个人的无奈之举,揭穿了谎言。 点评:张海超“开胸验肺”之举像一把利刃,戳进了我们安全监查机制的软肋,它说明,与强劲的经济增长相比,保障劳动者生命安全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的软弱无力。虽然多家权威医疗机构已经证明,对

时事新闻评论

时事新闻看点 愈演愈烈的中国“鬼城”现象 我们今天所提到的鬼城是一种形象化比喻,是房地产产业失衡所暴露的一重大问题。简单来讲,就是大量房屋闲置无人入住。 当今“鬼城”无非有三种情况:一、房子规模供过于求;二、房价居高不下,老百姓买不起房,尤其是青年人望房兴叹;三、房子已经出现滞销,继续卖地造房的趋势仍没有得到遏制。 纵观我们身边,人们在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不再一味的将钱存入银行,买房是比买车更迫切的任务。因为长期以来的发展态势表明,房价的涨幅肯定不会让你失望。一个小城市的新城区开发后,三年内可以每平米可以翻一番。青岛市区房价每平上万也很是正常,不加遏制,此后必将继续增长。早买早划算又成为一个共鸣。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承担的起这笔购房巨款。因此又出现了有的人没房住,买房的都是有房的、炒房的。有些新开发的楼盘十年内入住率不到40%。 我认为,要想解决中国鬼城现象,首先必须控制地方政府无序卖地的行为,把卖地规模降下来,把卖地许可权收回来,把地价控制下来;其次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房子的开发建设必须有相应的居民需求,增加经济适应房的建设。 “为”字怎写,考试怎考 对于北京市今年的一道中考题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中考意外惊现笔画题——“为”字的笔画顺序,的确是难坏了很多考生。我给家人和很多同龄人出了这道题,结果几乎没人能完全正确书写。 应该来讲,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这道题的确不难,至少是在小学我们就有学过笔画,但是当时呢,大家并不重视,老师听写,也仅限于批改对错,不会去追究。但是虽然我没有赶上这道题,但是我庆幸自己曾经的一个习惯----生字不确定笔画前绝不会下笔。因为第一印象太重要了,错了以后不容易改过来。而对这个问题的争论点就在于这道题的价值在哪,应该说在这个提笔忘字的时代,能正确书写已是很好了,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从追求完美的角度,我觉得按照汉字的正确笔画书写,有一种协调的自然美感。而且,这道题也告诉学生一个道理,学习的严谨与细致。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这道题是很有价值的。至少它是应考框框体系下的一个课外拓展,也说明,学习不只是有课本重点,它是方方面面,这也是我们应试教育下所缺少的一种学习精神。 关于高考取消文理分科 九月四日,高考取消文理分科的决定将在浙江、上海两地试点进行。从广度上来看,这无疑是给了考生更多的机会与选择,而且打破了过往的唯分数论。但是接下来问题来了,将综合素质测评成为一个重要指标,那么这杆秤该由谁来保证公平,认为因素所具有的主观性并非仅仅几个简单的指标就能够协调的。其次,对于英语考两次,机会多了但是差距则会更明显,而且难以避免刷分现象,所存在的重要性降低也是空穴来风,我们不能忘记此次改革或者说我们一直在改革中的教育是在努力与国际接轨。 除去语数英三大主科的考试,考生还将面临14门考试科目的检测,即使是

时事新闻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社会现象类作文强调“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对于中学生写作时评来说,尤其要注意针对性和说理性。 1、要有针对性。它不能像一般材料作文那样,从材料中引出一个道理,然后哲理化写作。而是 必须针对材料所列出的现象进行评论,有的放矢; 2、要有准确立意角度。甚至你的评论标题能让读者清楚地知道你的鲜明的态度或观点; 3、要有说理性。定是以理服人,让读者能一目了然地知道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如何解决。 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 在写法上,一般可写成评述性文章即评论(有别于感想引申类文章),而评论一般可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写法上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 二、社会现象类作文写法 1、概括出现象(是什么?) 2、分析现象:(为什么?) 反映了什么?(观果思因,透过现象看本质) 3、如何解决?(怎么办?) 4、小角度切入立意: (切入点要小,选择自己熟悉的或感触较深的,有素材积累的) 三.典题引路: 作文材料:近年来有些低俗话语开始在一些校园流传。“日照香炉烤鸭店,鸡鸭鱼肉在眼前。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 无独有偶,无论在《水浒传》还是在《金瓶梅》里,都是一个地痞恶棍形象的西门庆,眼下却成了“红人”。山东临清市推出“金瓶梅文化旅游区”招商项目,“西门庆院落”是重点内容之一;山东阳谷县即将向游人开放的狮子楼旅游城扩建工程中,“西门庆府院”也成为一大看点。 而今年,与低俗文化有关的事件接二连三:电视的相亲节目被叫停,“凤姐”和“伪娘”相继走红,日本女优苍井空访问上海时受到热捧…… 1、概括现象:低俗文化在社会中普遍存在 2、为什么 由果索因,透过现象看本质。为什么低俗文化在社会中普遍存在? ①寻求自身感官刺激而选择低俗 ②个人对名利的不当追求造就低俗 ③媒体为自身经济利益而造就低级趣味 3、反映了什么(怎么办) 健康新颖(高雅正气)的文化形式的缺失,社会信仰的缺失,审美趣味的低迷。 措施:①个人要有健康高雅的追求;②商家要有社会文化责任感, 不能只追求经济利益;③有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加强监管。 4、小角度切入立意: 【材料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浅析时事新闻节目的创新

浅析时事新闻节目的创新 [摘要]时事新闻节目是广播电视很重要的节目类型,是广播电视台对外宣传的重要门户和手段,因而不断提高时事新闻节目的质量,能有效提高广播电视台核心竞争力。本文就如何实现时事新闻节目的创新,做出具体阐述。 [关键词]时事新闻节目;创新;举措

序言 在科技化、电子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时事新闻节目,既要与传统媒体和兄弟台之间竞争,又要应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冲击。面对央视、卫视的绝对优势平台,地市级电视媒体,想继续保持自身优势,提高收视率,抢占市场,必须要有新的策略、新的手段。那么创新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时事新闻节目今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 尽管目前国内很多卫视的品牌栏目,还在走模仿国外娱乐类节目的道路,并可以屡屡获得成功,但归根到底,哪个媒体创新得好,哪个媒体就能赢得观众。电视新闻媒体不同于其他新兴媒体,不但要抢市场赢先机,还要承担主流媒体宣传的责任,但以往旧的时事新闻节目形式和说教方式已经令观众乏味甚至抗拒。题材的转变和挖掘,形式的变革和创新,迫在眉睫了。 经过多年的发展,时事新闻节目不断改进图像、声音的传播技术,从专业方面丰富了时事新闻节目的内容和结构,将现场直播、专家评论、新闻策划等新闻报道方式有机地融合进节目当中,既让观众感受到与现场同步的新闻真实性,又通过各种专家评论、事件回顾等方式深度剖析解读。但是新的问题也会随之而来,比如对新兴题材的把握,对常规报道的创新,都是很棘手地摆在每个电视人面前。 访谈节目是有情感有倾向的,通过真正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再有深度有经验的记者,在面对新闻事实和现场时都很难将自己完全的“置身事外”。那么一旦深入进去后,记者的情感和思维就会融入时事新闻节目当中,有的甚至会随着采访人物或者实践的情感或者立场去考虑问题,这样就很难客观反映新闻事实。那么就需要更有深度的专家来对新闻本质来进行解读和剖析。 由于受到新兴媒体的影响和网络社交工具的冲击,电视节目也往往做成了快餐式的新闻节目,不懂得利用自身特点发布权威深度的信息,一味的去和其他媒体拼快而不是拼好,节目质量和画面质量的标准也降到了“有就行”的标准,殊不知,这是以自身劣势和别人的优势去竞争,既练坏了团队,也降低了自身的竞争力。 创新是时事新闻节目永葆青春活力的根本保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观众对时事新闻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追求数量的增加,而且追求更高的新闻价值。时事新闻节目只有创新,才能满足观众不断提高的要求。

十篇政治时事评论

1.近闻秋季开学后,某地卫生局组织深入各学校、托幼机构食堂,对学校卫生专项检查,发现有食堂里土豆已发霉。卫生局按照《食品卫生法》相关规定,给予该校行政处罚。 看后,不禁联想到“奶粉门”!难以想象,连发霉的土豆都敢用来做菜提供给学生吃,那么,食堂里提供的其他食品安全到底有多大保证?可以假设,如果卫生部门没有及时对学校卫生进行专项检查,那么,学生们就有可能像“三鹿”事件的婴儿一样到生病吃药才“如梦初醒”———原来,平时食堂吃的东西有毒!那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黑心食堂”无视学生人身安全,安全重于泰山,卫生部门除根据法律罚款外,还应该勒令整改,撤换食堂失职人员,以儆效尤。但愿这一记警钟能够使人“闻者足戒”。 2.岁末最后一天,国家审计总署公布了一份最新的审计报告。报告披露四川5.12大地震救灾资金出现滥用等问题。报告说,截至2008 年11月底,审计署共接到群众举报1962件,其中有176件有较明确的问题线索,已批转审计机关核查168件,转地方政府处理8件。 由于元旦假期,这份挂在审计总署网站上的报告没有引起内地媒体注意,却没有躲过香港媒体的关注。香港媒体称,审计署在2008年8月4日至10月底,在对5.12地震的审计中发现了“六大”问题,移送给纪检、监察和司法部门的案件146起,涉案人员162人。

3. 近看报道,某地一12岁男孩因其妈妈非要求他中断玩耍去补习班学习不可,竟爬上楼顶欲跳楼,以此威胁妈妈。相信很多人读罢都会感到紧张和心痛。 生活中,常会听到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使家长暗自竞争,生怕自己孩子落后,常常早早就让他们读这个班或那个班。要是自己的孩子课余时间没去参加培训班,父母就会觉得孩子是在“虚度光阴”。于是,不少孩子整天忙于学习,晕头转向,几乎连点玩的时间都没有,脸上笑容越来越少。 其实,孩童自有其成长规律,大人不应强行扭曲。假如父母总是把孩子日常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不仅会让孩子觉得不自由,且学习效率会很低。更重要的是,过多、过早开发孩子智力,会使他们早早失去童真童趣,失去作为孩子应有的天性,这对孩子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产生负面影响,还会扼杀孩子的独立精神和创造性,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正如英国心理专家拉里近日指出的,对孩子来说,“虚度光阴”是一种休息和能量储备,适度让孩子“虚度光阴”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4.关注教师的“道德地位”。尊师重教关乎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教师待遇是关系教师的经济地位,现在终于关注到教师的道德地位上了。 毫无疑问,教师不但应占有一个较好的社会经济地位,而且必须有一个较高的道德地位。这并不是说,老师就必须是崇高道德的化身,但老师应起码是公民道德的躬行者和高尚人格的真诚传播者。师德水

2020高考语文作文热点素材-时事评论

23救95值不值,总得有一些价值免于功利计算 为救95岁老太,23岁消防员火海牺牲――这条新闻再次让人们深切地意识到:奥特曼都是骗人的,消防员才是真英雄。5月2日凌晨,福建宁德一民房起火,火势猛烈,95岁老太被困。搜救过程中,墙体突然倒塌,消防战士姚为君被埋压,救出后抢救无效,不幸牺牲,年仅23岁。 年轻生命的牺牲让人无比痛惜,我比较反感媒体的这个标题:为救95岁老太,23岁消防员火海牺牲――这个议题预设着“23岁换95岁”的生命冲突,诱导出一个坏逻辑,让人们用年龄去衡量生命的价值,以功利主义的思维去评判这样做到底值不值。评论中一片争议,有人说,别怪我自私,我觉得英雄亏了。有人说,23岁大好的年华,也许他活着以后可以救更多人,对,我狭隘!有人说,也许是我太浅薄,不值,你的父母该是怎样地撕心裂肺。 想起30多前“大学生张华救掏粪老农而牺牲”引发的那场关于人生价值的大讨论,今天人们仍在讨论这样做值不值。这个时代的一大进步就表现在对生命的平等尊重上,虽然仍有人觉得不值,甚至痛骂支持救人者为“圣母婊”,但这种声音已经很边缘,主流观点是在批评这种“值不值”的坏议题,痛斥这个“用年龄衡量生命价值”的坏思维。 一个网友的留言赢得了很多人的点赞:如果非要从客观上分析救一个人是否值得,这是人类文明的倒退,生命不分老幼贵贱,或许这个年轻的生命本可以有几十年的大好时光,老人只有几年甚至几个月,如果因为这个放弃对生命的拯救,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也是人性倒退的开始。 这就是现代文明,生命的平等尊重上而给予弱者更多的倾斜关怀。在一个文明的社会中,人们不仅不会用高低、贵贱、长幼来衡量生命的价值,甚至会在面临决择时向弱者倾斜,保护老弱病残者。比如,身处困境,面临灾难时,会让老人孩子或妇女儿童先走,把生存机会让给他们。――从功利主义角度看,这好像毫无理性,是违反人类生存本能和进化论要求的,但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正表现在这种超越生存本能、超越丛林原则的精神进化上,不仅不会因为“老人不像年轻人那样能创造更多价值”而抛弃老人,在生命的价值次序上把他们排到最末端,而且会因为他们是弱者而给予他们更多的、格外的关怀。 普通人都有这样的文明自觉,更不用说一个以救人为职业天命的消防员。当一个消防员面对这样的场景,民房起火,火势猛烈,95岁老太被困――他首先考虑的肯定不是“里面是什么人”,而是“里面有没有人”,无论如何,一定要救人,没有什么财物比生命更宝贵。当他听说“里面是一个95岁的老人”时,我想,他是不会犹豫“救人值不值”的,不会把两个生命放在价值的天平上去衡量一下。他们的职业使命就是救人,这种职业本能早超过了人的生存本能和功利本能。知道里面是一个95岁的老人,他不仅不会考虑“万一牺牲了值不值”,而会考虑到这样的老人更缺乏自救能力,更需要争分夺秒的救援。 在一个文明的社会,在一个消防员面前,这个生命的不等式不是一个问题,似乎无坚不摧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一败涂地。我理解当人们说“别怪我自私,我觉得英雄亏了”时的痛心和惋惜,这可能也正是英雄让我们肃然起敬的原因――我们会用“亏不亏”来计算,但他们不会;我们也许会纠结和冲突,但他们永远不会给自己陷入这种纠结的机会,他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