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总损失的70%以上,旱涝灾害的损失又占气象灾害损失的50%左右。旱涝灾害的损失之所以如此严重是因为它发生频繁,而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已经直接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了解旱涝发生发展的规律并进行旱涝预测可大大降低灾害发生的几率,为旱涝防御措施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近几十年来,旱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越来越严重。旱涝不仅直接导致农业减产,粮食短缺,而且其持续累积会使土地资源退化、水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破坏。因此,全面认识旱涝灾害的本质及发生规律对于预防和减轻旱涝灾害,加快流域治理、合理利用水资源和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是生态环境最重要的控制因素,同时水具有两重性,当水与经济社会环境相制约和瓶颈的时候,水之为害(赵春明等,2002)。发生旱涝灾害的主要因素是水多或水少,水多则涝,水少则旱(欧阳惠,2001)。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同时降水量的多少是一种随机现象。旱涝灾害的危害程度,随着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协调程度而变化。早涝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损失相当严重的灾害类型。旱涝灾害造成的各种损失最直接的是农业的减产,此外,洪灾冲毁耕地、房屋,造成人口死亡,灾民无家可归,社会安定受到严重影响。近50多年来,我国洪涝的发生呈明显的阶段性,大体上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前期洪涝面积较大。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洪涝面积较小。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至今洪涝面积又趋势增加,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增加趋势更为明显。其中20世纪90年代洪涝灾害最严重,平均洪涝面积达1.5314亿hm2,是1950~2003年平均洪涝受灾面积(956万hm2)的1.6倍,是解放后前30年1950~1979年(平均洪涝受灾面积710万hm2)的2.1倍。1996年全国各地洪涝灾害受灾耕地面积达1960万hm2,受灾人口3.23亿人,死亡5340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796亿元之巨。进入21世纪后,洪涝灾害略有下降,但2003年淮河、黄河等流域再次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暴雨洪涝使2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1400多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900多万hm2,绝收400多万hm2,房屋倒塌240多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100多亿元。

干旱在世界上被列为第三大自然灾害,与其它自然灾害相比,干旱出现的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导致农业生产的直接损失大,再加上它对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植被等的潜在影响,因而是世界上尤其是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李克让,1990)。中国干旱地区面积占全国自然灾害影响面积的60%。

据1950~1990年统计,中国大部分地区旱灾发生频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前,城市缺水只在个别城市个别年份发生。70年代以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建设、工业发展和城市人口增加,缺水城市不断增加。1954年到1970年之间,中国只有12个城市发生29次严重干旱缺水现象,至1980年累计增加到21座城市74次严重干旱缺水现象,但是从1980年到1992年的13年间,出现严重干旱缺水现象的城市增加到了63个,干旱缺水现象达到了242次。由于地表水的严重的不足,使得许多城市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采补严重失衡,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下水漏斗区面积不断扩大,沿海地区还引发海水倒灌,污染地下淡水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57座地级以上城市已经不同程度的出现地下水降落漏斗。上海、西安、天津、北京等城市的最大沉降量都在数米以上。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每年缺水达300亿m3,大约有6000万人常年饮水困难,平均每年旱灾面积3亿hm2左右,粮食减产达200多亿kg。在严重干旱年中,工业也受到严重影响,一些市、县的许多企业因缺水停产或限产。同时,老百姓日常生活和生产用水都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对旱涝问题的研究已成为非常迫切需要的课题。预防旱涝灾害发生,不仅要了解历史旱涝灾害的特征,还要掌握旱涝灾害的趋势,有效地对旱涝进行监测,在斗争中充分认识与水环境相协调的重要性。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适应、利用、开发、管理和保护水环境诸多方面做好工作,处理好自然、社会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力求使旱涝灾害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国办发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意见(国办发[2011]33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11〕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能力大幅提升,但局地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够强、信息快速发布传播机制不完善、预警信息覆盖存在“盲区”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比较突出。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的严峻形势,切实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加快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临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无缝衔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力争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二、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三)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等工程建设,建成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加强交通和通信干线、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输油(气)设施、重要水利工程、重点经济开发区、重点林区和旅游区等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海上、青藏高原及边远地区等监测站点稀疏区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加密台风、风暴潮易发地气象、海洋监测网络布点,实现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全覆盖。强化粮食主产区、重点林区、生态保护重点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重点区旱情监测,加密布设土壤水分、墒情和地下水监测设施。加强移动应急观测系统、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建设,提升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支撑能力。 (四)强化监测预报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乡村、江河流域、水库库区等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着力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度。在台风、强降雨、暴雪、冰冻、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来临前,要加密观测、滚动会商和准确预报,特别要针对突发暴雨、强对流天气等强化实况监测和实时预警,对灾害发生时间、强度、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区域等进行科学研判,提高预报精细化水平。要建立

常见天气系统和气象灾害习题及答案

第三讲 常见天气系统和气象灾害 基础题组 寒露风是指秋季冷空气侵入后引起显著降温使水稻减产的低温冷害。在中国南方 露”节气。据此回答下题。 1. (2017江西九江十校联考)下图能 正确表示形成寒露风的天气系统的是 ( ) “空梅”指在应该出现梅雨的地方 ,某些年份没有出现梅雨;若梅雨期间雨量不大,难得有一次大雨 则称为“短梅”。下图为 1962 — 2014年江苏省梅雨期降水量统计图。读图 ,完成下面两题。 2. (2018河北邢台月考)该图反映出( ) ① “空梅”即梅雨期完全无降水 ② 梅雨期降水量最多年份的降水量是最少年份的 20多倍 ③ 江苏省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较大 ④ 江苏省梅雨期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 A. 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3. (2018河北邢台月考)“短梅”和“空梅”的年份 ( ) ① 我国北方夏季降水量较常年少 ② 江苏省的伏旱可能较常年更为严重 ③ 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往往比较强盛 ,它多发生在“寒 障水ihniiH

④ 亚欧大陆上的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势力往往比较强盛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提升题组 中央气象台于2017年2月7日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下图为2017年2月7日14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6. 此时寒潮带来的影响有( ) A. 四川盆地狂风暴雨 B. 青藏高原大幅度降温 C. 黄河中下游地区天气晴朗 4. 图示天气系统为( A. 北半球气旋 C.南半球气旋 B.北半球反气旋 D.南半球反气旋 5. 图中阴影部分所示可能为( ) A.大风区 B.阴雨区 C.咼温区 D.锋后区

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级别由谁规定

1、Ⅰ级预警:特别重大(红色)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或者多省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极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5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5级。 2、Ⅱ级预警:重大(橘黄色)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特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4级、森林(草原)火险等级达4级。 3、Ⅲ级预警:较大(黄色)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或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3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3级。 4、Ⅳ级预警:一般(蓝色)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较

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或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2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2级。 扩展资料 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随着时代发展,气象预警的级别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种类由原来的3种增加到10种,为人们所熟悉的黑色台风预警信号将退出历史舞台。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新版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等级(Ⅳ、Ⅲ、Ⅱ、Ⅰ级),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同时以中英文标识,与国家的所有应急处置等级和颜色保持一致。 而原有的台风、暴雨、寒冷3种预警信号的黑色预警信号将成为历史,统一以红色为最高等级,由原来的“白、绿、黄、红、黑”改为现在

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设想方案_盛伟

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设想方案 盛伟 1 臧欣 1 杨晓峰 1 王铁 1 1.南京中网卫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邮编:210061 摘 要 本文中所阐述的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将应用物联网技术将区域站点组成相对独立的网络,迅速上传收集的区域数据;同时将区域数据快速上传到省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在上传到省气象灾害预警中心时,可根据无线GPRS、3G、卫星等系统状况,应用物联网技术在最短的时间、用最有效的方式,自动搜索最佳传输方式。建立移动气象感知台,自动组网,自动收集当地资料,智能接入气象灾害监测网。 根据收集处理的气象监测信息,及时分析加工,应用数值预报等天气预报新技术,及时制作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预警产品。同时,根据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种类,及时制作各级政府需要的气象灾害决策服务信息、对策建议和人民群众需要的灾害预警信息、灾害防御措施等服务产品。 关键词:物联网气象自动站;SINK节点;异构传感器网络;移动气象感知车 1. 前言 江苏处于中纬度过渡带、海陆相过渡带和季风气候过渡带相重叠的地区,是典型的气象灾害频发区,气象灾害种类较多,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因此,有效组织应对气象灾害、防御气象灾害及减轻灾害影响已成为省政府工作重点,并上升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工作的具体体现。作为气象部门的职责,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高气象灾害预报准确率、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建设精细化预报体系已成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江苏气象现代化建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全省已建成6部国际先进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3部L波段高空测风雷达,1050个自动气象站等先进探测手段,初步建立了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建成了预报智能化业务平台,对提高我省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财力、物力、人力等限制,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密度不够,很多重大气象灾害如短时强降水、瞬时大风、冰雹、龙卷甚小尺度天气现象等,是由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引起,时空尺度非常小,目前10公里分辨率的监测站点无法准确及时的捕捉到。特别是重点区域,局限性更大,危害也更大。此外,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实时传输能力、预

气象灾害分析与预防

气象灾害分析与预防 摘要:近年来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对人类造成了极大影响,气象部门也采取了各种措施,向公众及有关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特别是今年气象日主题的提出更是反映出防御气象灾害的重要性,使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达到最低点。 关键词:概念、种类、影响、防御 由于大气作用对人类生命财产、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所造成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我国是农业大国,受气象的敏感度大,因此气象灾害是影响我国最广泛的严重自然灾害。气象灾害是指因光、热、水、气等气候因素异常变化引起的各种自然灾害,经常发生的有暴雨、大风、冰雹、寒潮、连阴雨、高温等原生气象灾害和洪涝、干旱等次生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对人类的生存安全威胁最大。据统计,1992—2001年的十年间,全球自然灾害导致超过622000人死亡,水文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为4460亿美元,约占同期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65%以上。而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我国所有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占GDP总量的1~3%。在江西,以2005年为例,所有的自然灾害损失达到125.3亿,气象灾害占到了其中的90%,占江西GDP总量的3~60%。 对今年年初以来的气象状况,翟盘茂说,“从去年冬天以来,全国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同期,但地区差异明显,西部气温偏高,东部偏低,雨雪天气频繁,长江中下游及西南东部出现持续低温、雨雪天气。对冬小麦、油菜和蔬菜等生长发育造成了较大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发生雪灾,其中湖南、江西、湖北等地多次受灾,灾情破重;江南及福建、云南遭受强暴雨雪灾害。华南大部自2004年秋李以来降水持续偏少。广东、海南等地遭受严重秋冬连旱。3月中旬初,南方部分地区再次出现了强雨雪降温天气,对越冬作物恢复生长、春耕工作和交通产生了不利影响。”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既有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又有西北大面积沙漠和干旱、半干旱地带,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又是洪涝频发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 在这里主要从干旱和洪涝两方面来讲: (一)干旱灾害

人教版地理选修5中国的气象灾害1

选修五中国的气象灾害学案 2010-04-06 11:16:07 阅读16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学案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指出我国气象灾害的地理分布。 2.分析旱灾、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重点:1.中国旱灾和台风灾害的地理分布及其原因。 2.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农业灾情,阐述旱灾灾情特点。 【自主学习】 一、旱灾 1.特点:我国发生范围最、频次、持续时间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2.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和。 【合作探究】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为何不是严重旱灾区? 3.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 (1)东北地区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 (2)华北地区严重,有“”的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 (3)长江地区,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4)华南地区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4.旱涝关系 (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流域、流域、长江中下游及流域等地区。

(2)旱灾和涝灾在上交错出现: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 5.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及原因 (1) (2) 【合作探究】为什么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 二、台风灾害 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位于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方向移动的特征,因此,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影响中国的热带气旋均来自西北太平洋,且有两个集中的生成区域和。 2.台风发生的时间:主要为 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东部沿海多于内陆地区,以南的台风频次远高于以北地区,广东和海南东部沿海的台风频次约占50%左右,浙江、台湾东部、海南东北部等沿海遭受台风灾害的次数,占总数的1/3以上。 4.台风造成的损失: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台风灾害灾情严重的地区是地均GDP高,且台风次数多的地区。 【合作探究】台风对沿海地区农业和城市有什么影响?台风登陆对区域旱情有什么影响? 三、寒潮灾害 1.发生时间:月至次年月 每年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月和月,前者更强。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 3.路径:偏西路径——; 偏北路径——;

气象灾害(材料)

气象灾害及梅雨 防灾减灾 防灾减灾手段 我国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制定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指导方针,以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防灾减灾工作包括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等多个方面。 灾害监测 我国建成了由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组成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灾害防御 我国为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一方面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另一方面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 灾害救援与救助 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应急响 应程度时,应按照国家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调 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 展开心理援助。 灾后恢复 灾后要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和 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这一过 程也能帮助重建区增强防灾能力。 自救与互救 个人和家庭而言,防灾减灾的主要任务是自救与互救。自救与互救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平时多掌握一些自救与互救的知识、技能,就会在关键时刻为挽救生命提供更多可能。自救与互救包括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三个方面。 个人应对自然灾害,要记住“十字要诀”: 一是学。认真学习有关自然灾害知识和减灾知识。 二是听。经常注意收听国家或地方政府以及主管自然灾害部门发布的自然灾害信息。 三是备。根据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情况,做好个人、家庭的各种行动准备和物资、技术准备。 四是察。注意观察研究周围的自然现象。 五是报。一旦发现某种异常的自然现象,不必惊恐,而要尽快向有关部门报告。 六是抗。自然灾害一旦发生,要组织大家和个人自卫。 七是避。自然灾害一旦发生,要组织大家进行避灾。 八是断。切断可能导致次生灾害的电、火、煤气等灾源。 九是救。要学习一定的医救知识,准备一些必备药品,在灾害期间,及 时自救和救治他人。 十是保。为减少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损失,要充分利用社会的防灾保险。 台风灾害 台风(typhoon)是一种强热带气旋,其破坏力巨大,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气流从四周流入中心的空气涡旋叫气旋(cyclone ),也称低气压或低压。 气旋是全球最常见的天气系统之一。气旋气流 沿顺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汇聚。由于底层气 流从四周向中心汇聚,迫使中心空气作上升运 动,所含水汽容易凝云致雨。当气旋过境时, 云量增多,常出现阴雨天气。根据气旋生成的 地理位置,气旋可分为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等。 补充材料

气象灾害

什么是气象灾害,它有什么特点? 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气象灾害的特点是:①种类多。主要有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霜冻低温等冷冻害、风雹、连阴雨和浓雾及沙尘暴等其他灾害共7大类20余种,如果细分;可达数十种甚至上百种。②范围广,一年四季都可出现气象灾害;无论在高山、平原、高原、海岛,还是在江、河、湖、海以及空中,处处都有气象灾害。③频率高。我国从 1950-1988年的38年内每年都出现旱、涝和台风等多种灾害,平均每年出现旱灾7.5次,涝灾5.8次,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6.9个。④持续时间长。"同一种灾害常常连季、连年出现。例如, 1951一1980年华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或伏秋连旱的年份有14年。⑤群发性突出。某些灾害往往在同一时段内发生在许多地区如雷雨、冰雹、大风、龙卷风等强对流性天气在每年3-5月常有群发现象。 1972年4月1522 日,从辽宁到广东共有16个省、自治区的350多县、市先后出现冰雹,部分地区出现10级以上大风以及龙卷风等灾害天气。③连锁反应显著。天气气候条件往往能形成或引发、加重洪水、泥石流和植物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产生连锁反应,①灾情重。联合国公布的1947一198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人员死亡达121.3万人,其中61%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 2. 气象灾害是怎样监测的? 监测气象灾害目前主要是通过气象观测网、天气雷达网及气象卫星等多种手段进行监测,并将监测得到的信息迅速传递到气象中心,及时处理和综合分析而实现的。气象观测网中的各个气象站,观测的项目和时间都是统一的,一般每隔6一8小时观测一次,将观测得到的各种信息按照统一的格式编报,发往指定的气象通报台,再通过各地中心气象台到国家气象中心集中起来。然后由中心再把全国性的或地区性的各种信息转发给各地气象台站和用户。他们按照统一的格式把各种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填在专用的地图上或进行专门的处理,气象人员根据多种时刻的气象囱和实况分析,就能清楚地了解各种天气的分布情况及发生、发展的演变情况,同时,为判断气象灾害出现的区域、强度、影响的时间、移动的方向和速度等提供了依据:天气雷达网则根据需要采取定时或不定时的跟踪观测,能够及时监测暴雨等天气的演变和移动情况。气象卫星则是从宇宙空间,用遥感的方式监测气象灾害,将遥感到的信息传递给地面接收站,由接收站将信息转换为人们所直观的卫星云图或其他资料,气象人员对这些资料或云图进行分析处理,可以及时了解大范围的暴雨洪涝、森林火灾等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实际应用时,人们常将三种不同方式监测到的信息进行综合考虑,全面分析,然后再得出结论。 3. 目前我国有多少个气象台站,任务是什么? 我国气象系统目前有各类气象台站2610余个,其中气象站约2300个,气象台310个,遍及全国各县、市。另外,军事、民航、农垦、林业、盐业等部门还各自拥有相当数量的气象台站,各类气象台站的共同任务是,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气象站是气象业务的基层单位,其任务主要是进行气象观测、整理、积累各种气象资料。在我国,根据当地需要和条件的可能,还要开展本地补充天气预报。气象台是进行天气预报业务的专业机构,其任务是分析、研究气象资料,发布天气预报和警报,对气象站进行技术指导。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地、市都设有气象台,所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因气象台的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种类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种类 新版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等级(Ⅳ、Ⅲ、Ⅱ、Ⅰ级),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同时以中英文标识,与国家的所有应急处置等级和颜色保持一致。 一、台风 台风预警信号分五级,分别以白色、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台风白色预警信号 含义:48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 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含义: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 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为6-7级,或阵风7-8级并可能持续。 台风黄色预警信号 含义: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 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为8-9级,或阵风9-10级并可能持续。 台风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12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 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12级并可能持续。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12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或者已达12 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二、大雾 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大雾黄色预警信号 含义:1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的浓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500 米、大于等于200米的浓雾且可能持续。 大雾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6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的浓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200 米、大于等于50米的浓雾且可能持续。 大雾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低于50米的强浓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低于50 米的强浓雾且可能持续。 三、冰雹 冰雹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 冰雹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6小时内可能出现冰雹伴随雷电天气,并可能造成雹灾。 冰雹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2小时内出现冰雹伴随雷电天气的可能性极大,并可能造成重雹灾。 四、雷雨大风 雷雨大风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含义:6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到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

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级别由谁规定

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级别由谁规定 1、Ⅰ级预警:特别重大(红色)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或者多省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极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5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5级。 2、Ⅱ级预警:重大(橘黄色)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特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4级、森林(草原)火险等级达4级。 3、Ⅲ级预警:较大(黄色)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或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3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3级。 4、Ⅳ级预警:一般(蓝色)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较

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或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2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2级。 扩展资料 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随着时代发展,气象预警的级别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种类由原来的3种增加到10种,为人们所熟悉的黑色台风预警信号将退出历史舞台。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新版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等级(Ⅳ、Ⅲ、Ⅱ、Ⅰ级),分别代表一般、较

网络技术在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应用

网络技术在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应用 网络技术因其自身具有实时性、远程监控、精确度高以及安全可靠等优势,不仅能提升气象灾害预警的准确度与时效性,还可在灾害发生时为引导救灾、转移人员提供准确的信息,争取宝贵的防灾减灾时间,被广泛应用到气象灾害监测领域中,得到认可、好评,并在气象灾害监测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文章主要分析了网络技术在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应用,希望能为气象灾害预警提供借鉴。 标签:网络技术;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应用 网络技术是一种通信网与互联网的延伸与拓展,主要是集传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气体感应、红外感应器与全球定位技术为一体,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并通过网络传输互联的方式采集、计算、处理数据信息,从而实现对物的感知、识别与控制,形成高智能决策。因此在气象灾害预测系统中应用网络技术,对提前预测气象灾害的发生,提高监测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 网络技术的概述 1.1 无线传感技术 无线传感技术的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主要由点对点传输、数据处理单元以及连接传感控制器组成。作为远程自动获取信息的先进技术,无线传感技术是通过协议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框架,对采集信息处理后,经无线电波传输到各节点中,其监测点的覆盖范围不会受到有限网络的限制,具有覆盖范围广泛的特性,已被广泛应用到环境监测与保护、医疗护理、军事以及商业等领域中,获得认可与支持。 1.2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称为RFID与电子标签,是通过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对象信息的一种技术,由3部分组成:标签、芯片与耦合元件。该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在设备系统运行的过程中,标签进入磁场时,会自动接收解读器输出的射频信号,通过感应电流的方式将采集的能量存储到芯片中,因其具有识别效率高、稳定性以及识别速度快的优势,在图书馆、门禁系统以及食品安全溯源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1.3 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称为毫微技术,是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结合的产物,主要以研究结构尺寸在0.1~100nm内材料的性质与应用为主。该技术的应用,能够在网络中进行连接与交互,拓宽网络技术使用领域,对气象灾害的精细化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气象灾害预警系统解决方案

气象灾害预警系统解决方案 一、气象灾害预警广播概述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全球气候呈逐年变暖趋势,大范围不规则异常天气不断涌现,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给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重大影响和破坏,也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直接威胁。“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 证实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对此都高度重视,应对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已成为关乎人类、关乎世界的重要课题。 我国幅员辽阔、地势复杂、季风气候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导致的灾害比较频繁,暴雨、洪涝、干旱、冷害、冻害、寒害、暴雪、冰雹、大雾、暴雷、龙卷、大风、热浪、沙尘暴、干热风、连阴雨、热带气旋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尤其是近年天气经常走极端,气象灾害呈现种类多、范围广、强度大的特征,气象灾害每年造成的损失占整个自然灾害的70%左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3-6%左右,利用科技手段防灾减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水利局、气象单位、广播电视局、防洪抗旱办公室等的重要施政内容。 气象灾害预警广播系统是采用国际先进的INTERNET、蜂窝网络带宽传输、UTP/Gn接入、嵌入式文本语音转换、LED 显示控制等技术,设计的集“无线文字转语音应急广播”和“无线LED 显示屏发布”于一体的气象灾害预警广播系统。可快速、及时、准确地将各类信息,特别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给社会公众,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解决气象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达到

最大限度防灾减灾的目的。 二、气象灾害预警广播设计原则 气象灾害预警广播方案设计遵循“先进科学、稳定可靠、方便扩展、经济适用、安全保密”的原则。并综合考虑施工、维护等重要因素,同时也为今后的发展、扩建、改造等留有余地。本系统设计内容是系统的、完整的、全面的,设计方案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 2.1先进科学性: 充分利用INTERNET、蜂窝网络带宽传输、UTP/Gn接入、嵌入式文语转换、LED 显示控制等先进技术设计,采用目前先进的系统软件平台及终端设备,不但能够满足气象、农业、科技等信息及时、快速、准确发布需要,而且能够作为国家三农服务政策宣传的舆论媒介,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服务载体和舆论支撑。 2.2稳定可靠性: 由于气象灾害预警广播系统使用环境的特殊性,必须保证系统工作相对稳定可靠。一是中心系统的可靠性,选用稳定可靠的WINDOWSXP和工控机作为气象灾害预警广播平台载体,气象预警广播平台具有权限操作功能,从应用上保证了系统的可靠运行发布;二是国内优质的LED控制卡和显示屏硬件故障率低,嵌入式文语模块支持多种文字、字符等实时转为语音,扩音机等外设电源采用干触点控制,都保证了终端显示和播报的可靠性。三是通信机制可靠,系统传输采用具有大面积稳定覆盖的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数据传输高效可靠性不容置疑。

4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重庆市巴南区石龙镇初级中学校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一、基本情况 学校位于重庆市巴南区东南部,占地面积为31640平方米,建筑面积7618平方米,最大建筑物长为44米,宽为20米,高为16米;最高建筑物长为22米,宽为7.5米,高为23米,建筑物主要包括两栋教学楼、两栋教师宿舍楼、两栋学生宿舍楼、一个厕所和一个厨房,学校弱电为两间计算机室、一间中心机房、两间多媒体教室、三间学生实验室和18间教室班班通,学校在校学生640多人,教职工人数为78人(含校园保安和食堂工作人员),学校共有13个教学班。 二、气象灾害危险性分析 学校地处海拨高度较高的山区,易出现暴雪、霜冻、浓雾、道路结冰、大风等天气,给学生的上下学造成严重不便;学校地处两面环山,本镇主要河流流经学校前方,尤其是学校对面山势较为陡峭,学校后边部分山坡曾经发生过整体推移,田径场边的护坡几乎笔直,学校前方河流狭窄,在雷雨季节,容易暴发山洪,极易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由于校园以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为主,人群比较集中,易发生雷电事故。 三、防御气象灾害的安全气象设施建设情况 学校已建立或具有的安全气象设备设施情况如下: 1、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教师住宅楼等避雷针完好。 2、建立了安全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接收终端(手机短信、计算机网络等)

四、防御气象灾害保障措施 1、有具体负责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分管领导及专(兼)职安全气象保障工作人员。 2、定期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培训,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避险自救技能。 3、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分析,掌握气象灾害影响或危及的主要部位、重要设施情况。 4、建立了安全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接收终端(手机短信、计算机网络等) 5、建立了安全气象专兼职人员24小时手机行政值班制度。 6、制定了防御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按照预案要求定期举行演练,分析总结经验和不足。 7、建立了防御气象灾害工作定期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8、建立了防御气象灾害工作档案(包括登记接收到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及处理措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检查记录等)。 重庆市巴南区石龙镇初级中学校 二O一二年八月二十八日

我国气象灾害的种类

我国气象灾害的种类 ◆旱灾是我国一种主要的气象灾害。在一些地区虽有一定的水分条件,甚至降水丰富,能够满足大量人口与经济的需要,但是若在一段较长的时段(几个月甚至几年)降水异常偏少,以致于不足以维持该地区人们的生活与生产需要,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人员死亡的事件,这就是旱灾。旱灾分布很广,不仅是多雨地区的严重自然灾害,甚至在半干旱地区也是严重的自然灾害。 旱灾是我国占第一位的气象灾害,影响面最广、最为严重。旱灾在我国分布虽广,但程度并不同。相对来说,我国华北地区、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四川盆地等旱灾最为频繁。 旱灾还可引起一些次生灾害,如引起农林灾害中的森林及草原火灾和病虫害;地质灾害中的土壤沙化。 ◆雨涝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我国古代典籍中通常将连续的大、暴雨记为“霖雨”、“淫雨”。“霖雨如注”、“淫雨不绝”即为连续的大暴雨。雨涝是气象灾害之一,它是长期降水或瞬时大量降水(如暴雨、大雨)而产生的大量积水造成山洪暴发、河流泛滥、内涝洪水,从而使庄稼歉收或绝收、交通及通讯受阻、海难、人畜疾病及伤亡,这种灾害叫做雨涝。 我国是世界上出现暴雨较多的国家之一,降雨量集中且强度较大。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往往在几天内降雨量就达到或超过常年平均降雨量。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大部分地区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因此雨涝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时间性。雨涝主要影响我国的东部和南部,尤其是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地区。我国西部少雨,仅四川是雨涝多发区。我国雨涝时间分布特点是南部早,北部晚。 雨涝的次生灾害有:农林灾害中病虫害;地质灾害中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水文灾害中的洪水、内涝、巨浪、风暴潮。 ◆热带气旋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它是一种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空的气旋性涡旋。因发生的地域不同,名称也不同。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叫“台风”;发生在大西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叫“飓风”;发生在印度洋、孟加拉湾的叫“热带风暴”;澳大利亚称热带气旋为“威力·威力”。根据中国气象局的规定,我国把“台风”改称为“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尽管在各地的名称不同,但造成的危害却是相同的。它不仅以巨大的风速人类的生命财产,而且它的巨浪、暴雨和风暴潮也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因此它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天气系统。 全球每年的热带风暴(包括台风和飓风等)大约有60多个,其中约76%发生在北半球。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约有7个热带气旋在我国登陆,主要影响太行山——武夷山以东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及海域。

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仿真模拟系统开发word版本

项目名称: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仿真模拟系统开发 一、项目概述(项目任务) 本次项目的主要任务包括: 1. 构建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仿真模拟系统三维环境 基于地形地貌数据(全球800米DEM数据)、中低分辨率遥感影像(全球15米分辨率遥感影像)、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根据系统对部分或重点区域的需要追加高分辨率遥感数据, 一般为1米或更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矢量数据(全球国家级行政区划、全国县级以上行政 区划、全国道路、全国水系矢量数据)、地名数据(全国村级以上地名数据),构建三维地球环境,并实现在此基础上的三维浏览、空间量算与分析、查询定位等基础操作。 2. 实现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仿真模拟 基于三维数字地球,结合气候变化数据,通过等值线、等值面等方式,对全球气温变化、海平面变化、冰川变化等进行数值模拟,实现对气候变化情况的仿真模拟。 基于三维数字地球,结合气象灾害数据,利用粒子系统、动态纹理等三维渲染技术,对 雨雪效果、洪涝灾害、台风等天气特效和海啸、山体滑坡、泥石流、雷电灾害等进行仿真模 拟,并提供相应的分析和结果评估功能;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整理1951年之后影响较大的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过程实况数据, 建立信息资料数据库;利用整编的气象灾害事件资料,统计分析历史上严重气象灾害事件的 活动规律,建立较长时间序列的气象灾害历史事件信息库;整编历次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经济、人口、疾病、电力消耗等影响的相关资料,建立气象灾害对各行业影响的信息资料数 据库。提供历史气象灾害资料、气象灾害事件和灾害影响的信息查询和检索服务。 3. 建立公共政策过程和应急预案实施过程模拟方案 通过建立一套公共政策和应急预案模拟方案,实现对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和极端天气灾害 可能带来的损失情况的信息快速掌握,为指挥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整理目前国内外主流的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法和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建立气象服务 效益评估方法和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机制信息资料库 4.搭建系统正常运行需要的硬件环境 搭建系统正常运行所需要的服务器、数据库、气象资料获取和存储等硬件环境。 为完成上述任务本项目中所需要的地形地貌、遥感影像、气候变化、气象灾害等所有数据 须由投标方提供。

气象灾害安全知识

【气象灾害种类】 气象灾害,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天气、气候灾害,是指因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暴雨(雪)、雷暴、冰雹、大风、沙尘、龙卷、大(浓)雾、高温、低温、连阴雨、冻雨、霜冻、结(积)冰、寒潮、干旱、干热风、热浪、洪涝、积涝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是指因气象因素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森林火灾、酸雨、空气污染等灾害。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 (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 (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局部毁坏性灾害; (15)雷电:雷击伤亡; (16)连阴雨(淫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影响中国的主要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每年由于干旱、洪涝、台风、暴雨、冰雹等灾害危及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国民经济也

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系统的解决方案

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系统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全球变暖现象日趋严重,各种突发性、灾害性、极端性天气频繁的发生,每年台风、暴雨洪涝、寒冷、高温、强对流、雷电等气象灾害,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加快突发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能力,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的迫切需要。基于以上情况,有必要建设信息化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系统》,充分依托现有气象业务系统和气象预报信息发布系统,在全市主要办公场所内以电子显示屏的方式建设气象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形成权威、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解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 我们的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能有效的利用信息中心数据信息,实现一个多元化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以下6个主要功能: (1)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 (2)公共气象信息实时发布服务; (3)面向多行业信息发布; (4)公共服务信息发布; (5)城市旅游信息发布; (6)视频宣传信息发布; 我们的系统有完美呈现能力,3D、动态飞入等上百种动态特效,实现版面转场及素材动态特效,可看到丰富的画面特效变化,摒弃了“呆板”、“粗糙”的播放画面呈现。在美化特效的同时,更能主动的引起观众的的这无疑是大大提高的此突发平台的应用及运营价值。

而且,本系统平台提供了完备的多用户信息发布能力,即,气象局中心、以及经过中心授权的其他单位,可向指定屏幕发布公共告示信息。这样的独特系统能力,给本系统带来的是: (1)实现了中心管理、多点发布的应用体系,整体提高了平台的运营能力; (2)除了发布气象信息,还可以发布其他服务信息,大大提高了系统投资价值; (3)利用此能力,可以轻易实现目前中山市公共显示屏的平台纳入,而且不影响其他所属显示屏的日常使用。 另外,作为一个公共发布平台,本系统从高信息安全性层面出发,为系统设计了全面了信息安全保证机制,保障系统长期安全运营。 核心功能 (1)气象信息发布——中心气象信息采集,并发送至部署在前端的设备,进行实时天气信息、突发气象预警信息显示; (2)多级信息发布——本系统平台,除了具有完备的气象信息发布能力之外,还可以从中心发布即时文本信息(紧急措施通告,宣传信息,重大事件等),并可授权其他单位用户可通过本系统发布信息在指定屏幕。无疑大大增强了项目投资价值; (3)公共信息发布——如日期、时钟、节气等公共服务信息显示; (4)其他:实现对前端播放画面的监控,实现与第三方系统的连接,如短信系统等。

关于天气灾害颜色级别响应的规定

××煤矿关于雷雨季节气象灾害预警中 对颜色信号的响应级别规定 在雷雨大风预警中,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煤矿响应级别对应也为四级:分别为四级、三级、二级、一级。 有预警时,调度室值班调度员首先通知井下各地点的排水要压到最低值,然后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颜色:蓝的含义:6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到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并伴有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已达到6—7级,或阵风7—8级并伴有雷电,且可能持续。 ××煤矿对蓝色的响应级别定为第四级:接到蓝色预警后的处理流程为:1调度室值班调度员将信息用飞信方式发送给有关人员——2通知值班矿领导掌握情况——3矿雨季“三防”应急预案领导小组成员和专业科室技术人员收到信息后,要做好事故预想准备,可以不到矿调度室集合,生产正常进行——4调度室做好记录。 二、颜色:黄的含义:6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达8—9级,或阵风9-10级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 ××煤矿对黄色的响应级别定为第三级:接到黄色预警后的流程为:1调度室值班调度员将信息用飞信方式发送给有关人员——2通知值班矿领导掌握情况并作出指示——3矿雨季“三防”应急预

案领导小组成员收到信息后,要做好事故预想准备,可以不到矿调度室集合——4机电科×××、生产科×××和机一队×××(电工)要在矿待命,到调度室签到,生产正常进行——5调度室做好记录。 三、颜色:橙的含义:2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12级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 ××煤矿对橙色的响应级别定为第二级:接到橙色预警后的流程为:1调度室值班调度员将信息用飞信方式发送给有关人员——2通知值班矿领导到调度室协调组织——3矿雨季“三防”应急预案领导小组成员、调度室×××、安检科×××、机电科×××、生产科×××和机一队×××(电工)要到调度室签到,在矿待命——4各单位做好随时停止生产和撤人的准备,待雷雨大风发生后,由“三防”应急预案领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井下各地点是否停产和撤人,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应急预案——5调度室做好记录。 四、颜色:红的含义:2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为12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 ××煤矿对红色的响应级别定为第一级:接到红色预警后的流程为:1调度室值班调度员将信息用飞信方式发送给有关人员——2通知值班矿领导到调度室协调组织——3矿雨季“三防”应急预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