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英国的衰落

一战后英国的衰落
一战后英国的衰落

一战后英国的衰落

103133 103133 31 郭娟芬

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英国开始相对衰落,国力大损之时又遭遇世界性经济危机,连续出现丧失世界金融中心地位和海上霸权,国内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不断激化,殖民地民族主义运动热潮涌起等一系列的问题,大英帝国岌岌可危。

关键词: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经济危机殖民地民族主义运动

从1914年7月28日爆发到1918年11月11日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持续了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参加国达30多个,15亿人被卷入战争,7351万人走上前线,互相厮杀。这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磨难从政治、经济和外交关系上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全球的观点来看,一战的主要后果在于它开始了对欧洲霸权的削弱,这一过程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宣告完成。这一削弱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削弱。例如,一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1/4,并失去了它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

导致英国出现衰落的原因有很多,下面我将简单的从几个方面来论述其原因。

在一战中伤亡数极大,整连整营甚至整个团被消亡是正常的事。无论是哪一方都很难取得决定性胜利,双方打的实际上是消耗战。虽最后协约国一方获得胜利,但是其人力物力也渐趋耗尽。英帝国整体卷入战争,投入的兵力约950万,其中600万出自英国本土。在战争中帝国军队伤亡300多万人,阵亡的士兵大约有100万,其中约80%是英国士兵。在大战中英国承受重大的经济损失,支出战费近100亿英镑,损失船只约900万吨位,其经济结构遭受重大破坏。如德国发动的“无限制潜艇战”用潜艇袭击协约国船只,只要是商船,英国因此而损失的船只达6000多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国经济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国家经济力量在战争过程中极度紧张,加速了早在战前时期就已成为英国经济所特有的危机现象的发展。战时英国商品输出锐减,而输入却大大增长,由于如此庞大的进口不能用通常办法,既不能靠出口的收入,也不能靠海外投资、航运业和中介金融业务的收

入来支付,英国不得不举借外债。到1914年,英国欠美国的债务达85000万英镑,成了美国的主要债务国······

战后,虽说在1919—1920年经历了短暂的经济繁荣,其结构性的伤害却非常难以补救。从20年代起,英国经济一直处于不景气状态,英国丧失其经济上的霸主地位其实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

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水平,创造了近代的物质文明,为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在十九世纪五十到六十年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取得了世界霸权,被称为“世界工厂”。但是工业革命所创造的新的空前庞大的生产力使英国原有的社会关系完全不相适应,因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工业资产阶级的出现人数众多的无产阶级也产生了。工业革命的最重要后果就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产生,社会分裂为两个明显对立的阶级。一战使英国国内阶级矛盾大大的尖锐化。1918年罢工运动规模壮阔,参加罢工的工人达1116000人,损失5875000个工作日。随着罢工运动的开展,公会的数目也日益增加了。在1926年鲍德温第二次组阁期间英国爆发了全国总罢工。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总罢工,英国从来没有出现过如此多的行为、在如此大的地域范围内、由一个统一的领导指挥的全国性罢工。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1926年的总罢工给英国资产阶级以沉重打击,显示了英国工人阶级的力量和斗争精神,英国内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被克服。

保守党最终还是得到了工人的报复,1929年大选中工人把选票都投向工党以报复大罢工的失败和1927年的《劳资冲突法》。但在工党第二次组织政府还不到半年的时候纽约股市狂跌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在1930年第一季度,英国的生产水平比上一年下降了,这意味着英国进入了经济危机的初期阶段。英国工业在1932年降到最低点,1933年进入萧条时期。

经济危机特别严重地损害了英国旧有的主要工业部门,并蔓延及农业,且导致英国对外贸易的缩减。工农业和商业的缩减引起英国失业人数史无前例的增长。英国资产阶级企图从继续进攻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和权利,加紧剥削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以及策划反苏武装干涉的新阴谋中寻找摆脱经济危机的出路。“工人政府”在面对巨大的压力下提出削减工人救济金,依靠降低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来摆脱危机。资本家对工人工资的进攻,激起了1929—1931年的罢工运动浪潮。如1930年春,英国全国事业工人运动在共产党的几集参加下组织失业者向伦敦饥饿进军,以抗议工党政府对失业者的政策,要求采取预防失业的有效措施。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海军建设,建立了强大的舰队。英国由于经济处于衰落状态,在这方面难以跟美国竞争,因此英国需要对海军军备做某些规定。1930年1月在伦敦召开的会议上英国企图使法国和意大利达成协议,结果没有成功。因此,英国没有把威胁它在地中海地位的那种海军军备的竞赛停止下来。在华盛顿会议上英国被迫同意在主力舰方面同美国相等。伦敦回忆又把这个比例关系扩展到巡洋舰、驱逐舰和潜水艇方面。英国在巡洋舰方面对美国的优势仅为16000吨,只相当于一艘巡洋舰的排水量,其实是一种象征性的没有实际意义。1930年伦敦会议规定英国和美国海军力量对比的新改变,是有利于美国的。英国的海上霸权已一去不返了。

1931年9月21日英国放弃金本位,英镑也同时贬值30%。英镑金本位的废除,是英国统治集团在整个战后时期所坚决推行而使英国劳动人民遭受巨大损失的经济政策的破产。次年2月议会通过《进口关税法》,正式放弃了被视为国策的自由贸易原则,而改行关税保护主义。

英国资产阶级依靠自己的强大实力,称王称霸,横行一时,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殖民帝国,加紧海外殖民掠夺和剥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业革命所造成的生产进步,不仅不能为广大殖民地人民谋福利,而且成为先进工业国家加紧剥削殖民地人民的手段。在经济危机时期英国资产阶级加紧剥削英帝国殖民地人民,首先是当时英国最大的殖民地印度人民,来减轻经济危机对英国经济的影响。危机时期,英帝国主义者对当时为英国主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的加紧压榨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与此同时,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日益加强。20世纪上半叶英国殖民地经历了由帝国向联邦转化的过程。

19世纪,英国的白人殖民地已先后取得自治权,英国只保留外交、军事、帝国等少数权力,殖民地的内部事务完全由自治政府处理。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帝国的冲击非常大。在大战结束后不久,帝国的全面完结也就开始了,除白人自治领的离心倾向日重,最终导致英联邦建立外,帝国其他部分也爆发出民族主义浪潮,冲击着帝国。到1918年英国人放弃对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

南非的控制的过程已经非常超前。到1918年这些领地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民族特征。他们的人口构成比较复杂,其中包括南非白人和说法语的加拿大人。战争的经历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民族感的形成。例如,加拿大人和澳大利亚人在加利波利或维来里奇等一些著名的战役中发挥主导作用。1919年,埃及首先发生民众反抗,第二年,伊拉克也发生暴乱。但最严重的问题出现在爱尔兰,爱尔兰的事态影响到整个帝国。

在一系列的变革中,其中1926年的《贝尔福宣言》和1931年英国议会颁布的威斯敏斯特条例最为重要,英国队自治领内部事务的正式支配权被取消,自治领获得了独立平等的主权国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民族主义再次高涨,印度在自治的方向上也迈出了新的一步。1919年改革为满足自治的要求,且这一年所发生的两件事大大伤害了印度人的感情,民族主义情绪反而更激烈了。3月英政府通过的《罗拉特法》和4月的阿姆利则惨案这两件事在全印度引起极大的愤慨,印度的民族主义运动也由此而步入新的阶段。走上舞台的是卡拉姆昌德·甘地,他开创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印度广大群众支持甘地的第一次非暴力抵抗运动的浪潮从1919年持续到了1922年,其规模特别巨大。1930年3月,甘地率领78名信徒开始“食盐进军”,斗争进入高潮。1932年1月,甘地再次发起不合作运动,应该严厉镇压,国大党被取缔,其领袖全部被铺,到年底,印度局势已基本平静了,但其争取独立的意向却无可逆转。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议会于1935年制定一个新的《印度政府法》,向印度做出了更大的让步。1937年国大党在7个邦的选举中获胜,建立了自治政府。

总之,在20世纪上半叶,英帝国从顶峰上走下来,白人殖民地完成课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成为英联邦中与英国平等的伙伴。印度开始离心,民族主义运动一浪高过一浪。亚洲非洲各附属殖民地的民族主义也开始抬头了,其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埃及的独立和锡兰在1931年建立半自治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战推进了所有殖民地的民族主义潮流,英帝国的末日即将来临。

参考书目:

《英国工业革命》张友伦、李节传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英国通史》钱乘旦、许洁明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出版

《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P . J .马歇尔主编,樊新志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年出版

《英国现代史》弗·格·特鲁汉诺夫斯基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79年出版,

浅谈英国的兴衰之路

浅谈英国的兴衰之路 18-19 世纪,英国开始兴起。英国从 15 世纪开始建立起专制的都铎王朝,通过推行重商主义,壮大了国家的实力,在1588年的时候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标志着英国的崛起。之后,英国的专制王朝继续海外扩张,建立英帝国。后来在1640年发生了推翻专制王朝的革命。这对于之后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和英国的进一步崛起有很重要的作用。之后,英国取代了荷兰成为了海上霸主,建立了一个非常庞大的殖民帝国,在欧洲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根据统计,1848 年英国的铁产量占世界产量的一半,煤占到世界2/3,棉布占到世界 1/2,铁路已经修了 1 万公里,英国贸易总额在这个时候占世界总量的20%-25%左右。 大英帝国是随着英国人的海外殖民扩张而出现的。英国海外移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末年,1607年英国人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的殖民地。但英国大规模的海外移民出现在18世纪以后。由于工业革命,英国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人口过剩。从1814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百年间,约有2000多万人从英国移居海外,其中1300万人移居美国,400万人移居加拿大,150万人去了澳洲,其余人流向世界的其他地方,英国是近代以来世界上最大的输出人口的移民国家。殖民地不仅对英国而且对世界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很多学者认为,殖民地是英国资本主义起源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列强瓜分完毕时,英国获得的份额最大。在一战爆发之前的1914年,英国的殖民地面积已达3350平方公里,统辖3.9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这相当于英国本土的137倍,本国人口的8倍多,被称作“日不落帝国”。英帝国在形成过程中,既有对当地土著人的镇压,也有与其他殖民国家的争夺。这一过程对英国社会发展、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和政治地理的发展演变,均有

英国衰落的原因

英国衰落的原因 工业革命结束后不久,盛世英国就步入了相对衰落的进程。那么,英国衰落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告诉大家英国衰落的原因吧! 英国衰落的原因 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以重工业为主和以电气为动力的新时期,英国面临着美、德等国的强劲竞争。随之,工业实力排位开始下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国力处于相对衰落之中;20世纪60年代下半叶,还患上了所谓的“英国病”,经济发展停停走走、通货膨胀、失业率高、国际收支危机多发等等,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呈下降趋势。 英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在历史长河中可谓“昙花一现”。那么,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为什么没能保持长盛不衰呢?英国衰落或曰相对衰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一点,国内外学术界已有不少探讨。 主要观点有:19世纪下半叶发生了新的技术革命,英国没有及时改造技术装备,逐渐丧失了工业领域的垄断地位;当德、美、法等国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时,英国仍旧惯性地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对本国工业没有及时采取保护措施;英国保留着浓厚的封建社会因素,如王室制度,贵族阶层影响较大,这使英国社会比较保守,在技术创新和

管理方面存在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倾向; 英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以及人口增长速度变缓,本土劳动生力军缺乏;庞大的海外帝国需要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保护,军费开支过大,影响了经济发展;当殖民地逐渐摆脱英国控制获得独立时,英国的大国地位就下降了; 英国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岛国,当其他大国工业发展起来后,英国的竞争力就会相对下降。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以为,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迅速“由盛转衰”,还有一个往往被忽视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工业革命期间,广大工人阶级遭受了深重的苦难。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的状况,史学界有不少的讨论,并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争议。但工厂制度下,工人们遭受工厂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却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主要表现有: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一年到头都在天刚亮或天未亮的四五点钟的时候起床,夜间休息还没有使他们的精神恢复过来,就匆匆地吞咽了一顿饭,或者什么东西也没吃,就赶到工厂去”; 居住在贫民区,房屋拥挤,阴暗潮湿,往往一家数人挤住一个房间;经常遭受严厉的罚款,如曼彻斯特的一家纺织工厂规定,织工在机器转动时缺工,按其管理的机器数每台每小时罚款3便士,一经发现和别人说话、吹口哨或唱歌,罚款6便士;存在着大量童工,尤其在棉纺织厂和煤矿,童工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工作环境恶劣,常常受到监工的虐待和罚款,童工的健康深受影响; 妇女地位也十分低下,在煤矿中,女工们不得不像男工一样干活,

日不落帝国的没落原因分析

日不落帝国的没落原因分析 作为2012年夏季奥运会的东道主,英国上下对于奥运奖牌似乎突然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强烈渴望。英国本就是世界体育强国之一,英超联赛更是全球翘楚,在最近几届奥运会上,英国代表团也都跻身金牌榜和奖牌榜的前十名之列。但这次,他们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06年,英国奥组委宣布开展一项类似“举国体制”的运动来增强该国在各项赛事中的实力。这一年,伦敦发出了 “20-4-2012”倡议,即在2012年奥运会上获得20枚金牌和总排行榜第四的成绩。为此,他们从全国选拔了150万名11岁到16岁的儿童,并对他们进行了持续数月且门类复杂的评估,最后选出1000人交由专业教练进行训练。英国当然获得了成功:在投入了数亿英镑之后,本土作战的他们以29枚金牌成功抢得金牌榜的探花席位。 然而,就像金牌数量的增加无法代表全面健身的出色一样,奥运奖牌的激增也无法逆转英国日渐下滑的经济曲线。英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在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持续下滑,已经变成了百多年来最著名的迷思。所有人都对这一问题有着自己的思考,而在全球格局可能迎来巨变的大背景下,这些思考以及由此得出的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无疑极具价值。如同马克斯?韦伯(Max-Weber)一样,人们喜欢将国运兴

衰归因于文化。1982年,马丁?维纳(Martin Wiener)就在《工业精神与英国的衰落》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维纳认为,英国文化易于导致工业精神的衰落,正是后者进一步导致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英国的衰落。 维纳的言论盛极一时,但历史却无法佐证类似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几乎所有国家都曾反思这一制度的利弊得失。与英国相比,那些取得更大成就的国家对资本主义的反思甚至更胜一筹,但他们却并未经历如此强烈的国运衰退。 我们可能搞错了某些简单的因果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确实决定了其文化影响力,但这一命题的逆命题却并不必然成立:一定经济成就的取得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文化只是其中最边缘的因素。如若不然,我们将无法解释东西两德以及韩朝两国在经济领域截然不同的表现。将经济问题归为文化,更多是人们面对复杂经济问题时刻意选择的回避。 蒸汽革命之后,英国并非没有机会继续辉煌。两百多年前,那时的人们几乎一致认为英国必将赢得电气产业的国际竞争。从18世纪到19世纪,尽管对电力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很多科学家和工程师都来自欧洲大陆,但奠定产业基础的伟大发明却几乎全部来自英伦三岛。 法拉第(Michael-Faraday)奠定了电化学的基础,并发明了

大国崛起(英国篇)

专题九:大国崛起 三、英国发展史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方式主要有三种途径: ①通过,推翻封建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如 、 ②通过,推翻殖民统治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如 ③通过,逐步废除旧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如、 一、英国重大历史的发展线索: ↑↑↑↑↑↑↑1640年 16世纪60年代 18世纪 1914— 1939—二战目前—1688年—1860年后半期 1918年 1945 后 二、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640—1688年) 1.根本原因: 2.经过:①导火线:②开始标志: ③领导阶级及代表人物: ④高潮:⑤结束: 3.结果: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目的、意义) 4.特点: 5.影响:①国内: ②国际: 三、英国的殖民活动 1.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走上了殖民扩张道路,成为“”的主要经营者。它先后打败、、。18世纪后半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号称“” 2.英国通过公司对印度等亚洲国家进行殖民侵略。1840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使中国沦为社会。 3.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头目是。当今印、巴纷争激烈,根源是: 祸根。 四、英国的经济 1.18世纪60—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经济发展缓慢,被美、德赶上并超过。19世纪20世纪初进入到阶段。

3.二战后,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经济迅速恢复并发展。 五、英国崛起的原因 1.政治因素: 2.经济因素: 3. 殖民扩张,拥有广泛的殖民地。 六、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 1.一战前: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与、形成。2.一战中:参加协约国一方,主要在西线作战。 3.二战前:参加阴谋,外交上推行 ①表现:纵容德国侵略;纵容德国侵略。使得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4.二战初,宣而不战,194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组成,1944年参加,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5年2月,参加 ,加速了反法西斯的胜利进程。 七、国际关系 1.一战后,1919年参加,瓜分德国殖民地;1921年—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签署《》,操纵国联。 2.二战后,接受美国的经济援助,加入;并加入 。 八、科学和思想成就: (1)文学家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其作品集中体现了__________精神,代表作有、 (2)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主要贡献是发现了________________。其中,力学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3)科学家达尔文于1859 年出版了《__________》,提出了“_______”思想,认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__________、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 九、英国崛起又衰落给我们的启示: ①必须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发展,提高综合实力。 ②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加强教育,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 ③要重视制度上创新。 ④不要搞霸权、不要搞扩张。否则,霸极必衰。 过关检测 一、选择题 1.陈华同学正在查找“查理一世、《权利法案》、新贵族”等资料,由此可判断他探究的相关史实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十月革命 2.马克思说:“蒸汽和新的工具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化的大工业,从而把资

一战后英国对土耳其政策嬗变原因探究

一战后英国对土耳其政策嬗变原因探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奥斯曼帝国加入德国一方作战,结果战败,1920年素丹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色佛尔条约》,但由于遭到土耳其民族主义者的反对,该条约于1923年被《洛桑条约》取代,英国对土耳其做出了很大的让步。这其中的原因纷繁复杂,英国作为协约国中毫无疑问的领导者和最大获利者,其对土耳其政策的嬗变在这些原因中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英国对土耳其政策嬗变的原因,以期使人们能部分地了解这个“土耳其奇迹”的历史原委。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一战后英国对土耳其政策的嬗变:首先介绍了一战爆发前的国际关系和“东方问题”,为本文的具体分析提供背景支持;接着叙述了一战结束后协约国与土耳其签署两个和约的过程及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指明英国对土耳其的政策由将其逐出欧洲并瓜分其广大的领土到使土耳其保留君士坦丁堡和安纳托利亚本土的嬗变过程,为文章提供了史实依据;第二章为英国国内因素的制约:分别从英国战后实力下降、国内舆论的分歧和压力及印度和爱尔兰问题的牵制三方面分析英国对土政策嬗变的原因;第三章为凯末尔领导下土耳其的崛起:土耳其先后获得了军事、外交和舆论上的胜利,实力大增,迫使英国改变政策;第四章是国际因素的影响:英国与法国、意大利和美国在多方面有矛盾,希腊失败之后,英国在国际上陷于孤立,加之防范苏联的需要,英国被迫对土耳其做出让步。 经过以上的分析,文章最后得出结论:英国的衰落是其对土政策嬗变的根本原因,土耳其的崛起是主要原因,而协约国间的外交斗争是它的重要原因。国际关系对一国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协约国在土耳其问题上的不同态度是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各国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所做出的理性选择。而在当今社会,各国只

20世纪英国相对衰落的时代的原因及启示

英国经济从1870以后就出现了衰落迹象,而且这种相对衰落存在于整体绝对优势之中。实际上,像英国这样的国家,如果不能保持领先的发展速度,绝对的落后就是迟早的事。那么,英国相对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丧失了科技的优势。麦格劳将工业革命分为三段,毫无疑问,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绝对领先者。同其他依然停留在农业经济的国家来说,英国的变化是无与伦比的。但据1851年的英国人口调查,农业依然是英国最大的行业,从业人口179万人,煤矿业和棉纺织业是当时的主要工业部门,分别有52.7万人和24.6万人;手工业者依然占很大的比例,比如鞋匠就有27.4万人,比棉纺织业的人数还要多。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也被许多学者称为古典工业革命。有的西方学者甚至指出:英国在1870年以前或许已经一直在快速地工业化,但它仍然是一种农业经济。 第二次工业革命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远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工业化的进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虽然也有一些发明,如合成染料、贝氏炼钢法、蒸汽涡轮等,但内燃机、柴油机、汽车、发电机和电动机等多是德国人的发明或改造,美国发明了环锭纺纱机、打字机、白炽灯和电话等。事实表明,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已不是英国;即使英国有一些新技术成果,也因思想保守而没有及时加以利用,墙内开花墙外红。例如,英国人在70年代末发明了从廉价的铁矿石中提炼钢的方法,但英国却长期沿用旧的炼钢法,1886年和1893年,英国的钢产量分别被采用新办法的美国和德国超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电力、化工、石油、电器、汽车等行业,在这些领域英国都未能跟上。19世纪最后25年里电力和电机产品在一些国家受到重视,但英国有运行良好的蒸汽机,因此英国人问:“煤价很低廉,它对于我的父辈一直很合用,现在我为什么要改弦更张呢?”这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 第二,未进行产业更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四大支柱产业是棉纺、煤炭、钢铁和造船,它们是保住英国经济优势的几个关键部门。但其设备到1870年以后都已经陈旧,英国没有及时进行更新换代。虽然由于世界市场的扩大,英国依靠传统产业的还是能够保持低度发展,但所占市场的份额减少了。对于像英国这样已经形成工业化规模的国家,企业的更新改造比新建企业的难度更大,不仅需要大量资金、先进技术,而且还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与此同时,在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下,新的资本开始加速流向新兴工业部门,即电力、化工、石油、汽车等,谁在这些方面占优

关于荷兰的崛起与衰落的思考

关于荷兰的崛起与衰落的思考 荷兰,一个国土面积仅相当于两个北京大的国家,却在17实际成为了全球商业的霸主。荷兰在鼎盛时期居然占据了当时世界贸易的一半,他们的东印度公司在世界各个角落有15000多个分支机构。在东亚他们占据了中国的台湾,垄断了日本的贸易;在东南亚他们把印度尼西亚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在非洲,他们从葡萄牙的手中夺取了新航线的要塞——好望角;在大洋洲他们用自己一个省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国家——新西兰;在南美,他们占据了巴西;在北美,他们占据了新阿姆斯特丹城——现在的纽约。荷兰的崛起是世界历史上的传奇。 工艺创新——鲱鱼应是荷兰崛起的一个起点。荷兰人每年可以从北海中捕获超过1000万公斤的鲱鱼,很多人以此为生来挣钱。全国五分之一的荷兰人从事捕鱼业。威廉姆伯克尔斯宗发明的新技术,使荷兰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由此也产生了荷兰人进行海上贸易的传统。面对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英国商人,荷兰人又设计了一种造价低廉的船只,以至于运价低廉,被誉为“欧洲的海上马夫车”,并且船只具有独特的设计,船只肚子很大,甲板很小,减少在贸易中的上税额,使其利润增加。 政治创新——为了经济自由,商人购买了城市的自治权,所有的城市都努力争取获得更多贸易机会,也因此是第一个赋予商人充分的政治权利的国家。 资产创新——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组织,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是联合的股份公司,产生了融资,股票分红,金融中心。集中分散的力量做投资,由于政府参股,公司的权利很大。创造了新的资本流通体制,1609年,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中活跃着至少1000名股票经纪人,成了当时整个欧洲最活跃的资本市场。建立银行,解决拥堵的资本流通渠道;发明了商业信用,通过立法保障银行信用。并具有“只是不想为了所谓的尊严而丧失重大的通商和赚钱利益”的思想。

大英帝国兴衰启示

大英帝国兴衰的启示 每一个国家的历史都是一部兴衰史,一国在历史的洪流中时而激流勇进,时而风雨飘摇。英国——人们口中的“日不落帝国”也不例外。 16世纪,是一个充斥着侵略与殖民血腥的时代。葡萄牙和西班牙凭借着自己海上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扩张,正值伊丽莎白一世统治下的英国野心勃勃也希望与西班牙分一杯羹。这位极赋统治才能的女皇暗地里鼓动商船在海上抢夺其他货船,行径虽与海盗无异,但这却大大增加英国的原始积累。趾高气昂的西班牙王朝被激怒了“我们必须对英国开战,我们西班牙人岂容他人欺负”,“无敌舰队”与英国的舰队在海上交锋,结果却另西班牙大跌眼镜:半数舰队被击沉,其它落荒而逃……至此英国称霸海上,进入了早期的辉煌! 这与英女皇的政治手腕息息相关,她强化王权,实行强有力的君主专制并重视商业的发展。而与此同时的中国虽也处于封建专制的顶峰时期,但君主却仍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导致了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国家。伊丽莎白女王不仅重视商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视海防事业不惜血本建造军舰,东方的巨龙这时却海禁、闭关锁国何其荒唐!这就说明封建国家的强大不仅需要中央集权还需要放眼全球融入世界的竞争中,一味的逃避是无法让国家强大,相反会落后于他国。跟不上历史的步伐! 约翰,这位被英国人称为“失地王”的皇帝无疑导致了大英帝国的衰落,然而他与贵族之间签订的《大宪章》却无意间宣告了一个新

的时代的到来,议会在国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君主立宪的模式即将形成。内战与光荣革命带给英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王在议会,王在法下”的君主立宪制度形成。 工业革命又一次刺激了英国的壮大,由于具有了一定民主的条件,以及时代的需求。工业革命应运而生,“动力之父”瓦特改良蒸汽机,为整个社会注进了新鲜的血液。英国把握住这次机会,1840年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机器化大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 然而同样是工业革命,第二次的工业革命却见证了英国的又一次衰落,19世纪70年代,又一次科技大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到来。美国、德国这两个国家积极响应,最终成为世界第一第二的大国。英国世界工厂地位丧失,因为占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殖民地,所以国内商人宁愿将钱投到殖民地也不愿用来更新机器设备,可以说过度的依赖殖民地、对新科技的不重视导致了英国从世界第一沦为世界第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英国的近代兴衰中我们可以很明晰的得到这样的启示,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对科技的更新无比重视,对人才也无比尊敬。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死后享受到国葬的待遇就可以诠释这一点。然而英国人却没洞察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过多的殖民地成为其发展的绊脚石,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依靠自身国力的发展而不是依靠侵略他国获取财富。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想我们学习一段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她,而是要去深

案例十五英国崛起与科技创新

【案例】英国崛起与科技创新 三百多年前,当18世纪来临的时候,中国的康熙皇帝正在用他的文治武功,开辟一个新王朝的辉煌的时候,远在大洋彼岸的英国,却在“光荣革命”的宽松氛围中,依靠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而迅速崛起为称霸世界的大国,武力在19世纪中叶敲开了中国的大门。 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己最著名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本深奥难懂的书中,牛顿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四大定律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运用这些定律,牛顿把星星、地球和自然界所有的力量都放在了他的天平上。此书的发表为牛顿赢得了巨大的荣誉,不久之后,牛顿就被选为英国最高的学术团体----英国皇家学会主席。欧洲的知识阶层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而牛顿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方法。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如果从近代科学的角度看,正是牛顿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 1727年,牛顿去世。英国以隆重的国葬仪式将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这里一向是王公贵族的墓地,牛顿成为第一个安息在此的科学家。出殡的那天,成千上万的普通市民涌向街头为他送行;抬棺椁的,是两位公爵、三位伯爵和一位大法官;在教堂合唱的哀歌中,王公贵族、政府大臣和文人学士们一起向这位科学巨人告别。 以牛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诞生以后,人类社会飞速发展。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在资产阶级统治的不到一百年间,所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整个社会在向一个科学家表达着由衷的敬意,这是一个国家对于科学家的态度,也是一个国家对于科学的态度。 1765年,牛顿去世后30多年后,一种全新的蒸汽机在瓦特的手中诞生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不仅比原来的蒸汽机少用大量的煤,而且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创造的动力,而不再受制于大自然,后来人们把解决了工业化核心问题的瓦特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瓦特也被称为“工业革命之父”。 英国是最早进入现代社会的国家,也是最早实施专利制度的国家,18世纪

英国史论文 浅谈英国崛起与工业革命

浅谈英国崛起与工业革命 英国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简称,位于欧洲西部,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岛北部及附近许多小岛组成,国土面积24.41万平方公里。英国由于受季风天气的影响,所以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全年气候温和。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煤、铁、石油和天然气,并不算很丰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岛国,是第一个全球金融资本的中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超级大国。“日不落帝国”和“世界工厂”这两个称谓可以概括为英国最伟大的成就。那是什么将英国从一个岛国变成欧洲强国,最终成为世界霸主的呢? 答案只有一个——工业革命。 那么,这一次工业革命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政治上,17 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思想上,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提出的最著名的观点就是:看不见的手,也就是今天经济学家常常讲的市场供求规律。他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个体间的自然交易会创造出高效的资源分配模式,并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收入。根据这个理论,亚当?斯密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对外贸易战略。所以,经济上,随着君主立宪制的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英国加速了圈地运动,殖民地掠夺与奴隶贸易,给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货币资本,从而为工业革命累积了财力上的准备。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英国继续了近三个世纪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批廉价的劳动力。同时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开发,使大量财富集中到英国资产阶级手中。自然科学上,经典力学、热力学等学科的理论创新也为工业革命带来了契机。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己最著名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四大定律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它宣告了科学时代的来临,使得人类真正告别愚昧,迎来了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新时代 其次,它与英国如火如荼的农业革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早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的土地制度为中世纪的时候形成的一种敞田制,就是地的肥瘦、远近、干湿都不同,为了公平分配,给你一小块肥的、一小块瘦的、一小块远的、一小块近的,人们为了更好地种植作物,互相协商或买卖使自己的土地更加集中,从此时起圈地运动就时有发生,但是规模较小。一直到17世纪的农业革命开始,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始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离开乡

英国的崛起和衰落原因

英国的崛起和衰落原因-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英国的崛起和衰落原因 一战前无论经济还是军事,英国都是世界的顶尖,但是却在一战后,英国却不断的衰落了。英国的崛起和衰落原因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整理英国的崛起和衰落原因的资料,仅供参考。 英国的崛起和衰落原因日不落帝国,这是英国在殖民时代顶盛时代时的自称口号,因为英国当时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亚洲(印度、中国部分区域)、大洋洲、非洲、拉美等区域均有英国殖民地,只要是在白天的区域,都能看到英国的国旗,因而号称日不落。至于崛起与衰落的原因,这问题太大了,简略回一下吧,无外乎政治、经济、军事、国际环境等各方面原因。 崛起:政治方面,最早确立资本制度;经济方面,工业革命,圈地运动等;军事方面,灭西班牙主力舰队,取得海上霸权;国际环境方面,其他国家均为殖民地区或是封建国家。 衰落:经济方面,工业开始落后于美、德等国家;国际环境,美、德等国崛起,挑战英国的海外利益,各地的民族民主反帝运动。 一战后英国衰落的原因经济上:虽然英国赢得了战争,并从战争中获得了新的殖民地,战争的巨大开销使得英国无法继续承担维系一个帝国所需要的庞大财政支出。英国有数百万人死亡,无数资产被毁,其结果是债台高筑、资本市场的混乱以及在海外殖民地英国籍官员人数的缺乏。与此同时,民族主义情绪在新老殖民地都在

高涨,而帝国的参战以及非白人士兵在战争中所感受到的强烈的种族歧视都更加助长了这种民族主义情绪。具体来说,战前的债权国变为战后的债务国,战后经济长期低靡、不景气,国际金融中心也由英国伦敦转移到了美国纽约。一战中,英国的商船队遭到巨大损失,使其航运业遭遇重创,也导致英国贸易量的下降。 到1919年,英国欠美国的债务达85000万英镑。因此,英国成为美国的主要债务国。可是在战前,美国是英国的主要债务国。战时英国被迫卖掉了海外资产的四分之一。由于战争,英国的内债增加了九倍,即从64500万英镑增加到66亿英镑。(数字摘自《英国现代史》作者是弗.格.特鲁汉诺夫斯基) 在战争年代,整个英国工业显着地扩大了生产机构,但是,这并不能使它在世界市场上更有力量跟它的对手进行竞争。陈旧不堪的企业需要国家的补贴来维持,这就不能不室战后时期英国工业的情况更加复杂。 战时英国工业的发展极不平衡。由于劳动力被抽到军队和军火企业中去,以及原料不足和机器设备的日益破旧,旧有的最重要的工业部门减产了。煤产量从1913年的28740万吨减少为1918年的22770万吨。1913生铁产量为1026万吨,而1918年为908万6千吨。造船业产量也急剧下降,1913年英国造船厂建成的船只总吨位为120万吨,而在1918年减为77万2千吨。战时生产的增长,主要是依靠扩大所谓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汽车工业、航空工业、制造军火的工业以及供应兵工厂金属的炼钢工业。

英国衰败原因

英国是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英国是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 最佳答案英联邦是个有70多年历史的老牌世界组织,目前有54个成员,共17亿人口。它由英帝国演变而成,所走过的历程与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英帝国的衰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极盛时期的英帝国,被人称为“庞然大物,巍然屹立,叱咤风云,左右世局”。英国本土的面积并不大,但它在从非洲到亚洲,从拉丁美洲到大洋洲的广阔范围内拥有众多的殖民地和自治领,构成了一座“日不落帝国”的大厦。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民族独立呼声的不断高涨,这座大厦在上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了裂缝。英国政府出于无奈,不得不以英联邦的形式替代原来的英帝国。 在1926年10月27日举行的“帝国会议”上,自治领强烈要求享有与英国完全平等的主权地位,并为此进行了顽强抗争。会议最后通过了由以英国枢密大臣贝尔福为首的帝国内部关系委员会起草的《贝尔福报告》。报告规定,英国和已经由殖民地变为自治领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是“自由结合的英联邦成员”,“地位平等,在内政和外交的任何方面互不隶属,唯依靠对英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统一在一起”。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从法律上确认了以上原则,英联邦遂正式形成。 二战结束后,世界非殖民化进程迅猛发展,大批英国殖民地和保护国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独立后的英帝国成员多以主权国家的身份加入了英联邦。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国家都以英语为官方语言,在移民组成、文化背景和发展道路等方面都留有共同的英殖民统治的烙印,它们当中的大多数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上都沿袭了英国的模式。然而,衰败的英国已不可能完全控制英联邦。虽然英联邦各成员政府首脑定期举行会议,但其结果对成员并没有约束力。所以有人说,英联邦内部的联系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变成了一个松散的、相互进行政治、经济磋商与合作的组织。目前,英联邦多数成员由本国人担任国家元首。在其他由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继续担任国家元首(其职能由她任命的总督行使)的成员国中,要求废除君主立宪而改共和制的呼声越来越高。 英联邦的成员中,贫富悬殊极为明显。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属于发达世界,而其余的成员都是发展中国家,有些还属于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穷国需要富国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富国则需要穷国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过去的英联邦特惠制,实际就是英联邦内的“最惠国待遇”。现在这一制度虽被取消,但经济上互求和互惠的关系依然在英联邦内部优先发展。从政治和外交的角度看,英国很需要英联邦作为它重展大国雄风的一个舞台,而别的成员也希望借助这个舞台增强本国的国际地位。因此可以说,尽管英联邦的凝聚力已大不如前,但这个组织还会继续存在下去。 有若干迹象表明,英国正着意对英联邦施加更大的影响,力图在英联邦内重新发挥其主导作用。布莱尔政府一方面加强了对英联邦贫穷落后成员国的经济援助,同时用英国的价值观重整英联邦内部秩序。最近,英国以“践踏人权”作为借口,鼓动欧盟和美国对英联邦成员津巴布韦实行制裁就是一个例证。然而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样做的效果只能适得其反。若真的想使英联邦重新凝聚起来,恐怕还得坚持“地位平等”的原则。 1.英国人不像美国佬那样实用主义,有很多伦理和宗教的约束,虽然美国白人是它们的后裔,人种上是一样的,但是经过二战后的发展,如结束后对人才的吸引啊之类的力度不够,使得英联邦没有太强的实力。

英国衰落的经济因素

英国衰落的经济因素 英国衰落的具体表现首先是一种经济现象,主要是随着“世界工厂”地位的丧失后随之产生的一系列消极因素,原来的优势开始转化为一些沉重的包袱,包括:陈旧的生产部门,墨守陈规的技术,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等等。陈旧的生产部门是指在英国经济中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是传统的工业部门,新的生产部门发展迟缓。英国企业界的基本态度长时期是保守的,它不愿采取国外的先进技术,也不重视技术教育,以至于在技术上缺乏创新,因循守旧。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是指英国经济中长期保持了资本主义初期的那种传统的经营管理,无论是企业经营规模和组织还是企业的管理工作都大大落后于美国和德国。这一切不仅削弱了英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加速了英国的资本外流。资本过早地涌向国外,又反过来影响英国经济的增长率,使得英国工业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进一步削弱。 同时在经济生活中至关重要的精英阶层的队伍在英国也不稳定,由于英国工商界的经济待遇较差,令人遗憾地造成了大量工程及管理人才外流。 社会结构的因素 英国成为第一工业化国家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独特的社会结构。即它不是象当时欧洲的大部分国家那样,只有社会上层和社会下层的两层式的社会结构,而是有一个强大的中间阶层,正是这一独特的社会结构,使得当时的英国具有了其它欧洲国家所不具有的活力,由于中产阶级有条件积极地从事工商活动,从而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而到了维多利亚时代,从形式上看,已是中产阶级大获全胜的时期,土地贵族的政治和经济优势都在丧失。但这一趋势并不意味着贵族统治阶段已经消亡,已经被赶出历史舞台了。1 9世纪上半叶围绕着济贫法的一系列政治斗争,最终使贵族重塑自己社会主义人的形象,而发了财的资产阶级不得不对自己的暴发户的形象进行修饰,并在不知不觉中向贵族阶层的价值观念靠拢。 这方面显示出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中产阶级对购买地产的热情。购买地产不是为了进行新的农业投资,为了发展农业,而纯粹是为了享受拥有土地的乐趣。换句话说,原来富有进取精神的资产阶级现在已经在向土地贵族的精神世界靠拢,他们已在逐渐地放弃了他们的前辈得以成功的那些精神因素,而接受了一个与竞争性的工业精神毫不相关的新概念——绅士。而这一概念本质上是旧贵族价值观念在新形势下的复活。正如罗素所说,“绅士是贵族为了使中产阶级遵守秩序而发明的一个概念。”此外,英国贵族的结构相对松散,具有某种流动性,这种独特结构也使得它比欧洲的其他贵族更易于吸收新的精英进入自己的队伍,据庞弗里的统计,从1837-1911年间,新上升到英国贵族阶层的人中,其他非贵族出身的人越来越多,从1837年左右10%上升到1911年的43%。不仅如此,英国的实业家还开始和贵族“融合”,由此而产生的一些英国垄断集团的特点是贵族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个世纪以前实业家就开始与贵族在经济上联系在一起。以后则是在社会文化方面进一步接近与结合,迄今英国还保留了让有爵位的人点缀大公司董事会的习惯。1978-1979年间,在英国最大的50家工业公司和24家存款与贸易银行的主席人选中,有31位爵士和11位勋爵。当英国的企业家们开始效仿贵族的生活方式时,公司的活力也就丧失了。

从英国脱欧公投看西方政治体制的衰败

2016年6月23日,英国脱欧公投,脱欧派以51.9%比48.1%的微弱选票优势胜出。这次公投所启动的英国脱欧进程,势必对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局势产生深远影响。 英国脱欧公投,不仅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全球新自由主义秩序的一次严重危机,更是2007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深入发展的直接产物,而且是西方政治体制全面衰败的标志。 一、脱欧公投背后的政党媒体化与政治选举的异化 1.英国脱欧公投,本质上是一场由资本操纵的、去政治化的政治公投。对于脱欧究竟意味着什么,无论是脱欧派内部还是留欧派内部,没有统一的共识。脱欧运动主要是由极右政党独立党和保守党里的极右派所主导,而且不仅仅保守党高层分裂成了留欧派和脱欧派,工党自身也分裂了。虽然工党高层大体上是留欧派,但是工党的传统选民却大部分成了脱欧派。脱欧问题不仅导致了保守党的内乱,也引起了工党的内乱,新上任的工党党魁科尔宾在脱欧问题上态度暧昧,公投结果出来后被工党高层指责,工党影子内阁外交大臣联合其他内阁成员逼科尔宾辞职。 科尔宾认为,脱欧本身是一个伪问题,真正应该讨论的是工人权利、环境保护、提高企业税收、增加收入等等。然而,这些真正关涉民众利益的问题都被英国大众媒体和政治议程屏蔽掉了,在西方政体下,真正对老百姓有利的议案,是上不了公投台面的,民众的兴趣焦点都被媒体操纵转移到移民问题和脱欧问题上。因此,在英国,没有是否参与美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公投,也没有是否限制富豪财产的公投,更没有增加社会福利的公投,而在极右翼主导的反移民议题及其相关的脱欧问题上,却有公投。 在脱欧问题上,本来互相对立的政治团体,奇妙地走在一起。除了新兴的独立党外,英国传统的政党,无论是左翼还是右翼,都因为脱欧问题产生了分裂。因为脱欧问题,整个英国分裂成了两派,无论是脱欧阵营,还是留欧阵营,虽然他们在这一单一问题上达成一致,但是在其他几乎所有重大问题上(如医疗、教育等社会福利以及环保、企业税收等等)都南辕北辙、尖锐对立。 在英国脱欧公投过程中,缺少严肃的政治讨论。媒体成功地操纵了大众的意识。在各大媒体中,脱欧派和留欧派势均力敌,《太阳报》《每日邮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等媒体支持脱欧,而《卫报》《金融时报》《经济学人》《镜报》等基本上支持留欧,其最终结果脱欧派和留欧派投票也势均力敌。 更为显著的是新兴社交媒体的作用。公投时,仅推特上关于公投的推文就高达50万篇。大众媒体和社交媒体上的各种洗脑信息充斥大众头

大国崛起英国对中国的影响启示

大国崛起——由英国崛起看中国发展 【摘要】一个国家的崛起,即一个民族的崛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与国之间的较量靠的是科技。同时,一个健全而民主化的大国政治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中国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和平崛起”的道路。 【关键词】历史经验,和平崛起,改革开放,经济,政治,文化 一个国家的崛起势必对整个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的选择历史环环相扣。由英国的崛起看正在“和平崛起”中的中国,其发展值得肯定。 历史经验——英国的崛起 翻开欧洲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欧大陆外有两个大的岛屿,一个叫不列颠岛,另一个叫爱尔兰岛,前者的全部加上后者的北半部以及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叫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即英国。这个大小仅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中等省份的岛国,直到今天,人口也只有5800多万,可谓“小国寡民”。这样的一个国家何以在过去两个多世纪里,一直保持头等强国的地位,而以“日不落帝国”傲视全球? 这个开启了人类历史的近代化进程的岛国,建立了如此伟业的现象,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其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军事力量——海权 新航路开辟后,海运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处于大西洋航线中心线上,海运便利。岛国本身的地理位置,使英国只需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就可以实现对本土的防卫,同时,用它来保护海上交通与贸易,支援海外殖民活动。 二.统治者推行的政策——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统治的时期被称为“黄金时代”,其伟大成就离不开女王的开明政策。政治上,她关心臣民,捍卫了她的统治,使用了好的顾问。她的统治帮助英格兰避免了经济上的危机和宗教战争;经济上,伊丽莎白一世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和发展本国毛纺织和其他新兴工场手工业。他特别鼓励造船和航海业,鼓励建立各类海外贸易公司,扩大英国呢绒等商品的海外市场。继续鼓励圈地运动,颁布迫害失地农民的血腥立法、徒工法和济贫法。力图用国家政权控制或干预社会经济变革。正如在女王统治时期,海盗猖狂,但女王不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还放宽政策,跟他们分赃,同流合污。先是消灭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再是打败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后,正式拥有海上霸权,四处掠夺殖民地,是国家积累了大量财富;文化上,她任其发展,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弗朗西斯,培根等著名人物,使英国文化达到了顶峰。 三.大国政治体系——君主立宪制 走符合国情的资本主义道路,同时,英国的王朝更替中,“生而自由”的精神一直得以保留多和传承,随着《大宪章》和议会的诞生,“王在法下”的传统也逐渐成为英国人的共识。通过《权利法案》的颁布确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工业革命 生产技术方面,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创造巨大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社会关系方面,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推动城市化进程;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世界格局方面,造成先进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加快亚、非、拉落后地区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第十讲 英国的相对衰落

第十讲英国的相对衰落 “英国”的正式名称是“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在爱尔兰于1921年独立以前称为“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联合王国。其地理范围主要指大不列颠岛的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及北爱尔兰。“大不列颠”是指大不列颠岛的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又有英伦三岛之称,是联合王国的主体。“英帝国”或“大英帝国”是英国及其所辖殖民地和自治领的总称。自从1867年加拿大第一个获得自治领地位以后,澳大利亚(1901年)、新西兰(1907年0、纽芬兰(1917年)、南非联邦(1910年)、爱尔兰(1921年)等先后取得自治领地位。1926年的帝国会议承认自治领和英国都是英联邦内地位平等的自治成员。 本文讲的英国的衰落主要指英帝国的土崩瓦解,英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及与之相关的国际影响力的下降。所谓衰落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衰落,而是相对衰落,是实力地位的相对下降,主要是指其发展速度比其他国家慢,因而造成英国在国力对比上先后落到了美、日、德、法等国家的后面。但就英国本身而言,其绝对实力不仅没有衰落,而且还有很大发展。 一、走过巅峰时期 鼎盛时期的英国19世纪中期的英国充当了世界霸主,它不仅是世界上第一工业大国,也是最大的商业大国、海运大国.世界金融中心、最大的殖民帝国。一战前夕,英国在海外有50多块殖民地,其面积达33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本土面积的130多倍,殖民地人口3.935亿人,等于本国人口的8.6倍。那时,英国的米字旗在世界各大洲飘扬,英国被称作“日不落帝国”。 工业霸权的丧失好景不长,到19世纪80年代,英国在工业生产方面就被美国超过,20世纪初又被德国超过,沦为第三工业强国。 帝国的余威不过,这时的英国虽然丧失了工业霸权地位,但综合国力仍然强大。伦敦仍然是国际金融中心,英国仍然是最大债权国,它拥有世界最强大的海军,在国际事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两次大战之间的衰退 一战的损失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国综合国力全面下降的一个转折点。但这次战争不仅没有增强英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反而加快了英国衰落的过程。战争使英国在人力财力上遭受了重大损失。战前英国是美国的主要债权国,战后却变成了美国的主要债务国。英国在世界上的金融地位被削弱,世界金融中心从伦敦转移到了美国的纽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战后,印度、埃及、阿富汗、伊拉克和爱尔兰等地掀起了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新高潮。 战后,英国与自治领的政治经济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1931年的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从法律上肯定了此前帝国内部关系的变化,承认了自治领在立法、独立制定外交政策、同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和缔结国际协定的权利。这一事件标志着,由英国及其殖民地和自治领组成的英联邦已经形成。 经济增速相对缓慢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是充满危机的年代。 三、殖民帝国的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削弱。英国虽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但在经济上蒙受了巨大损失。英国债台高筑,甚至变成英联邦自治领的债务国。战争使英国进一步衰落,在国际上的地位继续下降。英国沦为二等强国。 殖民体系基本崩溃战争结束时,英国经济濒临破产的边缘,实力严重削弱,维持殖民地统治的能力下降。 社会主义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及战后亚洲和东欧一系列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鼓舞了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在大战期间,美国趁英国困难之机,将势力进一步渗透到英国过去的势力范围之内。这也是加速英国

英国的崛起与中国的发展

英国的崛起与中国的发展 一、引言 一个国家的崛起,必然有它与众不同的兴起之路,当然,这条道路也必然十分地艰辛与困苦。我相信,每个国家的兴起都有它的血泪史,然而也正是这些血泪史构成了那些大国的宝贵财富。当今社会是一个和平与发展的社会,各国之间的比拼也绝非仅仅停留在军事层次,要想成为一个大国,首先经济、政治、文化方面要高度的发达,同时在崛起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可持续发展。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它会成为世界舞台的主角,并且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它特有的脚印。因此,研究大国的崛起,有利于中国的成长,对于正在走一条伟大复兴道路的我们,它具有深刻的影响。而《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它用优美的笔法、理性的态度、开阔的视野,较为客观地解读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国先后崛起的历史。其中,“英国——工业先声”部分对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本文也是针对该部分内容就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展开讨论并谈论一些自己的看法。影片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给明的大门,那么亚当斯密则是挥着无形的手,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种新的经济体制。我想就这么一句话,已经把英国的工业革命初步概括出来了。 二、经济方面的崛起 一个国家的崛起,往往是以经济发展为先导的,英国就是如此。首先,工业革命出现时英国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资产阶级通过大规模地对外掠夺以及在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必须的货币资金;同时,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自此,英国有了自己创造的动力,它打破了原来只有风车、水排作为动力源的模式,人们的生产不在局限于依赖自然的力量,从而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随着工业生产中,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生产,英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化生产。自此,英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在工业革命期间,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这对工业革命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书中,他称市场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着市场上无数个寻求“自利”的经济个体的行为,并因此推动整个社会财富的增加。这个看不见的手其实也就是市场供求规律。当时,英国已经采用了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并且把自由贸易政策作为基本国策,通过取消对其他国家的贸易限制,换得本国在其他国家的贸易自由,从而获取更多的财富积累,使其一直到20世纪初都占据着世界大国的地位。 从英国工业革命在经济方面的所作所为,我们不难看出:开放是一种很好的资源。一个国家在本土的发展总是有限的,开放不但能获得更多的资源,而且可以使原有的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当今的中国是一个资源稀缺的国家,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和油气资源的储产量严重不足,中国今天正在崛起,而目前可控资源又远远不足以保证这种崛起。我们既然不能通过武力解决问题,就需要更加开放的对外政策来缓解矛盾,不得不说邓小平推行的改革开放确实是英明之举,也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如果中国能通过正当的对外贸易政策,达到19世纪的英国,“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羊场,秘鲁送来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遍部东印度群岛,我们的棉花长期以来,栽培在美国南部,现在已经扩展到地球每个温暖地区”,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