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分离、孤独和监护缺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

通过分析以往研究发现,学者通常以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为辅的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探究,从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层面剖析原因,并相对应地提出干预的政策建议,可简括为“问题—原因—对策”类型的研究。但是在相关概念的界定,测量方式的标准化、统一化,深入访谈的应用以及大数据的支持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和混乱。本文将从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和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两个角度对以往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理清研究思路,有利于之后研究更好的开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方法

一、农村留守儿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分析以往研究发现,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并不是非常统一和严谨。吴霓在其研究中认为:由于受到城乡二元体制及与其相联系的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的限制,能够跟随父母流入城市的子女则是少数,更多的是留在家中。而被留在老家的,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 6- 14) 被称为农村留守儿童(吴霓,2004年)。这个界定明确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和成因,但没有做进一步的区分。段成荣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 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并根据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分成了四个类型: ( 1) 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与孩子一起留守的家庭;( 2) 父母双方均外出, 孩子与祖父母( 外祖父母) 在一起的家庭;( 3) 父母双方均外出, 孩子与其他亲属在一起的家庭;( 4) 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单独留守的家庭(段成荣,2005年),曹加平的划分类型大致相同,不过在此基础上,根据留守儿童的户籍不同,划分为城镇留守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曹加平,2005年)。其他研究大多没有做详细和专门的界定,只是强调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被他人抚养的特征(费招娣,2014年)。

在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时,做明确的界定和区分非常重要。不仅要界定什么是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多久算是留守儿童?同时在这里要区分城乡流动儿童和农

村留守儿童、城镇留守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不同类型的农村留守儿童。而在以往研究中并没有发现全面和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从定性研究来看,国内学者在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方面达成较多共识。纵观以往研究,概括来说,学者多从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方面、学业方面、人际交往方面以及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论述其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存在的问题探究原因、提出干预对策。

1、人格方面

以往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说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①性格内向,自卑心理严重。不愿与外界交流,胆小懦弱,拘谨、心理承受能力差。②情绪消极,悲观厌世。易沮丧,恐怖心理高于正常水平,抑郁压抑,忧虑不安,紧张焦虑等。③自私冷漠,情感淡薄,孤独寂寞,感情冷淡,与父母感情疏远,甚至对父母产生怨恨心理。④攻击性强,易暴躁,蛮横霸道,冲动易怒。叛逆任性,存在暴力倾向。⑤神经质倾向。敏感多疑,行为怪癖,焦虑忧郁,偏激挑剔等等。⑥逆反心理。不服从老师和长辈,对抗情绪严重。同时也有因这些人格问题而引发的违纪甚至是违法行为,比如说抽烟酗酒、偷偷摸摸、拉帮结派等等。(总结概括自:王辉,2012年;葛元、孙小蒙,2013年;杜长江、夏明丽,2014年;费招娣,2014年;范方、桑标,2005年;魏晨,2006年;吴俊亚,2012年;位芳,2013年)。

2、学业方面

以往大部分研究以及教师的经验认为,只有极少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学业优秀,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都不容乐观(周宗奎、孙晓军,2006年)。具体表现为:一些儿童因缺乏自制力,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丧失、学习成绩不良等问题(杨会芹、张波等,2009年);一些儿童因父母期望过高和学业负担过重,出现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情绪易失控、学习易疲劳、学习压力大、考前焦虑等问题(郭兴、王宇雄,2010年);还有一些儿童因经常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训斥、批评和轻视,出现自暴自弃、厌学、逃学、旷课、打架、网络成瘾等问题(高慧斌,2010年)。

3、人际交往方面

人际关系不和谐是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往研究认为:父母的外出、亲情的缺失以及监护人的忽视造成部分留守儿童或与人交往时畏畏缩缩、缺乏自信,或对人冷漠、自我封闭、人际信任度低,或目中无人、不愿主动地与人交往,游离于集体之外。有学者提出,人际认知偏差和人际交往技巧缺乏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如果这些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势必会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王谊,2011年);而教师的理解和宽容、同学的接纳和帮助以及父母的关心和呵护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人际关系冲突意义重大(李宝峰,2005年)。

4、世界观、人生观的偏差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缺失了父母这个最好的人生指导,再加上监护的缺位,农村教育观念的落后,难免会给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带来世界观、人生观的偏差甚至错误。最为突出的就是打工主义、现实主义。在“打工潮”带来的影响下,家长平时对孩子的教育的要求并不严格,由于长时间见不到孩子,家长更多的是给予孩子金钱方面的弥补,并且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赚钱的不良影响,导致儿童对个人价值,人生理想狭隘化,固化,难以树立高远的理想,宏大目标(葛元、孙小蒙,2013年)。这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的不良影响,因为读书上学几乎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改变现状、向上流动的最大机会。

从定量研究来看,文献众多,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结果。本文将从研究地点、研究样本、研究测量以及研究结论来进行梳理和回顾。1、研究地点来看,主要集中在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几个劳动力输出大省,比如,吴俊亚在湘西农村进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吴亚峻,2012年);魏晨以徐州地区为例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魏晨,2006年);李宝峰、张岩莉等学者在河南的农村地区进行研究(李宝峰,2005年;张岩莉,2013年)等等。所列举的学者都是选取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调查研究。2、从研究样本的来看,主要是以村庄或者班级为单位进行样本的选取,规模在150到1000人不等(骆斌、雷洪生,2010年;李宝峰,2005年;张岩莉,2013年;岳慧兰,2006年;刘照云等,2009年)。3、从测量方式来看,没有一个统一的测量标准。除了使用较多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之外(杨会芹、张波等,2009年;岳慧兰等,2006年;张岩莉,2013年),还采用了大量的自

编量表。例如:有学者使用埃里克森人格问卷儿童版和自编的事实问卷进行调查(朱照云、朱其志等,2009年);4、从研究结论来看,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在人格、学习、品德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具体结论却有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结论:第一种是农村留守儿童出现部分问题:骆斌、雷洪生等学者研究认为安徽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学习状况、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三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且非留守儿童好于留守儿童;在品德行为方面, 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骆斌、雷洪生等,2010年)。张岩莉认为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处于正常范围。在八个分量表中除了学习焦虑水平异常外,其他七项均显示正常(张岩莉,2013年);第二种结论是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全面的问题:李宝峰研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症9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李宝峰,2005年)。魏晨研究认为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留守儿童在焦虑、偏激、孤僻、自卑、忧虑感等十二个方面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魏晨,2006年);杨会芹,张波的研究也表明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高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和冲动倾向,在过敏倾向、身体症状与恐怖倾向因子上,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比较差异显著;刘照云、朱其志的研究认为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突出, 较非留守儿童人格内倾, 情绪紧张, 掩饰度高(刘照云、朱其志,2009年)第三种即农村留守儿童并没有出现什么心理问题,岳慧兰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在正常范围之内(岳慧兰,2006年)。

三、总结:共识与不足。

通过分析以往研究发现,目前主要以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为辅的方式进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并且已经基本达成若干共识: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人际交往、人格等各个方面存在问题,这个问题是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等各方综合的结果,需要各方一起努力解决。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局限。首先,就定性研究来说,很多定性研究只是对农村留守儿童作出主观经验的分析,“认为”留守儿童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并对原因作出分析以及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没有调查数据的支持,只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进行表述。并没有进行大量深入的访谈,去发现潜藏在农村留守儿童内心的问题和规律,所以会和以定量研究得出的结论

不吻合。其次,就定量研究来说,有安徽的、河南的、湖北的等等省份的调查研究,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均衡,很难将研究结论推广到其他地区,也不能反映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心理面貌。同时也是造成研究结论有差异甚至是相反的原因。最后,缺乏统一的标准,比如测量手段。在相关概念的界定上也是不够清楚。

参考文献:

1、吴霓,2004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教育研究》第10期。

2、段成荣,2005年,《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第29卷第1期。

3、位芳,2013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高教研究》第35期。

4、曹加平,2005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教育科学论坛》第10期。

5、葛晓蕙,2014年,《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其防治》,《人民论坛》第20期。

6、岳慧兰、傅孝悌等,2006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教育理论研究》第10期。

7、周宗奎、孙晓军等,2005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8、魏晨,2006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以徐州地区为例》,《社会工作》学术版第11期。

9、王辉,2012年,《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探析》,《财经界》第2期。

10、葛元,孙小蒙2013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与成因研究》,《社会研究》第30期。

11、杜长江、夏明丽,2014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探究》,《教育百家》第2期。

12、费招娣,2014年,《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矫正》,《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

13、骆斌、雷洪生等,2010年,《安徽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的差

异性分析》,《河北农业科学》第10期。

14、李宝峰,2005年,《农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教育探索》第5期。

15、张岩莉,2013年,《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教育学术月刊》第8期。

16、刘照云、朱其志等,2009年,《江苏省488名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人格发展比较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第17卷第3期。

17、杨会芹,张波等,2009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石家庄学院学报》第6期。

18、范方、桑标,2005年,《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心理科学》第4期。

19、吴亚峻,2012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一项针对湘西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的思考》,《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20、郭兴、王字雄,《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第1期。

21、高慧斌,《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略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

22、王谊,《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第3期。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打工,但是在广大农村随之而来的产生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心理问题、教育成长问题上以及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很难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感情上的关注、呵护和生活上的照顾,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异常。怎样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这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心理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和基本情况分析 (一)留守儿童的含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和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的其他亲戚和朋友一起生活。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原因 1、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迫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离开家乡到城市里打工。在面对经济收入和子女教育之间,他们选择了前者是为了以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给下一代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他们认为只要给孩子充足的物质条件才能使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有很大的帮助。 2、面对亲情缺失的孩子,为什么不把孩子带到自己所在的城市去上学呢?从社会现实情况来看有以下原因: (1)经济压力大。由于城市教育费用较高,农民工无法承受高昂的经济费用。农民工大多是做最苦最累的工作,可是他们的工资却是最低的。由于城市消费水平较高导致他们只能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对于孩子在城市上学他们却是力不从心。 (2)公办学校的教学条件无法满足全部的农民工子女上学。由于学校对农民工子女的接受能力、设计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和财政等的不足而不能接受全部的农民工子女。城市里大多数私立学校费用较高,而且设施没有安全的保障,容易发生事故。这就是使得农村子女无法完全在公立学校上学的原因。 (3)政府政策。政府在法律上加强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便未成年人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少受到伤害。在财政上大力支持,但政府财政支持有限,现在处于瓶颈状态,无法完全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政府还在社会各地大力宣传保护留守儿童的思想意识,为了减少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少受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试验场学校杨冬梅734000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目前,全国有2290.45万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亲情缺失造成的心理障碍。亲情缺乏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多数农民工每年回家一次,有的几年不回家。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为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受教育情况。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使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留守儿童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运清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导致亲子分居后,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

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支撑,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在这方面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 二是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行为偏差。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由于体力、素质等原因,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自律能力较弱。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沾染上不良习气,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有的留守孩子受父母在外打工的影响,把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也定位为打工挣钱,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老师们反映,班上的“双差生”多数是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稿 主讲人:许德斌时间:2011年4月3日 同学们: 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21世纪的小学生,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你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你们准备的各种补习。你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你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你们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下,你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一、常见的心理问题: (1)学习和升学竞争导致的过度焦虑。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经成了一些家长的愿望。一些孩子刚刚入学,其家长就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是不是能考“双百”上。一旦成绩不

理想,就连吓带逼、连骂带损,给你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致使学生视学习如畏途。 (2)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现在的小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容他人等不良倾向。而且孤僻、不合群的情况也很严重,这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面临很大的问题。小学生因为人际关系冲突苦恼的比例相当大,由于同学关系紧张和冲突而患病,比如学校恐惧症,或出走、自杀的情况也屡有发生。 (3)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与父母、师长难以沟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也是造成你们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冲突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使你们普遍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躁。一方面你们特别希望父母、老师理解你们的想法和做法;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经常遇到因与家长和教师难以沟通而苦恼的学生前来寻求帮助,一些学生甚至痛哭流涕,足见其心理上压力之大。我们现在许多学生在情绪情感方面主要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焦虑、易怒、羞怯、嫉妒、恐惧等心理问题。在行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般是:过失行为、说谎行为、偷窃行为、攻击行为、破坏行为、逃学行为等等。 看这样的一个案例:洛虹是独生女,12岁,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视其为掌上明珠,爱护备至,期望极高。洛虹生性活泼,聪明伶俐,上学后成绩一直十分优秀,不仅父母,老师同学也都非常欣赏她,对她很是推崇,洛虹本人也意识到自己的出色,很自负。然而,正当大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 留守儿童的现状和心理状况不得不让人担心:首先是与父母的长期分离,他们对父母的关爱缺乏感受,他们内心孤独而寂寞,内心具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不信任感和自卑心理,表现出孤僻内向、情感压抑、胆小怯懦、敏感脆弱、多疑敌意等性格特点;另一方面,由于自幼缺少来自父母的人生榜样和价值引导,他们容易形成任性、偏执、冷漠、自私、缺乏自制、易怒、具攻击性等不良性格和行为倾向。“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遇到困难不能获得感情支持,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1、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即使打电话,关注焦点是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0—14岁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城镇教育费用较高,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奶奶或其它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家庭教育处于空白状况;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质上满足,但是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饱尝了人间的艰辛与无奈。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加上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即使短暂的相处对孩子不是打就是骂,导致孩子产生恐惧和害怕的心理,认为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对人和事都充满了攻击性,个别儿童甚至出现了癔病性人格。 3、经常遭遇失败,也是导致留守儿童心理抑郁的一个重要因素。“父母不在孩子早当家”,有的留守儿童成熟较早,自立意识强,喜欢争强好胜,不甘落在人后,怕被人瞧不起。当遭遇失败时,因为内在心理尚未成熟,不能正确总结、正确面对,如果不能及时正确疏导,思想上容易钻牛角尖,导致自我评价降低,内在动力不足,进而导致更多失败。有的甚至会养成小偷小摸的习惯,而且思想、行为非常的偏激,认为全世界都对不起他,在他的眼中,这个世界是灰色的。 针对以上留守儿童存在的现状和心理状况,我觉得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人手: 1. 父母要与孩子作亲情上的沟通。父母要意识到自己外出务工,不能在身边陪伴孩子对孩子的成长肯定会有影响,应该将这种影响尽量缩小化。比如,为孩子寻找一个认真负责且有爱心的监护人,同时,要注意与孩子作亲情上的沟通,经常打电话跟孩子沟通,和孩子谈谈知心话,不要一开口就是“学习成绩怎么样?”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不在身边,依然对他(她)的关爱。一旦孩子放假,就应该将孩子接到身边,让他(她)感受到父母的亲情,以弥补孩子的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走访调查活动报告 一、调查背景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农民工问题的伴生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2000多万留守儿童,其中14 岁以下占86.5%,江西约有一万,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内容。留守儿童这一新的群体的出现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即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孤僻、失落、自卑、冷漠、多疑、脆弱、焦虑、极端、狭隘、冲动。这些字眼被用到他们身上。他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等诸多突出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调查地点及调查对象 本次的调查地点为江西省南昌市扬子洲镇。镇雄经济比较落后,以农村人口为主,村民大多以种地为生,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孩子与老人留在家中。又由于村民观念落后、信息闭塞、条件艰苦等原因,当地的教育水平也较落后。大多数学生完成初中学业就和家长一起外出打工,导致升学率较低。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和积极性,很多家长对教育不够重视,教育体制改革进行地不大乐观。我们此行调查的对象,年龄在7~18岁,这些孩子正处于儿童期或青春期发育阶段,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往往具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孤独、自闭、意志薄弱、人格扭曲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并且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构成重大影响。 三、调查问卷内容 问卷共涉及六个方面的内容(后面数字为题号): 人际关系1,6,14,23,30(5) 心态2,4,7,19,22,28,29(7) 自我意识15,18,25,37,38(5) 控制力3,5,24,26,27,31,32(7) 身体状况16,17,20,21,34,35,36(7) 家庭关系8,9,10,11,12,13,33(7) 问卷共发放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7份。 (注:调查问卷附于后) 四、研究方法与调查样本选择 (一)研究方法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流向是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西部向东部及沿海地区流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4800多万人,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按照全国3亿6千万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 恩平市沙湖镇,在农村留守儿童方面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因此我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着以下心理健康问题: 情绪消极。不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不稳定,且时常处于消极状态。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情绪,从而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性格孤僻。父母双方外出后,留守儿童普遍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他们不爱交谈、不愿和别人交往、性格抑郁。再则,即使有隔代监护或上辈监护,但因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也藏在心里,只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从而形成了精神或人格的障碍。调查显示:父母不在身边,从他们缺少关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有些孩子感觉生活没意思,甚至有的人产生过自杀念头。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内心失衡,价值观受影响。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亲情,不能像其他的同龄儿童那样,享受到应有的家庭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就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而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视。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以致于做出一些逆反的事情。 认知水平较差。这里所说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指儿童的道德学习、思想认识等方面的认知。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

小学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方案

《打开留守儿童的心灵之窗》 ——马娟娟 理论分析: 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心,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从而促进个体良好发展的助人及自助的过程。 一、活动目的: 为了让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不在承受着孤单,都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快乐玩耍,消除各种压力,使其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不再自我封闭、抑郁等倾向。 二、辅导对象 低年级留守儿童。 三、活动准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中的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放下原有的生活,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到拥有更多就业机会的城市谋生,但是由于受到体质因素的影响,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阶段、急需父爱和母爱的孩子被留在了家中,成了农村留守儿童。此时的他们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尤其是他们的心理成长更容易被人忽略。这个阶段的心理成长状况直接到他们的一生。有关数据统计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工作,已经成为农村小学教育工作中遇到的一个新课题。 一、让他们写出所思所想 1、设立“知心话”信箱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生活上学习上有了问题没有一个可以咨询的对象,所以造成很多孩子内向,受了委屈都藏在心里。成不合群、孤僻等性格。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在班级设立“知心话信箱",让孩子用笔记录自己遇到困难,想要寻求的帮助,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这样做有助于老师了解班级留守学生心理上的一些情况,及时地为他们提供帮助。 2、指导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 父母在孩子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孩子把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上的琐事写信告诉父母,既有助于满足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又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更重要的是能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情感沟通,让孩子体味父母对自己的深沉的爱,有效化解孩子对父母的不公正的怨恨。 二、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 1、心里不愉快时就大声喊出来。 由于父母长不在身边,很多孩子比较敏感,看到别的同学有家长接送,下雨有父母送伞,生病有父母嘘寒问暖,可以跟父母撒娇,可以和父母一起玩,他们有着巨大的心理落差,以至于在受到一些委屈时,总感觉是因为没有父母在而受了委屈,有着强烈的自卑感,无法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良情绪,此时,我们要指导留守儿童学会正确发泄不良情绪的方法,实践证明:对着空旷的大山大声喊的方法就是有效的心理释放方式。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把平时在班级与同学发生矛盾的事情在同学面前说长出来,大家以平和的心态,互相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互相理解,把同学之间的小矛盾消除掉,互让一步,海阔天空,心情舒畅。 2、给父母打电话。 老师打电话前,应做好留守儿童的指导工作。他们打电话,往往父母还未听其言,就先问

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

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现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居多,大部分都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姑姑、姨妈等亲戚照理,有的甚至是几姊妹在家中相互照管。在我们身边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这部分可怜的孩子没有爸爸妈妈的呵护和关爱,心里无形之中就产生了一些障碍,特别是一个个的留守儿童在家里或者在学校遇到一些麻烦事时,尤其是当班主任的我们所肩负的责任和压力就更大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关心关爱班上的每一位留守儿童,让他们在同样的天空、同样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将来成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那么,我们应该对班上的留守儿童做些什么呢? 一、多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了解其在家的情况对于留守儿童,我们要多进行家访,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与他们现有监护人进行交流,随时了解在家的一切情况,授予他们家教的方法,让这些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又让他们认识到有老师在关爱着他们,从而使他们从心灵深处感受到爱的温暖。只有家庭、学校积极的配合起来,让他们形成一定的生活规律,对他们进行管教,从而才会达到更佳的教育效果。我想,只有善于和他们交流、进行心灵沟通,让他们从监护人身上倍感亲情,这样,他们这才会在爱的滋润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耐心地把爱播撒在留守儿童心灵深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爱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因为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

少的是关爱,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所以,我们作为班主任要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留心、关注他们情绪、思想的变化,及时和他们进行沟通,给予心灵的向导。在平时的工作中,只要我们用慈母般的爱,有持之以恒的耐心,相信我们一定能走进他们的心里,使他们从心灵深处感受到亲切、温暖。 三、留心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机在我们的身边,大部分留守儿童一般性格都比较内向、自卑、敏感、脆弱、脾气暴躁,另一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打工由于经济比较宽裕一些,他们心里总是想着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过得更幸福,所以就经常往家里寄钱,有的甚至给自己孩子买上了手机,这部分孩子因得到监护人的娇宠溺爱,于是就导致了他们用钱撒手,渐渐地养成了大把花钱、逃学、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所以他们有时很自私、孤僻、蛮横。针对这一特点,班主任要经常利用班会课讲勤俭节约的重要性,讲一讲农民工在外打工的艰苦和生活的艰辛,让他们从小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找钱的来之不易,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父母并不是不爱他们,让他们知道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更宽裕。然而,因外出打工的父母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所以这部分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更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久而久之,心理健康问题便成了“留守儿童”最容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浅析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浅析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育问题 在大多数的农村,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 2013年9月,我参加贵州省乡镇事业单位招考,幸运的考入玉屏县教育系统,现在田坪一所村小任教,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留守儿童。我们学校有138个学生,其中一半是留守儿童。让我对留守儿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儿童成为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本文对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教育问题进行浅析。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缺失 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交流。得不到父母的照顾和关爱,从而影响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信任和依恋。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隔代教育(2)亲友教育(3)自我监护(4)父亲或母亲单独监护。以上几种家庭教育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孩子在心理上与同龄孩子相比有较大的差别。 2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同样会影响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学校办学条件差。(1)活动场所狭小,教学设施不齐全。(2)师资力量匹配不齐,几乎没有专业的音体美老师,英语老师严重缺失。课改后的义务教育课程,往往力不从心。学校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地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加的严重。 3、社会因素 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工业发展快,而忽视了农业发展,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敌对心理 在我们学校我对留守儿童与他人发生矛盾时所采取的处理方式进行了总结有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结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结题报告 清新县三坑镇枫坑小学课题组 2010年4月 我校的县级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从2006年10月开始实施研究到现在有3多年时间了,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刻苦钻研以及全校教师的积极配合、支持帮助下,课题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加强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同时参与研究的教师的业务水平、科研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为我校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大批农民工入城务工,造成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也不断增多。我校有学生300多人,其中留守儿童有60多人,占全校学生的16.7%。这些儿童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父母对子女的行为品德、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知之甚少,无力管教。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自信,进取性、自觉性不够强,生活习惯不良,不讲卫生、不勤换衣服等。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留守儿童”这一系列问题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压力,也给老师带来了新的课题研究。对此,我校结合实际,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成立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品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2、监管人的现状与留守儿童个性品质形成的关系。 3、探索留守儿童教育新模式、新方法。

4、建立符合留守儿童身心特点的良好品质的培养方案形成一套有效的成功经验及理论。 5、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勇气。 6、通过活动体会父母的艰辛,感恩父母自己的巨大付出,从而增强家庭责任感到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学习自觉性。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2、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于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教育工作服务于社会。 3、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保证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与留守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4、以留守儿童特定群体为单位,组织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寻求有效教育途径。 四、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有效的对策,改变留守儿童的状态。 2、开发留守儿童的情商,激励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孝敬父母,提升亲情。 3、通过补偿亲情活动,使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得以回归。 4、通过研究解决如何使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使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在爱的蓝天下快乐地学习成长。 5、提高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及能力。 6、增强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合力。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1、全体和个别相结合的原则: 一切辅导活动的计划、实施、组织都要顾及全体留守儿童,协助学生健康地成长与发展。同时承认并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具体方法上对学

2013__2017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寸塘口小学2013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根据《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实施意见》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案》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切实为留守儿童的成长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 二、工作对象 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本校学生 三、工作定位 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和组成 部分,是在我校“留守儿童教育领导组”领导下开展工作,依托心理咨询室采取个体心理咨询、团体活动、专题讲座等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面向全体留守儿童,普及学习人际交往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健康常识。以预防为主,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建立必要时求助的意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自我完善和健康发展。 四、工作目标 1、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培养健康心理品质;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增强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

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和适当求助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2、在实践及活动层面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物质、环境、师资等相关方面形成长期运作、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的工作机制。 3、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心理咨询室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工作力度,为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工作原则 1、全体性与主体性相结合原则。面向全体留守儿童开展活动。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格和健全人格。尊重留守儿童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自立、自强。 2、实践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原则。亲身实践,以参与活动、体验学习为主要方式。通过个体心理咨询及开设团体心理辅导、专题讲座等多种渠道开展工作。活动要具有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3、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原则。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和心理咨询技术,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开展系统性的教育活动。 4、整合性与互补性相统一原则。将团委长期开展实践教育,体验教育的工作经验、理念和优势与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整合起来,开展工作。要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与学校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团委其它工作,与校内外、课堂内外,其它健康教育活动相互补充。共同完善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教育整体氛围的形成。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论文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论文 摘要:留守儿童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 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 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健康方面产生一些问题,本 文对这些问题及成因进行一些剖析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剖析 根据《中国青年报》在《他们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①的报道中说,湖南省 涟源市荷塘镇遭遇一场特大洪灾,12名儿童死亡,其中11名是留守儿童。据资料显示,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他们的成长与中国 的未来息息相关。 留守儿童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一方面他 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 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 但是他们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留守儿童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 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 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一 定的“留守儿童综合症”。 重庆市涪陵区江东中心校位于长江和乌江的交汇处,学校招生辐射范围一百四十平方 公里,辐射人口七万。学校现有学生八百多人,其中留守儿童三百人。这些留守儿童主要 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戚一起生活,他们的监护人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年纪较大。这些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成绩较差,心里障碍,行为异常等心理健康问题②。主要表现在: 一、性格内向。留守儿童从小与父母分离,父母关爱严重缺失,调查中发现,有21.1%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4.1%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 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尽管有些留守儿童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二、自卑心理。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 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 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15%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 三、寂寞无聊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 问题。一位六年级的女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你知道吗?自从你和爸爸还有弟弟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计划讲课稿

霍山县德仁希望小学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疏导计划 经过统计与调查,结合开学以的观察和家访,及班主任工作实际,我发现三尖铺这个地方的农村留守儿童下有以下几种心理障碍: 一是孤独冷漠,由于父母亲长期不在身边,故而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对社会及他人有强烈的不信任感;二是固执偏爱,由于长期受长辈的呵护,听不进别人的建议或意见,只喜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三是放任自由,爷爷奶奶由于忙于做农活,或者根本就不愿批评责备孙子们,使他们的言行缺少管束,我行我素;四是封闭阻塞,缺乏沟通,留守儿童由于教育与受教育者年龄相差太大,提供与孩子交流谈心的时间就少;五是“两面三刀”,多重角色,在学校是优秀的好学生,老师的好帮手,同学心目中的勤奋爱劳动的道德标兵,可在家里就是小皇帝,呼风唤雨,扫把就懒得提;六是缺乏自信,留守儿童大多数缺乏上进,这是长期生活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的结果,要什么就只管开口,或是一个电话;七是嫉妒对抗,看见其他伙伴或者同学经常得到表扬、肯定,而内心不满;八是怯懦拖拉,遇到什么就不敢做。这些学生平时胆小,遇事不敢做主。 通过学习,结合平常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留守儿童心理障碍形成原因:一是亲子关系的疏远。 二是留守儿童的误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祖辈们为教育做了很大的贡献,但由于长辈们因年龄、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因素,使得留守儿童存在着严重的误区,造成孩子的严重心理障碍。其主要表现在:一是过分关注,溺爱;

二是隔代身教的负面影响;三是与孩子感情交流误区,祖辈家长对孙辈的溺爱和护短,造成孩子很难接受其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批评,还容易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四是放任自由顺其发展;五是过分监督,料理孩子,对孩子独立做事不放心;六是严厉惩罚,这种教育方法因循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批评多于鼓励,责罚多于奖励,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自卑、自闭或叛逆心理。 三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造成。小学生心理发展在这个阶段本来就存在发展的不稳定性,可塑造性,开放性等特点,对于心理健康发展,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大 四是社会环境的感染。 五是师生关系的不和谐。由于留守儿童下在学校学习表现一般就比其他孩子要差,有些教师不了解情况,就严厉的批评,不探究原因,让孩子受伤的心理再蒙上一层阴影。与教师产生对立情绪,或恐惧,或撒谎等。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越来越大,为了这一部分孩子也能健康的成长,应关心他们,了解他们,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素质,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从教育实践中和学习后,心理咨询教师认为应从以下进行沟通梳理疏导他们的心理教育: 一是加强情感交流,用爱的甘露滋润他们。在目前“留守儿童”学生的亲子教育不到位的情况下,我们应让更多的了解“留守儿童”孩子心理,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学生正处于渴望亲情、友情的“情感饥渴”期,这种情感的满足与否,将会对他们的人格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作为班主任要高度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与交往中,充分理解他们、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摘要 随着留守儿童群体的迅速壮大,留守问题的不断加剧,这个特殊的群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此,我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应对策略 前言 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大批青壮年人员外出经商打工,在外拼搏闯世界谋发展,留下子女同老人们待在家里,成为“留守家庭”。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这些儿童长期长期没有同父母一起生活,缺少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儿童在性格上形成厌世自闭、社会逆反、性格孤僻、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情绪波动大,孤独、寂寞、敏感、焦虑、急躁、任性、抑郁、苦闷、烦恼、脆弱等消极情绪困扰着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不会与人相处、任性,不合群、暴力,逃学,上网成瘾、早恋等状况;学习成绩普遍不好。由

留守儿童引发出一系列的心理和教育的相关问题。形成以上问题的原因,通过调查和研究,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儿童自卑心理加剧、性格抑郁、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不合群 ,一些儿童产生僧恨、仇视的畸形心态 ,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据调查发现 ,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 ,65%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监护人进行心灵沟通,30%的留守儿童直言恨自己的父母。[1] (一)、心理问题 1、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柔弱内向、不合群 你只要到学校去观察,就会发现:非留守儿童普遍要比留守儿童活跃得多。留守儿童均由监管人代为照顾,而监管人总认为只要不出安全事故就行,稍微麻烦一点的事情都会代劳,也缺少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当遇到一些麻烦事情时他们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 2、自卑的心理障碍 学生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学校里经常性的能见到一些孩子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炫耀。经常听到学生之间“我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你没有哦......”“我也有,我还有哥哥姐姐,你没有哦......”等之类的对话。而此时那些留守儿童就只是默默地走开或者默不作声,这种情形通常会激发起他们的自卑心理,应引起学校老师的重视。[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辅导方法

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策略研究 ------浅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辅导方法 妥安乡岭岗小学李福明 留守儿童,顾名思义,就是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孩子。缺乏亲情,缺乏疏导,缺乏监管,导致心理不健康,有的留守儿童心态不正成绩低劣,有的厌学逃学荒芜学业,有的遇到困惑自杀,有的经不住诱惑走上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现代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问题,这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严重影响了民族的振兴,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兴旺发达。如何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是一个需要大家共同破解的一个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实践探索有效的心理辅导策略,将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接班人。我们学校为了让留守儿童能“沐浴阳光的温暖”,“祖国之花”更加娇艳,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策略研究》。现在对其中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辅导谈几点看法。 一、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我们长期对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 的观察,发现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情绪明显消极,逆反心理强 经过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不少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情绪,从而影响他

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研究显示,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分值均高于全国常规指标,而抑郁、敌对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这部分学生由于长期缺乏安全感,对老师,监护人的教育产生误解,就会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 2.性格比较孤僻、内心发展失衡 父母双方外出后,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普遍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他们不爱交谈、不愿和别人交往、性格抑郁。再则,即使有隔代监护或其他上辈监护,但因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也藏在心里,只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从而形成了精神或人格的障碍。 有调查显示,在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中,缺乏足够的亲情,不能像其他的同龄儿童那样,享受到应有的家庭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就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而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视。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以致于做出一些逆反的事情。 3.认知水平较差 这里所说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指儿童的道德学习、思想认识等方面的认知。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人进行正面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随着留守儿童群体的迅速壮大,留守问题的不断加剧,这个特殊的群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此,我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分析;应对策略 前言 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大批青壮年人员外出经商打工,在外拼搏闯世界谋发展,留下子女同老人们待在家里,成为“留守家庭”。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这些儿童长期长期没有同父母一起生活,缺少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儿童在性格上形成厌世自闭、社会逆反、性格孤僻、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情绪波动大,孤独、寂寞、敏感、焦虑、急躁、任性、抑郁、苦闷、烦恼、脆弱等消极情绪困扰着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不会与人相处、任性,不合群、暴力,逃学,上网成瘾、早恋等状况;学习成绩普遍不好。由留守儿童引发出一系列的心理和教育的相关问题。形成以上问题的原因,通过调查和研究,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儿童自卑心理加剧、性格抑郁、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不合群 ,一些儿童产生僧恨、仇视的畸形心态 ,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据调查发现 ,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 ,65%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监护人进行心灵沟通,30%的留守儿童直言恨自己的父母。[1] (一)、心理问题 1、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柔弱内向、不合群 你只要到学校去观察,就会发现:非留守儿童普遍要比留守儿童活跃得多。留守儿童均由监管人代为照顾,而监管人总认为只要不出安全事故就行,稍微麻烦一点的事情都会代劳,也缺少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当遇到一些麻烦事情时他们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 2、自卑的心理障碍 学生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学校里经常性的能见到一些孩子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炫耀。经常听到学生之间“我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你没有哦......”“我也有,我还有哥哥姐姐,你没有哦......”等之类的对话。而此时那些留守儿童就只是默默地走开或者默不作声,这 种情形通常会激发起他们的自卑心理,应引起学校老师的重视。[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