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后期的政局

唐朝后期的政局
唐朝后期的政局

唐朝后期的政局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唐末农民起义。

二、要求学生认识

1.唐朝后期政局的动荡主要是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其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不思进取,任用奸臣、宦官,致使中央政府内部、中央政府与地方的关系失控。

2.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都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反映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国势的衰落。让学生了解到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有时也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后政策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才观。

2.扣准教材中的概念,如唐后期的宦官专权远甚于东汉,进行对比教学,提高分析比较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难点:藩镇割据和朋党之争。

教学要点

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

一、安史之乱

1.原因①政治腐败

②军事举措失当

2.安史之乱的爆发及经过

3.影响

二、藩镇割据

1.藩镇割据的形成

2.特点

3.影响

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1.宦官专权

2.“牛李党争”及影响

四、唐末农民起义

1.原因:土地兼并、吏贪赋重

2.经过:鲁豫起义、流动作战、占领长安、建国“大齐”、未追唐军、兵败

3.唐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提问: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统治在用人问题上有何共同之处?或“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在用人问题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唐太宗时,朝臣进谏成风,魏征被唐太宗誉为“人镜”;唐玄宗初期官吏多而滥,他采取精简官吏,定期考核等措施,裁汰冗员。由于能采纳诤言,

善用人才,政治较为清明,是唐前期一百年间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得人者昌”。

唐玄宗统治后期情况怎样?为什么会出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走向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节内容。首先请看安史之乱。

【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提问:“安史之乱”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布置学生看书,讨论并回答,教师板书、归纳)

1.原因

①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

②军事举措失当

外重内轻军备废驰?

?

?

唐玄宗执政廿余年以后,陶醉于业已取得的成就和王朝表面的繁荣,不再图进取,所谓“清静无为”,“渐肆奢欲,怠于政事”。①更加推崇道教。741年,玄宗命令设立专门研究道教的学校,命名为崇玄学,把它们作为国子监的一部分,以使考生按照明经科的模式,为参加关于道教经籍的专门考试(道举)作准备。747年,《道德经》正式被宣布为最重要的经籍。从743年起,老子被授予一系列越来越崇高的称号。此外,在743年,玄宗采用新年号天宝,它具有道教的涵义,以表示其天命统治的性质有了变化。②他还一反前期限制佛教的做法,对他在位期间传入的密宗佛教有很大兴趣。因密宗使用法术、咒语和魔法,在许多方面与道教相似,而朝廷的密宗大师却被指望在唤雨和治病方面与道教术士们争高低。道教和密宗佛教都不鼓励玄宗积极过问政事,两者都鼓励修身养性。这样唐玄宗“渐肆奢欲,怠于政事”。③先后委政于李林甫和杨国忠。李林甫何许人也?启发学生回忆“口蜜腹剑”成语典故,指导学生看教材所引《资治通鉴》中的一段史料,教师讲述。李林甫,唐朝权臣,他阴柔狡猾,交结宦官、嫔妃,探听皇帝动静,迎合玄宗意图(四条奸恶中,“迎合上意”是最重要的一条,也就是唐玄宗的骄侈,养成李林甫的奸恶)。鼓励玄宗享乐奢侈,以蔽塞玄宗耳目。如有一次科举考试,他将试卷全部销毁,无一人录取,对玄宗说:“野无遗贤”。他排斥异己,对人表面友好,而暗中加以陷害。如诬陷韦坚,使其流放岭南后被杀,被称为“口蜜腹剑”者。在职十几年中(736年~752年),使政事日益败坏。为杜绝节度使人相可能,他建议边将多由不识文字的少数民族将领担任,使少数民族边将权力日益扩大,以致酿成“安史之乱”。

李林甫752年死后,杨国忠代为右相,兼吏部尚书,一身兼四十余职,任意处理事务,表示自己的精于;他结党营私,货贿公行,仅帛绢就多达3000多万匹,相当于国家一年半的庸调。他曾对人说,我偶而碰上机会,谁知道日后是什么下场,想来我不会有好声名,不如眼前享它个极乐。这样苟且的人,执掌国政,更加速了祸乱的爆发。为巩固权势,与安禄山的矛盾日益加剧。

军事举措失当。一是外重内轻。唐政府于710年始设节度使,多由汉族官吏担任,初只管军政而不管民政。开元以后,节度使权力不断扩大。天宝六年,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被贬后,诸道节度使多由胡人担任。当时全国兵力总人数57万多人,由节度使控制的兵力约49万人,约占全国兵力的85%。在742年至755年期间,军费增加了40%~50%。《新唐书·兵志》说:“及府兵法坏而方镇盛,武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以布列天下。”节度使利用自己的权力和作为封建经济特征的自然经济的优势,形成独立于中央政府以外的割据势力。二是军备废弛。唐朝中央的兵士,称为禁军。过去是轮番从不同的府兵中抽调精锐予以补充,

战斗力较强。而玄宗时期的禁军都不足额,素质也差,并且主要由与朝中有关系的和不知兵的文官担任军职。士兵大部分是长安富裕的商人和城市居民。因为军队的士兵可既不纳税,又不去边境服役。这些人后来雇佣替身或派仆人代替他们当兵。一旦遇到战事,禁军作为一支有战斗力的军事单位已不复存在。京师有兵等于无兵,内地民间连武器也没有。猛将精兵却聚集在边镇上,内外失去平衡,危险的局面是显而易见的。

2.安史之乱的爆发、经过

黑板上挂“唐安史之乱”图一幅,或用投影仪放大,指出范阳、平卢、河东三镇区域,点明自东北至西北边境六个重镇中,安禄山得范阳、平卢、河东三镇,兵力最强。安禄山是营州柳城(今辽宁锦州)胡人,骁勇善战,为人狡诈,善逢迎,以各种手段博取玄宗及杨贵妃的欢心,逐步升迁,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经过近十年准备,他不断招兵买马,积聚财富,奏请提升许多“胡族”将领做大将,引用不得志的汉族地主做幕僚。755年,安禄山利用唐中央兵力空虚(前面已讲外重内轻),宰相杨国忠为人民痛恨的机会,从范阳起兵叛乱,带领所部军队15万人南下,企图推翻唐的统治。

一开始叛军很快攻下洛阳、长安(黄河流域),玄宗逃往成都,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前期平叛是在其子肃宗李亨的领导下进行的。提问:安史之乱最后能平定的原因是什么?指导学生看书,教师小结:八年平叛,从唐政府方面看:①借兵回纥。天宝年间受玄宗册封的怀仁可汗——骨力裴罗,其子率兵帮肃宗平叛;②唐朝军民顽强抗击,人民作出了牺牲。《石壕吏》一诗中,“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等可作证。安史之乱既不是不同民族间的斗争,更不是敌对阶级间的较量,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所以广大人民群众是厌恶进行战争的。叛军方面,在初期夺得长安、洛阳后,诸叛将自以为得志,沉迷酒色,搜括财物,争夺权位,也削弱了叛军的力量,他们中的一些人叛而复降,降而复叛。③在郭子仪、李光弼率领下,唐军逐步转败为胜。763年,唐军最后打败叛军。因叛军首领中先后称帝的有安禄山、史思明,历史上叫做“安史之乱”。

3.影响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唐朝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提问:有几个大的方面的影响?学生看书后,教师归纳:四个方面。第一,破坏了北方的经济。战争主要在黄河流域一带进行,北方的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百姓流离,商旅断绝,人口锐减。可用杜甫《三吏》、《三别》等有关诗句印证。洛阳周围几百里内,不少州县成了废墟。第二,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参加平叛的唐军将领拥兵自重,安史部将也只是在名义上归降。他们仍各自独霸一方,不服朝廷管辖。在河北、山东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剑南(四川)、山南、河南、淮南和岭南,甚至京城附近,也时常发生节度使或军将的叛变。第三,边防空虚。安史之乱时,把河西、陇右的军队大批征调入援,留下的多属老弱残兵。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趁机进扰。唐朝边疆地区不时告急。例如763年,吐蕃军攻入长安,唐代宗(762年即位)东奔陕州,郭子仪临时召募数千人在关中抵御。吐蕃军不久退出长安,但陇右十余州仍被吐蕃贵族控制,剑南、西川也不断受到被吐蕃和南诏联军侵犯的威胁。第四,北方人口的南移。安史之乱时,北方人口部分南迁,主要迁到长江中下游。他们对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起了一定作用。

提问:“安史之乱”造成的第二个影响是什么?点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板书。

二、藩镇割据

提问:藩镇

1.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安史判乱集团溃灭后,唐王朝为急于求得一时苟安,采取了姑息退让政策,不仅对参与判乱者一切不问,还分封安史余部为节度使。这一错误政策使这些叛将们凭恃河北田地

广阔,物产丰饶的经济条件,利用唐朝平定长安附近的叛乱和西御吐蕃而无力东顾之时机,“完城缮甲,略无宁日”,藩镇割据愈演愈烈。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许多节度使。这些节度使一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有功将领,以功晋升;再是安史降将,如田承嗣等。节度使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

提问:唐前期繁荣有哪些原因?(因第四节才讲制度的革新,中央集权的加强,这里只要学生答出皇权的巩固和政令的统一即可。)或者提问:西汉初年的王国有哪些权力?(这里将西汉初年王国问题表现变成表格,与唐朝藩镇割据现象作一对比)

2.特点

政治上有自主权。节度使自己任免官吏,管辖州县:节度使的位置传给儿子或部将,不受中央委派。经济上有财权。节度使掌握本地税收,“四州征赋,皆为己有,未尝上供。”军事上拥有强悍武装。将士世代相承,待遇优厚,和节度使建立了封建的义父子关系,骄横异常。

3.藩镇割据局面的影响

唐中期的割据局面,在唐肃宗形成,唐代宗762年即位时局面已经固定,其子唐德宗779年即位后开始裁抑藩镇。藩镇“合从而叛”,出现“藩镇连兵”的局面。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持续了一百多年,一直到唐朝灭亡。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而唐朝中央政府统治机构的情况如何呢?学生答(出现了宦官专权),教师板书。

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提问:唐朝宦官涉及到哪些人物?怎样专权的?指导学生看教材涉及高力士、李辅国、刘季述的文字,扣准“参政”、“参与机要”、“皇帝的废立”。

宦官,一般侍奉皇帝,管理宫室。唐代或称内侍监。由内侍监、内侍、内常侍负责掌传诏旨,守御宫门,洒扫内廷,内库出纳和皇帝的饮食起居等事务。宦官专权是专制主义的产物,也是政治腐败的表现。

1.宦官专权的形成

唐中宗时宦官开始用事,人数多至千余人。唐玄宗更信任宦官,即帝位以后,人数渐增至三千余人,穿紫衣(三品以上)、绯衣(四品以上)的就有千余人,指教材《内侍图》。高力士尤被重用,开元末年,外间进奏文表,都得先经高力士阅看,小事便直接处理,大事才告诉唐玄宗。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人取得将相高位,都是走高力士私门;所有宦官都受高力士指挥,宦官是唐玄宗权力的化身,高力士是这些化身的指挥者,京城内外邸第田园,几乎一半为宦官所有。唐肃宗即位,宦官李辅国因拥立有功,参与机要,统领禁军,任免宰相,标志着宦官势力又扩大了一步。后来,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国策的制定,朝臣、节度使的任免,皇帝的废立,几乎都由他们把持。后来宦官刘季述发动宫廷政变,将唐昭宗囚禁起来,手握银杖,历数唐昭宗罪名,然后让太子即位。820年,宦官杀唐宪宗,拥立唐穆宗。一个皇帝被宦官杀死,朝臣不敢追问,宫中朝上相安无事,说明宦官势力大到可以进退皇帝。从此掌握唐朝政权的人,不是皇帝,而是宦官。下面请看唐朝东汉宦官权力比较表:

教师小结: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唐朝的宦官专权远甚于东汉。这样,想在朝廷有一席之地的人,要么与宦官进行争斗,要么巴结宦官;而得到一席之地后,他们相互结成朋党,排斥异己。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朋党之争。

2.“牛李党争”

唐后期朝官中屡兴朋党,纷争不已。他们往往以宦官为内助,以藩镇为外援,而以执掌朝政的权力为争夺目标,其目的就是剥削民众来满足大量狂斗者的贪欲。其中以牛李党争最为激烈。提问:牛李两党的首领分别是谁?表面上各代表哪个阶层?教师归纳:牛李两党并非明显的新旧不同的阶层的对垒。表面上牛党重科举,是以进士、同年的关系结合起来的,李党头目李德裕出身于士族高门,凭门荫入仕,重门第等。科场出身与非科场出身的互相排斥,不过是争夺时若干借口中的一个。两个朋党各有大批徒众,一个朋党得势(首领作宰相),便尽量斥逐敌对朋党,让出官位给本朋党。文宗时,两党并用,每逢议政,双方总是争吵不休。文宗曾慨叹说:“去河北贼(藩镇)非难,去此朋党实难。”武宗时,李党当政,牛党的主要人物全被贬逐到岭南。宣宗时,牛党当政,李德裕贬死崖州(今海南琼山)。两党斗争长达四十多年。不论牛党和李党,对于当时的人民来说,都没有什么区别。他们的争斗,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促使唐朝衰落。

提问:唐后期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的共同影响是什么?引导学生归纳,教师小结:①安史之乱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②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大大削弱,致使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也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③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唐朝统治力量,促使唐朝衰落。总的说来,政局动荡。

提问:唐朝政局前后态势是否一致?怎样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

教师归纳小结:从唐太宗到武则天的统治到唐玄宗前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唐后期从玄宗始至唐灭亡,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经济凋蔽。究其原因:①前期的统治者励精图治,中央政府聚集一批人才,如唐太宗时的魏征、房玄龄、李靖,武则天时的狄仁杰,玄宗前期的姚崇、宋璟等。②正因为中央集权巩固,所以能驾驭地方机构。而开元以后,用人失当,任人唯亲,宦官高力士、奸相李林甫、杨国忠等,宵小横行,致使政局动荡,兵连祸结,民不聊生,农民起义终于爆发了。诚所谓“得人者昌”,“失贤者亡”。当引以为戒。

四、唐末农民起义

1.原因

提问:唐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看书以后回答,教师归纳:①土地兼并。唐朝后期,由于藩镇割据,唐中央政府的实际辖区缩小,犹如一个大的方镇。从皇帝到各级官吏腐朽贪婪。他们大肆兼并土地,灾荒年月照旧催交赋税。②人民负担沉重,困苦不堪,据《唐会要》卷69载;“是天下以三分劳筋苦骨之人,奉七分待衣坐食之辈。”各地节度使对百姓大都残暴压榨,加之藩镇之间战火连绵,广大农民困苦不堪,终于揭竿而起。

2.经过

提问:唐末农民起义时间、著名领导人、特点及最后结果。让学生看书以后回答,教师归纳:875年,山东、河南农民几千人由王仙芝、黄巢领导先后起义。王仙芝发布檄文,指责唐朝吏贪赋重,赏罚不平,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几年以后,王仙芝战死,起义

军由黄巢领导,采取流动作战的方针,转战大半个中国。后来,起义军攻入洛阳,占领长安,黄巢称帝,国号“大齐”。唐僖宗逃往成都。起义军没有乘胜追击唐军,唐僖宗得以集结力量反扑,黄巢被迫撤出长安,兵败自杀。

3.作用和影响

提问:唐末农民战争失败了,在历史上有无作用?教师小结:唐末农民起义波及大半个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这次起义使腐朽的唐王朝从此分崩离析,名存实亡。907年,存在了290年的唐朝为藩镇所灭。

提问:唐末农民起义与秦末、西汉末、隋末农民起义相比,有什么最为突出的地方?生答师小结:农民军首次提出平均思想,反映了广大农民均产、均田的要求。

【本课小结】

通过学习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等史实,明确唐朝由盛渐衰,终于在农民起义中分崩离析,最后被藩镇所灭。明确在以人治为主的封建社会,作为地主阶级总代表的皇帝,规范着社会秩序,当他们励精图治,重用人才,积极施政,发展生产,将封建剥削稳定在农民能够接受的程度上时,社会便相对稳定;反之,皇帝若不思进取,任用坏人,中央集权受到削弱,便会导致国家衰落,以致灭亡。

【布置作业】

1.唐后期的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在哪些方面?

2.唐末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如何?

唐朝各时期的十大名将

唐朝各时期的十大名将 鉴于大唐名将如星空璀璨,三百年间的诸位实在难以评出十个名额,于是想起唐朝四阶段论,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这样或许就不会落入俗套了。 初唐十大名将(618-689): 卫国公李靖(571~649)、英国公李世勣(594~669)、邢国公苏定方(592~667)、闻喜公裴行俭(619~682)、辽西郡公薛仁贵(614~683)、燕国公黑齿常之(630~689)、江夏王李道宗(?~653)、凉国公契苾何力(?~677)、乐城郡公刘仁轨(601~685)、太原郡公王方翼(622~684)。 评说:李靖、李世勣、李道宗均为唐朝开国名将,前有削平隋末群雄之劳,后有屡灭外族之功;苏定方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裴行俭孤身万里复西域,又屡破突厥叛乱,堪称儒将典范;黑齿常之先有屡克吐蕃之功,后又重创后突厥;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灭高句丽败后突厥;契苾何力为唐初异族将领之佼佼者,效力四十年屡建奇功;刘仁轨为中日首次大战的唐军总指挥,又平百济挫新罗;王方翼控西域破突厥,独挡一面;初唐诸将中,王方翼为裴行俭门生,裴行俭为苏定方门生,苏定方为李靖门生,李世勣、李道宗、契苾何力也曾效力于李靖军中;李靖年老退隐后,初唐诸将大都随李世勣出征过;二李之后,裴行俭御下诸将各为大唐顶梁柱。 在初唐十将之上还有一位毋庸置疑的伟大统帅,他就是曾经的天策上将、秦王,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纵横天下、文治武功,堪称无人出其右。 初唐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在以上的初唐十将之外,还有薛万彻、高侃、阿史那社尔、李孝恭、程务挺、牛进达、李谨行、柴绍、侯君集、郭孝恪、王玄策、梁建方、萧嗣业、执失思力、尉迟恭、程知节、屈突通、秦琼、席君买、王君廓、孙仁师、段志玄、段德操、程名振、薛万均、张士贵、郑仁泰、刘仁愿、李大亮、高满政、刘弘基、张宝相等名震古今的将领。 盛唐十大名将(690-755): 临洮郡公王忠嗣(706~750)、西平郡王哥舒翰(?-757)、密云郡公高仙芝(?~756)、南阳郡公张守珪(?~740)、信安王李祎(663?~743)、南阳郡公张孝嵩(?~727)、中山郡公王晙(653~732)、太原郡公郭知运(667~721)、韩国公张仁愿(?~714)、宋国公唐休璟(627~712)。 评说:王忠嗣几乎将盛唐所有敌人都挫败过,一人佩四将之印,掌控万里边疆;哥舒翰为有唐一代进攻吐蕃最辉煌者;高仙芝是大唐西域守护神,行军千里灭小勃律;张守珪连挫后突厥、吐蕃、契丹经营边疆;李祎有西破吐蕃夺石堡之功,又东平奚契丹叛乱,不愧为太宗的后人;张孝嵩经营西域,连挫突骑施、吐蕃、大食;王晙的文治武功在开元诸将中名列前茅;郭知运先后居北庭、陇右,甚为蕃夷所惮;张仁愿独挡一面,扭转了唐朝对后突厥的形势;唐休璟先策划了收复安西四镇,后在洪源屡破吐蕃,为武周朝诸将之首;盛唐诸将和中唐诸将中,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李晟这些千里马皆出自于王忠嗣这位伯乐的培养和提拔。盛唐仍然是一个将星云集的时代,在以上的盛唐十将之外,还有皇甫惟明、封常清、王孝杰、崔希逸、盖嘉运、赵颐贞、薛讷、萧嵩、乌承玼、张思礼、王君涣、杜希望、杨思勖、郭虔瓘、娄师德、牛仙客、臧希液、杜宾客、陈大慈、王倕、

12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制度与发展生产的措施 ?唐初户口数量大减,土地大片荒芜。到高宗显庆年间,河南一代还是“田地极宽,百姓太少”。(《通典》卷七《历代盛衰户口》)624年,推行均田制。 ?1、均田制度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凡给田之制有差:丁男、中男以一顷;老男、笃疾、废疾以四十亩;寡妻妾以三十亩,若为户者则减丁之半。凡田分为二等一曰永业,一曰口分。丁之田二为永业,八为口分。凡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冠二十亩;僧、尼亦如之。凡官户受田减百姓口分之半。凡天下百姓给园宅地者,良口三人已下给一亩,三口加一亩;贱口五人给一亩,五口加一亩,其口分、永业不与焉。” ?《通典》卷二《食货典·田制》:“诸以工商为业者,永业、口分田各减半给之,在狭乡者并不给。”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凡授田先课后不课,先贫后富,先无后少。凡州、县界内所部受田悉足者为宽乡,不足者为狭乡。” ?其一,授田对象的变化。妇女、奴婢、耕牛原则上不再授田。除户主为寡妻妾以外,一般妇女不授田,增加了僧尼、道士、女冠和工商业者授田的规定。 ?其二,对贵族官僚授田的规定。贵族官僚普遍授田。贵族按照爵位高低,授永业田一百顷到五顷不等,亲王一百顷,至男爵授五顷,职事官(实际职位)、勋官(武官)、散官(文阶)按品级授予永业田。此外各级官僚和官府,都有职分田和公-田。 ?第三,对土地买卖限制的放松。 ?《唐律疏议·户婚》曰:“诸卖口分田者,一亩笞十,二十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地还本主,财没不追。即应合卖者,不用此律。” ?“即应合卖者”,“谓永业田家贫卖供葬,及口分田卖充宅及碾硙、邸店之类,狭乡乐迁就宽者,准令并许卖之。其赐田欲卖者,亦不在禁限。其五品以上若勋官,永业地亦并听卖。” ?这就为土地兼并开了方便之门。 2、租庸调制 ?《唐六典·尚书户部》:“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二曰役,四曰杂徭。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皆书印焉。凡丁岁役二旬,有闰之年加二日,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 ?陆贽《陆宣公奏议》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概括为:“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一般称作租庸调法。此外还有杂徭即小徭役,是指中男(十八岁以上)起承担的临时的夫役和杂使。 ?租庸调法直接继承隋代的,并有所调整。 ?其一,租。隋朝交纳三石,唐代妇女一般不授田,也不课税,口分田从120亩降为80亩,租也由三石改为二石。 ?其二,调。583年隋朝将绢一匹调整为二丈,布也应减少,可能史书漏载。唐朝沿用此法,将调绢定为二丈,布则二丈五尺,另加绵或麻。 ?其三,力役。隋力役为二十天,590年又规定丁年五十可以“免役受庸”或“输庸停防”。唐代将输庸代役制度化,普遍推广,适用于任何年龄。 3、乡里制度和户籍制度 ?乡里组织:乡、里、邻、保。 ?《唐六典·尚书户部》:“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里及村、

唐朝后期李德裕传

唐朝后期李德裕传 高门弟子,门荫入仕 李德裕(787—850)字文饶,赵郡(治今河北赵县)人。出身于山东世家大族,其宗族“冠内廷者两代,袭侯伯者六朝”。祖父李栖筠,德宗朝官至御史大夫。父吉甫,宪宗朝两任宰相,极力赞助宪宗削藩,封赵国公,赠官司空,谥曰忠懿。 李德裕从小就胸怀大志,苦心攻读经史,尤其精通《汉书》和《左氏春秋》。他聪敏过人,很受宪宗喜爱。一次宰相武元衡问他在家喜欢读什么书,他却缄默不言。李吉甫知道此事后,责问他为何不回答,他却振振有词地说:“武公身为宰相,不问理国家调阴阳,而问所嗜书,其言不当,所以不应。”②大家听到此事后,无不称奇。 李德裕写得一手好文章,但却不乐意参加科举考试。父亲劝勉他应试,他却说:“好骡马不入行。”①似不屑与士子同流。后来遂以门荫入仕,补官校书郎。当时因父任宰辅,为了避嫌,他不在台省任职,几次被辟为诸府幕僚。元和十一年(816),张弘靖罢相出镇太原,辟李德裕为掌书记。三年之后,李德裕又随张弘靖入朝,任监察御史。 元和十五年(820),穆宗即位后,李德裕被召入翰林院充学士,朝廷的诏制典册,大多出自他的手笔。在思政殿召对时,被赐以金紫之服,不久改任屯田员外郎。 唐穆宗不持政道,亲戚多所请托,干涉朝政。长庆元年(821)正月,李德裕上疏说:过去规定,驸马不与朝廷要官相来往,玄宗开元年间禁止尤严。近日驸马常至宰相与要官私第,有时泄露机密,交结内外,这是很大的弊病。“伏乞宣示宰臣,其驸马诸亲,今后公事即于中书见宰相,请不令诣私第。”李德裕的上疏切中时弊,得到了穆宗的赞同。不久,李德裕转任考功郎中、知制诰。翌年二月,转中书舍人,依然兼任学士。 当时,钱徽知贡举,中书舍人李宗闵私自以女婿苏巢相请托,西川节度使段文昌告发选举不公。穆宗向诸学士询问有关情况,李德裕等人回答说:“诚如文昌言。”于是穆宗下令复试,贬钱徽为江州刺史,李宗闵也由此被贬为剑州刺史。早在元和初年对策时,牛僧孺与李宗闵抨击时政,已与李德裕父子结下私怨,至此,结怨愈深,“更相倾轧,垂四十年”②。这时李德裕已很有名气,与牛僧孺都有入相的希望。但宰相李逢吉不喜李德裕,长庆二年(822)九月,将李德裕出为浙西观察使,并引荐牛僧孺做了宰相。 历任牧守,政绩卓著 ①本节材料主要依据新、旧唐书本传者,文中不再一一作注。 ②《唐语林》卷三。 ①《北梦琐言》卷六。 ②《资治通鉴》卷二四一,穆宗长庆二年。 浙西观察使驻润州(今江苏镇江)。李德裕赴任时,正值润州镇将王国清兵乱之后。前任观察使窦易直竭尽府库,把财物分赏给将士,致使军士渐渐骄横,府库财用拮据,境遇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李德裕躬身俭约,尽量减少开支,把节余的财物“尽以赡军,虽施与不丰,将卒无怨”。他竭力求治,尽心革除对人民有害的陈规陋习。当时,江南崇尚巫祝,迷信鬼神,若有父母、兄弟一人得了疫病,全家都弃而不顾。李德裕选择一些德望高的长老,用儒家的伦理道德加以教化,然后再让他们回去说服民众,并对不接受教育的绳之以法,“数年之间,弊风顿革”。李德裕还针对当地祠堂多而滥,下令将方志记载的前代“名臣贤后”祠堂加以保存,其余四郡淫祠一千一十所全部拆毁。同时又拆毁私邑山房一千四百六十处。结果“人乐其政,优诏嘉之”。 长庆四年(824)正月,穆宗病故,子李湛即位,是为敬宗。敬宗年少,却奢侈无度,虽曾敕令各地不准贡献,但时过不久,派往各地征收贡品的使者却络绎不绝。这年七月,诏令浙西造银盝子妆具二十件,上进皇宫,共需用银二万三千两,金一百三十两。上进贡品,对地方官来说是取得皇帝欢心、飞黄腾达的好机会,但李德裕考虑到所用金银数量很大,当

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

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 摘要: 唐朝的国力,在唐玄宗时期达到顶峰,国泰民安,到处欣欣向荣,一派繁华。而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却使她的统治摇摇欲坠。八年战乱勉强被平定了,但安史余党仍然盘踞在河朔一带,发展成与中央对抗的割据势力。于是,藩镇割据和藩镇林立的复杂局面便构成了唐中后期政治的最大特点。尽管如此,唐王朝的统治仍然维持了一个半世纪。那为什么唐代的藩镇割据能够长期存在甚至愈演愈烈呢?这到底与唐中后期的政治制度有什么密切联系呢?本文将从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土地制度、官职制度、边防形势等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能对此做出初步合理的分析和回答。 关键字: 唐后期、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河朔、政治制度 一、唐代xx形成的渊源背景 许多人都把唐代藩镇林立的局面归于唐安史之乱的单一产物,但其实安史之乱只是表面上的催化剂,因为唐代藩镇的产生与当时各种社会矛盾和各方面复杂因素有密切联系,其渊源何其深。首先是土地制度的变化——唐前期实行的均田制被破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的逐渐崩溃,随之而来的是在其基础上的征兵制也在同步趋向崩溃,军队涣散。在这种情况下,失去土地的农民们选择大规模逃亡。“亡命山泽、挟藏军器[1]”就是对当时情况生动的描述。这样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山贼路盗成群,军队士兵流失,对内农田不治,对外边防不敌,唐代统治面临重大威胁。 内外交迫之际,统治者采取了一定措施力争扭转困局。开元二十五年,玄宗颁布诏令,“宜令中书门下与诸道节度使各量军镇闲剧,审厉害,计兵防健儿等作额,委节度使放诸色征行人内及客户中召募,取丁壮情愿充健儿长任边军者,每岁加于常例,给田地屋宅,务加优恤,便得存济,每年逐季本使具数报中书门下,至年终一时录奏。”[2]这样,新的军队健儿便从各色的流亡人口征召入伍,由于有偿优恤,便使得本变暴徒的人争先恐后地应募,唐代社会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便可以迎刃而解。唐代后期藩镇林立的序幕由此徐徐拉开。

唐太宗贞观后期的政治

唐太宗贞观后期的政治 唐太宗李世民始终是皇帝中的楷模,重用贤才,广施仁政,尤为著名的是善于纳谏——这种“从谏如流”的品质,现代高官都不容易具备,何况“家天下”的封建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已成为千秋功业的代名词。李世民,在史册里就是光辉灿烂的“正面形象”。“贞观之治”的强大、繁盛,有口皆碑,有目共睹;可惜,但凡血肉之躯,都有难以逾越的局限性。晚年的李世民一点一点“变坏”了,肉眼凡胎的生物性暴露无疑。 一,堵上耳朵,踹开诤臣,拎着鞭子办事儿。 《新唐书》、《旧唐书》都记载了文德皇后长孙氏,曾怎样拐弯抹角地哄骗盛怒之下的李世民。因为魏征多嘴多舌,处处制肘,皇帝感到不舒服,甚至在背地里恼羞成怒,一边骂街,一边动了杀机。若非乖巧的文德皇后拽出“明君贤相”的“高帽儿”来拍马屁,恐怕魏征早就做了刀下鬼了。由此看来,李世民并非心甘情愿地“纳谏”;骨子里却满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货色。常说“屁股决定意识”——有什么地位,就是什么脾气。有多大权力,就有多大的兽性。皇帝主宰世间升沉,他们才不愿意找几个自以为是、指手画脚的“干爹”供着呢。 李世民身边能够直言的大臣不下三十多名,尤其是魏征,先后写了十多万字的意见书,涉及事务多达两百多件。即便如此,仍不免热脸贴上冷屁股,魏征明显地觉察到,皇帝变了,“渐恶直言”。贞观十二年三月,李世民亲御两仪殿,魏征毫不客气地说:“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这些话,李世民根本就听不进去,他变本加厉地以我为中心。他一意孤行,建飞山宫,刚开始就警告群臣:“若不为此,不便我身。”并且为自己狡辩道:“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翻译过来,无非是说,老百姓都是贱骨头,应该给老子当牛做马。这简直是强盗逻辑,明摆着,叫满朝文武乖乖地闭嘴。 谏臣刘洎官拜门下省侍中。贞观十九年,李世民怀疑刘洎背后褒贬自己,便抓了个“谋执朝衡”的罪名,逼刘洎自杀了。 二,大兴土木,穷奢极欲,自己都觉得过分。

唐代社会生活概述

唐代社会生活槪述 刘玉峰 摘自:《历史教学》2000. 2 衣食住行 唐代的服饰在形制、质料.颜色诸方血仍有法规上的球卑贵贱之别。武徳四年(621),唐商祖初定服饰之制. 规定了祭服、朝服(又名具服)、公服(又名从省服人常服(又名燕服)四种服制。其中常服规定赤黄色为帝国专用,自此黄泡成为帝王的象征。其后,唐太宗.高宗.徳宗、文宗等也都曾下令.对文武百官及庶民百姓的服饰区别做出明确规定。大致來说.贵族官僚及富室之家的服饰均以锦绣绫罗制成,庶民百姓只能穿粗布麻衣,服饰穿着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唐代男子的服饰风尚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初唐至盛唐时以裤褶服式为时塔.头戴倏头.身穿圆领.右衽、长仅及膝的窄袖袍衫,腰束革帶.足登长靴或软皮靴。中晚唐时.上层社会的男子服饰又恢复「秦汉时的宽袍长袖.长裙高履,但裤褶式仍在下层人民中间流行。 唐代妇女的服饰富丽绚烂,前后多有变化,但基木的服装有裙、儒.衫、帔几种样式。唐初女装因隋之旧. 大藝上身穿窄袖衫儒,下身着曳地长裙,足登弓履或拓头履,即所谓”小头鞋履窄衣裳”的样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的密切,特别是妇女思想的解放,唐代女装的形制趋行暴露和开放C 唐初上层妇女外出多着,全身障蔽C自永徽之后.皆用帷幔,帽裙至颈,渐为浅爲,无复遮蔽.七庶竞相仿效。不久,又胡帽乘马,露髻驰骋.或着男子衣服樂衫,招摇过市。到天宝初年.”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出现了”粉胸半掩疑暗雪””长留白雪占岡前”的开放服饰C 中唐以后.窄袖管服装逐渐过时?代之而起的宽袖衣裳,妇女服饰愈來愈肥,愈加喪博。 唐代妇女的发型十分繁多,以梳商髻为贸,发式有云髻、螺髻、反缩髻、半翻窖、三角髻、双环望仙髻、回他髻、乌蛮髻等。面部化妆也非常繁复.化妆顺序大致为敷铅粉、抹胭脂、涂鸦黄、画黛眉、点口脂、描面廢、贴花钿等,其中眉式即有鸳資.小山.五岳、三峰、垂珠、月梭等十数种。 唐代饮食比前代更加丰富女样,主食以麦、粟、稻为主,间以女种朵粮。小麦面食是昴主要的食品,无论贵贱皆食之,以饼类样式最多,有汤饼、胡饼、蒸饼、煎饼、凡X饼,红绫馅饼、赍字五色饼等。馒头也已会制作.称为钉坐、豆钉或曼头.炙为祭祀所设。主食中还有烧饼、寒具(徹子),馄饨等。副食以小葱、韭、蒜、姜、裁菜、竹笋、杏、梨、枣、瓜、葡荀等蔬果为主。肉食也很常见,尤其是富贵之家,以牛羊猪鸡为主,动物的下水、腑脏也开始被戈制成各种芙味。蛤刪.報鱼、虾.盤等鱼类产品也都进入饮食之列。调味佐料有盐、醋、醫、胡椒、蔗糖等。 酒已成为唐人生活中的必需品?饮酒之风甚盛。全国各地名酒县女.仅京师长安一帶就有西市腔.郎官淸、阿婆清、新丰酒、仇凉酒.户县酒等。城乡幹地酒丿占.旗亭众筝.酿酒沽酒生总红火,在长安还有胡姬所开酒店,专卖胡酒.成为文人雅游饮宴之所° 茶成为唐人须臾不可离之物.自开元初年?饮茶之风风靡全国,各地茶肆林立,煎茶卖之,茶道大行。陆羽所撰<茶经〉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茶道的著作。茶叶成为进贡、赏煬馈赠的佳品。品茶、斗茶成为士人的雅好。” to 闾之间,嗜好尤切”,普通百姓也已离不开茶。 唐代饮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胡食盛行.尤其是开元以后.”贵人御饿.尽供胡食’,成为时风尚。前述胡饼即是

晚清时期地方势力如此强大 为何没有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局面呢

晚清时期地方势力如此强大为何没有唐朝后期的藩 镇割据局面呢 本文导读:唐朝建立后,继续推行北朝以来的“府兵制”,大搞“兵农合一”,士兵平时耕田种地,战时自备粮食、武器去追随将领出征,战争结束则“将回朝,兵归府”,这既可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又可以防止兵将勾结,从而酿成割据。唐朝玄宗开元之后,土地兼并严重,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府兵制”瓦解。此外,唐玄宗好大喜功,屡次对外用兵,所以唐朝只能搞“募兵制”来满足需要,从此兵归将有,最终酿成“安史之乱”。为了镇压叛乱,唐朝只能靠“藩镇兵”,也就是利用藩镇去打藩镇,结果是出现“藩镇割据”,唐朝因此而灭亡。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朝八旗、绿营两支正规军(国家军队)毫无战斗力,满蒙贵族更是拿不出一位统帅之才。为此,清朝只能将“剿贼”重任寄托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地主身上,利用“湘军”、“淮军”、“楚军”这些私人色彩

浓厚的武装力量去剿灭太平军。事实证明,这些私人军队确实扑灭了号称拥有百万之众的太平军,不过中央集权却由此而衰落。有意思的是,虽然清朝中央集权衰微,地方汉族势力强势崛起,却没酿成唐末那种藩镇割据之局面,这实在是很有意思。 先看,清末地方汉族势力究竟有多强大。清朝入关以来,虽然时常强调“满汉平等”,中央高级官员“满汉平分”,各占一半。但是,满蒙贵族地位还是要高于汉族官僚,尤其是在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之设置上更是如此,全国八大总督,满蒙占绝大多数,地位至关重要的直隶总督则不许汉人染指。不过,太平天国运动之后,这情况彻底发生改变。同治三年(1863年),湘系集团控制着全国八大总督中5席,若是连同其他汉人督抚在内则更多,总督7席,巡抚全部,而且这趋势还长期维持并不断强化。甲午战败后,清朝编练新军(仿照西洋模式),也是由汉人督抚来主持。八国联军侵华时,张之

论唐朝的影响

论唐朝的影响 摘要 唐朝前后存世289年,传位21代。全盛时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也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唐朝声誉远及海外,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唐朝的后半叶,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土地、盐铁、赋税制度的改革标志着社会的缓慢变化,藩镇割据势力的壮大与周边诸民族国家的形成,对此后近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制度文化科技宗教经济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隋代成立的科举制度在唐初还不完善,武则天执政后,她大力起用通过科举进入朝廷的庶族地主官僚,贵族政治的局面至此开始衰落。玄宗朝以后,世族官僚不复存在。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中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科举制度改变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发展,加快了唐朝文学艺术的发展,并且对周边各国产生了

深远影响。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历史上其他一些周边的国家除了有学子赴中国参加科举考试外,也在该国设立科举制度。越南的科举制度,始自于1075年始,至1919年止,是全世界科举制度最晚废除的国家。朝鲜的科举制度始于高丽光宗九年(985年),并到朝鲜王朝才正式实施。至1894年止,科举制在韩国历史上存在了900多年。日本在8、9世纪时仿照唐朝的制度举办贡举,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四科和医、针等二科,其中以秀才科为盛。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较宽容,中国传统两大宗教——道教和佛教都有较大发展。唐朝以道教为国教,王公贵族皆以道士为荣,并以《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道教经典开科取士。唐朝初年,高僧玄奘远赴天竺取经657部,唐朝因此兴建了大雁塔来保存这些佛经。玄奘在翻译佛教经典时期为了符合当时唐朝国情,大量吸收道教术语,佛教经典的大量翻译以及中国僧人自身思想体系的逐渐成熟使得中国佛教在此时期得到了稳固的发展,中国佛教的各主要宗派大多在此时期形成或成熟。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景教和祆教也随着国际交流传入中国。 科学技术在唐朝也有了新的发展。玄宗时期,出现了新的农耕技术育秧移植栽培技术,发明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农具曲辕犁。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都诞生于唐朝,即火药和雕版印刷。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他还与梁令瓒合作,铜铸制成黄道游仪与水运浑天仪。他在《大衍历》历书中运用二次差内插法并创新近似三次差的内插公式,为王

唐宋时期社会阶层内部结构的变化

□杜文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西安710062) 唐宋时期社会阶层内部结构的变化 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说,唐史可以为分前后两期,其分野在唐朝中叶,“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①所谓唐朝中叶,即指安史之乱以来,中国社会逐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陈先生没有使用“唐宋变革”这样的提法,但对自唐中叶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并不否认。我国史学界老一辈的学者中有不少人也都极少使用这一提法,但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开始直面“唐宋变革”这一学术命题,并且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唐宋时期中国的社会阶层细分起来虽然比较复杂,但就其大的方面来说,无非是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其中统治阶层又可分为皇室与官员,被统 宋代已基本改变了没战俘为奴婢的传统做法。此外,犯罪者的私有奴婢,也不像过去那样完全作为财产没官了。南宋开禧三年,吴曦以谋反获罪,其妻妾等按律应没官为奴婢,但众官集议后认为,没官系“贷而不死,世为奴婢,律比畜产”,但“此法虽存,而不见于用,其母女妻妾……合于流罪”。④南宋末年方回亦曰:“近代无从坐没入官为奴婢之法。” 不仅官奴婢很少来自战俘和罪没,而且宫廷中奴婢的构成亦产生了变化。宋英宗时,司马光曾上书反对宫中从巿井雇佣市井下俚妇女,认为“此等置之宫掖,岂得为便。”可见雇佣制已渗入到宫廷服侍阶层,对传统的官奴婢制度形成了一个冲击。宋代官奴婢制度的衰落在职官制度上亦有反映。唐代主管“簿录俘囚、配没奴隶、掌奴婢簿籍”的刑部都官曹,在宋代,据《宋史?职官志》载,其职能已变为掌天下役人及雇工人了。 (4)奴婢阶层的雇佣化,使奴婢的身份地位,比之唐代有了进一步提高。奴婢能与雇主订立契约本身,就已标志着奴婢身份地位的提高。奴婢“贱籍”的消失,更说明奴婢与良人在身份上的接近。宋神宗时,“朝廷广开言路,微至于庶人皂隶,苟有可言,皆得上闻。”“皂隶”居然也可以上言,这在中古时代是绝对不可想像的。太祖时有大臣上言说“近廷臣承诏各举所知,或有同行贿获荐者。请自今许近亲、奴婢、邻里告诉,加以重赏。”太祖批准实行。这反映奴婢已不似唐代,不仅可以告发主人“叛逆”、“谋反”之罪,而且也可以告发主人的其他罪行了。在中古时期,主奴之间,是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主人享有处置贱口的很大特权,贱口不能告主人,主人亦不可能去控告自己的奴婢,因为奴婢像牛马一样,属于无责任能力的财产,而宋代奴婢,却是具有一定权利和责任能力的刑事诉讼主体了。贱口可以告主,同样主人也可以告奴婢。如宋太宗时,有奴婢主人因失一猪而将奴婢告官,可见,奴婢此时已成了被告对象,说明其本身已不是物品了。宋真宗等还多次颁布诏旨,规定对奴婢犯罪的处罚原则,实际上等于正式取消中古长期以来奴婢主人的私刑权。仁宗时宰相陈执中本家笞女奴迎儿致死,曾引起轩然大波。开封“道路沸腾”,陈执中为此被“罢免相位”。另外,唐宋官府还以多种方式解放奴婢之类贱民,如唐武宗时从寺院一次就解放了15万奴婢。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唐中叶以来门阀世族的衰败与中古良贱身份体系的瓦解,基本是同步的。这是因为,中古良贱制度的形成,是与以部曲奴婢劳动制为特征的世族土地所有制的存在紧密相关的。当唐宋之际门阀世族土地所有制彻底瓦解从而导致部曲奴婢劳动制解体,部曲奴婢等贱民身份大量改变之时,中古良贱身份制度也就无法继续下去了。这从一个方面体现出了唐宋社会的巨大变化。 注释: ①参见拙作《试论北魏时期良贱身份制度的法典化》,《江海学刊》2004年第3期。 ②《太平广记》卷256《唐五经》。 ③《云麓漫钞》卷4。 ④《宋会要辑稿?刑法六》。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导学案(含答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安史之乱的过程,掌握其背景、时间和影响 2.了解黄巢起义的相关史实。掌握唐朝衰亡的原因、灭亡的时间和标志 3.知道五代十国更迭与分立的局面,辩证分析其影响 【学习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学习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开元末年以后,_________追求享乐,任人唯亲,社会尖锐,边境形势日益紧张。 2.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形成的局面。 3.755年,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唐玄宗逃往四川,太 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年被平定。 4.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唐朝的衰微,安史 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的局面。 5.唐朝后期,统治腐朽,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严重,相互之间发生。 6.人民发动了大规模起义,在________的率领下,起义军攻入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7.______年,朱温建立了政权,唐朝灭亡。 8.唐朝灭亡后,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 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___”。 9.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______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二、合作探究 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三、练习巩固 1.唐朝朝政日趋衰败是在() A.贞观初年 B.贞观末年 C.开元初年 D.开元末年 2.唐玄宗任人唯亲,此处人不包括() A.高力士 B.李林甫 C.杨国忠 D.魏征 3.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内奸,和部下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A.安史之乱 B.七国之乱 C.八王之乱 D.唐太宗对突厥用兵 4.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这是() A.黄巢起义军 B.陈胜吴广起义军 C.钟相、杨幺起义军 D.李自成起义军 5.唐朝灭亡的标志是() A.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 B.朱温兼并了北方割据势力 C.朱温建立后梁 D.安史之乱的发生 6.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评价错误的是() A.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B.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 C.南方地区受战乱影响较小 D.政权分裂使统一成为不可能 7.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什么?简述这一事件的经过及造成的影响。 四、课后反思

部编版2020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随堂练习卷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选择题(4分×12题=48分) 1.唐朝由盛转衰开始于() A. 安史之乱 B. 藩镇割据 C. 宦官专权 D. 黄巢起义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使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边疆不断告急,唐朝国力大为削弱。ABCD项都是唐朝灭亡的原因,但是唐朝由盛转衰是从安史之乱开始的,故选A。 2.“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这次起义() A.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 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 平定了安史之乱 D. 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黄巢起义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但是后来起义遭到了联合镇压,没有将唐朝统治推翻;平定安史之乱的是唐朝政府,不是黄巢起义;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是安史之乱后出现的局面;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3.下列说法,哪一个是错误的() A. 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B. 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唐朝 C. 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 D. 五代十国虽然政权并立,但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对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北方地区遭到浩劫,而唐朝时期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致命打击,但并没有推翻唐朝。五代十国是唐朝灭亡后出现的十几个割据政权,它们与唐末的藩镇割据很相似,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但它们又与藩镇割据不同,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故选B。 4.以下哪个诗人的诗可能反映“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李贺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

唐朝政治经济文化

概述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政治上,唐朝主要沿用隋制,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三省彼此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该制度被以后各朝代所沿用,影响深远。选官制度上科举制趋于完善,科举制度相对而言公平且机会均等,平民得以晋身,所以成为士族末落、门第消融的起点。与科举制相辅相成的是唐代对教育的重视和普及,削弱了传统世族的特权,扩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则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了唐朝的衰落。 经济上,唐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当时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政府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出现了一些先进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筒车等。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也大幅度提高,人口开始逐步恢复,唐玄宗天宝年间,人口高达8000万左右。手工业方面唐朝的丝织业、制瓷业和矿冶业极其发达,领先于世界。特别是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的两大制瓷体系,大量瓷器输往国外。唐后期的造船业、造纸业和制茶业也迅速发展。唐王朝建立后,行开元通宝钱,确立了国家铸币的法币地位。同时,“钱帛兼行”,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兼而行之。商业上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柜房和飞钱相继问世。赋税制度方面唐朝在均田制基础上推行租庸调制,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保障了政府收入。 唐朝文学成就以诗歌最为发达。《全唐诗》共收录两千多位诗人的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诗,这还不是全部。著名诗人层出不穷,其中集大成者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诗人,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 唐朝在艺术上吸收了西域特征和宗教色彩。诞生了一批杰出的艺术人才,如画家阎立本、吴道子等;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等。莫高窟是唐朝壁画的精品作品。音乐、舞蹈在唐朝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较宽容。中国传统两大宗教——道教和佛教都有较大发展,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景教和祆教也随着国际交流传入中国。科技方面,唐朝有多项成就名列世界前茅。唐政府还多次派人到西域和天竺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对进入中国的外国使节和商人以礼相待。唐朝政府还设专门机构掌管对外文化交流事务。唐政府的这种开明政策是唐代文化具有开放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朝的伟大并不在与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有效的行政能力上,而在于开放和进取的姿态上,这对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唐代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兼容并包,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一个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在交流的过程中唐朝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今天中国社会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不同文化相互影响、交融,使国民不拘于传统,眼界开阔,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自身营养。对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文化有了更多的包容和吸纳能力。 成熟的文化有保持自己特性的信心和吸收消化他类文化内容的能力,因而有容纳异己的胸怀。唐朝的历史给今天的中国社会发展以诸多的启示:从制度上容许相反政见的开放的姿态;公平的管理用人制度;对经济、教育、科技的重视;以及对于宗教和文化的宽容等。 1

唐朝时期

唐朝时期,中国是东方最先进的国家,日本先后派了十多批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人数多时达五六百人。这些日本遣唐使回国以后,积极传播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促进了中日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 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公元907年,唐朝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历史上称为后梁。此后的50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相继统治黄河流域,合称五代。同一时期,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出现了10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到公元960年,宋朝建立,五代十国 的分裂局面结束。 五代十国时期,各地佛教盛行。 宋朝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开封东北)发动兵变,手下将士们把黄袍加到他身上,拥立他为皇帝,取国号为“宋”,定都在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宋太祖为了巩固统治,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加强中央集权,他设酒宴,解除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宋朝时宋太祖下令雕版刻印《大藏 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印刷佛经。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被宋神宗任命为宰相后实行变法,整理财政和军政,称为“王安石变法”。后来由于司马光等人的强烈反对,变法维持不到十年就结束了。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火药、造纸、印刷术和指南针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沈括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对天文、历法、音乐、医药、数学等都很精通。他在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 记载了自己丰富的研究成果。 两宋时期的制瓷业非常发达。宋瓷品种繁多,花纹秀丽,并大量出口海外,江西的景德镇已成为中国著名 的瓷都。 宋朝时期,市场上流通货币以铜钱、铁钱、金银等金属货币为主。为了携带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使用为商业繁荣提供了便利条件。 宋代的针灸学和法医学成就突出,《洗冤集录》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西方同类专著早了300 多年。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历史学家,他用了19年的时间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著名编年体通史,叙述了从战 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宋朝时期,中国境内还有一些其他民族建立的政权,如契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等。1127年,金朝的军队攻破开封,俘虏了北宋的皇帝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徽宗的另一个儿子赵构称帝,逃到南方,在杭州建立政权,历史上成为南宋。 岳飞是南宋的抗金名将,他率军北上以收复被金军占领的宋朝领土,却被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岳飞葬在杭州西湖边上,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他的墓前放了用生铁浇铸的秦桧等人的跪像,表示对奸臣的 强烈憎恨。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大举进攻南宋,南宋著名的将领文天祥组织军民抵抗,失败后被俘虏。元朝统治者采用各种方式劝他投降,他宁死不屈,写下了《正气歌》和《过零丁洋》等诗篇,表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成为千古名言。 元朝(公元1206~1368年)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12世纪末,铁木真经过十多年战争统一了蒙古各部,1206年被推举为蒙古的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意思是“坚强的君主”。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1271年他建立了元朝(公元1271~1368年),称为元世祖。 在中国历史上,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的都要大。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的首都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大都就是中国现在的北京。 元朝中后期,棉花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种植,棉纺织业发达。棉布成为江南人的主要衣料,这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元朝的黄道婆,推广了黎族人民先进的棉纺技术,对棉纺织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元朝时期,中外交往频繁,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写下《马可波罗游记》一书,生动描述了大都、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激发了欧洲人对中国的向往。

唐代社会风貌终审稿)

唐代社会风貌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唐代社会风貌 唐代的妇女生活习俗最有代表性和独具特色,她们与其它朝代尤其是后世妇女相比受到封建礼教束缚较少,生活开放自由,因而精神面貌也比较开朗、奔放、活泼、勇敢这是唐代妇女的特色,形成这种特色的原因在于特定的时代背景。首先,唐代以其特有的开放着称于古代,封建礼教在那个时代远没有后来那么严酷。其次,李唐源于少数民族,这一时期各民族交往非常频繁,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很深,使唐代形成了特有的“闺门失礼”礼教不兴的状况。也正是因为唐朝的社会风气、妇女的地位的特殊性,促使这个时代出现了一位空前绝后的女皇帝武则天。其称帝后又推行了一系列提高妇女地位的措施,使得妇女地位有所上升,更进一步助长了唐代妇女生活特色的形成。唐代宫廷妇女参政之事屡屡出现,尤其是唐朝前期,不仅后妃参政,公主、女官也纷纷干预政事。在人际交往中,唐代妇女与异性接触,交游不拘礼法,比较自由随便。后妃、女官、公主可与外官交往,民间妇女甚至官宦人家的妇眷也不大回避男宾,普通女子更可随意与异性交往。《琵琶行》便记叙了一商妇夜晚与一群陌生男子同席交谈,共饮并弹奏琵琶之事。唐代上层家庭的女子都较有文化修养,还特别注重歌舞、音乐方面的修养,并从事骑马、射箭、逐猎之类的体育活动,爱情婚姻较自由,“女儿自看好,自入郎君怀”,自择佳偶之事较多。

唐代文学的繁荣唐诗的发展轨迹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革新新文体的出现与繁荣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唐代是这样一个朝代:它曾经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一百多年 的开拓发展,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文化上的中外融合, 创造了对文化发展极为有利的环境;盛世造就的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 宏气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也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创造了 被后代一再称道的盛唐气象。同时,它也经历过安史之乱这样一场空前战祸,在 士人面前展开了杀戳破坏、颠沛流离、灾难深重的生活。大繁荣与大破坏都经历 过了,然后是力图中兴而始终未能的振作。这样丰富的生活并不是每一个朝代都 有的。多样多彩的生活,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厚的土壤,为文学家提供了极为 丰富的题材,扩大了他们的视野,给了他们激情,让他们不得不歌吟。但这只是唐文学繁荣的客观条件。从文学发展自身说,唐文学的繁荣乃是魏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成的主要原因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成的主要原因 戴小弟 (陇东学院历史系甘肃庆阳745000) 摘要:从唐中央与藩镇两方面来分析唐朝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认为中央权力的衰弱是藩镇滋生的基础;君主举措失策、使用非人导致藩镇做强做大;藩镇自身力量的强大是其长期同中央分庭抗礼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唐朝藩镇割据君主失措奸佞误国藩镇坐大 唐朝藩镇割据对抗中央,是由封建专制统治的固有矛盾所决定的。在封建统一的国家里,必然含有封建割据的因素。当统一因素衰弱时,割据势力便乘机发动战争,掠夺土地,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唐在安使之乱以后,以河北三镇为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大者连州十于,小者尤兼三四”。①自此唐王朝一扫之前盛世景象,中央无法控制,只得行“姑息之政”以求苟安。藩镇如毒瘤,使唐王朝摇摇欲坠。强大的唐王朝之中藩镇因何而生?为何如此之强?本文就此些问题进行论述。 一藩镇割据形成的历史(社会)背景 开元盛世的华丽掩盖不了癌变的发生,这个致癌因子就是“均田制的破坏”。正是由于经济基础的破坏,而使唐王朝大厦摇摇欲坠。从高宗、武后时起,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土地兼并的剧烈发展,封建商人和地主用买卖方式兼并土地,他们“多置庄田广修宅,四邻买尽犹嫌窄”,占有的土地多不胜数。均田制就在逐渐破坏中,到开元、天宝之际,均田制已经崩溃,形成了“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②的状况。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形式下,劳动者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趋向松弛。均田制破坏,农民陆续逃亡,使中央财政枯竭,入不敷出,租庸调制无法实行。 均田制、租庸调制的破坏,又使府兵制丧失了存在的基础。府兵制是唐王朝一种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战时中央配备将领,率领府兵往赴征战与轮流卫戌,其余时间居家种田,免其租庸调,但兵器、粮食衣装等均需自备。因而府兵制是建立在雄厚的中央财政和有固定收入的农民家庭基础之上的。但随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破坏,中央继而也失去了有力的武装力量。而此时又出现了严重的边疆问题,面对奚族、契丹、大食、南诏、吐蕃等方面的威胁。为了加强边防,无奈之下唐王朝只好弃府兵制实募兵制。高宗永徽时“赐之旌节”。至睿宗景云二年(710年)设置节度使,掌握地方军政。睿宗以贺拔廷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

唐朝的歌唱形式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方面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近三百年(618年---907年)的统治期间内,使我国的音乐文化获得辉煌的成就。这与唐太宗等统治者较开明的政治思想是分不开的。它们在政治上采用了“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文艺方面采用“兼蓄并收,群花同放”的方针。因此,唐朝的政治稳定,经济上、军事上比较强盛,各民族之间也都能和睦相处。唐朝的音乐文化立足于传统民族音乐基础上,并吸收了外域民族的文化风格,加强了对外文化的交流,使得我们民族的音乐艺术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使得当时唐朝的音乐文化名扬四海,从亚洲的日本、新加坡、朝鲜和越南等国一直到西欧的罗马,都吸收了唐朝以来的中国的艺术文化,所以说,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在艺术文化方面成就最大的朝代。 唐朝是我国音乐文化空前发展的时代,当朝采用的方针是:一方面巩固前朝的传统音乐文化;另一方面吸收融合外族音乐的精华,兼蓄并收,丰富了本民族的音乐艺术。像唐朝时盛行的燕乐就是承袭隋代的音乐体制“九部乐”而来的,《通典》中记载道:“武德初,未暇改作,因隋旧制,奏‘九部乐’。”其中武德(618年---626年)是唐高祖李渊的年号,可见唐高祖时,就继承了前代的旧乐制为其服务。后来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统一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带)之后,又收“高昌伎”补充于“九部乐”成为“十部乐”。其各部的名称为:《燕乐》、《清乐》、《西凉乐》、《天竺》、《高丽》、《龟兹》、《安国》、《疏勒》、《康国》、《高昌》。 唐朝音乐文化的繁荣还表现为有一系列音乐教育的机构,如教坊、梨园、大乐署、鼓吹署以及专门教习幼童的梨园别教园。这些机构以严密的考绩,造就着一批批才华出众的音乐家。在乐曲、乐器和乐律理论等方面有了很大创新;其次,唐朝当时为了适应宫廷燕乐高度发展的需要,还建立了分工细致的音乐机构,包括太常寺、教坊和梨园。太常寺是唐朝专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教坊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的场所,梨园则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机构。他们之间的分工明确,专业化强,为音乐教育、管理等提供了宝贵经验。 唐朝音乐的繁荣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有着紧密的关系。首先,唐朝经济的高度繁荣为唐朝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十分有利的物质基础、其次,在一定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催化之下使得外来音乐文化精髓长期积淀、繁荣;第三封建社会国家统治者对音乐的喜爱及态度,决定一个国家音乐的发展状况。唐玄宗是我国历史上不多见的、具有很高音乐天赋的帝王,他有着多方面的音乐才能,擅长作曲、演奏及其指挥等,他创作改编了《小破阵乐》、《霓裳羽衣曲》等。唐朝音乐机构建立的精细,如教坊和梨园都离不开唐玄宗在这方面做出的成就,他对音乐的挚爱使得音乐文化对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唐玄宗个人在唐朝音乐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些音乐历史背景为唐朝音乐的高度发达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提供先决条件。 唐朝音乐文化大体可分为雅乐和燕乐两大体系。雅乐是传统的庙堂音乐,常用与帝王祭祀圆丘、方泽、宗庙、五郊、朝会等典礼上,它虽然经隋唐不断的加工整理和文人学士润饰,但由于使用范围狭小,且脱离现实的生活,这就使它徒具形式,其生命力远不如俗乐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之深远。燕乐亦称宴乐,它是俗乐中主要表现形式,因其是在宴会所奏,故称宴乐。燕乐又分大曲和法曲。大曲是大型歌舞曲,由声乐、舞蹈歌曲结合而成,它用流传的诗篇配同一宫调的音乐,反复重叠演奏若干遍,舞曲很多。法曲源于民间歌舞和清商乐,音调清雅纯正。 唐朝音乐活动极为普通,社会上各个阶层都有不同方式的音乐活动。供欣赏娱乐的表演性乐曲广为传播,民间节日有规模宏大、热烈红火的自语性歌舞活动。宫廷有各种宴会、典礼、祭祀音乐,甚至寺院也有相当精彩的音乐活动。王室贵族,达官贵人,文人学士以表演歌舞为乐,以精于歌舞为荣。以歌舞娱人的舞伎人是社会地位低下,被人贱视的;但音乐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