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实践与探索

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实践与探索
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实践与探索

本科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唐小方

本科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唐小方 发表时间:2018-05-16T10:30:51.0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期作者:唐小方陈晓旭郭保生 [导读] 摘要: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是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本科院校中,要构建紧密、稳定、深层次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就要从利益驱动机制、沟通协调机制、权力约束机制、利益保障机制这几个方面入手。 广东白云学院广州 510000 摘要: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是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本科院校中,要构建紧密、稳定、深层次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就要从利益驱动机制、沟通协调机制、权力约束机制、利益保障机制这几个方面入手。校企协同教育是高校与企业双方的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本文将对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内容进行阐述,然后对本科院校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具体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本科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国强调的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关键就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开创性素质,掌握专业系统理论知识和具备熟练专业必备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重点就需要本科院校和企业的协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构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然后共同实施教学,共同参与教学与项目开发,从而实现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高度融合,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此,本文将对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内容进行阐述,然后对本科院校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具体措施进行探讨。 一、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内容 1、利益驱动机制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要想顺利的实施首先要找到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共同 点。我国目前大部分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重点都在于用人,而高校主要是为社会和企业输出人才,企业要想得到快速的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也离不开人才。那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成了企业和高校合作中的利益,而企业能给高校提供资金、设备、场地等帮助,那么在这个利益的结合点上高校和企业共同育人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同时,院校应该吸纳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使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拥有充分的话语权,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适应其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2、沟通协调机制 本科院校和企业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独立经营单位,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双双都会难免因为自身的利益而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为此,为了构建和谐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尤为重要。首先,院校和企业要共同组建一个校企合作管理办公室,从而加强与企业和行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并定期召开沟通协调会议,协调双方之间的利益关系,构建校企合作信息交流平台。其次,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学院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行业协会可以作为中间人协调好双方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双方的合作更加的稳固,让双方的关系更加的良好。 3、权力约束机制 权力约束机制的建立是为了避免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的不作为行为,确保校企合作能够真正的落实到位,从而激发校企双方的动力,保障双方的权益。要建立权力约束机制首先要签订校企双方的合作协议,完善校企合作的工作制度和措施,并对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严格按照制度来办事。其次,要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育人中的监督作用,对双方进行监督。同时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来对双方进行约束,确保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顺利实施。 4、利益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院校和企业在合作期间所享受的正当权益,就需要建立一个利益保障机制。首先,政府要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利益保障机制,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并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有效的确保校企合作的健康、稳定发展。作为本科院校要建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对学校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制定相关的制度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作为企业应抽调专职校企合作管理人员,参与合作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专业课程开发、师资队伍的构建等工作,并承担各项管理工作,做到资源共享。作为行业协会应为学校和企业交流的平台,在职业资格鉴定、专业能力培训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校企合作育人顺利实施。 二、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具体措施 1、加大力度建立人才创新基地 本科院校要选择具有良好运作基础的企业进行合作,在签订相关协议后,企业要为院校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也要提供就业的岗位。校企双方要加大力度建立人才创新培养基础,将学校的教学和企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将理论联系到实际中来。校企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急功近利,避免出现利益上的冲突,要讲长远的眼光放在人才的培养上,而不是经济上利益。学校在培养出了符合产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学生后,就能吸引更多更优质的生源,就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合作给予企业的则是更多挑选优秀员工的机会,更高的知名度和更少的培训费用,也有利于全面提升其企业品牌的内涵和影响力。校企双方都要意识到以上的关键问题,在人才培养上加大力度,为实现双方共赢共同努力。 2、构建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就是打破传统的单纯以知识为传承的教育观念,注重的是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同时还要突出企业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位置。在课程设计、实习和选择毕业设计课题中要强调实题、实地、实做,如到行业内企业实习或进行实际的科技产品开发,通过提供真实的创新、动手环境,让学生真正得到实践的锻炼,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成长。构建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是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施的关键,并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主线、灵活适应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就业需求为重点,灵活的设计方向课程,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学生在学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到企业中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产和研发中去,从而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校企联合开发课程资源,构建资源共享机制 首先,本科院校的教师要与企业的技术人员以及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组成课程开发小组,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内容更加的切合生

双主体模式下校企教学建设探索与实践

双主体模式下校企教学建设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对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和“教学企业”这个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基地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阐述了“教学企业”建设探索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并提出了未来的建设方向,对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改革创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双主体模式;教学企业;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9-004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9.023 [本刊网 址]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f39202217.html,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从2009年学校确定“校企双主体”的办学理念以来,对于什么是校企双主体、如何实施校企双主体,广科院进行了前期的探索,开始建立了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主基地――“教学企业”,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校企双主体”的内涵

为走出学校单一主体办学带来的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困境,不少高职院校借鉴德国、新加坡等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通过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来引入企业力量参与专业人才培养。这种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未能满足企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究其原因,最主要是仍然没有实现办学体制的有效突破,校企无法深度合作、产教不能真正融合。不管是在功能上还是法律上,企业作用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不能被称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为尝试解决单一主体办学带来的困境,在校长刘惠坚教授的带领下,学校在全国率先提出“校企双主体”的办学理念并挑选了几个重点专业开展试点实践。这一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四层意思: (一)要实现“校企双主体”办学,必须要实现办学体制机制创新,这是实现双主体的根本条件。 (二)“双主体”的含义是指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均成为办学和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并且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创新,企业逐渐从功能主体走向法律位主体。 (三)企业要能够成为办学主体,则企业资源必须要作用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对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各环节的工作量进行量化,只有企业在其中的工作量超过50%才意味着企业成为了专业人才培养的

海兴电力科技校企协同育人方案

2017年计算机、现代农艺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方案为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新型职业技能人才,做好产学结合,杭州海兴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联合长阳职教中心开展学生到企业进行跟岗实习活动,现将跟岗实习工作相关安排如下: 一、跟岗学习主题 “美丽海兴、追逐梦想” 二、社会实践对象 长阳职教中心现代农艺、计算机专业实践生 三、社会实践时间 2017年1月-2017年3月 四、总体框架 1、体验企业文化 2、企业生产实践 3、职业生涯规划 4、职业素养提升 五、具体内容 1、职业素养课程安排(课程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作一些调整) 职业素养课程安排 序号日期 时 间 培训部门事项实践地点 讲 师 内容 实践 形式 1 12月 30日 待 定 公司人事 部、培训部 走进海兴公司 曾白 兰等 认识海兴,体验企业文化 参观、 讲座 2 1月8 日 待 定 茶话会 公司多媒体 室 曾白 兰等 我爱海兴,实践交流会讲座 3 1月 15日 待 定 《职场竞争力》公司会议室 曾白 兰等 职场技能讲解及经验分 享 讲座 4 1月 27日 待 定 春节联欢活动公司活动室 曾白 兰等 团年饭、游艺活动 文体 活动 5 2月5 日 待 定 大国理政讲座 公司多媒体 室 李永 华 从认识G20峰会到站在 国际的视角思考问题 讲座 6 2月 19日 待 定 走进杭州 西湖、G20峰 会所在地 曾白 兰等 感受杭州文化,参观西 湖、G20峰会场 参观 7 3月5 日 待 定 走进职场 公司多媒体 室 人事 专员 职场面试知识培训讲座 8 3月 19日 待 定 职业生涯规划 公司多媒体 室 部门 经理 从海兴发展看如何实现 人生梦想 讲座 9 4月2待职业经理人创业课公司多媒体部门我想当老总创业课程讲座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周海英 摘要:协同创新是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在高职教育协同创新体系中,协同育人是其中的核心概念。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协同创新模式为例,介绍该校在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载体、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校企双主体;协同创新;协同育人 作者简介:周海英(1978-),女,湖南常德人,副教授,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物流管理。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学科共建项目:《以“教学企业”为载体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D13XJY24。 一、协同创新理论及相关背景 (一)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 1.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协同学理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扩散和应用,是将不同的创新要素建构成为一个动态运行的生存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最终产生创新领域的协同效应。一般意义上的协同创新是指,在政府、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消费者之间所建立的以人才培养和使用、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为目标的资源整合模式。 2.协同育人 协同育人是协同创新概念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政府主导作用下,学校、企业、行业、中介机构、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人才培养和使用,二是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这两个方面的目的紧密联系,不能割裂,如果割裂开来,系统各要素就难以有效互动并产生协同效应。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培养必须是开放性的,这就必然涉及到与相关资源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的问题。如果高校把育人局限于校园内的教育教学活动,就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协同创新是协同育人的基础概念,涵盖了协同育人;协同育人是学校作为系统整合的主动方,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目的的协同创新模式。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的本质追求一致,都是通过追求协同体的整体最优化来实现各个协同要素的最优发展。 (二)协同创新的相关背景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首次在我国提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的理念。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通过大力推进协同创新,鼓励高等学校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自此,高校协同创新、校企协同创新等得以全面展开。 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是协同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校企协同育人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的指导下,高职院校与企业资源、社会教育力量主动协调、积极合作、形成合力,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高职校企协同育人不同于一般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更高层次、更深层次的办学模式,是校企合作办学的升华。 二、“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内涵与实质 为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保持发展后劲,广东省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就决定了需要大量能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近年来,广东高职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高职院校特别是公办院校的单一主体、

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五个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39202217.html, 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五个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杨潮喜 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15年第12期 摘要:本文以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引企入校,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构建“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例,探索现代学徒制中的五个对接,不断创新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其他学校开展现代学徒制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2-0027-04 一、现代学徒制的政策理论与内涵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并确定了具体的任务措施,其中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教职成[2014]9号文《教 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也明确了现代学徒制的工作内涵,其主要内容包括:积极推进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 现代学徒制是学徒制与职业学校相结合的产物。目的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要求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其中,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实现产教融合要做六个参与: (1)企业参与招收学生,或者在组建“校企合作专班”时企业要参与面试挑选学生,实现招生招工一体化;(2)企业参与研制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课程体系;(3)企业参与开发岗位课程内容,可以是校本教材,或者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如微课、网络课程、可视化教学资源等);(4)企业参与培养学生,最好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提升岗位专项技能水平;(5)企业参与考核评价学生。包括技能训练过程考核、实习过程考核、行业或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就业综合素质评价等。(6)企业参与学生实习指导和就业安排。 校企深度融合能做到以上的“六个参与”,就能有效实现“五个对接”,践行现代学徒制,创新培养技能人才。

“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育人”办学特色探析

“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育人”办学特色探析 摘要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自2005年成立以来,在十余年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探索形成了“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育人”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文章介绍了学院办学的基础,重点阐述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及其实践思路和做法,最后简单列举了近年来学院所取得的办学成绩。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办学特色 1 办学基础 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创办于2005年,是江苏省内唯一一所由台商全投资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董事会主要成员由台湾企业家、政府要员和技职专家组成。学院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借鉴台湾技职教育服务产业经济的成功经验,结合区域特点创建“工学结合专班”。 目前,学院占地面积695亩,校舍建筑面积13余万平方米。学院现有教职工323人,专任教师213人,中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50%以上,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70%以上,全日制在校生6491人。学院设有信息技术系、机电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商务管理系、建筑与艺术系、公共基础部、继续教育暨培训中心7个教学单位。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28个(招生专业27个),其中省级重点建设专业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1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 2 办学特色 2.1 专业布局特色鲜明,服务行业产业紧密度高 (1)强化重点专业建设,学校综合竞争力强。学校依托现有专业,构建省、校二级有机结合的重点专业建设体系。信息技术、机电工程、汽车工程、建筑工程等专业,加快建设步伐,已达到或接近省内同类学校先进水平;商务管理、艺术设计等专业优化培养体系,深化专业建设。 (2)专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学院以工科为核心的专业率先发展,推进了艺术设计等专业快速崛起,促进商务管理专业腾飞,支持新兴专业的发展,提高了为国家、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2 办学体制机制开放,校政行企合作融合度深 学校合作共建两岸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政府、行业、企业、院校之间互相沟通,齐心协力,架起“高校与产业”、“政府与企业”、“行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信息高速网”,整合“企业需求”、“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优势”、“政府行业政策支持”等信息资源,发挥各自优势,积极为“人才培养”、“企业改造”、“技术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深化与发展探讨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深化与发展探讨 发表时间:2017-07-25T11:02:34.04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8月总第238期作者:胡宝宝林宗得 [导读]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应强化院校与企业内部改革,加强管理,稳妥有效地开展合作。 广东科技学院广东东莞523083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却显露出一些问题。尽管国家一直都强调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但学生的技术创新和创造能力依然薄弱。为了促进社会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我国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转变了经济发展的模式,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被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取代,这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十多年来,我国高等院校走过了一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仍然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本文将探讨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然后对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一、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概述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校企协同育人注重产教深度融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育模式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高等教育下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外高等院校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相比之下,我国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合作理念、合作政策、合作机制等诸多问题。在目前的形势下必须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改革。 二、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改革措施 首先,高等院校应制定“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政策激励机制。该激励机制的目的是要突破制约校企协同能力提升的内部机制障碍,成为院校和企业相互“推动”的动力源。高校可通过政策的适度调整,充分释放人力、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活力,营造有利于“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环境氛围,研究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使教师从过去的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一般传授模式中走出来,更加注重实践和对技术创新化的倡导,鼓励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领域,将科技开发成果直接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为经济建设服务。其次,高等院校应制定“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管理机制,加强院校与企业之间全面有效的融合和整合。院校和企业可组建战略联盟,将院校的知识技术扩散需要和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以及校企各自的创新要素,通过新模式、新机制紧密结合在一起,加快校内科研成果的转化,鼓励师生创业创新,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最终提高院校和企业各自的竞争力。再次,高等院校应制定“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市场配置机制。校企双方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市场配置双方的资源和要素,达成双方合作的共识。一方面,院校可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升其学术创造能力,为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企业可通过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升级转型,加快科技创新,进一步取得发展的动力,实现企业目标。最后,高等院校应制定“工学研用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监督评价机制。该机制把院校的发展目标、院系的工作目标和教师的工作要求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形成了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监督评价制度保障了各方的利益,鼓励良性竞争,实现共同发展。 三、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方向 目前大多数院校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再辅以一系列的技能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与“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教育教学目标相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只有将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方案落到实处,才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走出一条促进校企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特色之路。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重点在于合作,要求院校和企业相互配合,其未来发展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一体化”程度不够的问题。校企双方需要作出以下四个转变:由机制探索向制度创新转变,由资源共享向利益共享转变,由体制融合向文化跨越转变,由单一效益向综合效益转变。这样可以使双方变成制度共同体、管理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双赢。 另外还要着眼于三点:一是要转变理念,增强合作的开放性;二是要利责明晰,体现合作的平等性:三是要资源共享,注重发展的持续性。 校企协同育人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合作培养模式,建立校企长远合作的教育机制。高等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专业布局、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同时还可以根据本校的软硬件以及学生的特点开发教材,使理论和实践相联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应强化院校与企业内部改革,加强管理,稳妥有效地开展合作。 参考文献 [1]王素君吕文浩刘阳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和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2),57-60。 [2]陈兴文刘燕邵强校企协同育人多元化模式的构建及其实践策略的研究[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6,18,(1),92-96。

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邓一星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800) 摘要:校企协同育人是解决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一种比较好的机制,但在实施过程中,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内容和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细致地分析,并提出相应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校企协同;软件工程;探索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Deng Yixing (School of computer engineering,Guangzhou Colleg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Guangdong,510800) Abstract: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colleges is to solve practical software talents training and social actual demand disjointed a good mechanism,but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easy to become a mere formality,of any effect.In this paper,combined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in the form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content and target,etc.,to compare the detailed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feasible method. Keywords:synergy between colleges;Software engineering;explore 校企协同育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比较好的机制,但知易 行难,应与企业展开什么样的合作,使得这样的机制不流于形式。 结合在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以下简称华广)软件工程专业的 工作实践,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校企协同育人建设的思路。 1 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要体现校企协同育人的决 心 对于身处IT产业发达地区的高校来说,在校企合作上是有 先天优势的,一方面可选择的合作企业很多,另一方面,学生也 容易获得企业的直接指导甚至赴企业现场实习。既然有了这种优 势,校企协同育人就不应该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事情,不能简单 的采用和企业签订实习实训协议,把一些项目实践的课程交给企 业来指导等方式,这样的话企业只是被动的迎合学校的需求,而 现在最大的问题恰恰正是学校的需求和市场需求的不一致。因 此,把企业请进学校,让企业参与到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就显 得非常有必要了。华广计算机工程学院在这方面做出一些积极的 尝试,于2014年建立了学校第一个校企协同育人联盟,吸引了东 软、中软、华三等公司加入到联盟中,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邀 请联盟企业代表参加培养方案研讨会,对整个培养方案的知识体 系构成、课程分布进行细致的梳理。而企业也会根据培养方案中 的前期课程安排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实践课程的课程内容,对 接做得越好,企业越有动力将一些真实项目作为实训内容拿来与 学生分享,教学效果则越好。 2 认真选择合作企业,保证协同育人的效果 正如前文所述,相当一部分高校仍停留在闭门造车的人才培 养模式中,毕业生动手能力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脱节。因此, 近年来,许多IT培训机构应运而生,这些培训机构主打的课程就 是所谓的项目式开发课程,号称能短时间内提供学员的动手能 力,并使得学员在就业市场上获得很强的竞争力。本文对这些培 训课程的效果不做评价,但实事求是的说,为了吸引学生参加动 辄一两万的实训课程,许多这样的培训机构已经开始对高校进行 更深入地渗透,也开始打着校企协同育人的幌子来找高校寻求所 谓合作。它们把自己包装成普通IT企业的样子,抓住部分高校急 于完成找企业帮助实践教学任务的心理,承诺帮助高校完成部分 实践课程。但由于其最终目的还是想吸纳更多学生参加其培训项 目,对与高校合作的课程,则往往敷衍了事,甚至出现了一些企业 讲师在课程中花很多时间贬低高校本身的课程体系,为自己培训 课程大做广告的行为。可想而知,高校选择这样的机构合作,是很 难得到良好的协同育人效果的,甚至还变相加大了学生的经济负 担,容易招致学生和家长的质疑。 如何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对于许多二本层次的高校来说, 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在选择企业的过程中,必须做 到以下几点: (1)要找准自身定位,不要好高骛远。有些高校虽然是二本层 次,但眼里只有微软、IBM这样的企业,国内也只看得上腾讯、百 度。虽然这些企业并非只跟985或211的高校合作,但确实不会 把太多的资源投向一般的高校。其实对于二本层次的高校来说, 大多数的毕业生毕业时所选择的就业单位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 因此在选择合作企业的时候,一开始未必一定要选择非常顶级的基金项目: 2015KTSCX183,广东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类项目; JY160701,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专业改革综合试点项目; JY141204,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与IT企业协同育人联盟;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摘要:协同创新是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在高职教育协同创新体系中,协同育人是其中的核心概念。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协同创新模式为例,介绍该校在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载体、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校企双主体;协同创新;协同育人 一、协同创新理论及相关背景 (一)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 1.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协同学理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扩散和应用,是将不同的创新要素建构成为一个动态运行的生存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最终产生创新领域的协同效应。一般意义上的协同创新是指,在政府、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消费者之间所建立的以人才培养和使用、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为目标的资源整合模式。 2.协同育人 协同育人是协同创新概念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政府主导作用下,学校、企业、行业、中介机构、科研机构之

间的协同创新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人才培养和使用,二是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这两个方面的目的紧密联系,不能割裂,如果割裂开来,系统各要素就难以有效互动并产生协同效应。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培养必须是开放性的,这就必然涉及到与相关资源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的问题。如果高校把育人局限于校园内的教育教学活动,就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协同创新是协同育人的基础概念,涵盖了协同育人;协同育人是学校作为系统整合的主动方,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目的的协同创新模式。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的本质追求一致,都是通过追求协同体的整体最优化来实现各个协同要素的 最优发展。 (二)协同创新的相关背景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 上提出“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首次在我国提出高等教 育协同创新的理念。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明确 指出通过大力推进协同创新,鼓励高等学校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

Advances in Education教育进展, 2019, 9(5), 519-523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f39202217.html,/journal/ae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39202217.html,/10.12677/ae.2019.95086 Research o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hundong Wang, Bailu Zhu, Xiuliang Mo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 Engineeri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Received: August 8th, 2019; accepted: August 23rd, 2019; published: August 30th, 2019 Abstract After the “Fudan University Consensus on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sued the “noti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by the higher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marked the launch of the “New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projec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talents, the future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new economy need the high-quality compound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with strong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strong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the context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take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win-win cooperation as the goal, cultivating talents for the ultimate goal, we talk ab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offer some reference to promot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Keywords The New Engineering,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 王春东,朱百禄,莫秀良 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收稿日期:2019年8月8日;录用日期:2019年8月23日;发布日期:2019年8月30日

“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学院坚持立足珠海、面向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服务定位,以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契机,深入推进内涵建设,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了学院的办学实力与人才培养质量。 (一)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主动联合行业企业,政府主导下的校企合作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学院积极与广东省机械研究所、广东大业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珠海伟创力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办学,开创了校企深度融合新局面。学院还适时成立了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实施意见》等管理文件,校企合作办学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同时,学院积极争取政府及行业企业的支持,珠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珠海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珠海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珠府〔2010〕91号),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出台了《关于大力支持会员企业与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紧密合作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意见》(粤高企协〔2010〕11号),学院先后与省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省工业设计协会、珠海市软件协会等签订了“合作共建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协议,这些举措为学院创新政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办学体制机制奠定坚实基础。 (二)大胆尝试探索,多方深入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 学院一直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指导方针,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取得可喜成果。学院开设了海泉湾班、伟创力班等10多种订单培养班,财务管理、法律事务等10多个专业采用了边学习边实操、再学习再顶岗的工学交替培养方式,软件技术、电子商务等专业采用了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产品造型设计、汽车整形技术等专业主动吸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通过一系列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工学结合培养方式和途径的探索和实践,学院基本确立了由两支培养队伍(专业教师与技术专家或能工巧匠)、两个培养阵地(学院与企业),共同完成培养专业人才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三)对接产业调整专业,瞄准岗位改革课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丰硕 学院主要围绕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立足珠海产业需求,锁定重点建设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将现有的39个专业整合成8个专业群,目前,学院已建成1个省级示范性专业、4个省级示范性建设专业。 学院按照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的要求以及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换代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目前,学院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8门、国家级教指委精品课程5门,出版国家精品教材2部、“十一五”规划教材7部,校企合作编写教材、讲义42部。 学院不断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建有1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和2个省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建有校内实训室168间,校外基地309家,积极联合珠海金辉礼饰纪念品有限公司、深圳梦网软件公司等合作企业共建了一批教学企业。 (四)多渠道开展社会培训,多层次进行技术服务,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近三年来,学院承担研发项目94项,获得省、市科学技术奖励7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4项,15项技术研发成果实现转让,学生设计的44项作品和开发的20款软件技术获得行业企业认同并被企业采用;依托“四个基地”和多个合作企业的培训基地,开展社会培训,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84期,培训30000多人次;学院还与3所兄弟院校签订协议,开展对口支援与合作。 可以说,学院已形成了开放式继续教育体系和灵活多样的社会服务模式。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技术服务与技术创新已成为学院的办学特色之一。 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但是仍存在一些制

校企双主体育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

附件: 20**级******专业 校企双主体育人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补充方案 ****职业技术学院 ********公司 2018年4月28日

20***级******专业 校企双主体育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补充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有关精神,为进一步强化学生技术技能培养,深化校企深度合作,推进教师、师傅联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行业参与、社会支持的企业和学校双主体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我院与******公司沟通协商,结合我院各专业特点,决定以*****专业20**级作为试点,实施由我院与******公司双主体育人模式下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一、校企合作企业 *****有限公司 二、联合培养专业 *****专业 三、联合培养人数 20**级全体学生人。由以上学生组成“*****订单班”。 四、联合培养模式 学生以学徒身份进入*****公司进行学习实训,由学校和企业安排相应人员作为学徒的导师和师傅,对学生进行校企联合培养。 五、实施时间 20**年月日(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周,本专业第*学期)开始至20**年月日20**年月日专业2014级学生毕业。 六、学习地点 将学习地点由学校教室转移到相应的职业技能工作岗位,由20**年月日将位学生以学徒身份安排在地区的相关岗位,完成后续专业培养。

七、学习方式 学生以学徒身份在******公司进行专业技能学习和实训。 八、企业责任 1. 为进入企业学习的学生安排师傅,按照一对一为学生安排师傅,对学生进行实训学习过程的全程专职指导。 2. 课程开发,由**公司《》、《》等课程,在师傅指导下,由企业专任讲师完成教学任务。校企合作企业开发开设课程学时学分结构如下表: 校企合作企业开发开设课程学时学分结构表 课程名称总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学分授课地点 校企合作企业 校企合作企业 校企合作企业 校企合作企业 校企合作企业 校企合作企业合计 3. 建设现代学徒制教学实训基地,配备必要的教学、实训设施,包括上课所需的多媒体设备、桌椅、各项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的实训条件。 4. 由企业对学徒进行技能考核并颁发企业资质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 5. 提供必要的食宿条件和劳保。 6. 与学校共同完善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配套的标准与制度,包括学分制与弹性学制、学徒技能标准、学徒考核标准、企业师傅标准等。 九、教学管理 1. 课程设置 1)课程调整安排:结合目前专业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学生进入企业后完成《》、《》、《》等门实训课程、《》、《》等门理实一体化课程以及门企业开发课程共计门课程的学习。课程教学进程计划见附表《教学进程计划修订表》。20**级专业实行学徒制的教学进程计划修订表(此表格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

协同育人项目方案材料0929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方案材料 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中,引入国际权威、国家认可的国际管理会计师(IFMA)培训与认证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协议形式确定下来,以更好地支持高校经管类相关 专业综合改革和特色人才培养; 结合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力求横向拓宽与纵向分层相结合的实际需要,合作内容可有所侧重,在国际管理会计师(IFMA)培训与认证体系的基础上,呈现为面向不同高校个性化的建设方案。 合作概览(不仅限于以下内容) 合作类别合作项目合作内容合作目标 认证项目(IFMA)引进人社部认可管理会计职业资格——国际管理会计师(IFMA)培训与认证体系。 智能管理会计实验室以管理会计能力体系为设计基础,重新构建管理会计相关课程体系。内容涵盖了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与内控、关系管理、投融资管理、营运管理、项目管理、预测与决策支持等实验模块,开展探究式、案例式教学,与高校携手双主体育人,培养管理会计高级人才。 教学改革 混合式教学(MOOC)为院校搭建专属的管理会计MOOC学习平台,打破传统教育的 时空界限,重塑教育教学形态。 建立基于混合 式教学的人才 培养模式,学生 通过IFMA(基 础级)考核认 证 会计相关专业课程改革研讨会以国际财务管理体系标准,创新课程教研的转型,实现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理实融合。 师资研修 管理会计师资研修班管理会计实验教学改革师资研讨,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方 法、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典型教学案例等内容。 培养管理会计 教学全国重点 师资力量,参训 教师需经过 IFMA(管理级) 考核认证 仿真实践基地以仿真实践基地为依托,大学生可进行专业训练与职业训练, 训练内容涵盖企业财务部门的日常业务和管理工作,学生训练 全程由企业资深财务管理者作为导师悉心指导,按照企业管理 制度对学生的职业行为进行观察、纠偏,确保良好职业习惯的 养成,提升职业素养与实操能力。 培养中级财务 管理精英,建设 仿真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 校外实习学生实习可以从大一开始,每名学生至少有两次企业实习机会, 通过与企业导师建立起的师徒制联系,深入参与到企业的业务 实际中去。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与企业导师紧密配合,帮助 导师解决企业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可形成调研报告作为实习 成果、总结,由企业出具实习证明并予以评定。 加强学生与企 业一线接触,强 化学生对企业 的了解,增强实 际操作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