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口专题

高中地理人口专题
高中地理人口专题

高中地理人口专题

人口再生产

题目

图1为甲、乙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图。据此回答4-6题。

4. 目前与甲国1890-1920年人口再生产类型相同的国家是

A.韩国

B.古巴

C.新西兰

D.埃及

5. 乙国1970年以后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自然灾害频繁,饥荒严重

B.政局动荡,长期战乱

C.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大

D.抚养孩子成本上升,夫妇不愿多生孩子

6. 由图1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A.目前甲国城市化水平高

B.乙国可能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C.目前甲国为人口净迁出国

D.目前乙国劳动力短缺

答案

4.D

解析:本题组考查了人口数量、分布及人口问题。由图中可以看出甲国为发达国家,但1890~1920年人口增长较快,与目前的埃及相近为过渡型,而韩国、古巴和新西兰目前均属于现代型。

5.C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乙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原因是各个国家或地区提出的控制人口数量的政策。

6.A

解析:甲国属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普遍较高,经济发展水平高,人民收入高,吸引大量人口的迁入。撒哈拉以南非洲保持着较高的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故与乙国不相吻合。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人口增长过快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劳动力并不缺乏。

图2—5—3是甲、乙两国人口变化曲线图,读后分析完成9~10题。

图2—5—3

9.下列有关人口增长的说明,正确的是()

A.19世纪中期甲国人口急剧减少

B.20世纪初期乙国人口增长很快

C.在欧洲发达国家中,出现了与甲国相同的情况

D.老年人口比率,乙国高于甲国

【解析】由图中分析知甲国在2000年左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与欧洲几国相同,所以C正确。19世纪中期甲国人口出生率虽很小,但仍大于死亡率,所以总人口是上升的。

【答案】 C

10.我国城市人口再生产基本上属于()

A.传统型

B.现代型

C.过渡型

D.从传统向过渡转变

【解析】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总体上看属于从“过渡型”向“现代型”过渡。但我国农村、城市具有不同步性,农村还处于“过渡型”,而城市已进入“现代型”。

【答案】 B

9 读我国1982年人口年龄金字塔图(纵坐标表示年龄组别,塔底横坐标表示某一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结合历史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处外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处内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处外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处内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测2020年前后我国的主要人口问题。

9 (1)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死亡率下降,生育率上升

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上升

1963~1968年国内经济形势好转,计划生育工作被忽视,导致出现建国后的出生高峰

70年代,认识到人口问题的严重性,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出生率下降

(2)略

16 读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图(图11)和我国人口增长预测图(图12),回答问题:

(1)若我国人口进人婚育的平均年龄为25岁,则下一次生育高峰出现的时段大约年。

(2)如图12所示,目前我国人口再生产具有等特点;我国人口总数达到最高峰的时间大约在年。

(3)未来20年,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有哪些?将给我国社会和环境造成哪些影响?

16 1)2015一2020 (2)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2028 (3)答案要点:问题:人口总数大;就业人口规模大;人口老龄化影响: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加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就业压力大;社会福利负担重

1.读“我国人口再生产的发展变化图”(图2—5—8),回答下列问题。

图2—5—8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出现在____________年前后,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从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利用表中给出的数据,在图中绘出1975~1995年期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并与1975年前曲线连接起来。

【解析】依据常规,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位于人口出生率与人口死亡率曲线的中间,原因是出生率减去死亡率等于自然增长率,但惟独在1960年前后,出生率特低,死亡率提高,自然增长率极低,完全是一种反常态的现象,这是因为死亡率不仅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明显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从地理角度出发,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水、土壤等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较为明显,如大的自然灾害,使受害地区的死亡率大幅度上升。

【答案】(1)1960 三年自然灾害

16.读“上海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图(图2—5—5)和“1982年与1996年上海市人口年龄构成比较”图(图2—5—6),回答下列问题。

图2—5—5

图2—5—6

(1)50年代,上海市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________;自国家推行______________措施后,197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_______________‰左右,199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_______________。

(2)1996年与1982年相比,上海市0~14岁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趋于_____________,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趋于_______,这表明上海人口年龄构成已出现__________的趋势。

(3)目前以及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上海的上述人口问题将会带来_______________等社会问题。

【解析】此题重在考查学生阅读图表的能力,以及据图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图2—5—6中看出65岁人口比重增加,且超过10%,就说明了人口老龄化已经来到。

【答案】(1)高计划生育 4 迅速下降

(2)下降(减少)上升(增多)老龄化

(3)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费用增加,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

(2)严格实施计划生育政策(3)略

环境与人口数量、人口容量

自然灾害与人口数量变化

2.地震是突发性很强的自然灾害,大地震可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震减

灾已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1950年西藏察隅地区发生8.6级地震,造成3千多人死亡,数千元经济损失;

1975年辽宁海城地区发生7.3级地震,造成2千多人死亡,达9亿多元经济损失;

1976年河北唐山地区发生7.8级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近100亿元经济损失。

①唐山地震比察隅地震震级小,损失大。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②海城地震与唐山地震震级相近,损失差异巨大。请写出海城地震比唐山地震灾情轻得

多的人为原因。

2.①察隅地震发生在喜马拉雅山区,人口稀少、建筑物少、经济相对滞后(或唐山地

震发生在东部城市,人口稠密、建筑物多、经济发达)

②海城地震有临震预报,预防及时

26、读我国人均耕地变化图,完成下列要求:(1999年全国高考题)

(1)选择(将所有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①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这种趋势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

B、这种趋势应该继续下去

C、近期可以根本扭转这种趋势,

D、应该加强耕地保护,抑制这种趋势

②为了保证我国的粮食自给,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A、开垦草原

B、围湖造田

C、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改善耕地质量

(2)回答:造成我国人均耕地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6、

(1)①、D ②、C、D

(2)人口增加和城市化发展,城建、工交、农村住房占用大量耕地,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可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等原因。

第21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北京卷(新课程))

题目

39.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回答:

(1)据清《苏州府志》记载,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

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这种现

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

试述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历史作用。

(2)根据表1数据,说了北京市与河南省人口增长的差异,试分析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

答案

答案要点:

(1)原因: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粮食产量增加,分离出劳动力从事专业化和商品化的生产,城市独立的手工业工场兴起。

历史作用:江南一带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北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河南为正。其原因是北京人口出生率低于死亡率,河南人口出生率高于死亡率。北京人口总增长率高于河南,其原因是人口的机械增长率(迁入人口)较高;两个地区人口机械增长率不同反映了两个区域吸纳劳动力的差异。

(3)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要不断深化。人和自然资源的矛盾始终存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严重性。

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要解决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必须形成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以此为指导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限制人口数量,保护、节约资源,开发再生资源,以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新中国人口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中国人口自然增长

21.图5是1978年——2004年我国人口总量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双项选择题)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江苏卷(新课程)

图5

A.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总量同期达到高峰

B.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正值生育率的高峰

C.1978年——2004年,我国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

D.1978年——2004年,我国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答案:B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地理统计图的能力,具体考查学生对我国人口增长规律及原因的理解能力。从曲线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的高峰期在1989年前后,由于处于生育高峰期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而我国人口自然增长总量最多在2004年,两个峰值不重合。人口的迁移是机械增长,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我国外来移民不多,人口增长主要是自然增长所致。

第8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全国卷Ⅳ(新课程))

题目

下表为2002年我国四个地区的相关数据,据此回答10——11题。

10.四个地区中人口老龄化趋势最显著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1.四个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答案:10.B 11.B

第9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江苏卷(新课程))

题目

图7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某新兴城市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16~18题。

图7

16.1992年至1993年,该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是…………………………()

A.16.7%

B.14.3%

C.0.9%

D.1.2%

17.1991年至1998年,该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出生率高

B.人口死亡率低

C.大量人口迁入

D.原有人口基数小

18.该城市人口迅速增长,近期可能导致的主要问题是………………()

A.人口老龄化突出

B.城市经济缺乏活力

C.社会劳动力不足

D.城市用地压力增大

答案

答案:16.A 17.C 18.D

第14题(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大综上海卷(文科使用))

题目

五、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请对下列相关问题作出选择。

10.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A.93%

B.23%

C.13%

D.60%

人口年龄构成的比重

11.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_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增加了近1.3亿。因此,新世纪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

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12.我国是多灾害国家,下列地区中泥石流和滑坡灾害频发的是……()

A.内蒙古高原

B.云贵高原

C.山东丘陵

D.长白山地

10.B 11.B 12.B

30.读“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回答有关问题。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而70年代以来,二者明显下降,原因是________。

(2)建国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出现在________年代前后,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其原因是________。

(4)从图中“三率”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正接近________________模式,其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1)高建国之初,政治上独立,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使死亡率下降而出生率没有同步下降我国实行计划生育

(2)60 三年自然灾害,使死亡率上升

(3)略

(4)现代人口增长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二.读“新中国人口自然变动图”,回答:

1.图中①和②两条曲线中,曲线代

表出生率,曲线代表自然增长率。

2.曲线②在1960年前后为负值。这是因为

3.从70年代起,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这主要是由于

4.近年来虽然人口总数较多,而死亡率却下降,这是由于

5.人口的发展要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利用和保护相协调。人口增长过快,将会影响经济建设、的安定和的提高。

【参考答案】

关于人口问题的读图题,也要用政、史、地三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影响新中国人口自然变动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才能作出准确解答。

1.①②

2.“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自然灾害严重,苏联政府又背信弃义地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造成了国民经济自1959年至1961年的严重困难。

3.下降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

4.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5.资源环境社会人民生活水平

32、当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或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不相适应时就会出现各种人口问题。读图表回答:(2002年上海高考题)

(1)读“中国人口增长及其自然变动”图。1994年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当年非农业人口数是亿。非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是。

(2)从“中国人口增长及其自然变动”图中截取1960年至1990年30年间非农业人口变化

资料,完成下列表格和相应曲线图。

单位:亿

1960~1990年非农业人口所占的百分比1960~1990年非农业人口比例曲线图(3)人口增长过快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根据下列表中数据,分析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

A、;

B、。

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扩招,这种现象已有显著改善。

我国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3) A、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仅占世界人均数的1/3

B、我国人均GDP远低于世界人均GDP

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少,与实现现代化要求不适应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中国人口分布

28、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图9),回答下列问题。(2001年广东高考题)

(1)我国人口密度超过500人/km2的省有(写简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口密度最低的直辖市是(写简称)______________。

(2)AB线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3%,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6.3%,其自然原因是;社会原因是。(3)在AB线西北部,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1)鲁豫苏台渝

(2)气候干燥,有大面积干旱区;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

(3)乌鲁木齐、兰州、包头

人口迁移及流动

12.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由农村到城市B.由农村到农村

C.由城市到农村D.由城市到城市

【解析】由于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是人口的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并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因此,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答案】 A

(2003年高考题)

41.(45分)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

(1)在历史上,美国出现过多种形式的人口迁移,既有大量欧亚移民,也有血腥的奴隶贸易,还有西进运动中的国内移民。

回答:

①19世纪欧亚移民对美国经济发展起到哪些促进作用?

②简要分析《宅地法》对西进运动的影响,并指出西进运动的后果。

③试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美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现象。

(2)近年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读图7并分析:

图7

①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将一个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3分)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B.从城市流向乡村

C.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D.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②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直接结果。(7分)

(3)1990年至200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达到了37.7%;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城镇总人口从1.787亿增加到4.806亿。据测算,我国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即新增1400亿元,最终带来3360亿元的GDP。今后我国将继续实施城市化战略,预计到202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56%。

结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9分)

41.答案要点

(1)①为美国经济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带来了必要的技术和经验。

②促进了人口从东部向西部迁移;印地安人遭到屠杀或驱赶,西部地区得到开发,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2)①C

②主要原因: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

直接结果: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3)①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②促进投资,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③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就业渠道。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2008年1月石家庄市质检1)

材料一世界人口最多的10个国家人口数量及自然增长率(据《2002年世界人口状况》)

材料二美国国内曾出现过四次人口迁移的高潮.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人口大规模西移;第二次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地带.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出现人口向东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材料三2007年10月17日,美国人口总数达到3亿.有关国媒体将此乐观地称作“一个新的里程碑”.一些评论家认为,美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象征着美国比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上更具活力.

(1)材料一所述国家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现代型的有几个?中国和俄罗斯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分51J是什么?(5分)

(2)美国国内第二次和第四次人口迁移高潮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出现人口向东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现象?(8分)

(3)一些评论家认为,美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象征着美国比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上更具活力.分析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3分)xy

29. (16分)(1)4个(1分)主要表现:中国人口数量庞大,老龄化严重;俄罗斯人口负增长,劳动力资源不足,老龄化严重。(4分)(2) 第二次人口迁移高潮的原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促使人口大规模从乡村迁入城市。(2分)第四次人口迁移高潮的原因: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东北部老工业区环境污染严重;土地租金高;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环境有更高要求;南部和西部气候温暖,环境清洁,有“阳光地带”之称。(4分)回流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后,通过对城市环境的治理和老工业区的改造,城市环境得到改善,老工业区经济重现活力,出现了人口向城市和老工业区回流的现象。(2分)(3) 发达国家普遍面临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的问题,导致劳动力资源不足,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美国人口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劳动力资源,增强了经济活力。(3分)

世界人口分布

11.(2003年上海,3)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中,平均人口密度最高的是()

A.南亚B.欧洲C.亚洲东部D.北美洲东部【解析】解此题首先要明确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西欧和美国东北部,但在平均人口密度高低上要进行比较,东亚过亿的国家有日本、中国,但中国的国土面积大;南亚总的面积不大,但过亿的国家有三个,且印度已是十亿人口大国;西欧过亿的国家很少,美国东北部人口多,但美国国土大,总的密度并不很高。分析比较后,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 A

32.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但具有一定的趋向性,读下图回答问题。(2004年上海高考题)

图一:世界人口垂直分布图二:世界人口纬度分布

图三:世界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陆地面积、人口占洲总面积、总人口的比例

(1)分析图一,从地形上看,世界56%左右的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区。

(2)分析图二,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数比例最小的纬度带人口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3)分析图三,在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陆地总面积占洲总面积小于30%的大洲中,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洲是________。

(4)综合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具有集中于地势________的地区、________纬度地区和

________地区的趋向性。

(5)根据上述世界人口分布趋向性判断,下列地区属于世界人口稠密地区的是( )

A.恒河平原

B.亚马孙平原

C.西欧平原

D.美国阿拉斯加

E.朝鲜半岛

F.青藏高原

G.刚果盆地H.加拿大东南角

32.(1)平原(或盆地)(2)海洋面积大,南极大陆至今无人定居(3)南美洲(4)低平中低沿海(5)ACEH

22.读图4-11-9,回答:(04年北京)

图4-11-9

(1)图示地区地形复杂,地势。

(2)PQ线的东南部属于(地形区),该地形区的气温、降水特征是。

(3)内力作用在图示地区的具体表现有哪些?(8分)

(4)PQ线的东南部与西北部相比,人口密度较大的是,造成两地人口密度不同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22.答案要点:

(1)西北高东南低,起伏大。

(2)云贵高原。冬季温暖、夏季凉爽;年降水量较多,集中在夏季。

(3)地震、地热、有色金属矿、变质矿、地质构造等。

(4)东南部。地形(海拔高度)。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由图示地区的经纬度首先该区域的地理位置,并结合图例观察地势高低的大概趋势,图中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在PQ线两侧的分布密度。由图示地区的经纬度可确定该地区为我国云贵高原地区,该地可同时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夏季降水丰沛,同时因离冬季风源地远,地势也较高使这里的冬季较温暖,夏季亦较凉爽;因该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附近,地壳不稳定,地壳活动频繁,因内力作用而引发地震时有发生;受地质时期岩浆活动影响当地多有色金属矿;人类的生存与居住总是优先选择自然条件较优越的地区,PQ一线东南地区因地势较为低平,地级市较多,人口密度相应会比较大。

人口问题

27、图31—5中A、B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读图解答:(1998年上海高考试题)

图31—5

(1)A、B两国人口年龄构成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

A国;B国。

(2)上述人口问题对两国人口增长及社会产生的影响是:

A国;B国。(3)针对以上人口问题,两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A国;

B国。

27、

(1)属老年型人口属年轻型人口

(2)将使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老年人本身问题增多、国防兵力不足等;将产生被抚养人口的比例太高,就业问题严重,少年儿童素质差等

(3)应实行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实行以控制人口数量、节制生育,降低人口出生率为中心的人口政策,这是当今世界人口政策的主要潮流

29、当前人口、资源和环境是世界普遍关注的三大问题。请阅读表格中资料(1991年)回答问题。(2000年上海高考综合能力测试题)

①、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可采取的对策是

②、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可采取的对策是

29、

①人口增长慢、严重老龄化,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②人口增长快、年龄构较轻,计划生育

31、阅读表1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002年广东高考题)

表1 20世纪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与GDP占世界比重的变化

(l)1900年,在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中,人均GDP最高的是,最低的是。

(2)20世纪,人口占世界百分比上升的大洲或地区有

GDP占世界百分比下降的大洲或地区有。

(3)1995—2000年,非洲和欧洲的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2.4%、0.0%,试分别说明非洲和欧洲目前突出的人口问题。

31、(l)北美,非洲。

(2)亚洲、非洲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

(3)非洲人口增长过快(加剧了人口贫困化),欧洲人口停止增长(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

30、读下列柱状图(资料来源:第四、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回答:(2001年上海高考题)

(1)、上海市人口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

均增长幅度,从人口增长考虑,其主要

原因是的增加。结

合你所了解的生产生活实际,分析其对

上海发展的影响:

有利的方面:

存在的问题: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1.4 地域文化与人口04课时作业 湘教版必修2

课时作业 04 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读中国现代辛辣指数分布区比较图,回答1~2题。 1.“四川人怕不辣,湖南人不怕辣”,其喜辣、食辣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特别适于种植辣椒 B.气候潮湿,辛辣可祛湿 C.昼夜温差大,辛辣可驱寒 D.宗教信仰及传统饮食习惯 【解析】四川和湖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较潮湿,辛辣可祛湿。 【答案】 B 2.图中辛辣指数分布区涉及的省区都( ) A.位于中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上 B.位于中国东部经济地带 C.位于长江流域 D.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区 【解析】图中陕、川、渝在西部经济地带,鄂、湘在中部经济地带,B项错误;粤在珠江流域,京、鲁等也不在长江流域,C项错误;陕西省有些地区位于半干旱地区,D项错误。 【答案】 A 联合国明确认定了出生性别比的通常值域在102至107之间,其他值域则被视为异常。2012年中国总人口为13.54亿人(不含港澳台数据),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其中,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据此回答3~4题。 3.造成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调的原因有( ) ①婚姻的地域范围空前广阔②“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③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④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A.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解析】虽然我国“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从而出现人为控制选择性生育的现象,导致性别比严重失衡。 【答案】 A 4.目前,解决性别比严重失调最切实可行的措施是( ) ①提倡计划生育,少生优生②改变传统的农业社会生产方式③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④严禁医疗机构非医学上的胎儿性别鉴定⑤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⑥树立“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的新风尚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⑥ D.①②④⑥ 【解析】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目前”“最切实可行”。此题易错选②,改变性别比失衡现状,通过发展生产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可以完成,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很长的过程。而④⑤⑥项近期就可实现。 【答案】 B 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顺利举行,各国运动员齐聚北京。在此期间,通过

新高一预习:高一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点

新高一预习:高一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点 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原始型(高高很低)传统型(高较高较低)过渡型(高低高)现代型(三低) 世界人口自然变化(2019年)出生率(2.2%)、死亡率(0.9%)、自然增长率(1.4%) 中国人口自然变化(2019年)出生率(1.34%)、死亡率 (0.64%)、自然增长率(0.7%) 人口自然变化典型地区欧洲的德国和匈牙利(负增长)、非洲(2.4%)、拉美 人口数量的变化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机械增长(人口迁移:迁入-迁出) 生育率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15-49岁)数之比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生育率(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死亡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环境污染加剧(但不是主要原因) 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对外开放、文化、生活消费水平 环境人口合理容量某地区最适宜人口的规模(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16亿(人口承载量),8-9亿(合理容量)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地方病)次生环境因素(污染、食品、疾病) 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影响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迁出地(缓解人口压力,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力)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人口。 八十年代中期前人口净迁出地区辽宁、山东、上海、四川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和工矿区。务工和经商为主。

高中地理人口增长模式教案

1.1 人口增长模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 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3.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来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2.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 2.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教学难点] 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收集人口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反思。如: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1999年10月12日,第60亿位居民诞生,联合国将地球村这一天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世界人口达到60 亿标志着世界人口在40年内翻了一番。世界人口增长走过怎样的历程?人类的家园到底能容纳多少人口?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将会怎样演变?这些都是我们极其关心的问题。 【板书】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一、人口增长 【讲解】人口增长的快慢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有关。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年内某地区自然增长人口(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总人口之比。出生率是指指一年内一定地区出生人口与总人口之比。死亡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死亡人口与总人口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完整版)高中地理关于人口与环境的模拟题和答案

高中地理关于人口与环境的模拟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 (2016·山东潍坊高三第一次模拟)空巢家庭是指老人独居的一种现象,当前我国城乡家庭空巢率超过五成以上。2016年1月我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展开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图1示意不同政策下的人口总量变化趋势,图2示意不同政策下的据此完成1~3题。 1.近年来,我国“空巢家庭”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 A.城乡差别 B.家庭原因 C.计划生育 D.个人原因 2.预计到2040年,实施“全面二胎”政策与“单独二胎”政策相比,0~14岁人口将增加约() A.0.2亿 B.0.7亿 C.1.0亿 D.1.3亿 3.“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B.家庭负担持续加重 C.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 D.有利于扩大内需 解析第1题,空巢老人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水准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空巢老人”现象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计划生育,所以C准确。第2题,预计到2040年,实施“全面二胎”政策与“单独二胎”

政0~14岁人口将增加约0.7亿,所以B准确。第3题,“单独二胎”政策实施将缓解人口老龄化状况,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但不 能解决男女比例失衡问题,影响劳动力人口的职业构成,有利于扩大 内需,所以D准确。 答案1.C2.B3.D (2015~2016学年济南高三质量调研考试)下图为2010年我国人 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读图,完成4~5题。 4.关于2010年我国人口特征的叙述,准确的是() A.全国老年人口数量超过2亿 B.沪宁杭人口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 C.上海市老年人口数高于山东 D.青藏高原地区人口平均年龄 5.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在重庆和四川,原因是() A.生育意愿低 B.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 C.人均寿命长 D.大量老年人迁往西部 解析第4题,据图计算可知,全国老年人口数量未超过2亿,故 A项错误;据图B项准确;上海市老龄化水准高于山东,但老龄化人口的数量低于山东,故C项错误;青藏高原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准最低,故平 均年龄最低,D项错误。第5题,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在重庆和四川,主要是人口迁移造成的;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改善生活的条件,增加收入,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老人和孩子留守,故B项准确,

高中地理高考试题—— 人口

高考试题解析地理学科分项版专题6 人口 (高考山东卷)图3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的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7-8题。 200010000 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 0M N 30 60 距市中心距离(km ) 常住人口密度(人/k m 2) 年1990年1982年楼高 2000 5000 10000150002000025000 3000035000 年1990年1982年楼高 常住人口密度(人/k m 2) P Q 5 10 15 距市中心距离(km ) 甲城市 乙城市 图3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 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 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8.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 处 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 处 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 处 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 处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中央商务区具有交通最优和市场最优的原则,甲图中的N地形成二级商务区。 (高考江苏卷)表2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图8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15~16题。 表2 图8 15.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 【答案】B 【解析】根据表中2000年和2010年的数据变化,苏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因为江苏省总人口在增加,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不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与江苏省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造成的。

高中地理人口知识.doc

高中地理人口知识 高中地理人口知识: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万年来人口增长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指某地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总人口之比,它反映人口死亡的强度 环境污染、生产力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生育政策、生育观念、婚姻制度、宗教因素、政治因素、传统习俗、社会风气等 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等 5、人口发展不同于人口再生产,还包括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三方面的内容。 高中地理人口知识:人口出生率 人口出生率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的活产婴儿数与当年平均人口数的比率,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近30多年来,全世界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从1950-1955年的3.59%降至2005年的2.65%.长期以来,发达地区出生率一直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且不断下降,从1950年的2.33环降至2005年的1.2%,几乎每隔5年就下降0.1%. 发展中地区出生率仍然很高,但也呈现出下降趋势。从1950-1955年的4.24%降至2005年的3%.非洲出生率自二次大战以来下降幅度最小,从4.8%降为4.4%,而有些国家出生率高达5%,如肯尼亚((5.2%)、卢旺达(5.3%)、马拉维((5.3%)、尼日尔和贝宁(5.1%),是世界人口出生率最高的国家。亚洲出生率下降幅度较大,特别是东部地区下降更快,这主要受中国出生率迅速

下降的影响。欧洲是世界上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地区,为1. 3%,德国1%,丹麦1.1%,更有国家是人口负增长。 高中地理人口知识:人口死亡率 人口死亡率也是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一定地区死亡人数与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也用千分率表示。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死亡率一直呈下降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30年,死亡率从1.85%降为1肠,在21世纪前5年里停滞在1. 1%的水平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逐渐接近。 2005年以北美洲〔0.8%)、拉丁美洲((0.7%)为最低,以非洲为最高(1. 6%)。人口死亡率最高的国家是非洲的塞拉利昂(2. 6%)与冈比亚(2. 4%),最低的国家是科威特(0. 3%)、阿拉伯联合酋长国(0.4纬)等。我国200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表明,我国的人口死亡率已降到0.613%,远低于新中国成立前的2.5%,成为世界上死亡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2016版优化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习题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四节课后检测知能提升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1.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②地域文化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如有人称东亚为“稻米文化”③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呈正相关关系④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②④B.②③ C.①②D.③④ 解析:选A。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这可以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也可以体现在物质文化方面,①错误。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并不都呈正相关的关系,③错误。 2.对下图解释正确的是() A.早婚使妇女生育年龄提前,生育时间延长,亲子年龄差距缩短,从而加快了人口的增长 B.早婚能提高出生率 C.早婚可降低出生率 D.早婚可遏制人口的增长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和分析能力。由图示可以看出婚育年龄的早晚对人口增长速度影响明显。 3.在婚俗方面导致欧美国家人口出生率一般较低的原因是()

A.早婚早育现象普遍B.宗教因素的影响 C.婚姻关系不稳定D.只生一个的国家政策 解析:选C。欧美国家由于离婚率较高,降低了人口出生率。 4.下图反映了我国人口学历与平均预期寿命的关系,从中可知() A.相同学历段女性比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短 B.高学历段男女平均预期寿命的差距大于低学历段 C.各学历段男女平均预期寿命的差异没有变化 D.受教育程度越高,平均预期寿命越长 解析:选D。由图可知,不同学历的平均预期寿命均是女性高于男性,而且学历越低,男、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差距越大。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内地的流动人口已达2.6亿,十年间增长80%,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1个是流动人口。有数据表明,中国流动人口平均年龄不到30岁,“80后”年轻人正逐渐成为流动人口的绝对主力。据此回答5~6题。 5.材料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变化是() ①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②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③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④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6.促使文化新时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庞大的人口压力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 D.工商业者成为光荣的劳动者 解析:第5题,我国人口流动日趋活跃,他们外出的主要目的是务工和经商。第6题,这些文化新时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5.C 6.B “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环境人口容量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环境人口容量 一、单选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6,常住人口为21813334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人口密度约为全国的1/10。据此完 成1~2题 1.制约新疆环境人口容量的资源短板是 A.耕地资源B.草场资源C.矿产资源D.水资源 2.为提高新疆环境人口容量,目前下列措施较合理的是 A.调整农业结构,提高灌溉技术B.发挥光照优势,扩大水稻种植 C.出台优惠政策,促进人口的迁入D.降低区内人们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20世纪30年代,一场大旱灾使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及其附近地区赤地千里,许多农民举家逃离,大部分向西迁往加利福尼亚州。据此完成3~4题 3.最适于用来解释俄克拉荷马州人口迁移的因素是 A.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B.交通通达性提高 C.环境人口容量变化D.经济区域专业化发展 4.依据材料分析下列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差别不大 B.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理想的人口规模 C.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科技发展水平 D.合理的人口容量和环境承载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当前自然、社会环境的综合反映下图为不同气候区世界人口容量测算柱状图,读图完成5~7题 5.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A.社会经济B.地形C.生产技术D.生物资源 6.按表格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A.亚热带季风气候B.地中海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D.沙漠气候 7.2011年日本的人口密度达到335人/平方千米,远超过该国的环境承载力,但其居民生活水平高,原因是该国 A.居民消费水平低B.科技发达,资源利用率高 C.矿产资源丰富D.位于季风气候区,人口容量大 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EBC)是指一定区域内,某一时期该地区环境承载力(ECC)与实际的环境承载量(ECQ)之间的差值。如表为成都市2019年单要素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统计表,据此回答8~9题 8.2019年,各省市人才争夺硝烟不断,西安、南京、杭州、天津等地落户条件再度降低。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经济贸易中心当然不甘示弱。若短期内成都人才落户政策得到积极响应,则 A.ECQ不变B.ECC降低C.EBC降低D.EBC增加9.成都市 A.环境人口容量为109万人 B.经济人口总量为826万人 C.限制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要素是产业结构 D.提升森林资源利用率可提升环境人口容量 读“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数据”,完成10~11题 10.造成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原因是 ①光照②地形③土壤④热量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11.青藏地区环境人口承载力的特点是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承载力大②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

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要点归纳与难点解析

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要点归纳与难点解析第一节人口再生产 知识要点: 1、人口再生产定义: 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 2、人口再生产类型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很低) 难点解析: 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 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 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过渡型(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我国已是现代型) 全世界:过渡型(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 难点解析: 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 例题分析: 中、印、美、日四国人口现状相比较() A. 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B. 美国的人口密度最低 C. 日本的城市人口比重最低 D. 印度老龄人口比重最高 解析: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日本是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定高于属于发展中

高中地理-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最新

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课标解读 1.了解历史上世界人口增长状况。运用图表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联系生产力发展水平推论成因。 2.通过数据和图表资料,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状况。运用比较法比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不同。 3.联系不同国家具体情况,学会辩证地分析人口问题,初步形成科学的人口观。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本节课可以通过以下图文资料及相关问题导入。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自人类诞生以来,世界人口经过数百万年才在1830年达到10亿,但100年后,人口就由10亿增长到20亿。此后,人口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人口由20亿增长到30亿用了30年时间;人口由30亿增长到40亿仅用了14年时间;人口由40亿增长到50亿仅用了13年时间;人口由50亿增长到60亿则只用了12年时间。 人口增长为什么会有慢有快?人口增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哪些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 ●教学流程设计 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世界人口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2 ~3 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人口增长增长的历史轨迹”;②看教材P4 ~5 模式转变”并完成[思考交流]1;③看教材P6 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3、 ~7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并完成[思考交流]2。→步骤1: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步骤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步骤3:教师通过[例1]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4页图1-1-4的解读,讲解知识“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步骤8: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活动点拨],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强化巩固。安排学生完成[课后知能检测]。←步骤7: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的4、5、6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步骤6:教师通过[例2]讲解知识“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及人口问题”。←步骤5: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步骤4:老师指导学生完

(新教材)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三节人口合理容量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三节人口合理容量 课程标准 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分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2.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学习目标1.结合资料,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2.运用资料,分析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3.通过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探究实例,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使用方法。 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1.概念:指某区域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由本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人口规模。 2.意义:一旦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而失去平衡,并最终丧失原有的承载能力。 二、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在保证居民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所能容纳(承载)的适度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是基础。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水平和产业结构等社会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 (3)对外开放程度因素 ①对外开放的地区,资源的互补性强,可提高人口合理容量。 ②封闭的地区,某些重要资源匮乏,人口合理容量降低。 3.特点:相对稳定性、不确定性。 4.谋求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途径 (1)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按政策生育,充分发挥全面两孩政策效应。 (2)努力提高技术水平、资源利用率以及资源管理水平。 (3)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三、案例: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湖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 1.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湖北省水资源、土地资源等数据。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与环境这篇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是查字典地理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原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长模式 (1)工业革命以前原始人口增长模式特点高高低原始社会传统人口增长模式特点高高较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工业革命时特点高低高(18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 (20世纪50年代)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3)近现代特点三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原因: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育观念及行为的变化) 3人口零增长国家: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人口负增长国家;英国,比利时,芬兰等 4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 社会经济因素 2制度因素 3计划生育因素 P8 5世界人口达到50亿:1987 7 11 达到60亿:2018 达到65亿:2018 2 28

年龄结构014岁65岁(中国60岁)以上 年轻型大于等于40%小于4% 成年型30%40% 老年型小于30%大于7%|60以上大于10% 自然增长率小于等于1.0%为低增长,出生率小于等于1.5%为较低增长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1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被称之为人口的指数增长。 2自然资源(必须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存在于自然界中可直 接利用的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3自然资源的分类: 一(1)矿产资源:它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 (2)水资源:淡水储量只占世界总水量的2.535左右,而可利用的淡水储量只占淡水储量的0.03%左右。 (3)土地资源:1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下降,使土地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2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正在显著缩小。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森林资源(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的作用):森林的大面积毁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速度加快,大气污染程度加深,气

高中地理 人口及变化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2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人口问题 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 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 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 19世纪以前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旧大陆(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高二地理环境人口容量 练习人教版

高二地理环境人口容量人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第3课讲环境人口容量,这部分内容实际上反映的是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制约,通过这一课的讲述,会使我们对为什么我国要实行控制人口增长有进一步的认识。 (一)本讲主要内容:本讲讲述第一单元第三节——环境人口容量 1. 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及提出背景、影响因素、如何评估、全球及中国人口容量评估值,以及这项工作的意义。 2. 运用发展、综合分析的观点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分析、预测。 (二)学习指导 1. 知识结构: 2. 教材分析 一本课主要讲述环境人口容量。首先,教材介绍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讨论了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接着,教材简单地讨论了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问题,主要介绍了对地球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几种观点,以及对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二什么是环境人口容量、为什么提出环境人口容量?人们关心自身所处的环境到底能容纳多少人口,引出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人们自然地关注人口增长与地球承载能力的关系问题。 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可看成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但由于对环境人口容量确定因素的理解不同,所以存在着不同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教材中给出的是应用较为广泛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这一定义理解就可以了。 学习这一定义时,注意其中所包含的几层意思: (1)谈环境人口容量,应指具体的时期,因为环境人口容量是时间的函数,具有不确定性;

(2)资源、科技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3)生活(包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4)如果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要以该国或地区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为依据,而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不见得完全就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定义中所说的“其他”(如国外或地区以外的)资源和技术,这一点对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要求理解。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容量的定义,教材主要讨论了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和生活消费水平三方面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 在学习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资源的种类繁多,一般在研究中主要考虑的是几种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资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 (2)生活消费不仅指物质生活消费,同时也包括文化精神生活的消费; (3)还有许多因素、如社会分配制度,对环境人口容量也有影响。 三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并不要求具体进行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而是要求知道环境人口容量是如何估计的,并了解有关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不同观点。 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讲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时,在环境人口容量制约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和人口的消费水平不断变化较易理解;而一个地区的资源也会不断变化则可能不大好理解:资源的数量和开发利用程度,要受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科技发展了,一方面现有资源的利用程度会得到提高,如煤炭的利用,过去只采取直接燃烧来得到能源,技术发展后,可把煤炭制成煤气,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利用程度;另一方面可开发出新的资源,如太阳能的利用等。资源的不断变化,实际上说的就是它的利用程度和开发程度的不确定。 第二,教材中出现了人口承载力一词。人口承载力和人口容量意义相近,人口承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的关系。如土地人口承载力指的是在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土地为居民提供的食物能健康地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在实际中,为了简便,往往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作为环境人口容量。另外也有环境人口承载力的说法。 第三,环境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的区别。主要讨论的是区域最佳的人口规模,或是理想人口规模,即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保持在多少才最适宜,这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含义并不相同(环境人口容量主要研究的是一个地区可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适度人口,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本课“活动”的参考答案。研究环境人口容量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环境与人口的关系;第二,有利于人们了解各种环境问题;第三,促使人类自觉地保持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平衡关系。 3. 知识要点 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1)概念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和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

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相关概念

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相关概念 一、人口再生产与人口发展 人口再生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人口再生产是指人口内部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使人口总体不断地延续下去的过程,是仅从人口数量方面考查的人口变动过程。广义的人口再生产不仅是人口的数量在变化,而且总人口中的年龄性别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及人口的素质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口再生产是人口发展的基本内容,却并不能等同于人口发展。 人口发展包含三层含义:一是人口数量的增长,包括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化及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二是人口素质的提高,反映的是人口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三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包括自然结构、人口的社会和经济结构以及人口地域结构的变化。 二、生育率与出生率 生育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并存活婴儿人数与育龄妇女人数之比,它体现的是新出生人口和育龄妇女的关系。生育率是出生率的基础,它决定出生率的大小。 出生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婴儿人数与总人口数之比,它体现的是新出生人口与全体人口的关系。 三、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数(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与平均人口数(或年中人口数)之比,即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是研究某地区人口自然变动和未来人口规模的重要指标,也是制定地区人口政策的主要参考因素之一。 人口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实际增长率,其数值为一定时期内人口增长数与人口总数之比,即人口增长率=年人口净增数/年平均人口数。它除了跟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外,还与人口机械增长率(人口迁移)有关。 四、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也称环境承载力。但由于对环境人口容量确定因素的理解不同,存在着不同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的定义,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主要讨论的是区域最佳的人口规模,或是理想人口规模,即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保持在多少才最适宜,这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含义并不相同。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如《中国人口与环境》一书中指出“按照中国的国情,中国的最适宜人口数量为7亿左右,最大(极限)人口数量为16亿左右”。这里所说的最适宜人口数指的是人口合理容量,而最大人口数指的是环境人口容量。 五、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 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到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性地改变,即人们为了定居的目的,离开自己原来的居住地而长期移居他乡。人口迁移具有时间性特征,习惯上,把人口迁移的发生限定在特定的时间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 人口数量的变化

第七单元人口 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 人口 人口是指在一定地域和社会范围内人群的总体,即居住在一定地区,并构成某一社会的那些人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多样的总体。 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的人口变动情况。 引起人口增长的因素主要有:(1)人口的自然增长,即新出生的人口和已死亡人口之间的差额;(2)人口的机械增长,即迁入人口与迁出人口的差额。人口增长的绝对幅度以人口净增加额来衡量,人口净增加额等于人口自然增长额与人口迁移增长额之和。 世界人口增长 人口出生率 人口出生率指人类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平均每千人出生人数与该时期平均总人数的比率,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

年出生率=年出生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 式中:出生人数指活产婴儿,即胎儿脱离母体时(不管怀孕月数),有过呼吸或其他生命现象。年平均人数指年初、年底人口数的平均数,也可用年中人口数代替。 人口死亡率 人口死亡率指人类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平均每千人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总人数的比率,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 年出生率=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根据人口自然变动的特征,可将人口增长的一般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它体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原始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转变的过程。 时间

高中地理:人口的变化知识点

高中地理:人口的变化知识点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 19世纪以前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旧大陆(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拉

2020春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三节人口合理容量课后巩固提升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三节人口合理容量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下图是福建省福州市辖区环境承载力指标(权重)体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福州市辖区的范围内,最受到当地关注的环境承载力指标是( ) A.大气环境SO2浓度 B.闽江水环境COD浓度 C.城市交通噪声 D.烟尘 2.最受当地关注的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生产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B.使用制冷设备排放大量氟氯烃化合物 C.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排放大量污水 D.居民购车迅速增加 1题,结合示意图中的权重判断福州市辖区的范围内,最受到当地关注的环境承载力指标是闽江水环境COD浓度。第2题,城市工业发达,人口集中,水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排放大量污水。 2.C 下表示意某山区小流域人口规模测算数据,目前该流域人口数量为12.4万。据此完成3~4题。

3.该流域的最大人口规模为( ) A.7.4万人 B.7.5万人 C.10.9万人 D.32.9万人 4.该最大人口规模趋于合理,适宜采取的措施是( ) A.压缩部分耕地为林地 B.加快矿产资源开发 C.适当开垦荒地种粮 D.以节水为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核心 3题,根据“短板效应”,该流域最大人口规模受制于耕地,为10.9万人。第4题,目前该流域人口数量为12.4万,已经超过最大人口规模,因此综合治理与开发措施应着重于“短板”的补偿,即适当开垦荒地种粮。 4.C 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结合表格,完成5~7题。

5.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最大可能人口密度”的主导因素是( ) A.科技水平 B.开放程度 C.自然资源 D.消费水平 6.下列关于青海、西藏环境承载力的说法, 正确的是( )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大 ②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承载力小 ③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小 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可增大环境承载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表中“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体现了人口容量的( ) A.临界性 B. 相对性 C.警戒性 D.稳定性 5题,表中体现了生物总量与可承载人口之间的关系, 因此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自然资源。第6题,青海和西藏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小;由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因此可通过提高科技水平,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第7题,表中“最大人口密度”是一个警戒值,体现了人口容量的警戒性。 6.B 7.C 8.读“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资源、人口漫画,完成下列各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