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专题

文言文翻译专题
文言文翻译专题

文言翻译专题陈龙江

综述:在高考语文试卷考查内容的分布中,文言文是一重要板块。从分值来看,列语文各考点第三。(前三分别是作文60分,现代文阅读22分,文言文19分)文言文翻译是文言知识最重要的检测手段。一则此手段化客观(选择题型)为主观,以展现考生个体素质;再则,更重要的是,它是文言水平检测的极恰方法,能涵盖几乎所有的文言知识点,能综合体现学生文言水平的综合能力。

我们再从最近十几年试题结构的变迁中来认识此题型的地位。以前是文言占17分,其中选择题12分(4个小题),翻译5分,翻译题目来自第一卷的文言文段;后来是文言仍占17分,但选择题变为3个共9分,而翻译增加为8分,题目通常为另选的一小文段;现在文言分值为19分,这增加的2分一并扩充在翻译中,已是10分的题了,题目来源是以上两种中的一种。

其三,文言知识是比较凝固的,文言翻译更是有规律、方法可循,文言翻译采分点亦比较明显,所以,文言翻译这十分,考生不容错过1分,亦能抓住每一分。

鉴于此,考生须透彻梳理本题。

专题内容:一、文言知识点:

实词(语境中的词义,常见的120个)、虚词(语法功能,常考的18个)

通假、兼词、偏义复词、古今异义、互文

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文言句式(两个四种)

文化常识(职官、礼仪、科举、宗法、历法、称谓等)

二、翻译示例:(07年高考语文四川卷翻译题)

(四、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欲杀之,以勋旧而止。

2、上都留守阙,宰相拟廷臣以十数,皆不纳,帝顾仁杰曰:“无以易卿者。”

译文:

翻译题示例二:

1、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文:

三、文言翻译方法:

字字落实(语境中的词义,虚词的语法功能)留删换

补充调整(补出省略部分,调整文言句式)调补

辅以意译(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贯

整体局部互动,猜解试探

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度量单位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等。

贯:译文要语意贯通,明白流畅,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四、文言翻译课内习题。

1、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译文:

2、宋人有取道者,其马不进,刭而投之溪水。又复取道,其马不进,又刭而投之溪水。如此者三,虽造父之所以威马,不过此矣。不得造父之道,而徒得其威,无益于御。

译文:

3、(04年高考全国卷)(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2)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译文:

五、文言翻译课外习题。

1、东家母死,其子哭之不哀。西家子见之,归谓其母曰:“社何爱速死?吾必悲哭社!”夫欲其母之死者,虽死亦不能悲哭矣。(注:古代江淮一带称母亲为社)

译文:

2、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侯谓睹师赞曰:“乐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赞对曰:“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乐羊既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译文:

3、孟子谓齐王曰:(1)“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2)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

4、华歆从会稽还都,宾客义故赠遗累数百金,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临去,语众人曰:“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怀璧为罪,原为之计。”众乃各留所赠。

译文:

5、(04高考重庆卷)(1)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

(2)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3)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

译文:

6、(4高考广东卷)(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2)不识吾子奚以知之?(3)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译文:

7、(04高考浙江卷)(1)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2)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3)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

译文:

8、(06年高考四川卷)(1)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2)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译文:

9、(06高考全国卷)(1)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2)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

译文:

10、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万历末,詹懋举者守颍州。偶召木工。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耳。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甚妙。詹大惊异,诘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往见一老人贸薪入城,担头常囊此,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贱工也,受工之直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果良琴也。詹乃从竟学,一时琴师莫能及。(王士禛《池北偶谈》)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适弹琴适:________ ②矫首矫:________ ③善否否:________

④贸薪贸:________ ⑤囊此囊:________ ⑥受工之直直:________

⑦老人所贻贻: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①颇善此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②詹乃从竟学,一时琴师莫能及。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③工即鼓前曲一过。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位木工令太守“惊异”之处有: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淝水之战》节选)

秦兵逼淝水而陈(1),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2):“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阵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3);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4),死者什七八。(《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七》)

[注释](1)秦兵:指前秦苻坚的军队。(2)谢玄:东晋名相谢安之侄,时任前锋都督。融:苻融,苻坚之弟,封阳平公,时为秦军统帅。(3)青冈:地名。在安徽寿县境内。(4)重(chóng):加上。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正确读音和解释。

A. 秦兵逼淝水而陈()()

B. 我以铁骑蹙而杀之()()

C. 蔑不胜矣()()

D. 遂麾兵使却()()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1)君悬军深入(2)死者什七八

A. “悬军”的意思是“率领军队”;“什七八”的意思是杂七杂八。

B. “悬军”的意思是“孤军”;“什七八”的意思是“十人里面有七八个”。

C. “悬军”的意思是“悬赏军队”;“什七八”的意思是“一百人里面有七八十个”。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A. 此乃持久之计()

B. 若移阵少却()

C. 融亦以为然()

D. 自相蹈藉而死者()

E. 其走者闻风声鹤唳()

(4)区别、解释下列各句中“使”字的含义和词性。

(1)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2)使之半渡(3)遂麾兵使却

(4)时周瑜受使至鄱阳(5)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答: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

(5)下列词语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风声鹤唳

B. 草行露宿

C. 云集响应

D. 冰清玉洁

(6)翻译句子:①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②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

译文:

附录:《文言固定句式翻译》文言文有一些固定搭配的句式,牢牢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亭》)——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译成“把……怎么办”。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8.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9.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办法。例2: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10.得无……一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一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11.无乃……乎(与),译为“恐怕……吧”。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12.……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的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13.孰与,以……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么样呢?

14.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15.有……者,译为“有个……人”。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16.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17.(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上) 教学目标 1.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五册文言文复习。 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五课时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课前一练,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翻译:即使有精美的食物,不品尝也不会知道它的滋味;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好在哪里。因此说,认真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教别人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知识上还存在迷惑不解之处。知道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在教学时发现了自己有迷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进一步加强学识修养。因此说:敎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啊。 二、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②换――替换。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①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二轮复习之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

二轮复习之文言文翻译 第二课时强化语境意识,提升翻译精准度 任务情境文言语句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重头戏。考生在这方面一直很困惑、很苦恼,训练 了这么长时间,也做了很多文言语句翻译的题目,但就是拿不了高分。这其中固然有积累不 够、不厚的因素,但更与考生在翻译时不好的习惯或者意识有关:总是把目光集中在题上, 别的内容一概不看。这样做很不好,因为任何一句话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前后内容有 一定的联系。这就要求考生有语境意识,而且必须强化语境意识,只有把要求翻译的句子放 在原文中,联系前后内容,才能保证翻译得心应手,从而提高翻译的精准度。 自主检测,自我诊断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张策,字少逸,敦煌人。唐广明末,大盗犯阙,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难,君子多之。 王行瑜帅邠州,辟为观察支使,带水曹员外郎,赐绯。及行瑜反,太原节度使李克用奉诏讨 伐,行瑜败死,邠州平。策与婢肩舆其亲,南出邠境,属边寨积雪,为行者所哀。太祖闻而嘉之,奏为郑滑支使。(节选自《旧五代史·张策传》,有删改) (1)大盗犯阙,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难,君子多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策与婢肩舆其亲,南出邠境,属边寨积雪,为行者所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杜纮字君章,起进士,为永年令。神宗闻其材,用为大理详断官、检详枢密刑房,修《武经要略》。以职事对,帝翌日语宰相,嘉其论奏明白,未果用。知郓州。尝有揭帜城隅,著妖 言其上,期为变,州民皆震。俄而草场白昼火,盖所揭一事也,民又益恐。或请大索城中, 纮笑曰:“奸计正在是,冀因吾胶扰而发,奈何堕其术中?彼无能为也。”居无何,获盗,乃奸民为妖,如所揣,遂按诛之。徙知应天府,卒,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杜纮传》,有删改) (1)以职事对,帝翌日语宰相,嘉其论奏明白,未果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无何,获盗,乃奸民为妖,如所揣,遂按诛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2.能结合所学的文言知识准确翻译浅易文言句子 二、文言语句翻译方法 1、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㈡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1:请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哪些词语可用替换法翻译。 ①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古今异义,实词) 译文: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译文: 2、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三)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2:请翻译下面的句子,原句有哪些词语可以用保留法翻译。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译文: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译文: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如:①部分句首发语词(如夫、盖)。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虚词。 ③调节音节的虚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3:翻译句子,并标明翻译时哪些词语可以不译出来。 ①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译文: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译文: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异常也。 译文: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有时为了使句子衔接更好还要加上关联词。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

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翻译

一、直译和意译 直译和意译是古文今译的两大类型,也是两种不同的今译方法。 1.关于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保持原文的本来面貌。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可译为:“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1、关于意译。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特别是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 二、古文今译的具体方法 直译和意译是对译文的总体分类,在今译时还应运用具体的翻译方法。具体方法大体包括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项。 1.对译。对译是按原文词序和句法结构,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古文今译最基本的方法。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改变原句词序的句法,只要对原句中的字词,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最恰当的有对应意义的词语来翻译就可以了。文言文单音节词较多,要注意尽量译成准确的双音节词。尤其要特别注意:结合语境选择多义词的意义;如果不能理解,看有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词。 例:“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可译为:“【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除【】内是必要的增补外,字词,古今是一对一的关系;词序、句法结构,古今相同。这种翻译方法就是对译。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便于准确地表达原文内容。由于古今汉语相同之处颇多,所以对译也就成了古文今译的一项基本方法。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应尽量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不清楚的,才可作适当调整。 2.移位。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特殊词序,今译时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常见的倒装句有: (1)谓语前置:甚矣,汝之不惠。(2)宾语前置:何陋之有! (3)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4)状语后置:战于长勺 3.增补。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的地方,今译时作必要的增添补充。常见的省略句有: (1)省略主语:【渔人】复前行,欲穷其林 (2)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文言文翻译

《王徽之看竹不问主人》 【原文】王子猷①尝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埽施设②,在听事坐相待。王肩舆 径造竹下,讽咏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③,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④。便令左右闭门,不听⑤出。王更以此 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 【注释】①王子猷:即王徽之。②施设:准备饮食。③犹冀还当通:还希望王献之能打个招呼。④大不堪:实在不能忍受。⑤听:听任。 【译文】王子猷有一次到外地去,经过吴中,知道一个士大夫家有个很好的竹园。竹园主人已经知道王子猷会去,就洒扫、设宴一番,在正厅里坐着等他。王子猷却坐着轿子径直来到竹林里,讽诵长啸了很久,主人已经感到失望,还希望他会派人来通报一下,可是他竟然径直出门去了。主人实在忍受不了,就叫手下的人去关上大门,不让他出去。王子猷因此更加赏识主人,这才留步坐下,尽情欢乐了一番才走。 【评析】竹林的主人本是对王徽之有赞赏欢迎之意,所以打扫门庭,准备好酒食,坐在大厅等候。谁想到王徽之却 并不曾理会主人的一片好意,自己看完竹林就准备走,这让等候已久的主人终于按捺不住那股怨气了。于是便强行 把王徽之留下了,而王徽之却为此而更加赏识主人,认为他们这样才是“豁达”的表现。 《史记·列传·滑稽列传》 [原文]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1)。出邑门(2),道飞其鹄,徒揭空笼(3),造诈成辞(4),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5),去我飞亡(6)。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7)。鹄,毛物(8),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9)。欲赴佗国奔亡(10),痛吾两主使不通(11)。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12)。”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13)!”厚赐之,财倍鹄在也。[注释](1)鹄:黄鹄,珍禽之一。(2)邑门:都门。(3)徒揭空笼:只举着空的鸟笼。徒,只。(4) 造诈成辞:编造一套欺骗的话头。(5)饮(yìn,印)之:给它喝水。(6)去:离开。亡:逃失。(7) 议:议论、讥笑。(8)毛物:生羽毛的东西。(9)信:诚实。(10)佗:通“他”。(11)此句是 说:痛心齐、楚两国大王之间的使节由此断绝。(12)受罪:领受罪罚。(13)信士:讲究忠信的人。 [译文]从前,齐王派淳于髡去楚国进献黄鹄。出了都城门,中途那只黄鹄飞走了,他只好托着空笼子,编 造了一篇假话,前去拜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进献黄鹄,从水上经过,不忍心黄鹄干竭,放出让它喝水, 不料离开我飞走了。我想要刺腹或勒脖子而死,又担心别人非议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致使士人自杀。黄鹄 是羽毛类的东西,相似的很多,我想买一个相似的来代替,这既不诚实,又欺骗了大王。想要逃奔到别的 国家去,又痛心齐楚两国君主之间的通使由此断绝。所以前来服罪,向大王叩头,请求责罚。”楚王说:“很 好,齐王竟有这样忠信的人。”用厚礼赏赐淳于髡,财物比进献黄鹄多一倍。 《柳秀才》 [原文]明季①,蝗生青兖②间,渐集③于沂。沂令忧之。退卧署幕④,梦一秀才来谒⑤,峨冠绿衣,状貌修⑥伟。 自言御蝗有策。询之,答云:“明日西南道上有妇跨硕腹牝⑦驴子,蝗神也。哀之,可免。”令异之,治具⑧出邑南。伺良久⑨,果有妇高髻褐帔⑩,独控{11}老苍卫{12},缓蹇{13}北度。即爇{14}香,捧卮酒,迎拜道左{15}, 捉驴不令去。妇问:“大夫将何为?”令便哀求:“区区小治{16},幸{17}悯脱蝗口。”妇曰:“可恨柳秀才饶舌{18},泄我密机!当即以其身受,不损禾稼可耳。”乃尽三卮,瞥不复见。后蝗来,飞蔽天日,竟不落禾田,尽集 杨柳{19},过处柳叶都尽。方悟秀才柳神也。或云:“是宰官{20}忧民所感。”诚然哉! 【注释】①季:一个朝代的末了。②青兖(yǎn):青州和兖州,都在今山东省。③集:落。后“尽集杨柳”中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 ?余尝再游武夷,信宿天游观中,每与静参羽士夜谈茶事。(羽衣、羽客) ?遗药数剂,不索直而去.亡是公(人名)复留兼旬而后别,唯不敢纵饮矣. ?无虑吾农事 ?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吏民皆安堵如故 ?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既而中州板荡,戎狄交侵 ?匈奴人民每来降汉,单于亦辄拘留汉使以相报复 ?宽尝于坐被酒 ?倍道、倍日 ?比年一小聘 ?比年以来,曾无宁岁 1、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⑴人或问之:“何为泣乎?” 译文: ⑵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 译文: 2、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002年北京卷)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⑴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译文: ⑵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文: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⑴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 ⑵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文言文翻译

193晋人有好利者 晋国有个贪图利益的人,来到市场。遇到东西就拿,说:“这我可以吃,这我可以穿,这我可以用,这器皿我可以装东西。”拿了以后,就走。市场管理的官吏赶过来让他交钱,那晋人说:“我贪心特别旺盛的时候,双眼发晕冒火,天下的东西,全都好象本来就归我所有,不知道是别人的东西。你如果(把这些东西)给我,我如果富贵了会还给你的。”市场管理官吏发怒,用鞭子抽他,夺回他抢的东西走了。旁边有的人讥笑他,那晋人用手指着骂道:“世人贪图利益比我更甚,往往千方百计地暗中争夺利益,无还是在白天拿东西,岂不比他们要好吗?有什么好讥笑的!” 194盲人摸象 从前,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就说:“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有光滑的大萝卜。”高个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对,不对,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来。“你们净瞎说,大象只是根大柱子。”原来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却嘟嚷:“唉,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四个盲人争吵不休,都说自己摸到的才是真正大象的样子。而实际上呢?他们一个也没说对。 195治驼 从前有个医生,自吹能治驼背。他说:"无论驼得像弓那样的,像虾那样的,还是弯曲像铁环那样的,请我去医治,管保早晨治了,晚上就如同箭杆一般直了。"有个人信以为真,就请他医治驼背。这个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跳上去使劲地踩。这么一来,驼背倒是很快就弄直了,但人也被踩断了气。驼背人的儿子要到官府去告他,这个医生却说:"我的职业是治驼背,只管把驼背弄直,那管人是死是活!" 196慕名失实 有个读书人因囊萤读书而闻名于家乡,一位同乡仰慕他的品行,便在早晨去拜访他。他的家里人向同乡道歉,说他出门了。同乡说:“哪有囊萤夜读而早晨却外出的人呢?”家里人说:“不为别的,是为捕捉萤火虫出去了,申时将回来。”现在天下所敬仰推崇的人,定是那些“囊萤”读书的人。假使读书人白天闭门读书,谁又会去拜访他呢? 197叶公好龙 子张去拜见鲁哀公,过了七天了鲁哀公仍不理他。他就叫仆人去,说:“我听说你喜欢人才,因此,冒着风雪尘沙,不敢休息而来拜见你。结果过了七天你都不理我,我觉得你所谓的喜欢人才倒是跟叶公喜欢龙差不多。据说以前叶公子高很喜欢龙,衣服上的带钩刻着龙,酒壶、酒杯上刻着龙,房檐屋栋上雕刻着龙的花纹图案。他这样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进了大厅。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脸色骤变,简直不能控制自己。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呀!他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龙非龙的东西罢了!现在我听说你喜欢英才,所以不远千里跑来拜见你,结果过了七天你都不理我,原来你不是喜欢人才,你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人才非人才的人罢了。诗经早说过:…心中所藏,什么时侯可以忘!?,所以很抱歉,我要离开了!” 198泽人网雁 太湖,(有很多)白雁聚集。夜晚(它们)必定选择地方栖息,惟恐人类用带丝线的箭射自己,选派值班雁在四周巡逻。有人来到就叫,群雁凭借这样可以闭眼(睡觉)。湖边的人熟悉它们的事情,点着火光照它。值班雁嘎嘎鸣叫,湖边的人马上放低(并遮蔽)火光。群雁都惊醒,看看,没什么东西。如此这般三四次。群雁认为值班雁欺骗自己,共同啄它。没多久,湖边的人拿着火上前,值班雁不敢(再)叫了,群雁刚刚睡着,一往捕去没有(一只)遗漏的。

2018届高三二轮专题文言文翻译教师版

专题一:突破文言文翻译重难点,提高精准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一、内容概述 (一)涉及的考点(回归考纲) 古代诗文阅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涉及的能力点(回归考纲) 理解能力 (三)考题回顾(不看答案,学生重做一遍,为诊断问题服务。考题具有典范性,或是江苏的常规考题,或是有可能的考题,或是其他省市的有启发性的考题) 例1. 2017江苏卷《汪容甫先生行状》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译文: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凭借学问,那么我对容甫应当称他为老师了。 ⑵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译文: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朋友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 附选文相关段落。 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其见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例2. 2018届徐州摸底考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仲翔颇有干用,乃以为判官,委之军事。(4分) (4分)郭仲翔很有才干能力,(李蒙)就任命他担任判官,把军中的事务交付给他。(“干用”“为”“委之军事”句式各1分,文句通顺1分。) 评分建议:“干用”译为“有才干”亦可;首先看翻译的文句是否通顺,其次看实词和句式的翻译准确程度。 (2)仲翔亲庐其侧,行服三年,德保安不已。(4分) (4分)郭仲翔在吴保安的坟墓旁亲自修了一座庐舍,穿孝服守丧三年,对吴保安一直感激不尽。(“庐”“行服”“德”各1分,“亲庐其侧”句式1分) 评分建议:“庐”译为“建造了一座庐舍”亦可;“行服”译为“守孝”亦可;“德保安不已”译为“感激吴保安从未停止”也算对。 附选文相关段落 会南蛮作乱,以李蒙为姚州都督,帅.师讨焉。蒙临行,辞元振。元振乃见仲翔,谓蒙曰:“弟之孤子 ..,未有名宦。子姑将行,如破贼立功,某在政事,当接引之,俾.其薄俸也。”蒙诺之。仲翔颇有干用,乃以为判官,委之军事。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

高三专题突破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划线的句子。 和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人也。凝父矩,性嗜酒,不拘小节,然独好礼文士,每倾赀以交之,以故凝得与之游。而凝幼聪敏,形神秀发。举进士,梁义成军节度使贺瑰辟为从事。瑰与唐庄宗战于胡柳,瑰战败,脱身走,独凝随之,反顾见凝,麾之使去。凝曰:“丈夫当为知己死,吾恨未得死所尔,岂可去也!”已而一骑追瑰几及,凝叱之不止,即引弓射杀之,瑰由此得免。瑰归,戒其诸子曰:“和生,志义之士也,后必富贵,尔其谨事之!”因妻之以女。 天成中,拜殿中侍御史,累迁主客员外郎,知制诰,翰林学士,知贡举。是时,进士多浮薄,喜为喧哗以动主司。主司每放榜,则围之以棘,闭省门,绝人出入以为常。凝撤棘开门,而士皆肃然无哗,所取皆一时之秀,称为得人。 凝好饰车服,为文章以多为富,有集百余卷,尝自镂板以行于世,识者多非之。然性乐善,好称道后进之士。唐故事,知贡举者所放进士,以己及第时名次为重。凝举进士第时第五,后知举,选范质为第五。后质位至宰相,封鲁国公,官至太子太傅,皆与凝同,当时以为荣焉。 (1)每倾赀以交之,以故凝得与之游。 (2)瑰战败,脱身走,独凝随之,反顾见凝,麾之使去。

(3)丈夫当为知己死,吾恨未得死所尔,岂可去也! (4)和生,志义之士也,后必富贵,尔其谨事之! (5)主司每放榜,则围之以棘,闭省门,绝人出入以为常。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划线的句子。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客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

文言文翻译

为学一首示子侄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四川边疆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 富者曰:"吾数年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 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到达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到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晏子使楚》 1、晏子将使 ..楚。 解释:将:将要使:出使 翻译: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高玉玺审核人蔡勤贵2014-9-15 【学习目标】 1、学习并运用译句的基本方法。 2、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加强采点得分意识。 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学习方法】讲练结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考点阐释】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人选择文言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语法现象的文言文句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这些语法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方面的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方面的重要虚词、固定结构;第二类是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和各类句式。 【真题回放】(2014年湖北高考卷) (1)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答案:有的乡民拉着吴德基(南康丞)的衣襟与他你我相称,他也不斥责。 【方法指津】 一、文言翻译的要求 二、文言翻译的原则 三、具体方法 字词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 1、留:凡朝代、年号、人各、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典例】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14年全国卷) 【研习】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侯和秦伯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没有礼貌。(若翻译成“晋国的侯王和秦国的霸主”就错了。) 2、删:把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的虚词、衬字删去。这些词包括:句首发语词、句中舒缓语气词、结构作用词、凑足音节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 【典例】昼夜勤作息 译文:白天和夜晚都勤奋的劳作。(“作息”为偏义复词,只强调“作”。) 【研习】①夫战,勇气也。 译文:作战,是要靠勇气的。(夫,发语词) 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已。 译文:我对于国家(的治理),尽心了。(之,取独;也,停顿;焉耳已,语气助词) 3、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通假字换成本字,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古今异义词换成现代词……换言之,该留的留下,该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往往都是答案采分点) 【典例】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14年山东卷) 译文: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 ②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译文:扬言道:我看见相如,一定侮辱他。 综合练习(一)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换) 译文: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变故。 ③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13年湖北卷)(换) 译文: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箭弓稍微软了点。 4、调:把文言句中的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及其它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法顺序调整过来。(特殊句式往往都是答案采分点) 【典例】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14 年重庆卷)【答案】这是区区小亊,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5、补:古汉语比较简约,省略现象是普遍的。为了译文完整流畅,增补原文中省略掉的成分或意思。 【典例】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14年江西卷) 【答案】(众鸡)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 【研习】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省略主语、宾语) 译文:(蛇)碰到草木,(草木)都死了;如果咬伤人,没有抵挡它的方法。 ②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省略句子) 译文:但是力量足以达到那里(却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是有所悔恨的。 6、贯:古文中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等手法,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 【典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14年湖南卷) 【答案】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本句亦是定语后置句式)

文言文翻译

【蜀鄙之僧】世上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努力去做则困难的事会变容易,不努力去做则容易的事也会变难。 四川的偏远山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朝佛,你看行吗?”富和尚说:“您凭着什么去?”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不以为然:“我几年前就想雇条船下南海,到现在还没去成;您凭着什么去?” 可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朝佛回来了。他把自己的云游经过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听了,有惭愧的脸色。从四川到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无法到达然而穷和尚却到达了。一个人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么? 【齐桓公好服紫】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全城的人都穿紫色的衣服。在那时,5匹生绢也换不到一匹紫色的布。齐桓公对此十分忧虑,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所以紫色的衣料昂贵的厉害,但全国的百姓却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没个完,我该怎么办呢?”管仲说:“您想制止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试一下您自己不穿紫衣服呢?您可以对身边的侍从说:…我非常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在这时,侍从中如果有穿紫衣来晋见的人,桓公就说:“稍微退后点,我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那人说:"是."就在这一天,没有侍卫近臣再穿紫色衣服了;到第二天,城中也没人再穿紫色衣服了;过了很多天,国境之内也没人再穿紫色衣服了。 【扶苏自杀】于是他们就一同商议,伪造了秦始皇给丞相李斯的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又伪造了一份赐给长子扶苏的诏书说:“我巡视天下,祈祷祭祀各地名山的神灵以求长寿。现在扶苏和将军蒙恬带领几十万军队驻守边疆,已经十几年了,不能向前进军,而士兵伤亡很多,没有立下半点功劳,反而多次上书直言诽谤我的所做所为,因不能解职回京当太子,日夜怨恨不满。扶苏做为人子而不孝顺,赐剑自杀!将军蒙恬和扶苏一同在外,不纠正他的错误,也应知道他的谋划。做为人臣而不尽忠,一同赐命自杀,把军队交给副将王离。”用皇帝的玉玺把诏书封好,让胡亥的门客捧着诏书到上郡交给扶苏。使者到达之后,打开诏书,扶苏就哭泣起来,进入内室想自杀。蒙恬阻止扶苏说:“皇上在外,没有立下太子,派我带领三十万大军守卫边疆,公子担任监军,这是天下的重任啊。现在只有一个使者来,您就立刻自杀,怎能知道其中没有虚假呢?希望您再请示一下,有了回答之后再死也不晚。”使者连连催促。扶苏为人仁爱,对蒙恬说:“父亲命儿子死去,还要请示什么!”立刻自杀而死。蒙恬不肯自杀,使者立刻把他交付法吏,关押在阳周。 【妄心】在市场上有一个特别贫穷的人,吃过早饭不知道晚饭还有没有。有一天偶然拣到了一个鸡蛋,特别高兴得去告诉他的妻子说:“我们有家当了!”妻子问他在哪里,这人拿着鸡蛋给妻子看,说:“这就是,只是需要十年之后,我们就完备家当了。”然后与妻子计划说:“我拿着这个鸡蛋,去管邻居借一只鸡,抚养它。等到这鸡长大了,我们取一只母鸡。拿回来生蛋,一个月可以获得15只鸡。两年之内,鸡长大了又生小鸡,可以得到三百只鸡,可以换来十个金子。然后拿金子买5头母牛,母牛又生小牛,三年可得到25头牛,母牛生的牛,又再生母牛,三年之中可以换三百个金子了。我拿着金子放债,三年之中可得500金。拿其中的三分之二买田地和宅院,剩下的三分之一买仆人和小妾,我与你非常清闲的可以过剩下的日子,那时多快乐的一件事啊!” 他的妻子听他说要买小妾,怫然大怒,用手把鸡蛋打碎了,说:“不能留下祸种。”这人非常愤怒的鞭打了妻子一顿,然后带到衙门见官,说:“败坏我的家产的人,就是这个混蛋妇人,请官吏判他死罪。”官吏问他家财在哪里,破败成什么样了。这人于是从鸡蛋讲起,讲到买小妾为止。官吏听完说道:“这么多家当竟然被这妇人一拳打毁了,真是可恶,可杀啊!”于是下令烹死。这妇人号叫着说:“我丈夫所说的都是没有发生的事情,为什么就要烹死我啊?”官吏说:“你丈夫要买小妾也是没有发生的事情,你为什么要吃醋呢?”妇人说:“话虽然这样,,但是祛除祸患要趁早啊!”官吏闻言大笑然后释放了她。 【三余】一个叫董遇的人,字季直,性格质朴,迂腐而又好学.......有人想跟着他学习,他却不肯轻易去教,说:“必须把书读够百遍.”说是书读够百遍它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跟从他学习的人说:“想学习却没有时间.”董遇说:“应该做到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中的时间过得最慢的,夜晚是一天中最长的,阴雨天是平时最难熬的.”由于这样,诸多儒生渐渐跟从董遇学习了. 【纸上谈兵】赵括从小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讲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抵得上他的。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用兵打仗,本是生死所关的场合,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给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末)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赵括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军官。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事,派了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于是)军心离散。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结果)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兵士便投降了秦国,秦

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

文言文翻译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掌握几种实用的技巧——留、删、换、调、补、贯。 2、运用方法翻译文言文语段。 3、让学生逐步体验竞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并能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学生体验竞争,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更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几乎每一课都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为中考做准备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技巧。 二、热身运动 1、朗读《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文。 2、小组讨论翻译,派出代表发言。 3、给出错误译文,改正错误。 4、错误主要在两个方面: 1)关键词不落实 2)特殊句式翻译错误 这些都是我们翻译文言文的大忌:想当然,甚至靠想象;译出之后,句子却是不通的。那么,文言文的翻译有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呢? 三、小试牛刀(明确标准、方法指导): “二标准”: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 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那么,我们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到底怎样达到“二标准”呢?我们可以用“六方法”,“六方法”听起来好像复杂,其实就是六个字,一个标准三个字,两个标准六个字,简言之,就是“留删换”、“调补贯” 字字落实留、删、换 文从句顺调、补、贯 四、典型例题解析 (一)字字落实留、删、换 翻译下列的句子(女士优先,女生必答) 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方法:留——表示时间、地点、人名、官职等专用名称可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B、翻译下列的句子)(男生必答) 1、夫战,勇气也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方法:删——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可舍去不译 C、改错题(抢答题)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错误译文:率领妻子来到这走投无路的地方 2、属予作文以记之 错误译文:用属于我的作文记这件事 方法:换——将文言词语替换成与它意义相同或相当的现代汉语词语(单音词——双音词,古义——今义,通假字——本字,词类活用词——活用后的词)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小结:对文句的每个字,我们运用这三个方法,就不会有遗漏和增多了,能做到“字字落实”了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正如战国宋玉笔下描绘的绝世美女。一般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恰到好处,就是美。

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翻译》专题检测卷(含解析)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文言文翻译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 一、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脩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1)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赦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考生解答此类题时要注意句中重要的实词。对于第(1)小题,考生注意的实词有:传,传授;或,有的人。对于第(2)小题应注意的实词有:当,判罪;赦,赦免。对于第(3)小题应注意的实词有:比,比较;用,采用。 答案:(1)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 (2)于是把董仲舒交法官论罪,判处死刑,(但是)皇上下诏赦免了他。 (3)自从公孙弘受到重用,他曾收集比较了谷梁学和公羊学的经义,最后采用了董仲舒所传授的公羊氏的学说。

文言文翻译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 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 不顾(《世说新语·方正第五》) 断句参考: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 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 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 友人惭/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参考:陈太丘跟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碰面。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只有七岁,正在门外嬉戏。朋友就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答道:“我父亲等您很久而您没到,他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简直不是人做的事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陈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大门。 2.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 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世说新语·品藻第九》) 断句参考: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 子猷子重多说俗事/ 子敬寒温/ 既出/ 坐客问谢公/ 向三贤孰愈/ 谢公曰/ 小者最胜/ 客曰/ 何以知之/ 谢公曰/ 吉人之辞寡/ 躁人之辞多/ 推此知之 翻译参考:黄门侍郎王子猷兄弟三人一同去拜访谢安,子猷和子重大多说些日常琐事,子敬不过寒暄几句罢了。三人走了以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刚才那三位贤士谁较好?”谢安说:“小的最好。”客人问道:“怎么知道呢?”谢安说:“善良的人话少,急躁的人话多。是从这两句话推断出来的。” 3.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刘向新序·节士第七》) 断句参考:宋人有得玉者/ 献诸司城子罕/ 子罕不受/ 献玉者曰/ 以示玉人/ 玉人以为宝/ 故敢献之/ 子罕曰/ 我以不贪为宝/ 尔以玉为宝/ 若与我者/ 皆丧宝也/ 不若人有其宝/ 故宋国之长者曰/ 子罕非无宝也/ 所宝者异也 翻译参考:有个得了一块玉石的宋国人,把玉石献给齐国大夫子罕,子罕不肯收。献玉石的人说:“我给玉匠看了,玉匠说这是块宝石,所以我才敢把它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石当作宝。如果你把玉石给了我,我们都失掉了自己的宝。还不每人保留自己的宝。”所以宋国的长者说:“子罕不是没有宝贝,而是他的宝贝与众不同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