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命题思路和试卷特点

历史命题思路和试卷特点
历史命题思路和试卷特点

长沙市2010年中考历史学科

命题思路及试卷特点

指导思想

1.以历史基础知识为依托,以问题为中心,关注时代热点,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但又摆脱历史基础知识点生硬堆砌的僵死的历史思路,以鲜活的命题形式、命题材料考查学生脑海中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2.贯彻注重时空纵横联系的大历史观,体现新课程所要求的大课程观、大教材观的基本理念,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认知及历史综合比较能力。

3.试题主线体现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试卷特点

一.注重对历史基本概念、基础史实的考核

历史基础知识是构建历史思维的基石,是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源泉。全卷以基础知识为考查基点,如第13题、14题、15题、20题、21题、22题、24题、32题、33题、40(1)(2)、41(1)、42(1)(2)等,考查学生对王位世袭制、孟子、孝文帝改革、亚非四大文明古国的成就、三次工业革命、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秋收起义、袁隆平、世界三大人种、欧盟、科举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组织等基本概念的认识、理解和运用。

二.贯彻多元史观理念,鼓励多元历史思维

试题潜在导向性为引导运用不同的历史观分析问题、发现历史规律、诠释历史。如第41题“结合材料及上面的问题,请谈谈你对民主与专制的认识”,学生可以从唯物观、文明史观等多个角度看待同一问题,发现历史规律,从而诠释历史。

三.体现时代性和现实感

试题在题材选取上注重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强调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事,鼓励考生从历史中学会思考。如14题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美丽中国”首重生态的自然之美,这是当今的一个热点。当今时政的另一热点问题是“中国梦”,在24题中就从“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的角度考察袁隆平建“国际稻都”之梦。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20

周年、周恩来诞辰115周年,欧盟成立20周年,先后设计了19题、23题、33题。

四.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培养热爱家乡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如第42题,关于经济全球化的问题,通过了解世贸组织的相关宗旨,明确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同时通过材料了解中国入世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反倾销,引导学生思考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同时又趋利避弊。又如第43题,国共双方从20世纪20年代起多次对抗与合作,深刻影响着中国政治与两岸关系,试题考查了国共两党的成立、各自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国共“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相关史实后,通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如果当前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目的是什么?请分析无论何时国共两党合作的根本出发点应是什么?”等问题的设计,既希望学生能了解中国共产党维护祖国统一的决心,也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与第二问“中国共产党代表谁的利益”这一问相呼应。

五.以学生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1. 从长沙市历史教学实际和学生学情出发,提问方式简单明了,在表述中使用规范的历史术语,基本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推进。以考纲为基,所有的考点都从考纲出发,不出偏题、怪题;

2.试题体现了稳中求变的原则,形式、内容基本稳定,分值安排、题量大小、试卷难易度均与往年基本保持一致;

3.试题编排次序注重古今中外的时序性和空间性,基本按照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出题顺序;

4. 从学生思维特点出发,命题重视设置鲜活的情境,设计巧妙、典雅清新,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答题兴致。

六.注重史实、史观的纵横联系

尽量避免考查某一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面和线,考查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感知和认识。

如第40题,考察“科举制”,结合考察魏晋时期的官员来源、明朝的八股取士、科举制的废除等考点,既将不同时期的史实有机整合,又体现了知识的专题性和试题的创新性;同时,将湖湘史融入中国史。

第41题,“政治文明的演进”,结合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以及美国的1787年宪法对防止专制的作用等考点,将中国史融入世界史,体现了大历史观理念。

第42题,“经济全球化”,从新航路的开辟及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到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落脚在作为发展中国家一方面积极投身于经济全球化潮流,同时又面临发达国家的反倾销,自然引出“中国政府该如何应对”的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2013年长沙市中考历史学科命题组

2013-6-10

历史选择题命制特点及命题思路

历史选择题命制特点及命题思路 研究中学历史选择题的特点及命题思路,对在职教师的进修培训、高等院校历史师范专业的学生都有指导意义。 一方面,它有利于提高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质量。在初三或高三历史复习课的过程中,历史考试学的作用体现得更明显:历史教师能通晓历史选择题命题者的意图及考核的大体方向,并且能初步摸索和总结其基本规律,这为指导学生历史复习大开方便之门,我们的教师也更信心十足地带领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海洋中遨游,而不至于被堆积如山的试卷主宰着教师的思维,使教师能较好地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 另一方面,它有利于加强历史考试学的研究。选择题的特点及命题思路是历史考试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得选择题者得天下。历史选择题在中考、高考中所占比重一般为30%至48%左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主观性试题越来越难区分学生成绩的优劣,因此选择题得分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历史分数的高低。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大多陷入“题海”之中而不能自拔,天天要考生考试,而忽略对考试试题本身的研究。 从历史考试学的角度,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中学历史选择题的特点及命题思路问题的粗浅研究,权作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各位专家。 一、历史选择题的发展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取士的国家。自隋朝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设进士科开始,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可谓是考试制度史上空前的壮举。在考试科目、考试方法等方面,科举考试集古代考试之大成。 科举的考试中出现了帖经等考试方法,选择题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帖经是今日填空题的考法源流。帖经的操作方法是主考官在经书中任意选择其中一页,遮盖全文,仅留一行,再裁纸为帖,盖上三五字,令考生念出或写出这三、五字。帖经是唐代科举的主要考法之一,各科考试,均须帖经。读书人为求得功名,被迫皓首穷经。因此填空题很早就深深的打下了死记硬背的烙印。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以史实著称的历史学科几近成为应试教育的代名词,历史填空题型也成为屡次评论的目标。为加强试卷制作的标准化,同时也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历史填空题型在中学的选拔考试中逐步地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选择题得以推广。 在“文革”结束后,历史高考试卷是填空题与选择题同时并存。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历史填空题取消同时而出现历史选择题型的多样化,如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等。自2001年政史地三科合三为一,一张文综试卷对三科进行考核。历史试卷难度大幅度降低,加之机读试卷取代人工阅卷的需要,单项和不定项选择题也进行调整,统一为最佳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也随之调整以单项组合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自2003年开始,文综试卷结构进一步固定化。它改变了原来以中学所开课时作为三学科命题多少的标准,每科各占文综的1/3,也就是每科分值各为100分。历史选择题12道,每小题4分,共为48分。连续三年,这种模式渐趋稳定。很显然,它是为文综由全国命题过渡到各省自行命题作准备。 二、历史选择题的结构与特点 (1)选择题的结构 结构主要分两类,一种是传统结构,另一种为现代结构。 传统的历史选择题强调的是考点的覆盖面,因此它的结构就是由题干和题枝两部分组成,如:例1: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江南修建一项水利工程,其正常的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一一中书省一一门下省 B、中书省一一门下省一一尚书省 C、门下省一一中书省一一尚书省 D、尚书省一一门下省一一中书省 第一句话为题干,A、B、C、D四选项就为题枝。 现在的历史选择题强调的不是知识点的覆盖面,而是知识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有时为了突出其选拔功能,增加了考核的深度。因此现在正规的考试中,历史选择题一般采用以主题设计选择题的模式。一个选择题的结构就由主题干、次题干、题枝三部分组成。如: 例2: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一部不屈不挠的斗争史。(主题干) 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最符合题意的一项是:(次题干) A、一半为封建主义一半资本主义 B、历史上封建化,经济上资本主义化 C、半殖民地向殖民地化发展的沉沦趋势 D、半资本主义向资本主义化发展的上升趋势 有些教师对选择题型的细微变化没有认真研究,而简单视之为小儿科;学生则认为老生常谈而不屑一顾。我们认为,留心处处皆学问,细微处更能彰显其探索精神。现在历史选择题的结构就要求主题干、次题干、题枝三者完全对应。在选择题设计过程中,经常出现次题干与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题枝对应,若从三者完全对应的角度考虑,很多类似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例2就是出现了这方面的问题。 (2)选择题的特点 从以上对选择题的结构分析,我们可以对选择题的基本特点归纳如下: 选择题具有两方面的优点:一是由它组成的试卷题量大,时间及空间的跨度广,考查的主题完整而系统。二是评分简单、客观、准确,标准化试题便于采用计算机阅卷。但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缺点,如试题编制比较复杂,比较困难,需要较高的命题技巧和较长的命题时间;同时选择题难以考核学生组织材料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更难以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

2020年中考历史学科模拟试题一(1)

2020年中考历史学科模拟试题一 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一、选择题(12小题,每题3分,共36分)。 1、有学者撰文指出: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一个始而言技(学技术),继而言政(学制度), 进而言教(学思想)的过程。这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共同目的:() A. 向西方学习 B.巩固清朝统治 C. 救亡图存 D. 发展资本主义 2.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 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B. 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C.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 《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 3.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该条约中有利于外国人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的条款是() A.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 增开通商口岸 D.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4.下侧是某班同学将要排演的历史剧的大纲"据此判断"该剧本的名称应该是() A. 近代开端 B. 走向共和 C. 军阀割据 D. 国家统一

5.如图宣传画中的游行队伍中打着“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还我青岛”等标语,其反映的史事是() A. 洋务运动 B. 公车上书 C. 武昌起义 D. 五四运动 6.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人民举着写有“庆祝华北解放”的标语欢庆游行。这反映的是() A. 平津战役的胜利 B. 淮海战役的结束 C. 渡江战役的开始 D. 开国大典的举行7.“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这个划时代的会议”() A.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C.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8.小西同学在学习笔记上对某一历史事件做了如下记录。据此判断,这一历史事件应是() (1)开始时间:1953年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罗田县2019年小学六年级语文试卷命题说明

罗田县2019年小学六年级语文试卷命题说明 考试性质: 本次考试面向我县学完六年的全体小学毕业学生,属于水平考试,尽量体现“达标”意识。 考试目的: 总结教学成果,引导今后教学。通过考试,既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又能引导学校和教师不断改进教学,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命题依据: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科书为蓝本,结合教学实际,努力体现“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课程理念。 现行教材仍为原版教材,因此,涉及教材内容的仍以人教版课标为依据。不涉及教材具体内容的,要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基本思想。 具体要求: 1.试卷难度:0.80至0.85。 2.试卷长度:16开6页或8页(含作文稿纸);考试时间:100分钟 3.试题类型与分值:(各题分值、阅读材料字数均为参考值) 全卷满分120分,其中书写5分,积累与简单运用35分,阅读理解及其运用50分,习作天地30分。 【书写:积累运用:阅读理解:习作天地=5:35:50:30】 试魍按“书写、积累运用、阅读理解、习作天地”四部分编排,不以试题类型编排。多采用主观题(不少于80%),少用或慎用客观题[10至20%。如是非判断题;单项选择题(一般为三选一,慎用四选一)]。主观题、客观题都要注重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思维的质量。做到不超标,不出偏题、怪题以及似是而非的题目。避免或减少机械识记的试题,倡导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题型结构:多数县已采用网阅,因此,所有题目要能够形成试题卷、答题卷两部分。 4.考查内容与范围:

积累与简单运用(简称积累运用”,35分),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所要求的有关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涉及课文内容(比如“按课文内容填空等)、回顾拓展(比如“日积月累”中的格言警句填空等)的命题范围:六年级上、下册课本。古诗范围指课文中的古诗和课标附录中推荐的70篇必背古诗。适当地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以及综合性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阅读理解及其运用(简称“阅读理解”,50分),课内阅读分值20分左右(不少于20分),以课文片段(要求背诵的)、文言文、古诗词为阅读材料(字数200至500左右);课外阅读分值30分左右(不少于25分),以文言文、古诗词、现代文为阅读材料(字数800至1000左右)。其中课内阅读材料选自六年级课文精读篇目;课外阅读材料的阅读难度和要求不高于课内。 关于赋分:按理解与表达的层次不同,分别赋予价值不同的分值即理解层次较高的题目相应赋予较高的分值)。 习作天地,字数:按“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要求命题,文体:以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为主要文体,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兼顾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命一个题目,可以是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可以是材料(话题)作文,贴近学生实际,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让学生表达出真情实感。习作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关于作文格子数:不少于500而不超过600。关于地名、校名和人名等,要提出要求:作文中不能出现真实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5.关于参考答案和评分意见:评分标准既关注答案内容的正确性又关注表达内容的书面语言的准确性。对理解(意会)题,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鼓励“意思一致前提下的多元表达”(删除了“意思基本一致中的“基本”)。 6.需要提出的问题 (1)书写:体现书写的重要性。答题必须使用蓝色或黑色钢笔圆珠笔或水笔书写(不用铅笔),书写正确、端正,字迹清楚,行款整齐,力求美观。 (2)修改:如果要修改,请使用修改符号,避免涂改和使用修改液、贴纸、胶带粘除等不规范修改行为。

高考历史命题思路与复习指导

高考历史命题思路与复习指导 命题思路: 1. 以能力立意,将知识、能力、素质考查融为一体。 2. 考查考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3. 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学习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以及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 5. 注重运用“新材料、新情境”,贯通古今,关联中外,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6. 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鼓励考生从历史中学会思考。 7. 适应使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各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的考生。 考试要求与答题路径:“审题—→发现和分析有效信息—→联系背景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说明、论证问题和表达结论”。 考试内容 ※第一是考学科知识体系。 所谓考学科知识体系,不是指考察的知识的覆盖面,而是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强调某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 学科知识体系是学科内综合的主要内容。学科内的综合就是把各个有联系的不同的知识点综合成一个整体即知识体系或知识结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知识体系或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而这样的知识点主要是指学科主干知识。就历史学科而言,除了历史学科基本理论和观点之外,主要指的是能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知识点,能说明经济结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特点和发展演变的历史史实,能体现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时代特征和时代主题的历史事件。这些主干知识,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概貌,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已形成了这样的命题特点,即从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和现实问题相结合的角度确定主题,选择典型性或再生性知识设计情境,从对历史知识的定性分析、内涵揭示、整体把握和学科研究方法等方面提出问题。过去的高考主要考察的是考生熟练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现在的高考主要考察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主题鲜明、时代感强、知识点针对性强、设问构思精巧、灵活,业已成为高考文综命题的一大特点。 因此以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历史学科基本理论和观点为核心,围绕解决现实问题对知识进行研究,对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重点不是对知识点的记忆,关键是对知识点进行理性定位,进而形成以知识板块和知识网络为主体的学科知识体系,是教师指导考生应考复习中必须首先完成的工作。 ※第二是考综合。考试说明中对文综高考的定位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强调考查考生对文科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考试既反映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表现注重学生思考、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教育理念。跨学科综合命题的主体设计思想是“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以现实问题立意,结合各学科主干知识和内在联系,利用现实问题进行学科渗透,通过现实问题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继而考查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的能力。近几年的高考文综命题对社会热点采取了隐性介入的方式。考生在应考复习中要采取“关注热点、夯实基础、拓展思维、冷热有度”的策略。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的分析,总结出综合试题的命题步骤为 “明确主题---选择素材---确定切入点---设计问题”。综合性试题最理想的设计应是“既不为服从主题而牺牲学科主干知识,也不为服从学科主干知识而支解主题。”2002年《清明上河图》一题则为理想的跨学科综合试题,分析北宋后导致东京商业衰落的社会政治原因和这里黄河河段经常泛滥的原因,最后讨论开封今日的城市发展与建设方向,该题既不为服从主题而牺牲学科主干知识,也不为服从学科主干知识而支解主题。由此可见,高考命题者在跨学科综合试题的设计思想方面正逐渐走向成熟。历史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方面内容,也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等自然因素。考生要注意在社会科学的范畴中深入挖掘历史学科主干知识与政治、地理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明确历史经验的现实借鉴意义,整合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 ※第三是考能力。 考试说明明确指出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记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语文试卷样式及命题意图

语文试卷样式及命题意图 ?? 本试卷共包括?日积月累?、?畅所欲言??、开卷有益?、?妙笔生花?四个板块,采取书面笔答,闭卷考试的形式,答题时间为 ?分钟,满分 ?分,其中包括卷面书写 分。为落实课标中对学生书写的要求,故设 分卷面分,强调卷面整洁,书写工整,引导学生关注书写。书写分数题不再单列,因为学生的书写情况如何,从整张试卷看便一目了然,尤其是习作。 第一部分 日积月累 ?? 这一部分共有三道大题, ?道小题,主要是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典型)拼音、汉字、词语、句式进行考查。所谓代表性、典型性就是指所考查内容 是否常用、重点、精彩还是易混易错、能有效的以课内带动课外,起举一反三的作用。 ?一、读下面的短文,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这学期我们跟随作者欣赏了山野的 ↗?ɡ ?↗? 静 谧 ??聆听了?? ??? 瀑布 ?的唱和,一路走来,心旷神怡。《唯一的听众》里那位?↑ ǎ? ?ě ?ī? ? 和 蔼可亲 ?的老人教会我们用美丽的谎言??→? ?→?? 善 待 ?身边的人。《最后一头战象》嘎羧披挂象鞍的 ?ī?ɡ ?ǔ? 英武 ? 豪迈似乎就在眼前。?ī?ɡ ?ō◆? 清幽 ?的茅屋里,贝多芬正按下?↙? ??→?? 琴 键 ??盲姑娘?↑? ?◆↗? 陶醉 ?在《月光曲》的美妙旋 律中⑤⑤一篇篇美文伴我们走过又一个学期,它们像无声的细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意图: 采用情境的方式,一是考查学生易写错的字词;二是考查了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 二 、请按要求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括号里。

.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肖像(??→?)喝彩(?→)??横遭不幸(?↑?ɡ) .咳嗽(??◆ )纤弱(??ā?)养尊处优(??ǔ) ? 憎恶( ē?ɡ)入场券(?◆→?)绷着脸(?ě?ɡ) ? 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组是(? ??? )。 ?.漫不经心?? 余音绕粱?? 刻骨铭心?? 迫不急待?? .阴谋诡计?? 络绎不绝?? 一唱一合?? 莫名奇妙 ? 兴高采烈?? 津津乐道?? 自作自受?? 焦躁不安 下面句子中关联词语用的不正确的一句是( )。 ?.这本书不仅内容生动,插图也很精美。 .即使我们碰到许多困难,还要坚决把任务完成。 ? 不论冬夏,她都是光着脚跑来跑去。 下列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 )。 ?.《荒野的呼唤》是沈石溪写的动物小说。 .季羡林在《怀念母亲》一文里介绍了自己对亲生母亲的悔恨和对祖国母亲的爱意。 .《马诗》是宋朝诗人李贺的作品。 意图: 第一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第二小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地书写生字生词的能力;第三小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关联词语是否用的准确恰当;第四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和诗歌作者的了解和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 三、请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中考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

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1分) 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A.神话传说B.史书记载C.互联网查询D.考古发掘 2.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3.如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B.作者对辛亥革命并不认同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国民革命军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军阀() ①张作霖②袁世凯③孙传芳④吴佩孚.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5.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这条道路的标志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红军长征的胜利 6.八年级(8)班开展探究学习,计划在暑期组织部分同学参加“重走长征路”活动。 请你帮助设计一条线路,与当年红军长征的线路大致相同() A.瑞金﹣﹣遵义﹣﹣赤水河﹣﹣泸定桥﹣﹣吴起镇﹣﹣会宁 B.瑞金﹣﹣遵义﹣﹣泸定桥﹣﹣赤水河﹣﹣吴起镇﹣﹣会宁 C.瑞金﹣﹣遵义﹣﹣赤水河﹣﹣泸定桥﹣﹣会宁﹣﹣吴起镇 D.瑞金﹣﹣遵义﹣﹣泸定桥﹣﹣赤水河﹣﹣会宁﹣﹣吴起镇 7.从农民拥护新生政权的角度看,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成果,最有意义的是()A.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消灭了地主阶级D.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8.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改革开放新时期

小学三年级语文试卷命题说明

赣榆区黑林小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三年级语文学科试卷命题说明 一、命题的基本情况(题量、难度、区分度、科学性及创新性等) 这份试卷坚持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拓宽语文教学领域,打通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渠道,检查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及课内外阅读能力。 依托语文课程标准对中低年段的目标要求和语文学科的性质,本次测试以考核词语的掌握、运用,诗句的积累,句段的理解和习作为重点,从字、词、句、段和写作的能力出发设计三大题。 第一大题为积累与运用 第1题意在突出写字的重要性,让学生应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第2题,看拼音写词语。本题在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和书写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同音字、形近字以及汉字微小部件的辨析和运用,从而达到促进、强化的作用。 第3题,选择正确的答案。本题是多音字、形近字及词语诗句的理解,意在考查学生对汉字读音、部首的辨析和运用,保持识字的兴趣。 第4、5题,注重书上的基础知识。考察学生对本册所学的词语、诗句、诗人、城市别称、名言、脸谱等的掌握情况,考察范围广泛。 第6题,课外积累,考察学生的课外古诗背诵及课外书目阅读情况。本题难度稍大。 第二大题阅读与理解 本题共两篇短文,课内外各一篇,提醒学生从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回答问题,同时考察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另外,课外阅读也是对学生本学期所学习的两种修辞的考量,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完成习题,有一定的难度。 第三大题作文园地 本板块分成了两部分,第一题考察学生对请假条格式的掌握情况,提醒师生重视应用文体的学习和使用。本题在《补充习题》期末测试中出现过,所以难度适中。第二题为习作,共两小题,可供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第1小题为想象作文,本册书中《习作7》即为想象作文的训练,本题可检查学生的合理想

试卷命题要求及批改说明

一、试卷命题要求 1. 格式符合学院的统一要求(但还有个别不统一); 2. AB卷格式也要统一(不存在备用,教务处进行抽选); 3. AB卷重复率不能超出30%; 4. 同一套试卷同一问题不能重复出现; 5. 试卷分值分配相对合理(分值要求:如选择题15-20题,每题2分;判断题10题,每题1分;填空题10-15题,每空就2分;简答题3-4题,每题5分;分析题1-2题,每题5-10分,所有的大题总分数以整数为准,例如:选择题40分,判断题10分,填空题20分,简答题20分,分析题10分); 6. 题型搭配合理,题量合适,难以程度相当。 二、试卷批改要求 1. 由教师填写和批改的内容统一用红笔,不能出现其他颜色,包括签名; 2. 总分合计要准确,所得总分应等于各题得分的总和; 3. 批改标记和分数应书写工整,易于辨认;对于在批改试卷中的误笔(包括分数改动),并在其下方签上评判教师的全名。 4. 保持试卷的整洁,不得在试卷上出现与试卷批改无关的字迹; 5. 试卷完全正确的打勾(√),完全错误的打叉(×),否则打半勾(乄),以试卷中的小题为单位,每道题、空均应有批改痕迹; 6. 得分框内出现的是正分; 7.每张试卷必须有3个或3个以上的教师流水阅卷批改; 8. 每大题题号前合计大题总得分,并用圆圈圈起来。每个班级的同一科目整班的试卷,按从试卷卷面得分,由最高分排列到最低分。每班的第1个学生的试卷评卷人要求写3个教师姓名的全名,第2个学生的试卷--第N个学生的试卷,评卷人只要求写3个教师的姓氏即可。 三、成绩分析表填写 1. 成绩分布图统一用折线图进行分析; 2. 试卷反映教与学存在的问题,有何持续改进措施中应按照提示内容进行完整、照实填写,不得有缺项,(有些分析总结一句话概括,过于简单)同时也要避免评分情况说明、评价及改进意见等雷同,应对成绩是否符合正态分布、

试卷命题意图

试卷命题意图 出卷人:王芯洁

牛津小学英语5B期末测试卷 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听力部分(30分) 一、听录音,选出你所听到的内容。(10分) ()1. A. what B. water C. want ()2. A. quick B. quiet C. quickly ()3. A. left B. right C. white ()4. A. same B. some C. soon ()5. A. quarter B. quiet C. quick ()6. A. insect B. interesting C. Internet ()7.A. carefully B. beautifully C. quietly ()8. A. arm B. art C. are ()9.A. butterfly B. dragonfly C. firefly ()10. A. American B. Australian C. Australia 二、听问句,选择正确的应答。(10分) ()1. A. We like English. B. I have Maths and Chinese. C. I don’t like Art ()2. A. Yes, I do. B. Yes, I can. C. No. I’m not. ()3. A. She plays the piano. B. She is skating. C. I play football ()4. A. Yes, he is. B. Yes , he do C. Yes, he does. ()5. A. I often play chess. B. I am from China. C. He often plays chess. 三.听录音,完成下列句子。(10 分) Hello, I’m David. I’m from_________. Now, My parents and I ______ in Yangzhou. And I _____________at Y u Cai Primary School. I have _________ lessons ___________day. So I’m very __________ from ______________ to __________ . At the weekends I_____________ do my homework. .Sometimes I _________ cartoons. 笔试部分(70 分) 一、判断划线部分读音是否相同,相同写“S”,不同写“T”。(10分) 1.touch shoulder ( ) 2.park arm ( ) 3.Sunday today ( ) 4.move from ( ) 5. jump run ( ) 二、英汉词语互译。(10分) 1. 忙碌的一天________ 2. surf the Internet _________

历史中考模拟试题(有答案)

中考文科综合模拟试卷(历史)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每小题 2 分,共30 分) 1.“1929年,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他兴奋地断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下列选项中符合材料中的“远古人类”是(C) ①使用打制石器②种植水稻③会使用火④过定居生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许多成语典故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特征。以下成语能够体现的历史时期特征是(B) ①退避之舍②围魏救赵③纸上谈兵 A早期国家的建立B春秋战国的纷乱 C大变革的时代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演变,下列选项中能提现由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度变化的是( C ) A“三家分晋”到“秦王扫六和” B“桐叶封弟”到“烽火戏诸侯” C“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到“聚邑为县,置令丞” D“废井田,开阡陌”到“车同轨,书同文” 4.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必备的重要素养,下列有关年代和时间的表述中正确的是(B) A罗马共和国建立于公元前6世纪早期 B罗马帝国建立时,中国正值西汉末年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于辛亥年 D中国共产党成立于民国九年 5.为迎接即将到来的五四青年节,三班历史小组准备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为主题制作美篇,下列素材可以入选的有(D) ①五四烽火②国民革命歌③台儿庄战役4遵义会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4 D①②4 6. 小明班上有位同学自我介绍:“我的祖先曾驱逐过荷兰殖民者,抗击过日本的侵略,经历了与亲人的离别。我现在盼望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位同学来自

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命题说明

清池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 命题说明: 一、命题指导思想及特点 该试卷注重于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与思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突出试题内容的人文特性;注重于能力这个核心点,强调运用,突出交际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以及书写能力的全面考核;注重于引导学生自主、个性化地学习语文,坚持开放性、创造性原则,鼓励考生发表独特见解和意见;在考试中追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融合。 在命题上,试卷结构追求简约、合理,试题数量适当,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不出偏题、怪题或似是而非的题目,不出无意义的死记硬背的题,习作不设置审题障碍。 二、命题意图 本试卷属于期末综合试题,命题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属于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其中第1小题看拼音写汉字、第2小题选择正确的读音,是检测学生对本册教材书拼音的掌握情况;第3小题辨字组词、第4小题辨别词语的错别字,为了检测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第5小题选择关联词,检测学生的分析能力;第6小题选择作品及作者,检测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第7小题,按要求写句子,检测学生的综合能力;第8小题回忆课文内容填空,检测学生对本册课文及积累应用的读背

能力,第9小题根据情境写话,此题较灵活,检测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应用。第一则为课内阅读,检测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则为课外阅读,拓展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第三部分为习作。先把自拟题目,再按要求来写,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试卷特点 1.突出能力,强化语文的运用 第一部分是词句的运用,通过设置语言情境,提供表达环境,考查考生自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第1题为拼音字词题,我们摘录了已学过的词语,提供拼音,让学生依据拼音写出词语。这不仅是简单的看拼音写汉字,而是考查学生运用拼音知识和掌握汉字的能力,试题的灵活性也得到了增强。 2.与生活的联系更紧密。 我们始终坚持一个理念:学是为了用,学语文要与用语文紧密结合,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语文的学习与考试要充分注意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用中学,学中用,突出语文学科实践性的特质。 如第一部分第九题“一块草坪上写着这样的广告语:严禁践踏草坪。总觉得少了一点情趣。你可以改为:。”

一年级数学试卷命题说明

xx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年级数学期末试卷说明 一、命题依据: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和目前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科版)为命题依据。 命题范围: 数学一年级下册全册内容。测查的内容是《数学(低段)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识记、理解、分析、运用的相关内容。 命题原则: (一)、注重数学内容的基础性,强化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作为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基础的基础,在小学数学试卷中无疑要占绝对大的份量. 但在编拟试卷时,对单纯的再现性、记忆性的基础则尽量少考或不考,对数学“双基”的评价则更多关注学生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二)、注重数学内容的生活性,强化对学生应用意识及动手操作能力的评价。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 在命题改革实践中我们重视《课标》基本理念的实施,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注意选择利用“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生活中的素材,精心设计试题,让学生在对现实问题的探究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拓展思路,扩大视野,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注重试题形式的多样性、开放性,强化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及探索能力的评价。 数学命题要促进学生发展,命题形式就应富有创意. 要达成这一目标,最重要的策略就是突破传统数学命题纯文字叙述的枯燥藩篱,而换之以图像、表格、对话、等丰富的形式加以呈现,把对数学知识的检测建立在生动有趣的新颖形式上,使数学命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思路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思路自1989年材料解析题作为历史高考的新题型出现以来,以其题目新颖、考察功能多样、内容丰富且角度宽广,受到广泛好评。随着高考由知识立意命题,向水平立意命题的转变,材料解析题所体现的作用日益凸现,不但表现在近几年高考历史题目中材料解析题的分数比重持续增大,而且还出现了材料选择题、材料问答题,使材料题在历史高考试卷中成为一大“主角”。明确高考材料题的水平要求,研究材料解析题的命题特点、解题思路与方法等,对学生备考有重要意义。 在水平要求上,根据考试大纲要求中对材料处理方面的叙述,有以下3项要求:1、阅读理解历史材料。2、对材料实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相关问题实行说明论证。纵观近年的高考,无论材料题怎样千变万化,命题者的目的始终围绕一个宗旨,就是着重考察学生上述三方面的水平。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针对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水平。 材料解析题对于考察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以及结合材料,使用所学知识实行分析、回答问题的综合水平,是一种极好的检验方式。近年来,随着高考命题技术的日臻完善,材料解析题的命题也逐步走向成熟,它以提供新材料,营造新情景,提出新问题的形式出现,突出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一)在命题原则上,充分体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要求从材料提供的史事作立论基础,以鲜明的观点作立论导向,从而得出准确的观点和结论。如1998年历史高考试卷第45题关于1919年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代表的外交努力予以评价一题,在答题上就要求学生充分使用材料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突破教材观点的制约,确实体现论从史出的原则。 (二)在命题选材上,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察。试题可能通过引用大量课本以外的史料或其他社会生活素材,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无论怎样,知识的落脚点都离不开《考试说明》的复习范围,不会脱离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能够说是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归于课本。 (三)在水平考察上,更多讲求知识迁移。材料解析题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从陌生的材料中准确寻找到与所学知识的最佳切合点,并按题目要求用文字表述出来。在使用知识、处理信息以解决问题方面,它对学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这样的水平只有靠扎实的历史基础功底加上灵敏的思维触角反应才能达到。 (四)在命题形式上,趋于向问答题靠拢,常见于归纳型和评论型材料题的出现。有时要求学生归纳材料要点,如2000年全国高考40题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一题,要求结合材料归纳原因。有时要求学生先归纳材料再结合所学知识实行客观评价,如2003年广东高考题26题要求指出明后期的风气与观点,再指出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这类题在近年高考出现频率很高,设问不多,分值较高,重在考察分析水平和归纳水平。 (五)在命题观点上,重视开放式思维模式,答案与评分标准灵活,突出表现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如1995年高考题要求从继昌隆缫丝厂情况得出结论,按不同的角度分析,答案按两类给分,只要答对一类就可给分,不作硬性规定,在观点上也鼓励创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六)在涉及领域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一直是主角,也包括文化等其他方面。另外,中外热点问题和时事也是材料题注重的方面。如2002年全国高考33题相关欧洲一体化,2003年广东高考27题相关少数民族自治问题等,都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密切。 鉴于材料题的这些特点,在解题上应该有相对应的对策。我们能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佛山市中考数学试卷命题意图数学学科分析总结报告

佛山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 数学学科分析总结报告 一、命题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01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3.佛山市教育局的《佛山市2013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说明(数学科)》、现行北师大版教材和佛山市初中数学学科的教学实际. 二、命题原则 1. 基础性 考查内容依据《标准》,突出对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评价,体现基础性. 试题关注《标准》中最基础和最核心的内容,即所有学生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必须掌握的核心观念、思想方法、基本概念和常用的技能. 所有试题求解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以《标准》为依据,没有扩展范围与提高要求. 2.公平性 试题素材、求解方式等体现公平性,避免了需要特殊背景知识才能够理解的试题素材. 制订评分标准以开放和严谨的态度对待合理的解答形式,即充分尊重不同的解答方法和表述方式,又不失严谨性、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3.现实性 试题背景应来源于学生所能理解的或所具有的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和其它学科现实.如第6题、10题、23题. 4.有效性 试卷尝试有效地反映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并特别注意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各个方面的考查,反映《标准》所倡导的数学活动方式. 如17题、20题、21题、22题、25题. 5.合理性 试卷的结构合理,题量适中,让学生有必要的思考时间,不出“偏”、“怪”、“繁琐”、脱离实际和死记硬背的试题. 6.导向性 (1) 命题以《标准》和现行教材为依据,力争给初中数学教学正确的导向. 试题结合我市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兼顾初中升学考试的选拔性,其部分试题的水平要求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基础上适当提高. (2) 重视考查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考查学生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关注学生获取数学信息、认识数学对象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关注在学习数学的活动过程中认识数学,掌握数学基本方法的能力. (4) 反对知识的扩大化,扩大化的知识第一类是原来初中应学而新课程不学的知识,第二类是高中、大学下放的知识,第三类是课本、资料或教师自己设计的一些问题及其结论. 这三类知识的拓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已是普遍现象,考试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制止而推波助澜,这对初中义务教育的伤害将是致命的!!!

人教版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套

2008年中考历史模拟试题(二)本套试题依照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编写,考试内容为《课程标准》规定的七、八、九年级学习内容。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是否形成了正确的历史意识、国家意识、国际意识、世界意识、现代化意识等;能否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历史的关系;能否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正确的历史观点、历史语言论述历史问题。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选择题是四选一型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含读图简答、分析材料、阅读判断、实践应用题等。依据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也设置一定比例的开放性试题。遵循“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的原则,体现基础性,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体现发展性,突出思维能力的要求,体现学科性和时代性,结合了大量2007年8月到2008年3月的时事背景材料,(如:2008年奥运会、新节假日调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伊拉克战争爆发5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等等)突出论从史出的学科特点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中国史占试卷题量的 50%(其中古代史22%,近现代史28%)。世界史占试卷题量的50%(其中古代史6%,近现 代史44%)因考虑各省市中考分值不同,所以未设分值。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好莱坞英雄史诗片《史前一万年》2008年3月登陆内地,该片将视线放到了人类的远古时期,其中大战剑齿虎、猛犸象等史前巨兽的特效场面无疑是该片最大的看点。假如你也想穿越时空,回到原始社会去体会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的生活,那么你应该到(???? ) A.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县 B.七十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 C.三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 D.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 2.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是五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福娃。其中,福娃贝贝的头部文饰,借鉴了我国原始居民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看到这个可爱的福娃,我们应该感谢制造这种彩陶的是(??? ) A.北京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3. 2007年我国节假日进行了调整,端午节已被定为国家法定节日,这一天人们有划龙舟、吃粽子的习俗,这是为了纪念(??? ) A.扁鹊????? B.华佗???? C.屈原?????? D.司马迁

2014-2015学年北师大版第一册期末试卷(含命题说明)

2014-2015学年北师大版第一册期末 试卷(含命题说明) 班级姓名成绩 [笔试部分] 一、我能读,也能写。 dào chùyǎn lai yǐqián wán xiào wǒshìmāma de hǎo bāng shǒu 二、我会连。 泪 竹 休 北 林 众 三、我能给字安家。 (口) (氵) (扌) (亻)四、我能用“√”选音节。 ☆我发( fāfà) 现丁丁长( zhǎng cháng ) 高了。 ☆农民伯伯把种(zhǒng zhòng)子种(zhǒng zhòng)在地里。 五、我能猜。 有时不见有时有,像兔像猫又像狗, 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吹来它逃(táo)走。() 六、我会画画。 我最喜欢的课文是 《》 我要把它画下来。 (可以补充内容) 七、我把课外学 到的字装进 知识小口袋。 [口试部分]

一、我能用词语说话。 ……把…………像…… 二、我能说出同类的词。 三、我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四首古诗,一篇课文。 四、XX老师,我想对您说…… [命题说明] 试题权重 本期末试卷仅作考查学生一学期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部分学业内容。学生的听力测试、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也纳入评价范围。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非学业内容的评价则不提倡在期末进行统一集中评价,而主要参考日常的观察和记录。将书面测试与非书面测试、期末与平时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权重,这就是期末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体现。 本试卷分笔试和口试两部分,可作为百分卷,笔试部分占75%,安排50分钟完卷。口试部 设计意图: 试卷内容具有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灵活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扩展学习语文的天地,使个性得以发展,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基础上,还注重考查学生想象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激发爱学语文的情感。具体分析如下: 题次

高三历史第三次联考历史命题思路说明

2014届高三历史第三次联考历史命题思路说明 2013年11月12日 朱轶材 一、命题背景与依据 1、命题背景 本套试题是高三年级第三次联考题,时间在2013年11月8—9日,命题范围为:大体是必修1占50%,必修2的1-6单元占50%。参加这一阶段联考的学校,第一轮复习大多已经完成过半,考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夯实,历史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通过本次联考,可以全面总结已经复习的内容,及时诊断出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到适时调整迎考复习策略,有针对性的做好下一阶段的备考工作。本套历史试题主要结合以上教学实际和备考进度命制而成。 2、命题依据 本套试题努力做到以课程标准为导向、考试说明为准绳,以教材为依托,在内容选择、问题设置、考查要求与结构安排上,注意考虑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的目标要求与教学实际,尽量做到做到命题规则与教学现实状况的有机统一。这主要体现在选择题都依托教材设置,非选择题努力活化活用教材,在考查内容与目标要求上依托教材观点,遵从2013年安徽历史考试说明的规定。 二、命题原则与指导思想 1、命题原则 (1)命题遵照《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省颁2013年《考试说明》的规定,同时考虑本次联考的教学实际。 (2)试题注意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体现基础性;不避热点、贴近社会,体现时代性;回归历史本真,重视教材,体现学科性;结合实际,突出阶段性,体现发展性。 (3)注意结合《考试说明》设置考查目标。如注重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4)重视试题的信度和效度,努力做到测试目标明确、难易适当、题意明白、语言准确,区分度明显,能够真实反映考生历史学科水平。 2、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之一:《历史课程标准》的以下说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指导思想之二:《2013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考试说明》的以下规定: “历史学科考查考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阶段特征,古今贯通、中外关联,重视新材料的运用和新情境的创设,不拘泥于历史教科书的具体表述。” 具体运用如下: (1)注重立足于教材,注重对学科主干知识及知识内在联系的综合考查,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2)命题努力做到材料新颖,情境新设,体现历史学科特点和时代特色,渗透科学和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