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理 我的作业景观案例分析

建筑物理  我的作业景观案例分析
建筑物理  我的作业景观案例分析

景观案例分析

——昆明世博园

简介:

云南是全国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拥有众多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景观。而昆明世博园是现代云南人创造的新的生态自然景观,集中了世界与中国园林的精华,成为昆明市及云南省新的地标性景观。而他的照明工程设计的目的就是向人们展示园林夜间独特迷人的风采,成为夜间最闪亮迷人的明珠。而园中对于声景的运用也有独到之处。因此这次的分析将从声,光两方面展开对昆明世博园的分析。

昆明世博园夜景照明规划总图

首先要分析的是昆明世博园的夜景照明。它的夜景照明主要着力表现一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的设计理念

现代夜景照明艺景超越了单纯的照明功能而步入环境艺术领域。突出照明这一环境要素的造景功能,将世博园“人与自然相交共生”的完美景观用照明艺术在夜间诠释和在线的同时,以现有的自然环境为依托,集中运用各种现代照明方式,创造一系列全新的夜景景观。

为了使各种照明景观达到吸引游人,给人高品位艺术享受的要求,昆明世博园采用的照明手段除了有泛光照明,庭园照明外,大量运用了国际上领先科技水平的最新照明技术手段:如光纤照明,发光二极管照明,大功率激光技术,高清晰户外投影,大型水幕电影,太空灯球,大功率埋地灯及水下灯技术等。同时,利用先进的智能网络控制技术,将

照明的控制管理提高到与21世纪相适应的现代化水平。综合运用各种照明手段,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表现力,将照明工程由静态景观提升到动态的光,声,电完美融合的层次。

运用超前的科技手段,不仅达到设计效果的要求,更向人们展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高科技成果,揭示了“保持可持续发展21世纪更美好”的世博精神。

(二)表现多元文化内涵

夜景照明工程是人们高尚精神追求的需要,必须表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人高雅的艺术享受。把握夜景景观照明的主题和意境的同时突出了三个方面来表现云南民族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相融合的多元文化特性。

(1)表现云南26个民族水乳交融的民族团结精神。

(2)表现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

(3)表现细腻精湛的中国景观艺术与激情震撼的西方景观艺术的融合。

(三)塑造灿烂的自然景观

昆明世博园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完美融合,现代建筑与传统布局方式的有机结合。突出世博园视觉设计重点,形成主题突出,意境深远,层次合理,高潮迭起的大规模夜景照明景观。

(四)设计总体规划

世博园夜景照明设计在保持园区建筑环境空间完整形象的基础上,将世博园夜景景区划分为四个区域:

(1)主景区

以大门为引子,花钟为序曲,乘花船,经花溪,汇入星海,到达“花开新世纪”主题雕塑,在由中国馆和大温室为何夜景的空前下形成密集有序,不断发展的夜景主景区。

单体建筑景区

从人与自然开始,由友谊路将科技馆,国际馆串联起来,一直终于观景塔,这一建筑单体夜景照明连线及其附属的雕塑,喷泉等夜景将是前一夜景主旋律的一个隽永的回味。

(2)高潮景区

包括以断崖为背景的文化展演广场,内河大型水幕电影激光表演及以友谊路为起点的2个民族灯牌楼组成的灯饰长廊等三个独立景区。(如图一,二)

文化展演广场(图一)

断崖夜景(图二)断崖日景

(3)室外展园景区

对现有的中国室外展区及外国展区的夜景照明进行调整,补充提高,使其照明夜景效果更完整丰富。(图三昆明世博园夜景照明规划图)

昆明世博园夜景照明规划图(图三)

照明表现手法

1)主景区

(1)大门(图四)

发光二极管装饰的EXOP育9会徽及泛光灯照亮的江泽民主席的提名,自然发光,暖光均匀打亮大跨度网架,大门一侧柱体用变频调光技术控制灯光做红-绿-黄-蓝-白的色光变化,蕴示即将揭开的“多彩画卷”。

灯具:LED,泛光灯,变频调光(彩色荧光灯管)。

大门(图四)

(2)花钟

低角度泛光灯打亮表盘,线性光纤勾勒出表盘轮廓及阴阳图案,LED装饰表针,大密度单蕊终端光纤装点刻度,与大门相呼应,揭示“时空交流”的永恒主题。(图五)

灯具:泛光灯,线性光纤,LED。

花钟(图五)

(3)花船

在船舷用变频调光技术创造光影变化效果,形成花园航行的灯光幻觉;用泛光及高亮度装饰灯泡装点云帆高挂,象征光明希望的自然之船扬帆起航。(图六花船)

花船日景(图六)花船夜景照明图

灯具:变频调光,泛光灯,氙灯装饰灯泡

(4)花园大道

大功率月光型太空灯球均匀温和照亮大片色彩艳丽的花带,体现“花好月圆”的祥和安静气氛。(图七花园大道)

花园大道(图七)

(5)花柱(图八)

效果1:五根花柱间用粗芯线性光纤组成发光空间线性结构,是“花的私语”。

花的私语(图八)花柱效果图

效果2:四根用多束单芯光纤创造的变色螺旋体围绕中心灿烂伟岸的灯柱。

灯具:地灯,泛光灯,线性光纤

(6)主雕前广场(图九)

灯具:地灯,地埋式终端光纤及LED

主雕前广场夜景(图九)日景主雕

(7)主雕

分层打亮主雕,形成主景区“花开21世纪”高潮。

灯具:泛光灯,地灯,水下投光灯

(8)大温室(图十)

以灿烂的内透光照明形式为主,结合泛光照明,散发秀外慧中的迷人气质。

灯具:内透光,泛光灯,地灯

大温室实景(图十)

(9)中国馆(图十一)

冷暖色调变化的立面泛光与环境照明结合,充分表现传统与现代建筑形式融为一体的完美造型和主馆的恢宏气象。

中国馆(图十一)

2)单体建筑景区

(1)人与自然馆(图十二)

暖光打亮三角形屋檐,强调建筑物几何形体轮廓,结合内透光,体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人与自然馆效果图(图十二)

(2)科技馆

泛光打亮银色铝板球形屋盖及展厅屋檐,体现科技与自然的融合。

科技馆

(3)国际馆

明暗结合,冷暖结合,泛光与内透光结合,体现宏大动感的现代建筑风格。

国际馆

(4)观景塔

明亮夺目的形体,顶端大功率激光束射向昆明市区,完成整个园区的地标性建筑的功能。

灯具:泛光,激光

观景塔

3)高潮景区

(1)断崖及文化展演广场

(2)民族灯饰长廊:26个色彩炫化,闪动变化的标有民族特色文化的灯饰牌楼,展示民族,团结,欢乐,祥和的主题。

民族灯饰长廊

(3)内河综合表演区:以水幕为背景,集中运用世界水平的声光电技术将人造动感夜景表演推至顶峰。

在长期的景观实践中,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声景观营造思想,成就出一大批以声音美味主题的景观佳构。而在昆明世博园中运用了大量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静水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而跌水很好的掩饰了周围的噪音,入耳皆是水声,使人感觉心旷神怡。因此

世博园中的声景观展现着独特的魅力。

广东奥晖园水景浙江源园水景

静水 结语

景观照明想要传达的就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照明设计时,唯有从文化的层面加以挖掘,从中抽取地域文化的基因,依托载体的特有形态,通过灯光加以适度表现,借助光传达文化的信息,才能形成传达更高意境的夜景观效果,而声景观的设计也只有融入了地域文化、且创意独特才能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遐想。

小区景观设计案例分析报告

小区景观设计案例分析报告 ——海德名园景观规划设计 姓名:张天辰 班级:07级专科环艺一班 辅导老师:张扬

分析海德名园的景观规划 海德名园位于宜兴团氿湖南、北岸与东面(氿滨路沿线)的区域。该区就是目前宜兴最具景观与环境优势的区域。 海德名园所处地理条件优越,自然环境宜人。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离中心商业区仅1公里的距离。南有湖(团氿湖)北有山,自然环境宜人。 此方案区域发展前景巨大。作为宜兴城市与房地产发展的两大区域之一的团氿板块,既就是城市规划发展的重点区域,又就是当地消费者公认的高品质住宅区。而团氿板块所拥有的自然环境以及区位优势,就是其它区域无法比拟的。 并且此方案产品多样化,最大限度满足了不同的需求。以及此方案的景观设计结合了整个区域的景观设计,从而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的

设计统一性。 此方案的设计者所要表达的设计目标就是重视生活品质,创造具有诗意的环境空间,展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强调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为开发者提供一个可以有效控制经济成本的设计,来达到更好的经济与财务回报。并且提出杰出的理念设计配合商业市场运作,彰显出业主在同行业中的超前思维与领先地位。 设计者在研究了整个项目背景与设计目标、市场定位之后,提出以海马”与“花”融为一体,并通过圆形水纹的设计元素来衔接地块,对英式风格作出全新的诠释的设计理念。三者完美的结合,充分的体现了设计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然,展示了设计者以人为本,将自然的环境引入人们的生活,让人们的生活走向自然贴近自然的设计理念。全新的诠释英式风格,简化了古典的欧式风格,加入了现代的元素,强化了简约这一概念,让人既能欣赏到古典的风韵,又不乏现代的气息。

世界有名的15个景观设计案例

尽管Scot Gilbert Laing Meason在1828年第一次使用了设计一词,但自从有了文明,人类已经在周围设计景观。几世纪以来,人类、土地以及设计的相互作用使许多的社会、文化以及景观技术得以出现。? 在当今装点世界的历史景观中,选择了15个来进行讨论——一些是很出名的,而一些是不为人所知的。 1. 橘院? 橘院位于西班牙南部的Mosque of Córdoba(或叫做Mezquita de Córdoba,在西班牙很有名)内,被认为是欧洲最古老的花园之一。它是在784年大清真寺开始建造时建立的。开始的时候植物有石榴树、柏树以及棕榈树,现在花园有许多的橘子树——准确的说是98棵——至少是在18世纪末成排种植的。由于花园环境、把灌溉转变成艺术品的需求以及自然与宗教结合的条件,设计师巧妙的设计让橘院独树一帜。 2. 坎普广场? 在意大利有700年历史的锡耶纳是欧洲主要的公共空间之一。原来的时候该广场是古罗马广场,自12世纪建立厅以来,就是城市的文化中心。锡耶纳居民称它为“Il Campo”,也因为其活跃的特性和社会聚会以及互动的优势,成为居民和社会空间。着名的丹麦设计师兼Jan Gehl赞美坎普广场是人类标准的冠军作品,是“百分百完美的地方”。 3. Ryōan-ji 花园? 日本京都Ryōan-ji寺里的石头花园被认为是枯山水或者是枯山水花园最好的例子之一。世人不清楚是谁以及何时建造的Ryōan-ji花园,推测是在15世纪末以及17世纪之间建造的。花园本身是很简单的:四周墙面的土以及石块形成了15块石头,放在以白色倾斜的砾石组成的矩形上。为使用者设计成视觉形式来达到意识的冥思状态,这个花园也是东方神秘主义熟识的标志。 4. Villa d’Este? 和世界其他顶级的花园一样,意大利蒂沃利的Villa d’Este是其热情的主人自愿花费大量金额来建造的。花园建造时间是在1550年到1572年之间,由Pirro Ligorio设计,以其对水的颂扬而出名。这一想法是16世纪的水力师发明的,他们利用了重力和来设计花园里的水姿。Villa d’Este里的宫殿和花园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高峰时期文化的标志。 5. 子爵城堡? 现如今子爵城堡的设计被认作是法国巴洛克式的景观最有名的作品,也是André Le N?tre第一个伟大的作品。花园占地1000英亩,包括了法国风格巴洛克时期景观的实质。17世纪的法国花园主张人类控制与主导自然。加上随后而来的高价,他们提供了一条君主权力和体验的重要信息。 6. 斯陀园?

建筑物理环境与设计

建筑物理环境与 设计作业 姓名:姜亚兰 学号:201106323 专业:建筑学 指导老师:卢玫珺

生态节能建筑 案例分析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 ★梅纳拉商厦 ★新加利福尼亚科学研究中心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 1.项目概况: 本项目地处原上海市静安区,市中心的静安雕塑公园内。公园被山海关路、石门二路、北京西路、成都北路围合,自然博物馆就在这公园的中北部盘旋升起。 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正确认识和定位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的建筑功能,努力把上海自然博物馆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博物馆,是我们在思考和力图解决的重要课题。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建设是关系到百年大计的事业,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也要为后代人的发展需要留下空间,也是一座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人们目前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能源面临枯竭,街与资源、降低能耗是每一个国家面临的巨大挑战,建筑能耗占总能源的四分之一,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增加到三分之一以上,尤其是公共建筑能耗巨大。作为一个以“分析自

然奥秘、展现自然与人和谐与矛盾、激发人类对自然的好奇心与责任感”为主题的建筑项目,上海自然博物馆将不仅通过展品和科普活动发挥教益作用,更应该在自身场馆建设中集成与博物馆建筑特点相适应的生态技能技术,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上海自然博物馆大量使用建筑节能技术,并以可战士的方式呈现,使建筑形态本身和建筑节能技术的使用成为展示内容的补充和延伸,最大限度的体现建筑的绿色节能设计。 2.建筑节能设计: 建筑节能设计思路:由于上海位于长江三角区,而长江三角地区的特征为水热同季,湿润多雨,但变率稍大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在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的绿色建筑设计中,应该重点考虑如何降低夏季制冷能耗;由于雨量充沛,场地雨水综合管理也十分重要;详细分析该地区的年风向,将确定自然通风设计的开窗面积和开窗。 上海市的气候属于夏热冬冷,同时又具有常年高温、太阳辐射不强等特点。通过对长江三角洲气候的特点,结合世界上最先进的整合技术工具来进行绿色生态建筑整合设计。根据上海的气候特征和资源状况来合理设计通风、采光和能源方案,最大限度优化建筑的能源特性。 节能设计: (1).东北部墙体是活生态墙体,垂直绿化墙可为办公区窗户遮阳;

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一、课程背景材料 我校进行物理教研活动中,一节题为《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公开课让我印象深刻,授课班级为初三(1)班,授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摩擦力》这一节的内容,这是一节实验探究课,内容多、抽象,而且学生探究时课堂秩序不易把握,不好上。如果按照传统的上法,老师在课堂上演示,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在长木板上滑动,测出摩擦力大小,然后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测出摩擦力的大小,接着把棉布、毛巾等铺在长木板上(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继续同样的演示,最后将结论说给学生听,要求学生记住结论并练习,对学生而言是一节乏味的概念课。新课程将这一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整合,首先在导入过程运用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逐渐变慢,指出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以此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然后就是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数有关?学生分组实验,新课程希望学生能将传统上法中老师的演示做出来,并获得结论,然而,我以前听过的以这节为内容的课却事与愿违,探究在一片嘈杂声中结束,很少学生有结论,不少学生茫茫然一节课。究其原因,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学生的能力背景,试想,科学家在没有认识到这个结论之前,经过了多少个春秋的艰苦奋斗才有今天的结果,要学生一节课有结论,太难;其次为了学生探究的活动的正常进行,老师应该事先设计合理有趣情境,让学生知道探究的目的与大致做法;最后是老师应该考虑安排课堂的进程,不能由学生天马行空。基于这样的想法,该老师在设计教案时,以与探究紧密联系的实验和问题引导课堂,效果很好。 二、教学片断 上课时,首先在导入过程运用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逐渐变慢,指出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以此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然后演示两个实验实验(1):如图1,将长木板一端抬高30厘米左右,形成斜面,将火柴盒及长木块同时放在其上,观察木块和火柴的运动情况(火柴和木块都不下滑)。

公共建筑案例分析

公共建筑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 班级:13建筑学3班姓名:杨林青学号:1310641320 摘要 在公共建筑案例分析中,本文选择了文化类的公共建筑—苏州博物馆新馆。并通过杭州美院民艺博物馆加以辅助分析。通过两者做个比较,以便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对建筑设计师;对建筑本身的历史环境关系、法规控制、功能和指标要求、造型构思、空间效果、立面材料风格和细节设计等方面;对建筑的独到之处和自己的体会来逐步进行分析。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贝聿铭建筑特点 Abstract I n public building case analysis, this paper chose the culture of new public buildings - suzhou museum. And through the hangzhou academy aided analyses folk art museum. By compare the two,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Article through to the architect; The relationship of historical environment, regulation control of the building itself, function and index requirements, design conception, space effect, the facade material style and detail design, etc; For building is unique and his own experience to gradually for analysis. Key words: suzhou museum、Pei 、architectural features 目录 一、绪论 二、案例所选建筑 1)苏州博物馆新馆 2)杭州美院民艺博物馆 三、第一章:设计者的设计理念 1)贝聿铭 2)隈研吾 四、第二章:案例分析 1)历史环境关系 2)法规控制 3)功能和指标要求 4)造型构思 5)空间效果 6)立面材料风格 7)细节设计 五、第三章:建筑的独到之处 1)苏州博物馆新馆 2)杭州美院民艺博物馆 六、第四章:体会和收获

世界有名地15个景观设计案例

尽管 Scot Gilbert Laing Meason 在1828 人类已经在周围设计景观。几世纪以来,年第一次使用了景观设计一词,但自从有了文明,人类、土地以及设计的相互作用使许多的社会、 文 化以及景观技术得以出现。 在当今装点世界的历史景观中,选 择了是不为人所知的。 15 个来进行讨论——一些是很出名的,而一些 1.橘院 橘院位于西班牙南部的 Mosque of C órdoba (或叫做 Mezquita de C órdoba,在西班牙很有名)内,被认为是欧洲最古老的花园之一。它是在 784 年大清真寺开始建造时建立的。 开始的时候植物有石榴树、柏树以及棕榈树,现在花园有许多的橘子树——准确的说是 98 棵——至少是在 18 世纪末成排种植的。由于花园环境、把灌溉转变成艺术品的需求以及自然与宗教结合的条件,设计师巧妙的设计让橘院独树一帜。

2.坎普广场 在意大利有 700 年历史的锡耶纳是欧洲主要的公共空间之一。原来的时候该广场是古 罗马广场,自 12 世纪建立市政厅以来,就是城市的文化中心。锡耶纳居民称它为 “Il Campo ”, 也因为其活跃的特性和社会聚会以及互动的优势,成为居民和社会空间。著名的丹麦设计 师兼城市规划师Jan Gehl 赞美坎普广场是人类标准的冠军作品,是“百分百完美的地方”。 3. Ry ōan-ji 花园 日本京都 Ryōan-ji 寺里的石头花园被认为是枯山水或者是枯山水花园最好的例子之一。 世人不清楚是谁以及何时建造的 Ryōan-ji 花园,推测是在 15 世纪末以及 17 世纪之间建 造的。花园本身是很简单的:四周墙面的土以及石块形成了 15 块石头,放在以白色倾斜的 砾石组成的矩形上。为使用者设计成视觉形式来达到意识的冥思状态,这个花园也是东方 神秘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完整版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光的折射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光的折射 第一部分:教学情景 开始上课,教师利用班班通放映《海市蜃楼》片段 教师:观看了“海市蜃楼”的奇观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甲:大自然现象太奇妙了! 学生乙:海市蜃楼真美,真壮观! 学生丙:海市蜃楼是怎样产生的它为什么那么神奇、美丽 教师:同学们也许还会提出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能提出问题是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把筷子斜插入水中,大家观察到什么现象直接看筷子和通过水看筷子是否一样 教师演示筷子斜插入水中的实验,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大家通过观察发现筷子“折断”了,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学生:可能是光由水进入空气中发生了偏折。教师:这位同学的猜想到底对不对用什么来检验学生:用实验!教师:对!用什么样的实验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下。学生:让一束光斜射入水中,观察光的传播方向。教师:非常好!同学们的设计思路正好和老师一致,在你们的桌上,已经摆放着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光学仪器盒。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后,让学生动手实验 教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甲: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学生乙: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教师:回答得很好!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上节物理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光在反射时遵循哪些规律学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师:根据刚才的实验,类比于光的反射定律猜测一下,光是怎样进行折射的可能遵循哪些规律 学生甲: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学生乙: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学生丙: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丁: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学生戊: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学生己: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光的折射现象遵循怎样的规律呢我们利用桌上的光学仪器盒来研究光在折射时的什么规律。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查、指导、答疑 教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了哪些结论 学生: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精选)建筑物理习题答案

第一章 思考题与习题 1、构成室内热湿环境的四项要素是什么?简述各个要素在冬(或夏)季,在居室内是怎样影响人体热舒适感的。 答:(1)室内空气温度:居住建筑冬季采暖设计温度为18℃,托幼建筑采暖设计温度为20℃,办公建筑夏季空调设计温度为24℃等。这些都是根据人体舒适度而定的要求。 (2)空气湿度:根据卫生工作者的研究,对室内热环境而言,正常的湿度范围是30-60%。冬季,相对湿度较高的房间易出现结露现象。 (3)气流速度:当室内温度相同,气流速度不同时,人们热感觉也不相同。如气流速度为0和3m/s时,3m/s的气流速度使人更感觉舒适。 (4)环境辐射温度:人体与环境都有不断发生辐射换热的现象。 5、分析几例我国的传统民居,说明在不同的气候分区中,建筑对气候的适应性表现。 答:(1)云南的竹楼——气候湿热; (2)江浙一带的房屋屋顶斜度大——这里年降水量大,有利于雨水排泄;(3)西北地区的屋顶平坦——气候干旱,不需要考虑排水; (4)黄土高原的窑洞——冬暖夏凉,适应气温年较差大;气候干旱,森林少,缺乏木材; (5)东北的房屋墙体厚、窗户小——东北气候寒冷,可以保温。 6、阐述城市气候的成因,讨论在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中的相应对策。 答:室外综合温度:夏季建筑外围护结构的隔热设计,不仅要同时考虑室外空气和太阳短波辐射的加热作用,而且要考虑结构外表面的有效长波辐射的自然散热作用。为了计算方便常将三者对外维护结构的共同作用综合成一个单一的室外气象参数,这个假想的参数用所谓室外综合温度表示。 7、举例说明建筑材料表面的颜色、光滑程度,对围护结构的外表面和结构内空气层的表面,在传热方面各有什么影响? 答:对于短波辐射,颜色起主导作用;对于长波辐射,材性起主导作用。如:白色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最强,对于长波辐射,其反射能力则与黑色表面相差极小。而抛光的金属表面,不论对于短波辐射或是长波辐射,反射能力都很高,所以围护结构外表面刷白在夏季反射太阳辐射热是非常有效的,而在结构内空气间层的表面刷白是不起作用的。 第二章 求钢筋混凝土圆孔板夏季的热阻孔内单面贴铝箔 (设热流为自上而下)(单位:m) 解: (1)将圆孔折算成等面积正方孔,设正方形边长为b,则:

公共建筑案例赏析

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世界景观佳作鉴赏案例分析三 朱家角人文艺 术馆Zhujiajiao Museum of Humanities & Arts 教师:姓名:学号:日期:

朱家角人文艺术馆 一、简介 项目名称:朱家角人文艺术馆 建筑设计:祝晓峰山水秀建筑事务所 设计团队:李启同、许磊、董之平、张昊 结构与机电设计:上海现代华盖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TOPO景观设计事务所 委托人:上海淀山湖新城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上海朱家角 基地面积:1448m2 建筑面积:1818m2 设计建成时间:2008—2010年 材料;白墙、锌板屋面、玻璃、锈石 人文艺术馆所在的银杏广场在朱家角北端的美周弄,广 场得名于两棵470年树龄的古银杏树。清末小说家陆士 鄂的铜像立在树边,朱家角人相信,他在发表于1910年的幻想小说《新中国》里预言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 朱家角人文艺术馆建于2010年9月。人文艺术馆2010年5月正式落成,是栋全新的建筑,这栋小型艺术馆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展品以表现朱家角传统文化生态为主题,包括由俞晓夫等艺术家创作的绘画、雕塑。 人文艺术馆由著名设计师祝晓峰设计,占地面积近2000㎡。共有大小室内展厅十个,室外庭院五个,充分体现了江南传统宅院错落有致,明暗辉映的建筑风格。 “朱家角人文艺术馆”馆名由画坛泰斗吴冠中亲笔题写。馆内藏品由俞晓夫,廖炯模等125位国内当代著名油雕艺术家历时近两年时间创作完成,包含130件艺术作品,其中115幅油画,15件雕塑。经过反复的修改,充分尊重历史的记载,借助画笔刻刀,细致描绘了朱家角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民生,形成“商镇市井”、“寺庙堂观”、“珠溪文儒”、“节日习俗”、“神话传说”等六个篇章,内容涉及风貌、人物、掌故等。这种大量油画作品围绕小镇人文风貌主题进行的集中创作,在国内尚属首创。也是朱家角将文化与旅游结合,提升景点内涵的积极探索。 “朱家角人文艺术馆”的建立,是中国改革开放步入转型期后,强调文化发展的一个鲜活的例子,具有前瞻性和当下性,对古镇在保护和拓展上意义非凡。 二、景观设计特色分析 1、保留470年的银杏树,极具历史底蕴:设计 师祝晓峰说,“这是一所展示朱家角当地风貌的 艺术馆,我们希望能把象征朱家角历史的古树, 像展品一样收藏进艺术馆里。”作为上海保存最 完整的水乡古镇,朱家角以传统的江南风貌吸引 着日益增加的来访者。人文艺术馆位于古镇入口 处,东邻两棵470年树龄的古银杏树,这两棵银杏树像是人文艺术馆的招待员,用自己诉说着历史,也诉说着朱家角这片江南特色的古地。古树,表达着人们对自然神奇之力的崇拜和

初中物理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案例分析 教学片断 上课时,首先在导入过程运用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逐渐变慢,指出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以此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然后演示两个实验 实验(1):将长木板一端抬高30厘米左右,形成斜面,如图1,将火柴盒及长木块同时放在其上,观察木块和火柴的运动情况(火柴和木块都不下滑)。 师:木块和火柴受到摩擦力没有? 生:受到摩擦力。 师:朝哪个方向? 生:沿斜面向上。 实验(2):将长木板抬高到40厘米左右,将同样的火柴盒和长木块同时平放在斜面上,观察木块和火柴的运动情况(这时火柴盒下滑,木块不下滑)。 师:木块和火柴它们受不受摩擦力?

生:争论,多数同学说受摩擦力,少数同学说火柴盒不受摩擦力,原因是火柴盒下滑了。 师:建议学生让橡皮从他手臂上滑下,体会感觉。 师:为什么火柴盒有时不下滑,有时下滑? 生:火柴盒倾斜大,压长木板轻一些。 师:为什么有的下滑,有的不下滑? 生:互相讨论,有的同学说火柴盒受摩擦力小。 然后将木块侧放(面积减少),观察(还是不下滑);火柴盒侧放,观察(不下滑了) 师:木块和火柴它们受不受摩擦力? 生:受到摩擦力。 师:为什么火柴盒平放下滑,侧放不下滑? 生:互相讨论。有学生提出要看一看实验器材。 师:你觉得这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气氛热烈,大致的几种结果是:

①、接触面的大小;②、物体的运动速度;③、压力大小;④、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⑤物重的大小; 接下来,老师成了旁观者和导师,学生开始为了验证自己猜想而进行实验操作,秩序井然。最终虽然由于时间紧凑,没有将在设计中的巩固练习完成,但大部分学生从自己的操作中知道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且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意犹未尽。 反思与评价 这一堂课的导入有两个非常巧妙的地方,第一个是巧设实验情景,冥冥之中将探究的目标,探究的操作过程告诉了学生,学生变得“心中有数”。如:让学生把橡皮从手臂上滑下——感受摩擦力,火柴盒与木块比较——压力不同,平放与侧放比较——接触面积不同,粗糙程度不同,学生成功地完成了实验,控制变量法潜移默化掌握,成就感油然而生,第二是巧设问题情景,循循善诱,扫清学生实验探究中的困惑,老师没给结论,都是学生讨论之后得出的正确结论,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如:关于木块与火柴盒静止在倾斜的长木板受不受摩擦力,关于火柴盒平面与侧面的差别。 新课程提出“知识与技能”,即学习物理的概念、定律、模型、理论及实验技能等,认识物理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即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动手实验,学习科学方法,体会科学思想,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激情,感受自然的

(初中物理课堂实录)《简单机械》教学案例分析

《简单机械》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课堂实录 一、教学案例 课堂复习: 教师:杠杆有几类? 学生:省力,费力和等臂杠杆。其中省力杠杆费距离,费力杠杆省距离。 新课教学: 教师:旗杆上的滑轮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学生:可以省力。 教师演示:安装定滑轮、安装动滑轮。 教师提问:滑轮有哪些特点呢?我们来利用实验探究。 (板书)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教师提问:需要什么器材? 学生:钩码、滑轮、铁架台、刻度尺和弹簧测力计。 教师要求:分组进行实验、要求设计表格并且把数据记录入表格。

学生活动:安装滑轮、测量。 学生笔记之一: 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滑轮、线、铁架台和刻度尺。测钩码的重量 测物体上升的距离 线上升的距离 结论 定滑轮 1 2

动滑轮 1 2 学生笔记之一:(表格)

钩码质量 上升高度 教师设计的表格和实验数据:种类 钩码重力(N) 拉力的大小(N) 钩码移动的距离(m) 力移动的距离(m) 钩码移动的方向 力移动的方向 定滑轮 1 1

0.19 0.19 上 下 动滑轮 1 0.5 0.1 0.2 上 上 教师分析评估: ⑴弹簧测力计倒挂。 ⑵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① 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不费距离。

② 动滑轮:省一半力,费距离,不改变力的方向。 二、案例分析 1.明确探究目标,增强教学指向性 案例中的教学活动可以大致分为:问题的提出和实验设计、实验探究活动、分析评估等三个阶段。 ⑴实验设计,探究目标要明确 教师在第一阶段初始的复习提问,想通过杠杆的特点引导探究滑轮的特点,是一种类比的思想体现。对于新课的问题情景设置(旗杆上的滑轮)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学生对于滑轮的认知水平停留在力的大小盲目比较层次。从学生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科学探究的理性认知,教师要发挥坚定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需要探究的目标。 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过渡与引导,仅仅以为复习提问中有类比的思想,错误以为学生已经知道探究内容。只是简单的提出问题:“滑轮有哪些特点?”。就让学生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则学生的实验探究目标会出现很大的差别。探究目标不会有针对性。接下来的探究方向就不会明确,达到的探究效果也会很有限。 ⑵从笔记中发现问题 从学生设计的表格(笔记之一)中发现:①学生关注的是钩码上升的距离和绳子(应该是力移动的距离)上升的距离,意识到两者之间的距离关系;②只

国内外著名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国内外著名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华夏园林网2010-02-25 浏览量5588 化腐朽为神奇: 中山岐江公园的场地与材料再生于再用 中山岐江公园在粤中造船厂旧址上建设,占地11公顷,从1953年到1999年,走过了由发展壮大到消亡的简短却可歌可泣的历程。本案例以产业旧址历史地段的再利用为主旨,对产业旧址及构筑物和机器的采用了多种利用方式,在此基础上了新的设计形式,并由此引 发对生态设计概念的理解(俞孔坚,2001; 俞孔坚庞伟,2002,2003; Pudua,2003)。 (1) 保留:尊重没有设计师的设计 良好的景观不是职业设计师的凭空创造,它们经历时间而发展,创造良好而富有含意的环境的上策是保留过去的遗留。作为一个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旧船厂遗址,过去留下的东西很多:从自然元素上讲,场地上有水体,有许多古榕树和发育良好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以及与之互相适应的生境和土壤条件。从人文元素上讲,场地上有多个不同时代船坞、厂房、水塔、烟囱、龙门吊、铁轨、变压器及各种机器,甚至水边的护岸,厂房墙壁上的“抓革命,促生产”的语录。正是这些“东西”渲染了场所的氛围。 公园设计组对所有这些“东西”,以及整个场地,都逐一进行测量,编号和拍摄,研究其保留的可能性:包括自然系统和元素的保留,水体和部分驳岸都基本保留原来形式,全部古树都保留在场地中,为了保留江边十多株古榕,同时要满足水利防洪对过水断面的要求,而开设支渠,形成榕树岛;构筑物的保留和再利用:两个分别反映不同时代的钢结构和水泥框架船坞被原地保留,一个红砖烟囱和两个水塔,也就地保留,并结合中在场地设计之中。机器的保留和再利用:大型的龙门吊和变压器,许多机器被结合在场地设计之中,成为丰富场所体验的重要景观元素。 (2) 改变:再利用 原有场地的“设计”必竟只反映过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艺术性来将,还需加以提炼,与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有一定距离。所以,有必要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通过增与减的设计,在原有“设计”基础上产生新的形式,其目的是能更艺术化地再现原址的生活和工作情景,更戏剧化地讲述场地的故事,和更诗化地揭示场所的精神。同时,更充分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和欲望。岐江公园中几个典型的加法和减法设计包括:旧水塔的利用和改造;烟囱与龙门吊的再利用,船坞的再利用,机器肢体的再利用。 除了大量机器经艺术和工艺修饰而被完整地保留外,大部分机器都选取部分机体保留,并结合在一定的场景之中。一方面是为了儿童的安全考虑,另一方面则试图使其更具有经提炼和抽象后的艺术效果。 (3) 再生设计 原场地内的材料,包括钢材、乡土物种等,都可以通过加工和在设计,而体现为一种新的景观、满足新的功能。经过再生设计后的钢被用做铺地材料,乡土野草成为美丽的景观元素。甚至场地的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也通过诸如“红盒子”的设计,而再现。 岐江公园注释了一个完整的生态设计概念: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是阅读场地,保留“没有设计师的设计”,因为那是时间的作品,是自然过程和历史的积淀。 中山岐江公园 3.2 雨洪利用与野草之美:浙江台州永宁公园的生态化设计 这是一个关于河流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案例。把一个以防洪为单一目的的硬化河道,用最经济的途径,恢复重建为充满生机的现代生态与文化游憩地(俞孔坚等,2005)。永宁江公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定律的确切含义; 2.知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 3.理解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使学生知道物理中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教学重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 2.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两辆质量相同的小车,光滑的水平板(一端带有定滑轮);砝码(一盒),细绳、夹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2.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知道: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产生加速度,而产生的加速度又和物体的质量及所受力的大小有关,那么:加速度跟物体所受力的大小及物体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2.理解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3.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加速度和力的关系: (1)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本节课所用的实验装置,教师进行讲解:图中是两辆质量相同的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板上,小车的前端各系上细绳,绳的另一端跨过定滑轮各挂一个小盘,盘里放有数量不等的砝码,使两辆小车在不同的拉力下做匀加速运动。 (2)对本次实验中说明的两个问题 1:砝码跟小车相比质量较小,细绳对小车的拉力近似地等于砝码所受的重力。 2:用一只夹子夹住两根细绳,以同时控控制两辆小车。 (3)实验的做法: 1:在两砝码盘中放不同数量的砝码,以使两小车所受的拉力不同。 2:打开夹子,让两辆小车同时从静止开始运动,一段时间后关上夹子,让它们同时停下来。 (4)需观察的现象,观察两辆车在相等的时间里,所发生的位移的大小。(实验现象:所受拉力大的那辆小车,位移大) (5)分析推理: 1:由公式得到在时间t一定时,位移s和加速度a成正比; 2:由实验现象得到:小车的位移与他们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3:推理得到结论:对质量相同的物体,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即:

初中物理案例分析1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案例分析 教学片段 师:目睹了“海市蜃楼”的奇观之后,同学们有何感想? 生1:大自然太奇妙了! 生2:海市蜃楼真美,真壮观! 生3:海市蜃楼是怎样产生的?它为什么那样神奇、美丽? 师:同学们也许还会提出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能提出问题是好事。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先来研究一个简单的例子,我把筷子斜插入水中,大家观察到什么现象?直接看筷子和通过水看筷子是否一样? (教师演示筷子斜插入水中的实验,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回答得也很好。那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生:可能是光由水进入空气中发生了偏折。 师:这位同学的猜想到底对不对?用什么来检验? 生:用实验! 师:对!用什么样的实验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下。 生:让一束光斜射入水中,观察光的传播方向。为了便于观察,还应当用透明的器皿来装水。 师:非常好!同学们的设计思想正好和老师一致,在你们的桌上,已经摆放着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光学仪器盒,老师先把实验装置介绍一下,然后同学们就可以动手做实验了。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后,学生动手实验。) 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什么结论? 生1: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生2: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师:回答得很好!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师:上节物理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光在反射时遵循哪些规律? 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师:根据刚才的实验,类比于光的反射定律,你能否猜测一下,光是怎样进行折射的?可能遵循哪些规律? 生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生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生3: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生4: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生5: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生6: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光的折射现象是否遵循怎样的规律呢?带着这个问题,现在,咱们人人都来当一回科学家,利用桌上的光学仪器盒来研究光在折射中有什么规律。我们还要

公共建筑景观案例分析

2015-2016 世界景观佳作鉴赏 公共建筑优秀景观案例分析 案例名称:塔比亚特桥 姓名: 阮林 班级: 景观建筑设计 学号: 20121150124

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来说, 越来越多的高楼建筑已经将我们的生活严严实实的围合在其中, 人们似乎感觉到已经与大自然渐行渐远,而城市中的绿地、公园及景观广场是我们唯一能近距离接触到的自然和绿色。人们在钢筋混凝土的建筑中呆久了, 都习惯到楼下的广场或者周边的公园散散步, 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绿色气息, 放松一下心情。当然不同的广场和公园也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因此很多的设计师在景观类的设计中经常会引入些雕塑、水体、植物花卉造型及一些相应的构筑物。并恰如其分的将他们很巧妙的联系在一起, 形成一个整体, 以此来满足人们对生活的需求,而在中国诸多的大中城市中没有很好规划和设计的大小景观广场还有很多。 这一景观位于伊朗首都德黑兰的北部地区,是典型的城市公共建筑景观,该桥是伊朗境内迄今为止建造的最大的人行天桥。它连接两个公园,横跨城市内一条主要的高速公路。大桥全长大约270米,包含一个三维架构,这个三维架构位于两个不同的水平面上,架构的形状是树状的。 伊斯法罕是伊朗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波斯(现伊朗)之前的首都,促进了这个令人惊叹的桥梁的诞生。是在16世纪的萨法维王朝建立的,那时该城市是伊斯兰艺术和文化的中心。所以毫不惊奇这个高技术的获奖结构出现在伊朗的首都——德黑兰。令人惊奇的是这座桥是由一位年轻的女士设计。 Tabiat桥是建筑师Leila Araghian的第一个项目。她在五年前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就设计Tabiat桥位于德黑兰的北部,称为Abbas Abad Lands的区域上;该区域有559公顷,主要是像图书馆和博物馆这样的文化空间以及

八年级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八年级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镇远二中兰绍猛 一、课程背景材料 2013年5月,我校理化生教研组进行物理教研活动,一节题为《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公开课让我印象深刻,授课班级为八(5)班,《物理》八年级《摩擦力》这一节的内容,这是一节实验探究课,内容多、抽象,而且学生探究时课堂秩序不易把握,不好上。如果按照传统的上法,老师在课堂上演示,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在长木板上滑动,测出摩擦力大小,然后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测出摩擦力的大小,接着把棉布、毛巾等铺在长木板上(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继续同样的演示,最后将结论说给学生听,要求学生记住结论并练习,对学生而言是一节乏味的概念课。新课程将这一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整合,首先在导入过程运用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逐渐变慢,指出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以此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然后就是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数有关?学生分组实验,新课程希望学生能将传统上法中老师的演示做出来,并获得结论,然而,我以前听过的以这节为内容的课却事与愿违,探究在一片嘈杂声中结束,很少学生有结论,不少学生茫茫然一节课。究其原因,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学生的能力背景,试想,科学家在没有认识到这个结论之前,经过了多少个春秋的艰苦奋斗才有今天的结果,要学生一节课有结论,太难;其次为了学生探究的活动的正常进行,老师应该事先设计合理有趣情境,让学生知道探究的目的与大致

做法;最后是老师应该考虑安排课堂的进程,不能由学生天马行空。基于这样的想法,该老师在设计教案时,以与探究紧密联系的实验和问题引导课堂,效果很好。 二、教学片断 上课时,首先在导入过程运用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逐渐变慢,指出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以此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然后演示两个实验 实验(1):将长木板一端抬高30厘米左右,形成斜面,将火柴盒及长木块同时放在其上,观察木块和火柴的运动情况(火柴和木块都不下滑)。 师:木块和火柴受到摩擦力没有?生:受到摩擦力。师:朝哪个方向?生:沿斜面向上。实验(2):将长木板抬高到40厘米左右,将同样的火柴盒和长木块同时平放在斜面上,观察木块和火柴的运动情况(这时火柴盒下滑,木块不下滑)。 师:木块和火柴它们受不受摩擦力? 生:争论,多数同学说受摩擦力,少数同学说火柴盒不受摩擦力,原因是火柴盒下滑了。 师:建议学生让橡皮从他手臂上滑下,体会感觉。 师:为什么火柴盒有时不下滑,有时下滑? 生:火柴盒倾斜大,压长木板轻一些。 师:为什么有的下滑,有的不下滑?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技能目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设计实验方案探究。 教具学具的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各种能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课件、小鼓、音叉、水槽、烧杯、钢锯条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然后告诉大家你 听到了什么播放一段交响曲学生交流感受。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学生回忆生活中熟悉的声音。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

关于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共6篇)

篇一: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 《磁感应强度》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感应强度b的物理意义。 2、了解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1、通过对电场的研究方法类比探究描述磁场的物理量。 2、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磁场力与电流及长度的关系。 3、通过演示实验,分析总结,获取知识。 瓦房店市第三高级中学徐军 二、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难点 磁感应强度是电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本节的重点。 三、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 在引入磁感应强度的概念时,基于学生接受能力不是太强,让学生首先回忆在学习电场强度时的探究方法。 四、设计和指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策略 办代替。 通过上面的复习我们可以得到磁场的探究方法,即从磁场的基本性质出发,通过磁场对磁极和电流的作用来寻找描述磁场的物理量。可以通过小磁针的北极受力来规定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但是因为小磁针有南极和北极,而不是磁单极子,两极受力会平衡,所以无法通过小磁针受力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磁场对电流元的作用力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五、教学手段 蹄形磁铁、电源、滑动变阻器、电流表、金属杆、导线、铁架台、投影仪、投影片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如下表所示,填充电场中内容,并猜测磁场中填充内容: (二)引入新课 1、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板书) 电场和磁场都是客观存在的。 问题:磁感应强度的大小能否从小磁针受力的情况来研究? 同学分析讨论后结果:不能。因为小磁针不会单独存在一个磁极,小磁针静止时,两个磁极所受合力为零,因此无法从小磁针受力的角度确定磁场的强弱。 研究电场时我们通过试探电荷受到的力与电量的比值定义电场强度。在物理学中,把很短一段通电导线中的电流i与导线长度l的乘积il叫做电流元。但要使导线中有电流,就要

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项目:北京泰禾“运河岸上的院子”班级:工业设计12-2 姓名:吕阳林 课程:环境景观设计 学号:201201160411

设计理念: 东区的建筑设计风格上延续了地域文化,在保有中国内涵的基础上多元化发展,吸纳东方建筑精髓,强调庭院的感觉,室外室内空间亲近而不留痕,凹庭院、内庭院的设置如同阴阳接榫,巧妙而熨贴。在景观设计上我们沿用了建筑设计的空间理念,并研究了传统宅院及王府宅邸的建筑与庭院的关系,将几条主次道路着重在空间组织上进行重新规划,一方面设计高墙大院加强了独栋别墅的私密性,另一方面提升了整个建筑从入口到建筑及庭院的整体品质感和尊贵感。 景观意境: 通过对传统里弄和胡同空间的研究,在本案基础上以现代手法重新组织梳理街巷空间,整体性上成为中国形式与现代内涵的表征,气质与内涵则表现在居住的动和静之中,建筑、景观的形式,来自于传统的审美和现代的适应性,极具现代居住特征。特别是对空间尺度的合理设计、比例适当和整体协调上对人居住其中的心理感受上挖掘文化内涵来作为解决景观设计的主导思路。 通过对主次道路和功能空间的规划组织,提出了此设计的五大重点:静街、深巷、馨院、花溪、山水园静街。6米宽的主干道两侧以大乔为主导,中层及灌木丰富组团,偶尔会显露一段高的灰墙,在沿街7栋大宅入口又形成一个次级空间,门前古树把关,迎街则是影壁,很好将空间序列戏剧性的推进。7栋宅院也已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词句来命名,如:临溪、蔚然、酿泉、林霏、幽香、林壑、双清等。 深巷: 7条深巷分别有7个以花本植物为主题的巷子,有木兰巷,豚樘巷,锦带巷,紫荆巷,黄栌巷,海棠巷,稠李巷。整个巷子空间以竹子为背景植物,在开阔的节点空间以绿化组团来提升宅门的景观效果。 馨院: 所有的庭院在高墙的围合下越显得的庭院的私密和空间越显面积大了,并以现代中式风格来装点庭院,使得室内与庭院之间更自然亲切,形成一个温馨的庭院。 花溪: 在东区范围里有一条主水道使得很多宅院临溪,在临溪的后花园种植大量的植物及水生植物,溪对岸的宅院交错种植,使得临溪的花园尽可能的得到空间的延伸,将溪流纳入整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