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湖广填四川的背景及移民来源

两次湖广填四川的背景及移民来源
两次湖广填四川的背景及移民来源

两次湖广填四川的背景及移民来源

一、第一次湖广填四川与麻城孝感移民

麻城孝感乡移民指的是元末明初那次移民。切不可与清代的湖广填四川混淆。

由于明末战争的影响“麻城孝感乡移民”已经被清代的新移民大大稀释了。

明代麻城县辖四乡:孝感、亭川、太平、仙居。孝感乡(与现在的孝感市无关)位于麻城县西部。

历史地理学者曹树基教授在《中国移民史》中认为麻城是一个中转站,明初入川的移民实际上包括麻城、黄州、信阳、江西等多个地方的人。

毫无疑问,所谓的麻城孝感乡移民不可能都来自麻城一个县,但麻城人在早期移民中所占的地位是可想而知的。

据弘治《黄州府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麻城县人口有10多万,黄州府则有60多万(实际近80万),是当时湖广地区人口密度最高的府。当时湖广布政司一共才400多万人口,其中湖北不到200万,黄州府就占了近40%。而与四川毗邻的荆州府人口密度只有8人/平方公里,是黄州府的1/4。所以黄州府具备对外移民的能力,而湖北其他地方则没有。

麻城孝感乡居民大举入川是元末明初的事情。此后,黄州和江西的居民继续迁入四川,都与麻城孝感乡挂钩,则带有攀附老移民的意味。清代的填川更加与麻城没多大关系,但是麻城孝感的流传度依然很广。

------

许多人都知道宋蒙战争对四川的重创,导致元代四川一直是人口稀薄的状态。实际上元末四川也遭受了巨大破坏。有红巾军的破坏,还有元军、明玉珍等军队的破坏,甚至朱元璋部下攻打四川也遭成了不小损失。

元代四川有156个县,到了明初由于人口减少裁减到98个县。

当然,人口减少的比例不能简单地以撤县比例来算,因为如果一个地方人口减少了一半,但是剩余量依然比较多,这个县也不会被撤掉。被撤掉只能说明人口剩余太少,而没被撤的县也不代表人口损失度不大,只是剩余量尚可组成一个县。

《明太祖实录》卷8记载,朱元璋答明玉珍:“然有李喜喜等兵侵扰,杀掠为虐亦甚,其生死不知,存者能几?”方孝孺则说:“夏主方有意于据蜀,各郡臣民遭青军(李喜喜)侵掠,百无一二”。

李喜喜,元末北方红巾军将领之一。后入四川。

《明氏事迹》记载:“丁酉岁九月,青巾贼入成都,有韩氏女年十七,举家从军。”

天启《成都府志》记载:“费氏,灌县人。至正丁酉(1357年)青军入蜀,肆行剽掠。费乃泣曰:父母深恩,分毫未报,今不幸而罹此贼害,不如死,遂缢焉。”

其他记载也很多:“王继志,四川省郎中。以政最闻,迁本道廉访司副使。时李喜喜陷四川,

继志帅兵与战,力屈被执,不食而死,众咸怜之。”“岳时中,成都人,为汉州太守。李喜入寇,率兵杀贼甚多,众寡不敌,死之。”占领天全县后,“焚毁土司官署、庙宇,天全土司地盘损失过半,直至明初才复原所控地域”。”

。。。。。。

《明太祖实录》卷72记载:“(洪武五年)户部奏四川民总八万四千余户,其伪夏故宫占为庄户者凡二万三千余户”。

《明太祖实录》卷181记载:“二十年三月丙子,汉州阳县知县郭叔文言:四川所辖州县居民鲜少.....成都故田万亩皆荒芜不治,请以迁谪之人开垦。。从之”

民国《名山县志》说:“元代名山惨遭杀戮,或徙或逃,无复存者”。

。。。。。。

此后明玉珍率军入蜀。明玉珍原是陈友谅的部下,他的军人多来自湖北随州及附近。

朱元璋认为明玉珍对陈友谅有意见,陈氏的三分之一军队都被他带入四川。

《明太祖实录》卷17:“陈友谅握其权纲,足下固有所见,以偏师入蜀,度其兵有三分之一。”陈友谅有60万大军,那么明玉珍大概就带了20万军入蜀,算上其他老乡和家属,人口可达40万人。

这些军人后来都被就地安置,成为洪武年间四川居民的一个重要部分。

《明太祖实录》记载:“各遣人招蕃汉及明氏溃卒,来归者众,因籍其丁壮,置各卫以分隶之。。。。”

朱元璋部下廖永忠攻打四川也带来了破坏。

《广安县志》载:“廖永忠入蜀大肆杀戮,复徙楚之麻黄人来实兹土”。这里说提到的就不仅仅是麻城了,还包括黄陂黄冈。

明玉珍的义弟万胜就是黄陂人。

同治《黄陂县志》记载:“至明初而土著者多迁四川”。表明明玉珍入川的时候,随、安、黄一带很多居民也跟随过去了。或者明氏的军队主要就来自这一带。

康熙《孝感县志》也记载:“玉珍率兵袭重庆,称夏主,孝感人多随之入蜀”

孝感县和麻城孝感乡居民都大批入蜀,这无疑更推动了“孝感乡”这个根亲地的广泛流传。四川仁寿《李氏族谱》:“元末吾祖世居麻城孝感青山,陈逆之乱,乡人明玉珍据成都,吾祖兄弟七人迁蜀”。表明麻城人入蜀在明玉珍时代就已经有了。

明初黄州府人继续入蜀,无疑也受到了前人(在川老乡、亲戚)的诱惑及朝廷的鼓励。。。。。。

号称祖籍麻城孝感乡的移民不仅仅是来自麻城。

民国《名山县志》:洪武十四年,徙楚入蜀,名山号为乐郡,来者尤众。

民国《简阳县志》:洪武二年,湖广麻城居民迁至简州者众多。

康熙《四川总志》:“查川省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氏,访问乡老,俱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难,亦必至有土无人.....见存之民,祖籍湖广麻城者更多”

泸州《王氏族谱》:“原籍汴梁河南省信阳州罗山县崎岖乡木头关第五都人士,携家游至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喜其风土。不二载,奉旨填籍四川,孝感人尽搬入四川。”这段话写于景泰年间,距离洪武也就几十年光景,不可能有编造的成分。

《杨少师石斋先生墓表》:“公先世庐陵人,以元末欧祥乱,徙麻城,避红军贼入蜀。”这个家族也是元末入蜀而不是明初。

民国《宗氏族谱》:原自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分派迁居湖北黄州府之麻城孝感。于大明洪武初年,平红巾乱,恢复西川,奉旨填实。

*******************************************

以上表明,无论元末入蜀的明玉珍军队及其老乡,还是洪武填川的移民,都以鄂东居多。麻城移民迁入四川在元末已经发生,明代只不过是一种延续。

黄州府是湖北人口密度最高的府,有能力对外移民。

麻城孝感乡移民不仅仅来自麻城,而是包含整个鄂东乃至信阳和吉安的一部分。

麻城不是一个集散地,而是移民原籍最集中的一个县,且战乱的时候江西人也有暂时迁麻城避乱的,后来都迁入四川。

据《泸州王氏族谱》记载,先祖是由陕南进入四川,而不是长江。实际上长江根本难以逆流而上。

二、清代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

1、清初人口的骤减

明末清初,四川遭受了又一次灭顶之灾。

万历年间四川大旱,“殍死无数”。同时又出现大疫。顺治年间大饥

自陕北农民军兴起后,本地也兴起了一支名为摇黄军的流寇,在川北川东肆意杀戮。

后来张献忠入蜀大肆杀戮平民,屠川西、川中各郡。

张献忠败亡以后,这里成为南明和清军争夺的战场,战争持续了近20年。

南明军队各将领在四川争夺地盘,“东南大扰,庐舍一空“,”彼此互相残杀”。杨展与王祥、马应试等在泸州混战,“屠泸卫而去”。

清军撤出成都,又将成都残余人口驱而北,到绵州的时候又都杀光。

进入康熙朝以后南明被灭。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年三藩之乱又发生,四川再次陷于战火。一直到1680年以后才基本稳定。

在这动荡的几十年中,唯有嘉定府有杨展部队的屯田而损失稍小,此外长江以南的地区的损失也轻于其他。

************************

各地损失程度:

欧阳直《蜀乱》记载:“惟遵义、黎州、武隆等处免于屠戮。上南(嘉定)一带稍有孑遗。余则连城带邑屠尽杀绝,并无人种,且天地荒废,余粮尽空。”

康熙《四川总志》:“臣初保宁,见民之凋耗,城郭倾颓....然不过数百家....此外州县,非数十家或十数家,更有止一二家者。寥寥孑遗,俨同空谷...诚有川之名,无川之实”

民国《广元县志》:苟全性命者十之一

光绪《西充县志》:土著民人十去六七

民国《双流县志》:人民存十之一

乾隆《威远县志》:乔木故家无一存在

乾隆《屏山县志》:明季流贼屠戮后土著仅十之三

民国《江安县志》:明季兵燹后土著仅十之二

民国《郫县志》:占籍者几十之九

民国《达县志》:存者仅百中之三四

同治《高县志》:户口凋残十之八九

移民来源:

湖南的移民大部分来自宝庆、衡阳、永州、郴州四府,少部分来自长沙府的湘潭湘乡等县,湘北移民比较少,原因是明末湘北损失较大。

湖北的移民来自全省各府。

广东的移民主要来自嘉应州、惠州府、韶州府等,即所谓的客家人。

福建移民来自汀州。

江西移民主要来自赣州府,其中不少是广东移民的二次迁移。

陕西移民来自关中和陇西各地,主要分布于川北。

云南移民在川西南有一定分布,贵州移民主要在川东南。

还有少量的其他省的移民:广西、河南、陕西、江浙

*************************************

2、填川居民的来源

《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记载:“查楚南入川百姓,自康熙三十六年以迄今日,即就零陵(永州)一县而论,已不下十万众。”

广东龙川县《往川人民告贴》:“我们今朝移家去四川,都是几年前经营停留,田土房屋件件都齐,才敢前去落业。若要阻绝我们,是绝了我们归家生路,万万不可。。。总之,我等众人都是一样心肠,进得退不得”

乾隆《广元县志》:”四方侨寓,率皆秦、楚、吴、粤之人“

道光《德阳县志》:”民建五土,聚族而居,楚语越吟,数代弗改。“

民国《什邡县志》:占籍惟楚人最多,粤人次之,江西、山西、福建之人又次之

民国《郫县志》:当清始垦殖,如湖广,如两湖,如陕西,如陕西,如江西,如福建,占籍十之九。

《金堂县志》记载:“楚省籍约占37%,粤籍占28%,闽占15%,余各省占20%”。如陈、沈、许等姓由福建迁入。唐、张、何、彭、贺等由湖广迁入,曾、杨、黄、钟等由广东迁入。新都县:各氏族多数为康熙、雍正年间迁入,以粤籍为主,湖广次之。廖、叶、刘、范、陈、黄、冯、钟、赖、罗、张、严、薛诸姓均由广东迁入,廖姓,雍正年间由广东兴宁迁入石板滩一带定居,至民国初年,族人繁衍至万人。

乾隆《雅州府志》:雅州自献贼蹂躏之后,土著者少,四方侨寓,大率秦、楚、吴、粤、滇之人为多

咸丰《阆中县志》:明末之乱,全川靡有孑遗,阆之所为土著者,大半客籍,以其毗连陕西,故陕西人为多,此外,江西、湖南北又次之。

同治《仪陇县志》:邑中湖南北人最多,江西、广东次之,率皆康熙、雍正年间入籍焉。

道光《安岳县志》:四方侨寓,复多秦、粤、吴、楚之人

光绪《铜梁县志》:土著者百之一,楚、黔两省人最多,亦有自闽、粤、江右来者

同治《璧山县志》:明末献贼几变,土著几空,国初招徕复业者十分之一二,余皆楚、粤、黔、闽人。

民国《江安县志》:自明季兵燹之后,土著仅十一二,余皆五方杂处。

同治《仪陇县志》:邑中湖南北人最多,江西广东次之,率皆康熙雍正间入籍。

道光《巴州志》:国朝康熙雍正间,秦楚江右闽粤之民著籍插占。

同治《成都县志》:多粤东湖广两省人。

3、四川姓氏构成与湖南的相似性

由于清代四川的移民主要来自湖南(湘南)、湖北、广东北部(客家)、江西南部(客家)、福建西部(客家)、陕西、甘肃、云贵,四川的姓氏构成也与湖南、贵州等地比较接近。

说明:填川的湖南移民主要来自湘南的邵阳、永州等地,,上述地区唐姓一般位居前三名。

由上表可见,四川的姓氏构成与湖南相似度最高,在某些姓上与广东(主要是粤北)也有很大相似性,而与华北差异甚大。由于填川移民还有湖北、客家、陕甘、云贵等地的,而且湖南移民主要是湘南,加之四川也有一定比例的明代或更早的土著,所以某些姓氏的构成不可能与湖南绝对相同。

由于明初的第一次填川移民已经被清代第二次填川移民大大稀释,而第二次填川移民以湖南南部、湖北(江汉)、粤赣闽的客家、陕甘、云贵人为主,所以如今四川的姓氏构成与鄂东的相似度不高。鄂东较多的汪、程(皆来自徽州和周边)在四川不多。

三、清代的填陕南

陕南和四川一样,宋元以来一直人口稀少,明末清初遭遇了重大破坏。

填陕南发生在填四川以后,主要是乾隆后期和道光年间。

那个时候四川已经有较多人口,具备向外移民的条件。所以陕南移民有小部分来自四川。陕南的移民以两湖人居多,湖南人主要是宝庆府人,还有来自安徽安庆、河南等地的移民。民国《镇安县志》:客籍中湖北、安徽两省人占大多数,查均系乾隆二十七八年以后迁来者。民国《商南县志》:乾隆二十年后,江南安庆数县人襁负迁商,此商南有小太湖之名也。

民国《镇平县新编简要县志》:嘉庆间川鄂之人迁入约八千余户。

光绪《孝义厅志》:土著者十之一,楚皖吴三省十之五,

嘉庆《汉中府志》:安徽两湖四川无业贫民转徙垦荒,依亲傍友日聚日多

道光《褒城县志》:乾隆初年楚籍流寓甚多

美国移民文化

A look at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indicates that this country has often been called "a melting pot", where various immigrant and ethnic groups have learned to work together to build a unique nation. Even those "original" Americans, the Indians, probably walked a land bridge from Asia to North America some thousands of years ago. So, who are the real Americans? The answer is that any and all of them are! And you, no matter where you come from, could also become an American should you want to.. Then you would become another addition to America's wonderfully rich "nation of immigrants". 纵观美国历史,就可见这个国家经常被称为"一个熔炉",在此,各种移民和种族团体学会了共同建设一个独特的民族。甚至那些"本土的"美国人--印第安人,也可能是几千年以前,从亚洲走过大陆桥来到北美洲的。所以,谁是真正的美国人?答案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是!无论你来自何处,如果你想成为美国人,就会成为美国人;你就会变成这个极其富有的"移民之国"的一个新份子。 The United States is currently shifting from being a nation of immigrants of mainly European descent to one of immigrants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such as Asia and Latin America. The number of recent immigrants has skyrocketed. They desire to escape economic hardship and political oppression in their native countries as well as the desire to seek a better education and a more prosperous life in America, "the land of opportunity". Although there are frequent conflicts between the cultures they have brought with them from the "old country" and those found in America, most immigrants learn to adjust to and love their adopted land. 美国现在正由主要是欧洲血统移民的国家变为世界上其他各洲,如亚洲、拉丁美洲移民的国家。最近移民的数字急剧增长。他们希望摆脱在本国的经济困难、政治压迫,并在美国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寻找更好的教育和更富裕的生活。尽管他们从"故国"带来的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往往会产生冲突,但是多数移民还是学会了适应并热爱他们所归化的土地。 Americans have also learned much from the customs and ideas of the immigrants and are often influenced by them in subtle and interesting ways. Immigrants bring their native cultural, political, and social patterns and attitudes, varied academic and religious backgrounds, as well as their ethnic arts, sports, holidays, festivals, and foods. They have greatly enriched American life. 美国人从移民的风俗和观念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且在极其细微和有趣的方面受到了它们的影响。移民们带来了他们本族的文化、政治以及社会模式和态度,不同的学术和宗教背景,以及他们种族的艺术、体育、节日和饮食。这些极大地丰富了美国人的生活。 For immigrants from all parts of the would,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en a "melting pot" in which the foreigners have sometimes remained culturally and linguistically what they were in their native lands even as they move toward becoming citizens of the United States, a country whose people share a common cultural outlook and set of values. The melting pot does not melt away all recollections of another way of life in another place----nor should it. On the contrary, immigrants should maintain the languages, skills, religions, customs and arts of their own heritage, even while they are working towards entering the mainstream of American culture.

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 一、视觉文化研究的历史语境 视觉文化并非一个新问题。因为自从有了摄影与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之后,西方一些学者就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反思。 1936年,本雅明曾分别写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与《讲故事的人》两篇论文,在前一篇文章中他指出摄影、电影出现的意义,于是光晕的消失、震惊体验、展示价值等等便成为解读新型的视觉艺术的重要范畴; 他又在后一篇文章中认为,对讲故事和小说构成冲击乃至破坏的力量来自于新闻报道,因为新闻报道和小说一样,“都是讲故事艺术面对的陌生力量,但它更具威胁;而且它也给小说带来了危机”。 面对新视觉艺术和旧文学样式,本雅明总会呈现出一种进退两难的矛盾状态。而这种矛盾或许在以下表白中体现得更加充分:“有人曾说:‘将来的文盲并非不懂阅读与写作的人,而是不懂摄影的人。’但是一名摄影者若不能解读自己的照片,岂不是比文盲更不如?对图片的说明与描绘会不会变成摄影最重要的部分呢?” 本雅明并未用过“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的概念,但他实际上开启了人们在视觉文化的问题框架之内思考文学与视觉艺术之关系的先河。此后,西方一些学者均不同程度地触及过这一问题。比如,在海德格尔那里,他曾关注过“世界图像时代”的到来问题。匈牙利电影美学家巴拉兹·贝拉(Béla Balázs)虽然并未对视觉文化做过充分论证,但他却享有这一概念的发明权。而此概念经过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等人的阐释之后,既被人们广泛接受,也受到了学界的青睐。 早在1970年代,丹尼尔·贝尔就已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一变革的根源与其说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和电视,不如说是人们在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经历的那种地理和社会的流动以及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美学。乡村和住宅空间开始让位于旅游,让位于速度的刺激(由铁路产生的),让位于散步场所、海滨与广场的快乐,以及在雷诺阿、马奈、修拉和其它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画家作品中出色地描绘过的日常生活类似经验。”与此同时,西方学者也开始使用与视觉文化相类似的表达,以指认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比如,在波兹曼(Neil Postman)那里,印刷文化背景下的“阐释年代”消逝后,紧随其后的是“娱乐业时代”;米歇尔(W. J. T. Mitchell)则干脆把它叫做“图像转向”(pictorial turn),以此对应西方哲学界广泛谈论的“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此外还有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仿像”说,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电信时代”说,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的“软件启动硬件的时代”说等等。这些说法汇聚在一起,就构成了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示意图。 中国的情况 在国内学界,虽然视觉文化一词的使用早在1981年便已出现,而现在能查到的第一篇全面介绍视觉文化的文章亦发表于1988年,但到目前为止,视觉文化真正进入研究者视野也就是十年左右的时间。 1998年,花城出版社编辑钟洁玲与其丈夫钟键夫为推出“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便硬造出一个“读图时代”的词予以宣传。现在看来,这个硬造之词不仅成为此套丛书成功的出版营销策略,而且在短时间内风靡文化界与学术界,并成为“视觉文化”之说的中国式表达。由于此概念首先诞生于出版界,后来者在使用中又让其涵义延伸于电子、数字媒体生产出的视觉艺术产品,所以,这一概念也暗示出纸质、电子和数字媒体全面向图像时代位移的信息。世纪之交以来,视觉文化的译介与研究也日渐增多。比如,随着《文化研究》第3辑(陶东风等主编,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对“视觉文化研究”专题的集中介绍,随着《视

大众传媒文化

大众传媒文化 在这一部分中,鲍德里亚通过三个部分论述了在消费社会中最为常见,或者作为消费社会信心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和由它形成的大众传媒文化。 一大众传媒文化 (1)大众传播文化消费 在消费社会,一切都可以成为消费品而被消费者消费,文化也毫不例外,然而我们消费的是否真的是普遍意义上的文化呢?鲍德里亚指出,其实我们消费的根本不是文化。以往的文化在消费社会里,变成了文化在循环。在我们的眼里对某些新兴的文化现象进行消费似乎是很新潮的,然而在文化循环中,我们其实是在消费以往的东西,是一种对过时事物的“复兴”。被循环的文化就不再是文化了,因为文化的其中之一特性就是不断地发展。正如书中所言:文化再也不是为了延续而被生产出来;通过传媒系统,它们被强制性地赋予了一种承接、交替的形式;文化和“新闻”中的伪事件一样,和广告中的伪事物一样,可以根据媒介自身,根据一些参照规则被制造出来。(P83) A、那么我们消费是到底是什么:大众传播的P.P.C.C 大众传播将文化和知识排斥在外(P91),大众传播的只是一些固定的答案或着一些反应机制,这是大众传播的模式,就相当于转盘和计算机。 大众传播模式其实就是转盘或计算机游戏模式,提供已有的答案任你选择,实则丧失了思考和选择,从而支配你的举止,你的每一个行动和整个行为表现,你的举止就像是面对不同刺激做出的回应一样。 例如购物:与其说它是个体为了满足一种需要而采取的独特手段,还不如说它首先是对问题的回答。 B、什么是P.P.C.C:最小的公共文化(大众文化) 大众传播就是一种赌博,有筹码才能进行,而筹码必须是“一般等价物”,否则无法进行,而这一般等价物就是P.P.C.C,它代表着普通消费者要获得消费社会公民资格必须拥有的最小一套同等物品。例如对分数通分,分母相同才能比较,而相同的分母就是最小公共文化。 例如电影:只有大家都看电影(抑或看某一部电影)才能在某一区域或人群中对某以实物进行讨论,这样才能确定你在这一区域的“身份”。 C、公众为什么要参与大众传播这样的游戏:能获利 ①能获取信息 ②不需要失去具体的实物,而通过技术实现:传播媒介的覆盖 ③确立身份 D、那大众传播中的文化哪里去了:成为了商品,可以倍增,可以备份 文化再也不是作为作品和意义载体、作为开放的含义而与其它成品相对立,它们自己也变成了成品,并进入了那一批、一堆普通公民赖以确定自己“社会文化”地位的附件的行列。(P94) E、对这种“文化品”的消费意味着什么:身份认同或者寻找身份认同 书中说:这一切文化实体之所以被“消费”,是因为其内容并不是为了满足自主实践的需要,而是满足一种社会流动性的修辞、满足针对另一种文化外目标或者干脆就是只针对社会地位编码要素这种目标的需求。(P96) F、对这种“文化品”消费的结果是什么:文化“再循环” ①在个体被打上分工和个体任务的深深烙印的社会中,他们想方设法的用“文化” 对个体进行“重新设计”,把他们装到同样形式的外壳里,为文化提升符号下的交换提

云南四川汉族均属山东军户移民后裔,严驳四川“填山东”之说

严驳四川“填山东”之说 莱州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属于县级市,现有人口86万,约占山东总人口一亿人的0.85%,不过是一个小县城而已。可有人拿小县城来代表整个山东,故意夸张明初四川“填山东”之说,纯属别有用心的谣言。 明朝初年尤其是洪武年间,莱州府的人口并不稀少,起码与山东西部地区相比是这样,可称得上“地狭人众”。那为什么今天相当多的莱州居民中自称四川移民后裔?可是,洪武二年四川移民莱州之事在《明实录》、《明史》等正史中基本没有提到。不难看出,这种民间传说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可信度较低,疑云重重。史实是官方编纂的史书,相比之下更可靠,史学价值更高。 一、四川移民传说的可信度低,疑云重重 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明初洪武四年(1371年)才派兵征蜀并平定四川,洪武二年四川仍然在明玉珍之子明升统治之下。再者,四川在当时是典型的人口稀少地区,明初45%的县因为人烟稀少都撤并了,为此在历史上有了著名的“湖广添四川”的大移民!四川本身地广人稀,是典型的移民接纳区,怎么还向莱州移民呢? 洪武二年四川移民莱州之事在《明实录》、《明史》等正史中基本没有提到,倒是有莱州居民被朝廷迁往东昌府(今山东省聊城市一带)的记载,原因竟然因为莱州人口相对较多。 洪武二十五年(1392),山东东部的人口开始向东昌府迁移。是年二月,“监察御史张式奏徙山东登莱二府贫民无恒产者五千六百三十五户就耕于东昌。”4三年后,山东布政使司向明廷请求:“青、兖、济南、登、莱五府,民稠地狭;东昌则地广民稀。虽尝迁闲民以实之,而地之荒闲者尚多。乞令五府之民,五丁以上田不及一顷、十丁以上田不及二顷、十五丁以上田不及三顷并小民无田耕种者,皆令分丁就东昌开垦闲田,庶国无游民,地无旷土,而民食可足也。”最后,“上可其奏,命户部行之。”七月,“山东布政使杨镛奏:青、兖、登、莱、济南五府民五丁以上及小民无田可耕者,起赴东昌编籍屯种,凡一千五十一户,四千六百六十六口。” 见到莱州几种自称洪武二年移民的族谱的记载,大多到现在宗族中长支仅传了20代左右,少的才15代,这与630多年的时间不相符。如莱州城西程氏的家族,据民国五年(1916)修《程氏族谱》载,“世传原籍河南”,“南宋之季避乱于蜀”,“明洪武二年(始祖程钮)由四川成都东门里铁碓臼程家东迁山东莱郡,卜居于城西十八里处。” 按照胶东其他土著居民的家谱,630年能传25—28代。反过来,如果代数是正确的,按20代左右前推,移民迁入的时间应在明朝中期即“弘治二年”前后还差不多。还有一个问题是,有的宗族自称是洪武二年四川移民的后代,但有别的县的族谱证明是胶东大族。如:莱州林家北流村碑依据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林姓由四川迁此立村,村西临河,河水北流,故取村名林家北流,后简称林家。一九八二年,因重名而恢复原名:林家北流。”莱州

从综艺节目看美国移民文化的特征

从综艺节目看美国移民文化的特征 美国移民文化的内涵包括很多方面,其中的包容性是造就今日的美国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文章以美国王牌选秀节目“美国偶像”这一综艺节目为切入点,回顾美国移民的历史以及美国移民文化的主要特点,试图在分析美国移民文化包容性具体体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美国移民文化的内涵。 标签:美国移民;移民文化;多元化;包容性;综艺;美国偶像 1 如何成为“大熔炉”:美国移民的三次浪潮 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文化的发展与汹涌的移民热潮密切相关。从“五月花号”带来的首批移民以及《五月花号公约》为美国政治文化奠定了基石到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由于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急速发展,需要引进大量劳力,从而使母语为非英语的大量欧洲移民涌入。1961-1984年间,美国通过了移民和归化法,移民政策的宽松带来了以亚洲、拉丁美洲移民占主导的热潮。回顾历史,可以发现美国移民可分为如上所述的三个阶段,时至今日,美国每年仍然不断的接受着新移民,这些来自世界不同区域的移民构成了美国人口的主体,并逐步改变着美国人口的种族、民族构成比率,为美国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形成了美国特有的移民文化。 2 美国移民文化的特点之多元化 移民的地域性决定了美国文化的多元化。地域的差异便衍生出了不同的民族多样的习俗。这些多样化的因素又在不同时代对美国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甚至被应用和更新。因此,在美国文化的不同方面都可以找到这些来自不同地域多样因素的缩影。 首先,美国移民文化的多元化体现在语言上。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缩影。美国英语中丰富的外来词汇是美国移民文化中多元化的充分体现。这些外来词汇来自世界各地,包涵多种语系,有的甚至被沿用至今。例如,来源于法语résumé(简历),changier(即:change,改变);来源于拉丁语cuppa(cup,杯子),cetel (即:kettle,壶);来源于西班牙语puma(美洲豹),cigar(雪茄烟);来源于汉语kowtow (磕头),qipao(旗袍)等等。除了来自世界各国移民能从美国英语中找到本民族的词汇以外,美国本土黑人也可以在美国英语中找到各自文化的缩影。例如,美国黑人在文艺和体育上有着卓越的成就。美国英语就从黑人文化中吸收了jazz(爵士乐)break dancing(霹雳舞)等词汇。 另外,美国移民文化的多元化在美国饮食文化中也有所体现。试图找出美国菜的典型代表并非像中国人的饺子、日本人的寿司、意大利人的千层饼、墨西哥人的粟米脆饼那样轻松。究竟什么是美国菜呢?在美国饮食文化中,美国菜的主要样式大部分为舶来品,随处可见世界各种菜系,从美国人民饮食的选择和餐饮业涉及的菜系种类不难体会到美国饮食文化中的多元化。

湖广填四川及安岳姓氏源流.doc

湖广填四川与安岳姓氏源流 安岳县古称普州,位于四川东部,东邻重庆大足,南连内江,西接资阳,北靠 遂宁,西北距成都 166 公里,东南到重庆 174 公里,是成渝两市捷径中点,古为 巴蜀分治地。北周建德 4 年(575)置 县,因治所在铁峰山,“安居于山岳之上”,故名安岳。县域面积约 2700 平方公里,辖 70 个乡镇,人口 154 万,地形以丘陵为主,鱼龙乡、乾龙乡一带为县地理中心。据有关史料记载,在“湖广填四川”这一史无前例浩荡的移民大潮中,当时“户不盈十,丁不满百”的四川安岳,在历代尤其是康熙 29 年 (1690)以后,就大量接收了来自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浙江、福建、陕西、甘肃等省数 万移民来县定居。 根据安岳县志及热心网友提供的相关资料,我最近收集整理出了历代外省移民(当今许多安岳人的入川始祖)迁播安岳县姓氏源流及分布状况,希望对苦苦寻祖的你有所帮助。

氏族迁入时期迁出及定居地点 杨氏明、清年间由杨俸英于明洪武年间自湖北麻城孝感乡迁安岳永康乡;一支于清雍正年 间由江西 吉安迁安岳县永康乡。 清康熙年间湖南泸溪县一都阳始祖杨景聪后裔在康熙35 年至58 年间先后迁居安岳县各乡:康熙 58 年( 1719)景聪公第 14 世孙杨宣泰由湖南泸溪县永兴场乡一都阳桐木冲迁安岳喜井 乡石庙寺(遗 址在三耳石罗家坡)下庙河沟 (今鱼龙乡高塘村九组 );一支由杨启海迁喜井乡长徐沟(今协和乡); 一支由杨启像迁喜井乡石庙沟(今鱼龙乡彭堰村龙桥坝);一支由杨启银迁喜井乡半边 寺(今横庙 乡);一支由杨秀益迁喜井乡石板场(今石板乡);一支由杨秀兴迁永康乡毛店子场朝 阳洞(今朝 阳乡);一支由杨秀聘迁喜井乡鱼龙嘴(今乾龙乡);一支由杨荣韬迁喜井乡龙桥(今 兴隆镇); 一支由杨再思后裔各房康熙年间自湖南湘西州迁安岳各场。 一支由杨承金、杨承裕、杨承著、杨承璋、杨承瑛于清朝康熙36 年( 1697) 10 月自湖广靖洲府会同 县若水乡管洲村迁永康乡吴家凹(今千佛乡桥亭村)、刘家扁(今千佛乡桥亭村)、胥 家沟(今千 佛乡庙坡村 6 组)、杨家沟(今周礼镇马鬃岭)。 一支由杨登贵于康熙 36 年( 1697)自湖广永州府东安县宣义中乡新塘石除岩迁安岳县永 康乡高石坎 (今驯龙镇);一支由杨应学于康熙 54 年( 1715)二月初十自湖广永州府东安县宣义中乡 新塘石除岩 迁安岳县同化乡九龙寺河边场(今九龙乡李家沟)。 龙氏清朝年间一支由龙习承于康熙 3 年( 1664 )迁安岳县折桂乡吞口房子(今龙台镇花沟);一支由 龙玉升、龙当升于康熙丙午年( 1666)自湖南零陵县开善乡隆庆里中旱冲沙田坝迁安岳县 长林乡菜 子沟(今石羊镇冷家坝),又于康熙 57 年( 1871)再迁今思贤乡白石岩;一支由龙朝科于 康熙 36 年 (1697)自湖南新宁县太平村迁安岳县附廓乡天堂观(今通贤镇花台村),一支由龙 正实于康熙 35 年( 1696)自湖南新化县大阳乡八都湖清坪迁安岳县附郭乡龙家沟、关田沟(今石鼓乡、八庙乡); 一支由龙胜德于康熙 36 年( 1697)自贵州石阡府杨焉口司铜仁坪乡后寨坡迁安岳县附廓 乡五显庙( 今人和乡);一支由龙有灼、龙有焕、龙有秀、龙有松、龙有文于康熙 36 年( 1697),龙有纯于康

大众传媒论文

论教育与网络合一的趋势与意义 摘要:信息化时代与大众媒体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进行教育创新是每个时代必研究的课题。本文将围绕教育与大众媒体结合的新模式进行分析,将详细讲诉教网合一这一趋势的例子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网合一大众媒体创新传统教育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及其信息化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渗入在人们的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在教育的教学领域中,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以其灵活、开放、便捷等不可比拟的优势,迅速成为新一代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份,对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传统教育模式与教网合一的新模式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育以大多以班级为单位,老师系统地教授教科书上的知识,学生系统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系统地按照老师传授的方式思考。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对方法注重不够,致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而现在所提倡的教育与网络结合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一种教育方式。 二.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之所以提倡教育与网络结合,是因为传统教学有它的局限性。传统的教育模式一般都是板书教学与投影教学相结合。传统的板书教学存在不少的弊端,首先,板书信息量有限,课堂上写板书虽然直观上能提高学生的专注力,但因为书写的地方有限,往往不能全面直观的表达出老师想要传达的信息,传递出来的信息是有限的。第二,上课书写板书花费时间多,40分钟的课堂时间不能够充分的得到利用,同时老师一边讲课一边板书会分散了注意力,影响了教学质量。第三,板书没有保存

性,一般上完一节课之后就要把板书擦掉了,这样,老师的资料便得不到保存,而且同学们上课记笔记也可能不够时间、记不全。不仅如此,有些老师板书潦草,并不是所有同学都能看得懂,而且坐的方位不同,或者视力稍差的同学会看不清楚。以上列举的板书教学问题都是的的确确存在的。 至于投影教学,虽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板书教学的不足,但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上升空间。投影的工作原理是一台主机连接投影仪,通过投影的方式将主机的内容播放出来,由于很多学校的主机没有连接到互联网,所以老师必须在讲课之前就先把资料拷贝好在主机上,而且受主机系统和操作软件的制约,可能只能播放一定的资料内容。网络资料的形式也是五花八门的,并不是所有内容都能在校园主机上读出,更有些处于知识产权的考虑,有些资料或视频只能够在线观看。这些弊端也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教育与网络相结合的新模式 而现在,一个基于网络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将成为新世纪的主流教学模式。网络为教育提供了集合声、像、动画等功能的多媒体工具,具有多媒体化、信息化和互动性的优势,带来了传统教育从行为到观念的改变。 网络与教育结合能一定程度上改善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首先,网络上存在的信息是海量的,可以找到各种各样你需要的有用的信息,课堂上不应该只局限于老师讲什么,学生吸收什么,因为老师的智慧也是有限的。这时候我们便需要借助互联网,寻找发现更多的知识,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便捷与趣味。试想一下,当你在上地理课的时候,老师在讲芬兰极光,无论老师讲得有多逼真或者书上图片有多漂亮,都不如网上一段视频讲解来得更直观和更震撼。以上是体验信息量的巨大,而存储量大则体现在与老师能将所有资料放在邮箱上共享,画质感比板书好看,而且资料齐全,保存时间也相对比较久。其次,通过多媒体的应用,更会增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无论是对于一些数据的统计还是一些匿名投票,运用网络都会比较方便快捷。由此可见,网络给教育方式带来了多样化,不再是传统的课堂班级式、集体化的教育方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环境中,无法满足人的个性需要。网络下的教育方式是集体化和个人化的有机结合,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参与各个类型的讨论,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和发言,相互争论,形成思想上的碰撞。网络技术应

从《填四川》看重庆荣昌的移民文化

从《填四川》看重庆荣昌的移民文化 由陆涛导演,田雁宁编剧,秦岚、黄海冰、李东霖、刘冠翔、张雅玫等主演的电视剧《填四川》即将与广大观众见面,这部电视剧改编自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重庆作协副主席王雨的长篇小说《填四川》。该剧讲述了300多年前的四川,由于满清的血腥屠杀和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仅仅剩余不到八万人口,一时间盗贼四起,匪患四虐。康熙得到御前侍卫宁德功(周野芒饰)冒死调查的结果后,不得不颁布“填川诏”,号召整个南中国的百姓移民四川,跑马圈地。而透露四川真实消息的宁德功被当地贪官买通盗匪追杀,不得不隐姓埋名逃走。十几年后,宁德功的妻子柳春(茹萍饰)带着长大成人的女儿宁徙(秦岚)前往四川寻找丈夫。而宁徙则从此拉开了一段与家人从福建徒步迁徙入川拓荒创业、开枝散叶的传奇故事。电视剧《填四川》海报王雨老师的小说《填四川》是虚构的,但笔者相信,当年发生四川和重庆的移民浪潮中,一定有不少像小说主人公宁徙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他们过着因为康熙帝的一纸诏书而背井离乡的生活,他们悲惨过、他们努力奋斗过,他们辉煌过……在笔者看来,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大移民都是一部血泪史,都与残酷的战争密不可分。如果真的总结起来的话,就笔者所找寻到的资料来看,中国历史

上共有9次大的移民浪潮:其一,五胡乱华,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西晋末年,发生八王之乱,晋朝的实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侵占了中原的腹地洛阳,即著名的“五胡乱华”。此时的少数民族将中原百姓当作食品充作军粮,号称“菜人”或“两脚羊”。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相继南迁,以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很多侨乡。其二,安史之乱,河南、河北、陕西的汉族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川。安史之乱历时八年,给唐朝的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为严重的是,此后中原地区陷入了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相对和平的南方再次成为中原居民逃避战火的首选之地。从湖北荆州至湖南常德一带,因移民而增加户口十倍。在太湖流域,人口也有显着增加,吴县移民可能占到全县户口的三分之一。由襄州沿汉水南下经郢、复至鄂,诸州户口都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三,靖康之耻,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军攻破北宋都城东京,烧杀抢掠,更是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引发了中原居民大南迁。具体统计此次移民累计500万,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汉民族南迁。今东南各省,甚至远至福建、广东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较集中的地区是苏南浙江一带,更加密集的移民区则是从苏州至宁波一带,其中以杭州最为集中。这次移民活动,形成了今天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客家人”族群。金入主中原不久,

明末清初_湖广填四川_人口迁徙及其影响

2008年5月 第5期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Changshu I nstitute of Technol ogy (Phil os ophy &Scocial Sciences )M ay .,2008 No .5  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人口迁徙及其影响 张 敏,柯 立,孙上茜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210093) 摘 要:“湖广填四川”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浪潮,跨越多个朝代。本文选取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事件,对其迁徙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并阐述其对迁入地的经济、文化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湖广填四川;空间格局;影响;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94(2008)05-0080-03 收稿日期:2008-03-20 作者简介:张 敏(1976—),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 城市地理学和城市文化。 文化传播学派的先驱F 拉策尔认为:“一切的民族连同自然民族都有其历史性,有必要研究他们 的遭遇,这些遭遇大部分是迁徙的结果。民族及文化在迁徙时,互相接触互相影响,其相互影响程度,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中国历史上有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每次大规模人口的迁移对迁入地的社会、经济、文化都会带来影响,在此,我们择选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进行论述。 一、“湖广填四川”中移民人口分布格局及成因 明末清初,持续数十年的战乱造成四川的人口 锐减,“数千里城郭无烟,荆棘之所丛,狐狸豺虎之所游”,“成都所属州县,人烟断绝千里,内冢白骨无一存”。同时,瘟疫流行。至顺治18年,四川总人口只有“50万左右”。四川人口的锐减,不但造成了四川经济文化的萧条,限制并延缓了科技的发展,还降低了中央政府的赋税收入,四川的残破,不但危及西南,而且对清政府的统治造成不利后果。因此,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增加人口,恢复生产的措施。于是,由清政府倡导并组织的大规模移民四川的活动拉开了序幕。此次移民籍贯复杂,由于移民中以湖广人口为多,所以称之为湖广填四川。“湖广填 四川”从清初开始,到道光朝为止,前后百余年,规模之大前所未有。而人口“填四川”不仅有效缓解 了湖广地区的人口压力,避免了社会动荡,而且使人口分布趋于合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图1 “湖广填四川”移民来源 从移民的来源看,以湖北、湖南、陕西为主(见图 1)。光绪年间《德阳县志续志》中的《陕西会馆田记》一文说:“……时朝廷功令他省民人入蜀报垦……当此之日,楚来最多,亦最选,秦次之,江右为后,粤、闽出于乱定数十所之外。故人邑人率皆五方杂处”。《成都通览》是这一论点的另一个佐证:当时填四川者,湖广籍占25%,云贵籍占15%,江西籍占15%,陕西籍占10%,安徽占5%,山东占5%,广东占5%,广 8

视觉文化

1、扼要叙述视觉文化的涵义、发展的历史范型以及研究价值 涵义:我们将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换言之,视觉文化不只是艺术,凡是人们可以通过视知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以纳入视觉文化的范畴。 历史范型:图腾、图像、仿像 图腾是视觉文化中最原始的范型,它靠各种图像和符号形成一种图腾的意识形态,是人类最原始的神性智慧,它不仅在原始社会发生着各种功能,而且孕育了不同的艺术形式。 图像:图像是人按美的规律来建造的一种造型,在一定的意义上来看,就是人创造想像及其外化的艺术作品。 仿像:仿像是复制或仿制所得的艺术成品,特点是模拟再现物或仿体。 研究价值: (1)视觉文化研究——时代的要求 a、阅读对象 b、阅读方式 c、阅读性质 d、阅读心理 e、功能价值 (2)研究视觉文化,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a、耳濡目染的视觉文化:视觉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生存环境,对人们耳濡目染,影响持久。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悄悄地发生着不知不觉的变化。 b、视觉符号:事物与知觉之间的中介。 (3)研究视觉文化,改善我们的教育环境 a、视觉文化素养成为信息时代的大众基本素养 b、信息载体样式的演变与传播形式的变革 (4)研究视觉文化,将民族挑战转化为机遇 a、竞争话语权 b、克服语言传播的局限性 c、视觉传播之特殊性 2、概述网络文化的特性及其对人类学习的影响 特性:(1)全球化与多元化共存。网络中,我们能够很真切地感受到超国家、超国界、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网络模糊了地域和空间的概念,提供了多元文化共存的虚拟载体造就了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体化环境。 (2)大众化与个性化共存。多媒体创作工具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视觉文化的创作者,极大地丰富了网络视觉文化的内容,强化了网络视觉文化的大众化和个性化特征。 (3)虚拟性和数字化共存。以前人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实体的物理空间中。网络产生以后,网络技术为人们建立了一个新的虚拟生活空间。网络中人们的言行、创造带有虚拟性质,使得网络视觉文化表现出其特有的虚拟性。伴随从原子制造时代向比特传输时代的过渡,网络作为一种数字化媒体,为视觉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这种平台下的视觉文化同样也打上了数字化的烙印。 (4)读文化与视文化共存。如今的网络资源不在仅限于文本,技术的突破和硬件的支持为资源的多样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网络资源展示的不只是“读”信息,读文化和视文化共同构成了网络文化。

感受美国的移民文化

兆龙移民https://www.360docs.net/doc/f415011164.html, 感受美国的移民文化 近了,近了,当游轮停靠在自由岛边时,法国1876年赠送给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礼物——自由女神像——伫立在我们面前。雕塑家巴托尔迪历时10年完成的女神雕塑,身着古希腊风格的服装,左手捧着《独立宣言》,右手高举着火炬,脚下则是打碎的镣铐。在自由女神像周边,海鸥丝毫不畏惧游客,时而拍打着翅膀从游客头上飞过,时而盘旋着落在游人身边。 和自由女神像挥手再见,美国女诗人埃玛·娜莎罗其的诗歌《新巨人》回荡在耳畔:“把这些无家可归的/饱受颠沛的人们/一起交给我/我站在金门口/高举自由的灯火。”当夜幕降临时,神像基座的灯光由下往上照射,青色的雕像独自站在哈德逊河口的自由岛上。 船很快又停靠在爱丽丝岛边。19世纪末、20世纪,每一位要入境美国新大陆的移民,都必经爱丽丝岛。尤其是在1892年至1954年的移民潮期间,超过1200万移民抵达此地,每天都有5000人在这个移民大厅等待移民官的询问。寻找自由与机会的移民们满怀希望而来,也有可能无法通过身体健康检疫被遣返,对许多人来说,他们眼里这座“希望之岛”,有时也是“眼泪之岛”。 爱丽丝岛移民历史博物馆,“To New York”的指示牌隐约可见。空荡的大厅里插着两面美国国旗,许多移民的照片悬挂在墙上。坐在椅子上随手翻看桌上塑封好的写满密密麻麻移民名字的本子,似乎每一个人都微不足道,但于他们个人而言,当年的移民经历,也许意味着一生的荣辱成败。 坐上最后一班返回的游船,船上的零售店开始清理当天卖不出去的熟食,帅气的小伙利索地包装好热狗、甜甜圈,微笑着示意乘客们可以随意自取。大部分游客和我一样,面对突如其来的免费食物,只是微笑着婉言谢绝,眼神中写满了怀疑。当最后几份食物被游客拿走并吃完后,我们才相信,那些热狗真是免费的。想到这是在美国,在自由岛和爱丽丝岛的旁边,我在想,一个人的气质是由内而外的;而一代人的精神风貌,来源于一个民族长期的积淀。

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这个事件发生在那个朝代?之间又相距多久? 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一次又一次移民浪潮。这点可以从当年移民活动流传下来的“走西口”、“闯关东”、“充军云南”等民谚中,得到一丝信息。本文将回答你:今天的湖南、湖北人从何而来! 在湖南、湖北两省的民间有一个“说法”,叫作“江西填湖广”。“湖广”是古代省一级政区的名称,在元代包括今湖南、广西、海南全省区以及广东、湖北、贵州的一部分。到明代则变化为基本上辖有今湖南、湖北两省。清代将湖广分为湖南、湖北两省后,“湖广”的名称仍在使用,把两省总督叫作湖广总督,只是不再是一级政区的名称。民谚中所说的湖广,其范围是指明清时期的辖区。与这句民谚相伴的还有许多生动的传说。比如:不少湖南、湖北人(尤其在乡村)称自己是“江西种”,并说凡江西人后裔其小脚指的指甲多一块。又如,两湖一些地方把上厕所称为“解手”,当地人解释说,因为其祖先是被捆绑着用船押运来的,途中要方便时,须先呼押送官兵解开手上的绳索,于是“解手”便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一直沿袭至今。 移民的来源 从已掌握的资料来看,湖南、湖北人中除极少数是土著的后裔外,绝大部分人的祖先是从两湖以外其它省迁来的。考查其原籍,发现移民来自十多个省区,有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内蒙、四川等。居前三位的是江西、安徽、广东。 从大流域看,长江中下游的江、浙、皖、赣约占移民总数的90%。也就是说,长江流域内有—个由东向西的移民趋势,而且是两湖移民来源的主要特征。在这90%中,江西移民又占90%。据推算,两湖人口中有60—70%是江西移民的后代。“居楚之家,多豫章(指江西)籍”。所以,民间以“江西”来代称移民的来源,确实是再恰当不过了。一个“填”字表现得是那么生动形象。江西移民主要出自今南昌、丰城、九江、德安、景德镇、乐平、鄱阳、余干、吉安、泰和等市县,也就是明清时期的饶州、南昌、吉安、九江四府。赣北多于赣南。从流域看,开发早、经济文化发达的赣江中下游迁出人口最多。 移民的分布

浅谈秦朝对四川地区的移民情况

浅谈秦朝向巴蜀地区的移民情况 摘要:上古时期,巴蜀地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在上古时期巴蜀地区,水陆交通有比陆路交通更明显意义,因此它与楚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但是,在秦统一巴蜀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秦朝向巴蜀地区进行移民,既扩充了蜀地人口,又巩固了秦朝的统治,并且对巴蜀地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下文将简单的谈谈秦朝向巴蜀地区的移民情况。 关键词:秦朝、巴蜀地区、移民 常璩《华阳国志》记述,秦统一巴蜀后,便开始了对蜀地的经营。在政治措施上,秦朝相继分封三位蜀侯(王子通国、公子恽、公子绾)。虽然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皆死于非命,但秦初置的巴、蜀、汉中三郡三十一县却不断添置达四十一县。为了加强对蜀的控制,秦仿照咸阳的模式修筑了成都城、郫城与临邛城。此外,据其他文献记载还修筑了江州(今重庆)城和阆中城。这些城市都夯筑有高大的城墙,上建观楼、射阑,下建粮仓,城内有街道府舍市肆与居民住宅区,为秦提供了驻守和控制蜀地政权的便利,同时也促进了盐铁业和农业的发展。 尽管任命了官吏、派驻了军队,但对蜀地的控制仍不放心,于是从秦国本土往蜀地移民。常璩《华阳国志》卷三说秦认为“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1]就真实地记述了这一状况。按一家最少三口人计算,迁移入蜀的秦民至少有数万人之多,从当时的人口数量来看,这绝非小数字,足见秦朝是下了决心要将蜀地与秦彻底融为一体。史载开明王朝败亡后,蜀王子孙及其部族流散于西南各地,蜀国的一位王子安阳王则率领所部兵将与家属三万人辗转南迁,在交趾之地建立了安阳王国。加上战争中的死伤者,这些都造成了蜀地人口的锐减。秦朝可能也是有鉴于此,才大量移民入蜀。常璩所说“实之”,便有补充与充实之意。 秦灭六国之后,继续实行这种移民措施,将政治斗争中失败的王室贵胄迁往蜀地,如《三国志·吕凯传》引《蜀世谱》谈到:“初,秦徙吕不韦子弟宗族于蜀汉。”又如史书载:“秦灭楚,徙严王之族于严道(今四川雅安)”。[2]或将六国的富豪大户迁往蜀地,这些移民中有善于铸造与经商者,将中原地区的铁器铸造技术与农耕方法带到了蜀地,不仅对蜀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在客观上也加速了区域文化之间的融合。譬如《史记》记述的临邛卓氏,便是秦汉之际从北方迁到蜀地的移民中的代表。《史记·货殖列传》说“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3]卓氏利用临邛附近丰富的铁矿资源,开采冶炼,铸造生产各种铁器,远销各地,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成了蜀中的大富户。这种做法,既扩充了蜀地人口,又削弱了六国势力,对秦朝的统一大业来说可谓一举两得。 常璩《华阳国志》还记述了这些移民致富后的奢侈之风:“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故工商致结驷连骑,豪族服王侯美衣,娶嫁设太牢之厨膳,归女有百两之车,送葬必高坟瓦椁,祭奠而羊豕夕牲,赠禭兼加,赗赙过礼,此其所失。原其由来,染秦化故也。”正是由于“地沃土丰,奢侈不期而至”,所以对后世的民俗民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常璩如实记述了这种奢侈之风,却并没加以赞赏。 秦朝对巴蜀的移民出于一个控制巴蜀、巩固其统治的目的,但是客观上使巴蜀地区接受到了中原先进文化,开发了巴蜀地区,推动了民族融合,使巴蜀地区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注释:《华阳国志·蜀志》/《三国志·吕凯传》/《史记·货殖列传》 参考文献:[1]刘琳.《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 [2]郑天挺主编.《三国志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3月第7次印刷 [3]司马迁.《史记》.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5

湖广填川

“湖广填四川”是指在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四川由于战乱、瘟疫及天灾接踵而至,境内人口锐减,耕地荒芜。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采取“移民垦荒”的举措,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的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据统计这次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一半之多。而在湖北省的移民中,麻城移民又占居重要地位。本文对麻城移民在“湖广填四川”中的地位和作用谈点看法。 一、实施“湖广填四川”政策的背景 在中国移民历史上,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是历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明末清初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1644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等入川,12月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大西”,定成都为“西京”。四川成了四战之地: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地方豪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也有滥杀之嫌。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戳。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清政府在统一后,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如规定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对入四川招民优惠政策与各级官吏的政绩升迁、奖励垦荒招民紧密联系起来;在赋税政策上实行额外的优惠。康熙下诏对移民垦荒地亩,规定五年起才征税。并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还规定对移民原籍地当局和入四川落业定居地当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实,安排上户籍、编入保甲。这些政策为移民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形式和人数 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麻城移民入川占有重要地位。 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从地理位置来看,湖北省地理位置离四川最近,又有长江通入四川盆地,在古代的条件下,是最佳进入四川的路线了。所以湖北麻城从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