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插花

中国传统插花
中国传统插花

中国传统插花

一、中国传统插花的基础理论

(一)传统的中国式插花艺术的特点

1、色彩—淡雅平和,不喜欢浓艳的摆布。

2、构图、花材—简洁、疏朗,有概括力,善用减法。

3、寓意—除了在形式上给人视觉上美的感受外,还有其内在的意境,“情聚一束,意存深远”。中国插花以意趣为先,形色次之,再是色彩;日本的插花是以型为先,意境次之,再是色彩;西方插花是以色为先,其次是型,再是意境。

4、插花与器皿、几座连在一起欣赏—器皿、几座以自然古朴为佳,整个插花作品与环境协调,融为一体。

(二)中国传统插花的四大类型(以作者的创作心态分)

1、理念花—表达个人愿望和理想,重视社会美,使人性升华,以理为表,以意为里,讴歌高尚人格。

以瓶花为主,花材以松、柏、竹、梅、兰、桂、山茶、水仙等素雅者为主,结构上以清为精神所在,以疏为意念所归,注重枝叶形态的线条美。

2、心象花—以情为出发点,偏重于主观手法的表现,插时选取有神态的花材,甚至强调缺陷美,是抽象式的个人风格的表现。

3、写景花—以花器作为大地,以花草作为自然生态,旨在赞美大自然,枝条自然舒坦,空间感利落有致。

4、造型花—以花果外形色泽为造型基础,其目的是配合环境,创作

唯美的设计摆设。

(三)这个传统插花的表现技法

1、运用线条的枝法

插花中的线条受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表达创作者的情感。

线条的作用:控制和扩充空间,线条可吸引注意力,引领想像—静态线条表现宁静、平和、缓慢,动态线条表现激情、活力。

线条是中国式插花构图的骨架,它支配整个插花作品,确定插花的高度、宽度、深度。

(四)中国传统插花的构图要求

1、比例

即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比例关系如果能令人产生美的感受,就是一个优美的比例。3:5:8的数量值被称为黄金分割比例,插花中的这种比例主要是协调花材、花器花型构架之间的美感,使插花的造型表现出匀称的形态。

2、呼应

插花构图采用呼应的手法,使作品更灵动,意境更突出。呼应有情势上和色彩上的呼应,这是根据材料的阴阳背向、色彩条件加以安排,使其俯仰之间、顾盼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浑然一体,从而生机勃勃。

3、均衡

作品完成后达到设计上及实际上的安定感,即对称均衡即不对称均衡。中国插花以不对称均衡为主。主要体现为颜色、体量、长短的不

对称均衡。

(五)影响传统的中国式插花艺术的几种因素

1、中国的哲学思想

(1)儒家:以善、以自然平和为美,以“温、良、恭、俭、让”为美德主张中庸、含蓄、质朴、高雅、逸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洁身自好,与世无争。

(2)佛家(释):宣传转世轮回,修炼成佛。带禅意的插花,含出世之思,“色即空,空即色”。艺术上表现为追求悟境。

(3)道家:有感于自然的神奇力量和奥秘,心驰神往,崇尚自然,主张“天人合一”,顺其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讲求方位与伦理。(六)中国传统插花的意境与风格

意境,在我国传统美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凡是作诗、文、书、画,无不以意境为旨。有意境的艺术作品含蓄蕴藉,风格隽永,富有情趣,富有哲理,它完美地将情与景、心与物交融在一起,给人联想的空间,咀嚼的余味,从而产生一种美感。风格是作者的艺术个性、艺术情趣和审美理想的流露,贯穿于整个作品的精神境界和艺术风貌中。

中国插花艺术简史

中国插花艺术简史 摘要:中国插花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美的古典艺术之一。以大量的文学著作、史书以及古物的发现为依据,对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提出见解,系统全面地整理了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脉络,并以插花的特征为纲,分为原始萌芽阶段、初级发展阶段、兴盛发展阶段、缓慢发展阶段、成熟完善阶段、衰微阶段及复苏阶段。虽经几度兴衰,但随着政府的支持及人们的热爱,中国插花必将再现辉煌。 关键词:风景园林插花综述中国发展史 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 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但究竟起源于何时,是怎样产生的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两种观点:一说,源于佛前供花;二说,源于民间生活与习俗。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 (1) 中国早在公元前11-3世纪的周初至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已有广义的原始插花形式出现。这从中国的第一部民歌总集《诗经》(公元前16-11世纪)和我国杰出诗人屈原(公元前340-278年)的《楚辞》中可以得到证实,如: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引自《诗经——溱洧篇》。此民歌是描述当时未婚男女青年手持花枝香草到溱河、洧水边踏青祭祀,谈情说爱,相聚相离时互赠芍药花以表达爱慕思念之情的风俗。 “视尔如荍,贻我握椒”——引自《诗经——东门之枌》。荍即锦葵花(Malva sylvetris),椒即一种香草。其意是“我看你像锦葵花般的美丽,你就送我一把鲜花椒吧”。 “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引自《楚辞——九歌•礼魂》。这是描述祭神典礼后,击鼓舞花、跳舞送神的场面。 “薜荔柏兮蕙绸,荪挠兮兰旌”——引自《楚辞——九歌•湘君》。这是指在柏木船上装饰许多薜荔(Ficus pumila)香草,船的绸帐上挂满兰蕙,用荪草饰桨,兰花饰旌,乘坐这美丽的花船去寻

插花艺术复习题,带答案

插花艺术复习题(含答案) 一、名词介绍 1.插花:插花艺术是以切花花材为主要素材,通过艺术构思和剪裁整形与摆插来表现自然美与生活美的一门造型艺术。 2.花材的整理:(一)整体构图造型整理1.花材线条形式的应用2.花材颜色的调和 3.花材姿态的配合(二)装饰花材的整理:作品完成前一般都用天冬草、蓬莱松、石松、肾蕨等衬叶装饰插花作用,以使作品丰满和充满生机。(三)其他整理1.场地整理:在插花作品制作完成后应对插花的场地进行整理,检查插花品的保水情况,加水喷湿。2.插花作品的放置:根据构思设计的要求,把插花作品放置于适宜的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微整理,并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要点。(1)插花作品应与环境协调(2)陈设位置要得当 3.商业用花: 4.切花:从植株上剪切下来的花。有单花与花序之分,但都以观花为主。 5.弯曲造型:自然生长的植物往往不尽如人意,为了表现曲线美,使之富于变化新奇,往往需要做些人工处理,这就要求插花者用精细的弯曲技巧来弥补先天不足。现代插花为了造型的需要,也将花材弯成各种形状,所以弯曲造型的技巧也是插花者手法高低的分界线。 6.S型插花: S型相传是由英国画家赫加斯从古老的螺旋线发展出来的,故也称为赫加斯型。它美丽优雅,很受人们喜爱。这种花型宜用较高的花器,以充分展现下垂的姿态。 7.留白:留空白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中国式插花布局的一个手法。空白出余韵,是情势流动之处,在材料的疏密之间、参差错落之间留有空白,使人感到有一种情势从中油然而生。或喷奔而出,给人留下想像的空间和余地,使作品有充分的伸展空间,在有限的空间展示无限的内涵,景尽而意未尽。 8.东方式插花:东方式插花通常指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插花,她与西欧式插花的区别在于其用花量不大,且讲求枝叶的巧妙配合,追求自然造型的艺术美感,轻描淡写,清雅绝俗。东方式插花,崇尚自然、师法自然并高于自然,善于利用自然花材的美来娱人、感人。不仅注重花材的形体美和色彩美,而且更注重花材所表达的内容美,即意境美。讲究借物寓意,以形传神,内涵丰富多彩,意境含蓄深远,耐人寻味和遐思,表现诗情画意,以秀丽多姿、清雅绝俗见长 9.感性抽象插花:不以花材的品格理念为内容,而从个人的感性出发,追求借花传情,表达作者个人的思想感情。常利用花材的寓意和谐音表达主题。 10.理性抽象插花:以花的品格寓意人伦教化的插花花型。多以松、柏、竹、兰、梅、桂等素雅的花材为主,结构较为清、疏。或影射人格,或解说教义,表现理学之理。 二、填空题 1.佛教供花主要有三种形式:皿花、拈化花、散花 2.唐代富强昌盛,促进了花艺的发展,当时君王,从上到下均雅尚花艺,并把农历6 月25 定为花朝,视作百花的生日,花材喜用牡丹,象征唐代的繁荣,称“牡丹精神”。宋人喜爱梅花的高雅韵致,视为“梅花精神”。 3.插花按花材性质分可分为:鲜花花材、干花花材、人造花花材,在正式的场合及比赛中一般都是采用鲜花花材。特殊形花花材在造型中一般做焦点花。 4.狭口高身花瓶宜用花泥作固定,阔口浅盘宜用剑山作固定 5.“烧香、点茶、挂画、插花”称“民间礼仪四艺” 6.插花三大基本技能:修剪、弯曲、固定 7.东方式插花起源于中国,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西方式插花起源于古埃及,以荷兰国家为代表 8.异形花材在造型中适合做焦点花,线装花材适合做骨架花,散状花材适合做填充。 9.五大切花:月季、菊花、香石竹,唐菖蒲,非洲菊 10.花材的种类按其形状进行分类,可分为线形花材、团块状花材、特殊形状花材和散花花材等。 11.东方传统插花的创作与表现手法上,其特点与风格可以用“真、善美、圣四字来概括。 12.插花作品中第一主枝的长度是容器高+口径和的1.5——2 倍。 三、单选题 1.影响植物萎蔫的主要外因是缺少(C )A.光照 B.养分 C.水分 D.乙烯 2.餐厅的插花要既美观,又实用,(C )调的花朵有刺激食欲的功能,能提高进餐者的兴致。 A.冷色 B.中性色 C.暖色 3.一般陈设在高处或几架上,需仰视观赏的插花花卉为(D )。 A.直立型插花 B.直上型插花 C.倾斜型插花 D.下垂型插花 4.欣赏插花作品的最佳距离为()。A.0.5—1m B.1—1.5m C.1.5—2m D.2—2.5m 5.用于装饰环境或展览用的花篮是指(A )。A.观赏花篮 B.悼念花篮 C. 生日花篮 D.探亲访友花篮 6.主题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富有诗情画意为(B)的主要特点。 A.西方式插花 B.东方式插花 C.现代自由式插花 D.礼仪插花 7.插花的装饰设计讲究色彩和谐,造型别致,构图均衡,多采用(A )的构图形式。 A.对称 B.不对称 C.错落 8.剑山是(B)插花中常用的固定花材的工具。A.日本式 B.东方式 C.西方式 9.下面不属于中国古代赏花方式的是(B )。A.曲赏 B.浴赏 C.酒赏 D.香赏

日本插花花艺发展简史

日本插花花艺发展简史 日本插花,是日本的一个古老的技术,流传了几百年,现在已经形成一门学问了。 引言 日本的花道以池坊流历史较为悠久,具有五百多年的。其发源地据说为圣德太子下命建造的六角堂。圣德太子在飞鸟时代(自公元六世纪末至七世纪初)担任推古天皇的摄政,指导政治及文化。太子派小野妹子到中国(隋)建立邦交.努力传入大陆文化,而尽力于佛教的兴隆。作为遣隋使节的小野妹子,在潜心研究佛学之时.兼学佛教插花。回到后,他自称专务.住在六角堂·池坊,积极传播.很快把中国当时的佛前供花发展起来.形成了池坊流华道。池坊插花的就是日本插花的历史。 介绍 池坊自小野妹子之后,人才辈出。如十五世纪中期的池坊专庆.当时为了欣赏其优美的,群众大批云集而至。十五世纪日本室町时代完成了立华样式,从立华产生出生花、盛花以及投入等样式。立华通常以七个或九个主枝构成.名称为真、正真、副、讳、见越、控、流、胴、前置。到十六世纪出了建立插花理论的池坊专应、专荣、专好。接着在十七世纪出了第二代池坊专好。其后在十九初期,出现池坊专定。池坊插花发展至今已有四十五世。 中国文人插花对日本插花影响也很大。特别是明朝的《瓶史》一书传到日本.许多人揣摩研究,形成和发展了很多插花流派.小原流也是其个的一个。同时,日本插花对艺术的内在思想采用中国儒家思想。例如,把三个主体花枝看成是天、地、人之宇宙。又如,创办于明治时代的未生流.崇尚自然,富于写实手法.其中包含了中国的阴阳五行思想。 草月流插花是日本近代新兴的插花流派.注重造型艺术.把无生命的东西赋予新的生命力,具有独创.是日本新潮流的代表。 日本插花的流派众多,号称有三干流之多。 总之,不论是中国插花、日本插花.都属东方插花的范畴.它是以线条的变化为主.将人的思想转嫁在插花之中,表现出东方人的细腻、富于内含的特点。 日本插花起源于中国,其后,结合日本的固有文化得到深入而持久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具日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插花艺术形式――花道,与书道、剑道、棋道、茶道等并称。 远在日本飞鸟时代(公元6世纪后期到7世纪初期),圣德太子任推古天皇的摄政,处理国家大事。推古二年,天皇下诏发展佛教,派遣使臣小野妹子,三度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和佛教,中国插花艺术也就在这时以佛前供花的形式传入日本。小野妹子是敏达天皇的后裔,推古天皇的臣子,与圣德太子(用明天皇的王子)有“御从弟”的关系。他在推古15年(公元607年,隋炀帝大业3年)奉命使隋,次年6月回国,其后又两度来中国。当时隋唐已经盛行瓶花

中国插花的历史渊源

中国插花的历史渊源 插花早在我国六朝时就已经存在,只是当时在方法和形式上,仅是将花“放”或“养”在花瓶或花盘中,还谈不上达到美的艺术境界,并且仪盛行于佛教供花仪式中。隋唐之时,才开始讲究花要插得好、配得妙,且讲究花器,并对花木赋予个性与格调、意义与象征。 为了顺应时潮,当时应运而生了卖花郎和种花师两种职业。到了晚唐,插花的风气更盛,此时的插花艺术,不仅是宗教、宫闱或诗人雅客书房内的装饰品,在上层社会里徘徊,

而是在民间广为流行,且依季节取花材,盛行将花器置以精美台座,背景悬以图画。从而开创了“花画合一”或“书画插花”的风格。就在唐朝,中国的插花艺术由一奉命使华的日 本大使小野妹子传回日本,撒下了日本花道的种子。宋朝时,四海升平,民心追求房屋至美的生活境地,对于花的眷爱尤甚于其他朝代。当时的文人将插花百瓶,醉饮其间的“插花饮酒”列为生活情趣美谈。甚至出外郊游时也“中置桌凳、列笔床、香鼎、盆玩、酒具、花博之属”,已将插花汇入了文人的生活之中。 不仅文人墨客如此,就连饮食商

家、酒楼、茶肆等商业场合,也为了招徕顾客,而按四时插花。有钱有势的人更是常择时举办盛大的公开插花会,动辄用去花枝数万枝。曾经有一位太岁举办的插花展览会,用去鲜花千万枝,可以算是古今最大的插花展览会。插花艺术在当时不仅成了专门学问,且与“烧香、点茶、挂置”同称四艺,被视为每人自小就应具备的修养,纵使仆役也不例外。到了元代,插花作品的内涵与形式等方面起了很大的改变,偏重心情或美为出发点,以主观而富感情的表现手法来处理花材,往往在作品中表现出个人对当时环境的无奈及返璞归真的心

理,加深了插花作品“质”的深度,也更有艺术之美。到了明朝,插花艺术也随艺术大兴蓬勃发展起来,且与宋朝之前附庸风雅或讲究排场大不相同,而是表现出无可抑制的艺术冲动,形成一种纯艺术的表现风格,与品茗艺术相结合,称之为“茶花”。我国明朝插花艺术最完整的著作(瓶史》,也在这种气氛下产生了。 此书一出,轰动一时,于1696年在日本翻译出版,而被奉为日本插花艺术的准则,随后产生的“宏道流”等支派,流传至今。清朝在花事生活方面的经营与发展皆承明朝,

中国传统插花中的六大类插花容器

中国传统插花中的六大类插花容器 各国的传统插花多以各种容器为载体插制而现代插花与花 艺可以使用容器也可以不使用容器。使用容器的目的和作用在于:一是用来盛水,保养花材(鲜花插花),支撑花材;二是用以烘托和 陪衬造型,这在东方式插花中尤为重要。容器成为立意构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烘托主题,强化意境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容器的选择和使用对作品的成败影响甚大。但是不同类型的容器有不同的表现效果与不同的使用方法与技巧,按中国传统插花中使用的容器归纳,主要有六大类容器的插花:一、瓶花用各种瓶器插制的花谓之瓶花(日本称投入花)。它是东,西方传统插花中,尤其是中国传统插花中最重要的一种插花表现形式,也是最富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瓶花具有一种崇高感和庄重性,善于表现花材的线条美,尤以表现木本花材的各种线条与姿韵,更富美感与高雅之气,所以瓶花常陈设于庄重隆盛的场合。宜应用在优美豪华或古色古香或清秀典雅的环境中,装饰性极强。但创作难度也较大,对于花材的选择,修剪加工和固定等都比较有严格的技巧和要求。二、盘花以各种浅盘作容器插制成的花谓之盘花(日本称盛花)。盘器一般身浅口大,盘内水面广;多用花插(剑山)固定和支撑花材,造型的立足点可以随意选放,所以插制简便易行;水面上的空间广 阔可使花枝自由伸展,构图也较容易自由,表现手法灵活多变,尤善于表现大自然景色的写景式插花作品的创作。三、篮花 使用各种花篮插制的花称为篮花,又俗称花篮。这是插花中广泛使

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花篮一般质地轻盈,有供手提的篮把便于携带传送,篮内空间较大,多使用花泥固定花材,插制简便随意。篮把在构图中还可起框景作用,巧妙应用可倍增造型美感,所以篮花常适合于庆典贺礼之用。四、钵花(含碗花和缸花) 钵器是介于瓶和盘之间的矮身广口容器,底部有时收缩成碗状,有时不收缩而成底状。用钵器插制的花称钵花(亦有称盆花)我国古代的碗花(碗器插成的花)和缸花(用缸器插成的花)可归于钵器之列。钵器具一定深度,口部宽大,可以用花泥或花插固定花材故而插制同样比较简便,适宜各种构图,尤宜插制各种几何型的造型容花量大,便于组合色块或图案造型丰富,烘托气氛强烈,适宜各种庆典礼宾,会议等场合使用。五、筒花使用竹筒、木漆筒、笔筒等筒状容器插制的花称之为筒花。此种插花形式源自我国五代时期,盛于宋、金两朝,宫廷和民间广为应用。筒器又称隔筒,可分为单隔筒、双隔筒及隔筒等类型,构图比较灵活自由,善于组合造型,选用花材简练,宜曲折,雅致者为佳,在中、日的传统插花中较为常用。六、异形容器花所谓异形容器是指不同于前属各类正规容器的形状奇特的容器如U形、L形、船形、梯形、喇叭形等等,使用它们插花,易产生新颖感、新潮感、近代比较流行。尤在现代自由花中多有应用。

浅谈中国式插花

浅谈中国式插花 建筑工程学院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1班 3011205170 凌授珺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东方插花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株奇葩。 由于受东方地理位置、民族风格、文化背景、习俗、审美观念、宗教、哲学等的影响,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注重花枝的姿态与神韵,造型重视线条,优美自然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是在书法、绘画、诗词歌赋、戏曲等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国古代涉足插花者多是文人墨客,能流传于世的插花作品主要以绘画的形式存在。传统插花的理论著作也主要出自诗人、画家、剧作家、文学家之手。如《瓶花三说》的作者高濂是明代诗人、戏曲家;《瓶花谱》的作者张谦德为明代画家,爱好书画;《瓶史》出自于明代文学家袁宏道之手;《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是清代文学家、篆刻家和画家。另外,象南齐的谢赫(画家),唐代的白居易(诗人),宋代的杨万里(诗人)、陆游(诗人),明代的计成(造园家)等都喜爱插花。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从一开始,就是按照书法、绘画、诗词的创作原则发展起来的,把诗词歌赋、乐曲的韵律感融入插花中,并刻意追求诗情画意般的艺术境界。 中国传统插花的线条造型借鉴了书法、绘画中线条的艺术表

现手法。沈复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写道:“或亭亭玉立,或飞舞横斜。”对花枝的剪裁取舍这样描述“以疏瘦古怪为佳。”《瓶花谱》“折枝”一节里也写道:“凡折花须择枝,或上茸下瘦;或左高右低,右高左低;或两蟠台接,偃亚偏曲;或挺露一干中出,上簇下蕃...取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态,全得画家折枝花景象,方有天趣”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插花艺术重视花枝的“形”,追求其姿态意韵,非常注重线条的表现和应用。花枝的线条有粗细、曲直、刚柔之分,有不同的表现力。 2.用花量较少,色彩清新淡雅 我国古代的插花,除了宫廷插花比较繁复隆重外,文人插花多用花量较少,色彩清新淡雅,这正是我国传统插花的典型代表。《瓶花谱》“插贮”一节说道:“瓶中插花,止可一种、二种,稍过多,便冗杂可厌。”《浮生六记》有这样的叙述:“其插花朵,数宜单,不宜双。每瓶取一种,不取二色。”这正符合中国传统上儒学所追求的文质彬彬,斯文有礼,谦虚含蓄,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的思想主张。然而,古人插花也并非绝对不用色彩鲜艳的花材,只是不以色彩的艳丽为追求目的,更注重追求花枝的姿态与神韵,以及插花的意境,而且花朵数量较少,不会显得炫耀刺眼罢了。 3.构图多为不对称的均衡,活泼多变 中国传统插花除宫廷插花的构图比较规则,造型比较丰满外,文人插花讲究构图简洁,花枝少而花色清新,造型不拘泥形

中国传统插花的风格与特点(3)

中国传统插花的风格与特点 艺术风格是一种艺术表现,它既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性情的再现,也是艺术家个人气质的表现。而这种表现又必然受本国家本民族及本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与各自时代精神相呼应。所以任何一门艺术的风格和特点都应当很好地体现本民族、本地域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地方乡土气息。 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尤其是造型创作的共同指导思想,重形尚意,追求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而深邃的意境美则是其创作的最高目标。作为中华优秀古老文化一部分的传统插花艺术,它在许多方面都很好地把握并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这些精髓,并不断发扬光大。例如在选用花材上,中国传统插花对待每一片叶、每一花枝都是顺其自然之势,或直或曲、或仰或俯,巧妙组合,使之各得其所,彼此和谐共处斗起i宛如生长在自然之中,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毫无刻意造作之气。即使修剪,也不显露人工痕迹,都是很好地将各种花材的自然美构成了人工装饰美,是大自然的浓缩与升华,这正是中国传统艺术“形肖自然”理论的典型体现。又如中国传统插花的构图中无论采用对称式造型酮巨对称式造型;都遵循既有形式又不拘于形式,既规范而又不规范化的法则,对于花材的 天香远溢 剪截组合以及与容器的比例关系虽定为7:5:3近似黄金分割率的尺度十但对每个花枝的位置伸展方向与角度绝无固定程式和严格要求;是以顺乎花枝自然之势富有自然之趣以及合乎自然之理为原则,而在保存花材原有自然形态之下,灵活插制,随意造型,达到“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境界。表现了构图上的自由活泼,形式上的丰富多样的变化性。 中国传统插花虽然崇尚自然,追求花枝自然情趣,但是绝不是自然主义的单纯模仿、抄袭自然或只注重花材在形、色上的自然属性美的展现,而是通过对花材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的观察与感受,萃取精华,倾注情感,并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花材的寓意和象征性或谐音、谐意等,借以表达作品的主题内涵与神韵意趣,以有限的形象表达无穷的景外之景、弦外之音,充分表现了构思上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与深邃的意境之美,这种运用诗的意境、画的构图的创作手法,大大增强了作品含蓄而又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与雅俗共赏的多样性,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特点。 中国传统插花深受儒家、道教、佛教思想及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和审美情趣,认为万物有灵性,主张“天人合一”,视自然界的花草树木更是有灵性、有情感之物,所以中国人历代都有寄情花木之凤,赋予各种花木许多象征性和寓意,被人格化和神化,借以明志,寄托情思,舒展情趣。在插花中也自然视各种花材不单纯是造型的素材与表现形式美的主要物质基础,而是构思传情的语言和工具,是创造和表现意境美的重要要素。因此自古以来,插花以凡材必有意,意必吉祥为创作的中心与主题,以追求枝情花韵之美,突出花品花格的表现为最高艺术境界。比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被视为清净高洁,称为净友,常用于佛前供花牡丹,花大色艳,雍

东方传统式插花艺术

东方传统式插花艺术 中国和日本是东方传统插花艺术的代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用花枝互赠亲友和以花祭祖传递情感的风俗。日本的花道是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自隋唐时代随佛教一起传入,风格和形式都留有中国插花艺术的影迹。因此,东方式传统插花实际上就是以我国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插花艺坛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中国传统插花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一支绚丽多彩的奇葩,最初起源于民间生活,到后来与佛前供花相结合,得到迅速的发展,传统插花艺术的风格是其精髓。东方传统式插花以表现植物的自然形态美见长。 东方式插花的风格特点强调自然之真、人文之善、艺术之美、圣洁之尊。自然之真:就是以自然界中生长的花木为表现的物象。强调符合植物自然生长规律,提倡“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寓意于物者,自得之”,“使观者疑丛花生于碗底方妙”。要求创作者观察、了解植物生长习性,融人个人情感,使作品展现出充沛的自然生命力和美感。人文之善:对花卉人格化,讲求“花德”,让花卉起着人物教化的功能。如松、竹、梅为“寒岁三友”;梅、兰、竹、菊寓意为“四君子”,“以白玉兰、海棠、牡丹寓意玉堂富贵”;兰喻君子,菊喻隐者,牡丹比贵人;竹寓虚心、有气节;荷寓清正廉洁、纯洁等。东方式插花用象征、寓意和谐音等手法,借花明志、以花抒怀。故作品常多命名,以引人步人特定境界。艺术之美:艺术之美包括花材美、布局结构美和整体艺术美。中国人赏花注重形、色、香、德,“形”则以“瘦疏古怪为佳”,与中国书、画艺术讲究线条美有关。如梅枝条曲折多姿、清香悠远、严寒开放,被视为最佳花材。花材的位置也按书法、绘画的结构章法,讲究参差不齐、疏密有致、起伏有势、虚实相生、气脉相连。如“得画家写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整体艺术是指插花作品与周围环境的配合产生的艺术效果。如传统文人插花所指的“花快意”一明窗、净室、古鼎、松涛、溪声等,并提出以茗赏为上、谈赏为次、酒赏为下等。圣洁之尊:东方人认为花是神圣的,常以花祭祀、供佛、以花修道、悟道。把插花作为修身养性之道,讲究“心正则花正”,要求通过插花关注草木,反省自身的正邪,弥补精神的偏颇。总之,东方式插花真、善、美、圣的花艺特点,决定了其多采用写实、写意或两者结合的艺术手法。作品形态自然,线条优美,布局如画,意境隽永,情趣盎然,耐人寻味。是一种唯美和教化结合的花艺文化。 讲究意境,寓意于花:意境,是艺术家审美的再现,与生活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在有限的作品中表达无限而深远的内涵。注重花材所表达的内容美,即意境美。讲究借物寓意,以形传神,内涵丰富多彩,意境含蓄深远,耐人寻味和遐思,表现诗情画意,以秀丽多姿、清雅绝俗见长,这是西方插花乃至于其他插花中所没有的。(1)寓意于花。人们根据花木生长的特性或特征形态,融入个人感情,赋予花木象征的含义,以借花抒发情怀,寓教于花。 ①以花名的谐音定意。花草的名称或别名及其谐音,往往是花材象征意义的来源。如百合、水仙、万寿菊、桃花、万年青、富贵竹、发财树等。②以花木的形象定意。③以花木的生长习性定意。常以各种花木的生长特性及形、色、香、质、神、性格等来评议。④按传说、时令定意。(2)作品的命名与意境的表达。命名对插花作品的意境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可引导欣赏者对作品的联想,与作者在情感上取得共鸣。“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尤其是造型创作的共同指导思想,中国的传统插花艺术,在许多方面都很好地把握并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这些精髓,并不断发扬光大。在选用花材上,中国传统插花对待每一片叶、每一花枝都是顺其自然之势,或直或曲、或仰或俯,巧妙组合,使之各得其所,宛如生长在自然之中,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毫无刻意造作之气。即使修剪,也不显露人工痕迹,都是很好地利用各种花材的自然美构成人工的装饰美,是大自然的浓缩与升华。

中国插花历史发展

中国插花历史发展 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花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文明刚刚开始发芽的时候,花就与祖先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史前出土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等等,都可以看到精美的花卉纹饰雕刻在上面。中国战国时期的诗集《离骚》中有这样的话“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说明当时有采摘香花佩戴身上的时尚。以花传情,以花、朋志,赋予花卉以某种寓意,可见花卉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进入了文化领域 秦汉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进步,插花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插花的雏形已经初步体现。据史书记载,西汉惠帝时,孝惠皇后将四时植花罗致室内,并安排于寝榻、几案上。可想而知,这些“四时植花“不是盆花即是插花。河北望都东汉古墓墓道壁画中绘有一个陶质圆盆,盆内均匀地插着6支小红花并置于方形几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几架三位一体的形象,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的早期中围插花。 到了南北朝时期,插花主要被用于佛堂前的供花。人们为了保持花朵的新鲜,开始尝试将花插入水中养殖。《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子懋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骂,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以花献佛,祈求医病,霍然痊愈。”这是史书中关于用容器描花水养的文字记载。当时佛前供花以荷花与柳枝为主要花材,不讲究插花艺术造型。 在此时,人造假花开始出现。《南齐书》载:“沙门于殿户前诵经,世祖为:感,梦见优昙钵华,……宣旨使御府以铜为华,插御床四角。”这是我国人造花出现的最早记录。 隋唐时代是我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兴旺时期。插花开始在宫廷中盛行。这时中国的插花艺术开始有了系统的技术手法和规定。比如说牡丹插花,每年牡丹花盛开时节,宫廷中都要举行牡丹插花会,有严格的程序和非常讲究的排场。如罗虬的《花九锡》中说:“重顶帏(障风)、金错刀(裁剪)、甘泉(浸)、玉缸(贮)、雕文台座(安置)、画图、翻曲、美醑(欣赏)、新诗(咏)。”“九锡”就是九个程序。对插花所用工具、放置场所、养护水质、几架形状以及挂画都有严格规定,还要谱曲、咏诗讴歌,再饮美酒方能尽兴。从而达到视觉、听觉多方面欣赏的效果。 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五花朝节在唐朝是个很盛大的节日,传说是百花之神诞生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要去郊外踏青赏花,市集上也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饰品,举行大规模的赏花盛会。在此时期,人造花的应用也日渐广泛。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一束人造绢花,以萱草、石竹等花卉组合,制作精细,花色艳丽,仿真程度很高。 五代十国时期,插花开始了艺术高雅化,从庄重讲排场变成不拘一格,开始追去自然美。由于政局动荡不稳,许多文人雅士避乱隐居,吟诗泼墨,插花艺术也变成他们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插花开始不局限于花朵,而是就地取材,名花佳卉、山花野草都可使用。插花器具也由铜或瓷的盘盆容器,扩展到竹筒、漆器。而且插花作品不一定要摆放在桌子上,出现了壁挂,吊挂。南唐后主李煜对插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锦洞天”是李后主的独创。每年春盛时节,梁栋窗壁,柱拱阶砌,并作隔筒,密插杂花,挂上横幅“锦洞天”。犹如大型插花展览会,千姿百态,琳琅满目。当时还出现了能固定花材的新型容器“占景盘”,既做容器,又当花插。总之,这时的插花追求自然情趣,朴实而又不失洒脱。 进入宋代,插花艺术发展到极盛时期。受理学观念影响,此时的插花艺术不只追求怡情娱乐,还特别注重构思的理性意念,以表现作者的理性意趣或人生哲理、品德节操等。花材也选用有深度寓意的松、柏、竹、梅、兰、桂、山茶、水仙等上品花木。构图突破了唐代的富丽堂皇,以“清”、“疏”的风格追求线条美。所以有人把当时的插花作品叫做“理念花”。宋代的蓝花注意保持花材本身的自然美,富有蓬勃的生命力和韵律感。如南宋李嵩的花篮图,花篮造型制作精致美观,有优美的花纹、萱草、石榴、牡丹、蜀葵

中国传统插花的分类

现代花艺基础知识讲座 -----现代花艺工作室杜军华 “花艺”概念 “花艺”就是广义的插花。更确切地讲,就是用剪切下来的各种花材和其他装饰性材料进行艺术造型的创伤活动,也可称为切花艺术造型。因此,它与插花艺术的创作原理和艺术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是:(1)插花必须是插在容器中,而“花艺”可用也可不用容器,可以吊挂在壁面上,或直接插制在台面上。 (2)插花必须以植物材料为素材,而“花艺”除用植物材料外,还可用许多非植物的装饰性材料,如金属的、玻璃的、塑料的、棉绸织品等。 (3)“花艺”创作在选材、构思、造型等方面,都比插花更加广泛自由,尤其在一些大型展览和比赛场合,它被广泛应用,造型趋于大型化,很有气势,这是插花无法与之相比的。 “花艺”资材 花艺工具: 书籍光盘、胶枪胶棒、刀/剪/钳等 花艺花材: 鲜切花、仿真绢花、月季、康乃馨、百合、非洲菊、唐菖蒲、菊花等 包装材料: 包装纸、丝带、纱网、麻网、皱纹纸、无纺布、手揉纸、瓦楞纸、棉纸、金葱织带等

花瓶花器: 水晶、金属、玻璃、陶瓷、木制、泥陶、砂岩等 其他资材: 装饰配件、工艺品、干花泥、鲜花泥、花束花托、礼品盒、剑山七宝等 花材的分类和用途 插花花材的种类很多,有木本、草本等。以其形状进行分类,可分为线状花材、团块状花材、形式花材和散状花材等。每种花材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在插花作品中也各自的用途。下面就来介绍花材的分类和用途。 散状花材(填充花材)Filler Flower 散状花材是指分枝较多且花朵较小,一枝上有许多小花朵的花。最常见的满天星、情人草、勿忘我就是散状花材。另外还有蕾丝、干枝梅等等。叶材中蓬莱松、天门冬等也具有散装花材细密、朦胧的特征。 散状花材细细碎碎的,给人朦胧、梦幻的感觉,常常插在大花之间,增加作品的层次感、丰富作品的质感。

中国历代茶艺插花文化发展简述

插花艺术课程论文——《中国历代茶艺插花文化发展简述》 姓名: 学号:130703130 院系:人文社会科学院 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指导老师:

摘要:本文主要简述了中国自汉代到明清时期的插花艺术的发展历程,着 重称述了在发展历程中花道艺术和茶道艺术的发展联系,以及茶艺插花制 作的要求等。旨在通过对插花历史的研究,探究茶艺插花的发展。 关键词:插花历史、茶道、茶艺插花 爱花是人的天性,采花插花赏花更是自古以来中国人的传 统爱好。早在《诗经》里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审美表 达和“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的真情表达。清代文 人涨潮在《幽梦影》里也曾写到: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 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靖和为知己;竹 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这些虽然说得并不是采花插花 之事,但也能看得出历代对于花卉的独特审美,道出了中国插花 艺术的真谛。 历史表明,中国古代的插花艺术经历了宗教插画、宫廷插花、文人插花和民间插花四个阶段。但是到了文人这里,插花的艺术才真正具有了自然、社会、思想、情趣四位一体的审美意义,经历了从雅到俗,从大俗到大雅的转变。在叙述茶艺插花之前,细数茶道和花道各自的历史,就会发现他们在历史发展上的交融。 中国的插花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在河北望都东汉墓道壁画中,就有一方几上盛有六枝红花的圆盆。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汉代花树陶盆,也具有着插花的雏形。 中国的饮茶文化比插花文化早很多,但是初步形成雏形基本都是

在汉代。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图一:汉代花树陶盆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是连连战乱,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尤其是文人雅士开始寻求政治之外的精神依托,沉迷于观赏草木。当时,佛教也相当盛行,民间的插花形式多于各种形式的佛事活动相结合,常见的就是佛前供花。《南史》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而不萎。除了用于佛前供花的瓶花插花形式之外,文人还多用铜盘盛花,是为盘花。北周诗人梁庚就曾在诗中写到:“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翠坞,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诗人以金盘(即铜盘)盛放盛开的杏花,摆放在家中,当做宾客前来的装饰,当时人们对于插花的喜爱。 插花文化正式形成的时间大概是在魏晋时期,饮茶文化也在此时趋于成熟。随着文人饮茶风气兴起,许多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逐渐脱离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陆纳、桓温、齐武帝认为,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还有社会功能,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

中国插花起源和演变

一、中国插花古代发展情况介绍 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花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大约在5000多年以前的原始社会后期,我们的祖先就把美丽的花卉纹饰烧制在陶器上。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夏商西周时期,花卉纹饰不仅可以从陶器上看到,在青铜器上也可以看到。到了西周至春秋中期有了文字记载。成书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载“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即芍药)。”这是描写男女青年为表达相互爱慕之情;临别时折下芍药花枝相赠的诗句。他们折下的花枝就是今天所说的切花。 中国最早的大诗人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阊大夫屈原所作《离骚》中有“纫秋兰以为佩”的句子,说明当时有采摘香花佩戴身上的时尚。以花传情,以花、朋志,赋予花卉以某种寓意,可见花卉进入文化领域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 秦汉时期,文化艺术有了极大发展,插花艺术也不例外,记载,西汉惠帝时,孝惠皇后将四时植花罗致室内,并安排于寝榻、几案上。可想而知,这些“四时植花“不是盆花即是插花。河北望都东汉古墓墓道壁画中绘有一个陶质圆盆,盆内均匀地插着6支小红花并置于方形几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几架三位一体的形象,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的早期中围插花。 隋唐时代,是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兴旺时期。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定为“花朝”,即百花生日,举行大规模的赏花盛会。牡丹在唐代处于国花的地位,宫廷中举行牡丹插花会,有严格的程序和非常讲究的排场。对插花所用工具、放置场所、养护水质、几架形状以及挂画都有严格规定,还要谱曲、咏诗讴歌,再饮美酒方能尽兴。从而达到视觉、听觉多方面欣赏的效果。在此时期,人造花的应用也日渐广泛。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政局动荡不稳,许多文人雅士避乱隐居,吟诗泼墨,插花艺术也变成他们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插花艺术风格也从庄重讲排场变成不拘一格,就地取材,名花佳卉、山花野草都可使用。插花器具也不仅是瓷或铜的瓶、盘,而且扩展到竹筒、漆器,还有吊挂和壁挂。总之,追求自然情趣,朴实简洁,清新活泼,随意洒脱。南唐后主李煜对插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锦洞天”是李后主的独创。 进入宋代,插花艺术发展到极盛时期。当时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插花艺术不只追求怡情娱乐,还特别注重构思的理性意念,内涵重于形式,以表现作者的理性意趣或人生哲理、品德节操等。花材多选用有深度寓意的松、柏、竹、梅、兰、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插花艺术中的文化观与艺术观 ——浅谈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冯珞 (东纯花艺学校高级讲师、林大教授) 摘要: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是园林艺术中的一个奇葩,两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了用采摘来的花草寄情,佩戴装饰的记述。插花是人们对美及自然的爱好及追求,当插花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及文化活动后,受到不同时期文化思潮及审美观念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的插花艺术风格及特点,也是在这种文化观及艺术审美理念的影响下,不断地吸收、完善、总结最终升华到具有独特艺术理论及技艺的一门艺术形式。它包融了深邃的艺术内涵及思想,而对其艺术理念及思想内涵的深入思考和挖掘,对弘扬、发展及创新传统插花艺术,有着十分必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插花文化观艺术观审美 一、传统插花中的文化观与艺术观 插花艺术是人们表现自然的生命、展示自然的魅力以及人的内心世界对自然、人生、艺术和社会生活体悟的媒介,是人们借助于自然界的花草作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的一种方式,说到底是一种精神追求。因此,在插花艺术的活动中必然会反映出作者对自然、艺术、人生及社会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借助于插花艺术的形式,通过艺术的构思、造型,意境的表达折射出作者对生活、艺术、自然及传统文化的理解,而在这些传统文化中,即包含了老庄、魏晋玄学留给后人的“自然”、“清幽”、“虚静”、“无为”、“反朴归真”、“复归于朴”的思想,也包含了儒道诸家的“天人合一”观,同时还兼有释家清净恬淡,“物我合一”,“梵我和一”,淡泊清幽,超凡脱俗的人生哲理,如诗如画般的“禅思”、“禅趣”,自然、凝练、含蓄的艺术手法,以及幽深旷邈的意境。就其艺术的内容讲,它所追求的是“初发芙蓉”的美,同时又不失“错彩镂金”的富丽。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示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及审美意识。插花中或清幽、含蓄、隐喻的意境表达,或雍容、华贵、富丽的造型以及和谐、多姿的色彩,精巧的配饰及陈设,无一不在演示着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及文化精神。插花不仅仅是追求形式上的美,还要能取其形、求其意、悟其道。花传形外意,意生花内情。这意境当使人心襟豁然、萧然忘羁,于是艺术的神韵便油然而生。它升华了,达到了一种‘事外有远致,花中多远音’的气象,这气象即是一种不滞于物的自由自在的精神,这精神使人超然于物外,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愉悦。 中国式的插花艺术在其漫长的历史演进、沿革过程中,说到底是历代的文人、士大夫们赋予了它思想、形式和灵魂,因此,今人在插花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间地在吸收、传承、沿革着传统文化的艺术观和文化观,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理念给了它骨血与灵魂,而诗歌、绘画、造园艺术等则给了它外形与肉身。老庄、魏晋玄学中自然、无为、清幽的意趣以及禅宗的将自然融入于人的内心世界的人生境界、审美情趣沿展着这一传统艺术观和文化观。正是这种文化观及艺术观影响了插花艺术的艺术思维和意境的表达。“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的精神,才能启示艺术境界的灵感”。(宗白华·《艺境》[1] 二、传统插花艺术的特质

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及发展

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及发展 插花艺术是劳动人民长期与自然亲近所形成的。人们先出于爱美,折取野花装点鬓发,装饰居穴,所谓“菊花须插满头归”,“插了梅花便过年”,便是这一情景的写照。这是插花艺术的雏形。后来才渐渐发展到以鲜花和果品供神。南北朝时期《南史》中记有:“晋安王子懋,字云昌,(齐)武帝第七子也,……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这就是早期的佛教供花形式。就这样,插花在佛教仪式中沿习,在民间中逐渐发展。唐代是中国繁荣稳定的一个历史阶段,自然,插花也欣逢盛世,得以流行,不再局限于民间的采取闲花野草随便装点,也不局限于佛前的供花,插花已进入宫廷,成为宫廷喜庆不可缺少的装饰物。唐章怀太子墓出土壁画就有瓶花、石山的图象,从中可以窥见插花在唐代宫廷以成一种风气。当时文化兴盛,绘画、诗词文学已发展到一个为后世所瞩目的阶段。文人雅士喜爱作画、吟诗、赏花。文人插花便是在这时开始的。到了宋代,插花更为流行,上至宫廷,下至平民百姓都时兴插花,如杨万里有“青瓷瓶插紫薇花”的诗句。这时民间已有插花盛会习俗,有了制作插花用的花瓶的专业,也有了插花养护方面的理论,如《分门琐碎录》中说牡丹、芍药等先烧枝断处后插瓶,若花现萎便再剪后浸于深水中,则色鲜如初。当时由于写意山水画,工笔花鸟画的影响作用。插花从构图到技法上都有了中国的绘画艺术理论作为借鉴,特别是文人插花,已从写实的技法发展到写意的技法。中国的插花艺术直到现在也是以唐宋以来的插花风格为基础的。 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及发展(下)

明代至清代,插花艺术更是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已从一般的娱乐性质走向学 术性质,渐渐地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出现了不少造诣颇深的人物,这些 人物不仅工于插花艺术,不少是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界的佼佼者,故其理论 也是与诸艺术是互相渗透的,如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袁宏道的《瓶史》、 张德谦的《瓶花谱》、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陈淏子的《花镜》、沈复的《浮 生六记》等。其中袁宏道的《瓶史》最为后世所推崇,它代表了中国的文人插花, 是现存最早的插花论著,它从选择花材、插花器皿、插法、花的养护,以及到如 何评赏等都作了论述,此书在日本的一些插花刊物里也时有被引用。此外,《遵 生八笺》、《浮生六记》等,对插花的造型也是论述得十分生动和详尽的。这些 插花理论的问世,为中国的插花艺术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的插花艺术沿 习到近代,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近年来,很多大城市纷纷成立了研 究插花艺术的团体,掀起了插花艺术的交流热潮,有的派员到国外去吸收外国插 花艺术的精髓。城市里的花店星罗棋布,流动的摊档更是数不胜数。广州每年的 迎春花市更是人如潮涌,摩肩接踵,真是“花潮人潮十里长,嫣红姹紫竞登场”, 可见人们喜爱插花的程度。中国现代的插花艺术不但继承了传统的风格,而且吸 收了国外不少新的手法,使传统的插花艺术更具现代风采。 东方插花简史 东方插花起源于中国.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终究记载了青年男女相爱试采摘花枝互赠对方,表达爱意,这可能是最早的切花应用了.到了东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我国,插花便成为佛事活动中的供养物之一.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插花都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魏晋南北朝时,文化艺术思想突破了汉代的束缚,表现出超脱食宿,陶冶于自然美的境地.出现了手持秉花,佩带襟花,发髻插花等多种日常装饰形式,插花也开始追求造型

中国传统插花的风格与特点

艺术风格是一种艺术表现,它既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性情的再现,也是艺术家个人气质的表现。而这种表现又必然受本国家本民族及本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与各自时代精神相呼应。所以任何一门艺术的风格和特点都应当很好地体现本民族、本地域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地方乡土气息。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尤其是造型创作的共同指导思想,重形尚意,追求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而深邃的意境美则是其创作的最高目标。作为中华优秀古老文化一部分的传统插花艺术,它在许多方面都很好地把握并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这些精髓,并不断发扬光大。例如在选用花材上,中国传统插花对待每一片叶、每一花枝都是顺其自然之势,或直或曲、或仰或俯,巧妙组合,使之各得其所,彼此和谐共处斗起i宛如生长在自然之中,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毫无刻意造作之气。即使修剪,也不显露人工痕迹,都是很好地将各种花材的自然美构成了人工装饰美,是大自然的浓缩与升华,这正是中国传统艺术“形肖自然”理论的典型体现。又如中国传统插花的构图中无论采用对称式造型酮巨对称式造型;都遵循既有形式又不拘于形式,既规范而又不规范化的法则,对于花材的天香远溢剪截组合以及与容器的比例关系虽定为7:5:3近似黄金分割率的尺度十但对每个花枝的位置伸展方向与角度绝无固定程式和严格要求;是以顺乎花枝自然之势富有自然之趣以及合乎自然之理为原则,而在保存花材原有自然形态之下,灵活插制,随意造型,达到“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境界。表现了构图上的自由活泼,形式上的丰富多样的变化性。中国传统插花虽然崇尚自然,追求花枝自然情趣,但是绝不是自然主义的单纯模仿、抄袭自然或只注重花材在形、色上的自然属性美的展现,而是通过对花材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的观察与感受,萃取精华,倾注情感,并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花材的寓意和象征性或谐音、谐意等,借以表达作品的主题内涵与神韵意趣,以有限的形象表达无穷的景外之景、弦外之音,充分表现了构思上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与深邃的意境之美,这种运用诗的意境、画的构图的创作手法,大大增强了作品含蓄而又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与雅俗共赏的多样性,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特点。中国传统插花深受儒家、道教、佛教思想及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和审美情趣,认为万物有灵性,主张“天人合一”,视自然界的花草树木更是有灵性、有情感之物,所以中国人历代都有寄情花木之凤,赋予各种花木许多象征性和寓意,被人格化和神化,借以明志,寄托情思,舒展情趣。在插花中也自然视各种花材不单纯是造型的素材与表现形式美的主要物质基础,而是构思传情的语言和工具,是创造和表现意境美的重要要素。因此自古以来,插花以凡材必有意,意必吉祥为创作的中心与主题,以追求枝情花韵之美,突出花品花格的表现为最高艺术境界。比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被视为清净高洁,称为净友,常用于佛前供花牡丹,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称为“花中之王”,是富有和显贵的象征,是唐代宫廷插花的主要花枕梅花,“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有清高淡雅,傲雪凌霜的性格;桂花,是官运亨通、文思长进和中秋团圆的象征;竹,是虚心和忠诚的象征;松,是威严与长寿的象征等等。另外,一些品高韵胜的花材组合一起,或根据它们的习性、或按照它们的名称的谐音,赋予一定的寓意。如玉兰、海棠、牡丹组合一起,名为“玉堂富贵”;松、竹、梅,名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等。民间还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习俗,这些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花材使传统插花作品在花材自然美的基础上又被赋予更多精神上的意义,从而更增添了作品的美感,使作品更充满了诗情画意的魅力。[!--empirenews.page--]以花枝为线条进行造型,尤其善用木本花枝线条进行造型也是中国传统插花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木本花枝最富画意,或柔或刚,或粗或细,或秀雅或苍古等等。其寿命也较长又易加工整形,可以自由构图,表现出各种优美生动的轮廓、体量、质感与动态,展现出一叶一世界,一花一乾坤的艺术天地。注重画面的完整统一并与环境和谐;讲求诗、书、画、印与花的协调结合是中国传统插花又一重要的特点与风格。如花材之间的有机结合,容器与造型的浑然一体,几座与配件的运用,题跋的搭配以及多层次的欣赏方式(酒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