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定稿)论高校分配制度改革背景下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建立

(修改定稿)论高校分配制度改革背景下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建立
(修改定稿)论高校分配制度改革背景下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建立

论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背景下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建立

龙春江

摘要:在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背景下,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检验高校管理和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也是当今建设幸福校园的一个全新课题。分析高校分配制度改革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对于揭示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科学内涵,探究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建立的内在机理,探寻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背景下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实现路径有着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教师;职业幸福感

Abstract:The reform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eachers' occupation, happiness is to exa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development management of universities and an important ruler, but also the construction of happy campus of a brand new topic.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reform of teachers occupation happiness factor, to reveal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eachers' occupation happiness, explores the teachers' occupation happiness establish the immanent mechanism, explore the reform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eachers' occupation well-being is of important value to realize path.

Key words:College income assignment system; teacher; occupation happiness

高校收入分配制度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直接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俗话说“快乐会传染,不快乐也一样。”教师是教育传播的主体,一个没有快乐感、幸福感的教师,必然会带给学生压抑的情感和失去活力的课堂氛围,进而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世界观的形成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背景下探究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建立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内涵

(一)何为“幸福”?

人类在不同发展时期追求的幸福内涵不同,追求幸福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幸福应该包含了快乐,而快乐往往又来自欲望的满足。由于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主要需求和欲望的不同, 导致不同时期人们幸福内涵的差异。而需求和欲望的不同从根本上受制于社会生产力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因此,对幸福内涵的界定,离不开客观经济因素和主观心理要素两个维度.

现代心理学中的主观幸福感就是人们对生活状态的正向情感的认知评价。它依赖于评价者本人的主观标准,因人而异,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它又是评价者本人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满意度的一种综合性评价;它有一定稳定性,尽管每次测量会因当时的情绪和环境影响而有起伏和变化,但它长期趋向相对稳定。(二)何为“教师职业幸福感”?

职业是维持生活的连续性的人类活动,也是个性的发挥。基于主观幸福感的三种特性,可知所谓职业幸福感,就是指主体在从事某一职业时基于需要得到满

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

同样,教师是种职业。从经济学角度看,教师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的谋生手段;从社会角度看也是劳动者获得的社会角色,教师为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并获得相应的报酬。教师们在长期从事这个职业时也存在对职业的一种主观幸福感,即教师职业幸福感。因此,教师职业幸福感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感受到自我需要得以满足、自身价值得以体现,个人尊严得以升华,从而产生的一种稳定积极的正向情感。

对高校而言,如何使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是检验高校管理成效的重要标尺;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是否拥有职业幸福感,既是对高校的满意程度、忠诚度的体现,又是个人生活质量的一个衡量,也就是幸福指数较高,自身价值实现的一种表现。

二、高校分配制度改革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分析

(一)“需要”因素

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认为:人们有在生理、安全、社会、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的需要,且这种需要有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趋势,其指出,在生理等方面的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后,满足人的高级需要具有更持久的动力。1大学教师作为高校的主力军,他们的生存状态、社会地位、心理健康(即生理、安全和社会、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需要的满足)如何,直接决定和制约着大学教育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师通过从事教学科研劳动获得一定的工资、报酬、福利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师低层次的物质需要,体验着教研劳动带来的自我价值的满足和快乐。教师资源分配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发挥。我国目前属于发展中国家,教育文化资源相对匮乏,所以,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再次分配,满足教师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直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产生。然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不单纯是为了薪酬、地位和升职,而是为了自身价值得以体现,个人尊严得以升华,潜能得以发挥即自我实现。因此,我们在制定分配制度时,必须充分考虑高校不同层次的教职工生理、安全、尊重等方面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使他们在自我实现方面具有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职工,做出不同的制度设计,做到既关注收入分配能保障基本需要的合理性,又起到收入分配对高层次需要的激励作用,让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感知快乐和积极,增强职工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二) “满意”因素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使职工感到满意与不满意的因素大不相同的。他认为人的工作动机分两类:一类是保健因素,包括组织理念、管理制度、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社会地位等,这些因素处理不当,将导致员工的极大不满,但这些因素改善了,也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并不能激发员工积极性;另一类是激励因素,包括工作具有挑战性、有成就感、有发展前景、社会认可度高等,这类因素才能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当然,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引起员工不满,但后果不如保健因素不妥当造成的影响大。

根据双因素理论,在高校收分配制度改革中,各高校要联系自身具体情况,将两大因素有机结合,在保证教师对“保健因素”满意的基础上,突出强调激励因素的发挥。对于高校教师而言,酬金的发放属于保健因素,它们是激励因素的

1徐国华,张德,赵平.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76.

前提条件,若分配方案不公平不合理,极易引发教职工情绪的不满。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些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都是这样。”教师作为生命个体,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其满足物质需要、生存需要的需求,属保健因素;但保健因素的满足并不能完全满足教师对职业幸福感的全部要求。因为,教学生活之所以成为教师自愿选择的生活方式,不仅在于它是教师的谋生手段,更在于它是教师个性的发挥,它“理想”地实现了教师创造的生命本性。若要激励他们发挥更大的工作热情,人事分配制度的设计务必要引入更多的科研激励、教学成果激励等方面的内容,比如大力奖励科研,发放名师专项津贴,进行优秀科研团队评比及奖励等,以在各个方面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工作热情,使其能力得以发挥,力量得以增长,从而获得一种持续快乐的职业体验和幸福感。

(三)“公平”因素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人们常常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来确定自己所获得的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因为当一个人付出了劳动并取得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横向比较,即他将自己所获得的报酬(包括金钱、荣誉等)与自己的投入 (包括时间、精力等)的比值与组织内其它人作比较,只有其认为相等时,他才感觉公平,若个人收入与产出的比值低于他人对应的比值,会打击其工作积极性;纵向比较,即把自己目前的付出与目前所获得回报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的努力与过去所获回报的比值进行比较,只有比值相等时,他才会认为公平,若比值呈上升趋势,则也会降低其工作积极性。没有了工作的热情,丧失了工作的乐趣,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将随之消失。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在高校收人分配制度改革时,对内,在收入分配上应适当向教学、科研等一线教师倾斜,同时注意教学、教辅、党政管理以及后勤管理等四种人员之间协调平衡,应当避免收人分配向党政管理、教辅等人员、后勤管理倾斜,否则,极易引发教学、科研等一线教职员工的不满,影响教学科研的正常开展;对外,要重视“公平”的横向比,各高校应当根据自身财力适当提高本校教职工的收入水平,避免在同城高校之间收人分配差距过大的现象,也应尽可能避免与社会平均收人水平相差较大,否则,极易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性;高校制定新的分配方案还要考虑“公平”的纵向比,应在现有收人水平上维持或有适当的提高,避免收人一年不如一年的情况,这样才能维持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认同感,促使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不断推进学校的发展。

(四)“期望”因素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一个人最佳动机的条件是:他认为他的努力极可能导致很好的表现;很好的表现极可能导致一定的成果;这个成果对他有积极的吸引力。这就是说,一个人已受他心目中的期望激励。2

职业幸福感是一种持续快乐、稳定积极的正向情感,教师追求的幸福不仅是结果幸福,还有过程幸福。过程幸福是教师在追求教研成果过程中快乐体验的聚

2摘自百度百科,原出自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工作与激励》[M].1964

集;结果幸福则是教师经过一定的努力付出,最终实现各种预期结果时的快乐体验。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每一个阶段性的目的或预期结果的实现,都可能使他体验到较大的快乐。教师如果没有平时快乐体验、幸福体验的积累,长期的职业幸福感就不会产生。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提示高校管理者应该提高对教师绩效与报酬关联性的认识,将绩效与报酬紧密结合起来。绩效与报酬的联系越紧密,拟实现的目标能够满足教师需要的程度相对提高,目标对教师的吸引力也就相对加大,激励的水平也就相对提高,调动的积极情感越多,消极情感越少,实现预期目标时的幸福感越强。但在高校收入分配进行报酬激励的同时,还要注意考虑努力与绩效的关系。要将报酬激励与绩效考核紧密联系起来。如果教师认为达到目标的概率很高,就会有信心,才能激发出很强的工作动力,反之如果他认为目标太高,再努力也不会达到绩效时,就会放弃努力,导致工作消极。所以并非“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如果全无实现的可能性,再重的金也无人去取。

三、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背景下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实现路径

根据之前对高校分配制度改革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所进行的理论分析,针对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建立所需的“需要”、“满意”、“公平”、“期望”等因素,我们可以在高校分配改革时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从而促进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建立,最终实现教育的目标。

(一)要通过效率与公平机制的建立来保障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实现。

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所有管理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一个两难选择,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更凸现这一问题的敏感与尖锐。在追求效率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校公益性的特点,保障公平兼顾合理。应该说绝对的公平不存在,但相对的公平即在现实条件下有合理差距的公平是可以实现的。因此,我们应通过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等方式合理拉开收人差距,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但是这个差距一定要控制住,不能过大,才能保障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实现。

然而,目前存在的一些情况是:人们发现真正起着决定作用的是行政权力,不是用“学术影响管理”,而是以行政统领学术。这是教师分配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的决定性症结。大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缺少了他们,大学就丧失了本质意义。因此,教师才是学校职工的主体。而大学行政,其本意是为教学和研究提供必要的服务,以促进教学科研的顺利完成。可如今的情形恰恰相反。因为行政因素的过度介入,包括教师分配制度改革在内的诸多问题显得复杂化和矛盾化。

客观说,高校实施校内津贴,确实提高了教师们的总体收入,教师生活得到有效改善,有利教师安心地进行教学、研究工作。但是由于各个系部之间先天的专业不同导致的贫富差距增大,以及教职工之间因不同岗位收入的差异也增加,由于通常情况下,一般教师几乎没有机会参与相关人事分配政策的制订,其制订方大多由学校行政主管部门和院级党政领导组成,虽有教师代表大会之类组织,但难以起到实际作用。当教师内部出现了因分配不均造成的各种问题时,亦因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修订机制,使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以致大部分教师内心严重失衡。尤其是当政策的制定者即诸行政部门的收入超过教师收入水平时,这不仅打击教师的积极性,还会严重挫伤教师的职业自尊,扭曲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理念。职业幸福感的丧失则会导致事实上的教学科研效率降低,有碍学校的发展。

因此,就高校教师管理的特殊性而言,教师分配制度改革要以人为本,注重

效率的同时,一定要兼顾公平。第一,注意校内各职能部门分配公平。高校是以公益为目的事业单位,不能完全靠市场利益机制主导。培养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是教育的目标,对于一些刚刚起步的系,或者负责公共课(如思政、体育、艺术等)的部门,他们的付出也为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和保障。因此,要保障那些公共课部门以及刚起步的系的教师收入在分配体制改革中至少要达到校内教师分配额的平均水平。第二,考核要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设置具有激励效能的奖励办法,加大对教学科研的奖励力度,既保证教师待遇大多平稳,又不惜重奖出类拔萃者。否则,依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在教师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时,会认为自己所获得的报酬与付出极不成正比,将直接影响今后的工作热情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建立,从而制约学校的长远发展。

(二)通过建立科学的、动态的学术评价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来保障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实现。

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与考核体系的配套实施,是高校分配制度改革成功的关键。可以说学术评价体系改革、分配制度改革以及考核体系三者构成一个立体的三角形,学术评价体系与考核体系是基础。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要强调督促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建立,同样,与之相关的学术评价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也要考虑各项政策对教师职业幸福感建立的诸类影响。

目前,许多学校在制定学术考核体系时,追求学术成果单一的“数字化”、“指标化”、“统计化”,不注重学术成果评价的“多元化”、“创新化”、“质量化”。这与中国高校崇尚学术的历史传统是相背离的,使得以往那些潜心学术的学者们必须调整自己的学术思维甚至研究方向,向评价体系的规定的数量和要求看齐靠拢。当人们纷纷痛斥学界浮躁风气,高校教师也为应付这些每年定岗定量的指标心力交瘁、寝食难安,殊不知,此乃一些政策的负导向所致。

科学的考核体系应当体现为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的结合,体现质与量的演化和统一。如果过于看重短期效益,就会滋生投机心理,使得优秀资源大量流向利益即得部门,而忽略了一些长期性、基础性及创造性的研究.如当前一些高校疲于应付各式各样的评估和检查,按照各种”示范校”的统一标准临时组建评估团队,绞尽脑汁凑齐各项硬件和软件指标,教师们的精力也过多被消耗在这些生造材料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高校过于关注经济创收,各系教师收入差别悬殊,本该醉心于教学和研究的教师们,无形中被卷入部门创收的旋涡.这些异化的效益考核机制让教师处于一种浮躁焦虑又虚无的心境,严重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不利于其职业的发展;反之,过于看重长期效益而忽视短期效益时,就无法给相关人员应有的压力和激励,导致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因此,各个高校在具体制定考核制度时,需要立足自身的情况,既考虑到制度的合理性,也要强调政策给教师带来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满意度。只有教师幸福了,学生才会幸福,学校才能长久健康地发展。

(三) 以人为本,尊师重道,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高校教师面对的是一群价值观已初步形成,颇具思想,追求个性的大学生。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目前,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这些外在因素对教师的期望值日益膨胀,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的工作压力必然越来越大。在这种高压下,教师常常未得到足够的尊重和重视。社会地位不高,教师得不到尊重;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在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方面远远不够,主要成为政策的管理对象;倾向学生主体而忽略了教师的主体地位,有的学校的教师甚至完全

降到服务者的地位。这些举措大大挫伤了教师积极性,忽略了教师“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降低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因此,要在全社会、全校范围内提倡弘扬一种“尊师重道,以人为本”的风气,让教师生活在一个被尊重、被认可的环境中。教师首先作为一个“社会人”.然后才是一个奉献的职业。这需要社会及家长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要允许教师犯错,不要对教师要求过高。首先尊重教师一一人.然后尊重教师这个职业。

(四)将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其他社会保障、激励措施相结合,促进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实现。

今天,人们日益明白追求幸福不仅仅局限于对物质财富和消费需要的满足,还要更多关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群体中人的社会性和关系性的需求差异,正如弗雷所言:“幸福需要从经济学视角(收入、失业、通胀、消费等)、社会学视角(人际比较、亲情、友情、爱情等社会关系等)和政治学视角(经济体制、公共决策体制等)等多个视角去认识”。3

所以,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建立,需要从经济、社会、政治多个方面给与支持,将高校分配制度改革与其他社会制度保障相结合方能实现。第一,增强社会对教师的各项保障,凸显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尽管调查数据表明,高校教职工的收入比较稳定且一般略高于社会的平均水平,但高校教师的学历和知识水平高于社会其他群体是不争的事实,收入与付出,投入与回报的不平衡,使其难以感受到满足。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要通过深化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落实倾斜政策,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考虑通胀、房价等社会压力,使之与国家经济增长水平相适应;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和学校管理机构要通过多种渠道,制定各项相关保障制度,无论从工资方面还是住房、子女就业问题、社保方面都应给予相应的保障,改善教职工的薪资待遇,提高福利水平。教师只有满足了生活所需,才能全身心的投人工作,教书育人,从中赢得幸福感。第二,重视精神奖励,实现教师“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辩证统一。奖励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尤其对于教师这个群体,精神奖励显得尤为重要,即满足教师的精神幸福需要。依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可知,每个人对奖励的需要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进行高校分配制度改革中,要注意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起来,比如扩充优秀教师的发展空间,提高优秀教师社会地位,提供教师真正参与校内外公共决策的机会等。在可能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采取多元化的奖励形式,使组织的报酬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的愿望相吻合,尽可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情感,满足教师多种职业期望,使教师自我需要得以满足、自身价值得以体现,个人尊严得以升华,从而产生较强的职业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z].

[2]徐国华,张德,赵平.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76.

[3]赵炳起.对完善高校岗位津贴制度的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4).

[4]李顺求,彭省临,刘庆膂.高校分配制度改革的探索——中南大学的经验[J].现代大学教育.2004,(1).

[5]刘剑虹.效率与公平: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模式选择[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6).

3弗雷(瑞士),斯塔特勒(瑞士)著,静也译,幸福与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关于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报告

关于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报告 在物质条件日益发展的今天,校园在美化,校舍越建越豪华,教学现代化技术越来越先进,教师的待遇也在不断提高。但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里真的感到幸福了吗?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将升学作为教育的目的,对教师、学生的评价起决定性作用的依然是考试成绩,一批批的学生被这种教育压得气喘吁吁,许多教师对自己年复一年的工作倍感枯燥、痛苦,职业倦怠产生,教育的幸福更谈不上了。家长、教师们也往往过度看重学习成绩,而对于孩子们其他方面的特长和爱好却不予足够的支持,甚至强烈反对,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升学、评价等竞争压力正逐渐使教育远离应有的幸福。为此,在“幸福教育”的学校文化建设实施过程中,对学校教师进行了幸福感调查。 (一)教师幸福感现状 1.教师总体幸福感现状: 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是当今小学教师群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也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超过三分之一的被调查教师在工作中的情感是积极的,体验到幸福感;小部分被调查教师无法体验到幸福感,态度是消极的;而将近半数的教师则是喜忧参半的。

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对教师自身及教育环境有很大的危害。国外的研究表明,教师们开始感受他们的职业带来的(诸如金钱和社会性认可等)回报越来越少时,教师会产生消极的心情和态度,这种反映在教师的生理和心理上都会表现得很强烈,在生理上表现为性急易怒,在情绪上缺乏热情,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对于教学,也很少投入精力,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学主的纪律问题增多,从而导致教师对教育环境产生污染。正如美国学者德肯沃指出“无论教师的消极态度对教师个体及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 2.工作年限与教师幸福感 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会不会随着年龄的不同发生变化呢?本研究通过调查表明,不同教龄段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这表示“工作年限”并不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每个教龄段的教师有各自的生活背景、成长感受,比如说年轻教师既有刚从事工作的新鲜感,也有面对适应的考验,中青年教师既有工作的成就感,也有照顾家庭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压力,而年长的教师,既有抱负水平降低,经验的积累,又有面临社会迅速变化和长期工作的厌倦和精力不足的问题。 3.不同级别小学的教师幸福感比较 学校级别是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学校的物质条件和教学质量

小学教师关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心得体会

小学教师关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心得体会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我简单的理解为,一名教师能得到学生的尊重、认可、热爱和怀念,自身的价值就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就是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其实人的职业幸福是一种心态,也是信念与追求的体现。心态决定状态,有了好心态就有了好心情,心情是可以传递的。教师是爱的事业,有了好心情,就能笑对生活,就能爱每一个学生,就能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接受情感的洗礼、引导和激励。况且,有了好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少些狭隘多些豁达,就会视教育为一种艺术,在忙碌之中、创造之中收获更多的幸福,乐此不疲虽苦犹甜。正如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学得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不仅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还促进学生在各方面得到成长,教师的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而这种幸福感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得了的,也只有教师才能专门享受得到的,这一点是让其他行业人员羡慕不已的。当我们教师的劳动被他人、社会认可时,必然会无比的快乐,会被幸福紧紧“包裹”。 在“幸福人生四大核心词汇”一篇章中的定位、方向、专注、潜能,触动了我的心灵,引发了我的深思: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对自己的定位确实很重要,定位明确了,我们才能沉下心来做教育,我们才不会去攀比;方向:其中讲到幸福教师教学教研方向,那我们对自己的专业要有绝招,也就是说我们要用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从而引领学生学习;

接下来讲了专注和潜能,老师讲了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一个人一辈子一心一意只做一件事一定能成功! 做幸福的教师,是目标;幸福地做教师,是践行;尝到教师的幸福,便是成功。追寻教育人生的幸福,便是寻求教师生命的意义。其实幸福并没有什么特定的标准,关键在于我们自身的自我体验和感受。曾经看过一个寓言:小猪问妈妈:“妈妈,幸福在哪里啊?”妈妈说:“幸福就在你的尾巴上!”于是,小猪试着咬自己的尾巴。过了几天,小猪又问:“妈妈,为什么我抓不住幸福呢?”妈妈笑着说:“孩子,只要你往前走,幸福就会一直跟着你的……”让我们一起做那只追求幸福的小猪吧!因为,只有那些一直往前走的教师才能跟上教育幸福的脚步;只有那些勇于付出的教师才能抓住教育幸福的尾巴。学生用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陪伴你,这本身就是非常的幸福了。

论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及途径

论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及途径 办好一所大学,关键在于拥有一支高素质、高品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等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高等学校的教师队伍数量在扩大,质量在不断提高。从整体上看,高校教师是一支能够担当起高校教育、科研、教书育人重任的队伍。但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近年来,部分高校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也出现了奉献精神衰退、注重物质追求等现象。教师的职业道德滑坡影响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影响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必须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真正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及其特征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它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总和。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是指在高等教育职业活动范围内, 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包括: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教书育人、学术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规范要求的总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属性和特点主要包括: 特殊性;先进性;示范性;教育性;继承性和时代性;奉献性。高校教师是校园生活的主体,也是大学精神建设的主体。一支具有人格魅力、学术造诣和善于治学育人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精神的人格化象征,这支队伍中每位教师的个体人格形象与职业道德品质直接折射着其所在大学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气质。因大学精神的特殊性,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有其特殊性。第一,要有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职业责任观。第二,要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学术自由观。第三,要有服务与引领相统一的社会责任观。第四,要有崇高的学术追求与独立的学者人格。 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深入贯彻落实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迫切需要。高校在实践“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宗旨的过程中,肩负着“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责任。我们的教师,是以德治校的主力军,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人才成长的引路人。因此,加强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和推进以德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以德治国,落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责无旁贷的使命,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并且,我们还应该走在时代和社会的前列。 2、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迫切需要。要办好一所大学,必须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我们看到,正是由于多年来广大教师爱岗敬业、辛勤耕耘、前赴后继、无私奉献,才创造了突出的办学成绩,铸就了学校的品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能否提升办学层次、推进跨越式发展,与师德师风具有直接的内在的联系。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战略的实施、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都需要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和衷共济、敬业奉献,需要广大教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才能保持学校不断发展的生命力。 3、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带动校风学风整体建设的迫切需要。大学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教师是学生健康成才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当前,我校师德师风整体是好的,然而师德师风建设中不尽人意的状况和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形象和声誉,影响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校风学风的整体改善,极不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三、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谈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幸福感

谈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幸福感 摘要:有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的幸福感普遍较低。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幸福感更低,本文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学校、教师自身等方面探讨其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并为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幸福感提供了一些策略. 关键词:教师幸福感 曾有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对9000名教师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 82.2%的教师感觉压力大,10位教师中有3位倦怠工作,近四成教师存在不良的情绪状态。这个调查不一定精确,但至少说明了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那就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幸福感普遍较低。 作为一个长期工作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老教师,笔者认为,如果说教师这一职业的幸福感普遍较低,那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幸福感就更低了。影响教师幸福感的主要原因是巨大的工作压力,影响中等职业教师幸福感的压力则更大更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减少使教师存在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由于社会普遍存在的用人高消费现象,许多人都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凭低,并把文凭高低与就业难易挂钩,与学生未来的事业发展挂钩,认为它们应该是成正比关系,因而从观念上觉得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低人一等,把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当作是一种实在上不了大学时的无奈地选择。另一方面,近年来,由于高校大规模地扩招导致了各地普通高中的急剧膨胀,大量以前只能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都转而就读普通高中,使中职学校的生源大大减少,招生困难。虽然国家这几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也出台了有力的扶植政策,但收效并不好,一些学校与教师在夹缝中生存,教师们面临巨大的招生压力,很多中等职业学校都把招生当作是考核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标准和硬性指标,这使许多教师感到失望无奈,遂导致情绪消极。 二是中等职业教育入学门槛降低,必然导致生源质量下降,增加了教育管理的难度。文化基础差、行为道德发展有问题的学生比例越来越高,“双差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司空 见惯。由此带来的是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难度增加,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文化基础知识与接受能力,而且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消解学生的厌学情绪,纠正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习惯。但即使如此,教师的付出往往得不到学生与家长的理解,师生对立甚至师长对立时有发生,教师感到心力交瘁,毫无成就感可言,因而产生挫折感,远离幸福感. 三是教师的“铁饭碗”早已打破,职业安全感受到严重冲击。教师要想在教育领域站稳脚跟,就得不断学习、深造。随着社会发展与就业需求的不断变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与课程门类繁多、稳定性差,平行班少,受生源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

教师幸福感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教师幸福感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教师幸福感心得体会【一】 一个时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及社会大气侯的影响,中小学教师长期处于身心不佳的状态,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在下降,经常有老师抱怨,工作太辛苦,家长不理解,学生很难管,精神很疲惫,报酬有点低,缺少幸福感。尤其我们沙河地区,工业比较发达,企业职工工资较高,相对说来,教师的工资偏低。 那么,新的形式下如何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呢?我认为从我们学校层面上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育老师们要树立正确的职业幸福感观念。每个人对幸福感的认识有所不同,要通过各种形式在广大教师中宣传正确的幸福感观念,打消那种只计较个人得失,不注重工作成绩的幸福观。教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幸福感。做到象一位教师在其博客上写的那样:“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深深体验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当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每个孩子都吸引着我,我对工作的结果愿意有一份承诺,于是我全然忘掉了时间,我感到幸福;当我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克服困难、一起享受成功,我感

到了幸福;当我所教的孩子成绩有所提高,思想有所进步的时候,我感到了幸福;当我渐渐地发现,知识得到不断地充实,自身得到不断完善时,我感到了幸福。”为此我们学校经常对广大教师进行奉献精神的教育,一是教育教师要学习魏书生等名教师的先进事迹,守住寂寞,甘愿奉献,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二是寻找身边的典型人物,每年都进行一次师德演讲,在教师中树立学习的榜样。 二、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学校领导在学校的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们的主观能动性,有事多和老师们商量,不搞一言堂,让老师们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要经常开展提合理化建议活动,收集教师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倾听他们的心声。多年来,我们每学期都至少组织两次征求合理化建议活动,每年组织一次教工代表提案,合理化建议又分为综合性建议和单项工作建议,对于教工的合理化建议,学校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答复,须改正的及时改正,能采用的督促各部门落实,对于落实情况定期检查。对于教工代表的提案,我们都是召开教工代表大会,有校长代表学校给予答复,教工代表反映良好。另外学校领导还经常深入到教师中去,召开座谈会倾听他们的心声,校长经常告戒领导班子成员,要和老师们打成一片,不要高高在上,要求老师做到的领导首先做到,在作息上早到晚走,工作上起好带头作用。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全文精选

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 教人[2011]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教科文卫体(教育)工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教育工会,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高校师德水平,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制定并实施《规范》,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自身修养,弘扬高尚师德,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也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和先进模范人物,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体现了教师职业的崇高和伟大,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但也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有的学风浮躁,治学不够严谨,急功近利;有的要求不严,言行不够规范,不能为人师表;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这些问题的存在,虽不是主流,但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规范》是推动高校师德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把学习贯彻《规范》作为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与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自律与他律并重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 一要认真抓好《规范》学习宣传。各地各校要组织宣讲会、讨论会、座谈会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落实《规范》的热潮。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平台,大力宣传《规范》精神,努力营造重德养德的浓厚氛围。

小学教师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_职业压力的中介作用_张西超

文章编号:1001- 4918(2014)02-0200-207中图分类号:B844.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教师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职业压力的中介作用 * 张西超 1 胡婧 1 宋继东 2 张红川 3 张巍 1 (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2.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北京100195;3.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北京100081) 摘 要:抽取北京市8所小学495名小学教师为被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对小学教师心理资本现状进行描述,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小学教师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压力在二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小学教师心理资本水平普遍较高,男性教师的效能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女性教师,低教龄教师的韧性维度得分显著低于高教龄教师;小学教师的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心理资本与职业压力、职业压力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职业压力在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关键词:心理资本;主观幸福感;职业压力;小学教师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AIA12113).通讯作者:张西超, E-mail :xchzhang@bnu.edu.cn 1引言 小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均处于发展阶段, 教师的观念、态度、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工作状态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小学教师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发展。因此,对小学教师心理状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教师是压力与幸福感研究较早也较多关注的群体之一(吴伟炯,刘毅,路红,谢雪贤,2012)。人们普遍将教师工作压力默认为一种压力过度状态(张国礼,边玉芳,董奇,2012),因而需要他们具备较强的个人能力和较多的心理资源去应对压力和获得幸福感。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压力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目前相关研究多关注心理资本、压力和主观幸福感两两之间的相关关系,本研究旨在探讨三者可能存在的中介作用机制。1.1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 )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包括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两个成分。前者是个人对 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总体认知评价,即生活满意度;后者是指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Diener ,2000;Diener ,Napa Scollon ,&Lucas ,2003)。工作需求—工作资源模型(the Job Demands and Resources Model ,简称JD-R)指出有两类影响 工作结果的因素,即工作需求与工作资源 (Demerouti ,Bakker ,Nachreiner ,&Schaufeli ,2001)。工作需求指的是个体对工作中的身体、心理、社会和组织等因素的需求,如工作压力、角色负荷等;工作资源指的是能在工作中促进工作目标,减少工作需求及消耗,促进个人成长、学习和发展的因素,如社会支持、工作控制等(吴伟炯等,2012)。工作需求通过引发能量消耗过程产生消极结果,如工作倦怠、健康问题和离职意愿等;工作资源通过引发动机过程产生积极结果,如提高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投入等。根据Diener (2000)的主观幸福感理论,工作投入和工作倦怠反映了工作情感体验的积极和消极方面,工作满意度和离职意愿等则反映了工作认知评价的积极、消极方面;而积极、消极的情感体验与对满意度的认知评价正是构成主观幸福感的要素。以往有大量的研究论述了工作倦怠、工作投入、工作满意度等与职业幸福感的直接关系(Hakanen ,Schaufeli ,&Ahola ,2008;Panatik et al.,2012)。因此可以认为JD-R中的能量消耗过程和动机过程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这一模型被称为幸福感的积极消极双过程模型(Lorente Prieto ,Salanova Soria ,Martínez Martínez ,&Schaufeli ,2008;Schaufeli &Bakker ,2004;吴伟炯等,2012)。吴伟炯等人(2012)在其实证研究中直接验证了幸福感的积极消极双过程模型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适 022014年 心理发展与教育第2期 DOI:10.16187/https://www.360docs.net/doc/f41682249.html,ki.issn1001-4918.2014.02.013

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来源

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来源 幸福感是什么?对教师职业而言,教师的幸福感就是教师在从事教师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和感受。我不知道教师是不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只知道真心爱教育的教师才会真正爱自己的学生。因爱而生爱,教师会不断探求教育的真谛,不断思考教育的现象。这种不断探索的过程在有些人看来是那么的艰辛,但真正爱教育的人品尝的不是艰辛,而是幸福。一种通过与学生的交往学生使教师不断享受教育带来的源源的幸福。 一,幸福感来自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对教师而言,幸福的感觉主要自于学生的成长。教育是一项充满激情、关爱和生命体验的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们有可能付出了很多,但同样也有可能收获更多。教师们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得一种满足、收获一份感动、收藏一份纯真。这种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也是只有教师才会拥有的一种财富。 二、幸福感来自爱心的付出与收获教育是一项充满爱的事业。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学生也会用爱来回报。在我从事教育的这段时间里,我时常会试着帮助我的学生,生病了,带去医院,孩子是聪明的,懂事的,他们会用更优异的成绩向你汇报,会想着时时也来爱你。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幸福感永远也不会来自于物质的丰腴,而是收获在无私的爱的付出中。这种幸福,是只有当老师的人才能体验到的幸福。 三、幸福感来自在自身的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生命成长的重要内容,就教师个人本身而言,职业幸福感来源于自身的专业成长。这种专业的成长,不仅是专业知识的成长,应该包括专业精神、专业修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

能等四方面。只要自己用心去做,相信就能做出一番成绩,而领导和同行也会看见你的进步,你的成长,会赏识你、肯定你的。 四、幸福感来自自身平和的心态“凡是有生活的地方都有快乐和宝藏。”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而拥有这个快乐和宝藏的法宝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幸福总是相对的,幸福也是一个“易碎品”。不同的期待、不同的标准会有完全不同的幸福感受。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教学的压力。教师的工作千头万绪,繁重琐碎,时而还要应付上级部门的各项检查,教学的压力就更别说了,各种统考的压力,学生升学考试的压力……等等。 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平和的心态,那将会苦不堪言,每天生活在痛苦与烦躁之中。因此,只有拥有了平和的心态,把压力转化成一种动力,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成功了不要太当回事,失败了也能坦然面对。如果教师没有一个平和的心态,那将会心理不平衡,而无心于教育教学工作。教育是为了人的幸福,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关乎心灵,关乎生命,关乎成长。因此,教师的幸福深深地关联着学生的快乐成长。唯有老师拥有持久的职业幸福感,才能在教育岗位上迸发出无限的教育热情和教育智慧。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章新世纪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思考:1.如何认识基础教育改革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现实需要?P8 2.谈谈我国未来社会发展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哪些新要求?P10—11 第二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思考: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有哪些特点?P42 2.如何理解学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P43 3.谈谈对教师个体职业道德发展规律的认识。P4 4.怎样理解高校教师职业的道德性?P14 第三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范畴 案例分析:用生命守望山城教育。P52—54 思考:1.简述高校教师义务的特点。P56 2.如何促进教师公正的实现?P64 3.谈谈你对教师良心的理解。P58 4.简述高校教师幸福的特点。P66 第四章高校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 思考:1.简述高校教师与教育事业道德规范的意义。P74 2.谈谈你对教书育人的理解。P79 3.论述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与为人师表这一道德规范的关系。P84 4.谈谈高校教师的廉洁从教。P84 第五章高校教师对待学生的职业道德 案例分析:(1)用爱与责任教书育人。P90 (2)网贴曝某高校一辅导员财务违纪,老师向学生借近10万元。P 91 思考:1.谈谈你对高校教师对待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意义的认识。P98—100 2.举例说明高校教师如何才能做到热爱学生、诲人不倦。P101 3.高校教师尊重理解学生由哪些具体要求?P104 4.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有哪些要求?P109 5.谈谈你对教师性道德问题的看法。P112 第六章高校教师对待其他人员的道德 案例分析:1.为了一名保安的生命。P114 2.“小”教授抄袭“大”教授,谁的学术道德有问题?P14 思考:1.简述高校教师与教师之间交往关系的意义。P118—119 2.举例说明高校教师如何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P120—123 3.简述高校教师与学校管理者交往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P127—129 4.高校教师与学生家长交往时应遵守哪些职业道德规范?P133—136 5.谈谈作为高校教师应遵循哪些学术道德规范? P137

我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点滴认识

123中李雅清 作为老师,有的人感到幸福;有的人感到不够幸福;有的人安贫乐道;有的人总抱怨教师的待遇不高,并由此而愤愤不平。有钱就一定幸福吗?殊不知:在当今金融海啸中有多少富豪在痛苦地煎熬着。其实,幸福感来源于个人对生活的满足的体验。作为教师,也是需要一定的物质的,对待遇的高要求本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不能把幸福建立在物质上,因为幸福是属于精神的。如果硬要和别人在物质上作比较,那么“偷”走老师幸福感的人是你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不妨也来一点“阿Q”精神,多想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现实,这样我们就会多一些幸福感。什么是幸福感?幸福感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的人格上的满足。做老师,如果只谈教育,很有幸福感,因为每天和快乐的孩子们在一起,自己也显得很“年轻”;但是,假若老拿自己的收入跟周围的人比,那绝对难过。古人云:“志以淡泊明,节从肥甘丧。”说的是一个人的气节情操只有在恬淡自在、清心寡欲中才能表现出来,而老跟人攀比会使人丧失气节,失去健康。我想这话很有道理。我不敢说教师职业一定幸福,特别是在目前的背景下,教师作为弱势群体,更不能轻言“幸福”二字。不过,想通了也就没事了,生活是靠自己的,一个人幸福与否,取决于自己,只有淡泊,才能明志。要想到:任何一种职业都有他的乐趣,也都有他的烦恼。当教师自然也不例外。然而,只要你的心态平衡了,就有快乐,就有幸福感。当然,工资待遇、工作压力、学生素质、社会环境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教师的幸福感,但真正的职业幸福感是源自内心的,幸福的本质是人对生活的满意感、和谐感。必要的物质待遇、工作条件是幸福生活的基本因素,但幸福作为人的一种主观体验,往往不是外求于物、而是内求于心的。穆尼尔?纳素夫说过:“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 幸福观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的观念、看法、标准。它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在对待幸福问题时的表现。幸福感则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幸福的获得虽然要以一定的外界条件为基础,但更重要的是人自己的感受性和生活态度。禁欲主义幸福观主张节制的美德就是幸福;享乐主义幸福观认为快乐和幸福就在今生,幸福就等同于获得快乐和避免痛苦,肉体上的快乐和精神上的满足都是幸福所需要追求的;自我实现的幸福观认为人的不断的自我完善是幸福的终极指向,自我实现的追求得到实现后所产生的满足感能够引起人内心最大的幸福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XX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颁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就贯彻落实《规范》有关工作发出通知。这是继XX年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重新修订和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后,首次制订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对高校教师职业责任、道德原则及职业行为提出了要求: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师职责,维护社会稳定和校园和谐。不得有损害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 二、敬业爱生。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职业理想,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终身学习,刻苦钻研。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不得损害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三、教书育人。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严慈相济,教学相长,诲人不倦。尊重

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拒绝学生的合理要求。不得从事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 四、严谨治学。弘扬科学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发扬民主,团结合作,协同创新。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劳动和学术成果,维护学术自由和学术尊严。诚实守信,力戒浮躁。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 五、服务社会。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传播优秀文化,普及科学知识。热心公益,服务大众。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自觉承担社会义务,积极提供专业服务。坚决反对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 六、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树立优良学风教风,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言行雅正,举止文明。自尊自律,清廉从教,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

如何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如何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近年来,伴随着教师心理问题增多、压力增大、职业倦怠的产生,导致教师职业幸福感下降。实践证明,一个没有幸福感,没有积极向上心态的教师,不仅不利于其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不可能培养出具有积极心态的阳光学生。如何让教师充分体验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做一名引领孩子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的教师成为学校的重要课题。 一、调整心态,感悟幸福。 幸福其实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感受。自己认为幸福,你就幸福。世上从来没有救世主。要想拥有幸福,需自己去努力。 1、理性调整期望值。许多教师之所以会产生职业倦怠、丧失职业幸福,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存在认知偏差,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夸大了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有过高的角色期待,从而导致了低成就感。选择做人民教师,首先要拥有一颗平凡心。一是要安于平凡、甘于平凡。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当教师,就要有这种从平凡中见伟大的绿叶精神。二是要淡泊名利。教师的工作性质不是谋利的经济型或谋官的权力型,而是属于“群体”社会型工作,陶行知先生曾经对教师职业特征做过这样的分析:“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可言。”因此,想升官发财的人不要当老师。当教师就要努力排除追名逐利、拈轻怕重的干扰,以平平常常的心态,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2、学会知足常乐。改变世界、改变环境、改变他人,很难,唯有改变自己,学会知足常乐。倡导知足常乐,并不是倡导教师降低要求和减少需要,而是倡导教师降低不可能的要求和减少不合理的需要。正确地看待荣与辱、名与利、得与失等利益,不过高评价;冷静地看待晋职评优、进修深造、奖金福利等资源,不过分要求;客观地看待自身发展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不过度期待……知足常乐的教师常常会因为点点滴滴的小成绩而欣喜不已:比如家长一句肯定的话语;比如领导一个赞扬的微笑;比如学生一个会意的眼神……他们对自身有着合理的认知,能进行理性的妥协,能坚持有所为又有所不为、能坚持有所求又有所不求;他们会适时调整目标,会进行换位思考,会不断奖励自己;他们肯接受有缺陷有遗憾的人和事,不幻想完美主义和绝对公平,因而他们拥有淡定从容的心态,拥有较高的效能感和成就感。 3、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一切。有一句话说得好,快乐不是在做喜欢的事,而是喜欢所做的事。与医生、律师相比,教师是快乐的。律师、医生整日面对的是那些官司缠身、身患重病、心情不愉快的人。而教师面对的是最阳光的快乐、单纯青少年,这是天然幸福感的源泉。与商人、官员比,教师是快乐的,与官场、商场相比,学校是最纯洁的地方,关系最简单,人与人之间是最容易相处的。有的教师总抱怨自己压力大,其实了解一下其他行业,没有一个行业没有压力,每个行业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为此,教师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充满激情,才能使自己的工作充满幸福感。

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97

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建设的制度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进行和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业界和政府及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就学校管理而言,如何建构学校学习型教师组织?如何促进学校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理论、教育成果、教育经验等)从书本、培训课堂、课题实验等土壤中真正转化为个体的教学行为,教师间如何在互助学习、共同研修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伙伴,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文精神有所缺失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引导和激励教师心存教育理想、坚守时代对教育的重任,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和以考试选拔人才的环境下学校和教师如何真正坚守专业价值、营造适宜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的品牌发展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等,是新时期每一个学校和教师直面的重大而又现实的问题。 学校把握新世纪、新学校的契机,以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满足为目的,以“高素养、髙学力、高水平”为目标,以教师分层分类专业化自主发展的机制建设为手段,以九年一贯制绿色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和“高效教学”模式的实施为突破口,以“四地一站”阵地建设为依托,培植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土壤、强化教师职业基本功、大力推进教师自主发展的创新力,初步形成了民主、科学、高效、和谐的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有力促进了学校文化管理的新型发展。 建立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为教师人生幸福感提高奠基 教育需要幸福,幸福需要教育。根据管理学中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和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指教师在从事教师职业时,基于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所获得的一种持续的快乐的情感体验。教师幸福感是学校文化管理的坚实基础,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力量源泉,是学校管理和教师职业追求的最高境界。潜龙学校从学校内部环境和教师自身素养两个维度的制度文化建设入手,努力打造适宜的制度文化。 1.设立教师发展处。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与办学目标,学校建立了以人为本的“三环双轨”行政管理机构。以校长室为核心的行政组团、年部主任为核心的年部组团、学科教研组长为核心的学科教师组团,就像豪华空客飞机上的三组机轮,有效引领学校跨越时空、品牌发展。以上级规定任命干部和与学校发展定位确立职务和考核的学校干部管理办法,有效解决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的瓶颈和障碍。其中,学校学校教师发展处以关照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宗旨,专门负责教师的岗位竞聘、考核评定、继续教育、师训课程、课题科研等工作,全程服务教师专业自主发展。针对新学校新教师的特点,学校教师发展处专门设置开设了“教师心灵成长巅峰训练营”、“班主任训练营”、“教师礼仪常识”、“高效教学模式”、“成功者论坛”等教师培训精品课程,教师团队合力得以持续快速提升,办学理念和共识得到深化和扩大,有效促进了新学校新发展。 2.建立多元评价机制。评价制度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职业幸福感的获得影响极大。我们将教师年度考核评价建立在“3+2+1”制度设计上。“3”即是把教师放在学校的团队合作空间领域的年部、学科教研组、学校三个维度进行考核。“2”即是把教师放在服务对象的认可度评

教师幸福感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体会 在近期进行的教师培训中,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什么是教师的幸福感产生了很深的感触。也阅读了很多与此有关的书籍,以下就谈谈自己的心得与体会。 幸福来源于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对生活的一种体验。就是人的目的性自由实现的一种 主体生存状态。“当个体感觉到他找到人之为人的目的,并且他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在践行这一 目的时,他就会有一种主观上的践行天命的愉悦,这就是幸福感。”教师是一项职业,他的主 要责任来自教育教学,那么可以说教师的幸福感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感受到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能够实现自我生命价值时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 教师的这种快乐体验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呢? 1、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敬仰。无论是什么职业的家长,在面对我们老师的时候,总是热情万分。这种热情其实来自于他潜意识里希望老师对他的孩子在教学中能格外照顾,将来能有所抱负。我们教师也许收入赶不上很多其他职业,但是他们是没有我们这种职业的幸福感的。 2、学生对老师的情感。教师作为大众的一员,他的教育、教学目的就是既教书又育人,他认为他所从事的职业是高尚的、是伟大的、是有意义的、是具有价值的;他会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服务之中去;他做到了“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教书育人给教师带来了成就感,当看到自己夜以继日、呕心励血把学生培养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桃李满天下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是幸福的。我们也许往往只注意了学生调皮,作业完不成,有人违反纪律等等。其实我们再认真看看,其实有很多让我们感到幸福的地方,我们平时其实能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你喊学生拿东西,也许你喊你孩子拿不会拿,但是学生却当做圣旨一样。你的高兴往往成为了学生的高兴,你的 生气往往也会转化为一种集体生气,学生把老师当做了他们一天的“晴雨表”,看着学生 每天都围绕在自己身边,这也是一种幸福。 3、社会、国家对老师的期望。纵观全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对教师职业是轻视的,无不对教师抱有极大的期望。科技的进步带来经济的腾飞,经济的强盛促进国家的强大,而决定科技的进步无疑是教育,实现这一基础的就是教师。毕竟教师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屹立世界的基础。 4、教师有取得成功的满足感。当老师解决了一个难题,使学生豁然贯通;或加班加点后,看到学生一点点在进步??这种成就感我们觉得就是一种幸福。 总之,我觉得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你没有对教育意义深刻领悟或使命感;没有无私奉献 的情怀;没有对教育事业神圣性体验的人,你是无法体验教师的幸福的。篇二:学习教师职业幸福感心心得体会 学习教师职业幸福感心得体会 今天我学习了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资料,通过学习,认识到教师职业幸 福感指数低是介于,物质追求与其他行业相比导致心理失衡,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作为教师有一种职业幸福感,这种幸福不是其他任何职业所能享受得到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试题精选

3、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功分类:社会功能:认识功能、调节功能、稳定功能、教育功能等。个体功能:启智功能、协调功能、心理保健功能、情感慰藉功能、导向(人生或价值)功能、价值升华功能等。 4、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5、教师职业道德,指的是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调节和处理各种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道德品质。 6、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应遵循的最根本的行为准则,是对教师行为和品质的根本要求,也是教师道德的社会本质最直接和集中的反映。 7、乐教敬业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也是教师的一种从业境界。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乐教指的是以一种积极愉悦的心态对待教育教学活动,敬业指的是把教师职业活动当作神圣的事业予以全身心的投入。 8、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道德原则在特定伦理关系和活动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是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适应特定伦理关系和领域教育教学需要的具体道德要求。 9、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各个教学环节,对学生德、智、体、美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10、公正执教: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能因学生性别、智能、家庭状况、学生家长等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情感模式,要客观、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如奖学金评定、学习成绩和操行评定、党员发展、表扬、批评学生等。 11、廉洁从教:就是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利用教师特有的权利从学生身上牟取私利。 12、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在品德修养、待人处事、教学科研、治学精神等方面都应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榜样和楷模。 13、教师的义务,是指教师依照《教师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必须承担的责任。 14、教师的公正----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 15、教师职业良心就是教师在对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对社会、学校、职业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 16、教师人格是指个体作为教师这一特定社会角色所表现出的道德面貌,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稳定性的的道德行为的范式和道德品质与境界,也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主体本质。 17、教师的威信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为人们所肯定、赞扬甚至敬仰的职业威望和信誉。 18、教师德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品质,它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力的品质。 19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的根本观点,就是人们对于人生的根本目的、意义、价值和人生的道路等重大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态度。它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方面体现出来的。 20、人生目的含义是指人为什么活着的观点和主张,是人生的根本愿望和目标。 作用: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决定人生的根本方向,即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影响着人生的根本态度;从根本上决定人生价值。 21、教师的人生目的或职业目的:教师的人生目的很自然地是与自己的职业相关联的,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人生目的体现为职业目的。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职业目的和动机大体上包含以下这些因素:谋生因素:兴趣和个性因素:地位或声望因素:使命因素22、理想是在现实基础上形成的对未来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以及经这一追求和奋斗而实现的超越于既定现实的更为美好的状态或境界。人生的理想从内容上可以分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 23、职业理想,是指个人所希望从事的职业和在这一职业活动中希望达到的水平或成就。对与教师而言,职业一确定,职业理想主要表现为在教师这一职业中所希望达到的成就。(学业、教学、科研、育人、品德等) 24、人生态度是一定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对人生较为稳定的反应、评价和行为选择倾向。由于这一倾向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一贯性,因而,人生态度往往成为一个人对人对事的反应模式和精神风貌。分为:积极、乐观、有为的人生态度和消极、悲观、无为的人生态度。 25、价值指客体满足主体目的和需要的程度和主体对这一满足情况的评价。价值共分为三种: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生价值。 26、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包括两方面内容:1、社会价值: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2、自我价值:社会和他人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7、教师的人生价值主要是通过教育价值来表现和实现的。教育价值就是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的价值。教师作为一个个体,其价值的外在形式表现是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等等,其价值存在的真正根基是在学生的心目之中。 28、教师的人生意义是指教师职业活动对教师个人生命存在及其活动合理性的肯定,是教师职业劳动乐趣的泉源和自我发展的可能性根据。 29、道德修养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道德理想按照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要求对自己的品行锻炼和陶冶的工夫。 30、教师职业幸福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实践中,以自己出色的劳动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和理想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30、教师职业道德境界或目标即教师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进行职业道德修养过程中达到的觉悟程度和实践水平。 31、教师道德修养指教师为了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根据教师道德的原则、规范、范畴的要求,在道德方面所进行的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经过锻炼改造而形成的教师道德品质和达到的师德境界。 32、教师道德品质是指以教师为职业的道德主体所特有的行为习惯和行为特征,是教师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倾向和一贯性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