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灌注化疗

腹腔灌注化疗
腹腔灌注化疗

腹腔灌注化疗

一、概述

卵巢癌及胃肠道肿瘤腹盆腔内播散是最常见的复发形式,肿瘤一旦出现腹腔内转移预后极差。近年来,腹腔内热化疗集其区域化疗、热疗和大容量液体对腹腔的机械灌洗作用于一体,成为治疗卵巢癌和消化道恶性肿瘤腹盆腔转移行之有效的手段。它能在腹腔液内,门静脉和肝脏提供较恒定持久的高药浓度;腹腔内给药,药物直接通过肝脏进行解毒,进入全身循环毒性减弱,身体其他脏器药物浓度较低,全身毒副作用轻。

二、理论依据

1、术后腹腔复发转移机理:

①浸透浆膜的癌细胞直接脱落入腹盆腔;

②手术区域被切断的血管和淋巴管内癌细胞随血液和淋巴液流入腹盆腔;

③脱落肠腔内的癌细胞随肠液经肠断端流入腹腔;

④肿瘤细胞经门静脉到达并沉积在肝实质内。这些游离的肿瘤细胞在因手术造成机体免疫功能暂时性下降和腹腔缺损情况下极易成为肿瘤复发转移的“种子”。研究表明癌细胞在腹膜内的有效种植率要比在血管或淋巴管内高出100万倍。因为完整无缺的血管内皮细胞在防止肿瘤细胞的粘附和种植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腹腔内化疗药代动力学的合理性:①腹腔内

化疗具有高选择性区域化疗的特点,可使腹腔游离癌细胞和术后残存的微小癌灶直接浸泡在高浓度的抗癌药液中,增加抗癌药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②抗癌药经门静脉系吸收入肝,也使转移至肝脏的癌细胞受到高浓度抗癌药攻击;

③大多数抗癌药经门静脉系吸收入肝,通过首次过肝效应被代谢掉,仅极少量药物进入体循环,从而能减少体循环毒性,产生最大限度药物剂量耐受性,改善疗效指数。

3、腹腔内温热化疗的抗癌机理

①温热对癌细胞的作用:癌细胞主要以无氧酵解为获能方式,加热条件下细胞内乳酸堆积,pH值低,增加了癌细胞对热的敏感性,同时癌细胞含水量明显高于一般软组织,达89%,蓄热潜能大,因此温热可选择性破坏癌细胞,有关研究表明,正常组织在高温条件下能耐受47℃,持续1h,而恶性肿瘤细胞仅能耐受43℃持续1h,另外,肿瘤组织内血管缺乏平滑肌,不能随温度升高而扩张,增加温度后可造成肿瘤内血液减少,肿瘤组织处于低氧状态,进一步增强了杀死肿瘤细胞的效果;

②热疗与抗癌药的协同作用:体外试验及动物实验证明,环磷酰胺、丝裂霉素、顺铂、5-FU等在加温条件下(>41℃)抗癌作用明显增强,抗癌作用增强的原因是温热促进了化疗药和癌细胞的结合,并能改变癌细胞的能透性,有利于一些化疗药渗入肿瘤细胞内发挥作用;③大容量腹腔持续温热灌注化疗还可通过机械

冲刷作用清除腹腔内残留的癌细胞。

三、灌注容量及药物的选择

容量选择:含有高浓度的抗癌药液在腹腔均匀分布,使整个腹膜腔和腹腔脏器表面与之相接解是腹腔内化疗的根本基础。根据腹腔液流体动力学研究表明,只有注入大容量液体达到腹腔膨胀时才能确保腹腔脏器和整个腹膜表面与抗癌药液体相接触。在腹腔灌注液中注入放射性示踪剂研究腹腔流体力学发现,至少需灌注2000ml液体才能克服腹腔内液体的自由流动阻力,确保液体在腹腔内均匀分布。

药物选择:腹腔内化疗液主要由抗癌药和溶剂组成。溶剂常为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或1.5%Inpersol溶液。抗癌药则依据以下几点选择:①药物必须能通过自身或其代谢产物杀死肿瘤细胞;②药物必须有低的腹腔通透性;③药物必须很快从血浆中清除;④药物必须有较强的穿透肿瘤组织的能力。根据上述原则,大肠癌腹腔内化疗最常用的抗癌药物是顺铂(CDDP)、丝裂霉素(MMC)、5-氟脲嘧啶(5-FU)等。目前有人根据腹腔清除大分子物质比小分子慢的特点,大腹腔内化疗中应用一些生物制剂如干扰素、白介素-2、单克隆抗体等,以增强抗癌的治疗效果。

四、操作步骤

单次穿刺法

用生理盐水1000~1500ml在恒温箱内加热至40~42℃,在脐与髂前上嵴连线的外1/3处常规消毒皮肤后,用2%的利多卡

因局部浸润麻醉,用留置针穿刺后固定,接输液器将化疗药物加入生理盐水滴入,并在灌注液中加入利多卡因等,滴注完毕后拔针,局部按压。

腹腔内化疗实施方法

术前化疗:诱导性腹腔内化疗(IIPC)方法是:疗程第1天,MMC12mg/m2静脉滴注,第2~ 5天5-FU20mg/(kg.d)腹腔内化疗,5天为1疗程。另一种方案是5-FU20mg/(kg.d),连续5天行IIPC,第三天加用MMC10mg/m2静脉滴注,5天为1疗程,以上方案每月实行1个疗程,3~5个疗程后休息2个月,然后行手术或细胞减积术(cytore-ductivesurgery)。

术中化疗: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大肠癌的术中化疗采用两种方式:①腹腔热灌注化疗(CHPP):结直肠肿瘤切除或细胞减积术后,在盆腔和左右上腹腔分别放置一粗硅胶导管作输出管,从腹壁戳口引出,另于脐平面经腹直肌旁放置一Tenckhoff管作输入管,管的远端放置在肿瘤易发部位,近端经皮下隧道从左或右下腹引出固定。为了保持腹腔内化疗温度恒定,还需在此管及盆腔输出管近处各放置一温度探针以监测化疗液温度切队肠道肿瘤后,暂关闭腹腔,将输入管与输出管连接到加热化疗装置上,以500ml/min的速度将含MMC10μg/ml或MMC20mg/m2 加CCDP200mg/m2灌注化疗液连续泵入腹腔。输入管温度控制在48℃左右,输出管温度控制在40~42℃左右,保持腹腔内化疗液温度在41~43℃持续灌注1~2h。灌注完毕后再打开腹腔行肠

吻合术。为加大腹腔脏器和腹膜与化疗液相接触的面,使化疗液在腹腔内均匀分布,有学者在切口上加扩容器进行扩容灌注;②盆腔热灌注化疗(PHC):是切除直肠肿瘤后,高速手术台,使胃盆处于最低位。向上推开腹腔脏器并用纱布包裹隔离,经会阴部切口置粗橡皮管1根,上口平大骨盆口,作为输出管,输入管从腹部切口引入,置于盆腔最低位,封闭会阴部创口,将输入管、输出管接加热化疗装置。将5-FUg、CDDP50~100mg、MMC10~20mg 加入2000ml生理盐水中作为灌洗液,加温55~60℃,以每分钟300~500ml的速度连续泵入盆腔,使盆腔内液体温度维持在45~48℃,持续加温灌洗1h。拔除冲洗管,再进行结肠造口或结肠肛管吻合术。

术后治疗:为了增加疗效,减轻毒性,减少或延缓耐药性出现,常选用联合化疗方案,具体包括:①术后早期腹腔内化疗(EIPC)。可通过灌洗阻止癌细胞被僡合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纤维组织包裹,防止腹腔粘连形成。同时也避免了长期带管在导管周围形成的纤维包裹。大大减少了感染危险。另外,化疗液在腹腔内充分弥散,可进一步杀灭腹腔内残存的微小癌灶。具体方法是;将术中放置的Tenckhoff管保管或放置一Port-A-Cath管注导管。后者是一完全埋藏的导管系统,由一个完全埋藏在体内的能自动封闭的隔囊连同一根Tenckhoff导管组成。关腹后即用1.5%葡萄糖1000ml腹腔灌洗液灌注腹腔,每小时1次,连续4h,以后每4h重复灌洗,进行6次后开始腹腔内化疗,术后第1天

MMC10mg/m2溶于1.5%的Inpersoll1000ml中,经灌注导管尽快灌入腹腔,保留23h后开放导管,持续低负压吸3h引流腹腔。术后2~5天5-FU15mg/kg溶于1000ml生理盐水灌入腹腔,每天1次。术后第6天充分引流腹腔后去除灌注导管;②延迟性腹腔内化疗(DIPC)。作用是在治疗腹腔内复发的同时防止全身性癌转移。方法:大细胞减积术和术后早期腹腔内化疗患者康复后施行。在局麻下置灌注导管于腹腔,5-FU20mg/(kg.d),连续5天IPC为1疗程,在第3天加MMC10mg/m2静脉化疗,每月1次,连续用3个疗程。

大肠癌腹腔内化疗方案选择①对可获根治性切除的进展期结肠癌,可选术中CHPP加EIPC;②无浆膜浸润或无腹膜和肝转移的直肠癌,选用PHC,若已有浆膜浸润或腹膜和肝转移者,可选用CHPP+EIPC;③大肠癌并发腹膜广泛转移,可按Esquivel 方法选择。小体积腺癌,先行IIPC,再行细胞减积术,术后给予EIPC,若仍有腹腔残余癌灶,可行DIPC。大体积粘液腺癌,先行细胞减积术,再行EIPC和DIPC。大体积结直肠腺癌为缓解病情可给予全身化疗若有肠梗阻可手术治疗。细胞减积术一种尽可能稳底切除包括原发灶在内的所有腹腔内广泛种植转移病灶的方法,主要包括:大网膜脾切除、左隔腹膜切除、右膈腹膜切除、盆腹膜及乙状结肠切除、胆囊小网膜切除、胃窦切除6个部分,但术中切除的范围可根据病灶转移的情况予以适当选择

五、护理

术前

1、做好病人心理护理,在操作前向病人详细介绍腹灌的特点、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使病人了解腹腔化疗有可能发生的毒副反应及防治措施,消除病人恐惧、紧张情绪,使病人充满生存的希望而积极配合治疗。保持病室清洁舒适,空气清新。

2、指导病人进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如奶类、豆制品、鱼虾、禽蛋类、米粥等。

3、用屏风遮挡病人,指导其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协助病人排尿,以预防误刺入膀胱。

4、选好穿刺部位,仔细测量,以免伤及腹壁动脉,穿刺点应避开之前穿刺的部位。

5、注意生理盐水的温度,温度过高容易局部烫伤,过低则起不到热疗的作用,所以应保持温度在40~42℃。

术中

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腹腔感染。期间须加强巡视患者,密切观察腹腔留置的硅胶导管有无脱落,伤口有无渗液。输注两种化疗药之间用生理盐水冲管,以防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结晶,产生沉淀,引起导管堵塞。化疗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化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及脸色的变化,腹部穿刺点有无红肿、硬结及出血。

2、灌注液中可加入利多卡因以减轻疼痛,透明质酸酶3000U 防止肠粘连,地塞米松5mg减轻化疗药对腹腔的刺激作用。在腹

腔灌注化疗药同时,常规给予止吐,补充电解质、蛋白质,灌注完后静脉推注速尿40mg,以促进化疗药排泄。

3、输液不畅时,可稍变换体位或轻柔按压腹部。

术后

1、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以防发生局部感染。

2、体位的护理,指导患者多变换体位,以利于药液与腹膜腔充分接触。腹腔灌注药物后,为使药物在整个腹腔内均匀分布,便于吸收提高疗效,注药后协助病人变换体位,顺序为平卧位,左、右侧卧位,俯卧位,半坐位,每个体位15min。更换体位时,观察病人的反应能否耐受,不能耐受时每一种体位可适当缩短时间,增加次数。

六、常见毒性反应及并发症

腹腔内化疗的毒怀反应主要由腹腔灌注液中化疗药的浓度过高造成。一般常见的毒性反应有骨髓抑制、急性肾功能衰竭、化学性腹膜炎及白细胞数减少等。但这些毒性反应多数可通过减少药物剂量加以避免。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吻合口瘘和肠穿孔;其次为胆瘘、胰腺炎、腹壁出血、伤口裂开等。Sugarbaker 认为有过肠梗阻、腹腔内化疗史、腹部或盆部放疗及广泛的细胞减积术的患者都是术后腹腔内化疗产生吻合口瘘和肠穿孔的高危患者。但Chung等对腹腔转移的消化道肿瘤(以大肠癌为主)患者使用CHPP治疗后,仅发现有短时的肝功能、白细胞、血浆蛋白改变,并无明显的直接并发症。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卿三

华等在大鼠体内研究了早期5-FU IPC对结肠吻合口和切口愈来愈的影响,结果表明,吻合口的张力强度仅有所下降,但不影响吻合口愈合,对腹壁切口愈合无影响。DeWaard等也认为腹腔内化疗并不影响伤口及吻合口的愈合。总之,腹腔内化疗所致的并发症问题还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腹腔热灌注化疗药物后,个别病人可有腹胀、腹痛、腹泻、白细胞降低、恶心呕吐、持续性肠麻痹等副作用,严重者可出现肠瘘、化学性腹膜炎、肠粘连和粘连性肠梗阻等。所以应密切观察,必要时对症处理。

七、腹腔灌注化疗的限制

术后残存肿瘤≥2cm疗效差;20%~30%的病人术后因腹腔粘连而致药物分布不均;无论是插管或采用腹腔化疗装置或腹腔穿刺的方法都可能引起感染、脏器损伤等并发症。目前腹腔化疗的疗效仅限于腹腔小的残存肿瘤(≤2cm)。

【专家共识】腹腔热灌注化疗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版)

【专家共识】腹腔热灌注化疗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版) 作者:腹腔热灌注化疗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协作组一、概述近年来新兴的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是一种腹腔恶性肿瘤辅助治疗手段。HIPEC在预防与治疗胃癌、结直肠癌、卵巢癌、腹膜假性黏液瘤、腹膜恶性间皮瘤、肝癌、胆管癌和胰腺癌等腹腔恶性肿瘤的腹膜种植转移及其并发的恶性腹水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1,2,3,4,5,6]。自1980年Spratt等[7]首次报道HIPEC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技术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从简单的灌注液加热后直接灌入法,逐渐演变为目前精准的腹腔热灌注治疗技术方法,其设备得到了不断创新和改进,HIPEC已经成为成熟的临床应用技术[8,9,10]。传统的HIPEC由于控温不精准,存在治疗安全隐患;由于不能充盈腹腔而存在治疗盲区,达不到安全有效的最大化;由于没有统一的治疗标准,临床研究上不能科学地评价安全性和

有效性。精准化和规范化是实现HIPEC安全有效最大化的技术要求。近年来,随着腹腔镜外科的发展,HIPEC被引入到了微创外科领域。在腹腔镜腹腔恶性肿瘤切除或腹腔探查的基础上,进行腹腔镜辅助HIPEC,可充分应用微创外科的优势,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切口带来的创伤,有着很好的临床 应用前景[11,12]。腹膜癌(peritoneal cancer,PC)是指在腹膜上发生和(或)发展的一类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的典型代表是原发性腹膜癌和腹膜恶性间皮瘤,后者的典型代表是各种肿瘤所形成的腹膜转移癌[13]。PC的发生源于自然因素或手术创伤因素所导致的癌肿脱落、转移淋巴结破裂、淋巴管癌栓破裂和癌栓破裂出血等形成腹腔游离癌细胞(free cancer cell ,FCC),FCC着床腹膜,形成微小癌灶、癌结节和广泛性PC[14,15]。既往的主流看法认为,PC为癌症晚期或终末期表现,通行的做法是保守治疗,即使是外科干预,也仅是姑息性

精准腹腔热灌注化疗技术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科技奖形式审查结果公布 年份2018 推荐奖种医学科学技术奖 项目名称精准腹腔热灌注化疗技术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推荐单位推荐单位:广东省医学会 推荐意见: 该项目组自2002年10月以来,经过14余年的科技攻关,围绕精准腹腔热灌注化疗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的产学研研究,包括:发明专利、精准腹腔热灌注化疗技术平台研发、相关基础细胞学试验、动物实验、Ⅲ期临床试验、获得国家SFDA批文、在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应用过程中形成专家共识、临床路径和治疗指南,对预防和治疗腹膜种植转移有独特疗效,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和社会经济效益。 该项目已在全国24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253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累计开展治疗12万余例次,并形成了12项专家共识、临床路径和治疗指南,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性和学术价值。 同意该项目成果申报中华医学科技奖。 项目简介腹腔恶性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发生腹膜转移甚至恶性腹水,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原因。本项目组自2002年针对腹膜种植转移研发了精准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技术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内容:一、研发精准HIPEC技术:1.自主研发精准HIPEC技术,获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临床试验,验证安全性和有效性;3.取得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二、研究HIPEC抗癌机制:1.细胞试验,研究热化疗增敏最佳温度、热化疗协同抗癌机制;2.动物实验,研究HIPEC技术稳定性和技术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三、精准HIPEC技术临床应用:1.制订HIPEC技术标准;2.证实HIPEC是预防和治疗腹膜转移及恶性腹水安全有效的技术方法;3.HIPEC技术列入胃癌、结肠癌、卵巢癌、胆管癌等恶性肿瘤腹膜种植转移防治专家共识、临床路径和治疗指南;4.制作HIPEC技术教材、举办培训班,全国广泛推广应用。 精准HIPEC关键技术:1、精准控温:测温精度≤±0.1℃,控温精度≤±0.1℃,流量控制精度≤±5%;2、精准定位:内交叉置管法使灌注液充盈腹腔,不留盲区;3、精准清除:双重超微过滤<40μm,清除游离癌细胞。主要科学价值:1、发明点:1)内外循环系统温度精准控制技术,实现高精准温度调节、长时间恒温治疗;2)专利:发明2项,实用新型13项,外观设计2项,广东省优秀专利奖1项;3)科研立项: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4)科研论文20篇,SCI收录12篇。2、创新点:1)技术创新:高精度温度控制、压力流量检测报警、微机单片机双保险控制等精准控制技术;2)理论创新:证实热疗通过增强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诱导调亡。3)方法创新:研发了大容量、持续循环、恒温灌注技术,热疗与化疗协同抗癌。3、主要贡献:1)技术贡献,成功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腔热灌注治疗系统及管道组件,是我国SFDA批准的第一个体腔热灌注治疗Ⅲ类医疗器械注册产品(国食药监械(准)字2009第3260924号、国食药监械(准)字2013第3261721号、国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3260061号)。2)理论贡献,热化疗协同作用最佳温度为43℃,热化疗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具协同作用,热疗增强胃癌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热化疗杀伤胃癌细胞主要形式是诱导凋亡,热疗通过改变肿瘤细胞相关基因表达增强化疗敏感性。3)社会贡献,HIPEC可提高浆膜受侵胃癌患者生存率,减少术后腹膜复发,提高T3、T4胃癌长期存活率,降低进展期胃癌3年复发率21.9%,提高Ⅲb期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13.6%,提高中位生存期31个月;治疗胃癌、结肠癌和卵巢癌恶性腹水有效率90%以上。目前,该技术已在全国24个省市253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累计开展治疗12万余例次,获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腹腔灌注治疗方式

腹腔灌注治疗方式 腹腔灌注治疗是一种很新型的治疗恶性腹水的办法,对于想要摆脱疾病的患者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适合做这种手术,有些患者在接受这种手术之后会出现意外的状况,所以一定要检查好,接下来我们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腹腔灌注治疗的一些方法。 1.开腹式热灌注化疗(围手术期热灌注化疗) 国外大部分采用术中留置腹腔导管,术后连续治疗(采用体外循环加热的方法),这种方法又可分为闭合式和开放式,前者在关闭腹腔后行体外循环加温灌注;后者采用环形托架(ring tractor),即术中用吊环把腹壁吊起,主要是增加注水量,提高温度,增加与脏器接触面积。国内有学者应用热蒸馏水

术后灌洗 2.单纯热灌注化疗 把生理盐水加热至45~48℃,快速注入,腹部轻按摩,增加扩散,减少高温区。腹部二通道方式是同时置入至少2个测温探头,对侧可开一通路,引出盐水,以提高腹腔温度。 3.循环热灌注化疗 在不开腹的情况下,置入一进水管和出水管,然后在体外进行再加温,此方法对设备要求高,另外,出水口易被肠管阻塞,所以对出水口须做特殊处理以防止肠管被吸。为解决水循环的问题,还可以进行腹腔留置管道皮下包埋,该方法可长期保留,使用方便。具体方法是在腹壁做小切口,将专用“Y”型双腔管沿内腹壁放入膀胱直肠陷凹或上腹。然后将大网膜切口处严密缝合,并使管子沿皮下隧道行走一段后出腹壁。将原切口缝合,将出口皮肤围绕管周缝合后可行注水并开始循环。

上面的这些内容就是关于腹腔灌注治疗方式的介绍了,有一些类型的患者可以通过这个办法彻底的康复,但是这种方式也是有风险的,不管是治疗前还是治疗之后都需要有很多讲究的地方,有一些禁忌的地方患者需要引起重视。

-腹腔灌注化疗

腹腔灌注化疗 一、概述 卵巢癌及胃肠道肿瘤腹盆腔内播散是最常见的复发形式,肿瘤一旦出现腹腔内转移预后极差。近年来,腹腔内热化疗集其区域化疗、热疗和大容量液体对腹腔的机械灌洗作用于一体,成为治疗卵巢癌和消化道恶性肿瘤腹盆腔转移行之有效的手段。它能在腹腔液内,门静脉和肝脏提供较恒定持久的高药浓度;腹腔内给药,药物直接通过肝脏进行解毒,进入全身循环毒性减弱,身体其他脏器药物浓度较低,全身毒副作用轻。 二、理论依据 1、术后腹腔复发转移机理: ①浸透浆膜的癌细胞直接脱落入腹盆腔; ②手术区域被切断的血管和淋巴管内癌细胞随血液和淋巴液流入腹盆腔; ③脱落肠腔内的癌细胞随肠液经肠断端流入腹腔; ④肿瘤细胞经门静脉到达并沉积在肝实质内。这些游离的肿瘤细胞在因手术造成机体免疫功能暂时性下降和腹腔缺损情况下极易成为肿瘤复发转移的“种子”。研究表明癌细胞在腹膜内的有效种植率要比在血管或淋巴管内高出100万倍。因为完整无缺的血管内皮细胞在防止肿瘤细胞的粘附和种植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腹腔内化疗药代动力学的合理性:①腹腔内

化疗具有高选择性区域化疗的特点,可使腹腔游离癌细胞和术后残存的微小癌灶直接浸泡在高浓度的抗癌药液中,增加抗癌药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②抗癌药经门静脉系吸收入肝,也使转移至肝脏的癌细胞受到高浓度抗癌药攻击; ③大多数抗癌药经门静脉系吸收入肝,通过首次过肝效应被代谢掉,仅极少量药物进入体循环,从而能减少体循环毒性,产生最大限度药物剂量耐受性,改善疗效指数。 3、腹腔内温热化疗的抗癌机理 ①温热对癌细胞的作用:癌细胞主要以无氧酵解为获能方式,加热条件下细胞内乳酸堆积,pH值低,增加了癌细胞对热的敏感性,同时癌细胞含水量明显高于一般软组织,达89%,蓄热潜能大,因此温热可选择性破坏癌细胞,有关研究表明,正常组织在高温条件下能耐受47℃,持续1h,而恶性肿瘤细胞仅能耐受43℃持续1h,另外,肿瘤组织内血管缺乏平滑肌,不能随温度升高而扩张,增加温度后可造成肿瘤内血液减少,肿瘤组织处于低氧状态,进一步增强了杀死肿瘤细胞的效果; ②热疗与抗癌药的协同作用:体外试验及动物实验证明,环磷酰胺、丝裂霉素、顺铂、5-FU等在加温条件下(>41℃)抗癌作用明显增强,抗癌作用增强的原因是温热促进了化疗药和癌细胞的结合,并能改变癌细胞的能透性,有利于一些化疗药渗入肿瘤细胞内发挥作用;③大容量腹腔持续温热灌注化疗还可通过机械

腹腔热灌注化疗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版新

腹腔热灌注化疗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版) 2016年2月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第19卷第2期第121页-第125页 近年来新兴的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是一种腹腔恶性肿瘤辅助治疗手段。HIPEC在预防与治疗胃癌、结直肠癌、卵巢癌、腹膜假性黏液瘤、腹膜恶性间皮瘤、肝癌、胆管癌和胰腺癌等腹腔恶性肿瘤的腹膜种植转移及其并发的恶性腹水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自1980年Spratt等[]首次报道HIPEC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技术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从简单的灌注液加热后直接灌入法,逐渐演变为目前精准的腹腔热灌注治疗技术方法,其设备得到了不断创新和改进,HIPEC已经成为成熟的临床应用技术[,,]。 传统的HIPEC由于控温不精准,存在治疗安全隐患;由于不能充盈腹腔而存在治疗盲区,达不到安全有效的最大化;由于没有统一的治疗标准,临床研究上不能科学地评价安全性和有效性。精准化和规范化是实现HIPEC安全有效最大化的技术要求。近年来,随着腹腔镜外科的发展,HIPEC被引入到了微创外科领域。在腹腔镜腹腔恶性肿瘤切除或腹腔探查的基础上,进行腹腔镜辅助HIPEC,可充分应用微创外科的优势,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切口带来的创伤,有着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腹膜癌(peritoneal cancer,PC)是指在腹膜上发生和(或)发展的一类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的典型代表是原发性腹膜癌和腹膜恶性间皮瘤,后者的典型代表是各种肿瘤所形成的腹膜转移癌[]。PC的发生源于自然因素或手术创伤因素所导致的癌肿脱落、转移淋巴结破裂、淋巴管癌栓破裂和癌栓破裂出血等形成腹腔游离癌细胞(free cancer cell ,FCC),FCC着床腹膜,形成微小癌灶、癌结节和广泛性PC[,]。既往的主流看法认为,PC为癌症晚期或终末期表现,通行的做法是保守治疗,即使是外科干预,也仅是姑息性减瘤手术治疗。近几年来,国际肿瘤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已经发生了转变,PC 已不再被一概认为是癌广泛转移的表现,而是一种区域性癌转移。对于经过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 ,CRS)可以达到残余癌瘤直径< mm的部分PC患者,CRS手术联合HIPEC,有可能达到临床治愈。对于按照肿瘤根治术的标准进行手术后存在潜在腹膜转移风险的患者,经过HIPEC,清除游离癌细胞和微小癌结节,手术后进行常规化疗,可达到临床治愈。对于手术探查时,发现散在的PC,经过HIPEC后PC消失,再进行根治性手术,手术后行HIPEC并常规化疗,可提高治愈率。HIPEC能够发挥大容量清除或缩小PC 结节,改变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抑制或消除恶性腹水[,]。 二、HIPEC的概念 HIPEC是指将含化疗药物的灌注液精准恒温、循环灌注、充盈腹腔并维持一定时间,预防和治疗腹膜的种植转移。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大量的HIPEC临床应用带来的技术要求,HIPEC如要实现安全和有效的最大化,其在理论上和技术上都要求达到精准化和规范化。这其中包含了精准控温、精准定位和精准清除三大新理念:(1)精准控温:测温精度≤±℃,控温精度≤±℃,流速控制精度≤±5%;(2)精准定位:"X"腹腔内交叉放置灌注管至膈下和盆底,使热灌注液体充盈整个腹腔,不留治疗盲区,发挥HIPEC的最佳效果; (3)精准清除:容量清除游离癌细胞、亚临床病灶和微小癌结节[,]。 三、作用机制

腹腔热灌注化疗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版

腹腔热灌注化疗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版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腹腔热灌注化疗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6版) 2016年2月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第19卷第2期第121页-第125页 近年来新兴的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是一种腹腔恶性肿瘤辅助治疗手段。HIPEC在预防与治疗胃癌、结直肠癌、卵巢癌、腹膜假性黏液瘤、腹膜恶性间皮瘤、肝癌、胆管癌和胰腺癌等腹腔恶性肿瘤的腹膜种植转移及其并发的恶性腹水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自1980年Spratt 等[]首次报道HIPEC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技术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从简单的灌注液加热后直接灌入法,逐渐演变为目前精准的腹腔热灌注治疗技术方法,其设备得到了不断创新和改进,HIPEC已经成为成熟的临床应用技术[,,]。 传统的HIPEC由于控温不精准,存在治疗安全隐患;由于不能充盈腹腔而存在治疗盲区,达不到安全有效的最大化;由于没有统一的治疗标准,临床研究上不能科学地评价安全性和有效性。精准化和规范化是实现HIPEC安全有效最大化的技术要求。近年来,随着腹腔镜外科的发展,HIPEC被引入到了微创外科领域。在腹腔镜腹腔恶性肿瘤切除或腹腔探查的基础上,进行腹腔镜辅助HIPEC,可充分应用微创外科的优势,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切口带来的创伤,有着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腹膜癌(peritoneal cancer,PC)是指在腹膜上发生和(或)发展的一类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的典型代表是原发性腹膜癌和腹膜恶性间皮瘤,后者的典型代表是各种肿瘤所形成的腹膜转移癌[]。PC的发生源于自然因素或手术创伤因素所导致的癌肿脱落、转移淋巴结破裂、淋巴管癌栓破裂和癌栓破裂出血等形成腹腔游离癌细胞(free cancer cell ,FCC),FCC着床腹膜,形成微小癌灶、癌结节和广泛性PC[,]。既往的主流看法认为,PC为癌症晚期或终末期表现,通行的做法是保守治疗,即使是外科干预,也仅是姑息性减瘤手术治疗。近几年来,国际肿瘤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已经发生了转变,PC已不再被一概认为是癌广泛转移的表现,而是一种区域性癌转移。对于经过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 ,CRS)可以达到残余癌瘤直径< mm的部分PC患者,CRS手术联合HIPEC,有可能达到临床治愈。对于按照肿瘤根治术的标准进行手术后存在潜在腹膜转移风险的患者,经过HIPEC,清除游离癌细胞和微小癌结节,手术后进行常规化疗,可达到临床治愈。对于手术探查时,发现散在的PC,经过HIPEC后PC消失,再进行根治性手术,手术后行HIPEC并常规化疗,可提高治愈率。HIPEC能够发挥大容量清除或缩小PC结节,改变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抑制或消除恶性腹水[,]。 二、HIPEC的概念 HIPEC是指将含化疗药物的灌注液精准恒温、循环灌注、充盈腹腔并维持一定时间,预防和治疗腹膜的种植转移。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大量的HIPEC临床应用带来的技术要求,HIPEC如要实现安全和有效的最大化,其在理论上和技术上都要求达到精准化和规范化。这其中包含了精准控温、精准定位和精准清除三大新理念:(1)精准控温:测温精度≤±℃,控温精度≤±℃,流速控制精度≤±5%;(2)精准定位:"X"腹腔内交叉放置灌注管至膈下和盆底,使热灌注液体充盈整个腹腔,

腹腔热灌注化疗护理常规

腹腔热灌注化疗护理常规 概述 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是用恒温的灌注液充盈体腔,利用热灌注治疗系统持续循环、恒温、灌注一定时间,使大剂量的温热化疗液体与体腔内的癌细胞或肿瘤病灶充分接触,利用温热直接杀死和诱导凋亡肿瘤细胞的作用,热化疗协同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达到预防的治疗体腔恶性肿瘤种植转移的目的。 一、适应症: 1.侵及浆膜的腹腔内恶性肿瘤可手术根治者,尤其适于进展期胃肠道肿瘤,肝、胆、胰恶性肿瘤,恶性腹膜间皮瘤,腹膜假性粘液瘤,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 2.术后预防腹、盆腔的种植转移; 3. 恶性腹水患者; 4. 已有腹膜弥散微小转移癌结节,仅可姑息切除原发灶的恶性肿瘤患者; 5. 手术后腹腔内复发转移者,结合减瘤手术应用。 二禁忌症: 1 腹腔严重粘连导致穿刺伤及脏器的危险性增加的患者; 2 腹腔广泛粘连形成无法突破的分隔,腹腔容量小于1000ml; 3 有明显肝肾功能不全者; 4 骨髓抑制; 5 严重心血管系统病变; 6 腹腔估计有炎症病变时; 7 患者的生命体征不稳定; 8 肠梗阻患者。 三、护理

1 腹腔热灌注化疗前的护理 1.1 一般常规护理: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监测体温、脉搏、血压,完善患者的各项检查如腹部CT、B超、胸片、心电图、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电解质、血常规、生化指标等。 1.2 心理护理:灌注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热灌注的知识和治疗过程、治疗的可行性和优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使患者及家属能理解和认识热灌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属能认识治疗的目的,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悲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1.3 术前准备:术前一天行肠道准备,进食无渣流质,术前晚清洁灌肠,术晨留置胃管。 2 腹腔热灌注化疗术后护理 2.1 按全麻术后常规护理:神志清醒后予舒适体位,持续低流量吸氧,术后禁食 2.2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热疗时随着体温升高,人体的各项生理指标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机体代谢增加、血管扩张、心率加快、机体耗氧量增加。因此,术后注意有无低血压、肺水肿和高血容量的表现。 2.3 观察电解质变化:反复监测电解质,检查Na、K、Ca、CI等变化。 2.4饮食护理: 由于手术对腹腔脏器的广泛刺激及麻醉影响,使胃肠道功能受到抑制,肠腔内大量气体内积而出现腹胀,因此,要待患者腹胀减轻、肛门排气后拔除胃管,拔管后仍需禁食1 d,观察患儿无呕吐、腹胀,然后给予流质饮食,忌食牛奶、豆浆等易产气食物,1~2 d后如无腹痛、腹胀可进食半流质,注意少量多餐,给予清淡、易消化、含优质蛋白质及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忌食生冷、

胃肠道肿瘤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临床效果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418561949.html, 胃肠道肿瘤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霍浩然 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21期 【摘; 要】目的:探究分析胃肠道肿瘤手术当中腹腔热灌注疗法的临床效果和应用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期间所收治的共计100名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随机分配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化学药物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热灌注化学药物治疗方式进行,对两组患者手术之后的相关疗效情况进行统计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体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当前对于胃肠道肿瘤患者来说,在实际的手术过程中给予良好的腹腔热灌注疗法往往对于患者的手术恢复情况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和效果,能够显著的提升疗效,保障患者的预后以及生命安全等。 【关键词】胃肠道肿瘤;腹腔热灌注;临床效果 胃肠道肿瘤是发生于小肠和大肠的良性﹑恶性肿瘤。临床表现因肿瘤发生的性质和部位而异。一般来说﹐良性肿瘤可无症状或症状很轻。有的恶性肿瘤早期也无明显症状﹐从而影响诊断﹑治疗和预后。肠道肿瘤中,小肠肿瘤的发病率较食管﹑胃和大肠等部位为低。通过X射 线造影﹑消化道内窥镜检查和活组织检查等方法可确诊。治疗宜手术切除。良性肿瘤预后好。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在最近几年来看有显著的提升,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的转变,在临床上癌症的发病率显著提高。因此如何能够有效的来治疗相关的疾病是院方所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次课题笔者主要选取我院2016年期间所收治的患者来探究分析胃肠道肿瘤手术当中给予腹腔热灌注化疗方式的临床效果,为更好的提升治疗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6年期间所收治的共计100名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人数共计50名,观察组人数共计50名。两组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