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定位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机械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范型为学科中心型和训练中心型。结合各种实践教案环节,进行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所需的基本训练,使学生掌握简单机械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方法,具备机械设计初步能力和机械操作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日后从事机械设计、机械设备技术改造、机械设备操作、机械维修等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

二、学习目标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按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分别进行描述:

(一)专业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机常用机构分析、设计和使用的基本方法;

2.了解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和选用方面的基本知识;

3.具有分析简单机械的运动和结构,以及设计简单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能力;4.对有关机械问题的处理具有较好的基本技能和适应性。

(二)方法能力目标

1.具有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

2.具有通过查阅各种技术资料、文献等取得信息的能力;

3.具有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的能力;

4.具有逻辑性、合理性的科学思维方法能力;

5.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

6.能够从个案中找到共性,寻找规律,积累经验,举一反三;

7.具有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

8.具有理论指导实践、理实结合的能力;

(三)社会能力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安全保护意识;

2、具有勤学、进取、践能、尊师的学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具有人际交流、公共关系、劳动组织能力,具有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

三、学习内容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机械设计基础(上)(下)》, 主编齐玉珍、叶巍,沧州职业技术学院(二)参考书目

《工程力学》,主编范钦珊,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机械设计基础》, 主编栾学刚,高等教育出版社

《机械设计基础》,主编陈立德,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网站资源

全国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f419261115.html,/

中国机械网,https://www.360docs.net/doc/f419261115.html,/

六、考试与成绩评定

(一)考试形式

1、个人技能考试(考核)安排在平时分段进行,主要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采取口试和实际操作的方式。

2、期末课程结束时集中进行综合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

(二)成绩评定

1、学生必须参加平时小测和实训工程,并达到规定的考核标准,否则不得参加期末综合考试。

2、课程成绩按实习与理论7比3分配,综合成绩≥60分以上为及格。

考试与成绩评定:建立过程考评(任务考评)与期末考评(课程考评)相结合的方法,强调过程考评的重要性。过程考评占70分,期末考评占30分。具体

七、其他说明

(一)教案组织

本课程的专业性、技能性很强,教案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意产学结合,采用多种教案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分组实训、多媒体教案、示教装置教案、现场教案、电教)授课,尽多采用教案做一体化措施。

(二)教案方法

在教案方法和手段上,要充分利用各种教案媒体,应用工程导向、任务驱动等教案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教案

本课程的实践性教案可采用随堂练习(任务单)、综合课业、现场教案、案例分析、校外实习等多种形式进行,并注意紧密结合专业工作实际。另外本课程配合有2周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集中实践环节,标准另行。

(四)本课程标准由机械教研室开发,执笔:杨会喜,审核:郑春禄。

(五)课程编号:0301120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机械设计基础 二、课程性质、学分、课时 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这方面的分析、设计能力,并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由于本课程的特点,它不仅为学习后续课程,也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基础。其功能让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基础。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机电一体化预备技师高级技工专业。 本课程120学时。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是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的桥梁,同时,本课程的知识也可直接用于生产实际,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尽可能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将本课程的内容与其他专业课或技术基础课的内容集合起来。讲课中尽量将机械原理部分和机械设计部分分开讲。 四、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l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组成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2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3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的技能,设计简单机械和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 4具有通过实验和观察去识别常用机构组成、工作特性和通用机械零件结构特点的能力。 5了解机构组成原理,掌握机械运动简图的绘制、机构自由度计算和运动条件的判定。 6了解机构运动和受力分析方法,并能用于简单机构的分析。 7掌握常用机构的类型、特点和应用,以及相关的基本设计和计算方。 8了解刚性转子的静、动平衡原理,周期性与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掌握飞轮转动惯量的简易计算方法。 9了解其它常用机构和组合机构的类型、工作原理和传动特点。 10了解机械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和创新设计的基本知识。 11建立机械设计的总体概念,掌握静强度、疲劳强度计算的概念和公式,学会用图解法确定零件的极 限应力,了解零件接触强度、摩擦与磨损的性质。 12掌握螺栓联接的基本知识、结构设计原则和受力分析,以及相关的计算。 13了解键联接的类型、结构和应用,以及失效形式和强度校核方法。 14了解带、链、齿轮、蜗杆等各类传动的原理、特点、失效形式和计算则,会进行受力分析和强 度计算。 15了解滑动和滚动轴承的特点和应用,以及选用和相应的寿命及静强度计算方法。 16了解轴的分类、用途,掌握其结构设计方法及强度计算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 思维的重要环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机械设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独立进行机械设计工作。 一、课程目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 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进行工程实践的能力。具体目标包括: 1.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受力分析、零件设计、装配设计等内容; 2. 熟悉机械设计的相关软件和工具,能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机械设计; 3. 具备独立进行简单机械设计工作的能力,能够完成简单机械零件的设计和装配;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发挥自己的 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机械设计基础理论,包括受力分析、材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等内容,为 学生提供机械设计的理论基础; 2. 机械零件设计,包括轴、轴承、齿轮、联轴器等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3. 机械装配设计,包括机械零件的装配原理和方法,以及装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计算机辅助设计,包括CAD、CAM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5. 工程实践,包括机械设计实习和设计项目,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论教学,通过讲授、讨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 2.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实习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机械设计的实践技能; 3. 项目教学,通过设计项目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机械设计的工程实践能力; 4. 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机械设计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能。 四、教学评价。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评价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包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技能的运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考试评价,通过笔试、实验考核等方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考核; 2. 项目评价,通过设计项目等方式,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行考核;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沙市职业大学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 二、课程代码:02030333 三、适用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四、课程性质:职业技能课 五、计划学时:120学时(其中情境学习90学时,综合训练30学时) 六、教学条件: 七、课程定位: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住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研究常用零部件、机构及其传动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运动特性、实际应用、基本的设计理论和方法;零部件标准的选择、使用与维护等;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在相应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培养具有一定机械基础知识的从事普通机床操作与零件加工、数控机床操作、数控编程、工艺设计与加工、设备的安装调试、设备维护和维修、设备运行管理、小型产品开发、设计、制造、生产及生产工艺设计等工作技能性人才的必修课。 先修专业基础课程:《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金属工艺学》 后续课程:机制专业群各专业方向课程 八、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设计理念 1.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要求为目标,在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考核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注重学生实操技能、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的开发和设计 通过与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进行沟通交流,分析出岗位群的实际工作任务,对这些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提炼、整合,确定工作任务对知识的共性要求,并对所需的职业资格及能力进行分析,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进行课程的开发、设计,将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重构、序化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 3.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建立激励学生学习兴趣、自主性学习能力的评价体系,将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纳入过程评价中;终结性评价

机械设计基础 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参考学时:112 学分:7 设计2周学分:2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一门设计性技术基础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阐述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训练和培养学生设计通用零件、机械传动装置及简单机械的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解决机械技术问题,以及学习后继课程及新的科学技术,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从事机械技术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教学,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了解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初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 2、掌握机械结构分析的基本知识。 3、掌握常用机械的运动分析。 4、具有设计常用机构的能力,了解确定机构运动方案和机构组合应用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并能设计简单的组合机构。 5、了解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6、掌握设计机械零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确定设计步骤;进行失效分析,根据计算准则,进行材料及其热处理方法选择、参数选择、设计计算、结构设计等。 7、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能力。 8、掌握各种零件的类型、特点和应用,掌握主要零件的工作原理。 9、能正确运用机械零件计算中的一些常用技术处理方法:计算载荷、条件性计算、当量法、试算法等。 10、能够提出改善零件工作条件和受力状况、提高零件强度和刚度以防止零件发生失效的技术措施,能考虑工艺问题。 11、能够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会编制技术文件。 12、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 绪论 1、机器的组成及特征(机械、机器、机构、构件、部件和零件)。 2、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基本要求。 3、学习本课程方法。 实验一:机构认识实验; 实验二:机械零件认识实验; (一)机械设计概述 1、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机械零件的基本要求,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 2、机械设计的内容与步骤。 3、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及设计计算准则:失效形式,设计计算准则。 4、机械零件设计的标准化、系列化及通用化。 (二)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 1、摩擦与磨损:摩擦及其分类,磨损及其过程,磨损分类。 2、润滑:润滑剂的性能与选择,润滑方法和润滑装置。 3、密封装置。 (三)平面机构的机构分析 1、机构的组成:运动副,自由度和运动副约束,运动链和机构。 2、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运动副及构件的表示方法,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步骤。 3、平面机构的自由度: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计算机自由度的注意事项(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 实验三: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 (四)平面连杆机构 1、概述。 2、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同一构件上点的速度、加速度分析,组成移动副的两构件瞬时重合点的速度、加速度分析。 3、平面机构的力分析:运动副的摩擦,机构受力分析,机械效率及自锁,螺旋机构的效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含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B010007Z 课程类型:理论+实践(B类) 适用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学时:90 授课单位: 机电工程系 学分:5.5 授课学期:第3学期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课程性质与作用 1.1课程性质《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一门主干课程,是在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职业工作岗位进行整体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的相关内容针对性地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门学科整合课程。 1.2课程作用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职业基础课,综合应用各先修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生产知识,为机械零部件设计提供基本的力学理论、计算方法和试验技术,解决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分析和设计问题。前期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机械制图》等,后期主要开设《液压与气动技术》等专业课,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机械类及近机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课程设计理念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师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的意识,增强学生从“教学”向“自主学习”转换的意识,同时提高学生深入结合工程实践学习专业课且终身学习的能力,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3.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就业导向,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主要面临的机械设备安装操作、机械设备运行维护和机械加工工艺制定与实施三大岗位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利用课程特征,加大学生工程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二、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当达到3个方面的预期目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学时 96学时 课程类型理论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程 适用专业机械类专业 执笔人李迎春 1. 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1课程定位 一.《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的主修课程,为理论课程。学生应从实际应用出发,掌握当今发展潮流的、广泛应用的、基于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本书包含三大部分:工程力学、常用机构及机械零件的设计、简单机械设计方法及实例。为今后认识机械及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2设计思路 通过对工程力学、常用机构及机械零件的设计、简单机械设计方法及实例等内容的讲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本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能独立地应用这些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来分析实际工程中提炼出来的各种控制理论,同时强化动态的、系统的思想方法。是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1知识目标 1、常用机构概述 2、平面连杆机构 3、凸轮机构

4、间歇运动机构 5、带传动 6、圆柱齿轮传动 7.圆锥齿轮传动 8、蜗杆传动 9、定轴轮系 10、链传动 11、联接 12、轴 13、轴承 14、联轴器、离合器、弹簧 2.2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能够自觉按规程操作 2.具有环保意识、安全意识,能够自觉保持工作场所的整洁3.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主动适应团队工作要求 5.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心 6.具有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3.教学内容 具体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如表所示。 每课简要内容时数 1、常用机构概述 2、平面连杆机构 96 3、凸轮机构 4、间歇运动机构 5、带传动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开课系别机械系授课学期第三学期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授课层次高职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考核方式平时+期中+期末课程设计2周 总学时88 理论学时80 实训学时8 前导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金属工艺学 适用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模具专业、数控专业 二、课程定位 1. 为研究机械类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维护保养等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2. 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 3. 课程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专业思维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4. 按照“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呈现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发展学生专业思维和专业应用能力。 6. 是从理论性、系统性很强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 三、课程设计思路 1.以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岗位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 2.让学生在了解常用机构及机械零部件的基本知识及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能进行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设计,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特征,加大学生工程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四、课程目标 (一)基本知识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 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及设计的基本知识。 2. 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结构、标准。 3. 掌握及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二)能力目标 1. 初步具有分析机构和选择传动方案的能力。 2. 初步具有分析、选用和设计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3. 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 在以实际操作为主的项目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采用项目化教学,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定位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机械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范型为学科中心型和训练中心型。结合各种实践教案环节,进行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所需的基本训练,使学生掌握简单机械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方法,具备机械设计初步能力和机械操作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日后从事机械设计、机械设备技术改造、机械设备操作、机械维修等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 二、学习目标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按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分别进行描述: (一)专业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机常用机构分析、设计和使用的基本方法; 2.了解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和选用方面的基本知识; 3.具有分析简单机械的运动和结构,以及设计简单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能力;4.对有关机械问题的处理具有较好的基本技能和适应性。 (二)方法能力目标 1.具有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 2.具有通过查阅各种技术资料、文献等取得信息的能力; 3.具有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的能力; 4.具有逻辑性、合理性的科学思维方法能力; 5.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 6.能够从个案中找到共性,寻找规律,积累经验,举一反三; 7.具有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 8.具有理论指导实践、理实结合的能力; (三)社会能力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安全保护意识;

2、具有勤学、进取、践能、尊师的学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具有人际交流、公共关系、劳动组织能力,具有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 三、学习内容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基础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对机械工程基础知 识的理解和掌握的重要课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将对机械基础课程的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课程目标。 机械基础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机械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具备 解决基本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具体目标包括: 1. 理解机械工程的基本原理,包括力学、热力学、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2.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包括机械零件的设计、装配和工艺等方面 的知识; 3. 熟悉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技术,包括机械加工、焊接、铸造等方面的知识; 4. 具备基本的机械实验和测试技能,能够进行基本的机械实验和测试。 二、课程内容。 机械基础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包括力学、热力学、流体力学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包括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装配原理和工艺原理等方面 的知识; 3. 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包括机械加工、焊接、铸造等方面的基本工艺和技术; 4. 机械实验和测试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的机械实验和测试方法和技能。 三、教学方法。

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灵活多样,既注重理论教学,又注重实践教学。具体包括: 1. 理论教学,通过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机械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实习、设计等方式,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机械实验和测试技能; 3. 网络教学,通过网络课程、网络资源等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 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评价应当全面客观,既注重学生的理论水平,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包括: 1. 理论水平评价,通过考试、作业、论文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机械工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践能力评价,通过实验、实习、设计等方式,评价学生的机械实验和测试技能; 3. 综合评价,通过综合考核、综合实习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五、教材选用。 机械基础课程的教材应当全面准确,既注重理论知识,又注重实践技能。具体包括: 1. 理论教材,选用权威、全面的理论教材,使学生掌握机械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用对象:3+3 数控技术专业 开设学期:二年级第一学期 前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前修课程:《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后续课程:《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 课内学时(学分):72学时(4.5学分)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分析和选择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能力,初步获得正确管理、使用和维护机械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具有结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机构及传动装置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组成及其特点,掌握常用机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分析和设计方法。 2.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方法。 3.具有对机构分析设计和零件计算问题的运算、制图和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 4.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步骤。 5.具有设计简单机构和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对《机械设计基础》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应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设计简单机构和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具有通过实验和观察去识别常用机构组成、工作特性和通用机械零件结构特点的能力。 1.能独立完成教学基本要求规定的实验。 2.能正确观察实验中出现的各种运动、测绘有关形状、尺寸,并通过分析、计算,得到正确的结

论。 3.具有识别常用机构组成、工作特性和通用机械零件结构特点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术交流的表达能力、制定工作计划的方法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四、课程内容 表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及要求

机械设计课程标准(适用中职生源)

机械设计课程标准(适用中职生源)机械设计课程标准(适用中职生源) 一、课程介绍 该机械设计课程旨在为中职生源提供基础的机械设计知识和技能。通过该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流程,并掌握常用的机械设计软件的使用技巧。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 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 熟练使用常见的机械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和分析; - 具备解决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 -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课程内容 1. 机械设计基础 - 机械设计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 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 - 机械设计中常用的材料和元件。 2. 机械设计软件 - 介绍常见的机械设计软件,如AutoCAD、SolidWorks等; - 研究使用机械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和分析。 3. 机械设计案例分析 - 分析和解决实际机械设计问题的案例; - 研究如何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 4. 机械设计实践 - 进行机械设计实践项目; - 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机械设计任务。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讲解:通过教师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流程,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理论框架。

2. 实例演示: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演示,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应用场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实践操作:提供机械设计软件的实践操作指导,让学生熟练掌握软件的使用技巧。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法,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考核方式 1. 课程作业:布置机械设计作业,要求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实际设计任务。 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考试测评:通过机械设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考试来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 六、参考教材

147《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课程标准机电一体化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课程编码:0509074 学分:1 总学时:28 适用专业:三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 一、前言 1.课程性质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际的大型设计训练,是后续毕业设计的重要基础。本课程在一年级第2学期开设,其前导课程是《机械制图与CAD》,后续课程是《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2.基本理念 通过为期一周的对真实产品的设计,使学生将所学理论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牢固地掌握机械基础知识,了解机械设计的过程,提高对简单机械的设计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设计手册、标准和规范的能力,以及工程绘图、设计计算、计算机操作等方面的能力。 3.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是安排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学习之后开展的,是对该课程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以一台实际机器的分析为线索来进行,以企业产品开发流程为学习主线,通过学生在校内高仿真的生产环境之下的真实演练及模拟,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及职业素养。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学生对每一个项目的设计思路、方案确定、运用相关技术资料的能力、职业素质表现为评价重点,评价职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学生一次接触实际的课程设计训练。其主要目的是: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和主要零部件的设计。学习和掌握通用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的一般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训练从事机械设计工作的基本技能,包括查阅资料、运用设计手册、标准和规范的能力以及工程绘图、设计计算、计算机操作等方面的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2.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1. 为研究机械类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维护保养等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2. 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 3. 课程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专业思维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4. 按照"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呈现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发展学生专业思维和专业应用能力。 6. 是从理论性、系统性很强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 三、课程设计思路 1.以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岗位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 2.让学生在了解常用机构及机械零部件的基本知识及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能进行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设计,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特征,加大学生工程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四、课程目标 〔一基本知识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 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及设计的基本知识。 2. 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结构、标准。 3. 掌握及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二能力目标 1. 初步具有分析机构和选择传动方案的能力。 2. 初步具有分析、选用和设计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3. 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 在以实际操作为主的项目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采用项目化教学,按项目的不同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培养专业技术交流的表达能力;制定工作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针对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人才需要的关键岗位,经过对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调研和分析后,归纳总结出来的为适应普通机床操作工及相应的调整工、工艺员、制图员、基础零部件装配工等岗位能力要求而设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2.课程任务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一般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的结构、运动特性、工作原理、类型及应用特点有一定的掌握;并能对常用机构的基本理论和设计计算,通用零件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与设计方法有一定了解;同时具备查阅标准手册、设计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基本能力。从而满足本专业的学生对机械方面基础知识的需要。 3.课程要求 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机械设计与制造方面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教学中应突出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注重能力的培养、贯彻加强基础、重技术应用及前后课程衔接的指导思想,注重内容的典型性、针对性,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今后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及学习专业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结构、标准和一般设计方法; (2)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及应用。 2.能力目标 (1)能够对各类常见机构的运动特性、工作原理进行基本分析; (2)具有机械设计所需的数据处理及计算、绘图、执行国家标准、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 (3)初步具有分析和处理机械一般问题的能力; (4)初步具有设计通用机械零件和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一定的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 (3)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与测量技术》 后续课程:《机械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常见机构、常见机械传动、通用零部件,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使学生初步具备简单机械的设计能力及使用维护能力,为今后模具设计、模具制造等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奠定了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对培养模具专业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一定的工程实用性。本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及设计相关理论和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初步的机械设计技能和机械使用维护技能。 三、课程的基本理念 本课程涉及大量的机械原理分析、运动分析、力学分析等,课程理论性强,知识点多,设计理论和计算公式抽象繁杂,教者难教,学者难学。同时,该课程又与工程实际联系密切,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因此,本课程教学适合采用项目化教学法,以项目为导向,本着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将课程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有机地融入到工程实例和设计实训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提高学习效率,并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教学项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是,本着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以项目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

四、课程设计 本课程依据我院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本着“必须、够用、实用”的原则,选择教学内容,并力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将本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将本课程内容归纳为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两个大模块,分别为18学时和36 学时。两个大模块又根据专业知识的相对独立性划分为若干个子模块,一共为14个教学单元。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机械相关基本知识和基本的设计理论,使学生能够运用机械基本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基本的工程实际问题,如通用零部件、常见机构的选用、设计及维护。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着重针对性和实用性,并力求系统性和完整性,大量删减那些抽象难懂又不实用的东西,并尽量简化公式推导,甚至可以省略公式推导,重点放在对常见机械结构的认识及应用相关设计理论和公式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 教学实施方面,本课程本着“以学生为本,精讲多练,培养能力”的原则,实施项目化教学,通过4—5个与牛头刨床相关的教学项目的实施,完成机械原理模块教学内容的讲授;通过开展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项目,完成机械零件模块教学内容的讲授。五、课程的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各种通用零部件、常见机构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基本的选用、设计方法和使用、维护基本知识,具备基本的机械运动分析能力、简单机械设计能力和一定的机械使用维护能力。 (二)具体目标: 1、知识: (1)熟悉常见机构的基本类型、结构组成、传动特性,掌握基本的分析设计方法; (2)熟悉常见的传动装置如带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齿轮系传动等的特点和应用,掌握基本几何尺寸的计算方法、基本参数的选择、材料的选择和基本的设计 方法; (3)熟悉各种通用零部件的结构组成、应用场合和选用方法; (4)了解常见传动零件、通用零部件的安装、使用和维修知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LT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达到如下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基于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和高职学生“理论教学以应用理论为主、突出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实际,本课程知识目标应使学生明确机械设计基础在机械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加深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 1)了解本课程的应用领域; 2)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特性及应用,掌握通用机械零部件设计 创新基础知识; 3)掌握常用联接机构的工作特性,掌握机械安装、维护工艺技术规程; 4)掌握各种传动的工作原理和机构工作特点; 5)了解现代创新理念和设计创新思想; (2)技能目标 1)具有在设计过程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机械工程力学与材 料力学相关问题的能力; 2)具有机械传动系统的机构分析、设计创新和排除故障能力; 3)具有生产机械的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与维护能力; 4)能对常用机构、通用部件进行改进和优化设计; 5)能根据矿山工程实际,正确设计、选用和拆装常用矿山机械及其零 部件,并能够对其进行改进和优化设计; 6)具有一定的工装与工艺设计、工程应用的能力; 7)初步具有机械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创新的能力。 8)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9)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和交流、合作能力; 10)能自觉评价学习效果,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11)具有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 (3)态度目标 通过工程案例分析、项目驱动教学、现场体验等实践教学培养学生

1)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及有关规定; 2)爱岗敬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3)严格执行工作程序、工作规范、工艺文件和安全操作规程; 4)工作认真负责,培养团结协作和环境适应能力; 5)培养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6)着装整洁,符合规定,保持工作环境清洁有序,文明生产; 7)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有将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3教学组织 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使学生会干机械装置的设计工作,本课程设计了四个学习项目,在项目的教学实施中,进一步分解成十一个学习型工作任务。 教学组织表 学习项目编号 学习项目 名称 学习型工作任 务 学 时 1 常用机构 设计 1.常用机器和 机构功能认识 2.自由度与 机构运动简图 3.连杆机构设 19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一、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各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这方面的分析、设计能力,并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由于本课程的特点,它不仅为后续课程的正常学习提供保障,也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了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一)本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机械发展史尤其是中国机械发展史,掌握常用的机械工程材料性能及应用,理解机械中的常见摩擦学知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研究方法,并能初步运用这些规律对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进而予以解决2.掌握关于机构的结构分析、机构的运动分析、受力分析和机器动力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使学生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组成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4.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5.具有对机构分析设计和零件计算问题的运算、制图和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 6.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的技能,设计简单机械和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 7.具有通过实验和观察去识别常用机构组成、工作特性和通用机械零件结构特

点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力的概念,力和约束的表示方法,力矩和力系等,理解力学的一些基本定理和定律,会画受力图,掌握力的合成和力系的平衡计算。 2.了解材料力学的任务和变形的基本形式。理解拉压,剪切,挤压与扭转强度的计算方法和受力图。掌握四种基本变形的内力分析,内力图及应力分析;四种基本变形的强度计算。 3.介绍本课程的性质和研究对象以及学习本课程的方法。要求学生理解机构和机器的概念,了解机器的组成。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学习方法。 4.介绍平面连杆机构的特点和应用,以及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和曲柄存在的条件。了解压力角、传动角、死点、急回特性等概念。掌握平面四杆机构运动设计的方法。 5.了解凸轮机构的特点和应用,掌握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 6.了解间隙运动机构(棘轮机构、槽轮机构)的工作原理、类型和应用。 7.了解螺纹联接的主要类型、结构尺寸,掌握拧紧和防松的概念。了解键联接的主要类型、掌握平键联接的尺寸选择及强度校核;了解花键和销联接的分类和特点。 8.了解带传动的特点、应用和分类;掌握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和失效形式;理解带传动的设计。了解链传动的特点、应用和分类;掌握链传动的运动特性和受力分析。 9.了解齿轮传动的特点、应用和分类,渐开线的形成。齿轮传动的材料、失效

机械设计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 适用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 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计划学时:72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机械设计基础》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电机与电器方向)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将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以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为基础,为培养学生处理一般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有关后继课、专业课打下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从理论性、系统性很强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分析、设计能力,并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以及参与技术改造奠定必要的基础。 先修课: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工程力学 后续课:电机与电器制造工艺学、模具设计与制造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坚持以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以应知、应会”的原则,以培养锻炼职业技能为重点。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3.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发展学生专业思维和专业应用能力。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1.以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岗位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 2.让学生在了解常用机构及零部件的基本知识及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能进行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设计,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特征,加大学生工程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课程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正确分析、使用和维护机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初步具备运用手册设计简单机械的能力,为学习有关专业机械设备课程以及参与技术改造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具体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一般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组成、性能特点,初步掌握选用和设计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机械专业、机电专业、电气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冶金技术专业的高职学生。 实验教学总目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设计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重在培养机类、近机类相关专业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是完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简单机械的机构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工作与性能参数的测量原理和方法;了解常用实验装置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测试步骤、数据采集、误差分析及处理方法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巩固和加深所学到的机械设计知识。 二、实验项目明细表

三、各实验项目的实验目的及实验教学的内容和任务 实验一:机构认知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各种常用平面机构的名称、结构、类型、特点及应用实例。 2.加深平面机构组成原理及运动特点的认识。 (二)实验教学内容与任务 1.结合实物初步了解各种常用平面机构的名称、结构、类型、特点及应用实例。 2.观察各种常见机构的运动轨迹,运动特点。 3.加深平面机构组成原理及运动特点的认识。 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平面机构组成原理及运动特点的认识,提高机构综合设计的能力。 2.掌握机构运动参数(线位移、线速度、线加速度及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测试方法,对比分析机构的运动性能。 (二)实验教学内容与任务 1.结合实物确定各种常用平面机构的名称、结构、类型、特点。 2.观察各种常见机构的运动轨迹,运动特点。 3.画出要求的机构运动结构简图,计算出相关自由度。 4.通过实验机构的比较,巩固对机构结构分析的了解。 实验三:渐开线齿廓范成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渐开线齿廓发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及避免根切的方法。 2.掌握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廓的原理和过程。 3.加深对相互啮合的齿廓互为包络原理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