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合集

1沁园春·雪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折腰”改为“赞美”好吗?为什么?句中的“竞”字好在哪里?

诗句中的“折腰”意为倾倒,展示了英雄人物为祖国山河倾倒的心情,并揭示出为之奋斗的动机。改为“赞美”,不合词的韵律,且少了形象性。“娇”是一种女性美,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一个“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2.这首词语言凝练、精当,极富表现力,修辞手法的运用极为巧妙。请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把群山比喻成一条条银蛇在舞动,把高原上的丘陵比喻成许多白象在奔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群山、丘陵的动态美。

3.赏析“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词人的视野在想象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冰封”

【分析主体形象】

既然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都有“略输”“稍逊”“只识”的缺陷,那么谁配称真正的“风流人物”呢?

“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两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对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歌颂,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把握文章主旨】

这首词借景抒情,描绘了壮观而又妖娆的北国雪景,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的远大抱负和英雄气概。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上片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寓情于景。在写景上,意境开阔,意象鲜明。有概括描写,有具体描写,有想象描写,这些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壮丽的北国严冬雪景图。作者由景生情,融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热爱祖国、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感情。下片议论兼抒情。作者由祖国壮丽的河山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五位帝王加以评论。词的最后三句由评论帝王转到赞扬当代英雄人物,点明主题,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

2.语言精练、形象,极富表现力。

这首词既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江山的壮丽妩媚,又评论了历代英雄人物,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热爱祖国、盛赞人民的炽热感情。全词仅仅用了114个字,可谓精练。本词上片写景,运用的很多动词、形容词都是极富表现力的,如“封”“飘”“莽莽”“滔滔”“舞”“驰”等。

3.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课后反思

这首词中,那雄伟壮阔的北国风光震撼人心,饱含了毛主席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雄心壮志和坚定信念。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感受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北国雪景的豪迈情怀,进而让学生领悟本首词所抒发的情感,注意词的朗读语气与节奏的变化,充分理解作品的主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老师的讲与学生的说达到了和谐统一。

2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并试着给诗歌划分节奏。

2.配乐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语速和语调。

3.指名朗读诗歌。

4.学生齐读诗歌。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诗歌一、二两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这一主题的铺陈,是蓄势,那么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句诗,则可以说是对主题的高度概括,是诗人情感的迸发和升华。第二节的两句诗,是那个苦难的年代里,中华儿女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它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感的浓缩。如果删去第二节,诗歌的主题就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品味亮点词语】

1.“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诚挚感情的表达。因此,用“嘶哑”比用“嘹亮”好。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

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3.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自不必谈,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

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感悟精彩句子】

1.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2.理解“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和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3. 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衬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分析主体形象】

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又达到何种抒情效果?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把握文章主旨】

1.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所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之情。

2.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悲怆而深沉的。

3.诗人对土地是怎样的一种感情?诗歌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由“爱”字可知,诗人对土地是一种热爱和眷恋之情。诗歌的第一节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心:“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巧用意象,内涵丰富。

在诗中,诗人化身为一只“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并运用一系列意象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土地”为什么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河流”为什么是“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风”又为什么是“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读了这些诗句,我们不能不想到养育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遭受的苦难,不能不想到中国人民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和反抗。而“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则让人联想到独立、自由的曙光。

2.巧妙的抒情方式。

诗的第一节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诗人化身为一只“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来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鸟“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种本是被动的结局,却被写成了主动的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诗人的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诗人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既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诗的第二节则是直接抒情,感情的洪流倾泻而出,直接表达诗人对“土地(祖国)”的爱。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仿写诗歌——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

示例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欢快的歌唱:这被壮丽山河拥簇的土地,这哺育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母亲,这在世界上步步崛起的雄师,和那每天来自大地上希望的曙光……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流露出怀恋?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课后反思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把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我爱这土地》也明白易懂。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含的情感及意义,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

3乡愁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