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商品学课程标准

食品商品学课程标准
食品商品学课程标准

《食品商品学》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食品商品学

英文名称:Food commodity science

课程类型: 专业技能课

总学时: 34 理论学时: 17 实践学时:17

学分: 2

适用专业: 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

先修课程: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后续课程:食品检测技术、食品生产工艺、食品营销策划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食品商品学》是以自然科学和技术学为主,与社会科学、经济学相结合的应用性学科,是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专业的专业技能课。该课程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商品的基本概念、商品的基本特征、商品的属性、商品的构成、分类与编码等商品学基础知识;系统地讲述了肉、乳、蛋、烟、酒、茶、蔬菜、果品、粮谷、饮料等的分类、理化及营养特性、加工工艺、质量特点与评价、贮藏方法等内容;重点介绍了食品标准、食品产品认证与食品标识,食品生产、流通许可与食品市场准入等食品生产经营所需的食品安全管理知识。为以后学习食品领域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二、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本课程依据高职院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业为目标”的宗旨,提出了“职业行为导向”的课程建设基本理念,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改革课程内容,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使从事与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相关专业的学生研究和掌握食品商品使用价值,识别和判断食品商品使用价值,正确利用和发挥食品商品使用价值,以及在流通领域中如何保护食品商品使用价值。教学过程中,注重案例教学,突出实务与实训,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力求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程教学中除了充分讲授食品商品学理论知识以外,还要求融入更多的实训教学环节,实施项目教学以改变学与教的行为。在每个商品学实训项目里,要求每一个实训项目最后都能提交一份科学、详细的商品调查分析报告,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解决管理和经济活动中涉及食品商品科学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过程的基本原理出发在众多影响因素中,运用所学食品商品知识解决流通领域中食品商品经营和管理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能根据所处理问题的需要,寻找、阅读有关手册、标准、规范、参考书、文献资料并理解其内容。

二、具体目标

1.专业能力

⑴具备商品分类、商品编码、条码的的原则、基本方法;

⑵明确食品商品质量的基本要求及影响质量的因素;

⑶能熟悉食品商品的基本特性;

⑷具有通过食品商品标准对食品商品质量进行监督;

⑸熟悉商品检验的程序和方法;

⑹明确食品商品不同包装的方法好特点;

⑺掌握食品商品养护基本方法。

2.社会能力

⑴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职业沟通和协调能力;

⑵具有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

⑶具有严谨、诚信的职业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⑷能熟悉商品知识与方法,在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⑸具有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主动、热情、耐心的服务意识。

3.方法能力

⑴能科学进行商品分类的能力;

⑵能科学分析食品商品质量的优劣;

⑶能根据食品商品标准对食品商品质量评价;

⑷能科学进行包装和养护,使食品商品质量得到保护。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标准一、课程内容与要求

序号教学单元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活动设计参考学时

1 第一章:绪论1、掌握商品的概念、商品的构成。

2、熟悉商品的基本特征和属性。

3、掌握食品商品学的内涵、研究的对

象及任务。

多媒体课件教学 2

2 第二章:商品分类

与商品编码

理论教学:

1、了解商品分类和商品编码的概念,

2、理解商品分类和商品编码的基本原

则与方法。

3、掌握分类标志的选择原则与方法,

熟悉商品条码及其应用。

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介绍

与讨论、结合工作岗位进行

课堂任务设计等

2 实践教学:

实践一:调查当地一家本土连锁超市

的商品分类,分析其商品分类的原则、

方法及商品组织结构特点。

实践二:要超市实地调查食品、生鲜

类商品的条码,尝试运用所学知识理

解条码数字代码的构成及含义。

参观考察相关企业单位

3 第三章:食品的分

类、品质特性及品

质保持

理论教学:

1、了解食品的分类.

2、了解食品的品质特性,掌握食品的

营养成分。

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介绍

与讨论

2

3、了解食品品质变化的影响因素,掌

握食品安全贮藏方法。

实践教学:

深入本地大型超市,根据食品质量安

全市场准入制度分类方法,列出28

大类食品中的2-5个代表商品。

参观考察大型超市

4 第四章:果品和蔬

理论教学:

1、掌握果蔬的主要化学成分与营养。

2、熟悉果蔬的分类方法。

3、掌握果蔬采摘后商品化处理技术。

4、熟悉果蔬贮藏技术。

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介绍

与讨论

2 实践教学:

1、温度对果蔬贮藏品质的影响。

2、调查一座商业运行中的果蔬贮藏

库,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分析存地的

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校内实训场所训练、参观考

察相关企业单位

5 第五章:粮食及其

制品

理论教学:

1、了解粮食品种及其营养成分。

2、掌握影响粮食贮藏的主要因素以及

粮食在贮藏期间的变化规律,掌握主

要粮食的贮藏特点和贮藏方法。

3、了解粮食制品的种类和基本工艺流

程。

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介绍

与讨论

1

实践教学:

大米的感官检验

校内实训场所训练 1

6 第六章:肉及肉制

理论教学:

1、掌握肉的组织结构、化学成分及营

养价值。

2、掌握肉的贮藏和保鲜技术。

3、了解屠宰后畜禽肉的变化。

4、了解原料肉的生产程序、常见的肉

加工制品。

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介绍

与讨论

1.5

实践教学:

原料肉品质的评定

校内实训场所训练 1

7 第七章:乳及乳制

理论教学:

1、掌握巴氏杀菌乳、灭菌乳、乳粉、

炼乳与发酵乳的质量标准及产品标志

要求。

2、熟悉牛乳的主要成分、物理性质、

营养价值及液态乳、炼乳、奶粉、发

酵乳等乳制品的分类和特点。

3、了解原料乳的预处理及巴氏杀菌

乳、炼乳、奶粉、发酵乳等乳制品的

主要生产过程。

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介绍

与讨论

1

实践教学:

鲜牛乳、巴氏杀菌乳及灭菌乳的感官

检验

校内实训场所训练 1

8 第八章:水产品理论教学:

1、掌握水产品的分类、特点、成分及

营养价值。

2、掌握水产品的贮藏和保鲜技术。

3、了解水产品的加工和检验。

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介绍

与讨论

1

实践教学:

水产品鲜度的感官鉴定

校内实训场所训练 1

9 第九章:禽蛋制品理论教学:

1、掌握蛋的结构、化学成分及营养价

值。

2、掌握鲜蛋的质量指标及感官检验。

3、了解蛋制品加工及保鲜技术。

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介绍

与讨论

1

实践教学:

蛋的新鲜度和品质检验

校内实训场所训练 1

10 第十章:酒理论教学:

1、掌握白酒、黄酒、啤酒、葡萄酒的

质量标准及产品标签、包装、运输和

贮存要求。

2、熟悉酒的分类、特点及白酒、黄酒、

啤酒、葡萄酒与果酒产品的分类及特

点。

3、了解白酒、黄酒、啤酒、葡萄酒与

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介绍

与讨论

2

果酒产品的主要生产过程。

实践教学:

调查大型超市中典型酒类商品

参观考察相关企业单位

11 第十一章:罐头食

理论教学:

1、掌握罐头食品质量标准共同性指

标及包装、标志、贮存和运输的质量

要求。

2、熟悉罐头食品的概念、分类、特点、

检验以及鱼、肉、果蔬罐头的具体质

量要求。

3、熟悉罐头食品生产的基本过程及

生产特点。

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介绍

与讨论

2

实践教学:

调查大中型超市的罐头食品

参观考察相关企业单位

12 第十二章:茶叶理论教学:

1、了解茶叶的主要化学成分及作用。

2、了解茶叶的分类。

3、掌握六大基本茶类的品质特点及

相关代表名茶。

4、了解茶叶的感官质量审评与理化

检验审评方法。

5、掌握茶叶的贮藏方法。

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介绍

与讨论

1

实践教学:

1、参观茶叶市场,认识所学基本茶叶

的外形品质特征。

2、选择常见的两种绿茶与红茶品种,

进行茶叶外形审评。

校内实训场所训练、参观考

察相关企业单位

1

13 第十三章:饮料理论教学:

1、掌握碳酸饮料、果蔬饮料、包装饮

用水、含乳饮料等的质量要求。

2、熟悉饮料的概念、分类及碳酸饮

料、果蔬饮料、包装饮用水、含乳饮

料的概念。

3、了解碳酸饮料、果蔬饮料、包装饮

用水、含乳饮料等的生产过程。

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介绍

与讨论

2.5

实践教学:

调查大中型超市的饮料商品

参观考察大中型超市

14 第十四章:调味品理论教学:

1、掌握酱油、食醋、味精和复合调味

品的质量要标准及产品标志要求。

2、熟悉调味品的概念、分类及酱油、

食醋、味精和复合调味品的分类和产

品特点。

3、了解酱油、食醋、味精的生产过程。

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介绍

与讨论

2.5

实践教学:

调查大中型超市的调味品商品

参观考察大中型超市

15 第十五章:保健食

理论教学:

1、掌握保健食品的定义与分类。

2、熟悉保健食品的功效成分和功能

特性。

3、掌握保健食品的质量要求和保健

食品评价的原则。

4、熟悉保健食品的毒理学评价,掌握

保健食品的功能学评价。

5、了解保健食品的卫生学评价和功

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检验。

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介绍

与讨论

2

实践教学:

调查家人、朋友使用保健品的情况

校内实训场所训练

16 第十六章:食品标

准、食品产品认证

与食品标识

理论教学:

1、了解标准的概念、特点与功能;了

解标准化的概念与作用;了解标准的

分类,并熟悉食品标准的基本内容。

2、理解食品产品认证的基础知识,掌

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

品的概念,熟悉其标志。

3、了解食品标识的概念与作用;掌握

食品标识的标注内容,熟悉食品标识

的标注形式。

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介绍

与讨论

2.5

实践教学:

调查比较分析大型超市、超市便利店

参观考察相关企业单位

与个体食品零售所经营食品的食品标

识情况

二、课程作业:

1.课堂练习,每讲都有专门的课后作业,以满足考生在每章节学习后的巩固练习所需。

2.10份实训报告。在实地走访和信息搜集的基础上,撰写实训报告,内容包括实训目的及要求、实训环境,实训的内容,包括项目内容、方案设计、实训过程和实训结论。

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

一、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建议

教学单元讲课习题课实验课实训课其他合计

第一章 2 2

第二章 1 1 2

第三章 1 1 2

第四章 1 1 2

第五章 1 1 2

第六章 1 0.5 1 2.5

第七章 1 1 2

第八章 1 1 2

第九章 1 1 2

第十章 1 1 2

第十一章 1 1 2

第十二章 1 1 2

第十三章 1 0.5 1 2.5

第十四章 1 0.5 1 2.5

第十五章 1 1 2

第十六章 1 0.5 1 2.5

合计17 2 5 10 34

二、教学建议

注重因材施教,在教学模式、教学组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大胆创新,强化职业能力的训练。

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2.本课程教学的关键是实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和学生分组讨论、训练互动,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对食品商品学知识理解得更透彻。

3.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本专业领域新发展趋势,贴近企业、贴近社会。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4.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三、教学考核评价建议

通过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灵活多变的考核形式,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1.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将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项目考核、技能目标考核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将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作为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

3.应注意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四、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推荐教材:

1.叶汉贡主编《食品商品学实务》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年

2.马德生主编《商品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3.刘北林主编《食品商品学》中国物质出版社 2005年

4.万融主编《商品学概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5.薛璐主编《食品商品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年

学习网站:

1.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https://www.360docs.net/doc/f45223142.html,

2.中国质检总局网:https://www.360docs.net/doc/f45223142.html,

3.中国质量新闻网:https://www.360docs.net/doc/f45223142.html,

4.中国标准服务网:https://www.360docs.net/doc/f45223142.html,

五、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1.注重实训指导书和实训教材的开发和应用。

2.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多媒体教室的应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建议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

4.产学合作开发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产学合作,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第五部分附录

课程标准制订人:

审核:

制订日期:2015年8月6日

注:页面设置为纸型:A4;页边距:上3.5cm,下3.2cm,左右各2.3cm。行间距设为固定值18磅,段前段后间距为0。标题、正文的字体及字号严格按照样本要求;标点符号要在全角状态下录入。

商品营业员(高级)课程标准

《商品营业员(高级)》课程标准目录 一、课程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课程培养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学习情境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考核标准与方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学习资源的选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教师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学习场地、设施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 《商品营业员》课程主要立足于营业员工作岗位的现实与发展的需要,通过对营业员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力求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从业者的各项技能水平。 2、设计思路 本课程借鉴“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设计思想,紧紧围绕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为依据设定能力培养目标;把书本知识的传授改变为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典型产品与客户为载体,将实训室建成营业场所,让学生担任营业过程的各个角色,在工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提高职业素质。 其次,本课程标准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行业、企业专家对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进行的职业能力分析,紧密结合《商品营业员》职业资格中的相关考核要求,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课程以技能培养为主,理实一体化。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工作内容、符合工作过程的具体工艺流程来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商品销售、商品管理、验收理货、防损管理、商品陈列、演示与安全维护、商品性能介绍及故障排除、顾客投诉处理、促销策划、库存管理与门店管理、商品组装调试及咨询服务、商品盘点、制定经营计划等技能;本课程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咨询服务、推介商品、卖场设计、过程管理四个项目,以项目为单位内容,通过具体项目操作使学生掌握卖场服务管理工作,并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课程培养目标 1、总目标 本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针对本专业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生源情况,结合零售服务行业迅猛发展的现状,我们将它定位为服务于零售企业,直接为零售业培养掌握商品营业知识、具有商品推介、顾客投诉处理、经营计划制定的高技能人才。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后,应该掌握卖场经营的

临床营养学课程标准

《临床营养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临床营养学》课程代码:130029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课程总学时:20学时理论学时:14学时 适用专业:护理专业先修课程:医学基础课程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临床营养学是研究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生理作用和有益影响,以及对疾病发生、发展和康复的影响的科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随着临床营养学和医学的发展,临床营养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已经认识到,营养素摄入不足、过剩或者结构不合理,都会引起与营养有关的疾病,例如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冠心病、痛风及肿瘤等均与临床营养学密切相关,通过营养干预、营养治疗可能达到减少发病、减轻症状、控制与稳定病情的目的。通过平衡膳食、合理营养、营养支持与营养护理可以满足人们促进健康、加快疾病康复的迫切愿望。因此,在整个临床营养学的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至终把握疾病的营养干预、营养支持、营养治疗与营养护理这个重点。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通过临床营养学的教学、实习,要使学生掌握临床营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碳水化物、蛋白质、脂类、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六大营养素生理功能与膳食来源;掌握婴幼儿、儿童、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等不同人群的营养特点与常见的营养问题;掌握糖尿病患者能量营养相关因素、营养治疗和营养护理;熟悉平衡膳食及医院的基本膳食、试验膳食、治疗膳食;熟悉人体营养状况评价的基本方法,提高全方位的治疗、护理。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总体设计 (1)《临床营养学》课程设计方案的制定,主要依据护理大纲并结合历年来

教学实践经验而制定。本标准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并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全程渗通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内容设置上,除了让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要突出课程的前沿内容,着重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创新理念。教学方法突出启发式教学,灵活利用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着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员的积极主动性,以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开扩视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走信息化教学的道路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但也要注意不能丢弃板书等传统的教学方法。 (2)课程标准力求更新、拓展课程内容。通过课堂讲授、观看教学图片、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深入理解以病人为研究对象,研究营养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在疾病状态下营养素的代谢紊乱,各种疾病对营养素的需求和供给方法的一门科学。了解学科发展方向及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并能结合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需求,从理论上加以提高,为改善人民营养水平,促进患者康复,增进人民体质做出贡献。 (3)课程标准要结合我校学生状况、教学资源等实际,力求达到既有前瞻性、科学性,又实事求是,便于操作与管理。 2、具体设计 《临床营养学》课程的学习包括理论课、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理论课14学时,实验课时4学时;理论课的安排,一般是先学习总论,从总体上学习营养素、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平衡膳食、特殊生理阶段的营养、营养状况评估、医院基本膳食。再分系统学习各种临床疾病的营养支持治疗。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临床营养学在临床各科室各种疾病中的重要性,为后续临床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必需的知识基础。 学时分配的建议

商品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一门介绍商品学的通用课课程。适用于会计专业,属于B类课程。本课程定位于介绍商品学的通用课课程,同时也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学中要求理论必须与实践密切结合。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商品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好各门专业课以及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三、先修及后续课程 无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1章绪论 教学内容:商品概述;商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基本要求:掌握商品的概念、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熟悉商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第2章商品质量 教学内容:商品质量的概述;商品质量的基本要求;影响商品质量的因素;商品质量管理。 基本要求:掌握商品质量的概念与构成、商品质量的基本要求;熟悉影响商品质量的因素、商品质量管理。 第3章商品分类 教学内容:商品分类概述;商品分类的方法;商品分类标志;商品目录。 基本要求:掌握商品分类的概念和标志、商品分类的方法和体系;熟悉商品编码和商品目录。 第4章商品代码 教学内容:商品代码概述;商品条码的编制方法;商品条码;物流条码。 基本要求:掌握商品条码和物流条码及其代码结构;熟悉商品编码。 第5章商品属性 教学内容:商品的基本属性;食品商品的质量属性;纺织品商品的质量属性;日用工业品商品的质量属性。 基本要求:掌握商品的种类和质量属性;熟悉主要商品的成分、结构和性质。 第6章商品标准 教学内容:标准;标准化;商品标准。 基本要求:掌握商品标准及其作用、质量体系认证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熟悉内容:商品标准的概念、商品标准的制定、修订和贯彻,商品质量监督的种类、形式和管理体制。 第7章商品认证 教学内容:认证认可概述;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认证认可机构及其标志。 基本要求:掌握商品认可、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熟悉认可机构及其标志。 第8章商品检验 教学内容:商品检验概述;商品检验的方法;商品品级;商品质量监督。 基本要求:掌握商品检验的内容、商品检验的主要依据、商品检验的方法;熟悉商品检验的形式。

《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标准

《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 学时/学分:96/6 编制人: 1、课程概述 1.1课程性质与 本课程是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深入理解营养与人体需要和健康的关系,熟悉基础营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特点与膳食原则;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膳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了解社区营养的内容与方法;了解食物的体内过程及其代谢,热能来源和不同劳动强度的热能供给量、膳食参考摄入量(DRI)相关指标及其制定依据。掌握食品营养评价、人体营养状况测评、膳食指导与评估、膳食调查与评价、营养咨询与教育的方法与技能。培养学生具有从事食品工业生产管理、营养师、营养配餐员等技术能力,以便在今后的食品营养与生产及相关工作中,能够熟练地应用营养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改善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服务。 本课程上承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加工技术等,下续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等课程。 1.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教学采用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企业所需学生还需要什么来设定进行课程设置和内容的选定,遵循实用、够用原则。突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训练,加强实训课内容的针对性,同时围绕“营养配餐员”、“公共营养师”的职业资格鉴定来安排能力目标和技能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也是紧紧围绕项目的工作任务的完成来设置的,但同时又考虑到高等教育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的需要。在设置这些内容时又考虑到相关职业证书的对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方面的要求。 课程组通过与营养健康专家、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一起进行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明确了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人体必需的七大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及对人体健康的关系和如何针对不同人群进行营养食谱设计、人体营养状况测量、营养咨询与教育以及膳食调查

《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大纲

《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使用) 一、制定实验教学大纲的依据 本大纲根据食品工艺学教程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编制。 二、实验课程简介 食品工艺学实验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在学完《食品工艺学》理论课程基础上的一门专业实践课。本实验课程包括酸奶、乳饮料、果汁饮料、面包、蛋糕、蛋黄酱等产品的加工实验内容。在实验预习中也鼓励学生按组的形式根据基本工艺和基本配方从原料选择、配方制定、工艺优化、理化指标测定及经济核算几方面独立设计实验。 三、实验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把所学的食品工艺学、食品机械、食品微生物、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分析等本专业开设的多门课程进行综合运用,强调创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从原料到成品食品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不同加工手段或工艺对食品质量和经济技术指标的影响等。 学生通过加工不同类型的食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性认识加强,即熟悉了各种食品的工艺,也能学习和掌握有关食品加工设备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四、教学文件及教学形式: 教学文件:自编实验讲义 教学形式:学生操作 五、本课程实验所需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 (一)主要设备 1、电炉 2、家用多功能粉碎机 3、培养箱 4、水浴锅 5、天平 6、粉筛 7、不锈钢桶8、和面机9、冰箱10、烤炉11、打蛋器12、秤13、不 锈钢盆14、蛋糕烤模15、烤盘16、高压灭菌锅 (二)低质易耗品 1、试管 2、移液管 3、皮筋 4、保鲜膜 5、一次性塑料杯 6、小碗

(三)实验材料 1、鲜奶 2、水果 3、面粉 4、鸡蛋 5、糖 6、食品添加剂 7、油脂 六、考核办法 根据实验进行过程中学生实验操作情况,给予具体的评分;结合预习报告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确定实验的总成绩。最后在学生的课程实习总成绩中,实验课程成绩占总成绩60%。

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仓储与配送管理

《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仓储与配送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是为培养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人员所设置的具有实战性质的专业核心课,其主要任务是综合运用仓储与配送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仓储与配送管理,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仓储与配送管理,了解完整的仓储与配送流程,学会对仓储与配送的业务流程操作以及管理,实现对仓储与配送管理相关岗位的对接。 二、课程目标 《仓储与配送管理》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完成本课程之时,掌握能胜任第三方物流企业或制造企业、商品流通企业中仓储、配送管理部门职业工作的专业能力---学生应当能够合作或独立地进行货物商品方面的收发货、出入库、集拼和分拨、盘点与保管、配送业务等工作。最终养成胜任第三方物流企业或制造

企业、商品流通企业中仓储部门职业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 1、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仓库的基本概念,掌握仓储的作用,仓储在物流中的低位,理解仓储的功能; (2)了解仓库及其结构,掌握仓库的布局,了解仓库的基本设施,用途和适用原则;具有仓储经营的理念,掌握基本经 营方法,了解仓储可开发的经营项目; (3)了解仓储商务的内容,明确仓储上午工作的重要性,掌握仓储的合同业务和当事人的责任划分,掌握仓单的签发、 功能及仓单业务; (4)掌握仓库保管的入库、理货、堆存、保管、出库、装卸搬运等整个作业过程,熟悉仓库保管的操作方法、作业要求、管理方式和要求,以及所需办理的手续; (5)了解仓储所能开展流通加工的项目,掌握库存的含义和分类,了解仓库的功能及库存合理化的内容,掌握库存控制 的方法,熟悉现代物流管理技术; (6)了解商品养护的方法,了解仓储配送的安全问题,掌握仓储配送中商品的养护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7)掌握配送的基本概念及配送业务在物流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低位,了解配送的要素和配送作业组织模式,能够对配

中医药膳学课程标准(成)

《中医药膳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一)课程的性质 该课程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药膳的起源、发展、理论、应用及开发的一门学科,在中医养生康复专业为主干课程,在康复治疗专业属于能力拓展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中医药膳的基本理论,常用药材、食材的性能应用,以及常用药膳配方的制作与应用。 (二)与前后课程之间的联系、要求 中医药膳学是集合中医药理论、食品营养学、烹饪学等相关理论,逐渐形成的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科学,是中医药学在饮食过程的实践应用,也是养生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知识体系。 二、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课程设计理念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紧扣普专康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为后续临床工作服务”为指导思想,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能力。通过教、学、做,实现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并将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针对康复治疗专业,培养的对象是面向基层的高级康复治疗人员,掌握各种康复治疗技术和综合调理能力,药膳是一门不可或缺的知识。药膳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而且可以作为日常养生方法,适宜所有人群,有非常广泛的实用空间。所以本课程要求以应用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本位,为了更好的工作、生活而学习,学习的内容是为了提高工作、生活水平。学习地点不局限于学校,还要包括家庭、社会,由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教师起启发、引导、督促、检验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其中,达到教、学、做、品—体化。本课程总课时数为36,其中理论30学时、实训6学时。考核方式有理论考试(占50%)、实践技能(占30%)、单元检查(占20%)三方面。 三、课程总体目标 知识目标熟悉中医药理论,熟悉常用食材、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药膳应用和使用注意。掌握各种烹饪方法的特点。熟悉影响病人恢复的诸多因素,设计适宜的药膳治疗方案。 能力目标能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施膳。能掌握常用药食的特点及应用。能采用科学的烹

焙烤食品工艺学教学大纲

《焙烤食品工艺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焙烤食品工艺学 英文名称:Baking Food 一、课程说明 1.课程性质:焙烤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食品工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重要专业必修课。 2.课程的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焙烤食品加工工艺学的综合基础理论,了解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开发利用,使学生在学习本书的基础上能够进行焙烤食品的加工工艺研究。3.适应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4.学时与学分:总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6学时,实验18学时,学分3分。 5.先修课程:食品化学、食品原料学、食品加工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添加剂学 6.推荐教材:李里特,江正强,卢山编著,焙烤食品工艺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参考书目:李新华,董海州主编,粮油加工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7.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课堂讲授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具有设计性、趣味性的实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验中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8.考核方式:该课程为考试课,考核总成绩为考试成绩、实验成绩与平时表现(作业、考勤等)之和。成绩评定办法为: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20%+考试成绩×70%。 二、教学内容及能力要求 绪论 了解和掌握焙烤食品加工学的范畴,发展历史与现状,焙烤食品的分类,以及其在我国食品工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章焙烤食品原料学 第一节小麦粉 第二节油脂 第三节乳及乳制品 第四节糖 第五节蛋制品 第六节酵母 第七节疏松剂及面团改良剂 了解和熟练掌握焙烤食品加工常用原料的种类、特性及其在焙烤食品中的作用。 第二章饼干生产工艺 第一节饼干的分类及加工工艺 第二节面团的调制 第三节面团的辊轧与成型 第四节饼干的烘烤与冷却 了解饼干的分类,熟练掌握饼干的加工工艺。 第三章面包生产工艺 第一节概述

600多个精品课程课件网络资源

600多个精品课程课件网络资源 收录日期: 2007-03-16 (部分内容已严重陈旧或已淘汰) 1 2005食品卫生检验教案讲稿 2 2005最新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贯彻实施手册 3 Catalysts for Fine Chemical Synthesis 4 FDA农药分析手册 5 FDA食品法规(2001版) 6 Food Additives Date Book 7 Food Outlook 英文版 8 HACCP原理与实施第二版 9 Instrumental Analysis 10 Molecular Components of Cells 11 WTO法律专题 12 安徽建筑工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精品课程 13 安徽建筑工程学院无机与分析化学精品课程 14 安徽科技学院精品课程 15 白兰地工艺学 16 包装技术课件 17 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实施手册 18 保健食品原料手册 19 贝类油脂化学与工艺学 20 病理学实验指导-大连医科大学 21 仓储与配送管理-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 22 长春工业大学精品课程 23 长春师范学院教学课件 24 长效酸奶技术 25 常见中毒急救手册 26 常用分子生物学软件中文说明 27 常用天然提取物质量标准参考手册2003 28 常用药物辅料手册 29 成都大学精品课程建设 30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精品课程 31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精品课程 32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方剂学精品课程 33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统计学精品课程 34 大连水产学院大学.物理精品课程 35 大连水产学院精品课程 36 大连水产学院水产动物生理学精品课程 37 大连水产学院水生生物学精品课程 38 大连水产学院养殖水环境化学精品课程 39 大学基础化学 40 大学物理 41 大学物理

《中药商品学》课程标准

《中药商品学》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205278B 建议课时数:72学时 适用专业: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中医药学概论、药物化学技术等 一、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中药商品学》是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安全用药观念,具备从事中药商品的生产、商贸、检验、临床应用和规格等级标准的制定等能力。它要以中医药学概论、药物化学技术的学习为基础,掌握中药商品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本专业学生应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相应模块考证的基本要求,并为从事药物购销工作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二)设计思路 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本课程标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共包括中药商品的基础知识、经营管理、质量标准与质量管理、包装与贮藏、贸易、鉴定、资源、采收与加工、炮制、市场流通的常用中药材鉴别、中成药鉴别等14个学习项目,这些学习项目是以保证中药在流通领域中商品质量为线索来设计的。课程内容的选取按照满足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原则,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每个项目的学习都按典型中药的质量管理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交替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强化实训,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建议课时为72学时,顶岗实习200学时。 二、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和项目活动,使学生掌握药品经营管理、质量管理、包装与贮藏、贸易、鉴定;各类常用中药商品的来源、品质特征、质量要求;常用中成药鉴别等理论知识,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药物购销工作打好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环保、节能、安全意识,为发展学生的职

《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标准

《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食品营养与卫生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酒店管理专业(餐饮方向) 课程学分:3.5 总学时:56 1 课程定位 餐饮业是一个巨大的行业,其从业人数一直位居各行业的前列。以广东省为例,2007年广东省住宿餐饮业从业人数已达到958992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东的餐饮业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才为其服务,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通过市场调查、企业调研和长期跟踪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我们确定酒店管理专业(餐饮方向)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餐饮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可从事旅游饭店业的中餐厅、西餐厅、宴会部、酒吧、咖啡厅、大堂吧等岗位,以及社会餐饮业厨房管理、楼面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与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我们和太古海港酒楼、天誉威思汀酒店、新珠江大酒店、广州富力·丽思卡尔顿酒店(五星级)、富力·君悦酒店(五星级)等多家住宿餐饮企业就餐饮专业人才岗位技能要求进行了沟通和交流,一致认为现代餐饮业一线实用型高级人才应掌握的核心技能是:餐饮服务技能、营养配餐能力、菜肴设计与创新能力、餐饮卫生管理能力、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厨房和餐厅管理能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对培养餐饮业一线实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目前,我系酒店管理专业(餐饮方向)的《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开设,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实际食品卫生问题具体分析及卫生监督管理的能力,以便为后续的工作实践和就业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本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其后续课程有《粤菜制作工艺》、《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厨房设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考取的专业技能证书是助理营养师。 2 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学生需掌握的技能和有关知识融入于各个工作项目当中,通过项目操作和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的完成,使学生了解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等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合理利用食物资源,改善居民营养状况,预防食品污染和食物中毒的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并为学生今后从事本专业所需掌握的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2.1 能力目标 可以分为下列五个层次: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开课单位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 二、课程代码与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050113015 课程名称:食品安全学 三、开课对象 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 四、课程性质 专业主干必修 总学时48学时;3学分。理论48学时。 五、教学任务与目标 《食品安全学》课程是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必修课。 1.了解食品安全知识,让学生来解释所涉及的各种食品的检查,以确定其是否适宜供人食用的成分; 2.理解GMP、SSOP、IS22000等管理体系的构成和特点。理解食品安全检测的概念,理解色谱法、生物芯片检测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聚合酶链检测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3.掌握掌握细菌、真菌、寄生虫、病毒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有机物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植物性、动物性有毒物质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包装材料纸、金属、塑料、印油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掌握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概念,熟悉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检测技术、管理方法和法律法规。 六、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具备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知识基础和能力。 七、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本章重点讲授环境污染物与食品安全。教学内容:(1)食品安全性的概述:食品安全的历史观;食品安全现代内涵;人类对食品安全性认识的过程;化学物质的毒性与饮食风险;影响食品安全性的因素;(2)世界和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国内外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对策;(3)环境污染物与食品安全:大气、水体、土壤污染物;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的控制;食品污染的控制;(4)食品安全性检测方法:传统培养检测方法;生物化学检测方法;免疫学检测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 2、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回答法、图示法、习题法。 教学手段:传统讲解、多媒体。 第二章化学成分源食品安全问题6学时 1、教学内容 本章重点讲授农药、兽药残留,教学内容:(1)违禁非食品物质添加剂:违禁非食品物质添加剂的危害;违禁非食用物质添加剂的毒性作用;违禁非食品物质添加剂的评价;几种典型非食用物质添加剂:吊白块;苏丹红; 三聚氰胺;工业用甲醛;(2)农药残留:农药残留的来源;农药残留的危害;农药残留限量;(3)兽药残留:兽药残留来源;兽药残留危害;兽药

商品保管与配送 课标

《商品保管与配送》课程标准 一、课程名称:商品保管与配送 二、使用专业:三年制中职电子商务专业 三、课时:96 四、学分:6学分 五、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使学生掌握从事电子商务岗位工作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分析和解决保管配送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平直,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其主要支撑作用 六、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能操作、东管理、会核算。能正确操作和使用商品保管的设施设备,独立完成商品保管、配送的各项作业;能运用所学技巧,进行保管与配送的基层管理,处理在保管配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正确核算保管配送的基本费用,利用所学储运成本控制方法进行成本管理。 知识目标: 1、了解商品保管与配送的基本知识,熟悉保管与配送的手段; 2、熟悉合同只是,掌握保管与配送合同的条款知识; 3、熟悉商品保管仓储作业流程; 4、掌握商品保管与配送的成本控制盒绩效评价的方法 技能目标: 1、能拟定商品保管与配送合同 2、能运用各种保管设施设备进行基本的作业操作 3、能独立完成商品接运、入库、理货、验货、盘点、出库、配送等作业 4、鞥区分各种订单,并根据订单选择合理的运送工具,合理安排运输 5、能根据商品性质合理进行在库养护; 6、能根据配送成本知识控制成本 素养目标: 1、培养客户至上、质量第一的服务意识 2、培养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 3、培养严谨规范的职业操守和必需的安全意识 七、课程设计思路 《商品保管与配送》根据中职生需掌握的职业技能特点结合电子商务企业实际需要该岗位群的各项要求,整合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商品学概论》等课程中的相关内容,通过企业提供的各种岗位实际案例进行项目教学,使学生了解商品保管与配送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以及应具备的工作态度,从而掌握商品保管与配送的工作能力。 八、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1、保管配送合同的拟定 了解仓储合同相关知识;了解商品谈判的基本知识 能根据货物性质拟定商品储运合同;能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和谈判 起草某公司仓储合同;以小组形式完成储运合同的谈判;以小组形式完成合同的拟定 2、仓储设备与设施的使用 明确仓库设备配置的原则;掌握仓库主要设备及其作用

《食品质量管理》课程标准

《食品质量管理》课程标准 1.前言 1.1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 1.2 适用专业三年制食品营养与检测。 1.3 课程性质《食品质量管理》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核心课程,先修课程是《基础化学》、《食品化学》、《仪器分析》、《食品加工技术》、《食品理化检测》、《食品微生物》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食品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食品设计、加工、贮藏和销售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方法;深入理解食品质量控制的方法,食品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培养学生食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应用,学会针对不同食品加工企业进行质量保证体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以适应日益严格的安全食品生产、质量检验、控制及评价工作的需要。它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规范性的课程。 1.4 设计思路食品质量管理的课程设计是根据以就业为主导、职业岗位为载体、工作任务为目标,按照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的需求。该课程是在对食品质量管理岗位群的职业分析基础上,确立典型工作任务,然后设计其职业行动领域,最后转化为该学习领域。该学习领域的情景设计与食品质量管理部门的工作任务、工作方式相一致,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来学习掌握相应的职业能力。本学习领域课程以食品质量管理部门的工作任务为主线,以现场实际操作和场景模拟为主要手段来进行教学。整个学习领域包括10章,每个章节依据它的难易程度及重要程度,分配不同的学时,共计56个学时。在课程的结束安排学生进行一周的实训,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与应用。整个教学组织过程中强调3个原则:(1)开放性原则:以现实社会中食品链的各个环节为载体进行实际训练;关注社会食品焦点问题,提出问

0709《食品工艺学》教学大纲

《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108学时)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 0111009 2.课程名称:食品工艺学 3.学时/学分:108学时/6学分实训:2周/2学分 4.先修课程:食品生物化学、食品添加剂、食品微生物、食品营养与卫生等课程 5.面向对象: 07级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专科生 6.开课系(部):食品与化工系 7.教材、教学参考书: 教材:《食品工艺学》赵晋府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教学参考书:《食品工艺学》夏文水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我院食品检验专业一门重要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各种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食品加工的基本原理及操作。 本课程为本专业学生将来从事食品科研、产品开发、工业生产管理及相关领域的工作等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基本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七章,对不同章节的教学要求分别叙述如下: 第一章绪论(3学时) 教学内容: 1.食品加工、食品工艺学的概念 2.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现状以及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3.食品工艺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食品加工、食品工艺学的概念

2.了解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现状及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食品的原料和材料(8学时) 教学内容: 1.植物性食品原料(果蔬、谷物)的组成成分及其对加工品质量的影响 2.动物性食品原料(肉、乳)的组成成分及其对加工品质量的影响 教学要求: 1.掌握植物性食品原料的组成成分及其对加工质量的影响 2.掌握动物性食品原料的组成成分及其对加工质量的影响 第三章罐藏食品工艺(12学时) 教学内容: 1.罐藏食品的发展与分类 2.罐藏食品的加工工艺流程,每道加工工序与罐藏食品质量的关系 3.各种果蔬类罐头和肉禽类罐头的加工工艺及其操作要点 教学要求: 1.了解罐藏食品的分类 2.掌握各种果蔬类罐头和肉禽类罐头的加工工艺及其操作要点 第四章软饮料工艺(12学时) 教学内容: 1.软饮料的概念和分类及其发展简史 2.软饮料用水、各种软饮料的配料、包装容器及材料等的具体要求 3.碳酸饮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要点 4.果汁和蔬菜汁饮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各操作单元对本饮料的影响 教学要求: 1.掌握软饮料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各类软饮料用水的处理方法 3.掌握碳酸饮料及果蔬汁饮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要点 第五章乳制品工艺(12学时) 教学内容:

商品学课程标准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商品学》课程标准 2014年 6 月

《商品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商品学>>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类型:B类(理论+实践课) 适用专业:市场营销专业 开设时间:第二学期课时数:36(其中理论课时18 学时,实践课时18 学时) 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是营销与策划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商品学的一般知识,商品的分类、商品质量、商品属性、商品标准、商品检验、商品包装、商品养护、商品与环境、资源等。培养学生介绍商品、鉴别商品、正确使用商品、保养维护商品的能力。它要以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价格实务与零售实务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是依据“营销与策划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销售管理中产品推销与促销项目设置的。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一个面对全球化的全方位开放的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建立起来,不断扩大的对外贸易迫切要求商品学这门科学推陈出新,为此而设置这门课。 课程内容的编排和组织是以企业营销工作的实际需求、学生的认知规律、营销与策划教研室教师多年的教学积累为依据确定的。 1

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做了根本性改革,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经过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本课程最终确定了以下的学习内容:商品标准、商品组成与性能、商品检验与质量认证、商品分类、商品包装、商品养护、商品资源和环境等内容。使从事与商品流通相关的各管理专业的学生研究和掌握商品使用价值,识别和判断商品使用价值,正确利用和发挥商品使用价值,以及在流通领域中如何保护商品使用价值。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学做一体教学,尽量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充分讲授商品学理论知识以外,还要求融入更多的实训教学环节,实施项目教学以改变学与教的行为。在每个商品学实训项目里,要求每一个实训项目最后都能提交一份科学、详细的商品调查分析报告,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目标 通过理论及实训环节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编制企业营销目标与任务书;分析现有业务并编制发展计划;了解整个营销活动过程;根据不同需求水平采取不同的营销对策;根据新业务计划制定市场营销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分析、评估市场营销活动的效果与经验。 (一)知识目标 ●理解商品的本质及其属性;掌握商品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商品学的研究方法。 ●掌握掌握质量与商品质量的含义,熟练掌握商品的一般质量要求和国际贸易对商品质量的要求;掌握决定和影响商品质量的主 要因素; ●掌握商品分类的方法、商品的化学成分与结构、商品的物理、机械及化学性质。 ●掌握商品分类的概念;熟练掌握商品的分类标志及常见的分类方法; ●掌握商品包装、商品养护、商品条形码等内容。 (二)素质目标 ●养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德; ●养成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及时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 ●养成课后主动继续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发酵食品工艺学(Fermented Food Technology) 课程编号:FFT205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课程性质:选修 总学时:44,其中(理论学时,20 ;实践学时:24 )学分:2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责任单位:生物食品学院 先修课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 发酵食品工艺学是以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发酵基础为支撑,利用微生物细胞的特定性状,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生产食品、保健品或添加剂的一门科学技术。它不但是支撑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技术,同时也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手段。为此,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该课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发酵食品工艺学》以发酵和酿造食品的工业化生产为主,注重现代生物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对各类产品的发酵、酿造技术和食品工业废弃物的生物学处理进行了论述,为学生从事该领域的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熟悉食品发酵与酿造的生产的一般过程,掌握发酵与酿造食品,如酒精发酵与酿酒、氨基酸与有机酸发酵、发酵豆制品、酶制剂等生产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了解食品发酵与酿造工业的发展状况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情况。 二、课程主要知识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发酵食品的概念二、发酵食品的种类三、发酵食品的特点四、发酵食品的发展历史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发酵食品的概念、种类、特点及发展历史。明确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重点:发酵、发酵食品的概念 第二章发酵食品与微生物 第一节发酵食品与细菌 一、乳酸菌二、醋酸菌三、枯草杆菌四、棒杆菌 第二节发酵食品与酵母 一、酵母的繁殖方式二、酵母的糖代谢三、常见的酵母种类 第三节发酵食品与霉菌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食品发酵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特性,掌握发酵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的判别方法和用途,生产出优质发酵食品。 重点:发酵食品常用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特性。

商品学基础课程标准

《商品学基础》课程标准 1.前言 1.1课程定位 《商品学基础》是市场营销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其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商品的基本概念、商品分类、商品的质量和品种、商品质量的分析和评价、维护和监督、质量保证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以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任务引领”型的课程思想为指导,以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确定本课程的课程内容和工作模块。本课程分为商品与商品学、商品质量与标准、商品检验与评价、商品分类与包装、商品的储存与养护、品类商品的质量要求、检验评价、储存管理六个模块,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在案例分析中掌握商品学的基本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适应岗位实际运用的需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建议课时数84,其中实验实训课时数22。 2.课程目标 2.1 总体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学习研究商品知识的方法,掌握商品基础知识;重点掌握几大类商品的成分、性质、分类和质量要求;熟悉商品的分类方法;掌

握主要商品检验的基本知识、商品标准的内容和使用;了解连锁经营管理活动中有关商品的相关政策等。使学生除掌握课程所介绍的商品外,还学会研究商品的一般规律性,成为该领域的专业性人才。 2.2 知识目标 (1)掌握商品的本质与属性;掌握商品品种的概念与品种划分标准;掌握商品分类的方法,掌握商品的编码制度;了解商品分类体系与商品目录的形成。 (2)理解商品质量的概念,增强质量意识,了解商品应具备的要求及影响商品品质的因素;理解商品标准与标准化的概念与作用;熟悉国际标准及我国标准的种类及各类标准的代号与编号;掌握商品标准的基本内容及标准化与标准化管理。 (3)理解商品检验目的、任务、类型;熟悉商品检验、商品抽样、商品品级等概念;掌握商品检验和商品抽样的基本方法和内容。 (4)掌握商品包装及其功能;了解商品包装的种类及设计原则、新型包装材料与现代包装技术;掌握商品包装标准化与包装标志;了解商品品牌与商标。 (5)掌握日用工业品商品、电子商品、纺织品等的主要特征;掌握农产品的发展趋势以及蔬菜、饮料、新型食品等的主要特征。 2.3 能力目标 (1)能熟练检验商品的质量,并具备在国内国际贸易过程中加强对商品质量的控制;(2)具备科学地商品分类的能力,并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最佳的商品分类标志; (3)能够灵活设计、选用各种商品的运输包装、销售包装、防护包装; (4)能够区分国际贸易中常见的商品条形码,并能熟练计算商品条形码中的校验码。 2.4 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形成营销人员应具备的良好职业习惯和职业素养。 (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努力进取的职业态度,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念。 (3)团队合作能力。要求学生富有团队精神,能够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积极与他人合作,取长补短,有效沟通,高效率地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 (4)学习与信息收集能力。能够根据学习和工作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并能有针对性地

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标准

食品加工技术课程表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定位 食品加工技术是营养与配餐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以“教授专业知识和培养技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职业素质”为教学目标。学生在完成了营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后进行本课程的学习,并通过后续课程面点制作、校内实训、顶岗实习等课程的强化,达到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与实训,学生了解食品加工过程及质量控制,逐步掌握食品加工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食品加工技术》是营养与配餐专业的必修课,是培养相应专业技能型人才整体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迈向专业的敲门砖,同时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必要知识储备。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1了解食品的分类方法,掌握新食品的类型; 1.2掌握典型食品加工工艺流程及技术要点; 1.3了解食品加工新技术。 2.能力目标 2.1能够完成罐头食品制作; 2.2能够完成西瓜汁饮料制作; 2.3能够完成凝固型酸乳制作; 2.4能够完成牛肉干的制作; 2.5能够完成典型食品的加工。 3.素质目标 3.1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工作,具备食品从业者必备的职业道德; 3.2培养学生具备拓展、创新等可持续发展能力; 3.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团队协作等综合职业素质。 (三)前导课程 本课程开设的前导课程是营养学基础专业课程。 (四)后续课程

本课程开设的后续课程是面点制作、膳食制作、食品卫生与安全等相关课程。 二、课程内容标准 (一)学习情境划分及学时分配 (二)学习情境描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