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第21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第21课】

班级:姓名:

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B卷选择题涉及全六册古文知识点。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涉及全六册知识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A卷:夯实基础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①选自讽,

谏,

②【修】

③【昳丽】

④【朝服衣冠】

服,

⑤【窥镜】。

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与,

⑦【旦日】

⑧【明日】

⑨【孰】

⑩【弗如远甚】

?【美我】

?【私】?【皆以美于徐公】

?【左右】

?【莫】

?【四境之内】

?【蔽】

?【面刺】

?【谤讥于市朝】

谤,谤讥,市朝,

?【闻】

?【时时】

?【间进】

间,

?【期年】

?【朝于齐】

?【战胜于朝廷】

二、重点句子翻译: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③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⑤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⑥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⑦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⑧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⑨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课文理解简答题:

1、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2、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3、邹忌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

B卷:能力提升

四、理解性默写: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邹忌经过思索,找出妻、妾、客认为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的句子是: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齐王受邹忌启发,用悬赏的方法广泛征求臣民意见的句子是: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最后收到了效果的句子是:

五、重点知识积累:

1、一词多义

①、解释下列句中“之”的用法或含义。吾妻之.美我者: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孰视之.:

暮寝而思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臣之.妻私臣:

王之.蔽甚矣: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数月之.后:

燕、赵、韩、魏闻之.:

②、解释下列句中“朝”的用法或含义。皆朝.于齐: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服衣冠:

③解释下列句中“孰”的用法或含义。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

④解释下列句中“于”的用法或含义。

欲有求于.我也:

能谤讥于.市朝:

皆以美于.徐公: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皆朝于.齐:

⑤解释下列句中“上”的用法或含义。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

⑥解释下列句中“修”的用法或含义。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⑦、解释下列句中“美”的用法或含义。不如徐公美:

妻之美我者: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窥.镜:

③明日

..,徐公来:

④今齐地方

..千里:。⑤能面刺.寡人之过:

⑥谤讥.于市朝:

⑦臣之妻私.臣:

⑧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

⑨邹忌修.八尺有余:

⑩虽.欲言:

?闻.寡人之耳者:

?妻之美.我者:

?朝服.衣冠:

3、判断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①忌不自信:

②欲有求于我也:

③能谤讥于市朝: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⑦客从外来,与坐谈:

⑧于是入朝见威王:

⑨暮寝而思之:

⑩吾与徐公孰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六、赏析辨识选择题:

1、下面两组句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吾孰与徐公美.

B. 吾妻之美.我者

C. 君美.甚

D. 皆以美.于徐公

2、下面两组句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私.我也

B. 公而忘私.

C.曹操绕寨私.行

D. 不宜偏私.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由此观之.投诸渤海之.尾

B、皆以.美于徐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乃.下令:“群臣吏民……。”乃.重修岳阳楼

D、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行者休于.树

4、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弊端)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偶尔)

5.下面这个句子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6、下列句子中与“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徐公来,孰视之.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吾妻之.美我者 D.暮寝而思之.

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B.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D.闻.寡人之耳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8、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A、吾与徐公孰.美孰.视之

B、朝.服衣冠皆朝.于齐

C、门庭若市.能谤讥于市.朝

D、时时而间.进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9、下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

..千里(地域,表处所) B.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10、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A.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暮寝而思之.

C.臣之.妾畏臣 D.何陋之.有

1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同义的一项()

A.今齐地方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千里 B.由是感激

C.可以

..一战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

12.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A.虽欲言,无可进者(虽:虽然) B.皆以美于徐公(于:比)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之:的)D.乃下令。(乃:于是,就)

13.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A.吾妻之美我者(美:美丽) B.时时而间进(间:偶然)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讽刺) D.闻寡人之耳者(闻:听到)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乃重修.岳阳楼

B.窥镜而自视.下视.其辙

C.王之蔽.甚矣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皆朝.于齐朝.而往,暮而归15.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弊端)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偶尔)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

..

..千里 B、先帝不以臣卑鄙

C、刻唐贤今人诗赋

..人也

..于其上 D、天将降大任于是

17.下面对选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之妻私臣私:偏爱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

C.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 D.时时而间进间:间接

18.下面句子中的“于”字解释为“在”的一项是()

A. 皆以美于徐公

B.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C. 能谤讥于市朝

D. 皆朝于齐

19.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七、课外文言文阅读【2016青岛中考】

子犹①曰:贫者,士之常也;俭者,人之性也。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故曰“性也”。然则俭不可乎?曰:吝不可耳。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

郑余庆素吝。一日,忽召亲朋数人会.食。众皆怪.之。侵晨赴之。日高,余庆方出,呼左右曰:“吩咐厨家蒸烂去毛,莫拗折项!”众相顾,以为必蒸鹅鸭之类。又久之,盘出,酱醋亦极香新。但见每人前粟饭一碗,蒸葫芦一枚,皆匿.笑强进。

王罴性俭率。镇河东日,尝有台使②至,罴为设食,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③爨④造成,用力不少。尔之择选,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

(原文有删改)

【注释】①子犹:即本文作者冯梦龙。②台使: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派出的使者。

③舂(chōnɡ):用杵捣去谷物的皮壳或捣碎。④爨(cuàn):生火做饭。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忽召亲朋数人会食会:适逢

B.众皆怪之怪:觉得……奇怪

C.皆匿笑强进匿:偷偷地

D.乃裂去薄饼缘缘:边缘

2.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C.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D.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隆中对》)

3.下列句子中,与“罴为设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观潮》)

B.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C.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D.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天,郑余庆请亲朋好友去吃饭,大家一早就去赴宴,结果直到日头高照,郑余庆才出来。

B.郑余庆让左右侍从叮嘱厨子“蒸烂去毛,不要折断它的颈项”,大家以为他要请吃蒸鹅蒸鸭之类。

C.王罴对使者浪费粮食的做法甚为不满,命令侍从撤去食物。由此可见他节俭直率的特点。

D.子犹认为,节俭是一种品性,与生活贫穷毫无关系。他提倡节俭,但是反对过于吝啬。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

(2)尔之择选,当是未饥!

参考答案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①选自《战国策·齐策一》讽,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谏,规劝国君、尊长或朋友改正错误。

②【修】长,这里指身高。

③【昳丽】光艳美丽。

④【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

⑤【窥镜】照镜子。

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⑦【旦日】第二天。

⑧【明日】次日,第二天。

⑨【孰】同“熟”,仔细。

⑩【弗如远甚】远远不如。

?【美我】认为我美。

?【私】偏爱。

?【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左右】君主左右近侍之臣。

?【莫】没有谁。

?【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

?【蔽】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面刺】当面指责。

?【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谤讥,在这里指“议论”,没有贬义。市朝,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

?【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时时】常常,不时。

?【间进】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期年】满一年。

?【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

?【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取得胜利。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二、重点句子翻译: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翻译: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魁梧,容貌美丽。

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翻译: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③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翻译:您美极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翻译: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

⑤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翻译: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

⑥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翻译: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

⑦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翻译: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

⑧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翻译: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得下等奖赏。

⑨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翻译:这就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三、课文理解简答题:

1、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答: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

2、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答:①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

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

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

3、邹忌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

答: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才能做到政治清明,在朝廷上

战胜别国。

B卷:能力提升

四、《邹忌讽齐王纳谏》理解性默写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邹忌经过思索,找出妻、妾、客认为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的句子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齐王受邹忌启发,用悬赏的方法广泛征求臣民意见的句子是: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最后收到了效果的句子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五、重点知识积累:

1、一词多义

①、解释下列句中“之”的用法或含义。吾妻之.美我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暮寝而思之.:代词,代指这件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结构助词“的”。臣之.妻私臣:结构助词“的”。

王之.蔽甚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结构助词“的”。

@数月之.后:语气助词,不译。

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事。

②、解释下列句中“朝”的用法或含义。皆朝.于齐: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朝.服衣冠:早晨。

③解释下列句中“孰”的用法或含义。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孰.视之:通“熟”,仔细。

④解释下列句中“于”的用法或含义。欲有求于.我也:向。

能谤讥于.市朝:在。

皆以美于.徐公:比。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皆朝于.齐:向。

⑤解释下列句中“上”的用法或含义。受上.赏:第一等的。

上.书谏寡人者:向皇帝……呈上。

⑥解释下列句中“修”的用法或含义。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⑦、解释下列句中“美”的用法或含义。不如徐公美:美丽的。

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认为……美。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今异义,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

②窥.镜:古今异义,照,看。

③明日

..,徐公来:古今异义,第二天。

④今齐地方

..千里:古今异义,土地方圆。今:地点。

⑤能面刺.寡人之过:古今异义,批评。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⑥谤讥.于市朝:古今异义,指责议论。今:诽谤嘲讽。⑦臣之妻私.臣:古今异义,偏爱。今:自私。

⑧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古今异义,身边大臣。今:方位名词。

⑨邹忌修.八尺有余:古今异义,长,原文指身高。今:改正。

⑩虽.欲言:古今异义,即使。今:虽然。?闻.寡人之耳者: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使……听到”。

?妻之美.我者:词类活用,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朝服.衣冠: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3、判断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①忌不自信:倒装句,宾语前置,忌不信自。

②欲有求于我也:倒装句,状语后置。

③能谤讥于市朝:倒装句,状语后置。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倒装句,状语后置。

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倒装句,定语后置。

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判断句。

⑦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⑧于是入朝见威王:省略句。

⑨暮寝而思之:省略句。

⑩吾与徐公孰美:固定句式,表示比较选择,意思是“跟……相比,哪个……”?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固定句式,表示比较选择,意思是“跟……相比,哪个……”

六、选择题:

1、下面两组句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B )

A.吾孰与徐公美.

B. 吾妻之美.我者

C. 君美.甚

D. 皆以美.于徐公

【解析】A美丽。B意动用法,认为……美丽。C美丽。D美丽。

2、下面两组句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 )

A.私.我也

B. 公而忘私.

C.曹操绕寨私.行

D. 不宜偏私.

【解析】A偏爱。B自己。C暗自。D私心。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由此观之.投诸渤海之.尾

B、皆以.美于徐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乃.下令:“群臣吏民……。”乃.重修岳阳楼

D、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行者休于.树

【解析】A代词,这件事;助词,的。B认为;因为。C于是;于是。D向;在。

4、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弊端)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偶尔) 【解析】C蔽:受蒙蔽的意思。

5.下面这个句子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B )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解析】B

6、下列句子中与“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徐公来,孰视之.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吾妻之.美我者 D.暮寝而思之.

【解析】例句是助词,的。A代词,他。B助词,的。C主谓之间。D代词,这件事。

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B.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D.闻.寡人之耳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解析】A偏爱、私心。B进谏;进谏。C间或,偶然;暗使。D使动用法,使听到;听到。

8、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C )

A、吾与徐公孰.美孰.视之

B、朝.服衣冠皆朝.于齐

C、门庭若市.能谤讥于市.朝

D、时时而间.进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解析】A谁;仔细。B早晨;朝拜。C市场;市场。D间或,偶然;参与。9、下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今齐地方

..千里(地域,表处所) B.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解析】A古今异义,土地方圆,指面积。

10、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A.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暮寝而思之.

C.臣之.妾畏臣 D.何陋之.有

【解析】例句是代词,指这件事。A主谓之间。B代词,指这件事。C助词,的。D宾语前置的标志。

1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同义的一项( D )

A.今齐地方

..千里 B.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C.可以

..也..一战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解析】A土地方圆,指面积。B感奋激发。C可以凭借。D古今同义。

12.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A )

A.虽欲言,无可进者(虽:虽然) B.皆以美于徐公(于:比)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之:的)D.乃下令。(乃:于是,就)

【解析】A即使。

13.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B )

A.吾妻之美我者(美:美丽) B.时时而间进(间:偶然)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讽刺) D.闻寡人之耳者(闻:听到)

【解析】A意动用法,认为……美丽。C指责。D使动用法,使听到。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邹忌修.八尺有余乃重修.岳阳楼

B.窥镜而自视.下视.其辙

C.王之蔽.甚矣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皆朝.于齐朝.而往,暮而归【解析】A长,指身高;修建。B看;看。C受蒙蔽;遮蔽。D朝拜;早晨。

15.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弊端)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偶尔)

【解析】C受蒙蔽。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今齐地方

..

..千里 B、先帝不以臣卑鄙

C、刻唐贤今人诗赋

..人也

..于其上 D、天将降大任于是

【解析】A土地方圆。B身份低微,见识短浅。C诗歌,赋。D在这个。

17.下面对选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臣之妻私臣私:偏爱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

C.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 D.时时而间进间:间接

【解析】D间或,偶然。

18.下面句子中的“于”字解释为“在”的一项是( C )

A. 皆以美于徐公

B.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C. 能谤讥于市朝

D. 皆朝于齐

【解析】A比。B向。C在。D到。

19.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解析】D本文主旨是通过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达到大治。

七、课外文言文阅读【2016青岛中考】

子犹①曰:贫者,士之常也;俭者,人之性也。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故曰“性也”。然则俭不可乎?曰:吝不可耳。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

郑余庆素吝。一日,忽召亲朋数人会.食。众皆怪.之。侵晨赴之。日高,余庆方出,呼左右曰:“吩咐厨家蒸烂去毛,莫拗折项!”众相顾,以为必蒸鹅鸭之类。又久之,盘出,酱醋亦极香新。但见每人前粟饭一碗,蒸葫芦一枚,皆匿.笑强进。

王罴性俭率。镇河东日,尝有台使②至,罴为设食,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③爨④造成,用力不少。尔之择选,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

(原文有删改)

【注释】①子犹:即本文作者冯梦龙。②台使: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派出的使者。

③舂(chōnɡ):用杵捣去谷物的皮壳或捣碎。④爨(cuàn):生火做饭。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忽召亲朋数人会食会:适逢

B.众皆怪之怪:觉得……奇怪

C.皆匿笑强进匿:偷偷地

D.乃裂去薄饼缘缘:边缘

【解析】A聚合;合在一起。

2.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D)

例句: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C.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D.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隆中对》)

【解析】例句表示转折。A表顺承。B表并列。C表修饰。D表转折。

3.下列句子中,与“罴为设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B)

A.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观潮》)

B.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C.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D.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例句是省略句。A被动句。B省略句。C判断句。D被动句。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一天,郑余庆请亲朋好友去吃饭,大家一早就去赴宴,结果直到日头高照,郑余庆才出来。

B.郑余庆让左右侍从叮嘱厨子“蒸烂去毛,不要折断它的颈项”,大家以为他要请吃蒸鹅蒸鸭之类。

C.王罴对使者浪费粮食的做法甚为不满,命令侍从撤去食物。由此可见他节俭直率的特点。

D.子犹认为,节俭是一种品性,与生活贫穷毫无关系。他提倡节俭,但是反对过于吝啬。

【解析】D D子犹认为,节俭是一种品性,与生活贫穷有关系,贫穷了不得不节俭。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

翻译:节俭但偏于吝啬,那么即使堆金积玉,和乞丐有什么区别呢。(2)尔之择选,当是未饥!

翻译:你这种做法,恐怕是不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