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

工具概述

--浅谈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

一、简介

要了解货币政策工具,首先来认识一下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等变量的方针、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政策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标和政策工具。工具是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是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最终实现政策目标。

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法律解释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关于工具的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

(一)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

(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

(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其他政府债券和及外汇;

(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运用前款所列货币政策工具时,可以规定具体的条件和程序。

本条是关于中国人民银行运用的工具的规定,这是法律层面上对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解释。

三、种类

根据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常规工具

或称一般性工具,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二)选择工具

常见的主要包括:

①;

②;

③;

(三)补充工具

除以上常规性、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利率限制;

②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四)新工具: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和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这四种。

下面我将逐个介绍一下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具体情况

四、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一)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

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要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按规定的比率在其吸收的存款总额中提取一定的金额缴存中央银行,并借以间接地对社会进行控制的制度。提取的金额被称为存款准备金,准备金占存款总额的比率称为存款准备金率。

世界上美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存款准备金及存款准备金率包括两部分,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被称为法定,与法定存款准备率对应的准备金就是法定准备金。超过法定的准备金叫做超额准备金(国内习惯于称其为),超额准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例是。超额准备金的大小和超额准备率的高低由商业银行根据具体情况自行掌握。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内容如下:

(1)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对象。我国的实施对象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

(2)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我国现行的,只对存款计提准备金。具体包括商业银行吸收的一般存款,所谓一般存款是相对财政性存款而言的,包括企业存款、储蓄存款、农村存款;信托投资机构吸收的信托存款;农村信用合作社及联社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及联社等集体金融组织吸收的各项存款。

(3)规定和调整率的机构。国家授权人民银行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并根据放松或的需要进行调整,并组织分支机构具体实施。

尽管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的工具,在货币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这项政策工具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存款准备金政策缺乏弹性。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所带来的效果非常强烈,中央银行难以确定调整准备金率的时机和调整的幅度,因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宜随时调整,不能作为中央银行每日控制货币供应状况的工具。而且在中央银行提高准备金比率时,没有足够超额准备金的商业银行必然会被迫出售其,或增加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者是立即收回放出的款项等,这些措施都会增加中央银行的工作压力。所以,中央银行一般不喜欢对率经常予以变动,并且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在提高之前,会事先通知商业银行,这样会使得这项工具效果更平稳一些。

(2)由于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货币乘数及社会的均有较强烈的影响,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大众的心理预期等,都会产生显着的影响,因而存款准备金率有固定化倾向。

(3)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各类银行和和地区银行的影响也不一致。由于超额准备金并不是平均分布在各家银行,而且银行的规模大小有差别,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银行类别各异,因此,率“一刀切”式的变动对各家银行的影响就不一致。对于这一局限性,我后面将讲到我国存款准备金历史演变,04年央行推出了以及去年出现的定向降准,都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缺陷。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历史演变:

中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建立起来的,近20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六次调整。

到了1998年,随着中国经济形式的变化和银行体制改革的推进,当时的出现了不少缺陷,必须进行改革。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从 1998年3月21日起,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主要内容是:将原来各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账户合并,称为准备金存款账户;法定存款准备率从13%下调到8%,超额准备金及超额准备率由各金融机构自行决定;对各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法人统一考核;对各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旬考核。

从2004年4月2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主要内容是,金融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贷款比率越高,适用的率就越高;反之,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高、不良贷款比率越低,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低。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可以制约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产质量不高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扩张。

再看一下今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情况,今年分别于2月5日、4月20日、6月28日三次降准,其中涉及定向降准,所谓定向降准:就是针对某金融领域或金融行业进行的一次央行货币政策调整,目的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定向降准’属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正向激励举措,与‘全面降准’相比,它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将金融资源更好地投放到“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从而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此举既能增加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又能降低“三农”、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稳增长作用,从而在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协同并进中稳增长。

目前在我营业网点交存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法人金融机构有6家,分别是河北银行、汇融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建投财务公司、河钢财务公司和冀中能源财务公司。河北银行执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汇融和金融租赁执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几家财务公司执行%的存款准备金率。

(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所谓利息,是指货币所有者因贷出货币资金而从借款人处获得的报酬。而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的金额与存入或贷出金额的比率,由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我国的利率分三种:

第一,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即基准利率,又称法定利率;

第二,商业银行对企业和个人的存、贷款利率,称为商业银行利率;

第三,金融市场的利率,称为。其中,基准利率是核心,它在整个金融市场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作用,它的变化决定了其他各种利率的变化。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影响商业银行借入中央银行,以达到抑制或刺激对的需求,导致信贷总量或的收缩或扩张。

基准利率是我国中央银行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制定基准利率的依据只能是货币政策目标。当政策目标重点发生变化时,利率作为政策工具也应随之变化。不同的利率水平体现不同的政策要求,当政策重点放在稳定货币时,中央银行贷款利率就应该适时调高,以抑制过热的需求;相反,则应该适时调低。

(三)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

再贴现是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将买入的未到期的贴现票据向中央银行办理的再次贴现。,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的一种。

再贴现政策的作用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变更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及社会的资金供求的过程。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使之高于市场利率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或再贴现的资金成本上升,这就必然减少向中央银行借款或再贴现,这使商业银行的相应缩减。如果准备金不足,商业银行就只能收缩对客户的贷款和投资规模,从而也就缩减了市场的货币供应量。随着市场货币供应量的缩减,紧俏,市场利率也相应上升,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也就相对减少。而当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利率,使其低于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或再贴现的资金成本降低,这就必然增加其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再贴现,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相应增加,这就必然会使其扩大对客户的贷款和投资规模,从而导致市场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随着市场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松动,筹资较易,市场利率相应降低,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尽管从理论上来说,能够发挥很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某些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

(1)从控制来看,再贴现政策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控制工具。首先,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商业银行是否愿意到中央银行申请,或再贴现多少,决定于商业银行自身。其次,如商业银行都依赖于中央银行再贴现,就会增加中央银行的压力,从而会削弱其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再次,高低有限度。在经济繁荣或时期,再贴现率无论高低,都无法限制或阻止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这也使得中央银行难以有效地控制。

(2)从对利率的影响看,调整再贴现利率,通常并不能改变利率的结构,而只能影响利率水平。

(3)就其弹性而言,是缺乏弹性的。一方面,再贴现率的随时调整,通常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这会使企业和商业银行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再贴现率不随时调整,又不利于中央银行灵活地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因此,再贴现政策的弹性是很小的。

我国再贴现政策历史演变:

中国再贴现政策的发展是建立在票据市场发展的基础上的。1980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利用搞好经济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着手研究问题,并决定先在两个区办事处试点。试点成功之后,经过几年的探索,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汇票承兑、贴现暂行办法》,并决定从1985年起在全国开展这项业务。

随着票据业务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也开始着手开展再贴现业务,进一步发挥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作用。

1986年人民银行又颁布了《试行办法》,开始对专业银行办理再贴现业务。198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颁布了《银行结算办法》和《银行结算会计核算手续》,对的结算、承兑、贴现、再贴现的处理程序和会计核算手续作了明确的规定。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1994年,人民银行先后颁发了《信贷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办法》和《商业汇票办法》,提出要加强人民银行金融宏观调控,对于货币信贷总量的控制,要由过去的信贷规模为主的直接控制逐步转向运用社会信用规划、、再贴现等手段的间接控制,减少,增加再贴现和抵押贷款。同时,人民银行也开始将作为货币政策的工具加以运用,实施金融宏观调控。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再贴现政策已真正开始作为工具在控制、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1995年《票据法》的颁布,对于票据的推广使用以及贴现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1998年后,再贴现业务真正迎来全面发展和深化的阶段,1998年3月,改革的确定方式,与脱钩,单独发布再贴现率,使之首次成为基准利率,强化了再贴现率的信号作用。

为进一步推动国内和发展,便利企业支付和融资,支持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创新,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于2008年1月决定组织建设电子商业汇票系统, 2009年10月28日建成投入运行。

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建成运行,是我国、电子化进程中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基本建成,标志着我国业务进入电子化时代,对促进电子商务和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为业务提供安全高效、互联互通、标准统一、方便快捷的多功能、综合性业务处理平台。与现行纸质相比,其最大的特性就是签发和流转都采取电子化方式,以来完成。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建成将从根本上解决纸质商业汇票效率低下、、风险较大等问题。

其次,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建成对企业、商业银行、和的发展意义重大。对企业来说,不仅提供了纸质票据的所有功能,更重要的是企业在使用过程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易资金在途时间大大缩短,资金周转效率明显提高。对商业银行来说,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建成不但使能够实现实时、跨地区流通使用,而且节省了纸基的,节约票据印制成本,降低票据保管成本,规避票据遗失风险,增强了业务的安全性,加快了结算速度,从而有效提高银行的效率。对来说,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建成将使中央银行成为电子商业汇票市场的一个经常性交易主体,未来可能成为中央银行的一个主要手段,增加中央银行操作的弹性和力度,提高中央银行调控的能力,畅通。通过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中央银行能够全面监测各种票据行为,准确了解资金流量流向,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目前在我营业网点开立再贴现账户的金融机构有19家,可以办理回购式纸质商业汇票再贴现业务和电子商业汇票再帖现业务。

(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是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贷款。再贷款是中央银行主要之一。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尤其是在原来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里,贷款是一个大项目,它充分体现了中央银行作为“”的职能作用。中央银行的贷款对维护的安全、执行、抑制通货膨胀、平衡财政收支、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体说来,再贷款的作用主要体现为:第一,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影响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取得的成本和可使用额度,使和发生变化。例如,当中央银行要收缩银根实行紧缩政策时,它可以提高利率,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增加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贷款成本,抑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贷款;第二,再贷款利率的调整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和社会宣传货币政策变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能产生预告效果,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们的预期。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贷款利率时,表明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进展发出了警告,使厂商慎重从事进一步的投资扩张;当中央银行降低再贷款利率时,则表示在中央银行看来通货膨胀已经缓和,这样就会刺激投资和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作用。

我国主要有以下内容:

(1)的条件和期限。凡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持有《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并在人民银行单独开立基本账户的金融机构,方可成为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的对象。

(2)的发放和收回。商业银行向人民银行申请贷款,必须填写《中国人民银行贷款申请书》,注明借款用途,说明借款原因,讲清资金运用状况,加盖有效印鉴,报送当地人民银行。人民银行依据经济发展、松紧和贷款条件,自主审查,决定贷与不贷、贷多贷少、贷款种类和。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必须坚持期限管理,贷款到期必须收回。贷款到期,商业银行应主动办理还款手续;到期不办理的,人民银行有权将其贷款转入逾期贷款户,必要时从其存款户扣收。

(3)人民银行对再贷款的管理。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要定期检查金融机构使用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情况。对发现贷款使用不符合规定,或投向不合理等情况的,要督促其限期纠正,对纠正不力的,人民银行有权停止对该行贷款、收回或提前收回对该行的贷款,并建议其上级行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五) 买卖国债、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和外汇的活动。它是中央银行的一项主要业务,是的一种基本工具。中央银行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或外汇意味着进行基础货币的吞吐,可以达到增加或减少的目的。当金融市场上资金缺乏时,中央银行就通过买进有价证券,向社会投入一笔基础货币。这些基础货币如果是流入社会大众手中,则会直接地增加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如果是流入商业银行,则会引起信用的扩张和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增加。相反,当金融市场上游资泛滥、货币过多时,中央银行就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卖出,无论这些证券是由商业银行购买,不定期是由其他部门购买,总会有相应数量的基础货币流回,引起信用规模的收缩和货币供应量的减少。中央银行就是通过公开市场上的证券买卖活动,以达到扩张或收缩信用、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中国人民银行的工具是国债、其他、金融债券和外汇,主要是外汇。就国债而言,中国人民银行以买卖国债的形式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商业银行的,进而影响的减少变化。人民银行在国债市场进行,买卖的对象不是个人和企业、事业单位,而是国债。国债一级交易商,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审定的、具有直接与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债务交易资格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就外汇而言,由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成立,统一的外汇市场已经形成,外汇与人民币买卖的数额较大,人民银行通过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卖外汇,同样会起到吞吐基础货币的作用。

公开市场政策已成为许多国家中央银行最重要的工具。其优点在于:(1)中央银行能通过此项政策工具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的状况,从而直接影响市场。(2)运用的主动权掌握在中央银行手中。中央银行可以独立地选择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各种债券的时间、地点、种类及数量,而无须像那样,中央银行只能用变动贷款条件或的间接方式鼓励或限制商业银行的信用行为,也无须考虑商业银行是否配合。(3)公开市场上中央银行买卖各种有价证券的规模可大可小,交易方法及步骤都可以根据需要安排,这样更能保证准备金比率调整的准确性,也能比较准确地调控。(4)不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及再贴现率手段那样,具有很大的行为惯性。在中央银行根据市场行情认为有必要调节方向时,转变业务有很大的灵活性。(5)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公开市场政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6)金融市场情况一旦发生变化,中央银行能迅速改变其操作,灵活地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

(六)央行创设的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常备借贷便利)

借鉴国际经验,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年初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所谓常备借贷便利就是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流动性需求,通过资产抵押的方式向中央银行申请授信额度的一种更加直接的融资方式。它是中国人民银行正常的流动性供给渠道,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

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期限为1-3个月。利率水平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综合确定。常备借贷便利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

主要特点:

1、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常备借贷便利;

2、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

3、常备借贷便利的交易对手覆盖面广,通常覆盖存款金融机构。

(中期结构便利/中期借贷便利)

201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中期借贷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MLF)。中期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采取质押方式发放,并需提供、、、高等级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

它跟SLF也就是常备借贷便利很类似,都是让商业银行提交一部分的金融资产作为抵押,并且给这个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最大的区别是MLF借款的期限要比短期的要稍微长一些,而且临近到期的时候可能会重新约定的一个利率,就是说获得MLF这个商业银行可以从

央行那里获得一笔借款,期限是3个月,利率是央行规定的利率,获得的这个借款之后,商业银行就有钱了,就可以拿这笔钱去发放贷款了,而且三个月到期之后,商业银行还可以根据新的利率来获得同样额度的贷款。

MLF的目的:

刺激商业银行向特定的行业和产业发放贷款。

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是通过借用短期的资金,来发放长期的贷款,也就是所谓的借短放长,短期的资金到期之后,商业银行就得重新借用资金,所以为了维持一笔期限比较长的贷款,商业银行需要频繁借用短期的资金,这样做存在一定的短期利率风险和成本,由于MLF它的期限是比较长的,所以商业银行如果用MLF得到这个资金来发放贷款,就不需要那么频繁借短放长,就可以比较放心发放长期的贷款。

中期借贷便利体现了我们货币政策基本方针的调整,即有保有压,定向调控,调整结构,而且是预调、微调。

(抵押补充贷款)

PSL作为一种新的储备政策工具,有两层含义:

1、量的层面,是基础货币投放的新渠道;

2、价的层面,通过商业银行抵押资产从央行获得融资的利率,引导中期利率。

PSL这一工具和再贷款非常类似,再贷款是一种无抵押的信用贷款,不过市场往往将再贷款赋予某种金融稳定含义,即一家机构出了问题才会被投放再贷款。出于各种原因,央行可能是将再贷款工具升级为PSL,未来PSL有可能将很大程度上取代再贷款工具,但再贷款依然在央行的政策工具篮子当中。

(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

要理解清楚这个工具,先回顾下逆回购。

每周二、周四,央行一般都会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目前最主要的是回购操作。回购操作又分成两种,正回购和逆回购。

正回购即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

逆回购即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一言以蔽之,逆回购就是央行主动借钱给银行;正回购则是央行把钱从银行那里抽走。

知道逆回购后SLO就很好解释了,简单说就是超短期的逆回购。对于SLO,央行如此介绍:以7天期以内短期回购为主,遇节假日可适当延长操作期限,采用市场化利率招标方式开展操作。

人民银行根据货币调控需要,综合考虑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状况、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等多种因素,灵活决定该工具的操作时机、操作规模及期限品种等。该工具原则上在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间歇期使用。

下面看一下央行发布的今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这是其中的一小段,当中提到了央行运用的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常备借贷便利、存款准备金政策、利率政策、抵押补充贷款等,这里就不再详细介绍了。

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常备借贷便利等多种工具,两次普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在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全面推开常备借贷便利操作,保持了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三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先后七次下行,引导市场利率平稳适度下行,促进实际利率维持基本稳定,从量价两个方面保持了货币环境的稳健和中性适度。改进合意贷款管理,适当调整政策参数,三次实施定向降准,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中西部地区的信贷支持。通过抵押补充贷款工具(PSL)为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户区改造提供长期稳定、成本较低的资金来源。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将人民币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扩大为基准利率的倍,放开小额外币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启动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大额存单发行交易。信贷资产证券化进一步推进,中小微企业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规模扩大。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资本金补充和存款保险机制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概述 --浅谈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 一、简介 要了解货币政策工具,首先来认识一下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等变量的方针、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政策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标和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是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最终实现政策目标。 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法律解释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关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 (一)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 (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 (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运用前款所列货币政策工具时,可以规定具体的条件和程序。 本条是关于中国人民银行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这是法律层面上对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解释。 三、种类 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常规工具 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二)选择工具 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三)补充工具 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第9章-货币政策(答案)

第九章货币政策(答案)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2.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政策工具3.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4.通货紧缩5.自然失业6.通货膨胀7.菲利普斯曲线8.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9.准备金;基础货币10.货币供应量和利率11.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12.自存准备;法定准备13.买进;出让14.有价证券15.现券交易;回购交易16.回购交易17.消费信用控制18.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19.法定准备金政策20.公开市场业务21.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22.窗口指导;道义劝告23.凯恩斯24.货币25.流动性陷阱26.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 1. A 2.C 3. C 4.C 5. D 6. D 7. C 8. A 9. A 10. B 11. D 12. A 13. B 14. B 15. C 16. D 17. C 18. C 三、多项选择题 1.ACDE 2.ABDE 3.AB 4.CD 5.ACE 6.AC 7.BCE 8.ABCE 9.ABCE 10.CE 11.ABCD 12.ABE 13.AC 14.BD 四、是非判断题 1. 错; 2. 对; 3. 错; 4.对; 5. 对; 6. 错; 7. 对; 8. 错; 9. 对;10. 错;11. 对;12. 错;13.对; 14. 错; 15. 对;16. 错;17.对; 18.错;19. 对;20.错;21.错;22. 对; 23. 错;24. 对;25. 对。 五、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货币政策目标:是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一般所说的货币政策目标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3.菲利普斯曲线: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两者之间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关系: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必然要牺牲若干程度的币值稳定;而要维持币值稳定又必须以失业率若干程度的提高为代价。这一关系可以表现在菲利普斯曲线上,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4.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是对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 5.法定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6.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7.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的行为。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改变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8.回购交易:是指卖(买)方在卖出(买入)证券的同时,与买(卖)方约定在将来某个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

要求:请就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短文。 写作思路: 1、首先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背景; 2、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走向进行预测分析,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近两年来的情况; 3、最好简要分析货币政策转向后的利弊得失。 4、题目自拟(参考题目:试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我国货币政策的未来;试论国内外货币政策的协调等; 5、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字数控制在800字左右。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取向 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由持续升温转为步人下行通道,物价涨幅由逐步升高转为持续下降。面对这种金融形势的变化,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由“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转向“保增长”,货币政策则经历由“从紧”到“灵活审慎”、再到“适度宽松”的转变过程。从总体情况看,年初“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国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奠定了基础。2008年7月以后国家实施逐步放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和金融体系平稳运行产生了积极效果。目前国家经济下滑趋势有所抑制,但全球金融危机还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也将更为严峻。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发挥调节作用,促进同内需求扩大和经济的平稳发展。 一、2009年货币政策运行环境分析

1.全球经济金融环境存在继续恶化的可能。尽管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中央银行纷纷出台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主要出台了大规模的救市政策,采取央行降息。注入流动性。但到日前为止,还未看到这场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有出现根本性转机的迹象,世界经济仍存在进一步恶化的可能。主要原因,首先由于金融危机的起因是次贷危机,次贷衍生产品的风险高,影响面广泛,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尚未恢复,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紧缩。其次,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以及金融系统的功能受到严重损害,短期内也很难恢复金融机构和金融系统的正常功能。再次,金融危机已向实体经济发展,全球普遍有企业和居民财富缩水、消费者信心不足、生产萎缩、就业减少等情况。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走低,经济形势的恶化反过来会进一步加重金融危机。 2.国内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一是外需可能进一步下降。由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国际市场需求会进一步减少,与此同时,外需下降的影响会带来国内的投资和消费,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更大的影响:二是投资较快增长的困难较大。尽管国家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各地政府进一步加大刺激规模。但由于企业利润增幅大幅度下降,银行信贷总量增长存在一定的“虚增”成分,加上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看淡,这些都会对投资增长带来影响:三是消费需求可能减缓,虽然国家采取家电下乡、农民增收等刺激消费的政策,但从当前企业效益下降、就业困难、财政收入减少等情况看,居民收入增长逐渐趋缓,居民的消费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这几年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住房和汽车消费迅速增长是带来消费加快增长的重要原因。但近期居民住房和汽车消费增长放缓,消费结构升级放缓,消费增长缺乏强有力的带动因素。因此消费需求形势不容乐观。 3.金融风险将会增大。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冲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金融机构在国外投资受损;二是引起在华投资机构的连锁反映;三是引起国际资本流动的急剧变化。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对外投资相对较少,在华外资机构出现问题的也不多,至今尚未出现大规模资本流出现象。目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的深入,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将进一

货币政策 答案

第九章货币政策(答案)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2.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政策工具3.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4.通货紧缩5.自然失业6.通货膨胀7.菲利普斯曲线8.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9.准备金;基础货币10.货币供应量和利率11.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12.自存准备;法定准备13.买进;出让14.有价证券15.现券交易;回购交易16.回购交易17.消费信用控制18.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19.法定准备金政策20.公开市场业务21.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22.窗口指导;道义劝告23.凯恩斯24.货币25.流动性陷阱26.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 1. A 2.C 3. C 4.C 5. D 6. D 7. C 8. A 9. A 10. B 11. D 12. A 13. B 14. B 15. C 16. D 17. C 18. C 三、多项选择题 1.ACDE 2.ABDE 3.AB 4.CD 5.ACE 6.AC 7.BCE 8.ABCE 9.ABCE 10.CE 11.ABCD 12.ABE 13.AC 14.BD 四、是非判断题 1. 错; 2. 对; 3. 错; 4.对; 5. 对; 6. 错; 7. 对; 8. 错; 9. 对;10. 错; 11. 对;12. 错;13.对; 14. 错; 15. 对;16. 错;17.对; 18.错;19. 对; 20.错;21.错;22. 对; 23. 错;24. 对;25. 对。

五、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货币政策目标:是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一般所说的货币政策目标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3.菲利普斯曲线: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两者之间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关系: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必然要牺牲若干程度的币值稳定;而要维持币值稳定又必须以失业率若干程度的提高为代价。这一关系可以表现在菲利普斯曲线上,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4.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是对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 5.法定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6.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7.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的行为。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改变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影响货币供应量

货币政策工具---名词解释

公开市场业务 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目前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共包括40家商业银行。这些交易商可以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工具与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其中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世界上美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1998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 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998年3月21日起,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有以下七项: (一)将原各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帐户合并,称为“准备金存款”帐户。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准备金存款帐户超额部分的总量及分布由各金融机构自行确定。 (三)对各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法人统一考核。法定准备金的交存分以下情况: 1.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投资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各总行统一存入人民银行总行。 2. 交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各总行统一存入其总行所在地的人民银行分行。 3. 各城市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其总行统一存入当地人民银行分行。 4. 城市信用社(含县联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法人存入当地人民银行分、支行。农村信用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现行体制存入当地人民银行分、支行。 5. 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由法人统一存入其总部所在地的人民银行总行(或分行)。 6. 经批准,已办理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其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由其法人(或其一家分行)统一存入所在地人民银行分行。 (四)对各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旬考核。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贷款规模控制、特种存款、对金融企业窗口指导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间接调控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直接调控工具。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1998年以后,取消了贷款规模控制,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窗口指导等。一、概述为实现其最终目标有一个传导机制,并有一个时间过程,一般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也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目前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主要监控基础货币、银行

的超额储备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利率;中介指标主要监测货币供应量和以商业银行贷款总量、货币市场交易量为代表的信用总量。二、种类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 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时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二)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评价.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评价 08金融3班08050315 钱晨 摘要: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之一。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决策程序的科学合理和政策工具的正确使用是货币政策作用有效发挥的重要前提。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我国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了解当前的货币政策目标和为实现目标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对政策的效果评价 关键字: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汇率利率政策效果 正文: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变化来改变民间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当前,我国金融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是好的,但由于正处于市场化改革的特殊历史时期,一些不良因素和倾向值得警惕。货币政策面临着巨大挑战和严俊考验。当前货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汇率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存在冲突,以及多重因素导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业对外开放、金融机构健全性改革以及汇率、利率和资本市场等市场化改革齐头并进的特殊历史时期,金融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是好的,但是有些不良因素和倾向也值得警惕,包括国际热钱大量流入、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流动性过剩、贷款增长偏快以及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等。货币政策面临着巨大挑战和严峻考验。 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存在冲突 一方面,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试图使人民币与美元利率之间保持一定的差距,这样不但可以减小“热钱”的套利空间,还可以鼓励国内资金外流,进而减轻本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国内流动性过剩,信贷增速偏快,直接导致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房地产、部分能源和原材料市场价格偏高。经济形势本身要求提高利率,紧缩流动性。当前这种格局符合“蒙代尔三角”的描述:一个国家在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只能三取其二。就国内已经大量涌入的热钱数量来看,资本管制的效力有限,我国存在实际上的资本自由流动,因此,汇率稳定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两者从理论上讲不能同时作为货币政策目标,但实际上央行却一直在努力三者兼得,这使货币政策回旋空间十分狭窄。上半年央行的货币政策思路是在尽量不提高利率(特别是存款利率)的前提下,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窗口指导来紧缩流动性,以达到同时稳定利率和汇率的目的。 (二)多重因素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 在汇率和利率这一对矛盾中,汇率处于主导地位。对人民币升值原因的深入探讨应该作为对当前货币政策进行深入研究的逻辑起点。归纳起来,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第二,国内资金缺少国际投资出口。第三,多种预期因素导致热钱涌入。 面对我国货币政策所存在的问题,要调整货币政策以完成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目标,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我们已经了解,即: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物价稳定及国际收支平衡。

知识点4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与信用控制

知识点2:货币政策工具 2.1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2.1.1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2)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势与缺陷 优势: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强有力的影响 缺陷: ●即使调节很小的幅度,也会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强力影响 ●对于超额准备金低的银行来说,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能立即引起流动性问题 ●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加大银行经营管理的难度 (3)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趋势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与发达国家一样存在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趋势,但总体而言,新兴市场国家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高于发达国家 2.1.2 再贴现政策 (1)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和规定再贴现票据的资格等方法,影响再贴现贷款的数量,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 (2)再贴现政策包括两方面内容: 调整再贴现率贴现窗口管理 (3)再贴现政策 优势:最后贷款人的职责 缺陷:中央银行不能处于完全主动的地位 2.1.3 公开市场业务 (1)公开市场业务即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数量,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2)公开市场业务的两种类型 ●能动型:以改变准备金水平和基础货币量为目的 ●防御型:抵消影响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的其他因素变动 (3)公开市场业务

优势: 1. 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主动性 2.灵活且精确 3.很容易对冲(极强的可逆性) 4.时滞相对较短 缺陷: 1.政策的告示性比较弱 2.需要一定前提条件 如赋予中央银行弹性操作的权力和强大的金融实力,金融市场要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2.2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主要是为了实现结构性的控制目标。 2.2.1 消费者信用控制 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目的在于影响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的支付能力和需求。 包括:规定用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时第一次付款的最低金额;规定用消费信贷购买商品的最长期限;规定可用消费信贷购买的耐用消费品的种类,对不同消费品规定不同的信贷条件等。 2.2.2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是指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抑制过度的投机。 如规定应支付的保证金比率,保证金比率是购买者在买进证券时必须支付现款的比率。2.2.3 不动产信用控制 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向客户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的管理措施。 其目的主要在于限制房地产投机、抑制房地产泡沫。如对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规定最高限额、最长期限以及首次付款和分期还款的最低金额等。 2.2.4 优惠利率 是指中央银行对国家要求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制定较低的贴现率或放款利率,以鼓励这些部门发展的措施。 2.2.5 预缴进口保证金制度 是指为保证国际收支平衡,抑制进口过度增长,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按照进口商品总值的一

2020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

2020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 货币政策的外部因素 从汇率情况来看,近期人民币汇率采取类似于一种参考双“锚”模式,即美元和一篮子货币:在美元走强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而美 元走弱时则参考美元。也就是说,在美元上涨的时候人民币对美元 相对走弱,但对一篮子货币仍然是上涨的。这有助于防止或减缓人 民币贬值预期的形成。 同时,我国货币政策的重心对内将是“去杠杆,抑制资产泡沫”,对外将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而主动挤压泡沫,防范金融风险, 也是货币政策势在必行的趋势。 货币政策的内部因素 从内部因素来看,当前的金融形势、经济基本面、四部门的债务状况等都是影响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而当前的金融形势以及过去 几年金融业的发展历程,是货币政策参考的重中之重。 1.当前的金融形势 当前政策已从放松金融管制阶段,逐步进入加强管制和引导规范阶段。次贷危机以来,特别是2011年以后,我国逐渐放松金融管制。2015年我国金融业产值增速15.9%,远远超过GDP增速。中国金融 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今年已经上升到10.2%,较2012年的6.3%,短 短四年时间提升了近4个百分点。 在这四年中,整个经济和金融系统的风险也逐渐聚集。为防范金融风险,2016年特别是下半年以来,金融管制逐步加强。而市场对 资金的需求规模并没有减少,如险资举牌就对资金有巨大的需求, 但央行并没有放任市场资金供给,导致10月中下旬开始资金面趋向 紧张。市场从“资产荒”到“资金荒”的切换十分迅速,以至于近

期发生了一次类似于2013年的小规模利率风暴。随着市场流动性紧 张预期进一步加大,利率走高,债市也发生了大幅波动。 债市大幅波动,主动打压了资产泡沫,短期释放了风险。因此,从我国当前金融状况来看,货币政策势必将以抑制资产泡沫的进一 步加大为目标,以防止金融空转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风险。从这个 角度来看,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并 不大。 2.实体经济基本面 再看实体经济基本面,2016年下半年以来经济逐渐企稳。规模 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已经连续8个月超过6%,利润同比增长8.4%; 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67万,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1000 万的就业目标;投资也出现好转,特别是民间投资,10月份民间投 资增长5.9%,较6月的负增长高出约6个百分点。此外,PPI由负 转正,CPI温和上升,PMI连续3个月在临界点之上,市场预期明显 改善。因此,从实体经济角度来看,稳增长压力减小,也给货币政 策相对从紧创造了条件。 如果单考虑通胀因素,预计2017年通胀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也 会使得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变小。 3.债务负担 目前我国整体债务负担较为沉重,2015年底全社会杠杆率249%,四部门的负债情况各有不同。 政府方面,2015年中期至2016年中期有一波强劲的加杠杆过程,负债同比增速由不足10%上涨到超过30%。2016年中期以后政策开 始有所收敛,但11月增速仍然在25%以上。 对于居民部门来说,其负债大多用于购房。伴随着房价上涨,今年以来居民部门杠杆率迅速增加。在10月份楼市调控加码情况下, 增速依然高达22.1%。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情况的论述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情况的论述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某些工具作用于某个经济变量,从而实现某种特定经济目标的制度规定的总和。它和财政政策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有三个构成要素:(1)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业务。(2)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货币发行量,利率等。(3)货币政策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及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改变货币发行量,利率等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最终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上述对货币政策内涵有了总体的把握,下面就我个人谈谈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情况。货币政策工具有三个,各个国家的喜好各不相同。资本市场比较成熟的美国喜好用公开市场业务,西欧的发达国家喜好用再贴现业务,资本市场发展比较晚的我国喜好用存款准备金率。总体这各个工具对应国家效果还不错。 下面简要叙述我国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业务的使用情况。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用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1999年,中国基础货币的主要供应渠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公开市场操作成为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的主渠道。全年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基础货币1920个亿,占全年基础货币投放的52%。再贴现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和规定贴现条件来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给和需求。从1998年3月起再贴现利率成为独立的利率体系,不再继续与同期再贷款利率挂钩。同时下调再贴现利率并延长再贴现最长期限。1999年,中央银行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再贴现业务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改进了再贴现业务的方式,扩大其范围,使年末余额达500亿,增长51%。由于我国喜欢用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业务相对用的少一点,尤其再贴现业务,用的更少且市场影响小。我个人在这方面了解不多,也没查到比较好信息,在此多做介绍。

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最终版.doc

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为什么? 答: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别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理由: (一)通胀从本质上说是货币过多问题,所以治理通胀主要靠货币 政策。但当前物价上涨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光靠货币政策 手段是不够的,必须更加重视运用财政政策等手段,形成合力,共同管理好通胀预期 (二)当前物价上涨是流动性过剩、成本推动及输入型通胀等多种 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食品价格上 涨较快;由水、电、燃料价格、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住房租 金价格等要素组成的居民居住类价格上涨较快。食品价格和房 价是这次物价上涨的两个大头,特别是食品价格成为物价上涨 的主要推手。在这种背景下,光靠货币政策手段是不够的,必 须更加重视发挥财政政策等手段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管理 好通胀预期。 (三)通货膨胀从本质上说是货币过多问题,所以治理通胀主要靠 货币政策。但当前中国物价形势复杂,货币政策多是对流通中 的货币总量进行调节,对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通胀作用有限, 对当前结构性通胀的治理效果不佳。再者,货币政策主要作用 于货币供应量,进而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故政策传导上 存在一定的时滞。此外,货币政策各项工具的使用和效果都有 一定的局限性: (四)现阶段物价水平上升,通货膨胀,为了抑通胀而紧缩流通中 的货币量,进而导致投资减少,来控制总需求。 措施:

在目前情况下,要更加重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对于结构性通胀,长期来看,治理的关键在于: 1.调整产业结构, 2.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控制投资方向、赤字规模,能结构性地对需求予以调节; 4.通过鼓励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能结构性地改 善长期供给,促进经济增长; 5.通过直接的税收减免及价格补贴政策,也能增加短期供给。 6.对成本推动引发的通胀,治理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劳动生 产率,切断要素价格上升转化为大范围、持续物价上涨的 通道。因此,利用相关财税政策可直接促进技术进步和自 主创新,提高产能,增强企业消化要素成本上涨的能力, 促进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在源头上控制产品价格上 涨。 由于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很难解决结构性的问题,应对结构性通胀,财税政策因其针对性强和轻重可调节性而具有明显优势。对于因食品价格上涨过快而形成的结构性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可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来增加供给,改善供求关系,平抑价格上涨。关于我国经济财政政策的走势分析: (一)“控物价、稳需求、防风险”是经济工作的重点 1.控物价,就是要保证有效供给,特别是食品、煤、电、油、气、 运的供给,减缓输入型通胀压力,稳定通胀预期,防止出现全 面通胀。 1)一是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增加农业生产补贴,完善 和落实对生活困难群众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贴。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它们如何动作,利弊分析?? 1、准备金政策 ?(1)概念 –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以改变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数量和货 币扩张乘数,从而达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贷款和派生 存款)和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2)主要内容 –包括缴纳的对象,计提范围和计提比率,可用作准备金的资产等。 ?(3)作用机制 –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一定时期内存款总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因此 –一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的数量 –二是通过影响货币乘数 ?当需要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或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和需要大量吸收或补充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 ?(4)作用特点 –保证银行流动性、控制货币供应量、结构调整 –操作简单,作用威力大,奏效快 –副作用大,缺乏灵活性,对商业银行和经济的冲击力大,且央行不易把握时机和力度。 2、再贴现政策 ?(1)概念及内容: –中央银行通过直接调整或制订对合格票据的贴现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市场的供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 币政策。 ?(2)主要内容 –再贴现: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 –主要包括:再贴现票据的种类、规定再贴现业务的对象、确定并调整再贴现率。 –管理的核心:审查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的申请 ?(3) 作用机制 –通过调节再贴现率和再贴现资格来影响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以影响其借款意愿,达到影响社会总信用的目的。 ?(4)作用特点 –-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相比,作用过程相对是渐进的,政策效果不是非常的猛烈。

货币政策工具讲课讲稿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概述 --浅谈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 一、简介 要了解货币政策工具,首先来认识一下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等变量的方针、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政策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标和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是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最终实现政策目标。 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法律解释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关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 (一)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 (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 (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运用前款所列货币政策工具时,可以规定具体的条件和程序。 本条是关于中国人民银行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这是法律层面上对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解释。

三、种类 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常规工具 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二)选择工具 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三)补充工具 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 ②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

简述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其功能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以后,还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来保证其实现。中央银行可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等。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且能对社会的货币信用总量进行调节的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俗称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目前,凡是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基本上都实行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即规定金融机构只要经营存款业务,就必须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建立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防止商业银行盲目发放贷款,保证客户存款的安全,维护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后,人们开始认识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一个重要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是:中央银行通过调高或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从而达到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的目的。具体来说,当中央银行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数量减少,可自主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增加,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增加,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增加贷款或投资,引起存款的数倍扩张,市场中货币供给量增加。相反,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数量增加,可自主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减少,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减少贷款或投资,引起存款的数倍紧缩,市场中货币供给量减少。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和局限性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主要有:第一,中央银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定者和施行者,中央银行掌握着主动权。第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影响货币乘数作用于货币供给,作用迅速、有力,见效快。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具有局限性:第一,缺乏弹性,有固定化倾向。由于作用于货币乘数,即使准备金率较小幅度的调整,可能也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巨大波动,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常被认为是中央银行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调控效果较为强烈,不宜作为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的日常性工具,这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第二,为了体现公平性,各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各类存款机构基本都一样,“一刀切”式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可能使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难以把握货币政策的操作力度与效果。第三,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干扰较大,增加了银行流动性风险和管理的难度,当对法定准备金存款不付息时,还会降低银行的盈利,削弱其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二)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已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进行转让的票据行为。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利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再贴现资格的规定与调整。 1.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理 (1)调整再贴现利率的作用机理。 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利率主要着眼于短期的供求均衡。中央银行通常会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随时调整再贴现利率,用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向

我国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又称经常性、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即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俗称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1.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比例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2.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 3.公开市场业务。所谓“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Operation,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货币政策(monetarypolicy),它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 货币政策的性质(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以及货币、产出和通货膨胀三者之间联系的方式)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争议的领域之一。 一国政府拥有多种政策工具可用来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其中主要包括: 1.由政府支出和税收所组成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过影响国民储蓄以及对工作和储蓄的激励,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 2.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它影响货币供给。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指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准备金本来是为了保证支付的,但它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就是赋予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现已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国家货币政策 国家货币政策 (1)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货币政策的中心点是调节货币供应量。 增加货币供应量称为“放松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称为“紧缩银根”;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趋势精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趋势 货币政策是国家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方针政策的总称。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调控手段一般包括: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直接信用控制等。 近三年来, 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升值争论。最近, 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在不断升级。当前我国面临两大压力,一是通货膨胀的压力,二是信贷紧缩的压力。从外部来看,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使得外需逐步增加,通胀的压力需要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若时机把握不当,又将会导致热钱的流入,从而进一步给我国的物价及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从国内来看,低端市场上劳动力价格的走高,工资的增长,以及货币的过量发行,都进一步推动了通货膨胀。 信贷规模的急速扩充, 未找到投资出口的资金流向资产市场, 形成大量的购买力, 国内资产泡沫严重。然而,信贷扩张的短期性导致商业银行面临在信贷紧缩情况下企业无法偿还的风险,后果是,资产泡沫破灭后,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恶化,进而冲击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在考虑作为短期应对危机的信贷扩张策略的退出时,我们又面临与通胀相类似的两难的困境,即一方面,国内资产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持续升温需要紧缩信贷;另一方面,信贷的紧缩会抑制市场需求导致资产供给的大幅下跌,资产价格的控制会引发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问题,长期来看,将带来“多米诺效应”。因此,原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不再适用于我国。 当前为了更好的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我国提出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方法,取代了持续两年之久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中央相应部门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后作所出的重要决策,使经济工作的“稳增长” 取代了之前我国经济工作的“保增长”。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比,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一种可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进行微调以保持经济平衡的货币政策,它是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