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指标

肝纤维化指标
肝纤维化指标

肝纤维化指标

https://www.360docs.net/doc/f49074304.html, 日期:2008-7-22 12:12:58 来源: 编辑:2122

1. PCIII ,Procollagen Ⅲ(III型前胶原):反映肝内III型胶原合成,血清含量与肝纤程度一致,并与血清γ-球蛋白水平明显相关。PCIII与肝纤维化形成的活动程度密切相关,但无特异性,其它器官纤维化时,PCIII也升高。持续PCIII升高的慢活肝,提示病情可能会恶化并向肝硬变形成发展,而PCIII降至正常可预示病情缓解,说明PCIII 不仅在肝纤维化早期诊断上有价值,在慢性肝病的预后判断上也有意义。血清PCⅢ水平与肝纤维化病变程度呈密切相关,反映肝纤维合成状况和炎症活动性,早期即显著升高,而陈旧性肝硬化和部分晚期肝硬变、肝萎缩患者血清PCⅢ不一定增高。

2. IV-C ,Collagen Type IV(IV型胶原):为构成基底膜主要成份,反映基底膜胶原更新率,含量增高可较灵敏反映出肝纤过程,是肝纤的早期标志之一。

1) 在肝纤维化时出现最早,适合于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

2) 能反映肝纤维化程度,随着慢迁肝→慢活肝→肝硬化→肝癌病程演病,Ⅳ-C胶原在血清含量逐步升高。

3)对重症肝炎和酒精性肝炎也显高值。

4)是药物疗效和预后观察重要依据,血清Ⅳ-C水平与肝组织学的改变完全一致。

5)在与基底膜相关疾病可出现Ⅳ-C水平的异常,如甲状腺机能亢进,中晚期糖尿病、硬皮病等.

3. LN ,Laminin (层粘连蛋白):为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纤维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慢活肝和肝硬变及原发性肝癌时明显增高,LN也可以反映肝纤维化的进展与严重程度。另外,LN水平越高,肝硬变病人的食管静脉曲张越明显。1)反映肝纤维化:正常肝脏间质含少量LN,在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时,→肌成纤维细胞增多→大量合成和分泌胶原、LN等间质成分→形成完整的基底膜(肝窦毛细血管化)。肝窦毛细血管化是肝硬化的特征性病理改变,LN与纤维化程度和门脉高压正相关,纤维化后期升高尤为显著。

2)与肿瘤浸润、转移有关:癌症转移首先要突破基底膜,因此LN与肿瘤浸润转移有关。大部分肿瘤患者血清LN水平升高,尤以乳腺癌、肺癌、结肠癌、胃癌显著。

3)与基底膜相关疾病有关:如先兆子痫孕妇血清较正常妊娠者显著升高,提示可能与肾小球及胎盘螺旋动脉损伤有关。血清LN与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等疾病有关。

4. HA,Hyaluronidase(透明质酸酶):为基质成分之一,由间质细胞合成,可较准确灵敏地反映肝内已生成的纤维量及肝细胞受损状况,有认为本指标较之肝活检更能完整反映出病肝全貌,是肝纤维化和肝硬变的敏感指标。1)血清HA在急肝、慢迁肝时轻度升高;慢活肝时显著升高;肝硬化时极度升高。

2)肝硬化病人血清HA极度升高。

3)HA水平与血清胆红素、SGPT(Serum glutamic-pyruvic 血清谷丙转氨酶)、γ-球蛋白呈正相关

4)与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呈负相关

5)故血清HA水平是反映肝损害严重程度、判断有无活动性肝纤维化的定量指标。

6)对慢迁肝与慢活肝的鉴别诊断,慢迁肝HA浓度与正常人无差别,而慢活肝的升高明显。7)有助于估价肝病发展趋势,在急性肝炎→慢活肝→肝硬化发展中,血清HA逐步并优于其他肝硬化诊断指标等。

5.CG Cholyglycine(甘胆酸):CG是胆酸与甘氨酸结合而成的结合胆酸,在血清中主要以蛋白结合形态存在。主要在肝细胞合成,经胆管排入胆囊,餐后胆囊收缩随胆汁进入小肠,参与脂肪的消化吸收。95%的胆酸在回肠末端重吸收,经门脉再进入肝脏,由肝细胞摄

取后再排入胆汁,称为甘胆酸肠肝循环(胆汁酸肝肠循环)。正常情况下,肝脏能有效地摄取门脉血中的甘胆酸,溢入体循环中的总量不到1%,固而外周血中的甘胆酸甚微。当肝细胞受损或胆汁郁滞时,肝细胞不能有效地摄取经肠肝循环达肝脏的CG,致血中CG含量增高,胆汁郁滞更可使血中的CG含量升高,故CG的RIA(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immunoass ay analysis)被认为是评价肝功能的敏感指标之一。慢性肝病的阳性率依次为肝硬化(约100%)>慢性活动性肝炎(83%)>慢性迁移性肝炎(45.5%)。

1) 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患者CG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其升高阳性率依次为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原发性肝癌>肝硬化>慢性迁延性肝炎。

2) 评价肝炎治疗的疗效血清CG含量随病情好转而下降。

3) 胆道通畅情况的评价任何原因引起的肝内或肝外胆汁排泄不畅均会引起血清甘胆酸含量增加。胆石症造成胆管梗阻时,血清CG含量增加可达正常值的50倍左右,药物性胆汁淤滞如长期服用苯妥英钠或异烟肼,可使血甘胆酸增加为正常水平10~20倍。一般认为单纯胆囊结石患者空腹CG可正常,胆囊摘除后反而升高。因为胆囊摘除后,胆汁酸持续地排入小肠,致使空腹CG升高。

4) 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测定餐后2小时CG浓度比空腹时测定更敏感。因为餐后胆酸进行肠肝循环,肝脏排泌功能的最大负荷通常是餐后2小时。正常时,CG在30min内升高,2小时内恢复正常。但在肝功不全时,仍保持高水平。因此,对空腹CG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可疑患者,应试餐后再做CG测定,以提高阳性率。

6.PLD Prolidase(脯氨酸肽酶)

又称脯肽酶,为富含于肝细胞中的二肽水解酶,即胶原水解酶。PLD是反映体内胶原代谢的良好指标,其血中水平变化与肝损伤程度及肝病慢性化密切相关。文献报道,急性肝炎、重症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活动期该酶与谷氨酰氨基转移酶(ALT)均显著升高,而且二者呈正相关,异常率高达85%以上。但静止期的慢性肝炎及肝硬化,ALT正常,而PLD显著升高。因此,PLD是急性肝损害与进展性肝纤维化的良好指标。

7.MAO Monoamine oxidase(单胺氧化酶)

MAO是临床较早用于肝纤维化诊断的项目。MAO主要来源于线粒体,活性增高与体内结缔组织增生密切相关。当肝脏有假小叶形成就会升高,80%的肝硬化患者MAO增高。如果肝癌患者MAO增高,表明患者同时伴有肝硬化。

8.PⅠNP Amino-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Ⅰprocollagen(Ⅰ型前胶原氨端肽原)

Ⅰ型胶原是体内含量最大的胶原,占骨有机基质的90%。Ⅰ型胶原以其前胶原加工合成。I型前胶原的N-端和C-端前肽由特定的蛋白酶在Ⅰ型胶原合成纤维过程中切下来即P ⅠNP,它们存在于血清中,其浓度反映Ⅰ型胶原的合成速率,而Ⅰ型胶原是参与肝纤维化的重要胶原之一,肝细胞及肝窦内皮细胞均含有Ⅰ型胶原,在肝纤维化时合成量增加,从而引起血清中PⅠNP的浓度变化。

同时血清PⅠNP也是骨的代谢标志物,其浓度的变化也应用于以下疾病的病情诊断:生长迟缓或障碍,及诱导治疗的监测;绝经对骨质影响,雌激素等药物对骨代谢的调节治疗作用;身体局部的Ⅰ型胶原,如:脑脊液,创伤分泌物,皮肤水疱,支气管肺泡积液。

肝纤维化指标正常值

肝纤维化指标正常值 肝纤维化指标正常值,指的是对肝脏进行纤维化程度检查时,所参考的几个有意义的项目的正常范围。 具体来说,肝纤维化指标正常值就是:PCⅢ(即III型前胶原)的正常值、IV-C(即IV型胶原)的正常值、LN(即层粘连蛋白)的正常值、HA(即透明质酸酶)的正常值、CG (即甘胆酸)的正常值、PLD (即脯氨酸肽酶)的正常值、MAO (即单胺氧化酶)的正常值、PINP (即Ⅰ型前胶原氨端肽原)的正常值。 肝纤维化指标是对肝纤维化程度的一个评估标准。及早发现肝纤维化指标和正常值存在偏差,及早展开治疗,有利于遏制肝纤维化向更坏的趋势发展。因此,肝纤维化指标正常值相当重要。 想要得到肝纤维化指标正常值的准确数据,需要在检查前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检查前不能进食。肝脏抽血检查要求空腹,空腹时间一般为8—12个小时。 其次,检查前一天不能喝酒。喝酒会导致转氨酶升高,从而影响检查结果。 再次,检查前不要服用药物。有些药物会加重肝脏负担,造成肝功能暂时性损伤,从而引起肝纤维化指标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第四,检查前要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且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因为这些都有可能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最后,接受肝穿刺活检时,一定要经过患者的同意。 在接受完静脉抽血后,就可以得到检查者的肝纤维化指标数据了。将这一数据和肝纤维化指标正常值相对比,就可以判断肝脏内的肝纤维化水平处于哪一阶段,以及是否需要治疗了。 肝纤维化指标正常值 指标具体项目正常值 PCⅢIII型前胶原低于18ng/mL IV-C IV型胶原30—140ng/mL之间 LN 层粘连蛋白50—180ng/mL之间 HA 透明质酸酶低于120ng/mL PLD 脯肽酶1107±19.5u/L之间 MAO 单胺氧化酶 3.3—15.1nmol/(s·L)之间有纤维化指标正常值,就有异常情况。肝纤维化指标的异常结果,主要有: PCⅢ超出纤维化指标正常值,连续上升,提示病情可能有恶化并向肝硬变发展。 IV-C超出纤维化指标正常值,能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逐渐加重。 LN水平超出纤维化指标正常值,数值越高,患者的食管

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1-12-05T13:58:27.85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10期作者:武杰 [导读] 肝纤维化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引起肝脏损害及炎性反应,在修复过程中导致肝脏细胞外基质异常增多。 武杰 (盘锦市传染病医院检验科辽宁盘锦124000)【中图分类号】R701.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395-02肝纤维化是指肝脏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慢性肝病所致的持续或反复的肝实质炎症坏死可引起纤维结缔组织大量增生,而其降解活性相对或绝对不足,因此大量细胞外基质沉积下来形成纤维化。因此探讨慢性肝炎患者血清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 C)、透明质酸(HA)水平及临床意义。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150例肝患者血清LN、PCⅢ、Ⅳ-C、HA水平,能反映肝纤维化及肝功能损害程度,对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肝纤维化的诊断迄今仍以组织病理学检查最为可靠,但由于肝穿活检系有创性检查,所以标本有局限性,难以常规用于随访和动态观察。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透明质酸(HA)这四项指标是反映肝纤维化较好的血清学指标。本组检测了150例慢性肝炎患者LN、PCⅢ、Ⅳ-C、HA水平,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150例患者均为本院住院患者,男100例,女50例,平均年龄28~64岁,其中慢性轻度肝炎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22~60岁;慢性中度肝炎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25~65岁;慢性重度肝炎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25~65岁;肝硬化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30~65岁。诊断标准符合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会议修订标准[1]。对照组25例,为本院健康体检人员,男15例,女10例,年龄25~55岁。 1.2 仪器与试剂: 北京源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化学发光仪与配套试剂,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1.3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清晨空腹采静脉血5ml,离心分离血清。 1.4统计学处理: 各种慢性肝炎患者血清四项指标检测数据均用x±s表示并进行t检验。 2结果 4组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指标检测情况见表1。四项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均随病情的加重以及病程的延长逐渐升高(p<0.01), PCⅢ、LN 在慢性肝炎重度组升高明显,HA、Ⅳ-C在肝硬化组升高明显,慢性肝炎轻度组血清LN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4组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水平情况(x±s) 3 讨论 肝纤维化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引起肝脏损害及炎性反应,在修复过程中导致肝脏细胞外基质异常增多。肝纤维化是大多数慢性肝病所共有的病理特性,是各种慢性肝炎向肝硬化发展的主要中间环节。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及炎性反应活动度有良好的相关性,与肝脏损害程度及肝组织纤维化发展的阶段性密切相关[2]。 3.1 LN是基底膜的主要成分,主要存在于基底膜的透明层中,也是一种糖蛋白,血清LN增高,含量与组织纤维化程度平行。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时可明显增高。 3.2 PCⅢ与肝纤维化形成的活动程度密切相关,但无特异性,其他器官纤维化时,PCⅢ也增高,持续PCⅢ增高的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提示病情可能会恶化,并向肝硬化形成发展,而PCⅢ降至正常可提示病情缓解,PCⅢ不仅在肝纤维化早期诊断上有一定价值,在慢性肝病的诊断上也有重要意义。 3.3 Ⅳ-C是构成基底膜的主要成分,当肝纤维化发生时,Ⅳ型胶原可能是最早增生的纤维,反应基底膜胶原的更新率,含量增高可较灵敏地反映肝纤维化过程,是肝纤维化的早期标志之一。 3.4 HA由蛋白质于糖胺多糖共价结合形成的一类糖蛋白,肝硬变时可有大量糖胺合成并沉淀。HA是判定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活动中较为敏感的指标。 本实验显示,慢性肝炎轻度组血清LN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性肝炎轻度、中度、重度及肝硬化患者LN、PCⅢ、Ⅳ-C、HA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说明慢性患者病情加重,病程延长,HA、Ⅳ-C、LN水平逐渐升高,PCⅢ水平升高程度为:慢性肝炎重度>慢性肝炎中度>肝硬化,这与慢性肝炎重度、中度时肝内炎性反应,肝细胞坏死及纤维化形成最为活跃有关。 肝纤维化血清四项指标具备:肝脏特异性高,反映肝脏纤维化程度及肝脏实质和间质结构的紊乱。测定方法简便易行,联合应用有助于各种慢性肝炎的观察及检测形成肝硬化的可能性,具有重大意义。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6 [2]林少锐,郑晓丹等。慢性肝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世界感染杂志,2005,6(3):225-226

FibroTouch无创肝纤维化诊断系统

FibroTouch无创肝纤维化诊断系统 FibroTouch是全球首台影像引导的肝纤维化和脂肪肝程度的集成检测系统,提供了对肝脏组织形态、肝脏纤维化程度和肝脏脂肪变性的一体化检测和全方位评估方案。 FibroTouch是一种完全无创的肝脏健康检测设备,在一次检测中能够同时为用户提供: 肝纤维化度:肝脏纤维化程度的定量结果; 脂肪度:肝脏脂肪变性程度的定量结果。 肝脏组织形态:超声影像检测的肝脏形态 【FibroTouch在临床上有哪些用途】 FibroTouch可以实现对如下病症的诊断、筛查、跟踪、监测等 1.慢性乙型肝炎 2.慢性丙型肝炎 3.非酒精性脂肪肝 4.寄生虫感染所导致的肝病 5.胆道疾病 6.长期饮酒引发的酒精性肝病 7.长期药物治疗所造成的肝损伤 8.长期抽烟引发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FibroTouch可以应用于如下领域: 1.用于进行普通人群的肝脏情况状况筛查 2.用于进行慢性肝病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快速测量 3.用于对慢性肝病治疗效果的全过程跟踪 4.用于各类肝硬化并发症的预测 5.用于评估长期药物治疗所造成的肝损伤

6.用于评估各类代谢综合症(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所引起的肝脏损伤 FibroTouch为各类肝脏健康问题的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早康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FibroTouch与传统方法相比,有哪些不同】 传统临床检测肝纤维化的金标准是肝穿刺活检,与之相比较,FibroTouch带来肝纤维化检测的技术革新: 无创无痛:无需采血、无需肝穿,快速安全,可多次重复;而肝穿刺活检会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同时容易引发出血等并发症。 准确直观:通过量化的数字直接反应肝脏的纤维化程度,采样的肝脏组织体积比肝穿样本大100倍,能更全面地反映肝脏健康程度; 低频恒定:采用第三代瞬时弹性成像技术,不同时间的测定结果具有可比性,便于慢性肝病的全过程跟踪监测; 快速简便:全过程只需要约两分钟,检查结果立即呈现; 适用范围广:可用于所有的慢性肝病的病情监测、诊断、筛查 传统的肝功化验转氨酶,无法提供肝纤维化的信息。转氨酶不能反应肝纤维化的指标。 与现有的B超检测相比,B超仅能够提供肝脏的组织形态学信息,而无法提供关于肝脏硬度的信息。因而,只有当肝硬化发展到晚期,肝脏的组织形态已经发生变化时,B超才能够检测得到。而此时的肝硬化已经无法逆转。 同样,现有的检测脂肪肝的技术,也仅能提供肝脏脂肪化的定性结果,如轻度脂肪肝、重度脂肪肝,而无法提供直观量化的结果,来反应患者脂肪肝的程度。FibroTouch则可以给出肝脏脂肪化程度的定量结果,从而使患者能够更直观地评估自己的脂肪肝病变程度,从而使得对其治疗效果的跟踪成为可能。

肝纤维化的诊断指标及联合测定的临床意义

肝纤维化的诊断指标及联合测定的临床意义 大部分的慢性肝脏损伤都会引起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治疗终末期肝硬化的唯一有效手段就是肝移植,但是,即使是在发达国家,由于的供肝的不足和受者对手术不能耐受,肝移植技术无法完全解决肝硬化问题。近年来肝纤维化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成为肝病研究领域的热点。诸多病因如病毒、酒精、药物等所致的肝细胞炎症、坏死均可引起肝纤维化,肝纤维化为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过程中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是发展到肝硬变的必经阶段.,其机理相当复杂,目前认为它主要是多种因素造成肝细胞外基质的过度增多和异常沉积,其主要成分包括胶原蛋白、糖蛋白、蛋白多糖和弹力纤维。尤其我国是世界公认的乙肝大国,发病人数居高不下,肝纤维化继续发展可导致肝硬化外,部分可发生癌变。 现认为肝纤维化尚有逆转至正常肝的可能,而肝硬变则否,认为阻止或延缓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就能治愈大部分慢性肝病患者,给予有效治疗还可防止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因此,人们期望对肝纤维化作出早期诊断,如何诊断肝纤维化,超声波、影像等一旦发现多数已在中期以上肝硬化阶段,能够早期诊断肝纤维化的方法至今主要依靠肝活检,临床称之为金标准。但,因其属损伤性检查,患者多不愿接受,作为抗肝纤维化药物疗效考核指标更难,因需多次活检、穿刺部位及样本大小等有其局限性; 肝脏B超是了解肝脏形态结构的非创伤性检查; 常用的肝功能检查法仅反映肝脏炎症、坏死及功能的改变;在肝穿刺不易推广的情况下与肝纤维化相关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受到关注,其项目日益增加; 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测定是无创伤性的,是从生化代谢方面判定肝纤维化的活动度,可进行动态观察,虽不能代替肝活检,但其与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因此临床上有其实用诊断价值,现临床所测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只反映了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过程的某个阶段及成分的变化,其临床意义应作综合分析评价。 肝纤维化的诊断指标 肝纤维化的诊断指标四项内容: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 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 【正常参考值】血清:<100 ng/ml 【临床意义】HA是一种产生于间质细胞的氨基多糖,分子量4,000-8,000万,由肝内皮细胞摄取、降解,其广泛存在于结缔组织、皮肤、关节液及玻璃体液中,

肝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

需要多年时间发展,不断走向成熟,从早期的期望,经过一定的挫折和失败,最后走向成功。要使基因疗法真正用于人类疾病的防治,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 我们深信,随着上述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给人类疾病,尤其是难治性的慢性疾病如肿瘤、HIV 、HBV 和HCV 感染等带来新的治疗契机。 肝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 曾民德 作者单位:200001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 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 一、基本概念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各种原因所致肝损伤的创伤愈合反应,表现为肝内结缔组织增生与沉积。应当需要认识、注意和区别的是:(1)肝纤维化既是一种病理状态,又是一组临床和病理学的综合征;(2)肝纤维化是一种主动性过程;(3)创伤修复2损害的双重因素;(4)与肝纤维化增生性疾病、肝硬化的区别。二、肝纤维化的诊断 (一)综合判断 肝纤维化是一种病理状态,又是一组临床和病理学的综合征,其诊断有赖于组织学检查,须临床与病理相结合,才能完善诊断。临床上肝纤维化的诊断须通过一系列的检查予以综合判断,包括临床评估、病原学、组织病理学、体液中肝纤维化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等。正常诊断并判定纤维化的阶段和活动程度,对肝纤维化的防治及其预后的估计都将起积极作用。 (二)临床评估 1.病史 肝纤维化患者常有病毒性肝炎、饮酒、血 吸虫病、胆汁淤积或胆道疾病等病史,遗传性和代谢性 疾病等家族史,但许多遗传性肝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而难以确认受累家族的有关成员。 2.病程、年龄及性别 肝脏炎症性疾病的病程持续6个月或以上者,定为慢性肝炎。不同年龄阶段对慢性肝炎的分级及分期可能有影响,存在着随年龄增长伴纤维化程度增加的趋势。对慢性丙型肝炎肝纤维化进程自然史的观察发现,感染时年龄超过40岁及男性,可作为两个独立的因素与纤维化发病率的升高相关。 3.临床表现 肝纤维化患者可以无症状,且有症状大多也为非特异性,因临床表现不典型常易被忽略。近年来采用量级化观察,将症状和体征的轻重程度、数量多寡进行综合计分,这种临床评估被认为是肝纤维 化非创伤性评定的组成部分,有助于提供一些有关肝纤维化严重性的线索。肝纤维化的临床表现大致有3 个范畴:(1)临床慢性肝炎表现:可分为有症状型和无症状型;黄疸型和无黄疸型。(2)门脉高压症;(3)伴同于原发病的其它临床综合征。 (三)病原学诊断 病原是决定病理改变特征及疾病演变的基本因素。尽管有关的组织学病变可能提示病因,但单纯以硬化过程的特点确定其与病因的关系是不大可能的,如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都可能出现窦周纤维化、中央静脉周围纤维化及汇管区或汇管区周围纤维化。肝纤维化是一个动态过程,由多种不同病因所致的慢性肝炎可视为是一组临床和病理综合征,同一病因可出现不同类型的病理改变,而不同病因可表现为形态学近似的病理类型。诊断时由于慢性肝炎的病理与临床的相关性并不完全一致,尚须全面考虑临床、流行病学、生化和影像学的检查。应注意在组织学上与慢性肝炎相似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豆状核变性和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疾病相鉴别,但有些作者也把这些肝病推荐入慢性肝炎新的病因分类中。 (四)组织学诊断 1.组织学判断的评估 通常所指的组织学检查是 指常规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纤维化的可靠的方法,是肝纤维化诊断的金标准。除此之外,广义的组织学检查 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胶原的特殊染色;(2)组织生化检查;(3)细胞生物学方法;(4)免疫组织化学检查;(5)分子生物学检查;(6)有关病因学的检查。常规病理学检查和后几种方法的合理结合,更有利于肝纤维化病因、病情和疗效的判断。 2.组织学分级分期的半定量法评估 (1)纤维增生性肝病的诊断参数 Popper 等依据 肝组织生化与形态学改变的关系,将肝纤维化分为3期:①早期;②纤维增生活跃期;③后期。 (2)组织学活动指数(HA I ) 目前最常用的为

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及其意义

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HA ,Hyaluronidase(透明质酸酶): 为基质成分,可较准确灵敏地反映肝内已生成的纤维量及肝细胞受损状况,有认为本指标较之肝活检更能完整反映出肝全貌,是肝纤维化和肝硬变的敏感指标。 1)血清HA在急肝、慢迁肝时轻度升高;慢活肝时显著升高;肝硬化病人血清HA极度升高。 2)血清HA水平是反映肝损害严重程度、判断有无活动性肝纤维化的定量指标。 3)对慢迁肝与慢活肝的鉴别诊断,慢迁肝HA浓度与正常人无差别,而慢活肝的升高明显。 4)反映肝细胞功能,肝脏纤维化形成和程度,反映肝脏炎症性病变。 5)有助于估价肝病发展趋势,在急性肝炎→慢活肝→肝硬化发展中,血清HA逐步并优于其他肝硬化诊断指标等。 6)肝硬化时,有些病人HA却不升高,与其肝脏合成功能有关 LN ,Laminin (层粘连蛋白): 为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纤维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慢活肝和肝硬变及原发性肝癌时明显增高,LN也可以反映肝纤维化的进展与严重程度。另外,LN水平越高,肝硬变病人的食管静脉曲张越明 显。 1)反映肝纤维化:正常肝脏间质含少量LN,在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时,→肌成纤维细胞增多→大量合成和分泌胶原、LN等间质成分→形成完整的基底膜(肝窦毛细血管化)。肝窦毛细血管化是肝硬化的特征性病理改变, LN与纤维化程度和门脉高压正相关,纤维化后期升高尤为显著。 2)可诊断酒精肝是否存在门脉高压 3)与基底膜相关疾病有关:如先兆子痫孕妇血清较正常妊娠者显著升高,提示可能与肾小球及胎盘螺旋动脉损伤有关。血清LN与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等疾病有关。 PCIII ,Procollagen Ⅲ(III型前胶原): 反映肝内III型胶原合成,血清含量与肝纤程度一致。 1)PCIII与肝纤维化形成的活动程度密切相关,但无特异性,其它器官纤维化时,PCIII也升高。 2)持续PCIII升高的慢活肝,提示病情可能会恶化并向肝硬变形成发展,而PCIII降至正常可预示病情缓解,说明PCIII 不仅在肝纤维化早期诊断上有价值,在慢性肝病的预后判断上也有意义。 3)肝纤维化病变程度呈密切相关,反映肝纤维合成状况和炎症活动性,早期即显著升高,而陈旧性肝硬化和部分晚期肝硬变、肝萎缩患者血清PCⅢ不一定增高。

慢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及分析

慢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及分析 肝纤维化是不同病因所致肝操作共有的反应,也是慢性肝炎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大量 文献报导,肝纤维化阶段是个可逆的病理过程,如能在肝纤维化早期及时诊断和判断其病理 进展,可显著改善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预后。 由于肝组织病理学检测、肝纤维化程度需要进行活体肝穿刺,有创伤性,而且活体穿刺还存 在样本的代表性,医院开展此项检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血清学检测方便及时,因此广泛 应用于临床。 血清透明质酸(HA)与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指标一起成为判断肝病严重 程度、鉴别有无肝硬化和预测其发展趋势的良好血清学指标。 2010年7月—2011年4月,对我科50例慢性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A、LN、PCⅢ、 Ⅳ-C水平进行了测定,旨在探讨上述指标在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中的价值,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慢性肝炎患者50例(肝炎组),男38例,女12例,年龄15-65岁,诊断和临床分型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会及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 乙型肝炎40例,丙型肝炎10例,轻、中、重度各为20、20、10例。 同期选择我院体检健康者40例作对照组,两组均抽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由 北京源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按说明书操作。所有数据均经SPSS11.0软件处理,计量资 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结果:血清学指标比较见下表: 两组相关血清学指标比较(x-±s,ug/L)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 讨论 肝纤维化是由各种因素引起肝细胞脂肪变、坏死及炎症后,进而在坏死区发生胶原纤维增生,细胞外基质过度增生和沉积而形成。目前能反映肝纤维化的指标较多,临床中应用HA、LN、PCⅢ、Ⅳ-C较多。HA是一种蛋白多糖,是构成肝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之一,可被肝窦内 皮细胞摄取、降解,肝细胞受损可影响内皮细胞功能,使血清HA含量升高;LN是主要的基 质膜糖蛋白,在肝纤维发展过程中,LN沉积于DISSE空隙,用于形成完整的内皮细胞底膜, 实验研究发现其与肝纤维化形成有重要关系,是门脉高压发生的主要基础,血清LN水平与 Ⅳ-C、HA相平行;Ⅳ-C组成肝内皮细胞与肝细之间的功能性基底膜,肝纤维化时基底膜的形成和破坏均增加,致使血清Ⅳ-C水平升高。细胞外基质主要以胶原蛋白为基本结构,肝纤维 化时胶原细胞增生和活化,Ⅲ型胶原蛋白合成增加,导致血清PCⅢ水平升高。 本结果显示,肝炎组HA、LN、PCⅢ、Ⅳ-C水平增高,并随病情程度而逐渐升高,以HA最 为敏感。总之,血清HA、LN、PCⅢ和Ⅳ-C水平可作为判断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活动程度的依据,并指导临床及时进行抗肝纤维化治疗。

肝纤维化指标

肝纤维化指标 乙肝检查项目有很多,检查项目不同目的也不同,其中肝纤维化检查主要是用于检查乙肝患者是否有肝纤维化的可能,以预防肝硬化的发生,这对了解患者的病情有着积极的意义。相对来说,血清学治标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对肝纤维的诊断也比较敏感。 检查指标: 1、PCIII,即III型前胶原,主要反映肝内III型胶原的合成,和血清r-球蛋白水平有关。 2、IV-C,即IV型胶原,主要反映基底膜胶原的更新率,它可以反映出肝纤维化的程度。 3、LN,即层粘连蛋白,主要反映肝纤维化的进展和严重程度。 4、HA,即透明质酸梅,主要反映肝纤维化的进展。 定期进行肝纤维化检查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全面的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康复情况;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则需要注意及时的接受科学的治疗,避免病情发生恶化,威胁生命 肝纤维化如何治疗 (1)一般治疗:肝纤维化患者往往症状、体征不明显,多数人只有劳累后的疲乏无力、食欲减退、进食后腹胀,有时有肝区隐痛。因此,应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减少活动,注意合理营养,戒酒,避免使用或尽可能少用一切对肝脏有害的药物。 (2)心理治疗:肝纤维化患者大部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包括忧虑病情、悲观厌世、恐惧,以为自己患有不治之症等,这些消极的心理,对肝纤维化的预后将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必须给予相应的心理治疗,提高患者对肝纤维化的认识,告知患者肝纤维化是可以恢复的,使患者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改善疾病的预后有很大帮助。 (3)病因治疗:肝纤维化的进展取决于导致肝损伤的因素是否存在及肝脏病变是否继续活动。如果消除了致病因素、肝脏病变活动停止,则绝大部分肝纤维化会自发恢复。基于这一认识,对肝纤维化的病因学治疗,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4)抗纤维化治疗:药物抗纤维化治疗也是很关键的部分,科学的药物治疗可以阻断肝纤维化的发展,减轻症状。 (5)抗病毒治疗:相当一部分肝纤维化患者是由于乙肝等病毒性肝炎引起来的,科学正规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的防止肝纤维化进一步的发展。

肝纤维化检查项目具体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肝纤维化检查项目具体有哪些 导语:相信大家对于肝纤维化这样的症状肯定不会陌生吧,肝纤维化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症状,肝纤维化的出现容易给患者的身体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所以我 相信大家对于肝纤维化这样的症状肯定不会陌生吧,肝纤维化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症状,肝纤维化的出现容易给患者的身体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所以我们建议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好好保护自己的肝脏,肝纤维化是肝脏疾病里面的一种,那么我们要怎样检查出肝纤维化的呢?下文我们介绍一下肝纤维化检查项目具体有哪些。 1.PCⅢ(III型前胶原):反映肝内III型胶原合成,血清容量与肝纤程度相同,并同血清γ-球蛋白水平明显有很大关系。Ⅲ型前胶原与肝脏纤维化形成的活动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没有特异性,另外器官纤维化时,Ⅲ型前胶原也上升。连续pciii上升的慢活肝,提示病情也许会恶化并向肝硬变形成发展,而Ⅲ型前胶原降至正常可预示病状舒缓,说明Ⅲ型前胶原不仅在肝脏纤维化初期诊断上有价值,肝纤维化四项在慢性肝病的预后断定上也有意义。正常范围<18ng/mL。 2.IV-C(IV型胶原):为组成基底膜主要要素,反映基底膜胶原更新率,容量提高可较灵敏反映出肝纤过程,肝纤维化四项是肝纤的前期标志其中一个。正常范围30-140ng/mL。 3.LN(层粘连蛋白):为基底膜中独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脏纤维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压力呈正有很大关系,慢活肝和肝硬变及原发性肝癌时显著提高,LN也能反映肝纤维化的进展与严重程度。另外,LN水平越高,肝硬变患者的食管静脉曲张越显著。肝纤维化四项正常范围50-180ng/mL。 4.HA(透明质酸酶):是基质成份其中一个,由间质细胞合成,可较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肝纤维化扫描仪(FibroScan)简介

肝纤维化扫描仪(FibroScan)简介 图1.第四代FibroScan——全新检测与评估慢性肝病的量化工具 FibroScan是2001年法国Echosens公司研制测定肝组织弹性的专用仪器。2003年FibroScan获得CE(欧共体)认证,2007年中国多中心临床研究,2008年FibroScan获得SFDA认证。 FibroScan是一种新型的肝纤维化无创检测仪器,它通过测量肝脏硬度来判断肝脏纤维化的程度,并对肝纤维化进行准确分级,可以部分替代肝穿,同时还能够应用与各类肝病不同阶段病情的监测与评估。该仪器已经欧盟批准上市,已在欧洲、日本和加拿大等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近些年来,中国市场增量迅速,发展很快,肝纤维化扫描比B超更简单容易做,数字量化,不掺杂检查者的主观性,不同操作者能重复相同的结果,排除一些干扰因素,是最准确的非创伤性检查。国内已做出许多临床应用结果。 FibroScan超声诊断仪在诊断各种慢性肝病(病毒性肝炎、酒精

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病)所导致的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有着良好的诊断效果,已逐渐成为替代肝活检的肝纤维化的诊断仪器。目前该仪器已通过中国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的检测中心的检测。FibroScan超声诊断仪采用的是弹性成像原理,通过探头振动轴发出低频弹性波,弹性波在患者体内传播,探头上的超声换能器发射超声波跟踪弹性波的传播并测量其速度,随后显示器上显示相应的图像,同时仪器使用特定的运算法则将速率转变为硬度值,显示在显示器上,医师据此准确评估出肝纤维化及其纤维化程度分级,这种技术又称为瞬时弹性测定。与传统检测手段相比,FibroScan有如下优点(如图所示): 图2. FibroScan检测肝纤维化的优势瞬时弹性测定是无创伤性诊断肝纤维化的一项进展,可靠,价廉,安全,可重复性好,可用于儿童。如果联合应用血清生化诊断,将更有助于提高其诊断价值,减少慢性肝病患者的肝活检。

肝纤维化四项指标

肝纤维化四项指标 肝纤四项即肝纤维化四项检查,该检查主要用来检查诊断慢性肝病患者病情发展状况和治疗效果,衡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的重要依据。诊断肝纤维化需要进行肝纤四项检查。肝纤四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检查指标:(HA,LN,CIV,PIIINP,)其主要参考值:(<120ng/ml,50-180ng/ml,30-140ng/ml,<18ng/ml)。 基本介绍 1. PCIII (III型前胶原) 反映肝内III型胶原合成,血清含量与肝纤程度一致,并与血清γ-球蛋白水平明显相关。PCIII与肝纤维化形成的活动程度密切相关,但无特异性,其它器官纤维化时,PCIII也升高。持续PCIII升高的慢活肝,提示病情可能会恶化并向肝硬变形成发展,而PCIII降至正常可预示病情缓解,说明PCIII 不仅在肝纤维化早期诊断上有价值,在慢性肝病的预后判断上也有意义。 血清PCⅢ水平与肝纤维化病变程度呈密切相关,反映肝纤维合成状况和炎症活动性,早期即显著升高,而陈旧性肝硬化和部分晚期肝硬变、肝萎缩患者血清PCⅢ不一定增高。 2. IV-C(IV型胶原) 为构成基底膜主要成份,反映基底膜胶原更新率,含量增高可较灵敏反映出肝纤过程,是肝纤的早期标志之一。 1) 在肝纤维化时出现最早,适合于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 2) 能反映肝纤维化程度,随着慢迁肝→慢活肝→肝硬化→肝癌病程演病,Ⅳ-C胶原在血清含量逐步升高。 3)对重症肝炎和酒精性肝炎也显高值。 4)是药物疗效和预后观察重要依据,血清Ⅳ-C水平与肝组织学的改变完全一致。 5)在与基底膜相关疾病可出现Ⅳ-C水平的异常,如甲状腺机能亢进,中晚期糖尿病、硬皮病等。 3. LN(层粘连蛋白) 为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纤维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慢活肝和肝硬变及原发性肝癌时明显增高,LN也可以反映肝纤维化的进展与严重程度。另外,LN水平越高,肝硬变病人的食管静脉曲张越明显。 1)反映肝纤维化:正常肝脏间质含少量LN,在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时,→肌成纤维细胞增多→大量合成和分泌胶原、LN等间质成分→形成完整的基底膜(肝窦毛细血管化)。肝窦毛细血管化是肝硬化的特征性病理改变,LN与纤维化程度和门脉高压正相关,纤维化后期升高尤为显著。 2)与肿瘤浸润、转移有关:癌症转移首先要突破基底膜,因此LN与肿瘤浸润转移有关。大部分肿瘤患者血清LN水平升高,尤以乳腺癌、肺癌、结肠癌、胃癌显著。 3)与基底膜相关疾病有关:如先兆子痫孕妇血清较正常妊娠者显著升高,提示可能与肾小球及胎盘螺旋动脉损伤有关。血清LN与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等疾病有关。 4. HA(透明质酸酶) 为基质成分之一,由间质细胞合成,可较准确灵敏地反映肝内已生成的纤维量及肝细胞受损状况,有认为本指标较之肝活检更能完整反映出病肝全貌,是肝纤维化和肝硬变的敏感指标。 1)血清HA在急肝、慢迁肝时轻度升高;慢活肝时显著升高;肝硬化时极度升高。 2)HA水平与血清胆红素、SGPT(Serum glutamic-pyruvic 血清谷丙转氨酶)、γ-球蛋白呈正相关 3)与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呈负相关 4)故血清HA水平是反映肝损害严重程度、判断有无活动性肝纤维化的定量指标。 5)对慢迁肝与慢活肝的鉴别诊断,慢迁肝HA浓度与正常人无差别,而慢活肝的升高明显。

肝纤维化指数的临床应用评价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损伤最为常见的共同病理转归,是一个慢性渐进性可逆的过程。其严重程度对慢性肝病的预后判断、抗肝纤维化药物的选择及其疗效评价有重要意义。反复慢性肝炎活动导致肝脏损伤的直接后果是肝纤维化形成,其最终结局是肝硬化。目前一致认为肝纤维化是可逆的,甚至早期肝硬化的可逆性也逐渐得到认可[1,2]。故早期诊断肝硬化及其分期在慢性肝炎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近期,国内有学者建立了一个肝纤维化诊断模型,含有4项独立预测指标(年龄、PLT、GGT、HA),并将其命名为肝纤维化指数(FibroIndex),D = - 6.29 + 1.678 × ln(年龄)- 1.786 × ln(PL T)+ 1.177 × ln(GGT)+ 1.019 ×ln(HA),肝纤维化指数 = 10 × ed/(1+ed)[3]。我们以病理组织学检查这一金标准进行双盲对照,评价FibroIndex诊断肝纤维化的真实性、可靠性及实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入选条件 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在我科住院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0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22例;年龄12~61岁,平均35.7 岁。所有患者均行肝穿刺活检术,诊断均符合我国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4]。 1.1.2 剔除条件 ①合并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巨细胞病毒、EB 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胆汁淤积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肝硬化失代偿及 肝纤维化指数的临床应用评价 张丽娟,张跃新,石光英(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乌鲁木齐 830054) 摘 要:目的验证肝纤维化诊断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生物化学检测,利用年龄、血小板(PLT)、γ-谷氨酰转移酶(GGT)、透明质酸(HA)4项指标计算肝纤维化指数,均行肝穿刺组织活检并进行肝纤维化分期。结果作为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一种无创诊断方法,肝纤维化指数的诊断敏感性为76.19%,特异性为92.86%,符合率为81.43%,阳性预测值为94.12%,阴性预测值为72.22%。结论利用无创诊断模型评价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肝纤维化;诊断;预测模型 Evaluation on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FibroIndex ZHANG Li-juan, ZHANG Yue-xin, SHI Guang-ying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First Hosiptal Af? liated to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Wulumuqi 83005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verify the clinical valuation of FibroIndex. Methods Serum biochemical markers of seventy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were detected. FibroIndex wa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age, platelet (PLT), 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 in enzyme (GGT) and hyaluronic acid (HA). Liver biopsies was carried out and staging of ? brosis was assessed in all the cases. Results As a non-invasive diagnostic method, the sensitivity, speci? city and consistency of predictive model were 76.19%, 94.12% and 81.43%, respectivel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is 94.12%, while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is 72.22%. Conclusions Predictive model is sensitive, accurate and repeatable in evaluating the severity of hepatic ? brosis, so it has good diagnostic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 cance. Key words: Liver ? brosis; Diagnosis; Predictive model 通讯作者:张跃新 Email: zhangyx3103@https://www.360docs.net/doc/f49074304.html,

什么是肝纤维化

1.什么是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是指干细胞发生坏死及炎症刺激时,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病理过程。几乎任何能造成慢性肝损害的病因都可导致肝纤维化。也就是说,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脂肪性肝炎(酒精性或非酒精性)、免疫性肝病、血吸虫病、药物性肝病等都可以引起肝纤维化。 2.什么是肝硬化? 肝硬化是指有一种或多种原因长期或反复损害肝脏,导致广泛的肝实质损害,肝细胞坏死,纤维组织增生,肝正常结构絮乱,质地变硬。可并发脾肿大、腹水、浮肿、黄疸、食道静脉曲张、出血、感性昏迷等。 3.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关系? 肝硬化发病机制的中心关键环节是肝脏进行性纤维化,但具体演变机制未明。研究认为是各种肝脏损害因素导致干细胞弥漫性反复变性坏死及炎症,进而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和残余肝细胞结节状再生,使得肝小叶原有结构和血液循环通路不断发生改建,从而最终形成肝硬化。 因为慢性肝病经由肝纤维化发展到肝硬化,后期乃至发生门静脉高压,腹水,肝性脑病甚至引起肝癌等严重并发症。所以如能阻断、减轻乃至逆转肝纤维化,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肝病的预后。因此,肝纤维化的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肝病病人的诊治有着重要的价值。

病毒性肝炎→弥漫性肝细胞变性坏死(结构破坏) 慢性酒精中毒→进行性肝纤维组织大量增生 胆管炎或长期於胆→(肝纤维化) 中毒或代谢疾病→残存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寄生虫感染(血吸虫病等)→(假小叶形成) 4.肝纤维化的血清学诊断的方法有哪些? 肝纤维化并无特殊的临床症状的体征,因此其诊断主要靠病理组织学、血清标志物及影响手段。鉴于肝脏穿刺组织病理检查和影像检查两种诊断方法的局限性,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找血清学指标来监测肝纤维化的发展过程和判断抗纤维化的疗效。经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病理研究发现了不少对诊断肝纤维增生有一定价值的指标。 肝纤维化不同诊断方法的比较

肝纤维化四项指标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肝纤维化四项指标有哪些 导语:肝病对于人体来说是致命的,肝脏由于控制着身体的解毒功能,所以,一旦肝脏发生病变就可能造成患者的生命受到严重的威胁,肝病的种类比较多 肝病对于人体来说是致命的,肝脏由于控制着身体的解毒功能,所以,一旦肝脏发生病变就可能造成患者的生命受到严重的威胁,肝病的种类比较多,检查起来也比较麻烦,有些人患上了乙肝,但是检查指标非常多,患者很苦恼,而肝纤维化四项指标是指示肝病的重要指标,下面来看看介绍吧。 1、层粘连蛋白,正常值<130ug/ml.它是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纤维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 2、III型前胶原,正常值<120ug/L.用来反映反映肝内III型胶原合成,血清含量与肝纤程度一致,并与血清T-球蛋白水平明显相关。 3、IV型胶原,正常值<75ug/L.它是构成基底膜的主要成份,反映基底膜胶原的更新率,含量增高可较灵敏反映出肝纤过程,是肝纤的早期标志之一。 4、透明质酸酶,正常值<110mg/L.它是为基质成分之一,由间质细胞合成,可较准确灵敏地反映肝内已生成的纤维量及肝功能的受损状况,有认为本指标较之肝活检更能完整反映出病肝全貌。 肝纤四项检查结果[2] 较其他的检查不一样,像肝功能只需检测血液,而肝纤维化主要是为了判断患者肝细胞是否有所损伤,肝脏是否有所变硬,以及是否有肝硬化的现象发生,所以肝纤维化检查较为讲究,其检查结果的时间一般较长,不过一般都在3-5天左右。 从以上的介绍来看,肝纤维化四项指标主要是层粘连蛋白、III型前胶原、IV型胶原、透明质酸酶这四项,因此在进行检查的时候一定要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肝纤维化指标化验检查分析

肝纤维化指标化验检查分析 发表时间:2013-02-01T10:19:24.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5期供稿作者:范志广朱俊英马虹宇[导读] 肝纤维化时,肝胶原纤维合成亢进,血中PH酶活性明显增高。测定PH活性可作为肝纤维化指标。范志广朱俊英马虹宇 (黑龙江省医院南岗分院 150000) 【摘要】目的讨论肝纤维化指标化验检查。方法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检查并诊断。结论MAO广泛分布于肝、肾、胃、小肠及脑组织 中,在细胞内定位于线粒体膜外,血清MAO活性升高常见于器官纤维化,特别是肝硬化和肢端肥大症,是诊断肝硬化的重要指标。脯氨酰羟化酶(PH)是胶原纤维合成的关键酶,能将胶原α-肽链上的脯氨酸羟化为羟脯氨酸。在脏器发生纤维化时,PH在该器官组织内活性增加。肝纤维化时,肝胶原纤维合成亢进,血中PH酶活性明显增高。测定PH活性可作为肝纤维化指标。【关键词】肝纤维化指标化验检查一、血清单胺氧化酶(MAO)测定【参考值】速率法:≤3U/L。【临床意义】MAO广泛分布于肝、肾、胃、小肠及脑组织中,在细胞内定位于线粒体膜外,血清MAO活性升高常见于器官纤维化,特别是肝硬化和肢端肥大症,是诊断肝硬化的重要指标。 1.肝脏病变80%以上重症肝硬化患者及伴有肝硬化的肝癌患者MA0增高,但对早期肝硬化反应不敏感。急性肝炎和轻度慢性肝炎大多正常,但若伴有急性肝坏死时,MAO从坏死的肝细胞中逸出使血清中MAO增高,中、重度慢性肝炎有50%的患者MAO增高,表明有肝细胞坏死和纤维化形成。 2.肝外疾病肢端肥大症、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系统硬化症等,或因这些器官中含有MAO,或因心功能不全引起心源性肝硬化或肝窦长期高压,MAO也可增高。 二、血清脯氨酰羟化酶(PH)测定【参考值】 28~5lμg/L。【临床意义】脯氨酰羟化酶(PH)是胶原纤维合成的关键酶,能将胶原α-肽链上的脯氨酸羟化为羟脯氨酸。在脏器发生纤维化时,PH在该器官组织内活性增加。肝纤维化时,肝胶原纤维合成亢进,血中PH酶活性明显增高。测定PH活性可作为肝纤维化指标。 1.急性肝炎,轻度慢性肝炎、转移性肝癌脯氨酰羟化酶大多正常。 2.慢性中、重度肝炎有肝细胞坏死及纤维化形成脯氨酰羟化酶活性增高。 3.诊断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血吸虫性肝纤维化,PH活性显著增高,原发性肝癌患者多数伴有肝硬化,PH活性也增高。 4.肝病随访、动态观察及预后诊断。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PH进行性增高,提示肝细胞坏死及纤维化加重。若治疗后PH逐渐下降,提示治疗有效,患者处在康复过程中。 三、血清透明质酸(HA)测定【参考值】化学发光法:<100μg/L(<(100ng/ml)。【临床意义】 HA是人体基质的重要成分之一,主要由组织内间皮细胞(纤维母细胞)产生,经淋巴进入血流。血液中的HA主要由肝脏摄取、分解,当肝脏损害时血清中HA异常增加,这是一项比较敏感的肝功能试验。 1.肝炎患者随着急性肝炎向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发展时,血清HA可逐步升高。 2.早期肝硬化时血清HA增高不明显。其机制可能在早期肝硬化时常伴有活动性纤维化,但肝损害尚不严重。 3.晚期肝硬化时多属陈旧性肝纤维化,肝损害严重,血清HA可显著增高。 4.肝癌患者血清HA显著升高,有报道恶性肿瘤患者体液或组织中HA水平升高,故HA可作为鉴别良、恶性病变的辅助指标。 5.成纤维细胞和网状细胞肉瘤、间皮瘤、肾母细胞瘤等,血清HA也会升高。 6.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和慢性肾衰竭患者HA均显著升高。 四、血清Ⅲ型前胶原肽(PⅢP)测定【参考值】化学发光法:<30μg/L(<30ng/ml)。【临床意义】 1.急性病毒性肝炎时,血清PⅢP增高,肝炎消退时转为正常。若血清PⅢP持续增高,提示转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血清PⅢP检测还可鉴别慢性持续性肝炎与慢性活动性肝炎。 2.肝硬化早期诊断指标,血清PⅢP含量可反映肝纤维化程度和活动性及肝组织学改变,是诊断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的良好指标。伴有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癌亦明显增高。但在肝硬化晚期,因PⅢP合成率降低,血清中PⅢP反而低于早期。 3.酒精性肝炎血清PⅢP明显增高,并与PH活性相关。 4.用药监护及预后判断,血清PⅢP可用于免疫抑制药(如甲氨蝶呤)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疗效监测,并可作为慢性肝炎的预后指标。用于连续动态观察肝硬化情况,可避免肝穿活检。 五、血清Ⅳ型胶原测定 【参考值】化学发光法:<30μg/L(<30ng/ml)。【临床意义】Ⅳ型胶原是肝硬化的早期诊断指标,其浓度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可由血清Ⅳ型胶原浓度推测肝硬化的程度。 1.急性肝炎时,虽然有大量肝细胞破坏,但因无明显结缔组织增生,故血清Ⅳ型胶原浓度无明显改变。 2.Ⅳ型胶原是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指标,肝纤维化早期血中PHIP和Ⅳ型胶原均增高,但Ⅳ型胶原在反映肝细胞坏死和纤维化发展趋势方面优于PⅢP。慢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Ⅳ型胶原水平依次明显增高。重症肝炎和酒精性肝炎也明显增高。 3.在慢性丙型肝炎时,Ⅳ型胶原不仅可以评价纤维化程度,还可以预测干扰素抗丙肝疗效。血清Ⅳ型胶原>250μg/L时,干扰素治疗无效。 4.肾纤维化、中晚期糖尿病、结缔组织病、硬皮病等,血清Ⅳ型胶原水平也可显著增高。 六、血清层粘连蛋白(LN)测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