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有哪四项

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有哪四项

肝纤维化是肝病患者发展到肝硬化的一个必经阶段,在这一时期的患者定期到医院检查对于患者了解病情发展并及时加以治疗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那么肝纤维化检查什么?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有哪四项?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请到了二六一医院的肝病专家为大家作详细介绍。

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有哪四项

肝纤维化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肝脏中纤维结缔组织过多积聚。纤维结缔组织包括透明质酸、胶原、层粘连蛋白及纤维连接蛋白等,纤维化的肝脏中这些纤维结缔组织成分或代谢产物部分释放入血。因此,表现为它们在血清中水平升高,血清中上述指标的升高反映了肝脏纤维结缔组织的形成增加,所以它们被称为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

1、Ⅲ型前胶原:反映肝内Ⅲ型胶原的合成,血清含量与肝纤维化程度一致,正常值<120微克/升。

2、Ⅳ型胶原:为更成基底膜的主要成分,反映基底膜胶原的更新率,含量较高,可较灵敏反映出肝纤维化的过程,是肝纤维化早期指标之一,正常值<75毫克/升。

3、层粘连蛋白:为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纤维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正常值<130微克/毫升。推荐阅读:怎么治疗肝纤维化

4、透明质酸:是基质成分之一,由间质细胞合成,可准确的反映出肝纤维量和肝细胞受损的状况,正常值<110毫克/升。其中透明质酸诊断肝纤维化的灵敏性相对比较高,同时检查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能提高诊断肝纤维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慢性肝病患者为什么要检查肝纤维化四项

慢性肝病患者为什么要检查肝纤维化四项 肝病医生孙凤霞2015-01-09 10:46:47乙肝丙肝纤维化 慢性肝病患者到医院看病,有时候医生会建议检查肝纤维化四项,有的患者会非常不理解,会问医生为什么我以前没有查过,而现在要查呢?在这里给大家当做一个简单介绍: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孙凤霞肝纤维化四项包括: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四项指标, 1、血清透明质酸(HA)主要由肝内皮细胞摄取分解,少量小分子亦由肾小球滤过。当肝,肾功能受损时,血清HA升高,且随病变加剧而呈升高趋势。血清HA检测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纤维化的发展与转归。 2、层粘连蛋白(LN)也称为板层素。属结构性糖蛋白,存在于基底膜的透明层中。与肝纤维化形成有重要关系,是门脉高压发生的主要基础。血清LN水平常与Ⅳ型胶原、透明质酸等相平行,在肝纤维化诊断方面有重要价值。 3、Ⅲ型前胶原(pcⅢ)是Ⅲ型前胶原前体,血清PCⅢ含量与肝纤维化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反映出肝纤维合成情况。 4、Ⅳ型胶原(Ⅳ-C),血清Ⅳ-C被认为能很好地反映胶原的合成,与纤维化程度正相关。 以上四项指标和肝纤维化密切相关,但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炎症因素,当肝炎活动比较明显时,肝纤维化指标也会明显升高,所以肝纤维化四项在反应肝纤维化的程度及准确性方面还有欠缺。目

前能够最准确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检查是肝穿刺活检做病理检查,这是一种创伤性检查,很多患者不愿意接受。而肝纤维化四项检测相对比较简单,采集静脉血即可。根据结果,再综合其他检查可以粗略判断是否存在肝纤维化及其严重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般来说如果病史较长,且医生根据其他指标判断可能存在明显肝纤维化时,会建议患者进行此项检查。

肝纤维化指标正常值

肝纤维化指标正常值 肝纤维化指标正常值,指的是对肝脏进行纤维化程度检查时,所参考的几个有意义的项目的正常范围。 具体来说,肝纤维化指标正常值就是:PCⅢ(即III型前胶原)的正常值、IV-C(即IV型胶原)的正常值、LN(即层粘连蛋白)的正常值、HA(即透明质酸酶)的正常值、CG (即甘胆酸)的正常值、PLD (即脯氨酸肽酶)的正常值、MAO (即单胺氧化酶)的正常值、PINP (即Ⅰ型前胶原氨端肽原)的正常值。 肝纤维化指标是对肝纤维化程度的一个评估标准。及早发现肝纤维化指标和正常值存在偏差,及早展开治疗,有利于遏制肝纤维化向更坏的趋势发展。因此,肝纤维化指标正常值相当重要。 想要得到肝纤维化指标正常值的准确数据,需要在检查前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检查前不能进食。肝脏抽血检查要求空腹,空腹时间一般为8—12个小时。 其次,检查前一天不能喝酒。喝酒会导致转氨酶升高,从而影响检查结果。 再次,检查前不要服用药物。有些药物会加重肝脏负担,造成肝功能暂时性损伤,从而引起肝纤维化指标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第四,检查前要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且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因为这些都有可能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最后,接受肝穿刺活检时,一定要经过患者的同意。 在接受完静脉抽血后,就可以得到检查者的肝纤维化指标数据了。将这一数据和肝纤维化指标正常值相对比,就可以判断肝脏内的肝纤维化水平处于哪一阶段,以及是否需要治疗了。 肝纤维化指标正常值 指标具体项目正常值 PCⅢIII型前胶原低于18ng/mL IV-C IV型胶原30—140ng/mL之间 LN 层粘连蛋白50—180ng/mL之间 HA 透明质酸酶低于120ng/mL PLD 脯肽酶1107±19.5u/L之间 MAO 单胺氧化酶 3.3—15.1nmol/(s·L)之间有纤维化指标正常值,就有异常情况。肝纤维化指标的异常结果,主要有: PCⅢ超出纤维化指标正常值,连续上升,提示病情可能有恶化并向肝硬变发展。 IV-C超出纤维化指标正常值,能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逐渐加重。 LN水平超出纤维化指标正常值,数值越高,患者的食管

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及其意义

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HA ,Hyaluronidase(透明质酸酶): 为基质成分,可较准确灵敏地反映肝内已生成的纤维量及肝细胞受损状况,有认为本指标较之肝活检更能完整反映出肝全貌,是肝纤维化和肝硬变的敏感指标。 1)血清HA在急肝、慢迁肝时轻度升高;慢活肝时显著升高;肝硬化病人血清HA极度升高。 2)血清HA水平是反映肝损害严重程度、判断有无活动性肝纤维化的定量指标。 3)对慢迁肝与慢活肝的鉴别诊断,慢迁肝HA浓度与正常人无差别,而慢活肝的升高明显。 4)反映肝细胞功能,肝脏纤维化形成和程度,反映肝脏炎症性病变。 5)有助于估价肝病发展趋势,在急性肝炎→慢活肝→肝硬化发展中,血清HA逐步并优于其他肝硬化诊断指标等。 6)肝硬化时,有些病人HA却不升高,与其肝脏合成功能有关 LN ,Laminin (层粘连蛋白): 为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纤维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慢活肝和肝硬变及原发性肝癌时明显增高,LN也可以反映肝纤维化的进展与严重程度。另外,LN水平越高,肝硬变病人的食管静脉曲张越明 显。 1)反映肝纤维化:正常肝脏间质含少量LN,在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时,→肌成纤维细胞增多→大量合成和分泌胶原、LN等间质成分→形成完整的基底膜(肝窦毛细血管化)。肝窦毛细血管化是肝硬化的特征性病理改变, LN与纤维化程度和门脉高压正相关,纤维化后期升高尤为显著。 2)可诊断酒精肝是否存在门脉高压 3)与基底膜相关疾病有关:如先兆子痫孕妇血清较正常妊娠者显著升高,提示可能与肾小球及胎盘螺旋动脉损伤有关。血清LN与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等疾病有关。 PCIII ,Procollagen Ⅲ(III型前胶原): 反映肝内III型胶原合成,血清含量与肝纤程度一致。 1)PCIII与肝纤维化形成的活动程度密切相关,但无特异性,其它器官纤维化时,PCIII也升高。 2)持续PCIII升高的慢活肝,提示病情可能会恶化并向肝硬变形成发展,而PCIII降至正常可预示病情缓解,说明PCIII 不仅在肝纤维化早期诊断上有价值,在慢性肝病的预后判断上也有意义。 3)肝纤维化病变程度呈密切相关,反映肝纤维合成状况和炎症活动性,早期即显著升高,而陈旧性肝硬化和部分晚期肝硬变、肝萎缩患者血清PCⅢ不一定增高。

肝纤维化的诊断指标及联合测定的临床意义

肝纤维化的诊断指标及联合测定的临床意义 大部分的慢性肝脏损伤都会引起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治疗终末期肝硬化的唯一有效手段就是肝移植,但是,即使是在发达国家,由于的供肝的不足和受者对手术不能耐受,肝移植技术无法完全解决肝硬化问题。近年来肝纤维化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成为肝病研究领域的热点。诸多病因如病毒、酒精、药物等所致的肝细胞炎症、坏死均可引起肝纤维化,肝纤维化为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过程中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是发展到肝硬变的必经阶段.,其机理相当复杂,目前认为它主要是多种因素造成肝细胞外基质的过度增多和异常沉积,其主要成分包括胶原蛋白、糖蛋白、蛋白多糖和弹力纤维。尤其我国是世界公认的乙肝大国,发病人数居高不下,肝纤维化继续发展可导致肝硬化外,部分可发生癌变。 现认为肝纤维化尚有逆转至正常肝的可能,而肝硬变则否,认为阻止或延缓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就能治愈大部分慢性肝病患者,给予有效治疗还可防止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因此,人们期望对肝纤维化作出早期诊断,如何诊断肝纤维化,超声波、影像等一旦发现多数已在中期以上肝硬化阶段,能够早期诊断肝纤维化的方法至今主要依靠肝活检,临床称之为金标准。但,因其属损伤性检查,患者多不愿接受,作为抗肝纤维化药物疗效考核指标更难,因需多次活检、穿刺部位及样本大小等有其局限性; 肝脏B超是了解肝脏形态结构的非创伤性检查; 常用的肝功能检查法仅反映肝脏炎症、坏死及功能的改变;在肝穿刺不易推广的情况下与肝纤维化相关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受到关注,其项目日益增加; 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测定是无创伤性的,是从生化代谢方面判定肝纤维化的活动度,可进行动态观察,虽不能代替肝活检,但其与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因此临床上有其实用诊断价值,现临床所测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只反映了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过程的某个阶段及成分的变化,其临床意义应作综合分析评价。 肝纤维化的诊断指标 肝纤维化的诊断指标四项内容: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 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 【正常参考值】血清:<100 ng/ml 【临床意义】HA是一种产生于间质细胞的氨基多糖,分子量4,000-8,000万,由肝内皮细胞摄取、降解,其广泛存在于结缔组织、皮肤、关节液及玻璃体液中,

肝纤维化四项指导

肝纤四项 肝纤四项即肝纤维化四项检查,该检查主要用来检查诊断慢性肝病患者病情发展状况和治 疗效果,衡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的重要依据。诊断肝纤维化需要进行肝纤四项检查。肝纤四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检查指标:(HA,LN,CIV,PIIINP,)其主要参考值: (<84ng/ml,<133ng/ml,<84ng/ml,<120ng/ml)。 1. PCIII (III型前胶原) 反映肝内III型胶原合成,血清含量与肝纤程度一致,并与血清γ-球 蛋白水平明显相关。PCIII与肝纤维化形成的活动程度密切相关,但无特异性,其它器官纤维化时,PCIII也升高。持续PCIII升高的慢活肝,提 示病情可能会恶化并向肝硬变形成发展,而PCIII降至正常可预示病情缓解,说明PCIII 不仅在肝纤维化早期诊断上有价值,在慢性肝病的预后判断上也 有意义。 血清PCⅢ水平与肝纤维化病变程度呈密切相关,反映肝纤维合成状况和 炎症活动性,早期即显著升高,而陈旧性肝硬化和部分晚期肝硬变、肝萎缩 患者血清PCⅢ不一定增高。 2. IV-C(IV型胶原) 为构成基底膜主要成份,反映基底膜胶原更新率,含量增高可较灵敏反 映出肝纤过程,是肝纤的早期标志之一。 1) 在肝纤维化时出现最早,适合于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 2) 能反映肝纤维化程度,随着慢迁肝→慢活肝→肝硬化→肝癌病程演病,Ⅳ-C胶原在血清含量逐步升高。 3)对重症肝炎和酒精性肝炎也显高值。 4)是药物疗效和预后观察重要依据,血清Ⅳ-C水平与肝组织学的改变完 全一致。 5)在与基底膜相关疾病可出现Ⅳ-C水平的异常,如甲状腺机能亢进,中晚 期糖尿病、硬皮病等。 3. LN(层粘连蛋白) 为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纤维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压 力呈正相关,慢活肝和肝硬变及原发性肝癌时明显增高,LN也可以反映肝 纤维化的进展与严重程度。另外,LN水平越高,肝硬变病人的食管静脉曲张 越明显。 1)反映肝纤维化:正常肝脏间质含少量LN,在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时, →肌成纤维细胞增多→大量合成和分泌胶原、LN等间质成分→形成完整的基 底膜(肝窦毛细血管化)。肝窦毛细血管化是肝硬化的特征性病理改变, LN与纤维化程度和门脉高压正相关,纤维化后期升高尤为显著。

肝纤维化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肝纤维化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级硕士研究生华忠 薛博瑜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成肝硬化的必经阶段,是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肝脏损伤和炎症,导致纤维组织广泛增生和沉积。其本质是由于肝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er matrix,ECM)合成与降解不平衡导致ECM过度沉积的病理过程,也是肝细胞损伤后修复的机制[1],是各种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变化。 1 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 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相当复杂,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生是由各种致病因子造成肝细胞损伤,引起枯否氏细胞(KC)激活分泌各种细胞因子随同血小板、肝窦内皮细胞和肝细胞等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它们与某些化学介质共同作用于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使之激活,转化成肌成纤维细胞;并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作用,使HSC增殖,合成并分泌大量ECM。在此过程中ECM生成和降解并存,当其生成超过降解,可在肝内大量沉积;继而进一步形成胶原分子,再形成胶原纤维,最终导致肝纤维化形成[2-4]。 2 肝纤维化的西医治疗 肝纤维化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肝纤维化的治疗是长期的,其治疗需着重两点:(1)去除肝纤维化病因是防治肝纤维化最有效的措施。(2)抑制HSC的激活,增加ECM 降解是治疗的关键。 2.1抗病毒药物治疗:干扰素(IFN),α-IFN具有广谱抗病毒复制作用,抑制HSC激活及胶原mRNA的表达,刺激促使胶原降解的细胞因子释放等多环节共同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5];而γ-IFN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比α-IFN更强。还有核苷类药物,如拉米呋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等,临床研究表明能明显改善肝组织学病理损害作用。 2.2免疫调节药物治疗:如多糖类(香菇多糖、云芝多糖等),胸腺素,白介素等,但这类药物效果尚不明确,尚处于临床应用阶段。 2.3基因治疗:如反义核酸、抗基因寡核苷酸及免疫调节基因等,亦尚处于实验室阶段和初步临床试验阶段,但其治疗前景广阔,值得研究和探索。 2.4其它药物治疗:保护肝细胞、抑制炎症类如马洛替酯、水飞蓟宾、还原型谷胱甘肽、前列腺素E-2等;干扰基质类产生的药物如青霉胺、秋水仙碱等。 3 肝纤维化的中药治疗和研究 中医没有肝纤维化一词,根据其临床表现、体征及肝纤维化增生的病理特征,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当属中医“血瘀”、“胁痛”、“癥积”范畴。中医理论认为, 肝纤维化的基本病机是正虚邪盛,瘀血阻络兼湿热未尽,肝郁脾肾亏虚;治疗上以活血化瘀,舒肝理气为主;辅以清热解毒或健脾益气或补肾滋肝或软坚散结等方法。近年来国内在中药治疗肝纤维化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简述如下。 3.1单味药及有效单体成分 丹参:丹参单体IH764-3及丹酚酸A是丹参的有效成分。现代药理试验证明,丹参具有改善微循环障碍,抗炎、抗凝、抗氧化等作用。胡晓文以大剂量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肝纤维化,结果表明该药具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6]。叶红军等研究结果显示,

慢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及分析

慢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及分析 肝纤维化是不同病因所致肝操作共有的反应,也是慢性肝炎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大量 文献报导,肝纤维化阶段是个可逆的病理过程,如能在肝纤维化早期及时诊断和判断其病理 进展,可显著改善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预后。 由于肝组织病理学检测、肝纤维化程度需要进行活体肝穿刺,有创伤性,而且活体穿刺还存 在样本的代表性,医院开展此项检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血清学检测方便及时,因此广泛 应用于临床。 血清透明质酸(HA)与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指标一起成为判断肝病严重 程度、鉴别有无肝硬化和预测其发展趋势的良好血清学指标。 2010年7月—2011年4月,对我科50例慢性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A、LN、PCⅢ、 Ⅳ-C水平进行了测定,旨在探讨上述指标在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中的价值,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慢性肝炎患者50例(肝炎组),男38例,女12例,年龄15-65岁,诊断和临床分型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会及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 乙型肝炎40例,丙型肝炎10例,轻、中、重度各为20、20、10例。 同期选择我院体检健康者40例作对照组,两组均抽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由 北京源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按说明书操作。所有数据均经SPSS11.0软件处理,计量资 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结果:血清学指标比较见下表: 两组相关血清学指标比较(x-±s,ug/L)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 讨论 肝纤维化是由各种因素引起肝细胞脂肪变、坏死及炎症后,进而在坏死区发生胶原纤维增生,细胞外基质过度增生和沉积而形成。目前能反映肝纤维化的指标较多,临床中应用HA、LN、PCⅢ、Ⅳ-C较多。HA是一种蛋白多糖,是构成肝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之一,可被肝窦内 皮细胞摄取、降解,肝细胞受损可影响内皮细胞功能,使血清HA含量升高;LN是主要的基 质膜糖蛋白,在肝纤维发展过程中,LN沉积于DISSE空隙,用于形成完整的内皮细胞底膜, 实验研究发现其与肝纤维化形成有重要关系,是门脉高压发生的主要基础,血清LN水平与 Ⅳ-C、HA相平行;Ⅳ-C组成肝内皮细胞与肝细之间的功能性基底膜,肝纤维化时基底膜的形成和破坏均增加,致使血清Ⅳ-C水平升高。细胞外基质主要以胶原蛋白为基本结构,肝纤维 化时胶原细胞增生和活化,Ⅲ型胶原蛋白合成增加,导致血清PCⅢ水平升高。 本结果显示,肝炎组HA、LN、PCⅢ、Ⅳ-C水平增高,并随病情程度而逐渐升高,以HA最 为敏感。总之,血清HA、LN、PCⅢ和Ⅳ-C水平可作为判断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活动程度的依据,并指导临床及时进行抗肝纤维化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纤维化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纤维化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纤维化。方法选取于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病毒性肝炎纤维化80例,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抽选的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重要汤剂进行治疗。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总有效率38例(95.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28(70.00%),P<0.05。结论对于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纤维化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效果明显,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标签:中西医集合;慢性病毒性肝炎纤维化;临床分析 慢性病毒性肝炎会使得患者的肝脏炎症处于一个反复活动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病原体自我复制而出现的情况,如果患者长期处于此种情况,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肝脏纤维化。所以,对于此疾病及早的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1]。因此,本次主要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纤维化,取于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病毒性肝炎纤维化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于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病毒性肝炎纤维化80例,其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23~65岁,平均43.34岁。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腹部胀痛、乏力、肝区疼痛、食欲不佳等,经过超声检查均确诊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纤维化。本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抽选的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西药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重要汤剂进行治疗。 对照组:给予患者口服硫普罗宁胶囊(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513,生产单位:江苏神龙药业有限公司)150mg/次,3次/d;口服水飞蓟宾(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299,生产单位: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0.4g/次,3次/d。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重要汤剂进行治疗,药方为金钱草20g、丹参15g、南沙参15g、决明子15g、当归15g、川穹15g、白芍15g、麦冬15g、黄芪30g、赤芍12g、大黄9g、茵陈30g、甘草6g。在以上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进行加减药物,对于肝肾阴虚型患者家用生地15g、枸杞子15g;对于湿热蕴结型的患者加用苦参15g、龙胆草15g;对于气阴两虚型的患者加用五味子15g、太子参20g;对于肝郁脾虚型的患者加用木香12g、党参15g、柴胡15g;对于脾肾阳虚型的患者加用八戟天12g、桂肉12g、淫羊藿2g。两组患者的治疗疗程为

肝纤维化检查项目具体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肝纤维化检查项目具体有哪些 导语:相信大家对于肝纤维化这样的症状肯定不会陌生吧,肝纤维化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症状,肝纤维化的出现容易给患者的身体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所以我 相信大家对于肝纤维化这样的症状肯定不会陌生吧,肝纤维化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症状,肝纤维化的出现容易给患者的身体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所以我们建议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好好保护自己的肝脏,肝纤维化是肝脏疾病里面的一种,那么我们要怎样检查出肝纤维化的呢?下文我们介绍一下肝纤维化检查项目具体有哪些。 1.PCⅢ(III型前胶原):反映肝内III型胶原合成,血清容量与肝纤程度相同,并同血清γ-球蛋白水平明显有很大关系。Ⅲ型前胶原与肝脏纤维化形成的活动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没有特异性,另外器官纤维化时,Ⅲ型前胶原也上升。连续pciii上升的慢活肝,提示病情也许会恶化并向肝硬变形成发展,而Ⅲ型前胶原降至正常可预示病状舒缓,说明Ⅲ型前胶原不仅在肝脏纤维化初期诊断上有价值,肝纤维化四项在慢性肝病的预后断定上也有意义。正常范围<18ng/mL。 2.IV-C(IV型胶原):为组成基底膜主要要素,反映基底膜胶原更新率,容量提高可较灵敏反映出肝纤过程,肝纤维化四项是肝纤的前期标志其中一个。正常范围30-140ng/mL。 3.LN(层粘连蛋白):为基底膜中独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脏纤维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压力呈正有很大关系,慢活肝和肝硬变及原发性肝癌时显著提高,LN也能反映肝纤维化的进展与严重程度。另外,LN水平越高,肝硬变患者的食管静脉曲张越显著。肝纤维化四项正常范围50-180ng/mL。 4.HA(透明质酸酶):是基质成份其中一个,由间质细胞合成,可较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现状及前景_徐列明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第26卷第2期2012年3月 百家评述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徐列明 1,2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1203) 2.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肝肾疾病病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201203) 【摘 要】从相关文献及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分析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现状,并简要阐述中医药抗 肝纤维化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前景。【关键词】肝纤维化;中医药;临床研究;基础研究【中图分类号】R5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61X (2012)02-0009-03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06CB504800);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Y0302);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第5期)建设项目(J50307);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项目(E03008);上海市高校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第1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胆病重点学科项目(2010sh ) [作者简介]徐列明,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徐列明,男,1954年生,上海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西医结合肝病专家。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中医肝病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硬化科主任,为教育部肝肾疾病病证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中华医学会肝病委员会委员和肝纤维化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肝病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和肝纤维化学组组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肝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亚太地区肝病研究协会会员。从事慢性肝病、肝硬化研究近30年,具有丰富的中西医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曾师从著名中医学家王玉润教授8年,先后获中医肝病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1997年赴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国际著名肾病权威、时任美国内科协会主席Scherier 教授和国际著名肝病权威、前美国肝病研究会主席Friedman 教授指导下,开展了肝硬化腹水形成机制和肝纤维化形成机制的研究,建立了世界上首例来自于正常人肝组织的肝星状细胞株,并以其名字拼音首字母命名为“LX-2”,已在全世界数百家研究机构应用。多年来, 在国内医学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其中第一作者40篇、通讯作者50余篇;国外著名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0篇和摘要2篇,被SCI 收录论文10篇。参与编写专著6部。曾参加了国家“八五”和“九五”科技攻关等项目, 研制出2种预防和治疗肝硬化中药新药,拥有美国知识产权1项和中国专利授权2项,申请发明专利7项;获得国家、部、市科技进步奖10余项。1996年被卫生部评为“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2000年度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为 《中华肝脏病杂志》、《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中西医结合学报》、《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等杂志编委。 在工业化国家, 45%的死亡病例与纤维化有关[1] 。在肝病领域,各种慢性肝病都可伴有肝纤维化,其中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中就有12% 25%的患者5年内会进展为肝硬化[2]。迄今的研究已经证实,肝纤维化经过适当的治疗是可逆 的。长期抗乙肝病毒治疗的临床研究显示,部分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可减轻,但治疗48周的总体有效率 仅为40%左右[3] 。 针对肝纤维化的原发病治疗是相当重要的,可以从源头上阻断肝纤维化的发生。但是目前并非各种肝病都可得到病原治疗, 现有的病原治疗的疗效尚未达到理想程度。而且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在去除原发病因之后, 肝纤维化的病理改变仍可进展。因此,抗肝纤维化治疗十分必要,其意义在于:“谁能阻止或延缓肝纤维化,谁将能医治大多数慢性肝 病”[4]。1 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现状 在用γ-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 临床试验宣告失败以后,西方国家治疗肝纤维化乏药,尽管多年来积极研究,但是近期仍没有新药上市的迹象。我国近年来广泛开展了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笔者检索到2006年以来我国用中文发表 · 9·

肝纤四项

肝纤四项 基本概述 肝纤四项即肝纤维化四项检查,该检查主要用来检查诊断慢性肝病患者病情发展状况和治疗效果,衡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的重要依据。诊断肝纤维化需要进行肝纤四项检查。肝纤四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检查指标: 1. PCIII (III型前胶原) 反映肝内III型胶原合成,血清含量与肝纤程度一致,并与血清γ-球蛋白水平明显相关。PCIII与肝纤维化形成的活动程度密切相关,但无特异 性,其它器官纤维化时,PCIII也升高。持续PCIII升高的慢活肝,提示病情可能会恶化并向肝硬变形成发展,而PCIII降至正常可预示病情缓解,说明PCIII 不仅在肝纤维化早期诊断上有价值,在慢性肝病的预后判断上也有意义。 血清PCⅢ水平与肝纤维化病变程度呈密切相关,反映肝纤维合成状况和炎症活动性,早期即显著升高,而陈旧性肝硬化和部分晚期肝硬变、肝萎缩患者血清PCⅢ不一定增高。 2. IV-C(IV型胶原) 为构成基底膜主要成份,反映基底膜胶原更新率,含量增高可较灵敏反映出肝纤过程,是肝纤的早期标志之一。 1) 在肝纤维化时出现最早,适合于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 2) 能反映肝纤维化程度,随着慢迁肝→慢活肝→肝硬化→肝癌病程演病,Ⅳ-C胶原在血清含量逐步升高。 3)对重症肝炎和酒精性肝炎也显高值。 4)是药物疗效和预后观察重要依据,血清Ⅳ-C水平与肝组织学的改变完全一致。 5)在与基底膜相关疾病可出现Ⅳ-C水平的异常,如甲状腺机能亢进,中晚期糖尿病、硬皮病等。 3. LN(层粘连蛋白) 为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纤维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慢活肝和肝硬变及原发性肝癌时明显增高,LN也可以反映

肝纤维化四项指标

肝纤维化四项指标 肝纤四项即肝纤维化四项检查,该检查主要用来检查诊断慢性肝病患者病情发展状况和治疗效果,衡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的重要依据。诊断肝纤维化需要进行肝纤四项检查。肝纤四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检查指标:(HA,LN,CIV,PIIINP,)其主要参考值:(<120ng/ml,50-180ng/ml,30-140ng/ml,<18ng/ml)。 基本介绍 1. PCIII (III型前胶原) 反映肝内III型胶原合成,血清含量与肝纤程度一致,并与血清γ-球蛋白水平明显相关。PCIII与肝纤维化形成的活动程度密切相关,但无特异性,其它器官纤维化时,PCIII也升高。持续PCIII升高的慢活肝,提示病情可能会恶化并向肝硬变形成发展,而PCIII降至正常可预示病情缓解,说明PCIII 不仅在肝纤维化早期诊断上有价值,在慢性肝病的预后判断上也有意义。 血清PCⅢ水平与肝纤维化病变程度呈密切相关,反映肝纤维合成状况和炎症活动性,早期即显著升高,而陈旧性肝硬化和部分晚期肝硬变、肝萎缩患者血清PCⅢ不一定增高。 2. IV-C(IV型胶原) 为构成基底膜主要成份,反映基底膜胶原更新率,含量增高可较灵敏反映出肝纤过程,是肝纤的早期标志之一。 1) 在肝纤维化时出现最早,适合于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 2) 能反映肝纤维化程度,随着慢迁肝→慢活肝→肝硬化→肝癌病程演病,Ⅳ-C胶原在血清含量逐步升高。 3)对重症肝炎和酒精性肝炎也显高值。 4)是药物疗效和预后观察重要依据,血清Ⅳ-C水平与肝组织学的改变完全一致。 5)在与基底膜相关疾病可出现Ⅳ-C水平的异常,如甲状腺机能亢进,中晚期糖尿病、硬皮病等。 3. LN(层粘连蛋白) 为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纤维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慢活肝和肝硬变及原发性肝癌时明显增高,LN也可以反映肝纤维化的进展与严重程度。另外,LN水平越高,肝硬变病人的食管静脉曲张越明显。 1)反映肝纤维化:正常肝脏间质含少量LN,在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时,→肌成纤维细胞增多→大量合成和分泌胶原、LN等间质成分→形成完整的基底膜(肝窦毛细血管化)。肝窦毛细血管化是肝硬化的特征性病理改变,LN与纤维化程度和门脉高压正相关,纤维化后期升高尤为显著。 2)与肿瘤浸润、转移有关:癌症转移首先要突破基底膜,因此LN与肿瘤浸润转移有关。大部分肿瘤患者血清LN水平升高,尤以乳腺癌、肺癌、结肠癌、胃癌显著。 3)与基底膜相关疾病有关:如先兆子痫孕妇血清较正常妊娠者显著升高,提示可能与肾小球及胎盘螺旋动脉损伤有关。血清LN与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等疾病有关。 4. HA(透明质酸酶) 为基质成分之一,由间质细胞合成,可较准确灵敏地反映肝内已生成的纤维量及肝细胞受损状况,有认为本指标较之肝活检更能完整反映出病肝全貌,是肝纤维化和肝硬变的敏感指标。 1)血清HA在急肝、慢迁肝时轻度升高;慢活肝时显著升高;肝硬化时极度升高。 2)HA水平与血清胆红素、SGPT(Serum glutamic-pyruvic 血清谷丙转氨酶)、γ-球蛋白呈正相关 3)与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呈负相关 4)故血清HA水平是反映肝损害严重程度、判断有无活动性肝纤维化的定量指标。 5)对慢迁肝与慢活肝的鉴别诊断,慢迁肝HA浓度与正常人无差别,而慢活肝的升高明显。

肝纤四项检测临床意义

肝纤四项临床意义 1. PCIII (III型前胶原) 反映肝内III型胶原合成,血清含量与肝纤程度一致,并与血清γ-球蛋白水平明显相关。PCIII与肝纤维化形成的活动程度密切相关,但无特异 性,其它器官纤维化时,PCIII也升高。持续PCIII升高的慢活肝,提示病情可能会恶化并向肝硬变形成发展,而PCIII降至正常可预示病情缓解,说明PCIII 不仅在肝纤维化早期诊断上有价值,在慢性肝病的预后判断上也有意义。 血清PCⅢ水平与肝纤维化病变程度呈密切相关,反映肝纤维合成状况和炎症活动性,早期即显著升高,而陈旧性肝硬化和部分晚期肝硬变、肝萎缩患者血清PCⅢ不一定增高。 2. IV-C(IV型胶原) 为构成基底膜主要成份,反映基底膜胶原更新率,含量增高可较灵敏反映出肝纤过程,是肝纤的早期标志之一。 1) 在肝纤维化时出现最早,适合于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 2) 能反映肝纤维化程度,随着慢迁肝→慢活肝→肝硬化→肝癌病程演病,Ⅳ-C 胶原在血清含量逐步升高。 3)对重症肝炎和酒精性肝炎也显高值。 4)是药物疗效和预后观察重要依据,血清Ⅳ-C水平与肝组织学的改变完全一致。 5)在与基底膜相关疾病可出现Ⅳ-C水平的异常,如甲状腺机能亢进,中晚期糖尿病、硬皮病等。 3. LN(层粘连蛋白) 为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纤维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慢活肝和肝硬变及原发性肝癌时明显增高,LN也可以反映肝纤维化的进展与严重程度。另外,LN水平越高,肝硬变病人的食管静脉曲张越明显。 1)反映肝纤维化:正常肝脏间质含少量LN,在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时,→肌成纤维细胞增多→大量合成和分泌胶原、LN等间质成分→形成完整的基底膜(肝窦毛细血管化)。肝窦毛细血管化是肝硬化的特征性病理改变, LN与纤维化程度和门脉高压正相关,纤维化后期升高尤为显著。 2)与肿瘤浸润、转移有关:癌症转移首先要突破基底膜,因此LN与肿瘤浸润转移有关。大部分肿瘤患者血清LN水平升高,尤以乳腺癌、肺癌、结肠癌、胃癌显著。 3)与基底膜相关疾病有关:如先兆子痫孕妇血清较正常妊娠者显著升高,提示可能与肾小球及胎盘螺旋动脉损伤有关。血清LN与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等疾病有关。 4. HA(透明质酸酶)

什么是肝纤维化

1.什么是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是指干细胞发生坏死及炎症刺激时,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病理过程。几乎任何能造成慢性肝损害的病因都可导致肝纤维化。也就是说,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脂肪性肝炎(酒精性或非酒精性)、免疫性肝病、血吸虫病、药物性肝病等都可以引起肝纤维化。 2.什么是肝硬化? 肝硬化是指有一种或多种原因长期或反复损害肝脏,导致广泛的肝实质损害,肝细胞坏死,纤维组织增生,肝正常结构絮乱,质地变硬。可并发脾肿大、腹水、浮肿、黄疸、食道静脉曲张、出血、感性昏迷等。 3.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关系? 肝硬化发病机制的中心关键环节是肝脏进行性纤维化,但具体演变机制未明。研究认为是各种肝脏损害因素导致干细胞弥漫性反复变性坏死及炎症,进而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和残余肝细胞结节状再生,使得肝小叶原有结构和血液循环通路不断发生改建,从而最终形成肝硬化。 因为慢性肝病经由肝纤维化发展到肝硬化,后期乃至发生门静脉高压,腹水,肝性脑病甚至引起肝癌等严重并发症。所以如能阻断、减轻乃至逆转肝纤维化,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肝病的预后。因此,肝纤维化的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肝病病人的诊治有着重要的价值。

病毒性肝炎→弥漫性肝细胞变性坏死(结构破坏) 慢性酒精中毒→进行性肝纤维组织大量增生 胆管炎或长期於胆→(肝纤维化) 中毒或代谢疾病→残存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寄生虫感染(血吸虫病等)→(假小叶形成) 4.肝纤维化的血清学诊断的方法有哪些? 肝纤维化并无特殊的临床症状的体征,因此其诊断主要靠病理组织学、血清标志物及影响手段。鉴于肝脏穿刺组织病理检查和影像检查两种诊断方法的局限性,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找血清学指标来监测肝纤维化的发展过程和判断抗纤维化的疗效。经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病理研究发现了不少对诊断肝纤维增生有一定价值的指标。 肝纤维化不同诊断方法的比较

肝纤维化四项检测检查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肝纤维化四项检测检查什么 导语:关于肝纤维化这个病症,对于它的发病机理和原因,由于比较复杂,我们这里不作过多的探讨,我们只简单把它认为是多重肝病综合引起的病症表现 关于肝纤维化这个病症,对于它的发病机理和原因,由于比较复杂,我们这里不作过多的探讨,我们只简单把它认为是多重肝病综合引起的病症表现,下面我们重点对于肝纤维化的检查和检测做一些科普,这样对于这些检查的内容有所了解,才能更好的认识肝纤维化,知道哪些诊断指标。 肝纤四项即肝纤维化四项检查,该检查主要用来检查诊断慢性肝病患者病情发展状况和治疗效果,衡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的重要依据。诊断肝纤维化需要进行肝纤四项检查。肝纤四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检查指标:(HA,LN,CIV,PIIINP,)其主要参考值:(<84ng/ml,<133ng/ml,<84ng/ml,<120ng/ml)。 肝纤维化四项检查的内容如下: 1、层粘连蛋白,正常值<130ug/ml.它是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纤维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 2、III型前胶原,正常值<120ug/L.用来反映反映肝内III型胶原合成,血清含量与肝纤程度一致,并与血清T-球蛋白水平明显相关。 3、IV型胶原,正常值<75ug/L.它是构成基底膜的主要成份,反映基底膜胶原的更新率,含量增高可较灵敏反映出肝纤过程,是肝纤的早期标志之一。 4、透明质酸酶,正常值<110mg/L.它是为基质成分之一,由间质细胞合成,可较准确灵敏地反映肝内已生成的纤维量及肝功能的受损状况,有认为本指标较之肝活检更能完整反映出病肝全貌。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肝纤四项

肝纤四项 文章目录*一、肝纤四项的基本信息1. 定义2. 专科分类3. 检查分类4. 适用性别5. 是否空腹*二、肝纤四项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1. 正常值2. 临床意义*三、肝纤四项的检查过程及注意事项1. 检查过程2. 注意事项*四、肝纤四项的相关疾病和症状1. 相关疾病2. 相关症状*五、肝纤四项的不适宜人群和不良反应1. 不适宜人群2. 不良反应 肝纤四项的基本信息 1、定义肝纤四项即肝纤维化四项检查,该检查主要用来检查诊断慢性肝病患者病情发展状况和治疗效果,衡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的重要依据。诊断肝纤维化需要进行肝纤四项检查。肝纤四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检查指标:(HA,LN,CIV,PIIINP,)其 主要参考值:(120ng/ml,50-180ng/ml,30-140ng/ml,18ng/ml)。 2、专科分类消化 3、检查分类肝功能检查 4、适用性别男女均适用 5、是否空腹空腹

肝纤四项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1、正常值层粘连蛋白正常值130ug/ml、III型前胶原正常值120ug/、IV型胶原正常值75ug/L.、透明质酸酶正常值110mg/L 2、临床意义异常指标:升高 检查分析: 2.1、层粘连蛋白,正常值130ug/ml.它是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纤维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 2.2、III型前胶原,正常值120ug/L.用来反映反映肝内III 型胶原合成,血清含量与肝纤程度一致,并与血清T-球蛋白水平明显相关。 2.3、IV型胶原,正常值75ug/L.它是构成基底膜的主要成份,反映基底膜胶原的更新率,含量增高可较灵敏反映出肝纤过程, 是肝纤的早期标志之一。 2.4、透明质酸酶,正常值110mg/L,它是为基质成分之一,由间质细胞合成,可较准确灵敏地反映肝内已生成的纤维量及肝功能的受损状况,有认为本指标较之肝活检更能完整反映出病肝全貌。 肝纤四项的检查过程及注意事项 1、检查过程在局部麻醉下,通过体表穿刺,取出少量活的肝

肝纤维化四项指标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肝纤维化四项指标有哪些 导语:肝病对于人体来说是致命的,肝脏由于控制着身体的解毒功能,所以,一旦肝脏发生病变就可能造成患者的生命受到严重的威胁,肝病的种类比较多 肝病对于人体来说是致命的,肝脏由于控制着身体的解毒功能,所以,一旦肝脏发生病变就可能造成患者的生命受到严重的威胁,肝病的种类比较多,检查起来也比较麻烦,有些人患上了乙肝,但是检查指标非常多,患者很苦恼,而肝纤维化四项指标是指示肝病的重要指标,下面来看看介绍吧。 1、层粘连蛋白,正常值<130ug/ml.它是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纤维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 2、III型前胶原,正常值<120ug/L.用来反映反映肝内III型胶原合成,血清含量与肝纤程度一致,并与血清T-球蛋白水平明显相关。 3、IV型胶原,正常值<75ug/L.它是构成基底膜的主要成份,反映基底膜胶原的更新率,含量增高可较灵敏反映出肝纤过程,是肝纤的早期标志之一。 4、透明质酸酶,正常值<110mg/L.它是为基质成分之一,由间质细胞合成,可较准确灵敏地反映肝内已生成的纤维量及肝功能的受损状况,有认为本指标较之肝活检更能完整反映出病肝全貌。 肝纤四项检查结果[2] 较其他的检查不一样,像肝功能只需检测血液,而肝纤维化主要是为了判断患者肝细胞是否有所损伤,肝脏是否有所变硬,以及是否有肝硬化的现象发生,所以肝纤维化检查较为讲究,其检查结果的时间一般较长,不过一般都在3-5天左右。 从以上的介绍来看,肝纤维化四项指标主要是层粘连蛋白、III型前胶原、IV型胶原、透明质酸酶这四项,因此在进行检查的时候一定要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怀疑得了肝纤维化用什么来检查呢

怀疑得了肝纤维化用什么来检查呢 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导致肝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过度沉淀可形成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必经阶段。肝硬化是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多种肝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通常较难逆转,发现肝纤维化趋向应及时治疗。 【怀疑得了肝纤维化用什么来检查呢?】下面是北京解放军第261医院的专家介绍的肝纤维化,如下: 慢性肝病患者一般都伴有肝纤维化,专家指出,肝纤维化诊断的金指标是肝穿刺病理活检,此外还可通过B超、肝纤维化四项检查来判断病情,由于任何慢性肝病尤其是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都有发生肝纤维化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全面检查来判断病情是否发展到肝纤维化,以明确诊断病情,用于指导治疗。 一、根据B超报告,如果见到肝包膜不(欠)光滑、粗糙、肝内网格状、血管走向不清等描述,可以认定已经肝纤维化了,而且程度可能已经较严重,此时应积极进行抗肝纤维化治疗(抗肝纤维化药物有哪些)。 二、肝纤维化四项检查指标,即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

肽(P-Ⅲ-P)、Ⅳ型胶原(Ⅳ-C)和层粘连蛋白(LN),如高于正常参考值可考虑已经肝纤维化了,但血清学指标并不完全与肝脏纤维化病理改变相对应,它们数值的高低也不能完全代表纤维化程度的高低。 【得了肝纤维化用什么来检查呢?】根据上面北京解放军第261医院的肝纤维化专家介绍的肝纤维化常识,我们应该对肝纤维化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了。怎样治疗肝纤维最好呢?目前最好的肝纤维化治疗方法就是靶向性细胞再生疗法,此疗法采用的是BX修复细胞治疗肝脏,能有效果的修复已经损伤的肝脏细胞,也能在这个基础上再生新的肝脏功能细胞,这样就能更好去治疗肝纤维化了。

肝纤维化指标

肝纤维化指标 https://www.360docs.net/doc/a818596122.html, 日期:2008-7-22 12:12:58 来源: 编辑:2122 1. PCIII ,Procollagen Ⅲ(III型前胶原):反映肝内III型胶原合成,血清含量与肝纤程度一致,并与血清γ-球蛋白水平明显相关。PCIII与肝纤维化形成的活动程度密切相关,但无特异性,其它器官纤维化时,PCIII也升高。持续PCIII升高的慢活肝,提示病情可能会恶化并向肝硬变形成发展,而PCIII降至正常可预示病情缓解,说明PCIII 不仅在肝纤维化早期诊断上有价值,在慢性肝病的预后判断上也有意义。血清PCⅢ水平与肝纤维化病变程度呈密切相关,反映肝纤维合成状况和炎症活动性,早期即显著升高,而陈旧性肝硬化和部分晚期肝硬变、肝萎缩患者血清PCⅢ不一定增高。 2. IV-C ,Collagen Type IV(IV型胶原):为构成基底膜主要成份,反映基底膜胶原更新率,含量增高可较灵敏反映出肝纤过程,是肝纤的早期标志之一。 1) 在肝纤维化时出现最早,适合于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 2) 能反映肝纤维化程度,随着慢迁肝→慢活肝→肝硬化→肝癌病程演病,Ⅳ-C胶原在血清含量逐步升高。 3)对重症肝炎和酒精性肝炎也显高值。 4)是药物疗效和预后观察重要依据,血清Ⅳ-C水平与肝组织学的改变完全一致。 5)在与基底膜相关疾病可出现Ⅳ-C水平的异常,如甲状腺机能亢进,中晚期糖尿病、硬皮病等. 3. LN ,Laminin (层粘连蛋白):为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纤维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慢活肝和肝硬变及原发性肝癌时明显增高,LN也可以反映肝纤维化的进展与严重程度。另外,LN水平越高,肝硬变病人的食管静脉曲张越明显。1)反映肝纤维化:正常肝脏间质含少量LN,在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时,→肌成纤维细胞增多→大量合成和分泌胶原、LN等间质成分→形成完整的基底膜(肝窦毛细血管化)。肝窦毛细血管化是肝硬化的特征性病理改变,LN与纤维化程度和门脉高压正相关,纤维化后期升高尤为显著。 2)与肿瘤浸润、转移有关:癌症转移首先要突破基底膜,因此LN与肿瘤浸润转移有关。大部分肿瘤患者血清LN水平升高,尤以乳腺癌、肺癌、结肠癌、胃癌显著。 3)与基底膜相关疾病有关:如先兆子痫孕妇血清较正常妊娠者显著升高,提示可能与肾小球及胎盘螺旋动脉损伤有关。血清LN与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等疾病有关。 4. HA,Hyaluronidase(透明质酸酶):为基质成分之一,由间质细胞合成,可较准确灵敏地反映肝内已生成的纤维量及肝细胞受损状况,有认为本指标较之肝活检更能完整反映出病肝全貌,是肝纤维化和肝硬变的敏感指标。1)血清HA在急肝、慢迁肝时轻度升高;慢活肝时显著升高;肝硬化时极度升高。 2)肝硬化病人血清HA极度升高。 3)HA水平与血清胆红素、SGPT(Serum glutamic-pyruvic 血清谷丙转氨酶)、γ-球蛋白呈正相关 4)与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呈负相关 5)故血清HA水平是反映肝损害严重程度、判断有无活动性肝纤维化的定量指标。 6)对慢迁肝与慢活肝的鉴别诊断,慢迁肝HA浓度与正常人无差别,而慢活肝的升高明显。7)有助于估价肝病发展趋势,在急性肝炎→慢活肝→肝硬化发展中,血清HA逐步并优于其他肝硬化诊断指标等。 5.CG Cholyglycine(甘胆酸):CG是胆酸与甘氨酸结合而成的结合胆酸,在血清中主要以蛋白结合形态存在。主要在肝细胞合成,经胆管排入胆囊,餐后胆囊收缩随胆汁进入小肠,参与脂肪的消化吸收。95%的胆酸在回肠末端重吸收,经门脉再进入肝脏,由肝细胞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