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挖桩基施工方案范文

旋挖桩基施工方案

第一章编制依据

1.惠州市档案馆二期桩基修改的施工图纸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50007- )

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 )

4.《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 )

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 )

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

7.《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 )

8.《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 )

10.《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 50107- )

第二章工程概况

一、建筑、结构概况

惠州市档案馆二期工程位于惠州市三新南路9号。工程总建筑面积为9200平方米。建设单位为惠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设计单位为惠阳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监理单位为惠州市建设集团工程建设监理公司,勘察单位为惠州市建设设计院有限公司。本工程建筑总层数为八层,地下一层框架结构,总建筑高度为31.40米,地下室层高4.5米,首层层高为4.2米,二至三层层高为3.6米,四层以上4米。本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按6度二级抗震设防,建筑物耐火等级为一级。总工期为23天。

本工程基础原来采用混凝土灌注钻孔桩修改为采用旋挖孔成孔灌注桩,共46根,桩径为0.8m、1m、1.2m、1.4m、1.6m等五种,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分别为1400KN、4500KN、6500KN、7700KN、11500KN,工程桩的设计有效桩长约为25米,桩身的混凝土强度为C35。设计采用摩擦端承桩,桩端支承以中风化砾岩层,岩石天然湿度的单轴抗压强度为8000Kpa,桩端承载力特征值

为2500 Kpa,要求桩端嵌入该岩层内。

二、工程地质条件及场地水文条件

(一)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惠州市江北档案馆内,属沟谷地貌单元,场地原始地形由沟谷洼地所构成。现场地经人工推填,场地内总体较为平整。

(二)地层岩性:

根据钻探揭露,场地在勘探深度范围内揭露的地层有填土层、耕植层、冲积层及下伏白垩系基岩。现将各岩土层特征及工程地质性质具体描述如下:

1、人工填土(Q4ml)

素填土:灰黄、黄褐、灰褐色,稍湿~湿,稍压实,成分以粉质粘土、粉土混约25~50%的砾石等组成。场区普遍分布该层,厚度为 3.30~11.50m,平均9.19m。本层均匀性较差,稍压实,尚未完成固结,工程力学性质较差,具高压缩性,低强度。

2、耕植土(Q4pd)

耕植土:灰黄、黄褐色,湿,松软,软塑状,主要成份为粘性土,含有机质,可见植物根系。场区有一定分布,ZK1、ZK3、ZK4、ZK5、ZK6、ZK8、ZK10孔见有分布,厚度为0.6~0.7m,平均0.61m。

3、冲积层(Q4al)

3-1粉质粘土:灰黄、黄褐,灰白色,湿,可塑,主要由粘

粒、粉粒组成,粘性较强,局部成粉土状。场区有一定分布,ZK1、ZK2、ZK3、ZK5、ZK6、ZK7、ZK10、ZK12、ZK13孔见有分布,厚度为0.5~4.0m,平均1.44m。

3-2淤泥质粘土:灰色、灰黑色,饱和、软塑,成份以腐殖质、有机质及粘性土组成。场区仅ZK12孔分布该层,厚度为1.50m。

3-3砾砂:浅灰色、灰黄色,饱和、松散,主要粗粒石英砂组成,含少量粉粘粒和卵砾石,分选性较差,局部呈粉砂、圆砾状。场区有一定分布,ZK3、ZK4、ZK5、ZK6、ZK11、ZK12孔见有分布,厚度为1.10~3.50m,平均2.10m。

4、白垩系基岩(K)

4-1全风化砾岩:紫红色、红褐色,原岩结构完全破坏,稍湿岩芯呈坚硬土柱状、含约50%粒径20~50石英质角砾。场区除ZK2、ZK2、ZK8外其余各孔分布该层,厚度为0.6~5.60m,平均2.69m。该层为低压缩性,较高强度。

(三)水文地质概况:

本场地内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第四纪土层中的孔隙潜水和风化基岩中的裂隙潜水,为强透水层与弱透水层共存的湿润区,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渗透补给和侧向补给,地下水量、水位随季节变化明显,水量欠丰富,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在0.70~1.30m。场地内地下水对砼具中等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第三章施工工艺

一、工艺流程

二、施工方法

在桩机施工前根据该工程的勘察报告进行了现场勘察,发现现场存在场地较狭窄、地下水丰富,且靠近原有档案馆一期建筑物,经相关单位现场协商,为了确保桩基工程及基坑支护桩施工的质量及安全,决定对桩基施工进行调整,由原来先地下室开挖后进行桩基施工改为先进行桩基工程及支护桩施工,故引起局部工程量的增加(具体增加的工程项目及工程量由现场各方签证确认)。

(一)放样定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