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与修养心得

视觉文化与修养心得
视觉文化与修养心得

视觉文化与修养心得

营销121 209120209 居楠

今天,有幸看了张舒予教授的视觉文化与修养课程的视频。受益匪浅。

现如今视觉文化已经非常普及,可是文化修养作为一个新的理念,现在才开始对它进行探究。媒介素养和文化关系联系十分紧密。首先,我了解到什么是视觉教育:以图像的方式来呈现的教育叫视觉教育。视频上,张老师先是给我们看来一些图片,给我们带来感官上的享受,然后就带领我们走进视觉文化修养的世界。通过张老师一张张图片的呈现,我知道了,文字不是通过视知觉可以直接看懂的。然后我又了解到了视觉文化的定义:以图像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叫做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的对象是图像。不同文化资源表达方式的不同,带来了传播效果的不同。

视觉文化在传播上相当于一种世界语。通过视知觉可以直接感知的表征方法叫做视觉表征;男女厕所标志也在一定程度上抽象,但是他没有超越视知觉感觉的范围。越具体的东西传播效果越好吗?不是。因为具象的东西只代表特定的对象,却不一定能代表共性的东西。抽象的概念用视觉表征表现是非常难的。“白马非马也”“白马”的概念与“马”的概念不一样。符号是一种双刃剑。能便于深入思考,让自己的思想得到自由。媒介是记载、传播信息的载体。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是从媒介的功能属性和价值方面来解释的。

视觉文化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养成了观察与思维的习惯,并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世界。可是这样无形之中慢慢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通过视频,我们知道视觉文化素养的教育有多重要。使我们明白,人类不仅需要创造和继承文化,更要看懂看好,并能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如果不是看了张老师的视频,我不会明白,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更要看好媒体呈现的复杂的事物。看,不止是一个简单的动作。

在视频上,老师指出了一些问题:大众对于外来文化还是没有去更好的了解。比如看外国电影里的场景,觉得那个国家就应该是这样,而没有考虑其他的问题。每个人在这个世界看得的并不是相同的图像。在这些不同的世界图像面前,我们很难确定真假,辨别正误。人们很容易把自己看得的世界的图像当做世界的真实,而忽略个人的差别。造成这个错误的原因是我们无法看得别人看到的图像。本能决定把什么信息处理成显意识,把什么信息处理成背景。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一个被淡化信息的世界,是一个经过主观处理的感知世界。视觉文化与素养视频里,张老师说过:生活就是学习,观察就是思考,理解就是成长,表达就是奉献。生活里的每一个动作、细节、事物,都是我们要认识和学习的,每个人看的角度不一样,思考的方面也不一样,但是不管怎么样,看清了看懂了就能明白生活的真理,是靠

我们不断思索和发掘的。这个社会给我们太多丰富多彩,我们也应不负社会的希望,努力读懂他的真实所在。视觉文化的学习,不仅改变了文化生活的样式和思维的特点,也必将对我们的文化心态和对待各种事物的解读方式产生一种影响力。

现如今,视觉文化与素养成为信息时代的大众基本素养。对视觉信息的感受和处理在生活中普遍需要,视觉素养能力的高低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对美得发现,不仅需要明亮的双眼,更需要敏感的心灵去开拓。视觉文化与修养教育现在还没有在大学中普及,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与视觉素养无缘,上课听了老师讲的课,网上看了张老师的视频后,觉得提高了对视觉信息的读、解、用的修养和能力。虽然这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训练和文化熏陶才能升到一定的高度,但是作为普通人基本的赏析美丽的能力我已经具备了。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要素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要素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现状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消闲、观光游览、节日集会及 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2.存在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 有观点认为:在现代科技的促进下,过去需要发生在公共空间领域的一部分社会及市政功能已经转移到了私密领域(如娱乐、资讯获取以及消费过程可以依靠家庭中的电视和互联网来完成),曾经只能以集体和公共形式出现的活动也在逐步转化成为更加个人和私密的形式(例如城市中的各种缴费手续,过去必须到指定的公共场所完成,而现在则可以通过网络甚至通讯手段就可以在私密领域完成),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愈趋减弱。但对于目前我国的城市现状而言,公共空间的使用仍然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占主流地位,只是由于设施陈旧、设计不当以及人们的意识水平不高等原因,造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相对低下,服务 能力有限,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它不但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了开放的空间环境,而且在城市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记录着城市历史与文脉的积淀。 凯文·林奇(K.Linch)的“城市意象理论”、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城市活力分析”以及扬·盖尔(Jan Gehl)的“交往与空间”等理论,都对营建个性突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的意义作出了积极探讨。从本质上看,公共空间应该是一个自由的环境——人们可以随意使用它们,但也可以自主选择到其他的地方。在此,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要素设计,丰富人们相互交往的场所,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质量,以此适 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要素 成功的公共空间是以富有活力为特点,并处于不断自我完善和强化的进程中的。要使空间变得富有活力,就必须在一个具有吸引力和安全的环境中提供人们需要的东西,即如何在公共空间中营建和应用“空间与尺度”、“可达性与易达性”、“混合使用与密度”、“环境质量”、“公共设施”、“街道家具”和“公共文化活动”等要素。 1.空间与尺度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富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客观知识)的基础上,能主动(或者教师通过引导)发现一些学科知识的缺陷,并试图弥补,从而主动构建并形成自己的主观知识体系。自身知识结构体系的逐步完善,有助于学生形成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创造力。 学生的知识体系应处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把一天、一周、一月、一学期乃至一年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新的发现,并反省自己的学习困难与不足,进而寻求突破之道。在教学中,我发现,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写出的感想感悟会有综合性甚至是创造性的发现,学习一般或者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写出符合自身知识基础和认知基础的归纳总结,这也会促进学生的进步。无论学生写得如何、总结得如何,其感悟都是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总结和提高。 教师要通过适当的评价,引导学生发展反思的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学生的感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正误、高低之别。因为每一名学生的随想感悟都是在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上的总结、内化迁移以及认知体系的重新构建。对于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老师要本着两个原则进行评价:一是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学生个体的实际情

况和知识的科学性)的鼓励性原则;二是延迟评判的原则,让学生有一个反省、自我认识的过程。当然,学生的随想感悟涉及了各门学科,内容十分庞杂,老师们不可能全部精通。我们不妨创设学生随想论坛,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采用兵教兵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相互借鉴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正确评判,并学到新的知识、思维方法,进而产生新的想法。 在我国现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体系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自然科学教学方面,习题做得太多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讲得太少了。在人文科学教学方面,让学生死记硬背得太多了,设置的条条框框太多了,而学生欣赏领悟得太少了,自由和自主创作的空间太狭窄了。在工程技术学科中,有关科技制作、创造发明方法和意识的培养方面,我们为学生创设的时间、空间太少了,更缺乏相应的氛围,许多学生因为不了解而与一些有利于终身发展的东西失之交臂。诸此种种,都不利于核心素养的落地,都需要尽快改进。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也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创新与创造不应仅仅指向新学说、新发明、新发现、新技术以及文学艺术创作等高级创造,对于学生来说,其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客观基础就是其自身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体系,只要是相对于个人的认识和知识上的突破,就是初级创造力的开始。

核心素养理念学习心得2020

核心素养理念学习心得2020 11月5日--11月9日,我有幸随彭州市教育局学习考察团参加了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题的2020年中国教育明德论坛第十五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活动,先后聆听了谢维和、彭凯平、熊丙奇、朱永新、张志勇、张卓玉、窦桂梅、雷夫、俞敏洪、易中天等国内外著名教育专家、学者、名校校长精彩报告,实地参观考察了北京中学,感受颇深,很有收获。结合个人理解,与大家交流两点体会。 一、对核心素养的实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尤其是今年三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向社会发布,引发强烈反响。九月十三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发布。该成果明确提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在这次论坛会上,专家们百家争鸣,畅谈了各自论述,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本质是积极心理,论述了积极教育的启迪与意义。张志勇副厅长结合什么是深度学习具体分析了记

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的教育目标。张卓玉副厅长把核心素养的核心提炼为融通、应用、内化,并详细地进行了阐述:知识、能力、价值的融通,学科内的纵向融通,学科间的横向融通;在用中催生素养需求,在用中获得素养,在用中体现和评价素养;内化为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内化为举止修养,内化为胜任力。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结合百年附小的教育理念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提出学校应把孩子放在中央,她倡导的成志教育和清华附小学生核心素养在1+X课程创新实践中具体体现,落地生根。北京中学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与学方式变革的经验介绍,也充分让核心素养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中的得以实践。 通过学习,我对全面发展的人核心概念更加清晰明了,立德树人的目标内涵更加丰富形象,不言而喻,核心素养是人所应具备的品格和能力,离开人,就无所谓有核心素养;离开人,核心素养就失去了存在的主体,也就失去了价值意义。一句话,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在人,教育的任何转向,无论教育体质的改革,还是教学模式的创新等,都要紧紧围绕人而为。 二、落实核心素养,需要我们要学会改变。 核心素养关注的是人,核心素养的提出与明晰促使我们的教育发生重大转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对学生发展提出了四个学会即四根支柱的要求: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新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了第五根支柱,即学会改变。社会在改变,时代在改变,国家也在改变,改变即创新,创

学习核心素养的心得体会

学习核心素养的心得 体会 ?通过本次学习,我对核心素养有了新的 认识和体会。 ?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素养是教化、体 验的结果,素养靠训练和实践而习得, 涉及能力和品格。传统课程目标的3个 维度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价值观。然而,许多学校更关注 对学生“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的培 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容易被忽视。但 是,从人的成长与发展来看,学校应注 重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此,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目标,是对人的成长在课程设计与实施目标方 面“三位一体”的回归。

?究竟什么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认为,是能成全生命、成就生命、促进生命成 长发展,并且可持续能深化的素养,如 有责任能担当、有判断会选择、有理解 会反思……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科核 心素养的上位概念,是指导学科一切教 学活动的按钮,也是转化为学生基本素 质的关键所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 切教育活动使“人成为人”、使人的素养成为“人的素质”的关键“酵母”。我们关注学 科核心素养,就是要通过教学活动有效 地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素质是 人性之本,能力之源;素养是人性之树,能力品格之干。从素养培养到素质形成,也是过程到结果。素质强调的是人的“质”,侧重的是人的质量;素养强调的是人的“养”,侧重的是人的能力。这里还共同突出了一个“素”字,意为“本来的”,平时所 养成的良好习惯。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个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学校要加强系统研究、顶层设计和综合改革。一是将学生发展 核心素养培育反映在教育的一切活动与 过程中,反映在课程、教学、课堂、活动、文化中,进行系统的链式设计。二 是增加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多 样化供给,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为核 心素养转化成基本素质提速增效。三是 推进各种教育资源跨界融合,提供学生 发展核心素养生成的“立交桥”和“结构模”。?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下的基础教育,还要解决两个问题,关键能力和必 备品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就 在“关键”和“必备”上。基础教育重新定位 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核心也 指向了素养的交集,解决“和而不同”中的“和”即“共同”问题。只要学校有效解决好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在此基 础上腾出的大量课程时间和精力,必然

从传播学角度看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从传播学角度看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赖大彬1,徐叶巧2 (1.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福建龙岩364012;2.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当前,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主要来源,媒介对社会发展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文章从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众三方来分析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继而提出在新媒体环境下,作为传播者的新闻工作者、学校、家长以及作为接受者的受众、学生等应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629(2010)06-0085-03收稿日期:2010-06-20作者简介:赖大彬,男,福建上杭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新闻理论及媒介经营管理。 龙岩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ONGYAN UNIVERSITY 2010年12月 第28卷第6期December 2010 Vol.28No.6相较于国外上个世纪30年代就已兴起的媒介素养教育,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自1997年发端以来,距今才跨越13个年头。从第一篇研究媒介素养的论文、专著,到媒介素养教育硕士点的建立,再到“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的开展,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网站的开通,这些年来,我国媒介素 养教育研究正一步步壮大,发展。 [1] 那到底什么是媒介素养?当前,媒介素养教育是怎样的发展现状?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应怎样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一、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正如麦克卢汉描述的那样,在“地球村”的今天,信息高速公路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而媒介作为信息的载体,对人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人们在媒介消费时间上的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在各国受到很大的重视,在发达国家甚至已形成系统而完善的教育体系。在了解媒介素养及素养教育之前,首先要区分“ 媒介”和“媒体”的关系。“媒介”是“使双方(人或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2]771 。在 此意义上,它是指传播通道中的中介物,如各类手书媒介、 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影视媒介和网络媒介等。而媒体则是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3]今天媒体更多的被理解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由此可见,相较于媒体,媒介辐射范围更大,涉及面更广。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媒介素养”理解为“媒体素养”。但既然媒介作为传递信息的中介物,它自然成为意识的载体,就不可避免地带有 阶级和阶层的烙印,它还是有代表着各个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或者渗透着某种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媒介素养教育就显得意义重大。 目前,媒介素养还尚未有统一权威的定义,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介素养作出如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 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3]1 尽管我国关于 媒介素养的定义,学者归于研究需要,依然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态。但由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比较短,本身还不完善以及人们对媒介素养认识的角度不同,依然没能跳出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提出的定义范围。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针对普通公众,其内容包括教授他们如何科学地、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大众传媒的角色、性质和功能,建立起对媒介信息系统的批判性意识;提高对不良媒介信息的免疫力和对不同价值信息的选择性,最终学会有效利用媒介为个人成长和整个社会向着民主法制方向发展服务。 当前,生活节奏的加快及流行快餐文化的盛行,使人们疲于接受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海量信息,成为信息的奴隶,惰化了对信息的思考和梳理的能力。加之,媒介在承担着监测环境、传递信息、反映社会、提供娱乐的同时,其各种负面效应也逐渐凸显出来:暴力色情信息充斥媒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的价值观传递,传播形式的通俗化、游戏化极大地削弱了一些原本庄严、崇高的人文精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学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改革的持续深入,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其教学效果与质量不容忽视,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现阶段热议的话题。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英语课程改革的重大之举,正确的培养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还有助于促进心智品格的发展。我们英语教师应针对教学目的合理调整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认知能力,更要侧重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塑造健康的品格,让学生在敏锐的语言感知中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合理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氛围,为之后的系统性学习提供支持。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启蒙英语学习和夯实英语基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指在一定环境下,通过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思维意识的能力;文化品格,指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以及表现出态度;思维品质,指个人的思想特征、思维方式,反映出其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水平和特点;学习能力,指学生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调适学习策略,努力提升学习效率的能力。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学习能力则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为前三者提供支持,同时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学习能力提高,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英语核心素养培养:

一、用兴趣作为引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小学生正是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的时候,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老师要和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主性,让学生可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和文学中的灵魂有一个直接的碰撞,这样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完善他们的思维方式。 二、教师发挥带头作用,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技能和学习习惯的形成养成期,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在这一时期,小学生多会以教师的行为方式为模板进行模仿,养成自身的学习方式,因此,英语教师要在课堂中做好典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自身的学习核心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动学生。再者,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创立差异性的教学环境,与学生融为一体,在课堂中将学生带入到为教学所营造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英语学科的魅力和其中的奥妙,最大化地引领学生利用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三、适当增加课外阅读,助推学生核心素养养成 小学课堂中,教材是主要的教学用书,虽然可以满足教学进度,但远远难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核心素养。除此之外,由于课本内容的限制,有些文章并不完整。不完整的文章对学生的理解而言,是较大的阻碍,不利于对学生英语理解能力的锻炼。因此,要想做好课堂英

最新核心素养理念学习心得

核心素养理念学习心得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学生的知识体系应处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把一天、一周、一月、一学期乃至一年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新的发现,并反省自己的学习困难与不足,进而寻求突破之道。在教学中,我发现,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写出的感想感悟会有综合性甚至是创造性的发现,学习一般或者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写出符合自身知识基础和认知基础的归纳总结,这也会促进学生的进步。无论学生写得如何、总结得如何,其感悟都是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总结和提高。 教师要通过适当的评价,引导学生发展反思的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学生的感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正误、高低之别。因为每一名学生的随想感悟都是在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上的总结、内化迁移以及认知体系的重新构建。对于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老师要本着两个原则进行评价:一是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的科学性)的鼓励性原则;二是延迟评判的原则,让学生有一个反省、自我认识的过程。当然,学生的随想感悟涉及了各门学科,内容十分庞杂,老师们不可能全部精通。我们不妨创设学生随想论坛,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采用兵教兵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相互借鉴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正确评判,并学到新的知识、思维方法,进而产生新的想法。 学生的核心素养有以下几项。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1、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2、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3、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责任担当。 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

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 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 7月4日,我有幸聆听了北京教科所王凯老师关于《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与教学改进》的讲座,让我认识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了解了核心素养及其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现谈一下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一、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 “素养”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能力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作为教师的我们,以后在工作中怎么做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结合自身与学校实际,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提高课堂效益。在教学中,我们要尝试让学生自己来实践知识的获得过程,自己对照课本进行自学,并且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我。学习是一种快乐,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2、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3、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 一个人的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文化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知识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

心得体会 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

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 庭、社会三者的有机无缝的链接,共同努力来完成! 我认为在学校里,核心素养要依靠学生在教育环境中慢慢地养成,是一个滋养的过程,重在潜移默化,不留痕迹的引领和助推。学生的周围是老师,老师们的素养在不断的影响着、引领着学生素养的形成,因此学校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的一个环节是教师素养,教师就应该成为核心素养的标杆和引领者!毕竟老师们的一言一行总会种植在学生的记忆中。 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老师的我,就一直在掂量:我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马?好像不全是,有缺项!所以要想在学生核心素养上能够起到引领作用、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自感还要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到终身学习,学到老,活到老!目标就是以身作则,事事处处为人师表。从此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教师:“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我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我将自己置身学习之中,把学生‘代入’共同学习的状态,我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质疑和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学生,只有这样以学习共同体身份出现的最本真的我,才会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我非常认同这个说法。 有资料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有15%—30%左右与教师的知识传授有关,其余大部分都取决于非知识层面的因素。如教师的情感、格局、胸怀、视野,看待事物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都直接影响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说谁带的学生像谁,验证了这一点。因此,学生在学校阶段核心素养的形成,就与他所经历的老师们的素养有着极大关联,每当会想到自己的老师,留存在脑海中的往往是他的音容笑貌,他的经典桥段,他的为人处事和他的治学态度等,而他所教授的知识不是印象最深的。这些老师的素养的集合,不就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素养的建立吗? 核心素养内容丰富,要想全面培养就要做到不管哪门学科都不能以培养某某家为教学目标,而是要培养合格的公民为目标。比如我从事的生物学科,不为培养生物学家,而要通过学习生物学,能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给予他们相应的生物学能力来适应社会,实现这一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贡献。 基于这个想法,我在生物学科上做三方面的努力来培养初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1、在具备生物学常识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态度。 通过学习了解人体的结构和生理特点,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身的生长和发育过程,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所以一般情况下,我比较自信于自己教过的学生,在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能够有正确的认知,做到必要的防范。咱们清楚,生物学知识只是知道是没多大用处的,要想变成相关的能力则要通过讨论、亲身体验才可以练成。所以在生物教学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念学习心得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念 学习心得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三月份,我参加了蓝天远程教育举行的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题的网络学习。感受颇深,很有收获。 一、对核心素养的实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知识、能力、价值的融通,学科内的纵向融通,学科间的横向融通;在用中催生素养需求,在用中获得素养,在用中体现和评价素养;内化为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内化为举止修养,内化为胜任力。 通过学习,我对“全面发展的人”核心概念更加清晰明了,“立德树人”的目标内涵更加丰富形象,不言而喻,核心素养是人所应具备的品格和能力,离开人,就无所谓有核心素养;离开人,核心素养就失去了存在的主体,也就失去了价值意义。一句话,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在“人”,教育的任何转向,无论教育体质的改革,还是教学模式的创新等,都要紧紧围绕“人”而为。 二、落实核心素养,需要我们要学会改变。 核心素养关注的是人,核心素养的提出与明晰促使我们的教育发生重大转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对学生发展提出了“四个学会”即“四根支柱”的要求: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新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了第五根支柱,即学会改变。社会在改变,时代在改变,国家也在改变,改变即创新,创新引领改变,改变与创新是时代的主题。学会改变,就是要主动适应社会,并且促进社会的进步,说到底,学会改变就是要改变自己。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十多年了,而事实上,有些学校,有些教学,仍沿袭传统不放,注重形式,偏重“成绩”,忽略人、忽略学生发展的情况时有发生,有时甚至到了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的程度,最为突出的就是,在有的地方和学校,重课程重教材,轻素质轻学生,口头上喊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全面育人,而实际做的仍然是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等行为。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特征及优化策略研究》(发表于CSSCI来源期刊)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特征及优化策略研究 王* (**大学管理学院****030006) 摘要: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重要形式之一,图书馆在文化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公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场所,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表现出了伦理性、社会性和人文性等诸多价值特征,优化图书馆的公共文化空间可以从空间设计、区域特色和文化讲坛等方面加大实施力度,为公众营造一个舒心、休闲、开放的空间环境。 关键词: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价值特征;优化策略 Discussion on the Value Characteristic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the Library as Public Cultural Space WANG**** (School of management,**University,****;030006) Abstract:As one of the important forms of public cultural space,librar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ural services,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lace in public life,has showed the value characteristics of ethicality,sociality and umanity,we could scale up implementation in space design,regional specialties and culture forum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library as public cultural space,to create a comfortable,casual and open environment for the public. Key words:Library;Public Cultural Space;Value Characteristics;Optimization Strategies 1引言 图书馆是人际交流和资源汇集的重要空间之一,一直以来,人们只注重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物理意义,而忽视了它的社会学内涵,但作为社会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图书馆的文化公共空间职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发利用,随着日趋成熟的信息技术和不断更新的文化政策的交叉影响,图书馆的传统职能已经不能满足于公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文化需求,它所能够发挥的空间逐渐被压缩,社会认同度和资源利用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图书馆在社会文化服务中所体现的价值底蕴,人们在阐释图书馆核心价值时,容易遗漏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所具有的核心价值,从文化空间的角度来分析和梳理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研究现代图书馆理念是必要的,同时对于提升图书馆的公共服务职能,拓展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内容也具有现实意义。 2图书馆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2.1内涵相容性 公共空间是一个相对于私人空间的概念,它由私人空间延伸而来,并逐渐成为与公共权力相对立的一个独特领域,作为社会环境中参与人类文化活动的主体之一,图书馆就是以其“公共性”和“公益性”的本质属性而服务于公众,公共空间的发展和图书馆的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在内涵上具有相容性,主要表现三个方面:①两者都以促进文化交流、服务公众为己任,各种信息流在公共空间汇集,呈现出多元化但又保留了独立性,这种意义上的空间,是开放式的自由空间,也是人们的关系自由、平等,思想和行为融合,可以把真正地

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3篇

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3篇 篇一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在有意无意地把学科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便是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谈谈自己对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历史学科思维是解决历史学习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历史材料引导学生体会构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明确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地位和关系。 一、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二、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四、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在中国教师研修网上的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然而最让我深受启发的是:了解到了有关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知识,这仿佛为我今后的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分数,甚至出现了“唯分数论”的观点。评价一个学生也是以此为基准,至于所说的德、智、体、美、劳,很多老师都忽视了。而我也不例外。静下心来反思自己近三年来的教学,我认为要做一名好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作为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师,更应要求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将终身学习贯穿于一生。不能让让学生成为分数的机器,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具有良好素养的人。我想,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 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坚信了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做法是对的。我清楚的知道智力、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还注重教学中德育、智育、体育等“五育”渗透交织。我从不占用音、体、美等课程,也不把剥夺学生上这些课的权利作为惩罚教育的手段,只有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了,教师才有成功后的喜悦。时下少年儿童的心理问题尤显突出,在健康人格中,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学习,我会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听到有学生说“我不行”、“我不敢”的话语时,我总是鼓励他们:“去试试”、“你挺不错的”。在全体学生面前,我从不揭个别学生的短,让学生觉得老师尊重他,没有失去自尊心,慢慢地对自己也开始有了一点信心,这时候,我再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以证实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得到老师、同学的关怀与鼓励后,他们肯定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树立了自信心,更好地全面发展,成为一个生理和心理都健康发展的中学生。 二、对学生信任和宽容

视觉文化传播与公共文化空间构建_刘中东

2011年第5期 MODERN AUDIO-VIDEO ARTS 视听专论/SHITINGZHUANLUN 视觉文化传播与公共文化空间构建 刘中东 孟 伟 王文科 一 今天,图像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当代文化和当代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显然,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当然,更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转换。①而与之紧密相连的“视觉文化传播”则是指经由形象媒介,特别是影像媒介,对广义的可视形象实施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和传播形态。 ② 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泛指不是由单纯纸质文字媒 介和单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而由视听媒介或视听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狭义的视觉传播行为,侧重于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本文讨论的是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概念。 “公共”一词是界定“公共文化”含义的重要元素。“公共”概念强调公共文化空间本身,主要指人们对城市文化空间的共有和共享。这种公共性既充分体现 [内容提要] 公共文化是城市所有居民都有权享用的文化空间。视觉文化传播媒介要给各社会群体平等地提供公共文化空间,让各个社会群体在开放的空间中共享公共文化资源。在城市化的背景下,视觉文化传播是提振城市公共文化自我修复能力,不断以软实力的推动方式提出合理建议来用以治理城市问题的视觉力量。 [关键词] 视觉文化 传播 公共文化空间 广电传媒 了公民的文化权利诉求,更关乎社会价值、城市文化空间布局、城市产业经济结构等诸多领域。另外,尽管“公共性”是公共文化产生的前提,但城市区域差异又是非常明显的,所以不同城市的“公共性”的文化土壤是不一样的。这种开放多元的、具有区域特征的公共文化构成了城市文化空间中绚丽的一环。 公共文化是城市所有居民都有权享用的文化空间。从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上来说,城市居民既利用公共文化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也在公共文化场所进行展演、交流文化成果。此外,公共文化还是城市环境的精神地标和象征文化或政治理想的仪式空间。由于公共文化的公共性和开放性,它通常能够为大多数城市居民所享用。③主要包含城市的区域文化联系、整体文化氛围、文化价值取向、公众文化共享、政府的文化管理服务等方面;而非公共文化设施、公共艺术装置等具体的文化场所。此外,本文探讨的公共文化空间构建是以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为观照背景的。 二 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表征便是视觉文化的发达充溢。而视觉传播的发展是以现代科技为推动力的。从2010年8月18日开始,10套免费高清频道和7套高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37-1330/G4(2011)5-034-3

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习的心得体会

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习的 心得体会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习的心得体会通过学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知道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这个方面包含了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个核心素养。 人文底蕴,是古今中外现成的、成熟的文化体系的学习,是学生一切发展的基础。只有有了人文积淀,基本的知识才能沟通和发展;只有有了人文情怀,做人做事才更有“人情味”,提高幸福度;只有有了审美情趣,知道什么是真善美,才能对美好事物追求,成就美好生活。有了“核心素养”的明确后,教师一定继续做实细致,严把学生的“人文底蕴”关,对学生的一生美好奠基。 科学精神对于人文底蕴来说,就更多了些方法、技巧,少了情感投入了。情理是不分家的,讲“情”的同时,还要讲“理”。科学精神就是理,它建立在基本的科学原理之上,影响着学生对世间万物的理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索是这个核心素养的三个基本点。 以数学学科为典范的课程学习,学生思维清晰,逻辑缜密就是在阐述理性思维;学生做学问,除了学还要问,对于问题,学生能管理好自己的问题,独立思考,设法分析、解决问题这就是批判质疑;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屈不挠,不断尝试,直至问题解决这就是勇于探索。 学会学习,拥有学习力。即便是再新的东西和知识,都在学习意识的指导下,利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巧妙的学习方法,准确快速地掌握住。做好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才算是学会学习,“选择的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独立解决问题。 信息飞速发展,“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大趋势下,学会自觉、有效地使用信息,势必要事半功倍的。这也和二七教育的“信息化”紧密相连,所有的学习资源都可以共享开源,让所有的学生学习都能够高效,在数字化时代,更具活力。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必须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受之父母。要自我保护,适当锻炼,拥有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例如,课间操的坚持,站姿、坐姿的标准,书写的习惯等都是小学生要知道的。对于小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的能力还需更多的锻炼,健全的人格正在形成,小学学生做好对于人生大局观的认识即可,为成长打好基础。自我管理方面,小学生的自我管理需要教

关于教师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

关于教师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 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他认为能力是先天的,每个人相差不大,起决定作用的是热情与思维方式。在他看来,热情就是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回答了“人生目的”,即“我为谁”。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它是正数;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果的关键。若思维方式是负数,越热情、越努力、越有能力,人生的结果将越可怕。换言之,即是:道德的、人性的的思维方式是“核心素质”的首席,第二则是“热情”,它包含了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其中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它包含责任、进取心及抗挫力。 研究者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20%的智商和80%的情商、逆商。心里学常识告诉我们,智商在于先天遗传,后天培养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情商、逆商则在于后天的历练和培养。 道德、人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还有探究的学习素养,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人的教育”的钢筋混凝土。 什么是学习素养的核心呢.我们认为是“探究”。学习应该是“学会”,而不是“教会”,判断“学会”还是“教会”

的试金石,是学生会不会探究学习。 知识、分数、作业和试题,并不能给人生好的路径依赖;恰恰相反,它们提供是一条扭曲的依赖路径。 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科课程进行。学科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色调,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主色调。尊崇“素养为重”的育人价值取向,出路只有一条:学科教学必须“素养取向”。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 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今天看来,一个只知道教知识、练能力的教师,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只有懂得将“人性”和“道德”弥散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日常行为中的教师,培养优秀学习品格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师者。 学科能力的“点”很多,“关键能力”不多。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