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对学业成就进行科学归因

引导学生对学业成就进行科学归因
引导学生对学业成就进行科学归因

引导学生对学业成就进行科学归因

——初中生学业水平的现状、差异与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基本情况

学业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效能、教师教学成效和学生学习结果的核心依据。从学生视角来看,学业水平不仅是学习结果,而且应当包含学习的各个方面,如基本的学习状况、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以及差异、成因等,或者说只有对学业水平赋予这种宏观的、过程化的理解,才更有可能理解学业水平的实践逻辑,并为其提升提供科学的现实依据。

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学生的基本背景、课外学习时间、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习兴趣、学习压力、学习效能感等。设计的问卷通过对100名学生的试测后修订定稿。正式测试时,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在我国东、中、西三省(分别为江苏、安徽、四川)选取约2400名初中学生进行了调查,有效样本2180人,其中男生1044人、女生1136人;来自城市、县镇、农村和山区的学生分别为368人、613人、1059人和140人。需要说明的是,本次调查对学业水平的衡量,立足于学生个人视角,让学生用主观判断的方式来对学业水平的等级进行评价,这有别于用考试的手段来进行直接测评的方式。

在分析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描述统计、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对学业水平的基本状况、不同类别的差异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结果与分析

学业水平的基本状况分析

学业水平的自我评价。学业水平的评价分为很差、较差、中等、良好、优秀等五个等级,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业水平处于中等水平,约1/3的学生处于良好水平,6.61%的学生处于优秀水平。为了便于分析,经设定:学业水平的取值位于1-5之间,值越大,学业水平越高。

课外学习时间与学业水平。从学生每天课外学习时间来看,约42%的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在2-4小时之内。学习时间超过6小时的学生人数比例为11%。近70%的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在2-6小时之间,可见,在不考虑做作业效率的情况下,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还比较重。另外,课外学习时间与学业水平呈“倒U”的关系,即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学业水平随着课外学习时间的增加而提升,达到一个临界点后,随着课外学习时间增加,学业水平反而呈下降趋势。课外学习时间为“4-6小时”、“6-8小时”和“8小时以上”的三个群体,虽然其学业水平值不等,分别为3.43、3.46和3.39,但差异检验的结果表明,这三个群体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

学生的成就归因方式有一定的差异。学习的成就归因指学生对成功或失败原因的知觉和推理过程。研究者把归因方式一般划分为四类:努力归因、能力归因、难度归因、运气归因。不同的归因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行为的坚持性和对未来学习结果的期望。例如,当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时,成功带来的自豪感和满意度会让其继续努力以求下次取得同样的成功,即使遇到困难也能克服。当学生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时,下次会做出更大的努力并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获得更多的成功。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四种归因方式上的得分,从高到低分别是努力归因22.39、能力归因17.59、运气归因14.02和难度归因13.54。努力归因指向的是学生自身而且是可控的,这种归因方式值得提倡,有利于更好

地发挥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学习兴趣与学业水平。仅就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看,有60%的学生对学习“比较有兴趣”和“很有兴趣”,35%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一般”,对学习“没啥兴趣”和感到“厌烦”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和1%。如果把“兴趣一般”学生视为有厌学倾向的群体,把对学习“没啥兴趣”和感到“厌烦”的学生视为厌学群体,两者的比例之和达40%,这必须引起必要的重视。

从学习兴趣与学业水平的关系来看,两者呈明显的正相关,兴趣值越高,学业水平越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在学习兴趣与学业水平的关系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学生对学习兴趣越高,其学业水平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不同兴趣群体的学业水平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学业水平的差异比较。性别、家庭所在地、学校所在地、父母受教育程度等会影响学生学业水平。具体而言,女生的学业水平略高于男生,但差异不显著。家庭在县镇的学生,其学业水平显著高于城市、农村和山区家庭的学生,城市家庭学生的学业水平又高于农村和山区家庭的学生,但差异并不显著。从学校所在地来看,县镇学校学生的学业水平处于最高水平,显著高于城市、农村和山区学校的学生;城市学生又高于农村、山区的学生,但这三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从父母受教育程度来看,学业水平在父亲受教育程度间存在着显著差异,父亲大学毕业(含以上)的学生处于最高水平,显著高于父亲学历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的学生群体。总体上看,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的学业水平越高。同样,学习水平在母亲受教育程度间也存在显著差异,母亲大学毕业(含以上)的学生处于最高水平,显著高于母亲学历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的学生;母亲高中

毕业的学生显著高于母亲初中毕业、小学(及以下)的学生,但母亲初中毕业的学生与母亲小学(及以下)的学生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

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与学业水平。总体上看,学生对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评价比较积极,其值(满分为5)分别为4.03、3.87。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较差”和“很差”的比例都在10%以内。有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影响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师生关系、同伴关系都与学习水平呈正比例函数关系。学生的学业水平越高,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值越高。

学习效能感、学习压力和学业水平。学生的学习压力值为3.02,介于“一般”和“比较大”之间,更接近“一般”水平。学习效能感的值为3.98,接近“比较强”的水平。从比例上看,近1/3的学生觉得自己的压力“比较大”和“很大”,约2/3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比较强”和“很强”。同时从与学业水平的关系来看,学习效能感与学业水平呈明显的正比例函数关系,学习效能感的值越高,学业水平越高。而学习压力与学业水平呈反比例函数关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业水平较低的学生,其压力感知反而越明显。

综上所述,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习压力、归因方式等对学业水平都存在重要的影响。进一步的相关分析表明,学习兴趣、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习效能感、努力归因与学业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学习压力、难度归因、运气归因与学业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能力归因与学业水平相关并不显著。

学业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学业水平的影响,我们把问卷调查中涉及的各个变量与学业水平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问卷所有的变量中,除性别、

学校所在地、母亲受教育程度外,其他变量对成绩的预测均达到显著(见表1,其中,*表示在0.05水平上达到显著,**表示在0.01水平上达到显著,***表示在0.001水平上达到显著)。

表1 学业水平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为了更加精确地比较各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我们将各个变量所解释的成绩变异与全部变量所解释的成绩变异进行比较,得出“变异比例值”的结果(见表1),其数值反映了各变量的相对重要程度,可以根据数值的大小进行比较,取值越大说明越重要。可见,在本次调查中,影响学业水平最主要的4个因素依次为: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其他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

以上的回归分析解释了各个变量对学业水平的影响程度,尽管可以进行直观的比较,但具体的影响方式仍旧没有得到相对比较明确的解释。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各个因素对学业水平的影响并非是独立作用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复杂的,甚至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例如,学习兴趣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水平,同时它又可能受到师生关系的影响,从而作为一个中介来发挥作用。为了弄清这些关系,根据已有的研究及变量间理论上的关系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

上述回归分析表明,学业水平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上,在此主要将这几个因素纳入模型,经过调整和拟合度检验,得出了结果(见图1)。

图1 相关因素对学业水平的影响路径

在图1的模型中,单向的箭头表明了影响的路径,箭头上的数值为影响程度的路径系数,数值越大,表明影响越大。学习兴趣对学业水平的影响大小为0.34,

这是直接的影响(或称直接效应)。同时可以看出,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学习效能感可以直接影响学业水平,但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故没有显示),而是通过学习兴趣来间接发挥作用,它们对学习兴趣的影响分别为0.27、0.12和0.22,对学业水平的间接影响(间接效应)等于这些值与学习兴趣对学业水平直接影响值的乘积,分别为0.09、0.04和0.07。另外,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还通过学习效能感和学习兴趣等两个因素的中介作用来间接影响学业水平。在模型中,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总和称之为总效应,把各因素对学业水平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进行加总,即得出各个因素对学业水平的总效应,其大小依次为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师生关系、同伴关系。

>>>对策与建议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基于本次调查结果,我们可以重新认识当前中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将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和完善。

本次调查涉及的因素中,对学业水平影响最为显著的4个因素分别为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其中,学习兴趣和学习效能感都指向学生自己,是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则属于人际关系的范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有赖于学生与外部环境的主动建构。从多元智力理论的角度来看,它表现为人际智能。这也印证了“教学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属性。

与其他一些起重要作用的背景因素相比,这4个因素的共同特点就在于其可干预性。兴趣的引导和激发、效能感的提升、良好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建立,都离不开教学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建构。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几个

影响因素本身也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目的,不应再为分数所遮蔽。那些向着分数直奔而去的教与学,看上去可能是经济、快捷和高效率的方式,却常常事与愿违。在育人活动中,对学生非急功近利式的全面关怀,更可能得到预期的结果。这本身更符合对教育的本真理解。

依赖增加课外学习时间来提高学业水平的做法应当引起警惕。这种粗放式追求分数的做法在当前可谓司空见惯。保证学业水平需要一定的学习时间投入,但一味增加学习时间并不能有效提高学业水平。在课外,适当增加学生学习时间对提高学业水平起显著的作用,但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否则时间投入在学习上的收益将递减,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因而,对教师来讲,在给学生布臵学习任务时,不能追求量多,而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安排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目前,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时间的增加是导致其学习负担不断加重最为重要的因素,这种不估计学生兴趣、爱好、情绪

体验的做法本身得不到实际数据的支撑,也有违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是内在动机在学习上的体现,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它经常伴随着求知的动机、理智的情感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立足于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业水平,还是落脚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成效。从对学习活动的促进来说,兴趣是学习的重要诱因。它会使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度加工并建立更多的相关联系,促使学习者进行更深的学习。同时,兴趣又会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学习反过来能够提高原有兴趣,这里兴趣就成为了学习的一个结果。可见,学习兴趣既是

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如何有效激发并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现实难题,它需要课堂教学、考试内容和形式、学生评价方式的有机协调和配合。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也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学业水平较高的学生更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为个人努力,而学业水平一般或较低的学生更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运气和任务难度这两个外部因素。归因方式直接影响到学习行为的坚持性、对学习结果的情感体验和对后续学习的期望。只有当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强或足够努力时,他们才会感到自豪与满意,并预期下次努力所带来的结果。因而,教师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积极的归因,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上

进状态。在具体的教学策略上,要为学生设臵难度合理的学习目标,使他们能够通过努力达到这一目标,并对他们的成功及时表扬肯定。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并坚信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目标,从而使其获得上进的动力。

(作者:苏红,教育学博士,现任职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本文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2年专项调研课题成果,课题编号为GY2012XDY38。)《中国教育报》2013年4月22日第3版

合理归因教案

为什么?怎么办? ——合理归因,有效决策 教学理念: 一个人把他(她)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什么,这会影响到他(她)对今后行为的认识,若把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如能力不足,则当失败时一般不会再去争取胜利;若认为失败是不稳定原因造成的,如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则将倾向于通过再努力,以求成功。 当前对实践应用有较大借鉴意义的归因理论是韦纳的观点,他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为稳定和不稳定。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根据维纳的观点,将这三个维度和四个行为责任因素结合为三维度归因模式。即: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成功归因:能力强——充满信心、趾高气扬 失败归因:能力弱——丧失信心、听之任之 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成功归因:努力——继续努力争取再胜 失败归因:努力不够——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外部稳定不可控因素:成功归因:任务易——提醒自己认真学习 失败归因:任务难——埋怨客观,寄托于减轻任务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成功归因:运气好——侥幸 失败归因:运气不好——自认倒霉 学生总是有意无意地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寻找原因,学生对自己的归因方式不仅反映着他们寻找学习成绩结果的倾向,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甚至影响到其人格特点。因此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类型,引导他们对自己学习成绩、人际关系进行合理的归因,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动力、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显得很重要。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特点; 2、让学生认识到归因方式对行为结果的影响; 3、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积极的归因。 教学重点: 1、让学生认识到归因对行为结果的影响; 2、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积极的归因。 教学难点: 学生如何应用合理归因的方法 教学形式:游戏活动问卷调查分析讨论讲述小结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准备:针线学生分组心理问卷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游戏导入:穿针引线(5分钟)——幻灯一 1、说明游戏规则: ①每组派两位同学参加。 ②一位同学拿针,一位同学拿线,在5秒钟内将线穿过针孔。

归因方式量表

归因方式量表(Attributional Style Questionnaire)姓名性别年龄填写日期 提示: 1)阅读每一个情境, 设想你处在这种情境中 2)考虑如果它实际发生在你身上, 你认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3)把这个因素写在空白处 4)回答六个关于因素的问题, 对于每个问题, 圈出相应的数字. 不要圈出文字. 5)完成每个情境后继续下一道题目 情境 你遇到一个朋友, 他/她称赞你的外表 1.写下上述情境发生的一个主要因素 2.你朋友的称赞是因为你本身的原因, 还是由于其他人或情况 完全因为其他人或情况 1 2 3 4 5 6 7 完全因为我 3.以后, 当你和你朋友在一起的时候, 这个因素有可能再次出现吗 绝不会再次出现1 2 3 4 5 6 7 会总出现 4.这个因素只是影响朋友之间的交往, 还是也影响你生活的其他方面 只影响这个特定的情境 1 2 3 4 5 6 7 影响我生活中的所有情境 你找工作不成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5.写下上述情境发生的一个主要因素 6.你找工作不成功是因为你本身的原因, 还是由于其他人或情况 完全因为其他人或情况 1 2 3 4 5 6 7 完全因为我 7.以后, 当你找工作的时候, 这个因素有可能再次出现吗 绝不会再次出现1 2 3 4 5 6 7 会总出现 8.这个因素只是影响你找工作, 还是也影响你生活的其他方面 只影响这个特定的情境 1 2 3 4 5 6 7 影响我生活中的所有情境 你变得非常富有 9.写下上述情境发生的一个主要因素 10.你变得富有是因为你本身的原因, 还是由于其他人或情况 完全因为其他人或情况 1 2 3 4 5 6 7 完全因为我

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归因测验背景资料

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归因测验 人们都有一种理解、预测和控制周围环境的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他们就根据各种线索对已发生的行为和事件进行原因解释,人们只有了解事件和行为变化的原因才能理解环境中的各种事件,预测未来的变化,从而决定自己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影响事件结果。这种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称作归因。 《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归因测验》,又称《多维-多向归因量表》(MMCS)是由Lefcourt,Von Baeyer,Ware & Cox等人1979年编制的。量表的测试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用来测量人的对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两个不同方面成功或失败的经历解释的归因倾向。这两个方面均由四个分量表组成,每个分量表代表一种可能的归因倾向,即将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归于能力、努力、情境、运气等因素。 具体来说,在学业成就方面,如果被测试者倾向于将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归于能力,则他(她)会认为若取得好成绩是由于较强的学业能力,而没能取得满意分数则是因为缺乏相关的学习能力;如果被测试者倾向于将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归于努力,则他(她)会认为只要努力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考试成绩低下是因为自己努力不够;如果被测试者倾向于将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归于情境因素,则他(她)会认为好成绩的获得是因为老师判卷松或者课程、试题易学等外界因素,而成绩不理想是因为老师有偏见或课程、试题太难等;如果被测试者倾向于将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归于运气,则他(她)会认为考试成绩好是因为诸如猜中题等偶然性的因素,而成绩不理想则是因为运气不佳。 在人际关系方面,如果被测试者倾向于将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归于能力,则他(她)会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由于社交技能较高,而人际关系糟糕则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或者人际关系常识;如果被测试者倾向于将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归于努力,则他(她)会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精心经营的结果,而人际关系不好则是因为交往双方、或其中一方没有尽心尽力;如果被测试者倾向于将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归于情境,则他(她)会认为社交方面的成功是因为交往的对象性格比较好,而人际关系不和谐则是因为交往的对象存在偏见或者性格不合适;如果被测试者倾向于将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归于运气,则他(她)会认为能交上朋友或维系一段亲密关系是比较偶然的事情,而没有朋友或关系不和谐则是因为运气不佳。 此外,该量表每一部分的四个分量表分成两组,一组为能力和努力,一组为情境和运气,前者为个人的因素,即内部因素,后者为环境的因素,即外部因素。通过这种重新组合分析还能了解被测试者是倾向于将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归于诸如环境特点或运气等外部因素,还是诸如个人能力等内部因素。 了解个体的归因倾向,有助于理解个体的动机和采取的行为,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导和训练,消除归因偏差,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更好促进个体发展。《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归因测验》可以为被测试者提供个人归因倾向的比较全面准确的参考信息。

成就动机理论

酒店企业的成就动机理论的应用 成就动力理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成就动机的最早研究可以追溯到默里(H. A. Murry)提出的成就需要的概念。动机(motivation)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机制;需要(need)是一种资源的匮乏状态,资源匮乏引发需要,外界资源作为一种诱因,好比燃料,激发人的动机,内在动机的发生出现行为表现,人采取行动。资源分为物品、金钱、情感、服务、地位和名誉六大类。 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的新发展,人性假设的基本观点是: 1、工作是人获得资源的一种重要活动,通常人们为了获得资源会积极参与到工作活动中; 2、成年人的基本动机模式业已形成,在同一时间内各种动机和需要均存在,但是存在着优势需要,我们只有通过充分应用资源激发其行为来实现组织目标; 3、人的不同需要之间存在着部分替代满足功能,当我们不能满足其A需要时,可以通过满足B需要进行替代,但是这种满足只有部分效果,而且要付出的资源远远超过满足A需要,这种超出往往会是几何倍数; 4、人们本意上力图在自己的行为活动中最大程度地获取各种资源,但是对“付出与回报”的衡量缺乏客观参照系统,他们往往采用主观参照系统; 5、由于动机的驱使,人们在不同的外部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行为能力和行为风格,因此对不同人的管理应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更加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工作行为。 职业风格:思考型—以思维、策略为行动先导,达成目标获取资源。通常表现得思考多于行动。具有适应性强,灵活多变,不拘小节的特点,喜欢随遇而安,对规则和约束反感。 行动型—以积极行动方式达成目标获取资源。通常在获得行动所必要的信息时,就不在寻求新的信息而直接付诸行动。具体善于组织计划,有目的性,决断性等特点。 内敛型—以收敛的态度对待外界获得安全感。通常比较关注内心体验,做事时易于排除干扰集中精力满足于独立工作。具有缄默、自持、含蓄等特点。 表达型—一开放的态度表现自我,获得安全感。通常倾向于关注外在的任何事,喜欢热闹,易于与人沟通交流。具有活泼开朗、坦率等特点。 感性型—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进行人际交往。通常倾向于通过自我价值标准,权衡问题的相对价值和利益进行判断和决策,具有主观敏感、渴望和谐等特点。 理性型—以社会的标准为出发点进行人际交往。通常倾向于通过理智作用进行活动和决策,分析事物的价值和问题的解决是否符合公认的标准,具有客观、公正、理性等特点。 亲和型—通过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获得尊重。通常在群体工作和生活中,愿意与他人交往,并建立和谐关系。具有热心、友善、合作等特点。 支配型—通过建立权威地位获得尊重。通常在组织行为过程中,力图用自己的思想、意图影响和控制他人。具有权威、鉴定、少妥协等特点。 防守型—以谨慎的态度,避免资源损失,以保有成就。通常面临任务情境时存在着回避困难、挫折和失败的心理倾向。具有保守、稳重、思虑周详等特点。 进取型)—一乐观的态度,积极争取有所成就。通常面对任务情境时,主动设置高目标,并为之进行努力以获得优秀成绩。具有主动、拼搏、满怀激情等特点。 理想型—一长远和发展的眼光关注世界,获得知名。通常倾向于感知外界环境的全

mmcs归因量表

多维一多向归因量表(MMCS) 下面这些句子描述了您平时的一些想法和观点,请您用1一5表示这些描述 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您平时的想法和观点,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比较不 同意”,3表示“不确定”,4表示“比较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请在每一描述 后相应的数字上打“勾”。 1非常不同意2比较不同意3不确定4比较同意5非常同意 1. 如果我得了坏分数,通常我会认为主要原因是我在这门课上没有努力用功。 2. 我对某个社交场合的喜爱程度几乎完全取决于在场的人的性格。 3. 要是我得了低分,会使我怀疑自己的学业能力。 4. 交朋友是件很好玩的事,有时我不得不归功于运气。 5. 假如我与他人相处得不融洽,这说明我在社交方面投入的精力太少。 6. 有几次我在某门功课上得了高分,这是因为教师的打分标准太松。 7. 依我看来,不能让大家喜欢我是反映出我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无知。 8. 有时我考试成功要靠一点运气。 9. 就我而言,我所取得的好分数全部来自我的努力。 10. 不管我做什么,有些人就是不喜欢我。 11. 取得好分数最重要的因素是我的学习能力。 12. 导致朋友间失和,巧合事件常常占了很大比例。 13. 维系友谊需要付出努力才行。 14. 依我的经验,一旦哪位教授认定你是个差劲的学生,那么比起其它同学来,你交的作业更有可能得到坏分数。 15. 依我看来,与人相处是一门技巧。 16. 有些我得到的低分有部分可能是由于运气不好。 17. 如果在学校我做的不如期望的那么好,多半是因为我不够努力。 18. 即使当我不愿与人交往时,有些人也能使我玩得很开心。 19. 要是我没学好某门课程,很可能是因为我缺乏这方面的技巧。 20. 根据我的经验,交朋友多半是件碰运气的事。 21. 如果我听说了某桩离婚案,我会怀疑这对夫妇可能没有全力以赴维护自己的婚姻。 22. 我得的高分中有一些只不过说明这些课程比大多数课容易。 23. 我觉得那些经常孤独的人是因为缺乏社交能力。 24. 我感到我的一些高分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机遇因素,如考试中恰巧出现了我会的问题。 25. 只要我得到好分数,全都是因为我在这门课上下了苦功。 26. 有些人好像生来就讨厌我。 27. 我认为我的高分数直接反映了我的学业能力。 28. 我发现缺少友爱,常常是因为不够走运;没有碰上合适的人。 29. 就我而言,交朋友成功与否在于我为此做过多大的努力。 30. 在那些教授讲得枯燥的课程中,我常常得到低分数。 31. 拥有好朋友,只不过是具有社交技巧而已。 32. 我的功课分数低有时会使我认为自己仅仅是不走运。 33. 坏分数提示我不够努力用功。 34. 要想使自己在聚会上开心,我周围应该有懂得怎么样才过得愉快的人。 35. 要是我得了低分,我会以为自己没有能力学好这些课程。 36. 假如我的婚姻持久、幸福,我会说我只不过是走运罢了。 37. 根据我的经验,孤独来自于不能尽力友善待人。

成就动机理论

约翰·威廉·阿特金森 成 该理论的特征是它可以用数量化的形式来说明。阿特金森认为,最初的高成就动机来源于孩子生活的家庭或文化群体,特别是幼儿期的教育和训练的影响。个人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其一是力求成功的意向;其二是避免失败的意向。也就是说,成就动机涉及到对成功的期望和对失败的担心两者之间的情绪冲突。追求成功的动机乃是成就需要、对行为成功的主观期望概率以及取得成就的诱因值三者乘积的函数,如果用Ts来表示追求成功的倾向,那它是由以下三个因素所决定:①对成就的需要(成功的动机)Ms;②在该项任务上将会成功的可能性P; ③成功的诱因值Is。用公式可表示为:Ts=Ms×Ps×Is在这个公式中,Ms代表争取成功的相对稳定的倾向(这是用TAT主题统觉测验得到的);成功的可能性Ps指的是认知目标的期望,或是主体理解到的成功的可能性;Is为成功的诱因值,这一项被认为是与Ps有相反的关系,也就是Is=1-Ps,即当Ps值减小时,成功的诱因值增加。目标的诱因值是一种叫做对成绩自豪的感情。他认为,一个困难任务取得成功以后所体验到的自豪比一个容易任务成功后体验到的自豪感更强,比如说,在经过了几天冥思苦想后解出的数学题比轻而易举地解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要高兴得多。阿特金森认为:在与成就有关的情景中既能引起对成功的期望,也能引起对失败的担心。决定对失败担心的因素类似于对成功希望的因素,即避免失败的倾向Taf是以下三个因素的乘积的函数:①避免失败的动机Maf,也就是因失败而体验到的羞愧感的能量; ②失败的可能性N;③失败的消极诱因值If。其公式为:Taf=Maf×Pf×If 同前面一样,If=1-Pf,也就是说,失败的可能性减小时,失败的诱因值就增加。失败的诱因值可理解为一种消极的情感,如羞愧、消沉等。那么在一种容易的任务失败后所体验到的羞愧感比一种困难任务失败后的羞愧感要强。由以上得出:作为结果的成就动机由力求成功的倾向的强度减去避免失败的倾向的强度,Ta=(Ms×Ps×Is)-(Maf×Pf×If)。如果一个人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获得成功的需要大于避免失败的需要,那么他就敢于冒风险去尝试并追求成功。根据这一理论,如果一个学生获取成就的动机大于避免失败的动机,他们为了要探索一个问题,在遇到一定量的失败之后,反而会提高他们去解决这一问题的愿望,而且另一方面,如果获得成功太容易的话,反

初中心理健康_4.合理归因助成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理归因助成功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归因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并会直接影响我们对未来结果的预期和努力,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和行为。积极合理的归因有助于我们产生努力的愿望,对未来充满希望。初中生正处于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养成积极合理的归因倾向,能对其自我认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等有促进作用,促使其愿意投入学习、激发积极力量。 【活动目标】 1.体验生活中的归因,认识合理归因的意义。 2.了解自己的学业成就归因倾向,掌握合理积极的归因方式。 3.运用合理归因方法,指导学习生活。 4.学习消极/不合理归因向积极/合理归因的转化。 【活动重点】 认识合理归因的意义;掌握合理积极的归因方式。 【活动难点】 运用合理归因方法,指导生活实际;尝试消极/不合理归因向积极/合理归因的转化。 【活动准备】 1.纸、笔:方便学生及时记录自己的感受、想法 2.Lefcourt等人编制的《学业成就归因倾向测验》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左手抓,右手逃” 活动规则:

1.左右相邻同学之间,左手掌心向下,右手食指朝上,左手放在紧挨的同伴的右手食指上。 2.老师喊:“1,2,3,1,2,3,4……”随机的喊出“4”时,左手掌抓别人食指的同时逃脱自己的右手食指。 3.做完一轮回到预备状态。 分享: 1.在刚才的游戏中你成功的多,还是失败的多? 2.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它让你对后面的发挥有什么影响? 3.失败的时候内心又是怎么想的?它又怎么影响你的发挥的? 总结: 一个小小的游戏不同的同学卖弄对结果有着不同的解释和感受。同时这种理解又会进一步影响你后面的想法和行动。这个过程,心理学上称为归因。 (二)穿越童年 在学习之初,我想带大家玩一次小小的穿越。 (请闭上眼睛)14岁的你穿越回到4岁的童年。有一天开心地在小路上跑跳的你突然摔了一跤。这时陪伴你的奶奶赶紧跑到身边扶起你之后的下一个动作回是什么?想好的请睁开眼睛。 (出示图片)有过这样经历的请举手——“都是地不好,把宝宝摔疼了。”很多家长,尤其是老人在照顾孩子的时候都会这么做。设想一下,从小被这么教育,以后你遇到其他挫折时会先自我反思,还是更多地抱怨他人?

学业成就自我评价

学业成就自我评价 在新的学期,新的环境下我们要重新开始,无论过去是失败还是成功。忘记以前的成功与失败,我们只需要把经验和教训铭刻于心。面对失败,让我们铭记一位老者的话:一个人如果失败了,并不证明他永远完了;如果他认输了,并且退却了,那他才永远完了。做人第一,做学问第二。看到同学个个都长高了,个个都精神饱满,我就非常想对他们再说几句鼓励的话:要有进步的信心和决心。 学业自我评价就是采用科学的测量手段,有目的地、系统地收集有关学业自我概念的资料信息,对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变化及影响学业自我概念发展变化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和判断,并以此来为促进教学和学生发展的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学业自我评价的指标 莎沃森等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把一般自我概念分为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据此可以进行测量和评价。我们既可以对一般学业自我概念(即对自己学业状况的总体知觉和评价)进行评价,也可以按上述其中一种结构模型的划分标准对某个领域的学业自我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实际评价过程中,任何一种学业自我评价都可以用学生对学习现状、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归因倾向、满意程度、学习期望、学习潜能、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自我知觉和评价作为指标(如表6-2所示)。 当然,学业能力自我概念各项指标的内容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科领域而定。如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美]E.Weber:《有效的学生评价》,106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数学上要求对自己运算和推理等科学或者数学的一般能力、通过数学推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辨别逻辑或者数字模式的特殊能力、处理较长推理的能力的认识,自然上要求对自己认识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其他部分的(如云或者岩石)能力的认识。美术上要求对自己准确感受视觉──空间世界的能力的认识,包括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音乐上要求对自己谱写歌曲和器乐演奏的能力的认识,包括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欣赏等。体育上要求对自己控制身体运动和技术性地处理目标的能力的认识,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作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学业自我评价的必要性 学业自我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学习结果之一,而且对学生个体的发展、学业成就、自我概念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教育和教育评价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 一、成就动机的定义 成就动机问题的研究始于西方,其概念的形成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默里提出人有二十种需要,其中首要的就是“成就需要”。默里对成就的需要定义为:“克服困难,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从此有更多的心理学家研究这一课题。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里兰(1953)认为:“成就动机就是与自己所特有的良好的或优秀的标准相竞争之下,个人所学习而来的一种追求成功的需要或驱动”①。阿特金森(1964)进一步着重研究了成就动机的实质,发生发展及测定,他认为:“当人用较高的社会标准评价自己的行为的成败时,表现的就是成就动机,它包括追求成功和回避失败两个部分”②。奥苏贝尔认为学生最主要的成就动机是学业成就动机,即“学生视图获取好成绩的倾向”,成就动机主要由三种内驱力组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③。 我国最早研究成就动机的杨国枢先生认为,成就动机是“与内在或外在优秀标准相竞争的冲动”而在林崇德等编纂的《心理学大辞典》中将成就动机定义为“努力追求卓越、以期达成更高目标的内在动力和心理倾向”,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性动机。 国内外的学者对成就动机的定义都有所不同,但也都有其共性,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力。现在广泛的定义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 二、成就动机的理论 (一)、麦克里兰社会成就动机理论 麦克里兰发现,人们成就动机的差异,是由儿童时期的不同经历造成的。高成就取向的儿童的父母,对子女的表现给予很高的期望,当儿童表现良好时便给予赞许;而低成就取向的儿童的父母通常都给儿童明确的行为指示,代替儿童作决定,并且在儿童表现不良时便表现愤怒。因此,专制型的父母大多不会有高成就动机的子女。麦克里兰认为,如果鼓励父母在很早的年龄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与独立性,就会导致高成就需要的孩子产生。其结果便会导致社会有更多的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高成就需要的人的增多,又导致经济的增长。 (二)、阿特金森的“期望一价值”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是麦克里兰的学生,他认为,广义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种:一是追求成功的动机,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动;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表现为想 ①董春山.关于成就动机的几个问题[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2(10):19. ②周国韬.国外成就动机的概念、测量与培养评述.教育科学[J],1989(4):48. ③奥苏贝尔著,余星难等译.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合理归因,让心快乐

《合理归因,让心快乐》 泗门镇中许慧敏 【活动理念】 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对影响学习行为及结果的原因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划分,一是内、外因;二是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三是稳定因素、不稳定因素。 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及生活经验的积累,八年级学生在个性发展上出现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学生积极、自信的心理不断得到强化,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但同时八年级的学生正经历初中阶段生理和心理上的剧变,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剧并不成熟,个别学生易出现自负心理,另一部分学生在一年的学习中屡遭挫折,对学习的灰心、自卑甚至害怕等心理也在渐渐固化,出现兴趣转移,偏科等倾向。对中下等水平的学生来说,学习目的模糊,学习动机不强,处于一种淡漠的被动状态,而出现这样的原因正是基于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归因。 学生往往有一种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有的习惯于把学习成功归因于自己能力强,有的则习惯于把学习失败归因于难度大。学生对自己行为结果的归因无论正确与否,都会影响他们随后的情感、期望和行为动机,进而影响他们的成就行为和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归因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归因习惯和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活动目的】 1. 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归因特点,认识不合理的归因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2. 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感悟到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从而更好地分析自己,以调整自己的归因方式,并掌握合理的归因方法。 3. 学会正确积极的归因方式,并将其应用到学习生活当中,更好地从自身出发,努力为成功做好准备。 【活动形式】 【活动准备】 【活动对象】 八年级 【活动过程】 一、热身游戏,导入课题(约5分钟)

成就动机的归因理论与教学改革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总第173期) 成就动机的归因理论与教学改革 3 向海英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成就动机是心理活动动力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促进人产生成就行为的最直接因素。成就动机对 人的成就行为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韦纳的归因效果理论、自我效能感的归因理论、习得无助的归因理论是最具代表性的成就动机的归因理论。这些归因理论对教育工作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成就动机;内外控制点;自我效能感;习得无助 中图分类号:K 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0)06-0055-04 3收稿日期:1999-11-02 作者简介:向海英(1963—  ),女,四川达州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所谓成就动机,是指驱动一个人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力求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内部力量。在行为上,它表现为一个人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重要的社会或生活目标的刻意追求。近年来,作为心理活动动力系统的重要成分的成就动机已日益受到心理学研究者的重视,许多研究表明了成就动机在人的成就行为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最早真正把成就动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提出系统的成就动机理论的麦克里兰德(Mcclelland )和阿特金森(Atkins on )在1953年出版的,被公认为成就动机理论形成的标志性著作《成就动机》一书,就明确地提出了影响行为强度的条件和因素主要有成就动机、对成功的期望、成功的价值。他们认为成就动机主要指三种内驱力:认知的内驱力、自我增强或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认为一个人的求知欲越旺盛,越是想增强自尊和得到别人的赞许的认可,那么,他在有关的目标指向性行为上就越想获得成功,其行为的强度就越大。归因影响期望的改变,因而也必然影响成就动机。研究归因对成就动机的影响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运用价值。在此领域众多的研究中,有三种理论最具代表性,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也最大,本文就来介绍这三种理论,并谈谈这三种理论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一、韦纳的归因效果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ernard Weiner ,1974)以成败行为的认知成分为中心,提出了一个归因模型。他认为,个人对成败的解释不外乎以下四种因素:(1)自身的能力;(2)所付出的努力程度;(3)任务的难度;(4)运气的好坏。其中,能力和努力两种是描述个人特征的“内在原因”;难度和运气则是表示环境因素的“外在原因”。韦纳又按“稳定性”维度 对四种原因进行了划分: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定的因素;努力程度和运气好坏则是不稳定的,在各种情境中变化很 大。他认为“内外控制点”(即内外因素)和“稳定性”这两个 维度是相互独立的,对一个人成就动机的产生和质量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稳定性”维度对以后类似情境中是否成功的期望或预测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某人将在某项任务上的成功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如他的能力很强或这项任务对他很容易,他自然会期望自己在以后类似情境中继续成功。如果成功被归因于随情境变化而变化的不稳定原因,如工作努力或运气不错,显然对下一次成功就不那么有把握了。相反,对某项任务上的失败,如果归因于个人难以改变的稳定原因,如能力太差或任务太难,对以后类似的任务显然也会作失败的打算;如果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如运气不好或还没作出充分的努力,则会对以后的成功抱有更高的期望。 控制点起什么作用呢?韦纳认为对成就行为的内控或外控判断影响到这一行为对个人的“价值”,并进而影响着其成就动机。人们更看重由内部原因所致的成功,并为此而奖励自己。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若被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这些内部原因,而不是运气好或题目太容易这些外部原因,那么,个人会感到愉快并会继续争取成功。而归因于内部原因的失败则会对个人的自尊产生消极影响,并会削弱以后对成功的追求;如将失败归因于外在原因则不会如此。如果我们认为在某门功课上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确实缺乏才能,即使加倍努力也往往无济于事,我们可能会突然觉得这门功课不那么重要,也不再对它用功了。但如果认为成绩不好是因为考试太难或试题太偏,则不会影响个人自我感觉,也不会降低这门课的价值或以后的努力。以下是韦纳的

学业成就自我评价

学业成就自我评价 学业自我评价就是采用科学的测量手段,有目的地、系统地收集有关学业自我概念的资料信息,对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变化及影响学业自我概念发展变化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和判断,并以此来为促进教学和学生发展的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学业自我评价的指标 莎沃森等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把一般自我概念分为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据此可以进行测量和评价。我们既可以对一般学业自我概念(即对自己学业状况的总体知觉和评价)进行评价,也可以按上述其中一种结构模型的划分标准对某个领域的学业自我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实际评价过程中,任何一种学业自我评价都可以用学生对学习现状、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归因倾向、满意程度、学习期望、学习潜能、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自我知觉和评价作为指标(如表6-2所示)。 当然,学业能力自我概念各项指标的内容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科领域而定。如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美]E.Weber:《有效的学生评价》,106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数学上要求对自己运算和推理等科学或者数学的一般能力、通过数学推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辨别逻辑或者数字模式的特殊能力、处理较长推理的能力的认识,自然上要求对自己认识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其他部分的(如云或者岩石)能力的认识。美术上要求对自己准确感受视觉──空间世界的能力的认识,包括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音乐上要求对自己谱写歌曲和器乐演奏的能力的认识,包括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欣赏等。体育上要求对自己控制身体运动和技术性地处理目标的能力的认识,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作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学业自我评价的必要性 学业自我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学习结果之一,而且对学生个体的发展、学业成就、自我概念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教育和教育评价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学业自我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学业自我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学业自我是学生对自己学业方面的认识,所以二者之间联系非常紧密。这种联系也是学业自我最直接、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具体而言,二者关系可以从相关性和因果关系两方面来进行描述。 ①相关性。学业自我和学习成绩之间的相互影响有多大?这种影响的范围是怎样的?在众多的研究中有如下几点结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总体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之间只存在中等程

错题归因分析及解决对策研究

错题归因分析及解决对策研究 错题归因分析及解决对策研究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想要学好物理,且有效的学习,必须讲究学习的策略和方法。长期以来,课堂学习过于重视学习内容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行为。多数学生在思考复杂问题时很少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不能独立地认识自己思维过程的正确与否,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高中时期是学生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在教学中也往往忽视对学生自我反思意识的培养,发现错题只知纠正答案,没有注重引导、挖掘错误的成因。而学生的“错题”虽然在老师的帮助下改正,但这些“错题”往往还会再次成为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 ,许多学生对作业和试卷中的错题,也多数属于依赖性的改正。所以我想我们有必要记录这些“错题”并记载它们产生的原因,因为我想借助“错题”及时提醒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我想这样做不仅能及时帮且学生改正错误,还能优化他们已有的认识,提高知识水平. 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我在教学工作中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改错习惯,在教学中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1.收集错误、形成错题集 教师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时经常会出现所问非所答、半对半错、回答问题不全面不准确甚至错误等问题,教师则把这些错误进行整理和收集。同时教师也会同组其它数学教师进行交流,更多地收集全年部同学产生的错误及原因,以便及时修改教学过程,及时备课、及时调整学案。这样做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原则,也减少了学生的似非之错即理解的不够透彻,应用得不够自如,回答不严密、不完整等对不清不解知识点而产生的错误。 学生方面:学生在写作业、回答问题、考试等都会出现很多错误,教师则指导学生把自己的错误分三类进行整理,形成错题集。 第一类———遗憾之错。就是分明会做,反而做错了的题;比如说,“审题之错”是由于审题出现失误,看错数字等造成的;“计算之错”是由于计算出现差错造成的;“抄写之错”是在草稿纸上做对了,往试卷上一抄就写错了、漏掉了;“表达之错”是自己答案正确但与题目要求的表达不一致,如角的单位混用等。有的同学经常出现这类错误,甚至把所有的错误都归为这一类,其实是不正确的,教师在这方面要多加指导,让学生认清问题所在,加以区别。第二类———似非之错。理解的不够透彻,应用得不够自如;回答不严密、不完整;第一遍做对了,一改反而改错了,或第一遍做错了,后来又改对了;一道题做到一半做不下去了等等。 第三类———无为之错。由于不会,因而答错了或猜的,或者根本没有答。这是无思路、不理解,更谈不上应用的问题。 学生很容易把第二类和第三类错误都归成第一类错误,教师则要帮助学生认清自己错误产生的原因,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地改正,并避免以后再犯。 2.分析错误,收集易错点 老师把自已和学生总结的错题集从数学知识、认知结构、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方面,对每个错误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即在所教班级中,对研究结论进行问卷调查,对比效果,检验结论的信度和效度。根据调查、实验的结果,对研究结论进行改进。 3.针对每个错误,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 即将所有的错误及其原因、解决方案,按照出错学生的学习水平,分为较好的学生易错题、中等学生易错题、较弱学生易错题三类。以方便使用该研究成果者,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快速的找到其需要的内容。也将所有的错误及其原因、解决方案,按照其是否具有共同性进行分类。对其中的一类问题,再进行问卷调查、实验、理论分析等,总结此类问题的一般性

学会合理归因(学习).(优选)

学会合理归因 胶州实验中学心理组 [主题背景] 一个人把他或她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什么,这会影响到人对今后行为的认识,若把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如能力不足,则当失败时一般不会再去争取胜利;若认为失败是不稳定原因造成的,如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则将倾向于通过再努力,以求成功。 [活动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不合理归因产生的不良影响 2、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特点 3、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积极的归因 [活动准备] 游戏道具:针线学生分组心理问卷多媒体课件 [活动方法]游戏、角色扮演、问卷分析、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

[拓展材料]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1.原因来源,即当事人认为影响归因理论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系于个人条件(内控的),还是来自外在环境(外控的); 2.稳定性,即当事人自认影响其影响成败的原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况下具有一致性; 3.可控性,即当事人认为影响其成败的因素,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根据维纳的观点,将这三个维度和四个行为责任因素结合为三维度归因模式。即: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能力强——充满信心、趾高气扬 能力弱——丧失信心、听之任之 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努力——继续努力争取再胜 努力不够——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外部稳定不可控因素:任务难——埋怨客观,寄托减轻任务 任务易——提醒自己认真学习 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运气好——侥幸 运气不好——自认倒霉 学生对学习成败原因的不同解释,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学习取得好成绩会感到高兴,但只有当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强或足够努力时,他才会感到自豪与满意。而如果把成功归因于题目简单或自己比较幸运时,学生可能就不会感到自豪与满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合理归因助成功教学设计

合理归因助成功 教学理念: 一个人的归因方式反映了他的个性特征,青春期正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社会阅历不足,认识事物具有片面性,致使他们对自己生活中的成败很难做出合理的归因,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方式,久而久之,会形成不良的人格,阻碍他们健康成长。教师若能帮助他们学会合理地归因,将有助于培养他们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自我归因的特点。 2、让学生学会合理归因。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掌握合理归因的方法,学会合理的思考方式。 情绪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合理归因所带来的积极情绪情感。 行为目标:形成合理归因的行为习惯。 教学对象:初二年级 教学时间:35分钟+5分钟(组织学生进场+老师自我介绍) 教学地点:报告厅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学会合理归因 教学方法:情境体验法、心理测验法、事例讲解法、问题考查法 教学过程:1.解释“归因”的含义,呈现自我归因的特点 10分钟。 2.换个角度找原因,以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详细分析归因的类型及其合理性。20分钟 3.我在行动,以具体整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合理归因,6分钟。 4.总结提炼合理归因的意义问题考查法3分钟。

讨论归因的合理性小组讨论法5分钟 辨析归因的合理性学生代表回答7分钟怎样归因更有利?总结提炼合理归因列表5分钟三、我在行动2个问题总结提炼合理归因的意义问题考查法5分钟 生活也要积极归因1分钟 四、总结填空总结3分钟 五、作业测验自我归因的特点心理测验法1分钟 一、解释“归因”的含义(3分钟) 导入语:我们常问为什么,“为什么”今天我要做这些事,“为什么”这件事会这样的结果,有许多的“为什么”。这种对事件的解释过程就是归因。 漫画(见附件1) 呈现“归因”过程(7分钟) 现在,请回忆自己最近一次的学业检测,你觉得满意吗:总结一下原因吧。可以针对自己 整体的学习情况,也可以只针对某一个学科。当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可以把你能想到的都写下来,然后和同学们分享。 1、 2、 3、 4、 5、 畅游心世界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一般通过四个方面来解释成功或失败,分别是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

学业归因测试

下面这些句子描述了您平时的一些想法和观点,请您用1一5表示这些描述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您平时的想法和观点,答案没有对错之分,请放心作答。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比较不同意”,3表示“不确定”,4表示“比较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1非常不同意2比较不同意3不确定4比较同意5非常同意 ()1 如果我得了坏分数,通常我会认为主要原因是我在这门课上没有努力用功。()2 要是我得了低分,会使我怀疑自己的学业能力。 ()3 有几次我在某门课上得了高分,是因为教师的打分标准太松。 ()4 有时我考试成功要靠一点运气。 ()5 就我而言,我所取得的好分数全部都来自我的努力。 ()6 取得好分数最重要的因素是我的学习能力。 ()7 依我的经验,一旦那位教授认定你是个差劲的学生,那么比起其它同学来,你交的作业更有可能得到坏分数。 ()8 有些我得到的低分有部分可能是由于运气不好。 ()9 如果在学校我做的不如期望那么好,多半是因为我不够努力。 ()10 要是我没学好某门课程,很可能是因为我缺乏这方面的技巧。 ()11 我得的高分中有一些只不过说明这些课程比大多数课容易。

()12 我感到我的一些高分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机遇的因素,如考试中恰巧出现了我会的问题。 ()13 只要我得到好分数,全都是因为我在这门课上下了苦功。 ()14 我认为我的高分数直接反映了我的学业能力。 ()15 在那些老师讲得枯燥的课程中,我常常得到坏分数。 ()16 我的功课分数低有时会使我认为自己仅仅是不走运。 ()17 坏分数提示我不够努力用功。 ()18 要是我得了低分,我会以为自己没有能力学好这些课程。 ()19 有时我得了好分数,只是因为这门课的内容容易学。 ()20 我有时不得不为得到的好分数为自己感到庆幸。 ()21 假如我肯努力,我就能克服通向学业成功之路上的任何障碍。 ()22 如果我得了好分数,是因为我学习能力强。 ()23 在我看来,我得到的有些低分数,只意味着有些教师在分数上过于吝啬。()24 我得到的低分有些可能是运气不好的作用,即在错误的时间选了错误的课程。

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综述

2003年6月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un.2003第29卷 第3期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S ocial Sciences) Vol.29No.3 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综述Ξ 张林,黎兵,刘永兴 (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成就动机是近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不同的研究者对成就动机这一行为的内部推动力 有不同的解释,并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加以研究。通过对有关成就动机的不同理论及相关实验研究的分 析、归纳,以期揭示成就动机研究的发展规律,为深入研究成就动机理论提供依据。 〔关键词〕成就动机;成败归因;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215(2003)03-0077-05 成就动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它对个体的工作和学习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从个体的角度而言,成就动机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素质,是现代人最主要的欲望,也是激励自我成就感和上进心的心理机制,是决定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从社会意义而言,人们的成就动机水平与经济的增长,社会财富的积累,技术的进步一同被视为社会繁荣进步的几个重要指标。因此,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心理学界有关成就动机的理论探讨与应用研究大量涌现, 70年代以后更成上升的趋势,研究范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本文通过对不同理论的分析总结以及实验研究的归纳综述,旨在揭示成就动机研究的发展规律,并探讨成就动机领域所存在的问题,为深入研究成就动机理论提供了基础。 一、成就动机的概念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是人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亦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努力达到完美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1〕成就动机具有多维度、多成分的心理结构。Atkinson(1953)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由两种稳定的倾向组成,即希望成功与害怕失败。如果个体处在一个成就导向的情景中,两种倾向可以同时被唤起,而此时个体导向目标的趋力———成就动机,就是这两种倾向的代数和。〔2〕Atkinson(1958)进一步提出冒险偏好模型(risk pref2 erence model),即以个体对成功的渴望(motive achieve,Ms)和对失败的回避(motive to avoid fail2 ure,Mf)两种倾向的冲突的结果来解释个体的冒险行为。〔2〕无论个体寻求成功与回避失败两种动机的组合强度如何,当个体处于强制性选择的情景时,寻求成功大于回避失败倾向,或是回避失败大于寻求成功的倾向的个体,都会在中等难度任务上表现最强的动机水平,因为这时情景的不确定性最大。但是当个体可以自由选择任务的难度时,两类被试对任务难度水平的选择便相差甚远。Ms>Mf的个体将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与此同时,Mf>Ms的个体宁愿选择难度很大或很小的极端水平。Atkinson (1957)发现,如果个体寻求成功的动机相对于回避失败的动机更强,他们对成功将有更高的主观概率估计,同理,当个体回避失败的动机大于寻求成功的动机时,个体对失败有更高的主观概率估计。〔2〕有强烈追求成功倾向的个体,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为,有较高的工作绩效和积极的进取心等;回避失败倾向的个体,往往表现为回避目标,避免可能失败的结果,消极退缩。成就动机是个体在社会生存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在不同的时空条件、社会背景与文化形态下,个体的成就动机具 ? 7 7 ? Ξ〔收稿日期〕2002-09-03 〔作者简介〕张林(1972-),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