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多汗症怎么治疗可以缓解

手足多汗症怎么治疗可以缓解
手足多汗症怎么治疗可以缓解

手足多汗症怎么治疗可以缓解

手足多汗症主要表现在手掌和足部两个部位多汗,而手足多汗症一般和脾胃功能失调有关系。很多人都不知道手足多汗症应该怎么治疗。针对这种局部多汗症的治疗,一般可以选择药物治疗和中医治疗。

★一、药物治疗

手脚多汗,医学上称做"局限性多汗症",可适当服一些阿托品或普鲁本辛等抗乙酰胆碱药。但是,安定和抗乙酰胆碱等药有一定副作用,不宜长期服用,故临床上多配合中医治疗。

★二、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手脚多汗是因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可分以下虚、实两种类型:

1.

脾胃虚弱者。脾胃有运水化湿的功能,此项功能一弱,湿热便会郁积在体内。湿热下趋,从而引起四肢末梢多汗,尤以双脚出汗更为常见,占到70%~80%。对于脾胃虚弱者,建议平时可用苦瓜、薏米、山药、红枣、莲子等有健脾作用的食材熬粥服用。还可以选用茗药堂虚汗停茶饮调理,配合外用的手脚汗去汗中药包,对于调理手脚多汗效果很好。另外还要加强锻炼,中医认为运动能补阳气,改变体虚。

2.脾胃实症者。多因饮酒过多及过食辛辣肥甘所致,伴有口臭口苦、大便不畅、小便黄浊、舌苔厚腻等症状。建议少饮酒,尽量不要吃辛辣食物。

★三、手术治疗

还有一种就是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控制手部汗腺的交感神经位在于胸椎的第二及第三节,也就是大约位于乳头连线,再高一点的背部脊椎的两侧,只要将这两节的交感神经切断,就可以达到手部不流汗的目的。尽管手术治疗手汗确实效果显著,手汗停止后,往往都会发代偿性出汗。代偿性出汗是指手术后上半身(乳头以上)的汗几乎停止,而下半身却常常湿答答。除了特别冷的天气外,代偿性出汗持续存在,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相反有可能更多。这是手术后最不能忍受的后遗症之一。

儿童手足口病如何用药治疗

儿童手足口病如何用药治疗 儿童手足口病如何用药治疗在应用中药预防手足口病方面,除了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预防措施外,可用板蓝根或金银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的中药煎水,给小孩服用预防感染。对于口里长疱疹、有溃疡、口气臭的孩子,可用藿香、生石膏、防风、淡竹叶煎水饮用,可清心火;选用西瓜霜或冰硼散、珠黄散一种,吹敷口腔患处,每日2次,可治疗口咽部疱疹。如果孩子手足出现疱疹,则可采用外洗法,用野菊花、紫草、地肤子、苦参等煮沸,冷却至适中温度时浸泡手足,以起到清热、化湿、凉血的作用。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手足口病发病时的表现主要有:宝宝在发病前1~2周,通常有与手足口病患儿的接触史。大多表现出突然发烧,体温多

在38℃以上,伴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发热同时或1~2天后口腔黏膜、唇内出现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疼痛,以至于患儿流涎不止、烦躁不安、不停哭闹、拒绝进食。继而,在患儿的手心、脚心及臀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疱疹。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根据手足口病的起病、病程、临床特征,当属于中医温病学“温病”、“湿温”、“时疫”等范畴,系实证、热证。手足口病系外邪所致病证,具有外感病证的邪正消长特点,分为邪盛初期、邪盛极期、邪减正复期。依据病程、皮疹特点及全身症状来辨别邪正消长情况,一般初起病邪在肺卫,继而邪及气营而见疹,终则邪减正复而向愈。治疗方法有疏风清热、清心泻火、清暑化湿、滋阴降火等。 手足口病应该如何预防在预防方面,应注意在夏季此病流行时,尽可能少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平日教育小儿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对玩具、餐具要定期消毒。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若此病在托儿所或幼儿园内流行时,首先应将患儿与健康儿童隔离,将玩具用消毒液消毒。 可将金银花、茵陈、生薏仁、大青叶(即板蓝根的叶子)、甘草等放入水中,煮开后20分钟倒出,当茶饮用。三五天即可,但体虚、容易拉肚子的孩子不要喝。 对于口里长疱疹、有溃疡、口气臭的孩子,除了上述方子之外,还可用灯心花、藿香、生石膏、防风、淡竹叶煎水饮用,可

手脚出汗是怎么回事

手脚出汗是怎么回事,夏天怎样防止手脚出汗? 手脚多汗,医学上称做"局限性多汗症,多发生在情绪波动度较大的青壮年身上。"局限性出汗症的治疗,一般采用维生素B1、谷维素、安定片等。如果汗出很多,可适当服一些阿托品或普鲁本辛等抗乙酰胆碱药。但是,安定和抗乙酰胆碱药有一定副作用,不宜长期服用,故临床上多配合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手脚多汗是因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可分虚实两种类型。脾胃虚弱者还伴有口干舌燥、心烦不安、舌红少苔等症状,属于津液不足的虚热症。可选用增液汤(生地、玄参、麦冬各20克)加枣仁、牡蛎、石斛、合欢花各15克治疗。脾胃实症者多因饮酒过多及过食辛辣肥甘所致,伴有口臭口苦、大便不畅、小便黄浊、舌苔厚腻等症状。可选用三仁汤(杏仁、白蔻仁、厚朴、半夏、竹叶、通花各12克,苡仁、滑石各30克)加黄芩、莱菔子各15克治疗。中医还认为,会阴部多汗与肾的关系密切,也分虚实两种症型。虚症者汗出在梦中,醒来胯下汗津津,可用知柏地黄丸调治;终日胯下潮润、动时增多者,可用金匮肾气丸调治。 治疗局限性多汗症时应注意保持良好情绪,戒绝烟酒,少吃辛辣厚味食物。另外,用5%的明矾液每日浸洗局部,以及用松树、桉树叶煎水浸洗,都有一定疗效。 人都会出汗,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或汗液的量、色和气味发生改变,则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一种提示,应引起重视。以下就是从传统中医学角度对一些常见出汗现象的解释:自汗不是因为天气闷热、服用发汗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经常出汗称“自汗”。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多见于患有佝偻病的孩子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盗汗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盗汗多因阴虚而致,阴虚则阳亢,阴不御阳,津随液为汗,故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口咽干燥等症状。常见于肺结核浸润期患者。战汗即全身战栗后汗出,是热性病过程中正邪抗争的一种表现。如战汗后热退,脉静身凉,表示邪去正安,元气恢复,是一种好现象。若汗出后四肢厥冷、烦燥不安,表示正不胜邪,正气随着虚弱下去,则是危重症候。战汗多见于各种传染病的初、中期。绝汗指病情危重,正气衰弱、阳气欲脱时,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喘促,四肢厥冷,脉象微弱、时有时无等危症,是阳气将绝之象,多见于心衰、虚脱的病人。头汗汗出仅限于头部。多因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郁蒸所致,多见于阳明热症和湿热症。若见于大病之后,或老年人气喘而头额汗出,则多为虚症。如重病末期突然额汗大出,是属虚阴上越,阴虚不能附阳,阴津随气而脱的危象。但小孩睡觉时也常常头部出汗,若其他无症状,则不属病象。偏汗俗称“半身汗”。它见于左侧或右侧、上半身或下半身。皆为风痰或风湿之邪阻滞经脉,或营卫不周,或气血不和所致。多见于风湿或偏瘫患者。若老人出偏汗可能为中风先兆。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多汗症的病理,中医认为大都是肺卫不固、阳气亏虚、阴虚火旺、或邪正相争、湿热薰蒸所致。治疗当分虚实,辨其寒热。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泄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的原则施治。多汗症中医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 1、肺卫不固证 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 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2、营卫不和证 证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 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3、风湿犯表证 证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主方:防己黄芪汤 加减:恶心欲呕,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4、暑伤津气证 证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 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口渴甚,加生地、花粉。汗出过多,加五味子、煅牡蛎。 5、湿热蕴蒸证 证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三仁汤 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黄卷。 6、阳脱证 证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主方:参附龙牡汤 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

治疗出虚汗的中药方

治疗出虚汗的中药方 药方1仙鹤草30g当归20g炒白芍20g熟地黄20g红人参12g炒白术15g 炙甘草20g炙黄芪30g桑葚子15g贞子12g旱连草12g天麻20g炙首乌20g麦芽30g升麻7g鹿角胶12g水煎服,日三次。药方2熟地15g山药15g白芍10g 当归20g牛膝15g杜仲20g黄芪30g党参50g肉桂10g浮小麦30g阿胶15g白术15g蒲公英30g甘草5g薏苡仁30g黄精15g桑寄生20g,日一剂,水煎服。 另,坚持运动,热水泡脚,补钙。药方3虚汗停颗粒(成人.儿童)龙牡壮骨颗粒(儿童)玉屏风散玉屏风口服液人们在炎热的夏季、运动和吃饭时,适当出点汗是正常现象,而且可以通过出汗,达到调节体温、排除代谢废物和体内垃圾的目的。但是,有的人在安静状态下和睡眠中经常出汗很多,甚至大汗淋漓,有的还出现精神不振、食欲不振等症状,这就属于病态。对于这种身体虚弱引起的多汗,适当吃些中药是有必要的。对老出虚汗者,应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以自汗(在清醒时出汗)为主,出汗部位以头部,躯干为主,并伴有精神疲惫、食欲下降、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周身无力、少气懒言、面黄肌瘦、手脚冰冷等症者,是为气虚,治宜益气固表止汗。处方: 选用生黄芪、太子参、炒白术、炒防风、浮小麦、煅牡蛎各15~20克水煎服。 轻者可单服浮小麦炒熟,泡水代茶饮治疗。药方4以盗汗(睡着出汗、惊醒立止)为主,汗出部位常在胸背及手脚心,并伴有心烦易怒、睡眠不安、五心烦热、两颧红赤、骨蒸劳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午后低热等症者,是为阴虚,治宜清热养阴敛汗。处方: 选用生地、白芍、五味子、地骨皮、麦冬、知母各10~15克水煎服。还有一些老出虚汗的病人,既有气虚的症状,又有阴虚的表现,是为气阴两虚,治宜补气固表、养阴敛汗,处方: 选用太子参、生黄芪、白芍、五味子、浮小麦、煅牡蛎各15~30克水煎服。无论是何种出虚汗,只要治疗得法,用药合理,一般2~3剂药即可治愈。药方5自汗多属于气虚不固,治疗上宜补虚敛汗。如果患者出现汗出恶风,动

手足口病症状与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症状与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初期怎么治疗: ----------------------------- 普通病例(体温38.5度以下)的患儿多饮水,用温水擦澡。每四小时测一次体温。 高热患儿,要用退热药,常用布洛芬(每次每公斤体重5毫克,6-8小时一次)。 一般不使用抗病毒药物。 食物要清淡软烂为主,保持口腔清洁,有溃疡面可涂抹鱼肝油减轻疼痛。 密切注意观察是否有新症状:神志不清、皮疹、呕吐、腹泻等;如出现立即到儿童医院或传染病院。 手口足病症状: -------------------------------- 1、大多数患儿是突然发病,首先表现为发高烧,体温多在38度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体温持续不退,体温越高,病程越长,病情也就越重。

2、患儿发热的同时或发热1-2天后,可在他们的口腔粘膜、唇内见到疱疹,疱疹破溃后会形成溃疡,疼痛感较重,患儿常表现出烦燥、哭闹、流口水,不吃饭等不适。 3、口腔疱疹后1-2天可在患儿的手心、足心及小屁屁上看到皮肤斑丘疹,以脚心部最多,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小至米粒,大至豌豆大,较硬并内有混浊液体疹子周围绕以红晕。 4、小儿手足口病的疹子较少出现在躯干及面部,一般7天左右就能消退,不会造成瘢痕,更不会留下印迹。 5、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情较轻的自愈性疾病,绝大部分患儿预后较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脑炎、但这种可能很小。 6、整个病程大约在1周左右结束,一般不会并发什么严重的后果,只要护理得当,不会在皮肤上留下任何色素痕迹或疤痕。 手足口病初期症状 -------------------------------- 手足口病初期症状一: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手足口病初期症状二:手、足的指及趾背部出现椭圆形或棱形的水泡,疱的,周围有红晕,水泡的液体清亮。水疱的长轴与皮纹是一致的。然后水泡的中心凹陷,干燥变黄,脱落(脱屑)。另外,指、趾端会有散落的比较坚硬的淡红色的丘疹或者水疱。

如何治疗手脚出汗

如何治疗手脚出汗最好不吃药比如用食疗 多汗药膳 (1) 百合粥 [功效] 润肺止汗、适用於肺热汗多。 [材料] 百合20克、粳米50克、白糖少许。 [用法] 将百合洗净与米同煮,待熟时加入白糖再煮10分钟,即可食用,吃饱。 【百合】甘,微寒。润肺止咳,宁心安神。 (2) 黄蓍粥 [功效] 固表止汗,用於表虚自汗。 [材料] 黄蓍2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 [用法] 将黄蓍煎汁,用汁煮米为粥,放入白糖调味温服。【黄蓍】甘,微温。补气升阳,固表止汗。 (3) 浮小麦饮 [功效] 益气固表止汗。 适用于小儿夜间盗汗或白天睡著出汗等症。 [材料] 浮小麦15克,红糖适量。 [用法] 熬浮小麦汁100毫升,加红糖调味。 【浮小麦】甘,凉。入心经。止汗。 (4) 小麦山药汤 [功效] 补气敛汗。 [材料] 浮小麦15克,山药15克,白糖少许。 [用法] 二药同煎取汁150毫升,加糖调味, 每服50毫升,早晚各服1次。 (5) 参归腰子 [功效] 补虚敛汗。主治病后虚弱而致的自汗或盗汗。 [材料] 人参10克,当归8克, 猪腰子1个,姜、葱、盐适量。 [用法] 将参、归切薄片,腰子去肾盂切碎, 与姜、葱、盐同放于盆内,加水适量,煮烂食之。 【人参】甘,平。大补元气,补肺益脾,生津,安神。 【当归】甘、辛,温。补血,活血。 (6) 生地黄鸡 [功效] 滋阴止盗汗。 [材料] 生地黄150克,乌肉鸡1只,饴糖100克。 [用法] 将生地黄切碎与饴糖拌匀,放入鸡腹内蒸熟即成。【生地黄】甘,寒。滋阴凉血。

【乌鸡】甘、平。 补虚劳亏损,治消渴,中恶心腹痛。 (7) 黑豆小麦饮 [功效] 祛风敛汗。 [材料] 黑豆15克,浮小麦15克。 [用法] 熬取二物汁液200毫升,加入糖调味频服, 每次服10毫升左右。 【黑豆】味甘,平。 补肾,明目镇心,久服,好颜色,不老。 止腹胀消谷。黑豆加甘草,大解百药毒。 (8) 韭菜根汤 [功效] 主治小儿盗汗自汗,手足心热。 [材料] 韭菜根15根。 [用法] 将韭菜根加水适量,煎服。 【韭菜】味辛、微酸,温、涩。 归心,安五脏六腑,除胃中热。 归肾壮阳,止泄精,暖腰膝, 治吐血、尿血、唾血、衄血。 充肺气。韭菜根治诸癣。 (9) 泥鳅汤 [功效] 多汗、自汗、盗汗等症。 [材料] 泥鳅90克,食油适量。 [用法] 用热水洗去泥鳅身上粘液,剖腹取内脏, 再用清水洗净,滤去水份,用适量油煎至焦黄, 再加水一碗煮熟可服。 手脚多汗,医学上称做"局限性多汗症,多发生在情绪波动度较大的青壮年身上。"局限性出汗症的治疗,一般采用维生素B1、谷维素、安定片等。如果汗出很多,可适当服一些阿托品或普鲁本辛等抗乙酰胆碱药。但是,安定和抗乙酰胆碱药有一定副作用,不宜长期服用,故临床上多配合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手脚多汗是因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可分虚实两种类型。脾胃虚弱者还伴有口干舌燥、心烦不安、舌红少苔等症状,属于津液不足的虚热症。可选用增液汤(生地、玄参、麦冬各20克)加枣仁、牡蛎、石斛、合欢花各15克治疗。脾胃实症者多因饮酒过多及过食辛辣肥甘所致,伴有口臭口苦、大便不畅、小便黄浊、舌苔厚腻等症状。可选用三仁汤(杏仁、白蔻仁、厚朴、半夏、竹叶、通花各12克,苡仁、滑石各30克)加黄芩、莱菔子各15克治疗。中医还认为,会阴部多汗与肾的关系密切,也分虚实两种症型。虚症者汗出在梦中,醒来胯下汗津津,可用知柏地黄丸调治;终日胯下潮润、动时增多者,可用金匮肾气丸调治。 治疗局限性多汗症时应注意保持良好情绪,戒绝烟酒,少吃辛辣厚味食物。另外,用5%的明矾液每日浸洗局部,以及用松树、桉树叶煎水浸洗,都有一定疗效。

多汗症的治疗

多汗症的治疗:1、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对有精神情绪因素者可选用谷维素、溴剂、地西伴等内服。2、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颠茄、普鲁本辛等内服,有暂时的效果,减少汗液分泌的剂量。3、局部外用收敛性药物。10%戊二醛溶液、2%-4%甲醛溶液。腋部多汗者可外搽20%氯化铝的乙醇溶液,连续7天掌跖多汗症的患者还可用5%明矾溶液或复方硫酸铜溶液浸泡。4、电离子透入疗法用自来水及直流电作电离子透入疗法适用于手足多汗症 护理“汗脚”要点 在冬季,“汗脚”失去热量的速度比“旱脚”快25倍,容易遭受冻伤。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人体会自动关闭浅层皮肤的循环系统,造成对足部的供血不足。供血不足则意味着足部周围的皮肤组织发生坏死,从而造成足部开裂。为此,人们应对足部做以下保护: 1.脚出汗了,应把脚擦干,换上干袜子和干鞋具。 2.有“汗脚”的人,每天至少换一次袜子,同时不要穿着袜子睡觉。 3.“汗脚”应穿丙烯酸类的化纤袜子,而不穿纯棉的,这样可以吸走汗水。 4.所穿的鞋袜不要太紧,以免妨碍足部的血液流通。 5.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在足部抹上一些防汗油。 在烫脚步水中加入白矾10一15克,待白矾溶化水中后,在水温适宜的情况下烫脚15一20分钟,每晚坚持一次,连续烫脚5一6天为一疗程,很快,汗脚症就好了。还要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青壮年有汗脚可以采用上法,疗效确切。 如果是正值发育期,汗腺分泌旺盛很正常,不宜长期、多次使用白矾。可以改用枯矾(白矾火煅后失去结晶水的产物,药店里可以买到)研成细粉,在清洁后用少许撒在脚趾部,即可起到立竿见影的疗效,通常作用可以保持8—12小时,且停药后对机体不会有任何影响。此法也可用于发育期的腋臭、体臭等症后的缓解。 治疗脚气九法 1、脚上患有脚气、脚癣,连续用生大蒜擦磨,便可治愈。 2、用食醋将雪花膏调成糊状,涂于患处,随配随用,轻者1次,重者2~3次可愈。 3、用茄子根和盐煮的水洗脚,即可治好脚气病。 4、夏天脚癣犯了,可先将患脚洗净,揩干,再用风油精洽搽患处,每天1~2次,一般次数便可见效。 5、取得烟灰撒在脚趾湿痒处,可治脚趾间水泡瘙痒。 6、犯有多年的脚气,可用牙膏涂搽,效果十分灵验。 7、绿茶含有鞣酸,具有抑菌作用,尤其对治疗香港脚的丝状菌有特效。 8、取麦饭石1000克,加开水2000克浸泡,每天用此水擦洗脚气或痤疮、湿疹、痱子等疾患处,有显著疗效。 9、用冰硼散3支,六一散1包,拌匀,晚上将脚冼净擦干后,用药干搽患处。一般3在左右可见效。 【简单版】: 通常说的脚气是足部真菌感染,不及时控制会波及其他部位,治疗以外用抗真菌药物为主,主要有达克宁、兰美抒、贵州神奇、华陀膏等多种,只要坚持使用,症状消失后继续使用一周维持通常可以治愈。同时需保持足部干燥、清洁,鞋子要透气性好。 【完全版】: 脚气(脚臭)是由于身体的小汗腺分泌旺盛,汗腺分泌物在细菌、霉菌分解下产生秽臭。出汗促使细菌容易繁殖,因此脚臭常与多汗症伴发。 自疗注意事项: (1)要注意清洁,保持皮肤干燥,保持脚部清洁,每天清洗数次,勤换袜子。 (2)平时不宜穿运动鞋、旅游鞋等不透气的鞋子,以免造成脚汗过多,脚臭加剧。 (3)积极消除诱发因素,如脚汗、脚癣等。 (4)勿吃容易引发出汗的食品,如辣椒、生葱、生蒜等。

儿童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

儿童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 儿童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婴幼儿洗手,不要让婴幼儿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婴幼儿; 2、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婴幼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手足口病的发病过程1、疱疹性咽峡炎阶段。 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2)对症治疗:发热、呕吐、腹泻等给予相应处理。 2、神经系统受累阶段。 该阶段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头痛、呕吐、精神差、易激惹、嗜睡、肢体无力、肌阵挛、抽搐或急性迟缓性麻痹等。 1)控制颅内高压:限制入量,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必要时加用速尿; 2)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3)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病例可给予短期大剂量冲

击疗法; 4)其他对症治疗:如降温、镇静、止惊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注意严重并发症。 3、心肺衰竭阶段。 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突然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发绀、出冷汗、心率快、吐白色或粉红色血性泡沫样痰、出现肺部罗音增多、血压明显异常、频繁的肌阵挛、惊厥和/或意识障碍加重等以及高血糖、低氧血症、胸片异常明显加重或出现肺水肿表现。 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2)确保两条静脉通道的畅通,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3)呼吸功能障碍时,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建议小儿患者呼吸机初调参数:吸入氧浓度80%~100%,pip20~30cmh2o,peep4~8cmh2o,f20~40次/分,潮气量6~8ml/kg左右。以后根据血气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4)在维持血压稳定的情况下,限制液体入量; 5)头肩抬高15-30度,保持中立位;插胃管、导尿(禁止压迫膀胱排尿); 6)药物治疗。 (1)应用降颅压药物; (2)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给予冲击疗法; (3)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4)血管活性等药物的应用 (5)抑制胃酸分泌。

手脚冰凉出汗是怎么回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手脚冰凉出汗是怎么回事 导语: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人会出现手脚冰凉出汗的情况,这是一种身体不适的表现,引起手脚冰凉出汗的原因有很多,身体疾病以及情绪过于紧张都会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人会出现手脚冰凉出汗的情况,这是一种身体不适的表现,引起手脚冰凉出汗的原因有很多,身体疾病以及情绪过于紧张都会造成情况发生,我们在生活中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检查和治疗。很多的人都想知道手脚冰凉出汗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手足多汗症主要就是一种在手部和脚部多出汗的疾病,主要在青春期的时候比较的多,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会有所减轻或者是自愈,如果病情变严重,就需要积极的做治疗。 手脚出汗冰凉是怎么回事?精神因素(如紧张、恐惧等)与内分泌失调也会导致手足多汗。患有手足多汗症的人往往同时伴有手脚发凉。尤其是冬天,当外界温度比体温(36℃~37℃)低很多时,人体的温度调节功能就会显著降低,加上汗液自身挥发也会带走一部分热量,因此患多汗症的人手脚会比正常人明显发凉。另外,手脚发凉若无其它疾病,常与血液偏酸有关。这是因为血液偏酸、黏度高,血液循环不良,致使肢体末梢缺血而导致手足发凉。 手脚冰凉出汗的治疗方法一:调整心态,避免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对防止手脚冰凉有一定作用。研究证实,当情绪激动时,手的温度很快会下降3~6摄氏度,平静后便可恢复。手脚冰凉出汗的治疗方法二:注意保暖避寒,减少寒冷的直接刺激:随着气温的下降,要及时增加衣服和鞋袜;手足皮肤还可经常擦些油脂,必要时外出应戴上手套,穿上厚一点的棉鞋,正如俗话所说“寒从脚下起”,如果下肢保暖做得好,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中西医治疗多汗症的方法

中西医治疗多汗症的方法 西医治疗: 一、内服药 1.镇静药:如氯丙嗪,口服,小儿每次0.5~1mg;成人每次1 2.5~50mg,1日2~4次。安定,口服,小儿5岁以上,1~2.5mg/次,1日3次;成人2.5mg~10mg/次,1日1~2次。利血平,口服,每次0.125~0.25mg,1日1~3次。谷维素,口服,每次10~20mg,1日3次。三溴片,口服,5岁以上儿童,每次0.3g;成人每次0.3~0.9g,1日3次。苯巴比妥,口服,小儿1~2mg/kg/次,每日2~3次;成人15~30mg/次,1日2~3次,对情绪性多汗症常有效。 2.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口服,小儿0.01mg/kg/次;成人0.3~O.5mg/次,1日3次。复方颠茄,口服,成人每次1~2片,每日2~3次。普鲁苯辛片,口服,小儿2mg/kg/日,分4次;成人15~30mg/次,1日3~4次。均可适当应用,具有暂时性效果,但应注意其副作用。 二、外用药 1.0.5%醋酸铝溶液,5%明矾溶液或5%鞣酸溶液,每日1次浸泡,每次15~20分钟。 2.3%~5%福尔马林溶液,10%鞣酸溶液,20%氯化铅溶液局部涂搽掌跖部,每日1~2次。 3.掌跖部用乌洛托品粉或足粉搓搽,每日1次。应防止局部过于干燥,脱屑及皲裂。 三、物理疗法 对严重的掌跖多汗症可考虑用浅层X线照射,以抑制汗腺分泌。 四、其它疗法 腋部多汗症可在腋部行激光,电离子或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一、辨证选方 1.表虚不固 治法:固表止汗。 方药:玉屏风散加减。生黄芪30g,防风、白术、党参、麻黄根各9g,浮小麦15g。水煎服,日服3次,每日1剂。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 自汗、盗汗中医认为是阴阳失调,腠理不顾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原因。此病不受外界环境、体力活动和心理情绪的任何影响,超乎寻常的出汗,也称为“汗出异常”。“自汗”表现为不动就出汗,动则更出汗。“盗汗”表现为睡觉时出汗醒则汗止,二者在生活中会常见到。 “自汗”多属于气虚不固,患者极易出现“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苔薄白等症状”。自汗用药:生脉饮口服液,补中益气丸。“盗汗”属于阴虚内热,会出现“夜寐盗汗、手足心热、心烦口干、舌红少苔”等症状。盗汗用药: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木耳、菠菜、白菜等。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量少饮或不饮酒。 自汗与盗汗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它可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结核病、风湿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等,所以在治疗汗证的同时,更要注意它的原发病灶。

具体口诀如下: 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 手心脚心爱出汗;温溜刮痧病渐轻,(大肠经) 心经痛点要常按;手足出汗此经行, 阴郄后溪相配合;治愈汗症能祛病。 一、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 肾是先天之本,属水。“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偏见于阴虚症,如气虚感冒症、气虚发热症、“心气”虚症、“脾气”虚症、“肺气”虚症、“肾气”虚症等症候。 “肾主骨”,肾气足就能滋养骨髓,骨髓强健了筋骨就好,筋骨好了又能养肝(水生木);肝养好了心脏供血便会充足了(木生火),脾胃自然也就得到了调理(火生土)。“脾为后天之本”,脾气顺则肺气顺(土生金);肺气顺反过来又能使肾气得到增强(金生水)。这就是五行的相生之道,所以,治疗自汗和盗汗必先从肾经取之(见图1)。 有的人要问了,肾经上的穴位这么多取哪个呢?这个还是我们在以文章节中反复提到的两个穴位“太溪”与“复溜”。 肾经的“俞”穴和“原穴”都是“太溪”穴(在脚内踝骨后面,跟骨上面的凹陷处),属土。“太者,可大可小无限也;溪者,山涧之流水也”,此名就是统领山涧大小之流水的意思。水在人体之中是血液组成的一部分,把“太溪穴”用好了就等于是调动了静脉中的血液(小溪之水),新鲜的

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发病初期,孩子会先有发热、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 呼吸道感染一样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后手、足的指及趾背部出现椭圆形或梭形的水泡,疱的周围有红晕水疱的液 体清亮,水疱的长轴与皮纹是一致的。 然后水疱的中心凹陷变黄、干燥、脱掉(脱屑),另外指、趾端有 散在的比较坚硬的淡红色丘疹或者疱疹。 同时在口腔里,如嘴唇、舌口腔粘膜、齿龈上也有散在的水疱,但口腔里的水疱很快破溃而形成灰白色的小点或灰白色的一层膜其周 围有红晕,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 1、中医治疗 可用金银花、板蓝根、连翘各6克,黄连3克,煎水漱口。 痛甚、牙龈红肿者,用板蓝根10克,黄芩、白藓皮各6克,双花3克,竹叶、薄荷各2克,煎水含漱。 手足红肿明显,可用黄芩、黄连、丹皮各10克,红花6克,煎水浸泡。 瘙痒者可用生地、丹皮、板蓝根、白藓皮、地肤子各10克,忍冬藤20克,红花6克,煎水清洗患处,每日3次,连用1周。 2、西药治疗 可用维生素B2,每次5毫克,每日3次。左旋咪唑每次每公斤体 重1.25毫克,每日2次。 外用0.1%雷凡奴尔液含漱,每天5次;0.02%盐酸洗必泰液含漱, 每日5次;金霉素甘油糊剂涂患处,每日4次。 3、饮食治疗

山药黄芪汤:把15~20克的生黄芪熬成汤,然后在这个汤里放入山药、瘦肉等食材。味道很香,孩子也会喜欢吃。经常给孩子服用,可 以起到健脾、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绿豆红枣汤:绿豆30~40克,小红枣10颗,放入一起烧开,这个汤 剂可当点心使用。白扁豆汤:白扁豆适量煮汤,当开水饮用。 1、宝宝患病后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一般需隔离2周。 2、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一般常用含 氯的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 暴晒。患儿的粪便需经含氯的消毒剂消毒2小时后倾倒。 3、患儿居室内应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每日进行空气消毒。居室内应避免人员过多,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继发感染。 4、患儿一周内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烂时可 以吃一些流质食物。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5、应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每次餐后用温水漱口。 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 6、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应宽大、柔软,经常更换。床铺应平整干燥。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7、臀部有皮疹的婴儿,应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 干燥。 看过“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的人还看了:

多汗症什么原因

多汗症什么原因 多汗症什么原因 1.在西医看来,多汗症的病因分为功能性失调和疾病性两种。功能性失调大多与精神因素有关,比如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焦虑、愤怒、恐怖等;疾病性多与内分泌失调和激素紊乱有关,比如发热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功能亢进、神经系统疾病、妊娠、糖尿病等。 2.在中医看来,多汗症病因多为脾胃湿热、蕴蒸肌肤、迫津外泄或为先天禀赋不足,阳气偏虚、津液外溢、奏理不固。 多汗症临床表现 了解多汗症病因后,还要了解多汗症的临床表现。多汗症者汗珠不停的滴流,汗珠呈点滴状,情绪激动时此症状最为明显。不少患者因经常出汗手足湿冷,随着汗量的增多,掌拓皮肤变得青紫。较为严重患者出汗过多会影响工作,并且引发浸渍皮炎。此外,汗液分解后会产生臭味,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多汗症治疗 一、多汗症西医治疗 全身性多汗症很难控制,重点是医治与之相关的基础疾病。掌跖多汗症以局部处理为主。腋部多汗症的治疗效果往往不如掌跖多汗症。 1.药物治疗

(1)外用药常用的止汗剂包括20%~25%氯化铝溶液、0.5%醋酸铝溶液、3%~5%甲醛溶液、5%明矾溶液、5%鞣酸溶液。外用药使用次数过多,会引起局部干燥、轻度皲裂或严重刺激现象。 (2)内用药全身性多汗症主要是治疗相关的原发疾病。镇静药(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司可巴比妥、氯美扎酮等)及小剂量抗焦虑药(地西泮、羟嗪、多塞平等)对情绪性多汗症有效。较大剂量的抗胆碱能药才具有抑制汗液分泌的作用,可引起难以忍受的口干,故趋向淘汰。 (3)物理疗法自来水离子电泳疗法,适用于局部(掌跖、腋窝)外用治疗失败的患者。安装心脏起搏器者禁用。浅层x线照射可抑制汗腺分泌,仅适用于其他治疗失败的严重的掌跖多汗症患者。 (4)肉毒杆菌毒素a(btx-a)局部注射多用于治疗掌跖及腋窝多汗症。一般注射后5~7天止汗明显,平均可维持9~12个月。 2.手术治疗 选择性切除第二至第四对胸交感神经,对手掌、腋窝、胸部及面部多汗症均有显著效果,但不适用于足跖多汗症患者。且手术可导致永久性无汗及其他部位的代偿多汗,故应慎用。仅腋窝多汗者,可选择性切除腋下分泌最活跃的汗腺部分,此法有肯定的疗效。 二、多汗症中医治疗 1、脾胃湿热 【主症】由此病因引起手足汗的患者,症见手足汗出,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身重体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濡滑。患者多因劳倦伤脾、失其健运,或湿邪侵袭于脾胃,导致湿

中医辨证治疗房事多汗症

中医辨证治疗房事多汗症 房事多汗 本病属中医学中“汗证”、“虚劳”等范畴。男子房汗不足为怪,然汗出过多则属病态。本病以虚证为主,多为气血阴阳不足。《黄帝内经》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相当的认识,明确指出汗液是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精血液关系密切。本病与五脏相关,尤与心、 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汗为心液,肾藏精,主生殖,故与房劳所 致疾病关系密切。房劳过度,耗伤阴精阳气,若阴津被扰,虚火内生,可见潮热盗汗;若 阳气损伤,则腠理不固,更使气随汗泄。本病的中医治疗需立足于辨证治本,在此基础上 酌加收汗止汗药味兼顾治标,下面介绍一下分型论治。 治疗方法 1、心血不足症 症状:见房事汗出,或伴盗汗,心悸不寐,面色无华,舌淡,脉细。治宜补血养心敛汗。 治疗:代表方可用归脾汤加减。常用药为黄芪、人参、白术、当归、酸枣仁、龙眼肉、远志、甘草、大枣、木香、煅龙骨、煅牡蛎等。 2、肾气不足症 症状:见房劳后汗出,腰酸软无力,头晕耳鸣,神疲乏力,夜尿频多,舌淡,脉沉, 两尺尤弱。 治疗:治宜培补肾元,益气敛汗。代表方可用大补元煎加减。常用药为人参、熟地、 山药、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菟丝子、五味子等。 3、心肺气虚症 症状:见行房汗出,动则加重,紧张善思,多梦倦乏,气短懒言,易于感冒,舌质淡,脉细弱。 治疗:治宜益肺固表,养心宁神。代表方可用玉屏风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常用药为 黄芪、白术、防风、牡蛎、麻黄根、浮小麦、大枣、甘草等。 4、营卫不和症 症状:见房事汗出,微恶风或发热,腰背肌肉酸楚,或伴头痛,或表现#身、某局部 出汗,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治疗:治宜调和营卫。代表方可用桂枝汤加减。常用药为桂枝、白芍、生姜、大枣、 甘草、龙骨、牡蛎等。

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及保健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及保健分析 目的探究并分析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及保健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2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90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各45例。将采取常规治疗的患儿作为参照组,将采取常规治疗同时予以保健措施的患儿作为实验组。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参照组患儿的发病率,经统计学检验,组间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对手足口病患儿予以有效的治疗和保健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降低了患儿的发病率,避免了疾病大面积传染,值得临床上借鉴和进一步普及。 标签: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保健;效果 发疹性水疤性口腔炎又称为手足口病,高发人群为1~3岁儿童,主要症状为口腔、手部、足部等部位发生疱疹、皮疹[1]。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性皮肤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每年4~8月为多发期。此疾病可通过粪便、唾液以及肢体接触进行传播,传播速度非常快,此疾病的潜伏期为2天~7天左右,幼儿园、学校等公共场所极易发生集体感染,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会导致大面积感染[2]。对于手足口病来说,予以针对性的预防保健措施具有重要意义[3]。现笔者对我院收治的90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研究,具体报告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在2015年12月~2016年10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90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经检查,确诊为小儿手足口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45)和参照组(n=45)。实验组患儿中,女性18例,男性27例,最小年龄为6个月,最大年龄为12岁,平均年龄为(5.68±1.36)岁,最短病程为2天,最长病程为2个月,平均病程为(0.96±0.26)个月;参照组患儿中,女性21例,男性24例,最小年龄为8个月,最大年龄为10岁,平均年龄为(4.35±1.26)岁,最短病程为2天,最长病程为3个月,平均病程为(1.12±0.54)个月。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数据如性别、年龄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儿及家长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自愿签署同意书,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认可批准。临床症状:大多数患儿均具有发热症状,体温在38~40℃之间,所有患儿手足口等部位均出现疱疹和皮疹,并伴有食欲下降、垂涎以及心肌功能受损等情况发生。 1.2 方法 (1)两组患儿均服用大量Vc,并予以10 mg/kg的利巴韦林溶解于100 mL 葡萄糖溶液中,以及10 mg/kg的阿昔洛韦溶解于葡萄糖溶液中,进行静脉滴注,每天1次,持续10天。并注射干扰素,根据患儿的病情予以抗感染治疗,调节

头部多汗症怎么治疗

头部多汗症怎么治疗 文章目录*一、头部多汗症怎么治疗1. 头部多汗症怎么治疗呢2. 头部多汗症的治疗偏方3. 治疗多汗症要注意什么*二、多汗症如何饮食*三、多汗症如何护理 头部多汗症怎么治疗 1、头部多汗症怎么治疗呢 1.1、西医治疗 外用药:5%明矾溶液、5%鞣酸溶液、0.5%醋酸铝溶液、3%~5%甲醛溶液、20%~25%氯化铝溶液,功效为止汗。用药时需注意不要长期用药,长期用药会导致皮肤局部干燥、皲裂。 内用药:司可巴比妥、氯美扎酮、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等镇静药,地西泮、羟嗪、多塞平等等抗焦虑药。这些药物都能治疗全身性多汗症,用药时会引起局部口干。 1.2、手术治疗 可以用手术治疗法。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切除第二至第四对胸交感神经,不适用于足跖多汗症患者,只适合面部、胸部手掌、腋窝多汗症者。手术治疗虽然效果明显,但做完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永久性无汗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其他部位代偿多汗的情况,因此患者要根据自身情况慎重选用此治疗方法。如果患者腋窝多汗,可选择性用手术治疗,治疗时主要切除腋下分泌最活跃的汗腺部分。

2、头部多汗症的治疗偏方 2.1、敛汗固表汤 【功能主治】功能益气固表敛汗、主治血汗、盗汗。 【处方组成】炙黄芪皮15克、党参15克、煅牡蛎15克、麻黄根10克、瘪桃干10克、浮小麦10克、五味子7克、炙甘草7克,水煎服。 2.2、五郁散 【功能主治】功能疏肝解郁,收敛止汗。主治自汗。 【处方组成】广郁金30克、五倍子9克,共研细木。用时取10一15克,用蜂空凋成药饼两块(以不流动为度),贴两乳头上,用纱布固定之。每日换药1次。 2.3、黄芪龙牡汤 【功能主治】功能益气敛明,和营止汗。主治盗汗。 【处方组成】黄芪30克、生龙骨20克、生牡蛎20克、浮小麦18克、五味子9克、地骨皮20克、炒白芍2克,水浓煎,日服3次。 3、治疗多汗症要注意什么神紧避免精张,情绪激动。对有精神情绪可选用谷维素、溴剂、地西泮等内服。 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颠茄、普鲁本辛等内服,有暂时的效果。当达到减少汗液分泌的剂量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口干、皮肤潮红、心悸等副反应。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治疗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治疗 目的觀察临床小儿手足口病的病情特点与治疗情况,为日后的临床工作提供经验。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做临床回顾分析,对其临床的病理特征、救治等过程加以总结。结果经治疗的患儿中,有轻症患者37例,重症倾向患者6例,重症患者1例,对轻症患者进行抗病毒的例行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重症倾向患者在例行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给予筋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丙种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并结合降颅压治疗。治愈41例,好转3例,没有死亡患者。结论小儿手足口病要早治疗,只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大多情况预后良好。 标签: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观察;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8月~2015年6月来我院进行以小儿手足口病就诊、并符合2008年卫生部所规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的患儿。本次治疗过程中,男性有25例,所占比例为56.82%,女性19例,所占比例为43.18%,其中0~1岁的患儿有13例,所占比例为29.55%,占1~3岁的患儿有11例,所占比例为25.00%,3~6随患儿有19例,所占比例为43.18%,6岁以上患儿有1例,所占比例为 2.27%。 1.2重症患者诊断标准符合手足口病标准,并符合以下标准的患儿属于重症患儿:①年龄处于0~3岁,发热时间3d以上,且体温为39℃以上;②呼吸困难或者存在呼吸急促的现象;③嗜中性粒细胞的含量>60%,血白细胞数量>17.5×109/L;④心率增快或者减慢,血压不正常,循环血量不足;⑤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四肢无力,头痛,嗜睡,呕吐频繁;⑥血糖含量高。 2 临床表现与治疗 2.1 临床表现可能有发热,食欲不振,头疼等症状,此次44例患儿中有发热现象有35例,发热可分为低热、中度热和高热,发热大概第1~3d会出现皮疹,而没有出现发热的患儿无1例外也会出现皮疹。所有病例分布比较局限,可出现在手部、足部、臀部、下肢和膝部。皮疹在手部时多分布在手心和手指屈侧等,足部皮疹多分布在足底和小腿伸侧。均在两天内发完皮疹,也会在6d之内消退皮疹。有口腔黏膜病变的患者会伴有小水疱疹,溃疡等症状。少数病例会伴有扁桃体肿大等症状,见表1。 2.2 治疗 2.2.1 实验室检验从实验室检查结果中可以明显看出白细胞计数升高很明显,尤其以中性粒细胞升高最为明显,以及心肌酶异常也很明显,尤其以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明显。同样肝功异常也较为普遍,其中以丙氨转氨酶升高为主,见

手足多汗症的中医疗法

手足多汗症的中医疗法 ——从举人汗手考场遭难说起 顺治十年初,京都举人复试正在进行中。突然,监考官发现考生谭翰有作弊嫌疑,其右手下面垫有一叠绢。监考官见之立即报告搜检官。清代科举考场纪律十分严明:“士子入场,如有怀挟片纸只字……均枷示问罪。”搜检官当下要将谭翰逐出考场示问。谭翰急忙解释道:“我素有手足多汗之疾,怕将圣上试卷渍湿,故尔垫绢以汲手汗。”并伸出双手给搜检官验视。只见他手掌上汗水淋淋,又见他将手握紧时,汗便从掌中滴落。科场礼部官吏见此情形,又仔细查看那绢,绢竟是湿漉漉的,并无半点字迹,便让谭翰继续答卷。谭翰高中榜首,他的汗手病症,险些误其一世功名。 谭翰的这种汗手,现代医学称之为“局限性汗出异常”,或称为“手足多汗症”。中医谓之“手足汗”。早在1695年张璐所撰《张氏医通·杂病》中就载有此症:“脾胃湿蒸,傍于四肢,则手足多汗。”现代医学认为此症可能是由交感神经功能失调,使人在精神紧张、焦虑、恐惧、情绪激动时,神经冲动增加,乙酰胆碱分泌量增多而发生多汗所造成。中医认为,此症病因大致有三种: 一、脾胃湿热。由此病因引起手足汗的患者,症见手足汗出,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身重体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濡滑。患者多因劳倦伤脾、失其健运,或湿邪侵袭于脾胃,导致湿阻脾胃,郁而化热,湿热熏蒸,胃中津液旁达于四肢,致手足汗出。胸脘痞闷,身体困重,尿赤,苔黄腻,脉濡数或濡滑,皆为湿热之象。中医内治宜清热燥湿和中,可用厚朴6克,黄连、陈皮、石菖蒲、制半夏各5克,苍术、白术各8克,茯苓、泽泻、猪苓、焦山栀各10克,水煎两次,分两次服用。 二、脾胃气虚。由此病因引起手足汗的患者,症见手足出汗,身倦乏力,气短懒言,四肢不温,食欲减退,大便溏薄,舌苔淡白,脉象虚弱。患者多因饥饱、劳倦,损伤脾胃之气,导致运化失调,津液不能布行,旁注于手足而致手足汗出。乏力、气短、食少、便溏、舌淡、脉弱均为脾胃气虚之象。中医内治宜补益脾气,可用党参、白术、莲子肉、白扁豆各10克,茯苓、淮山药各12克,苡仁15克,桔梗、陈皮、甘草各5克水煎两次,分两次服用。 三、脾胃阴虚。由此病因引起手足汗的患者,症见手足汗出,咽燥口干,睡后明显,食欲不振,饥不欲食,或干呕作呃,大便不调,舌红少苔,脉象细数。患者多因恣食辛热厚味,蓄热伤阴,阴虚内热自生,扰动阴液,迫其津液外泄于四肢而见手足汗出。口干咽燥、夜间尤甚,舌红,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中医内治宜滋养胃阴,可用北沙参、麦冬各10克,玉竹6克,桑叶、淮山药各12克,白扁豆、天花粉各8克,水煎两次,分两次服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