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景点导游词

甘肃省景点导游词

【篇一:甘肃旅游月牙泉导游词】

甘肃旅游月牙泉导游词

月牙泉位于鸣沙山的北边,东西长三百余米,南北宽五十余米,水深约

五米,泉形酷似一弯新月,故名月牙泉。下面是甘肃旅游月牙泉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一:甘肃旅游月牙泉导游词

想知道鸣沙山为什么叫做鸣沙山,月牙泉为什么叫做月牙泉吗?望

文生义是老师不允许的,但是在这里呢,大家可以小小的破一次例。还是先听一个故事吧。话说在long long long long ago,八仙中的张

果老听说这一带风景如画,宛如人间仙境。就想下凡来瞧一瞧,看

一看。于是乎就倒骑着毛驴,下凡来了。毛驴上还驮着两大袋沙子,您可别小瞧这沙子,这可是镇压鬼怪的宝物那。有一天呢,张果老

骑驴到了鸣沙山脚下,正在欣赏风景的时候,一个淘气的小孩子把

毛驴上的沙袋给扎开了!这可了不得了,毛驴受了惊吓弯弯曲曲的狂

奔起来,沙子也随着毛驴奔跑的路线源源不绝的流出来,而毛驴的

脚印踏过的地方,都会有水源出现。等到毛驴停止的时候,沙子也

流完了,把这里的鬼怪全给镇压住了。从此以后啊,只要一起风,

这里的鬼怪就会呜呜哭,在反思自己的罪过。现在明白了吧,鸣沙

山的响声就是鬼哭狼嚎的声音,月牙泉就是毛驴奔跑过得地方。开

玩笑,只是个神话故事。鸣沙山就是因为山上的积沙骚动有声而大

名鼎鼎,月牙泉则是因为形似弯弯新月而芳名远扬。

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千百年来,鸣沙山月牙泉已经俨然

成为了大漠戈壁中的孪生姐妹。不过现在呢,咱们得让她俩先分开

一会,为什么?因为要一个一个给你们介绍啊!

先说鸣沙山。鸣沙山又称神沙山、沙角山,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

党河水库,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达数十米,面积

约200平方公里。它处于腾格里沙漠的边缘。整个山体都是由红黄

绿黑白五色像米粒一样的沙粒堆积而成的。五色沙粒细软滑圆,手

感非常好。不信,不信一会您亲自彭一把试试!鸣沙山的山形也是相

当美观的,尤其在阳光的照耀下,那一道道沙脊就呈现出波纹状,

一会儿湍急,一会儿缓慢,一会儿还自己打转儿,明暗相见,层次

分明,远看连绵起伏,就像一条龙一样。人们登山下滑的时候啊,

常常会觉得两肋生风,有羽化成仙飘飘然的感觉。史书记载啊,天

空晴朗的天气,即使风平沙静,这里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这就是敦煌八景中的沙岭晴鸣了。今天天气不错哦,看来大家很有运气啦。

鸣沙山的鸣响之谜,古人理解不了就用传说故事来解释,但是我们得从科学的角度推究啊。现在成型的解释大概有这么三种:一、静电发声。鸣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风力的推动下向下流泻,含有石英晶体的沙粒互相摩擦产生静电,静电放电即发出声响,响声汇集就大如雷了;二、摩擦发声。天气炎热时,沙粒特别干燥而且温度增高,稍有摩擦就可能发出爆裂声,众声汇合在一起就变成了轰轰隆隆的鸣响;三、共鸣放大。沙山群峰之间形成了壑谷,是天然的共鸣箱。流沙下泄时发出的摩擦声或放电声引起共振,经过天然共鸣箱的共鸣,放大了音量,形成了巨大的回响声。如果您对这三种解释都不满意,一会可要仔细研究了,说不定能提出更合理的解释呢。

接下来就是月牙泉了。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为什么叫药泉呢?相处泉内生长有铁背鱼和七星草,专治疑难杂症,食之还可以长生不老,所以就被称为药泉了。月牙泉面积13.2亩,长240米,宽39米,平均水深4.2米。这里水质甘冽,澄清如镜。说来也怪,月牙泉在沙子堆里躺了几千年,却始终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下雨天不溢,大旱也不干涸,遇到烈风泉水不会被流沙淹没,地处戈壁泉水始终不浑浊,不能不说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也难怪有人把它称为天下沙漠第一泉了。这月牙晓澈自然也成为敦煌八景之一咯。

好了,现在该让这对孪生姐妹见面了。鸣沙山月牙泉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还是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呢,很厉害吧。一会下车了,大家可以光着丫丫爬山、滑沙、骑骆驼、登山丘,也可以滑板滑沙、跳牵引伞、滑翔伞。只是有一定可得注意了,别乐不思蜀不想回家了!

看你那迫不及待的样儿,不是到了吗?下车!

篇二:甘肃旅游月牙泉导游词

各位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月牙泉,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澈。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以月牙泉命名的歌曲有两首,

另外月牙泉多为游戏里地图场景名称。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

中一对孪生姐妹,山

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游人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泉边畅游,都会骋怀神往。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近年随着旅游

事业的蓬勃发展,当地政府地对风景区采取了各种建设和保护措施,使其面貌大为改观,同时还开展了沙疗、涌滑沙、滑翔跳伞,骑驼

遨游等沙漠娱乐项目,使游人趣味盎然,络绎不绝。

关于月牙泉、鸣沙山的形成还有一个故事:从前,这里没有鸣沙山

也没有月牙泉,而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四月初八,寺里举行一年

一度的浴佛节,善男信女都在寺里烧香敬佛,顶礼膜拜。

当佛事活动进行到洒圣水时,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传圣水,

放在寺庙门前。忽听一位外道术士大声挑战,要与住持方丈斗法比

高低。只见术士挥剑作法,口中念念有词,霎时间,天昏地暗,狂

风大作,黄沙铺天盖地地而来,把雷音寺埋在沙底。奇怪的是寺庙

门前那碗圣水却安然无恙,还放在原地,术士又使出浑身法术往碗

内填沙,但任凭妖术多大,碗内始终不进一颗沙粒。直至碗周围形

成一座沙山,圣水碗还是安然如故。术士无奈,只好悻悻离去。刚

走了几步,忽听轰隆一声,那碗圣水半边倾斜变成一弯清泉,术士

变成一滩黑色顽石。原来这碗圣水本是佛祖释迦牟尼赐予雷音寺住持,世代相传,专为人们消病除灾的,故称圣水。由于外道术士作

孽残害生灵,便显灵惩罚,使碗倾泉涌,形成了月牙泉。

一弯清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

沙不落,蔚为奇观。历代文人学士对这一独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

观称赞不已。月牙形的清泉,泉水碧绿,如翡翠般镶嵌在金子似的

沙丘上。泉边芦苇茂密,微风起伏,碧波荡漾,水映沙山,蔚为奇观。对于月牙泉百年遇烈风而不为沙掩盖的不解之谜,有许多说法。有人认为,这一带可能是原党河河湾,是敦煌绿洲的一部分,由于

沙丘移动,水道变化,遂成为单独的水体。因为地势低,渗流在地

下的水不断向泉中补充,使之涓流不息,天旱不涸。这种解释似可

看作是月牙泉没有消失的一个原因,但却无法说明因何飞沙不落月

牙泉。

篇三:甘肃旅游月牙泉导游词

金秋十月,我们一家三口踏上了西部之旅,先后游览了敦煌莫高窟、

鸣沙山月牙泉、雪山天池和葡萄沟。我们被这美丽的异域风情深深

地吸引住了。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神奇美丽的月牙泉。

我们一到那里,只见到处是金色的沙山,一阵风吹来,沙子就像赛跑一

样散开来。好几次,我们只能眯着眼睛前行。走着走着,突然,眼前一亮,我们好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那是沙漠中的一方绿洲,一弯月牙形的

清泉静静地卧在其中。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月牙泉了吧。导游的解

说证实了我的想法。

月牙泉位于鸣沙山的北边,东西长三百余米,南北宽五十余米,水深约

五米,泉形酷似一弯新月,故名月牙泉。泉水好清啊!像一面镜子,碧波

荡漾,清澈见底。站在泉边,倒影清晰可见,舀一瓢泉水品尝一下,凉凉的,甜甜的,舒服极了!

快看,鱼!不知道谁喊了一声,循声望去,真的看见有一群小鱼摆着尾巴

游动着,我来不及向它们打招呼,它们已经游到了远处。导游不失时机

地向我们介绍:月牙泉有一种鱼叫铁背鱼,可以治疗疑难杂症。我惊奇

极了,真想找找有没有这种鱼。

我们跟着导游在月牙泉边观赏。只见白杨亭亭玉立,垂柳舞带飘丝,

沙枣花香袭人,丛丛芦苇摇曳,对对鸟儿飞翔,风景如诗如画。泉南岸台

地上还有娘娘殿、龙王宫、荡王洞、玉泉楼、雷音寺等大片古建筑群。

游着游着,我们仿佛忘记了自己是在沙漠中游览。沙漠中的绿洲真是

令人诧异啊!自古来水火不能兼容,沙漠清泉难以共存,但是月牙泉却能在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地躺了几千年,虽常常受到狂风暴沙的袭击,却依

然碧波荡漾,水声回荡!虽然后来导游说了些关于月牙泉成因的知识,但我还是觉得它太神奇了,它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

【篇二:甘肃鸣沙山和月牙泉风景名胜区导游词】

甘肃鸣沙山和月牙泉风景名胜区导游词

鸣沙山和月牙泉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敦

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在漫长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

河中,这里曾经是中西文化名流荟萃之地。由于彼此之间的取精用宏,相互交融,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敦煌文化,为人类留下了众多的

文化瑰宝。

它不仅有举世闻名的文物宝库——莫高窟,还有大漠孤烟、边墙障,古道驼铃,清泉绿洲等多姿多采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其中鸣沙

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就是敦煌诸多自然景观中的姣姣者。古往今

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

它和鸣沙山东的莫高窟艺术景观、融为一体是敦煌城南一脉相连的

三大奇迹。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胜地。鸣沙山位距城

南五公里,因沙动成响而得名。山为流沙积成,沙分红、黄、绿、白、黑五色。汉代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其山

东西绵亘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余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沙垄相衔,盘桓回环。沙随足落,经宿复初,此种景观实属世界所罕风。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面积13.2亩,平均

水深4.2米。水质甘冽,澄清如镜。流沙与泉水之间仅数十米。但虽遇烈风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没,地处戈壁而泉水不浊不涸。这种沙泉

共生,泉沙共存的独特地貌,确为天下奇观。

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

神而益秀。游人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泉边畅游,都会骋怀神往。

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近年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当地政府地对风景区采取了各种建

设和保护措施,

使其面貌大为改观,同时还开展了沙疗、涌滑沙、滑翔跳伞,骑驼

遨游等沙漠娱乐项目,使游人趣味盎然,络绎不绝。

【篇三:武威导游词】

精品线路解说词

武威——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远在五千多年前人类已在此繁衍生息。秦皇汉武、唐宗宋

祖、中华文明由此传扬;龟兹乐舞、驼铃声响,西方文化从此流淌。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

依稀仿佛千年商贾、边塞风情在传唱。武威——中国旅游标志之都,“铜奔马”从这里腾空而起,“马踏飞燕”向世界展示了古

老中国独领风骚的精技诣良;“马超龙雀”给世人宣扬着中华民族勇

往直前的精神脊梁;“龙

马”昭示旅游发展的精神,“铜奔马”代表中国旅游形象。武威——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悠久的历史文明成就了“天马之乡、五凉古都、

西夏辅郡、

佛教胜地”的昔日辉煌;特殊的地理地貌造就了“大漠戈壁、森林草原、冰川雪峰、丹霞砂

林”的自然风光;众多的民族风情形成了“华瑞藏乡、回鹘党项、边

塞羌笛、满蒙锣晌”的

民俗风尚。

“日出山花红胜火,春来漠北赛江南”。唐诗宋词中的凉州孕育了千年风情,现代旅游中

的武威组装了万种姿态:历史文化的厚重打造了追根溯源的板块,大漠生态的精彩筑就了探

险娱乐的休闲。

以文物古迹为主的历史文化游:雷台旅游景区:雷台(汉墓)是举世闻名的稀世珍宝、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

土地,位于甘肃武威城区北关中路,占地面积12.4万平方米。雷台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1983年雷台被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雷台汉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

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4月被定为甘肃省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史料记载,雷台为前凉(公元301—375年)国王张茂所筑灵钧台。《资治通鉴》中记

载:为东晋元帝大兴四年(公元321年)始筑“周轮80余堵,基高9仞”。现雷台保存基本

完好,长106米、宽60米、高8.5米。台上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雷祖殿、三星斗姆殿等10座,是闻名

遐迩的旅游观光胜地。

雷台旅游区文化内涵丰富,仿汉建筑大气,它是在保护文物古迹的基础上开发成旅游区

的,是西部一流的旅游景区。在景区内展示了铸造精美的天下第一马“马踏飞燕”,修建了堪

称中华之最的汉风大门,铸造了放大6倍的99件铜车马仪俑,建造了凝聚汉文化精萃的三幅

浮雕。雷台旅游区的建成给武威人民乃至国内外游客提供了优美舒适的旅游观光环境,为武

威对外开放树立了美好形象,提升了全市乃至全省旅游景点建设的整体水平。文庙: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区东南部,座北向南。始建于明正统二至四年(公元1437年至

1439年),南北长一百八十七米,东西宽一百三十五米,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鸠摩罗什寺:鸠摩罗什寺始建于东晋后凉时期(公元386年至403年),距今1600多年,为西域高僧佛经大翻译家鸠摩罗什初入内地时的驻锡译经

之处,后人为纪念鸠摩罗什而在此修建了鸠摩罗什寺。鸠摩罗什寺是

当时佛教东渐时期重要的

佛教活动圣地。寺内舌舍利塔内因藏有鸠摩罗什大师的舌舍利而闻

名于世。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古龟兹国人(今新疆库车),自小聪慧,幼年出家。曾游

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於东晋时,受前秦苻坚之请,命大将

军吕光率军前去迎请,于

公元386年到达凉州,驻锡于此寺,达十七年之久。长安姚兴即位后,姚兴又派遣陇西硕德西伐后凉国吕隆,鸠摩罗什又被请到了长安,以国师之礼待鸠摩罗什,次年并敦请他到西明阁和逍遥园翻译

佛经,又遴选沙门僧契、僧迁、法钦、道流、道恒、道标、僧睿、

僧肇等八百余人参加译场。从弘始四年开始,通晓佛学、梵语和汉

语的鸠摩罗什在姚兴、公

卿和僧徒的拥助之下开始翻译佛经,讲解经典,培养弟子,据《开

元释教录》卷四记载,鸠

摩罗什翻译的佛教经论共有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近三百万字。他的译著系统地介绍了

大乘佛教论述缘起性空理论的经论,使当时的思想界耳目一新。他

翻译的《法华经》、《阿弥

陀经》、《金刚经》、《十地经论》、《成实论》、《中论》、

《百论》、《十二门论》,是后代中国佛教

天台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成实宗、三论宗等佛教宗派依据

的主要经典,他翻译的《十

诵律》、《比丘戒本》和《梵网经》进一步完备了汉地的佛教戒律。在语言和文风上,罗什和

他的译经团体一改以往翻译过于朴拙的不足,不仅充分地传达原典

的旨意,而且文笔流畅洗

练,甚至成为文学名篇,如影响中国文化很大的《金刚经》、《维

摩诘经》、《法华经》、《阿弥

陀经》等虽有其他译本,但直到今天流传盛行的还是罗什的译本。

罗什译经不辍,直到圆寂

之前,他向弟子发出誓言:“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后秦姚兴弘始十一

年八月二十日,即东晋安帝义熙五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火化后,形骸已碎,唯有舌头

依然如生,保持原样,现在鸠摩罗什的舌舍利就供奉在这座塔下,

所以此塔名“罗什舌塔”。

此塔建于公元488年,在唐宋明清时都有修缮,现在的这座塔是1927年之后重建的,内藏鸠

摩罗什舌舍利一粒,碎身舍利五粒,释迦牟尼佛铜像一尊,大藏经

一部,鸠摩罗什塑像一尊,

并有鸠摩罗什翻译的石刻《佛说阿弥陀经》一卷等。据唐朝《敬德碑》记载,罗什寺“四至临街”,规模宏大,革期间殿堂被改用拆毁;唯罗什舌舍利塔保存完整。鸠摩罗什大师一生译经之贡献在玄奘之上,影响之大,被称为众师之首,道贯古今,名扬全球。鸠摩罗什

寺是研究五凉文化的珍贵遗存,也是中国

历史文化名城武威的一大奇观,在武威佛教乃至国内外佛教发展史

上占有光辉的一页。古人

曾经盛赞罗什寺是“由来僧宝摇篮地”,因“弘法利生集英”而“天下名”。改革开放以来,鸠摩罗什寺引起海内外各方人士的广泛关注。从1995年开始,先后有不

少海内外团体慕名前来考察武威鸠摩罗什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香

港宝林禅寺方丈及北京、

广东僧俗考察团,台湾圆光佛学院、新加坡、日本、韩国、澳门、

美国、泰国、缅甸等国内

外佛教团体和个人参访朝拜。特别是1998年4月,受赵朴初会长

委托,由全国29个省、市、

自治区的34名法师组成的中国佛学院“丝绸之路考察朝拜团”来武朝拜鸠摩罗什寺,在国内

外产生了巨大反响。1998年原武威市人民政府根据武威市佛教协会

的要求,批准修复鸠摩罗

什寺。同年,经原武威市民族宗教局批准,成立了鸠摩罗什寺筹建处,经报甘肃省宗教局批

准,罗什寺正式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2000年修复工程经省建工设

计院设计,经原武威地区

行署计划处以武地计投(2000)105号和原武威市计划委员会武计

发(2000)45号文件批复,

项目总投资20482.29万元,总占地面积28522平方米,总建筑面

积16450.05平方米。鸠摩罗什寺修复一期工程由凉州区鸠摩罗什寺筹建处负责,自2001年8月正式动工建

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罗什寺筹

资5500万元,、完成大雄

宝殿、东西厢房的修建工程、鸠摩罗什纪念堂的基础框架工程、寺

内部分绿化硬化以及星级

旅游厕所建设。

鸠摩罗什寺旅游景区二期建设工程计划筹资12197.93万元,搬迁

罗什寺南侧居民楼2栋72户居民,修复罗什寺藏经楼、山门、钟楼、鼓楼、鸠摩罗

什纪念堂、东西配殿、观音殿、东大门、牌楼,篇二:甘肃概况导

游词甘肃概况

各位团友大家好,很高兴我能担任本次之旅的导游员,我姓孙,你

们可以叫我小孙,希

望我们相处的开心,也希望各位团友玩的开心,吃得舒心。接下来

我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

甘肃概况,大家知道“甘肃”一词是怎么来的吗?现在由我为大家一

一道来。甘肃”一词来自元代成立的甘肃行省。其实,“甘肃”一词是

在西夏时出现的。西夏立国

后,在河西走廊西部地区设立了军事指挥机——甘肃军司。1028年,党项族占领河西,张掖

遂为西夏统治,西夏人在甘州设立了甘肃军司、镇夷郡、宣化府。

在甘州成立了“甘肃军司”,

统领兵力达3万余人,负责镇夷、番禾(酒泉,也就是肃州)两郡,

包括宣化、西凉两府的防

务,其重点是保卫河西走廊中部地区的安全。之所以把今天甘肃河

西走廊地区称之为甘肃,

是因为甘肃军司所管辖的两个重要的地区甘州和肃州二州,故此人

们取甘州(今张掖)、肃州

(今酒泉)两个州的首字而命名为“甘肃”。今天的甘肃省共设兰州、天水、白银、金昌、嘉峪关、武威6个地级市,临夏、甘南2

个自治州,庆阳、平凉、陇南、定西、张掖、酒泉6个地区;共有

8个县级市、60个县、7

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

齐全,交错分布,地

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全省总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

土地面积的4.72%,居全

国第7位。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

边界线长为8700公里,最

窄处仅有25公里。山地和高原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70%以上;

西北部的大片戈壁和沙漠,

约占14.99%。复杂的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据2009年人口普查统计,全省总人口为2635.46

万人,

居本省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克满等10

个民族,此外还有30个少数民族成份。东乡、裕固、保安为3个特有少数民族。从分布情况来看,回族主要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散居在兰州、

平凉、定西等地市;藏族主要聚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河西走廊祁

连山的东、中段地区;东

乡、保安、撒拉族主要分布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裕固、蒙古、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河西

走廊祁连山的中、西段地区。全省86个县、市、区中,除少数民族聚居的20个民族县、市

外,其余66个县、市、区中均有散居的少数民族。甘肃现有5种

宗教:伊斯兰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其中伊斯兰教和

藏传佛

教信仰的人口较多。信仰伊斯兰教的的民族主要是回族、东乡族、

撒拉族、保安族、哈萨克族;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有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在各民族中都有信仰,但人

数不多。由于甘肃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古就是汉文化和兄弟文化,

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汇地。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丝绸之路文化在甘肃遗存最多而

且珍贵。由此甘肃的石窟

文化璀璨闪烁,最让我们引以为豪的是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

甘肃的文化丰富且多样,有石窟文化,彩陶文化,长城文化,伏羲

文化等等,甘肃之旅

会给你一个“惊心”的旅程,让你感受甘肃的魅力,让你不虚此行。肚子饿了想吃撒?可多了!兰州的牛肉面,张掖的小饭,天水的瓜瓜,白银静宁的烧鸡,

靖远的羊羔肉,定西岷县的点心,平凉的羊肉泡馍,每走一处都有惊喜,诸多的美食让你大

饱口福。今天我的讲解就到这里,愿大家玩的开心!篇三:雷台旅游区导游词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甘肃武威雷台公园参观旅游,我是本次的导游小徐。相信大家对

铜奔马“马踏飞燕”这个名字已经耳熟能详了,但是对雷台汉墓却不是那么太熟悉,别急,

现在就请先听我把雷台汉墓给你慢慢道来。大家眼前这个长方形的土台就是雷台,长106米,宽60米,俗称“灵均台”。据说为前

凉国皇帝张恭所筑,到了明代,在此台上建筑了道教的雷祖观。因此被称为雷台,雷祖观在

清初毁于战火,一度重修,再次彻底毁于1927年的武威大地震,现为1933年重修,有三星

殿、雷祖殿、北斗七星殿等古建筑,规模庞大,气势壮观。后室的中间有停放棺冢的痕迹,当时大约有三万枚古钱币散落于地。在出土的文物中最

突出的是铸造精致的99件铜奔马仪仗俑了,在车马出行队伍前面有一匹开路的铜马就是后来

艺术价值高的,也就大家所知道的铜奔马,又称“马超龙雀”或“马踏飞燕”,呈发绿古铜色,

高34.5厘米、长45厘米、重7.15公斤,昂头嘶鸣、三足踏空,右后蹄踏着一只飞鸟,份份

散开的羽毛和向上飞舞的马尾,表示了超过飞鸟急速奔驰的样子,其艺术造型优美,设计非常

精妙。

“凉州大马横行天下”的美称,再加上当时经济技术的发展,在这里发现铜奔马也就不

足为怪了。这件艺术品出土后,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名扬四海,凡是见到它的海内外人士,

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篇四:甘肃导游词省会:兰州

西部,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

海、新疆,北靠内蒙、宁夏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面积:45.4

万平方公里。人口:2237.11万。

行政区划分:

现辖5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8个县级市,60个县,7个自治县。地域特色及民

俗风情: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独具魅力的甘南藏族风情、肃南裕固族

民俗,让许多国人甚

至外国客人都新奇不已。

唐玄奘在天水的传说,使佛公娇、万紫山、渗金寺等地,成为民俗

旅游的主要景点。和天水、陇南相临的甘南、临夏两自治州,是藏、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

的集聚地,有独具一格的民情和风俗,境内的拉卜楞寺,不但有着

精美绝伦的建筑,而且每

年7次规模较大的法会和众多的节庆,使拉卜楞寺的宗教民俗活动

空前丰富多采。古朴典雅

的临复清真寺,是穆斯林民众们的聚礼之地,这里的宗教民俗活动,独特隆重,令人叹为观

止。

甘肃东部的庆阳、平凉地区,是具有悠久革命历史的老区。境内除

有众多的革命遗迹外,

黄帝登临、广成子修炼得道的道家圣地崆峒山,西王母设宴招待周

穆王的王母宫山以及公刘

庙、菩萨山等庙会,都成为民间文化的传播阵地和民间经济的交易

场所。特别是唢呐、剪纸、

社火、戏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河西走廊是甘肃著名的粮仓,也

是昔日铁马金戈的古

战场和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肃南

裕固族风情、肃北蒙古族

风情、阿克塞风俗、天祝藏区风情、雷台奇观、古酒泉传奇、嘉峪

关传说、玉门关和古阳关、

桥湾人皮鼓:民间筵悦、骆驼队等奇风异俗在这里熠熠生辉。地理

概况以及历史沿袭:甘肃,古属雍州,地处黄河上游,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

蜒1600多公里,纵横45.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2%。甘肃,是取甘州

(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于西夏曾臵甘肃

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筒

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臵

过陇右道,故又筒称为陇。甘肃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为群

山峻岭所环抱。北有六盘山、合黎山和龙首山;

东为岷山、秦岭和子午岭;西接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壤青泥岭。

有神奇碧绿,的湖泊佳泉、有江南风韵的自然风光,也有西北特有

的名花瑞果。肃东南

部的天水市和陇南地区,是历史悠久、山川锦绣、物产丰富、气候

宜人、民俗奇特的天然膏

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称。甘肃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很早以前华夏始祖伏羲氏曾在这里推八卦、

授渔猎。甘肃作为我国东南部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汉唐丝绸之路

的必经之地,甘肃大地上,

散布着上千处人文景观,其中有堪称世界石窟壁画艺术宝库的敦煌

莫高窟、万里长城的最西

端嘉峪关、以泥塑著称于世的天水麦积山石窟等。甘肃,在中华民

族的发展历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大地湾遗址证明,这

里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人文始祖伏羲就诞生在渭河上游。三千

多年前,周人先祖发祥于

陇东一带。汉唐以来,甘肃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的丝绸之路,留下丰富的文物古迹。甘肃地域辽阔,自然风光优美,茫茫的

戈壁、淳朴的黄土高原、广袤无垠的草原、洁白

莹润的冰川共同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鸣沙山、月牙泉的奇

异组合,给神秘沉重的丝

路古道增添了一丝轻松惬意。陇东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起伏于甘肃

的东南部,西越兰州后便

是河西走廊,起自兰州西北,止于疏勒河玉门关,长达一千二百多

公里,与青海界山祁连山

脉接壤。河西走廊是一片狭长平坦的高原,海拔一千至一千五百多

米俯瞰走廊地带,是绵延

不绝的沙碛地、沙丘和风化的缓地,其中也有绿洲出现。绿洲的水源,来自由祁连山三千三

百多条冰川的雪水所汇成的河流,为兰州、武威、张掖、酒泉、嘉

峪关、敦煌以及紧靠祁连

山谷的乡镇提供水源。河西走廊最窄处仅四十多公里,最宽处也不

过几百公里。甘肃的石窟

分布于河西走廊两侧,这里原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当年那些远走漠

漠塞外丝路的人为保平安,

纷纷在这个艰辛跋涉之地开窟造像,这些历千年而不毁的石窟,既

是宗教、文化、艺术的结

晶,也是丝路历史的见证。于是有了敦煌的莫高窟、安西县的榆林窟、玉门的昌马石窟、肃

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文殊山石窟和马蹄寺石窟、永靖县的炳灵寺石窟、武山县的水濂洞石窟、

甘谷县的大像山石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泾川县的王母宫石窟、

庆阳县的北石窟寺等,简

直是一条石窟走廊。

以前曾是丝路孔道的边荒之地,如今已被兰新铁路自东而西伸展,

把一片片绿洲串连一

起,其中各县、市、城、乡均有公交车可达,交通相当便利。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九个省区,但在全国大型城镇中,惟有兰州得

天独厚,被黄河

穿流而过,所以这里肯定有你想不到的独特与惊喜。风情线上首屈

一指的是素有?天下黄河第一桥?美誉的中山桥。中山桥跨在黄河上,桥长

233.33米,宽7.5米,4墩5孔,桥上飞架了5道弧形钢梁,俗称?黄河铁桥?。到2010年6

月,就是黄河铁桥的百岁诞辰了。想知道黄河铁桥的来历?听我慢

慢道来。清同治年间,陕

甘总督左宗棠督师西征,可被黄河险阻给害惨了,他曾打算请外商

帮忙修造一座跨河铁桥无

奈洋人索价过高,就没能实现。到了公元1907年,兰州道台彭英

甲又提出了修建铁桥的建议,

这次清政府批准了。于是乎一项由美国桥梁公司工程师满宝本负责

施工,德国人德罗作技术

指导,天津人刘永起负责工地操作的浩浩荡荡的工程开始了。三年

四个月以后,也就是1910

年6月终于竣工了。您猜花了多少钱?30万6891两8钱9分4毫,精确吧。别说钢材水泥

了,连个小小的螺丝钉都是从美国或是德国进口的。这座桥梁落成

之初叫?兰州黄河铁桥?,

后来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就改成了?中山桥?了。1954年,兰州市政府对铁桥进行了全面的整

修加固,现在的中山桥既坚固耐用又气势雄伟,现已成为兰州市的

标志性建筑,一会儿您就

可以领略它的风采。

下一个就是水车园了,它不大,但是却承载了兰州古老水车的风采,到了兰州不到水车

园会很遗憾的哦。

兰州水车,最早出现在明朝,相传段家滩人段续,注意,不是段誉,考中进士到了云南

做官,他游遍了南方,见到了木制的灌溉汲水工具龙骨筒车,便暗

暗把构造记在心中,后来

退休回家便巧思构造,终于仿制成功。兰州的干旱大家说有目共睹的,所以段续创制的水车

可算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福音。人们纷纷仿制,在20世纪中期,兰州的水车有252轮,是号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