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初中语文现代文复习知识点

上海市初中语文现代文复习知识点
上海市初中语文现代文复习知识点

记叙文

一、概括中心思想或主旨

(1)中心思想=事件概括+作者看法+作者的情感

中心思想的归纳常用方法:

1、从分析标题入手

2、从分析材料入手

3、从分析首段入手

4、从分析文章中议论或抒情句入手

5、从分析篇末入手

6、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一般规律:

1、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侧重抓人物形象的精神品质。

2、以记事为主的文章,侧重于分析事件蕴含的本质意义。

二、理清结构层次

(一)记叙顺序:

1、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可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

A.看到眼前事,联想到以往的事,引起了回忆,追叙往事;

B.把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加以比较时,为了加强对照效果,先写当前,后写过去;

C.先说出事情的结局,在记叙事情的缘由。

作用:或顺乎自然;或为了达到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使结构有变化、叙述有波澜的表达效果,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再接着叙述原来的事情。

作用:

1、补充、交代内容情节,使结构完整,内容丰富。

2、衬托人物品质。

3、为后文做铺垫。

4、突出文章的中心。(2、3、4与环境描写相结合)。

(二)、概括段落内容

(1)划分段落并明确各段大意:

1、按时间先后

2、按地点的转换

3、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如主要人物的变化,表达方式变化)

4、按思想感情的变化

5、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2)概括段意方法:

1、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

2、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3、联合法: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在一起,概括出联合段意。(3)概括一般规律:

1、事件概括(具体表现)=什么人+怎么样(什么情况下)+做何事+有什么结果

注意:

1、概括的内容要具体

2、概括的要点要全面

3、语言要简明

三、分析句段作用

判断句段位置:

●文首:

结构: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

内容: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或思考;为下文作铺垫。

●文中:

结构: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内容:段末起总结作用;为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文末:

结构:照应开头(或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内容: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画龙点睛;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言有尽而意无穷。

*标题作用

人物、故事地点、主要事件、线索

线索——时间线索、地点线索、情感线索、人物线索、事情发展的线索、某一物充当线索等

思考角度:

●题目与行文结构(线索)的关系;

●题目运用的修辞及其作用

●题目的象征意义

●题目所反映的中心

解题步骤:

A、表层——与文章情节内容的关系

B、深层——象征意义,中心

四、表达方式——描写

(一)、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或作为情节线索等。

3.渲染怎样气氛,烘托人物的怎样情感和思想、性格、情绪。

4.奠定怎样情感基调。

5.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

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

7.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8.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揭示或深化主旨。

(二)、人物描写

某种人物描写的作用=某种人物描写+人物思想性格+与下文情节的关系+文章中心

●肖像描写(外貌、神态、服饰):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

神品质。有时还推动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人物形象分析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③细节描写。通过分析人物的具体细微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步骤:

1、理清故事情节,划分段落

2、找出人物的每一个行为

3、每一个行为概括一个人物特征

4、相同的人物形象归类(从“德”和“才”两个角度)

5、分析人物形象:人物行为+性格品质分析

*人称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五、修辞手法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设问:强调问题,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7、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8、引用: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

六、词语含义

常见题型为:A、***指的是……B、***在文中的含义……

答题思路:

A、词语的指代

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

——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

——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

——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

B、词语的比喻义

解释词语的意思——在文中比喻……

C、词语的引申义

解释词语的意思——在本文中指……

D、词语的特殊含义(包括双关、反语、讽刺等)

(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词语的特殊含义)

说明文

一、概括主旨要点

(一)、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二)、概括说明对象特点

1、注意文章的中心句;

2、没有明显中心句的,需要分析、归纳,总结事物特征。

*分清是局部特征还是总特征

二、分析思路结构

●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 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三、说明方法

●举例子:使说明对象特征更容易理解、接受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列数字:使说明对象某些特征因量化而精确

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不是列数字的数字:

A.年代,时间

B.专有名词

C.不是为了说明对象特点的数字

●作比较:使抽象便具体,深奥便通俗,突出事物的特征

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四、体会语言特点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

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第一段作用:

1)引出说明对象,内容

2)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议论文

一、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1. 概念: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指出的见解和主张

2. 区分论点和论题:

论题:作者要议论的范围

论点:作者的观点

区别:

●论题没有任何感情倾向、没有褒贬

●论点有明确的感情倾向:褒或贬,即肯定或否定,赞扬或批判(论点中一定含有动词)注意:如果是论题,必须要在议论对象上加上作者的态度或观点,才是完整的论点。

(论题+作者的主张=论点)

3、寻找或归纳论点:

(一)寻找论点的方法:

1、看题目:

1)题目可能就是论点(在文中寻找最完整的表述,一般在开头)

*但题目还可能是论题(包括引用文中人物的某句话)

2、看文章开头:

3、论点在文末:

(1)第一段的议论范围小于最后一段的议论范围,那么论点在文末。

(2)第一段讲现象,第二段开始是对分论点进行论证,末段提出总论点,那么论点在文末。(二)归纳论点的方法:

1、捕捉段落中心句

一般在某几个自然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

2、散落在文中,在某个自然段中紧贴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前后的句子中。

注:关键是借助文章的论据去推断论点。

3、补充非完整句式的论点,还需注意与前文句式的统一性或相近性。

二、分析思路结构

●总分式:总说和分说(先总后分、先分后总、)

●并列式:几个层次、段落之间是平行(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

●层进式: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前后顺序由严格要求(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对照式:两种事物或意思对比

区别:并列式几个层次没有必然联系,层进式与对照式有明显逻辑关系的约束

三、论据

1、论据的分类

●事实论据——事实胜于雄辩(史实、事例、数字等,什么人,什么事,它与论点的关系)

●理论论据——引经据典(经典著作、名人名言、科学原理、理论书上的话等)

2、与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和根据。

3、论据的作用:

(1)有的只证明文章的分论点、论述过程中的某一论点;不直接论证中心论点。

(2)有的是否定与论点相反的主张,从反面证明论点的正确性。

(3)有的论据要相互组合,增强广度(横向)和深度(纵向),还能体现观点的普遍性

4、论据的顺序:

(1)结合文章上下文,联系分论点,把论据放入正确的段落。

(2)许多文章有些论据是按照文中“古今中外”(明或暗)四个字来选择排列的。(但要具体结合文章)5、论据的补充:

(1)原理同论据的顺序是一样的。

(2)不同点:注意补充论据的限制性要求(国籍、时代、范围、历史事实、前文的语句等)。

*议论文开头:A、开门见山B、用故事、新闻、传说……C、用名句、名言

B、C开头的作用:A、使用了……论据B、引出论题……/论点……(结构上)

C、内容上,论证了……

D、引起读者兴趣

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

格式:例举了……,证明了……,使论证更深入、更有说服力

●引用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

格式:通过引用……,证明了……,使论证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

格式:(将…与…作比较),突出了……,从而论证了……

与论据的联系:

举例论证使用事实论据

引用论据使用理论论据

对比论证兼用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五、语言特点

严密性逻辑性

答题方法:

1.词语的本意

2.词语的语境义(或多个词语之间的相互联系)

3.删去的后果

4.体现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

七年级上册 5 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mǎo)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iāng)。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lì)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yā)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0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 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0山市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

中考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总结

★小说阅读(一)之情节类型题 目标: (1)掌握小说情节的概括技巧 (2)掌握5种记叙顺序 (3)掌握小说情节的作用 (一)什么是情节 小说中的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故事情节用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二)小说情节的概括 (1)完整叙述: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丢失。“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故事较复杂,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述,做到前后贯通。 (三)小说的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也叫追叙,是指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可能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四)小说情节作用 开头 1.一般开头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2)开门见山,点明主题。(3)引出下文,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2.开头设疑 (1)造成悬念,引出下文(2)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3.开头写景 (1)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3)烘托人物心情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智子疑邻》 课文: 宋有富人,天雨(下雨)墙坏(毁坏)。其(他的)子曰:“不筑(修补),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老人fǔ)亦云(也这样说)。暮(晚上)而果(果然)大亡(丢失)其财,其家甚智(认为……聪明)其子,而(表转折,却)疑邻人之父。 1.本文选自战国末期着名思想家韩非的着作《韩非子》。 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给全文翻译: 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4.写出文章的寓意: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告诉人们不能凭空随意猜疑或赞赏别人,要实事求是。) 《塞翁失马》 课文: 近(靠近)塞上之人有善(擅长,善于)术者(的人),马无故(原因,缘故)亡(逃跑)而入胡。人皆(都)吊(安慰)之,其父曰:“此何遽(就)不为(是)福乎(呢)”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富有)良马,其子好(喜欢)骑,堕(摔下)而折(折断)其髀(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拉)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此(这个人)独以(因为)跛(瘸腿)之故(原因,缘故),父子相保(保全)。 1.本文选自西汉(朝代)淮南王刘安编着的《淮南子》,此书又名《淮南鸿烈》。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给全文翻译: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有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无缘无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可能是祸患呢”家里富有很多好马,他儿子喜欢骑马,(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人都拿起弓箭去打仗。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这个人唯独因为瘸腿的原因,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 4.下列各句加点的“之”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C )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②友人惭,下车引之③其邻人之父亦云 ④人皆吊之⑤故时有物外之趣⑥驱之别院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上海市初中语文现代文复习知识点

记叙文 一、概括中心思想或主旨 (1)中心思想=事件概括+作者看法+作者的情感 中心思想的归纳常用方法: 1、从分析标题入手 2、从分析材料入手 3、从分析首段入手 4、从分析文章中议论或抒情句入手 5、从分析篇末入手 6、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一般规律: 1、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侧重抓人物形象的精神品质。 2、以记事为主的文章,侧重于分析事件蕴含的本质意义。 二、理清结构层次 (一)记叙顺序: 1、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可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 A.看到眼前事,联想到以往的事,引起了回忆,追叙往事; B.把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加以比较时,为了加强对照效果,先写当前,后写过去; C.先说出事情的结局,在记叙事情的缘由。 作用:或顺乎自然;或为了达到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使结构有变化、叙述有波澜的表达效果,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再接着叙述原来的事情。 作用: 1、补充、交代内容情节,使结构完整,内容丰富。 2、衬托人物品质。 3、为后文做铺垫。 4、突出文章的中心。(2、3、4与环境描写相结合)。 (二)、概括段落内容 (1)划分段落并明确各段大意: 1、按时间先后 2、按地点的转换 3、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如主要人物的变化,表达方式变化) 4、按思想感情的变化 5、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2)概括段意方法:

5、反问:强调,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7、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8、引用: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 六、词语含义 常见题型为:A、***指的是……B、***在文中的含义…… 答题思路: A、词语的指代 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 ——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 ——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 ——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 B、词语的比喻义 解释词语的意思——在文中比喻…… C、词语的引申义 解释词语的意思——在本文中指…… D、词语的特殊含义(包括双关、反语、讽刺等) (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词语的特殊含义)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教学内容

文言文汇总 目录 七年级上册 5 《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10 《论语》十二则 20 虽有嘉肴《礼记》25 河中石兽 30 *寓言四则(选二)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王安石 木兰诗 孙权劝学 口技林嗣环 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共工怒触不周山 狼蒲松龄八年级上册 21 桃花源记陶渊明 22 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3 *核舟记(魏学洢) 24 *大道之行也(《礼记》) 26 三峡(郦道元)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28 *观潮 (周密) 29 *湖心亭看雪(张岱) 八年级下册 21 与朱元思书吴均 22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3 *马说韩愈 24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26 小石潭记柳宗元 27 岳阳楼记范仲淹 28 醉翁亭记欧阳修 29 *满井游记袁宏道 九年级上册 21 陈涉世家司马迁 22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 策》 23 *隆中对陈寿 24 *出师表诸葛亮 九年级下册 17 公输《墨子》 18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 鱼我所欲也《孟子》 20 *《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21 曹刿论战《左传》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 国策》 23 *愚公移山《列子》

七年级上册 《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及解题方法归纳

初中语文考点及解题方法归纳 基础方法 一、解答阅读题的一般环节和步骤: 1、看标题。(大致了解文章文体) 2、看题目; 3、看文章。①边看边归纳各段或各部分的大意,理解文章的思路、情感;②划出有助于回答题目的词、短语或句子; 4、简单归纳文章的整体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5、再看题,明确有几点要求; 6、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案在文中的范围; 7、在确定的范围内细细筛选提取或概括符合题目要求的要点; 8、将要点连缀成答案。(用数字序号明确标出要点) 二、整体感知的内容 1.理清文章的内容和思路; 2.明确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倾向; 3.判断文体、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 三、审题、确定答案范围的方法 1、切分题干,明确题目有几点要求。 2、在文中找出与题干相照应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寻求答案。 3、答案不在前面就在后面,既不在前面也不在后面,就在句子本身。 四、题干中,一些短语的暗示作用 1.“结合全文”,指答案分布不在一处,常常有2处以上,经常是一段或几段一个要点,需一段一段地阅读,归纳要点; 2.“在第x段中”,指答案需在相应的段落中一句一句地阅读,提取要点; 3.“结合上下文”,指答案在上下文中。 4.“结合材料作答”,指形成的答案里,要有链接材料里筛选的要点,提取的词语。 5.“举具体事例证明xx观点(道理)”,指举的事例要有具体的人名、取得的成就,用词要和观点(道理)相照应。 五、解答阅读题的2个注意点 1、阅读理解是指弄明白作者的思想、态度、情感等,除有特殊要求的外,一般要先抛开自己的观点解读,不可以自己的想法代替作者的思想。 2、回答问题应用平实性的语言明确表达意思,不可用修辞、象征等方法含蓄表达。(题目有要求的除外) 文学类作品题型及解法: 一、品味词语的方法 1、明确手法①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②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相间等。 ③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④词语——色彩词、动作词、叠音词等 2、根据词语的基本义理解其在文中的意思; 3、联系上下文,通过增、删、换、移等方法思考词语在句中的表达效果;(表意) 4、体味作者蕴含在词里的情感(人物描写要通过动作、神态等领会人物的心理)。(表情) 二、理解句子的方法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点汇总 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⑤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

初中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 【各种文体知识点及阅读方法】 一、记叙文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标题的作用 1.作为文章的线索。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点明文章的主旨。 4.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1)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3)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4)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中心思想概括与哲理感悟 答题方法: 1、掌握概括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2、注重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事件叙述与概括 概括事件的方法: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3)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 ●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几种人物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外貌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段落作用 (一)文章开头有何特点和作用呢? 1、引出下文所要记叙的内容。 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二)文章中间部分有何特点和作用呢?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渲染,烘托气氛。为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文言文

七年级上 1、《论语》六则《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 (唐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虽有嘉肴 - 古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节选自《礼记学记》)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 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铺垫。 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例2:《在烈日和暴雨下》全文极力描写烈日、狂风暴雨,不仅步步亦趋地推动着情节发展,还表现了拉车人牛马不如的悲惨命运,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炎凉。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初中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考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大全 ★小说阅读(一)之情节类型题 目标: (1)掌握小说情节的概括技巧 (2)掌握5种记叙顺序 (3)掌握小说情节的作用 (一)什么是情节 小说中的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故事情节用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二)小说情节的概括 (1)完整叙述: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丢失。“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故事较复杂,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述,做到前后贯通。 (三)小说的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2)倒叙:不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也叫追叙,是指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可能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四)小说情节作用 开头 1. 一般开头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2)开门见山,点明主题。(3)引出下文,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2. 开头设疑 (1)造成悬念,引出下文(2)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3. 开头写景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和古诗词

人教版初中语文 文言文和古诗词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5课 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第二单元·第10课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1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秦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三单元·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第四单元·第20课 山市(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2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及答题格式归类(一)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

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

2020年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

2020年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 蒲松龄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25《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

方入门不顾。30 寓言四则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一)、课内古诗背诵 【观沧海】 (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 高考阅读 2013-09-10 2315 5d56b7b40102eada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 考纲分析 考纲要求 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 2.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写作思路 3.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品主题 4.欣赏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 5.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6. 思考探究 考两种思维分析综合 分析、综合是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综合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分析必须以综合为指导。 ①要分析每一个要素,②要抓住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联系,③要在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应考策略 两个准备细读文本、筛选信息

1.确定筛选范围。 2.借助信息标志。(如关联词语、表顺序的词语、指代性词语、插入性词语、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呼应句、设问句、反问句等) 两个法宝知人论世、披文入情 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文学作品以情为本,因而阅读鉴赏要“披文以入情”,即探究文章表现什么情,怎样表现情,效果如何? 三个原则整体原则、客观原则、深入原则 1、前后勾联,立足整体。 2、回归文本,实事求是。3、表里参验,由浅入深(思想情感,表达效果)。 三种题型词句题、内容题、技巧题 题型一分析文章词句(前后勾联,表里参验) 一前后勾联(分析语境) 一、分析句子语境(即句子结构及成分间的关系)二、分析段落语境三、分析全篇语境 二表里参验(由浅入深) 一、由浅到深。二、由局部到整体。三、由确认手法到分析效果 题型二概括文章内容(细读文本、客观全面) 理解文章的过程实际上是分析结构——掌握内容——洞悉思想——体会情感的渐次深入的过程。因此对文章内容的迅速把握应该以分析文章结构为前提和基础。 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步,逐段细读,概括段意。方法①、寻找中心句。②、根据关键词语归纳。③、自己概括。 第二步,前后勾联,理清思路。方法借助结构标志信息。(标题、过渡段、承递性词语、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 概括中心的两种方法①摘取原文,稍作修改。②综合归纳,求同存异。 几种错误①以偏概全。②主次不分。③自以为是。 附分析观点态度 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如抓住一些议论性或抒情性关键语句。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如“认为”、“觉得”和一些主旨句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通篇把握整篇文章的大意是最基本的要求。 题型三分析写作技巧(披文入情,分析效果) 一、两种常考文体 1、散文抓住形与神、情与景、托物与言志的关系,以思想情感的抒发为中心。 2、小说抓住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 二、六种考察角度 (1)从材料组织上看,要注意材料是否典型,详略是否得当,使用哪种顺序,有无线索贯穿。 (2)从结构方式上看,要注意开合、伏应、过渡、波澜、完整五个方面的问题。 (3)从形象塑造上看,要注意情节的安排和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细节、场面、正面、侧面等。 (4)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表达方式的相互为用。(5)从表现手法上看,要注意常见的手法。(联想、想象;烘托、渲染;比喻、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欲扬先抑、以小见大) (6)从语言风格上看,要注意语言特色、修辞手法。 三、答案要求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一、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 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 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他 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 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进宫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庄公:“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 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 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 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 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 也一定依据实情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 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去。”鲁庄公和曹 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要击鼓进攻。曹刿说:“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 进攻。曹刿说:“可以擂鼓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将就要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 “不可以。”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 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就追击齐国军队。打了胜仗 以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进攻时, 他们的士兵鼓足了的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 进攻,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 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我看 见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三、文言实词 1.师:军队2.伐:攻打3.肉食者:位高禄厚的人4.间:参与5.鄙:鄙陋,指目光短浅6.安:养7.专:独占 8.徧:同“遍”,遍及,普遍 9.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10.帛:丝织品 11.信:言语真实 12.孚:为人所信服13.福:赐福,保佑 14.狱:案件(今义:监狱) 15.虽:虽然(即使) 16.察:弄清楚 17.情:实情 18.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19.属:类 20.可以:可以用来,可以凭借21.鼓:击鼓22.败绩:溃败 23.驰:驱车追赶 24.逐:追逐,追赶 25.克:战胜 26.作:振作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必备知识点资料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必备知识点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三、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五、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六、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七、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八、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九、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一、小说 (一)小说描写的方法: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二)、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四)、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二、议论文 (一)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二)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三)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四)议论文基本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2、本论:分析问题3、结论:解决问题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五)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十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3、说明顺序: ①、时间顺序②、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③、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