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总结

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总结
三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总结

第三单元 温度与水的变化

目 标 领 悟

1 温度和温度计

探究活动

活动一:比较水的冷热

1.阅读课本42页,明确实验所要观察的现象,了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2.小组合作完成:

(1)按照课本提供的方法,小组合作,感觉四杯水的冷热程度。

由冷到热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先比较2号杯和3号杯内水的冷热,然后再比较1号杯和4号杯内水的冷热。

由冷到热排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组交流:我们用触觉来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准确吗?可靠吗?

人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准确地知道物体冷热程度的?

活动二:观察温度计

1.自我探究:

(1)仔细阅读课本第43页。

(2)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以及上面的刻度、标记和数字。

(3)通过观察,我发现温度计是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部分构成的。

2.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

(1)温度计上的刻度、标记和数字各有什么作用?玻璃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会上升?

(2)使用温度计前需要弄清楚什么问题?

两次对四杯水冷热程

人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

活动三:温度计的使用

1.阅读课本第44页,了解温度计摄氏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2.合作探究:

(1)相互交流温度计所示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2)为了观测到比较正确的温度,人们对观测温度的方法作了哪些规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学习评价

二、习作

1.为了观测到比较正确的温度,观测温度时应()。

A.俯视B.平视C.仰视

2.选择正确的读数填写在()中。

()()()()

A.12摄氏度

B.零下6摄氏度

C.零下12摄氏度

D.零下8摄氏度

E. 35摄氏度

F. 14摄氏度

3.实验室使用的温度计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是,读为;

最低温度是,读为。

拓展天地

阅读课本60页的文章《温度计的发明》。

1.按照文章中介绍的方法,做一个伽利略式的温度计。

2.思考下列问题:

(1)伽利略的学生对温度计做了哪些改进?

(2)科学家为什么要把温度计内的液体由酒精改为水银?

(3)华氏温度计和摄氏温度计有什么区别?

2 测量水的温度

探 究 活 动

活动一:测量水温的方法

1.阅读课本第45页,

2.小组交流,按照课本介绍的测量水温的方法,相互演示交流,

纠正错误。

活动二:测量水的温度

1.分别测量自来水、温水、烫手的热水、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的温度

水温的测量记录 2.交流各小组测得的水温数据。各组测量同一种水的温度有差异吗?这些差异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3.阅读47页的实验要求,每隔2分钟,分别测量一次每杯水的温度。认真作好记录。

4.小组交流。

(1)水温有变化吗?怎样变化?物体温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10

学 习 评 价

一、阅读目标领悟,交流学习收获。

二、习作

1.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手要捏住温度计的( )。

A .液泡

B .上端

C .任意位置

2.测量水温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将温度计的下端浸入水中,碰到容器的底和壁。

B .把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来再读数。

C .等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再读数。

3.夏天用温度计测量温水的温度,预测20分钟后( )。

A .温度一直下降

B .水温将保持稳定

C .温度最终降至0℃

4.通过连续测量四种水的温度,你发现( )降温的速度快。由此推想热水降温的规律是( )。

A .自来水

B .温水

C .烫手的热水 D. 热水瓶里的热水 E. 先慢后快 F.先快后慢 G.均匀降温

5.如果将今天实验使用的热水放入冰箱的冷藏室,预测水温会有什么变化?一天后,水温还会有什么变化?

拓 展 天 地

1.阅读课本62页《体温计》,了解体温计是怎样使用的。

2.测量沙子的温度。

(1)取一杯干燥的沙子,一杯潮湿的沙子,置于阳光下。

(2)分别插入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液泡埋在沙面下3-4厘米处,测量两杯沙温度的变化。

(3)再把两杯沙放到室内阴凉处,继续观察其温度变化,并做好记录。对照两次的测量记录,我发现了

冰是固体还是液体?

3 水结冰了

探 究 活 动

活动一:冰的观察

1.取一些冰块,仔细观察

我发现:

2.小组讨论:冰和水,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征和不同的特征?

活动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1.我的探究

(1)我的问题: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

(2)我的假设:

(3)阅读课本第49页,了解实验所需要的材料是 实验的过程:

2.小组合作:

(1)小组交流完善实验方法。

(2)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

5.交流我们观察到的现象。

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______,我们认为是

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学习评价Array

一、阅读目标领悟,交流学习收获。

二、习作

1.通常情况下,当水温下降到( )时开始结冰。

A.10℃ B. 100℃ C.0℃

2.水变成冰是()发生了变化。

A.水的重量 B.水的形态 C.水的颜色

3.观察水结冰的实验中,在碎冰中加入较多的盐是为了()。

A.产生更低的温度 B.改变水的颜色 C.改变水的味道

4.在纯净水中加入碎冰,水温()

A.会下降 B.会上升 C.不会变

5. 实验时为什么要在玻璃杯外包裹一块干毛巾?在生活中,我们还见过哪些地

方采用这种方法的?

拓展天地

阅读下列资料。

冻豆腐的启示

豆腐本来是光滑细嫩的,冰冻以后,它变得像蜂窝一样,孔隙多,弹性好。为什么会这样呢?

豆腐的内部有无数的小孔,这些小孔大小不一,有的互相连通,有的闭合成一个个小“容器”,这些小孔里面都充满了水分。水有一种奇异的特性:在4 ℃时,体积最小;到0 ℃时,结成了冰,它的体积不是缩小而是胀大了,比常温时的水的体积要大10%左右。当豆腐的温度降到0 ℃以下时,里面的水结成了冰,原来的小孔便被冰撑大了,整块豆腐就被挤压成网络形状。等到冰

融化成水从豆腐里跑掉以后,就留下了数不清的孔洞,使豆腐变得像蜂窝一样。

很早以前,我国人民就已经懂得了水冰冻膨胀的原理,并利用它来开采石头。冬天,人们在岩石缝里灌满水,让水结冰膨大,把巨大的山石撑得四分五裂,很快就能采到大量的石料。

阅读了上面的资料,我知道

4 冰融化了

探究活动

活动一:观察冰的融化

1.我的问题:冰块在什么温度时开始融化?

2.我的猜测:

3. 阅读课本第50页,了解实验的方法。

4.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1)从保温瓶中取出冰块,测量温度

(2)继续观察,做好记录。

冰块融化时的温度记录

(3)小组交流,我们观察到的现象能够验证假设是合理的吗?

我的发现:

活动二:加快冰的融化

1.我的问题:怎样能加快冰融化的速度?

2.我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第51页,交流实验的方法和过程。

(2)小组内组织一次融化冰块的比赛。

塑料袋的袋口要一直保持密封

实验记录

(3)小组交流:什么样的方法可以使冰块融化得更快?

是什么使冰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我们还观察到什么现象?又产生了什么问题?

学 习 评 价

一、阅读目标领悟,交流学习收获。

二、习作

1.冰融化成水,是水的( )发生了变化。

A .形态

B . 体积

C .温度

2.融化冰块比赛时,每组都取一块大小相同的冰的原因是( )。

A .冰块不够

B .保证比赛公平

C .要节约冰块

3.从冰开始融化到完全融化,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

A .逐渐升高

B .逐渐降低

C .保持在0℃不变

4.( )不能加快冰块融化的速度。

A .把冰敲碎

B .用被子盖住冰块

C .加热

5.冰融化时的气温是20℃,冰在这样的气温下融化,30分钟后水温( )。

A .继续保持在0℃

B .上升超过20℃

C .上升到将近20℃

6.在比赛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塑料袋外壁上的小水珠?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

拓 展 天 地

1.阅读课本59页文章《状态的变化》,说说知道了些什么?

2.仔细观察,描述巧克力融化的过程和蜡烛油凝固的过程。

5 水珠从哪里来

探 究 活 动

活动一:水珠是冰化成的水吗

1.我的问题:装满碎冰的玻璃杯外壁上有许多小水珠,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

2.我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合作探究:

(1

(2(3

活动二: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1.我的假设:

2.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53页,了解实验的操作方法。

(2)小组合作,观察实验。

(3)交流: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需要观察实验的证据才

能验证自己的假设呀!

(4)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原有的生活经验,我认为:玻璃杯外壁的这些水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组交流,作出新的假设:玻璃杯外壁上出现的小水珠是从

来的,可能是变成的。

(5)小组讨论课本第53页下面的4个问题,知道什么是“水蒸气”吗?

学习评价

一、阅读目标领悟,交流学习收获。

二、习作

1.夏天,在雪糕的周围常常可以看到“白气”,我认为是()。

A.雪糕周围的水蒸气 B. 雪糕中的水变成的水蒸气

C. 雪糕周围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珠

2.我们的假设在没有进行充分的观察实验验证前()。

A.不能成为科学的结论 B. 可以作为科学的结论

C. 必须老师认可才能成为科学的结论

3. 杯里装入热开水,杯的外壁上()

A.出现了小水珠 B.没有出现小水珠 C.等一会儿会出现

4.你现在认为杯壁外的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你假设的依据是什么?

拓展天地

1.冬天,教室里的窗户上常常会出现白色的雾和小水滴,夏天,冰箱门外也可能出现的小水滴,产生这些雾和小水滴的环境和放入冰块的玻璃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你能做出解释吗?还有

那些地方会出现这种现象?

2.查阅资料,解答课本53页下面的四个问题。

6 水和水蒸气

探 究 活 动

活动一:水到哪里去了

1.我的问题:天晴了,水洼里的雨水到哪儿去了呢?

2.我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合作探究:

(1)参照课本54页提供的实验方法,观察浅碟子中的水发生了哪些变化?

(2)我认为,浅碟子中水减少的原因可能是

(3)将我的想法画下来。

(4)阅读课本第54

页最下面方框中的文字,解释碟子中水减少的原因。

活动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1.我的问题:水在什么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得更快些?

2.我的假设: 。

3.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第55页,了解实验方法,小组讨论,实验中我们如何去观察?

(2)观察实验,注意两个汤勺中水的变化。

(3

活动三:空气中的水

1.阅读课本56页,了解大自然中水是怎样变成水蒸气的。

2.小组讨论,各人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释:“水会蒸发成水蒸气跑入空气中去。”

3.新的问题:水蒸气会重新变成水吗?

4.我的假设:

5.合作探究:

(1)参照课本第56页的实验方法,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2)交流观察发生的现象,我认为大玻璃杯口的水是

来的。

(3)阅读课本方框中的内容,我的解答对吗?还需要怎样修改?

一、阅读目标领悟,交流学习收获。

二、习作

1.水蒸气()变成水。

A.受热

B.受冷

C.增加

2.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水干了,这是()现象。

A.冷却

B.蒸发

C.凝结

3.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

A.凝结

B. 蒸发

C.融化

4.我们看不到空气中的水蒸气是因为()。

A.水蒸气是白色的

B.根本不存在

C.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我们无法看见

5.露珠是()形成的。

A.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凝结而成

B. 土壤中的水受热蒸发而成

C.土壤中的水受冷凝固而成

5.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会变成水?什么情况下凝结得更快一些?

拓展天地

力大无比的水蒸气

当水变成了水蒸气后,它的体积膨胀得惊人,会增长约1700倍!因而水蒸气就变成了力大

无比的大力士!它能发电,能驱动火车和轮船……

1705年,英国的纽可门发明了利用水蒸气的力量把矿井中的水吸上来的机械,这就是最原始的蒸汽机。后来,瓦特对它做了很大的改进,使蒸汽机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上,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1807年,英国人斯蒂芬把瓦特的蒸汽机装在车上,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列火车!

7 水的三态变化

探究活动

活动一:水的各种形态

1.阅读课本第57页,想一想,我见过自然界水的哪些形态?

2.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云、雾、露、霜、冰、雪是由什么变化而来的?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

3.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把大家的共识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

活动二:水的三态循环

1. 阅读课本第58页,想一想:

(1)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能相互转化吗?能不能用生活中的事例作出解释?

我认为:

(2)水的形态是怎样相互转化的?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选择适当的词填入右边的横线上。(凝固、凝结、融化、蒸发)

是 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2.小组讨论交流,你赞成他人的想法吗?如有不同,你想怎样解释?

3.观察课本58页的插图,交流大自然中的水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学 习 评 价

一、阅读目标领悟,交流学习收获。

二、习作

1.引起自然界水的三态相互转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的变化 B. 动植物的影响 C.人类的作用

2.天上的白云是( )。

A.空气中的水蒸气

B. 空气中的小水滴

C.烟囱里排出的烟雾

3.按照固态、气态和液态三种形态分类,水在大自然的三种形态分别是( ) A.雨、雾、雪 B. 河水、湖水、海水 C.冰、水蒸气、水

4.气体转化成液体的过程称为( ),固体转化成液体的过程称为( )。 A.凝结 B. 融化 C.蒸发

5.江河中的水日夜不停地流入大海,海洋里的水却总也不会溢出来,江河里的水也一直流不完。这是什么原因?

拓 展 天 地

阅读课本59页《物质的状态》思考:

1.空气为什么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2.水和空气的状态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3.在下面的方框中,分别画出气体、液体和固体的微粒分布状态。

单元小结与评价

一、选择题

1.我们的猜想和假设()。

A.需要依据已有的经验和相关的知识

B.可作为实验的证据

C.只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不需要任何的依据

2.可以用来测量水温的工具是()。

A. 放大镜

B. 量筒

C.温度计

3.零下5摄氏度可以写成()。

A. -5℃

B.5- ℃

C.-5 C

4.夏天常见的雪糕冒“白气”的现象是()形成的。

A.雪糕中的水蒸发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

C.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固

5.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蒸发的是()。

A.酒精擦在皮肤上觉得凉凉的B.冰熔化成水

C.湿衣服慢慢变干

6.使固态水转变成液态水的温度()。

A.必须在0℃以下 B.必须在0℃以上

C.必须保持在0℃

7.()可以加快水的蒸发。

A.给水加热B.添加更多的水 C.给容器加盖

8.体温计的刻度一般在()之间。

A.0℃—100℃

B.0℃—42℃

C.35℃—42℃

9.霜一般出现在()草地上。

A. 冬天晴朗的早晨

B. 夏天的傍晚

C.秋天的中午

10.使用温度计读数时的正确方法是()。

A. B. C.

二、观察实验题

1.写出下面四支温度计的示数。

()()()()

2.将不同水形态和其变化的过程用线连起来。

云水蒸气遇冷凝结在所接触的物体上

三年级下册科学素材 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

第一课时仰望天空 1、在“观察太阳和月球的大小”的模拟实验中,我们发现离我们近的看起来“大”;离我们远的,看起来“小”。即“远小近大”。 2、太阳会发光发热,而月亮不会。 3、太阳表面有黑子,月球表面有环形山。 4、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都是东升西落。 5、我们可以用维恩图来记录两者的相同与不同点。 第二课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1、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通常需要借助的仪器是日晷。 2、放置日晷时应根据太阳或指南针确定方向。 3、一天中影子变化的规律是:上午是由长到短,下午是由短变长。 4、关于影子的方向变化,同一时间,学生们记录的影子方向相同;不同时间,学生们记录的影子方向不同。

第三课时影子的秘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2、光源:自己能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 3、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照射角度有关。 4、影子的方向与光源照射方向有关。 5、影子的形状与物体被照射面的形状有关。 6、物体的大小与物体距离光源的远近有关。 第四课时月相变化的规律 1、月相:人们看到的月球亮面部分的形状。 2、我们现在一般用农历(阴历)研究月相变化规律。 3、一个月内,月相变化规律是上半月由缺变圆,下半月然后又由圆变缺。 4、农历每个月的月初和月末没有月相;农历的每月初一也叫新月。 5、农历十五、十六一般都是满月。

第五课时月球——地球的卫星 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距离地球约38万千米。 2、月球地貌最大的特征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3、对于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有科学家认为是宇宙中的陨石击月球形成的。 4、环形山大多是圆形的,有单个的,有几个重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5、环形山的直径有的不足一千米,有的直径能达到几百千米。 6、在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原因中,大小不同的球模拟的是大小不同的石。 7、月球自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阳的光。 8、潮汐现象是月球影响地球的一种表现。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可以使地球上的海平面升高或下降,形成有规律的涨潮和退潮。比如我们见过的钱塘潮。 第六课时地球的形状 1、地球是一颗椭圆球形的行星,太阳是恒星。 2、古人认为天圆地方,能推翻这种认识的证据: ①在海边,用望远镜看远方进港的船总是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②月食时,观察到地球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圆形的。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2020

( 工作总结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范文2020 Summary of science teaching in grade three of primary school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2020 本学期我上了三年级四个班的科学课,四个班程度不一,各有特点,再加上小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一学期下来,总结如下:一做好课前准备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实际。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接受,从而使教学任务能顺利完成。 二关心学生的参与意识。竭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小学三

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四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和发展。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以致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堂语言平缓,不够生动,没有激情;对后进生的态度比较急躁,缺乏一些辅差的经验与方法等等。 在今后的科学课教学中,发扬成绩,改正缺点,努力做到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质”的提高。加强学习,不断充实,以更新自我走在课程改革的前列,真正担负起培养下一代“基本科学素质”的重要任务。 XXX创意设计 Your Name Design Co., Ltd.

2019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总结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认识空气元知识点 1.像粉笔、水一样。空气也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2.把一个袋口打开、口朝下的塑料袋快速移动后握紧,塑料袋会鼓起来,这是因为塑料袋装满了空气。 3.在做注射器挤压空气实验时,放一小块泡沫在针简里会看得更清。 4.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充气城堡,射钉枪、足球、喷水壶喷水、充气床等。 5.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源:(2)按一下“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为“0”。(3)将要称的物体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 6.通过用电子天平测皮球充气前和充气后质量的变化,可以验证空气

是否有质量。 7.17世纪,伽利略做了一个实验:用气泵向一个大玻璃瓶打足气使瓶中尽可能多装一些空气,并封住瓶口,用天平称出瓶子的质量然后把瓶口打开,再称,发现瓶子的质量减少了。伽利略认为,减少的质量就是把瓶口打开后跑出来的空气的质量,从而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8.科学家用精确的实验测得:在接近地面处,1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克,相当于3枚回形针的质量。 9.热空气要比相同体积的冷空气质量轻,所以热空气会向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10.暖气片都安装在房间的低处,可以让空气自然上升,提高室内气温。 11阳光使地表温度升高,温暖的地面加热它上方的空气,冷空气补充到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热空气从地面上升,越升越高,然后又开始冷却下降,空气总是循环运动,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12.生活中扇扇子、用吹风机吹头发,吹风车、挤袋子都可以制造风。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知识点

最新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总结 三年级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一总结。 一、基本情况: 本班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勤学,上进心强,学习目的明确,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观念。但仍有小部分学生学习、纪律都较松散,学习能力较弱。 二、主要做法: 1、具体措施: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科学意识,提高认识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细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评价肯定,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其树立科学观念。 (2)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新颖、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乐学的兴趣。平时我细心观察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调查小结工作,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根据其的实际情况拟订学习目标,以目标来激励学生进步。 此外,我坚持检查后进生的转化情况,做好小结工作,使优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台阶,进一步培养智力和思维的发展,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 2、经验浅谈: 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学习课标,深钻教材,准备好每节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学期全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 1-1《运动和位置》 1、和另一物体相比,(位置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静止)的。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1-2《各种各样的运动》 1、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同的)。 3、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的运动形式(不一定相同)。 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方式。 2、一个物体不一定保持一种运动路线不变,对于复杂的运动,我们应该采取(分段描述)的方式。 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1、物体在斜面上会有(静止、滑动、滚动)三种情况。 2、(物体的形状)、(斜面的高度)、(物体在斜面上的放置方法)会影响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3、物体与斜面接触面(越小),越容易(滚动)。物体在发生滚动时接触面(不断改变)。 1-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1、运动相同的(距离):用时(短),运动(快) 用时(长),运动(慢) 2、实验做3次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或让实验结果更准确) 1-6《比较相同时间运动的快慢》 1、运动相同的(时间):距离(长),运动(快)。 距离(短),运动(慢)。 2、(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常用单位:米/秒、千米/时 1-7《我们的“过山车”》 1、在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先设计后制作),并可在拼搭过程中对设计进行(微调)。 2、在测量我们的制作的“过山车”轨道长度时,我们可以直接用(软尺)来测量,也可以先用(棉线搭配尺子)来测量。 3、在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时,考虑小球要自行滚动需要设计成有(坡度)。 1-8《测试“过山车”》

2018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一、工作回顾 本学期以来,严格按要求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按实验计划的实验目录认真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基本完成实验计划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了相关的表册资料,学生分组实验还填写了学生实验报告单。在认真开展实验教学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不但在实验室里完成各项实验,还让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为了上好实验课,每上一节课实验老师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研究教材,熟悉实验的操作步骤,考虑实验中的安全因素,坚持“课前准备,课后整理”的原则开展实验教学。对实验仪器的保管和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严格按有关规定操作,并教育学生在使用中加强注意,对易损、易坏仪器小心轻放,从而降低了仪器的损失率。 二、具体做法 1、实验教学完成情况 开学初,严格按下发实验目录,结合本校实验仪器配备情况,拟定实验教学工作计划和学生分组定期完成实验进度表,理清实验教学思路,从而指导实验教学的开展,顺利完成了本册教材中的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和课外实验。并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进行了考核登记,评定了学生的实验成绩。 2、仪器的使用与保管

随着实验室的建成,实验仪器的保管有了良好的条件,进而更好的推动了实验教学开展,仪器开出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教学中,我对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给学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且对易碎的玻璃等仪器要小心轻放。从而降低了仪器的损失率。同时还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使学生注意实验安全事项,因而降低了实验安全事故的发生。 3、表册资料的搜集整理 对表册资料的搜集,主要采取了“课前填写,课后整理归档”的方法进行。虽然实验管理员和实验教师为同一人,但课前应填写的“实验通知单”、“仪器借(领)还登记表”等都能如实填写,然后进行整理归档,装入档案备查。 三、存在的问题 在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动手能力差。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对实验的方法步骤没有很好的掌握,从而导致操作的失误。对实验的结果不能很好的归纳整理。 2、有部分实验由于缺乏器材,不能开展,而且数量不足,导致学生分组人数过多,因而影响实验效果。 总之,本期的实验教学工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的努力,不断改进。 秀屿区月

2019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全书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书知识点归纳 1、绿色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2、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 3、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 4、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需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等多项工作。 5、种子萌发先长出根,再长出芽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6、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7、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这些养料是植物的绿叶依靠阳光提供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成的。 8、植物中的叶绿素能够利用阳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并放出氧气。这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9、植物的叶在茎上交叉生长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10、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11、花包括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等部分,果实具有雌蕊发育而来的,果实里面有种子。 12、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发芽期、幼苗期、生长旺盛期、开花结果期。 13、绿色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陆续发育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14、绿色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 15、任何植物的茎上都有节,这是茎最基本质的特征。在看不到节时,可以根

据什么地方长叶子来确定节的位置,因为叶是生长在节上的。 16、凤仙花等植物的茎垂直地向上生长,这种茎叫直径。牵牛花的茎缠绕在其它物体上向上生长,这种茎叫缠绕茎。葡萄的茎攀缘在其它物体上生长,叫攀缘茎。红薯的茎平卧地面蔓延生长,叫匍匐茎。 17、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小生命。蚕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18、蚂蚁、蜻蜓、蚕、蛾的身体一样都是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上有一对触觉。胸部有三对足和翅膀,所以它们都是昆虫。 19、蚕的一生经历乐卵、幼虫、蛹、成虫四种形态,蚕是蚕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 20、蜻蜓、青蛙、蝴蝶、蚕等一生都要经过变态,而人、羊、狗、猫等则不经过变态,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 21、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个全过程就是蚕的生命周期,蚕的生命周期大约为56天。 22、人和各种动物一样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包括出生、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所经历的阶段不一定相同,周期长短也不一定相同。 23、人的一生根据年龄分组,还可以分成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等。 24、人的一生中有两个时期长的最快,第一个时期是出生前后即胎儿期到1岁,第二个周期是青春发育期即10岁到20岁间。 25、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仅身高和体重增长很快身体的各部分都有明显变化,青春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度阶段,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合理膳食,足够的营养,加强体育锻炼是保证我们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 26、变态是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根据发育过程孩中是否有蛹期可以把绝大多数昆虫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大类,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和蚕一样,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种形态,蜜蜂、蚂蚁、苍蝇、蚊子、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一、工作回顾 本学期以来,严格按要求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按实验计划的实验目录认真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基本完成实验计划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了相关的表册资料,学生分组实验还填写了学生实验报告单。在认真开展实验教学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不但在实验室里完成各项实验,还让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为了上好实验课,每上一节课实验老师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研究教材,熟悉实验的操作步骤,考虑实验中的安全因素,坚持“课前准备,课后整理”的原则开展实验教学。对实验仪器的保管和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严格按有关规定操作,并教育学生在使用中加强注意,对易损、易坏仪器小心轻放,从而降低了仪器的损失率。 二、具体做法 1、实验教学完成情况 开学初,严格按下发实验目录,结合本校实验仪器配备情况,拟定实验教学工作计划和学生分组定期完成实验进度表,理清实验教学思路,从而指导实验教学的开展,顺利完成了本册教材中的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和课外实验。并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进行了考核登记,评定了学生的实验成绩。 2、仪器的使用与保管 随着实验室的建成,实验仪器的保管有了良好的条件,进而更好的推动了实验教学开展,仪器开出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教学中,我对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给学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且对易碎的玻璃等仪器要小心轻放。从而降低了仪器的损失率。同时还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使学生注意实验安全事项,因而降低了实验安全事故的发生。 3、表册资料的搜集整理 对表册资料的搜集,主要采取了“课前填写,课后整理归档”的方法进行。虽然实验管理员和实验教师为同一人,但课前应填写的“实验通知单”、“仪器借(领)还登记表”等都能如实填写,然后进行整理归档,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天气》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天气》 班级:姓名: 一、基础知识部分 1.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2.天气是指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3.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有时十分迅速,有时比较缓慢。有些天气会给我们带来灾害。如台风、洪水、干旱。 4.太阳可以使地球变热,温度是观察和记录天气的重要内容。我们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温度计有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气温计又叫寒暑表。 5.气温计的使用方法:放在阳光照射不到且空气通畅的地方;悬挂在空气中;保持干燥;让视线与液柱顶端保持齐平;示数稳定后再读数。温度计的单位时摄氏度(℃)。 6.气象预报一般会报一天24小时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最高气温是指一天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下午2到3时;最低气温是指一天内气温的最低值,一般出现在清晨日出前。气象学家一般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内进行测量观察记录。 7.降水的形式有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降雨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的单位为毫米。10mm以下为小雨,10-25mm为中雨,25-50mm为大雨。 8.风是我们周围流动的空气。我们可以利用地面的物体、风旗、测风袋等知道风的方向和大小,即风速和风向。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我们可以用8个方位(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来描述风向。简易的风速为3个等级(0无风、1微风、2大风),气象学家把风速分为13个等级。(0级烟柱直冲天,1级青烟随风偏,2级风来吹脸面,3级叶动红旗展,4级风吹飞纸片,5级带叶小树弯,6级举伞步难艰,7级迎风走不动,8级风吹树枝断,9级屋顶飞瓦片,10级拔树又倒屋,11、12级陆上少见)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速可以用风速仪来测量。 9.小水滴或小冰晶非常轻,浮在空气中形成了云。云根据形状和高度分为三种:大团堆积的云叫积云,均匀成层、灰色似雾的云叫层云,纤维、羽毛状的云叫卷云。云量的多少与天气有关,把云看作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就是晴天,云量超过四分之一但不超过四分之三就是多云,云量超过四分之三就是阴天。 10.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 11.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的一些规律。 12.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制作天气预报有5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最全面小学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3)(精华版)

小学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科学,即分科而学,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 如数学、物理、化学等) 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小学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我们来看看。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 绿色开花植物一般是用种子繁殖后代的。 2. 播种前,挑选那些饱满、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的过程叫选种。 3. 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4. 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 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太阳提供的能量,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制成的。 6. 绿色开花植物如凤仙花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7. 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温度、土壤和适宜的水分等条件。 8. 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和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能从下到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从上到下将植物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 鸡、青蛙、鱼、乌龟等动物都产卵,卵是动物生命的开始。 2. 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放蚕卵的盒子上要扎些不孔,因为蚕卵需要呼吸。 3. 蚕宝宝最爱吃的食物是桑叶,蚕能吐丝结茧,蚕宝宝的生长过程中,要经过四次蜕皮,蚕和蝴蝶等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蚕蛹经过10-15 天,会变成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4. 养蚕、抽取蚕丝,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远在4000 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养蚕,利用蚕丝织成华丽的丝绸和各种丝织品,并远销国外。 5. 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6. 蚕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蚕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7. 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一般大约为56 天;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总结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总结 商河文昌实验学校侯丙鹏本册教材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性的、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整合。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为让学生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发展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总结如下: 一、所教年级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三年级学生,课堂上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把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落实到科学教学中去,使科学教学进入到一个走进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 二、学习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

1、科学在我们身边:以学生玩玩具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展开,拓展到了解身边熟悉的、常见的事物,通过亲历活动,使学生“走近科学”,初步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 2、我们怎么知道:以“学生对身边事物已有的观察、认识”为引领,进一步了认识身边的物体,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探索其中的奥秘,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骤,为学生亲历科学提供了一把入门的钥匙。 3、水的科学:以“学生对水已有的认知”为线索,通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分布、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了解水的三态、认识水中物体的沉浮、进行水的多少的比较、认识水的压力等各种探究活动,层层展开,逐步推进,使学生亲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了解、认识了水的特点。 4、天气与我们的生活:以“学生对天气的亲身体验"为线索,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制作等探究活动,增强学生观察身边科学现象的意识,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身边常见科学现象的情感,意识生乐于探究身边常见科学现象的情感,意识到探究科学可以从身边的科学现象入手。 5、研究与实践:以“学生对玩具的认知”为线索,引领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形象、直观的具体问题,包括较为简单的器具的拆卸与组装,简单工作原理的探究,中期的植物种养,植物外部特征与生长情况的观察,以及生活中其它与儿童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的初步调查、了解等,初步培养

小学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植物 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迷信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过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配合进修)、(相易)、(表达)、(讨论)、(记录)等进修方法。 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4、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5、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 6、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花木知识。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斥(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8、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9、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10、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通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11、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种植。 1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3、树叶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作古),完成了一生。 14、植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15、能用(丈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6、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你看花木知识。 17、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18、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必定的(寿命)。 19、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必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20、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知识。 第二单元动物 1、动物具有(多样景观),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我们观察蜗牛,要当心观察蜗牛的(外形)、(生活)、(运动)、(反应)、(吃食)、(渗透)、(繁殖)等。 3、蜗牛运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匍匐。 4、蜗牛能对外界的安慰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 5、蚯蚓喜欢生活在(暗淡)、(湿润)的环境。 6、蚯蚓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身体上有(口)、(环带)、(肛门)。 7、蜗牛和蚯蚓的相通点是:都适应(湿润)的环境,身体(柔软),都会(匍匐),会吃(食物),会(渗透),会(繁殖后代)等。 8、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六只(脚)。 9、蚂蚁适应在(陆地)上生活。 10、蚂蚁的特质:生活在(陆地)上,身体有(头、胸、腹)三节,长着六只(脚),运动(匍匐),(群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知识总结

第三单元 1.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2.(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3.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有些天气会给我们带来灾害,比如台风、暴雨、冰雹、暴雪。 4.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时十分迅速,有时比较缓慢。 5.表示冷暖天气现象有:(冷热温暖) 表示阴晴天气现象有:(阴多云晴) 表示雨雪天气的现象有:(小雨中雨大雨雷雨小雪中雪大雪雨夹雪)。 表示风天气的现象有:(微风大风) 6.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阳光明媚,只有(少量的云)记录为(晴),天空中(云较多),有时可以(看见太阳)记录为(多云),(云多而密,看不到太阳)记录为(阴)。 7.雨和雪都是(水),雨是(液态的水),雪是(固态的水)。 8.天气灾害有:(台风、暴雨、冰雹和暴雪) 9.了解以下天气符号

10.会画以下天气符号 1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12.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13.温度计都利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14.气温计结构:

15.气温计上最低气温是(-30℃),最高气温是(50℃),每一大格被分成(10)个小格?一大格的含义是(10℃),一小格的含义分别是(1℃)。 16.读刻度口诀零刻度,读数起;向上数,摄氏几;向下数,零下几。 17.测量(温度)的仪器叫作(温度计) 测量(气温)的叫(气温计),又叫(寒暑表) 测量(体温)的叫(体温计) 测量(水温)的叫(水温计) 18.(双金属温度计)用于(工业)上温度的测量。 (红外线温度计)用于(物体表面温度)的测量。 19.气温计、体温计和水温计的区别与联系 相同点:都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构造相同:都有(液泡、刻度、液柱、单位符号)四部分组成 不同点:(1)作用不同: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工具,体温计是测量人体温度的工具,水温计是测量水的温度的仪器 (2)(分度值)不同,水温计和气温计通常是1℃,而体温计是0.1℃。(3)水温计在测量时(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而体温计可(离开人体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三篇)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一)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以下是我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总结。 一、教学内容完成情况与学生掌握情况 本学期圆满完成了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如下; 1、能够根据事物的性质与功能对事物进行分类,能对观察的现象提出简单的问题。 2、对科学产生了兴趣,体验到了合作的好处。 3、知道了人体的基本组成和所需营养,常见动植物的名称,土壤的基本组成和我国水源的分布概念,了解水、土壤、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4、认识到了爱护其他生物,保护水资源、土壤及自身健康的重要性,能提出简单的改善环境的方法。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学习大纲和教科书,准备好每节课必要的实验教具,做到先备课,后上课的习惯。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够按计划完成。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1、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

最全面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一、填空: 1. 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种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到死亡的过程。 2. 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 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种子的内部构造相同,都有胚根和胚芽。 3. 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 4.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 5. 种凤仙花的方法: ①选种。要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 ②放土。准备好花盆和土,把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放入适量的 土。 ③下种。用手指在土中按 2-3 个小坑,深度约 1 厘米,每个小坑里放 1 粒凤仙花的种子,再用土盖上。 ④浇水。往花盆中浇适量的水,使土壤湿润,将它放在温暖的地方。 6. 种植植物是项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需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多项工作。 7. 种子萌发先生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8. 根的作用: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 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9. 茎的作用:植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下 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 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10. 植物的生长发育不仅需要水,还需要养料。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这些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利 用二氧化碳和水制成的。 11. 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能够利用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这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公式为: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 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 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本学期我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创设 轻松愉快的环境,和孩子们一起探 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可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做好课前准备。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实际。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按计划完成。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二、关心学生参与的意识。竭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乐意探究。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

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四、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以致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堂语言平缓,不够生动,没有激情;对后进生的态度比较急躁,缺乏一些辅差的经验与方法等等。 在今后的科学课教学中,发扬成绩,改正缺点,努力做到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加强学习,不断充实,以更新自我走在课程改革的前列,真正担负起培养下一代“基本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

三年级科学工作总结第一学期

三年级科学工作总结第一学期 Third year science work summary first semester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三年级科学工作总结第一学期 前言:工作总结是将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并分析不足。通过总结,可以把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以便改正缺点,吸取经验教训,指引下一步工作顺利展开。本文档根据工作总结的书写内容要求,带有自我性、回顾性、客观性和经验性的特点全面复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1、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了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让学生了解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

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了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本学期继续指导、引导了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 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了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 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让学生积极参与了 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本学期完成目标所采取的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三上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水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存在于空气中。 蒸发(吸收热量) 水水蒸气 凝结(放出热量) 2、水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逐渐有气泡产生,水量减少; 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标准大气压下,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杯底气泡 从下至上不断变大,到达水面破裂,水面上冒白气,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水量减少。 3、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4、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5、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在碎冰中加盐,是为了使碎冰温度更低。

6、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冰会浮在水面上,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 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7、水结冰后,体积变大;冰融化后,体积变小。 8、水和冰的异同点: 凝固(放出热量) 水冰 融化(吸收热量) 9、冰、水、水蒸三者是同一种物质,不同形态。

10、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体积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的量比小苏打的量多, 一般情况,50ml水能溶解食盐18g,小苏打5g。 11、通过搅拌、提高水的温度、物质颗粒越小,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12、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通过加热蒸发,可以将食盐和水分离。 13、物质只是在大小、形状、状态、颜色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折纸、用橡皮泥做手工,涂色等; 14、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如:蜡烛燃烧等; 第二单元空气 1、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较轻、并能占有一定的空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看 不见、 摸不着、无色、无味、容易泄漏、能够流动、可以压缩。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2、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主要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 有固定的形状。 3、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4、在压缩试验中,向下压活塞后,管中空气被压缩,空气颗粒之间的间隙变小,空气体 积变小;用力拉伸活塞后,管中空气被拉伸,空气颗粒之间的间隙变大,空气体积变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工作总结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海石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以下是我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总结: 一、教学内容完成情况与学生掌握情况 本学期圆满完成了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如下; 1、能用感官或工具感知物体的性质与功能;能用语言或简图描述、记录物体的性质和功能;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能从实验结果作出科学的解释。 2、能从科学的角度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能主动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探究任务,能体会到讨论与交流的好处;能体验到大胆想象的乐趣;愿意听取其他同学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并愿意进行改进。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学习大纲和教科书,准备好每节课必要的实验教具,做到先备课,后上课的习惯。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够按计划完成。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一学期下来,

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1、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3、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科学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科学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4、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