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第4节

第7章-第4节
第7章-第4节

第七章第四节

基础夯实

一、选择题(1~5题为单选题,6、7题为多选题)

1.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达到热平衡后,它们具有相同的物理量是() A.质量B.密度

C.温度D.重力

答案:C

解析:由热平衡的定义可知,C选项正确。

2.下图是四种测液体温度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D

解析: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必须置于液体中,而且不能与器壁接触,只有D正确。

3.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强子对撞机在法国和瑞士的边境建成,并投入使用。加速器工作时,需要注入约1万吨液氮对电路进行冷却,冷却的最低温度可达到零下271摄氏度,请将该温度用热力学温标来表示()

A.2K B.271K

C.4K D.0.1K

答案:A

解析:由热力学温标与摄氏温标的关系式T=t+273K和t=-271℃得T=2K。故A项正确。

4.物体内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在0℃时物体内的分子的运动状态是() A.仍然是运动的

B.处于静止状态

C.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D.大部分分子处于静止状态

答案:A

解析:分子的运动虽然受温度影响,但永不停息,A项正确,B、C、D错。

5.严冬,湖面上结了厚厚的冰,为了测出冰下水的温度,徐强同学在冰上打了一个洞,拿来一支实验室温度计,用下列四种方法测水温,正确的做法是()

A.用线将温度计拴牢从洞中放入水里,待较长时间后从水中提出,读出示数

B.取一塑料饮水瓶,将瓶拴住从洞中放入水里,水灌满瓶后取出,再用温度计测瓶中水的温度

C.取一塑料饮水瓶,将温度计悬吊在瓶中,再将瓶拴住从洞中放入水里,水灌满瓶后待较长时间,然后将瓶提出,立即从瓶外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D.手拿温度计,从洞中将温度计插入水中,待较长时间后取出立即读出示数

答案:C

解析:要测量冰下水的温度,必须使温度计与冰下的水达到热平衡时,再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可隔着冰又没法直接读数,把温度计取出来,显示的又不是原热平衡下的温度,所以A的做法不正确,C的做法正确,D的做法不正确,B的做法也失去了原来的热平衡,水瓶提出后,再用温度计测,这时,周围空气也参与了热交换,测出的温度不再是冰下水的温度了。

6.关于热平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系统甲与系统乙达到热平衡就是它们的温度达到相同数值

B.标准状况下冰水混合物与0℃的水未达到热平衡

C.量体温时,温度计须和身体接触5-10分钟是为了让温度计跟身体达到热平衡

D.冷热程度相同的两系统处于热平衡状态

答案:ACD

解析:达到热平衡时温度相同,或者说温度相同时就表明两系统达到了热平衡故B错,应选A、C、D。

7.关于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某物体摄氏温度为10℃,即热力学温度为10K

B .热力学温度升高1K 等于摄氏温度升高1℃

C .摄氏温度升高10℃,对应热力学温度升高283K

D .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温标不同,两者表示的温度无法比较

答案:ACD

解析: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T =t +273.15K ,所以选项A 错误;对于T =t +273.15K ,有许多同学错误地认为可变形为ΔT =Δt +273.15K ,而认为C 选项正确,实际上ΔT =T 2-T 1=t 2-t 1=Δt ,即用摄氏温度表示的温差等于用热力学温度表示的温差,所以选项B 正确,选项C 、D 错误。

二、非选择题

8.家用温度计经常标有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摄氏温度是把冰点的温度定为0℃,水沸点的温度为100℃,两温度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份为1℃;而华氏温度把冰点定为32,

把水的沸点定为212,中间分为180等份,每一等份为1。

(1)1℃等于多少?

(2)人的正常体温若取37℃,为多少华氏度?

答案:(1)1.8 (2)98.6

解析:(1)1℃=180100

=1.8 (2)37×1.8+32=98.6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1~3题为单选题,4、5题为多选题)

1.小明自定一种新温标p ,他将冰点与沸点之间的温度等分为200格,且将冰点的温度定为50p ,今小明测量一杯水的温度为150p 时,则该温度用摄氏温度表示时应为( )

A .30℃

B .40℃

C .50℃

D .60℃ 答案:C

解析:每格表示的摄氏度为

100200=0.5℃,比冰点高出的温度为(150-50)×0.5℃=50℃,C 对,A 、B 、D 错。

2.小丽测量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时,将热水倒入另一烧杯中很少一部分,然后像图中那样去测量和读数,她这样做被小宁发现了,小宁指出她的错误如下。你认为小宁找错的是

( )

A .不应倒入另一个烧杯中,这会使温度降低

B .水倒的太少,温度计玻璃泡不能完全浸没

C .读数时,视线应该与刻度线相平,而不应斜视

D .应该将温度计取出读数,而不应该放在水里读

答案:D

解析:题中将少量水倒入另一烧杯,测量有两处错误:其一,少量水不能完全浸没温度计玻璃泡,达热平衡时测量的不是水的温度;其二,少量水倒入另一烧杯,这少量水与另一烧杯又达到一个热平衡,温度已改变,再用温度计测量时,测出的是这个热平衡状态的温度,而不是待测水的温度了。所以小宁A 、B 找对了。题中C 项读数小宁找得对,但小宁在D 选项中要把温度计取出来读数就不对了,当把温度计取出时,在空气中它与空气间存在温度差,有热交换会失去原来的热平衡,示数变化。

3.实验室有一支读数不准确的温度计,在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其读数为20℃;在测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其读数为80℃。下面分别是温度计示数为41℃时对应的实际温度和实际温度为60℃时温度计的示数,其中正确的是( )

A .41℃,60℃

B .21℃,40℃

C .35℃,56℃

D .35℃,36℃

答案:C

解析:此温度计每一刻度表示的实际温度为10080-20

℃=53℃,当它的示数为41℃时,它上升的格数为41-20=21(格),对应的实际温度应为21×53℃=35℃;同理,当实际温度为

60℃时,此温度计应从20开始上升格数为6053

=36(格),它的示数为36℃+20℃=56℃,所以C 正确。

4.伽利略在1593年,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温度计——空气温度计,如图

所示一个细长颈的球形瓶倒插在装有红色液体的槽中,细管中的液面清晰可

见,如果不考虑外界大气压的变化,就能根据液面的变化测出温度的变化,

则( )

A .该温度计的测温物质是槽中的液体

B .该温度计的测温物质是细管中的红色液体

C .该温度计的测温物质是球形瓶中的空气

D .该温度计是利用测温物质的热胀冷缩性质制造的

答案:CD

解析:细管中的红色液体是用来显示球形瓶中空气的体积随温度变化情况的,测温物质是球形瓶中封闭的空气,该温度计是利用它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造的,故A 、B 错,C 、D 正确。

5.分别以摄氏温度及热力学温度为横、纵坐标表示的t 与T 的关系图,应该是( )

A .一条直线

B .不通过第二象限

C .其在纵轴的截距小于横轴的截距

D .斜率为1

答案:AD

解析:根据T =273.15K +t 可以知道这是一条过纵坐标上一点(0,273.15)、斜率是1的倾斜直线。

二、非选择题

6.如图所示,图甲表示某半导体热敏电阻R 随温度t 的变

化情况。把该半导体电阻与电池、电流表串联起来,如图乙所示,用该半导体作测温探头,把电流表的电流刻度改为相应的温度刻度,于是就得到一个最简单的热敏电阻温度计。请判断:如果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都不变,电流表上代表t 1,t 2的两点,哪个应该标在电流比较大的温度上?

答案:t 2标在电流比较大的温度上。

解析:由R -t 图象可知R 随t 的升高而降低,电流较大表示R 值较小,所以t 2标在电流比较大的温度上。

7.小明在家制作了简易温度计,一根装有一小段有色水柱的细玻璃管穿过橡皮塞插入烧瓶内,封闭一定质量的气体。当外界温度变化时,水柱位置将上下移动。当有色水柱下端与D 和A 对齐时,温度分别为20℃和80℃。A 、D 间刻度均匀分布。由图可知,图中有色水柱下端所示温度为多少℃?

答案:32℃

解析:由题图知A 、D 间共有15个格,每个格表示温度为80-2015

℃=4℃ 有色水柱的下端离D 点3个格即3×4℃=12℃,所以温度为t =20℃+12℃=32℃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四节俄罗斯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第四节俄罗斯 一、课标要求 1、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一个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一个国家的自然环境特点,说出一个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 济的实例 3、根据资料和地图,认识一个国家的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 二、本课目标 1、运用地图描述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特点,分析自然环境特点; 2、运用地图介绍俄罗斯矿产分布与工业布局的关系; 3、运用地图说明俄罗斯的交通运输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 1、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是什么国你能提出证据说明吗 2、前短时间广州急剧降温,你知道冷空气是从哪里过来的吗 3、你听过“和平号空间站”、“加加林”、“明斯克航母”这些名词吗 四、知识建构 知识点1、面积最大的国家 探究一:阅读课本P41“图俄罗斯在世界中的位置”和“图俄罗斯的地形”,尝试提出证据说明俄罗斯的面积之大: 答:1、俄罗斯东西长1万多千米,南北宽约4000千米,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2、俄罗斯位于亚欧大陆北部,隔白令海峡与美国阿拉斯加州相望,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西南临“两海”分别是里海和黑海。陆上邻国自西往东依次有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等。 3、填图: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C 知识点2:地跨亚欧两大洲的欧洲国家 探究二:俄罗斯国土辽阔,人口却只有亿,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人口分布不均,主要集

中欧洲部分,首都也在欧洲。思考:俄罗斯人口的分布为什么会这样人口的分布跟当地的气候和地形有关吗 (1)人口的分布跟当地地形的关系: 阅读课本P41“图俄罗斯的地形”,找出主要地形区和主要河流,填写下表: 东 小结:由于面积广,俄罗斯的地形类型多样:平原、高原、山地与河流相间分布,以叶尼塞河为界,西部是平原地形,东部是高原和山地地形,地势较为平坦。即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地形以平原为主。 (2)人口的分布跟当地气候的关系: 阅读课本P41“图俄罗斯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和P7“图亚洲的气候类型”,思考下列问题: ①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 答: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50度至80度之间,北极圈(重要纬线)穿过国土北部,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中的寒温带,少部分在北寒带。由于纬度高,俄罗斯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中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为主。 ②分析俄罗斯气温和降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的变化趋势。 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均是从西往东、从南往北递减。 ③通过读图分析雅库茨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情况,描述北半球“寒极”——雅库茨克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答: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降水少,集中在夏季。 小结: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较温暖,降水较多,所以人口集中,经济发达。 知识点3: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发达 体验:俄罗斯不仅面积世界最大,其发达的科技也是世界领先。请看课本P44阅读材料“俄 罗斯科学家对科学技术的贡献”。 探究三:根据下面两段材料,讨论俄罗斯工业的特点 材料一:俄罗斯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在世界的地位(1997年) 工业产品在世界上的位次工业产品在世界上的位次 钢第四位发电量第四位 煤炭第四位化肥第五位 原油第三位天然气第一位 材料二:关于俄罗斯工业的对话: 爸爸要去俄罗斯出差了。爸爸说:“俄罗斯工业发达,许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它的

第七章 第4节温度和温标

第七章分子动理论 第4节温度和温标 [随堂演练] 1.(多选)下列状态中处于平衡态的是 A.将一金属块放在沸水中加热足够长的时间 B.冰水混合物处在0 ℃环境中 C.突然被压缩的气体 D.开空调2 min内教室内的气体 解析系统处于热平衡态时,其状态参量稳定不变,金属块放在沸水中加热足够长的时间,冰水混合物在0 ℃环境中,其温度、压强、体积都不再变化,是平衡状态,故A、B项对;突然被压缩的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变大,故其不是平衡状态,C项错,开空调2 min内教室内的气体温度、体积均有变化,故其不是平衡状态,D项错。 答案AB 2.(多选)关于平衡态和热平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温度不变且处处相等,系统就一定处于平衡态 B.两个系统在接触时它们的状态不发生变化,这两个系统原来的温度是相等的 C.热平衡就是平衡态 D.处于热平衡的几个系统的温度一定相等 解析一般来说,描述系统的状态参量不止一个,根据平衡态的定义可以确定A错;根据热平衡的定义可知B和D是正确的;平衡态是针对某一系统而言的,热平衡是两个系统相互影响的最终结果,可见C 错。正确选项为BD。 答案BD 3.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强子对撞机在法国和瑞士的边境建成,并投入使用,加速器工作时,需要注入约1万吨液氮对电路进行冷却,冷却的最低温度可达到-271 ℃,将该温度用热力学温标表示是A.2 K B.271 K C.4 K D.0.1 K 解析由热力学温标与摄氏温标的关系式 T=t+273 K和t=-271 ℃得T=2 K。故A正确。

[限时检测] [限时30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多选)关于热平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系统甲与系统乙达到热平衡就是它们的温度达到相同数值 B.标准状况下冰水混合物与0 ℃的水未达到热平衡 C.量体温时,温度计须和身体接触5~10分钟是为了让温度计跟身体达到热平衡 D.冷热程度相同的两系统处于热平衡状态 解析达到热平衡时温度相同,或者说温度相同时就表明两系统达到了热平衡故B错,应选A、C、D。 答案ACD 2.有关热平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两个系统在某时刻处于热平衡状态,则这两个系统永远处于热平衡状态 B.热平衡定律只能研究三个系统的问题 C.如果两个系统彼此接触而不发生状态参量的变化,这两个系统又不受外界影响,那么这两个系统一定处于热平衡状态 D.两个处于热平衡状态的系统,温度可以有微小的差别 解析处于热平衡状态的系统,如果受到外界的影响,状态参量会随之变化,温度也会变化,故A错误;热平衡定律对多个系统也适用,故B错误;由热平衡的意义知,C正确;温度是热平衡的标志,必须相同,故D错误。 答案 C 3.(多选)关于热力学温度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热力学温度的“0 K”等于-273.15 ℃ B.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每一度的大小是相同的 C.热力学温度的“0 K”是不可能达到的 D.气体温度可能低于绝对零度 解析根据T=t+273.15 K,热力学温度的0 K相当于摄氏温度的-273.15 ℃,故A正确;T=t+273.15 K,热力学温度每升高1 K和摄氏温度每升高1 ℃对应的温度变化是相同的,故B正确;绝对零度是低温的极限,表示分子热运动停止,不可能达到,故C正确,D错误。

第四节 免疫调节第一课时

第四节免疫调节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记住免疫系统的组成。 2.了解并记住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并正确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3. 了解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以及免疫学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能力目标 1.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免疫系统的组成 学习难点:人体三道防线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出示目标、学习指导 1、请同学们迅速浏览全文。 2、对照下面的自学内容二次阅读课文,从课文上划出,然后记住并填写。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系统的组成 明确免疫细胞的种类、淋巴细胞的位置、T(B)细胞成熟的场所、免疫活性物质的种类及作用 2、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1)淋巴细胞起源于。 (2)造血干细胞形成淋巴细胞的过程叫 3、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明确人体三道防线的内容并能准确判断, 如唾液、泪液、鼻液、血液、组织液中都有溶菌酶,它们具有抗菌作用。如何判定属于第一还是第二道防线? (2)、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有什么作用呢?分析课本资料《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

(3)自主学习内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免疫细胞(_______成熟)(位于:)(_______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检测一】 下列哪组的内容不完全属于免疫系统() A 淋巴结、吞噬细胞、溶菌酶 B 肾脏、淋巴细胞、淋巴因子 C 骨髓、扁桃体、胸腺 D 抗体、B细胞、T细胞 三、自主学习内容二:艾滋病的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 1、艾滋病是一种________病,又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由______引起的。 2、艾滋病病毒攻击的是人体的______细胞,最终导致人体丧失_______功能。 3、艾滋病病人的间接死因是死于____________,直接死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艾滋病患者如不进行治疗,大约能生存____-年。 5、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检测二】 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 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B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就是指艾滋病 C HIV主要由DNA、RNA和蛋白质构成,但没有核糖体 D 艾滋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4)自主学习内容三: 1、自身免疫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系统除了具有_______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并清除体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细胞。 3、免疫学的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学检测四】 1、给健康婴幼儿接种卡介苗,目的是使婴幼儿体内产生() A 浆细胞 B 效应T细胞 C 记忆细胞 D 抗体 2、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A 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 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无传染性 C 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起的疾病 D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四、自查反馈、当堂训练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第七章 第4节 重力

2019-2019学年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 四节重力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1.日常生活中||,为了让同学们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习惯||,物理老师倡导同学们对身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进行估测的实践活动||,以下是他们交流时的一些估测数据||,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A. 一个鸡蛋受到重力约为5N B. 一名中学生正常步行1min通过的路程约为360m C. 一名中学生爬楼的功率约为120W D. 一名中学生的体积约为1m3 2.下列关于重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B. 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C. 物体的重心与物体所在的地理位置有关 D. 球体的重心总在球心 3.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向上抛出的篮球||,在上升过程中没有受到重力的作用 B. 汽车在坡路上下行||,受到的重力是垂直于坡面的 C. 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D. 重垂线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道理制成的||。 4.关于一本八上的物理课本||,下列估测不符合事实的是() A. 平放在课桌表面||,它所受到的重力约为2N B. 从课桌上掉落到地面||,课本重力做的功约1.5J C. 若空气的密度为1.29kg/m3||,则它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约2.5×10﹣3N D. 若今天的气压约为105Pa||,空气对课本上表面的压力约为450N 5.过春节时贴年画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竖直墙壁上贴长方形年画时||,可利用重垂线来检查年画是否贴正.如图所示的年画的长边与重垂线不平行||,为了把年画贴正||,则下列操作方法中正确的是()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四节俄罗斯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四节《俄罗斯》教学设计 上传: 李小玲更新时间:2013-2-1 12:28:29 在旅游中寻找学习的快乐 ——《俄罗斯》教学设计 执教:南昌市京东学校李小玲 点评:喻自生舒俊金美珍吴功庆魏晓红李敏谢伍根彭建凤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四节 【教材简析】 俄罗斯是第七章“我们临近的国家”中继日本、印度之后学习的又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和前面两个国家有很大的差别,日本是个人多地狭的国家,印度是个面积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而俄罗斯则属于地广人稀的国家,从本节课的教材上分析,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课文的三个框题首先从这一特征入手,由于面积广大影响到了它的气候、河流、地形和第二课时学习的自然资源、人口、城市和交通的分布特点。阅读材料部分的安排,让我们体会到前苏联这个多民族大国所面临的民族矛盾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尖锐问题。 俄罗斯又是我国一个重要的邻国,和我国有着相似的特征,地大物博、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与我国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学习这节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如何学习一个区域的方法,也有利于借鉴俄罗斯的发展经验,发展我国经济。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地理学习的基本技能,比如前面学习了日本和印度,知道了解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可以从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方面入手,对学习地理的兴趣也较浓厚,但是仍然缺乏空间分析能力,特别是对地理事物之间关系的分析能力欠缺,在上课时应加以适当的引导,降低问题的难度,提高学习的效率。 【教学目标】 1.了解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自然资源等自然环境。 2.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阅读地图的能力,通过合作拼图游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概念。 3.通过读图法,让学生掌握分析一地自然环境的基本方法。 4.通过拼图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对俄罗斯地形、河流、湖泊等地理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形成良好的空间概念。 5.通过阅读法,培养学生的自我阅读和提取重点信息的能力。 6.通过领略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在学习俄罗斯的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中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俄罗斯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拼图 【教学预设】 用导游词导入所要学习的国家;用读图的方法学习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地形、河流、湖泊和邻国;在中间的学生活动环节用分组拼图的方法学习俄罗斯的地形与河流之间的位置关系;用直观的图片形式学习俄罗斯的气候、植被和房屋结构;用阅读的方式学习俄罗斯的基本人文知识;最后在旅游的小结中体会俄罗斯多样的自然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入课 在背景音乐《蒲公英的梦想》的伴奏下,教师扮演一个导游的角色。

第七章 第四节 俄罗斯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

第七章第四节俄罗斯教案01(人教版七年级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俄罗斯的地形、河流、气候。 3.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如矿产分布)对其经济带来的影响。 4.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 5.了解俄罗斯的地方名胜、文化、技术方面的情况。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巩固学习描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认识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将这种能力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 德育目标 俄罗斯有发达的航天航空工业,这一切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上的。由此联系到我国,我们国家要想在世界上具有巩固的地位,必须要发展科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1.俄罗斯地理位置特点。 2.俄罗斯矿产资源分布状况对工业区形成、发展的影响。 3.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1.读图分析俄罗斯的地形特点及对河流的影响。 2.分析俄罗斯的气候特征。 3.俄罗斯发达的航天航空工业与较落后的轻工业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对比法。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法一:放一段优美的俄罗斯音乐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一段精美片段,给学生展示一些关于俄罗斯方方面面的图片,激发其热情,使学生在好奇中开始内容的

学习。 方法二:介绍俄罗斯的前身原苏联一些简要情况及从1991年苏联这一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被颠覆,来引入俄罗斯自然状况的学习。 方法三:让同学们读图,找出世界上地跨两大洲的共有哪些国家,再看面积最大的是哪个国家,从而导出今天要学的内容。 板书:俄罗斯 [讲授新课] 课件:投影世界政区图,并让学生找出俄罗斯的位置。 教师:先让学生读图说出俄罗斯的纬度位置。 同学回答:50°N~70°N。 教师:前面我们学气候的时候知道,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我们大家看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对其气候有什么影响? 同学回答: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决定了其大范围是温带和寒带气候,没有热带气候。所以总的来说,气候比较寒冷。 教师:谁能说出俄罗斯的海陆位置。 同学回答: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东临太平洋,南临黑海、里海。陆上邻国有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隔白令海峡与美国的阿拉斯加相望。 教师:读图,找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 (同学活动) 教师:大家还记得这是哪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吗? 同学回答:亚欧分界线。 教师:所以说俄罗斯是一个濒临三大洋、地跨两大洲的国家。 教师:再读图,看俄罗斯所跨的经度。 同学回答:20°E~180°E。 教师:俄罗斯从东到西大约跨160°经度,实地距离相差10000多千米,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国家。而我国东西距离相差5000多千米,是我国的2倍。 从图上可以看出: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课件:投影几大国家的面积,进一步证明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单位:(万平方千米) 板书:面积最大的国家——国土辽阔 活动:1.读图7.45,找出北冰洋、黑海、里海、贝加尔湖、太平洋、白令海峡。 同学回答:略 2.读图,找出俄罗斯主要陆上邻国: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俄罗斯的什么方位? 同学回答:略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四章 第四节 第一课时 氨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第一课时氨 [课标要求] 1.了解氨的性质及应用。 2.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 3.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4.了解铵盐的性质及NH+4的检验。 1.氮的固定 2.氨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密度溶解性沸点 无色 刺激性 气味 0.771 g/L,比空气的密 度小 极易溶于水,1体积水 能溶解700体积NH3 -33.5 ℃易液化 (2)化学性质 ①与水反应:NH3+H2O NH3·H2O。 ②与盐酸反应:NH3+HCl===NH4Cl 氨气与氯化氢气体相遇时产生白烟。 ③催化氧化反应:4NH3+5O2===== 催化剂 △4NO+6H2O 生成的NO进而氧化生成NO2,用来制造硝酸。 3.氨水的性质 (1)弱碱性,电离方程式:NH3·H2O NH+4+OH-,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不稳定性,受热分解:NH3·H2O===== △ NH3↑+H2O。 4.氨的用途 1.两种物质的性质 (1)氨的性质:氨气极易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生成NH3·H2O,与酸反应生成 铵盐,能催化氧化制备硝酸。 (2)铵盐的性质:铵盐易溶于水,加热易分解,能与碱反应产生氨气。 2.检验氨气的两种方法 (1)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时会有白烟生成。 氮的固定氨的性质及用途

(1)氨是氮肥工业、有机合成工业及制造硝酸、铵盐和纯碱的原料。 (2)氨易液化,可用作制冷剂。 在干燥的圆底烧瓶中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含酚酞)的烧杯中,轻轻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水进入烧瓶,装置如图。 [问题思考] 1.挤压滴管的胶头后,立即形成红色喷泉,该实验能说明氨气的哪些性质? 2.该喷泉实验中,引发喷泉的实验操作是什么? 3.该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1提示:能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氨水呈碱性。 2提示:打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的胶头。 3提示:①装置气密性良好。 ②圆底烧瓶要干燥。 ③装置内气体的纯度要高。 形成喷泉的条件 使容器内外产生较大压强差的两类情况 (1)容器内气体极易溶于水或容器内气体易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 ①喷泉形成原理: 气体与水或其他液体接触―→ 气体溶解或发 生化学反应 ―→ 容器内压 强减小 ―→ 外部液体进入 形成喷泉 气体HCl NH3CO2、Cl2、H2S、SO2NO2+O2 吸收剂水或NaOH溶液水或盐酸NaOH溶液水 (2) 容器内产生大量气体,使压强迅速增大,促使容器内液体迅速向外流动,也能形成喷泉。如喷雾器、人造喷泉、火山喷发等均是此原理。 1.右图是实验室进行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的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 B.进入烧瓶中的液体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氨水呈碱性 C.氨水很稳定,将烧瓶内的红色溶液加热颜色不会发生变化 D.形成“喷泉”的主要原因是氨气溶于水后,烧瓶内的气压小于大气压 2.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1)用图中A所示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的氨气,引发喷泉的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只提供如图B所示装置,引发喷泉的方法是

高中化学_第四节 海水中的元素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课前两分钟,学生板书】课前预习区“海水提镁流程图” 【展示图片】首先,我们看一幅图片 【引入】这颗蓝色星球是地球,地球呈现蓝色是由于70%面积都被海水覆盖。尝过海水的人都知道,海水又苦又咸,说明,海水除了含有氢、氧元素外,一定还含有其它元素,研究发现,元素周期表中110多种元素大部分能从海水中找到,海水中有如此丰富的元素资源,人类怎样提取、利用呢? 【板书】第4节海水中的元素、 【指导阅读】阅读P95-P97第一部分:海水——化学元素宝库,完成学案问题组一的讨论【学生阅读,小组探究,回答】海水中共含有80多种元素,这些元素大部分以盐的形式存在,根据含量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常量元素11种,微量元素Li,I,U用途广泛【设问】常量元素中含量最多的为氯化钠,有哪些用途? 【学生回答】氯化钠的用途 【多媒体展示】氯化钠的生理功能 【指导阅读】阅读P97 ,了解氯碱工业,完成问题组二的讨论 【学生阅读,小组探究,回答】氯碱工业原料、原理、产品 【过渡】海水蒸发不仅得到食盐,还得到副产品苦卤,由于水分蒸发,苦卤中的元素得到富集,有很多经济价值很高,镁就是其中一种。 【设问】海水中镁的含量一般为1.28g/L,属常量元素。我们从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出发,来探究一下镁的性质每一组同学都有一瓶镁,现在进行观察,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小组探究,回答】1、镁的物理性质 【预测】镁的化学性质 【分组实验,探究】探究镁的化学性质,完成实验报告 取一段镁条,观察它的颜色。用砂纸把表面的氧化膜擦净,观察金属镁的颜色和光泽。用坩埚钳夹住镁条,点燃后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底部要放一些细沙或少量水),观察发生的现象。并完成下表

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四节重力势能公式

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四节重力势能公式 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所共有,是高中物理必修二重点知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四节重力势能公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物理必修二重力势能公式(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用Ep表示 表达式Ep=mgh是标量单位:焦耳(J) (2)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 W重=-Ep 重力势能的变化由重力做功来量度 (3)重力做功的特点:只和初末位置有关,跟物体运动路径无关 重力势能是相对性的,和参考平面有关,一般以地面为参考平面 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绝对的,和参考平面无关 (4)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弹性势能存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中,跟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性势能的变化由弹力做功来量度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复习 有的同学课后总是急着去完成作业,结果是一边做作业,一边翻课本、笔记。而在这里我要强调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做作业,而应该静下心来将当天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回顾,在此基础上再去完成作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复习的方法我们可以分成以下两个步骤进行:首先不看课本、笔记,对知识进行尝试回忆,这样可以强化我们对知识的记忆。之后我们再钻研课本、整理笔记,对知识进行梳理,从而使对知识的掌握形成系统。 作业 在复习的基础上,我们再做作业。在这里,我们要纠正一个错误的概念:完成作业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在课后安排作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二是运用课上所学来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 明确这两点是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做作业时,一方面应该认真对待,独立完成,另一方面就是要积极思考,看知识是如何运用的,注意对知识进行总结。我们应时刻记着我们做题的目的是提高对知识掌握水平,切忌为了做题而做题。 质疑 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学习中,我们必然会产生疑难问题和解题错误。及时消灭这些学习中的拦路虎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的同学不注意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对错误也不及时纠正,其结果是越积越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无法有效地进行下去。对于疑难问题,我们应该及时想办法(如请教同学、老师或翻阅资料等)解决,对错题则应该注意分析错误原因,搞清究竟是概念混淆致错还是计算粗心致错,是套用公式致错还是题意理解不清致错等等。另外,我们还应该通过思考,逐步培养自己善于针对所学发现问题、提出问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4节俄罗斯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

《俄罗斯》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素材(文字、专题地图、图片、声音等)的演示,了解并掌握俄罗斯的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认识俄罗斯是个地跨欧亚两洲的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能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临海和主要邻国。 2.较为平坦的地形,了解主要平原、高原、山脉、河流和湖泊的分布。 3.温带大陆性为主的气候。 4.通过本节学习,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地理位置; 2.地形特点; 3.气候类型; 4.主要河流、湖泊。 教学过程 视频:导课,三幅画面(一面国旗,一位人物、一个广场),一首歌曲(莫斯科外郊的晚上)。 师:刚才我们看了一个短片,都与哪一个国家有关? 生:俄罗斯。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俄罗斯,来认识这个国家。 Ppt:真情告白1(学生一起读) 翠竹中学七(9)班的同学们:你们好。 我是俄罗斯,欢迎你们走近我的世界,我的世界丰富多彩,建议你们先从自然环境开始认识我。我的身体很大,跨两大洲,纬度比较高,跨两个温度带,有许多邻国,三面临海洋,一面临陆地;我的身材不错,高低起伏,有山地、高原、平原,河流是我身体里的血管,一年四季中,我的身体不同部位冷暖、干湿情况不一样,我期待同学们能懂我。 开始学习吧,要努力噢。 师:那就开始学习吧,不要忘记我们的两个高端学习行为,开始。 附学生学习任务:认识俄罗斯自然环境 学习任务:看书p37----38的内容,自主获得知识,提升思考力。 1、读图,描述俄罗斯的位置。 2、读图,找出俄罗斯的主要地形区,归纳俄罗斯的地形分布特点。

3、读图,说出俄罗斯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什么气候类型分布最广。 4、读图,找出俄罗斯的主要河流和湖泊。说出河流的流向、流入到哪里? 师:在课堂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醒学生一定看清学习任务,把总结性的内容写在书本上。 师:如果学习好了的同学,可以举手示意。 师:好,来看一看你们学的怎么样?我们是通过情景与问题来看一看你们学的怎么样? 师:老师读情景与问题1:图中深颜色就是俄罗斯,A是什么山、什么河?地跨哪两个大洲?谁能回答这个问题?一会儿,老师说:开始。有学生举手,你来说。 生:A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俄罗斯地跨亚、欧两个大洲。 师:好,请坐,认同吗?,生:认同。师:好的,我们来看,俄罗斯地跨两大洲,我要问俄罗斯传统上是哪一个大洲的国家?生:是欧洲国家。 师:你能说出俄罗斯为什么是传统的欧洲国家?有学生举手。 生:因为俄罗斯的首都在欧洲,而且俄罗斯人口的四分之三在欧洲。 师:好的,请坐。他回答的应该是对的,我给你讲,俄罗斯的首都是在欧洲部分,另外人口的四分之三在欧洲,但是,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的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好,我们来看情景与问题2。 师:老师读情景与问题2,俄罗斯国土面积大,跨纬度大约在50?N--80?N,纬度比较高,那么俄罗斯东什么临洋?北临什么洋?西临什么海?跨哪几个温度带?来,开始。老师示意要举手,并说要主动,大胆一点,一会儿,有学生举手。来,你说。 生:俄罗斯西临波罗的海,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 师:追问,跨哪几个温度带?生:北温带和北寒带。师:好,请坐。 师:俄罗斯频临的海洋,我们来认识一下,老师在图上指海洋的位置,学生集体说海洋的名称。那么跨哪两个温度带,学生看图,我这里画了一条特殊纬线,北纬66.5?N,叫什么?生:北回归线。师:大声一点说,是北回归线还是北极圈?生:北极圈。师:是北极圈,啊,大家把知识有点混淆了。北回归线是23.5?N,要听清楚了。老师指图,这是北温带与北寒带的分界线,俄罗斯跨北温带和北寒带。 师:这样一来,我们就明白了俄罗斯这个国家在哪里。接下来我们看情景与问题3。 师:这个同学们要仔细看,老师读情景与问题3,你若从图中东A地到西B地对俄罗斯进行一次地形、河流考察,你沿途会经过哪些主要地形区,哪些主要河流?给大家一点时间,结合问题思考,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情况。一会儿,好的,如果你已清楚了,可以开

示范教案第一课时(第四节 澳大利亚)

第四节澳大利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图片说明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的生存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说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并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3.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4.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概括总结某种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判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通过知识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 3.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综合、导游解说等方法。 ●教具准备 1.有关澳大利亚录像资料。 2.实例图片。 3.自制电脑课件。 ●教学准备 请同学们课前收集有关澳大利亚特有动物介绍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澳大利亚的“国兽”是什么动物吗?(袋鼠)没错,从澳大利亚的国徽组成,由袋鼠和鸸鹋分居左右,就可看出袋鼠在澳大利亚人心目中的地位。袋鼠和鸸鹋作为澳大利亚的骄傲和象征,成了世人认识澳大利亚的窗口。 板书:第四节澳大利亚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同学们课前都收集了资料,澳大利亚除了袋鼠和鸸鹋还有哪些独特的有代表性的动物? 学生回答:树袋熊、鸭嘴兽、针鼹、肺鱼。 老师评价:同学们准备得非常充分,那我们一起看图片(课本73页图8.36澳大利亚的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四节《俄罗斯》教学设计

第四节俄罗斯(2课时) 教学目标 一、学会通过读图说明俄罗斯地理位置的特点,认识俄罗斯是个地跨欧亚两大洲的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传统上是个欧洲国家。能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临海和主要邻国。 二、认识俄罗斯地形、气候、资源的地理特征及分布特征。 三、了解俄罗斯人口、民族、经济、交通、城市和港口的特点及分布。 四、了解俄罗斯在自然和经济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教学重点 俄罗斯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 教学难点 一、俄罗斯气候成因。 二、自然与经济的地区差异。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前面我们讲了第十三章西半部欧洲,它概括了欧洲30多个国家基本地理特征。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东半部欧洲,从教科书上看东半部欧洲只包括一个国家——苏联。大家知道由于种种原因苏联于1991年底解体,形成了15个独立的国家(可简要介绍苏联做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如何成立、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所以课本中指出的东半部欧洲实际上包括了15个国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在这15个国家中最重要的、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 (板书) 第一节疆域和自然环境 1.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读图]指导学生用红笔描出俄罗斯的陆上疆界,用蓝色笔描出海岸线。并在图上找出它周围的邻国。(共12个陆上邻国与其接壤,与美国隔白令海峡相望。) [提问]从图上分析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俄罗斯大部分处于北纬50°至北纬70°之间,属中高纬地区。北部、东部面临北冰洋和太平洋,西部南北各有一小段海岸线与黑海、波罗的海相邻。 1.地处中高纬,三面临海(板书) [提问]上述地理位置的特点对该国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提示学生从农业发展、海洋运输等等方面考虑) [教师归纳]纬度偏高,热量不足,对发展农业不利。俄罗斯虽有漫长的海岸线,但大部分临北冰洋,气温低,封冻期长,对发展海洋交通运输十分不利。 [读图]从图上找出穿过俄罗斯的一条重要纬线,一条重要经线。 [提问]这两条经纬线分别说明什么?

最新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3.4《简单机械》1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第四节简单机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内容来源】初中科学九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三章第四节 【主题】第四节简单机械. 【课时】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 2.了解杠杆的定义及杠杆的五个要素; 3.初步学会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分析日常生活事例来认识杠杆。 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道杠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杠杆可减轻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体验科学在生活中的便捷与每秒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杠杆的认识及杠杆的五要素 难点:杠杆的动力臂、阻力臂的作法 三、教学准备 课件;羊角锤拔钉子和用开瓶器开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活动一:欣赏智慧的力量。 观看一段动画片的视频,引出课题:认识简单机械——杠杆。 活动二: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图片总结出什么是简单机械 投影三副图,让学生观察找出这三种机械有什么共同特点,同时提示学生从硬度、形状、运动形式等方面找。 活动三:总结出上述三种机械的共同点,得出杠杆的定义。 ①都是硬棒.(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可以) ②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

③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 活动四:根据说总结出的杠杆的定义,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杠杆有哪些,最后教师在课件上投影出几种比较常见的生活中的杠杆。 让学生了解在我们中国的古代人们很早就开始对杠杆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古代埃及人在建金字塔时候就利用了杠杆。 投影工人用木棍(杠杆)橇石块的图片,让学生看到杠杆的同时,教师再点击左上角的图标进入杠杆的自述,为下面学习杠杆的五要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再重点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同时适当介绍一下动力和阻力作用点,让学生会判断。让学生画支点、动力和阻力作用点,以及动力和阻力的方向,这是与课堂的讲学稿相配套的,其实是让学生先在讲学稿中画,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再在投影上把答案呈现出来。 学生掌握了支点、动力和阻力后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动力臂和阻力臂。 活动五:让学生画支点、动力和阻力作用点,以及动力和阻力的方向,这是与课堂的讲学稿相配套的,其实是让学生先在讲学稿中画,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再在投影上把答案呈现出来。 学生掌握了支点、动力和阻力后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动力臂和阻力臂。教师介绍画动力臂和阻力臂,并对画法进行总结。 学生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练习,其实也是和课堂讲学稿相配套的练习画图,其实是让学生先在讲学稿中画,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再在投影上把答案呈现出来。 活动六:寻找:自身的杠杆,其实是书本P79中的一个活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手臂上的杠杆。用动画来展示我们手臂上的杠杆,有利于后面在手臂上画出杠杆的五要素。在手臂上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活动七:课堂小结,让学生起来对本节课作一个大概的总结,概括出知识要点,老师再呈现本节课的小结。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七章第四节重力.doc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四、重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培养 学生观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等能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 (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 的分析概括能力; (4)能用公式 G = mg 计算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 式收集实验数据; (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3)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 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难点】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什么教师:在讲新课前,我们来看几 是重力个录像。在观看录像时,请同学们思 学生听讲、仔细观察并思考。导入(由考两个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日常生活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现象和自教师播放录像:运动员高台跳水、 然现象引踢飞的足球最后落到地面、飞流直下 出重力的的瀑布、树上的苹果落向地面、发射 概念,学出去的炮弹等。 生感觉自学生的可能回答: 然熟悉,①运动员跳进水里; 易于理解②足球(炮弹)在空中飞行一教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接受) 段时间后落到了地面; 找到它们运动的共同点了吗? ③苹果掉到地上; ④它们的共同点是最后都回到 了地面,并且静止了;等等。 教师:不管这些物体在空中运动 的时间是长还是短,最后它们都回到 了地面,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地球的吸 引力,重力就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 学生思考,在纸上写出所产生的。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 能想起的生活中与重力有关的与重力有关的现象,你们能举出这些 现象。 现象吗?大家先不要讨论,自己好好 想一想,可以在纸上写出来。 教师走下讲台,观察学生思考和 记录。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四节俄罗斯教案设计

第四节俄罗斯 第1课时横跨亚欧大陆北部

总结:俄罗斯由于所处纬度较高,因此 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又由于东西 距离长,出现了在东西方向上的气候差 异。 强调:俄罗斯的气候特征是:冬季漫长 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 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运用地图学习俄罗斯的位置、地形和气候,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教师的归纳条理性强,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生动直观到形象思维”的过程,使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体现直观性和启发性原则。 第2课时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发达的交通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 罗斯。由于面积广阔,其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这为俄 罗斯的工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这节课我们 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点出上 节课的已学 知识,引出本 节课的新知 识。 俄罗斯的自然资源和工业 活动一读教材图7.50俄罗斯矿产资源和工业 的分布图,探究俄罗斯的资源。 (1)读图分析,俄罗斯有哪些主要矿产资源? (2)你能说出除以上矿产外,俄罗斯还有哪些资源储量 较为丰富吗? (3)找出库尔斯克铁矿、第二巴库油田、秋明油田、库 兹巴斯煤矿,并填到地图册上。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 (1)俄罗斯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铁矿、 有色金属等。 (2)俄罗斯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因此, 森林资源丰富。俄罗斯境内河流较多,又有许多河流 流经山区,所以水资源、水能资源也较丰富。 (3)略。 俄罗斯 的矿产资源 和工业的分 布是重点也 是难点,根据 图设计活动 题,让学生探 究的过程,不 仅给了学生 自主的学习 空间,还让学 生对一些知 识做到了轻 松掌握。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4节重力势能 同步练习C卷(练习)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4节重力势能同步练习C卷(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 1. (2分) (2019高一下·芮城月考) 如图所示,桌面高为h,质量为m的小球从离桌面高H处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假设物体在桌面处的重力势能为0,则小球落地时的重力势能及整个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变化为() A . mgh,减少 B . mgh,增加 C . ,增加 D . ,减少 【考点】 2. (2分) (2020高一下·北京期中) 按压式圆珠笔内装有一根小弹簧,尾部有一个小帽,压一下小帽,笔尖就伸出来。如图所示,使笔的尾部朝下,将笔向下按到最低点,使小帽缩进,然后放手,笔将向上弹起至一定的高度。忽略摩擦和空气阻力。笔从最低点运动至最高点的过程中()

A . 笔的动能一直增大 B . 笔的重力势能与弹簧的弹性势能总和一直减小 C . 弹簧的弹性势能减少量等于笔的动能增加量 D . 弹簧的弹性势能减少量等于笔的重力势能增加量 【考点】 3. (2分) (2017高二下·无锡会考) 甲、乙两物体质量之比1:2,速度大小之比是2:1,则甲与乙的动能之比是() A . 1:2 B . 2:1 C . 1:4 D . 4:1 【考点】 4. (2分) (2016高一下·武平开学考) 一实心铁球与一实心木球质量相等,将它放在同一水平地面上,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 铁球的重力势能大于木球的重力势能 B . 铁球的重力势能等于木球的重力势能 C . 铁球的重力势能小于木球的重力势能 D . 木球的重力势能不会大于铁球的重力势能 【考点】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四节俄罗斯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第四节俄罗斯 ?课标内容: 1.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4.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 5.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同课异构 教学设计一 ?课标分解 ?目标与策略 ?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俄罗斯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难点:理解俄罗斯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重工业发达的关系,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的观念。 ?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一:“是真是假”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今天咱们来学习一个国家,先请同学们根据两句话来猜猜它是谁?①这个国家地跨亚欧两洲;②它是世界上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这是指哪个国家啊? 开始深入了解俄罗斯之前,咱们先来玩个游戏:是真是假。 (设计意图:将俄罗斯的主要地理特点蕴含到“是真是假”的趣味内容中,制造悬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什么俄罗斯会存在这些现象呢?它倒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啊?咱们开始详细学习俄罗斯。 教学环节二:地图导学识位置 1、读图了解地理位置 要了解一个国家,先要知道它在哪里,也就是它的地理位置。下面我们就用地图导学的方式认识俄罗斯的地理位置。请同学们看学案中的第一部分:地图导学识位置。这里给大家提供了两幅地图,分别是什么图?“俄罗斯在世界中的位置”、“俄罗斯的主要邻国”。①我们先来一起看图找出俄罗斯的纬度位置。②按照同样的方法,请同学们自主读图找到俄罗斯的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正确思维过程) 2、用板书归纳 为了便于掌握俄罗斯的位置特点,下面咱们用示意图来进行标记。先用一个长方形来示意俄罗斯的轮廓,同学们看学案正面下方也有一个俄罗斯示意图,大家用笔在这里进行标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