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常见的记忆规律与记忆原理(最新)

关于常见的记忆规律与记忆原理(最新)
关于常见的记忆规律与记忆原理(最新)

常见的记忆规律与记忆原理:

记忆是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再现。人们在生活中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保持在大脑里,在相应刺激的影响下,重现出来,这就是记忆。记忆造就了人的无比丰富的知识库,使人有了不断接受新知识的可能。正是有了记忆,人的思维和智力才不断发展。

古往今来,增强记忆力,博闻强记是人们的一个强烈愿望。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用诗句写出了人类的这一心愿:“我是多么希望拥有这样的才能,在一天之内把这个图书馆的书都读完;我是多么希望具有巨大的记忆力,使一切读过的东西终生不忘。”人类没有记忆,就没有智慧活动可言。所以,阿斯基洛斯说:“记忆是智慧之母。”

记忆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比较迅速地、准确地、持久地掌握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也能较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和技能,因此,中学生在求知之时,应掌握一定的记忆规律和记忆方法,不断培养自己科学记忆的习惯,发展自己的理解记忆能力。

一、记忆指标

怎样衡量一个人的记忆力,或者说培养记忆力的目标何在呢?一般说来,有如下这四个指标。

1.记忆的广度

对于某种印象在一次呈现以后能够完全正确地再现多少这一指标,叫记忆的广度,或者称之为记忆的完整程度。

2.记忆的速度

同一篇课文,同一个化学分子式、物理公式、英语词汇,有人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有的人即便是反复念读,还是难以记住。在一定的时间内能记住事物的数量称之为记忆的速度。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记忆速度有很大差别,即使同一个人对不同的事物记忆速度也不一样。

3.记忆的持久度

即记忆能保持的时间长度,一般说来,长时记忆是对短时记忆的多次重复加工而成,当然也有印象特别深刻而一次形成的。不过,一个人如能对别人都容易忘却的事物而保持长久的记忆,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此人的记忆能力较好。

4.记忆的准确度

即对所记忆的对象的再现准确程度。记忆力好的人,对其所记忆的对象的再现准确性较高,而记忆力欠佳的人,对所记忆对象的再现只能呈现“大概”状态,缺乏系统性、准确性。

一般说来,好的记忆力则是这四项指标兼而有之。大量的观察和统计表明,一个具有优秀思维智能结构的人,必然具有非常好的记忆力,他的四个记忆指标通常都比较高。在记忆过程中,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记忆的注意力、记忆内容之间和记忆时间分配,对于记忆的广度、速度、持久度、准确度都有重要影响。

二、记忆规律

记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记忆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律

研究表明,每次信息的重复输入,其维持记忆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以外语单词记忆为例,第一次可能几秒钟;第二次、第三次就可能由几分钟到几小时;再重复就能几天,甚至几个月。重复次数越多,记忆时间就越长。

2.数量律

当需要记忆的材料数量偏大时,会给记忆带来困难。研究表明,在这种情况下,把记忆的组织适当分散成若干小单元后,再依次存贮,记忆的效果就可能好些。

3.联系律

认识的循序渐进规律,揭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任何新知识的获得都是由原来知识发展、衍生或转化而来的。所以,对新信息的记忆,通过和原有知识的各种形式的联想(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形成新、旧知识之间有机联系的系统,是有利于知识储存的。

4.转化律

记忆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由瞬时记忆到短时记忆再到长期记忆有一个转化过程;由感知保持到理解、到衍生新知也有一个转化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之后外来信息就能长期、牢固地保存在脑海中。

5.干涉律

当一个新的信息输入后,它与原有的知识储备之间会产生一种相互干扰。一是前后信息互相加强,称为“正干涉”;二是前后信息互相干扰,称为“负干

涉”。正干涉有利于记忆,负干涉则对记忆起抑制作用,所以,同学们在学习时要充分利用正干涉而避免负干涉。

6.强化律

刺激强烈、新鲜能激起兴趣,使人感受突出,就会使记忆强化。

上述规律只是对一般情况而言的,中学生在运用这些记忆规律时要因人而异、因记忆对象而异,每个人都要从自己的实际和特长出发,来理解和驾驭这些规律。

记忆的基本规律

十大记忆规律 编著严泽绵 每个人记忆事物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对于同一事物的记忆,不同的人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这在某种程度上和他的知识背景和已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体系具大很大的关系。但这并不排除记忆的一些基本规律的存在,对于下面的一些关于记忆的基本规律的掌握,每个志立于从知识的土壤中吸取养分的人来说,其帮助是无容质疑的。 一.兴趣是记忆的前提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你兴致勃勃地观看一场精彩的足球赛后,过了很久还能清楚地回忆起这场球赛各方队员的表现及进球情况,甚至一此细节也历历在目。同样,当你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的时候,你不仅能很好地理解该学科的内容,而且很快容易记住它。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你对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其情绪达到了一种最佳的接受信息的准状态:轻松、愉快而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你可以对周围的喧嚣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你的全部智能会集中于一点,并且乐此不疲。 当然,我们学习的并不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么,对这此不感兴趣的东西,我们又如何来建立起自己的兴趣和培养学习的热情呢? 首先,你不妨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学习它,这里你一定会找到充足的理由来,比如: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升学,为了将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造福人类……。那么,你就想象一下,你通过学习达到这些目的后的美好情景吧,它一定会使你激动不已,充满快乐。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不妨经常对自己说:学习是艰苦一点,但没有今日艰苦的学习,那有明天成功的喜悦?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其实,战胜艰苦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同学们有过冥思苦想之后成功地解答一题几何题的体会吗?那种心情的愉悦和舒坦,恐怕对于那些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的人来说,是永远也不会得到的。如果你还没有这种体会,你就试一试吧,它会使你的学习充满欢乐。 其次,要相信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这主要决定于你对待事物的态度。如果你用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你就会觉得学习并不是一件艰苦的事,而是那样的充满了快乐,因为通过学习,许多人类和自然的秘密在你面前揭开了神秘了面纱,智慧的大门向你敞开了,你的心灵得到了充实。加上你在该学科成功的体验,你的兴趣就一定会大大增强。为什么我们对某些学科会越学越有趣而对另外的一些学科会越学越没趣呢?同学们,你不妨用对待有趣学科的态度来对待那些无趣的学科,试试看。当然,兴趣是与成功的体验相伴随的。如果你在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之后,得不到成功的喜悦,或者没有达到你预想的目标,你还会一如既往地努力吗?这时,希望你能分析一下,没有成功的原因,你的方法是否恰当?你是否比其它同学更努力?请所定的目标与自己的实际相符吗?请相信:一分汗水,必有一分的收获! 二.理解是记忆的基础 我们在学习中发现,有些知识我们如果很好地理解了它,就无需有意的去记忆,我们不仅能够记住而且记得很牢。这是因为理解有助于记忆。 为了证明理解对记忆的作用,艾宾浩斯曾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工学生们分别去记忆一些无意义的音节和有意义的音节,并将记忆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他在实验中发现:识记12个无意义的音节,平均需要复习16.5次,识记36个无意义的音节要复习54次,而为了识记含有480个音节的六节诗,只需要复习大约8次就能背诵。 理解在记忆中的作用经常使我们产生了许多误解,有人说:数理化知识不需记忆就是误解之一。在学习数理化知识时,我们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如果我们对某一知识很好地理解了,不仅做到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我们就不需再花时间去进行记忆,对于那些理解

义务教育苏版英语易错易混考点归纳记忆顺口溜(过去完成时)

义务教育苏版英语易错易混考点归纳记忆顺口 溜(过去完成时) 〔过去完成时〕 指导教师:杨学慧甘肃省西和县十里乡初级中学 过去完成时, (1)表示在过去某一时间或动作之前已经发生 或完成了的动作,它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是〝过去的过去〞。表示过去某一时间可用by, before等介词短语或when, befor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或者通过上下文来表示。 〔2〕表示由过去的某一时刻开始,一直持续到过去另一时间的动作或状态,常和for, since构成的时间状语连用。 〔3〕过去完成时经常用于主从过去的复合句中,如主句动词told, said, kn ew, heard, thought后的宾语从句或间接引语中,这时从句动作发生在主句动作之前。 常与从句关键时间状语连用:ever曾经, already已经, just刚刚, neve r从来没有, 句末before以前, ....yet还/迄今, by the end of last year(term, month…)到去年底为止/到上学期末为止/到上个月末为止,by + 过去时间点,by the end of + 过去时间点,befor e + 过去时间点/从过,by the time+从过,when +从过,once一次, twic e两次,three times三次, several times几次/数多次, some times好几次, since +过时点,for+时段, etc. 简记: ⑺主过从句曾、已、刚刚、从没有, 句末before/yet/by到过去为止, since+过时点/for+时段, 从句动词用had + 动过分; by the time/when/before + 从过, 主句动词用had + 动过分; 主过宾从had +动过分; 主从动作比先后,

形状记忆材料

形状记忆材料 摘要:材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本文介绍了形状记忆材料的概念,发展历史,记忆效应产生的原理和分类应用。形状记忆材料主要分为三种:形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陶瓷、形状记忆聚合物。由于形状记忆效应的独特记忆效应的性质,广泛的应用于工业领域和医学领域。 关键词:形状记忆材料、记忆效应、形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陶瓷、形状记忆聚合物一.引言 材料、信息、能源被称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材料对当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科技的不断进步对材料各个方面的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智能化的材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形状记忆材料的更是引起了国内外的研究热潮。 自上个世纪以来,形状记忆材料独特的性能引起了人们的极大的兴趣。由于形状记忆材料具有形状记忆效应、高温复形变、良好的抗震性和适应性等优异性能,有着传统驱动器不可比拟的性能优点,形状记忆合金由于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而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电子、生物医疗、桥梁建筑、汽车工业及日常生活等多个领域。 二.形状记忆材料的概念 形状记忆材料[1](shape memory materials ,简称SMM)是指具有一定初始形状的材料经过形变并固定成另一种形状后,通过热、光、电等物理或化学刺激处理又恢复成初始形状的材料。 三.形状记忆材料的发展史 1932年,瑞典人奥兰德在金镉合金中首次观察到了“记忆”效应,即合金形状被改变之后,一旦加热到一定的跃变温度时,它又可以魔术般的回到原来的形状,人们把具有这种特殊功能的合金称为形状记忆合金。 1938,当时的美国在Cu-Zn合金里发现了马氏体的热弹件转变,随后前诉苏联对这种行为进行了研究。 1951年美国的里德等人在金镉合金中也发现了形状记忆效应,然而在当时,

形状记忆材料-形状记忆效应

第七章形状记忆材料 形状记亿材料是一种特殊功能材料,这种集感知和驱动于一体的新型材料可以成为智能材料结构,而备受世界瞩目。1951年美国Read等人在Au—Cd合金中首先发现形状记忆效应(Shape Memory Effect,简称SME)。1953年在In—T1合金中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但当时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1964年布赫列等人发现Ti—Ni合金具有优良的形状记忆性能,并研制成功实用的形状记忆合金“Nitinol”,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世界各国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形状记忆合金已广泛用于人造卫星天线、机器人和自动控制系统、仪器仪表、医疗设备和能量转换材料。近年来,又在高分子聚合物、陶瓷材料、超导材料中发现形状记忆效应,而且在性能上各具特色,更加促进了形状记忆材料的发展相应用。 第一节形状记忆效应 一、形状记忆效应 具有一定形状的固体材料,在某一低温状态下经过塑性变形后,通过加热到这种材料固有的某一临界温度以上时,材料又恢复到初始形状的现象,称为形状记忆效应。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材料称为形状记忆材料。例如,在高温时将处理成一定形状的金属急冷下来,在低温相状态下经塑性变形成另一种形状,然后加热到高温相成为稳定状态的温度时通过马氏体逆相变会恢复到低温塑性变形前的形状。具有这种形状记忆效应的金属,通常是由2种以上的金属元素构成的合金,故称为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 ,简称SMA)。 形状记忆效应可分为3种类型:单程形状记忆效应、双程形状记忆效应和全程形状记忆效应。图4—l表示3种不同类型形状记忆效应的对照。所谓单程形状记忆效应就是材料在高温下制成某种形状,在低温时将其任意变形,再加热时恢复为高温相形状,而重新冷却时却不能恢复低温相时的形状。若加热时恢复高温相时的形状,冷却时恢复低温相形状,即通过温度升降自发可逆的反复恢复高低温相形状的现象称为双程形状记忆效应。当加热时恢复高温相形状,冷却时变为形状相同而取向相反的高温相形状的现象称为全程形状记忆效应。它是一种特殊的双程形状记忆效应,只能在富Ti-Ni合金中出现。 1

高考化学重点知识记忆口诀 实验现象80例

2019高考化学重点知识记忆口诀+实验现象 80例 重点知识记忆口诀 1.化合价口诀 (1)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 氟氯溴碘负一价;正一氢银与钾钠。 氧的负二先记清;正二镁钙钡和锌。 正三是铝正四硅;下面再把变价归。 全部金属是正价;一二铜来二三铁。 锰正二四与六七;碳的二四要牢记。 非金属负主正不齐;氯的负一正一五七。 氮磷负三与正五;不同磷三氮二四。 有负二正四六;边记边用就会熟。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 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以二价最常见。 (2)常见根价的化合价 一价铵根硝酸根;氢卤酸根氢氧根。高锰酸根氯酸根;高氯酸根醋酸根。 二价硫酸碳酸根;氢硫酸根锰酸根。暂记铵根为正价;负三有个磷酸根。 2.金属活动顺序表口诀 钾钙钠镁铝锰锌、铬铁镍、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3.盐类水解规律口诀

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 愈“弱”愈水解,都“弱”双水解; 谁“强”显谁性,双“弱”由K定。 4.盐类溶解性表规律口诀 钾、钠铵盐都可溶,硝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铅和钡,氯(化)物不溶银、亚汞。 5.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口诀 化合多变一(A+B→C),分解正相逆(A→B+C), 复分两交换(AB+CD→CB+AD),置换换单质(A+BC→AC+B)。 6.短周期元素化合价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口诀 价奇序奇,价偶序偶。 7.化学计算 化学式子要配平,必须纯量代方程,单位上下要统一,左右倍数要相等。 质量单位若用克,标况气体对应升,遇到两个已知量,应照不足来进行。 含量损失与产量,乘除多少应分清。 化学实验现象80例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最新整理世界记忆冠军的记忆规则是什么

世界记忆冠军的记忆规则是什么 记忆是人类心智活动的一种,属于心理学或脑部科学的范畴。记忆代表着一个人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印象累积,有相当多种分类,主要因环境、时间和知觉来分。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世界记忆冠军J O N A T H A N H A N C O C K总结的四条记忆规则,希望能帮到你。 R U L E: 1. Y o u R e m e m b e r T h i n g s T h a t H a p p e n t o Y o u. 规则 1:你(容易)记得你经历过的事情。 给你看一串号码,然后让你回忆,是号码容易回忆,还是你昨天做的事情容易回忆?有人会问,这条规则有 什么用呢?答案是,通过你的想象,你要记忆的信息可 以成为你经历的一部分。 R U L E: 2. Y o u R e m e b e r t h e T h i n g s Y o u C a n S e e, Y o u F o r g e t t h e T h i n g s Y o u C a n t. 规则 2:你会记得你看到的东西,而忘记你看不到的。 这条规则就是要我们在记忆时把信息形象化,实体化。如中国形象成万里长城,埃及形象为金字塔等等。 R U L E: 3.Y o u R e m e m b e r U n u s u a l T h i n g s. 规则 3:你容易记得不平常的事情。

这条规则告诉我们,当我们记忆信息时,你的想象越奇特,就越容易记住。 R U L E: 4.Y o u R e m e b e r T h i n g s t h a t F i t i n t o P a t t e r n s. 规则 4:你会记住有一定模式的事情。 比如: 14,8,2,16,10,4,6,12 2,4,6,8,10,12,14,16 上面两排数字哪排容易记住?当然是第二排,因为第二排中每两个数字都有联系规律。 再比如: J I M W O R K I A P L A Y E D A F T E R S Q U A S H O F G A M E A N D A F T E R W O R K J I M A N D I P L A Y E D A G A M E O F S Q U A S H 这也是第二横容易记住。 当信息之间没有关联时,我们可以运用一定方法把它们串联起来,比如用编故事等把它们联系起了,这样就容易把它们记住了。 这就是使J O N A T H A N H A N C O C K成为世界冠军的四条记忆规则。

怎样用归纳记忆记忆知识点

怎样用归纳记忆记忆知识点 记忆知识,我们都觉得不知道要用什么方法去记忆,我们常用的归纳记忆方法就是比较有效的记忆方法,下面由给你带来关于怎样用归纳记忆记忆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1.用归纳法记忆阿佛加德罗定律阿佛加德罗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可归纳为四同:即在同温、同压条件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还可以缩记作:同压、同温、同体、同分。 2.用归纳法记忆催化剂的性质催化剂的性质可归纳为:"一变两不变"。 "一变"即在化学反应里使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变快,也可以是变慢。"两不变"指其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3.用归纳法记忆原始社会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生产关系可归纳记作:一公二平。 "一公"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制。"二平"是指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成了原始的平等互助关系和平均分配消费品。 4.用归纳法记忆有关隋朝大运河的历史知识关于隋朝大运河的

开通时间、流经地域和历史意义等,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五六"的数字来记忆: 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 隋朝第二代皇帝隋炀帝开凿; 跨越三大城市,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全长分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大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流经六省:冀、鲁、豫、皖、苏、浙。 5.用归纳法记忆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中国近代史(1840~1919)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可归纳为"五四三二一"来记忆。即: 五次重大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四个主要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 三次**高潮;;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 两个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一次失败的变法;;戊戌变法。 6.用归纳法记忆中国历史之最(1)中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文字的出现,是人类历史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我国文字出现很早,还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陶器上已经有了刻划符号。商朝的"甲

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综述了形状记忆合金的发展概况,简要介绍了形状记忆合金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当前形状记忆合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今后的发展前景与研究方向。 关键词:形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合金效应、应用 一、引言 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 ,SMA) 是指具有一定初始形状的合金在低温下经塑性形变并固定成另一种形状后,通过加热到某一临界温度以上又可恢复成初始形状的一类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具有的能够记住其原始形状的功能称为形状记忆效应(Shape Memory Effect ,SME) 。 形状记忆合金作为一种特殊的新型功能材料,是集感知与驱动于一体的智能材料,因其功能独特,可以制作小巧玲珑、高度自动化、性能可靠的元器件而备受瞩目,并获得了广泛应用。 二、形状记忆合金的发展史与现状 在金属中发现现状记忆效应最早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38年。当时美国的 Greningerh和Mooradian在Cu-Zn合金小发现了马氏体的热弹件转变。随后,前苏联的Kurdiumov对这种行为进行了研究。1951年美国的Chang相Read 在Au47·5Cd(%原子)合金中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马氏体界面随温度的变化发生迁动。这是最早观察到金属形状记忆效应的报道。数年后,Burkhart 在In-Ti 合金中观察到同样的现象。然而在当时,这些现象的发现只被看作是个别材料的特殊现象而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兴趣和重视。直至1963年,美国海军武器实验室的Buehler等人发现了Ni-Ti合金中的的形状记忆效应,才开创了“形状记忆”的实用阶断[1]。

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现象

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现象 摘要本次实验是为了验证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现象,采用了自由回忆法和组内设计的实验设 计类型。共17名被试,每个被试分别记忆17个位置上的不同汉字。根据每个位置再现的正确率, 得到了被试对字单中的头几个字再现好,字单中部的项目再现不好,最后几个项目再现得也很好 的结论。验证了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现象。 关键词自由回忆法两种过程记忆理论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1前言 系列位置效应是指在系列学习中,在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的记忆材料回忆效果不同;系列位置效应就是这种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其开头和结尾记忆效果较好,分别叫首位效应和近因效应,而其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称为渐近部分。系列位置效应一般在自由回忆中出现,是两种过程记忆理论的重要证据。系列位置效应的结果,以系列位置为x轴,正确再现的百分数为y轴,则可形成一个U形的曲线,叫系列位置曲线。 1962年,加拿大学者墨多克作过一次有趣的实验,他向被试呈现一系列无关联的词,如“肥皂、氧、枫树、蜘蛛、雏菊、啤酒、舞蹈、雪茄烟、火星、山、炸弹、手指、椅子、木偶”等,以每秒出现一个的速度呈现完毕,让被试以任意顺序自由回忆。结果发现,回忆的效果于字词在原呈现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密切相关。在系列的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单词更容易回忆。根据实验结果所画出的两头高中间低的曲线,被心理学家们叫做“系列位置曲线”,这种现象也被称之为“系列位置效应”。 持两重记忆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实验中词表系列开始部分有较多的复述机会而进入长时记忆系统,回忆时是从长时记忆系统中提取的;而末尾部分因刚刚学习过还来不及复述,是进入短时记忆中的,仍保持在人当前意识中,因此,更易于再现;记忆效果最差不在正中,而在中间稍偏右。弗勾尔脱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中间偏右的项目受前面来的抑制较多,所以联系已经很弱了,从而更易受后面来的抑制的影响所造成。 本次的实验目的是为了验证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现象。但此次实验中还会加入对短时记忆的记忆容量的研究。在统计实验数据时,求出被试记忆的平均成绩,即短时记忆的容量,我们认为这次记忆的平均成绩应该为7±2个单字。 我们做这项实验也希望运用实验的结论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帮助老师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2方法 2.1被试 本次实验共17名被试。男女都有,年龄在20岁左右,大学文化程度。无相关实验经历,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正常。 2.2实验材料 17张长7㎝宽5.7㎝的高频汉字的卡片,笔画在5-9之间,字与字之间低联想值。17个汉字如下 府,拔,培,呈,则,别,括,沉,枯,奈,切,应,纪,持,价,务,观

错误记忆现象中的内隐性

实验编号:2013.2.8.6 2013学年第2学期错误记忆现象中的内隐性 专业年级:应用心理2012级 实验组别: 实验者:李德輝10120320139 其他成员: 实验时间:2014.3.19

摘要本实验使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通过呈现40个外国著名人物和普通百姓的译名,要求被试对呈现的人名中的著名人物作出见过与否的判断,来探究导致错误记忆的内隐社会认知因素。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本科二年级的6名学生,男女比例1:1。 关键词错误记忆内隐性社会认知 1 引言 错误记忆是对过去经验和事件的记忆与事实发生偏离的现象。它表明了记忆的改变和扭曲,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地发生的,因而许多错误记忆与内隐记忆是相关联的。 错误记忆现象最早是由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Bartlett)在20世纪30年代发现的。他让大学生阅读印第安民间故事“幽灵战争”在间隔一段时间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复述这个故事。结果,随着时间的增加,故事中的内容往往被略去一些,故事变得越来越短。但奇怪的是,被试还增加了一些新的材料,使故事变得更加自然合理,有的甚至还渗入了一些伦理内容。研究者将这种记忆与事实发生偏离的现象就被称之为错误记忆(False Memory)。 由于错误记忆常常是在个体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的,所以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不适合用来研究错误记忆。研究者多采用与内隐记忆有关的方法来研究错误记忆。 有研究表明,对社会信息的记忆比对非社会信息的记忆具有更强的内隐性。本实验采用一个有趣的“瞬间成名”的测试来解释内隐记忆对产生错误记忆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华东师范大学的本科学生6名,男女比例1:1 2.2 实验仪器及材料 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外国人名的译名(三个字),工40个,其中男性人名20个(字为蓝色),女性人名20个(字为红色)。 2.3 实验步骤 (1)登录并打开 PsyTech 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记忆错觉现象中的内隐性”。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参数),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指导语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指导语是:下面将依次呈现

归纳记忆法应用实例

归纳记忆法应用实例 归纳记忆法是将所记忆内容按不同属性加以归纳然后分门别类地记住这些内容及其属性的记忆方法。 归纳记忆法实例 1.用归纳法记忆阿佛加德罗定律 阿佛加德罗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可归纳为四同:即在同温、同压条件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还可以缩记作:同压、同温、同体、同分。 2.用归纳法记忆催化剂的性质 催化剂的性质可归纳为:一变两不变。 一变即在化学反应里使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变快也可以是变慢。两不变指其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3.用归纳法记忆原始社会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可归纳记作:一公二平。 一公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制。二平是指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成了原始的平等互助关系和平均分配消费品。 4.用归纳法记忆有关隋朝大运河的历史知识 关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时间、流经地域和历史意义等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五六的数字来记忆:

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 隋朝第二代皇帝隋炀帝开凿; 跨越三大城市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全长分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大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流经六省:冀、鲁、豫、皖、苏、浙。 5.用归纳法记忆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中国近代史(1840~1919)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可归纳为五四三二一来记忆。即: 五次重大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四个主要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 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两个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一次失败的变法戊戌变法。 6.用归纳法记忆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 中日《马关条约》包括四项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可归纳记作:一厂二亿三岛四口。 7.用归纳法记忆中国历史之最 (1)中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信息论是怎样解释记忆现象的

信息论是怎样解释记忆现象的? 什么是信息论?我们每个人都有打电话的经验:当你发出声音,通过电话线 传到对方那里,对方就能听出是谁和了解到你讲的是什么。这种信息通讯过程的 模式如下图: “编码器”的作用是把输入的Array消息变换成信道上传递的信号,它 具有两种功能:①产生适于在信道 上传输的信号;②把消息编码成为 接收机中不易弄错的形式。到了接 收端,"译码器"必须从收到的信号 和噪声的混合物中产生与输入消息尽可能接近的复制品。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研 究信息的多少,在信道上能容纳多少,以及怎样与噪音相区别。因此,所谓信息 论,就是研究消息的信息量、信道容量以及消息编码等问题的理论。 根据信息量、信道容量和编码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记忆类型: (一)瞬时记忆: 如果你注视电灯的晕光,经过几分钟之后,你将视线移至另一地方,你会 发现还“看见”这种晕光。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后像”。不仅视觉如此,其他 感觉也有此现象。例如,用铅笔扎一下手背,移去之后,还有这种扎的感觉;优 美动听的乐声停止后,好似"余音绕梁"等等。这些现象都叫作瞬时记忆。瞬时记 忆有三个特点:①持续性短暂,瞬息即逝,有人研究,大约为0.25-2秒左右; ②容量较小,如以单字为例,有人说4-5个,也有人说大约在7±2块的范围之 内;③可在短暂的时期内接收大量信息,犹如所谓"登高远眺,尽收眼底",虽然 都收眼底,但不能记住。 (二)短时记忆: 每个人都会有这种经验:当你查出一个新的电话号码,除非你特别要想记住 它,否则随着你拨完号码盘,也就忘掉了。这个记忆的时间,大约是5-20秒, 最长也不超过一分钟。尽管时间很短,分析起来,短时记忆已有编码。当你用视 觉记录了66.5731的数字时,在拨号码盘期间,你还要口述66.5731。显然,从 视觉接受刺激,而用语词反应并出现拨号码盘的运动,就是一种编码表现。这与 瞬时记忆的刺激痕迹只落在视网膜上不同。当然,短时记忆的内容,如果有意地 复习它,就会变成长时记忆。 (三)长时记忆: 如果在你面前呈现“阿姨”这两个字,开始时只有这个词的视觉现象。如果 你一再重复地念出这个词的声音,就可能回忆起许多与这个词有关联的事物。这 种长时记忆是记忆序列中的一种真正的编码,是记忆存储的最高形式,时间最长, 因而叫做长时记忆。

记忆的规律记忆方法

记忆的规律记忆方法 常常听到有些年轻人抱怨自己的记忆力不好,说不如以前等等。他们往往认为童年时代是记忆的黄金时期,二十多岁记忆力就开始衰退了。这种看法到底对不对呢?下面几个实验可以告诉诸位朋友。 第一个实验是念数字。要求被试以每秒钟一个数字的速度念多位数字,只念一遍不重复,念完之后要求按顺序回忆,看能记住多少。结果表明:人的短时记忆广度在儿童期是随年龄增长的、到少年期达到成人水平。如三岁时平均短时记忆广度为2,5个数字,六岁时为4个数字,九岁时为4.5个数字,十二岁时为6个数字,十五岁至成人为7个数字。 第二个实验是让中小学生记忆诗词和英语音节,各记15分钟,看能记住多少。结果表明记忆的数量也是逐年增加的。对诗词的平均记忆,七岁时是9.17句,十岁时是16.02句,十八岁时是22.14句,十八岁时记忆的数量是七岁时的2.41倍。英语音节的记忆结果是:七岁是4.73个,十岁是6.43个,十八岁是8.6个,十八岁学生是七岁学生的1.82倍。

上述实验表明,无论是记忆数字,还是记忆有意义或无意义材料,在未成年以前都是逐年增加的,二十多岁正是记忆的全盛时期。另有实验证明,四十五岁以前人的记忆力还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四十六岁以后才有明显的减退,五十六岁时的记忆虽然衰退较多,但仍比十一岁儿童好。所以说青年时期应该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但有些青年人为什么会觉得记忆力今不如昔呢?这主要是因为成人要记忆的东西增多了,如社交活动、工作环境、家务等。学习的时间也减少了,不如童年那样单纯、有更多的时间复习,更主要的是其他事情的干扰比童年时多,这样一来就给人造成一种错误的认识。 实际上,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年龄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记忆力的好坏程度,与我们的主观态度、认识、采取的记忆方法、是否及时复习、外界的干扰程度等都是密切相关的。所以说,青年朋友不要单单认为自己的记忆力不如以前,应从各个方面找找原因,采取一些识记技巧、增强记忆力。 可见,化整为零,化大为小,是符合记忆规律的好方法。|中华励志网|为您提供学习资料|

常见的高效记忆方法及记忆规律

常见的高效记忆方法及记忆规律 常见的高效记忆方法 规律记忆法 事物是有规律的,掌握其规律,好理解,易记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语词汇记忆中,同学们可以根据构词规律,把某些单词分为词根、前缀、后缀来记忆,往往能很快记住单词。学物理时,掌握能量守恒和转化的原理,对理解力学、热学等不同运动形式有着共同的意义,也便于记忆。 系统记忆法 把需要记忆的知识放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去理解、去记忆,而不是孤立地记单个事物。 心理学家作过试验,让学生读80个独立的词,读80遍后才能记住,并且很容易遗漏和颠倒。但是,读由80个词组成的一首诗,8遍就能背熟。同理,同学们要记住英语单词,记忆语文中的优美词句,不妨放在课文中去记忆。 实验记忆法 中学物理、化学中有许多实验。这些实验有助于同学们对学科概念、定理、公式的理解。同时,学生观察实验,亲自操作,能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因此,对学习内容印象深刻,因而记忆牢固。可见实验记忆是记忆的主要方法。

协同记忆法 把眼、耳、口和手等几个感觉器官都动员起来,集中记忆一个目标,往往会在脑子里留下比较牢固的记忆。实践证明,边读边写,手脑并用,比单独用脑记忆得牢;而视、听、读、写并重,效果更好。 常见的记忆规律 1.时间律 研究表明,每次信息的重复输入,其维持记忆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以外语单词记忆为例,第一次可能几秒钟;第二次、第三次就可能由几分钟到几小时;再重复就能几天,甚至几个月。重复次数越多,记忆时间就越长。 2.数量律 当需要记忆的材料数量偏大时,会给记忆带来困难。研究表明,在这种情况下,把记忆的组织适当分散成若干小单元后,再依次存贮,记忆的效果就可能好些。 3.联系律 认识的循序渐进规律,揭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任何新知识的获得都是由原来知识发展、衍生或转化而来的。所以,对新信息的记忆,通过和原有知识的各种形式的联想(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形成新、旧知识之间有机联系的系统,是有利于知识储存的。

什么是形状记忆效应

什么是形状记忆效应 一说到形状,我们就会想到三角型,正方形等这些形状,很少有人了解到形状记忆,也不清楚什么是形状记忆效应。下面由给你带来关于形状记忆效应的相关信息,希望对你有帮助! 形状记忆效应的定义形状记忆效应是指发生马氏体相变的合金形变后,被加热到终了温度以上,使低温的马氏体逆变为高温母相而回复到形变前固有形状,或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通过内部弹性能的释放又返回到马氏体形状的现象。 它是指具有一定形状的固体材料,在某种条件下经过一定的塑性变形后,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材料又完全恢复到变形前原来形状的现象。即它能记忆母相的形状 对于普通金属合金而言,当材料受到低于其屈服强度应力作用时,材料只会发生弹性变形,即当外力撤掉后材料依然能够恢复到原来的形状。但是当材料受到高于屈服点的应力时,材料会发生塑性变形,即在撤掉外力的作用下,材料依然不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而发生永久变形。而形状记忆合金产生塑性变形后, 加热到某一温度之上, 能够回复到变形前的形状,即具有形状记忆效应(SME) 形状记忆效应的特性1、非线性 形状记忆效应的非线性主要是指形状记忆合金在拉伸作用下,合金的加热与冷却曲线并不重合,从而形成迟滞。如果加热与冷却曲线

不存在重合部分,则成为主迟滞,如上图3-1-3。如果加热与冷却曲线存在部分重合,则称为次迟滞,如曲线3-2-1,3-4-1。经历多次部分热循环后, 迟滞会发生移动。 2、热力学特性 形状记忆合金在拉伸过程中表现出的应力应变曲线与普通金属合金有较大的差异,在不同温度状态下的应力应变曲线也会发生显著差异,这主要是因为在拉伸过程中晶格变换及存在的相变过程现形状记忆效应的合金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马氏体相变只限于驱动力极小的热弹性型,即马氏体与母相之间的界面的移动是完全可逆的 (2)合金中的异类原子在母相与马氏体中必须为有序结构 (3)马氏体相变在晶体学上是完全可逆的 形状记忆效应可以分为三种(1)单程记忆效应 形状记忆合金在较低的温度下变形,加热后可恢复变形前的形状,这种只在加热过程中存在的形状记忆现象称为单程记忆效应。 (2)双程记忆效应 某些合金加热时恢复高温相形状,冷却时又能恢复低温相形状,称为双程记忆效应。 (3)全程记忆效应 加热时恢复高温相形状,冷却时变为形状相同而取向相反的低温相形状,称为全程记忆效应。 SMA的形状记忆效应源于热弹性马氏体相变,这种马氏体一旦

记忆中的心理效应

记忆中的心理效应 1、7 ±2效应 神奇的7+(-)2法则 1887年,雅各布斯就已经发现被试能回忆出数字的最大数量是7个左右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勒发表了《神奇的数字7加减2:我们加工信息能力的某些限制》使得这个效应得以推广 这里的记忆指的是短时记忆 人的记忆包括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0.25~2秒)、短时记忆(5—20秒)、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 1、应用短时记忆容量的有限性 不要再幻想一口吃一个胖子,一下子变成天才。不管是学生给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和计划时,还是教师进行授课时,都要考虑到7±2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否则会出现认知超载。例子:小明的苦恼 小明总是抱怨自己的背诵能力很差,往往一大篇诗词会越背越乱,后来往往一大篇诗词会越背越乱,后来不但前后左右都搞不清楚,而且还会把不相干的两首诗拼凑起来,前头是唐诗,后面接宋词,简直是一团糟。 小明的问题就是一下子把记忆的电力开得太足了,后果只能越背越乱。 2、专家记忆优势 1965年丹麦心理学家的实验: 象棋大师和新手都看棋局5秒,然后将棋子移开,并要求他们复盘。 真棋局:象棋大师可以达到90%的正确率,新手仅能达到40%。 假棋局:他们复盘的正确率就没有什么差异了。 象棋大师是运用了他丰富的棋局知识进行组块,获得神奇的效果。在某一个给定的时间内,象棋大师利用记忆组块获得和记住了更多的信息。而当他们与新手面临的都是假的棋局时,棋子之间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他们同样没办法调用先前知识,组块的优势荡然无存。 专家的记忆优势在于他们的头脑中关于布局的知识多,但他们面对随机放置的棋局或是别的领域,他们的优势就不复存在了。这就意味着,工作记忆中的组块与人的知识经验相关。 –数字知识越多的人,记数字越容易; –数理化公式记得越多的人,记数理化公式越容易; –古文记得越多的人,记忆古文的能力越强; –英语单词记得越多的人,记忆单词的能力就越强。 –物理专家有更多灵活的物理知识, –化学专家对化学知识耳熟能详。 –正像人们开发“深蓝”一样,人们利用专家的头脑,创造了许多某个领域的“专家”电脑,例如专家看病系统,给缺少医生的地区带来了实惠。 因此,一个人是否是“专家”,不是看他的基本能力或素质如何,而是根据他是否具备该行业或领域所需的专业知识或特殊能力;至于自己领域外的活动,专家与常人的表现从本质上来说无异。总之,只有获得了该领域大量的专业知识,并能在处理问题时随时调用,才能过目不忘 ?知识的积累需要时间 ?戒骄戒躁。 “十年磨一剑”,如果你能在学习之初,有明确的目标,并专心努力,排除杂念,你也就具备了做专家的潜质。 ?绘制地图。

如何利用记忆规律进行复习解读

如何利用记忆规律安排复习 艾宾浩斯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是第一个从心理学上对记忆进行系统实验的人。他对记忆研究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对记忆的保持规律作了重要研究,并绘制出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忆力再好的人遗忘也是不可避免的,但从什么时候开始遗忘的?怎样减少遗忘?何时复习效果最佳?通过遗忘规律可以一目了然。 我们在学习时,遗忘速度最快的区段是20分钟、1小时、24小时,分别遗忘42%、56%、66%;2—31天遗忘率稳定在72%—79%之间;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等。复习的最佳时间是记材料后的1—24小时,最晚不超过2天,在这个区段内稍加复习即可恢复记忆。过了这个区段因已遗忘了材料的72%以上,所以复习起来就“事倍功半”。我们在复习功课时,有时感觉碰到的好像是新知识似的,这就是因为复习的间隔太长了的缘故。今后我们要有意识的运用这一规律,切莫以为什么时间复习都一样。 记忆时,先摄入大脑的内容会对后来的信息产生干扰,使大脑对后接触的信息印象不深,容易遗忘,叫前摄抑制(先摄入的抑制后摄入的);后摄抑制(后摄入的干扰、抑制先前摄入的)正好与前摄抑制相反,由于接受了新内容而把前面看过的忘了,使新信息干扰旧信息。睡觉前和醒来后是两个绝佳的记忆黄金时段!睡前的这段时间内可主要用来复习白天或以前学过的内容,对于24小时以内接触过的信息,根据艾滨浩斯遗忘规律可知能保持34%的记忆,这时稍加复习便可恢复记忆,更由于不受后摄抑制的影响,识记忆材料易储存,会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期记忆。 另外根据研究,睡眠过程中记忆并未停止,大脑会对刚接受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编码、储存。所以睡前的这段

时间真的是很宝贵。早晨起床后,由于不会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记忆新内容或再复习一遍昨晚复习过的内容,则整个上午都会记忆犹新。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特别是识记后48小时之内,遗忘率高达到72%,所以不能认为隔几小时与隔几天复习是一回事,应及时复习,间隔一般不超过2天。及时复习可以对大脑中接触过的知识进行重复刺激,重复刺激次数越多,重复越及时,费时越少,费力越小,记忆效果越好。 那么我们如何利用记忆规律来学习呢?给大家提几点 小建议: 第一种、框架法。在学习时要学会列提纲、总结大意去记忆。要从宏观上把握所学内容的框架、结构、条理及大体意义。 第二种、有意义学习。大家在学习时发现有意义能理解的内容不容易遗忘,无意义不理解的内容容易遗忘,在学习时应理解地记忆所要记忆的内容。如果所记的内容没有什么意义,那也可以创造性的赋予其意义。 第三种、兴趣学习。所有的人对有兴趣、爱好和需要的内容不易遗忘。在学习时要培养所记忆的内容的兴趣。要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学习这些知识对我有哪些好处呢? 第四种、交替学习。研究表明一次记忆同类的内容过多、过久时容易发生遗忘。在学习时要注意文理学科交替学习、不同学科交替学习。因为不同学科的知识由大脑不同的部位主管,所以学科交替学习就可以使大脑的各个部位得到及时修整。 第五种、中间学习。记忆受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影响,中间材料容易遗忘,开头与结尾的内容容易记忆,对所要记忆的内容进行分段来学习,以便增加多个开头与结尾,增强

归纳法记忆中国历史之最

归纳法记忆中国历史之最 记忆法是记忆的方法,常见的记忆法有编故事记忆法(又称导演记忆法)、连锁记忆法、定桩法、口诀记忆法、首字母记忆法、归纳记忆法、图表记忆法等。记忆方法多种多样,只要做个有心人,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就一定能归纳出更多的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 归纳记忆法,是将所记忆内容按不同属性加以归纳,然后分门别类地记住这些内容及其属性的记忆方法。 用 (1)中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文字的出现,是人类历史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我国文字出现很早,还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陶器上已经有了刻划符号。商朝的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文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 (3)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确切纪年始于公元前841年,即共和元年。

(4)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公元前21世纪,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利用已得的权势,杀死禹的继承人伯益,继承禹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秦始皇为第一个皇帝。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则天。 (6)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齐桓公。 (7)战国时期变法最彻底的是商鞅。 (8)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代的老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代的孔子;墨家思想的创始人战国时期的墨子。 (9)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10)中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完整历法汉武帝时制定的太初历。 (11)中国现存最早的医书西汉时编定的《黄帝内经》。 (12)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 (13)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西汉司马迁著。 (14)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东汉班固著。 (15)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16)中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专著西晋太医王叔和著的《脉经》。

记忆结构

第四章记忆结构(6课时) 记忆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自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1885年出版《记忆》一书,开创了记忆研究新纪元以来,记忆问题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受到重视。Ebbinghaus对长时记忆的研究有着突出的贡献;Bartlett对记忆材料如何保持的研究也引人注目。20世纪50年代,由于工程技术的发展,心理学家开始重视容量有限的几个项目被控制、保持的现象——短时记忆,突破了过去把记忆看成是一个单一整体,提出了两种记忆说。后来一些心理学家又研究保持时间更短的感觉记忆,产生了多重存贮说。同时,由于信息加工论的引入,长时记忆的研究也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如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长时记忆模型等。 从上面对记忆研究的历史的简短回顾,可以发现记忆结构问题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它反映了近百年来记忆研究在基础理论上的巨大变化。 第一节两种记忆说(2课时) 一、两种记忆系统的模型(重点掌握) (一)Ebbinghaus在研究长时记忆中已经涉及到短时记忆的现象。他在研究无意义音节的系列学习中发现,当每个音节只学习一次时,可以回忆起7个音节,这实际上就是短时记忆现象,但他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没有把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区分开来。 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W.James(1890)根据意识经验区分了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初级记忆是一种直接记忆,它能意识到并能忠实地重现刚刚知觉到地事件。初级记忆具有暂时地性质,次级记忆是一种间接记忆,是当前意识以外的过去泾阳的贮存,具有长期性质。Waugh和Norman借用了James的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两个术语,提出了两种记忆说。 (二)两种记忆说的基本内容(一般掌握) Waugh和Norman的初级记忆(Primary memory)和次级记忆(Secondary memory)指的是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他们首创用框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