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发展的思考

关于学校发展的思考
关于学校发展的思考

关于学校发展的思考

来到珊瑚中学已经六年时间。在这六年中,我亲眼目睹了学校怎样在闹市中坚守一方教育净土,亲身经历了学校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提升办学综合能力。在新的形势下,我校正面临着发展阶段的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再次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取决于我们能否清醒的认识我校当前的发展阶段以及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树立忧患意识,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扎实的工作化“危”为“机”,变压力为动力。因此,群策群力,内外兼修,理清发展思路,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

大学是在不断发展中成长的,每个阶段的转换意味着一次新的选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大学是否能够正确抉择,决定着大学生死存亡!

(一)大学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大学发展阶段是一个充满着传承与变革的历史过程,没有一所大学可以不经过时间的磨砺而成为一流。有学者提出,一所大学从创建到成为一流大学,一般要经历五个阶段,即初创期、适应期、起飞期、机遇期和成熟期。

1、初创期:大学在初创期确定了自己的基本办学目标、发展方向和办学宗旨。

2、适应期:这个时期大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社会认可,但市场地位并不稳固。适应期一般都需要改变原来的扩张战略,对第一个发展阶段经验进行总结,完善第一阶段操作中的具体环节,逐渐形成较稳定的适应本校发展的制度。

3、起飞期:这是大学发展的历史性转折关头:如何使自己从比较知名上升到著名。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对大学发展机制进行大的改造,创新发展机制,形成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制度。

4、机遇期:大学进入自己发展的高原时期后,要取得更大发展,就需要等待一定的时机出现。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意味着一次发展机制的更新,只有获得了这个发展机遇,学校才可能有脱胎换骨的机会。

5、成熟期:这是学术声望积累期,也是一流大学地位被确立的时期。这时,大学运行的基本规范都已经完备、运行机制已经成熟、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大学只要按照已经创造的优良传统进行运转。大学进一步发展的任务就是特色的维护和创新,使之永远具有活力。

这些特性是学者研究中外大学发展历史后得出的一般性结论。大学发展阶段及不同的特性表明:大学发展的不同时期,需要有不同的发展策略,而每一次策略选择都是在原来基础上的扬长补短。否则,处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的大学都有可能走向衰亡。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是,大学发展的五个阶段中,除了第一阶段对于规模扩张有一定的要求外,其它阶段都是在保持一定规模的基础上,以内涵发展为主要需求和动力的发展,这种认识对于起步较晚的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发展阶段的转换

大学发展之所以呈现出阶段性,是因为大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原有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时代的发展需求产生了差距,出现了应该重新选择的要素。

首先,大学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是前面阶段的延伸,每一阶段的结构都具有整体性。发展阶段的转换并不意味着对前一阶段的完全反对,更不是对前一阶段的简单否定。而是对前一阶段的扬弃,是在肯定联系的基础上,对于某些内容、某些环节、某些过程的变革与发展。

其次,大学发展是连续渐进的。随着时间的迁移,社会对大学的需求在变,大学自身的追求在变,大学发展的约束条件在变,大学的社会环境在变。大学在时间的长河中,作为一个组织体,必然也必须具有自我组织与自我适应能力,通过主动调节和被动变革等方式,不断适应变化的需要,调整目标、创新制度、升级结构,实现自我发展。

再次,大学发展的阶段性并不是台阶式的,阶段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这就意味着大学发展阶段之间存在着相对稳定的要素,正是因为稳定要素与可变因素的存在,维系了大学发展阶段的传承与变革,决定了大学发展阶段的整体性结构。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培养人是大学永恒的任务,这是大学发展过程中的稳定要素,但在不同时期培养人的目标、方式、内容却是不同的;从大学演进的路径看,大学的个性是永恒的,任何

一所大学如果没有个性,不可能健康持续发展,但大学个性本身也是发展的,大学的个性并不等于大学类型,不同的学科重点、大学文化、大学发展方式构成大学的多样性。

三、正确认识我校的发展阶段

我校自2002年9月组建以来,按照“入主流、办特色、高起点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办人民满意的本科院校为目标,抢抓机遇、加快发展,顺利度过了初创期。

1、学校在办学初期即确定了基本办学目标、发展方向和办学宗旨。2003年,明确提出“入主流、办特色、高起点发展”的办学思路;2004年学院第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学科专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人民满意的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2006年,《湖北经济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在省内有较大影响、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学型大学”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提出,不仅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极大地振奋了人心,鼓舞了士气,凝聚了力量,为实现实质性融合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2、学校的发展显现出要素投入的巨大驱动力。学校的组建合并,搭上高校合并“末班车”,进入普通本科高校的行列;新校区建设抢抓国有土地转让、建材价格低谷和金融贷款的市场机遇,降低了学校建设成本;扩大招生规模,加快了学科专业建设步伐;抓住体制改革机遇,创办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成立湖北经济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以公办本科教育为主体,高等职业教育和民办普通本科教育为两翼,继续教育与国际教育为补充的办学格局。要素投入所产生的效益是巨大的,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学校占地面积1740亩,校舍建筑面积61.92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19.45万平方米,后勤生活用房42.47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价值7887.78万元,馆藏图书157.46万册。校舍建筑面积、实验设备、网络硬件、校园绿化等方面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3、具有了一定的社会认可度。从2003年的20个专业发展到现在的36个专业,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同时也是“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名牌专业,3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8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建设研究基地,3个省级试验示范中心;1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科技创新团

队,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学生的生源质量不断提高,从合并之初的生源严重缺乏到现在成为同批次学校中生源最好的学校。

4、师资队伍结构改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逐渐显现。学校成立之后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采取了各种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教师结构,672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5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76%;副教授20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36%;,博士8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3.1%,硕士416人,省部级以上学科带头人3人,校级学科带头人42人,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知识结构逐步优化。承担了一批国家级、部省级科研项目,形成了一些有一定学术影响的研究成果;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开展合作研究,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显现了一定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这些成绩充分表明了我校已经顺利完成了初创期的建设,呈现出进入适应期的明显特点:我校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社会认可,但各方面的地位并不稳固;社会仍然有更高的期望,我们自己也希望自己迅速崛起。因此,我们虽然已经意识到了规模扩张的路不能再走,但仍然有走速度发展之路的冲动。比如我们在分析自己存在的问题时,基本评价是学科水平不强、师资队伍实力不足、教学质量不高、办学层次单一、生源质量有限等等。在考虑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时,我们似乎更习惯于从经济激励手段、数量、时间等方面提要求。而较少的思考从大学发展的规律、学术品质培育、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成长过程、人才培养特色等等根本性、深层次方面的东西。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们过去有着速度规模发展的成功经验,比较容易出现惯性思维,认为什么事情都能够以这种方式做成;二是由于我们过去将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外延式发展之中,静下心来思考和研究问题不够,目前还难以提出系统的、成熟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重识经院校情,需要我们进行冷静的思考,深入的研究。

首先,我校是在专科和成人本科基础上组建的本科院校,并且办学历史很短,虽然在第一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办学起点低、时间短、综合实力较弱仍然是我们面临的最现实的校情。这个现实必然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如我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并没有很好的衔接;我们的教师不仅没有从人才培养特色方面组织课程资源、展开教学,不会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因材施教,有的甚至连如何完成基本的课堂教学都还不会;我们的学科基础非常薄弱,我们虽然有不少研究项目和成果,但

老师们对于为什么做学问、如何做学问所知不多、所思不够,缺乏对学术精神的追求,少数教师为钱写文章、为职称做课题;我们的管理基本上是粗放型的,有大量的制度并没有真正得到执行,各方面的管理问题不断,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基本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等。这些问题出现并不可怕,或者说这些问题是处于初创时期的学校必然会发生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认识这些问题与学校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清醒的看到问题的实质是我们的基础不稳、素质不高、能力不够、管理不细,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从夯实基础、提升素质、增强能力、精细管理等方面入手,而不能急功近利、好高骛远。

其次,我校在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超常规发展以后,必须步入常态发展轨道。大学的发展必须遵循基本规律,超越式发展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是可能的,但这不是大学发展的常态。在一定意义上讲,从超常规发展阶段转入常态发展,需要为前面的发展补课。我们当前所出现暴露的种种问题,不仅是前一阶段问题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前一阶段所采取的一些非常规措施所付出的代价。速度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掩盖一些问题,但终究是要爆发的。因此,学校进入常态的发展阶段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对第一阶段的发展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完善第一阶段操作中的具体环节,逐渐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适应我校发展的制度体系。为此,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办学的基本规律,并将对这些规律的认识贯穿到大学工作的始终。要遵循大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给自己合理定位;要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教学,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要遵循科学管理的规律治校,实现依法治校、民主治校。

再次,我校的发展阶段转换,是对前一阶段的传承,并非简单的否定过去。或者说是通过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实现螺旋式的发展。反思是发展的前提,也是变革的动力。我校在前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凝练了一些理念、提出了一些目标、确定了基本的学科专业结构、制定了教学大纲与人才培养计划、建设了教师队伍、完成了校园基本建设、形成了管理制度、产生了一批成果,对于这些,需要我们把握发展阶段的连续性、平稳性的原则,从显性与隐性变化两个角度,认真的进行分析,寻找过去与未来的连接点。如对我们的“入主流、办特色、高起点发展”的办学思路和建设一流财经院校的奋斗目标,“两有三实”的人才培养理念,“厚德博学、经世济民”的校训等,需要我们从确立学校“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出发,在展开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对于如何继承与发展形成共识;对于我们的办学特色、学科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需要我们在前一阶段已有实践的基础

上进一步总结与凝练;对于我们的学科结构与办学层次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以改革的方式求突破;对于办学体制优势与人力资源优势,需要我们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一步形成机制,巩固和发挥优势,更加合理的配置人力资源;对于我们的管理方式与管理风格,需要我们进一步实现精细化。在此工作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形成我们现阶段的发展目标、办学特色,完成我们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等工作,才能完善我们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形成我校的精神、文化、传统进行积累。

三、实现学校发展阶段转换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从宏观上看,中国高等教育也正处于阶段转换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高等教育发展过去十年最重要的事件,是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系统。在这十年中,各高校以规模扩张带动质量提升,实现了跨越式的加速发展。在我国大学加速发展的起步阶段,要素投入起了巨大作用。

但是,高等教育由“量”逐步向“质”的转变,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新问题。随着要素驱动的力量逐渐减弱,我国高校开始寻求内涵驱动之路,主要体现为各种类型的高校都在重新认识自己,寻求新的准确定位,力求主动通过内部结构的优化、体制机制的改革等,释放内部活力以获得持续发展。我国高校的发展模式正经历着由量到质、由零到整、由利到名、由内到外的转变,当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高校,选择的转换内容与方式有所不同。

从大学发展阶段的理论看,大学的“适应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是迈向“起飞期”的蓄势期、准备期。同时,大学阶段的转换初期也是问题爆发期和矛盾集中期。因为问题的爆发与矛盾的突出才可能带来解决问题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导致阶段性转换的发生。但是,面对各种问题与矛盾,是主动通过转换发展阶段还是被动等待,被迫进入发展阶段转换却是大学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直接关系到大学的未来。主动转型与被动变化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我校目前正处于这样的一个关键时期,经过前一阶段的快速发展,为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出现了问题爆发与矛盾凸显的明显迹象;国家的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学校的办学实力制约、要素驱动力逐渐减弱使得速度与规模扩张之路难以为继,转变是必须的。但是,我们在面临转变之际,是通过主动进行改革,完成进化,寻找属于

自己的领地,获得新的发展空间;还是被动的等待分化,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向衰亡,被无情的淘汰。

我们别无选择!

如果说,前面主要是在回答我校为什么要实现发展阶段转换的问题。那么,我们还必须回答应该如何转换以及用什么样的思路去引导转换、用什么样的措施去保证新的发展阶段任务的完成等问题。

这其中,有三个关系到发展抉择的关键性问题是必须明确的。

1、现阶段需要怎样的领导班子

不可否认,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进行选择与领导者有直接联系,领导者的精神、志向、格调、见识等决定着选择的成败。这一点在我校已经得到了充分证明。在初创阶段,正是由于我们有一个卓越的领导班子,才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校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领导班子呢?在目前阶段,我们最大的任务就是稳固自己的发展基础,确立适合自己的发展定位,建立自己稳定的社会形象。所以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工作是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各项措施,形成健康的风气。这个时期,需要一个既具有稳健风格,又有见识、有魄力的领导班子,对学校进行改造和完善,在素质提升、特色凝练、管理精细、风气健康等方面下功夫,从而建立经院进一步稳固发展的基础。否则,可能就会使我校变成一个或始终平庸,或终日忙于适应市场变化,或在竞争中被淘汰的学校。当然,这个领导班子不仅仅是校领导班子,也包括各部门、各院系的领导班子。

2、现阶段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思路

在明确了学校的发展阶段以后,实现发展阶段转换的最关键问题是确立适合自己的发展定位,形成自己的特色。如何确立自己的发展定位,既要考虑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宏观背景,又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趋势,还有充分理解现代大学的社会功能,更要立足于我校的发展实际。在综合考量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基础上,我认为,我校在适应期的发展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各项工作,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技强校、改革活校、从严治校,以办高水平财经院校为目标,全面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主干学科、优势学科、新兴学科结构合理,规模稳定、

基础牢固、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有一定的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在国内国际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型大学。”

3、现阶段需要怎样的工作作风

态度决定成败,细节决定一切!这时,学校的学风、师德师风、干部工作作风就成为了学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学校的发展,成在作风,败在作风;一个学校的形象,好在作风,坏在作风;一个干部的印象,优在作风,劣在作风;一个教师的声望,高在作风,低在作风。因此,必须从抓精细化管理入手,加强校风建设,高度重视并着眼于提高学校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升教职员工的综合素质,营造人人多干实事、能干实事、能成大事的浓厚氛围,增强恪尽职守,扎实工作的活力。形成全院上下齐心协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脚踏实地打基础的良好风气。

科学发展观不仅为我们再识经院校情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也为我们以科学发展为统领、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我相信,在全体经院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抓住机遇、再创辉煌!

民办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民办学校三年发展 规划

民办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一、办学条件 学校是xx市远xx教育集团辖属的十三个办学实体之一,含小学xx中英文实验、初中、高中部,集走读、接送、住宿为一体的全日制民办学校。 学校自5月创办,12月被评为xx市一级学校,3月,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获xx市民办优质规范学校奖。学校设校长1人、副校长3人,各部门主任、副主任9人,学校党支部、工会班子齐全。有教职工198人,其中专任教师128人(含兼课行政),职工70人。当前在册学生1834人,43个教学班。 (一)有利条件 1.品位优势: 集团董事长是全国民办教育十大杰出教育家验,从事教育工作25年,有的民办教育经验,集团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证明了董事长的教育理想、社会责任、高瞻远瞩、办学能力和实力。校长为中学特级教师,从事中学教学24年,分别在公办重点高完中担任过教学副校长和德育副校长,区教科所副所长,曾在全国讲学。集团董事长和校长的对教育的热爱执着决定

了学校的办学品味优势。 2.管理优势: 民办学校的办学模式决定了体制和机制的灵活优势,8年的办学积累,学校逐步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形成了学校独特的文化,为学校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硬件优势: 学校设有网站和视频广播网,教室全部配齐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理、化、生、科、电脑、美术、体育、书法、音乐、图书、阅览等功能场室齐全,各类教学设备设施基本完善。 4.服务优势: 学校设有走读、接送、住宿三种就读形式,为家长提供多种选择,满足不同层次家长需求。 (二)面临困难 1.教师问题 ⑴教师流动性:由于公民办教师的待遇差距以及民办学校之间教师待遇有一定差距,教师因待遇而选择学校,流动性较大,要形成稳定优秀的教师团队有一定难度。

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人的性格形成与发展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家庭、社会、自然、教育等方面的因素。一个人从小开始,经受什么样的风雨洗礼,经受什么的磨难历练,经受什么样的环境熏陶,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和品格。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在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呢?我们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生理因素与性格。有很多人认为,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是生就的,甚至是不可改变的。其实,人的性格与人的生理基础有一定的关系,但与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关系更大。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认为,“人一面有着先天的品质,另一面也有着为生活情况所养成的品质。”“这就是说,如果说到那些先天的品质时,这就是指神经系统类型而言,如果说到性格的话,那就是指那些先天的倾向、意向与那些生活期间受生活印象的影响所养成的东西之间的混合物了。”有一位思想家说过:“人的性格是先天组织与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方面的产物。”这种见解与巴甫洛夫关于性格是先天的神经类型与后天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之间的‘合金’的思想相一致。 二、环境因素与性格。环境包括家庭、自然、社会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是对不同的人起着不同的作用罢了。人的体态、成熟程度和气质是性格形成的生理条件,而家庭、学校和社会是性格形成的社会条件。这些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因个体内在心理活动的差异而对性格形成发挥着不同的功效,致使人们形成独特的性格特征。同样处于逆境,为什么消极者消沉、悲观、退缩,而积极者坚强、奋发、进取,就在于两者内在心理活动的不同。由此看来,外部因素对性格形成的影响首先取决于个体对自己与外部因素之间的认识,而这正是个体自我意识和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的问题。因此,自我意识和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的深度整合构成了某个人的性格特征。 三、自然因素与性格。南北方因为气候不同,高原、平原、海岸地带由于地势不同,对人的性格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北方人往往粗犷、豪迈、外向,南方人往往细腻、含蓄、内向,高山地带的人意志坚毅,海岸地带的人心开阔,平原地带的人多克制。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带有普遍性。人们在现实生活、社会交往中也会感觉得到这种影响。但是,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比如,不论是高原、平原、海岸、北方、南方都有意志坚毅、善于克制、含蓄内向、粗犷豪爽的人。否定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是不对的,而自然决定论也是不对的。任何事物都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一般与个别。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也是这样,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既有一般也有个别。

关于贯彻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情况汇报

关于贯彻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的情况汇报 文章来源 课件w w 5 k J.Om 9 尊敬的主任、副主任、秘书长: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派,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48 次主任会议报告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民办教育促进法》),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我市民办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9月底,全市经教育行政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审批的各类民办教育机构共有463所,在校学生80219人,比2005年新增11703人,增长17.1%。民办学校在校生占全市在校生总数的12.4%,比2005年增长3.2%。其中幼儿园296所,在园儿童31999人;小学34所,在校学生6551人;中学2所,在校学生5677人;中等职业学校(含学历教育点)10所,在校学生18302人,比2005年增加2497人,增长15.8%;文化、艺体、职业培训等其他类学校121所,在校学生17690人。从事民办教育专兼职教职人员3962人。截至2006年9月,市直民办机构有72个,其

中:中等职业学校(含学历教育点)6所,各种培训机构66所。2006年,民间资金投入职业教育达4500余万元,历年累计投入达2亿多元。现已涌现出XX市民进中专、XX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射洪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XX市中山职业技术学校等一批在校学生达2000人以上规模的民办职业学校典型。同时,我们还审批了我市第一所集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为一体的民办中学——XX市安居育才中学校,该校今年秋季招生达5400余人。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颁布以来,我市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坚持以“面向市场,自主发展;接纳民资,创办民校;扩大规模,做大品牌;创新机制,激发活力”为基本方略,紧紧围绕“改体制、纳民资、革旧制、调布局、求质量”五方面做,有效地促进了我市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民办教育成效较为显著。 (一)认真学习宣传,营造发展民办教育的良好氛围。 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颁布以后,市政府积极安排部署了对《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学习宣传工作,为顺利贯彻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做好了充分准备。通过政府分管领导发表电视讲话、召开校长座谈会、组织街头宣传、散发宣传资料等方式深入学习和领会法律条文,面向全社会广泛宣传该法的深远意义和重大作用。配合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的发展民营经济的大讨论,积极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了发展

农村学校可持续发展之我见

农村学校可持续发展之我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教育作为国家、社会、家庭的发展基础力量凸显越来越更加明确;但结合社会发展过程的多种不均衡因素致使教育均衡的难以均衡化也 凸显出来,特别是农村学校在这种失去公平的竞争中更显得脆弱无力,那么对于现在的农村学校怎样来维持可持续发展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作点思考: 一、目前农村学校面临的问题 (一)、学校办学经费不足。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教基[2005]9号),我国教育经费向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国家与各级政府重视农村教育,相既出台倾斜农村的教育政策措施,如:为稳定师资队伍、提高农村教师福利的农村教师津贴;为确保贫困孩子入学的贫困生学杂费减免及营养餐工程的落实;为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水改厕及学生食宿改造工程的实施,都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我们农村学校在“创强”的背景下,学校教育发展的成效明显,农村中心校的综合实力,确实与城市学校的差距逐步减少。但农村完小起点低、底子薄,发展起来非常缓慢。特别在经济薄弱的乡镇,政府财政困难,可怜的教育基金只能是杯水车薪。办学经费不足,严重制约完小办学条件的改善。如改水改厕工程、食宿改造工程,由于难以筹集到自付部分的经

费,农村部分学校无法改善这些办学条件,也就是说国家给予的政策倾斜无法落到实处。 (二)、优秀教师流失严重。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是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者,是优质教育质量的创造者,教师的流动应该具有相对稳定性。受县市学校越优的地理位置、办学条件、福利待遇的诱惑,农村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大量的农村年轻骨干教师涌向县市学校,造成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存在严重老化,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严峻。 (三)、农村百姓对教育发展的观念认识不到位。教育是一项社会性事业,这项事业的发展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去共同实现。农村学校存在校网分散,学生分布广,学校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等弱点,它的发展需要加强校网撤并,充分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但很多农村百姓对此认识不位,既要享受优质教育,又要求就近入学,想方设法阻碍校点撤并,阻碍了学校的发展。 二、实现农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加大农村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 从国家到地方应该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建设情况,加大投入力度,要尽可能缩小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的差距,配齐学校应该具有的各种功能和设备。最好是减少当地政府的投入部分,应为很多当地政府没有多余的经费来投入,比如听说:某校要建一个

中小学民办学校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小学民办学校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至今,广大沿海地区民办学校由飞速发展期进入成熟平稳期。短暂发展取得巨大成绩值得我们欣喜,但是鉴于其所属教育行业的重要位置,牵涉到相关家庭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关系到社会持续、稳定、和谐、健康发展。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重要一环的民办学校教育,我们必须关注其发展,对于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指出并改正。 【关键词】中小学;民办学校;发展;对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带动下,中国民办教育事业实现了长足发展。民办学校[1]的出现极大缓解了劳务输入地教育资源不足现状,解决了农民工子女就地入学问题,同时对于探索、深化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但现阶段民办学校发展也突显了教育的公益性和赢利性的之间的巨大矛盾。由于民办教育行业按照市场规律运行,与盈利性有着天然的联系,以至在办学过程中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在政府机构有力的监管、导向的情况下,异化了教育的应然位置,对现代教育的崇高性造成巨大冲击。本文旨在对民办学校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相应试探性对策。 一、民办学校概念及特点

民办学校即私立学校,主要由私人独资、私人合资、政府私人兴办,以盈利为目的依法举办的企业法人[2]。民办学校兴盛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广东地区尤指深圳、广州、珠海、东莞、惠州等地,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吸纳国外先进技术、资金,同时也吸纳了千万劳动力,为了解决部分劳动力子女的就学问题,缓解当地教育资源不足的压力,当地政府从政策上支持、鼓励民间投资办学。 民办学校办学特点。首先民办学校招生范围广、入学程序简单。民办学校以中小学民办学校居多,并且大部分具有学前班、小学、中学招生资格,招生范围3-18岁。同时私立学校都提供校车接送服务,因此学校20公里范围以内学生都可以就读。其次,学校管理机构精简、办事效率较高。过多工作人员会增加学校支出,因此私立学校人员精简,人浮于事的现象很少出现。具有分工明确,办事效率较高等特点。其中管理人员包括学校正常运行必需人员如:董事长、校长、主任、会计等。再次,学校规模灵活、硬件配备高。民办学校分为三种规模:小规模、中等规模、大规模,受学校附近生源状况、附近学校数量、学校办学时间长短制约,小规模学校在校生在800人以下;中等规模学生人数800―1500人;大规模人数在2500以上[3]。伴随私立学校数量增多,竞争压力加大,各个学校为吸引生源普遍注重硬件设施投入提升办学条件。如多媒体教辅器械、高标准塑胶运动场在民办学

影响学校特色建设与发展的因素(2)

影响学校特色建设与发展的因素 学校特色是学校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传统和优势,使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培养目标、教育管理、课程内容。师资建设、教学方法以及学校文化、环境、设施等多方面综合的办学风格和特征;它是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并带有整体性的个性风貌。 办学特色应该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在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价值规范上的特色;在制度、规模、结构等行为方式上的特色;在文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方面的特色;在物质环境、校容校貌建设的各个方面的特色。 其实将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便成就了特色。很多事情,我们虽然不能实现“极至”,达不到顶点,但能够通过自已的努力将其达到“极致”,使其持续完美。学校特色建设,需要的就是要有将事情,哪怕是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的追求。特色建设是一个需要持续创新的过程:唯有创新才能持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如此循环往复,将事情做得更漂亮、更精致,也就成为特色。站在百年老校厚重文化底蕴的肩膀上,展望未来,构思学校的特色建设,我发展特色学校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构建富有特色的课程体制,把课程设计作为特色建设的有力抓手: 提及特色,我们经常从活动的层面来讨论特色。谈论的往往是特色活动,充其量,将特色活动转化成正常的工作,更名为常规活动。就活动谈活动,那是一种浅层次的、表象性的工作。如果将学校的特色活动或常规活动从课程设计的角度来规划,把活动纳入到校本课程,融入课表,实行跨学科的整合,按照课程设计的要求适度地开发和加工,形成体系,一定能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深入,实现学生的发展,形成个性鲜明的学校特色。

我国民办学校现状分析与对策

我国民办学校现状分析与对策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要鼓励多渠道、多形式集资办学,利用民间办学,改变国家包办的方法。这说明民办学校的产生有利于国家和社会, __对此一直是积极鼓励、大力支持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办学校得到了较大发展,对公办学校起到了有益的补充作用。但毕竟是新生事物,其发展状况还显得有些混乱。本文将谈谈我国民办学校的现状及对策。 一、我国民办学校的现状 1.办学条件的不足。 在政策的允许和政府的鼓励下,我国民办学校可以说是异军突起,至xx年底全国有民办幼儿园85562所,民办小学3510所,民办普通中学5012所,民办职业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2798所,民办高等学校402所,分别占相应学校比例的17.4%,0.55%,3.1%,18.6%和2.1%,已初步形成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基础教育到各类职业技术教育较为完整的民办教育体系,极大满足了受教育者的需求。在表面蓬勃发展的同时这些民办学校在办学经费、生源、师资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隐患。 经费问题:

目前民办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学生的学费,一般都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很难在校舍和教学仪器设备上进一步改善,而现行的教育模式越来越要求依赖于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学场所的修建、教学设备的添置和更新,加上聘请教师的高薪,使部分民办学校举步维艰。以至于有些民办学校开办几年至今,仍蛰居于租借的校舍之中,而无属于自己的教育场所。 生源问题: 从事基础教育的民办学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办学设施较为完善、教学设备先进齐全、一般都实行寄宿制的“贵族学校”,由于收取高额的学费,生源主要于极少数“富贵”家庭,一般家庭根本无法问津,学校的工作重心不是放在教学上,而是用在招生上。另一类是建在外来务工人口密集或城乡结合部距离公办学校偏远的所谓“平民学校”,其服务的对象主要为进城务工或经商家庭的子女,以及无城镇常住户口和公办学校服务半径以外的子女,这类学校虽收费不高,但随城市的发展、商业经济圈的变迁,务工人员的大批流动,使这类学校的生源极不稳定。一些民办职业及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的成立虽然是和国家__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培养一线技术人才的号召相适应,但普通百姓依然认为只有上大学才是最佳出路,因此进入职校的学生大都是些考学无望的“差生”,生源不足可想而知。而一些民办高校的招

关于学校发展的一些思考

关于学校发展的一些思考 由于工作的要求和学习的需要,这为一些学校“重新洗牌”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于是一些原来薄弱的学校在奋起直追中崛起,一些原来还算不错的学校在行动迟缓中却退出人们的视野,校干抢抓机遇有所成就者有之,不思进取坐等观望者有之,不顾教育规律盲目实践效益不高者有之----感慨之余,也引发对了学校发展的一些粗浅的思索。 一所学校的发展程度如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常规管理,二是特色发展。在实际的工作中,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常规管理为特色发展提供保障,特色发展促进常规管理前进一步,提高一层。 第一部分对常规管理的思考 学校工作水平低,最根本性的原因是管理的粗放化。“学校无小事事事为教育”,粗放式的管理导致思想松散、责任不清、主动意识不强,更严重的事,这种“粗放”的空气因为“破窗效应”迅速蔓延至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学生,学校整体管理水平低已成事实。要使一个落后的学校成为一个合格的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必由之路。 一、常规工作要主体化系列化 常规工作繁而多,哪个也不能舍弃。但是面面俱到又容易导致哪个都不深入。而某段时期内围绕主题,系列组织,则会使常规工作充满色彩,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最重要的是,在系列活动的组织中,很容易可以集思广益,将活动深入化,能够探索出常规管理中的一些好的方式和方法。 二、制定制度,发挥全体人员的力量促进学校发展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从一个侧面说明校长的核心作用,一个优秀长会将这种核心作用表现在对学校发展的规划和共同愿景的引导上,而不是沉没于事务性行的琐屑常规工作中不能自拔(当然不排除有些校长甘愿将忙碌当成充实的做法)。常规工作要做到精细化,必须发挥学校每个中层管理者的力量,主动积极的工作。首先要有明确的分工,这是调动工作积极性的先决条件;其次要利用追问制度强化落实,采取“问题——措施——成效——待解决的问题——预期的目的”,螺旋往复的方式,让每一个细节落到地;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承担责任。校长的跨级指挥容易使中层校干坐等观望或产生抵触情绪,“方式我选择,责任我承担”要成为中层管理者的工作原则。 在常规管理工作中,制定科学有效的制度可以实现上述的目标。下面谈一下关于制度的建设。 好的制度是激发教师积极性,维持学校公平的基础;好的制度不是写在纸上,而是深入人心;好的制度一定代表学校的主流力量,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好的制度因

影响个人发展的各种因素(论文作业)

影响个人发展的各种因素 摘要:影响个人发展因素众多,历史上出现了多种因素学说。从单因素到二层次三因素决定论都在尽可能的描述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正如我们知道的,遗传、环境、教育等对个人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究竟怎么影响值得我们仔细去研究与探讨。我们先探讨一下各种因素。 关键词:遗传、环境、教育、主观 一、历史上的各种观点 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有许多,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在历史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经历了单因素决定论、三因素决定论、多因素决定论及二层次三因素决定论。单因素决定论认为:在众多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中只有一个因素是有决定意义的。经过人们研究,人们认为这种单因素论不能解答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许多问题,片面了。三因素决定论坚持个体的发展受遗传、环境和教育三方面的影响,三者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同,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前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三者并非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二则,三因素忽视了人的内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只强调了人发展的外因。随后出现了四因素说(主观心理因素),五因素说(反馈调节),以及后来的综合因素说,他们同样并没有把人的主体的独特能动性看做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一思想基础上,产生了两层次三因素说。两层次为,可能性因素是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现实性因素是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 下面我将通过本人的成长经历来阐述影响个人发展的各种因素。 二、遗传影响因素 在影响个人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其中有人强调内因,强调人的生物性的决定作用,即遗传决定论。在我上小学时候。我我在数学方面特别擅长,计算能力比我同年级的学生都强。我的父亲他在小时候也表现出了在数学方面的天赋。每当我拿着一百分的卷子给他看时,他都会说:“果然是我的儿子!继承了我的优良传统(遗传),跟我小时候一样聪明。”对于这

浅谈学校发展的一点思考

浅谈学校发展的一点思考 一、发展理念: 1.安全是学校稳定的基础。校园安全无小事,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首先确保安全,安全得不到保证,学校就难于安定,学校不安定,一切工作都将受影响和干扰。 2.质量是学校生存的保证。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追求质量和效率,没有质量的低效劳动,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是得不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的。 3.品位是学校文化的象征。学校的一切工作和学校全体师生的言行举止都要注重品位,没有品位就没有地位。 4.品牌是学校形象的标志。名师、名生、名项目都是学校的品牌资源,没有品牌的学校就似如没有灵魂的生命。 二、发展举措: (一)学校管理方面,要把精力花在“和谐”上。 1.增强安全意识,落实安全措施,确保师生平安。安全质量是学校的第一质量,确保师生的身心安全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最基本要求。为此,学校的一切工作都首先要考虑安全因素,学校的一切人员都要增强安全意识,提升自我保护水平。各职能部门都要制订本部门所辖工作的安全防范措施,并做到常检查,常反馈,使安全的警钟长鸣。 2.增强沟通,增强信任,建立情感,提升团队凝聚力。校委会要建立相对应的与教职工定期交流、沟通的工作机

制,班主任要建立与家长、学生定期交流、沟通的工作机制,教师要建立与学生定期交流、沟通的工作机制,切实疏导师生的心理包袱,让他们在幸福愉悦的环境中工作,学习。 (二)师德建设方面,要把重点落在“爱生”上。 师德的核心是爱生,爱生的集中表现是敬业,敬业的主要标志是工作认真、责任感强。具体要求是: 1.规范职业言行,呵护学生身心。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还很脆弱,粗暴的言行将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伤害,同时也会有损于老师在他们心目中崇高、完美的形象。在学生面前,我们必须规范职业言行,让学生听了你的语言感到温馨,看了你的行为感到亲切。 2.贴近学生心灵,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真正的掌握教育的主动权。要掌握学生的心灵世界,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使自己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的朋友。只有成为学生的益友的老师,才能真正的成为学生的良师。 3.改变教育教学方式,促动学生学业进步。学生的学业有否进步是家长衡量老师工作优劣的重要标准,也是最终检验教师职业道德境界的重要标志。改进教育教学方式,促动学生的学业进步,不但是教师爱生的又一具体表现,更是教师的职业使命所在。因为教育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一切学生的一切发展。

农村学校内涵发展的思考

农村学校内涵发展的一些思考 中建小学

农村学校内涵发展的一些思考 学校内涵发展成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关注重点,关注学校的发展实质上就是关注学校的内涵发展,一所学校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涵发展力的强弱。学校内涵发展是教育发展的血液。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让学校内涵发展起来。作为一所农村学校要发展学校内涵、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正确理解学校内涵发展 1、内涵发展不是一味追求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是一种追求质量的发展。它强调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强化优质教学,提升学校的“软实力”,把注意力集中在优质教学上。从而产生优质高效的教学结果,学校工作的中心是抓好课堂教学工作。 2、内涵发展是将学校中教学、德育、师生互动等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注重点,而不是把发展的关注点汇集在标志性成果上,汇集在外在物体形态的改变上,汇集在最终目标的达成上。 3、内涵发展也是一种特色发展,但不是简单的搞几项特色活动、或办几个特长班。 4、内涵发展不是靠外力推动的,而是源于内部变革力量推动的一种发展,是积极挖掘、利用、整合学校资源,将学校导入一种新的发展境地,更不是效仿其他学校的发展。 二、准确定位学校发展的内涵 一所学校,要把目光投向学校的长远发展,必须确立先进的理念,准确定位内涵发展的办学方向,引领学校内涵发展。要真正落实办学方向,为内涵发展蓄势,领导的凝聚力是相当关键的,我认为学校领

导干部要努力做到“三先”:一是率先垂范,提高人格魅力;二是观念先行,提高决策力;三是敢为人先,提高执行力。学校领导干部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端正思想的基础上,积极引领全校教职工开展学校内涵建设工程。 三.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让教师的成长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石 (一)建立学习机制积极引导教师加强学习,把集体学习与个人自修结合起来。把外出学习与请进来培训集合起来。要积极为教师搭建平台,通过各种学习活动的开展,增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发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加强教学研究,教研活动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要一如既往的做好每学期的研究活动,要通过观摩听课、集体评议、经验交流、案例剖析等活动,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总结、推广“有效教学”方法,让师生享成功的喜悦。 (三)组建教师学习团队。要以骨干教师为中心,发展有培养潜力的中青年教师组成不同的教师学习团队。团队成员共同探讨制定出教师的培养目标,加强学习指导,有效推动教师个性的发展。 四、打造浓厚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让师生置身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打造一种精神,让师生内化于心,成为不断前进的动力。 五、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

民办学校发展状况资料

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民办中小学发展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现状与特点据有关部门统计,1996~1997学年度我国有民办普通中小学校2920所,占全国中小学校总数(72.75万所)的0.4%,其中小学1453所,中学1467所;在民办中小学就读的学生84.8万人,占全国中小学在校生总数(194 32.2万人)的0.4%。5年左右的时间,新中国的民办中小学从无到有,从星星点点到初具规模,从自发自生到步入正轨,打破了长期以来政府包办中小学教育的格局,这无疑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经过近5年来的实践与发展,我国民办中小学主要表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各地政府对发展民办中小学的政策差异较大,共同的趋势是加强了对民办中小学的管理民办中小学发展的现实表明,其发展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政府的政策。目前各地政府对民办中小学发展的态度与政策差距悬殊,而这种政策又直接受制于当地主要领导对民办教育的认识。有的地区政府积极支持,鼓励发展,政策优惠,管理规范,办学人信心较足,学校的办学行为比较规范,发展势头良好。总体上讲,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政策比较积极宽松,如浙江温州和辽宁鞍山对民办中小学校采取鼓励发展,规范管理的切实措施;上海、广东地区的民办中小学,大多数得到政府实质上的支持,在那里出现了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民办中小学校。然而有些地区,政府对民办学校要么是管得过多,卡得太死,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要么就是只批不管,任其自生自灭,办学者得不到必要的支持,因而怨气颇多。这种态度与政策上的差距,直接加大了我国民办中小学发展的地区性差距。民办中小学的迅速发展及办学中出现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部分地区对民办中小学逐步加强了管理。在《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的基础上,国家教委一方面于1996年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了办学许可证制度;另一方面,加紧制订并出台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其实施细则不久也将出台。许多地区也严格了对民办中小学的审批、督导评估等工作,并建立了民办中小学的管理机构,颁布了管理办法。如北京、上海、黑龙江、山西、四川以及广州、济南、福州、温州、青岛、哈尔滨等地都推出了地方民办教育的管理办法。由于在《条例》出台之前,国家没有关于民办教育的法规,各地在发展民办教育,尤其是民办中小学教育问题上,认识不一,政策差异较大。 2.办学类型和办学模式多样化,企业办学和“转制”学校形成热点从类型上看,民办中小学包括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等,既有独立设置的,也有混合设置的。目前混合设置的多于独立设置的,大多数为寄宿制学校。从层次分布来看,中心城市各类型民办学校结构较齐全,中小城市以初中为多,县镇及农村地区基本上是小学。民办中小学的举办者或投资主体成分比较复杂,有社会团体、民主党派、企业公司、海外人士和公民个人,也有教育行政部门和公立学校。其中,联合办学多于独立办学。民办中小学的办学模式呈多元化特点,目前主要有民办公助、公办民助、股份制和公司企业办学。私立自办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相对较少。真正意义上的公民个人投资办学(私立学校)极少。“民办公助”学校比较普遍,也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目前,在上海、温州等地大多数是这种模式。在上海,“民办公助”的形式主要是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各自情况,为民办学校无偿或低偿提供校舍、场地;有的还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或一部分教育设备,如上海民办新世纪中小学、扬波中小学和明珠高级中学均属这种性质的民办学校,北京的华夏女子中学等也属这种性质。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采用“教育储备金”办学的模式较多,并在教育界内外引起较大争议。这种学校的运作方式是家长和学校签订合同并缴纳教育储备金(每生15万~30万元不等),除此以外,家长不再交任何费用。学校通过运用储备金来维持学校的经费开支,学生退学即退还储备金,毕业时全部退还。广东从1993年5 月开办第一所这种性质的学校,到1996年,全省共有这类中小学70所,在校生11万人。现在有30多所这类学校的投入都超过1亿元,最高的达3亿元。目前,他们吸纳的社会资金已超过30 亿元,同时,每年还吸纳3 亿元的正常经费投入。这类学校投入高,规模大,学校的占地一般在100 亩以上,最大的已达600亩,硬件设施好,主要面向高收入家庭。在经济欠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被人称之为“扶贫教育模式”的民办校占有很大比例。这类学校教育经费匮乏,条件简陋,教师待遇较低,收费也低,有的全年收费仅几百元,教师每月工资一二百元。这类学校主要是弥补农村义务教育的不足。近两年来,企业办学与“转制”学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争议较多,成为民办中小学的一个热点。企业办学成为热点,主要是因为办学投入大,标准高,收费昂贵,社会反响较大。企业代表是学校董事会的主要成员,学校的资金管理和运作一般按企业经营方式运行。有

农村学校发展面临的困难

农村学校发展面临的困 虽然农村教育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教育质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也还存在着许多困难,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发展。 一、办学经费不足,教师收入太低。 教育必须以经济为基础。办学是政府行为,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普遍很少。农村学校都是经济拮据,发展举步维艰,屈指可数的办公经费缴完水电费后就所剩无几了,校园内小一点的改善都不敢奢求,略大一点的工程连梦都不敢做。但是学校面临的压力却越来越大,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改革、督导评估的迎检等;教室不够,要添几间;旧房成了危房,要拆了重建;语音室、电脑室、多媒体、实验室、田径场、围墙、大门、学生宿舍,这些设施都是现时学校不可或缺的,可每一项对我们来说都是难以实施的项目。从希望政府对于农村教育的投资要有硬措施、硬规定,要有计划,并保证落实到位。 二、应试教育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发展。 由于高考指挥棒不变,上面的评价机制不变,家长对学校以升学率多少论成败的标准也不变,于是各学校苦心孤诣抓分数,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早晚辅导,节假日补课,书山题海,死记硬背;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体力不支。其结果是富了书商,发了眼镜店,穷

了家长,苦了孩子,垮了老师。素质教育成了一纸空文,新课程改革成了台上口号,这样的教育百害而无一利,因此有教师称现在是教育最黑暗的时期。 谈到农村学校的乱收费,不要把原因都归结于学校,探究原因,一是政府投资太少,学校无法维持;二是学校被迫搞升学率,搞补课,收取补课费辅费。最近召开的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就有代表提到目前的教育是“一黑二斜三苦四丑”,一黑:“择校费”的黑洞,这突出表现在城市重点学校上,导致富校更富;二斜:教育经费向城市、东部倾斜,优质教育向强校倾斜;三苦:苦了家长、苦了弱校、苦了农村;四丑:特权、霸道、垄断、腐败,富优贫劣、城足乡缺。人大代表的话道出了我们的心声。 三、农村中学一穷二累,导致教师纷纷往城里走。 教育的城乡差别越来越大,初中与高中的差别也越来越大。城里学校通常满编,一个教师通常担任一门主课的教学,而农村中学近几年就鲜有教师进来了,一个教师一般要担任两门以上主课的教学,工作强度大,一身粉笔,两袖清风,难免三心二意。再加之城里中学普遍扩招,教师相对匮乏,于是那些教学效果突出的、有点门路的教师,千方百计挤往城里,农村中学变成了优秀教师的培养基地与跳板。以我校为例,近三年来借调到城里的优秀教师多达20 多名,教师呈断层现象,导致青黄不接。另一方面,由于经费短缺,教师根本没有机会参加培训学习,知识难以更新。而且在片面强调

某民办学校发展规划方案

XX学校发展规划 一、背景分析 1.学校内部的优势 多年来,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一直居于民办学校前列,有扎实的办学基础;拥有一支业务修养深、专业能力强、管理水平高,有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领导团队和整体素质高、敬业精神强、团结和谐的教师团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学校地处城区中心,生源素质比较好,为学校创特色、创品牌提供了良好条件。 2.学校外部环境的机会 学校是XX区办学最早的一间民办学校,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家长的整体素质较高,学生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较高,特别是XX教办区重视教育,大力发展教育的天赐良机,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 3.学校内部的劣势 班额较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负担较重;教师流动较大,学校管理不够规范,教师专业成长的意识不强,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和两支队伍建设,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2.教育价值取向:关怀生命。 内涵诠释:教育要直面生命存在,以生命为本体性前提,以积极的关怀做为基本的行为方式;以培育具有积极的生存方式,富有生命活力的健康个体为己任;以整体的、深层的眼光进行自我改造,以建设性的方式促进生命的成长。 3.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开启灵性,升华人格,奠基人生。 4.办学目标: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5.教育目的: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6.办学愿景(七年奋斗目标):使艳阳成为令人向往的学园、乐园、书苑。 内涵诠释: 令人向往:用高品味的学校文化,高水准的教育团队,高层次的学校管理,高水平的教育质量赢得师生和社会的信赖,师生有强烈的归属感,对外界有强劲的诱感力,教师以在艳阳工作而自豪,学生以在艳阳读书而骄傲,家长以子女在艳阳上学而欣慰。 学园:学校是学生、教师共同成长的地方,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着自己。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学习当作是自己的一种生活需要,内在追求。学生能正确地对待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视学习为自己的义务与责任。 乐园:创设安全和谐的环境,师生间民主和谐,教师间友善、愉快,生生间团结互助。构建动态、生成、开放的绿色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师生共同感受创造的快乐,体验智慧,成功的愉悦,给学生以快乐的童年,给教师以快乐的人生。 书苑:创建“书香校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师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让书香弥漫着校园,用书香浸润师生的心灵,用书香陪伴师生共同成长。 7.四年奋斗目标:把艳阳学校办成教育理念新、校园环境美、师资力量强、教育质量好、社会信誉高、充满生命活力,在东区有相当影响力的示范学校,成为东区教育的一个窗口,

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

作业要求: (1)内容要点要全面、系统,条理性要强; (2)在内容要点的基础上进行论述,不能仅仅就要点进行说明,论述过程中要结合社会实践,结合教育现实,切忌空洞无物。 1.社会生产力在哪些方面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又在哪些方面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质量规格; 培养什么样的人,既受制于政治、经济制度,也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密切的联系。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的学校教育,所以没有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校教育所以有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都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的问题。从工业发展史来看,文盲可以从事手工业劳动;利用蒸汽机接着生产的时代,要求工人要有初等教育的文化水平;电气生产的时代,要求工人要有中等教育的文化水平;现代利用核技术、电子技术等进行自动化生产的时代,要求工人要具有高中和高等专科以上的文化水平。这什么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对培养人的规格,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具有某种程度的文化水平和生产上所需要的知识技术。 (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办多少学校,能吸收多少人受教育,学习多长的时间,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保证。缺少必要的物质条件,人们连吃、穿都没有,就无法从事教育活动。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不能饿着肚子去‘正谊明道’,我们必须弄饭吃,我们必须经济工作,离开经济工作而谈教育或学习,不过是多余的空话。”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之间的比例如何,都受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在现代社会中,基础教育的逐渐普及,中等职业技术教

对学校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学校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国务院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我校顺应时代潮流,响应国家改革政策,适时作出向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转型的重要决策,是十分正确的,也是十分可行的。对于我校向应用技术性院校转变,我认为应当从多个方面考虑,统筹全局,充分调动教职工的改制积极性,以此为学校改制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一、学校转型要基于社会经济转型和高等教育转型的适应性变革 着名教育家伯顿·克拉克指出,“大学的转型已经提到了现代大学的议事日程的顶端。”国内有学者有认为,“在今天全球化与大众化的背景下,现代大学再一次站在了转型的十字路口。高等教育转型就是构成高等教育的诸要素如学生、教师、教学、学术组织、管理体制等在一定的内外部条件作用下所发生的部分质变或量变的过程。为顺应高等教育转型的要求,我校在办学层次、办学内涵、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办学职能、发展路径,以及在学科专业设置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人才培养定位与培养模式、课程设计与评价、教学管理模式、文化建设模式、校地合作方式、学生指导方式等方面必然要作出适应性变革。 二、学校转型要瞄准“地方性、应用型、服务性”的办学定位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技术性人才的巨大需求催生了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应用技术性院校正是为了适应这一社会发展状况而产生的新式高校。因此学校转型要瞄准“地方性、应用型、服务性”的办学定位,只有找准目标,发展转型才更有针对性,改制才有更大的把握成功。具体来讲,在人才培养上,不能仅仅培养纯粹技能性、岗位指向较为单

一的技术工人,而是定位于培养掌握系统知识体系、具有较强实际操作和运用能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学科建设上,要以高水平的学科支撑高质量、有特色的专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科技创新上,坚持校企协同创新,努力提升应用技术研发水平,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要正确处理转型发展过渡期的各方关系 院校在转型发展的特殊时期,需要正确处理种种发展矛盾,解决各种发展问题,统筹协调各方面关系。其中“扩大规模、实现转型和内涵建设的关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关系,全面建设与特色构建的关系,学校发展与地方发展的关系”是具有关键性、全局性的重大关系问题,它关系到学校的转型发展,关系到学校的综合实力,关系到学校的特色构建,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活力。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方法论层面上来说,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还需要正确处理好解放思想与落实行动、规范管理与创新开拓、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事业发展与师生利益等方面的关系;从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来说,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还涉及到学校建设中的硬实力与软实力提升、内涵建设中的教学与科研、权力结构中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管理改革中的骨干倾斜与兼顾一般、治理学校中的理念设计与落实行动、办学过程中的改善条件与艰苦奋斗等方面的关系,需要运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正确协调和有效应对。 四、要提升教师和管理人员素质,创新校内管理体制 不论是进行何种层面、何种方式的转型,都需要一个前提条件,这就是学校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是否能够成功转型。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是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两支重要力量,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是转型成败的关键。一方面要打造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水平

山区农村学校从兴盛到逐渐消失带来的思考

山区农村学校从兴盛到逐渐消失带来的思考 ——撰稿田道临 自从我参加教育工作以来,一直扎根于家乡的山区乡村学校,在多年的从教历程中,亲身经历了山区农村学校的兴衰史。过去我工作的家乡行政设置是一个乡,下辖6个行政村,十几年前乡政府已经撤并;原来的6个行政村撤并为3个行政村,10个教学点现在只剩下一个;一个初级中学。原来全乡学生数最多时有2000多人,目前只有几十个学生。目睹了这一组数据的变化,作为一个坚持在基层教育岗位的亲力亲为者,也存很多困惑与深思,但究其原因我有以下感慨。 一、行政区规划是促使农村学校逐渐消失的前奏。 随着国家行政体制区划改革的推进,很多农村乡镇行政机构进行了撤并,我们这儿与同全国各地一样,也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乡镇行政机构的撤并迁出,行政村也进行了调整,由于这些行政机构迁出与调整,工作人员也相应有了大的迁移与转出,这些工作人员的孩子相对来说是学校的优势生源,他们的孩子也随之迁出,必然带走质量较好的生源,这就拉开了农村学校走向衰弱的序幕。另外,特别是乡政府的撤并,外来资源与流动人员也必然减少,上级主管部门的教学资源配置也相应减少,一系列的负面因素就加快了乡村学校各方面条件的衰退。一个较大的行政机构的设立与存在,带来的优势资源是无法估量的,同样,一个行政机构的迁出所构成的负面因素更是巨大的。无论从影响地方经济发展还是从影响教育资源配置都是可想而知的。 二、撤点并校带来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农村行政机构的撤并,农村小学必然要实行撤点并校。随着行政机构撤并的加速,有的村已不再设置学校,有的村只设置教学点,把学生输送到完全小学就读。由于各教学点的生源质量不一样,导致了输送到完小的生源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为了全面兼顾学生成绩的提高,这样就分散了教师的教学精力,给教学质量提高带来较大的负担。由于教师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