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根

中华文化根
中华文化根

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五课第一框第一目

《中华文化根》教案

廖航琦

一、教材分析

本目题是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一框的内容,意在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对一个人乃至中华民族的作用,坚定文化自信,自觉的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更好的构筑中国精神。

二、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为九年级四班的学生,该班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自觉性,积极性,但语言表达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在本课设计中,我多采取案例分析式教学,让学生深挖案例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中华文化的特征以及内容,文化的作用、文化自信的含义和文化自信的力量。

能力目标

(1)学会在案例中用分析文化的作用,以及如何传承中华文化

(2)(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坚定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中华文化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的作用

难点:坚定文化自信

五、教学构思

(一)设计思路

(二)设计理念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教育本身就应该是一个体验的过程。为此,在教学中把握“活动”和“情感”两条主线,营造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以体验式教学为途径,深入学生生活实际,使教育的实效性得到不断延伸。

(三)教学方法

1.教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引导法、案例分析法等。

2.学法:合作探究法、情感体验法等。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中华文化基本教材—论语选读(一)(教用完整版)

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论语选读(一)壹、国学常识 一、作者简介 二、“论语”简介

三、孔子弟子简介

貳、课文深究

參、形音义比较一、形似字 二、一字多音

肆、修辞举隅 伍、延伸学习一、年龄代称

二、延伸阅读 (一)史记.孔子世家赞 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语译:太史公说:诗经:“高山哪,让人仰望。大路啊,让人行走。”即使我达不到那样的境界,但我总向往着那个伟大的目标。每当我一读孔子的书时,心里总是想象着他的为人。我曾经到过鲁国,参观过孔子庙里陈列着的那些车子、衣帽、礼器等,那里的儒生们都按时到孔子的故居去演习礼仪,我见了那种场面也不由得为之流连徘徊舍不得离去。自古以来出色的君主贤人也多的是了,但他们大多数都是活着的时候非常显赫,而死了以后名声也不再流传。 唯有孔子,活着的时候是一个平民百姓,死去又已经十几代了,而学者们至今把他奉为宗师。 现在起上从天子王侯,所有中国讲六艺的人都把孔子的言论做为衡量一切的标准,真可以算得上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二)论为学 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语译: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却没有什么益处;与其这样,倒不如去学习来得好。” 2.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 虽是愚笨的人也会变得聪明,虽是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思索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思索 一为什么展开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古老文明式微与当代人的“精神缺钙” 拥有5000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并以前为世 界文化和整个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其他文化无法企及的卓越贡献。公元前4世纪后,汉字就相继传入朝鲜、越南、日本等国,成为通行 于这些国度的唯一公用文字以及国际交往的通用文字。随着汉字的流传,中国的典章制度及哲学、宗教、科技、文学艺术亦传播于各国, 形成具有共同文化要素的中国文化圈或东亚文化圈。[1]232事实上,中国文化对这些国家文化的影响至今仍然可见。此外,中国的哲学思想、科学技术以前对欧洲文化产生过长远影响。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曾 指出笛卡儿的以太旋涡学说与宋明关于气的学说惊人地相似,他把气 论称为前笛卡儿的笛卡儿哲学,并推测笛卡儿曾受到宋明哲学的影响。[2]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认为中国人“是在所有的人中最有理性的人”。他称赞孔子“卓然不以先知自诩,绝不认为自己受神的启示, 他根本不传播新的宗教,不求助于魔力”。伏尔泰还仿照元曲《赵氏 孤儿》编写了诗剧《中国孤儿》。[1]240-241另外,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历史的发展也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正如马克 思所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 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 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 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3]遗憾的是,在日益世界化的今天,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日渐式微。20 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政治地位显著攀升、国际影响 力持续扩大,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 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极不相称, 中国文化的输出相对落后,中外文化传播很不对等。随着经济社会的 发展及世界化的影响,我国社会文化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以欧洲文化、美国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加上报纸、广播、电影、

浅析中国文化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浅析中国文化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与飞速发展的经济不相适应的是,中国在文化方面的发展一直起色不大,成为了制约中国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十八大政府报告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战略,吹响了新时代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 想要把握中国文化的发展脉搏,首先需要对中国文化的现状加以了解,发扬长处,克服短处,才能更好地满足中国人民文化方面的需 求,进一步向全世界展现一个文明,负责的大国形象。 关于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不足,我总结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性不足。 这一点在中国的影视业中尤为明显,遍观中国这几年比较有影响的几部大片,类似于《英雄》,《卧虎藏龙》,《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等影片,总是摆脱不了宫廷片,历史片,武打片等范畴,尤其是《笑傲江湖》,《龙门客栈》等电影的一再翻拍,更是将这一问题反映的淋漓尽致。 不光是电影,连电视节目也是如此,春晚缺乏创新性的言论在这些年中被提了好多次,许多青年人反映春晚越看越没意思,固定的套路,不变的人物,较少的参与度,使得春晚的可观赏性越来越差,而与之相对应的山寨春晚却越来越红火。不得不令我们更加重视这个问题。 二、技术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 这是一直困扰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说思想性是文化发展的软件,那么技术和设施就是硬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需要技术的支持,中国的造纸术与印刷术在以前被称为改变世界的发明,正是由于他们使文化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 而在近代,技术的落后,基础设施的短缺却成为了制约中国文化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举个例子,现在人们看电影时十分热衷于3D电影,但是中国的3D技术并不是十分成熟,应用也并不广泛,当外国的电影以火爆的场景,绚丽的特技,身临其境般的感受牢牢吸引住中国观众时,中国电影市场却无法及时挽回观众,长此以往,必将为外国的文化侵略创造条件,影响十分深远。

谈谈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谈谈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个“和”字即足矣。中国人身上的品质,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可以用这个“和”字来阐释。这个“和”的精神中也有着浓重的哲学意味,自古以来诸子百家的理论都注重一个“和”,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为最根本的目的。 《周易》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自立自强,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中国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使中国文化既有独创性,又有兼容性;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因为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现今国人信仰缺失,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更显得弥足珍贵。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来重塑国人的信仰是很有必要的。一个守不住自己传统文化精神的国家注定是不能强大的,只有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净化国人的思想,让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传承下去,中华民族才能够真正屹立在世

论中国文化传播与发展

论中国文化传播与发展

论中国文化传播与发展 胡林峰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每个民族,或者说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有文化就会有文化的影响力,也就是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这里不可不提到影响当代文化的西方世界。 我的外教,一个普通的美国人,一天他发给我们一张卡片然后告诉我们卡片上的英文代表的是今年NCAA(美国大学生篮球职业联赛)的参赛队伍。等到赛季结束便会产生一个总冠军球队,球队名字就是这些卡片中的一个,然后这个卡片的持有人会得到一份奖品。大家听了都兴奋起来,一些从来不关注篮球的同学也开始打听着NCAA。自然便了解了美国篮球文化。这样很巧妙的一个文化迁移,很好地帮美国篮球扩大了影响。这些都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公民所做的事情,可能这就是美国文化为什么会对世界有如此大的影响的原因之一。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文化是怎样的一种生存状态呢?虽然在海外也是遍地播种,但是终究没开出几朵美丽的花朵来。就中国内地而言,看着好莱坞电影,听着韩文歌曲,捧着日本漫画的中国人比比皆是,原因何在?不是国人主动去寻求这些舶来品,而是国内本身无法提供一个给人们学习,了解本国文化的高质量的平台,简而言之,就是能让现代人所接受的本土文化物质享受以及精神熏陶的东西少。所以才会出现“崇洋”的现象,直接点说就是内地的文化教育不够,不足,以及不合理。“不合理”在中学教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说:‘中华文化是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优秀文化’诸如此类,在教材中随处可见。但这并不就代表了文化教育的成功,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并不能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就更别说让人么去传播和发展了。 所以中国文化要想在本土得到一个新时期的跨越就势必要提升文化教育的水平,以及更合理的教育方式。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对外发展的形势,在我看来文化发展与传播有着不可或缺的三要素:1.文化的本质 2.文化的传播性 3.文化的融合性。 1.文化的本质,一种文化以及文化的传统思想要跨越其生长的土地,让陌生人能够接受,首先归结于文化的本质是否和陌生人从小说接受的传统教育,以及陌生人的道德观念相抵触,同时也要取决去此文化的根本

中国文化发展史.pdf

中国文化的发展 回望中国历史,悠悠五千年,积淀了璀璨的华夏文化。中国文化始终作为 世界文化中的奇葩,映射着历史的光辉,展现着民族的风华。 在世界文明中,中国文明作为唯一在历史长河中永不淫灭的古国文明,始 终离不开中国文化之魂。这种寄于民族之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中不断积淀, 不断变得博大精深。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载体,每一种 文化载体,都体现着各异的社会风情和漫漫的历史道路。在中国远古时期,由 口头文化发展起来的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作为中国文化间接记录,展示了中国 古代文明开始的发展道路,甲骨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字起源与发展的直接记录。 文字的出现不仅是文化进步的体现,更是文明的飞跃。远古的中国文化主要集 中于宗教崇拜和原始艺术,没有高度统一的形式,体现的是先民粗狂的情感意 识和活跃的自然认识。自夏朝开始,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由自由 性向统一性转变,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各个部落文化融合,其中以华夏文 化为代表。自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形成。在当时,具有“象形”、“会意”、“形声”等的造字规则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 (1)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相随的一些典籍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实体 文化的逐步形成。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轴心时代。走过周朝礼乐文化时代,春秋时 期伴随着国家动乱,群雄争霸历史背景,出现了各种政治流派和文化主张,呈 现百家争鸣的格局。社会动乱和政治模糊为当时文化发展创造了许多条件。诸 子兴起,各展示出其鲜明的特色。儒、道、法、墨各大学派应运而生。创立诸 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 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一)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论文提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干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中华文化根》培优课教案_8

《中华文化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能力目标:描述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力量;列举中华文化的内容;提升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和意义;知道如何弘扬中华文化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的力量 教学难点:弘扬中华文化 二、教学过程 导入:汉字听写大会 新课: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中华文化根 【探究分享一】:《走近中华文化》 视频:《中国记忆》 思考:视频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哪些内容? 教师归纳:中华文化的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探究分享二】:以汉字的发展演变为例,探寻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环节一:微课:《朱老师的小课堂》 思考:请你归纳中华文化的特点(从时间和内容两个角度思考) 教师归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环节二:【材料分析】近代史上的废除汉字运动 思考:1、当时人们为什么要提出废除汉字? 2、“废除汉字运动”为什么受到广大知识分子和民众的强烈反对? 教师归纳: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播和传承的载体,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环节三【材料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汉字改革

分析:(1)以汉字为标志的中华文化能够流传至今的原因是什么? (2)这对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有何启示? 教师归纳:(1)中华文化能够流传至今的原因: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2)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探究分享三】: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材料分析】音频:《五笔字输入法》 思考: 150年来,西方殖民主义者一直以居高临下的视角看待中国和汉字,认为汉字非常落后,不适合现代技术和媒体。同样的情景,为何王永民、王选与钱玄同的态度截然不同?对我们有何启示? 教师归纳: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要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①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②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视频:文化自信事关民族伟大复兴 思考:文化自信有何意义? 教师归纳: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②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出示图片】国家彰显文化自信 三、拓展空间:传承中华文化我践行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练习(略) 六、板书设计 中华文化根 1、中华文化的内容、特点、作用 2、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流传至今的原因及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3、增强文化自信 ①增强文化自信的原因 ②怎样增强文化自信 ③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文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在现代社会,全球化的潮流席卷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给全球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同时带去了机遇和挑战。这种集迅速融合和优胜劣汰于一体的方式,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发展的精神原动力,是社会进步的精神保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有它自己积淀形成的独特文化形式,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冲击,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如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并为己所用是中国文化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现如今,人们分为了两个极端,一部分人认为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侵蚀了传统文化的空间,现在的中国人普遍崇洋媚外,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岌岌可危。他们认为,过多的外来文化影响,会使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不自信;外来文化过量,导致许多人把中国传统文化当作了“过时”的手艺,使中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失传;快餐文化有害健康;青少年不加选择地接受了太多的有害元素,无利于我们的身心发展。 而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外来文化是推动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助力,我们应该最大程度地吸收外来文化,开阔眼界,促使中国走向世界,更好的推进全球化进程。这两种选择虽然都有合理的理由,但却过于极端,外来文化有优劣之分,对它们的选择过程十分复杂,我们不能单纯的对其作出判断。 实际上,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发展过程就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冲撞与融合的过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借鉴,互相吸收,由此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由于外部文化的大量输入,必然导致各种文化思想的相互冲撞与融合,从而推动本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无论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如果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最终都只能导致停滞与落后。在中华民族漫长的文明演进史上,中国文化曾在世界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并由此逐步养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优越感,由此引发的严重后果需要我们深刻反省。文化流动与文化冲撞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还应该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化。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

浅谈中国文化

浅谈中国“文化” 摘要:中国文化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时至今日已经充斥着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滋润、教化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继承与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去了解中国文化丰富的内涵及发展史,并就当代社会上的一些文化现象做出自己的分析及判断,尽自己个人所能向社会诠释什么是优秀的、有底蕴的中国文化,努力营造出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和谐主义社会。关键词:中国文化、塑造发展、文化底蕴、博大精深 从小我们就在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环境里慢慢成长,父母亲的言传身教、学校里学到的一些关于古代儒家文化对人们思想及言论的要求,还有与人相处过程中文化的体现等等。可以说生长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文化真的是无处不在,因此适时的了解一些中国文化的发展对于我们自身的性格塑造也有很大帮助。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宽泛,涉及的层面很广,不同的人都会有一套属于他们自己认知的观点和见地,从遥远的古文化到林林总总的现代特色文化,它的发展成长历程是漫长而悠久的,期间新生出来的文化氛围与逐渐消逝的传统文化都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以下是我对中国文化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中国文化发展的简要历程: 中国古代出现了很多大家思想流派,像我们熟知的儒家思想,道家、佛教思想等,他们都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不同的发展时期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其中的儒家礼学在中国的思想界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从先秦的孔、孟、荀、韩、汉代的董仲舒、班固、宋元明清,他们都十分重视礼学的发展,正是由于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长期的潜移默化,所以中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伦理观念和精神力量,以至于到现在这种影响还是深入人心的。但是礼学思想的禁锢作用和十分严格的政治等级制度也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如对于外来科学及思想文化的排他性使得中国为文化在其发展中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中国文化能绵延至今正是因为它不断的学习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善于接受和消化外来文化的优良成果,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中国文化在经历了一次次质变以后,已基本上奠定了中国文化开放的基石,从此它便进行了跨越式的发展,先后形成了京都文化、港台文化、岭南文化、环渤海文化等不同层次的文化网络,其共同促进了中国文化整体的进步与提升,19世纪末,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文化又注入了些新的活力,终经过多次的摸索实践,在与中国文化和社会实践的相互交融中,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又相继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思想的出现无疑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后随着社会发展脚步的加快,中国各民族文化也纷纷呈现出独具一格、具有各种鲜明特色的文化形式,到现在大家去各种各样的地区游玩都会感受到异族他乡的独特文化意蕴。 二:对身边一些文化的感受与认识 中国传统节日也属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记得小时候总是对过节有一种很开心的期待,春节,、劳动节、中秋节、国庆节等,并且每

中华文化讲座提纲

沿着文化的脉胳仰望七彩的天空 引子:东京卖拉面的里面有灵魂。手工家具。 一、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融化在华夏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且内化为国人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诸多领域,从而成为制约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改善社会道德风尚、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并且对世界文明产生积极影响。罗素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伯特兰〃罗素(BertrandRussell,1872-1970)诺贝尔文学奖得者。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也是本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生于英国威尔士莫矛斯郡特雷莱克一个贵族世家。父母是思想激进的自由主义者,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祖父罗素伯爵是辉格党(自由党前身)著名政治家,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曾两次出任首相。 毕加索说:“世界上有两件最美的东西,一是女性,二是汉字。” 二、如何把握中华文化的精髓

1、整体辩证的认知思维 中国文化整体观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整体存在、相互联系的。一是把人、生命、事物作为统一系统来看待。二是把宇宙间形态不同的万物高度抽象、概括。庄子的天人合一、老子的道法自然,都是宇宙观的体现。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学说、周易、五行、阴阳、中医、天文等都体现着这种整体世界观的文化内涵。周易:“有天地,然后万物生长。盈天地之间唯万物。”《孙子兵法》:“不足以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城。”(张大夫讲,中医看病犹如安兵部阵) 2、修德仁爱的伦理规范。 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伦理学色彩。伦理思想是儒家思想重要内容。其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仁爱,基础是修德,修德是自我修炼,仁爱是处世准则,由此构成了中国古代伦理学的体系。“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个孔子!”这是集体遗传。举做小买卖自律的例子、修脚工的例子。晋商、徽商,修身齐家,不胡来。 立德,立言,立功。百善孝为先仁义礼智信 3、和合包容的处世原则。 和合的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和合的合,指结合、融合、合作。这是中国人的智慧,逢事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你我他和谐共存。 西方以是以法治天下,中国人是以情治天下。各有各的道理。为什么?从地理构成上说起。

国学是中华文化之根民族之魂

国学是中华文化之根民族之魂 魏丕植 作者简介:魏丕植(1963-),男,四川省盐亭县人,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国史研究编修馆常务副馆长。 摘要:在阐释国学内涵及价值的基础上,论述了国学是培育民族主体意识,维系民族精神命脉的根基和纽带,是建设和谐文化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因子,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继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等观点。并进一步论述了在弘扬国学中,要运用辩证的方法,处理好古今对接的问题,要坚持开放的原则,解决好中外交流的问题,要保持理性的态度,协调好与市场的关系等。 一、何为国学 “国学”一词,就语词溯源而言,古已有之。《周礼·春官·乐师》中有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1]这里的“国学”,乃指国家的最高学府。从汉代的“太学”到科举时代的“国子监”,都可以看作是这一概念的延续和演变。这与我们今天所谈论的作为文化、学术和思想意义上的“国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国学”,有学者认为它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有大师认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就是中国

古代学说;也有专家认为它就是“国故”、“国粹”。尽管对其概念的界定、内涵的概括、外延的取舍,见仁见智、人言人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今天的国学是经历了由近代的提出与首创,到现代的再造与“昌盛”,再到“文革”的被摧残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再认识的历史过程后,近十多年来才逐渐趋于明朗化和开放化,对国学的定位才逐渐走向系统化、科学化,但至今尚难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化的定义。 近代意义上的国学,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种文化学术思潮。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亡图存、保国保种、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是中西文化强烈对比和激烈碰撞的结果。当时,面对“亡国灭学”的严酷现实和“亡国灭种”的严重局势,为抵制“欧化主义”之风盛行,一些有识之士提倡“国学”,倡言“国粹”,“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2]。像邓实等创建的“国学保存会”,出版的《国粹学报》;章太炎等创办的“国学讲习会”,出版的《国故论衡》、《国学概论》等,都是立足于复兴中国固有文化,在研究和探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发掘为中国近代化所需要的核心价值,以保国保种,振奋民族精神。有鉴于此,我们姑且认为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是基于救亡图存和保国保种之民族大义,而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进行研究、探讨和阐释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这时的国学还不能称之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学问。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民俗节日在现实中已悄然渐变为单纯的消费假日,传统民俗节日的文化意蕴在国人的心中已渐渐趋于淡漠。因此,把传统民俗节日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必须对传统民俗节日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具有高度的自觉,才能使之真正成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载体。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体现为一种一贯的民族文化心理,这种民族文化心理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层层积淀和累累成果,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性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作为一名大学生,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只停留在怎么过这个层面上,还要深入到“为什么”的层面上,真正地知道它们的内涵。这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许多人都说,中国人缺乏一种信仰,眼中有的只有权力和金钱。诚然,作为传统,我们中国人民亦有自己虔诚的信仰,只不过在当今社会中被忽视掉罢了。 首先,在古代甚至近代,民间崇拜和信仰其实是民间至高无上的精神情感,也是一般百姓日常生活的精神支柱。在传统民俗节日中,对天地、祖先和诸神表达虔敬,给节日蒙上一层庄严而神秘的色彩,这最真切地显示了人性深处所固有的“有所敬、有所畏”的朴素宗教情感。在汉民族的传统民俗节日中,以祭祀为主要内容的节日占有很大的比重。这种祭祀主要包括对日月天地神灵的崇拜、对祖先的虔敬、对民族英雄的追思。对日月天地神灵的崇拜,是上古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据《周礼》所示,在周代普遍流行在节日里祭天祀地、祭日祭月等活动。沿袭到现在,日月天地崇拜在节庆活动中的印记仍旧或隐或显地保留着,如,中和节焚香祭日、中秋节赏月、春节扎天地棚祭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等,无不体现出人们对日月天地神灵的敬畏。对祖先的虔敬是在古老的灵魂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们最早敬拜的祖先往往是生前为氏族或部落立有功勋的“保护神”。延至后世,对部族保护神的敬仰逐渐演化为对家族祖先的祭祀。春节、清明节、中元节和十月初一等节日,家家户户都隆重地举行祭祖敬宗、上坟扫墓等仪式,表达对先祖的思念和虔敬之情。除了敬神(天地日月神灵)、敬鬼(祖先)之外,对神圣的崇拜还包含有对一些集中体现本民族价值观的民族英雄的纪念和敬仰,如寒食节纪念“居功无争、自敛隐

中国影视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

中国影视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 姓名:孔金娣 专业:10级土木四班 学号: 201001553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绵延5000多年而不绝,就是因为悠久的文化从来没出现过断层,代代相传,并不断地继承、发展、完善、进步,文化是从过去千百年来人类总结出的生活经验,如果从出生就脱离了这些文化,重新创造就是一个很漫长的进程,汽车,手机,电视,带兵打仗的方法,美味的菜肴,或是电脑,楼房,更不用说股票,基金,人类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抵御外敌入侵的隐性力量与精神支柱.所以,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尤为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影视中的运用会不会对文化起到良好的传播作用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电影是一种具有世界性的语言艺术,是各种文化融合的产物.现代电影可以作为本民族文化的载体,一这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去向世人表达并达到传播与发扬的目的. 对于传播的对象和受众,被传播的无论是物质形式的还是一种无形的信息概念,都需要以一种乐于且广泛的方式来传播.像文化的传播不是说教般的喋喋不休,而是吸引受众自己自身的去欣赏与体验其中并从中找到共鸣. 就目前的人民生活需要,影视等文化产业就是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很好的途径文化越是得到广泛的传播,才越能够得到弘扬,越能增进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观念都有差异,通过文化的交流能增进了解、互信、合作、和平。从中,文化也得到弘扬、创新、发展。 中国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个方面. 一、民俗学价值 最常见的文化阐释价值是通过观赏一部影片,阐释其中所反映的某个时代、地区、民族的民风和民俗。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有两个倾向,一是眷恋故乡,对本土文化有特别的亲近感;一是向往远方,对异域文化有特别的新鲜感。愈是民族的也愈是世界的,具有鲜明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影片往往容易得到各方的青睐,这也是中国影片屡获国际大奖的重要原因。而人们喜爱观赏影片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能经常地、直观地接触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了解世界各个民族的不同风情。

曾仕强中华文化的特质 内容摘要

中华文化的特质——曾仕强 第一讲大哉中华 一、何谓文化 文,就是纹理的意思,就是花样。一群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所拥有的一些共同的东西,就是我们的文化,是一个民族自然孕育而成的一套花样。 二、中华的概念 1、?中?,不偏之谓中。 2、儒家就是道家,道家就是儒家,儒家就是法家,法家就是儒家。 3、中,是讲合理不合理,但是合理不合理不是固定的,它是变动的。 4、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 5、中华的华,是华丽的意思,也有变化的意思。 6、太极,是一切的总根源,一动就分阴分阳,阴阳一动,就变成了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所以从这里看,太极就是一。一,就是中,没有发叫中,已发就叫动,然后上边的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那就叫华。 7、中华民族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个大反省,然后经过一个大调整,我们的文化才能够日新又新。 三、大恩不言谢 四、所有的事情都不是人为的,都是很自然地慢慢演化而成的。这是生态环境造成的,但是生态环境不完全可以决定文化,还要加上人自己的信念。 第二讲至圣先师 一、孔子的?述而不作?我们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传承的。 二、中国人不太喜欢别人太了解自己,也不喜欢别人替自己做主张 三、什么叫做人? 四、中华民族不能改变的就是?礼要从内心发出? 巧言令色,鲜仁矣!对于那种礼貌很周到的人,我们要特别提高警惕,因为礼多必诈! 五、西方讲个人意见,中华讲集体创作 中国人常说集体领导,集体创作,可见中华文化就是大家好好商量,商量出的结果就是代表了大家的意见,而这样的意见就比较容易贯彻。 六、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那一画开天就是宗,宗后来变成了经,经就是经常要遵守的规则,不能变的部分,除了不能变的经以为,其他的都是可以变的。

中华文化的根在农耕文化 阅读附答案

中华文化的根在农耕文化阅读附答案 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的先民,恐怕和其他地区的许多民族一样有着大略相同的发展路径,先是采集狩猎,再是游牧和畜牧,然后过渡到畜牧和农耕,并且萌芽了手工业。说到根,中华文化的根主要在农耕文化。 在中华大地上,农耕时代很长。这正是人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也是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也正是在农耕时代,人类开始有了些闲暇和冥想,在主观思雏发展和客观环境变化的刺激下,深思自己身与心的关系,也即灵与肉的关系。农耕社会特别是原始农耕社会,一个人是种不了地的,需要多人合作,甚至需要整个部落一起上,这就培育了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俗语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质是对现实与未来之间关系的揭示,中国人秉承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由此来。从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出农耕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的农耕历史、人类的发展历史都证明,人很难成为完全自主的个体。无论从佛教的因缘说还是从我国的儒家学说都可以看出,人总是生活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实与未来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的交界点上。 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不够发达(或者说丢失得比较早,后世缺少记录),因此有些中外学术前辈说中华文化是一个早熟的文化。我不太同意这个说法。与其说中华文化是早熟的文化,不如说西方文化是晚熟的文化。因为我们生长的这块土地、我们的农耕文化,决定了我们及时地进入了唯物的阶段,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证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尧舜时起就是以人为本的。任何文化都处在前代文化的下游,流淌着上面流过来的水,再不断注入无数小溪的水,形成浩浩荡荡的大河。中华文化的发展就是如此。长期的农耕生活孕育发展了中华文化。好与不好、先进还是落后,不能关起门来说,应该在比较中认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农耕生活是极其宝贵的一段,它所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核心最适于人作为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繁衍、延续。工业化、后工业化所产生的一些理念,为了达到牟利的目的经常违背自然、违背规律。而以人为本的农耕文化,却一直教诲子孙要珍惜他人,珍惜物质,珍惜自然。 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根主要在农耕文化,要求我们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对炎帝文化的研究。炎帝是我们的始祖,今天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把炙帝为我们开创并定型的农耕不仅仅是种作物、尝百草,更重要的是农耕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当成养育中华文化的襁褓、摇篮。同时,要将研究成果化为最普通、最简单、老少成宜的语言和形式,告诉子孙后代:我们要秉承炎帝不畏艰难困苦、团结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也就是他所代表的农耕文化的理念。这有助于我们建设好自己的精神家园。(选自2016年4月12日《人民日报》,作者许嘉璐,有删改) 6.关于农耕时代与农耕文化,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耕时代出现在采集狩猎、游牧、畜牧时代之后和手工业时代之前,世界各民族的发展基本都遵循着这样的发展路径。 B.农耕时代是人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也是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相比之下,中华民族的农耕时代很长。 C.农耕生活的文化核心最适于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繁衍、延续,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也是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

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发表时间:2019-08-23T14:52:47.13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8期作者:张闻张冬祎[导读]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事业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汉语国际教育也将会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最大程度提升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塑造出良好的中国形象,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要树立起先进的工作理念和文化传播意识,明确自身的教育使命和责任,促使语言教学和中华文化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本文将进一步对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展开分析 与探讨,旨在同行业者提供科学发展意见。 (大连工业大学,辽宁大连 116033)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事业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汉语国际教育也将会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最大程度提升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塑造出良好的中国形象,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要树立起先进的工作理念和文化传播意识,明确自身的教育使命和责任,促使语言教学和中华文化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本文将进一步对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展开分析与探讨,旨在同行业者提供科学发展意见。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又是一个在近代饱经蹂躏与欺压而现在正在迅速崛起、逐渐成为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和平大国,既拥有光辉灿烂而又神奇深邃的古老文化,又有多姿多彩、各民族交织、中外交融的现代文化。 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希望将自己所特有的文化及其观念推向世界,并都竭尽全力为之努力。我们国家也需要这样做,需要将我们中华文化融人国际多元文化的大家庭中去。“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已逐渐成为当今实现“中国梦”的一个组成部分。汉语国际教育,不言而喻,也必然要承担起“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责任。其实,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家就意识到,汉语教学必然同时伴随着文化教学,文化应区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汉语教学所伴随的文化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知识文化,更需侧重于交际文化。 1.汉语国际教育过程中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 汉语语言与中华文化两者之间是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汉语教育是中华文化传播的核心载体,而中华文化则是汉语语言的根基。在汉语语言发展过程中,其每个组成要素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汉语词汇、汉字构造以及汉语发音等。要想确保汉语学习者充分掌握该门语言,具备良好的汉语运用能力,就必须首先促使他们熟悉了解到汉语语言的历史文化,而汉语学习者也往往对中华文化充满了兴趣。因此,汉语国际教育者要承担起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正确认识到在汉语教育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要积极将中华文化传播和教学融入到实际汉语教学中,并要结合学生的爱好需求,科学合理的选取文化教学知识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提升中华文化传播效果,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的汉语专业人才,促进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和谐稳定的持续发展。 2.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分析 2.1汉语教学与中华文化传播的有机结合 基于新形势下,汉语教学作为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重要阵地,是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关键途径,通过有效渗透文化知识,能够拓宽汉语学习学生的知识面,满足现代国际学生对中华文化知识知识的需求,促进学生汉语学习的全面发展。因此,汉语教师要树立起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文化传播意识,要创新利用语言文化一体化教学方法,将汉语教学与中华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确保广大汉语学习者在了解掌握到汉语发展历史文化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汉语应用能力,能够正确灵活运用各个汉语词汇。 例如,在汉字教学上,汉语教师要先向外国学习者认真阐释汉字的理据”,详细介绍每个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让学生能够从汉字学习中了解到中华优秀文化,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此外,教师在汉语教学中要合理应用生活实际案例,紧贴学生的实际生活,将汉语词汇教学与民间文化融合在一起,这样能够创建出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针对某个新鲜汉语词汇展开激烈讨论,去查阅该词汇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 2.2创新汉语教学方法,融入中华文化内容 众所周知,中华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要想促使外国学生充分掌握好汉语这门语言,培养他们良好的汉语学习兴趣,就必须注重汉语教学方法与内容的创新工作,结合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和需求特点,合理选取汉语语言文化内容展开实践教学。 例如,针对初级汉语外国学习者来说,他们整体汉语学习水平较低,对于中华文化了解程度较浅。对于该部分学生,汉语国际专业教师要选择一些能够激发他们学习欲望的中华文化内容,通过在课堂上播放相关教学内容视频,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而对于中级汉语外国学习者来说,他们具备了良好的汉语学习基础,掌握了一定的汉语词汇量,汉语教师则要适当提高教学内容学习难度,注重汉语文化背景的讲解传授,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汉语学习综合能力,掌握汉语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对于高级汉语外国学习者来说,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已经不存在任何问题,汉语教师则要渗透不同文化哲学思想,提高汉语教学学习层面,注重学生综合文化修养的培养工作。 2.3创建汉语教学情境,打造中华文化体验场 为了帮助汉语外国学习者更加轻松掌握汉语知识,了解中华历史文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有效创建出汉语教学情境,科学应用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扮演不同生活角色进行汉语交流,在活动中融入不同的中华文化内容,以不同文化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丰富有趣的汉语教学活动,这样能够在课堂在营造出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加深对汉语知识和中华文化学习的记忆理解。此外,汉语教师要在课堂上打造出中华文化体验场,加强外国学习者之间的文化交流学习活动,教师结合学生所感兴趣的中华文化内容,给予学生充足的互动学习时间,指导他们进行文化实践交流思考活动,汲取中华文化的营养,从而提高自身的汉语言学习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汉语国际教学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能够最大程度提高中华文化传播的质量和效率,保障更多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过程中了解掌握中华文化,从而提升我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此外,通过在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讲解,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的稳定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