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

地理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
地理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

一、地形图的判读

1、高度的表示方法:①海拔②相对高度

2、等高线的特点

①、同线等高②、同图等距 、密陡疏缓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山体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概括我国地形特点以及理解地形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主要山脉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 运用中国地形图、地形类型结构图等资料,概括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征;通过“找一找,贴一贴”小游戏,熟练掌握我对国主要山脉与地形区分布,形成空间认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我国的壮丽山川,激发学生的自豪感。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加深对我国基本国策的理解。 重点难点 重点:概括中国的地形特征。 难点:读图分析我国主要山脉及地形区的分布。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后,知道了中国辽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多民族的大家庭,自然想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一方面,通过七年级下册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分析某个区域自然环境的一般方法,知道从哪些方面分析某区域的地形特征;另一方面,八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较七年级有了很大进步,这都有利于学生学习中国的地形和地势。地形和地势,决定其他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本节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地形图,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进行加工总结,同时认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邓永兰,二级地理教师,2014年获全国优质课程资源大赛“特等奖”、福建省地理微课程大赛“一等奖”。 本课的主要内容为中国自然地理之中国的地形特征及主要的地形区,以读图法贯穿全课。其中亮点有三,一为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导入,激发学生探索中国自然环境的强烈好奇心;二是复习旧知,循序渐进,逐步了解中国的地形特征,毫无压力;三是采用小游戏“找一找、贴一贴”,加深对中国主要地形区的认知,深化空间感知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 1_4 地形图的判读导学案新人教版

地形图的判读课题 1.4 地形图的判读 学习目标1.能够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2.在地形图上能识别五种主要陆地地形的类型 重点 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步骤问题设计、知识要点(含分工)备注导入前面我们了解了地图的基本要素,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对地形图如何判读。 自主学习一.地面高度的两种计算方法 1.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__________ 的垂直距离。 2.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__________的垂直距离。 二.等高线:把各个地点的________标注在地图上,再把__________相同的点 连接成线。 等深线:把海洋中__________相同的个点连接成线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1)等高线______,表示坡度缓。 (2)等高线______,表示坡度陡。 2. 等高线的形状对应的地形类型(书第16页,图1.29) 四.其他常用的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按照_________或者_________的原则,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 着上不同的________来判断地面高低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 学生 自己 完成 团队合作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两地的海拔高度:甲米;乙 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米 2. 读“等高线图”,回答问题: ⑴填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 C__________ D__________ E________ ⑵在这幅图中,最高点的海拔至少在 _______米以上。 ⑶图中A处位于B处的___________方向。 ⑷如果要从A、B两处爬山,则选择从_____处爬山要容易些。 注意 山地 不同 部位 等高 线的 表示 方法, 坡度 陡缓 与等 高线 疏密 的关 系

中考地理第二章地图地形图的判读复习教案设计11

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 能力目标 1.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2.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德育目标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教学重点 1.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2.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具准备 相关课件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回忆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学生回答)对,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构成一幅地图的三大要素,也是我们阅读、运用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今天我们就用这把“钥匙”打开地形图,去认识和辨别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地形。 板书地形图的判读 悬念设问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米高,为什么一座山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值呢?这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量得到的呢? 板书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电脑展示课本P24图1.35“地面高度的计算”,让学生观察对甲、乙两地高度的测量方法,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 说明提问甲地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500米,这叫做甲地的海拔高度。那么,乙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呢? 电脑展示鼠标点击乙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得出乙地的海拔高度为500米。 提出问题从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 电脑展示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乙地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分析回答。 说明提问甲地相对于乙地1000米的垂直距离,这就是甲地相对于乙地的相对高度。那么,图中1500米、500米表示的是海拔、1000米表示的是相对高度,请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分别应该如何表述? 讨论小结教师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比较后进行小结板书。 ①三个高度的共同点都指的是垂直距离。

新版人教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精品资料

《地形和地势》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地形、地势、山脉等概念,认识并知道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 2.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地图观察判断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2.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3. 掌握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地理景观图片地理挂图录像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自学课文22~23页图文,然后实物投影《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图?(生:《中国地形图》)(使学生对地形有一感性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师:顾名思义,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______。(学生:形态)地势(板书)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______?(生:趋势、总趋势)师:哪个答案更合理呢?(生:总趋势)那么,我国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的问题。 [讲授新课]

再次投影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后,启发学生:从这幅色彩斑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学生: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我们还可以发现什么呢?(学生: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板书:一、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教师活动]1.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高大而绵长的山脉,犹如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这些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 [学生活动]1.分小组相互合作讨论确定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比赛看谁找得快,准确率高,并推选出代表发言。 分析归类主要山脉及走向: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教师活动]2.指导学生在教材25页“中国陆上主要山脉的分布”图上,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将走向一致的山脉连接起来。可以看到,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高原、盆地和平原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 [学生活动]2.学生完成教材25页活动。 [教师活动]3.课件展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景观。要求学生在“我国地形的分布”图上分别找出我国主要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 [学生活动]3.分组讨论,派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活动]4.展示“形态各异的高原景观”;青藏高原地形地貌及资料;黄土高原的地貌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杰作--窑洞图;内蒙古高原地貌和景观图;云贵高原景观图。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和阅读四大高原的图文资料。说明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 [学生活动]4.欣赏景观图,学生阅读教材24页“地形与民俗”资料。 总结:我国五种地形都有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各种地形

地理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课题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2课时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能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的分析,理解地理环境要素 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结合实例分析,掌握由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 自身没有的新功能。 3.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湖泊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统一的变化过程。 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修建水库利弊的辩论,理解某一地理要 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情感、 态度与 价值观 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对水库建设的辩论,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 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体会自然的和谐美,养成善待环境,热爱自 然,尊重自然的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 点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以土壤形成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难点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形成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随笔情景 导入 【投影图片】泰宁金湖景区风光、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长江三角洲的景 观图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学生讨论】图片上反映出自然环境是有哪些地理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有无 相互联系?构成地理环境的这些要素,他们之间是彼此孤立的吗?(不是)那 么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举例说明图中地理要素间如何相互联系? 【教师小结】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是纷 繁复杂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气候→生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植物生长茂盛,物种丰富; 气候→水文:降水丰富,河流众多; 植被→地貌: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等。 水文→地貌:流水的侵蚀使黄土高原的地表变得千沟万壑。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导学案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导学案 设计人 审核人 【教师寄语】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教学目标】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盆地;判断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识别陆地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山脊山谷的判断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一)海拔与相对高度: 1、海拔:地面某点高出 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地面的某点高出的 垂直距离。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在地图上,把陆地上 的各点连接成线。 2、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 。同一幅图等高距 。 3、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面 的地图。 4、等高线地形图中六种地形部位的名称。 A .______、B.________ 、C.________ 、 D.________ 、 E.________、 F.________。 5、写出字母代表的陆地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二、能力提升 1、在下面空白处手绘--山脊、山谷 、山顶、鞍部、陡崖

2、读图20“青岛开发区小珠山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1)A 点的气温为18℃,则B 处气温为( ) (2)甲村和乙村之间修建一条公路,选择了①线而不选 ②线,原因是 。 (3)E 和F 哪一处降水偏多?为什么? (4)从改善生态环境出发,本区最适合大力发展的产业是 。a 、畜牧业 b 、种植业 c 、渔业 d 、林业 若该图所示区域要发展水果种植,你认为种 (苹果或柑橘)较为合适。 (5)根据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条件,简要分析丙村发展成为小城镇的有利条件。 (6)最适宜建造水库的地点: 理由: (7)引水到丁村,ab 哪条线路合适? 。 三、中考链接—2012年中考题-41题 (2)有人认为C 处是一座火山,请你从图中找出支持这种说法的依据 。 四、盘点提升 五、达标检测 必做题 1.图中所示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2.图中数字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分别是: ② ③ 3.图中箭头表示小河的流向是: 4.甲、乙表示的地表坡度中,甲处的坡度较 ,乙处的坡度较 ;甲、乙两处易造成水土流失的是 处。 5.如果要将小河引水到C 处,有AC 和BC 两条路线,从降低投资成本和使用成本考虑,较合理的路线是 ,理由是 。 6.最适宜建造水库的地点(在图中用〓标出), 选址理由: 。 图20 河流 公路 村庄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 (2)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 (3)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4)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过程与方法 在绘图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阅读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多边互动法。 教学用具 山体模型、实体、自制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展示《中国地形图》,学生找出珠穆朗玛峰,问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米, 可是在青藏高原上的人说珠穆朗玛峰高4000米,请你解释原因? 1.海拔和相对高度 生:学生读图讨论说出8844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而4000米是它与青藏高原的相对高度。 师:展示课件等高线示意图及等高线模型,请同学们观察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生: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个点的海拔,把它们填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2.了解什么是等高线,学会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3.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海拔的高低。师:展示课件—等高线的绘制。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判断各地的高低呢? 生:学生讨论说出只要读出地面各点的海拔,就可以比较个地点的高低。 师:引导学生观察图1.35等高线示意图,先观察左右两个山坡哪个陡?哪个缓?并与等高线的分布情况相对照,自己得出结论:坡度的陡缓与等高分布疏密的关系,教师展示结论。 4. 等高线地形图上如何判断坡度的陡缓。 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5.不同地形部位的判读。 生:山地的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点: 闭合圆处是山顶,但是数值要看清 等高线凸向低处表示山脊 等高线凸向高处表示山谷 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悬崖 6.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了解海拔和不同的地形。 师: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1.42分层设色地形图与地形素描图,说出图中各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的海拔高度,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其着色有什么规律? 生:讨论回答: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按照越高越亮或者越高越暗的原则,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一般规律是: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原、山地、丘陵;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 7.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地形和地势》教案设计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教案 一、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地形和地势》本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由于地形是主要的且重要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也是学习气候、河流等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基础。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本节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各章节之首,成为中国地理的重要基础教材,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本节有两目内容“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教材从学生可以感知的我国各类地形的生动的景观图开始,逐步过渡到五种地形的面积比例图,最后,延伸到专业性强的分层设色图和地形剖面图,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概括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进而分析说明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课的思想教育因素也十分丰富,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学习地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合作探究和个性发展的结合,达到有效课堂的目的。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中,找出我国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地形名称,并且能够运动数据,说明我国地形的类型特点。 2、学生能够说出我国主要山脉以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群的分布特点。 3、学生能够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4、举例说明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增强保护环境、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我国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分布,运用地形分析总结我国地形和地势特点。【教学难点】 地形地势对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 我的设计指导思想是:创设一个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合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因此,我的教学策略是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全班分成8个“中国地形地势的考察小组”,每小组6人,小组合作探究贯穿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各小组表现进行星级评比,一般回答对一个问题加一颗星。学生每得出一个结论,教师再利用山脉模型、地形模型等教具以及多媒体手段加以纠正讲解,利用模型、多媒体等手段教学更生动更直观。整节课上有思考、合作、交流、分享成果等环节,让学生有参与和体验学习过程的欲望,并创设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1.通过读图、分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 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 候、水文、生物、地形等)(2)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3)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 阅读材料“生物循环” ,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 出回答? 【学生回答】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

《第一章 地图》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 (导学案)

《第一章 地图》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 (导学案) ● 学习目标 1. 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 2. 会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3. 学会读等高线地形图,能判读陡坡和缓坡;能判读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4、区别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5、初步掌握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 重点】判读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类型 难点】应用等高线地形图判断生活中的水库、分水岭、河流等事物 一、情景创设 激趣导入 在地球表面,地面高低起伏,有高山,有低谷,而我们的地图却是平面的,那么,怎样才能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呢? 二、自主研读 初步感知 (一)、地面高度的两种计算方法 1.海拔(也称绝对高度):以 为起点,测出地面某个地点突出海平面的 。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的地面高度。如下左图甲的海拔高度为 米,乙的海拔高度为 米。 2.相对高度:某一地点高出 的垂直距离。在地图上用相对高度表示地面起伏大小。如下左图甲乙的相对高度为 米 。 二)、等高线及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等高线;把各个地点的________标注在地图上,再把__________相同的点连接成线。 等深线:把海洋中__________相同的个点连接成线 2.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 某中学地理课外研究小组,对附近的山峰实行了一次考察活动。为选 择准确的路线,该小组展开了讨论,结合图2-2,你认为说法准确的是 ( ) A .从甲处攀登山峰最近、最费力 B .从乙处攀登山峰较远、摄省力 C .从丙处攀登山峰较远、最费力 D .从丁处攀登山峰最近、最费力 (1)等高线______,表示坡度缓,起伏小 (2)等高线______,表示坡度陡。起伏大 不同点 相同点 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 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docx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三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个案设计个性化修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3.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找出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2.能够运用地形图上分辨出五种主要地形类型 4.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简 单的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 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复习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 1.比例尺:①会运用比例尺,通过测量图上距离,换算出实际距离; ②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2.方向:(在地图上有三种表示方法)①指向标(课件展示);② 经纬网;③按惯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3.图例 新课导入 国庆黄金周将要来临,某班的一位同学准备随家人去南京郊外的一 些地方自助游(注意:途中要爬山)。你觉得他们应该随身携带的物品 有什么(地图) 还记得我们做过的题目野外旅行一般用什么地图(地形图)很好, 人们最常用的两种地形图是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图。那这两种地图 怎么阅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怎么去阅读地形图。 ——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板书) 情景创设国庆黄金周将要来临,某班的一位同学准备随家人去南

京郊外的一些地方自助游(注意:途中要爬山)。因为要爬山,所以出发前搜集了一幅南京地形图。这下他们犯难了,地形图怎么读呢 下达任务教师告诉学生:判读地形图其实并不困难,只要像关云长一样“过五关斩六将”就可以学会地形图的判读了。哪五关呢 学习过程 第一关:会读地图上的高度 设疑:小甲和小丁各自站在自己所在位置测得甲山和丁山的高度 都是 1000 米,可是图上显示甲山确实比丁山高,这是为什么 电脑出示动画 :表示高度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阅读书本 P24,帮我找出相对高度和海拔的定义。 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注意:地图上出现的高度一般情况下的都是海拔。 闯关题(一): 甲山的海拔为米,丁山的海拔为米, 甲山相对丁山的相对高度为米。 AB 两地的相对高度是米。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学校德育往往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潜移默化之中, 《地理新课程标准》也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求将德育内容内化到地理教学中,使地理课堂真正成为德育的渠道之一。在本节课教学,中国地形的探究为载体,渗透德育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乡情感的同时,使学生逐步形成地理学科的基本观点,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他们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一代接班人。 一、教材分析: 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因素,它既受到其它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地质作用的制约,同时又影响着其他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型特征,将为以后学习各章节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节应对的课标内容是“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不要求学生大量记忆地名,把重点放在对我国地形、地势主要特征的归纳上,并落实到地形图上,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也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并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本节教学中,通过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认识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乡情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地理观念。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感受到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进而体会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倡导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基本特征,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2. 培养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2、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认识,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乡情感。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和增强对地理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地理观念。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 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教学难点】 对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的探究记忆。 三、教学设计及策略: <一>课前翻转,知识储备 活动内容: 1、课前检测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湖北省恩施市舞阳中学冯国战 课标要求 运用我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 课标解读 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因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地质作用的制约,又严重地影响着别的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学好地形为以后学好各个章节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标要求学生会判读我国地形图,能够在我国地形图上找到并记住主要的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的位置,说出并记住主要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的名称,说出主要山脉的走向,会分析每一种地形的面积所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能总结我国的地形特征,并概括我国的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群的分布特征。 教材分析 教材开篇利用简洁的文字、精美的图片介绍了我国陆地的五种类型,紧接着利用我国地形图详细地介绍了我国主要的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然后利用饼状图详细、明了地介绍了每一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最后采用“阅读”对地形对人民的生活的影响进行了简单介绍。最后设计了“活动”对山脉的走向和地形区的划分进行了考查。 学情分析 山区学生对山地地形已经比较了解了,甚至有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早已经去过我国的一些名山大川旅游了。农村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一些学生家长在打工的时候对一些山脉、平原、高原、丘陵有一些了解并介绍给了孩子。所以学生具有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和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我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 2.能够说出我国主要山脉及地形区的名称和位置。 3.初步说明地形要素在我国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我国地形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山脉和地形区。 2.能够运用数据说明我国地形的类型特点。 3.能列举实例简要评价我国地形的优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我国的地形特点,提高对我国不同地形的审美情趣,增强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学生运用地图建立我国地形分布的空间格局。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数据对比,讨论,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四季的山脉、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的风光片。 二、新课教学 (一)自主读图 教材利用多媒体展示教材图“我国地形的分布”,完成下列问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 1_4 地形图的判读导学案1新人教版

图一 地形图的判读 【学习目标】 目标A :认识海拔和相对高度并会计算。 目标B: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和陡崖四种基本山体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自主学习】 问题组A : 1、找出、标注并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海拔是高出 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某点高出 的垂直距离。 2、看图一,所得B 点的海拔为 , A 点的海拔 为 ,两地的相对高度为 。 问题组B : 1、 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 。 2、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判断坡度的陡缓,坡陡的地方,等高线 ,坡缓的地方, 等高线 。 3、从图4—2的等高线地形图中,看出此图的等高距 为 ,D 点的海拔高度为 ,根据等高线的性质 可以判断:C 处的坡 ,B 处的坡 (陡/缓)。 4、看图认识,下列序号所代表的山体不同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陡崖。) ① ;② ;③ ;④ 。 【随堂检测——能力提升】

训练A: 1.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我国陆地最低的地方吐鲁番盆地在海平面以下155米,两 地相对高度是( ) A.8679米 B.9009米 C.8999米 D.8689米 训练B: 1.下列等高线(单位:米)示意图中,表示山脊的是( ) A B C D 2. 读等高线地形图4,回答。 (1)说出图4中山体部位的名称②,③, ④。 (2)某班要进行爬山活动,a、b两处选择从处爬山比较合 适,理由是。 (3)此地需要建一座水库,最合适的坝址选在(甲、 乙、丙、丁)。 (4)若a与b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此图的比例尺为 1:100000,则ab两点的实地距离为。 (5)若准备沿着c和d修建一条公路,则选择(1、 图4 2)线,原因是。 (6)村庄要建饮水工程,选择(3、4)线,理由是。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山体部位,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山坡的陡缓。 3.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说明主要地形类型及特征。 4.利用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并判读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山体模型,分层转换为等高线地形图,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2.通过用彩笔涂色,认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原理。 3.通过绘制、分析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高低起伏,学会读图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小组合作,增强交流、合作意识和能力。【重点与难点】 1.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 (展示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的景观图片) 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这一节我们一起来学习“地形图的判

读”。 二、新课讲解 (一)等高线地形图 1.读图1.35 地面高度的计算 (导学):知道地面高度的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讲解):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读图1.36 等高线示意 (导学):明确等高线定义、特征和等高距,了解等深线。 (讲解):等高线: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高线特征:等高线都是闭合曲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 等高距:每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差。 等深线: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动画页: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原理》 3.判断坡度的陡缓 (导学):根据山地实体图和等高线地形图来判断山体坡度的陡缓。 (讲解):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4.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 (导学):展示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图和对应的实体图,分析等高线分布特征。 (讲解):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 鞍部:两座山峰之间。 陡崖:等高线重叠。 5.读图1.37 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 (导学):判读不同山体部位的等高线分布 (讲解):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盆地。 6.活动:认识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读图1.38 比较一下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C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

中学八年级地理《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中学八年级地理《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㈠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中所起的骨架作用,并通过地形图了解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 2、通过课堂活动及学生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观察理解、动手动脑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2、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和共同观察探究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交流和合作的学习习惯,并充分认知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主动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知地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更加热爱地理知识。 2、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学习、勇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 3、通过地形对人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同时结合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环境观,并让学生感受爱国情怀。 ㈡教学重点:1、我国主要山脉走向及分布 2、不同种类地形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㈢教学难点:我国主要山脉走向 ㈣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交流合作、讨论探究法 ㈤教学手段:活动、多媒体辅助 ㈥教学过程 (一)引入:播放图片及歌曲《彩色的中国》导入新课:轻轻打开地图册,第一眼看到的是彩色的中国,在这彩色的中国中,我们可以看到平原,平原是我国的主要地形之一,我国的地形有何特点,这节课我们共同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 展示教学目标,学生熟悉教学目标的内容。 (二)新授 1、五种基本地形及特点: 在学生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自主提出问题,中国主要有哪些地形类型?哪种地形分布最广? (我国地形主要包括: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其中山地分布最广)我国主要有哪些山地,山地的分布又有何特征呢?过渡到:我国主要山脉 2、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及分布 ⑴多媒体出示山脉走向示意图,结合课堂活动1,指图确定山脉走向,先从理论上帮助学生确定什么是南北、东西、东北-西南、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而后教师结合挂图,与学生共同指出每类走向山脉的一二代表,在此基础上,小组间合作讨论确定我国其他主要山脉的走向是怎样的,比赛看谁找得快,准确率高,并推选出代表发言。 ⑵在学生寻找,相互合作讨论确定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的基础上,学生代表发言时,教师结合学生所说内容指挂图,帮助全体同学确认。而后,对于此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在难度上有一定的提高(诸如:东西走向的山脉中间的一列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2节课题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简述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一: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那些?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学习知识 1.完成下面的问题。 (a)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那些? 。 (b)完善下列因果关系分析,并分析其中体现了哪些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 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增多→全球→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淹没沿海低地。 2.阅读教材P64第一自然段内容,结合图3-2-2,根据图示各要素 箭头,举例说一说它们间的关系。 地理环境是有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地理环境各要素、,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3.阅读课本65页—66页“活动:厄尔尼诺现象”,初步感知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对当地以及全球其它地区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①秘鲁渔场的形成? (正常年份,由于风吹拂,赤道太平洋表层海水向流动,秘鲁沿岸海区强烈,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形成著名的秘鲁渔场) [归纳] 秘鲁渔场的形成反映出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生物、、气候)之间的密切联系,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它们作为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②厄尔尼诺现象对当地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反常年份,风减弱,赤道表层海水由西向东倒流,秘鲁附近海区减弱,营养物质减少,鱼类大量死亡,数以万计的海鸟因失去食物而饿死。与此同时,秘鲁沿岸地带暴雨成灾、洪水泛滥。) [归纳]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 ③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其它地区的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世界许多地区都会出现气候异常,甚至发生自然灾害。 如赤道西太平洋沿岸的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出现等。我国的气候与厄尔尼诺现象也有关系) [归纳] 地理环境整体性还体现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七年级地理上册 1_4 地形图的判读导学案2新人教版

地形图的判读 【学习目标】 目标A:认识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各种地形。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 目标B: 教给学生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方法。 【复习回复】 看右图,思考下列问题。 (1)若想开展攀岩活动,图中最合适的 地方是处。若想爬图中的山b,图中两条线路①和 ②,更适合的是。 (2)若图中山峰a、b相对高度是50米, 那么山峰a的海拔是米, a和b同一时间气温差 大约是℃。 (3)图中甲村庄的海拔范围是,若想在村庄甲和乙之间修一条公路,应选择图中线路,理由是。村庄甲和丙,更适合修建梯田的是。 (4)图中小河的流向是,若在图中修水库,水库大坝应选择修建在处;丙村庄想引河水灌溉庄稼,应选择从B、C中的处修建水渠引水,理由是。【自主学习】 问题组A: 1.概念: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这种地图叫作________________。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海拔越高,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地形)。 2.陆地地形: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五种。 3.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判读五种地形 地形海拔地面起伏程度等高线特征 ______ 较高,一般在500 米以上 起伏不大等高线边缘较密,数值较高 ______ 较高,一般在500 米以上起伏很大 等高线较密而数值较高,山顶呈封闭 曲线,内高外低 ______较低,一般在起伏较大与山地相似但等高线数值较低

500米以下 等高线呈封闭曲线而数值与山顶相______无一定标准起伏不大 反,内低外高 很低,一般在200 起伏很小等高线稀疏而且数值很低 ______ 米以下 问题组B: 1、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______和坡度的________。 【训练检测】 右图为某岛国不同海拔的陆地面积所占比例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岛国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 A.高原 B.平原 C.丘陵 D.山地 2.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该岛国的颜色大部分是( ) A.白色 B.黄色 C.褐色 D.绿色 3、读下图,沿直线M的地势起伏状况是(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doc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 2.了解等高线定义,理解其特点并能灵活应用。 3.能利用等高线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 等高线定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特点 教学方法: 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地图的基本要素? 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 [导入] 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图》的第二部分《地形图的判读》。 [授新]

师:投影(图1.27)并提出问题。(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 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 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 生:回答(略)。 师: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 生:回答(略)。 师: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异同? 生:回答(略)。 师:小结(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不同点 相同点 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 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师: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练习题吧!(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米,马里亚纳海沟水深11034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b) a.2186米 b.19880米 c.9882米 d.1988.2米 师:投影(图1.28)提问:谁能说出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特点?

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等。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师:我们再做一个练习题!(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仔细读右图判断: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c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 师:投影(图1.29)提问:谁能说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 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内容如下)。 山顶:等高线上的数字由外向里依次变大。 山脊: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脊的部位向数字小的方向凸。 山谷: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谷的部位向数字大的方向凸。 鞍部:两山(封闭等高线)之间的部分。 陡崖:等高线像刻度尺上的刻度一样。 师:再看另外一个练习题!(见投影) 生:讨论回答(略)。 师:讲解(略)。 师:投影(板书设计)。 [课内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四个基本概念,分别是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并理解了等高线的特点,这样就能很好的判读地形图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