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学论文

海洋生物学论文
海洋生物学论文

海洋生物学论文

—浅谈海洋藻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内容摘要

藻类植物和人类的关系,主要谈谈藻类的贡献与危害.三分田地七分水,这是地球与陆地与水的比例.显然,水是占了优势.生活在水中的植物也随着水的优势而占优势.如果从水中植物的数量上和光合作用产量上看,它更是占绝对优势.水中的植物很多,有高等的、低等的,但主要是低等的藻类.藻类的家族很多,现知有十大家族(门)约1500~3600种,它们对自然界和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带来了危害。

关键词:海洋藻类人类贡献危害

海洋藻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藻类,是最简单的光合营养有机体。藻类一般都具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能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供自身需要,-是能独立生活的一类自养原植体植物。藻类在形态上是千差万别的,它们基本上是没有根、茎、叶分化的原植体植物。藻类的生殖器官多数是单细胞,虽然有些高等藻类的生殖器官是多细胞的,但生殖器官中的每个细胞都直接参加生殖作用,形成孢子或配子,其外围也没有不孕细胞层包围。它可以定义为:无胚、具叶绿素的自养、叶状体、孢子植物。藻类是低等植物中的一大类。藻类种类多,分布广,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藻类可以分为海水藻类和淡水藻类。严格意义上讲,它可以分为8个门类:蓝藻门,金藻们,硅藻门,甲藻门(其中包括隐藻),裸藻门,绿藻门,红藻门和褐藻门,后两门为海水藻类,如:裙带菜、紫菜、石花菜和海带等肉眼可见的较大的海洋藻类。淡水中6个门的藻体需显微

观察。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利用藻类作为食物、药材、饲料等。藻类与工业、农业、水产、地质、水域环境保护、航天业及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认识和研究藻类。

三分田地七分水,这是地球上陆地与水的比例。显然,水是占了优势。生活在水中的植物也随着水的优势而占优势。如果从水中植物的数量上和光合作用产量上看,它更是占绝对优势。水中的植物很多,有高等的、低等的,但主要是低等的藻类。藻类的家族很多,现知有十大家族(门)约1500~3600种,它们对自然界和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带来了危害和破坏。

大约在四、五十亿年前,地球上一片浑沌,到处雷电轰鸣、风暴疾驰、激浪滔天,没有氧气、没有生命、一片死沉、荒凉的景象。世界上这样的情景度过了漫长的十多亿年,到了距今约三十五亿年前的太古代,地球上才出现了蓝藻。蓝藻里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出氧气。氧气的诞生,给地球带来了曙光,带来了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气中的氧气越积越多。直到距今十八亿年到六亿年之间的震旦纪,地球上完全成了个藻类世界,除了蓝藻外,还有绿藻、褐藻等,并出现了大型的藻类。这时氧气的浓度达到百分之一左右。有了一定浓度的氧气,才能产生动物。氢在六亿年前的寒武纪,海洋中出现了原生动物。如有孔虫,放射虫、水母等。而水生的藻类开始向陆地进军,产生了裸蕨。到了距今四亿年前的泥盆纪,陆地上已有了大量的蕨类植物了,海洋中出现了鱼类,陆地上已有大量的蕨类植物了,海洋中出现了鱼类,这时大气中氧气已达到百分之十。有了大量的氧气,在大气层上部形成了臭氧层,它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避免对动物的杀伤。所以距今约三亿四千万年的石炭纪,在陆地上的两(木妻)、爬行动物才得以生存。而这时除了大量的蕨类植物外,还出

现了种子植物。到了距今三亿年左右,大气中的氧气已达到百分之二十左右。有了足够的氧气,才能出现呼吸作用旺盛的花植物(被子植物)和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一直到人类的出现。今日的地球已到处繁花似锦,绿草如菌,莺歌燕舞,兔奔鹿驰。到处是阳光灿烂,到处是生命繁衍,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生机勃勃地景象。没有藻类,就没有氧气;没有氧气,就没有各种生物;藻类为发生各种生物奠定基础,改变了地球的面貌。

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螺蛳,螺蛳吃泥巴”螺蛳真的能吃泥巴?不,它们吃的是长在泥巴上的藻类。如果水里没有藻类,各种小动物,如甲壳类、鱼虫等都将因为没有食饵而死亡。螺蛳、河蚌、鱼苗、大鱼以及靠吃鱼为生的其它的动物也都要死亡。人也没有鱼吃。这种以某种生物作为食饵而生存的不同生物,组成了食物链。藻类植物是食物链中的基本环节,缺了它要影响其它生物的生存,所以说藻类是水中生物的维护者。

随着地球上人口的不断增加,需要的粮食也不断增加,可是陆地面积有限,农作物增产也有限,出现了当今全球性的粮食危机。为了解决粮食的危机,人类的目光注向“七分水”中去了。湖泊、江河、海洋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生物宝库。它还是一个被等待开发的处女地。发展捕捞业,有计划的捕捞鱼、虾、贝、螺作为蛋白质的重要来源,来开辟人类第二粮食基地,解决能源危机。可是光捕不养不行,一定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培育大量藻类,使食物链中的基本环节越大越好,那么后面的各个环节也能大起来。就以最近在南极发现的磷虾来说,贮藏量达四十五亿吨。就以最近在南极发现的磷虾来说,贮藏量达四十五亿吨。磷虾得个儿大,蛋白质极高的节肢动物,足够人类捕获几百年,是个诱人的第二粮食基地。南极的磷虾为什么这样多?因为那里的蓝藻特别多,磷虾以蓝藻为生。所以磷虾得以大量繁生。近年来兴起的海洋牧场,海上浮动工厂,浮动城市,

都是人类向海洋索取宝藏的先锋队。

藻类种类多,分布广,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藻类的渔业和工农业价值

浮游藻类在水体中是鱼类和其他经济动物的直接或间接的饵料基础,在决定水域生产性能上具有重要意义,与渔业生产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海水中由于某种或多种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高度聚

集而引起的赤潮对渔业有害。随着沿海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海区的富营养和水污染渐趋严重。赤潮频繁发生,而且规模、持续时间、频次越来越重,赤潮发生后,使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收到干扰,直接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给渔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海洋生态平衡也收到破坏,且破坏滨海旅游业和危害人类健康。

大型海藻既是鱼类的饵料,又是鱼类极好的产卵、避敌场所。藻类死亡后沉积水底,年复一年,在水底形成有机淤泥,是很好的肥源。农民还直接捞取轮藻、褐藻作肥料。固氮蓝藻是很有希望的生物新肥源。海藻还是造纸、纤维板,以及许多建筑工业的原料。硅藻土疏松多孔,容易吸附液体,是生产炸药时作氯甘油的吸附剂,又是糖果工业最好的滤过剂,金属、木材的磨光剂等。

藻类可为水污染的指示生物

藻类对有机质和其他污染物敏感性不同,因而可以用藻类群落组成来判断水质状况。由于藻类进行光合作用,能放出氧气,利用水中的N、P 等营养盐,因此,可用作氧化塘法进行污水处理。藻类、细菌和原生动物等组成的生物膜,对水体有机物的分解、水体净化和判断水质好坏均具有

一定的作用。

藻类的医药和食用的价值

我国利用藻类作为食品,不但有悠久的历史,食用的种类和方法之多,也是世界闻名的。据初步统计,我国所产的大型食用藻类至少有50—60种,经常作为商品出售的食用藻类主要是海产藻类,如礁膜、石莼、海带、裙带菜、紫菜、石花菜等。商品食用淡水藻类有地木耳和发菜。我国云南景洪地区傣族同胞食用和出口缅甸等国的“岛”和“解”就是用淡水藻类中的水绵和刚毛藻加工制成的。由于单细胞藻类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又有繁殖快,产量高的特点,大面积培养单细胞藻类作为人类食用或家畜的精饲料,也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且有的(如小球藻、栅藻)已在国内外推广利用。藻类对于医学和农业也有很密切的关系。有的直接作为药用,例如褐藻中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等,都有防治甲状腺肿大的功效。红藻中的鹧鸪菜和海人草可作为驱除蛔虫的特效药。从褐藻中提取的藻胶酸、甘露醇和红藻中提取的琼胶也在医学中广泛应用。

食用、医用的藻类有紫菜、海带、江蓠、麒麟菜和发菜等。卡拉胶、琼胶等可作为通便剂好胶合剂等。另外,很多微藻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糖蛋白、虾青素等。藻类营养价值很高,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各种维生素和有机碘。有些藻类中含有较高的蛋白质。海藻还含有许多盐类,特别是碘盐;藻还是维生素的来源,含有维生素C、D、E和K,在紫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为橙桔的一半。藻类在我国是普通食品,人们常食用的蓝藻有葛仙米、发菜、海泡菜,绿藻有溪菜、刚毛藻、水绵、礁膜、浒苔、海松,褐藻有鹅肠菜、海带、裙带菜、鹿角菜,红藻有紫菜、海索面、石花菜、海萝、麒麟菜、鸡冠菜、江蓠。

由于海藻多糖具有抗肿瘤、提高免疫力等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极有可能被开发出一种新型的海洋药物。本文对海藻多糖的研究状况及抗肿瘤、抗病毒、降血脂、抗辐射、抗凝血和护肤润肤作用的机制进行了综述。海藻多糖具有许多有前景的药理学活性,加强对海藻多糖的生物活性和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对有目的地进行应用开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藻类对人类危害

藻类对人类贡献很大,但有些藻类对我们的危害也不小,其中着名的是水华与赤潮。水华是淡水中的一些藻类,如有几种蓝藻、衣藻、裸藻等。因水中某种矿物质或有机物丰富,引起这些藻类大量繁生。在水面上出现不同色彩的现象叫水华,它可使水变质有毒,鱼类因中毒或缺氧而窒息死去。

赤潮是海水中某些藻类或浮游生物大量繁生,使海水变质产生红色或黄色,这叫赤潮。赤潮往往使水中大量鱼类、藻类等中毒死亡,造成很大危害。

藻类对人类的贡献大,还是危害大,从目前来看,贡献是主要的。当然,不注意保护、控制和发展,那么大要变小,小要变大,后患无穷。

参考文献

1,222500

维普网>>>>>>

2文件编号:1003-7586(2009)02-0006-01

>>文章

浅述藻类与人类的关系

李建松

3文章编号:1007-7731(2009)08-047-03

海洋藻类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2][2][2]

辽宁大连116029[2]大连医科大学

4藻类与人类的关系《》-2001年12期

,沈阳110044

5南澳:成功试养绿色海藻类食品江蓠海洋与渔业-2010年1期6海藻类胶食品增稠剂肉类研究-2010年2期

,哈尔滨150030

水生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学案

水生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学案 此学案专门针对笔试 【章节复习】 浮游生物学Planktonology 研究浮游生物的生命现象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浮游生物的定义 全世界共有33个植物纲:水中有18个纲的代表 63个动物纲:水中有60个纲的代表 根据生态习性分为: 浮游生物(Plankton) 自游生物(游泳动物Nekton) 底栖生物(Benthos) ●浮游生物的一般特征 ①生物体缺乏发达的游泳器官,活动受水流或风浪支配,营随波逐流式漂浮生活,但在一定范围内具垂直移动能力 ②除部分水母类、甲壳类、被囊类外,身体体型小,对它们形态结构的研究,需要借助于解剖镜和显微镜 ③除生活于气水交界和深海的部分种类具色彩外,一般身体趋向于透明无色 ④浮游生物能以各种不同方式适应漂浮生活 第二节浮游生物的分类 一、按营养方式 ?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自养生物,初级生产力贡献者。多为细菌和单胞藻类(主 要是硅藻和甲藻),包括生产者和还原者,分布在真光层。 ?浮游动物(Zooplankton):异养生物,次级生产力贡献者。各类无脊椎动物(如原 生动物、水母、节肢动物、毛颚动物、浮游软体动物、浮游多毛类、被囊动物)及其幼虫以及低等脊索动物幼虫、低等脊椎动物幼虫,如鱼卵、仔鱼、稚鱼。 ?真光层(euphotic layer):水层中能找到光的部分,通常为水深0米到100-200米范 围。 二、按个体大小

三、按生活史中浮游时期的长短 终生浮游生物、暂时性浮游生物、偶然性浮游生物 四、按生活的环境 ●淡水浮游生物(freshwater plankton):盐度<5‰ ●海洋浮游生物(marine plankton):盐度>16‰ ●河口浮游生物(estuarine plankton):盐度5-16‰ 五、按浮游生物的分布 水平分布:沿岸性浮游生物、远洋性浮游生物 垂直分布:上层浮游生物、中层浮游生物、下层浮游生物、极深海浮游生物 第三节浮游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研究内容:形态、分类、生态、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 生物海洋学Biological Oceanography 海洋生物学Marine Biology 二、浮游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在形态、分类方面: ?微生物学、海藻学、无脊椎动物学 2、生态方面: ?水产学、海洋学、渔业、气象学、地质学、环境科学 3、生理、生化方面 4、数、理、化、计算机 第四节浮游生物学的重要性 一、渔业 1、有益: ?水产经济动物的饵料 ?可培养的饵料生物 ?直接的捕捞对象:海蜇、毛虾 浮游生物渔业(Plankton Fishery) 2、有害: ?赤潮(Red tide) 或称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HAB): 定义、危害

海洋生物学实验讲义

海洋生物学实验讲义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海洋科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 巩宁 2011.10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海洋生物学是海洋科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为海洋科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必修课。共安排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二个教学环节,通过实验环节的系统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初步的分析相关问题和实验研究的能力,为将来的相关工作和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的海洋生物学基础。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海洋科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三年级的学位课——“海洋生物学”的实验环节。与理论课内容同时或在其后开设。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深入理解和应用“海洋生物学”课程的概念、理论,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进而分析判断实验现象的能力,能正确诚实记录实验现象与结果;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能正确地、独立地撰写实验报告;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实验掌握海洋生物活体标本和固定标本的制作和观察方法,能够识别常见的海洋生物并对其生态适应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初步的分析。

目录 实验一海洋生物的显微镜观察 附显微镜基本知识 (4) 实验二海洋浮游植物形态观察 (10) 实验三海洋浮游动物形态观察 (15) 实验四海洋浮游生物调查方法 (19) 实验五潮间带实习及底栖海藻采集 (23) 实验六底栖海藻标本制作与保存 (25) 实验七底栖海藻形态观察 (27) 实验八海洋底栖动物形态观察 (33) 实验九海洋游泳动物形态观察 (36) 实验十海洋微生物宏基因组提取 (39) 附录 大连沿海常见底栖海藻蜡叶标本图片 (42)

海洋生物学期末试卷A复习进程

海洋生物学期末试卷 A

上海海洋大学特色类选修课2013学年第二学期 《海洋生物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A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赤潮: 2.钝顶螺旋藻: 3.游水母科: 4.海洋生物学: 5.海洋底栖生物 (benthos):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中水层在海洋中是 范围内。 A.200m 以内 B.200—1000m C.300—1000m D.200—500m 2.海洋生物外来物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由原来栖息地区扩散到其它地区,下列不属于这种途径的是 。 A.人为引进 B.天敌减少 C.船底携带 D.压舱水 3.下列关于藻类的论述,错误的是 。 A.藻类是低等植物,分布广,绝大多数生活于水中 B.个体大小相差悬殊,小球藻 3-4μm ,巨藻长 60m C.具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型生物 D.大部分没有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但存在极少部分有根、茎、叶的分化 学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4.下列不属于藻类的繁殖方式的是。 A.有性繁殖 B.无性繁殖 C.异养繁殖 D.营养繁殖 5.关于描述:有些种类则在细胞内另生被膜,形成休眠孢子(hypnospore)。它们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休眠,到了生活条件适宜时,再行繁殖,描述的是。 A.厚壁孢子 B.动孢子 C.不动孢子 D.休眠孢子 6.下列不属于藻类生活史中的类型的是。 A.营养生殖型 B.孢子生殖型 C.无性和有性生殖混合型 D.三相型 7.植物生殖方式的演化方向是。 A.营养生殖、孢子生殖、有性生殖 B.营养生殖、有性生殖、孢子生殖 C.孢子生殖、营养生殖、有性生殖 D.孢子生殖、有性生殖、营养生殖 8.藻类的英文名是。 A. Algae B. Algea C.Cryptogamia D.Xanthophyta 9.关于海带的孢子体和配子体之间的差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海带的孢子体和配子体之间差别不大 B.孢子体小但有组织的分化,配子体较大 C.存在异形世代交替生活史 D.存在营养生殖型生活史 10.下列按照海带发育期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幼龄期、凸凹期、厚成期、脆嫩期、成熟期、衰老期 B.幼龄期、脆嫩期、凸凹期、厚成期、成熟期、衰老期 C.幼龄期、脆嫩期、厚成期、凸凹期、成熟期、衰老期 D.幼龄期、凸凹期、脆嫩期、厚成期、成熟期、衰老期 11.下列属于海带厚成期特点的是。 A.叶片肥大,有韧性 B.生长部细胞分裂旺盛,叶片生长迅速 C.积累大量水分 D.合子分裂产生的小孢子 12.下列不属于头部附肢的是。 A.第一触角 B.第二触角 C.第三触角 D.第一小颚 13.下列属于樱虾科的是。 A.毛虾属 B.鼓虾属 C.管鞭虾属 D.对虾属 14.小三毛金藻区别于球等鞭金藻的最显著特征是。 A.具有3根近等长的鞭毛 B.具有3根鞭毛,中间一个较长,外边2个稍短 C.具有2根鞭毛,但其鞭毛较长 D.具有3根鞭毛,中间一个较短,外边2个近等长 15.拟软体动物包括形态差别极大的苔藓动物、腕足动物、帚虫动物,但这三者均有的且区别于其他门类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 A.体腔庞大,体不分节 B.营固着生活 C.具有触手冠 D.发育过程有类似担轮幼体期 16.剑水蚤的特征是。 A.可动关节在胸腹之间,尾叉刚毛5根。第一触角22-26节,一般大于体长一半,雄性第一右触角为执握肢。

水产经济无脊椎动物增养殖研究室介绍-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水产经济无脊椎动物增养殖研究室介绍 一、研究室名称及功能区划 中文名称:水产经济无脊椎动物增养殖研究室 英文名称:Laboratory of Multiplication & Culture for Aquatic Economic Invertebrates 功能区划:养殖生态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免疫实验室、水质分析实验室、研究生工作室、教师工作室、学术会议室等。 二、研究室简介 研究室主要从事南海经济无脊椎动物增养殖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及开发,同时承担学校各项相关教学任务,科研与教学藕合联动;研究方向包括:(1)甲壳类遗传育种及养殖理论与技术、(2)贝类遗传育种及养殖理论与技术、(3)珍稀种类人工繁育及养殖理论与技术;研究内容涵盖分类、形态、生理、生态、人工繁育、遗传育种、工厂化养殖、池塘养殖、浅海与滩涂增养殖、养殖容量与养殖环境修复等;研究重点为遗传育种、养殖技术、生态修复;研究特色为“以南海经济及珍稀无脊椎动物为研究对象;以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藕合为研究手段;以研究成果与社会效益挂钩为研究宗旨”;研究室定位为“南海经济无脊椎动物增养殖理论与技术研究及推广中心”。 研究室技术力量雄厚,拥有研究人员12名,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7名、讲师1名,硕士毕业生2名(团队聘用)。其中博士4名,在读博士3名,另指导研究生21名。近期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4项,研究经费400多万;近三年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市厅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120多篇;主编、副主编及参编著作5部;对虾、墨西哥湾扇贝、东风螺等科研成果推广遍及华南三省,创经济效益120多亿元,解决50多万人就业,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奋斗目标 (一)近期目标(头两年) 1、组建2个教学团队(甲壳动物团队、贝类团队),为精品课 程建设打基础; 2、创校级精品课程1门;

海洋生物学课程论文

海洋生物学导论公选课论文论文题目双壳类特征及种类的介绍 所在学院交通学院 专业物流管理 年级 09级 学生姓名黄晓辉 学号 091375026 编号 116 2010年 11月14 日成绩

双壳类特征及种类介绍 摘要:双壳类又称瓣鳃纲,为软体动物的一个纲,约有2万种。体具两片套膜及两片贝壳,故称双壳类。双壳类是无脊椎动物中生活领域最广的门类之一,分布很广,由赤道到两极,,由潮间带至5800米的深海,由咸化海至淡水湖泊都有分布,其生活时代最早可追溯到寒武纪初。通过多方面收集整理资料,本文对双壳类各种特征进行系统介绍,依据绞合齿的形态、闭壳肌发育程度和鳃的结构等,进行系统分类。 关键词:双壳类列齿目异柱目真瓣鳃目 前言 双壳类因具有大小完全相等的两壳而得名,两壳左右对称,每一壳无对称面.因此可和腕足类区别。瓣鳃纲约有2万种,依绞合齿的形态、闭壳肌发育程度和鳃的结构等,分为列齿目、异柱目、真瓣鳃目等三个目。其生活环境:生活在水中,大部分海产,少数在淡水,极少数为寄生,主要以底栖爬行或固着生活,以海藻或浮游生物为食。一般运动缓慢,有的潜居泥沙中,有的固着生活,也有的凿石或凿木而栖,少数营寄生生活。具有食用性、药用性和工业用途。 1.特征 1.1分布历史 双壳类因具有大小完全相等的两壳而得名,两壳左右对称,每一壳无对称面.因此可和腕足类区别。双壳类是无脊椎动物中生活领域最广的门类之一,约有2万种,分布很广,由赤道到两极,,由潮间带至5800米的深海,由咸化海至淡水湖泊都有分布,其生活时代: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初,地史上有四个繁盛期:O(奥陶纪)__S(志留纪)早期。D(泥盆纪)淡水型出现,海生的继续繁盛。[1]广大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先后在全国各地泥盆系中,采集了大量双壳类化石,在华南和西南地区,双壳类已被证实是泥盆系的主要门类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知的泥盆纪双壳类达40余属,200余种。中生代为取代期,海生的取代腕足类的地位。始新世至现代,为本类的全盛期。[2] 1.2壳与外膜 大多数双壳类有两枚相似的壳,身体可以完全缩入壳内。壳的大小、形状、颜色等随种而异。最小的壳仅有2mm长,如珠蚬类(Sphaeriidae)的一些种,最大的壳长可超过1m,壳重达300kg,如砗磲(Tridacna)。两壳背面有一突出部分称为壳顶(umbo),壳顶所在的一端为前端。根据壳顶位于身体的前端背面,可以将壳定位。围绕壳顶形成许多细密的同心线,称为生长线,随着年龄的增加、生长线也增多。两壳的前、后端及腹缘游离,背面有韧带(ligament)及绞合齿

海洋生物学的研究与思考

2.海洋生物学-发展简史: 1674年,荷兰A.van列文虎克最先发现海洋原生动物。1777年,丹麦O.F.米勒应用显微镜观察北海的浮游生物。19世纪前期,C.G.爱伦贝格在海洋中发现硅鞭藻类。英国C.R.达尔文对他在1831~1836年“贝格尔”号航海中采集的蔓足类和珊瑚类,进行了出色研究。德国J.米勒于1845年使用浮游生物网,采集和研究海洋浮游生物。英国E.福布斯在19世纪中期先后提出海洋生物垂直分布的分带现象,按深度将爱琴海分成8个带;发表《英国海产生物分布图》;出版《欧洲海的自然历史》。德国V.亨森于1887年提出浮游生物(Plankton)的概念,并对海洋浮游生物开展了定量研究。1891年,德国E.H.哈克尔提出游泳动物(Nekton)和底栖生物(Benthos)两个概念。上述3个生态类群的概念,至今仍广为应用。1908~1913年,丹麦C.G.J.彼得松的工作奠定了海洋底栖生物定

量研究的基础。1946年,美国C.E.佐贝尔的《海洋微生物学》奠定了海洋微生物,主要是海洋细菌的研究基础。瑞典S.埃克曼的《海洋动物地理学》(1935、1953)、美国J.W.赫奇佩斯等主编的《海洋生态学和古生态学论文集》(1957)和H.B.穆尔的《海洋生态学》(1958)等,都促进了海洋生物学的发展。 19世纪下叶 各国竞相派出海洋考察船、设立滨海生物研究机构,海洋生物的研究工作日益兴盛。其中,最有名的海洋考察是英国“挑战者”号调查船历时三年半(1872~1876)的环球调查,学者们采集了大量深层和中层生物,出版了50卷巨著,所记载的生物的新种达4400多个,使当时已知的海洋生物种数翻几番。最古老的海洋生物研究机构是意大利那不勒斯(那波利)海洋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872年,1874年正式开放。1888年,英国海洋生物学会成立了普利茅斯海洋研究所。美国在大西洋岸的伍兹霍尔,于1888年建立海洋生物研究所;在太平洋岸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前身海洋生物实验所,于1891年创建,等等。它们至今仍是世界上最活跃的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特别是伍兹霍尔海洋生物研究所的工作,对海洋生物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 60、70年代以来,由于电子计算机、信息论、控制论和微量化学元素测定等数理化新成就、新技术的应用,海洋生物学的研究发展到新的阶段。如英、日学者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研制出控制海洋鱼苗性别的方法;美国发射海洋卫星调查海洋鱼群的数量和种类变化等。该阶段的特点是:①海洋生物学研究出现了大综合趋势,海洋生态系研究兴起。如对珊瑚礁生态系、上升流生态系的研究。②实验生物学研究大力开展,并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进行水产增养殖研究,“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已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据统计,中国海藻养殖1983年年产150多万吨(鲜品),日本约为50多万吨;中国对虾养殖产量1984年已达2万吨,大大超过了同年的捕捞产量。③向深海和远洋两个方向发展。研究深海和远洋生物的生命活动、代谢规律和演变及其资源,如对南大洋磷虾资源的调查和利用;美国等国学者在深海海底,发现独特的化能自养的细菌和动物等组成的海底热泉生物群落,它们组成了一个与陆地、淡水以及绝大部分海域迥然不同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④海洋生物药物研究兴起。自50年代后期在柳珊瑚中发现有价值的药用成分后,沿海各国纷纷从海洋生物中寻找药物,目前已知的海洋药用生物已有一千多种。 中国对海洋生物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曾活跃一阵。30年代初在厦门组织了全国性的“中华海产生物学会”,30年代中期海洋生物研究中心逐渐转移到青岛。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中国海洋生物研究基本处于停顿状态。50年代及其以后,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家水产局和海洋局系统以及一些省市,先后建立了海洋生物的研究机构,开展了全国性的海洋调查、渔场调查、海洋水产养殖和栽培,以及实验生物学和海洋生物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较高水平的成果。 3.海洋生物学- 研究内容 海洋生物学研究的内容极为丰富,且随着海洋调查手段和开发技术的改进而不断地发展。可以说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分类、形态、区系分布、生态、生理、生化、遗传等,在海洋生物学中均有相应的发展。但研究程度相差甚远,目前海洋生态的研究较为成熟,已形成海洋生态学。

海洋生物学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海洋生物学是研究海洋中生命有机体的起源、分布、形态结构、进化与演替特征、生命过程及其规律,并探索海洋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海洋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科学。本课程主要介绍海洋生物的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功能、习性和分布、生殖与发育、资源开发与合理持续利用、各生物类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使学生对海洋生物类群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2.设计思路: 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海洋生物学》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海洋生物的形态学、分类学、习性、分布以及各生态类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教学思路如下:1)介绍海洋生物学的概念和特点、海洋生物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2)简述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的关系及海洋生物对海洋环境条件的适应;3)讲述海洋生物的分类与特征,主要介绍原核生物、原生生物、海洋真菌、海洋植物、海洋无脊椎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包括海洋鱼类、海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4)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基础生态学等;并行课程:环境海洋学、环境微生物学、 - 1 -

环境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态毒理学;后置课程:海洋生物学实验、生物海洋学。 本课程与上述课程构成了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物与化学方向有关海洋生物与生态的课程群,内容和要求各有侧重、联系密切。 二、课程目标 《海洋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海洋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海洋生物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功能、习性和分布、资源开发与合理持续利用、各生态类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各生态类群的研究方法等,使学生对海洋生物类群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学习要求 教学过程包括课堂授课与讨论、课外作业等形式,要求学生做到课前提前预习教材相关章节、课后完成课下作业;教学过程中,重点内容会组织小组讨论,由学生分组针对特定的科学问题做调研,并以PPT的形式课上报告,交流讨论。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随堂练习和测试。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随堂练习、讨论、小组作业展示等课堂活动,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2)按时完成常规作业。这些作业要求学生按书面形式提交,只有按时提交作业,才能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内容。延期提交作业需要提前得到任课教师的许可。 (3)完成教师布置的一定量的文献和背景资料阅读等作业,其中大部分内容要求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这些作业能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并能引导对某些问题和理论的更深入探讨。 - 1 -

世界海洋生物学研究历史

世界海洋生物学研究历史 海洋生物学是海洋学的分支学科,同时也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关注海洋生物本身,在细胞、机体和种群水平上,研究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以及行为上对环境的适应性等(杨万喜 2012)。自古以来,人类就因为捕鱼、航海等活动与海洋发生着关系,逐步了解一些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的关系。但是,海洋生物学作为一门系统学科的历史较短(沈国英施并章 2002)。 早在古希腊时期(公元前四世纪),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在《动物志》中记述了170多种海洋生物,按现代分类包括有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蠕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原索动物、鱼类、爬行类、海鸟、海兽等十多个主要动物类群,其中海洋鱼类即有110多种(价值中国网站 2006 )。而在中国,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刊行的中国《黄帝内经》中,就也已经有了用墨鱼治病的记载。更不要说公元前一世纪前成书的《尔雅》,不仅记载有海洋动物,甚至还有海洋藻类。还有公元初古罗马普利尼乌斯的《自然历史志》,记录了170多种海洋生物。中国明朝屠本睃的《闽中海错疏》,记载有200多种海产生物(价值中国网站 2006 )。不仅如此,《闽中海错疏》即是我国也是世界比较早的一部水产经济动物志,又是动物学从以实用为主向系统动物学方向发展的重要著作之一。而且《闽中海错疏》比较全面地记载了福建的水产动物,包含不少动物形态、生态和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湖南省科普网 2010)。我们可以发现,在古代,人类就已经体现出了对海洋生物学的巨大好奇以及浓厚兴趣。尽管那时还没有海洋生物学的这个学科观念,但这并没有阻止人类对海洋生物的探索。这便是海洋生物学的萌芽阶段。 随着自然科学和航运事业的发展,海洋生物学进入到了科学的研究时期。海洋生物学逐渐由萌芽阶段向初始阶段迈进。一些科学家开始进行零星的调查。例如,1674年,荷兰列文虎克最先发现海洋原生动物;1777年,丹麦米勒开始应用显微镜观察北海的浮游生物;英国的Forbs用底托网采集并观察底栖生物,提出海洋生物垂直分布的分带现象——潮间带(littoral zone)、昆布带(laminarian zone)、珊瑚藻带(coralline algae zone)以及深海珊瑚带(deep sea coral zone)并且按深度将爱琴海分成九个带和发表《英国海产生物分布图》(沈国英郭丰黄凌风施并章 2010)。以后科学家们也相继进行了多次大范围的海洋生物调查。19世纪前期,爱伦贝格在海洋中发现硅鞭藻类;英国达尔文对他在1831~1836年“贝格尔”号航海中采集的蔓足类和珊瑚类,进行了出色研究;德国米勒于1845年使用浮游生物网,采集和研究海洋浮游生物。1908~1913年,丹麦彼得松的工作奠定了海洋底栖生物定量研究的基础;1946年,美国佐贝尔的《海洋微生物学》奠定了海洋微生物,主要是海洋细菌的研究基础(价值中国网站 2006 )。 此外,海洋生物学的一些概念、术语也陆续被提出来。例如,1887年Hensen首先使用“浮游生物”(plankton)一词,1891年德国的Haeckel首先提出“底栖生物”(benthos)和“游泳生物”(nekton)两个名词,这是迄今为止仍继续沿用的海洋生物三大生态类群(沈国英施并章 2002)。此时,海洋生物学已经初步形成了一门系统的学科。 19世纪下半叶开始,出于自身的好奇心理,各国竞相派出海洋考察船,海洋生物的研究工作日益兴盛。各国的海洋生物学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其中,最有名的海洋考察是英国“挑战者”号调查船历时三年多(1872~1876)的环球调查,学者们采集了大量深层和中层生物,出版了50卷巨著,所记载的生物的新种达4400多个,使当时已知的海洋生物种数翻了几番(沈国英施并章 2002)。各国在此期间也设立了许多考察站,相继建立了许多海洋生物研究机构(最古老的海洋生物研究机构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海洋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872年,1874年正式开放。1888年,英国海洋生物学会成立了普利茅斯海洋研究所。美国于1888年在伍兹霍尔建立海洋生物研究所等等(价值中国网站 2006 ))这对海洋生物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20世纪初至50年代可以认为是海洋生物学研究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海洋生物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大量的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定量研究。例如,对于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数量分布的研究等等。而且,在游泳生物上,人类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例如研究人员开始对一些鱼类的分布、洄游和数量变化等开展调查(沈国英郭丰黄凌风施并章 2010)。这对捕鱼业以及鱼类研究专家积累了很多珍贵的材料资源。

海洋生物学复习题

海洋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 1. 初级生产者: 具有光合作用或者化能合成作用将简单无机物合成高能有机物质的细菌、藻类或其它 绿色植物,处于第一营养级。 2. 河口:河流进入海洋的区域,该区域的盐度在淡水与海水之间变化。 3. 赤潮:指海水中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而使藻类等生物大量繁殖,造成水质恶化,水中缺氧, 鱼类大量死亡。 4. 溶解潜伏热:1 克的冰在同样温度下溶解为1 克的水所产生的热量。 5. 孤雌生殖:只有雌性个体参与的单性生殖方式。 6. 光照层:海洋中的表层,在该水层中的光线能够保持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 7. 浮游植物:在海洋中随水漂流的微型植物,个体多小于20 微米。 8. 牧食食物链:生物链的起点为活的海洋藻类,可以是浮游植物、也可以是大型藻类。 9. 共生关系:对共生生物和宿主都有利的关系 10. 潮间带:海岸张周围涨潮时的海平面与退潮时海平面之间的地区,称为潮间带,即位于低潮线与高 潮线之间的地区。 11. Salinity :水中总的含盐量称为盐度,以千分比的形式表示。 12. 最低含氧带:在水深1000 米左右,由于水中动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消耗氧气的速度 与氧气的产生速度相当,而导致溶氧量低的地带。 13.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中的各种元素沿着特定的路线运动,由周围环境进入生物体,最终又回到 环境中。其路线包括有生命阶段和由元素的基本化学性质所决定的无生命阶段,共同组成此循环。 14. 食物链:能量和营养沿着生态系统中有生命活动的生物群落所经历的路线称为食物链,分为牧食链 和碎屑食物链。 15. 寄生:存在于两种生物之间,一方受益,一方受到损害,受到损害的生物为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栖 息场所。 16. 游泳生物:具有自主游泳能力和生物。即可以抵抗波浪而游动的生物。 17. 海洋生物学:海洋生物学是研究生活在海洋中的生命有机体的科学。 18. 归纳:由各个独立的观察结果而得到普遍性原理的过程。 19. 演绎:从普遍性的原则推理出特定结论的过程。 20. 大陆架:大陆边缘最浅的地方 21. . 熔化潜热:熔化潜热是指当物质加热到熔点后,从固态变为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时吸收或放出的 热量。 22. 盐度:是指海水中溶解物质质量与海水质量的比值 23. 表层流:在近岸区域自海面向下至1—3 米水层的流动;在深海区域,自海面往下至10米水层内的 流动。 24. 初级生产力:当自养生物生产的有机物多于其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时,净增 25. 长的有机物 26. 盐度:海水中溶解物质质量与海水质量的比值 27. 扩散:分子从高浓度的地方向低浓度的地方运动的过程 28. 原核生物: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或线粒体的一类单细胞生物。 29. 原生动物:原生生物界中较为接近动物的一类真核单细胞生物。 30. 异养生物:不能自己生产所需食物,必须利用自养生物产生的有机物的生物 31. 初级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由二氧化碳、水等合成有机物的生物。 32. 有丝分裂:细胞分裂产生与原始细胞相同的细胞,具有成对染色体(二倍细胞或2n) 33. 减数分裂:细胞分裂产生单倍细胞(n或1n),如同配子(海藻中的抱子),因为它们含有亲本染色 体数目的一半

教学情况通报

教学情况通报中国药科大学教务处编 2019年第6期2019年10月8日2019年8月26日-9月30日,校领导、校院教学工作负责人和校教学督导通过现场巡查、听课、与师生交流等方式对我校教学情况进行了常规检查。根据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所掌握的情况,现将这一阶段听课、调停课、教师授课情况,学生集中反映的教学类意见建议公布如下: 一、听课次数汇总 序号姓名职务听课次数 1 金能明党委书记 6 2 来茂德校长、党委副书记 1 3 戴建君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1 4 陆涛副校长 1 5 孔令义副校长 1 6 王正华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1 7 袁浩副校长 1 8 郝海平副校长 4 9 于广琮副校长 1 10 唐伟方教务处处长 4 11 胡春蕾教务处副处长 4 12 胡育筑校教学督导21 13 钱之玉校教学督导19 14 祁公任校教学督导16 15 季晖校教学督导19 16 庄正风校教学督导16 17 陈曙校教学督导(兼职) 5 18 严拯宇校教学督导(兼职) 8 19 王旭红校教学督导(兼职) 8

序号姓名职务听课次数 20 芦金荣校教学督导(兼职) 11 21 李运曼校教学督导(兼职) 10 22 褚淑贞校教学督导(兼职) 9 23 李志裕药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 4 24 刘煜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 4 25 杜鼎理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 4 26 于锋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副院长 (分管教学) 4 27 王志祥工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14 28 明广奇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 6 29 丁锦希国际医药商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 4 30 史志祥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 4 31 董高伟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8 32 陈定炫体育部副主任(分管教学) 4 二、调停课情况统计 本学期开学至9月30日,各学院调停课情况如下表所示: 序号学年学期院系名称调课 人次 调课 学时 总学时调课率 1 2019-2020-1 药学院 5 10 10264 0.01% 2 2019-2020-1 中药学院17 57 10860 0.52% 3 2019-2020-1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3 7 605 4 0.12% 4 2019-2020-1 国际医药商学院 2 6 5873 0.10% 5 2019-2020-1 理学院11 6 6 18158 0.36% 6 2019-2020-1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5 10 3561 0.28% 7 2019-2020-1 马克思主义学院 4 8 2466 0.32% 8 2019-2020-1 外国语学院///0 9 2019-2020-1 工学院 5 15 7743 0.19% 10 2019-2020-1 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 4 11 6470 0.17% 11 2019-2020-1 体育部 6 12 7390 0.16% 根据《中国药科大学本专科教学课程运行管理规定》(药大教[2016]96

海洋生物学考研

海洋生物学 一、专业介绍 海洋生物学(070703)隶属于海洋科学一级学科,是海洋科学的一个主要学科,主要研究海洋里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生物的分类和分布、发育和生长、生理、生化和遗传,特别是海洋生态。 1、研究方向 目前,各大院校与海洋生物学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侧重点。以厦门大学为例: (01)海洋浮游动物学 (02)海洋鱼类学 (03)海洋动物生理学 (04)海洋生态学 (05)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学 (06)海洋动物生化遗传学 (07)海洋微生物学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海洋生物学的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术,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利用近代水生生物学、藻类学、微生物学和水产养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海洋微生物、动物和藻类等生物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技术。有严谨的求实态度和科学作风,品格端正。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顺畅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进行学术交流。 3、专业特色 海洋生物学研究的内容极为丰富,且随着海洋调查手段和开发技术的改进而不断地发展。与其它相关学科相比,海洋生物学的发展受到调查手段和工具设备的影响较大,因此,该专业的发展亟待调查和实验手段、仪器的革新。另一方面,海洋生物学不但与海洋渔业生产直接相关,同时为海洋生态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等研究提供依据。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初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或(111)单独考试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40)单独考试英语 (620)细胞生物学或(625)海洋科学导论 (832)生物化学或(840)普通物学(海洋系) (注:以厦门大学为例,各院校在考试科目中有所不同) 二、推荐院校 海洋生物学硕士全国招生较强的单位有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宁波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汕头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大连水产学院、浙江海洋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烟台大学等。 三、相同一级学科下设的其他相近专业 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等。 四、相关课程设置 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例,海洋生物学的硕士必修课程有: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基础英语、专业外语、分子生物学、海洋生物学、专业外语、海水养殖学、海洋微藻培养技术、海洋病原微生物、生化分离工程等。 五、就业前景 人类进入21世纪,人口增长、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已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海洋生物学研究将在本世纪自然科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海洋生物学和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和发展将在解决生命起源和进化以及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增长、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三大难题方面起突出作用。该学科应用广泛,海洋生物与

《海洋生物学(无脊椎动物)实验》教学大纲

《海洋生物学(无脊椎动物)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海洋生物学实验(Experiment of Marine Biology) 课程编号:1706082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教材名称:《海洋生物学实验》 学时学分:学时70 学分2 实验学时66 应开实验学期:二年级第四学期 先修课程:海洋生物学(无脊椎动物) 适用专业:海洋生物 一、课程性质及要求 《海洋生物学实验》是为配合海洋生物学课程所开设的实验课程,是海洋生物专业学生重要的实验课程之一。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感性知识,训练基本实验技能,培养严谨的作风。学生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习,可结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掌握海洋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特征、和研究方法等,提高学习兴趣和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对海洋生物主要类群的基本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二、内容简介 实验内容涉及海洋低等无脊椎动物、海洋贝类、海洋甲壳动物、海洋高等无脊椎动物、等几个方面,通过对各种不同海洋无脊椎动物浸制标本、固定标本、以及活体生物等的解剖学习,了解和掌握代表性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主要构造;通过对制片标本和示教标本的观察学习,了解其主要分类特征;通过对海洋底泥中海洋生物的分析鉴定,初步掌握分选小型底栖动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参观海洋水族馆、海螺馆等,直接感受海洋生物的神奇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海洋、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热情。 三、主要仪器设备 普通离心机、比重计、1 mm 和0.1 mm孔径的筛网、滤膜、白色搪瓷盘、游标卡尺、解剖工具、暂养容器、显微镜、解剖镜等。 四、教学方法与基本要求 1.本课程以实验为主,为单独设课,所以开课后,任课教师需向学生讲清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课程安排和进度、平时考核内容、期末考试办法、实验守则及实验室安全制度等。 2. 本课程以解剖、观察实验为主,要求学生实验前必须预习,实验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 实验分小组进行,由学生独立操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老师不得包办。学生实验中遇到问题再由教师给予适当帮助和指导。

生物学一级学科(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生物学一级学科(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要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诚实守信;应能较好地掌握辨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与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合作精神,学风严谨,谦虚、进取、敬业,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本学科研究生应掌握扎实宽广的生物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各自相关的专业知识与实验科研技能,掌握一门外语(一般为英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毕业后可从事生命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及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二、二级学科各专业及研究方向 1. 植物学 2. 动物学 3. 微生物学 4. 遗传学 5. 发育生物学 6. 细胞生物学 7.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8. 海洋生物学 9. 生物物理学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在校学习期限为2-4年。3年制硕士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最长提前时间不能超过一年。成绩优秀,提前完成论文、且在SCI刊物上发表与毕业论文有关的研究论文者,硕士论文经学位委员会指定的3人以上指导小组预答辩,推荐进行硕士论文答辩方可向学校申请。 四、培养方式 1.根据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本学科按生物学一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按一级学科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在学生进入到实验室后,由导师或导师组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完成相应的专业学习。 2.本学科鼓励开展硕士研究生的“三种经历”工作,即海外学习经历、第二校园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在海外学习经历、第二校园经历中实行双导师合作培养。 五、应修总学分数 硕士生的课程学习一般为一年,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2学分(含前沿讲座与社会实践),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具体课程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六、课程的类别及设置 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类,具体课程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1、必修课22学分

海洋生物学思维导图

海洋生物学思维导图 1,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 (1)常见的海洋生物 1)海洋概述 2)海洋生物概述 3)海洋生物分类 a.按生活习惯:海洋植物,动物,微生物 b.按生态特征:浮游,底栖,游泳 c.按分类学角度: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海洋动物,植物 4)海洋微生物 a.海洋病毒:噬菌体——烈性,温和两种 b.海洋细菌:定义,基本特征,常见菌属,分布(G+沉积岩,G-海水),海洋菌与陆地菌的比较,海洋细菌的特点(嗜盐性,适冷性,适压性,低营养性,趋化性与附着生长,发光性),常见菌属具体介绍(假单胞菌属,弧菌属,希瓦氏菌属) c.海洋放线菌:定义,药用 d.海洋蓝细菌 e.海洋真菌:海洋酵母菌,海洋霉菌 f.海洋古菌:形态接近真细菌,两界五大类 g.其他海洋微生物:黏细菌,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原绿球藻 5)海洋植物 a.海藻:微藻,大型藻(绿藻,红藻,褐藻) b.海洋种子植物:海草,红树林 6)海洋动物 a.栉水母动物门 b.腔肠动物门(刺胞动物门):水母,珊瑚 c.节肢动物门:甲壳,藤壶 d.海绵动物门 e.软体动物门:贝类,头足类,海兔 f.苔藓动物门 g.棘皮动物门 h.脊索动物门:海鞘,鱼类 (2)海洋生物活性物质 1)概述 2)活性多肽 a.概述 b.抗肿瘤肽:藻类,海绵,海鞘,海兔,其他(黏球菌、蓝绿藻、鲨鱼软骨、海豹骨骼肌肉) c.抗菌肽:鲎素,鲎试剂,鱼精蛋白,其他(甲壳属,贝类,海鞘,海绵,鱼类,微生物) d.降血压肽

e.抗氧化肽:氧化与生命衰老学说,分子基础,基本制备工艺,抗氧化能力测定方法,几种重要的抗氧化肽(肌肽,谷胱甘肽) f.抗炎多肽 3)活性多糖 a. 概述 b. 海洋植物多糖:多糖在藻体内存在的位置,藻体活性多糖的组成,海藻多糖的抗病毒作用,抗肿瘤作用,抗凝血作用,抗氧化作用,其他生理活性(溃疡,风湿病,肾结石,诱导成骨细胞分化),提取工艺, c. 海洋动物多糖:黏多糖及肝素,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甲壳素和壳聚糖(提取工艺,特性:成膜性、抑菌性,应用:果蔬饮料加工、食品工业废水处理、烘培食品、纺织、印染、医学敷科、药物缓释剂、仿制人造器官),海参多糖 d. 海洋微生物多糖:单糖组成,生物学功能(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活性、抗凝血活性),构效关系(多糖分支度、多糖组成、分子量、溶解度、高级结构),4) w-3多不饱和脂肪酸 a.概述 b. DHA和EPA的生理功能:心血管,神经系统,抗肿瘤,抗炎 c.生物来源 5)其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 a.萜类化合物:海绵中,珊瑚中,海藻及其他中 b.大环内酯类 c.甾体及甾体皂苷 d.生物碱 e.特殊氨基酸 f.聚醚类 g.皂苷 (3)海洋毒素物质 1)概述 a.利弊 b.分类:按结构(多肽类,聚醚类,生物碱类),按靶点,按作用 c.来源:有毒藻类,有毒海绵动物,有毒腔肠动物,有毒软体动物,有毒棘皮动物,有毒鱼类 2)河豚毒素 a.结构性质 b.来源 c.作用机制 d.应用 e.提取:TTX微生物发酵法,组织浸提法,TTX粗品纯化技术 f.检测:生物检测法,荧光,薄层层析,HPLC,免疫检测 g.中毒与处理 3)麻痹性贝类毒素 a.概述 b.结构与性质 c.生物来源 d.提取与检测方法:石房蛤毒素的提取,膝沟藻毒素提取

新托福听力精讲+翻译

学术讲座—学生版 生物tpo24 lecture 1 一、背景介绍: 生物学讲座主要涉及到的小学科有conservation biology保护生物学,marine biology海洋生物学,zoology动物学和botany植物学。主要话题有以下五个:动物行为研究;动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动物交流方式;动物身体结构;动物保护。 二、分类表格:

三、各分类常见逻辑结构: 生物类考点分析 分类 部位及特征 用途(植物) 习性(动物) 栖息地 繁殖 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生存状况 相关研究 生物类常见逻辑结构 在课堂演讲中,教授常常会就某一生物现象或者生物特征进行讲解,并举出相应的例子进行证明,期间往往会有老师的自问自答和已经和学生之间的讨论。 四、十三大原则中这节课会用到的原则+举例

1. 开头原则: 2. 问答原则 3. 举例原则 4. 强调原则(语义的强调): 5. 结尾原则 五、本次课可能用到的笔记法 1. 笔记热身 1)中文简写 2)符号 2. TPO1 Conversation1 笔记 六、词汇,短语及句式 1)生物类场景常用的词汇

2)本次课常用词汇

3)本次课常用短语及句式: 七、文章框架分析 1. Crocodile: a predator that hasn't evolved much in the last seventy million years 2. The functions of American alligators’ vocalization: ①To threaten other males ② To attract mates The functions of baby crocodiles’vocalization: ①getting attention ②letting others know you are distressed:baby crocodiles。 The relationship of vocalization between crocodiles and mammals 3. The functions of mother crocodiles’ vocalization: to ensure their babies follow her. 八、听力文本 Narrator:

生物选修课程海洋生物学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教学目标了解海洋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 2.介绍不同类型生物的适应性现象。 ◆教学内容 一、海洋生物适应性概述 海洋生物为了能够适应在时空上的变化,多有其调适之道。调适的方式可以是形态上的,可以是生理上的,也可以是行为上的。海洋生物对海洋环境的适应往往是形态、生理和行为的综合表现。生物学家至今仍无法以一个有意义的方式来表达出如此层层关连、错综复杂的适应行为。 生物学上的关于适应性是如何定义的呢? 在生物学上,适应性是指生物为了适应环境所进行改变的过程,还指生物进行改变后变得更适应环境的结果。很多生物会在结构上、功能上、颜色上适应环境,有些动物还会改变它们本能(天然的)的行为。 海洋环境为海洋生物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空间,同时又制约其生活、生长、繁殖及分布;另一方面,海洋生物通过多种生存策略适应环境。

若将海洋环境视为由许多环境因子(温度、盐度、溶氧、波浪与潮流、光线与浊度)所组成的多维空间,则每一种海洋生物都会占有一席之地。其适应环境的能力是由体内基因的来决定。被称为固体牛奶的牡蛎为什么能适应低含氧量的海水?牡蛎的血液中有血红蛋白,而不像多数软体动物那样是血青蛋白。血红蛋白是一种更有效的携氧者,因而具有这种血色素的动物是对低含氧量海水的一种适应机制。 牡蛎礁 牡蛎 二、不同类型生物的适应性现象 1.根据运动方式、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的不同,可将海洋生物分为底栖生物,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 (1)海洋底栖生物:是海洋底部生活的一切生物,包括固着生物,爬行生物和穴居生物。 冬天,从海边所采集的贻贝若马上放入25℃的海水中,则贻贝会大量死亡。假若贻贝是在夏天时采集,并放入相同水温的实验池中,则死亡率会怎么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