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摄影笔记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一节 一.摄影——人类视觉的延伸 * 传统摄影 是通过光学仪器 光学仪器聚焦成像,以感光材料 感光材料为介质,摄取(记录)客观景物瞬间影 光学仪器 感光材料 像的艺术. *传统摄影技术 前期的光学成像 后期的化学处理 二.摄影术的诞生 (一).小孔成像
绪论 摄影术的诞生和发展
(二)暗箱
阳光摄影法"(heliography)——尼埃普斯 达盖儿式摄影法,1839年 1. 将一块镀银的铜板彻底清洗,并抛光. 2. 把镀银的铜板置于一个装有碘溶液的小箱子内,在室温下停留5-30分钟,至镀 银的表面变为金黄色为止(可在红灯下观察).这时,镀银的铜板已光敏化,可 以放入防光盒内,以供拍照. 3. 在暗箱内曝光5-12分钟(f11镜头). 4. 将已曝光的镀银铜板置于75℃的水银上方,面朝下,进行“显影”. 5. 用海波溶液将留存的银盐洗去(“定影”) 6. 最后用蒸馏水洗净并晾干 银版摄影把曝光时间由至少8小时缩短到二三十分钟。法国政府买了银版法摄 影的专利权,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家阿拉哥在法国学术院把达盖尔的 1839年 19日 1839 “银版摄影术”内容公诸社会,此后,人们把这一天定为摄影术的正式诞生 日;达盖尔 达盖尔也被誉为“摄影之父”。 达盖尔 三 .摄影的发展 卡罗式摄影法 与达盖尔摄影法公布差不多同时, 英国的以为地主兼科学家塔尔博特 塔尔博特也在用暗 塔尔博特 箱进行他自己的记录影像的试验。1840年,塔尔博特对他的摄影法进行了改 进:他改用碘化银做感光材料,这样,不但曝光时间缩短了,通过显影、定 影处理,得到照片的质量也更稳定。1841年,塔尔博特把改进后的方法申请 了专利,并命名为“卡罗式摄影法”。 湿版摄影法 1851年3月,英国雕塑家阿切尔 阿切尔发明了用混合有碘化钾的火棉胶涂在玻璃版 阿切尔 上,然后浸入硝酸银溶液以增加感光性,趁湿将玻璃板装入摄影机进行曝光、 显影、定影和水洗最终获得影像的方法。
湿版法的发明和使用,是摄影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使摄影真正的 湿版法 普遍起来了,人们开始热衷于各种照片的购买、收集、观赏和讨论。 干版摄影法 1871年,英国医生马多克斯 马多克斯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以溴化银乳剂代替火棉胶,与 马多克斯 明胶混合作为涂料,在玻璃上制作感光版获得成功。 马多克斯的“干版摄影法”是划时代的发明,干版可长时间储存,曝光只要几 分之一秒,从而揭开了现代摄影的帷幕。 胶片的诞生 24岁的美国人乔治伊思曼发明了能将卤化银乳剂均匀涂在干版上的机器。 乔治伊思曼 伊

乔治 斯曼成立了专门从事研究摄影器材的柯达公司,经过努力,于1888年制成第 一台柯达摄影机,第二年,又成功生产了纸制胶卷。 一年后,伊斯曼公司生产出了以硝化纤维为片基的成卷软片。这是世界上最早 的胶卷。 伊斯曼公司的发明简化、普及了摄影,他提出的“你们按快门,我们来完成” 口号,把业余摄影爱好者从繁杂的技术操作中解放了出来,使他们开始可以 随心所欲从事拍摄。 1877年,法国科学家迪奥隆 迪奥隆成功地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安古 迪奥隆 伦风景》,是用一张片基上涂有分别感红、感绿、感蓝三层乳剂的感光材料 摄成的。 1913年,德国设计师巴纳克 巴纳克设计的使用35毫米胶卷的“莱卡U”照相机问世。 巴纳克 它配有一个F3.5的解像力极佳的镜头, 使小型照相机也能获得清晰度很高的照 片。它的成功为35毫米照相机的设计拉开了帷幕;1925年,“莱卡1型”正式 上市,采用金属机身,焦平面快门,上快门与卷片联动,摄影的历史翻开了 新的一页。 1947年, 美国的爱德华兰德 爱德华 一步成像照相 爱德华 兰德博士发明了“一步法”摄影技术, 机胶片曝光后在机内直接完成洗印,当把相纸从底片上剥下来时,便可得到 一张照片。这种照片最初是黑白的,到1963年又发明了彩色照片。 六十年代后,电子技术开始被开发应用到摄影上,出现了具有内测光功能和 配备多种可换镜头的照相机。 最早出现在市场上的,具有自动对焦功能的照相机是日本生产的柯尼卡C35AF 柯尼卡C35AF 柯尼卡 照相机。这类照相机因其方便、实用,使用者只需稍具摄影知识就可拍得清 晰照片而被昵称为“傻瓜相机 傻瓜相机” 傻瓜相机 ————以上摄影的历史 了解就可
第二节 摄影的特性 一.影像的纪实性 二.瞬间的长驻性 第三节 摄影的应用和功能 一.应用 (一).艺术上 1.艺术创作 2.翻拍和出版 3.写生的工具 (二).科学研究 二.功能 1.认识功能 2.教育功能 3.审美功能 第一章 镜头 第一节 透镜与加膜 一。透镜的种类与片组 1。凸透镜 2。凹透镜 3。透镜片组 4。非球面透镜 非球面透镜的原理与优点 (1)从透镜中心到周边曲率做连续变化的镜面——非球面透镜 [从透镜中心到周边有一定的曲率——球面透镜] (2)主要优点:全面提高镜头成像质量。 二。单层加膜与多层加膜 1。为何要加膜 未加膜的镜头——光的反射和吸收——光的损失,反差下降,灰雾上升 ——影响成像质量 2。单层加膜与多层加膜 (1)原理:光的干涉作用 ——在透镜表面镀上某一色光波长1/4厚度的薄膜,从而减少该波长光 的反射程度 (2)多层加膜的表示方

法——MC
3。加膜的作用
——提高影像质量。 * 使影像反差和暗部清晰度不受影响; * 在彩色摄影中,提高色彩还原能力,提高影像清晰度 第二节 焦距与口径 一。焦距与成像效果 1。焦距的含义: *实用:镜头中心至胶片平面的距离 *理论:无限远的景物在焦平面结成清晰影像时,透镜或透镜组的第二节点至焦 平面的垂直距离。 2。焦距与成像规律: (1)焦距与视角成反比 (2)焦距与景深成反比 二。口径 1。口径的含义 (口径= 有效口径) —— 表示镜头的最大进光孔 —— (最大光圈) 2。口径的表示方法: 口径 = 最大光孔直径 镜头焦距 例: 最大光孔1=25mm,焦距1=50mm; 最大光孔2=35mm,焦距2=50mm 口径1—— 1:2 ( 光圈系数f1=2 3。快速与慢速镜头 快速镜头——大口径镜头 慢速镜头——小口径镜头 口径2—— 1:1.4 f2=1.4 )
4。大口径的优点 (1)便于暗弱条件下,手持相机现场光拍摄; (2)便于摄取小景深,虚实结合效果; (3)便于使用较高的快门速度。
第三节 一。各种焦距镜头列表比较 *标准镜头—— 焦距长度≈相机画幅对角线长度 *不同画幅的标准镜头焦距不同, 但视角类同 二。变焦距镜头 1。变焦距镜头的种类 (1)手动与自动 (2)变焦范围 (3)变焦倍率 (4)变焦方式
镜头的选择
2。变焦距镜头的优缺点 (1)一只变焦距镜头可以代替若干个定焦距镜头 (2)口径通常较小 *变焦距镜头的成像质量总比定焦镜头要差些
第二章 相机 第一节 相机的主要装置 相机的主要装置 1。光圈 2。快门 3。聚焦 4。取景 5。输片 一。光圈 1。光圈系数(f 系数) f1 1.4 2 2.8
4
5.6
8
11
16
22
32
f 系数的计算公式: f=镜头焦距 /光孔直径 * 对同一焦距的镜头来说,f系数越小 光孔越大 n
*任意两档光圈进光量关系——
2
2。光圈的作用 1)调节进光照度——基本作用 2)调节景深效果——重要作用 3)影响成像质量——易被忽略作用 3。光圈的调节 1)停滞式 2)非停滞式 二。快门 1。快门速度标记 2 4 8 15 30 1 2 4 8 15 30 250 500 1000 (表示倒数秒)
60
125
慢门 ——
B
T
2。快门的作用 1)控制进光时间——基本作用 2)影响成像清晰度——不可忽视的作用 3。快门的种类 1)镜间快门和帘幕快门 2)电子快门——通过电子延时电路等装置自动控制快门速度 *无需调节 *快门速度不局限于整档变化 机械快门——机械调速,定级变化 程序快门 电子机械快门
第二节 一.从画面画幅分 * 35mm画幅 * 中画幅(120胶卷) * 大画幅 二.从取景方式分 * 单镜头反光相机
相机的

选择
重点要了解前两种相机的特点
* 旁轴式平视取景相机 * 120双镜头取景相机 * 桥式相机 三.从自动化程度分 * 手动相机 * 半自动相机 * 全自动相机
四.从成像载体分 *银盐型胶片相机 *数码相机 第三节 相机的自动化 自动曝光 自动聚焦 自动闪光 一。自动曝光 1。片速的调定 (1)自动调定 (2)手动调定 2。光线的测定 自动相机带有测光系统来测定 被摄体的受光强弱 *测光形式——内测光;外测光 *测光方式——平均测光;偏重中央测光; 重点测光;多点测光 3。四种自动曝光模式 * 光圈先决式 * 快门先决式 * 程序式 * 景深先决式 (1)光圈先决式(光圈优先式) ①含义——拍摄者 手动调节光圈 相机 自动调节快门 ②优点——具有选择光圈的主动权,在需 要考虑景深效果的拍摄中见长。 ③要注意相机显示的快门速度
(2)快门先决式(快门优先式) ①含义——拍摄者 手动调节快门 相机 自动调节光圈 ②优点——具有选择快门的主动权,在需 要考虑快门速度效果的拍摄中见长。 ③要注意相机显示的光圈系数 (3)程序式(全自动曝光) ①含义——光圈和快门速度均由相机自动 调节 ②分类 a.单一程序; b.多重程序; c.自定程序
(4)景深先决式 ——主要确保拍摄者对景深的要求
二。自动聚焦 1。自动聚焦目标区 ——相机取景屏中央有一长方形小区域标记 2。区域式与连续式自动聚焦 (1)区域式 ——从最近聚焦点至无限远设 定若干固定聚焦点(通常为4-5个), 相机自动伸缩镜头以级调定。 (2)连续式 ——从最近聚焦点至无限远能 精确聚焦在任何位置上
3。光电检测、红外线与超声波自动聚焦 (1)光电检测:使用测距感应器对自动聚焦目标区内的景物亮度情况经进行检 测并指令相机 完成聚焦; (2)红外线与超声波自动聚焦:相机发出红外线或超声波到达自动聚焦目标区 内景物后,反射回相机,由相机接受并计算摄距和完成自动聚焦 4。眼控自动聚焦方式 工作原理:相机内置的微机对在传感器区域上感应到的眼球像的瞳孔中心,与 红外发光二极管照射眼球时产生的角膜反射像的位置关系,进行高速运算, 根据运算结果求出眼球的转动角度,测算出拍摄者眼睛在取景器上所观察的 位置,确定测距点并自动聚焦。
三。其他自动化功能 1。自动显示拍摄情况 2。自动纪录拍摄日期 3。自动定时拍摄 4。自动包围曝光功能 第四节 相机的检验和使用常识 一。检验 (一)透镜 1。灰尘和杂质 2。损伤和崩边 3。发霉 4。气泡(透镜中心直径>0.2mm) (二)光圈 1。光圈调至最小,检查叶片有无锈斑 2。光圈逐步

缩小,检查光孔是否为正多边形。 二。使用常识 注意持稳相机 1。掌握持稳速度 * 持稳速度——手持相机拍摄时能拿稳相机的快门速度 * 通常认为:能拿稳相机的快门速度是 镜头焦距的倒数 ( 例:焦距50mm ,持稳速度 :1/60s ) 2。掌握持握方法 3。掌握三脚架的使用 (三)注意使用遮光罩 遮光罩作用:防止不需要的光线进入镜头;保护镜头。 (注意点:不同焦距的镜头,遮光罩长度不同)
(三)注意维护相机 * 防尘,防震,防潮,防损伤, 注意高温低温
第三章 曝光 第一节 正确认识曝光 一。曝光对影像质量的影响 1。曝光与密度 负片: 曝光过度—密度大—底片厚 曝光不足—密度小—底片薄
2。曝光与影像清晰度 (1) 曝光量 (2) 光圈大小 (3) 快门速度 3。曝光与色彩 二。影像曝光量调节的客观因素 1。光线的强弱 * 光源本身的强弱 * 被摄体的受光情况 2。片速(感光度ISO 的设定) 片速高的胶卷—— 对光线敏感度大,用较小的曝光量 片速低的胶卷—— 对光线敏感度小,用较大的曝光量 在同样受光条件下,如用ISO100 如用ISO200 1/125, 1/125, f8 f11
三。影响曝光量调节的主观因素 1。表现意图 2。实际需要的准确性
第二节 曝光量估计 一。室外曝光量估计 二。室内曝光量估计 1。室内自然曝光量估计 2。室内灯光曝光量估计
第四章
摄影构图
——掌握摄影构图的基本技巧 会综合分析运用
摄影构图——
运用相机镜头的成像特性和 摄影造型手段来构成一定的画面, 以揭示一定的内容。 第一节 拍摄点与画面变化 一。不同的摄距与画面效果 ——摄距的不同带来景别的变化 *远景 *全景 *中景 *近景 *特写 二。不同方向与画面效果 方向——拍摄点位于被摄体的方位 *正面方向 *斜侧方向 *正侧方向 *背面方向 三。不同高度与画面效果 高度——相机是高于、低于还是类同于主 体的水平高度 *平拍 *仰拍 *俯拍 第二节 稳定、空白与三分法 一。画面稳定 1。基本含义: *画面上的水平线要水平; *垂直线要垂直 —— 拉大摄距 提高拍摄点 采用透视矫正镜头
2。均衡 也是稳定的表现 均衡——心理上和生活经验上所形成的力和价值上的均衡
二。画面空白 画面空白——没有具体形象的部位 *功能:1)衬托主体; 2)视觉和心理上造成动势; 3)刻画意境,渲染气氛 三。三分法(井字分割) ——把画面两边各三等分的直线产生了“井”字分割画面,这四条分割 线的四个交叉点,称为“视觉中心”,四条分割线也被认为安排景物的理想 位置。 第三节 画幅与虚实 一。画幅 * 横幅 * 竖幅 * 方幅 二。虚实结合的运用 1。虚实结

合的功效 1)突出主体; 2)表现动感; 3)加强画面空间感; 4)表现意境 2。虚实结合的技法 1)景深原理; 2)动静原理; 3)利用云雾烟尘; 4)利用特殊效果滤镜
后期处理
第四节 前景与背景 一。前景 1。前景的选择 * 有季节特征、地方特征的景物 * 框架式前景 * 具有对比比喻和比拟效果的景物 2。主要功能 增强画面空间感,提高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背景 1。背景的选择 * 有季节特征、地方特征的景物 * 具有对比比喻和比拟效果的景物
2。主要功能——突出主体,丰富内涵 方法:1)使背景简洁(改变拍摄点;虚实结合) 2)使背景与主体有鲜明影调对比 第五节 色调与影调 一。色调的含义与运用 色调的含义: * 照片的基调; 照片的基调; * 景物在照片上再现的深浅 二。影调的含义和运用 影调的含义: * 景物在照片上再现的深浅(色调) * 照片上影像的阶调——影像明暗过渡的变化情况 照片上影像的阶调—— ——影像明暗过渡的变化情况
影调的运用: *影调丰富与简单 *影调对比——画面上影调等级的对比; 影调面积的对比 第六节 线条与质感 一。线条的运用 *直线条 ——竖线条、横线条、斜线条 *曲线条 #汇聚线条 #重复线条 二。质感的表现 1。质感——被摄体表现结构的性质在照片 上再现的真实感 2。恰当的用光是表现质感的关键 第七节 光线与造型效果 一。摄影用光的六大基本因素 1。光度—— 光源发光强度和光线在物体表面的照度以及物体表面呈现的亮度的总称。 2。光位—— 光源相对于相机与被摄体的位置,即光线的方向和角度。 *主要光位及其作用: 1)正面光 2)前侧光 3)侧光
4)后侧光 5)逆光 6)顶光 7)脚光 3。光质 ——光线聚,散,软,硬的性质 1)聚光——来自一明显的方向, 产生的阴影浓重明晰; 2)散光——来自若干方向, 产生的阴影柔和不明晰 4。光型——光线在拍摄时的作用 1)主光 2)辅光 3)修饰光 4)轮廓光 5)背景光 6)模拟光
5。光比——被摄体主要部位的亮部与暗部受光亮差别,通常指辅光与 主光的差别。 *光比大——反差大 光比小——反差小
6。光色——光的颜色(色温) 光色决定了光的冷暖感 第八节 摄影视觉 一。立体与平面的转换 二。视角的转换 三。色彩的转换 四。选择性的转换 五。综合单一的转换 六。局限性与能动性的转换 ============================ 彩色摄影 一、色彩的表现力——简要了解色彩在彩色摄影中的运用
(一)色彩的心理感受
红色鲜艳夺目,富于刺激性,能使人振奋,所以一看到红色人们就十分自然 地联想到朝日和晚霞,

联想到活蹦乱跳的少年儿童。红色在人的心目中成为一种 热情生动、喜悦、欢快和引人注目的颜色。同样,红色常常给照片带来生气和活 力,给人热烈、火爆、温暖之感。 黄色会产生两种效果,多表现温暖、愉快、高贵、豪华,但在特定环境中, 又表现出懦弱、憔悴;橘黄色因近似黄种人的肤色,会引起柔和、舒畅、温和、 亲切之感。 橙色比红色明朗、温和,它总是与甜蜜、充足、温暖相联系,如金色的秋天、 成熟的果实、美味的食品都和橙色有关;暗橙色则给人以成熟、老练、朴实与浑 厚之感。 以上色彩通常被称为暖色。与暖色相对应的被称为冷色。冷色包括蓝色、青 色、绿色和紫色等。 蓝色表现严肃、寒冷。蔚蓝的天空,湛蓝的大海,青黛色的远山,都会给人 以清凉与高深莫测之感。 绿色是自然界中最多见的颜色。草地、森林、农作物等都是绿色的,它给人 宁静与清爽之感。 紫色在自然界中不多见,它存在于霞光及少数花朵之中,给人以飘浮不定的 印象,有时紫色也被当作高贵之色。紫色比青蓝色暖和,但人们还是把它当作冷 色对待。 (二)色彩的和谐与对比 首先讨论色彩的和谐,例如,作品以红色、黄色、橙色、咖啡色等暖色系 列为同一色系,运用不同的色阶变化,产生和谐感觉。同样,也可以用蓝色、绿 色、白色等冷色系列表达作品,这种使人舒服,也有深度。还可以只用单一的彩 色变化,如能控制得当,同样会有精彩的作品。 至于色彩的对比,可以采用冷暖对比,互补色对比等,有助于强调艳丽、丰 富、浓重的色彩效果。对比运用得妙,画面更会具有震撼力。 (三)恰当运用色彩 拍彩色片必须讲究有良好的色彩感。 我们经常会遇到色彩处理上的难题——主体景物的色彩令人相当满意,背景 或陪体与主体景物发生色彩冲突,容易影响主体,拍摄时应该极力避免。除了注 意颜色和谐及对比,也须注意色彩在画面中所占位置的主次关系、大小比重;是 否已达最佳效果。 要注意色彩的处理如何与主题、情调相互配合以达到完美。在风光摄影创作 中,色彩运用得当,可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使画面绚丽多彩。 善于用色并不在多,而在用得恰当。 多参考彩色佳作, 留心其他艺术作品例如绘画、 电影、 电视等对色彩的运用, 对彩色摄影色彩的构图肯定是有帮助的。 二、色彩三要素 色相 明度 饱和度
三、原色光与补色光 ======================
数码摄影 掌握几个基本知识点—— 数码摄影的基本原理和优点 CCD 的作用 像素的概念 数码相机的简单分类 了解数码作品简单处理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