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空间和概念合成理论

心理空间和概念合成理论
心理空间和概念合成理论

第一部分:心理空间理论

一、概述

“心理空间”是认知语言学家Gilles Fauconnier在他的第一部专著——《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Fauconnier,1985)中提出来的。这部著作也是心理空间理论产生的标志。心理空间理论是关于语篇生成和阐释的认知语言学理论, 它旨在用虚拟的心理空间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

根据Fauconnier(1985),理空间是指人们进行交谈和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集合(conceptual package) , 它不是语言形式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的一部分, 而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 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分派和处理信息的虚拟概念框架。

心理空间理论的一个主要观点是:语篇的加工与处理过程是一个包含若干相互关联的心理空间构建网络的过程。在该过程中, 语言使用者利用多种空间构造语(space builder)构建出与现实空间(reality space)相对的一系列心理空间, 如时间、信念、愿望、可能性、虚拟、空间位置等。空间内有各自的语义结构元素, 相同的语义结构元素之间可以通过跨空间映射(包括投射映射、语用函数映射或图式映射)建立对应关系。跨空间映射的基本原则是身份认同原则(ID: Identificat ion Principle), 又称可及性原则(Access Principle)。

二、理论术语及实例分析

2.1 空间构造语(space—builders)

根据心理空间理论,我们在思考和交谈时也在建构心理空间,而心理空间是通过空间构造语(space—builders)构建起来的。空间构造语是这样的语言单位:它要么有助于构建新的心理空间,要么有助于在先前已经建构好的心理空间之间来回更换注意视点。空间构造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介词短语如:in 1966, at the shop, from their point of view。

2)副词如:really, probably, possibly, theoretically。

3)连接词(connectives)如:if . . . then . . .,either . . . or . . .。

4)带从句的主谓搭配如:Fred believes [Mary likes bananas], Mary hopes . . ., Susan states . . .。

2.2 元素(elements)

心理空间可视为包含若干元素的集合。所谓“元素”是指实时建构的实体(entities),或者是先在于认知体系中的实体。这些元素的语言表达式多为名词短

语(NPs),如:专有名称(Fred, Elvis, Madonna, Elizabeth Windsor, Tony Blair,James Bond),摹状语(the Queen, the Prime Minister, a green emerald,a Whitehouse intern, an African elephant), 以及代词(she, he, they, it)。

名词短语(NPs)可以作有定解读(definite interpretation)或无定解读(indefinite interpretation)。可作有定解读的NP在预设模式(presuppositional mode)中运作,因为其预设了已经存在的知识。换言之,这些NPs是指称可及的元素:为听话人或说话人所熟悉、或者是会话已经谈及的。

2.3 特征和关系Properties and relations

除了要构建心理空间并且在这些空间中引入已经存在的或者新的要素外,意义构建还要处理心理空间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空间构造词明确了元素的特性以及同一个心理空间内元素之间的关系。

下面我们看一些具体的例句分析:

(1)In that play, Othello is jealous.

在例(1)中,(说话人)通过空间构造语——介词短语in that play,构建了一个心理空间。在图表11.1中,我们用圆圈表示心理空间,标记为“play”,表明此心理空间代表“play”中的“世界”。专有名称Othello向心理空间中引入一个元素,我们标记为“a”,“jealous”赋予该元素一个属性(JEALOUS)。这些信息通过心理空间旁边的对话框显示。

我们再看另一个例句:

(2)In the picture, a witch is riding a unicorn.

此时,元素之间的关系尚未表现出来,我们需要继续刻画:

2.4 心理空间网络Mental space lattices

只要一个心理空间被构建出来,它就会随着语篇的展开而与其它心理空间产生联系。

从语篇组织来看, 在语篇的动态构建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往往要建立、跨越或组合四种类型的心理空间。它们分别是: 基点空间( base space)、视点空间( viewpoint space )、焦点空间( focusspace)和事件空间( event space)。基点空间即现实空间, 是意义建构时一直都可以返回的出发点空间。视点空间是指建立其余空间的支撑点, 由此可以确认其余空间。焦点空间即为目前注意力聚焦的空间。事件空间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状态相对应, 经常与焦点空间叠合。正是靠这四类空间的动态组合语篇得以向前推进。

2.5 对应语和连接符Counterparts and connectors

为了阐释不同的心理空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我们首先要明确这样一种观点:分属不同心理空间的元素可以彼此产生联系。这是由于有连接符在相互对应的元素之间建立起映射(mappings)。对应语(counterpart)是在语用函数

(pragmatic function)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果两个(或者更多)分属于不同心理空间的元素具有相关语用函数关系,它们就是对应语。最重要的一类语用函数是身份等同(identity)。指称同一个个体的两个表达式可以形成一个指称链(chain of reference)。不同心理空间中具有同指关系的元素之间通过身份认同连接符(identity connector)联系起来。例如:

(3)James Bond is a top British spy. In the war, he was an officer in the Royal Navy.

James Bond和he就是通过身份认同连接符(identity connector)联系起来的

2.6 可及性原则The Access Principle

关于可及性,Fauconnier 做了如下阐释:“一个心理空间中命名或者描述一个元素的语言表达式与另一个心理空间中该元素的对应语是可及的。”(“an expression that names or describes an element in one mental space can be used to accessa counterpart of that element in another mental space”(Fauconnier 1997: 41))。通过连接符(connectors ),分属不同心理空间的相同语义要素经过跨域映射建立起对应关系。

可及性产生的一个结果是:连接的方向性,也就是说连接符可以向上连接(link upwards),也可以向下连接(link downwards),这样,连接符具有开放性(open)。例如,我们在(3)的基础上,增加(4):

(4)James Bond served on HMS Espionage.

这就在(3)中原有的心理空间结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WARSHIPS框架,以及naval officers 和the ships they serve on之间的关系。由于James Bond已经被使用过了,对应于基点空间中的a元素,那么,a元素在WAR空间中的对应语a1就是可及的。关于a1的新信息就可以填充进来。此例中,基点空间中的a元素,身份识别为James Bond,是WAR空间中目标语(target)a1元素的触发语(trigger)。

可及性产生的另一个结果是:多重对应语(multiple counterparts)可及。

2.7 角色和值(Roles and values)

心理空间理论认为,可作有定解读的NPs是有潜在的歧义的,因其不具有固定的指称关系(rigid reference),它们可能指称某一特定的个体,也可能不是。例如(Fauconnier 1994: 39):

(4))a. The president changes every seven years.

b. Your car is always different.

再如:

(5)Tony Blair is the Prime Minister. Margaret Thatcher thinks she is still the Prime Minister and Tony Blair is the Leader of the Opposition.

三、语篇心理空间构建的实例分析

现在我们用心理空间理论的知识来分析一个短小的语篇。尽管篇幅很短,但其涉及复杂的意义构建过程:

(10)Fido sees a tortoise. He chases it. He thinks that the tortoise is slow. But it is fast. Maybe the tortoise is really a cat.

第二部分:概念合成理论

一、理论缘起The origins of Blending Theory

合成理论首先归功于Fauconnier(……)和Turner(……)的研究。Fauconnier 首先发展了心理空间理论,用以解释关于意义构建的各种传统问题(比如我们上面讨论过的那些)。与此同时,Turner主要致力于书面语中的隐喻研究。他们二人的研究的语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重合的,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这些语言现象用他们各自的理论却无法直接作出解释。他们都注意到,很多情况下,意义构建似乎来源于看似不存在(not available)的语言结构或认知结构,是这些结构为意义构建提供输入材料(input)。

一些隐喻意义是概念隐喻理论无法解释的。概念隐喻的“双域”模式(two-domain model)无法解释一些映射现象, 比如“This surgeon is a butcher.”乍一看是从与“屠夫”有关的源域向与“外科大夫”有关的目标域的直接投射, 有一系列的相应部分的映射: 屠夫对外科大夫, 动物对人, 商品对病人, 屠刀对手术刀??。但是这种映射关系无法解释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这个外科大夫不称职。屠夫是不如大夫的社会地位高, 但就屠宰而言他是称职的, 甚至得到人们的尊重。由此看来, “不称职”的这层意思并未从源域映射到目标域。概念隐喻理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而根据合成理论, 我们可以推出“不称职”这层意思。

二、概述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概念隐喻理论和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Fauconnier 和Turner(1996、1998)Coulsn(1996), Roher(1997), Fauconnier(1997、1998)等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意义构建理论:合成空间理论或概念合成理论或概念整合理论( the blending theory 或the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或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 简称合成理论(下文称BT)。这一理论的正式提出首见于Fauconnier的第二部专著《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概念合成是人们进行思维和活动, 特别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的一种认知过程。BT 的核心思想是结构整合产生的意义大于部分之和。Fauconnier将概念合成看作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 这一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

例如水上芭蕾这一体育运动项目就是整合了芭蕾舞中的有关动作和游泳中的有关动作。同样, 高空滑板与沙滩排球也都分别综合了两种不同体育项目的相关动作。“电脑桌面”是在电脑命令和带有桌子、文件以及文件夹的办公室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合成的。

一些认知语义学家也称BT是心理空间理论的延续。这是由于概念合成理论关注的焦点是意义构建的动态性(dynamic),此外,它也依赖于心理空间,并将心理空间的构建作为其理论结构的一部分。然而,概念合成理论可以解释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无法做出恰当解释的问题。此外,BT增加了自己的一套专门的理论操作。

二、理论术语

BT 中的术语包括心理空间(mental space),跨空间映射(cross—space mappings),输入空间1(input space 1),输入空间2 (input space 2), 合成空间(blend space), 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 优化原则(optimality principle), 投射(projection), 层创结构( emergent structure) 。

Fauconnier指出,两个输入空间I1和I2合成的话必须满足一下条件,以下逐一说明这些条件。

2.1跨空间映射(cross—space

mapping)

如图所示,图中的圆圈代表心

理空间, 圆圈内的点代表各元素,

元素之间的联系用线来表示。在输

入空间I1和I2中的对应元素之间存

在着部分映射关系。这两个输入空

间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用实线来表

示。

2.1.1 映射的三种类型

映射是Fauconnier所著《思维

与语言中的映射》一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反映的是认知空间之间的关系。它主要分为投射映射、语用函数映射(pragmatic function mappings)和图式映射三种。

2.1.1.1 投射映射(Projection mappings)

该类映射是将一个认知域的部分结构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Fauconnier,1997:9)。人们在言谈和思考时,习惯于使用自己熟悉的认知域的结构或者相关词语来意指另一个认知域。或者说通过投射建立起两个甚至多个心理空间的互指关系。时间概念常常用空间与运动的概念结构来表达。例如:

(1)The Spring Festival is around the corner.(春天快要到了。)

其中around the corner就是用空间概念中的结构来谈论时间。

2.1.1.2 语用函数映射( Pragmatic function mappings)

语用函数映射通过相关认知域为鉴别某个认知域的成份提供手段(王斌,2001)。Fauconnier认为两个在局部可以建立联系的认知域,象征性地对应于两个物体的范畴,这两个范畴通过某一语用函数彼此映射(Fauconnier,1997:11)。这类映射的两个认知域具有相关性。例如用部分代整体。用“枪”指代“士兵”,用“白大褂”指代“医生”等等。转喻与借代是其典型代表。例如:(2)Now I’m reading Lu Xun.(眼下我正在读鲁迅。)

其中以人鲁迅代书鲁迅的著作。“人”与“书”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语用函数映射关系。

2.1.1.3 图式映射(Schema mappings)

图示映射将某一常规图示、框架或者模式用于语境中某一情景的构建(Fauconnier,1997:11)。Langacker (2001)认为,语法结构与词汇项能够激活意义图式,这种图式通过抽象的语法结构逐层建构而显现。这种句法构式与概念结构是图示映射的一种。它不仅体现于语法句法结构,也体现在特定情景填充抽象框架的结构上。例如“投稿”框架会激活相关作者、写作、作品、编审、编辑、杂志报刊的抽象认知框架,假设在某语段中出现Susan has submitted an article to Times.这样一个句子,认知主体立即启动抽象认知框架,将实际情景一一填充到该框架中,Susan对应于作者,Times对应杂志,心理空间的一图式映射是指我们运用普遍的图式、框架(frame)或模式(model)去建构话语中的某一情境。又例如:

(3)Jack buys gold from Jill.(杰克从吉尔那里买了金子。)

Jack,Jill和gold分别与“买卖框架”中的买者、卖者和商品存在一一映射关系。

2.2 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

如图所示, 类属空间对每一输人空间

进行映射。它反映输人空间所共有的一些抽

象结构与组织, 并决定跨空间映射的核心

内容。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 两输人空间源

域和目标域之间存在相似的结构与组织生

物学上的病毒与计算机中的破坏性程序都

有难以觉察、蔓延速度快、需要采取应对措

施等特点。从微观上来看, 两空间都包含着

共同的意象图式。两空间都有容器图式和作

用力图式。人的机体和计算机都可视为一个容器, 病毒与破坏性程序都是从外面侵人的, 而不是它们本身所具有的。这是一个容器图式。病毒与破坏性程序企图侵人有机体或计算机系统, 人的机体组织与计算机的使用者则会阻止它们的人侵。这是一种反作用力图式。

2.3 合成空间(blend)

如图所示, 输人空间I1和I2部分

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 即合成空间。

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元素与类属空间、

合成空间中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用虚

线来表示。源域空间中的生物病毒的

相关特性如不易觉察、传播快、损坏

机体, 与目标域空间中的相关特性如

难以发现、可自我复制、删除文件等

一起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合成空间。

2.4 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

图4显示了一个完整的四空间合

成过程。上图表明空间中相应元素被

投射到合成空间之中后, 可能会合二

为一(图中标示为两条虚线相交), 也

可能被投射为独立的元素(图中标示

为两条虚线不相交)。合成空间中的层

创结构是用矩形来表示的。合成空间

的层创结构并不直接来自输入空间。

是一个其他空间所没有的新生结构,

它是概念整合的核心部分。Fauconnier

和Turner 认为, 认知运作主要在合成

空间的层创结构中进行。

Fauconnier(1997)指出, 合成空间中的层创结构的产生经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扩展(elaboration)三种相互关联的过程:组合(composition):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输入空间的内容投射到合成空间, 把这些内容组合起来, 并在输入空间之间形成以前不存在的新关系。

完善(completion):是指当来自输入空间的投射结构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结构相匹配时, 在合成空间中被激活的模式( pattern) 就会借助背景图式知识、认知和文化模式而不断完善。

扩展(elaboration):是指合成空间中的结构可以根据它自身的层创逻辑在合成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 运用人们的想象力可以根据层创结构对细节进行无限的扩展。

三、概念整合网络模式

合成理论认为, 最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模式是由四个空间构成的网络: 两个

输入空间, 一个合成空间, 一个类属空间。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结构和共有的信息被投射到类属空间里; 同时, 在这两个输入空间的基础上, 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合成空间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 形成层创结构。这样, 这四个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 就构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

图中的圆圈代表“心理空间”, 圆圈内的点代表心理空间中的各元素, 元素之间的联系用线来表示。在输入空间I1和I2中的对应元素之间存在着部分映射关系。两个输入空间的映射关系用实线来表示。映射反映的是认知之间的关系。输入空间包含来自范围(domain)的相关信息, 同时也包含文化、语境、观点和其他背景信息的附加结构(additional structure)。输入空间之间的概念投射是过程, 非单向的, 可以从I1到I2, 也可以从I2到I1; 而“合成空间”则由两个“输入空间”同时向其映射而产生, 但从输入空间到合成空间的概念投射是有选择的( selective projection) , 并不是所有的输入空间所包含元素都能投射到合成空间。类属空间反映两输入空间所共有的一些抽象结构与组织, 并决定跨空间映射的核心内容。合成空间还包含其他空间都不具有的层创结构。由图中合成空间内正方形表示。层创结构并不直接来自输入空间, 而是认知主体对投射的对象经过复杂的认知加工后而在大脑中形成的层创内容。此外,概念整合中的任一空间都能随时得到调整, 不但输入空间可以影响合成空间, 反过来合成空间形成之后也可以影响并调整输入空间。

在实际的思维活动中, 很可能具有两个以上的输入空间。一个合成空间整合

的结果很可能成为另一个新的整合网络的输入空间, 这就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多个合成空间相互联系的概念整合网络。此外, 概念整合网络并不是在建立之后就一成不变的, 人们既可以建构复合空间也可以对其进行解构和重构, 因此新的概念整合网络会不断出现, 为不断创造新的意义打下基础

Fauconnier and Turner以具体事例阐释了这一模型, 比如“与康德辩论”一例(2002: 59 - 60) , 一位当代哲学教授上课时说道:

(1) I claim that reason is a self2develop ing capacity. Kant disagrees with me on this point. He says itps innate, but I answer that thatps begging the question, to which he counters, in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hat only innate ideas have power. But I say to that, what about neuronal group selection? And he gives no answer.

(我认为推理是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 康德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说推理是先天的, 我回应说他是在用未经证明的假设来辩论。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反驳道, 只有与生俱来的思想才有力量。但是我问, 那么关于神经细胞群所作的选择性问题呢? 他无言以对。) 在此例中, 输入空间一含有当代哲学教授以及其他相关元素, 如他的语言、论题、观点等; 输入空间二中含有康德以及其他相关元素; 类属空间中是抽象的思考者、语言、论题、观点等概念。跨空间映射在康德与当代哲学教授, 康德的著作与当代哲学教授的授课内容,他们各自的语言、论题、观点、时间、目的、表达方式间建立对应连接。输入空间中的各元素通过选择性投射进入合成空间, 例如康德、当代哲学教授、他们的某些观点、追寻真理的目的等元素被投射到了合成空间。但康德的时代、语言、表达方式(写作) 、康德已死的事实等则没有被投射到合成空间。该合成空间通过组合得到的呈现结构是两个人同时同地进行谈话; 通过完善得到的呈现结构是两个人同时同地谈话但观点相左, 当代哲学教授使用的disagrees, answer, counters, What about等语言唤起( evoke)了“辩论”的框架; 通过扩展得到的呈现结构则是运行辩论框架的结果, 该运行大大丰富了合成空间的内容, 最终在合成空间中形成了发问、回答、反驳、让步等辩论情景。在合成空间中, 当代哲学教授取得了辩论的胜利, 这一结果投射回输入空间, 在输入空间一中说明了该教授的观点非常正确, 他本人是位优秀的哲学家。在输入空间二中说明了尽管康德的观点很好, 但不是最好。合成空间对输入空间的影响和调整体现了合成空间的存在价值。

四、实例分析

(1) In France, Bill Clinton wouldn’t have been harmed by his relationship with Monica Lewinsky.

XYZ结构(XYZ constructions)

(2) a.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b. 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

c. Politics is the art of the possible.

d. Religion is the opiate of the masses.

e. Language is the mirror of the mind.

f. Vanity is the quicksand of beauty.

g. 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

h. Death is the mother of beauty.

i. Children are the riches of poor men.

这种形式最先为Aristotle所关注,它由3个元素组成,Turner将其分别标记为X、Y 和Z。这些元素都是名词短语,如(3)所示。其中的两个元素,Y和Z构成一种所有格结构(方括号中),由介词of连接。这类结构旨在说明我们应该从何种视角看待X. (3) Children are [ the riches of poor men ]

[X] [Y] [Z]

(4) a. CHILDREN ? POOR MEN

[X] [Z]

RICH MEN

[Y] [W]

五、概念整合模型的类型

Fauconnier从心理空间组织框架的角度将概念整合网络模型划分成四种: 简单型( simplex)、镜象型(mirror)、单域型( single -scope)、双域型( double - scope)。

在简单型整合中, 一个输入空间包含特定框架及其角色, 另一输入空间包含无框

架组织的元素, 跨空间映射将角色与元素进行匹配。镜象型整合中, 所有心理空间都具有相同的组织框架。单域型整合网络中的两个输入空间有各自不同的组织框架, 但只有一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被投射到合成空间中, 并经过扩展形成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传统的隐喻事实上属于单域型整合。双域型整合网络中的两个输入空间也有各自不同的组织框架, 但是两个组织框架均部分投射到合成空间中, 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同时包括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部分结构。因为双域型概念整合的层创结构具有和输入空间截然不同的组织框架, 所以创造力最为显著。

下面通过例子分别阐释四种类型

1简单型( simplex)

(16) John is the son of Mary.

2 镜象型(mirror)

(17) Microsoft has finally delivered the knock-out punch to its rival Netscape.

4 双域型( double - scope)

(18) You’re digging your own grave.

This double-scope blend has two inputs: one in which the BUSINESSMAN takes

out a LOAN his company can ill a ff ord and another relating to GRAVE DIGGING.

又如,我们上边讨论过的:

This surgeon is a butcher.

六、优化原则(Optimality principles)

Fauconnier & Turner( 1998) 提出了合成有效运作的五条优化原则(Optimality principles),

这些优化原则在合成中互相竞争, 每个合成在不同程度上满足各项原则, 它们实际上是对合成过程的制约。这五条优化原则是:

(1)整合原则( integration): 复合空间里必须含一个经过整合得到的可以作为一个单位运作的场景。

(2)构造原则( topology): 输入空间里的成分与从输入空间投射到复合空间里的成分要有匹配关系。

(3)网络原则(web): 必须维持复合空间与输入空间之间适当的网络关系, 并保持紧密联系。

(4)解包原则( unpack ing): 仅从复合空间理解者就必须能够对复合空间进行

解包处理, 重构输入空间、跨空间映射、共有空间以及所有这些空间之间的连接网络。

(5)充分理由原则( good reason): 假如一个成分出现在复合空间里, 那它就必须有出现的充分理由。它必须与其他空间之间能建立相关连接,在运行复合空间时必须要能执行相关功能。

这五条优化原则是自然语言中建立概念结构的有力机制。这种机制允许大量的概念结构跨越心理空间进行迁徙。我们根据这些原则对概念进行整合, 建立合理的概念整合网络。Fauconnier & Turner在上述5条最优化原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4 条原则, 即压缩原则( principles for compression )、格式完善原则( thepattern completion princ ip le )、重要关系最多化原则( the maximization of vita l relation principle)、重要关系强化原则( the intensification of vital relation principle), 并将充分理由原则换成了关联原则。新指导原则中的压缩原则、重要关系最大化原则、重要关系强化原则都是针对重要关系提出的, 是对概念整合理论的最新发展补充。

七、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合成理论的比较

最后,我们从宏观角度将它们的核心内容作一个比较, 以期得出它们在解释意义构建方面各自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7.1理论术语不同

首先, 概念隐喻理论与整合理论在意义构建中使用两套既类似又不同的术语(见表1)。

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 上图左右两栏中的术语并非一一对应。比如合成理论中的心理空间就不等同于概念隐喻中的概念域。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临时性的实时( online) 动态概念, 是人们在思考或谈论已知、想象、过去、现在或将来情境时构建起来的部分的、暂时性的表征结构。心理空间不完全等同于概念域, 但是依赖于概念域, 它是基于特定的域所构建的特定的情境, 它的存在依赖于与某个特定域相关的更广泛、更固定的知识框架(Grady et al, 1999)。笔者认为映射(mapping) 与投射(projection) 没有实质性区别。恒定原则(Invariance Principle) 强调身体的经验, 是把概念隐喻理论根植于认知语言学的一个连接点,而优化原则(optimality principle) 并没有这种作

用。优化原则更强调几个空间中的成分映射的逻辑性。人们有理由认为合成理论是从概念隐喻理论发展来的。

7.2 认知操作的异同

概念隐喻理论和合成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两个较重要的理论。二者在认知语言学的整体框架中属于解释概念结构的理论。一般认为, 合成理论是在吸纳概念隐喻理论的优势,克服概念隐喻理论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二者在解释新意义产生方式的操作上存在异同,详见表2。

表2: 概念隐喻理论与合成理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7.3 合成理论的优势

合成空间理论的重大理论贡献之一是其对隐喻的阐释。为“This surgeon is a butcher.”这类隐喻提供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合成理论可以对漫画、玩笑、新生词汇、旧词新用等语言现象进行很好的解释。

7.4对Fauconnier & Turner的隐喻阐释理论的认识

Fauconnier & Turner的合成空间理论可帮助我们有效地分析和阐释隐喻的实时意义建构过程。但在运用这一理论来分析和阐释隐喻时我们应灵活地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 在隐喻的意义建构和阐释过程中我们要恰当处理相似性与相异性问题。合成空间理论强调源域空间与目标域空间的相似和对应元素之间的映射。类属结构反映的也是两空间所共有的相似结构与组织。Fauconnier & Turner模式中

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服务功能的关系。 2、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主要功能区类型及其区位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3、应用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4、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信息 5、逐步培养分析整理资料,归纳推导出结论,并用口头或书面加以表达的能力 6、运用资料并联系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7、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CBD 右图是纽约曼哈顿区的景观图。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的商务活动和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逐渐分离,企业的商务活动从工业生产区分化出来,向城市中心地段集聚和迁移而形成的城市功能区。在景观特征上,高楼林立是城市CBD的标识。 尝试探究:你能说出中心商务区建筑高大稠密的原因吗 提示: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核心区,地价昂贵,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昂贵的地价,加上极为紧张的土地供应,使得建筑物被迫向高处发展,越盖越高,越盖越密。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及其。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1)中心商 务区 ? ? ? ? ?区位:城市的部位 特点 ?? ? ??交通,通信发达 早晚人口流动量较,人口差异大

(2)商业区 ???????组成: 和各种商场(或超级商场) 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高,土地利用 区位:多分布于 或交通干道旁,大城市往往有多个 商业区,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在城市 内 (3)住宅区 ? ?? ??? ???地位:城市中最 的用地方式类型?????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多与企业或单位分布区 或 市政 的住宅区 分化:由于 原因,呈现 与 的分化 (4)工业区 ? ????区位??? ??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 的地带 特点:不同程度地存在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 、混合功能区、郊区。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 (1)城市规模 ?????????表达方法?????????? 规模决↓定 规模常用 规模表示划分(中国)?????依据: 人口数量四个等级: 城市、大城市、 城市、小城市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化越 ,服务功能越 ;但不等于两者成 。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早期的功能分区 ,发展成现代城市的某种功能区。 (2)经济原因:由城市中心向外,土地价格逐渐 ,依次形成 、 、 。 (3)社会原因:包括 、生活方式、 。

浅析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心理空间建构理论

浅析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心理空间建构理论 由于“一带一路”以及其他具有建设性意义政策的大力实施,加之世界各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跨文化交际渐渐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众多语言学家纷纷加入了探讨跨文化交际的队伍中来,他们结合各种语言学理论对跨文化交际进行研究。作为认知语言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心理空间建构理论重在解释实时语言的产生与理解过程,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对其进行分析与探讨有利于拓宽语言学的研究思路。本文将以跨文化交际为背景对心理空间建构理论进行分析与探讨,发现中英语境与语言结构的差异对交际双方的心理建构过程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为跨文化交际教学提供参考。 标签:跨文化交际;心理空间建构;语境;语言结构 跨文化交际正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各国合作交流的加强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交际方式。来自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际者在以语言为媒介进行交流时,交流的信息会随着交际双方的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以及语言结构的差异在交际双方的心理建构过程中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认知网络系统,进而影响跨文化交际。另一方面,受交际双方主观表达的需求影响,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会呈现动态性、语境相关性的特点,即“语言交流的过程也是心理空间系统不断建构的过程”〔1〕。 因此,以应用语言学中的跨文化交际为出发点对心理空间建构理论进行浅析,旨在对心理空间理论的建构分析有更创新的解读视角,更加直观生动的阐释较为复杂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减少交际双方因文化不同而造成的歧义与误解的概率。 一、心理空间建构理论的内涵与本质 (一)心理空间建构理论的概念 Fauconnier将心理空間看作是一个小概念包,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的理解与行动而建构的网络系统〔2〕,同时也是交际双方交际的表层语言信息背后的各种深层语义、语用和文化等信息在交际双方各自认知系统中相互作用,并进行加工与整合的过程,这一加工整合过程需要以交际双方的思维能力、经验背景知识的储量与认知水平为基石。此外,Fauconnier将其理解为是关于如何生成并进行话语阐释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建构话语意义、触发认知程序,这将有助于我们深入挖掘呈层级性的逻辑语义关系〔3〕。因此,话语的生成与阐释具有层级性,相互关联性与动态性,是一个心理空间网络系统。 (二)心理空间建构理论的内部架构 作为心理空间建构理论的领军人物,Fauconnier将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发展成了一种话语理解和话语管理的综合性认知理论,是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与创新。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学家们将心理空间划分为四个不同但却相互关联相互

心理空间和概念合成理论

第一部分:心理空间理论 一、概述 “心理空间”是认知语言学家Gilles Fauconnier在他的第一部专著——《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Fauconnier,1985)中提出来的。这部著作也是心理空间理论产生的标志。心理空间理论是关于语篇生成和阐释的认知语言学理论, 它旨在用虚拟的心理空间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 根据Fauconnier(1985),理空间是指人们进行交谈和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集合(conceptual package) , 它不是语言形式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的一部分, 而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 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分派和处理信息的虚拟概念框架。 心理空间理论的一个主要观点是:语篇的加工与处理过程是一个包含若干相互关联的心理空间构建网络的过程。在该过程中, 语言使用者利用多种空间构造语(space builder)构建出与现实空间(reality space)相对的一系列心理空间, 如时间、信念、愿望、可能性、虚拟、空间位置等。空间内有各自的语义结构元素, 相同的语义结构元素之间可以通过跨空间映射(包括投射映射、语用函数映射或图式映射)建立对应关系。跨空间映射的基本原则是身份认同原则(ID: Identificat ion Principle), 又称可及性原则(Access Principle)。 二、理论术语及实例分析 2.1 空间构造语(space—builders) 根据心理空间理论,我们在思考和交谈时也在建构心理空间,而心理空间是通过空间构造语(space—builders)构建起来的。空间构造语是这样的语言单位:它要么有助于构建新的心理空间,要么有助于在先前已经建构好的心理空间之间来回更换注意视点。空间构造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介词短语如:in 1966, at the shop, from their point of view。 2)副词如:really, probably, possibly, theoretically。 3)连接词(connectives)如:if . . . then . . .,either . . . or . . .。 4)带从句的主谓搭配如:Fred believes [Mary likes bananas], Mary hopes . . ., Susan states . . .。 2.2 元素(elements)

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 1.概念整合理论是心智空间理论的发展,心智理论是两个或多个空间合并而产生的层创(novel)推理。映射(mapping)被用来建立和开发概念整合的处理过程,对背景知识的激活。概念整合过程可以把真实的东西、虚构的东西、意像中的东西概念化;概念整合模型中生成的推理常常可以引导概念化者的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产生变化。 概念整合理论是建构混合认知模型的理论。(前言) 2.概念的体验性: 人类生存在客观世界中,当人们把客观世界的对象范畴化、概念化时才形成了概念,概念藏匿于人的思维中,通过认知过程概念可以被符号而形成语言系统。 概念是人认识世界的产物,是对事物本质的反应,是对一类事物进行概括的符号表征。(赵艳芳2001:81)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句,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情采)“故形立则章成矣,发声则文生矣。”(原道)“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诠赋)“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体性) 这段文字说明客观世界作用于心,心生言、言生文。 概念是体验的,是经过心智加工的,体验越深,概念的印象也就越深。(例如:911)

概念来源于知识。不同的知识范畴可归结为不同的概念。人的心智会将具体的、体验的知识上升为概括的、抽象的概念。 概念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体验的、凝练的表达,心智的体验加工是心智的体验加工是概念的终端产品,概念被视为认识科学的中心。(Robert.A. Wilson, Frank.C. Keil, 2000:177) 概念是通过经验,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能力而得到的。(Lakoff& Johnson 1999:497) 海德格尔坚持认为:“人类离不开概念,概念是经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有的经验都是概念性的,是已经验的概念。”([法]马克.弗罗芒.默里斯,2004:68)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人们在头脑里生成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内部联系了”(毛泽东实践论) 2.概念的范畴: 概念的形成以认知范畴为基础,概念是人的思维单位。 概念是由具有该范畴全部通常属性的原型所表征的。(Rosch and Mervis, 1995:7 :537-675)

科学认知区域(1):基本概念

科学认知区域(1):基本概念 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时界线是明确的,有时界线是模糊的。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功能、优势和特色,这是一个具体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差异所在。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相关的区域。 区域大小不等,大尺度区域可包括许多国家,中等尺度区域可包括几个省或一部分城市,小尺度区域可以是城镇,或者是一个城区,还可以是一个具体的地方。 我们认识区域,可借助于区域特征分析,还可以通过区域统计指标,比如面积、人口、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情况、城市化水平、对外贸易、环境生态状况等。不同区域的比较,可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地理区位、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对外联系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地理课程中的区域学习 在初中阶段地理课程中,对世界地理、中国地理进行了系统 的介绍,许多中学还开设了乡土地理课程。因此,高中阶段的区 域地理学习,在层次上应有所提高和深化,还要加强对典型区域 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重点可侧重 于: 区域现状分析 区域的空间和界线,区域的性质、地位和中 心。区域统计指标可涉及面积、人口、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 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对外贸易、环境生态状况等。 典型区域剖析 自然地理区域,如地形区、流域、生态区 等;人文地理区域,如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交通运 输枢纽区域、旅游区域等。 不同区域比较 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产业结

构、空间布局、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对外联系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熟悉我们生活的区域 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体验和具体情况出发,多列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例。 根据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可设计一个赴热带沙漠、热带草原、热带雨林、高山地区的模拟旅行活动,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地理景观,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需要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本活动以研究小组的形式开展。 第一步,设计一条经过上述地区的旅游线路,包括目的地、月份、交通工具、目的地附近需要考察的景点、主要考察内容及预计考察时间、生活必需品、注意事项等。列出计划到达的月份,是因为不同季节观察到的景色是不同的,所需携带的生活必需品也不相同;在目的地附近考察的景点,要求包括著名的自然景区和人文景区。 第二步,根据所设计的旅行路线,查阅相关资料,编写考察内容。 第三步,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出考察报告,也可以写成散文风格的见闻录,或者是探险日记等形式。 第四步,在研修班内进行交流。 就宏观而论,区域之间的差异,首先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差异,可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比较开始,探寻形成气候差异的原因,再比较地貌、地质、水文等方面的差异,探寻产生土壤、植被等差异的原因。自然条件的差异,对人类活动有很大影响。不同区域人类活动的差异,可从生活方式、产业活动、聚落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本活动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差异,以及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心理空间及建筑空间

文章来源于:设计英才网 心理空间与建筑空间 1. 格式塔心理学 从1912年格式塔心理学基本观点通过韦特曼的《似动视觉的实验研究》一文发表开始,完形论就开始在心理学领域中建立它的框架。大致于上个世纪中叶,建筑学开始与心理学形成交叉学科,建筑师们将“人——环境——建筑”统一起来进行研究,格式塔完形论的框架也就正从这个时候开始逐步深入到建筑设计的研究中。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机体的生理过程是心理过程的基础,是行为环境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媒介物。同时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心里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意识经验中显现的结构性和整体性。整体是先于部分而存在的,它具有的形式和性质不是决定于其中的部分,而是决定于作为一个整体的情景。总的来说,格式塔强调一个整体的概念,从整体来考虑和分析事物,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正是需要建筑师时时从整体回顾方案所需涵盖的信息,从宏观的角度来对场地中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建立起从“人——环境——建筑”综合考虑的框架,从而做出一个更完整的判断来回应各个因素。可以说一个方案对场地信息(包含地理环境信息和人文环境信息等)回应程度的完整性,就是建筑设计方案的格式塔性。

2. 建筑设计与心理学的关系 2.1建筑的强迫性 建筑是一种带有强迫性的艺术,它不同于其他艺术品只在固定的场所固定的时间让人视觉可达。建筑存在于人生活的任意范围之中,在城市乡镇村落等,只要有人的地方都有建筑的存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到建筑,而正是因为建筑的这一特性,建筑师才不同于艺术家,任何一个建成的建筑都会带有强迫性,强迫使用它的人去接受这个建筑。因此,建筑(包括建筑空间)给人以什么样的心理感受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建筑设计中需要细心考虑的问题。建筑师有必要对心理学有足够的认识,才能更好的在建筑设计中对人的心理反应做出一种接近真实情况的预计。 2.2建筑空间对心理知觉的影响 要在设计时对人的心理做出接近真实的判断,首先应该从整体的思路即完形论的理论来考虑,正如格式塔心理学家考夫卡指出的一样:假使有一种经验的现象,它的每一成分都牵连到其他成分,而每一成分之所以有特性,即因为它和其他成分具有关系……行为产生于行为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心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行为与心理物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解读新词“灰犀牛”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解读新词“灰犀牛” 发表时间:2019-06-24T11:43:20.417Z 来源:《成功》2019年第4期作者:李楚睿 [导读] 词汇的发展日新月异。从概念整合理论出发解读不断涌现的新词,可以探究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规律。本文基于“灰犀牛”一词展开讨论,探究其产生的社会语境和新创意义“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的产生机制。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 210046 【摘要】词汇的发展日新月异。从概念整合理论出发解读不断涌现的新词,可以探究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规律。本文基于“灰犀牛”一词展开讨论,探究其产生的社会语境和新创意义“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的产生机制。 【关键词】概念整合;灰犀牛;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 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语言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更新,不断产生的新词和新流行语因其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被广泛运用,不少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新词汇的来源、构词手段、构词特点和规律等方面进行研究。新词的语义建构过程是新词语义组成成分语义、语境意义以及新生概念之间的相互整合过程。因此,本文基于认知主义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对2017年度新词——“灰犀牛”进行探究,解析其新创意义的形成。 一、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原理 Fauconnier & 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是对心理空间理论的延续和发展,该理论的研究重点转向论述两个心智空间中的信息如何互相映射并整合起来,以解释新概念产生之根源,即“对两个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概念有选择地提取其部分意义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复合概念结构”(张云秋、王馥芳,2003)。 概念整合理论的关键是概念整合网络。典型的概念整合网络包含四个心理空间,即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复合空间。概念整合的过程中,心理空间通过组合、完善、拓展三个途径确保整合过程的顺利进行。组合指输入空间中的元素通过建立某种关系在融合空间中组合起来;完善步骤中,人们的背景知识被激活,从前一步骤组成的结构通过背景知识丰富,最后通过想象力将心理空间拓展。这三个步骤是人类在认知客观世界的基础上获得新概念产品的连续过程(张玮玲,2017)。 二、“灰犀牛”一词产生的社会语境 “灰犀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米歇尔?渥克于2013年1月在达沃斯全球论坛上提出的。2017年7月,人民日报刊发《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一文,文中提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需要增强忧患意识。……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这是人民日报首次提到“灰犀牛”概念,此后,“灰犀牛”一词频繁见于报刊杂志和网络,特别是在金融领域的报道中。 例如:1.“灰犀牛“不容忽视,用预警机制化解股市风险(新京报,2019年2月21日)2.美国国债经济突破22万亿美元,又一头威胁世界经济的“灰犀牛”?(文汇报,2019年2月15日) “灰犀牛”经常被当做金融术语使用,例1-2就主要指在金融市场内经常被提示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的大概率风险事件,例如股市风险、国债攀升以及整体金融市场的危机。 下面的例子:1.养老问题缓缓奔来的“灰犀牛”。(金融界,2018年11月15日)2.倪鹏飞:房地产税开征不应前怕狼后怕虎若贻误时机恐现楼市“灰犀牛”(华夏时报,2018年8月21日) “灰犀牛”一词也广泛用于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借以指代那些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危机,比如例3-4中的养老问题、房地产税等问题。从全球化视角来看,当前全球化、气候变化、难民等全球性社会问题都正面临巨大的“灰犀牛”风险。 三、“灰犀牛”新创意义的产生 在米歇尔?渥克《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中,作者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在非洲大草原旅游的游客,因为想拍一张完美的犀牛照片而忽视了向导不要距离犀牛太近的警告,直到距离犀牛很近的时候游客才意识到危险,而当犀牛以几倍于人类奔跑的速度向游客冲去,游客想逃脱却发现可行的方法都已失去时机不再奏效。随后在书中,作者用该词来指代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 “灰犀牛”和“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两者之间存在“厚积薄发,前期不受重视,但爆发后后果严重”的共同特征,但它们并不完全相关,因为分属于动物和事件两个空间域,从早期理论运用上来看,似乎并不能将两者进行整合。 而沈家煊在2006年提出的“糅合性整合”,就是将两个相似但不相关的概念整合,糅合的基础是相似性,由相似性将两个不相关概念域中的相似性成员的性质整合在一起而产生新概念意义,这一整合具有隐喻结构。因此,“灰犀牛”这一动物空间域的属性,激活我们对相似却不相关的事件空间域成员“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整合在一起产生新概念意义(邱艳萍,2014)。 输入空间1中的灰犀牛,其特点是反应迟缓、看似不具备危险性、脾气暴躁,而在输入空间2中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其特点是潜伏期长、易被忽视、破坏巨大。在认知推理过程中,这两者的性质通过跨空间映射,将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一起投射到复合空间,形成了新创结构:灰犀牛是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在此基础上,认知模式将两者的意义进行组合,并借助有关灰犀牛的背景知识的完善,通过联想赋义进行拓展,得出“灰犀牛”一词的隐喻意义。 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的创造尤为迅速。通过概念整合理论的分析,既可以解释新词的意义建构,也可以探索新词表层含义背后所隐藏的人类深层思维认知,为词汇意义和认知主义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陈建民.中国语言与中国社会[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103. [2]邱艳萍.从概念整合理论来看“临时工”新创意义的生成[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2):98-102.

第一章、生活空间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第一章生活空间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生活空间和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是人们基本生活要素之一。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空间由最原始的天然岩洞演变到现在种类繁多的住宅样式。无论生活空间的形式将怎样的变化和发展,它的基本内涵是不变的:它是人类的住所。 第一节生活空间的基本概念 一、生活空间的定义: 1、定义:生活空间是一种以家庭为对象的居住活动为中心的建筑环境。 (1)、狭义地说,它是家庭生活方式的体现。 案例A:农村生活下的生活空间: a、生产方式:农业,养殖业 b、生活空间特点:农村用地状况决定其相对宽敞,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决定其周边环境可以相对封闭。 案例B:游牧生活下的生活空间: a、生产方式:畜牧业 b、生活空间特点:畜牧业生产决定其应具有活动性以便于追随牧草, 活动性决定其应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材料轻便。 案例C:城市生活下的生活空间: a、生产方式:工业或商业 b、生活空间特点:城市用地状况决定其相对密集,生产方式要求其交通发达并信息畅通。 (2)、广义地说,它是社会文明的表现。 案例A:封建社会时期的生活空间: a、封闭:独门独院,→封建意识形态的体现 b、等级分明:正房与厢房,→封建伦理道德思想的体现 案例B:生活空间的层级关系: 家庭(单个生活空间)→小区(生活空间的集合)→社区(小区的组团)→城市(社区的串联)

二、人们对生活空间的认识: 1、中国古代人们认为: “君子之营宫室,宗庙为先,廊库次之,居室为后”。 说明中国古代对生活空间以宗法为重心,以农耕为根本的社会居住法则,兼顾精神与物质要素。 2、西方古罗马帝国建筑家波里奥认为: “所有生活皆需具备实用、坚固、愉快三个要素。” 两千年前就已在实质上把握了功能、结构和精神价值。 3、现代建筑设计家赖特认为: “功能决定形式”,生活空间的实质存在于内部空间,它的外观形式也应由内部空间来决定。 生活空间的结构方法是表现美的基础。 生活空间建地的地形特色是生活本身特色的起点。 生活空间的实用目标与设计形式的统一,方能导致和谐。 4、勒?柯布西耶则认为: “居室是居住的机器,”生活空间设计需像机器设计一样精密正确。 生活空间设计不仅需考虑生活上的直接实际需要,且需从更广泛的角度去研究和解决人的各种需求,生活空间的美植根在人类的需要之中。 第二节生活空间的发展历程 室内设计是人类创造并美化自己生存环境的活动之一。确切地讲,应称之为室内环境设计。生活空间室内设计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当前三个阶段。 一、早期阶段(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中期) 早期阶段人类赖以遮风蔽雨的居住空间大都是天然山洞、坑穴或者是借自然林木搭起来的“窝棚”。这些天然形成的内部空间毕竟太不舒适,人们总是想把环境改造一番,以利于生存。人类早期作品与后来的某些矫揉造作的设计相比,其单纯、朴实的艺术形象反倒有一种魅力,并不时激发起我们创作的灵感。 该时期特点如下: 生产技术落后→解决技术能力有限→技术相对简陋↘↗穴居窑洞及山洞生产能力不足→物质财富有限→满足基本功能要求→形式→巢居干栏

心理空间和概念合成理论

第一部分:心理空间理论 一、概述 “心理空间”就是认知语言学家Gilles Fauconnier在她得第一部专著——《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Fauconnier,1985)中提出来得。这部著作也就是心理空间理论产生得标志。心理空间理论就是关于语篇生成与阐释得认知语言学理论, 它旨在用虚拟得心理空间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 根据Fauconnier(1985),理空间就是指人们进行交谈与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得目得而构建得概念集合(conceptual package) , 它不就是语言形式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得一部分, 而就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得“临时性容器”, 就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分派与处理信息得虚拟概念框架。 心理空间理论得一个主要观点就是:语篇得加工与处理过程就是一个包含若干相互关联得心理空间构建网络得过程。在该过程中, 语言使用者利用多种空间构造语(space builder)构建出与现实空间(reality space)相对得一系列心理空间, 如时间、信念、愿望、可能性、虚拟、空间位置等。空间内有各自得语义结构元素, 相同得语义结构元素之间可以通过跨空间映射(包括投射映射、语用函数映射或图式映射)建立对应关系。跨空间映射得基本原则就是身份认同原则(ID: Identificat ion Principle), 又称可及性原则(Access Principle)。 二、理论术语及实例分析 2、1 空间构造语(space—builders) 根据心理空间理论,我们在思考与交谈时也在建构心理空间,而心理空间就 是通过空间构造语(space—builders)构建起来得。空间构造语就是这样得语言单位:它要么有助于构建新得心理空间,要么有助于在先前已经建构好得心理空 间之间来回更换注意视点。空间构造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介词短语如:in 1966, at the shop, from their point of view。 2)副词如:really, probably, possibly, theoretically。 3)连接词(connectives) 如:if 、、、 then 、、、, either 、、、or 、、、。 4)带从句得主谓搭配如:Fred believes [Mary likes bananas], Mary hopes 、、、, Susan states 、、、。 2、2 元素(elements) 心理空间可视为包含若干元素得集合。所谓“元素”就是指实时建构得实体(entities),或者就是先在于认知体系中得实体。这些元素得语言表达式多为名词短语(NPs),如:专有名称(Fred, Elvis, Madonna, Elizabeth Windsor, Tony Blair,James Bond),摹状语(the Queen, the Prime Minister, a green emerald,a Whitehouse intern, an African elephant), 以及代词 (she, he, they, it)。 名词短语(NPs)可以作有定解读(definite interpretation)或无定解读(indefinite interpretation)。可作有定解读得NP在预设模式(presuppositional mode)中运作,因为其预设了已经存在得知识。换言之,这些NPs就是指称可及得元素:为听话人或说话人所熟悉、或者就是会话已经谈及得。 2、3 特征与关系Properties and relations

浅析_场域_中的六个心理空间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9)1820026202 浅析“场域”中的六个心理空间 收稿日期:2009202226 作者简介:谢梅申(19782),女,工程师,上海刘志筠建筑设计事务所,上海 200000 谢梅申 摘 要:根据勒温的“场域”理论,以“人”为研究元素,以“自我感知”为研究线索,把人身体周围的区域分为六个心理空 间,简述并浅析了其对建筑和环境设计的作用和影响,以使建筑和环境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关键词:心理空间,场域,自我感知,建筑和环境设计中图分类号:TU 2024文献标识码:A 海德格尔曾说:“空间在本质上为的是形成房间,从而获得它 的界限;这界限不是终止的意思,而是相对希腊人所说的是某些东西开始存在,是由于它的相对位置,它才经常被承认。因此,空间之所以能获得它们自身的存在,是由于位置关系,而不是个别孤立地作为空间。”可见,围合的建筑构成了空间的存在形式,而空间的主导和灵魂是人,人感知和体验着空间的位置关系,并在这些被“形成房间”的空间中生活、工作、休闲和社交。因此,在研究空间时,设计师必须考虑到人的尺度、人与建筑的距离、人对空间的依靠性、空间遮蔽和对行动范围的确定(运动空间与停滞空间),以及空间领域的感受等。 曾有心理学者研究表明,人身体周围的空间可按照心理感受的不同分为四个区域:前理性空间,左、右情感空间和后恐怖空间。笔者认为,此观点的依据主要来源于勒温的理论。他认为,人是一个场(field ),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种心理场或生活空间里发生的,生活空间(Life Space ,简称L SP )包括个人及其心理环境。因而根据其理论,前理性空间,左、右情感和后恐怖空间就是在“场”的范畴内产生和细分的。人在进行活动(即发生事件)的当下,也于潜意识中对身体周围的空间性质做出判断,以知觉身心存在感和归属感,并衡量自身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人在潜意识里其实是想控制这一被感知的区域的,即个人在独处或从事其他活动时要求不受干扰。在心理上,“场域”的边界不是一个确定的范围,可能是模糊或变化的,它取决于个人的信念、情感、目的、感知能力和当下发生的事件。而可以确定的是,人存在和活动于三维的外在物质环境中,所以二维指向中的四个空间区域是有局限的,须考虑到竖向尺度的存在,应增加顶上空间区域和脚下空间区域。在本文中,笔者暂且将顶上空间区域称为“上间歇无意识空间”,把脚下空间区域(人在走楼梯、台阶和乘坐电梯时感受到的 空间变化)称为“下间歇恐怖空间”。因而笔者认为,人的身体周围可以按照心理感受的不同划分为六个空间区域(见图1)。以下,笔者就以“人”作为研究元素,以“自我感知”作为研究线索,就一般情况下(非特异性)的“场域”中的这六个心理空间进行简述,并浅析其对建筑和环境设计的作用和影响 。 1 前理性空间 正前方是理性、道德的空间,它给人的感受正式而庄重,有时甚至是紧张或冰冷的。外交谈判和商务洽谈以此种方式进行,而被老师批评或被老板训话时,人们也常处于这一状态。 当两人相对而坐即两个“场域”对立时,双方目光易直接相对,更易感知彼此的音容举止。此时,私密感减少,而对立感甚至防备感则相对增多,故称之为前理性空间。在公共环境中,这样的空间为人们进行正式的商务、社交、办公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交流方式。因而,在建筑和室内环境设计中,设计师应考虑到前理性空间的存在。商业、餐饮及娱乐场所中,以相对而坐摆放的桌椅是最普遍的设计形式。 和形态的设想用图的形式,反映为具体的形象,这是建筑师的基本功。建筑师良好的思想交流能力有助于理解业主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交流过程中充分的表达也使建筑师自身思想的实现成为了可能。 9)组织协调能力。在建筑从策划、设计到施工、验收使用的漫长过程中,建筑师对外联系着使用者、投资者和建造者,对内协 调着结构、水、暖、电各工种,承担着核心和纽带的作用。建筑师要组织各类人员的协同工作,同时必须协调众人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使用者追求高标准和投资方追求低造价之间的矛盾,高质量设计所需时间和甲方缩短设计周期要求之间的矛盾,建筑造型变化与结构简洁实用之间的矛盾等等,使建筑师的责任远远超出设计本身。 On architectural taste and architect ’s quality WANG X ue 2jun Abstract :From the aspect of the architectural taste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requirements of creating excellent architectural works on the sub 2jective attitude of the architect and on their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points out the service market can be created better ,so long as the sound subjective attitude and the excellent professional ability are available. K ey w ords :architect ,architectural works ,subjective attitude ,professional ability ? 62?第35卷第18期2009年6月 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 Vol.35No.18J un. 2009

[概念整合理论的基础] 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的基础] 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的基础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的基础概念整合理论摘要。概念整合理论结合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正日渐成为交叉学科的研究热点。 概念整合理论是建立在一定的认知基础、心理基础及生物神经基础之上的,本文主要从上述三个方面对概念整合理论的基础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概念整合认知基础心理空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一种意义构建的理论框架(,1998、2002)概念整合理论,也称合成空间理论(,,.)。概念整合是一种心理空间()网络映射的动态认知过程(-),"概念整合理论结合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正日渐成为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王正元,20xx)本文拟从认知、心理及生物神经等方面对概念整合理论的基础进行探讨。 1.认知基础传统的观点认为人类进行有意义思维和理性活动的能力是抽象的,一切有意义概念和理性都是超验的();而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则是意义()是指针对能够进行思维和理性活动的人类而具有意义的东西。人的肉体经验和运用想象机制的方式对于人们如何建构范畴、理解经验是至关重要的。(,1987;转引自王寅,2002)(1980)率先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问

题,随后提出了"经验主义现实论"()。(1987)认为我们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并非对客观世界的镜像反映,而是由我们的身体经验所形成,尤其是感觉运动系统的经验。(1999497)明确提出,"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并只有通过他们才能被理解。 "(,1999497)认为认知的无意识性、心智的体验性以及思维的隐喻性是体验哲学的三项基本原则。(王寅,2002)概念整合理论将意义视为人的思维模式,即相对于一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认知体验,意义由大脑操作的心理网络模式整合而成,对其理解源于环境与人的不断相互作用。意义在人与环境的互动中进行跨空间投射()和实时(-)整合,从而在主客观结合的基础上理解信息概念的意义。 因此,概念整合理论是建构在体验主义认知论的基础之上的。 2.心理基础概念整合理论有着一定的心理基础,心理空间理论即是概念整合理论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1985)在心理空间()中提出了心理空间理论,他认为心理空间是人们进行感知、想象、记忆或思维的表征,是人们在思维、会话时,在大脑中临时、动态建构的一些相关信息的概念包()。(,1994)(1985)提出了辨认原则或称可及原则(),用来规范实体与表示指称的语词之间的关系,可及原则在意义的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人们思维与会话时,在语法、语境和文化等压力的综合作

从心理空间理论看语用预设的理据性_陈家旭

2004年第5期总第120期  外语学刊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2004,No.5 Serial No.120从心理空间理论看语用预设的理据性 陈家旭 魏在江 (聊城大学,聊城252000;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 提 要:本文从心理空间理论入手,探讨了语用预设的心理空间理据。鉴于预设本身的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稳定性,笔者主张从多学科、多角度对预设进行全面研究。心理空间理论可以为预设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它以心理空间关系为手段,揭示语言结构中的相关信息,说明语言使用者如何分派和处理语言结构的指称关系。在语用预设的流向、预设触发语、预设的转移、预设的投射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关键词:语用预设;心理空间理论;理据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4)05-0008-05 1 引言 预设,也叫“前提”、“先设”。对预设的研究起源于哲学界,是哲学和逻辑学的一个课题,最初由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来。20世纪5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斯特劳森发展了弗雷格这一思想,将这类现象看作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的推理关系。他指出,自然语句中任何有意义的语句都能推导出一个背景假设(预设),该预设可表现为另一个语句。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语义学的发展,预设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关注,语言学家把它作为一种语义关系来研究;后来,语用学又介入其中,重视预设对语境的依赖关系,把预设与说话人和听话人联系起来,赋予预设的动态特征,这是预设研究的一大进步。预设是一种潜在的已知信息,是交际双方共同认可的背景知识,曾被认为是“难以捉摸的概念”,被认为是“难下定义是出了名的”(石安石1990:180)。由于预设的特殊复杂性,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建立起一种完备的预设理论(索振羽1999:144)。鉴于预设本身的复杂性,笔者主张从多角度、多学科对预设进行全面综合研究。“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由语言词语的语义详尽说明来预测预设的理论,这样的一种理论在本质上是混合型的(Levinson1983:225)。”本文以近年来认知语言学中的新理论———心理空间理论来探讨预设,以期对预设的研究有所裨益。 2 心理空间理论简介 心理空间理论是一种概念复合模式,是建立在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类聚、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一般认知操作过程(Fauconnier 1994),是认知活动中的一种普遍形式,能够有效地解释动态的、随机的、模糊的思维认知活动。它是一种以虚拟的心理空间(mental space)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的认知语言理论。所谓虚拟的心理空间,并不是语言形式结构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的一部分,而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temporary container),(Coulson&Fauc onni-er1999),或者说,是语言使用者分派和处理指称关系的概念框架理论(Saeed1997)。 在语境构建话语意义的过程中,为了正确把握蓄意表达含义,听话人不仅要完成对编码化语法信息的破译,而且必须根据语法指令(gra mmati-cal instruction)即时在线(on-line)建构相应的心理空间———一个说话人在思考或谈论已知、想象、过去、现在或将来情形是部分的、类似于物理空间的现时思维表现结构。由交际双方以相同的

心理空间和概念合成理论

时磊忖呎… 第一部分:心理空间理论 、概述 “心理空间”是认知语言学家Gilles Fauco nnier在他的第一部专著——《心 理空间》(men tai spaces ( Fauc onnier, 1985)中提出来的。这部著作也是心理空间理论产生的标志。心理空间理论是关于语篇生成和阐释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它旨在用虚拟的心理空间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 根据Fauconnier (1985),理空间是指人们进行交谈和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集合(co nceptual package),它不是语言形式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的一部分,而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分派和处理信息的虚拟概念框架。 心理空间理论的一个主要观点是:语篇的加工与处理过程是一个包含若干相互关联的心理空间构建网络的过程。在该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利用多种空间构造语(space builde)构建出与现实空间(reality space相对的一系列心理空间,如时间、信念、愿望、可能性、虚拟、空间位置等。空间内有各自的语义结构元素,相同的语义结构元素之间可以通过跨空间映射(包括投射映射、语用函数映射或图式映射)建立对应关系。跨空间映射的基本原则是身份认同原则 (ID: Identificat ion Principle),又称可及性原则(Access Principle)。 二、理论术语及实例分析 2.1 空间构造语(space— builders) 根据心理空间理论,我们在思考和交谈时也在建构心理空间,而心理空间是 通过空间构造语(space— builders)构建起来的。空间构造语是这样的语言单位:它 要么有助于构建新的心理空间,要么有助于在先前已经建构好的心理空间之间来回更换注意视点。空间构造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介词短语如: in 1966, at the shop, from their point of view。 2) 畐【J词女口:really, probably, possibly, theoretically。 3) 连接词(connectives 如: if . . . then . . ., either . . . or ..。 4) 带从句的主谓搭配女口:Fred believes [Mary likes bananas], Mary hopes ..., Susa n states . .°. 2.2 元素(elements

简析区域的概念

简析区域的概念、边界及分类 区域就是一定的地理空间。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状况、交通状况、教育水平、技术水平、工农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政治制度等等,对于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生产过程的影响极大。如何使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达到整体最优效果呢?区域经济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一、区域概念的理解 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的任何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几个国家均可称为一个区域。 不同的学科对区域的涵义有着不同的回答,就经济学而言,关于区域的概念迄今尚未有明确的定义。综合众多中外学者的研究,可以概括出经济学关于区域概念所包含的基本的内涵。 首先,区域包括在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地方政府)代理行使这种控制权。政府为该区域的发展提供各种公共产品,通过各种经济政策引导该区域的经济活动。 第二,从内部经济活动同质性或功能统一性角度来理解,某一区域在经济功能上具有同一性特征,区内经济活动强度以及各行业的发展水平上的差距相对较小,在体制和经济政策上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特征。 第三,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范围。人类的所有经济活动,不管他的发展处于何种阶段,不管是物质生产还是非物质的信息生产,最终都要落实在一定的区域空间。 第四,从胡佛得聚集体、管理和规划以及制定政策等角度来考虑,以国内不同区域都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地域单元,他可以有效的组织区内的经济活动和区外的经济联系。独立的组织区域经济活动和区级经济联系,意味着这些区域具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结构,具有独立的组织和协调区内经济活动和区级经济联系的能力,而这些构成了区域的自组织能力。 第五,任意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区域,并不是只单纯的自然地理区域,也不与一国的行政区域界线完全重合,他首先考虑在区域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区内联系的、不间断的的经济联系是区域划分的首要条件,由于这种密切的经济联系,区域内经济活动显示出本地性特征,具有一种同质性特征。当然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这种区内的同质性和区际间的差异性,表现为一种区际间的分工与专业化。 目前国内在区域概念的理解上,大致趋向于上述解释。需要强调的是,如果在某一疆域内讨论区域问题,那么专业化分工与均质性、分层结构(交易的分层结构、城市等级系统、监管的分层结构)、自组织能力是区域概念的内核,二区本质是一种经济组织。 二、区域的分类 区域通常可以分成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同质区域,二是极化区域,三是特殊类型的区域。同质区域是根据区内某些重要因素特征上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进行划分的(杜能圈、收入水平或农作物种类的一致性),在区域内某一部分出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