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西方幼儿教育观念的比较

当代中西方幼儿教育观念的比较
当代中西方幼儿教育观念的比较

摘要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看,21世纪将是生态文明构建和发展的世纪,而今天的幼儿将是承担这一任务的主力军。因此,引进生态观以深化幼儿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们迫切需要树立生态观,形成生态意识,并落实到我们的幼儿教育行动中去。通过中西方幼儿教育观念的比较,寻求最佳的幼儿教育新观念。

关键词

1.中西方教育观念

2.比较

3.中西方差异

目录

一我国幼儿学前教育观念………………………………………P1

1.教师在幼儿教育中的角色和地位

2.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3.幼儿教师要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二、西方幼儿学前教育观念………………………………………P2-3

1.健全的感情能力和智力能力

2.幼儿感情的建立和发展

3.父母在幼儿发展的教育

三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差异…………………………………………P3-4

当代中西方幼儿教育观念的比较

前言

加强学期教育是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许多国家把学前教育作为教育基础,并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等各方面取得研究成果,尝试新改革,以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面对中西方学前教育思想观念上,学前教育的内容、方

式和方法出现了不同的观念。

正文

一、我国幼儿教育学前教育观念

1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中的角色和地位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就是准确地告诉了我们师生幼儿互动的关系首先要是平等的,当然作为教师也正是这三种角色的前提和基础。当教师的要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支持者也就是要求作为教师要对幼儿的学习中活动上要提供充足的物质上和心理上的支持,并且能为幼儿提供互动前提的基础。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也就是说教师要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学习活动中去,并且共同促进学习活动的不断延伸。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是教师作用的最突出的体现,“引”意为“指引”,“导”意为“导向”,教师作为引导者就是说教师以教育目标位导向指引幼儿不断地朝教育预期的目标发展。

2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我们要真正关注和关心幼儿的整个活动过程,不要为了体现活动结果而只是提问能力强的孩子,忽视个体差异教育。如在观摩活动中,我们要以平常的心态组织孩子活动,让各种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甚至要让能力差的孩子得到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的能力,这样能力差的孩子才有安全的活动环境气氛,自信心十足,才会获得成功和满足。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面向全体幼儿,尽可能让每个孩子有着表现自己的机会,不要只追求结果而放弃过程中尊重幼儿发展水平与个体差异教育的统一。《纲要》指出“尊重孩子,使其发挥应有的主体性,幼儿才有可能主动、积极、创造性地活动”孩子是个独立人格的人,他自己的兴趣、爱好、要求、愿望。老师要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对孩子说话的音量要适中,不要大嗓门;尽可能蹲着和孩子说话,用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议。如“我认为你这样做比较好”,并让孩子明白这样做的理由和益处,这时孩子会自觉地按你的要求去做。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的活动,不要经常说:“不许这样”、“不许那样”,要尊重孩子“自己来”尝试。要尊重孩子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特点,接纳孩子的错误,不要用相同的尺度去衡量所有的孩子,应给于他们更多的独立和自由,关爱和接纳每一个孩子,使孩子不断感受到和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喜爱、鼓励和支持。

3幼儿教师要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创设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室内空间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首先我们应该要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设计出幼儿喜爱的室内环境。如小班温馨活泼的家庭

式区域、中班操作探索的活动区域、大班发现创造的活动区域,使之各有特色。活动区的材料要经常更新、充实,教育活动目标的要求与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有机融合,保证区域材料的可操作性、实用性、趣味性。在环境的创设中要注意幼儿的参与,师生一起商量,共同制作,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其次是要营造出和谐的精神环境与氛围。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幼儿关系是幼儿快乐成长的原动力,教师要做幼儿的一个大朋友,以平等互助友善的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活动,工作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与幼儿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教师还要细心地关注个别幼儿的差异,尊重每个幼儿的自尊心、并能接纳幼儿的个性;能够允许幼儿因情绪低落而拒绝参加集体活动;用心地理解幼儿的发泄行为;能够让幼儿敢于说“不”……

二、西方幼儿教育学前教育观念

1健全的感情能力和智力能力

你与婴儿之间的感情品质,有助于激发婴儿的脑部发展,健全的感情能力与智力。过去,许多专家把教养婴儿的重点放在认知能力的发展上,因而产生了一些促进婴儿脑部发育的课程。许多父母认为,既然一点点刺激就可以对婴儿脑部发展有帮助,干脆越多刺激越好。逼得父母在孩子一出生,就要为他们准备好所有的竞争利器,希望培养天赋异禀的小天才。于是父母在和孩子玩耍的时候,还要处心积虑地使用教学录像带或高智力玩具。传统的幼教专家认为,父母通过这些游戏可以给予孩子情感上的回馈,并训练孩子的行为,这些有助于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让孩子过早辨认文字、数字、颜色、形状,会迫使孩子使用较低层次的思考过程,而不是发展学习能力。这就好像马戏团里训练小狗会数数一样,其实它并不是真的会算术,只是在表演一项特技。这些特技不但无助于发展孩子的学习能力,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塔夫茨大学儿童心理学家艾坎解释,对孩子施压以让他吸收信息,是对他传达了一种信息,那就是他必须通过表演来获得父母的认同,而这可能伤害天生的好奇心。主张新观念的专家建议父母应该将重点放在建立孩子的感情能力上。华盛顿大学儿童心理学教授葛林斯认为,“感情能力不只是未来发展亲密关系与依赖的基石,也是智能与许多认知能力的基础。在孩子不同的发展时期,感情能力都扮演主导的角色,学习与认知技巧的领域,其实也是通过感情来学习。例如:‘很多’,对一个两岁的孩子而言,指的是超乎他所预期的;而‘很少’,只是比他想要的还少。”这实在是有道理的。热情是感情的燃料、发动认知能力的学习引擎。所以,现在的问题变成,不是"要选择哪些玩具或书籍让我的孩子变得聪明一点?“而是”我该如何和孩子互动,以激发他对所处世界的热情与好奇?" 当你在阅读各类育儿专家的“育儿指南”时,心中要记住一件事——“最重要的是孩子感情能力的发展”。就如葛林斯本所建议诉,要把这些幼教指南整合来看,并以孩子的感情发育为中心,这就好像要训练一个优秀的棒球队,而教练就是“感情”。因为感情能力会告诉孩子他想做什么——移动他的手臂、发出声音、微笑或皱眉,看看整个心智小组如何一起运作。这不但让你更清楚知道如何和孩子建立感情联系,也可以让你对孩子的其它问题,例如腿部肌肉发育的问题、听力的问题,更敏锐。

2幼儿感情的建立和发展

大约在婴儿的第8周大的时候,竟然有一个奇迹般的事情发生了。小宝宝的

视力开始进步了,在第一次,他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你,并且能够直接和你做出眼神上的接触也就是对视。这个初次的视觉经验在社交与感情能力的发展上及表达中则饰演着相对重要的一个角色母亲将信息与感情这样灌注给孩子,而婴儿就像个空空的一个容器,被动地接受了。

我们现在知道,宝宝的参与对于建立稳固的依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对婴儿的深情凝望,将受到孩子回报以爱的眼神,造成双方脑内啡浓度的上升,如此完成了一个感情的循环,有如一个爱的环路。在这个母亲与婴儿爱的感情系统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母亲与孩子所发展出来的“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能力。这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情形,不只在于思想与行为的层面,还包涵于生理层面,也就是母亲与孩子的脑部与神经系统是连接在一起的。”

3父母在幼儿发展的教育

当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情形发生时,你和孩子都会体验到正面的感受。反之,则会体验到负面的感受。如果你和孩子的互动所产生的大多是负面的感觉,你就应该检讨一下你的互动模式。在这种情形下,父母应该互相帮助,找出是什么原因妨碍你们和孩子心灵相通。有些专家指出,这也不全然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事实上,它也有其价值。这种心灵不通,然后试着修补、重建的过程,是在教导孩子学习包容、弹性与建立自信,让他了解,外界对他的感情有所响应,而伤害是可以被修补的。舒尔还建议,让孩子来主宰这个过程,跟随孩子自然表达他自己的方式,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另一个人,不论是他的爸爸或妈妈,可以知道他的感觉,他在做什么,甚至他在想什么。

三、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差异

在中西方教育中,最明显的还是教育观、知识观的差异,西方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的教育注重深而远,西方的教育观念注意培养幼儿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国的教育观念注意培养幼儿严格、严密、严谨精神。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自己孩子的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自己孩子的情感上的交流与默契,并且很关心自己孩子的心理上的需要。西方的家长会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和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们经常会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先从内心的情感去学会尊重他人,很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在德育和素质教育和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则往往满足于复制”,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

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我们中国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都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我们中国的孩子往往是在我们家长严格的管教下把创造性火花熄灭了。这样是很不利于孩子的创造性的发挥的。

结论

总之,我们通过了中西方幼儿教育简单的比较后探索出来的幼儿教育新观念是否能够适应幼儿教育的持续发展,还有什么重要的教育观念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还得思索我们该怎样使这些观念能够落实到我们的教育行为当中去,从而可以促进我们的幼儿能自主的发展思考学习等等等等,然而所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在幼教实践中继续探索和不停地认真思考,及反思。

参考文献:

1.美拂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吴元训主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P2

2.美克伯雷. 外国学前教育史料.任钟印主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P3

3.英博伊德、金合著.西方教育史.任宝祥,吴元训主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P2

4.王天艺.方晓东,西方教育思想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P3

5.单中慧.西方教育思想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P2

6.唐淑.中国学前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P1

7.何晓夏.简明中国学期教育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P1

8.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P1

9.孙爱月.当代中国幼儿教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P2

10.唐淑等.学期教育史.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P2

从育儿方式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 教研探索 11/2007从育儿方式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钱鲍华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育儿方式存在巨大差异。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育儿方式的比较,探讨了这些差异存在的 根源,即中西方在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家庭观念上的不同。通过比较和探讨不同育儿方式的优劣,我们能融贯中西,从中取长补短,培养出更符合未来发展的下一代。 育儿 文化差异 价值取向 道德观念 家庭观念 随着全球化不断加快,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育儿是典型的民俗传承事项之一,它衔接着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通过对中西方育儿方式及其文化根源的比较,我们可以结合体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对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好孩子!的标准不同???中西方价值取向的差异 在中国, 乖!和 听话!是好孩子的标准。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了要服从长辈的思想,而在西方,孩子们 自由散漫,没大没小!,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敢于挑战长辈的权威性。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中西方心理积淀的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西方的儿童从出生起,就在受到各自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和洗礼。中国文化中价值取向是以群体为核心,崇尚谦虚、内敛,因此大多学生们从小不敢张扬个性,表现创意。教师和家长是权威和专家, 学什么,怎样学!的决定权和选择权都在教师乃至领导手里。甚至在提到学习目的时,中国学生常常会说 为振兴祖国而学!,或是 为了不辜负老师和父母亲的希望而学习!,很少会说 为自己的兴趣而学!。而西方则强调以个人为主体,强调个性的张扬,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人们崇尚独立思考,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在对待学习上,强调创新、开拓、求异、求变。 那这两种价值观到底孰优孰劣呢?我们知道价值体系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种文化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可简单理解为这种价值标准先进,而那种价值标准落后。但是有一点很确定,那就是受中国传统价值取向影响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发现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我国自古即崇尚变易的哲学理念,认为只有依情境之需要调整、变通,方能达到稳定发展。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年代,了解中西方价值取向的差异,彼此借鉴,不断变通,对于我们培养下一代有益无害。 二、对孩子的尊重不同???中西方伦理道德观念的差异 电影#刮痧?中有这样一幕:当儿子与美国老板的儿子起了争执时,主人公许大同不问缘由就当众打了自己儿子。这样的情景在中国很普遍,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父为子纲!的表现。中国的父母大都存在这样的一种观念: 因为我是你的父母,你必须听我的!。很少有父母愿意与自己的孩子平起平坐, 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家长制遗风弥久。西方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以公正为道德原则,凡符合公正的即是道德的。比如两个小孩打架,他们的父母不会为了照顾对方父母的面子而一味责怪自己的孩子。西方的父母还习惯于放纵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自己的兴趣,他们常常鼓励孩子去做他们认为对的事。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可归结为中西方伦理道德观念的差异。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主流和总体是一种主静、内求伦理道德体系。于国不可轻易变法,于家不可改了规矩。人们普遍重视血缘关系,社会体制等级森严。在交往的过程中,人们时时受到各自地位和角色的制约,形成了 谦以待人、虚以接物!的信条,通过 让己受损,使人获益!的方式来表示最大的礼貌和尊敬。 与中国的伦理道德相对应,西方社会突显个人价值至上,个人主义伦理道德和市场自由竞争经济观念成为指导民众的基本信条。西方文化中等级和身份观念淡薄,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 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 三、是否采用隔代教育???中西方家庭观念不同 在中国,新生儿降临到一个家庭以后,基本上都是由祖辈们在抚养孩子。老人们非常注重 几代同堂!的家庭形式和氛围,大都向往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而在西方,父母一方或者辞去工作全职在家带孩子,或者将孩子交给专门的机构来照顾,很少完全托付给老人照顾。对多数西方老人而言,退休后的岁月是用来享受、放松的时光,带孩子不合适。他们也往往不愿去剥夺孩子父母养育幼儿的乐趣,不想干涉自己的子女的生活。西方的核心家庭(一对夫妻+子女)占主导地位,主干家庭(一个家庭中有两代以上的家庭)数量很少。儿女成年以后,不论成家与否,一般都离开父 母,单独居住。 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源自古代,他们把子女看作自己的延续和财产,往往拼将一生的辛劳,奉献所有的金钱、精力。因此,当家庭中的第三代出生以后,老人们理所当然认为抚养孙辈是自己刻不容缓的责任。作为回报,子女在索取了如此沉重寄托和投入后,要尽 孝!,要付出听从家长、关心家庭成员、丢弃自我意识的代价。 以宗法制度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社会模式在西方早就被以财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契约制的城邦组织所取代,这种社会制度的转变导致了西方家庭观的差异。西方人认为子女就是上帝托付、寄养在他们家里的孩子,父母要尽到抚养责任。等到孩子到了十多岁成人后,父母的责任就结束了。爱怎么生活是孩子自己的事,抚养第三代绝非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在我国,隔代教育是一个颇令人无奈的话题。孩子由祖辈教养,年轻父母得以解除后顾之忧,专心于事业。隔代教育也可以缓解老年人的孤寂,使其从孙辈的成长中获得生命力,对老人保持健康的心态大有裨益。然而,由于祖辈在生理和心理上必然带有老年人的特点,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有差别,所以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难免会有一些负面影响。这种教育模式的成败在某种程度上关系着未来中国人口的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中国传统育儿习俗以家长为尊的亲子关系准则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育儿模式,已不能够适应当今的发展趋势,应予以调整。但是传统育儿习俗所提倡的伦理道德教育及其它的一些合理因素是我国传统的美德,也是育儿习俗的精华所在,应该予以承继、发扬。在养育儿女方面,中西方各有各的传统,各有各的方式,并且有时候很难去评判其优劣。或许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就是结合两种文化,取各自精华,去各自缺点。最好的,不一定是纯中国的,也不一定是纯外国的,应该是融合的。 参考文献: [1]吉国秀.当代育儿习俗流变[J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2]李雪梅,张郁.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探究[J ].理论导刊,2006,(6).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肖德林.中西文化交际中价值观问题的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05,(8). [5]王昭.家庭观的文化差异模式[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1,(6).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职业大学) 7

现代幼儿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精选教育文档

现代幼儿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现代幼儿教育的基本情况 幼儿在21 世纪已经成为了一个家庭中昀受关注的角色。我 国仍处于人口大国,现如今也迎来了“二胎时代”。未来激烈的就业前景和残酷的生活压力迫使父母们在困惑中不得不在快乐的童年和美好的前途中割舍。我们年轻的父母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们一边要尽昀大努力地满足好、服侍好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一边又对这般过度顺从和溺爱所产生的种种缺点感到束手无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观念的转变,幼儿教育问题也在革新迭代。 二、现代幼儿教育的问题 1.学习方面 孩子们现在几乎都开始提前学习小学里所学的知识,有些家长甚至愿意花重金补习很多科目,比如拼音、算数、英语、围棋等,甚至还有些孩子在外面学习写字。不难看出,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正趋于“低龄化”,承受了过于厚重的物质的关爱,家长连同孩子在以爱的名义下,被社会、学校和自身过高的期望所绑架。而家长也在如此激烈的学习大环境中过分看中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可能忽略了其他方面。因此,虽说寓教于乐,但是目前的幼儿园几乎都只注重“教”,而忽略了“乐”对于这个年纪的孩子们的重要性。提前进行知识传授的做法往往超越了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会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降低他们日后的学习兴趣。“拔

苗助长”的悲剧正在大规模上演。 2. 娱乐方面 由于大部分时间都是花在学习上, 因此除了老师开的游戏课 之外,这些孩子的娱乐项目竟然都是电子产品,比如手机、电子 平板上的游戏。 我们对这些年纪这么小的孩子居然能对手机、 板上的电子游戏的痴迷感到十分诧异, 可见目前高科技对人们生 活,乃至对低龄儿童的影响。虽然高科技改变了生活方式,但是 这也使得孩子们的乐趣变少了很多。 甚至网络上一些有消极影响 的东西被孩子看到后, 十分影响孩子的成长。 虽然有些游戏利于 智力的开发、提高学习兴趣、开拓知识眼界,但是这也会使得孩 子的视力下降或者是不爱运动, 也可能影响到孩子与孩子之间的 正常交流交往, 甚至思想上的过度早熟, 成为“小大人”而失去 了属于自己的童真和可爱,笔者认为这是弊大于利的。 3. 日常方面 家长往往用“保姆式”的教子方式来帮助、 保护孩子。 由于 家长的溺爱,或者怕孩子弄坏东西,把家里搞得一塌糊涂,或者 家长赶时间,来不及等孩子慢吞吞地做完事情,就全部包办了。 因此,这些行为就会促使孩子养成在家依赖家长的不良习惯。 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儿童的智力发展体现在手指尖上。 从小懒于动手, 依赖父母太重, 自己能做的事也推给父母或他人 去做,双手得不到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差,那他的智力发展肯定 会受影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不但会影响智力发展, 而且会影响其他非智力的发展。 比如性格、 习惯、独立性等方面, 做父母的不可不慎,以免好心不得好报。”( 1) ”若 孩子现在就开始坐享其成, 日后也不会自食其力。 一个人如果

美国幼儿园办园理念及其实践

伊利诺伊州立大学(UIC )附属幼儿园(UIC Children ’ s Center )位于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它开办时隶属于该大学教育学院,现归属于大学董事会,由校后勤服务部门以及学生事务和招生管理部门共同管理日常工作。幼儿园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家长所交的费用,缴费标准视家庭收入申报情况灵活制定,缺额部分由美国国内或州内儿童和成人食品关怀项目补助金以及其他项目资金来补足。园长和教师均需经过早期儿童教育专业训练,园长必须有早期儿童教育专业的硕士学位,教师要有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助理教师一般由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中有志于儿童教育的学生担任。1998 年,UIC 幼儿园作为芝加哥公立学校的代表参与了联邦幼儿教育整体改革项目,此项目的宗旨是保证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早期儿童社区教育以及公立学校教育之间形成有效链接。 一、明确办园目标 明确的办园目标是正常开展教育工作的基础。作为大学附属幼儿园,UIC 幼儿园有明确的办园目标:为学习和工作于该大学的学生、教师和职工的3~6 岁子女提供全日制早期儿童教育服务;成为早期儿童教育或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实验和实习见习的基地;为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和学生提供科研基地,确保科研活动让儿童和他们的家庭受益。 这一办园目标不仅确立了为家长服务、为儿童发展服务的教育指导方针,而且提出了为教师教育服务,为教育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服务的行动纲领。作为教育科学改革与实验的基地,该幼儿园有条件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凭借大学教育学院的理论工作者与教学实践研究人员的学术优势,该幼儿园得以立足于理论,不断改进教育实践,提高办园水平。 二、建构幼儿园课程 在众多的教育理论中,UIC 幼儿园选择了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办园指导思想,并把它落实在幼儿园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康斯坦斯·凯米和瑞塔·德瑞兹都是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教育学院的著名教授,他们对皮亚杰课程理论的发展使UIC 幼儿园的课程建构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该幼儿园课程建构的核心是促进幼儿的发展,重视发展每个幼儿的好奇心、自信心、独立性和应变能力;强调创设丰富的室内外环境,结合幼儿的兴趣和已有水平开展各项活动;强调游戏是课程组织的基本形式,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强调教师要在变化的情境中根据个体不同的发展需求提供灵活而有差异的教育。为此,幼儿园主要通过以下活动来实施课程。 科学探索活动:在烹饪、玩沙、玩水和科学实验等活动中,幼儿通过比较、分类和寻找因果关系,感受事物之间的关系,体验探究以及创造的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过程,引导幼儿讨论观察所得,在幼儿预测结果时提出质疑以引起幼儿的思考。

幼儿家庭教育新理念

幼儿家庭教育新理念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幼儿家庭教育新理念 《中国妇女报》2005年2月19日的一篇文章报道,题目是《幼儿身心发展亮红灯》,天津市医药学专家协会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对天津市3到6岁儿童进行抽烟调查发现:近一半儿童存在身心发展欠缺。调查设置了动作、认知能力、情感和意志 成为家长很容易,只要孩子一出生,我们便自然成为家长了。然而,要做个称职的好家长却很不容易,做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长就更难。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生接受教育的起点和基石。 一、家长要有正确的幼儿教养态度 家长要有以下几种教养态度: (一)“沉下去”的态度 幼儿教育是为了培养优秀、有能力的人的基础教育,绝不是进名牌学校的升学教育。但是,很多家长把眼光超前地放到了将来的考试竞争上,即使是进幼儿园的入学考试,在家长眼里也绝不会等闲视之。幼儿园希望进来的孩子更聪明,于是有的幼儿园的入学登记就演变成了一种选拔,此时似乎就有了优劣之分;家长则希望自己的孩子“冒”出来,要盖过其他孩子。这两种态度的指导思想,都是把孩子往上“拎”,而不是往下“沉”。比较而言,“沉”下去的教育把握了教育的实质,眼

光长远地培养孩子的素养,而不是从小就把他们往“考试机器”的道路上赶。对儿童的培养,往往沉得越深,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越大。 (二)坚持的态度 所谓的坚持,是指态度的一贯性。许多家长不是没有理念,而是看到孩子出现的倾向较难以改变时,他们就放弃了矫正的努力。带孩子是一项很重要,也很难的工作,坚持是必需的。有些家长兴致来了就和孩子亲热一番,没有时间就远离孩子。这样的方式,不但于情感培养不利,而且会影响孩子诸多好习惯的养成。孩子的习惯决定他的一生,好习惯是孩子终生的财富,我们岂可不要?而这笔财富就在家长的坚持中得到—坚持科学的理念,坚持正确的方法。 (三)开放的态度 儿童的成长有开放的内在要求。但许多家长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行为方式,都显得比较保守。比如,对幼儿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倾向为按部就班,甚至对孩子的限制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代人。这些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只有一个,放手不起。其实相反,科学的开放最有益于儿童的发展。家长的思想观念积极开放,孩子就心胸开阔,有助于今后的眼光远大、思维活跃;家长在学习上的开放,有助于各学科知识的交融,进一步激发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这有益于孩子的学习效能;家长在人际交往上的开放,有益于孩子的落落大方,具有社会人的品质…… (四)快乐的态度 快乐是儿童最需要的财富。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当尽可能地使自己快乐起来。从深层次来说,快乐是一种品质。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整理)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 小组成员:郁洁、张静雯、张苗苗、章莉丽、赵浏婷、仲秋、周阳、朱珏(组长) 一、共同之处 第一,重视家庭教育。 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你属于,哪些国籍,我们都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个学校,家长是第一个老师。中国或西方国家,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家庭教育总是在最基本的位置的。 第二,家庭教育应从小开始,履行职责。 家庭,“家长们应该是言传身教。从他的表情,我们知道他生气或快乐,然后给予指示。”因为“它很容易集中孩子的注意力。他长大后,他的注意力分散,所以孩子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第三,有时候父母的分工在某些情况下会阻碍孩子教育的发展,并且带来了一些坏的结果。 在中国或在西方,母亲几乎是被描述的主要角色,然而对父亲的描述只有一少部分。母亲几乎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母亲是负责儿童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如饮料和食物,母亲是孩子物质保障,情感等方面的主要承担者,也 是培养孩子的主要监护人。 第四,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让他们正确地认识知识的价值。 中国的父母在远古时代就充分意识到这个道理,他们在孩子校时候就教他们阅读《四库全书》和《五经》,并且学习各种各样的思想学派,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求知欲。在西方,父母也注重家庭阅读。孩子必须在睡觉前听的故事,这是一种优良的西方传统家庭教育。 五、注重以个人的例子以及口头令来教学。 父母是孩子的模式,通常父母一个简单的动作是更有效率的灌输,孩子会在不经意间模仿他们的父母。

二、不同之处 一、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西方国家育儿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从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而独立生活能力来自从小的锻炼。所谓锻炼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锻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但最根本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通过参加劳动,让孩子从小就形成独立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增长才智,并形成刻苦、节俭等品质。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一些家庭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孩子成长中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一句话,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为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为使孩子学习好,能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很少考虑,有的甚至不考虑。由此看出,中国家长的育儿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 二、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研究读后感

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研究 读后感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浅谈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 ------课程学后感 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陈万春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创新时代,为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我们必须从幼儿开始培养,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在教学中存在着不少压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做法。其一,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往往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机械地模仿,机械地记忆,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其二,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要求幼儿完全照着老师的样子进行各种活动。其三,在教学活动的评价上,教师只喜欢记忆型的幼儿,喜欢上课规规矩矩,下课老老实实的幼儿,这样的教学压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对此,我作了一些探索。 学习了本课程,我有很多感想,下面就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丰富知识,培养幼儿的好奇意识 好奇、好问是求知欲强的表现,也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自信自立、思考意识的重要前提。幼儿正处在教育成长的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什么都感到好奇,总是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如:小猫为什么会爬树,天上的太阳为什么在天上不掉下来;月亮为什么晚上出来等等,提不完的怪异想法。家长要深入浅出给予解答,以解除幼儿在头脑中的疑问。为满足幼儿的求知欲,为使幼儿掌握更多的知识,家长必须博览群书,使自己有丰富的知识,鼓励幼儿凡事都要问“为什么”。要多动脑筋思考问题,大胆想象,切不可对幼儿的提问敷衍塞责或漫不经心;并鼓励幼儿好好学习,长大后就会明白的,不能给幼儿一个错误的解答。甚至于幼儿在游戏中的“破坏”行为所带来的“麻烦”,家长也不应该随意喝斥、制止和嘲讽,视为“不听话”、“好表现”等,而应进行正确引导、表扬、鼓励、激发他们的一种积极探索的强大动力。 二、满足好奇,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的基础,是人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根据别人的描述,在头脑中对没有感知过的事物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 在家庭中就有很多机会可以激发孩子创造想象,每个家庭都有许多形状各异的物品作为幼儿发散性思维的材料,让他们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的过程中思维想象。如:餐具盘子是圆形,让孩子观察后说出象什么,从不同的角度看象什么,说的越多越好,同时成人可以参与同孩子一起说,比一比,看谁说得多,不断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利用讲故事,续编故事结尾,启发幼儿去想、去说,并帮助幼儿分析故事是否编得合情合理,以此来训练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幼儿园最新教育理念

幼儿园最新教育理念-----之课程 幼儿园课程建构的核心是促进幼儿的发展,重视发展每个幼儿的好奇心、自信心、独立性和应变能力;强调创设丰富的室内外环境,结合幼儿的兴趣和已有水平开展各项活动;强调游戏是课程组织的基本形式,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强调教师要在变化的情境中根据个体不同的发展需求提供灵活而有差异的教育。为此,幼儿园主要通过以下活动来实施课程。 科学探索活动:在烹饪、玩沙、玩水和科学实验等活动中,幼儿通过比较、分类和寻找因果关系,感受事物之间的关系,体验探究以及创造的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过程,引导幼儿讨论观察所得,在幼儿预测结果时提出质疑以引起幼儿的思考。 大型运动类活动:在室内外活动区中发展幼儿的投掷、跳、跑、攀爬等运动技能,使幼儿真实感受身体各个部分的组成以及它们是如何协调运动的,以加深幼儿对运动的理解。 艺术活动:在艺术活动区,幼儿可以涂鸦、撕纸或剪纸,可以用颜料涂画或用黏土造型。通过艺术创作,幼儿可以提高手部控制能力,这种技能有利于前书写能力的培养。同时,艺术活动还有利于帮助幼儿感受有关质地和结构、形体和色彩等物体特征,使幼儿获得有关数学学习的经验。 戏剧游戏:幼儿通过扮演生活中的角色,尝试理解、控制自己的世界,体验分享的快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释放生活中的紧张感和压力感。幼儿也可以通过模仿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来尝试适应外部世界。 积木游戏:在游戏中,幼儿自主决定使用何种大小、形状的材料,计划和安排建构过程,关注建构技能的应用。他们可以与同伴一起通过测量、计算来解决问题,体验分享或合作的快乐。 阅读活动:当幼儿用语言来表达感受、分享观点和传达喜欢或害怕等情绪时,他们开始体会到语言的力量;当幼儿听音乐或欣赏诗歌时,他们能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 桌面玩具:小积木、字画谜、配对卡片、堆叠盒、螺钉和钉模板、穿珠等桌面玩具能帮助幼儿学习分类、排序、合并以及一一对应,这些都是幼儿前数学学习的重要经验。

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研究读后感

浅谈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 ------课程学后感 在教学中存在着不少压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做法。其一,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往往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机械地模仿,机械地记忆,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其二,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要求幼儿完全照着老师的样子进行各种活动。其三,在教学活动的评价上,教师只喜欢记忆型的幼儿,喜欢上课规规矩矩,下课老老实实的幼儿,这样的教学压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对此,我作了一些探索。 学习了本课程,我有很多感想,下面就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丰富知识,培养幼儿的好奇意识 好奇、好问是求知欲强的表现,也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自信自立、思考意识的重要前提。幼儿正处在教育成长的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什么都感到好奇,总是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如:小猫为什么会爬树,天上的太阳为什么在天上不掉下来;月亮为什么晚上出来等等,提不完的怪异想法。家长要深入浅出给予解答,以解除幼儿在头脑中的疑问。为满足幼儿的求知欲,为使幼儿掌握更多的知识,家长必须博览群书,使自己有丰富的知识,鼓励幼儿凡事都要问“为什么”。要多动脑筋思考问题,大胆想象,切不可对幼儿的提问敷衍塞责或漫不经心;并鼓励幼儿好好学习,长大后就会明白的,不能给幼儿一个错误的解答。甚至于幼儿在游戏中的“破坏”行为所

带来的“麻烦”,家长也不应该随意喝斥、制止和嘲讽,视为“不听话”、“好表现”等,而应进行正确引导、表扬、鼓励、激发他们的一种积极探索的强大动力。 二、满足好奇,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的基础,是人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根据别人的描述,在头脑中对没有感知过的事物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 在家庭中就有很多机会可以激发孩子创造想象,每个家庭都有许多形状各异的物品作为幼儿发散性思维的材料,让他们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的过程中思维想象。如:餐具盘子是圆形,让孩子观察后说出象什么,从不同的角度看象什么,说的越多越好,同时成人可以参与同孩子一起说,比一比,看谁说得多,不断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利用讲故事,续编故事结尾,启发幼儿去想、去说,并帮助幼儿分析故事是否编得合情合理,以此来训练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三、动手操作,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多让孩子动手会促进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然而在家庭中一些家长对孩子常常要规定不许碰这、不许碰那,怕脏、怕乱,结果孩子缩手缩脚,思想僵化。家长应创造条件让孩子动起来。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幼儿还没有达到先有想象后再有行为的水平,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家庭中可为孩子创设

美国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

三、主观分析题(20分) 了解了这许多的美国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你一定很感慨。你对美国教育的哪些内容感兴趣?请你抓住其中一点或几点,分析其利弊,即将这种教育行为产生的教育后果,简明扼要地阐述清楚,并说说哪些做法可以为我所用,为什么? 答:我对“不论出身,每一个6——16岁的少儿都必须受到有效的教育,这是无条件的”教学理念,及“美国教育为什么能赢在终点”等内容很感兴趣。 美国的教育理念是面向每一个孩子,不管你在心理或生理上是否有残疾,你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的教育。美国教育尤其强调个性化教育,而非整体性的发展。中国可能通过老师的教获得一致的答案,而在美国大家通过小组学习、讨论、参与甚至争吵获得个性化发展。每个人强调自己的不同,而且以标新立异于他人而倍感自豪和欣慰,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服装,发型。老师会鼓励他们的选择并且会让学生说出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选择,学生非常乐意的去做这件事情。这也许是美国发展很快的原因之一,尤其是获得那么多诺贝尔奖的原因,因为他们总是喜欢去冒险、创新、尝试一切新鲜的事情。而作为教师,在美国,不是老师决定要教什么,而是决定于学生要学什么。如果一个老师在不停的讲,学生在静静地听,接受,这在美国是不可能的事。这样的老师也是最不好教师的表现,好的教师应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即使找不到,也会意识到问题的所在,知道努力的方向。中国教育教学强调对基础知识的

掌握。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美国的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如观察、思考、收集信息、使用资料的能力等。他们对学生比较放任,不太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他们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如今,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针对我国学生“问题意识”缺乏和创新实践能力不足这一情况寻找解决的办法;这也是我国教育要向美国教育借鉴的。 总之,努力发展当代世界共同追求的教育理念:要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学会负责。有机地整合中美教育教学取向,寻找中西教育教学的中间地带,是我教育工作者之责任。以上仅为我个人见解,希望得到赞同。

幼儿教师教育孩子的理念是什么

幼儿教师教育孩子的理念是什么 孩子永远是一个家庭的重心,教育孩子的问题是重中之重。所以作为幼儿教师需要正确认识教育孩子的理念,更好的教育孩子。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幼儿教师教育孩子的理念,希望可以帮到你! 幼儿教育理念一:时间窗理念(When)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的阶段,会开启不同的时间之窗,幼儿在这个时间窗内进行适当的学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儿童教育学家通过研究指出,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各种器官的发育有早有晚,因此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一个最佳的年龄段,早于这个年龄段或晚于这个年龄段学习,将会使效果打折。 例如:幼儿语言的学习时间之窗为0-6岁,且越早学习越好,一般0-3岁可以学习母语,3-6岁可以学习外语。超过6岁,将不再是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了。幼儿培养音乐感的最佳年龄3岁以前,3岁以前,父母应尽量地让子女听各种经典乐曲。而幼儿学习绘画的最佳时间是3-4岁。而对于数学的学习,一般在9岁之前都不用学习。当然,在中国这个重视考试的环境中,也不得不提前学习,这其实对儿童的发展是不利的。 幼儿教育理念二:父母是最好的老师(Who) 有些父母一方面有钱,另一方面忙于事业,往往将子女托付给幼儿园去教育,自己对子女的教育不闻不问,有些是将孩子寄托在寄托

制的幼儿园中,一周只见一两次面。这样的子女在缺乏亲情的环境中长大后,往往会缺乏亲情,而且会染上很多不良习惯。 幼儿教育理念三:游戏是最好的学习方法(How) 3岁以上的儿童,已经知道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了,你要让儿童乖乖地学习,只有将学习娱乐化,在一个个小游戏中将学习内容放进去,做到寓教于乐。这样,儿童才回喜欢学习,乐意学习,主动学习。通过游戏中学习,培养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可以当作子女游戏学习的道具。我带女儿出去玩的时候,会在山上捡一些落下的植物果子回来,回来干什么呢?可以与孩子一起玩数数的游戏,也可以用果子拼成各类图案。家里的梯子,也成了孩子娱乐的玩具。在孩子脑力学习间隙,可以让孩子爬梯子,既休息了大脑,又锻炼了四肢的协调能力。 幼儿教育理念四:大自然是最好的学习环境(Where) 从来没有那个地方可以与大自然相比较,带子女到大自然走走,看到什么就告诉他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会这样,以丰富子女的知识,并激发其求知欲望。去大自然,除了可以接触到各类植物、动物、地理等知识以外,还可以更好地接触社会,学习与各类人群的交流。我就经常带女儿去登山、去海边踏浪、去江边散步。 幼儿教育理念五: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What) 幼儿阶段,幼儿更多的是应该进行素质教育,而不是知识的学习。很多成人的习惯,都是在幼儿阶段养成的。应该在幼儿阶段,让孩子

三大著名幼教理论—中国幼儿在线

编导语: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当代人普遍关注的问题。各种教育理论层出不穷,多元只能教育、蒙台梭利教育和福禄贝尔教育是当下最著名的三种幼教理论,愿能推动幼儿教育的发展. 1、多元智能教育(MI) 教育理念: 儿童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家加得纳提出。这一教育理论将人的能分为8个方面,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其理论更注重儿童智能的全面开发。理论指出0—7岁是幼儿各个智能发育的关键期,这一阶段幼儿的智能是否全面平衡地发展直接关系到幼儿的一生。每一个人的智能组合是不同的,通过教育可以发现孩子的优势智能,从而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富有个性的、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2、蒙台梭利教育(Montessori) 教育理念: 蒙台梭利教育是由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创办的。蒙台梭利是一位女医生,从研究问题儿童的发展问题入手,发明了一套教育问题儿童的方法。她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或“内在潜能”。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它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规律发展,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能”的发现,并使之循着自己的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儿童是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能动地积极地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从而不断发展着活生生的人。教育者不应把他们看作可以任意填充的容器,而应热爱儿童,积极观察和研究儿童,发现儿童的内心秘密,尊重儿童的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的智力、身体、个性的自然发展。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教育者应创设条件,保证和促进儿童发展。 局限性: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霍力岩博士自八十年代末期就致力于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1994年将其第一次引入中国,进行“蒙台梭利教育法中国化”的实验研究。 在认可蒙台梭利教育法积极方面的同时,霍博士指出:蒙台梭利教育法也有其局限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难以在更多地区推广;其二,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效果不如对学龄期儿童效果好;其三,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具体问题:这种高结构化的课程不利于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蒙台梭利教育法毕竟脱胎于智障儿童的训练方案,再加上这种教育法的结构化

现在国际上有哪些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

现在国际上有哪些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Montessori 蒙台梭利-玛利亚.蒙台梭利: 蒙特梭利认为,孩子的早期教育应该以感官训练为主,因为那么小的孩子是用他的感觉器官来感受身边的世界,通过感觉、行走、触摸来使自己获得各种能力和技巧。感觉训练能够让孩子的感觉器官变得更加敏锐,能够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专注力和意志力,在孩子的身体功能协调和完善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蒙台梭利认为:通过作业,儿童自然就“学会谨慎,学会自觉,学会指挥身体的行动”;通过作业这种自由选择的个体活动方式,学会依靠自己、学会尊重他人,使“儿童之间没有妒忌,没有争吵”,从而培养“绝对平静”的气氛,良好的秩序由此而来;通过作业,让儿童学会自我约束,为意志力形成作准备,推动儿童服从。可见,蒙台梭利所主张的是从自由经过作业到自觉秩序和服从,从而实现让儿童自我教育的目的。 蒙特梭利的教学内容以教具的种类来分,分为五大领域: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自然人文教育。 1. 日常生活教育包括照顾自己、维护环境、基本动作、社交行为等,锻炼孩子肢体动作的协调能力,帮助孩子适应环境,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培养孩子的耐心与注意力。 2. 感官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培养孩子敏锐的感官,锻炼孩子辨别力和手眼协调的能力,同时培养孩子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3. 数学教育包括建立数的概念,认识数字,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 4. 语文教育:进行听说训练,培养孩子听说能力、早期阅读能力,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 5. 自然人文教育:包括音乐、美术、自然等教育,引导孩子接触身边的世界,形成对形状和色彩的认知,教孩子学会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中国一些教育人士对蒙台梭利的评价: 有专家提出:“蒙氏教育中的自立和独立价值,强调的是个体而非团体,儿童可能会因为缺乏相互协作降低其社会技能,使得孩子最后不能适应传统学校。” 蒙台梭利通过作业把自由与纪律、活动与教育协调起来的做法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她要求教师以身作则、研究儿童、引导儿童,这对于提高教师素质也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蒙台梭利把儿童的天性理想化,夸大了儿童的自发冲动和自由活动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因而也就夸大了儿童自我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这就决定了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被动、消极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尤其是直接传授知识和说理方面的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 北师大霍立岩教授指出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局限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难以在更多地区推广;其二,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效果不如对学龄期儿童效果好;其三,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具体问题:这种高结构化的课程不利于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蒙台梭利教育法毕竟脱胎于智障儿童的训练方案,再加上这种教育法的结构化程度较高,所以,儿童的行为常被高结构化的活动所限制,不利于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忽视儿童的情感陶冶和社会化过程。从蒙台梭利教育法设计的教育内容由日常生活练习、感觉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五大领域来看,缺乏与同伴协商合作的机会,忽视儿童的情感陶冶和社会化过程。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意义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意义 一、杜威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三个核心命题。这三个命题紧密相联,从不同侧面揭示出杜威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看法。下面将杜威的教育理论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 杜威指出,能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是为儿童所喜爱的生活。生长论则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杜威还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是从经验中产生的。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顾及儿童的兴趣,提高儿童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师把课堂变成儿童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三)道德教育论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他主张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的目的。 二、杜威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探讨 (一)?从根本上转变了传统教育单向的、灌输性的教育模式 尊重教育对象的独立人格及其成长的自发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使其内在的潜能和活力得以恰如其分的激发,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 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杜威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杜威主张以活动性的、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这种活动性的、经验性的作业包括园艺、烹饪、缝纫、印刷、纺织、油漆、绘画、游戏等,能克服旧课程和教材的弊端。他指出,“学校各种形式的实际生活的目的,主要的不是在于它们的本身,或者在于厨工、缝纫工、木工和泥水工的专门技能,而是在于它们在社会方向能与外部生活相联系;同时在个人方面能反映儿童关于动作表现和做某事的愿望和需要,是关于建设的和创造的而不是被动的和顺从的。这些形式的重要意义是在社会和个人两方面之间保持一种协调……” (二)?打破了以往学校教育自我封闭、于课堂和书本教学的传统方式

澳大利亚幼教理念对我国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启示(2)完整篇.doc

程中,形成不同的人生体验,养成良好的人格 与个性。 以上三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的,儿童只有体验到良好的“存在感”,才能产生归属感与安全感。儿童感受、体验到此时此刻的“我”,是产生归属感的基础,儿童有了归属感,反过来又能促进儿童更好地体验“存在感”,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归属”与“存在”同时又是儿童“形成”的基础,儿童在不断变化的生活中,通过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获得一定人生体验,而形成现在的“我”,也指向将来的“我”。这三个方面的发展,关键是良好关系的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是儿童从事各种学习活动的精神保障。当儿童与父母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他们就会更有自信和能力去探索周围世界。在童年早期环境中,儿童觉得有安全感时,积极地与他人互动,并逐渐承担更多的责任,最终促进其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二、澳大利亚幼教课程框架对我国儿童园教育实践的启示 澳大利亚儿童早期教育主要有Birthto5years(0—5岁早期教育)和FormalSchooling(正式学校教育),其中,0—5岁儿童早期教育主要有Longdaycare(全日托)和Familydaycare(家庭日托)两种形式。莫林妲老师给我们介绍澳大利亚第一个适用于0—5岁儿童的国家课程框架,课程框架的理念具体体现在国家课程大纲中的五大教学目标之中,即Identity本体感),connections(联系),wellbeing(幸福感),involvedlearners(参与式学习者),communicators(交流者)。这对我国幼儿园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一)儿童园教育应关注儿童的本体感 在澳大利亚第一个适用于0—5岁儿童的国家课程框架引领之下的首要教学目标是发展幼儿的本体感,就是让感到安全、受保护和有依靠,帮助幼儿建立自主、自信、了解自我,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学会幼儿与他人友好相处。 拥有良好本体感的儿童,他们则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归属是充实生活的基础。然而,我国儿童园教育实践中更多地倾向培养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忽略了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和探索。教师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儿童对周围环境中知识与信息的获得,而相对忽略对儿童本体感的建立。 儿童因与家庭、社会、文化和地方的关系而产生归属感,关系在本体感与归属感的建立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儿童园教师,应亲切地对待儿童,让他们感受到周围的成人是可亲、可近、可信赖的,感受到家庭和儿童园是温暖的。教师和家长应鼓励儿童大胆地参加集体活动,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本体感。 (二)儿童园教育应重视儿童当下生活的意义 澳大利亚的教学目标中强调儿童要有强烈的幸福感,这里的幸福感包含身心两方面,即儿童的身体健康,对周围和自身感到幸福满意和自信,能够自由探索,具有主人翁意识。 澳大利亚0—5岁儿童国家课程框中强调儿童幸福感,应该引起我国儿童园教师的思考。幸福是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目标,幸福是我们的人生财富,拥有幸福感的人,他的生活一定是

(最新)幼儿教育(活动设计)新理念

教育观念 1、教育思想——教育观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及其诸多要素的根本认识和看法。教育观念是指引教师教育工作的指南,正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所言,教育观念影响着教育行动、行为。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陶行知 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你比小孩还要小。——陶行知 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笛卡尔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教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而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乃至乞丐和盗贼,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趋向、天资和他祖先的种族。——(美)华生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毛泽东 2、教育的基本要素 学生、教师、课程、教学方法、环境、目的(目标) 关系图: 3、当代教育观念的发展变化 (1)个体发展的动因认识 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至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机体成熟机制决定的。 外铄论——外铄论的基本观点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 主体实践论——发展主体的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力。个体的实践活动既是人的内在需要与潜能的表现,又是在一定外部环境刺激下发生并作用于外部环境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