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1:美国城市多元文化之旅(2011年暑假)

线路1:美国城市多元文化之旅(2011年暑假)
线路1:美国城市多元文化之旅(2011年暑假)

2011年“美国城市多元文化之旅”小记者交流活动

Discover the US

主办单位:美国Nightingale 国际文化教育基金会

美国Nightingale国际文化教育基金会(Nightingale International Culture & Education Foundation USA)是经美国联邦和加州政府审核批准的文化教育交流机构。多次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合作开展中美青少年之间的各种文化教育及艺术交流活动;并与北京奥组委及上海世博局合作,参与承办了2008年1月1日北京奥运玫瑰花车以及2010年1月1日上海世博玫瑰花车在美国帕萨迪纳的巡游演出活动。

一、活动教育目的

紧密围绕十一学校的培养目标, 配合学校的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教育及素质教育,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国际交流实践机会,从而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行为品德,积极进取, 勇于承担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任;帮助学生深入到美国顶尖名校,了解和体验美国的教育及人文特色,开拓国际视野,培养跨文化的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礼仪;提高运用英文的能力,对成长中的学生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开始思考并提前规划自己的人生;着力培养志远意诚、思方行圆,即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行为规范、思维活跃的民族脊梁和社会栋梁。

二、八大特色

以小记者的特殊身份,走遍美国东西部最主要城市:

每名学生出发前将自行选定采访方向并草拟提纲。活动中,以小记者的特殊身份,走遍美国东西部最主要城市:纽约、波士顿、费城、华盛顿及洛杉矶,自主探究,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美国教育、人文、科技、艺术(欣赏经典的百老汇歌舞音乐剧)及社会发展等方面。完成自拟题目的游学总结,学会从新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

开展环球社会实践课程, 培养学生的探索思考及演讲总结能力:

根据行程特点,分小组展开六次每位同学都参与的专题讨论演讲活动,力求在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同学们作为未来领袖所必需的探索思考能力和演讲能力;通过不同的主题讨论,扩展学生视野,提高思辨

能力,对学校的课堂教学做非常有益的补充;使参加此次活动的学生正确并积极地思考和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人生。同时,在活动前开展国际文化礼仪、常用英文及相关线路的历史地理知识课程学习;在活动后开展活动总结,游记汇编等工作,形成完整的环球社会实践课程体系。

访问美国顶尖大学(私立及公立),全面深入地了解美国大学教育,树立奋斗目标:参观访问美国名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公立名校)、南加州大学,亲身体验美国大学的校园生活、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多彩的文化气息。名校优美的校园环境及深厚的人文底蕴也将激励学生在心底为自己树立起奋斗目标。

安排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私立名校及公立名校,与校方代表交流,详细了解美国大学的教育特点、教学环境、入学申请及奖学金、热门专业、入学选课、私立大学与公立大学不同的学费体系等。

与美国学生交流互动,了解美国中学教育并建立国际友谊:

我校学生将与美国学生一起交流互动,了解并采访美国的中学教育及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建立国际友谊,在交往中学习国际礼仪,收到素质教育的良好效果。

安排高端的拜访活动,与联合国及中国驻外使领馆官员交流互动,了解联合国及驻外使领馆的外交使命及人才遴选,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拜访联合国总部及中国驻美使领馆,并与联合国及使领馆官员交流互动,了解在美开展新闻和宣传工作的有关情况;拜访美国著名新闻机构如NBC电视台等,学习美国的新闻媒体的工作情况;举办新闻发布会回答小记者提问。

走遍美国东西部最主要城市,以自己的视野记录下精彩的活动,完成赴美实践报告:走遍美国东西部最主要城市: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及洛杉矶,自主探究,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美国教育、人文、科技、艺术及社会发展的每个方面。在领队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赴美考察实践活动的总结报告,并帮助学生将活动经历制作成精美的光盘保存。

提高英语能力及学习兴趣:

纯正的英语环境,全天候的生活场景,达到最好的英文学习效果;迫切的日常生活需求,将激发出英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优秀的社会实践经历,良好的签证记录

积极参加多元化的国际交流活动, 丰富自己的社会实践和全面的交流能力;优秀的社会实践经历一直是国外名牌院校录取的条件之一,加上良好的签证和海外旅行记录, 也将为未来出国留学的成功提供助力。

三、活动安排

Days 日期

(暂定)

城市活动内容

1 7月4日北京

波士顿

乘国际航班飞往美国,抵达美国著名的大学城——波士顿。

2 7月5日波士顿参访常青藤名校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并安排与其中一所

大学的校方代表深入交流,了解美国顶尖的大学教育特色、入

学申请、热门专业及学费制度等。波士顿市内的著名景点参观:

波士顿最古老的教堂——老北教堂;美国最古老的公园——波

士顿公园及自由之路等。

3 7月6日波士顿波士顿市区观光—三一教堂及昆西市场等。参访耶鲁大学,并

安排与校方代表深入交流,了解美国顶尖的大学教育特色、入

学申请、热门专业及学费制度等。

同学们分组展开总结性演讲讨论活动1— <美国印象> <美国名

校>

4 7月7日纽约由联合国工作人员引领详细了解联合国总部各机构的功能及运

作,安排与联合国工作人员的交流互动活动,探讨国际化教育、

联合国的使命、联合国对人才的遴选及培养等问题。

乘游船参观美国精神的象征“自由女神像”;游览闻名遐迩的华

尔街、气度非凡的洛克菲勒中心、林肯中心、撩人眼目的时代

广场和第五大道。

5 7月8日纽约访问哥伦比亚大学,体验这所位于纽约曼哈顿的常青藤名校之

独特优势,“她的学生在联合国学政治,在华尔街读金融,在

百老汇看戏剧,在林肯中心听音乐”,感受其开放的教育特色

及多元文化的魅力;

参观美国现代歌舞艺术的最高殿堂—百老汇大道和林肯中心,

欣赏经典百老汇歌舞音乐剧,感受现代音乐艺术国际元素的熏

陶,提升艺术修养。

同学们分组展开演讲活动2—<联合国的使命> <美国音乐艺术>

6 7月9日费城

华盛顿乘车前往普林斯顿,参观顶尖名校普林斯顿大学;

之后前往华盛顿,途中游览历史名城、独立宣言的诞生地——费城,参观标志美国建国意义的独立宫和自由钟。

7 7月10日华盛顿游览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风格独特的总统官邸白宫、

雄伟壮观的国会大厦、为纪念美国总统林肯而设立的林肯纪念

堂、林肯总统遇刺所在地―福特剧院、罗马神殿式圆顶建筑—

杰佛逊纪念堂、气势磅礴的华盛顿纪念碑、越战纪念碑、韩战

纪念碑以及航空航天博物馆和国家自然博物馆。了解美国的政

治制度及先进的科技发展。

同学们分组展开演讲讨论活动3—<美国的政治体制> <美国航

天技术>

8 7月11日洛杉矶乘机前往洛杉矶--美国文化电影及科技之都。抵达后参观西部

名校洛杉矶加州大学(公立名校UCLA),安排与校方代表的交

流活动,深入了解UCLA学生的入学手续、选课方式及课外生

活等。

9 7月12日洛杉矶上午访问美国最著名的电视台——NBC电视台,安排与电视台

工作人员的交流活动,现场观看NBC电视新闻制作、了解美国

新闻业及媒体的工作情况;

下午拜访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新闻处,并请中国外交官介绍

对美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情况、外交官的人才遴选及素质要求

等。

同学们分组展开演讲活动4—<美国的新闻媒体>、<驻外使领馆

的使命>

10 7月13日洛杉矶与美国学生一起交流活动,增进友谊与联系,了解并采访美国

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同学们分组展开演讲活动5—<美国学生生活>、<中美文化礼仪> 11 7月14日洛杉矶参观访问美国西部著名学府南加州大学,深入了解学生的入学

手续、选课方式及课外生活等;

参观好莱坞星光大道、奥斯卡颁奖地——柯达大剧院、独具特

色的中国大戏院、洛杉矶湖人队主场斯台普斯球场外景

(STAPLES Center)。

12 7月15日迪斯尼全天畅游世界欢乐之都——迪斯尼乐园

乘坐飞船参与星球大战,感受高科技带给人们的刺激与梦幻;

乘船畅游亚马逊河并经历当年冒险家的惊险历程;

进入印第安人洞穴,体验九死一生的感觉;

充分体验感受高科技带来的惊喜与快乐。

同学们分组展开演讲活6—<我的美国之行><我的未来及人生规

划>

13 7月16日环球影

城游览美国最迷人的好莱坞环球影城:乘电动车赴各摄影棚真实感受旧金山8.3级大地震、断桥、洪水暴发、大白鲸食人、金刚猩猩推翻火车等惊心动魄的场面;更可一试新颖刺激的机动游戏:侏罗纪公园、烈火雄心、回到未来、木乃伊归来等;还有各种真人表演:西部牛仔特技枪战、未来水世界等。体验学习好莱坞电影制作的各种高科技手段。

14 7月17日洛杉矶小记者交流采访活动总结。搭乘国际航班回国。

15 7月18日北京抵达北京机场,活动圆满结束。回校后进行总结汇报及采访成

果汇展。

以上标准行程,美国主办方保留因天气、航班、活动延迟等因素适当调整的权利。

四、活动费用及说明

活动时间:2011年7月暑假期间,共15天。

活动费用:29,800元人民币

费用包括:美国使馆签证费、国际往返机票、美国境内机票、学习及交流活动、美国境内全程交通、食宿、旅游观光及景点门票、全程司机及导游小费、出国人员医疗

及旅游意外保险。

费用不包括:护照费、个人消费。

没有因私护照的同学,请参看“办护照通知”,尽快自行办理。

项目问询电话:82356127 / 139-10026526

联系人:刘老师

浅析21世纪初美国多元文化外交的现状_特点及启示

·当代世界· 浅析21世纪初 美国多元文化外交的现状、特点及启示 翟雪松1,王光照2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合肥230022;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合肥230026) 摘要:综观整个美国外交史,美国社会多元文化的特征贯穿于美国历史始终。美国文化外交的战略手法和核心架构体系均与其多元文化(multiculture)特征密不可分。21世纪初,在美国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其文化外交在实施主体、手段和目的等方面也产生了多元化的轨迹。这种多元的文化外交模式对当今国际交往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我们研究美国的多元文化外交,不仅是站在其多元文化的视角来看待美国21世纪初的外交政策和理念。更重要的是从中得到某种启示,探索这一时期我国文化外交的前沿。这无疑对于健全我国文化安全机制,完善中国特色的文化外交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文化外交;美国;多元文化;文化殖民 中图分类号:D8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88(2008)08-0087-05 综观整个美国外交史,美国社会多元文化的特征贯穿于美国历史始终。美国文化外交的战略手法和核心架构体系均与其多元文化(multiculture)特征密不可分。考察美国多元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从战后美国移民结构的变化到20世纪60-70年代民权运动的高涨再到20世纪末席卷全球的信息产业爆发,每一次的社会文化调整和对外活动都有可能形成多元文化中的新元素。美国的多元文化外交机制就一直在这种不断兼容中调整、形成。当多元文化主义在美国被提及时,很多学者称之为“文化革命”的开端,认为它既是一股强劲的理论思潮,也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21世纪初,布什政府在延续上届政府文化外交政策的同时,加大了文化外交深度和广度的探究与实践。特别是“9·11”和美伊战争的爆发,使美国多元文化外交在这一时期异常活跃。文化外交已经成为继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军事外交之后的新的外交形式。 一、文化外交的定义 “文化外交”一词最早见诸于1934年的《牛津英语大词典》,即“英国议会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外交手段,就是致力于海外英语教学。”[1]这个概念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后来美国外交史学 收稿日期:2008-05-25 作者简介:翟雪松,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硕士生,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外语系助教,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化与美国外交。 王光照,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比较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

比较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差异 一、中国文化的古老性与美国文化的现代化 中国的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美的历史宝藏,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深深植根在中国这片土地之上的,她已不可能被移植,中国的一切现代文明都只能在这棵大树上进行嫁接而成;考虑中国的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历史这个无形的手对现实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关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美国只有两百年的历史,美国的文化,是一群现代人,按照现代人的意志和思维模式构建起来的一座现代文明的宫殿。美国人完全在按现代人的需要去创造科学,创造财富,创造民主的社会制度。美国的人际关系也是按现代人的标准建立起来的。美国发达的商业文化、科学技术是其现代文化的突出标志。 二、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美国文化的多元化 中国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个少数民族在肤色、人种上也与汉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单一人种和单一文化的国家。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构成极为复杂,世界各国的人才在这里群英聚会,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大熔炉。因此美国的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并且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三、中国文化的政治性与美国文化的经济性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千多年来,要统治这样一个地域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的大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统治失调,就意味着国家分裂、诸侯纷争、战乱不休。因此,自古以来,稳定和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件大事,政治是统帅,集中统一是灵魂。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一系统,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权统治形成相辅相成之势,儒家文化中含有大量的关于教育统治者施仁政,教育百姓遵守伦理教化等方面的人文科学,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重农轻商,重文轻商,科举制度使文化与政治密切相连,文化中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贯穿在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而美国是一商品经济极为发达的国家,文化具有浓厚的经济性,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文化占有很高的地位。而好莱坞电影、迪斯尼乐园、麦当劳快餐等等发达的商业文化更是受世人瞩目。美国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也带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亲兄弟明算账。 四、中、美两国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很多探讨中美文化差异的文章都指出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使我们产生困惑。生活在中国社会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人个人主义思想也很严重,缺乏团结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当我们来到美国,却发现很多的美国人很关心社会和集体。有人做过这种观察,一群美国人开大会,会前不同观点会展开很激烈的争论,但一旦会议主题决定了,大家就会安安静静地一起开大会;但一群中国人在一起,却往往是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各自为政。关于这个文化与现实的差异问题,我们从社会学中找到了答案。一个社会中,不仅有统治阶层所推行的正统的主文化,也有在民间流行的亚文化。亚文化往往是对于主文化的一种逆反,一种对立和统一。由于中国文化过分宣扬国家和集体,轻视个人,所以民间社会的亚文化又使个人利益得到补充,得到平衡。美国过分地宣扬个人主义,人们不满足于彼此隔阂,彼此冷漠的现象,又重新回到互相关心,热心公益事业的和谐的社会关系上来。由此我们知道,要想真正地了解一个国家,不仅要从书本上了解他的主文化,还要到那个民族中去生活一段时间,从民间去了解那个民族的亚文化。另一方面,在人的本性上,有些东西是人类共有的,如个人主义思想,在美国是得到公开承认,而在中国却被加以批判,但不管你怎么否定,它却是深藏在人们心底的。就像中国古代宣扬禁欲主义,但不管你怎样宣扬,男女相悦却是怎么也不能从人们心底抹去。. 五、中国文化的两极性与美国文化的多极性

美国文化特色

以下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王恩铭教授写的关于美国文化的一篇文章。 美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因为美国人的语言、她的人口构成,以及她的立国精神都源于欧洲。另一方面,美国文化又与欧洲不同,因为欧洲移民在北美大陆上驱赶走印第安人后,在一片荒芜旷野之地创造了令人赞叹不已的灿烂文明。所以,在谈论美国文化习俗与社交礼义时,既要顾及欧美文化的相同性,又要注意两者的相异性。 文化习俗是个范围广泛、内容复杂的题目,涉及人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方方面面。笔者拟定以杂谈的形式,就美国人的文化习俗作一粗浅概述。宽容性。 美国是个移民之国,它的祖先来自于全球各地。人们移居美国时,不仅仅在地理位置上挪动一下,而且还把他们所在国的评议和风俗习惯带到了新的居住地。因为杂,人们各自的差异十分突出;因为差异十分普遍,人们就不特别注重统一性。久而久之,美国人的文化习俗中形成了较高程度的宽容性(tolerance),对异质文化和不同评议持容忍、可接受的态度。在这一点上,美国社会里可行的习俗要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来得宽泛。 从政治上讲,这种宽容性表现在对自由的追求和对自由权利的维护。从宗教上说,它体现在不同信仰的和谐共存。从生活范围上看,它显现在不同种族、不同族裔社区的平安相处。一言以蔽之,在美国,每个人基本上可以任意选择不同的观念、信仰、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人们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保持自己的习俗和仪。譬如,犹太人可以庆祝他们的宗教节日,而基督教徒则能够过他们的圣诞节和复活节。再譬如,美国华人可以在唐人街用华语生活和工作;同样的道理,越南移民能够在他们的“小西贡”按越南的方式经营业务,从事各种活动。 美国人的容忍性,除了上面的美国是个移民国这个因素以外,还与美国人的频繁迁徙有关。众所周知,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她的西部开发史。那时,美国拓荒者或徒步跋涉,或骑马坐车,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哪里有机遇,就往那里移居。频繁的迁移和不断地更换居处使人们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对暂面临的种种不同现象更易于宽容和接受。此外,经常迁移还能够帮助人们扩大眼界,知多识广,对不同的习俗持同情、理解的,并逐渐形成多样性胜于单一性的开放性观念。 由于美国人的宽容性较强,所以美国人很少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他人身上,它与中国孔夫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十分酷似。譬如说,丈夫可能是个共和党人,但他决不能逼迫他那拥护民主党的妻子改变政治立场。同理,母亲也许是个天主教徒,但她决不能强迫她那已皈依成穆斯林教徒的儿子改变宗教信仰。在日常生活习惯和平时事务处理中,这种宽容精神更是屡见不鲜,司空见惯。 不拘礼节 美国人以不拘礼节著称于世。在写字楼里,人们常常能看到“白领”不穿外套、不系领带坐在办公室里工作。有电话交谈时,他们会朝椅背一靠,把双足往桌子上搁,悠哉悠哉地在电话里“侃”上个半天。在大学校园里,美国教授身穿牛仔裤、足蹬耐克鞋进教室上课。更有甚者,美国教授讲到劲头,会一屁股往讲台上一坐,神采飞扬地滔滔不绝一番,不分年龄,不分性别。更常见的情形,是美国父子之间、母女之间的随和、轻松关系。无论是在电影里,还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以常看见美国长辈与幼辈互拍肩膀、无拘无束的镜头。所有这一切都源于美国人不拘礼节(informality)的习性。

论多元文化主义及其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移民潮和激烈的社会权利运动,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社会多种文化的繁荣,美国作为“民族大熔炉”在移民同化方面的效果也随之减弱了。本文认为多元文化主义是对特定时代下社会巨大变化的理论回应,是从西方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少数群体的角度出发,向主流社会吁求尊重其文化差异和独特的文化身份,承认文化的多元性和平等性,反对西方文明在思维方式和话语方面的垄断地位,并为少数群体参与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任何一种理论都会经历一个受质疑和再反思的过程,有学者认为多元文化主义过分关注人们的族群身份并渲染文化的差异性,会削弱文化认同并将社会推向动荡与分裂,也有学者认为多元和统一的矛盾并非美国社会所独有,不能否认其在教育、经济、政治及社会观念等各个层面给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实施多元文化主义虽然产生了一些消极性影响,但总体上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多元文化主义的内涵 “多元文化”是相对“单一文化”来说的,在美国社会它主要指外来移民和少数族裔的文化。国内很多学者在文化多元主义(cultural pluralism)与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上比较混乱,在研究时首先应辨明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前者主要是对客观现象的描述,指出不同文化共存这一事实;后者则是一种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不仅指出了多种文化并存,还要求承认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并加以平等对待,最终追求的理念是平等和正义。在“多元”的旗帜之下聚集了各种不同的诉求,有的呼吁建立一种以文化划分的新国家格局,有的要求政府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济扶持,有的涉及对少数族裔生活方式、语言和信仰的尊重。因此,它既是一种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念,又是一种公共政策,还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这些理念之间的共识可概括为三点:第一,美国是一个由多元种族和族群构成的国家,如果有所谓的美国文化的话,也是一种多元的文化;第二,来自不同国家、种族和文化传统的移民在美国的经历是不同的,美国的传统不能建立在某一个族类群体的历史经验基础之上;第三,族群的身份认同和文化权利是多元文化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美国社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1]。 在较大的社会体系中,因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而在主观上自我认同并与其他群体区别的一类人可被称为族群。在多元文化主义者看来,社会是由各种不同的文化群体构成的,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族群而不是公民个人。“少数族群基于特定的族群与族群意识而形成的文化成员身份,就是族群身份”[2],这是当代多元文化主义理论中最核心的一个概念。美国是多族群多文化共存的社会,但少数族群文化的价值及与主流文化的差异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承认,也不能反映各族群和文化之间的权力关系和地位。在几百年的历史中,在主流社会对移民和少数族裔的同化与少数族裔固守自己的文化认同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紧张的竞争关系。多元文化主义者看到了美国白人主流文化背后的“同化主义”和“一元主义”诉求,极力主张文化的多样性,要求主流社会承认他们的文化传统和族群身份。 族群身份不仅是族群间相互区别的标志,而且涉及到平等与承认的问题,既承认族群差异,更要承认差异平等,这就使得美国的少数族群不满于以往的同化模式,开始坚持和保护本族群的文化,同时寻求群体权利的建构与保障。美国是一个有深厚自由主义传统的国家,一贯认为社会公平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起点平等”和“权利平等”,因而主张在公共领域中赋予每个国民普遍平等的身份与权利。多元文化主义和自由主义在公民身份问题上的分歧在于对个体平等的不同理解――平等究竟是无视差异的一视同仁,还是在承认差异基础上的差别对待。“差异”是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的一个基本价值,既指一个少数族群文化的个性

美国节日的基本情况及图片汇总

1、感恩节(Thanksgiving) 日大餐,人们从下午三点就开始享受这顿大餐,然后在用餐结束后的昏昏欲睡中一边看着底特律雄狮队的比赛一边度过整个下午。在感恩节这天,人们会敞开家门欢迎那些几乎不认识的人们来家中做客吃饭,展示出即使人们过度劳累,工作压力大,一年只有六天休假,他们也感恩自己生活在美国,而不是有36天年 假的墨西哥。

2、圣诞节(Christmas) 尽管有人会抱怨说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日,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到处参加圣诞派对,吃圣诞大餐,听圣诞音乐,当然,还少不了收到圣诞礼物。而除了超级碗橄榄球比赛外,圣诞节可能是整个冬季中最出彩的活动了,前提是你可以从十二月份的商场火拼中幸存下来。 3、万圣节(Halloween) 当你还是小孩子时,万圣节就是一个充满了糖果的节日。长大之后,当然,还是一个充满了糖果的节日,不过是需要你分发糖果。 4、美国独立纪念日(Independence Day) 在世界文明史上,一个伟大的国家在这天建立,这绝对可以使美国独立纪念日在众多节日排名中名列前茅。唯一的缺憾是你收不到什么礼物,而且也没有节日特别菜单。但是7月4日,我们可以享受夏季假日烧烤的美味以及各种派对和烟花表演。没有了新年时期寒冷的天气和餐馆的普遍涨价,这个美国独立纪念日看起来要可爱得多。 5、圣帕特里克节(St. Patrick’s Day) 你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这个节日的起源了,因为当你每次喝着啤酒听某个家伙讲这个节日的起源故事的时候,总会被这样那样的情况打断,因为这一天的游行嘉年华实在是太精彩了,全天的酒水供应也早就

让人头脑发蒙了,物美价廉的生啤任何人都不想错过。即使这一天不是法定定假日,大部分人都会提前从工作中溜掉,来享受这一天的狂欢。 6、阵亡将士纪念日(Memorial Day) 阵亡将士纪念日与劳动节一样,都会举办各种烧烤活动和戏水游戏。然而与劳动节不同的是,阵亡将士纪念日的到来标志着夏季的来临而不是结束。这一天就仿佛是所有人假期的第一天,是可以令每个人都欢欣鼓舞的假期开端。除非你生活在佛罗里达州,那么这一天就意味着令人窒息的潮湿暴风雨季节来临了。 7、劳动节(Labor Day) 你还记得小时候每到9月临近,你就会超级紧张难受吗?因为学校要开学了。但是,你还拥有额外的一周劳动节假期来睡懒觉和看动画片,之后还能参加一些超赞的户外烧烤和戏水游戏。然而现在,学校会选在8月份开学,所有的孩子都早早的回到了学校,再也享受不到夏季末尾那些单纯的快乐趣事了。 8、复活节(Easter) 在那些正统派教徒众多的圣经地带(Bible Belt),复活节对那里的人们也许有着更深的含义和更高的地位,然而在其他地区,这一天就意味着你需要早起去教堂做礼拜。而当你还是孩子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这一天十分有趣,一只巨大的兔子会给你复活节的彩蛋,不要太奇怪哦。但是当你长大成人之后,不再奇怪兔子和蛋的组合,你就会开始感谢家庭聚会上的香槟酒可以帮助你度过漫长的一天。

好莱坞电影中美国文化的多元性解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61691108.html, 好莱坞电影中美国文化的多元性解析 作者:刘静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9期 摘要: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其文化的多元性是必然的。作为娱乐手段和视听艺术,好莱 坞电影是美国文化在荧幕上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其多元性和包容性的文化意识形态使其能在世界范围内强势发展。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美国文化;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7-0130-02 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文化融合碰撞,为达到共存的目的而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美国民族的多源性铸造了其文化的多元性。作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好莱坞电影向我们展示了美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多元化特征。美国具有全球视野的电影文化观念和形态决定了好莱坞电影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比其他国家的电影更为优越的地位,也正是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才使好莱坞电影有了在世界范围继续发展的态势。好莱坞电影除了擅长讲故事以及强大的商业运作之外,其完整的叙事结构也成熟地体现了人们对合理秩序的普遍需求,为全球观众所接受。好莱坞电影还借助美国的政治、文化、商业优势,使影片行销全世界,由此建立一种强大的叙事话语权,叙述的内容正是典型的美国多元文化。 一、美国文化的多元性成因 美国文化就其创造主体及其特性而言,是一种“移民文化”。由于美国文化的创造主体是来自世界不同种族、民族、族群的移民,其多源性铸造了文化的多元性。综观美国不同历史时期,其移民群体是不同的。美国移民始祖基本上是西欧人,特别是盎格鲁撒克逊人,随后北欧人、中欧人、东欧人、南欧人大量涌入,同时非洲人也被迫作为奴隶迁居美国,进而亚洲人、拉丁美洲人纷至沓来。美国移民的动机也因“多源”而呈现多样性。有因宗教迫害而移民新大陆的,有因革命失败而流亡美国的,也有因经济危机而到美国谋生的,他们当中有为摆脱不幸命运实现个人理想的,有向往自由民主和优裕生活条件的,也有追求高新科学技术的。 美国移民迁徙还具有连续性。移民浪潮不但没有随着美利坚民族形成而结束,反而因美国的发展与崛起而不断高涨。来自不同时期的移民不仅吸取欧洲文化,也吸收了许多亚洲、非洲、美洲和拉丁美洲的文化,从而形成了广泛被接受的文化和价值观。美利坚文明经历了偏于北美洲大西洋沿岸的留有浓重祖籍国印记的初步形成阶段,逐渐从欧洲传统特别是英国传统中“独立”而出;后经蓬勃的西进运动与工业革命,新文明在地域上由北美洲东部扩展到西部,在内容上脱离欧洲文明而独立存在,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都创造了美国特色。二战以后的美国文明获得了新发展,多元化成为其主要特征。整个美国文化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经历了由“合众为一”到“由一为众”再到“合众为众”的轨迹。美国移民文化呈现一派斑斓绚丽的多元特色。

美国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

美国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f61691108.html,/show.aspx?id=4016&cid=20 作者:王新俊姜峰 美国社会越来越明显的多元文化发展趋势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多元文化的视角。针对美国现实的教育状况和少数民族教育中出现的种种特殊问题兴起的多元文化教育思潮,传统的教师培训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对教师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应运而生。通过多元文化教育,使教师具备多元文化知识、具有多元文化意识和多元文化教育实践能力,面对来自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能够用正确的方法施教,以保障少数族裔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很好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有关民族和文化多样性方面的各种理论及概念;要研究多元文化教育益处的哲学假设、价值观和思想,了解多元文化教育的可行性;要掌握有关各民族、种族的大量知识,特别是少数民族价值体系、学习方式、交际方式等;掌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技巧和教授多元文化内容的教学方法。美国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其独有的培训模式和教育理念,在教师培训中极力倡导、贯穿有关多元文化教育的相关培训课程,这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有很大的启发。 一、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从族源来看,除美洲土著印第安人以外,主要是由移民组成。主要移民族群有白人(约占总人口的70%)、非洲裔(黑人,约占总人口的12.7%)、亚洲裔和西班牙裔美国人等。随着美国社会人口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增强,美国学校在校学生构成多元化日益加剧,少数族裔人数比例不断增加。因此,提高少数族群学生的学业成就,培养训练有素的劳动力,成为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在上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的时代背景下,1972 年美国颁布《民族传统法》,客观上促进和规范了美国多元文化教育运动。 20 世纪70年代,基于多元文化趋向日益发展的局面,多元文化教育开始由普通教育向师范教育领域渗透。1970年,全美师范学院协会成立多元文化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指出:“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计划不仅仅是在已有的项目中简单嫁

中美文化差异大比较

中美文化差异大比较 作者:鲁鸣阅读2846次更新时间:2007-7-12 我在美国呆了14年,与其说了解了美国和过上了中产阶级的日子,不如说更了解了我自己,因为我会有意无意地用中美两种文化来看待自己。文化因素在我们身上留下的刺激痕迹有共同的地方。我要讲的是这种相对共同的东西,即华人和美国人群体性格的比较。当然每个人的神经系统和个性不一样,与环境的互动有差异,甚至背道而驰,同样的经历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反馈。 本文提到的华人或中国人主要以大陆开放后从国内到美国的定居者为主,涵盖大陆、港台的华人和北美华侨和华裔美国人,而文中的美国人主要指占大多数的欧裔,涵盖其他种族。身为华人,我们有长处有出色的地方。我侧重讲毛病,因为我们通常都知道自己的长处,而不太容易看到自己的短处,甚至有时根本没意识到。我的用意不是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缺陷而自卑,而是正视自己,接受自己,扬长避短。 内向文化和外向文化 中国人移民到了美国,生命的风景自然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恐怕就是美国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我们或多或少地美国化了,但同时骨子里的中国文化的血液仍旧滚动着。我们很多人在出国前要比一般的中国老百姓对美国了解得多。可是到了美国后我们发现,在风景之外与进入其内是很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在中国文化中成长,我们到了美国虽然会改变,但我们的性格已经定形,很多传统和过去的刺激痕迹留在我们的意识里或下意识里了,哪怕我们自己并不察觉。 文化差异是相对而言的,这里所说的华人或中国人和美国人是群体概念,是一种刻板印象,并不代表具体的每个人。 不少人说,美国人大都比我们华人放得开,外向。这就是一个刻板印象。但我想说的是,如果和你相处的人身上有这个刻板印象,你要提醒他们,我们是在什么环境中长大的呀!如果我们有美国人那种成长环境,我们中国人可能比他们还要放得开,性格大多都会外向。当然,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都极内向,那是两码事,人的性格一是天生的,即基因所决定由神经系统所操纵的,二是在成长环境中发展的。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似乎跟华人姑娘结合的美国男子大都比较内向,或不是那种很阳刚外向的小伙子。是不是中国文化较内向和阴性,美国文化较外向和阳性,而比较内向的美国男子相对难以找到

美国文化的优越性

中美文化对比 摘要 关键词 “为什么一个只有几百年历史的国家能够超越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是老师们给我们的论题,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也想问一句为什么?为什么我最亲爱的祖国,不如一个没有多少存在时间的国家。本文就作者的亲身经历和 记得钱满素著有一本书《美国文明--世界文明大系》,他说:与所有文明一样,美国文明也是人类在特定的自然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形态,它最大的特点也许就是年轻。我认为美国文明有一个永远抹不掉的烙印:杂交。我经常跟学生讲世界上最名副其实的杂种就是美国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前,美洲的主人是印第安人,最早在美洲进行殖民掠夺、建立殖民地的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随后就是荷兰、英国、法国等。自17世纪初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起,大批欧洲移民中大部分是英国人,还有从非洲贩买到美洲的黑人以及从贫穷落后的亚洲贩买到美洲的劳工等。经过100多年的开发,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了,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市场,英语逐渐成为通用的语言,统一的美利坚民族逐渐形成,美国文明也渐渐形成了。美国文明与中国文明相比,它实在是太年轻了,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文明被世界大多数人认同。美国文明的优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的政策。 美国是一个十分开放的国家,这和他本身就是一个移民高国家有关,也和他本身形成时间短有关,这个时候几百年的历史,不再是劣势而是优势。他没有想中国文化一样那么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他是自由的,积极的,开放的,他不墨守成规,不作茧自缚,他海纳百川,吸收世界上其他民族和文化的优点,补充自己,使美国傲立世界民族之林。 (2)极大的流动性 美国是流动性很大的社会。这种流动体现在两个方面:地域性流动和社会性流动。美国相对的开放自由、发达的交通和冒险好动的传统使许多美国人从乡村流到城市,又从市中心流向郊区;从北方流到南方阳光地带,从一个城市流到另一个城市。美国社会阶级不像欧洲国家那样固定,加上公共教育的普及,使沿着社会阶梯向上流动成为可能。许多生活在美国的人,无论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还是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的外国移民,都有一个梦,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这就是人们常津津乐道的“美国梦”。(3)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根据2008年的数据,美国的人均年收入(全美国民)为3.76万美元(世界排名第4)、中国2008年人均年收入(全国居民)仅1100美元(世界排名109位),美国人均收入是中国的34倍。美国的物价怎么可能比中国低呢?到美国后才发现,美国除人工服务(如理发等很贵,美国的劳动力价格高,沾着人工的都很贵)之外,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绝对价格)是低于中国的,有些商品的价差之大,有点瞠目结舌。而洛杉矶的物价在美国还数比较高的,如果到俄勒冈州更便宜——购物不用缴纳8%—10%不等的税。;在洛杉矶的一个购物中心,我见到了那些国内卖得昂贵的品牌,在以很低的价格出售(在美国基本不用担心买到假货)。在国内一套卖3万元左右的Armani(阿玛尼)西服,在这里用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的钱就可以买到。意大利产名牌皮鞋同样如此。牛仔衣更便宜。lee或levi's的牛仔裤,一般而言,便宜的十几美金,贵点的20多美金。牛仔上衣贵一点,一般三、四十美金。 在美国购物特别放心,不管买中国产品还是其他国家的产品,质量都有保障,并且,服务非常好,在一定期限内可以退货或者调换,商家仍会热情接待。所以,中国人到美国后,即使平常不太喜欢购物的,也忍不住买些东西。我为家里人买了两箱东西,主要是衣服和鞋子,其中,包括三套西服。在交钱的时候,遇到一群中国去的游客,购物之多可用疯狂来形容。在一个卖箱包的商店,几乎每个从中国去的人都买两个以上的箱子,因为,他们要装下所买的商品。他们一边挑选商品一边惊诧着:“这里的东西怎么会比国内便宜这么多?!”我可以听出他们心中的不平衡。是的,连我自己都有种酸楚的感觉。如果不是这一次亲历,

当代西方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起源和发展

当代西方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起源和发展(转载)分享到: ? ?发帖者1983 ? 1楼 一、多元文化主义的特征 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最初作为一种文化政策出现在70年代以来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移民国家,以后逐渐遍及美国和其他一些移民国家。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的剧变,苏联的解体以及民族主义浪潮的发展,多元文化主义越出了政策领域,而成为一种政治思潮,在西方移民国家发展起来。 多元文化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并没有统一的派别,内部有激进主义的多元文化主义、保守的多元文化主义、温和的多元文化主义等。从国别上说,多元文化主义也应各国的情况不同而各有不同,如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义和美国的多元文化主义就存在很大差别等。由于不同思想家身处不同国家,所处语境各异,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就五彩缤纷、多姿多彩。因此,对于什么是多元文化主义也就不存在一个共同的定义。不过,总体上看,多元文化主义在政治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有下列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少数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主张少数民族和边缘群体的独立价值,主张文化认同和民族个性,要求主流文化或国家对其文化认同给予公共的承认。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人是深受其所生长的特定的文化环境的影响的,在他们独特的文化环境中,人们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认同,这种独特的文化认同对他来讲是生存之本。文化少数民族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认同,所以不应忽视或泯灭文化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 其次,主张少数民族的权利维护,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主张各民族和种族之间的平等,反对民族歧视以及同质化的文化霸权,反对文化帝国主义。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文化之间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不同的文化代表了不同的意义及对好生活的不同理解,所以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完美的,都不能把自己的认同强加于其他文化之上,把任何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一、英美语言差异 尽管英美两个国家都是讲英语的,但是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不相同的。英国人与美国人虽然说的都叫英语,但这两种英语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两种。英国人的英语,相对而言,发音比较清楚,连读的部分较少,一般听起来相对比较字正腔圆;而美国人说英语,则秉持这能省则省,能连就连的原则,因此,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听英国人的发音相比较下会舒服得多,而如果要习惯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另外,两国在字词上的用法也 有很多的不同 二、英美生活习俗差异 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自己日常生活习俗上也有区别。 从服饰上看,英国2人非常讲究衣着,讲究绅士风度,西装革履,皮鞋锃亮。美国人则比较随便,想穿什么就是什么,以自己舒适为主,不会去介意别人的评价,别人也不会去评价。有的英国女士接待黄皮肤朋友时,专门涂抹上黄色面霜,以表示对朋友的亲近和尊重。美国人可方便多了,近几年,美国流行大花裤衩,校内校外,老老少少,都少不了它的影子。但这也并不是说,他们到处随意,在一些场合,他们也是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 从饮食上看两国的美食都像英语一样,是一个大杂烩,广泛吸收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聚集了诸多绅士淑女的地方,而英国的饮食,也处处散发着英国上流社会应有的高贵气质,从选材到烹饪,再到餐桌上的一言一行,英国人无不将细致发挥到了极致。特别在餐桌礼仪上,不能在餐桌上说话,不能有餐具敲击的声音,刀叉的握法……几乎所有我们所了解的法式西餐的规则都被英国人所遵守而同样是吃饭,到了美国人身上,则就显得随意了许多。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

从美国节日看美国文化

从美国节日看美国文化 专业秘书学及实务姓名蒋玲玲学号20100533024 美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它是一个由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移民融合组成的国度。他们形成了相似的生活习惯和礼节;城乡居民的差别也不像其它国家那样明显。美国社会虽然竞争性强,且存在着种族歧视,但它在同化来自不同民族的移民方面又表现出相当大的弹性和包容性。因而,形成了全新的整体文化与共同的民族意识,使美国成为“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他们的人生观是基于个人奋斗、自我管束与竞争精神之上的。 短暂然而独特丰富的历史把它造就为一个民族的熔炉和世界文化的汇聚之地。想了解美国的学生和家长们若想对这座庞大的社会有一番最基础的认识,不妨取一条捷径,先对它的节日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因为节日是文化的缩影。透过复活节和圣诞节,我们不难看到美国人宗教信仰的影子;透过圣帕特里克节和愚人节,我们可以找到美国民族构成的渊源;透过感恩节、国旗日和一个个历史名人的诞辰,我们又会感受到美国历史的积淀.不经一番了解探寻,又怎会有所收获呢? 一、复活节与圣诞节——宗教信仰的缩影 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一个宗教节日。每年,春分过去,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就是复活节。日期年年不同,一般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复活节的传统习惯,最典型的要数复活节彩蛋,而兔子也是复活节的象征。因为兔子繁殖力很强,所以人们把它视为新生命的表现者。大人常绘声绘色地告诉孩子复活节彩蛋是兔子下的,并把彩蛋放在花园里,让孩子们玩找蛋游戏。 现在每逢复活节,美国大小糖果店总要出售用巧克力制成的复活节小兔和彩蛋。这些彩蛋小的和鸡蛋差不多,大的竟有甜瓜那么大,孩子们自然喜欢,送给亲戚朋友,也不失为上佳礼品。 12月25日圣诞节是美国最大最热闹的节日,庆祝活动从12月24日夜间开始,午夜时分达到高潮,这一夜就被称为圣诞夜。美国人通常通宵达旦地举行庆祝活动。 二、圣帕特里克节与愚人节——民族渊源 圣帕特里克节为3月17日,以纪念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美国从1737年3月17日开始庆祝。在圣帕特里克节这一天,人们通常要举行游行、教堂礼拜和聚餐等活动。美国的爱尔兰人喜欢佩带三叶苜蓿,用爱尔兰的国旗颜色——绿黄两色装饰房间,身穿绿色衣服,并向宾客赠送三叶苜蓿饰物等。 4月1是西方也是美国的民间传统节日——愚人节。愚人节起源于法国。愚人节人们常常组织家庭聚会,用水仙花和雏菊把房间装饰一新。典型的传统做法是布置假环境,令人感到别致有趣。不过愚人节最典型的活动还是大家相互开玩笑,捉弄对方。如今的愚人节在美国已主要是淘气的男孩子们的节日。 三、感恩节、国旗日与名人诞辰——历史的沉淀 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倍感亲切。 国旗日是纪念美国大陆会议1777年6月14日通过了美国第一面正式国旗。目前,每逢这日,到处可见美国国旗迎风飘扬,全国各地都要举行纪念活动,以示对国旗的敬意。 哥伦布日为10月12日或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以纪念哥伦布于1492年首次登上美洲大陆;10月的第四个星期一是退伍军人节,这是美国全国性节日,以向历次战争的退伍军人表示敬意;总统节是美国联邦法定节假日,在2月的第三个周一纪念华盛顿等总统的假日。

美国精英文化及其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

第35卷第3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月V ol.35N o.3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M ay.2008 美国精英文化及其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 张卫平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6) 纵观美国的历史,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潮构成了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它不仅以此为开端,而且仍以此而延续。伴随着移民的潮涌,众多不同种族和民族的文化与传统逐渐在这片广袤的新大陆上重生。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具有如此多样性的人口结构,而正是这种多样性造就了今天的美国,同时也造就了其独特的多元文化。美国所形成的不同种族、信仰和文化共存的社会,不仅为美国多元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各种文化自身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美国精英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一方面,美国社会中一直存在的所谓/沃士波0阶层,代表传统意义上的美国精英群体和主流文化;而另一方面,以一代又一代美国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为代表的知识精英,形成了与其格格不入的所谓反主流文化。而当今美国的精英文化中出现了所谓的/第三种文化0现象的新发展趋势,这种新世纪应运而生的/布波族0文化以上述两种传统精英文化的相对融合为特点。 一、孕育美国多元文化的历史渊源 /从1821年到1997年,大约有6400万移民来到美国。这是人类迄今所知的最大量的移民0[1](P63)。这番话一语道破了美国最重要的特点:移民国度。美国移民潮的开端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从16世纪初到独立战争之前,第一批到美洲大陆定居的移民几乎完全来自西欧,其中包括西班牙人在现在的美国建立的第一批欧洲人定居点,以及1620年乘/五月花号0踏上新大陆的英国移民,他们后来被称为/移民始祖0。几乎完全由英国人后裔在北美建立的13个殖民地后来就成为美国建国的基础。当然,在此期间,除去上述由于各种原因自愿来到美洲的欧洲白人外,还有一批被强行运送而来的强迫劳动力,他们就是后来的美国黑人(非裔美国人)。60多年之后,美国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潮,从19世纪40年代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年代。这次移民潮的来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虽然仍主要来自欧洲,但不再是集中于西欧,而是欧洲各地。第一批来自中国的移民也在这个时期踏上美国的土地,他们主要充当修铁路的廉价劳动力。两次大战都对移民的速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使移民数量大幅度下降。二战之后,美国政府开始在一定程度上解除移民限制,因而出现新一轮移民高潮,大批来自亚洲、拉丁美洲和东欧的移民进入美国。这些不断出现的移民潮,逐渐造就了今天多民族和多种族共存的美国社会,其数量超出世界上任何国家,美国的文化因而也就具有了多样性的特点。如果在英文雅虎网站[2]上搜寻美国文化,出现的结果是55种来自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文化,这就是美国这个移民国家的典型写照。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它所具有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种族和民族的数量当然也是首屈一指,因而在美国文化中形成多元化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在主要由英国人后裔构成的13个殖民地从英国获得独立并建立美国之后,美国的开国元勋们曾设想建设多种文化融合而一的全新国家,美国国玺上的拉丁文短语/E plur ibus unum0(众皆为一)就很明确地表达了这种思想。后来这个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进而形成/大熔炉0理论,以说明在美国的移民和殖民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民族、文化和种族融合 收稿日期:2008-03-20 # 186 #

美国多元文化外交政策及其历史演变研究

美国多元文化外交政策及其历史演变研究 【摘要】:族裔群体在美国外交政策上的政治诉求始终是美国政治、外交和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是特殊的建国历程、民族种族结构的变化和多元族裔关系的调整、以及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必然产物。多民族、多种族的多元文化社会以及开放、民主的政治体制是美国这一独有政治文化现象的基础。“多元文化外交政策”就是反映美国整个历史进程中族裔群体为了其祖籍国、祖籍民族或者具有象征意义的同族群体(民族、种族或宗教)的利益而试图通过美国合法的政治程序影响并参与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过程,从而推动美国政府制定和实施反应其政治诉求的外交政策。这一研究的特点就是以美国多元族裔关系为背景,体现美国外交政策因族裔群体的影响和参与而表现出的多元文化特性。论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美国少数族裔群体为研究对象,从美国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和民主开放的政治体制分析入手,通过具体的历史实例综合分析了少数族裔群体在美国不同历史时期参与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过程并在涉及其祖籍国利益的外交政策上发挥重要影响力的情况,然后具体分析了影响族裔群体实现其外交政策目标的各种相关因素和所采用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强调族裔群体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参与是美国特殊社会文化和政治体制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不仅丰富了美国的外交政策,更是有益于而非有损于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外交政策的多元文化特色将会在越趋全球化的多元文化世界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全文以理论、实例、分析

和总结为脉络分为导言、正文六章和结束语:导言部分首先提出了“多元文化外交政策”这一新的术语,并对此进行了界定,认为“多元文化外交政策”恰当地反映了美国外交政策因族裔群体的参与所呈现出的多元文化特色。导言的第2、3节对涉及多元文化外交政策研究的美国文化、政治和外交三个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强调从多元文化这一新的视角对美国外交政策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以及它所表现出的文化风格,并对弥补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章是多元文化外交政策研究的切入点,是整个问题研究的基础。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从殖民时代开始,移民历程持续不断,几乎包容了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民族和种族,使美国最终逐步成为现在这样一个具有鲜明多元文化特色的社会。有着共同民族文化认同的族裔群体便是美国这种多元文化特性的最直接表现。各族裔成员在移民经历、创业历程以及美国的政治和文化环境等条件下形成了不同于美国社会中其它利益群体成员的特征,即始终保持着对美国和祖籍国或祖籍民族的双重文化认同。这种双重文化认同既是族裔群体融入美国社会、提高政治和经济地位的重要驱动力,也是他们积极追求涉及祖籍国或民族的外交政策目标并试图在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影响力的基本文化动因。第二章从美国传统的主流政治文化和开放的政治体制出发,研究美国多元文化外交政策得以产生的政治基础,强调早期美国政治文化中主权在民思想、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宪法原则以及美国信念是族裔群

美国的节日和来源

1月1日 新年(New Year's Day) 全国假日 一些城市在新年第一天会有盛大的游行。新年这一天,公共交通系统时间和班次有所调整。1月17日 李和杰克逊纪念日(Lee Jackson Day) 弗吉尼亚州(Virginia)假日 为纪念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南部将领罗伯特·E·李(Robert E. Lee)和托马斯“石墙”杰克逊(Thomas “Stonewall” Jackson) 1月19日 罗伯特·E·李生日(Robert E Lee's Birthday) 佛罗里达州假日 纪念美国南北战争的南部将领罗伯特·E·李(Robert E. Lee) 1月19日 南部联邦阵亡将士纪念日(Confederate Memorial Day) 德克萨斯州假日 纪念美国南北战争中的死难将士 1月20日 罗伯特·E·李生日(Robert E Lee's Birthday) 阿拉巴马州、阿肯色州、密西西比州假日 纪念美国南北战争的南部将领罗伯特·E·李(Robert E. Lee) 1月20日 爱达荷州人权日(Idaho Human Rights Day) 爱达荷州 马丁·路德·金纪念日的别称 1月20日 马丁·路德·金纪念日 (Martin Luther King Day) 全国假日(部分省份也在这一天放假,但是假日的名称有差异) 马丁·路德·金纪念日定于每年一月的第三个星期一。这一纪念始于1986年。对中国人而言,最熟悉的莫过于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前进行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和他为推进黑人权利平等。时至今日,马丁·路德·金纪念日成为了宣传不论肤色、人种,国人平等的理念。 1月20日 公民权利日(Civil Rights Day) 亚利桑那州、新罕布什尔州 2月12日 林肯生日(Lincoln's Birthday) 康涅狄格州、伊利诺州、密苏里州、新泽西州、纽约州假日 纪念美国最受欢迎的前总统亚伯拉罕·林肯。 2月14日、15日 苏珊·B·安东尼生日(Susan B Anthony's Birthday) 佛罗里达州假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