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是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罗宾

幽门螺杆菌是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罗宾
幽门螺杆菌是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罗宾

幽门螺杆菌是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罗宾·沃伦(J.Robin,Warren)和巴里·马歇尔(arry,Marshall)从一个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粘膜活检标本中首先分离到的。……

它是一种呈S形或弧形弯曲的革兰阴性杆菌,菌体一端的鞭毛可以使细菌方便地穿过胃粘膜而定居至胃上皮细胞,又能产生大量尿素酶,分解尿素在菌体周围形成一股碱性的“氨云”,可以抵抗胃中的酸性环境,免受胃酸杀死。……

人是幽门螺杆菌的唯一自然宿主,人群感染率很高,全世界人群感染率高达50%。幽门螺杆菌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人与人的直接或间接接触

Barry J. Marshall

1951 年9月30日生于西澳大利亚州卡尔古利市,1974年获得西澳大利亚大学理学及医学学士学位,1977-1986年任职于珀斯皇家医院,1986- 1997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从事研究,后回到澳大利亚任职于西澳大利亚大学,2003年起任该大学NHMRC幽门螺杆菌研究室首席研究员。

J. Robin Warren

1937年6月11日出生于南澳大利亚州阿德莱德市,1961年获得阿德莱德大学理学及医学学士学位,1966-1968年任墨尔本皇家医院病理科医师,1967年成为澳大利亚皇家病理学会会员,后在珀斯皇家医院任病理科医师直至退休。

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院10月3日宣布,200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称诺贝尔医学奖)授予两名澳大利亚科学家,现年54岁的Barry J. Marshall与68岁的J. Robin Warren,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及阐明了Hp在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中的作用。

在这个以分子生物学和诸多前沿技术唱主角的时代,与往年听着就那么高深的诺贝尔获奖成果相比,Marshall与Warren的获奖结果显然没有那么“阳春白雪”——他们既没有用到什么高难度的技术,也未深入到什么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层面。但就是他们23年前的这项发现以及他们多年来的坚持,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人类对一类疾病的治疗理念和治疗方法,造福了全世界数以亿计的患者。消化性溃疡病也因此成为了一种可治愈的疾病。

发现幽门螺杆菌的故事

1979年4月,澳大利亚珀斯皇家医院42岁的研究人员沃伦在一份胃黏膜活体标本中,意外地发现一条奇怪的蓝线,他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发现是无数细菌紧粘着胃上皮。也许他当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项能够在200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重大发现。

沃伦把自己的发现拿给同事们看,但同事们都说看不到。这让沃伦十分气恼。于是他尝试着对切片进行了染色处理,结果细菌清晰可见,而且数量比预想的更多。接下来,沃伦继续在其他活体标本中寻找这种细菌。由于这种细菌总是出现在慢性胃炎标本中,沃伦意识到,这种细菌和慢性胃炎等疾病可能有密切关系。

然而,这项发现并不符合当时“正统”的医学理念。当时的医学界认为,健康的胃是无菌的,因为胃酸会将人吞入的细菌迅速杀灭。众人的质疑,并没有动摇沃伦的看法。

工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一位名叫巴里·马歇尔的年轻人出现在沃伦面前。马歇尔当时是珀斯皇家医院的消化科医生,他有些偶然地到沃伦的课题组寻找机会。不过,马歇尔最初对沃伦的工作不感兴趣。但碍于情面,马歇尔为沃伦提供了一些胃黏膜活体样本,并进行了相关试验。但他惊讶地发现,沃伦坚持的观点是正确的。由此,马歇尔对这种不知名的细菌表现出极大兴趣,并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

为了获得这种细菌致病的证据,马歇尔和一位名叫莫里斯的医生,甚至自愿进行人体试验。他们在服食培养的细菌后,都发生了胃炎。虽然马歇尔很快就痊愈了,但莫里斯则费了好几年时间才治好。接下来,沃伦和马歇尔又用内窥镜对100例肠胃病病人进行研究。他们发现,所有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胃内都有这种细菌。英国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报道其成果后,全世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沃伦和马歇尔发现的这种细菌被定名为幽门螺杆菌。世界各大药厂陆续投巨资开发相关药物,专业刊物《螺杆菌》杂志应运而生,世界性螺杆菌大会定期召开,有关螺杆菌的研究论文不计其数。

沃伦和马歇尔成名后,很多大学和研究所邀请他们加盟。马歇尔先是去了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工作,后在1

984年回到西澳大利亚大学工作。而沃伦则一直留在他成名的珀斯皇家医院。

多年以后,沃伦在他的回忆录中说,这个发现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他特别感谢当年妻子给他的支持和帮助。他说:“当没人相信我的时候,她坚定地支持我。后来,这一发现被海外接受,我们应邀到世界各地讲学和旅行。妻子对我的支持也获得了某种回报,因为她喜欢旅行。”

幽门螺杆菌的主要危害

幽门螺杆菌具有很强的活性与繁殖能力,是一种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细菌。其危害有:

——感染其它健康人口

——破坏胃的正常结构及功能(100%)

——导致胃酸减少或缺乏(25%)

1、增加肠道感染的机会

2、减少人体对铁质及维生素B12的吸收

——急慢性胃炎(70~90%)

——发展成为消化性溃疡及溃疡综合症(17%)

——发展成为胃腺癌(1%~3%)

——发展成为胃淋巴癌

——发展成为原因不明的消化不良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及发病机制

1、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和溃疡的形成

幽门螺杆菌进入人胃后,首先通过菌膜表面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在菌体周围形成氨云,并分泌酸性抑制蛋白减低胃部的pH值,以利于自身的存活,然后借助菌体一端的鞭毛运动穿过粘膜层。研究表明,Hp在粘稠的环境下具有极强的运动能力,强动力性是Hp致病的重要因素。Hp到达上皮表面后,通过粘附素,牢牢地与上皮细胞连接在一起。并分泌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以保护其不受中性粒细胞的杀伤作用。Hp感染使胃上皮表面pH值升高,干扰了正常的胃酸对胃泌素的反馈作用,使胃泌素水平升高又使胃酸分泌增加,胃部的高酸度极易使感染Hp后损伤的胃粘膜形成溃疡。胃部的高酸度引起的十二指肠上端胃上皮化生,菌体分泌的细胞毒素及炎症介质,机体的持续免疫反应等共同造成十二指肠溃疡。关于Hp引起十二指肠溃疡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幽门螺杆菌与胃炎:

幽门螺杆菌的致病与众多因素相关,现简要介绍如下:

a、菌体动力和粘附作用:是 Hp能穿越粘液层并定植于胃窦上皮部的重要因素。

b、抗酸能力和免疫保护:抵抗胃内低酸度,使菌体能在酸性环境中生存,并抗中性粒细胞的清除作用,起作用的有:尿素酶,热休克蛋白,胃酸分泌抑制蛋白,过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

c、损害胃粘膜屏障:通过细胞毒素、尿素酶、粘液酶等起作用。

d、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Hp感染后,各种炎症细胞释放的细胞相继被激活和趋化,从固有层移行至上皮内,造成炎症反应。炎症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氧化自由基、水解酶、溶菌酶造成胃粘膜的损伤。慢性Hp感染造成T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刺激这两种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反应。Hp感染还能诱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及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了世界范围内一半以上的人口,其发病率各个国家不同,甚至同一国家的各个地区也不相同。目前已知发病率的高低与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密集程度,公共卫生条件以及水源供应有较密切的关系。也有报道指出,Hp的感染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以7~8月份为高峰。在亚洲地区,中国、香港、越南、印度等少年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分别60%、50%、40%、70%。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标本中Hp检出率可达80%~90%,而消化性溃疡患者更高,可达95%以上,甚至接近100%。胃癌由于局部上皮细胞已发生异化,因此检出率高低报道不一。在自然人群中初出生的新生儿血清中抗Hp-IgG水平很高,接近成人水平,可能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抗体之故。半年后迅速下降。在我国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阳性率待降至10%~20%后又迅速回升。大约在10岁以后即迅速上升达到或接近成人阳性检出率水平。

我国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群Hp感染因地区有所不同。低达20%,高达90%,人群中总感染率高于发达国家。这些基本资料说明了如下几个问题:1、胃病患者中Hp检出率远高于人群中总的检出率,这说明Hp感染者并不都得胃病。这可能还蕴藏着与致病有关的其他因素,特别是遗传因素(宿主的易感性和菌株的型别差异等);2、人群中的Hp感染率与胃病的发生率,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这又与社会经济、卫生状况有关。特别是现已证明胃癌高发区不仅与该地区人群中Hp感染率高有关外,还与人群中Hp的早发感染有关;3、人类一旦感染Hp 后,若不进行治疗,几乎终身处于持续感染中。因此感染率总的讲来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人-人”“粪-口”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亦可通过内镜传播,而且Hp感染在家庭内有明显的聚集现象。父母感染了Hp其子女的感染机会比其它家庭高得多。对感染Hp的家庭调查提示,有Hp感染者家庭中的“健康人”,Hp抗体阳性率为64%,明显高于同年龄组无Hp感染患者家庭的“健康人”(13%)。

幽门螺杆菌的检测现状

自1983年国外学者发现幽门螺杆菌(Hp)以来,有关该菌的研究及其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是有关Hp检测方面的研究,已经逐步深入和普及,并取得委很多可喜的成果。

一般根据检测同时是否需做胃镜检查分为:①侵入性诊断方法,必须在胃镜下取材。包括:尿素酶试验、细菌培养、活检标本切片染片和直接涂染色等。②非侵入性诊断方法,不需胃镜。包括:13C,14C呼吸试验、血清免疫学检测,15N尿素排泄试验等。

1尿素酶试验

该试验是所有检测手段中最为简便迅速的一种方法,在胃镜检查同时进行,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91%和100%,数分钟即可做出诊断。检查结果与直接涂片法、分离培养法、组织病理结果一致或近似。活检标本的尿素酶活性主要与感染的数量多少有关,量少时可能造成假阴性反应,而其它产生尿素酶的细菌也可能造成假阳性。但仍不失为一种最初检测Hp感染的有效手段。

2细菌学检测

2.1细菌培养

胃粘膜组织的细菌培养是诊断Hp感染的最可靠方法,往往做为验证其他检测手段的“金标准”。但不少因素可能会影响Hp的培养而致假阴性。如:胃粘膜组织中的Hp数量过少,细菌繁殖能力差等。

2.2活检标本切片染色

将胃粘膜组织标本用10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染色、染色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Warthin -Starry(WS)染色,改良Gitmsa染色,Gresyfast染色,阿的平染色,HE和荧光染色,其中WS染色效果最好,特异性和敏感性几乎均达100%。但该法繁琐费时,且需一定技术,HE染色细菌清晰易辨,既可供组织学诊断用,又可检查Hp。吖啶橙荧光染色,Hp易辨认,且方法简单、快速,尤其在Hp量少时优于WS和Giemsa染色,不易漏诊。

2.3直接涂片染色

Pinlard用相差微镜直接检查涂于玻璃片上的胃粘膜Hp,敏感性达100%。有人用吖啶橙进行染色,然后用荧光量微镜观察,诊断快速有效。还有人用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可提高特异性,特别是对形态不典型的Hp。

313C、14C呼吸试验

呼吸试验的原理是基于Hp在体内产生大量的尿素酶,困此若给感染Hp的患者口服同位素标记的碳的尿素溶液,则尿素被分解后产生的同位素标记二氧化碳从肺呼出。可收集呼气样本,用液体闪烁计数器或用气体同位素质谱议检测同位素标记CO2的量,检测H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100%和88%,Hp清除后则呼出减少或消失。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分为13C和14C呼吸试验。呼吸试验具有快速、可靠、安全、无痛苦的优点。国外已将其作为追踪观察治疗效果的最好办法,且适合于大规模流调,它优于血清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表明目前是否有Hp感染,而是是曾否感染过。

4血清免疫学方法

4.1ELISA法

通过测定血清中的Hp抗体来检测Hp感染,其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补体结合法、免疫印迹法(immunoblotting)和血凝试验,其中以ELISA法最为常用。但在进行ELSIA试验时,最重要的是抗原选择,较早期的一些抗原是应用全菌或全菌超声粉碎物作抗原,这种抗原制备含有多种菌体及鞭毛蛋白。其中有些物质或不具备抗原性功者为其它菌种的共有结果是试验的敏感性虽高,但缺乏特异性,从而影响试验结果的判断。要提高ELISA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则需要对抗原进一步纯化。用Hp多种抗原制品的混合物纯化尿素酶组分,抗原则可获较高的特异性与敏感性。陈晶晶等采用ELISA法对676份人血清进行了抗HpU抗体的检测,以特异性抗HpU抗体的含量为66μg/l标准阳性血清做为判断标准,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各为98%和96%,用纯化尿素酶做为抗原应用于ELISA试验属于第二代血清学诊断抗原,适用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还可用于药物治疗效果的观察和筛选消化不良患者。

为提高血清学方法诊断Hp感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潘志军等用免印迹法检测血中抗HpIgG,结果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0%,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2%和100%。与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无明显交叉反应。因此,目前一般认为,免疫印迹法比ELISA方法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来确诊其他血清试验结果,尤其是对处于界值附近的患者血清。

4.2聚合酶链反应(PCR)

该技术的敏感性比寡核甙酸探针增加了100倍,可以检出至少100个Hp。目前Hp的尿素酶基因和16SrRNA 基因的部分序列已经测出,为PCR特异性引特的选择提供了依据。胡伏莲等用PCR检测了96例因上消化道症状而行胃镜检查的患者,结表明PCR检查的Hp阳性率高于常规检查法的Hp阳性率。另外还对17例经不同方案治疗后用常规方法检查而被认为Hp被根除的病人,用PCR检查发现4例Hp阳性。以往对一些用常规方示未能检了实际上还存在Hp的病人,误认为Hp被根除而放弃不彻底,而不是新菌株再感染。所以采用PCR技术能准确评估治疗后的Hp是否被真正根除,这对于指导Hp感染的治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PCR的另一优点是可以成功地检出人胃粘膜以外的用常规方法不能检出Hp,包括胃液、唾液、牙菌斑及粪便中的Hp。

4.3PCR单链构象多态技术(PCR—SSCP)

北医大一院开展了应用Hp基因组DNA203bpPCR产物的单链构象多态(SSCP)分析和鉴定临床分离的Hp 菌株方法。该方法简单快速、敏感性强、图形简单、易于比较。PCR—SSCP不仅可以用于大规模的Hp流行病学调查,而且能准确评估治疗后再现的Hp是复发还是再感染。

中山医大一院应用随机引物扩增的DNA多态指模技术鉴别不同菌株的Hp重复性良好。

515N尿素的排泄试验

上海二医大新华医院根据呼吸试验类似的原理,让受试者口服稳定性同位素15N标记的尿素,然后测定尿素中排出的15NH3来判断胃内Hp的实际感染状况,其敏感性为96%。

综上所述,做为科学研究最好能同时使用几种检查方法,至少应选择其中两种,取长补短,提高准确性。由于Hp在胃内分布不均匀,提倡多点取材,治疗后长期随访,国外建议将连续二次呼吸试验阴性加上抗Hp抗体滴度进行性下隆持续1a以上做为“金标准”。

刘志国1龚福萍2郭建学3马俊文4

1黑龙江省农场总局机关医院(佳木斯154002)

2黑龙江省856农场医院(虎林158418)

3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卫生局(佳木斯154002)

4佳木斯医学院(佳木斯154003)

幽门螺杆菌的诊断及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龚岷梁布锋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一种微需氧,革兰氏染色阴性,弯曲呈S状或螺旋状的杆幽。HP能产生碱性、酸性磷酸酶,谷氨酸转移酶,不能利用葡萄糖或其他碳水化合物生长。具有很强的尿素酶活性是其另一个显著特点。

一、对HP进行早期诊断的必要性

在西方国家大约30-50%的人感染有HP。在中国,其感染率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自从1983年Warren等人首次发现HP以来,国内外关于HP的研究甚快,HP现已被公认为是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素。经胃粘膜组织样品培养及针对性治疗确证,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菌,也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同时,也有报道HP与胃MALT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人员在对HP与胃癌相关性的研究中发现,感染了HP的人群中患胃癌的比例明显比对照组高,从而提示HP可能是导致胃癌的协商致癌因子。在非溃疡性的消化不良患者中,亦有40-70%可检出HP,但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确证。另一方面,

HP的治疗方案复杂,短期效果好,但仍有复发的可能性。因此,及早诊断HP,对防治上消化道疾病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几种诊断HP的方法

1. 涂片法将胃粘膜活检组织粘膜面均匀涂在洁净的玻璃片上,经自然干燥、石炭酸复红染色等处理后,在油镜下观察。根据HP的形态学特征进行检测和分析。

2. 细菌培养经内窥镜获取患者食管、胃窦、胃小弯、十二指肠球部的粘膜组织,对其进行细菌培养。

3. 胃液氨试验由于HP具很高的尿素酶活性,可催化尿素快速水解为氨和CO2,导致胃液内氨的浓度升高,因而可通过没定胃液氨浓度的变化来检测HP。

4. 尿素酶试验将胃精膜活检组织样品置于含尿素及pH指示剂的培养基中,通过监测尿素水解后产氨所致的溶液pH值变化来对HP进行检测。

5. 尿素呼气试验HP能快速水解含标记碳的尿素,从而可从呼出的CO2中检测标记碳含量的变化来诊断是否感染有HP。目前常用13C-或14C-尿素标记。

6. PCR检测用生物素标记的HP16sRNA基因扩增引物对样品进行PCR扩增,从而达到检测的目的。

7. 血清学检测这是一种最常用的非损伤性检测方法,包括被动血凝、中和试验、免疫印迹及ELISA 等检测方法。

三、关于HP诊断方法存在的几个问题

1. 假阴性结果由于HP在胃粘膜中呈“斑片状”分布,因取样为随操作,若取单块组织进行检测时,可能出现假阴性。

2. 假阳性结果目前临床上广泛选用引物HP1和HP2对16sRNA基因进行扩增,得到109bp长的片段。但最近有报道用这种方法以人体基因组为模板,同样能扩增出109bp长片段。因此这种方法不具备HP特异性,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

3. 具有创伤性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涂片、胃液氨检测等方法需经胃镜或插鼻胃管获取样品标本后方能进行测定,给病人带来痛苦。

4. 对实验条件及设备要求高HP所需的生长条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仅需含血清、营养丰富的培养基,而且生长环境氧含量及湿度的要求高,比如相对湿度需达98%以上。基于以上原因,历来作为诊断HP 的“黄金标准”细菌培养在许多地方不能得到应用。在尿素呼气试验中,用于检测13C-的质谱仪价格昂贵,14C-则具有一定的放射性。

5. 产生交叉反应血清学检测是一种易被人们所接受的非损伤性检测方法,但目前常选用活体细菌、福尔马林处理过的细菌、酸性甘氨酸抽提物等作为抗原,而这些粗制的抗原制备物常与其也细菌间产生交叉反应,影响结果测定。

四、血清学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展望

血清学检测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检测手段,而寻找一种免疫原性强、特异性好的抗原物质则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在寻找合适抗原物质的研究中,有两种毒素颇受人们重视:1. 空泡细胞毒素,一种分子量90kD 的蛋白,其编码基因是VacA,它能直接介导HP毒素活性。2. 毒素相关蛋白,其分子量约为120-140kD,编码基因是CagA。有报道指出,CagA基因的存在与VacA基因是否表达及其表达量之间无关,但却是产生有活性的空泡毒素所必需的。换句话说,CagA是HP能产生有活性空泡毒素的标志。拥有CagA基因的HP,无论是基因型还是表现型都与CagA-菌株明显不同,其力也存在着显著差异。正如 Hidekazu等人的研究表明,CagA+株能促进IL-8的分泌和mRNA表达,而IL-8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在胃粘膜中浸润,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导致上皮细胞损伤和退变,削弱胃粘膜的保护机制。同时,中性粒细胞还能通过脱颗粒作用,向细胞外释放物酶,后者亦可加重胃粘膜的组织损伤。Blaster等人的研究发现,感染有CagA+株的病人中,腿癌发生率较CagA-株感染者高2倍,尤其与发展成肠型胃癌者的相关性更高。因此,目前一致认为含CagA 基因的HP菌株为高毒株,与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在研究工作中,人们发现CagA基因编码的细胞毒素相关蛋白位于细胞表面,是一种亲水性免疫显性蛋白。血清学检测证实大约有60%的HP产生此蛋白,与CagA+强毒力株在HP中所占的比例大致相当。

在感染了CagA+株的患者的血清和局部粘膜中可检测到特殊的IgG和IgA抗体。另一方面,CagA基因已被克隆,并进行了序列分析。为获得合适的用作血清学检测中的抗原物质提供了新的思路。对CagA基因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此基因此HP基因组中是单拷贝的。基因片段的5’端相对保守,3’端由于存在数基重复序列,且在排列和数目上有所不同,相对多变,从而导致了不同CagA+HP菌株的CagA基因间存在某些差异。同时,研究中还发现,在所有CagA+菌株中都存在由CagA基因及其临近的20-40kb DNA所构成的强毒株致病岛(PAI),其中包含多个不同的基因。作者认为:如何在CagA基因中选择一段适当的区域,使共既具有生物学活性,同时又能用于检测多种HP菌株,研究CagA基因与PAI中多个工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PAI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生之间的相关性将可能成为HP深入研究中的工作重点。

幽门螺杆菌共识意见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1999年海南会议提出并经全国消化大会确认的"我国对幽门螺杆菌若干问题的共识意见"于2000年发表至今已三年余。三年多来,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简称H. pylori 或简写为HP或HP)的一些重要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2000年欧洲Maastricht-2共识报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02年第三届全国HP会议上广泛听取了大家对"共识"的意见,又经2003年安徽桐城中华全国HP共识会议(简称桐城会议)审核修订,现提出新的HP共识意见,以便在推广应用中充实和完善。

一、HP感染及其相关疾病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HP在一些国家或地区人群中的感染率仍很高,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胃内HP 检出率为30%~80%, 有很大差别。

HP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HP与胃癌发生相关: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HP感染增加胃癌发生危险性;②根除HP可阻断或延缓胃粘膜萎缩和肠化进一步发展,但是否能逆转这两种病变尚需进一步研究;③根除HP可降低早期胃癌术后复发率;④单纯HP感染可在蒙古沙土鼠中诱发出胃癌;

⑤携带某些毒力基因的HP可能与胃癌发生有更密切关系,但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胃癌的发生是HP感染、宿主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宿主白介素-1b等基因多态性与HP感染后的胃酸状态及胃癌发生的危险性相关。

HP是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重要的致病因素,表现在HP感染是MALT淋巴瘤产生的原因,胃MALT淋巴瘤在HP高发区常见、多发。根除HP可以治愈早期的胃MALT淋巴瘤。染色体的分析提示胃MALT淋巴瘤的发生可能有遗传背景。

HP与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是消化性溃疡发生的两个重要独立危险因素,单纯根除HP本身不足以预防NSAID溃疡。初次长期使用NSAID前根除HP可降低NSAID溃疡的发生率,使用NSAID过程中根除HP不能加速NSAID溃疡的愈合。

HP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关系仍无肯定的结论。根除HP与多数GERD发生无关,一般不加重已存在的GERD。研究表明,胃窦为主的HP相关性胃炎病人胃酸分泌增加或无变化,但胃体为主的HP相关性胃炎胃酸分泌减少。根除HP后胃酸可恢复正常,胃粘膜炎症消退。胃体为主的HP相关性胃炎根除HP后, 发生GERD的危险性有可能会增加,但该型胃炎所占比例很小。HP阳性的GERD病人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可能会诱发或加重胃体粘膜萎缩,从而有可能增加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因此,HP阳性的GERD应根除HP治疗。

HP感染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关系仍未明确。有活动性HP感染的FD病人胃粘膜组织学检查几乎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根除HP可使绝大多数病人胃粘膜炎症消退,并降低胃癌前期病变发展成胃癌的危险性。但仅能使少部分病人的消化不良症状得到缓解。个别报道显示,胃粘膜炎症程度重或溃疡型FD根除HP后症状缓解率较高。根除HP的效益与费用相比利大于弊。

二、HP感染的诊断

HP感染诊断标准原则上要求可靠、简单, 以便于实施和推广。

1.诊断方法:见表1

2.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任一项现症感染诊断方法阳性可诊断为HP感染;

科研诊断细菌培养阳性或其他任两项阳性。血清HP抗体单项检查可用于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

3.根除HP疗效判断:

用于明确是否HP根除的复查应在根除治疗结束至少4周后进行。建议选用非侵入性的尿素呼气试验或粪便抗原检查。如临床疾病有必要进行内镜复查,也可用胃粘膜活检标本检测HP, 此时应同时取胃窦、胃体粘膜检测。临床判断可仅用快速尿素酶试验;科研判断应再加另一基于活检标本的检查,二种方法均阴性可作为HP根除。

三、HP感染的治疗

HP感染的治疗首先需确定根除治疗的适应证,实施根除治疗时,应选择根除率高的治疗方案,以免引起全国范围HP及其他细菌对抗生素的普遍耐药性。

1. HP感染治疗适应症:见表2

2. 推荐的根除HP治疗方案:见表3

注:

①标准剂量及代号说明:药名后面的剂量即为标准剂量。PPI :质子泵抑制剂,包括埃索美拉唑20mg、雷贝拉唑10mg、兰索拉唑30mg和奥美拉唑20mg。RBC:枸椽酸铋雷尼替丁350mg或400mg; B:铋剂,包括枸椽酸铋钾220mg或240mg、果胶铋240mg。F:呋喃唑酮;A:阿莫西林;C:克拉霉素;M:甲硝唑;T:四环素。

②一线方案中的PPI可用H2受体阻断剂(H2RA)替代,如西米替丁400mg、雷尼替丁150mg或法莫替丁20mg,但根除率可能会有所降低。

3.如何避免耐药株的产生:

(1)严格掌握HP根除的适应证,选用正规、有效的治疗方案。

(2)联合用药,避免使用单一抗生素或抗菌药。

(3)加强基层医生对HP治疗知识的普及与更新。

(4)对根除治疗失败的病人, 有条件的单位再次治疗前先做药物敏感试验,避免使用对HP耐药的抗菌药。(5)不断开发治疗HP的新药,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

(6)由于HP的耐药性,PPI三联方案必要时可以使用两周。

(7)对一线治疗失败者,改用补救疗法时,尽量避免使用硝基咪唑类药物, 应改用其他药物,如呋喃唑酮、胃内滞留型庆大霉素缓释片等。

(8)努力研究开发HP疫苗, 让HP感染的免疫防治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幽门螺杆菌若干问题的共识意见. 中华消化杂志. 2000,20(2):117-8

2. Malfertheiner P, Megraud F, O'Morain C, Hungin AP, Jones R, Axon A, Graham DY, Tytgat G; European Helicobacter Pylori Study Group (E HP SG). Current concepts in the manage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the Maastricht 2-2000 Consensus Report.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2 Feb;16(2):167-80.

(张万岱萧树东胡伏莲林三仁胡品津刘文忠王继德徐智民)

幽门螺杆菌与胃炎

正常情况下,胃壁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护机制(胃酸、蛋白酶的分泌功能,不溶性与可溶性粘液层的保护作用,有规律的运动等),能抵御经口而入的千百种微生物的侵袭。自从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发现了Hp以后,才认识到Hp几乎是能够突破这一天然屏障的唯一元凶。尽管也有报道另一种人胃螺旋菌(Gastrospirolum hominis, GH, 现又有人称之为Helicobacter heilmanii)亦能在人胃壁上定居,但其阳性检出率所占比例平均一般仅及Hp的1%以下。Goodwin把Hp对胃粘膜屏障在破坏作用比喻作对“屋顶”的破坏给屋内造成灾难那样的后果,故称为“屋漏”学说。目前对Hp感染的研究能归入这一学说的资料最多。主要包括①使Hp穿透粘液层在胃上皮细胞表面定居的因素;②对胃上皮细胞等起破坏作用的毒素因子;③各种炎症细胞及炎症介质;④免疫反应物质等。这些因素构成Hp感染的基本病理变化,即各种类型的急、慢性胃炎。其中近年来得到最重要关注的是空泡毒素VacA、细胞毒素相关蛋白质CagA,和尿素酶等的作用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

Hp虽不是引起胃炎的唯一原因,但却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胃炎,Hp检出率高达95%。Hp是非侵袭性病原,能引起强烈炎症反应。它的机制主要是:直接刺激免疫细胞,使之趋化或活化,大量分泌细胞因子,如IL-8和多种抗体,但这些抗感染因素不能从根本上清除Hp,反而造成Hp感染部位的持续炎症反应,造成胃炎。

Hp相关性胃炎的特点是:

a.皮变性;

b.多型核细胞浸润;

c.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d.萎缩;

e.肠化生。

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两者在发病机理上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存在着明显差异。防御因素的削落在胃溃疡中占主导地位,而损害因素的增强是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病因。消化性溃疡与慢性胃炎几乎都合并存在,而且在消化性溃疡发生之前大多先有慢性胃炎,进而才转为消化性溃疡。

a.胃溃疡:与胃炎一样,Hp也不是引起胃溃疡的唯一原因,但却是最重要的原因。它的机理主要是:Hp感染后的炎症造成胃粘膜损伤,而损伤的胃粘膜不能有效抵御胃内的低酸度而造成溃疡。

b.十二指肠溃疡:目前导致十二指肠溃疡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Hp感染无疑是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的重要原因。一般认为Hp引发的十二指肠溃疡可能的学说主要是胃上皮化生学说,此学说认为Hp感染后造成胃酸异常分泌,引起十二指肠内的胃上皮化生,Hp定植与十二指肠内的胃化生上皮,引起粘膜损伤并导致十二指肠溃疡形成。但也有学说认为Hp并不直接定植于十二指肠,而是通过它感染后引起的细胞毒素,

炎症介质及持续的免疫反应造成十二指肠损伤,并引起溃疡。

Hp感染明显地增加了发生十二指肠和胃溃疡的危险性。大约1/6Hp感染者可能发生消化性溃疡病。治疗Hp感染可加速溃疡的愈合和大大降低溃疡的复发率。不用抑酸剂,单用抗Hp药物治疗,表明也能有效地治愈胃和十二指肠溃疡。Hp感染已经与一些引起溃疡病的原因找到了联系。例如:胃酸增加、十二指肠胃化生、粘膜屏障性质的改变、胃窦粘膜产生炎症代谢产物等。这些患者中的发现已在动物实验中得到初步证明。实际上消化性溃疡涉及几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机制,如细菌的毒力因素(VacA和CagA等),宿主的反应性(例:如易感性的遗传、十二指肠上皮的胃化生、粘膜屏障和炎症的相互作用、泌酸反应、神经调节作用)和环境因素(例如饮食、获得感染的年龄)的综合作用导致溃疡的最后结果。过去临床上对溃疡的发生有一句谚语,叫“no acid, no ulcer(无酸就无溃疡)”。现在,从现代理论来看,“no Hp, no ulcer(无Hp 就无溃疡)”应得到更多地强调。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

胃癌是世界上肿瘤中仅次于肺癌的死亡原因。美国胃癌于1930年占肿瘤死亡原因首位。到现在已下降到较低水平(1985年为第9-10位)这一发生率的显著下降有利于研究这一疾病的致病机制。事实上,作为结果,胃癌可被认为在人类恶性病变中了解最清楚的。自从发现了Hp以后,对胃癌的发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从早期描述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研究的结合,肠型胃癌的学说早已形成。当时认为环境因素导致胃刺激,引起浅表性和萎缩性胃炎。低胃酸症,接着发生细菌过量生长,使亚硝酸盐转化成N-硝基胺

(N-nitrosamines),引起组织异化,最后发生肿瘤。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籍着它的抗硝基胺作用和抗氧化物作用会防止疾病的后期发展。这一得到广泛支持的学说是很有力的,但不能解释所有问题。自从清楚Hp感染是慢性胃炎主要原因,且在未治疗条件下几乎可以持续终生,引起了人们对胃癌形成学说的修正。从近年来对Hp感染的大量研究中提出了许多Hp致胃癌的可能机制:①细菌的代谢产物直接转化粘膜;②类同于病毒的致病机制,Hp DNA的某些片断转移入宿主细胞,引起转化;③Hp引起炎症反应,其本身具有基因毒性作用。在这些机制中,后者似乎与最广泛的资料是一致的。体外和体内实验中,均见Hp引起细胞增殖。有人提出这是淋巴因子中的上皮细胞生长因子引起的。另一些人把它与尿素酶产生的氨联系起来。炎症细胞的增加对上皮细胞的增殖会增进危险性。中性粒细胞产生O2、H2O2、HOCL和氯胺等都能引起DNA键断裂,损害碱基对,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突变原性的反应性O2

产物的过量产生也已被Hp人类粘膜组织的化学发光所证实(chemiluminesence)。由此,Hp感染不仅引起有丝分裂还提供了内源性突变原的来源。

Hp感染引起的细胞增殖,籍着①复制错误②内源性炎症相关突变原③饮食中外源性突变三种机制增加对DNA损坏的危险性。大多数损坏的DNA能被机体正常的保护机制所修复,但是检查和修复的能力并不是总是那样的完美无缺的。上皮细胞中引起的有些DNA损坏可保留很长时间。感染期越长,不适当的修复可能性越大,最后转化成恶性。人们感染Hp后,在年青时期若产生明显的炎症反应,会增加肿瘤的危险性。假若这些人包含中会有较高的外源性致癌原和较低的抗氧化剂,它们的危险性会互加起来。虽然有些个体中感染或饮食已能单独解释肿瘤的成因,但两者的互加更能显示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

目前认为的癌变模式为: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胃癌的发病与较早感染Hp(如儿童期感染),感染Hp的不同毒力菌株等都相关。现在认为:Hp感染主要作用于癌变的起始阶段,即在活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而Hp引起的长期炎症反应是主要的致癌内毒素。此外,胃相关性淋巴瘤也与Hp感染呈密切相关性,致病机理也主要是长期炎症反应导致的致癌内毒素。关于这两种癌变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液闪式仪器

1、受试者应清晨空腹或餐后2小时接受测试。

2、嘱受试者以约20ml凉开水送服0.75μCi尿素[14C]胶囊一粒,静坐25分钟。

3、开启CO2吸收剂一瓶,插入一洁净的吹气管,受试者通过吹气管平静吹气,可以换气,严禁倒吸!当CO2吸收剂由红色变为无色时停止吹气,此即吸收CO22mmol。吹气时间约需1~3分钟,若超过5分钟褪色不全,亦停止吹气,此时CO2吸收已饱和,但因唾液等进入干扰了非水滴定系统而影响变色,并不影响测试结果

4、气体收集完毕,在瓶盖上作好标记编号(不可在瓶壁标记),用经甲醇冲洗洁净的吸量管加入稀释闪烁液4.5ml,加盖密封,用洁净卫生纸擦净瓶壁和瓶底。若加入闪烁液后有分层现象,再加数滴甲醇即可溶解

5、于液闪仪上作14C放射性测试2分钟。

6、结果判断14C-UBT≥100dpm/mmol CO2可判断为Hp阳性。

1、尿素[14C]呼气试验对患者和操作人员都是安全的

尿素[14C]呼气试验已经投入临床应用十几年,未见到任何不良反应的报道。迄今为止,所有关于尿素[14C]呼气试验安全性的专业评估报告结果都是:对患者和操作人员的辐射危险可忽略不计。

这是基于如下理由:

(1)14C的辐射能量极弱,其释放的低能纯β射线穿透力极弱,0.3mm的水或一张纸(胶囊)即可将其阻挡。

(2)14C-UBT使用的14C尿素物理剂量几可不计,放射性剂量0.75-1.00μCi,做一次检查照射剂量不及一天自然本底照射剂量或相当于坐1小时飞机旅行受到的辐射,其辐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可见其危害之小。

天然辐射是一种普遍现象,14C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在我们周围的空气、土壤、水体、动植物、甚至人的本身中都含有天然的14C,陆生生物界包括人在内的每克碳中的14C为13.6dpm,成人14C总量为20,000dpm~30,000dpm。而尿素[14C]呼气试验诊断中强阳性呼气样本一般仅仅含有约3000dpm的14C,可见,其安全性是不容置疑的。

(3)14C-尿素的生物半衰期极短,虽然14C的物理半衰期长达5730年,但14C-尿素的生物半衰期很短,尿素形态和CO2形态是人体代谢的终极产物,未被分解的尿素以原形从尿中排出,摄入的14C不会转化为人的肌体的一部分,48小时可基本排出体外,所以不会对人造成长期影响。

2、尿素[14C]呼气试验对环境没有影响

迄今为止,所有关于尿素[14C]呼气试验对环境影响的专业评估做结论都是:尿素[14C]呼气试验对环境没有影响。

这是基于如下理由:(1)14C是一种天然同位素,由宇宙射线与大气的作用而不断产生,地球上的一切含碳无机物、有机体、土壤、河流、海洋中都含有天然的14C,现代的核试验、核电站的运行也在不断产生

大量的14C,尿素[14C]呼气试验导致增加的量微不足道。

(2)14C进入环境后,立即参与地球上的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的循环并达到平衡,不存在聚集现象。

(3)14C-UBT对环境的影响,国家环保局为此专门作了评估。报告指出,如果全所接受14C-UBT的人数达510万,每人接受剂量为1μCi,则全年14C总产量为2*1011Bq,假定全部释放到大气中,也仅占1989年全世界核反应堆释放到大气中14C量的2/1000。1993年报告,天然14C生长量约为1*1015Bp,14C-UBT给大自然环境中提供的量是微不足道的。

3、尿素[14C]呼气试验在国内外均已被豁免管理

正是由于以上科学的事实和充分的理由,国内外均已对尿素[14C]呼气试验给予豁免管理。

(1)美国核条例委员会(FDA)于1997年12月2日批准14C-UBT药盒的使用可豁免放射药品管理,明确指出:任何一个内科医生可以在其办公室内为病人进行尿素[14C]呼气试验检查。

(2)中国国家环保总局2002年批准14C-UBT药盒用于Hp感染体内诊断可按放射性药品豁免管理。也又由于14C-尿素容易制备,14CO2测试仅需不贵的液体闪烁计数仪,费用适中,故该试验受到病人和医生的普遍欢迎。

4、尿素[14C]呼气试验开展八年来,未见有任何不良反应报道

幽门螺杆菌及根治

幽门螺杆菌及根治方案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及以前的一段时间里,民间流传着用“痢特灵”治疗“顽固性、难治性”胃痛的“偏方”。该方确实有效,但人们却不知道它为何有效。胡医生也曾经治疗过一位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中西药服了不少,但效果不理想。后来他在胃痛时自己服用“土霉素”,胃痛却神奇般地消失了。他问我为什么,我无法回答他。 1983年,澳大利亚两位科学家,从慢性胃炎的胃粘膜中取样,在微需氧的条件下,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p),并指出这种菌与慢性胃炎的直接关系以来,引起了全世界医学界人们的广泛研究和证实,并在活动性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病灶中,查出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为98%和100%。此菌被公认为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致病菌。此后的研究表明,痢特灵和土霉素均有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至此,它们治疗“顽固性、难治性”胃痛的神秘面纱才被揭了下来。(虽然痢特灵和土霉素均有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但由于其副作用和幽门螺杆菌的抗药性,不提倡使用。)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理: 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有的发病,有的不发病,发病也各不同;有的人发生慢性胃炎,而有的人发生消化性溃疡。有关研究还在进行之中。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 一般认为幽门螺杆菌仅寄居于人类,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幽门螺杆菌多系口-口传染,因为在牙菌斑中可以培养出幽门螺杆菌。而粪-口传染途径尚未得到证实。知道了幽门螺杆菌是怎样相互传染的,大家就应该预防为主,讲究个人卫生,常洗手,勤刷牙,勿食被污染的食品,实行分餐制等等。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 下面介绍几种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最为密切的几种疾病; 1.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发病率很高。有上腹不适患者的检出率可达80%以上,但过去对其病因却一直不清楚。自从澳大利亚两位科学家发现幽门螺杆菌以后,对幽门螺杆菌的研究成为全世界医学研究的热点。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我国也于1985年首次分离出幽门螺杆菌,并对幽门螺杆菌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95%,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胃炎多为活动性胃炎,杀灭幽门螺杆菌后则变为非活动性胃炎。慢性活动性浅表性胃炎逐渐发展可以转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继而加重萎缩性胃炎并发生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成为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胃的癌前疾病,因此萎缩性胃炎患者每1-2年需胃镜复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早期癌变。 2.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比较常见,其胃镜检出率为16.5%-28.9%。过去认为“无酸(pH)则无溃疡”,抑酸可愈合溃疡。虽然抑酸愈合溃疡不难,但一年内复发率高达60%-90%。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和相关研究显示,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密切相关。我国胃溃疡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约为70%,十二指肠溃疡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约为90%,而根除幽门螺杆菌之后经过长期随访观察,溃疡复发率明显下降至10%以下。因此有人提出了“无Hp(幽门螺杆菌)则无溃疡”的说法。 3. 胃癌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发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幽门螺杆菌被认为是胃癌的一个高危致病因素。实验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可引起细胞过度增殖,使DNA易受损伤;幽门螺杆菌还可引起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癌基因过度表达及基因突变等因此认为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一个启动因子。幽门螺杆菌的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发生和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途径目前是:口-口、胃-口(还有人认为粪-口也是一个传染途径),我国的感染率达60%。幽门螺杆菌常常寄生于胃黏膜,它通过引起胃黏膜自我保护的屏障作用下

什么原因会让你感染幽门螺杆菌

什么原因会让你感染幽门螺杆菌 胃部是人体容易受到感染的器官之一,已经得到证明的是,超过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超过80%的胃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 世界卫生组织称,每年新发现的胃癌病症中近一半与幽门螺杆菌有关。 1、感染幽门螺杆菌的3个征兆经临床观察,如果胃部感染了幽门螺杆菌,通常会出现以下症状:泛酸:幽门螺杆菌会诱发胃泌素疯狂分泌,导致胃酸过多,身体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泛酸和烧心;胃疼:胃疼是溃疡病的最典型症状,它显示了胃和十二指肠粘膜正在被消化;口臭:幽门螺杆菌是引起口臭的最直接病菌之一,由于幽门螺杆菌可以在牙菌斑中生存,在口腔内发生感染后,会直接产生有臭味的碳化物,引起口臭。 2、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几个因素 幽门螺杆菌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口腔传播,在一个家庭中只要有一个成员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很可能一家人都被感染。经常在外就餐的人被感染的机会也会增加。据检测,日常生活使用的每双筷子上大约存在幽门螺杆菌1600~3100个; 3、脾虚饮食不节、劳累过度都容易导致脾虚,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脾虚有密切关联。研究表明,脾虚型的慢性胃病患者大多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这类患者胃粘膜局部的防御功能存在一定缺陷,容易被幽门螺杆菌侵入;接吻经科学检测发现,唾液内可以找到幽门螺杆菌的踪迹,而接吻是交换唾液最直接的方式;嗜辣很多人喜欢食用刺激性食物,但是口味辛辣的食物会刺激胃粘膜,并降低其抵抗力,从而导致幽门螺杆菌的入侵。 4、幽门螺杆菌的传染力很强,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粪便等途径传染。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一半左右的病人会出现胃胀、胃酸等症状,但这些症状都不典型,跟胃炎、胃溃疡相似,接近一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并不会出现任何症状,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5、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都可服用卫乐舒复合菌粉剂,内含专利菌株对抗菌,加大肠道的屏障功能,增强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反抗能力,长时间来说改善了体质。进而修复抗生素带来的机体伤害,提高胃肠道粘膜防御功能,增强对幽门螺杆菌的免疫力

幽门螺旋杆菌如何治疗

幽门螺旋杆菌如何治疗 幽门螺旋杆菌病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种类。幽门螺旋杆菌病包括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消化道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幽门螺旋杆菌病的不良预后是胃癌。 幽门螺旋杆菌寄生在胃粘膜组织中,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患者的普遍症状为: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常伴有其它不良症状,如暖气、腹胀、反酸和食欲减退等。有些病人还可出现反复发作性剧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 一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临床过程是这样的:幽门综旋杆菌经口到达胃粘膜后定居感染,经数周或数月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数年或数十年后发展成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而后者是导致胃癌最危险的因素。专家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使患胃癌的危险增加了2.7-12倍,如果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至少有35%-89%的胃癌不会发生。 幽门螺旋杆菌病病是后天传染的,这一点已是各国学者的共识。其传

播方式还不十分明确,但最可能的途径是口枣口、粪枣口传播,已有以下实验可以证明:1.利用PCR从病人唾液、牙斑和粪便中检出幽门螺旋杆菌的DNAA;2.从牙斑和粪便中分离出幽门螺旋杆菌;3.从同一家族多名成员的排泄物中分离出相同的幽门螺旋杆菌菌株。 幽门螺旋杆菌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人群中均有感染,可以说是成年人中最广泛的慢性细菌性感染。总的趋势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发展中国家约为80%,发达国家约为40%,男性略高于女性。我国的感染年龄早于发达国家20年左右,20岁-40岁感染率为45.4%-63.6%,70岁以上高达78.9%。另外,我国北方地区的感染率高于南方地区。 同其它消化道传染病一样,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预防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如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饮食尤其是进食生冷食品要讲究卫生,集体用餐时采取分餐制是明智的选择,家里有幽门螺旋杆菌病患者时应该暂时采取分餐,直至完全治愈。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诊断有许多方法,如活组织镜检、幽门螺旋杆菌的分离培养、快速尿素酶试验、尿素呼气试验、尿氨排出试验、血清学试验以及多聚酶链反应等。不同医院采用的方法不同,但大多数医院采用的方法都是特异、快速的,有些是无创伤的。专家们告诫患者,如感觉胃部不适,应到大医院去作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查,以便及早

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个人收集整理-ZQ 幽门螺杆菌是人类至今唯一一种已知地胃部细菌,其他种地螺杆菌也于部分哺乳动物及雀鸟体内找到.长期地溃疡,会导致癌症,因此宣布胃幽门杆菌为微生物型地致癌物质,也是第一个可致癌地原核生物. 医学界对该菌与胃部疾病关系地认知较为缓慢,他们一直认为没有任何细菌能够长时间在胃部强酸地环境下生存.及后经过更详细地研究,包括马歇尔曾喝下试管内地杆菌得到胃炎,并以抗生素治疗,医学界才开始改变对胃病地看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正确认识该细菌以前,胃溃疡病人通常会以中和胃酸及减少分泌地药物来治疗,但经此方法治疗后大多会复发.而胃炎患者则会服用碱式柳酸铋,这方法通常会见效,当时人们仍不知道其机制,后来才发现药物中地柳酸盐会杀死胃部地杆菌,可作为抗生素.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幽门螺杆菌感染现在主要靠抗幽门螺杆菌药物进行治疗. 尽管幽门螺杆菌在体外对许多抗菌药物都很敏感,但是在体内用药并不那样如意.这是因为幽门螺杆菌主要寄生在粘液层下面,胃上皮细胞表面.注射途径用药,对它无作用,经口局部又因为胃酸环境.粘液层地屏障及胃地不断排空作用,使药效也大大地受到了限制.再加上有些药长期应用易产生严重地副作用或耐药菌株等问题.因此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地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本来看起来很容易治疗地问题,实际上效果并不总是很理想.何况目前缺乏合适地幽门螺杆菌感染地动物模型,可供帮助制订有效地治疗方案.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因此目前地治疗方案几乎全凭临床经验制订,有很大地局限性(因地区、人群地差异).总地讲来,目前不提倡用单一地抗菌药物,因为它地治愈率较低,一般<,且易产生耐药性.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治疗方案地选择原则是: ①采用联合用药方法,如国际上普遍采用地三联疗法; ②幽门螺杆菌地根除率>,最好在以上; ③无明显副作用,病人耐受性好; ③病人经济上可承受性. 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地治疗效果应根据幽门螺杆菌地根除率,而不是清除率.根除是指治疗终止后至少在一个月后,通过细菌学、病理组织学或同位素示踪方法证实无细菌生长.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目前国内外常用地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有:胃复春片、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克拉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呋喃唑酮、有机胶态铋剂(等)、胃得乐(胃速乐)、乐得胃、西皮氏粉和胃舒平等.溃疡病患者尚可适当结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或受体拮抗剂加上两种抗菌素,或者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加上一种抗菌素.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用药方案: 奥美拉唑(泮托拉唑或者雷贝拉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甲硝唑) 治疗时间:疗程一般为两个星期.由于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抗菌方案地广泛应用,有可能扩大耐药性问题地产生.因此,将来替换性地治疗或预防策略,如疫苗预防或免疫治疗地研究是值得重视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原文地址: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 / 1

幽门螺旋杆菌治愈经验

幽门螺旋杆菌治愈经验 治疗第一步 更换牙刷,对病人的杯洗具按时用巴氏消毒,早晚使用漱口水。漱口水要有杀菌功效,即其配方为化学药剂,如主要成份度米酚,麝香草酚或复方替硝唑液。中草药成份漱口水无效。 传染性 会传染且传染性很强,家中有人感染时,一定要分餐,并且使用家用消毒柜每日每餐后对餐具消毒。 治疗时间 大多数患者由于第一步没有做到位,即未使用医用漱口液,对个人洗漱用具未杀菌,只是盲目服用“三联”药物,这样的治疗只是会暂时好转,停药之后复发率高。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不会完全康复,最后发展为胃炎或者萎缩性胃炎。第一步做好的患者,不超过两周即可治愈的。 服药方式 1。睡前空腹服用抗酸药物效果最好。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选一。 2。一定要使用抗菌药物。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选一。 3。服药期间吃酸的食品或者喝酸奶,这会让你的治疗前功尽弃。 幽门螺杆菌在全球自然人群的感染率超过50%, 世界上几乎没有一种慢性传染病会使全球超过半数的人口受到感染,且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我国属发展中国家,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所作的一个涉及全国20个省市、40个中心的自然人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0-90%,平均为59%; 现症感染率为42-64%, 平均55% 。 目前,已经确认幽门螺杆菌与上胃肠道疾病中的4种疾病密切相关:(1)慢性胃炎;(2)消化性溃疡病;(3)胃癌;(4)胃粘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样(MALT)恶性淋巴瘤。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治愈消化性溃疡,防止溃疡复发。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幽门螺杆菌列为胃癌的头号致癌因子。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个涉及多系统和多学科疾病的研究课题,幽门螺杆菌不仅与上胃肠道疾病相关,而且还涉及到许多胃肠道外疾病。现在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还与口腔、皮肤、血液、心血管及呼吸系统乃至与妊娠及儿科等疾病的发生相关。所以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是幽门螺杆菌研究领域中的重点课题,也是临床医生最关注和最感兴趣的临床问题。其危害如下: 1、幽门螺杆菌通常寄居在人体胃的幽门部,是引起胃部疾病的罪魁祸首,而且幽门螺杆菌不仅在胃粘膜上寄生作祟,还会在口腔内寄生,特别是牙菌斑里含量最多,引起顽固性口臭。幽门螺杆菌重要毒性物质尿素酶可以分解口腔内的尿素等物质产生难闻的、严重的氨臭味,所以幽门螺杆菌的存在与口臭有着密切的关系。 2、幽门螺杆菌的危害不仅仅在于此,它还会导致胃炎患者久治不愈,甚至与上消化道疾病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慢性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的诱发和复发与幽门螺杆菌有着必然的联系。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幽门螺杆菌就被列为一类致癌因子。

幽门螺杆菌感染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沈惠青 一、Hp感染的临床诊断及根除标准 (一)Hp感染的临床诊断 2003年中华医学会全国Hp共识会议规定,判断Hp的现症感染主要通过细菌培养、组织学检查,尿素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以及粪便抗原检查,而血清Hp抗体检测只能作为曾经感染的一个证据。对于临床诊断,只要任意一项现症感染实验方法阳性,就可以判断存在Hp感染。而科研诊断要求更为严格,需要细菌培养阳性或其它的任意两项现症感染实验阳性,才能判断存在Hp感染。血清学检查阳性只能用于流行病学调查。Hp现症感染条带检查是近两年新出现的检测方法,其应用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实验及大宗的临床研究报道来证实。 (二)Hp感染根除的判断 判断Hp感染的治疗是否成功,一般是在治疗结束4周后选用一些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如尿素酶试验、呼气试验、或粪便抗原等来进行检查。 1.儿童Hp感染的诊断标准:

(1)细菌培养阳性。 (2)组织学见到大量典型细菌。 (3)快速尿素酶试验、13C呼气试验证实存在Hp感染。 2.儿童Hp根治标准: 2000年,中华儿科杂志发表的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治疗方案中规定,儿童Hp根治标准为:停药1月以上进行复查,上述检查转为阴性。 二、Hp治疗适应症 目前,Hp的感染率比较高,尤其在儿童可以高达50%,甚至80~90%。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患者发现有Hp感染就需要治疗呢?这是一直以来争论比较多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到并不是说所有的患者都需要治疗。在2000年欧洲Maastricht Ⅱ共识报告中提到:对于Hp感染的治疗分为三类:推荐治疗、建议治疗和不能够确定是否需要治疗。推荐治疗的疾病包括消化性溃疡、早期胃癌切除术后、胃MALT淋巴瘤,萎缩性胃炎,胃癌家族史以及依据患者意愿。建议治疗包括正使用或准备使用NSAID的患者和部分FD患者。不能够确定是否需要治疗的包括没有高危因素为预防胃癌进行Hp根治和没有症状的Hp相关性的胃炎。 2005年,Maastricht Ш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内容。Maastricht Ш指出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推荐进行Hp的根治治疗。同时,强调儿童慢性再发性腹痛不是Hp检测根治的指征,但是在排除其它病因后应该予以检查和治疗。在治疗上,目前认为14天疗程的治疗效果要优于7天。 2003年中华医学会全国Hp共识会议提出的Hp治疗适应症和欧洲的共识意见基本上接近,也分为3大类,包括必须治疗,支持治疗和不明确。必须治疗的疾病包括消化性溃疡(无论活动或非活动,有无并发症)、早期胃癌术后、胃MALT淋巴瘤和有明显异常的慢性胃炎(糜烂、中重肠化生、萎缩、非典型性增生)。支持治疗的情况包括计划长期使

幽门螺旋杆菌最好的治疗方法。

有人问,经常暴饮暴食,如何养胃? 这种问题也真是让人醉了,非要回答,很简单,一句话:不要暴饮暴食。 你不能一边暴饮暴食,一边问如何养胃。这就好比问:每天吸烟,如何养肺?不吸烟就是最好的养,不是说不吸烟就一定肺好,就一定不会生病,但吸烟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你不能一边吸着烟一边谈养生,这就有点可笑。你经常暴饮暴食,就没法“养胃”,因为暴饮暴食就是在摧残胃,你不摧残它,就是对它最大的善待。 考虑到幽门螺杆菌的高感染率,胃癌的高发,建议适龄人群和胃癌高危人群主动进行胃癌筛要。如何进行筛查?首先要确定你是否属于高危人群,一般年龄≥40岁,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条者,建议作为胃癌筛查对象人群:①胃癌高发地区人群;②Hp感染者;③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的癌前疾病;④胃癌患者一级亲属;⑤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养胃、预防癌症主要是一直形成幽门螺旋杆菌的形成,什么食物能够最快、最方便的抑制这种细菌? 樉渭丸原料中含有亚麻酸、亚麻油、天然双歧杆菌成分,能够有效抑制、消灭幽门螺旋杆菌;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等脂质,可以覆盖在胃溃疡表面防止食物对溃疡的伤害,具有修复胃溃疡的作用;还能够促进消化、润肠通便。三重养胃作用。 你要保养你的胃,呵护你的胃,当然不能暴饮暴食,否则就是在作贱你的胃。不暴饮暴食,饮食有节制,饮食规律,不胡吃海喝,不吸烟,不喝酒(至少不酗酒),不吃那些垃圾食品,不要什么都往胃里“放”,注意饮食卫生,不熬夜或少熬夜…… 直至民间的各种传言,有的人会说,可我做不到啊,既然做不到,那你还养什么胃啊,那就让它受摧残吧。

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三联疗法是什么

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三联疗法是什么? 今天,要跟大家谈的是幽门螺旋杆菌与三联疗法,不知道大家对这两样了解多少?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病菌,会导致人们感染胃炎、消化道溃疡等胃部疾病。而三联疗法正是治疗胃病的一种先进方法,能有效杀死幽门螺旋杆菌,让患者摆脱幽门螺旋杆菌的折磨。一起来关注一下。 一、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种类。幽门螺旋杆菌病包括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消化道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幽门螺旋杆菌病的不良预后是胃癌。

二、什么是三联疗法? 三联疗法是国内最先进的治疗胃肠病的方法,胃肠疾病多数是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引发的病症;幽门螺旋杆菌是生活在胃最表面的黏液层与其下面的黏膜细胞层之间的一种细菌,它能产生毒素以及一些生物因子,引起黏膜炎症。三联疗法是杀灭幽门螺旋杆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如根除感染,可使大部分病人胃黏膜炎症消退。 一般来说三联用药时间是一至二周。此外,还可根据病情适当使用胃黏膜保护剂,促进胃排空药物、抗胆碱类药物等。 抑制胃酸药物有: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等。组胺H2受体拮抗剂,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这类药物主要可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病愈合。因此,服药期间宜在饭前半小时。组胺H2受体拮抗剂睡前服药可抑制夜间胃酸分泌高峰。这种抑制胃酸的药物一般维持用药三个月左右。 幽门螺杆菌会通过手、粪便、不洁餐具等传播,而且传染力

非常强,所以大家在平常中必须注意预防感染,保持干净卫生的生活习惯。而大家在使用三联疗法时,需注意坚持服药,饮食也要规律,而咖啡、酒精这些饮料必须严格禁止。

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法

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法 幽门螺杆菌相信大家都没有听说过这种现象的,但是一旦被感染就可能会终身都需要服用药物的,而且现在没有单一的药物可以去根治这种疾病的,通常刚开始的时候患者是没有任何的症状的,但是逐渐的就会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的,所以应该要怎么样去治疗幽门螺杆菌的呢? 随着人们对Hp感染相关疾病认识的统一,根除(eradication)Hp的治疗在临床上应用已十分普遍。根除是指治疗结束1个月后胃内检测不到Hp。在体外药敏试验中,很多抗生素对Hp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但在体内低pH环境中,大多数抗生素活性降低和不能穿透黏液层在细菌局部达到有效的杀菌浓度,因此临床上Hp感染往往不易根除。迄今为止,尚无单一抗生素能够有效地根除Hp。因而发展了将抗生素、铋剂及抗分泌药物联合应用的多种治疗方案。目前一般采用三联或四联方案,以低剂量、短疗程为佳。 1.根除Hp治疗指征 Hp阳性的下列疾病均根除Hp治疗。

(1)消化性溃疡,不论溃疡初发或复发、活动或静止、是否并发出血。 (2)胃MALT淋巴瘤。 (3)胃炎伴糜烂、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等严重异常。 (4)早期胃癌切除术后。 2.根除Hp治疗方案目前根除Hp的治疗方案有二大类,即以质子泵抑制剂(PPI)为基础和以胶体铋(CBS)为基础加二种抗菌药物的三联疗法。PPI标准剂量为奥美拉唑(omeprazole,洛赛克)20mg或兰索拉唑(lansoprazole,达克普隆)30mg;铋剂标准剂量为枸橼酸铋钾(胃疡灵)240mg(胶囊2粒)。常用抗菌药物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或替硝唑、呋喃唑酮及四环素。全国Hp专家推荐下列几种治疗方案,供临床选用 (1)以PPI为基础三联七天疗法:①OMC250:奥美拉唑20mg +甲硝唑400mg+克拉霉素250mg,均服2次/d,疗程7天。②

胃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及进展

胃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及进展 发表时间:2016-09-09T10:41:48.33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10期作者:戴长华 [导读]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太原理工大学校医院 【摘要】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种类。幽门螺旋杆菌病的不良预后是胃癌。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近年来其研究仍取得了较大进展。 【关键词】螺杆菌胃癌研究进展 1.引言 幽门螺旋杆菌寄生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分布在胃粘膜组织中,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患者的普遍症状为: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并伴有其它不良症状,如暖气、腹胀、反酸和食欲减退等。 一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临床过程是这样的:幽门螺杆菌经口到达胃粘膜后定居感染,经数周或数月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数年或数十年后发展成为十二指肠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而后者是导致胃癌最危险的因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使患胃癌的危险增加了2.7-12倍,如果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至少有35%-89%的胃癌不会发生。幽门螺杆菌是后天传染的,其传播方式还不十分明确,但最可能的途径是口-口、粪-口传播。 临床过程:慢性咽炎患者295例和正常对照30例,采用咽拭子均匀涂片,超高倍显微镜下观察,放大20 000倍,根据观察需要选择暗视野相差视野进行活体观察,由一名专业人员进行结果判定。卡方检验评价两组HP阳性率的差异。结果:慢性咽炎患者中229例咽部分泌物中检测到幽门螺旋杆菌(77.63%,229/295),66例未发现HP(22.37%,66/295);正常对照组中,30例咽部分泌物中2例检测到幽门螺旋杆菌(6.67%,2/30),其余28例(93.33%,28/30)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结论:幽门螺旋菌可能是慢性咽炎患者咽部一种被忽视的致病菌,超高倍显微镜有可能成为筛查咽部分泌物中幽门螺旋菌的一种新方法。 2.检测方法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测有许多方法,如活组织镜检、幽门螺旋杆菌的分离培养、快速尿素酶试验、尿素呼气试验、尿氨排出试验、血清学试验以及多聚酶链反应等。不同医院采用的方法不同,但大多数医院采用的方法都是特异、快速的,有些是无创伤的。专家们告诫患者,如感觉胃部不适,应到大医院去作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查,以便及早用药,及早从消化道清除幽门螺旋杆菌,以防止发展成严重的胃部疾病。 2.1 碳13呼气试验 检测须在空腹状态或者餐后两小时后进行,患者近一月内未服用抗生素、铋制剂、质子泵抑制剂等 Hp 敏感药物,否则会造成检测结果假阴性。 2.2碳14呼吸试验 C14呼气试验是临床用于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一种方法。被检者空腹,用约20ml凉开水口服一粒尿素[14C]胶囊,静坐25分钟后,用一次性吹气管向二氧化碳吸收剂中吹气,再将吹完气的样品交给医生做检测,检测就完成了。对人体有放射性,孕妇和小儿慎用。 2.3脲酶法 幽门螺杆菌能分泌大量高活性的脲素酶,脲素酶分解基质中脲素,PH值升高,指示剂变色的原理,用来检测胃粘膜组织中或牙垢中的幽门螺杆菌。 2.3.1取反应瓶,打开瓶盖,加入反应液3滴(150ul)振荡反应瓶3-5次,使干粉溶解。 2.3.2用标本签,将新鲜活检胃粘膜组织或牙垢,置于反应瓶内。 2.3.3室温5分钟后,观察结果。 结论: 1.阳性:反应瓶内液体或标本周围呈现浅红色至紫红色判断为阳性; 2.阴性:反应瓶内液体或标本周围无显色反应判断为阴性。 在操作过程中,有酸、碱的污染时,对检测结果有影响,应当在洁净的条件下操作检验。对检测结果有疑问时,应进行微生物培养鉴定。

幽门螺杆菌2012中国专家共识

幽门螺杆菌2012中国专家共识 幽门螺杆菌(Hp) 2005年10月3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 沃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 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Hp学组) 1999年海南会议提出了《我国对Hp若干问题的共识意见-海南共识》; 2003年安徽桐城会议提出《第二次全国Hp感染处理共识意见-桐城共识》; 2007年庐山会议提出《第三届全国Hp感染处理共识意见-庐山共识》; 2012 年4 月26日在江西井冈山提出《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 2012年10月发布在《中华内科杂志》。 一.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适应证 1 .消化性溃疡 是根除Hp 最重要的适应证,根除Hp 可促进溃疡愈合,显著降低溃疡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根除Hp 使绝大多数消化性溃疡不再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而是可彻底治愈。 2 .胃MALT 淋巴瘤 是一种少见的胃恶性肿瘤,约80 %以上Hp阳性,早期(病变局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的胃MALT 淋巴瘤根除Hp后可获得完全应答,但病灶深度超过劲膜下层者疗效降低。 根除Hp 已成为Hp阳性早期胃MALT 淋巴瘤的一线治疗。 (2012专家指南强烈推荐以上两种情况:根除Hp ) 3 . Hp 阳性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 根除Hp可使8%~20% 的Hp阳性FD患者的症状得到长期缓解,这一疗效优于其他任 何治疗 4 .慢性胃炎伴胃粘膜萎缩或糜烂 Hp感染者中最终有< 1 %的人发生肠型胃癌,萎缩和肠化是从非萎缩性胃炎向胃癌演变过程中重要的病变阶段。反复糜烂后可发生萎缩、肠化生。尽管根除Hp预防胃癌的最佳时机是萎缩、肠化生发生前,但在这一阶段根除Hp仍可消除炎症反应,使萎缩发展减慢或停止,并有可能使部分萎缩得到逆转,但肠化生难以逆转 5 .早期胃肿瘤已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胃次全切除 6 .需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者(PPI) Hp 感染者长期服用PPI可使胃炎类型发生改变,从胃窦为主胃炎发展为胃体为主胃炎。这是因为服用PPI 后胃内pH上升,有利于Hp从胃窦向胃体位移,胃体炎症和萎缩进一步降低胃酸分泌。胃体萎缩为主的低胃酸或无酸型胃炎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显著升高。 7 .胃癌家族史:除少数(约1%一3% )遗传性弥漫性胃癌外,绝大多数胃癌的发生是H p感染、环境因索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胃癌患者一级亲属的遗传易感性较高,虽遗传易感性难以改变,但根除Hp可以消除胃癌发病的重要因索,从而提高预防效果。 8 .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

幽门螺杆菌患者治疗方法

幽门螺杆菌患者治疗方法 有调查结果证实,在全球,近一半人口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此病的传染能力极强,可以通过手、不干净的餐具、不干净的食物、粪便等传播。幽门螺杆菌症状的治疗一般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还有因地区、人群的差异等来制订的,总的来说,目前不提倡单一的抗菌药物,因为它的治愈率比较低,而且容易产生耐药性等,有些人认识幽门螺杆菌症状的治疗是很容易的问题,实际上治疗的效果并不很理想,何况目前缺乏合适的幽门螺杆菌的动物模型。 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鉴于Hp感染的传染来源和传播途径尚不十分明了,因此给预防Hp感染带来了困难。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Hp疫苗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可以预期在不久的将来,通过疫苗防治Hp感染将变为现实,也可能是今后Hp相关性疾病防治的重要措施。 幽门螺杆菌的治疗! 随着人们对Hp感染相关疾病认识的统一,根除(eradication)Hp的治疗在临床上应用已十分普遍。根除是指治疗结束1个月后胃内检测不到Hp。在体外药敏试验中,很多抗生素对Hp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但在体内低pH环境中,大多数抗生素活性降低和不能穿透黏液层在细菌局部达到有效的杀菌浓度,因此临床上Hp感染往往不易根除。迄今为止,尚无单一抗生素能够有效地根除Hp。因而发展了将抗生素、铋剂及抗分泌药物联合应用的多种治疗方案。目前一般采用三联或四联方案,以低剂量、短疗程为佳。 1.根除Hp治疗指征Hp阳性的下列疾病均根除Hp治疗。 (1)消化性溃疡,不论溃疡初发或复发、活动或静止、是否并发出血。 (2)胃MALT淋巴瘤。

(3)胃炎伴糜烂、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等严重异常。 (4)早期胃癌切除术后。 2.根除Hp治疗方案目前根除Hp的治疗方案有二大类,即以质子泵抑制剂(PPI)为基础和以胶体铋(CBS)为基础加二种抗菌药物的三联疗法。PPI标准剂量为奥美拉唑(omeprazole,洛赛克)20mg或兰索拉唑(lansoprazole,达克普隆)30mg;铋剂标准剂量为枸橼酸铋钾(胃疡灵)240mg(胶囊2粒)。常用抗菌药物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或替硝唑、呋喃唑酮及四环素。全国Hp专家推荐下列几种治疗方案,供临床选用 (1)以PPI为基础三联七天疗法: ①OMC250:奥美拉唑20mg+甲硝唑400mg+克拉霉素250mg,均服2次/d,疗程7天。 ②OAC500: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000mg+克拉霉素500mg,均服2次/d,疗程7天。 ③OAM: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000mg+甲硝唑400.mg,均服2次/d,疗程7天。 (2)以CBS为基础三联十四天或七天疗法: ①BMA:胶体铋240mg+甲硝唑400mg+阿莫西林500mg,均服2次/d,疗程14天。 ②BMT:胶体铋240mg+甲硝唑400mg+四环素500mg,均服2次/d,疗程14天。 ③BFC250:体铋240mg+呋喃唑酮100mg+克拉霉素250mg,均服2次/d,疗程14天。 ④BMC250:体铋240mg+甲硝唑400mg+克拉霉素250mg,均服2次/d,疗程7天。上述三联疗法为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线治疗方案,Hp根除率可达到80%~90%。

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进展

19世纪末,人们发现在胃粘膜中存在一种螺旋形的微生物,以后虽有不少类似的报道,但均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报告了从人胃粘膜中分离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当时称之谓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Cp)〕,认为该菌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有关。 我国于1984年开展Hp的研究工作,近15年来,通过我国医学工作者的努力,在Hp 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现扼要综述如下。 一、幽门螺杆菌的病原学与遗传变异 1985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张振华在国内首先分离培养了Hp,并对其生物学性状作了研究。发现该菌与弯曲菌属在一些重要的酶类(尿素酶、DNA酶、碱性磷酸酶、亮氨酰胺肽酶等)、超微结构、菌体蛋白质SDS-PAGE、菌体脂肪酸组成及耐热抗原等方面存在着本 质上的差异。 1987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陈晶晶等对300例各型胃病患者进行了Hp检查,阳性率为65%。用血液双相培养基测定了Hp的生长曲线,起始接种浓度为1.02×102cfu/ml,第4天达2.87×105cfu/ml,以后又开始下降,从Hp染色体DNA酶切图谱分析,表明Hp与空肠弯曲菌用BagⅢ、BamHⅠ、Xb aⅠ和PstⅠ酶切,均显示出两菌 的不同带型。 有关Hp对组织粘附特异性研究,第一军医大学周殿元等(1997)在Barrett食道上皮化生区发现Hp定植,我们(1996)发现Hp菌对胎儿胃粘膜的胃窦和胃体下部有较强的粘附 能力。 近年北京医科大学王蔚虹(1997)和中山医科大学陈 湖(1997)等应用PCR扩增技术,所得产物以2%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RAPD分析)鉴定Hp,可用于区别不同来源的Hp菌株。北京医科大学(1997)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技术(PCR-SSCP),南京医科大学(1997)用CagA/VacA毒素基因测定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7)应用菌体蛋白电泳和免疫印迹法对该菌进行了分型研究。如采用毒素基因分型,Hp可分为CagA+Vac A+、CagA +VacA-、CagA-VacA+和CagA-VacA-4种亚型,我们(1996)将Hp的SDS-PAGE表型分型,综合112株的共同条带特征,可将Hp分为Ⅰ~Ⅳ型,而其中Ⅳ型又分为Ⅳ1~Ⅳ5五个亚型。 我们认为这种分型方法有利于Hp的致病性与菌苗的研究。 贾继辉等(1994)发现,Hp的L型与其它细菌的L型一样,形态不均一,呈多形性。用HindⅢ酶切分析,显示Hp-L型和细菌型的酶谱基本相同,南方医院(1996)发现Hp的变异体在体外可长期传代,而冷冻保存后则难以复苏,用特定的无血培养基可以促进形态

幽门螺旋杆菌抗体阳性怎样治疗呢

幽门螺旋杆菌抗体阳性怎样治疗呢如果检查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抗体呈阳性的话,患者需要注意很多事项,比如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了避免传染,家庭之间要避免共同使用餐具,最好不要在一起就餐,除此之外,患者饮食一定要清淡,千万不要吃坚硬和刺激性的食物,在做好这些防范基础上,要采取下列方法及时治疗。 ★第一、幽门螺杆菌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内的各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大多数幽门螺杆菌可以被根除。目前针对幽门螺杆菌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幽门螺杆菌三联疗法、幽门螺杆菌新型卫舒元益生菌疗法以及幽门螺杆菌四联疗法。随着三联四联的广泛使用,幽门螺杆菌对三联四联的耐药性渐高,达不到理想的根除效果,而且其副作用较大,一般极易产生腹泻等不良反应。

★第二、临床意义 Hp-Ab阳性见于胃、十二指肠幽门螺杆菌感染,如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等,其敏感性大于90%,特异性为85%。 ★第三、症状 1、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症状主要是反酸、烧心以及胃痛、口臭。这主要是由于幽门螺杆菌诱发胃泌素疯狂分泌,而发生发酸烧心,而具有胃溃疡疾病的患者,幽门螺杆菌更是引起了主要症状胃痛的发生,口臭最直接的病菌之一就是幽

门螺杆菌了。 2、幽门螺旋杆菌能够引起慢性胃炎。所发生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腹部不适、隐痛,有时发生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的症状,病程较为缓慢,但是容易反复发作。 3、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产生多种致病因子,从而引起胃黏膜损害,临床疾病的发生呈现多样性,而且患者多会出现反酸、嗳气、饱胀感等等,均是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比没有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多数倍。 4、幽门螺杆菌感染一般有时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这时一般是通过检查来判断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幽门螺杆菌这种致病菌,很容易诱发胃肠疾病的发生。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关系的研究(精)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关系的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胃病患者口腔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Hp), 并分析胃病患者牙周状况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方法依据特异的尿素酶C 基 因和 cag A基因设计引物,建立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65例慢性胃 病患者不同牙齿的龈上和龈下菌斑中的Hp。6例胃Hp阳性的胃炎患者,经药物治疗后,检测口腔Hp。结果 65例慢性胃病患者胃黏膜标本中,PCR检测阳性 的标本58例(89.3%),龈下菌斑Hp阳性率(47.7%),高于龈上菌斑中的Hp 阳性率(26.2%)。牙周袋深度(PD)≥4 mm部位菌斑中Hp检出率显著高于 PD<4 mm的部位(P<0.05)。6例胃炎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口腔仍检出Hp。结 论口腔Hp是慢性胃病患者Hp感染的重要来源。【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菌斑胃炎聚合酶链反应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Hp) in the oral cavity of gastritis patients,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ronic periodontal disease and Hp in the patients. Methods: A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ssay with oligonucleotide primers homologous to a portion of the urease C and cytotoxin?? associated gene A (cag A) of Hp was used to test the presense of Hp in dental plaque. Sixty- five gastric disease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to detect Hp in supra??and subgingival plaque. Results: Sixty-five chronic gastritis patients, 58 patients (89.3%) had at least one Hp positive dental plaque sample. The Hp positiv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supragingival plaque (47.7%) than that in the subgingival plaque (26.2%). The prevalence of Hp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robing depth. Conclusion: Oral Hp infection may b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gastric Hp infection. Key words:Helicobacter pylori; dental plaque; gastritis; PCR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olori, Hp)是一种营养要求高、微需氧的革兰氏阴性菌。自从1983年Warren和Marshall发现Hp以来,大量研究表明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的 主要致病因素,与胃溃疡密切相关,与胃癌的发生有关[1??3]。近年来有关 Hp的研究很多,但Hp的传播途径尚无定论[4,5],多数观点认为是口—口传播。口腔是消化道的入口,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微生态环境。但口腔作为Hp聚集地的假说仍然处于争论中[6]。本研究重点分析慢性胃病患者口腔中是否存在Hp,胃病患者牙周状况与Hp的关系,了解胃病治疗前后口腔与胃内Hp的变 化情况。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从泰山医学院附属泰安医院消化科选择65例有上消化道症状并经全口牙周检查有牙龈炎、不同程度牙周炎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男38例,女27例,年龄20—62岁。否认有其它系统性疾病;3个月内未服用过抗生素及胃药;12个月内未接受过牙周 治疗,全口牙不少于24颗。对其中的6例患者药物治疗后追踪复查,从治疗前同样的牙齿部位重复取样进行检测。 1.2 取样和检查从每例 患者口腔内选择有牙龈炎症的6颗牙作为取样牙。以棉球隔湿,吹干后分别用 消毒刮匙刮取龈上、龈下菌斑,即刻检查并记录牙周临床指数:菌斑指数(PLI),牙周袋深度(PD),出血指数。将取样标本置于含100 μl样本处理液的Eppendorf管内。随后常规胃镜检查,胃黏膜取3块活检组织,分别作尿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完整版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完整版 一、概述 (一)定义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革兰染色阴性螺 旋状细菌,主要通过口-口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Hp从口腔进 入人体后特异地定植于胃型上皮(gastric type epithelium), 定植后机体难以自发清除,从而造成持久或终生感染。Hp感染几 乎均可引起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在慢性炎症活动的基础上部分患者 还可发生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一系列疾病。 (二)流行病学 全球自然人群Hp感染率已超过50%,在发达国家感染率约为30%,在发展中国家则可高达80%[1]。在我国,多个中心的大规 模自然人群中Hp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Hp感染率 为40%~90%,平均为59%[2]。不同国家、不同地区Hp再感染 率不同,有Meta分析显示,发达国家Hp再感染率每年<3%,而 发展中国家hp再感染率普遍>3%,差异颇大[3]。 人类是目前Hp感染唯一明确的传染源,现有研究中从感染患者的 胃肠道分泌物、唾液、牙龈和粪便中分离出Hp,表明胃-口、口-

口传播和粪-口传播是可能的重要传播途径。亲密接触,尤其是家庭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接触,可能是导致Hp感染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危险因素[2] 1.年龄: Hp感染率与年龄有关,25岁人群的Hp感染率接近50%,35岁人群感染率>60%,70岁以上的老年人感染率达80%。儿童期是Hp感染的高危年龄段,我国Hp感染获得的年龄较小,感染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2.生活区域: 由于地理环境、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惯等的不同,Hp在不同的生活区域呈现不同的感染率。按地区划分,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华西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其中以西藏地区感染率最高,达90%[2]。 3.生活习惯及条件: Hp感染率与不同的生活习惯及条件相关。多项研究报告显示经常食用腌制蔬菜、饮用不洁水源、习惯植物油烹饪、吸烟等与Hp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